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教育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医学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经济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金融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管理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科技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工业杂志
CSSCI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知网收录期刊 维普收录期刊 万方收录期刊 SCI期刊(美)
SCI杂志
中科院1区 中科院2区 中科院3区 中科院4区
全部期刊
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海洋资源面临的问题范文

海洋资源面临的问题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海洋资源面临的问题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海洋资源面临的问题

第1篇:海洋资源面临的问题范文

关键词:海洋资源;开发利用;海洋环境污染;可持续发展;建议

中图分类号:X834 文献标识码:A

1 引言

21世纪人类正面临着人口、资源、环境、发展等问题的严峻考验,PRED问题越来越备受人类关注,寻找新的发展空间已经成为各国政府和科学家面临的重大课题。鉴于陆地资源的开发利用日趋极限及陆地生存环境的日益恶化,加上传统的海洋资源丰富理念,人类社会逐渐从陆地回归到海洋,目的是将解决人类社会生产生存发展的问题的希望寄托于海洋。海洋因此也将成为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空间。海洋资源是自然资源的有机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自然价值、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中国海域纵跨3个温度带,分别为暖温带、亚热带和热带,具有海岸滩涂生态系统和河口、湿地、海岛、红树林、珊瑚礁、上升流及大洋等各种生态系统。中国海洋生物物种、生态类型和群落结构表现为丰富的多样性特性[1]。但海洋资源的地域组合存在很大差异,海洋的开发利用状况不同,海区自然灾害和人类开发所造成的污染程度也有很大差异,因此,要综合分析不同海洋的海洋资源及其开发潜力,充分发挥我国海洋资源优势,在开发中制定严谨的管理法律,加强对海洋资源的保护,以实现海洋资源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 我国海洋资源概况

人们对海洋资源的理解和定义是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而产生和发展的。狭义上讲,海洋资源指的是能在海水中生存的生物,溶解于海水中的化学元素和淡水、海水中所蕴藏的能量以及海底的矿产资源。广义的海洋资源,除了上述能量和物质外,还把港湾、海洋航线、水产资源加工、海洋上空的风、海底地热、海洋景观、海洋里的空间乃至海洋的纳污能力都视作海洋资源。因此,海洋资源指海洋所固有的或在海洋内外应力作用下形成并分布在海洋地理区域内的,可供人类开发利用的所有自然资源,范围涵盖海底矿产资源、海洋航运和港口资源、海洋能源、海水和海水化学资源以及海洋生物资源等[2]。

2.1 海洋资源种类划分

海洋资源种类繁多,根据不同的研究需要,可以分成不同种类。根据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可以将其分成生物资源、矿产资源、化学资源和能源资源;按照海洋资源性质、特点及存在形态,可分为6大类:①海洋生物资源:包括渔业资源、海洋药物资源和珍稀物种资源等。②海底矿产资源:包括金属矿物资源(金属砂矿、基岩金属矿、大洋多金属结核等)、非金属矿产资源(非金属砂矿、海底煤炭磷灰石和海绿石、岩盐等)、石油和天然气资源。③海洋空间资源:包括海岸带区域、港口和交通资源、环境空间资源。④海水资源:包括盐业资源、溶存的化学资源、水资源等。⑤海洋新能源:包括潮汐能资源、波浪能资源、海流能资源、温差和盐能产资源、海上风能资源等。⑥海洋旅游资源:包括海洋自然景观旅游资源、娱乐与运动旅游资源、人类海洋历史遗迹旅游资源、海洋科学旅游资源、海洋自然保护区旅游资源等。

2.2 我国海域概况

我国濒临黄海、东海和南海, 渤海是我国的内海,四海相通总面积为 473万km2。按照《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可划归我国管辖的海域面积近 300 万km2, 相当于我国陆地国土面积的近 1/3。我国大陆岸线长约18000 km,岛屿岸线长约14000km; 我国大陆和岛屿岸线曲折,海区500m2以上的岛屿有 6536个, 面积在10km2以上的海湾有160多个, 宜建港的海湾和大河河口共有118个。

