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科学体育锻炼的方法范文

科学体育锻炼的方法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科学体育锻炼的方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科学体育锻炼的方法

第1篇:科学体育锻炼的方法范文

摘 要 目的 探索河南省女大学生课余体育锻炼态度与行为现状,为进一步改善高校女大学生体育锻炼提出更好的建议及理论参考。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法、文献资料法等研究方法,对河南省900名女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现状及影响因素进行了比较全面的调查分析。结果 目前河南省女大学生主动参与体育锻炼的意识和能力较差,参加体育锻炼的持续时间相对不足,锻炼场所及锻炼项目等存在较为明显的集中趋势。结论 河南省大部分女大学生参与课余体育锻炼的频率低、持续时间短、女大学生体育课与课外体育活动有脱节现象。

关键词 女大学生 体育锻炼 态度 行为 现状调查

2014年7月18日教育部公布了最新修订的 《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文件要求各学校每学年开展覆盖本校各年级学生的《标准》测试工作,并根据学生学年总分评定等级,达到良好及以上的学生,方可参加评优与评奖[1]。女大学生作为社会劳动生产力的中坚力量,关注她们的健康是高校体育工作者义无反顾的责任。研究表明,课外体育锻炼可以通过科学的身体活动形式给予人体各器官、系统一种良好的刺激,促使身体的形态结构、生理技能等方面发生一系列适应性反应和变化,从而增强个体体质,增进健康[2]。然而,有研究表明,女大学生的身体综合素质有逐渐下滑的趋势。她们越来越厌烦参加体育锻炼,身体惰性越来越大,不想参加体育锻炼,对体育锻炼兴趣低、关注低、投入低,并已成为恶性循环[3]。这些问题的出现不禁要让我们把研究的视角聚焦于女大学生参与课余体育锻炼的问题上。为全面了解河南省高校女大学生的课外体育锻炼态度与行为,本课题组对省内7所高校的女大学生参与课余体育锻炼的情况进行了调查,报告如下: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2015年9月-10月,课题组选取了河南省具有代表性的7所高校进行调查,分别是:郑州大学、河南工业大学、河南师范大学、华北水利水电大学、郑州轻工业学院、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河南教育学院。研究者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分别在操场、宿舍、图书馆、自习室等地方,抽取在校女大学生900人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河南省在校女大学生;自愿参与本研究;能以书面方式独立完成问卷。排除标准:语言交流有障碍者;体育专业的学生。

(二)研究方法

1.问卷调查法

研究者通过查阅大量文献资料并遵循有关问卷设计的基本要求,初步确定调查问卷内容。通过征询有关护理教育专家、体育教师的意见,进一步修改,形成了《在校女大学生课余体育锻炼态度与行为现状调查表》。问卷内容包括年级、生源地、每周参与课余体育锻炼的次数、时间、对体育锻炼态度等信息。研究者向研究对象解释了调查目的及意义,取得调查对象的配合后,现场发放放问卷900份,回收849份,其中有效问卷808份,有效率95%。

2.统计学分析

调查表完全回收后,采用Excel2010录入数据,双人核查后导入SPSS19.0进行统计学分析处理,主要描述调查内容的频数、百分比等。

二、结果

(一)女大学生的一般资料

共调查808位女大学生,专科生49名(6.1%),本科生732名(90.6%),研究生24名(3.0%),博士生3名(0.4%);一年级346名(42.8%),二年级281名(34.8%),三年级138名(17.1%),四年级43名(5.3%);生源地:农村487名(60.2%),城市214名(26.5%),城乡结合部97名(12%),其他10名(1.2%)。

(二)女大学生对参与课余体育锻炼的态度

由表1可以看出,抱有积极态度(非常喜欢和喜欢)参加课余体育锻炼的女大学生占54.4%,说明河南省高校女大学生中有半数左右的女生,对课余体育锻炼态度不积极。另有41.1%的女生对课余体育锻炼态度一般,说明这些女大学生是课余体育锻炼群体之中的潜在群体。仅有4.5%的女大学生不喜欢课余体育锻炼 ,说明河南省高校绝大部分女大学生还是比较能够接受课余体育锻炼的。调查结果显示,仅有21.5%女大学生知道如何进行科学的体育锻炼,43.6%的女大学生知道一些科学锻炼的方法,有34.8%的女大学生对如何进行科学的体育锻炼并不了解。这说明,河南省大部分女大学生对体育锻炼方法的认识不够科学、全面,女大学生的科学体育锻炼观念有待进一步提高。

(三)女大学生进行课余体育锻炼的行为状况

1.女大学生参与课余体育锻炼的差异

通过调查,笔者发现,一、 二年级的女大学生参与课余体育锻炼的频率明显高于三、四年级。目前大学一二年级开设体育课,说明开设体育课时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远远高于体育课结束后的锻炼人数。同时,调查结果显示,天天进行体育锻炼的女大学生占9.8%,每周进行3次以上体育锻炼的占21.7%,每周只锻炼1-2次的女生 ,占总调查人数的35.4% ,每月锻炼1-2次者占4.2%,还有2.5%的女大学生从不参加锻炼。显然这与培养高校女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目标要求差距甚远。

由表2可以看出,66.8%的女大学生参加课余体育锻炼并不是自已积极主动去锻炼的,而是通过体育课或院系组织的体育活动参与体育锻炼的,这种高度集中的选择趋势,也恰恰说明了开设体育课时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远远高于体育课结束后的锻炼人数。从持续时间上看,43.1%的女大学生锻炼时间在30-60分钟之间,只有10.8%的女大学生锻炼持续时间超过1小时,很明显,大部分女大学生的锻炼时间是不足以达到锻炼效果的。

2.影响女大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自身因素

影响和制约女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自身因素多种多样,本次问卷按照影响因素的不同程度划分,设置多选题一道,将影响女大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自身因素分为以下几个条目,对其进行统计分析后,结果如表3所示。

三、讨论

(一)女大学生对课余体育锻炼的态度及科学体育锻炼观念有待进一步提高

从本次的调查结果看,女大学生参与课余体育锻炼的积极性不高,34.8%的女大学生对科学锻炼方法并不了解,与国外相关调查结果趋近 [4]。 另外,程吹热说难芯恳卜⑾侄嗍女大学生对参与课余健身活动积极率不高并且对科学的健身方法不了解[5]。提示女大学生对参与课余体育锻炼的态度及科学体育锻炼观念有待进一步提高。社会心理学认为“一个人的态度对她的行为具有指导性或动力性的影响”。面对目前女大学生对课余体育锻炼的积极性不高的现状,建议高校加强对女大学生体育锻炼思想的宣传力度和教育力度,普及科学的体育锻炼方法,营造更好的体育氛围,进而培养女大学生的锻炼习惯和终身体育意识。

