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心理健康知识专题教育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医学院校;生命教育;心理健康;有效形式
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形式,可从以下几个方面
(一)进一步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宣传和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利用受众面较广的媒体和其他有效途径宣传心理健康和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提高民众对心理健康重要性的认识,提高民众对自身心理健康的保健意识,形成人人重视心理健康、人人认识心理保健的氛围。
1.通过各种宣传途径加大宣传力度让学生中形成氛围、达成共识,主动学习掌握心理保健和心理健康相关知识,能够积极主动维护自身心理健康,并能够对自身心理健康状况做自评自查。心理健康和心理咨询在我国起步比较晚,但发展比较快。从02年以前社会大众对这个行业的不认识,04年左右的认识模糊或者误解(认为看心理医生是丢人的事情),08年左右开始认识和接受心理健康和心理咨询,到现在已经有一部分人会主动寻求心理咨询和心理健康帮助,说明社会对整个心理健康的认识在进步。但是也有心理健康教育资源不够,很多有心理保健需求的人不能获得相应服务,广大社会群众不能普及到心理健康和心理保健的相关知识。
(二)充分发挥电视广播网络等在宣传中的主渠道作用,利用其受众面广、方式灵活多样的特点开展广泛宣传。各地方要根据心理健康教育的需求和社会大众的需要,成立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负责制,开设规范的、连贯的、系统的、实用的心理健康教育栏目,加强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和普及工作,保证广大的人民群众有机会认识心理健康、接触和普及到心理健康知识。
(三)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学校可以通过设置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课堂、主题班会及其他形式来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和推广心理保健意识;对整个社会大众而言,除了电视广播外还可以组织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包括心理健康主题日活动、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心理电影展播、心理健康板报、心理咨询、心理辅导、心理测验等。其中可开展的心理健康活动主题日有“3.21”世界睡眠日、“5.25”大学生心理健康日、“9.10”世界预防自杀日、“10.10”世界精神卫生日等。
一、积极拓展和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普及覆盖面。推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质量、提高全心理健康素质,要努力实现心理健康资源全覆盖。
目前对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需求量较大的人群主要分为类。第一类,目前我国的教育体系中的一些不合理因素导致了学生和教师的压力巨大,导致出现了大量的心理问题,他们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需要很大。第二类部分人群因他们有问题找不到一个合适的人倾诉,或者心里的困扰,没有自己真信任的人可以给自己做心理咨询辅导。第三类是因为身份和环境,这一群体有很多复杂严重的心理问题。第四类是残疾人群,这是一个非常庞大的群体,多种因素导致这个群体更容易产生心理问题,比如别人的歧视、自身遇到的各种困难等。第五类是性心理问题的人群,这类人群他们找不到一个合理的解决性心理问题的途径,或者没合适的心理咨询师。第六类是危机感与自杀的人群,这类人群自我伤害的倾向很强烈,这些人需要及时的危机干预和心理援助。这六类人群是心理健康教育当中的第一线服务对象,要力争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和政策能够全面覆盖这些群体,对这些群体重点开展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
二、学校要设立心理健康教育责任部门,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整体规划、建立体系,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常态工作;规范心理咨询室的建设和心理咨询师的工作开展质量;规范心理健康教育专业人才素质和质量,规范相关专业技能培训的标准和质量,建立专业素质考核制度,是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实效性的质量保障。
学校要成立心理健康教育责任部门,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整体规划、建立体系,安排部署并监督落实各类社会群体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心理健康教育责任部门负责安排部署各单位团体开展心理健康工作的内容、形式等,检查落实工作开展效果;组织实施或审批大型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开展的内容、形式等;组织成立心理健康教育专家库,并做好专家库成员的管理工作,组织好专家库成员的交流学习和互动;充分整合利用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形成资源互补资源共享;组织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专业技能考核和规范业务培训等工作;组织好心理援助。真正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落到实处、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个常态性的工作来做。