我国海域地跨温带、亚热带和热带, 有大量河流入海, 沿岸水域有机质和营养盐极为丰富, 每平方公里海域年平均生物生产量达到 302 t。我国海域海洋生物物种高达 20278 种, 约占世界海洋生物物种的 1/4 以上; 滩涂浅海生物达 2950种,适合养殖开发的经济生物多达238种。我国海域渔场面积为280万km2, 适宜人工养殖的浅海和滩涂面积共 133 万hm2。我国海底矿物资源比较丰富。估计我国海洋石油资源量约406亿t, 其中近海246亿t、深海160亿t, 海洋天然气资源量为8.4万亿m3。已探明海滨砂矿储量约16.25亿t,其中金属矿为 0.25 亿t、非金属矿为 16 亿t。我国海洋可再生能源理论功率约为 4~5亿kW, 包括潮汐能、波浪能、海流能、温差能等。海水资源主要利用方向是制盐,提取钾、溴、镁等化学元素,海水淡化和海水直接利用等。此外, 我国滨海旅游资源亦很丰富,具有开发价值的旅游景点共有1500多处, 其中有规模较大的海边沙滩 100 多处,重要景区 273 处[3]。

3 我国海洋资源开发现状与海洋环境污

染分析3.1 海洋资源开发现状

近年来,世界上海洋领域备受重视的开发主要集中在海洋油气开采和海洋能源开发利用两个方面。至于其他方面的开发利用程度,尚无商业性的实际进展[4]。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海洋经济发展迅速,年均增长速度近20%,国家海洋局公布的《2006年中国海洋经济统计公报》的数据显示,2006年我国海洋生产总值为20958亿元,占同期国内生产总值的10.01%。由此可见,海洋经济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5]。尤其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海洋产业发展迅速,海洋经济的增长速度大大超过我国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达20%以上。海洋水产业总值达1445.27亿元,占海洋产业总产值的50.6%;海洋油气业总产值212.74亿元,占海洋产业总产值的7.5%;海洋盐业总产值为45.5亿元,占1.5%;沿海造船业总产值达193.84亿元,占6.8%;海洋交通运输业的总产值达540.6亿元,占18.9%;滨海旅游业收入达419.75亿元,占14.7%[6]。

但是我国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与发达国家相比总体水平还比较落后,目前中国海洋开发的综合指标仅为3.4%,这不仅低于海洋经济发达国家 14%~17%的水平,而且低于5%的世界平均水平。我国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目前主要以矿产资源为主。

沿海省份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前沿地区,而海洋资源又是这些省份的独有资源。为了避免海洋资源的过度开发利用,以及海洋生态的破坏,就需要对我国沿海省份海洋资源承载力进行评估,而开展海域承载力的研究将有助于实施海洋可持续发展战略[7]。根据评估的结果对各省份在未来阶段的海洋资源开发提出对策,从而实现我国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发展。通过选取19项具有代表性的指标,经过指标数据线性变化法的归一化处理,利用聚类分析的方法,将沿海省份海洋资源承载力分为供给功能、经济功能和环境功能3类,对我国11个沿海省份2008年海洋资源承载力进行比较分析表明,海洋资源承载力最高的是广东和山东,其次是天津、上海、福建、辽宁、江苏、浙江和海南,海洋资源承载力最差的是河北和广西[8]。

3.2 海洋环境污染现状

海洋污染物种类众多,从形态上分有废水、废渣和废气。根据污染物的性质和毒性,以及对海洋环境造成危害的方式,大致可以把污染物的种类分为以下几类:油及其产品、重金属和酸碱、农药、放射性核素。

海洋中约 80% 的污染物质都来自于陆源。一系列数据与事实表明,近海区域正逐渐成为陆源污染的主要纳污场。伴随着工业化进程,许多国家或地区的 90% 以上的废水和 70% 的工业废物,在未经任何处理的情况下排入沿海水域。意大利环境联盟在 20 世纪 90 年代末发表的调查报告中就指出:随着工业发展及人口增加,每天陆地上产生的污水和污物也大量增加。这些污水污物进入海洋后,给海洋生态环境造成极大危害[9]。