(二)多数女大学生参与课余体育锻炼的时间不足

本研究的结果显示,42.1%女大学生每周参与课余体育锻炼的频率不超过3次、且持续时间短,多数女大学生体育课与课外体育活动严重脱节。这一结果与周银等研究结果一致[6] 。体育锻炼的频率是反映女大学生体育锻炼状况最为重要的指标,同时也是反映女大学生体育锻炼状况最直接、最客观的指标。根据《大学生体育锻炼合格标准》的要求,学生“早操”每周不得少于三次,“课外活动”每周不得少于二次,显然当前女大学生的锻炼现状与培养目标要求差距甚远。针对该调查结果,结合目前我省女大学生体育课与课外体育活动严重脱节的现实,笔者建议各高校体育课教学应重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课堂注重方法与技能教学,课外注重实践与运用体验,全面推行“课内外一体化”教学[7]。但是,仅靠每周两学时体育课 ,要想达到体育锻炼的目的是不现实的,所以应根据女大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 ,多开设一些相应的体育活动 , 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譬如: 举办各种体育系列讲座、知识竞赛、举办健美操、体育舞蹈大赛等。也可多开设女大学生感兴趣的体育选修课,使学生掌握一些富有时代感、实用性强、趣味性和娱乐性更为浓厚的体育锻炼方法 ,从而让她们从心底里爱上体育锻炼。这样,有利于女大学生体育锻炼自觉性与积极性的提高,促使其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

(三)影响女大学生进行课余体育锻炼的自身因素分析及建议

本次调查发现,影响我省女大学生进行课余体育锻炼的自身因素主要是:自身的体育基础、自己的时间安排、对体育锻炼的兴趣等。这与程丛谏蕉省普通高校女大学生课余健身活动参与状况调查与对策研究中的结果略有差异[5],同时,吴伟容等研究[8]结果表明,学业负担过重,体育设施缺乏,没有自己喜欢的项目等因素也限制了女大学生进行课余体育锻炼。在当今社会,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女性肩负着家庭和社会的双重重任,她们承担着孕育后代的艰巨任务,担负着相当繁重的社会工作,所以她们的健康也显得尤为重要。科学地锻炼身体是促进身体健康和提高身体素质的有效途径[9],因此,她们在大学时代养成体育锻炼习惯有着深远的意义。女大学生的体育锻炼态度和行为直接影响到她们未来的生活质量和事业成就,所以,女大学生在大学时代就应该重视体育锻炼,掌握体育锻炼的技巧和方法,找到影响自己进行课余体育锻炼的原因所在,平时积极参与体育锻炼,自觉地锻炼身体,养成终身锻炼的好习惯。

基金项目:2015年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项目编号:2015xjxm249)。

参考文献:

[1] 仲启丰.《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2014修订)》对学生体育锻炼激励机制分析[J].四川体育科学.2015,(5):8-11.

[2] 王宽,李西彩.陕西省大学生参与课外体育锻炼的现状调查分析[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15,30(18):82-85.

[3] 李君华,马小丽,刘鹏.女大学生身体素质现状分析―以中华女子学院为例[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15,(4):113-117.

[4] Lu Y,Kim Y ,Dou X,etal . Promote physical activity among college students: Using media richness and interactivity in web design [J] . Comput Hum Behav,2014,41:40-50.

[5] 程.山东省普通高校女大学生课余健身活动参与状况调查与对策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1.

[6] 周银.大学生课余体育锻炼现状的调查与分析―以长治市高校为例[J].中州体育・少林与太极.2015,(4):22-25.

[7] 向昌浩.高校体育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5,5(22):119-120.

第2篇:科学体育锻炼的方法范文

关键词 大学生 体育锻炼 动机

随着社会科技的发展,国家现代化建设根本靠的是高素质的人才,国家与国家的竞争实质是人才的竞争。劳动者素质中,对基础素质―身体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随着《全民健身计划》和终身体育思想的推出,高校把培养大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和健身意识、能力放在重要位置来落实。通过对渭南师范学院的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对其健身现状进行分析总结,提出改善现状,解决问题的建议。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1、研究对象

以安康学院在校2010―2012级男女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现状为研究对象。采用简单随机抽样的方法,调查男生90名,女生110名共200名在校大学生。

2、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通过安康学院图书馆查阅了有关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方面的的学术论文和相关的文献资料,为本文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2)问卷调查法

本次调查发放问卷200份,回收193份,有效问卷189份,有效率为97.9%。

(3)数理统计法

将回收问卷的调查数据进行了整理,先录入Excel,再采用SPSS13.0进行统计分析处理。

二、结果与分析

1、大学生体育锻炼基本情况

调查表明:经常锻炼的仅为31.22%。58.73%的学生很少锻炼,而10%的学生几乎不参加体育锻炼。也就是说68.78%的大学生还没有养成健身习惯。其中,男生经常锻炼的为39.53%,很少锻炼的为55.81%,几乎不锻炼的为4.65%。而女生经常锻炼的为24.27%,很少锻炼的为61.17%,几乎不锻炼的为14.56%。表明男生的体育锻炼情况优于女生(见表1)。

2、影响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因素

调查表明(见表2):影响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最大的因素是没有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有44.97%的学生把较少的体育锻炼归结为没有养成体育锻炼习惯给体育教育提出了新的课题,要求体育工作者对体育教育过程中如何帮助学生形成终身体育观念,养成良好的体育行为和习惯应给予更多的关注。而培养大学生的体育锻炼习惯也成为提高大学生体育锻炼比例的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其次,是没有人一起锻炼,其原因主要是大部分学生喜欢的是篮球、羽毛球、乒乓球、足球等需要多人合作完成的健身项目。少数学生由于学习任务重没有时间参加体育锻炼也成为重要原因,少数学生由于没有场地,以及其他一些原因不参加体育锻炼。

3、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动机

调查表明(见表3):大学生大多有积极明确的体育动机,并与自己的身心发展密切联系,大学生体育锻炼的主要动机是增强体质、调整情绪和丰富业余生活。其前三位动机的排序男女生略有不同,女生体育锻炼的主要动机是为了调整情绪,而男生体育锻炼的主要动机是增强体质。同时,相当数量的女生把减肥健美,通过体育考试作为体育锻炼很重要的一项动机,这也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出男女生体育动机的差异。

4、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项目及时间

运动项目是大学生体育锻炼的载体。问卷调查表明:男,女大学生在选择体育锻炼项目上有比较大的差异。男生参加体育锻炼所选择项目列在前三位的是:篮球、乒乓球和跑步。而女生体育锻炼选择项目列在前三位的是:羽毛球、跑步和健美操。可以看出,在选择运动项目上,男生有注重项目的身体对抗、娱乐、休闲及交往的特点,女生则注重娱乐、健身、形体美及交往的特点。同时,还有一部分大学生希望参加登山,野外生存训练等惊险,刺激,具有挑战性的户外运动。

大学生每次参加体育锻炼的时间在60分钟左右,女生多数在60分钟以下,而男生多数在60分钟以上,120分钟以下。可见,男生每次参加体育锻炼的时间明显高于女生。

调查还表明:男女大学生体育锻炼时段有很明显的差异,男生主要在16―18点进行体育锻炼,而女生体育锻炼主要在8点以前和18点以后这两个时段。可以看出男生体育锻炼时段安排比较科学。