目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的专业素质参差不齐,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质量和效果也很不一致,有些高水平的专家开展工作的平台局限或者受众面小不能很好的发挥专业特长;部分冲锋陷阵在第一战线的心理健康工作人员专业素质不够扎实,开展工作的效果不是很理想。社会上公开开设的心理咨询所、开设的心理健康教育培训课程、资格考试培训课程、专题讲座、以及像沙盘游戏和绘画治疗等技能培训很多,但培训老师的理论水平和专业能力没有统一的规范的考核标准,培训班的培训效果好坏很难界定,心理咨询室的建设没有统一标准要求,心理咨询室开展工作的质量和效果也有统一的监督考核机制;我省已经获得二级心理咨询师的人员很多,这些人群中有能够熟练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也有一部分是持有资格证却不能承担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鉴于以上情况,若心理健康教育责任部门能够规范心理健康教育专业人才素质和质量,规范相关专业技能培训的标准和质量,建立专业素质考核制度,这是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实效性的质量保障。
注:保山市科技局科技基金:项目编号2014kj031 项目名称《对医学院校在校学生开展生命教育模式研究》。
参考文献:
一、教学工作方面
1. 根据学校的工作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安排好本学期以下教学内容:
第一章 融入新环境,适应新生活
第一课 一切从“新”开始;第二课 结识新伙伴;第三课 走近新老师
第二章 学并快乐着
第一课 记忆攻略;第二课 专心必胜技;第三课 学习永动机
第三章 与自我对话
第一课 这就是我;第二课 做个最好的自己;第三课 学会整治自己的草地
2. 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备好每一次课、上好每一节课。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主体,让学生学好知识是老师的职责。因此,在每节课充分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心理需求,保证学生在学习时保持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感受,有意识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通过各种游戏、测试、问卷等教学形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保证课堂教学的有序进行和和谐气氛,让学生在融洽的师生关系中、和谐的教学气氛中学习心理健康知识,促进自身心理的健康发展。
3. 继续做好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工作。
编辑心理小报,不定期向师生发放,做好心
理健康知识的宣传工作,提供一个师生互动交流的平台,实现资源共享,为建设和谐校园贡献一份力量。初步拟定将心理小报分为教师专刊、学生专刊及家长专刊三部分。学生专刊主要介绍一些心理健康知识、学生中存在的常见心理问题及解决方法、学生在学习生活中的心理体会、心理信箱中有共性问题的解答等。教师专刊主要针对教师自身容易出现的心理问题及在处理学生问题中常出现的情况提供一些简单的测试、应对办法,从而更好地服务学生、健康自我。家长专刊主要针对家长在子女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提供一些建议,促进家庭教育的良性发展。
4. 开设心理健康专题讲座。
利用月末或考前时间,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健康专题讲座,让尽量多的学生接受心理健康教育的大课资源,对心理健康小课形成补充和充分发挥师生互动性,解决学生目前面临的心理困惑与问题。
5. 进一步建立健全学生心理档案。
建立完整的学生心理档案,无论对于学校的管理还是对于学生自身的发展来说,意义都十分重大。档案主要包括学生基本情况,平时心理课的测试问卷以及学生心理素质发展综合报告单等内容。
6. 进一步完善心理咨询和辅导工作。
做好日常的心理咨询工作,接待好来访的每一位学生,努力解决其心理问题
,促进学生心理的健康成长。
二、其他方面
根据国家教育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精神,进一步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和教育能力,以适应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一、培训目的
通过心理健康教育专题培训,不断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并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自觉运用心理健康知识及心理辅导方法和技巧帮助学生解决成长过程中遇到的一些心理问题,促使他们健康发展。
二、培训对象
全体在职的本校教师。
三、培训形式
1、选派骨干教师参加相关内容的学习与培训,学习有关的心理健康教育理论、知识及心理辅导方法和技巧。
2、主要采用听讲座、教研组研讨和实践的方式,完成计划规定的学习任务和作业,并进行测试。
3、开设心理健康咨询的实践活动,开展心理(本文转自实用工作文档频道)健康教育辅导。
4、由学校专兼职心理教师或邀请心理教育专家开设心理辅导讲座。
四、培训安排
本次小学教师心理健康教育专题培训为期一年,按时间安排如下:
1.XX年3月,开展班主任(26人)培训活动。
2.XX年4月,开展全体教师(75人)培训活动。
一、与生命有约——营造氛围,关注心灵成长
1.启动仪式
5月17日上午初中分校举行了心理健康活动周启动仪式。本次启动仪式上,校长和学生代表以《生命成长,责任担当》为发言主题,利用升旗仪式向同学们发出倡议,心理健康活动周隆重启动。
(附图)
2.主题板报
黑板报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政教处充分利用班级阵地,让心理健康教育外显于学生的视野之中,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感受心理健康教育的氛围。
(附图)
3.漫画评比
心理漫画能让学生更好地与心灵对话,展现成长中的心路历程。为学生搭建了一个认识自我、展示自我的平台,引导学生更好地接纳自我,健康成长。
(附图)
4.知识竞赛
丰富了学生校园文化生活,构建人人关注学生心理健康的良好氛围,让广大学生掌握更多维护心理健康和提高心理素质的方法,加深对心理知识的理解,自觉维护自身的心理健康。
(附图)
5.心理状况大排查
我校组织了所有学生进行心理状况大排查,并将筛查结果逐一反馈给相应班级的班主任。由班主任密切关注,心理老师组织对高危学生进行访谈和疏导。(附图)
二、从生命出发——心灵成长,呵护生命之花
1.强化培训
组织全体教师通过钉钉软件观看了叶敏捷院长的“学生常见问题识别与应对”。视频讲解各种平时常见的学生问题的处置,对全体教师尤其是班主任的问题识别和应对能力大有提升。