随着人类的经济活动不断向海洋迈进,使近海污染状况日益加剧。据全国海洋环境监测网监测,我国近海污染范围不断扩大,氮、磷、石油和有机物污染明显,渤海沿岸有217个排污口,接纳了我国沿海污水排放入海总量的32%和陆源污染物入海总量的47%。据统计,我国每年直接排入近海的工业和生活污水约80亿t,其中石油14.4万t,铅6131t,砷1万t,汞78.5t,使海域污染范围扩大,污染程度加剧。此外,海域污染事件发生频率增加,对海洋环境造成了巨大威胁。据统计,1980~1997年,我国海域共发生赤潮380起,1998年珠江口发生的密氏裸甲藻赤潮,造成养殖业损失达35亿元[10]。同时,由于过量捕捞,海洋中生物的生态平衡也已遭到严重破坏,许多鱼类濒临或已经灭绝(图1)。

目前,我国对海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正处于起步阶段,海洋资源的开发程度较低,并且由于技术等原因开发利用效率不是很高造成了海洋环境的污染,这些污染大致由开发海洋过程的污染和陆源污染组成。海洋污染如不及时治理与维护将造成恶性循环,威胁海洋资源的质量,也将降低其本身的资源利用价值,因此,保护海洋资源迫在眉睫。

由图1可见,我国东部沿海污染较重,同时渤海湾和浙江海域海水污染程度也较重,广州附近海域海水污染程度较小,其中由于渤海是内海,海水的交换能力差,海水的自净能力弱,污染较重。因此在工业布局和设置废水排放点时,应考虑到水体的交换能力,同时分散分布污染物排放地点。

从图2可以看出,径流和点源排放和空气污染在海洋环境污染中占有绝大部分比重,为77%;船舶和倾倒也占有约20%的比重,为了提高海洋环境质量,从源头入手,截断污染物的来源。因此,对海洋污染的保护要从污染源和传播过程两方面进行着手。

我国海洋资源丰富,但无序的开发会给海洋资源造成巨大损失和破坏,不但不能发挥海洋资源的巨大优势以促进经济增长,而且由于物质在自然界的循环流动会影响海洋甚至整个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为此,在开发利用海洋资源时要考虑到海洋的承载力问题,此外,更要加强防治海洋资源开发利用时的环境污染问题,在开发海洋资源时避免盲目性,要增强开采的有序性。充分利用我国丰富的海洋资源,为实现我国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做出长远规划。

4 对策与建议

我国海域面积辽阔,海洋资源丰富,但人均占有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合理开发,高效利用海洋资源对于我国国情来讲显得尤为重要。不同海域海区海洋资源承载力不同,在开发利用时应该对海洋资源做出客观合理的评价,进而制定出不同开发利用方案,防止盲目开发。虽然我国对海洋资源开发利用方面有相关的法律条文规定,但并不完善,还存在漏洞,因此,要加强政府的管理力度完善管理措施,加强对海洋资源利用的立法保护。针对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开发提出的几点建议。

(1)建立海洋自然保护区,让人们在思想观念中有保护海洋环境的感官认识,进而逐渐在实践中加以实施对海洋资源的保护。建立海洋自然保护区对维护海洋生物多样性和防止海洋污染有重要意义,对维护海洋资源开发的可持续发展有积极促进作用。

(2)加强对海洋资源利用的立法保护。目前,我国在开发利用海洋方面的立法仍然有待完善。

(3)加强对海洋资源和海洋利用方面的知识普及。即加强对海洋环保知识的宣传力度,向整个社会发出倡导,在教育中也要向学生渗透保护海洋资源的思想,整体上提高保护海洋资源,保护环境的观念意识。用实际行动向整个国际社会做出呼吁。

(4)在提高工业废水排放标准的同时也不能忽视生活污水的排放标准,此外还要减少农业中农药的使用量,减少水体富营养化现象尤其是赤潮的发生,这样能够提高海洋的水质,进而提高海洋环境质量。

(5)加强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我国目前在海洋资源开发利用时资源的利用率不高,发生严重的浪费现象,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技术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的步伐不一致所导致,技术发展水平落后于现阶段的经济发展要求,因此,要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充分利用资源减少浪费现象,首先要提高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的技术水平。

(6)调整海洋经济产业结构,综合开发海洋资源,全力开展海洋文化,加强海洋文化软实力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佚 名.中国海洋保护区分布[EB/OL].[2008-03-11].