5、大学生对科学体育锻炼方法的掌握程度

调查表明(见表5):掌握科学体育锻炼方法的大学生仅占4.23%,略懂一些的占到了77.25%,完全不懂的却占了18.52%。从这组数据不难看出大学生在体育锻炼的过程中,严重缺乏科学的理论知识指导。因此,我们必须要加强科学的引导和理论知识的传授,否则易使大学生观念转化,失去对体育的兴趣。

三、结论与建议

1、结论

(1)我院大学生很少参加体育锻炼,体育锻炼意识较差,对进行科学的体育锻炼知识较匮乏。

(2)大学生体育锻炼从整体上看有积极,明确的动机,希望通过体育锻炼增强体质,调整情绪,丰富业余生活。

(3)影响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最突出的原因是大学生本身没有养成体育锻炼的行为习惯。

2、建议

(1)转变体育教学模式,增设体育知识理论课,培养大学生健身意识和健身能力,增强大学生的体育理论知识水平。

(2)加大对健身场地,器材的资金投入,来满足更多大学生的体育锻炼需要。

(3)开设一些体育项目的社团,培养大学生对于体育锻炼的兴趣。

参考文献:

[1]杨春,夏冬生.大学生锻炼行为意识状况及发展对策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4,(6):764-766.

[2]常生,陈及治.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研究现状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10):1305-1307.

[3]张丽军,苏庆永.普通高校大学生课外体育行为现状调查与分析[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4,(11):91-93.

第3篇:科学体育锻炼的方法范文

关键词:高校体育;女大学生;体育锻炼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0-004-02

高校女大学生正在处于青年前期,他们除了具备青年大学生的一些共性特征,她们还有着十分特殊的生理、心理和思想特点。由于女同学生理的特征所在,她们的行为以及健康在很大的程度上影响着下一代的健康。女同学在学校期间所表现出来的体育态度将会对以后工作、生活中能否坚持锻炼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笔者从女大学生的身心发展和体育锻炼出发,对女学生的体育锻炼现状进行调查,进而对大学体育教育模式进行调整,推动女大学生坚持体育锻炼,并建立终身体育思想的重要现实意义。

一、对女大学生体育锻炼现状的研究

1、研究对象及方法

(1)研究对象:随机挑选吉林市在校的大学女生选出500名作为研究对象。

(2)研究方法:①、文献资料法:对一些关于锻炼与体质、性格焦虑有关的材料、杂志、报刊、书籍进行搜集,获取大量、有力的理论依据。②、问卷调查法:对在校的女大学生发放关于参加体育锻炼的原因以及对体育运动项目调查的问卷,调查500人,发放500份问卷,回收500份。其中18份问卷属于无效,有效问卷为482份,有效率为96.4%。

2、研究结果及分析

经过对调查问卷的结果进行分析,我们看到女大学生认为体育锻炼比较重要和重要的所占比例还是比较高的,分别占到了42.5%和48.6%,从这个数据上我们可以看到当代的女大学生已经认识到了体育锻炼的重要性,对体育锻炼也有着较高的需求,从数据上我们也看到了一些女学生认为体育锻炼是无关紧要、不重要的,这两个比例占到了3.5%和2.4%,从这个数据我们也要看到一些女同学对于体育锻炼的认识还是不够深刻的,这也就提醒了我们要在主观上提升女大学生对于体育锻炼的意识。

(1)外界环境的影响导致女大学生对体育认识的偏差。

现在的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物质生活的水平已经是父母教育孩子的重要理念之一,中小学对于升学率的看重也使得学校对于体育课的轻视,这些都直接导致了即使学生在主观意识上即使想参加体育锻炼也没有合理的时间和适合自己的项目。这些因素对女生的影响最大,是调查问卷中83%以上的女生不去主动参加体育锻炼的重要原因。

(2)女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频率、强度、时间的偏差。

在500份调查问卷中我们可以看到搞笑大学生在参加体育锻炼的频率、强度和时间上都有着很大的偏差:频率在每周1―2次的占到了60%,时间在半小时左右的占到了93%,锻炼的强度一般都是在身体刚刚出汗为止。通过这些数据我们可以看到,每周参加1―2次的女生要高于爱好体育锻炼的女生。来自于农村的女生对于体育锻炼的兴趣较低,甚至会出现一部分的抵触情绪,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到,女大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强度与对体育锻炼的兴趣是成正比的,同时也反映出了物质条件对于女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影响还是很大的。

(3)女大学生喜欢参加的体育项目和经常参加的体育项目。通过调查问卷的数据分析,女大学生喜欢参加的体育项目多余锻炼形体美、具有较强的韵律节奏、具有较强的趣味性并不发生身体接触的体育项目;但是女大学生经常参加的体育项目却呈现出了另外的一番景象,如:慢跑、羽毛球、排球、篮球、健美操等。这两者出现如此大的反差,笔者认为造成这种情况有以下几个原因:①参加的体育锻炼与个人的经济水平有很大的关系。②体育器材的限制使得学生只能选择诸如篮球、羽毛球这些项目。③体育教师缺乏一定的专业行,一些学校师资力量存在不足,无法对学生形成系统的辅导和教学。这些原因造成了女大学生即使想参加自己喜欢的体育项目,但是因为客观条件的限制,使得只能选择诸如慢跑这些项目进行体育锻炼。

二、改善建议

针对此类问题,我们应该根据女大学生自身的特点去举办一些讲座,邀请一些专家和运动医学医生来举办一些专题的讲座,让学大学生通过专题讲座来了解体育锻炼的益处。在大学体育课堂上,教师要根据女学生自身的生理特征和心理特征合理的安排课程,让女大学生可以正确处理和认识文化课程和体育锻炼之间的关系。体育锻炼并不会成为学习文化课程的阻力,相反会成为学生增强体质、使得学生可以提高学习文化课程的学习效果。学校也要在合理的情况下投入资金,增加运动场地和体育设施。笔者认为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做出改进:

教师要加强女大学生的卫生保健知识,让大学生可以正确处理好在青春期的变化与体育运动之间的关系。安排一些具有娱乐性和益智性的体育项目让女同学们选择。

应根据女生的生理特点和心理特点合理的安排体育教学和课外体育锻炼,教师应该利用科学的方法循序渐进的增加运动量和难度,从而激发同学们对体育锻炼的兴趣,使得女同学既满足锻炼的同时,也养成平日进行体育锻炼的好习惯。

教师要适应社会的发展,不断的提升自己教学能力,使教学方式和手段丰富化;在课堂上教师应该公平、民主的对待每一位同学,使同学们在一个轻松、自由的教学氛围中进行体育锻炼。

目前,我国高校的女大学生普遍存在对体育锻炼缺乏自觉性和主动性,进行体育锻炼的频率、强度、和时间都有一定的偏差。女大学生参加的体育锻炼往往都是根据女性的生理、心里特点来选择自己比较喜欢的体育项目。但是由于我国的体育教学赛设施和环境等元素的影响,使得实际情况与理想化目标有着一定的差异,这就需要我们利用科学得方法,来进行改善,根据女生的实际情况来进行合理、科学的体育锻炼。

参考文献:

[1] 王发昌 培养高校大学生体育健身习惯的方法研究[J]-运动精品(学术版) 2013(6)

[2] 关彦莉 浅谈高校女子体育活动的现状及对策[J]-体育时空 2013(24)

[3] 李志鸿,胡仲秋 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女生教学方法的探讨[J]-考试周刊 2013(88)

第4篇:科学体育锻炼的方法范文

〔中图分类号〕 G633.96〔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08)09(A)―0028―01

课外体育锻炼是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学校体育目标、任务的基本途径之一。它是学校体育教学形式的延伸,也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但是,通过调查我们发现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经常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人数少之又少,偶尔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占40.8%,很少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占28.6%,不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占24.4%,这些数据充分表明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没有得到普及。那么,影响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主要因素是什么呢?