(附教师看视频图)
2、亲子讲座
我校开展了以《亲子沟通四部曲》为主题的家长心理讲座。本次讲座由我校心理老师汤云莉老师围绕亲子沟通的四部曲“了解、平等、理解和鼓励”,进行详细讲解亲子沟通的各项技巧。
(附家长听讲座图)
3、拒绝欺凌
特邀律师事务所律师做《拒绝欺凌》的专题讲座,让学生学法、懂法、守法。学会沟通,学会自我保护,做一个遵纪守法、关爱他人的好学生。
(附图)
4.团体辅导
我校心理老师老师为八年级同学上了一堂《我最珍贵——直面墨水人生》的生命教育课。从而引发学生思考生命中遇到的黑墨汁无法决定一生,引导学生从遇见生活中的黑墨汁,到面对生命中的黑墨汁,再到寻找生命中的多彩墨汁,从而体验生命的珍贵,自己的珍贵。
5.专题培训
心里老师为各班心理委员开展了一期《关心你周围的同学》的心理委员专题培训。为充分发挥班级心理委员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作用,进一步加强心理委员队伍建设,提升心理委员的整体素质,更好地开展心理互助、自助以及心理危机预警等工作。
三、让生命有爱——体验活动,激扬生命活力
1、电影赏析
我校精心选择了心理电影《无问西东》让学生观看。影片道出了泰戈尔问题的答案:你们会因绿芽冒出土地而欣喜,会因初生的朝阳欢呼跳跃,也会给别人善意和温暖,也不要在为别人付出的同时忘记了自己的珍贵,爱你所爱,行你所行,听从你心,无问西东。很多同学在观看电影时流下了感动的眼泪,不少同学对电影中的问题引发了自己的思考并写成了体会,观看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附图)
2.主题班会
为了更好地宣传与普及心理健康知识,营造一种积极关注个体成长、自觉维护心理健康的校园氛围,提升学生心理素质与班级凝聚力。我校组织七、八、九年级分别开展了以《GPS导航(寻找目标)》、《与往事干杯(亲子关系)》、《牵手压力,与心共舞(考试焦虑)》为主题的班会课。
(附图)
精彩纷呈的活动得到了同学们的积极参与和老师们的大力支持。提高了师生的心理保健意识和心理健康水平,进一步营造了校园的心理教育氛围,加强了我校学生心理素质教育,促使学生科学地认识、了解心理健康知识,形成正确的心理健康观念。虽然心理健康周的活动已经暂告一个段落,但我们的脚步不会停止,我们始终会将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贯穿于学校的每一项活动之中,将生命教育的种子植入每一个孩子的心中。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体验式教学;实验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124(2013)01-0095-04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日益突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近年来备受关注。目前我国高校普遍开设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该课也因此成为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要载体。由于师资、设备等因素的限制,各高校几乎都是以专题讲座的方式进行,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效果也不理想。因此,如何改革現有的教学模式,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实效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体验式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活动为载体,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感受去领悟知识,再回归实践的教学模式。体验式教学模式借鉴吸收了生命哲学、情感心理学、后現代知识论、对话理论关于体验特征与意义的深刻论述,对于知识学习、人格健全、完整生命的成长与发展具有不可或缺的意义。它改变了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授课模式,用富有生命力的体验和感悟取代枯燥的说教。在体验式教学中,教师利用案例分析、情景创设、话剧表演、游戏演练、脑力激荡等方法和手段,精心创设一种适宜的情境和情感氛围,学生以团队方式分工协作参与其中,以自主独特的方式认识、思考、体验和感悟周围世界,然后在教师的组织下,全体学生共同交流、分享体验、提升认识,从而获得新知识、技能,激发个体的内在价值和生命活力。
体验式教学目前被应用于一些学科的教学以及职业培训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也有部分研究者对体验式教学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运用进行过相关的理论探讨,但体验式教学模式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运用的可行性与有效性到底如何,尚缺乏相关的实证研究。鉴于此,本研究以教育实验的方式,将体验式教学融入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之中,以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
二、研究方法
1.对象
采取随机整群抽样方法,从我校大一文、理科专业各抽取两个班,将其中的一个文科班、一个理科班作为实验组,其余两个班作为对照组。实验组76人,对照组80人,每组男女人数比例大致均等。
2.工具
(1)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量表(CCSMHS),该量表是国家教育部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测评系统中的测试工具之一,由郑日昌负责编制。量表共包括12个因子,104道题目,采用5级计分,从“没有、偶尔、有时、经常、总是”分别记1-5分。量表根据每个维度的T值,划分为症状较明显、可能有症状、一般、无明显症状4个水平,该量表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2)自编简易教学效果测评表,主要用于了解学生对教学效果的满意程度及课程对自我的帮助情况。
3.程序
先采用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量表对学生的心理状况进行集体前测。之后实验组以班为单位开展体验式教学,围绕“新生适应、自信提升、人际交往、情绪管理、两性关系、感恩教育、挫折应对”等7个专题进行(表1),每次90分钟左右;对照组也以班级为单位,主题相同,授课教师也相同,但以心理专题讲座的方式进行。课程结束后再用大学生心理健康量表对两个组的学生进行后测,并采用自编的教学测评表对教学效果进行测评。