[7]狄乾斌,韩增林,刘 锴. 海域承载力研究的若干问题[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4,20(5):51-52.

[8]任光超,杨德利,管红波.国沿海省份海洋资源承载力比较分析[J].黑龙江农业科学,2011(10):65-68.

第2篇:海洋资源面临的问题范文

[关键词] 现代渔业 现状与困境 科技

[中图分类号] F32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4)08-0274-01

一、现代渔业概述

1.现代渔业简介

当代渔业与传统渔业分歧,讲求渔业增长与环境保护的和谐统一,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首要方式是在不过分捕捞的前提下,依赖前卫的科技手段实现当代渔业的成长。现代渔业在科技的帮助下,再加上其保护海洋资源的绿色环保理念,能够对海洋资源进行合理开发,避免传统渔业中滥捕滥捞现象。这类体例驻足渔业的久远成长,更合适国际可持续成长的成长理念。现代渔业中充分体现出科技的力量,无论是捕捞船生产、海上捕捞,还是加工运输,科技都被广泛运用。现代渔业的经营管理更为科学,形成从研发到销售的一体化流程,提高了海洋作业的效率。

2.发展现代渔业意义

我国面对人数的不断增加,耕作面积被占用,食粮的总产值受到影响。我国的海岸线绵长,适合渔业的发展。并且起在GDP增长中所占的地位不容忽视。因此,成长当代渔业是包管粮食安全和成长经济的必定请求。我国的渔业成长存在滥捕过捞情况,致使了生态平衡的粉碎,无益于渔业的久远成长。今世渔业将科技与可持续发展理念相结合,维护了资源与坏境的协调。我国的渔民收入情况不容乐观低,并且存在大量劳动力闲置。当代渔业的成长不但可以增添渔民的收入,还能为闲置的劳动力供给就业岗亭。

二、科技增进当代渔业成长

1.科技对当代渔业的主导作用

传统渔业已经无法满足现代大规模、专业化的生产模式,因为该模式对科技的需求量大。因此,有必要加大投资,增进当代渔业的科技成长。以科技带动渔业走向现代化,是我国目前的发展战略。这是由于我国海洋渔业捕捞形式仍旧按照传统进行,导致海洋资源破坏情况严重。长此以往,海洋资源将会逐渐衰竭,灾害的发生频率也会逐渐上升。研发维护海洋资源的科技手段,对渔业的久远成长具备重要意义。海洋受污染面积逐渐加大,海产也受到一定的污染,海产质量安全难以保证。依靠科技对海洋资源进行保护,并且提高海产品加工的安全性,才能保证国民食品安全。我国渔业的不合理性导致发展受限,我国对发展现代保有共识。在科技的帮助下,协调环境和渔业二者之间的关系,以此来实现渔业的可延续发展。

2.渔业中科技成长的近况与问题

2.1发展现状

我国利用遥感技术对鱼群的位置与规模作出事先预告,节省了出海时间并且提高了捕捞效率。促进了外海和远洋渔业的发展。我国还对出海船只的数量进行控制,避免海洋资源的过度开发和提前枯竭。我国的水产养殖从上个世纪中后期起头,成长迅速,养殖手艺获得飞速的成长。并且还致力于优良水产的培育还病害的研究,在工厂化养殖与水箱养殖方面也有一定的发展,并且前景良好。为了在海上对海产品进行保鲜和实现更好的经济效益,在冷藏保鲜和海产品加工方面都取得较大的进展。