1. 缺乏体育场地和器材。近年来,虽然兰州市各中等职业学校加大了对体育的投入,改善了学校的场地设施,但由于受各种条件的限制,缺乏体育场地和器材的还是占85.6%。学校体育场地建设跟不上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学生数量不断增加的矛盾。学生活动场地极其匮乏,制约了学生锻炼的积极性。

2. 学校没有很好地组织和领导。学校的领导和组织是开展好课外体育锻炼的关键,没有学校领导的组织支持,课外体育锻炼是无法开展的。学校对课外体育锻炼安排时间少,显得学校领导对课外体育锻炼不够重视,挫伤了师生课外体育锻炼的积极性。

3. 学生一致认为课外体育锻炼需要得到体育教师的指导和帮助,特别是希望在体育知识、锻炼的方法和手段上得到老师的指导。另外,45.3%的学生未形成对体育锻炼的爱好和习惯,有自卑心理,成为他们参加体育锻炼的障碍。有的学生则对课外体育锻炼重视不够,怕苦、怕累,对课外体育锻炼没兴趣。

针对这些现状,如何来推进中职学生课外体育锻炼策略的实施呢?

l. 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外体育活动,培养学生参加课外体育锻炼的兴趣。课外体育活动有别于体育课教学,其活动内容可以是各种类型的体育知识讲座、体育演讲比赛、体育欣赏、体育图片资料展览等。近些年来,部分学校甚至开始尝试体育俱乐部的活动形式,受到了学生广泛的欢迎。这些活动的开展,不仅可以活跃校园文化和营造体育文化氛围,还可以扩大学生的体育知识面,从而丰富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

学生参加课余体育活动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内容、形式和方法,来满足愉悦身心的情感体验。此外,学生体育特长的形成与保持也需要学生在课余体育活动中不断强化、巩固和提高。课余体育活动还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自主运用所学体育基本知识施展体育才能的机会。因此,课余体育活动对培养学生的锻炼兴趣有着重要的作用。

2. 加强对课外体育锻炼的组织和管理。中等职业学校体育教研室应在学校主管校长的领导下,加强对课外体育锻炼的组织和管理,制定出课外体育锻炼的制度和计划,引导学生积极参加课外体育锻炼。体育行政部门应认真贯彻并不断完善有关法规、制度,确实保证学生每天有1小时锻炼时间,将抓结果转变为抓过程。

同时,应加强学校体育场地的建设和完善,以满足学生教学、训练和课外体育锻炼的需要,提高学生人均占有体育场地面积。

3. 以学生为主体,最大限度地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自觉积极性不是自发的,而是需要教师通过一系列细致的工作才能调动起来。所以,必须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主导作用的具体表现,应该是给学生提供和创造条件,促进外因迅速转化为内因,从而调动起学生的自觉积极性。

4. 加强体育课堂教学,提高学生课外锻炼的能力。课外体育锻炼体育能力的培养,既有赖于学生对体育卫生保健知识、技能的学习与运用,也有赖于体育课程内容的进一步充实、更新和教学方法的改进。因此,体育课程内容的科学性、趣味性和实效性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第5篇:科学体育锻炼的方法范文

关键词 技工院校 体育锻炼 意识 养成

从某种程度上看,技工院校属于学生群体中的“弱势群体”,需要更多的关注和教育。而体育锻炼事关技工院校学生的身体素质,对技工院校教育教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必须关注技工院校学生的体育锻炼情况。目前,大部分技工院校在体育锻炼中存在,学生锻炼意识较差,在体育锻炼中缺乏积极性,体育素质参差不齐等现象。这显然不利于技工院校体育教育的进一步发展。技工院校肩负着为社会培养实用型人才的责任,必须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因此,必须采取措施培养技工院校学生的体育锻炼意识。

一、 采用合理的教学方法

首先要实施开放型教学,这种教学模式要求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构建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提升技工院校学生在体育训练中接受、加工、转换和改进信息的能力,帮助学生构建自己在体育锻炼中的认知结构。教师在体育锻炼中要广泛听取学生的意见,尊重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比如,在体育训练考核过程中要综合考虑学生的进步程度与努力程度,并采用“模糊量化法”,以优秀、良好、合格等级制度展现考核结果。例如在排球双手垫球练习中,教师可以要求学生根据自身情况制定合适的目标个数。在教学组织方面,传统的体育锻炼过于强调步调一致、整齐划一,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开放性教学模式则主张为技工院校学生提供宽松的学习环境。比如,在做准备活动时可以要求学生跟随充满动感的音乐自由分散跑,不必整队慢跑。再如,在跳高运动中不要过分限制横杆的高低位置,应当根据技工院校学生的实际水平进行适当调整。此外,子啊体育锻炼过程中还可以从局部练习、辅助练习入手,这样可以切实做到因材施教,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在体育锻炼中的学习兴趣。

二、 增强教学设计的科学性

首先要加强基础理论教育。体育锻炼要以人类身体的基本运动规律为基础,以科学的训练方法为指导,因此,技工院校体育锻炼应当关注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和讲解。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训练原理和技巧,加强体育训练的科学性和系统性。其次,要选用符合技工院校学生认知规律的体育锻炼教材。教材内容要明确体育锻炼对技工院校学生身心发展的意义。并包含体育锻炼的方法、原则、各类体育比赛规则、运动损伤预防措施等。此外,体育教材还应当符合技工院校学生的性别特点和年龄特点,尤其应当充分关注高年级女生在生理、心理等方面的变化,并引导他们从矫健美、形体美、运动美等角度理解体育锻炼,进而增强自身的参与积极性,除此之外,技工院校体育锻炼教材还应当具备一定的趣味性、和娱乐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自觉参与到体育锻炼中来。同时,还要运用体育竞赛增强学生的体育锻炼兴趣。体育竞赛特有的竞争性与趣味性对技工院校学生具有极大的吸引力,因此,技工院校教师要根据薛恒的特点和兴趣爱好,设计具有针对性的体育比赛,并鼓励和组织学生积极参与,让学生在比赛过程中增强自身的体育锻炼意识,并自觉参加体育锻炼。