4.数据处理与分析
采用SPSS17.0对所有实验数据进行统计与分析。
三、研究结果
1.实验组与对照组心理健康量表前后测结果比较
由表2可见,实验前实验组与对照组在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量表的各因子上均无统计学显著差异,对照组在实验前后的差异亦不显著,但与对照组相比,实验后实验组与对照组在大多数因子上的差异达到显著水平。实验组实验后在躯体化、抑郁、社交退缩3个因子上虽与控制组不存在显著差异,但与实验前相比仍有显著差异。除性心理障碍、依赖两个因子外,实验组在其余各因子上均较实验前有显著改善。
2.实验组与对照组教学效果测评结果比较从学生对教学效果的评价上看(见表3),实验组学生对教学效果的满意度远远高于对照组;在谈及课程对自己的帮助方面,实验组的评价也远高于对照组。
3.两组学生的主观报告
课程结束后以写心得体会的方式深入了解学生对课程的评价,结果发現:实验组所有学生均对课程给予了充分肯定,不少学生在心得体会中提到“没想到大学校园里还有这种真正触动人心灵的课程,希望大学四年里该课程能持续开设。”在陈述自己的收获时,“提高自信”出現了41次,“积极乐观”出現了27次,“宽容或接纳”出現了46次,“信任”出現了30次,“赞美与欣赏”出現了15次。此外,许多学生还通过教学解决了一些发展性的问题,其中25人提到“更了解自我”,27人提到“提高了人际交往技巧”,15人提到更懂得“珍爱生命、感恩他人”,17人提到“有了明确的目标和规划”,10人提到“能更积极地面对挫折”。学生在评估课程中对自己触动最深的部分时,相当多的同学提到了感恩教育中的情景模拟活动“我生命中最重要的4个人”,当代表着生命中最重要4个人之一的纸条被撕毁时,感觉似乎真的突然失去了某个重要的人,現场气氛顿时凝固。经过这一活动,很多学生都表示更懂得珍爱自己和身边的人。相比之下,对照组学生在谈及收获时只是泛泛而谈,多数学生认为学到了一些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上课比较轻松,但在课程对自己的具体帮助方面鲜有涉及。
四、讨论
1.不同教学模式对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实效
研究结果表明:实验后,除个别因子外,实验组学生在自信、人际交往、情绪控制等各方面的心理健康状况均较实验前有了显著改善,而对照组学生与实验前相比差异不显著。这说明相比传统的心理讲座,体验式教学在优化大学生心理素质、提升心理健康水平上相对更有效。
传统的心理专题讲座模式侧重的是心理健康知识的宣教,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目的不在于掌握心理健康的有关知识,而在于提高大学生的整体心理素质。体验式教学模式通过情景剧、游戏、活动等方式创设情境,引发学生的体验,使学生通过自身的体验和经历来建构心理健康知识,体验、感悟知识背后的意蕴,通过体验与实践形成优良的心理品质。相比之下,体验式教学更符合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对提高心理素质的要求。
体验式教学之所以有效,与体验式教学自身的特性、教学方案设计的合理性以及积极的课堂氛围密不可分。首先,体验式教学强调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成长,丰富多彩的活动及成员之间的体验与感受分享一方面丰富了成员的心理体验,另一方面也为每个参与者提供了交换经验、相互学习的机会,使其对事、对人、对己有更清楚的认识,促进其自我反思、自我领悟、自我成长。体验式教学注重情景的创设,真实或模拟的社会情景可以帮助成员学习和实践有效的行为模式,并将经验延伸到课堂以外的日常生活中去。其二,教学方案设计的合理性是体验式教学发挥效果的重要前提。我们的方案经由教研室所有教师共同研讨后制定,在注重趣味性的同时,也突出了针对性和实用性,因而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的改变。其三,积极的课堂氛围是成员改变的重要条件。在这种真诚、温暖、接纳的课堂氛围下,学生能全身心地投入其中,最大程度的开放自我,释放消极情绪,在相互接纳的气氛中获得成长。
2.不同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
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学生对教学效果的评价远远高于对照组,学生的收获更大,这与以往的研究结果一致。首先,传统的教学模式重视心理知识的传授,忽视学生的体验,这虽然便于学生在较短时间内获得较多的系统知识,但学生的情感难以激发,学生的体验难以产生,这种没有情感体验的认知获得,容易出現知情剥离、知行脱节的現象。而体验式教学将心理健康知识寓于情感体验、交往互动、反思领悟、行为训练中,不仅关注知识的获得,也关注其“情感”和“行为”,强调知、情、行三者之间的整合,因而收效更好。
其次,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学生是知识的被动旁观者、接受者,而在体验式教学中学生是积极参与者,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有研究证实:“一个成年人通过阅读的信息可学习到10%,听到的信息可学习到15%,而体验过的知识却能学习到80%。”“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种亲身经历产生的体验和感悟是刻骨铭心、终生难忘的,所产生的效果也是单纯的知识传授所无法比拟的。
最后,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师生之间的交流是单向的,而体验式教学则变单向交流为多向交流,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对话与交流、讨论与分享,学生在多元互动的学习活动中获得丰富的体验,从而达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和谐统一,教学效果自然更显著。
关键词:心理健康 心理咨询 心理健康教育
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总目标是: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他们的潜能,培养乐观的心理品质和健全的人格,使高职生不断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对少数有心理困扰或心理障碍的学生给予科学有效的心理咨询和辅导,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强自我教育能力,以适应职业发展和岗位需求。这就要求探索一条适合高职心理健康教育开展的模式,进一步完善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体系和运作模式,促进高职教育的健康发展。
