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少林武术操教学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内功推拿;少林内功;李锡九;棒击法
DOI:10.3969/j.issn.1005-5304.2016.04.002
中图分类号:R24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04(2016)04-0005-03
Some Important Issues about Internal Strength Massage WANG Shi-an, YAO Fei, ZHAO Yi (College of Acu-moxibustion and Massage, Shanghai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hanghai 201203, China)
Abstract: Several important issues about internal strength massage and Shaolin Internal Qigong were discussed in this article, which verified the following aspects:Shaolin Internal Qigong was written into the massage textbook formally in 1960; Special material Shaolin Internal Qigong was first proposed in 1963; Internal strength massage schools were first proposed in 1979's National Massage Symposium. The author holds that Shaolin Internal Qigong is not the Kungfu from Shaolin Temple, and it has nothing to do with Dharma; Shaolin Internal Qigong of Massage exercises belongs to external Gong, the internal Qigong content of Xingqi Neishi need to be excavated; The method of stick-beating with mulberry stick of Internal Strength Massage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patting method of Yi Jin Jing school in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and Zhen Ting method of The Golden Mirror of Medicine.
Key words: internal strength massage; Shaolin Internal Qigong; Li Xijiu; stick-beating method
内功推拿为上海三大推拿流派之一,在国内推拿界有一定影响。但对于“内功推拿”的名称是何时提出的,少林内功作为推拿功法是何时写进教材,少林内功是否出自少林寺,是否为达摩所创,少林内功到底是内功还是外功,内功推拿棒击法的源流等重要问题,推拿界尚无统一认识。兹就上述问题探讨如下。
1 内功推拿的提出与推拿功法之少林内功的形成
古无“内功推拿”之名。内功推拿的祖师是清末山东济宁的李树嘉,传马万起,再传胞弟马万龙和徒弟李锡九等。1942年,民国实业家尤惠民在赠李锡九的山水立轴(现为李锡九次子李启明所藏)中题词,称李锡九“精古法推拿,兼擅教练行气内视。”[1]可见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303063);上海市教委预算内课题(2012JW11);上海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项目(20134218)
通讯作者:赵毅,E-mail:
当时尚无“内功推拿”之称。20世纪50年代,在上海推拿学校附设的上海市推拿门诊部,马万龙和李锡九所在的诊室专门从事内功推拿。1979年,李锡九之子李启文在上海中医学院主办的全国推拿学术经验交流会上撰文把内功推拿作为一个流派提出[1],将“强调患者练习少林内功和接受推拿手法相结合”作为内功推拿流派的特点。少林内功是内功推拿流派的标志性组成部分,除用于推拿医师自我锻炼强身外,也被用来指导患者练功治病,所有推拿操作都是在患者锻炼少林内功的基础上进行的。
马万龙和李锡九分别于1957年和1959年受聘于上海推拿学校及其推拿门诊部,从事内功推拿临床及教学工作,1960年上海中医学院附属推拿学校编写的《推拿学》[2]和1961年上海中医学院编写的中医学院试用教材《中医推拿学讲义》[3]已经出现少林内功锻炼方法,而稍早的1959年上海中医学院附属推拿医士学校编写的《中医推拿学》[4]中推拿功法仅有易筋经,并无少林内功。1963年,上海中医学院附属推拿学校又编写了内部教材《少林内功》,作为推拿练功课程的专用教材。从此,少林内功逐渐成为各地中医院校推拿专业的推拿功法专业课程之一。
2 少林内功与少林寺和达摩的关系
少林内功是否出自少林,查1991年德虔所编《少林武术大全》[5],及2007年冯永臣、王跃进、释永信等编著的《少林功夫》[6],均未发现推拿功法之少林内功相关内容。在少林寺官方网站里的少林功夫栏目里亦不见少林内功踪影。目前尚无证据表明推拿功法之少林内功是河南少林寺之功夫。
至于相传少林内功为达摩所创,这一说法已被民国武术史学者唐豪先生所否定,其《旧体育史上附会的达摩》[7]一文对此有详细阐述。由于达摩已被渲染成具有超自然力的“神”,故有人把《易筋经》托名为达摩所作。这种附会行为早在明末的1624年就已开始。吴氏等[8]研究认为,《洛阳伽蓝记》和《续高僧传》及其他有关菩提达摩的记载无直接证明菩提达摩会武术及传给弟子武术的证据。从《续高僧传》的记载看,菩提达摩所传之法乃佛门修行之法,即“二入四行”之法。所谓“二入”,是指显示趋入菩提道的二门――理入与行入;“四行”指四种修行原则,亦即行入的内容,即报冤行、随缘行、无所求行和称法行。显然菩提达摩传法并不包括现今所说的外家功夫。
3 少林内功属于内功还是外功
少林内功有两种含义,泛指的少林内功是相传少林寺僧人所练的内功,包括易筋经、洗髓经等,而特指的少林内功是推拿功法之少林内功。推拿功法之少林内功分为裆式锻炼法、姿势锻炼法和双人锻炼法,是桩功和套路结合锻炼的一种健身方法,民国时期以来被中医“内功推拿”流派所采用,既作为推拿医生的基本练功法,也用于指导患者锻炼而作为内功推拿的特色治疗方法。
“内功”主要是“内练一口气”,也包括精神意念的修炼。练气讲究呼吸吐纳,多用腹式呼吸法,精神集中,循序渐进,从而达到锻炼身体内部器官的目的。包括佛家、道家和养生家的静功和各种调息功夫在内的内功,古代一般都在极少数人中私相授受,民国时期开始有人将其以“气功”之名用于治疗肺痨等慢性病。20世纪50年代以来,通过多地兴办气功疗养院而在辅助医疗方面得到了普遍应用。
“外功”就是“外练筋骨皮”,是锻炼筋、骨、皮的功夫。武术中,外功指习武者经过专门的系统训练,使身体的筋骨具有比常人强的抗击打能力,达到外壮的效果,有拍打、棒击等锻炼方法。养生功法中的外功,主要是以肢体导引、按摩为主的动功。
明末清初已有“内功”“外功”之说。清代武术理论家王南溪于顺治年间注释过《内功四经》,是阐述内功较早的专著。该书分内功、纳卦、神运和地龙四篇。“内功篇”专讲气的脉络、格式、气窍、生劲的理法及真气运行于体内,而使外形健壮。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周述官《增演易筋洗髓内功图说》[9]之“内外功辨”认为:“大凡丹经,外运行于内而内导引者,内功也。内导引于外而外运行者,外功也。”认为有些功法虽有“呼吸存想”,但不完全属内功,如立八段锦、韦陀劲十二势、按摩操腹九冲图等,故称“内功支流”。
上述都是养生家对内功的认识。因清代有大批武术家开始专注内功,遂有“武术内功”“内家拳”之称,且武术内功的内容大大超越养生家的内功。
从清初开始,武术内功时称“坐功运气”,当时民间著名武术家多是武术与练气兼习。如乾隆年间的唐阶元会武术,又“能运气,运气处,有硬块坟起,如桃核,刀石不能伤”。甘凤池不仅拳勇过人,而且“又善导引术”,并能以此为他人治病。内功在各家各派武术著作中得到不同程度不同形式的体现,如王宗岳《太极拳论》强调“虚领顶劲,气沉丹田”,《六合拳谱》提到“六合之一,即气与力合”,《苌氏武技书》“炼形以合外,炼气以实内”,王祖源1881年重刻的《内功图说》调息结合肢体运动等。