三、 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

首先,要营造良好的体育锻炼气氛。技工院校要根据学生的实际特点,充分创造有利条件,比如,开设体育选修课和健康教育课,设立体育文化节等。并利用学校的有利条件开展多种多样的课外体育活动和丰富多彩的课间活动。并运用黑板报、电视和校园广播宣传体育锻炼知识,也可以组织教职工体育比赛,营造体育锻炼氛围,激发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此外,还可以组织学生参加体育知识竞赛和知识讲座,引导学生了解更多的体育锻炼知识。其次,要配备完善的器材设备。技工院校应当加大体育训练资金投入,配备完善的体育锻炼器材,并提供充足的体育场地。针对某些条件有限的技工院校,要因地制宜,利用已有条件自制器材,为学生的体育训练提供基本的设施条件。此外,技工院校还要鼓励家长共同参与体育训练,组织多样化的体育锻炼活动。比如,设置纵跳模高器械和小羽毛球场、排球场、篮球场等,并在训练场地上绘制学生熟悉的体育游戏图案,充分激发学生的锻炼兴趣。同时,还要先技工院校体育器材室借出各种各样的体育器材进行课外活动,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体育锻炼机会。再次,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师生关系对技工院校的体育锻炼效率有直接影响。只有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才能营造良好的体育训练氛围,激发学生的参与积极性,鼓励学生及时向教师反映自己在体育锻炼中遇到的难题,进而接受针对性指导。教师要及时关注学生在体育锻炼中的状态,并根据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个性化锻炼计划,切实做到因材施教,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参考文献:

第6篇:科学体育锻炼的方法范文

关键词:体育;培养;激发;自觉;意识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提出,“健康体育”的理念已逐渐深入人心,不仅要让学生享受体育锻炼带来的乐趣,还要让学生掌握健康锻炼的方法,培养学生坚持锻炼的习惯和终身体育的意识。笔者结合自身多年的教学经验和体育教学现状,就如何培养学生对体育锻炼的自觉意识谈几点看法。

一、采取正确的思想教育方法,激发学生的锻炼意识

教育对培养学生的锻炼意识是非常重要的,教育的目的就是教给学生技能,帮助学生铸造灵魂。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育是培养习惯。”体育其实就是教给学生技能和知识,指导学生行为,启发自觉,让学生坚持锻炼。因此,我们要采取正确的教育方式,按照学生行为养成目的和认知规律对学生进行相应的锻炼和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体育价值观和体育意识,让学生养成健康、积极向上的良好习惯。学生能否自觉地参与各种体育锻炼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能否正确地理解和认识体育锻炼价值观,意识到体育锻炼的重要性和意义所在,因此正确的教育是必不可少的。不仅是学校的教育,同时还包括家长和社会的教育,用正确的环境因素去引导学生,让学生认识体育锻炼对自身的意义和价值,从而培养学生的锻炼意识,激发学生锻炼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养成坚持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

二、从小培养锻炼意识,激发学生自觉锻炼的热情

锻炼意识的培养要从小抓起,意识也可以称之为习惯,习惯的形成最初源于学生对某一件事的热情和兴趣,一旦学生对事物有了好奇心和行为动力,学生就会主动投入其中,去寻求快乐,而学生一旦享受到其中的乐趣和带来的快乐,学生就会产生更大的热情和参与的欲望,从而形成良性循环,最终将这种行为发展成习惯和爱好。因此,培养学生的锻炼意识要从小抓起,激发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热情和兴趣,让学生在参与体育锻炼的过程中享受体育活动给他们带来的乐趣,从而培养学生的锻炼意识,养成坚持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另外,在体育教学中,我们要避免过分强调“标准”和“规范”,尽量放低对学生的要求,给学生自由发展的空间,让学生充分享受运动带来的乐趣,同时我们还要强调体育运动的趣味性和新颖性,使其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时间一长,学生就会逐渐喜欢上体育运动,形成一种习惯,最终成为一种意识。

三、加强必要的指导监督,培养学生的锻炼意识

在教育过程中,教师的指导监督作用是必不可少的,但要想达到理想的效果,把握好监督的“度”是非常重要的。首先,教师不能强迫,一味地向学生灌输自己的思想,如果过分地约束学生,不但起不到原有的效果,反而还会引起学生强烈的逆反心理,阻碍学生自我教育和自我培养。意识是一种习惯,是人行、意、情、知高度融合的表现,所以,让学生产生需求动机才是学生锻炼意识培养的关键。在这个长期的过程中,教师要加强监督,同时还要引导学生进行自我监督,避免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学生在自我监督的过程中,会发现自己存在的问题,从而及时调整,保证自己的锻炼计划顺利实施。比如,每天坚持摸晨脉,如果没有出现异常情况就表示能够继续锻炼或者适当增强锻炼的负荷,如果脉搏次数增加,说明要减少锻炼负荷,反之,则说明自己的运动能力获得了大幅度增强。除此之外,教师还要教给学生一些自我监督和预防事故的方法,熟悉一些生理指标,在锻炼中尽量避免意外事故的发生,这对学生锻炼意识的培养具有积极的作用。另外,我们还可以让学生通过写日记的方式将自己的锻炼过程记录下来,了解自己的锻炼情况,表述自己的锻炼心得,通过亲身体会,提出适合自己的调整方法和意见,从而提高自己的锻炼能力,逐渐养成坚持自觉锻炼的意识和习惯。

四、传授基本的常识方法,提高学生的锻炼能力

自我锻炼的前提是要掌握基本的锻炼技能和体育常识,这样才能达到锻炼的效果,同时避免锻炼事故的发生。而想要掌握体育技能知识,就必须花费更多的课外时间,而在课外自主锻炼中没有了教师的指导就只能依靠学生自己,因此,掌握科学高效的锻炼方法对学生自觉参加体育锻炼至关重要。教师在教学中要坚持采用“领、扶、放”的锻炼方法,将重点放在培养学生的自主锻炼能力上,巧用“点拨”,引导学生从日常锻炼中总结高效的锻炼方法,寻找一条适合自己的道路,通过行之有效的锻炼掌握必要的体育项目技能,促进综合素质的提高。我们要传授给学生基本的体育常识和锻炼的基本方法,让学生运用掌握的科学锻炼方法进行科学的自我锻炼,从而提高学生的锻炼能力,培养学生的锻炼意识。为了激发学生锻炼的热情和动力,我们还要引入学生喜闻乐见的锻炼方式以及大众化的体育技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做到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从而激发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实现培养学生锻炼意识的目标。比如,有的学生喜欢篮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这些球类运动,我们可以组建兴趣小组,教师负责教给学生专业的体育技能,给予学生正确的指导和帮助,让学生掌握科学的锻炼方法,在享受乐趣的同时达到锻炼的目的。总而言之,我们在选择锻炼的方法和内容时最重要的就是科学,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让学生掌握丰富的健康知识和基本锻炼技能,从而在没有教师指导的情况下也能进行科学的体育锻炼,实现培养学生体育锻炼意识的目标。