一、当前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表现
1.学业问题。高职高专学生在学业上的发展关系着他们今后职业的命运和生活前景,面对人才市场的巨大压力,很多学生感到内心的危机和压力;学生表现出非常强烈的功利意识,表现为学习动机功利化,学生充分了解到市场对各种证书的青睐,而忽略了基础课和专业课的学习,“考证热”正是学习动机功利化的直接表现。
2.人际关系问题。人际关系紧张或不协调是大学生常见的心理困扰。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学生成长与社会化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保持良好心理状态的必备条件。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他们缺乏自信心,妨碍了良好的人际交往圈的形成,不利于增强自身的人际魅力,人际关系出现紧张或不协调而产生一定的心理压力。
3.情绪问题。稳定的情绪、积极良好的情绪反映,是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健康中值得重视的问题。高职生的社会情感丰富而强烈,具有一定的不稳定性与内隐性。主要表现为情绪波动大,高低不定,喜怒无常,甚至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
4.互联网带来的问题。互联网的传播极大的满足信息资源的共享,突破交流中时空的限制,网络也对青年学生的思想及心理成长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尤其是“信息垃圾”严重腐蚀学生的思想和心灵,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从而妨碍高职院校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
二、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体系
1.普及宣传心理知识,树立心理保健意识。通过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专题讲座,对他们在学习心理、人际交往心理,恋爱心理等方面的教育引导,能够在较短时间内使学生系统了解心理健康知识、树立关注心理健康的科学观念;通过报纸、板报、广播、讲座等形式进行心理健康知识宣传,注重强调自我心理调节方法的宣传,使学生掌握进行心理调节的方法,树立心理保健意识。
2.开设职业生涯辅导课程,提升就业能力。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生产、服务、管理等一线需要的高级技术人才,通过对学生开设职业生涯辅导课程,培养学生建立职业生涯发展的目标,更好地认识自己的人格特质,提升学生就业心理素养,有效缓解就业压力,不断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三、加强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和途径
1.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常规教育课程体系。课堂教学是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根据心理健康发展的目标体系,通过普及心理健康课程,激发他们积极参与心理训练与自我教育的积极性,提高大学生对心理素质教育的认识,从总体上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2.开展心理咨询活动,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心理咨询是解决各种心理问题的重要途径,高职院校应建立心理咨询中心,根据学生的个性心理、心理咨询记录等,建立个人心理档案。通过心理档案的构建,可以客观地了解学生心理发展状态,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训练和防治,采取相应教育措施。
3.建立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平台。互联网是普及心理健康知识,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阵地。通过网络传播手段,可以向学生即时地传播心理健康知识,参与心理健康论坛,接受心理辅导等,这种灵活而快捷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有利于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心理健康理念,为想获得心理帮助的学生提供了一个交流的平台。
4.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实施素质教育。开展丰富多彩
的文化活动和社会活动是加强高职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大力加强校园文化活动,开展青年志愿者活动和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在校园文化活动中提高了学生的人文素养,促使学生亲身体验人际关系和谐的愉悦,开阔心胸、培养情趣,具备优良的思想道德品质。
5.建立一支专业性强的师资队伍。目前,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匮乏,学校要通过各种途径有计划地定期举办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培训班,保证教育工作人员要到位。专业教师寓心理健康教育于教学过程,注意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观和学习方法,关心学生的健康成长,优化学生的心理环境。
[本课题列入黑龙江省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项目名称为:新世纪高职高专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11514052。]
参考文献:
[1]刘 波:《高职院校学生心理问题的特点与调适》,《北方经贸》,2004.1。
一、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及其特征