少林内功其实是一种外功。民国金倜生所著《嫡派真传少林内功秘传序》[10]序云:“易筋经为少林武术祖师达摩禅师所传授,分内外两经。内经主柔,以静坐运气为事;至于外经,则主刚,以强筋练力为事;法偏重于上肢,实为练力运气、舒展筋脉之妙法。每日勤行四五次,百日之后,则食量增加、筋骨舒畅、百病不生。”这一描述与推拿功法之少林内功颇有几分相似。推拿功法之少林内功的姿势锻炼法实为上肢姿势锻炼法搭配基本裆式组合锻炼法,着重锻炼两下肢的“霸力”和上肢的“灵活性”。推拿练功之少林内功亦有“棒击”“练气”,其内功推拿流派传人马万起曾是名震上海滩的武术教练。因此,将推拿功法之少林内功归属于外功可能更为确切。
但不论是养生家还是武术家的内功,在习练时对“气”的体悟和运用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强调“练气不见气”“以气导力”“气贯四肢”的推拿功法之少林内功之所以被称为“内功”还是有其一定道理。当然,这也与清末和民国时期武术、养生界崇尚“内功”的风气有关。
笔者认为,目前中医院校推拿教材中公开的少林内功并非该套功法之全部,其内功锻炼部分已被省略了。这一点从前述李锡九在20世纪40年代“兼擅教练行气内视”一语中,可以推测其大概。
4 内功推拿之棒击法与武术、养生棒击法的关系
棒击法是内功推拿流派的特色之一。棒击法既是治疗操作术,又是练功训练法。
棒击作为练功操作,在民国时期的《内功十三段图说》[11]、《江宁甘凤池易筋经秘法》[12]有详细介绍。据《内功十三段图说》之“揉打各法程序说”,初功开始用揉法揉遍全身,其后用散竹棒、木棒、铁丝棒等分层次对人体击打,“久则膜皆腾起,浮至于皮,与筋齐坚,全无软陷,始为全功”。初功用揉法,1个月后可用散竹棒打。其作用是“因气坚而增重”,就是通过揉法使人体浅层“气坚”后,需进一步加力而深入,方用散竹棒击打。最后要“用散铁丝棒打之,打外虽属浅,而震入于内则属深矣,内外皆坚,方为全功”。这些描述的揉法和棒击可使身体内外皆“气坚”,实则“坚”皮、筋、骨三层。
这种棒击法源自明代出现的《易筋经》,主要是揉法结合木杵、木槌、石袋击打法。据《易筋经》《江宁甘凤池易筋经秘法》等书记载,易筋经流派的拍打法对拍打工具的使用是“木槌木杵用于肉处,骨缝之间悉宜石袋”。
棒击法被武术家用于提高抗击打能力,而养生家则用于保健强身。
棒击法用于外治,《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器具总论》称为振梃法,所用振梃是类似于擀面杖的木棒。治疗时用木棍微微振击软组织损伤四周,“使气血流通,得以四散,则疼痛渐减,肿硬渐消”。
内功推拿流派则将竹棒、木棒等拍打工具改进为桑枝棒。其刚柔适中,有一定的韧性和弹性,声响也不像散竹棒那么大。并创立了一套四肢和全身击打的常规套路。桑枝棒棒击法已创新成为内功推拿的标志性手法之一。
棒击法在内功推拿治疗中,不仅被用于疼痛麻木等肢体筋骨病症,还用于治疗肺结核等虚劳病症。
5 小结
我们通过研究古今文献发现,推拿功法之少林内功,既非河南少林寺僧人之功夫,也与达摩无关。推拿功法之少林内功从1957年后成为上海推拿学校的推拿练功项目之一,于1960年正式写进《推拿学》教材,1963年印刷了《少林内功》专用推拿练功教材。现有推拿功法之少林内功,应归属于外功,其原有的“行气内视”内功成分,有待重新发掘。
我们还查证,内功推拿在民国时期有“古法推拿”之称。1979年的上海全国推拿学术经验交流会上首次提出了内功推拿流派。内功推拿的桑枝棒棒击治疗法是对明清易筋经流派的拍打法和《医宗金鉴》振梃法的继承和创新。
参考文献:
[1] 李启文.李锡九老医师经验介绍[G]//上海中医学院.推拿学术论文资料汇编.上海:上海中医学院,1980:9-11.
[2] 上海中医学院附属推拿学校.推拿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60.
[3] 上海中医学院.中医推拿学讲义[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61.
[4] 上海中医学院附属医士学校.中医推拿学[M].上海:上海科技卫生出版社,1959.
[5] 德虔.少林武术大全[M].北京:北京体育学院出版社,1991.
[6] 冯永臣,释永信.少林功夫[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7.
[7] 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运动委员会运动技术委员会.中国体育史参考资料[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58:27-37.
[8] 吴长稳,宇恒伟.菩提达摩与少林寺武术源流考[J].体育文化导刊,2010,28(7):97-99.