2.2面临的困境

现代渔业科技的发展困境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首先现代渔业的研究力量分散,并且缺少信息交流平台,导致课题的重复研究,制约了现代渔业科技的发展速度。其次,我国对现代渔业科技方法方面投资较少,基础较为薄弱,一些先进技术一直难以攻破或者处于刚起步状态。还有,海洋资源被过度捕捞,污染严重,并且监管与保护工作落实不到位,导致海洋资源面临枯竭。最后,海上捕捞方式落后,先进设施没有得到广泛运用,海产品的深加工占有比例小。

3.创新方式促进现代渔业科技进步

3.1远洋捕捞

为了提高远洋捕捞的效率,需要依靠遥感技术对事先对作业环境进行分析,尤其是中高级水产的预报工作。远航的船只应当配有先进的探测和捕捞设施,保证远洋捕捞的发展。

3.2海水养殖

经过进程基因工程等手段,对杰出的海产品品种进行大量培育。还要大力发展防治病害的相关技术,定期对水产进行检测,避免大规模的病害爆发。海产品自身的抵杭力方面也要引起关注,培育抗害能力强的产品。关注水产的营养结构,按照更加合理的形式养殖,提高水产的质量。

3.3海洋牧场

“海洋牧场”的现代渔业发展模式在日本、美国等先进国家有较为良好的运用,中国在这方面仍显不足。“海洋牧场”是认为创建一片适宜海产生活的水域,从而吸引海产定居,再进行科学合理的捕捞。我国可以参考海外的先进经验,再联合本身国情,专注对“海洋牧场”的开辟。

3.4海水产物加工与食品安全

我国的海产品加工较为落后,海产品的附加价值无法得到充分体现。所以,需要对冷藏保鲜、食品卫生以及加工技术进行研发,实现海产的一条龙和专业化生产。既提高了海产的经济效益和附加产值,也保护了食品安全。

3.5近海渔业资源与环境保护

由于生活污水的排放并且后期治理工作的不到位,我国的近海渔业资源破坏情况严重。因此,需要加强对近海环境的保护,避免环境污染,从而保护渔业资源。主要方式是分季度对海洋资源进行检测,探查其实都存在污染或资源枯竭情况。还要注意过分捕捞征象的产生,防止资本的枯竭。还需对海洋水质举行按期的查抄,成长海水净化手段和维护海洋环境被污染。

小结

我国传统的渔业发展模式已经无法适应市场的需求,大规模化、专业化的生产模式已经展开。我国的海洋渔业正在面对转型的关键时期,必须依托科技实现当代渔业的成长。无论是在对鱼群的检测预告和捕捞技术,还是养殖技术和后期的海产加工,都需要科技提高效率和经济效益。从而节制开发海洋资源,保证海洋生态环境的平衡,实现海洋渔业的可延续成长。

参考文献

[1]方松.现代渔业科技发展的基本建设需求分析[J].中国渔业经济,2011,01:124-128.

第3篇:海洋资源面临的问题范文

资源,是经济发展的基础。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增长的发展,资源紧缺以及环境污染已经使我国面临着较大程度的资源危机。水资源的现状只是实现中国可持续发展遇到问题的一个缩影。我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远远低于世界人均水平。据统计,2014年我国缺水严重的城市占城市总数的三分之一,甚至一些南方城市因为水源枯竭或水源污染而出现停水、限水现象。新课程改革要求地理教育着重培养学生分析与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地理学科是以人地关系为主线,以人类活动与环境、资源的协调发展为核心的课程。正确认识全球问题以及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地理问题,形成文明的生活与生产方式是地理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理所当然,地理课堂教学也应该成为资源忧患意识教育的主阵地。早在新世纪初,我国教育部就提出了在全国中小学校开展资源忧患意识的主题教育活动。以“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为主题的各种活动如火如荼地以各种形式深入到校园,渗透进各门学科教育教学活动之中,推动了我国节约型社会的建设。一些学校进行的“做保护地球的小主人”活动收到学生、学生家长以及社会的普遍好评,真正把素质教育落实到实处。资源具有稀缺性,地理学科进行资源忧患意识,就是主张学生关注资源,关注国家的发展问题。资源忧患意识教育,可以使学生以科学的态度主动地学地理。对青少年学生进行资源国情教育,充分认识节约和保护资源的必要性,能够增强他们的资源忧患意识和危机感,立志为将来创造新能源、改进我国资源状况作贡献。