当前,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受到学校、家长和社会的广泛重视,为了弥补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不足,人们在近几年提出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另一个新途径――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学校网络心理健康教育是指在学校中利用网络,由心理学专业教师通过聊天室、电子邮件、新闻组的线上互动功能,向来访者(主要是学生)介绍心理学知识,提供调适心理状态、治疗心理障碍等的服务。网络心理健康教育主要包括网上心理训练、网上心理咨询、网上心理测验、网上心理诊断以及网上心理治疗等。它与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相比,具有新颖性和灵活性、可操作性和及时性、速度快、信息量大、自主自、双向互动性、虚拟性和隐蔽性等特点和优越性。
二、如何增强学校网络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
要发挥网络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应积极地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要建立并完善网站。在学校中开展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建立网站是首要的前提条件,没有这个条件作为支持根本谈不上网络心育。所以,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建立校级心理健康教育网站,条件暂不具备的学校可以在校园网站上设立自己的心理健康教育专题主页。网站要有专业人员管理,及时更新资料,开发网络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机结合的模块功能,要符合学生的特点,易于进入,操作简便。
2.在内容上应该满足广大师生的心理需求。内容的选取上应当涉及学习(学习方法指导、学习策略的运用、考试焦虑的调整等)、交往(人际交往的原则和规律,如何在交往中给人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如何克服刻板印象在人际交往中的影响等)、适应(如何适应不同的学习环境、生活环境等)等师生感兴趣的话题,同时这些也是影响师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方面。了解师生的心理需求,并能最大限度予以满足,只有这样,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网站才具有发展潜力。
另外,在网站栏目内容的设计上,可根据不同年级、不同学校、不同时期安排不同的内容,并及时更新,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在心理健康方面的需求。
【关键词】心理社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目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多采取学校、院系、心理社团相结合的模式。学校层面主要由心理咨询中心专业人员组成,主要策划和统筹全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工作较为广泛;院系层面主要由院系领导、心理辅导员、班主任和心理干部组成,主要工作包括学生心理问题的发现和问题的疏导;心理社团是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的组织,面向全校学生,招募一批对心理健康教育有浓厚兴趣、具备一定素质的学生骨干分子。在学校专业心理辅导老师的指导下,以心理社团为核心,广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第二课堂,以点带面地开展一系列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对于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是高校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一个重要而有效的途径。
一、心理社团发挥作用的载体
1.宣传心理健康知识
①创建和维护心理健康网站。为促进心理健康工作有序地发展,同时也为了能更好地做好心理社团的对外宣传和交流,目前大部分高校的心理社团都创建了心理健康网站。心理健康网站拓展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覆盖面,提高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时效性。通过心理健康网站,大学生可以了解学校关于心理健康的教育工作、心理健康知识、社团开展的心理健康活动等。
②编辑出版心理健康刊物。目前很多高校的心理社团都拥有自己的心理健康刊物,形式有报纸、杂志和书本等,为同学们的心智成长搭建了更广阔的平台。作为心理社团定期印发心理刊物,向广大大学生介绍、普及心理学常识,及时反映学生心理教育动态,有利于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
③设立心理健康宣传栏。在教学区、办公区和学生宿舍区设立心理健康宣传栏,由心理社团定期更新宣传栏内容,广泛地宣传心理健康知识,培养学生心理健康意识,从而营造积极、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和心理健康教育环境。
2.组织心理健康活动
①开展心理健康交流活动。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如新生和毕业生的不同,心理社团有针对性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交流活动,让心理交流活动成为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学生人格健全发展的重要渠道。
②开展心理健康讲座。心理社团邀请校内外专家教师针对大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和需要,采取互动、沟通等有效的心理教育途径进行此项活动,以产生积极放大式的教育效果。
③开展心理委员培训。心理社团针对学生的发展实际情况,对各班心理委员进行不定期的心理培训,在班级中普及心理知识,有利于班级心理卫生工作的有序开展,促进整体学生心理素质的提升。
④开展富有趣味性的心理健康活动。心理社团不定期开展心理剧表演、心理运动会、心理电影观赏等趣味性心理健康活动,提高学生参与热情,寓教于乐,通过活动进行心理学知识的推广与宣传工作,丰富学生心理卫生知识,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促进学校和谐的进步。