[9] 张瑶.增演易筋洗髓内功图说:上卷[M].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9:83.
[10] 金倜生.嫡派真传少林内功秘传[M].上海:中西书局总店,1940.
摘 要 学校体育是终身体育的基础,运动兴趣和习惯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坚持锻炼的前提。一堂成功的体育课无论是教学内容的选择还是教学方法的更新,都应十分关注学生的运动兴趣,只有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才能使学生自觉,积极地进行体育锻炼。而运动兴趣的培养,必须从低年级的体育课堂开始。而对于怎样上好小学低年级体育课我总结了一些教学方法。
关键词 小学 体育课 低年级
一、游戏激发兴趣
一年级体育课最主要的是培养学生的体育课堂常规。为了让学生的体育课堂常规规范化,我提了很多要求,总是反复的强调,讲解。但是,我发现学生们感到特别枯燥而且不容易做对、做好,他们的随意性大、纪律不好、听课的注意力不集中。对待相对开放的体育课,有点“不安分”、“小调皮”。对于说教过多、有技术要求的教学不易接受,也不感兴趣,教学效果差。几节课下来,我已经是筋疲力尽,焦头烂额。“我该怎么办呢?”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一次偶然的机会,我与一个孩子聊天“你喜欢体育课吗?”他说“以前喜欢,现在不怎么喜欢了!”“为什么呢?”“我们都以为上体育课可以玩老鹰捉小鸡,现在不怎么好玩!”原来他们喜欢玩游戏!我的天啊!我居然扼杀了学生的兴趣,兴趣可是最好的老师啊!了解了他们内心真实的想法,我第一次意识到应该把教材内容以游戏的形式来完成。
但小学体育教材内容不单纯是由游戏构成,它是以自然的走、跑、跳、投等为主要内容。在教学时这些技术不仅要教会学生,而且还要让他们兴趣十足,因此游戏要设计地巧妙,既不能喧宾夺主又不能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在上《向左向右转》这一教学内容时,我奖励上课认真,能快速完成教学内容的学生做游戏“迷宫”。这个游戏需要在学生充分掌握《向左向右转》内容后才能参与,这样既可以强化教学内容,又能促使学困生更加努力!再如《走》这一内容,它主要是培养学生走步能力。在教学中,我们较容易把它理解为“齐步走”,只片面的强调整齐,而忽略了走步教材的真正目的。成人化、军事化的训练更是使孩子产生了畏难情绪。这类教材应多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游戏,如“听音走”“模仿动物走”“蚂蚁搬家”、“两人三足走”等等。这样孩子们就会自发地在教师的引导下玩着、奔跑着、欢笑着。
二、情境带动课堂
我在一位语文骨干教师的课堂上,听到她上《守株待兔》一课,课文内容讲完后,她突然倚在黑板下,闭目打坐,扮起“守株待兔”者,让学生扮演路过的行人“劝”自己放弃“守株待兔”的想法。学生兴致倍增,纷纷献计献策,有学生说:“老师,你等不到兔子啦……”有学生说“老师,再等下去你会饿死的!”……老师还模仿“守株待兔”者的口气和学生争辩。学生越劝说,兴致越高,就越能深刻地理解这篇寓言的寓意。这样形象、具体的教学效果非常好。这种情境教学法给了我很大的启发,为什么我不把情境法融入到我的体育课堂中来呢?