二、课堂教学是渗透忧患意识教育的主渠道

任何教学都具有教育性。地理学科性质以及其在基础教育中的地位决定了地理课堂是对学生进行忧患意识教育的主要阵地。作为受过地理教育专业训练的地理教师,首先要利用课堂45分钟,充分利用教材蕴含的教育资源实施对学生的忧患意识教育。中学地理教材内容丰富,涉及范围十分广泛,从天文、气候、水文到城市、能源、文化等,其中大多蕴含着有关资源忧患意识的话题。这些话题,为地理老师进行资源忧患意识教育提供了教学素材。教师要善于根据教材知识,挖掘其中包含资源忧患意识的内容,以巧妙的方式教育如何保护与利用好有限的自然资源。要让学生了解到存在哪些资源问题,又应当如何化解资源危机。例如:在讲授中国海洋资源现状时,在让学生了解中国海洋资源十分丰富之外,还应当简述海洋资源对我国经济发展有什么作用与用途。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在利用海洋资源中出现的一些新问题,比如:怎么看待沿海地区因为城市扩张而进行的填海扩陆?怎么认识海洋生态保护区的意义?这些问题兼具科技性与人文性,能够很好地引导学生去思索“中国以后该如何利用海洋”。

三、联系现实、扩充资源忧患意识的内容

第4篇:海洋资源面临的问题范文

关键词:海洋捕捞业;海洋捕捞业转型;转型路径

中图分类号:S9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7-0-01

长期以来,我国近海的酷渔滥捕造成了传统经济鱼类体系的崩溃,近海渔业资源的持续衰退,海洋生态系统的严重破坏。随着《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和海洋渔业双边协定的签署和生效以及近海渔业资源的迅速减少,我国沿海渔场大幅度收缩,大批海洋捕捞业的渔民被迫转产转业,渔民的就业问题十分突出,海洋捕捞业的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境,探寻我国海洋捕捞业的转型路径已成为海洋渔业发展的关键所在。

一、我国海洋捕捞业的困境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规定了200海里专属经济区制度,使得世界上海洋渔业资源的90%成为沿海国管辖和支配的资源。2000年、2001年、2004年相继生效的中日、中韩、中越双边渔业协定,使我国东海、黄海和北部湾渔业的发展受到了极大的影响,海洋捕捞业从此由领海外自由捕捞过渡到专属经济区范围内的捕捞,由于海洋渔区大面积萎缩,很多渔船无法在原来的渔场作业。加之过度捕捞不仅直接影响了海洋生物的种类和数量,而且影响了海洋渔业资源的再生,导致许多传统的经济渔业种群严重衰退,一些优质生物种类受到严重威胁,海洋生物资源无法可持续利用,海洋生态系统破坏严重,使大量海洋捕捞渔民面临转产转业的困境。

二、我国海洋捕捞业的转型方向

1.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转向集约型。长期以来,我国海洋捕捞业主要是通过增加捕捞量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来实现经济增长,使我国近海渔业资源可捕量已经达到极限,海洋捕捞业经济增长方式的改变迫在眉睫,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势在必行。

2.开发方式由耗竭型转向可持续型。我国长期以来一直以近海捕捞为主,酷渔滥捕的开发方式严重的破坏了近海渔业生态系统,导致渔业资源更新缓慢,有些区域甚至出现“无鱼可捕”的局面。因此,必须降低海洋捕捞量,尝试人工放流,大力发展绿色渔业、栽培渔业等渔业资源开发利用方式,保证海洋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健康地发展,促进海洋捕捞业由耗竭型向可持续发展型转变。