3.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
目前大部分高校在心理社团的协助下定期对大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测评,建立学生心理档案,以便做到心理问题早发现,早作出心理安全保障,防患于未然。一般情况下,高校都会在新生入学不久进行心理健康普查工作,做好新生心理档案工作。针对新生心理存在的问题,心理社团协助老师积极做好建立心理档案的相关工作,及早发现一些适应新环境困难的学生。组织有关专家对有心理问题学生进行心理鉴别、咨询和跟踪调查,形成心理问题筛查、干预、跟踪、评估一整套工作机制,提高心理安全层级保障工作的科学性和针对性。
4.开展心理咨询服务
①开展朋辈心理咨询服务。为拓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服务空间,向有需要的学生提供便利、快捷的心理帮助,目前很多高校都有提供朋辈心理咨询。朋辈咨询是一种新的心理咨询方式,它是指受过心理咨询专业培训的心理咨询员,对与自己年龄相近、性别相同或所关注的问题相同的人提供具有心理咨询功能的帮助。它可以理解为非专业心理工作者为被帮助者提供一种类似心理咨询的活动。一般高校都以心理社团成员为对象,举办朋辈心理咨询员的培训班,受过专业培训后,他们可以承担朋辈咨询的任务,为大学生提供民主性的助人自助的服务。对于某些学生,由受过训练,并掌握一定咨询技巧的朋辈提供的帮助最为有效。因为心理社团成员来源于学生,彼此间有相似的兴趣、爱好、价值观,彼此之间容易理解和沟通,朋辈咨询员容易获得咨询者的信任。
②举行专题性质的团体心理辅导。团体心理辅导是在团体的心理环境下为成员提供心理帮助与指导的一种辅导形式。心理社团定期举行不同专题的团体心理辅导,如适应环境、人际交往等专题,对于正值青春期的大学新生,团体心理辅导是提高大学新生适应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的新途径。近年来团体心理辅导已经成为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工作新的发展趋势。
二、心理社团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
1.弥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不足
近年来各高校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逐渐重视,基本上都开设了心理咨询室、心理健康教研室等,并开设心理健康公共课程和选修课程,不断探索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但目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较为匮乏,单凭教师的力量开展高校心理健康工作是远远不够的,并很大程度上影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服务工作的效果。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教师的主动作用固然重要,但是仍需要广大学生的主动参与和支持配合,因此,在心理健康教师的指导下,成立和发展心理社团弥补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不足。心理社团成员来自于学生,使广大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借助各类资源了解和解决自己的心理问题,提高心理健康素质,同时充分发挥同龄人之间相互帮助。
2.提高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
人际交往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大学生人际交往的总体状况是良好的,大部分学生能成功交往,乐于交往。但是,也有一部分学生不敢交往、不愿交往和不善交往。心理社团定期组织丰富多彩的心理健康活动,通过活动,促进彼此情感交流,调节不良情绪,增强沟通能力,学会相互尊重、信任和宽容,并有效处理人际交往中的各种矛盾和冲突,学会运用一定的人际沟通技巧建立和改善人际关系。建立良好的人际氛围有助于个体提高自信和自尊,使个体感到心情舒畅,体会到温暖和满足感。
3.增强大学生心理调适能力
心理调适是指个人在出现心理压力和心理障碍的时候,能够主动地运用心理学的一般理论和方法,来调节自我,缓解心理压力,排除心理障碍,达到心理健康的过程。目前,学校心理辅导工作主要着重于纠正常见的心理问题,如人际交往不良、环境适应障碍和学习障碍等。从学校心理辅导的发展来看,培养大学生的自我心理调适能力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必然趋势和工作重点。心理社团通过举行定期及不定期的各种活动,大学生从中学习到一定的心理学知识和自我调适的方法,并在活动中通过成员间的相互鼓励和支持,增强自信心和安全感,从而更好地调节、缓解和排除障碍,形成积极稳定的心理状态。
4.有利于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和发展
人格品质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在先天遗传因素和后天社会环境影响下,在社会化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大学阶段是人格发展和完善的重要时期,大学生应通过自我教育积极主动塑造良好人格。高校通过心理社团各项活动对于完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培育良好的校园文化、加强社会实践等为大学生人格完善创设有利条件。通过参加心理社团的活动,大学生可以增强集体荣誉感,充分发挥团队精神。而且对于个别性格孤僻、自卑、内向和有其他心理障碍的大学生,通过心理社团活动,可以开阔眼界、增强自信,从而健全自身的人格培养和发展。
总之,大学生心理社团是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的一条重要途径,也是高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只要给予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继续不断创新心理社团活动的形式,心理健康社团必定在学生身心健康成长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蒋平生,黄卫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1-08.