在教学《五步拳》这一内容时,我以上少林寺学艺作为故事背景:告诉孩子们我是来至“少林寺”的“大师”,我会少林武术拳(给孩子们展示一段武术操,激起他们学习武术的欲望)。在学习欲望强烈的氛围下带学生“翻山越岭”到达少林寺(准备活动),在“拜师学艺”之前需要接受考验才能成为正式的徒弟(游戏:挑水),成为正式的徒弟后“传授武艺”(学习五步拳)。推选大师兄活动成为学生们练习、展示的动力,徒弟们得到大师的真传,学成归来(放松的跑步下山)。这样的教学内容更加形象,学生易于接受。再如学习《立定跳远》时,我以童话故事“小蝌蚪找妈妈”导入课堂。先用描述故事情节的同时,也共同参与角色,模仿小蝌蚪寻找妈妈时遇见的各种小动物,如小猫、大公鸡、小鸭子、大象、小猴子、小兔子、最后找到了青蛙妈妈。于是引出青蛙妈妈教本领,这个本领就是立定跳远。
三、示范规范动作
动作示范在体育课中是一种常用的教学手段,是体育教师以具体的动作为范例,使学生了解所要学习的动作形象、结构、要领的一种方法。教师正确、优美的示范,可使学生产生一种跃跃欲试的心理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保证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教师应尽量把示范动作的方向、路线与学生做的方向、路线相一致,可采用正面示范、背面示范、侧面示范和镜面示范等形式。实践证明,教师准确、熟练、优美的示范可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对促进学生建立正确动作要领十分重要。
四、小组互助内化
疯狂小丫头,
初出茅庐夺得法国大奖
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演出舞台上,大型原创舞台秀《CHA》刚刚拉开帷幕,台下立即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技艺高超的杂技,融合了音乐、舞蹈、武术、书法等诸多精粹元素,并以连贯的剧情,展现了中国古老的茶文化,给人带来魔幻般美妙的视觉享受和心灵启迪。
来自世界各地的观众无不为之倾倒。美国CNN记者看过后竖起大拇指说:“这是最具艺术水准和观赏性的舞台作品!”很多人还不知道它的创作者和导演是一位名叫李西宁的漂亮女军人。
高挑匀称的身材,一身威武戎装,讲话利索而果断。初见李西宁的人,总会一下子被她独特的魅力所吸引。
李西宁出生在成都市一个军人家庭,从小就对充满艺术美的体操很感兴趣。凭着良好的身体素质,11岁那年她进了当地体校,并很快就在成都市中学生体操比赛中获奖。在中学时,李西宁读了大量中外文学名著,她喜欢读外国戏剧,也喜欢诗歌和美术,有时候还耍几下乐器。这些爱好一直延续至今,很好地滋养了她的杂技艺术思维和创作。
1986年,领导了解到在成都某体育学院当体工队教练的李西宁,在艺术体操形体教学上很有“绝活”,便费了一番周折把她借调到“战士杂技团”对演员进行形体训练,没想到效果极佳,便以“特招”的方式让李西宁穿上了军装。
李西宁是个很懂时尚的“艺术潮女”,虽然过去从未接触过杂技,但她认为传统的杂技表演只重视技巧,而忽略了艺术,所以显得有些枯燥和呆板,无法给人一种美的享受。为此,在表演形式、服装、道具、舞美等方面,她大胆尝试创新,希望通过艺术赋予杂技美感。
一次在西双版纳采风时,李西宁被当地独特的少数民族舞蹈迷住了,便成天跟着那里的姑娘、大妈学舞蹈。她在编创杂技《阿细跳月》的过程中,巧妙地将民族风情融合在高超的杂技跳绳技巧中。而《柔术转碟》把人体的轻柔和艺术的氛围结合起来,让道具变成“蘑菇”,在轻柔欢快的歌声中演员们手上的“蘑菇”越来越多,顺势延展身形,象征“采蘑菇的小姑娘滑到了”,既体现柔术的特点,也营造出了“采蘑菇的小姑娘”童话般的意境。
这些杂技节目看后让人耳目一新,美不胜收。1990年初,巴黎国际杂技大赛群英荟萃,当时在杂技界还是一个无名小卒的李西宁编导的《柔术转毯》《单拐倒立》代表中国双双杀进决赛。两个节目分别夺得大赛“未来”金奖、“法兰西共和国总统奖”和“明日”世界金奖。一位年纪轻轻的小丫头,初出茅庐竟能获得如此殊荣,让中国杂技界的许多人大跌眼镜。其实很多人还不知道其间发生的一件事。
行前李西宁在办理签证的时候遭遇车祸,头部撞在汽车挡风玻璃上,血流如注,面部多处受伤,在医院缝了39针。医生警告说:“必须卧床休息一个月,处理不好是要毁容的!”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大家都劝她不要带队出国了。李西宁清楚,作为一个从事表演艺术事业的人,毁容意味着什么。但出国任务迫在眉睫,临时换人已不可能。为了顾全大局,她风趣地说:“没事,反正我已经有男友了,不怕嫁不出去。”她满脸缠着绷带毅然上了飞机。为了安慰大家,她还自我调侃:“脸上有疤痕更像侠女!”