五、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激发学生的自觉锻炼动力

受传统教育的影响,我们常把学生最后的体育成绩作为考核的唯一标准,这种评价方式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挫伤了学生自觉锻炼的热情和积极性,所以我们要注意评价方式的创新和多样化,将学生的基础水平和学习能力作为评价的参考依据,特别是学生的进步程度,一定要加入到考核内容中,从而保护学生的学习热情,特别是保护那些运动能力较差的学生的自尊心。另外,我们的评价要以激励为主,看到学生的进步和努力,以学生的进步程度和努力程度给学生一个客观的评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除此之外,为了使全体学生都能以积极的态度参与日常体育锻炼,我们还要采用“积极练习”评价法,在最后优秀等级考核中增加“态度分”,让基础较好的学生也能端正态度、认真锻炼,从而使自己拥有更大的进步空间。而成绩较差的学生则更加刻苦锻炼,既能获得身体素质的增强,又能获得技术技能的提高。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成功会更有成就感,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欲望,基础较差的学生也不会因为运动能力较差而对体育锻炼避之不及,反而将自觉体育锻炼当作一种享受。

总之,在小学体育教学中,作为体育教师,要通过正确的思想教育,让学生意识到体育锻炼的价值和作用,同时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兴趣,教授学生一定的体育锻炼方法,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学生自觉锻炼的意识,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好习惯。

参考文献:

[1]邵明岩.如何培养学生主动参加体育锻炼的意识[J].新课程研究:下旬刊,2010(10).

[2]黎华秋.体育教学中“健康第一,终身体育锻炼”的培养[J].科技信息,2009(01).

[3]陈章玉.谈培养学生终身体育锻炼的方法[J].福建师大福清分校学报,2004(02).

第7篇:科学体育锻炼的方法范文

【关键词】体育锻炼;阻碍因素;措施

一、高中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现状

根据相关的调查显示,在校高中生中养成体育锻炼习惯的人数比例在逐渐减少,目前只有不到15%左右,并且男女比例失调,男生人数大于女生人数。除此之外,还出现了年级的划分,高一年级的学生所占比相对较高,而高三学生因为毕业升学学习压力比较大就放弃了体育锻炼,由此比例逐渐下降。通过在学生之间的具体了解,女生对体育锻炼多为怕累、怕受伤等客观因素而不去锻炼,虽然对锻炼有一定意识,但是“心有余而力不足”,这种情况就造成了学生对于体育锻炼的消极态度。通过在学生间的调查,大部分学生没有一定的体育活动的动机,因此无法认识到体育锻炼的重要性,所以培养学生的体育锻炼意识非常的重要。体育锻炼的习惯养成,可以从中受到很大的益处。目前在高中的体育教学中,很多学生都是因为教育压迫才进行体育锻炼,从心理上就有一定排斥感,这就是现在体育教学中存在的教育内容与教学方式不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同时也阻碍了学生对体育锻炼良好习惯的养成。

二、培养高中学生体育锻炼良好习惯的措施

1.根据高中生个体特点制定适宜目标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体制特点、兴趣爱好制定出体育锻炼目标,目标标准要结合学生的适应程度,促进学生的积极性。学生根据体育目标进行反复练习,从而加强了自身的体育意识,从被动练习到主动锻炼,逐渐强化自身的自觉性,长此以往,习惯就慢慢的养成了。2.培养学生爱护公物的行为习惯体育习惯的养成不只是日复一日的进行反复锻炼,同时也要爱护体育器材。教师要将各种体育器材的使用方法教授给学生,并且使学生在对器材的安放、布置、收纳等方面进行详细的知道,同时也要对器材设备进行保养,对损坏的器材及时更换,设施进行维修,避免为学校带来经济损失。3.从高中生的心理出发,建立体育教学的创新模式在任何学习中,只要学生对其产生兴趣那么就会积极主动的去学习、去探讨,所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要通过对学生的兴趣爱好进行了解,创造出一种娱乐健身为一体的体育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对体育学习的兴趣。除此之外,教师将教学内容进行大胆的创新,在教学实践中增加学生对体育教学的兴趣。4.全面加强教师培训,建立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学生体育素质的养成需要教师的教学引导,在众多的高中在职教师中,还需要在各个方面进行培养,教育机构或者校方要根据体育教学情况的实际出发,加大对体育教师的培训力度,使教师对体育教学的新课程进行深入的了解,并对新的专业知识和教学方式进行研究,同时改变自身传统的教学观念,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以及创新能力。学校要组织体育教师进行外出观摩,通过与其他教师的交流,不断提高体育教师的教学能力。与此同时,学校要对教师进行理论知识考核,加强教师的基本功训练,树立良好的师德师风,建立一支品德高尚、专业技能过硬、心理健康的体育教师队伍。5.有助于良好锻炼习惯养成的科学方法首先,指导学生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体育教学课堂中,教师要按照学生的年龄划分进行引导性训练,利用合理科学的基本原理教授学生,使学生能够掌握正确的锻炼手段及方法,促进身体平衡发展。其次,要开展高中体育个性化分层教学。对于体育教学的内容,教师要按照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个性的分层教学,并对学生的运动负荷进行合理的安排。教师要激发运动能力较强学生的潜能,并锻炼运用能力较差学生的信心,加强体育锻炼意识,同时进步。最后,加强良好锻炼习惯的训练。体育锻炼过程中,需要学生对每个动作方法熟练的掌握,逐渐形成一套整体形势,在这种重复性锻炼中,需要循序渐进的进行。教师要对学生的锻炼情况进行跟踪检查,督促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6.加强学校对课外体育活动的组织管理在我国的高中学校教育中,学生对体育锻炼都是自发性的,参与的形式也比较随意,没有进行系统的科学的统一。这些因素就造成了学生在体育锻炼中只要遇到困难就会对自己失去信心,同时也就放弃了体育活动,也就无法进行体育锻炼的培养,更无法提高自身的身体素质。所以,学校要针对这些问题将体育锻炼活动进行扩大化的进行,要充分发挥到管理作用,组织作用。

强健的体魄对于学生来讲非常的重要,培养学生养成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既可以保证学生的身体健康,还可以使学生减轻学习带来的各种压力,是一件一举多得的事情。所以,加强学生的体育锻炼意识尤为重要,同时也是社会发展中的教育策略。

作者:张德利 单位:辽宁省抚顺市教师进修学院

【参考文献】

[1]赵锦彬.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提高体育与健康教学质量[J].新课程(中学),2016(08):210.

第8篇:科学体育锻炼的方法范文

【关键词】 终身体育;培养手段;师范生

How to Cultivate the Habit of Lifelong Sports Teacher Health and Ability

He Huai Zhu

(Huainan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Anhui Huainan 232001)

[Abstract]The teaching of physical education should be directed at training students for life with the ability to take physical exercise and sports entertainment.Students cultivate the habit of lifelong sports in recent years has been the physical education workers, especially college sports research.This paper focuses on teacher training college students in the habit of lifelong sports ways and means to put some of my colleagues thought and discussion.