(一)心理健康教育课的独特性
该课程的独特性决定其教学方法必须改革和创新。心理健康教育课要注重学生的体验感受及日常生活中具体的实践操作。心理健康教育课不是“说教”课,而是学生的自我教育课。目前的心理健康课教学形式单一,授课过程灵活性不足。心理健康教育课应采用体验式教学法,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
(二)理工科大学生的心理特点与心理需求
杨子萱在2013年的研究中指出:目前理工科大学生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有:适应能力欠佳造成心理不适;学习压力大造成心理焦虑;人际交往困难造成个体心灵闭锁。以及情感的困惑和危机;求职与就业造成的心理压力等。学生的需求和特点、理工院校性别比例特殊性、现阶段男女大学生心理现状分析都说明目前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创新迫在眉睫。
(三)教育者的责任
首先,作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认识受教育群体与社会发展的一体关系,认识并反思高校教育的责任,即应该给社会提供何种适用人才。其次,以批判思考的角度,审视目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中的理论与实践。最后,主动开展行动取向的实地研究,以增加心理健康教育群体在高校教育中的影响。
二、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学改革的建议与对策
(一)完备的师资队伍建设
一般理工科院校不开设心理方面的专业课程,导致理工类高校在引进教师的过程中并不重视引进心理学相关专业教师,大多数心理健康教育课教师为兼职教师,因此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队伍建设,以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迫在眉睫。另外,心理健康课程不仅要求相关教师具有心理学专业知识,而且要求教师能够熟悉和掌握与心理学相关的其他专业知识,例如,医学及精神病学相关知识。作为心理健康教师,要掌握了解医学及精神病学的一些相关知识,以便向学生讲解心理健康知识,并能及时辨别学生的心理问题的严重程度。教师要不断地提高自己的理论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加强理论研究,及时把目前的最新研究成果运用到教学过程中,不断提高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效果。
(二)课堂教学
教学活动的主要形式依旧是课堂教学,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课堂教学要改变以往死板的填鸭式教育,在运用启发式教学的前提下,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原则,将心理实践与心理体验融入即时的教学活动中。如在每一个专题适当安排心理活动、心理视频、心理测验、问题讨论、角色扮演等互动环节,必要时还要布置课外心理和行为作业等。课堂教学让学生更直观形象地了解心理健康知识,结合具体的心理活动和亲身体验,让学生领悟得更加深刻,用一种轻松愉快的方式获得实际经验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增强本课程的趣味性和实效性。
(三)案例讲授
案例讲授作为心理健康教育中一个重要的教学方式,可以生动形象地把具体的心理问题再次在学生面前呈现,进行现场演示分析和处理。案例讲授在具体操作中有两种方法,一是教师在课堂上通过对案例的现场剖析,让学生看清教师解决心理问题的过程和方法,帮助学生获得解决心理问题的基本方法。二是把具体案例交给学生,掌握了一定的理论知识和心理调节方法的学生会通过分析与讨论,把这些理论和方法运用到解决具体问题的实际中去。最后,教师再作以点评,从而提高学生的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现场分析与讨论可以加深学生的体验和收获。教师可以挑选大学生生活学习中的典型个案,在课堂上进行案例分析教学,通过大学生身边的典型案例,进行自我教育。这样会增强教学的针对性。
(四)活动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