就这样,中国杂技界的一匹黑马横空出世。
杀进好莱坞,
让世界睁大好奇的眼睛
李西宁认为,每个民族都有不同的艺术特质,民族资源是无法借鉴和复制的宝贵财富,只有紧紧围绕民族风格和地域特色下工夫,才能创作出具有独立艺术个性和审美魅力的作品。
李西宁是将少林武术搬上杂技舞台的第一人。在排《少林雄风》时,面对一舞台的男人与激烈的刀枪棍棒交锋,她思索着如何能让内容变得更柔和,让人体会到禅文化的意境。于是,她想到了分成春夏秋冬四幕,用四季变幻的色彩突出美感;她用干冰一喷,让烟雾从莲花宝座里升腾;她想到了让僧人们拿着一片有着渐变桃花色的扇子踩梅花桩,让生命的气息像桃花红一样升起。她让僧人们挑水时跳上“蹦嚓嚓”的“三步”舞,还展现了他们在寺院里悬空睡觉的场景。她再现了僧人“马步吃斋”的情景,还巧妙地在斋饭上放上一双筷子,将武功变成杂技。她将几幅资料图片变成了舞台上活灵活现的情景。为此,她甚至住到寺院的附近,听着晨钟暮鼓,跟着僧人们吃斋饭,参观他们的居所……
2000年5月,《少林雄风》这一舞台剧在北京首演就引起轰动,接着又应邀到北美和欧洲演出。在纽约,它与音乐剧《猫》《悲惨世界》同等票价、同场地演出,成功进入美国主流演出市场。
李西宁追求完美有时候到了吹毛求疵的程度。对光联排是杂技晚会正式演出前最为重要的一环,直接影响演出效果。在一次国际演出中,组委会请来了一位欧洲的一流对光师给节目对光。由于节目很多,对光师用了两天才完成。可当对光师走后,李西宁仍觉得不够完美,她叫上助手悄悄溜进演出大厅,整整一天不吃不喝,两个人爬上爬下亲手将每个灯光对到“尽善尽美”才罢休。那位对光师最后专门找到李西宁,伸出大拇指说:“中国人,了不起!”
李西宁是个非常爱才的人,当上战旗杂技团团长后,她曾经看中了一个姓潘的舞蹈编导,想把她调进杂技团来,不巧那个女编导怀孕了,空缺换成了别人。当那个女编导生完孩子,她热爱的专业也没了。后来那个热爱舞蹈编导事业的女人流着泪给李西宁写了一封情真意切的信,希望给她一个机会。李西宁看罢信,立即打电话给军区领导,说无论如何她都要引进这个人才。后来,这位女编导在团里成了李西宁最得力的助手,而且非常敬业。
后来,李西宁与世界著名的太阳马戏团合作,创作了充满中国民族风情的大型杂技晚会《龙狮》。2003年5月3日晚,中国驻美大使杨洁篪观看后给予高度评价。
李西宁可谓牛气冲天。她的《龙狮》在美国的洛杉矶、纽约、旧金山、拉斯维加斯、丹佛等24个城市进行了巡演,还杀进了好莱坞,演出上座率达99.8%,观众超过300万人次。
在休斯敦,老布什夫妇称赞“中国杂技太棒了”!在好莱坞,成龙等大明星看完战旗杂技团的演出后非常激动:“你们用先进的中国文化征服了美国观众!”
接着,该剧目与《太极时空》和《英雄天地间》等,在欧、亚、非和北美一直巡演到北京举办奥运会的时候。3000多场演出,吸引了包括60多位国家元首及数千万外国观众的观看,不仅在海外传播了光辉灿烂的中国文化,还使当地华人倍感自豪。
一次,太阳马戏团总裁托马斯给李西宁写信,说:“自9・11之后,美国的演出业一败涂地,所有晚会都停了下来,只有《龙狮》还在继续演。遭受重创的美国观众看了演出后说,是迷人美丽的中国《龙狮》给了我们勇气和新的人生启示,我们的心灵得到抚慰。”
难怪中国演出公司总经理张宇说了这样一句令人大长见识的话:“中国的老百姓可能不知道李西宁是谁,可在国外,所有演出巨头都知道这个名字。她编排的杂技晚会在国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超过张艺谋!”