3.产业结构由第一产业为主转向二、三产业为主。我国海洋渔业生产以第一产业为主,渔民就业机会很少,应加快海产品精深加工和海产品市场的发展,大力推进休闲渔业、旅游渔业等海洋渔业二、三产业的发展,拓宽渔民的就业门路。充分利用现有的渔业生产工具和资源,发展海洋渔业的二、三产业,实现海洋渔业产业结构的优化。

4.生产方式由掠夺型转向农牧化。长期以来,我国海洋渔业“重捕轻养”,导致近海洋渔业资源的枯竭,严重阻碍了海洋渔业的可持续发展。在目前形势下,捕捞渔民应“弃捕从养”,注重渔业资源的养护和增殖放流,促进海洋渔业生产方式的“农牧化”,实现海水养殖的产业化。

5.生产领域由近海转向远海深海。在目前传统作业渔场减少的形势下,发展远洋渔业己成为必由之路。海洋渔业生产经营领域由内海向远海深海扩展,大力发展远洋渔业,开拓新的渔业生产领域,做好世界渔业资源的调查、探捕工作,积极参与和利用世界海洋渔业资源。

三、我国海洋捕捞业的转型路径

1.向渔区流通业转型。渔区流通业是一个由水产品贸易为主的流通体系,加快渔区流通业的发展,重点是要加强水产品批发市场的建设,完善水产品市场体系建设,使一部分转产转业的渔民从海洋捕捞业转向海产品批发业。

2.向渔区旅游业转型。积极发展休闲渔业,以休闲渔业带动沿海渔区旅游业。将经济发展较快,交通便利,渔村面貌改观明显的渔区、海岛作为重点旅游开发对象,以“住海滨、玩海水、观海景、吃海鲜、买海货”为服务特色,把滨海旅游观光与海鲜风味品尝结合起来,适应不同层次游客的消费需求,开发各具特色的渔区旅游项目。

3.向渔区服务业转型。转产转业的捕捞渔民可转向渔区服务业,强化渔区社会化服务,完善渔区社会化服务体系,提供与渔业相关的信息、咨询、科技、培训、仓储、金融、保险、商业等各项服务,争取更多的就业机会。

4.向海上运输业转型。海洋捕捞业渔民可将捕捞渔船转为从事海上运输,主要包括渔场收鲜船、水产品储运船、渔港交通小驳船、运砂船、油运船、冰鲜鱼直接出口运销船等,以各种灵活的运输方式满足渔区的各种运输需求。

5.向远洋渔业转型。远洋渔业指远离本国渔港或渔业基地,在别国沿岸海域或深海从事捕捞活动的水产生产事业。目前,我国近海渔业资源的开发受到了资源、环境等因素的限制,发展远洋渔业,参与公共海洋资源的开发,充分开发和利用国际海洋资源,特别是公海资源,实施资源替代,对于解决我国海洋渔业资源的短缺,缓解我国近海渔业资源过度开发的压力,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海洋捕捞业渔民的就业问题是我国海洋渔业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做好转产转业渔民的安置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实施。海洋捕捞业转型不仅是对于传统海洋捕捞业的替代,而且是海洋经济、社会、生态系统的转型,对于实现海洋渔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推动海洋渔业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具有极其深远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宋蔚.中国现阶段海洋渔业转型问题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博士论文,2009.

[2]吉樱,喻江山,陈晨.海洋渔业过度捕捞原因探讨[J].中国科技信息,2012(6).

[3]王淼,刘勤.实现我国海洋渔业外部转型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农业经济,2007(9).

[4]尚图强,孙鹏.我国海洋捕捞业的影响因素分析[J].渔业经济研究,2010(2).

[5]吉樱,喻江山,陈晨.应对海洋渔业过度捕捞的对策探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2(9).