[Keywords] Lifelong Physical Health : Teacher training means :normal college students

师范学院是培养教师的摇篮,尤其是目前师范教育专业的大学生,他们将来的职业是中小学教师,由于中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对教师健康的形象和习惯要求更高。因此,师范院校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和习惯的工作就更加的有意义,任务就更加迫切。

1终身体育的意义和作用

终身体育的思想是培养学生经常从事体育锻炼的兴趣,养成经常从事体育锻炼的习惯,掌握科学体育锻炼的方式,方法和规律。走向社会后,即使环境改变了,却能用在校养成的良好的兴趣,习惯和科学锻炼的知识及方式,方法,潜移默化的使学生养成“终身体育”的思想,自觉的用新的锻炼方式去适应社会环境以达到终身体育的目的。

1.1师范生作为未来的中小学教师,面对的是中小学教育,而中小学生的年龄决定他们观察问题和思考问题的局限性,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是学生模仿的对象,具备了终身能力和体育习惯,势必就使教师每天保持充沛的体力,精神饱满的投入到工作中,他热爱生活,珍惜生命,热爱事业以及蓬勃向上的精神力量,无疑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这种良好的积极的影响对学生而言往往是终身的。

1.2师范院校作为师范生规范系统体育教学的最后一站,作为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衔接点,对培养师范生终身从事体育活动的兴趣、习惯和能力,对社会及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特别是对学生的个性发展、智能发展、体质的增强和身心健康的提高以及逐步提高中华民族的健康水平都具有积极的作用和特殊的意义。

2学校体育是实现终身体育的关键

终身体育思想是随着现代终身教育思想的形成而产生的。20世纪下半叶以来,人们为了适应现代快节奏、高速度、高强度的生活方式,已深刻认识到坚持终身健康的重要性。因而,终身体育的思想也就为适应社会的发展及人们生活方式的发展应运而生了。

终身体育要求重视学校体育,更要重视学前体育和毕业后的体育锻炼,使人的体育锻炼贯穿于从出生到死亡的全部过程。而学校阶段的体育教育对形成终身体育起着关键的作用。因为在学校学习期间正是一个人由幼儿到青年的成长发育时期,不仅良好的学校体育教学能使学生掌握系统的体育知识、技术、技能、原理和方法,而且有规律的学校体育锻炼还可以使学生的体质得到增强。显然,学校体育是完成终身体育过程的关键。

3如何培养终身体育的习惯和能力

3.1 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意志、品德,促进学生的个体社会进程。学校体育对促进学生的思想、意志、品德向良好的方向发展,促进学生个体的社会化进程有着多方面的作用和潜力。学生在体育活动中,总是性情开朗,情绪活跃,能充分反映出平时不易暴露的问题,更表现出个人与个人、个人与集体、集体与集体之间的各种错综复杂的关系、情绪和感情,以及利益的冲突,因而有利于对学生进行思想、意志、品德的教育和培养,也可促进学生个体的社会化进程。

3.2培养体育兴趣。“为什么教”,“教什么”是一切问题的核心,这也是体育学科的必要性和价值问题。体育教学指向应是培养学生具有锻炼身体和体育娱乐能力而非增强学生体质(引北京体育大学博士毛振明),从这个角度来看,应首先改革现行的教学内容和改革师范院校考核标准的侧重点和权重。

目前师范院校体育课每周2节,每学期18次课,共36学时,而每学期只有1-2次理论课,占教学内容的2.7~5.5%,大多数师范院校开课到大学二年级,从教学内容看多是重复的、消极的教学内容的再现,甚至同中小学内容重复,不仅使学生对体育课不感兴趣,而是从课时来看也很难使学生完成对运动技术的掌握。另外从考核的标准来看,如果学生达到大学一年级或二年级的考核标准,仅仅靠课上的每学期36学时是远远不够的,而学生课余又缺乏兴趣自觉或掌握的知识无法指导本人进行课余锻炼,就造成了大部分学生依照标准不及格,反过来就更加对体育课不感兴趣。笔者与同行在淮南师院(北区)初等教育专业的男生中进行教学内容和考核标准改革的试验,首先增加理论课的课时(占全学期的20%),我认为理论讲授可以加深学生对体育的认识,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明确体育锻炼的目的,对激发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意识和指导日常的体育锻炼能够起到积极的作用。其次改变考核标准,降低达标难度,增加技评、课堂提问、平时作业以及考勤的权重。另外请学生每人报一项自己喜爱的运动项目(三项任选一项),编成三个大班,每周辅导两次(课外活动),每学期进行喜爱项目的竞赛规则和裁判法以及组织比赛的原则、方法进行理论考核。这样经过一年的试验,通过问卷和一年前进校时的问卷结果对照,发现男生每周下午自觉进行锻炼三次以上并能从锻炼中得到情感体验的(快乐)由原来的20%上升到65%,使大部分学生都自觉的动了起来。

3.3 加强能力的训练。古语讲“授人以鱼,只供一顿之炊;教人捕鱼,则终生受益。”在传播体育知识和指导学生锻炼时,应注意方法的教育培养和原理的讲解,如生理解剖,生理和卫生知识,体育的社会价值,体育锻炼身体的原理、原则和方法使学生学习动作时不仅能知其然并能知其所以然,为将来指导锻炼打下基础,同时激发学生对体育的兴趣,产生体育意识,从而自觉的积极地投身到体育锻炼中去。

培养学生的能力之所以重要,是因为体育能力已成为终身体育基础的核心。学校体育要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这个基础包括身体发展、体育素养、锻炼习惯等要素,最核心的是体育能力。人在漫长的一生中,能够根据自己的工作性质和职业特点,不同年龄上的身心特点与健康状况,以及所处的工作、生活环境与客观条件,选择或重新学习体育锻炼的内容,都能独立地从事体育锻炼,以满足个体身心健康的需要。

培养终身体育的习惯和能力,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3.3.1培养学生掌握体育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学习体育的基本知识与基本理论是培养体育能力的基础,就是运用体育科学的知识和理论,指导体育实践的。为此,要让学生深刻认识体育的意义及其对身心全面发展的作用;人体的基本知识;体育锻炼的基本原理与原则;体育锻炼的内容、方法及效果;体育锻炼的卫生知识等。

3.3.2培养学生的一般体力。一般体力,指身体基本活动能力(即奔跑、跳跃、投掷、攀登、爬越、举重物等能力)与一般身体素质(即力量、速度、灵敏、柔韧、耐力、弹跳等)。人的身体能力是人体各器官系统的机能通过肌肉活动表现出来,含有生理机能与动作技能两大要素,可以通过各种体育游戏与全面身体锻炼得到发展和提高。一般身体能力是学习和从事体育运动的基础,也是体质水平的重要指标。应在以后的教学工作和社会实践中加以检验和总结,进一步巩固培养终身体育的思想和能力,提高全民体育素质和健康水平。

3.3.3培养学生的体育技能。在实际生活中,不同年龄层次和不同知识水平的人,在进行身体锻炼时,在掌握动作的节奏、正确性、姿态以及锻炼效果等方面,都具有显著的差别,体现出不同的体育能力,关键就是体育技能的问题。让学生学习和掌握的体育基本技术,尽可能提高其体育技能,是学生现在和未来从事体育锻炼和文化娱乐的需要,也是发展学生运动才能的需要。