随着李西宁在国际杂坛的名气越来越大,欧美一些大演出公司老板纷纷把她看成“摇钱树”。他们想方设法找到李西宁,对她许以名车、别墅和令人咋舌的高薪,希望她脱下军装,留在国外为他们编导节目。甚至,一个德国马戏团的总裁直接将一张空白支票放在桌上,让她自己填数字,然而,李西宁却很高雅地写下了一个单词“thanks”(谢谢)……
为国争光,
世博会演出大显身手
30年前,扎着羊角辫的李西宁还在四川雅安的茶厂当知青。闲暇时,她会在种满茶树的山坡上躺下,微闭上眼睛,闻着清新的茶香,做一个关于茶的梦。太阳很近,茶很香,但梦想很遥远。
30年后,一部名叫《CHA》的杂技舞台剧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园区综艺大厅上演。大幕拉开,身着白衣的茶圣陆羽手持羽毛扇翩然而出,带来茶叶诞生之初的纯净和清香;江南秀美的茶山里,姑娘们抛接着花棍,垒起三层人墙欢快地跳绳,小伙子唱着茶歌腾跃穿行;寺院肃穆的茶宴上,僧人们奉茶比武,礼佛参禅,将武术、书法和杂技中的抖杠、对手技巧融为一体;悠扬的古琴曲中,手持油纸伞的姑娘在青花瓷的茶壶茶碗上舞动,展示精彩的滚灯和单手顶技艺;市井茶馆中,五湖四海的艺人各展台圈和抢椅子的绝活;微风竹影中,文人雅士以茶会友,焚香伴茗,灯上芭蕾和吊环齐登场,并以转碟、肩上芭蕾和舞蹈烘托美轮美奂的茶之意境。从茶歌、茶禅、茶馆到茶器、茶境,片段章回式的演绎,舞蹈、音乐、舞台特效和精美服饰的烘托,赋予了这台杂技剧更多艺术美感和精神内涵。
登陆世博舞台的《CHA》便是从《茶》脱胎而来。以茶文化的深厚内涵涤荡人心,让人们拥抱更美好的城市生活,这恰恰迎合了本次世博会的主题,使得《CHA》当之无愧地成为了世博驻场演出节目之一。“之所以叫《CHA》,是为了在中国文化和国际文化符号中找到平衡,叫《茶》太中国,叫《Tea》太西化。《CHA》刚刚好,也代表了中西文化的融合。”李西宁介绍说。《CHA》演出时间上比《茶》缩短了一半,但在节目、道具、服装选择上却更加精益求精。
李西宁有一句名言:“艺术就是颗珍珠,任何一点瑕疵都会有损它的美。”她不仅要求节目创意要追求最好,而且对杂技表演中任何一个环节都力争做到最佳。杂技晚会的服装是由留法归来的服装大师设计的,节目的音乐是请世界一流的音乐师制作的,就连主题音乐中的一个鼓点节奏,李西宁也专门从南美请来了一个当地有名的鼓师敲打。
2010年5月1日13点整,《CHA》秀迎来了2010年上海世博会驻场演出的首轮首演。这天,剧场内座无虚席,喝彩不断,掌声如雷。《CHA》秀以每天4场的频率闪耀在上海世博会的舞台上,成为世博园内上座率最高、最受欢迎的演出。这台时长仅45分钟的表演深受来自全球游客的喜爱,一场演出掌声一般不少于50次,每场演出结束后观众都久久不愿离去。许多欧洲艺术家看后大为震惊,称此剧内涵深厚,格调高雅,精美绝伦!
整个世博会期间,《CHA》秀让来自全球40多个国家的上百万游客尽情领略了华夏文明和东方艺术。国外媒体称它是“顶级舞台秀”、“最具艺术水准和观赏性的舞台作品”。
在世博会尚未结束时,日本和德国便和我国外交部取得联系,邀请李西宁率团进行访问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