3.3.4培养学生独立从事体育实践的能力。学生掌握了体育的基本知识、技术、技能,并不等于具备了独立从事科学体育锻炼的能力。为此,教师应在体育活动中,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和客观条件,选择锻炼内容,制定锻炼计划,独立从事体育锻炼的实践。这是培养学生体育能力不可获缺的重要环节。

3.3.5 培养自我检查和评价锻炼效果的能力。从事体育锻炼,效果如何?能不能进行自我检查和评价?是能否进行科学锻炼的重要因素。教师应向学生传授有关的知识、方法,并指导学生在实践中加以运用,提高锻炼效果。

学校体育要对学生终身进行体育锻炼加以合理影响的话,最重要的就是要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思想和掌握科学的锻炼方法,形成良好的体育习惯,以使终身受益。

4建议

师范院校体育教学是一个多层次、多因素的动态过程,因此,体育教学应是以教学内容多样化,教学手段科学化,活动形式经常化,课外体育活动体系网络化为趋势发展,因此建议:

4.1各级领导在对高校体育重视的同时,应首先侧重于发展师范院校的体育基础设施的建设,增加投入力度,把教学母体的发展放在优先考虑的位置。

4.2增加师范院校体育课时,三年制和四年制的学制中体育教学应伴随始终,并考虑改革教学内容和考核标准的指向。

4.3加强高校特别是师范院校课余体育活动开展的监督和检查。

参考文献 :

[1]《体育教学》 北京体育师范学院主办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1

[2]《学校体育科学新编》 主编 安徽大学吴兆祥教授 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3

[3]《体育运动心理学研究进程》主编 北京体育大学张力为博士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5

[4]《学校体育学》主编 陈文卿(湖南娄底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2

[5]《体育学》 主编 全国体育学院教材委员会 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4

[6]《大学体育》 主编 周志俊 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6

第9篇:科学体育锻炼的方法范文

关键词:小学;低年级;体育锻炼;习惯培养

我国在不同阶段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呈现出了不同的体育教学训练模式。从小学低年级就开始注重对小学生的体育锻炼,可以切实有效地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和思想道德水平,让他们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从而为学生的综合发展以及不断成长奠定基础。

一、小学低年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培养的必要性

注重对小学低年级学生进行体育锻炼,实际上非常符合我国所提倡的终身体育人才培养目标以及素质教育人才培养方式。因为通过体育锻炼,小学生可以在学习之余,锻炼自己的身体,起到强身健体的目的。另外,在参与体育锻炼的过程中,小学生还可以不断放松自我,增强与他人的交流与交往,促进身心健康发展。由于初入校园,小学生对于一切事物都充满了好奇,通过体育锻炼,他们能形成对体育学科的兴趣,进而在未来的成长过程中拥有更加健全的人格以及更为强健的体魄。从长远角度来看,培养小学低年级学生的体育锻炼习惯,是极具科学性以及客观性的,是符合科学、系统人才培养目标和方向的关键性举措。

二、小学低年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培养的具体对策

(一)注重排队站队训练

培养小学低年级学生的体育锻炼习惯,必须先把握好小学生的生理以及心理特点。只有充分考量小学的身心特点,才能制定出符合小学低年级学生特点的体育锻炼培养方案。教师需要注重小学生排队站队这一环节,以此为契机,让学生形成快速、安静、整齐排队的能力与习惯。在体育课程开始之前,教师需要向学生问好,而学生也需要排好队伍向教师问好。之后,教师需要宣布课程规章制度,以及本堂课的教学要求和内容。在此期间,学生需要按照要求排好队伍,认真倾听教师的讲解。这样的训练,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站队效率,使他们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

(二)注重培养小学低年级学生的体育锻炼兴趣

培养小学低年级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开展体育教学的关键。针对当前低年级学生的体育锻炼现状来看,教师需要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提升学生的体育锻炼兴趣。其一,可以选择榜样激励的形式,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小学生虽然涉世未深,可对于一些知名体育明星还是会有一些了解。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任务开始之前向学生介绍一些比较熟悉的体育明星,充分发挥这些明星的榜样作用,通过明星效应激发学生学习和锻炼的兴趣。其二,编制口诀,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加深理解。比如一些相对复杂的动作,小学生在记忆的时候很容易出现困难,这时编制朗朗上口、通俗易记的口诀,让学生一边读一边做,则可以帮助学生将动作和技巧记忆深刻,对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很有帮助。其三,增加学生的自我锻炼机会,让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得到发挥。当前的教育教学制度要求教师时刻将学生置于主体地位,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上给予学生足够的自我锻炼机会,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自我锻炼习惯。而学生在进行自主锻炼的过程中可以找到锻炼的方法,掌握更多的体育知识和技能。教师在其中的作用就是引导和监督,确保学生锻炼安全的同时,也为一些产生困惑的学生答疑解惑。其四,利用竞赛的形式进行体育课堂讲解。体育具有竞技性,小学体育教师在授课时可以尝试引入竞赛,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每一位学生的能力,使学生以最高涨的热情投入到课堂学习中。另外,通过竞赛,学生还可以形成坚韧的性格品质,消除消极情绪,提升运动积极性。其五,开展一些有趣的体育运动项目,比如阳光足球、七彩跳绳以及花样排球。所谓阳光足球,就是按照阳光体育的原则,由教师带领学生进行足球运动。低年级小学生不具有太强的综合能力和身体素质,开展阳光足球这类项目符合小学生的身心特点,能让更多的小学生参与到体育锻炼过程当中,起到了强身健体的目的和作用。

(三)注重对体育教学资源的整合与完善

在小学低年级的体育课程教学过程中,有许多资源可以被利用,体育教师要学会对这些资源进行整合与完善。其一,从学生角度分析,学生资源的整合有利于教师开展有效的分层教学。不同的学生在身体素质、智商智力以及综合能力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别,而且他们对于不同体育项目的喜爱程度也有一定的差异,这就需要教师进行分层教学。具体做法:教师需要先对不同学生的身心特点进行分析,然后让学生依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自己比较能够接受的形式,参与到体育运动过程中,这样才能够最大程度地调动小学生的学习热情。其二,教师还需要对教学方法进行整合。教师需要不断完善自身的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法,从教学过程、情感态度以及价值观培养等多个方面实现统一,以帮助学生掌握体育锻炼技巧,提升学生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全面成长。其三,教师要对学校所提供的物质资源进行整合。常见的用于进行体育课程讲解的物力资源包括基础运动场地、体育运动设施以及相应的器材。小学体育教师需要对这些资源进行科学合理的划分和利用,确保最大程度上发挥其作用。

三、结语

体育锻炼习惯的培养,是小学生在接受素质教育过程中务必需要进行的一个环节。让小学生自幼形成体育锻炼习惯,有利于其形成对体育锻炼的兴趣,在之后的成长和学习过程中始终贯穿落实终身体育的锻炼目标。既是对小学生身体素质的提升,更是对其心理状态、综合能力的改善,为小学生之后的成长与进步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作者:梁玉华 单位:甘肃省山丹县三立小学

参考文献:

[1]殷强德.培养学生体育锻炼习惯的基本策略[J].甘肃教育,2013(3).

[2]贺太江.小学低年级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培养的对策探析[J].新课程学习:下,20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