第5篇:海洋资源面临的问题范文

(1.广东海洋大学海洋经济管理学院,广东 湛江 524088;2.广东海洋大学海洋经济与管理研究中心,广东 湛江 524025)

摘要:海洋生态安全对于海洋经济持续、健康、稳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人类不合理的开发、利用海洋资源,使海洋生态系统不断遭到破坏,制约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在海洋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我国海洋生态安全总体形势严峻,本文在分析影响海洋生态安全因素的基础上,从加强海洋生态道德建设、加强海洋环境监测、建立防灾减灾体系、国际协作等七个方面提出加强海洋生态保护、保障海洋生态系统健康稳定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 :海洋生态安全;影响因素;对策

1海洋生态安全的内涵及特征

海洋生态安全对于一国国家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早在20世纪70年代,美国环保局就在报告中指出,“不管从每年的开支情况来看,还是从海上力量,至少在70年代,美国的海洋规划基本上一直与本国国家利益联系在一起”,“国家安全利益在制定国家海洋政策和规划时发挥了关键性作用”[1]。

1.1海洋生态安全的定义

关于海洋生态安全的研究,我国学者对海洋生态安全的概念给予了不同的表达与理解,但是多集中在狭义概念上。

丁德文从安全角度认为海洋生态安全是与人类的生活及生产活动相关的海洋生态环境及海洋资源处于良好的状况或不遭受不可恢复的破坏[2]。

张素君认为,海洋生态安全是指海洋环境及其海洋生物所组成的海洋生命系统处于不受或少受破坏与威胁的一种状态,海洋生态系统内部及人类与海洋整个生态系统之间保持正常的功能与结构。海洋生态安全包括海洋生物安全、海洋环境安全及海洋生态系统的安全[3]。

张珞平认为,海洋生态安全即“海洋环境安全”,它要求人类更多地关注海洋生态系统将来的健康和风险,在对海洋环境产生负效应之前就制定政策、采取行动,而不是海洋污染或被动的海洋环境保护,它是海洋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观[4]。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海洋生态安全是由海洋生物及海洋环境组成的海洋生态系统结构稳定、功能正常的一种健康状态。

1.2海洋生态安全的特征

一个地区海域的整体安全要由海洋经济安全、海洋社会安全、海洋文化安全、海洋政治安全、海洋军事安全、海洋科技安全、海洋生态安全等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海洋政治安全、海洋军事安全、海洋科技安全和海洋经济安全、海洋社会安全等是致力于海洋生态安全的良好环境,海洋生态安全是其他方面安全的载体。海洋生态安全与其他方面的安全具有明显的不同特点。第一,全球性。全球海洋总面积为3.6亿平方km2,约占地球总面积的71%。地球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水球。因此,海洋生态安全是全球性的问题。第二,长期性。海洋生态安全的维护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政府及相关部门、社会公众必须给予长期的关注和重视。第三,代际性。海洋生态安全的“效益”和海洋生态危机或治理海洋生态危机成本会在“代际”间转移[5]。第四,滞后性。海洋灾害不可预测,带来损失巨大,影响了海洋生态安全的及时维护。第五,不可逆性。在生态方面,一个生态系统最大供应能力等于其生态系统承载能力,超过生态系统承载能力可能导致不利的结果,打破生态平衡[6]。一旦海洋生态系统的有序性和稳定性被打破,往往造成不可预料且不可逆的后果。

2海洋生态安全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影响因素分析

2.1我国海洋生态安全总体形势与存在的主要问题

现代海洋科学开发技术及海洋资源利用技术不断进步,海洋活动迅速壮大,但海洋经济在展现蓬勃发展势头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资源与环境问题。就海区而言,渤海沿岸污染较严重,东海和黄海次之,南海污染较轻[7]。总之,中国海洋生态环境状况不容乐观。海洋生态安全存在的问题有:

2.1.1近海生态系统退化海洋生态系统多种多样,典型的海洋生态系统有红树林、滨海湿地、珊瑚礁等,其生态作用巨大,维系着我国海洋经济发展所需的多项资源。我国的滨海湿地和河口面积大约为500万hm2,是极其重要的两大海洋生态系统。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滨海湿地每年正在以2万多hm2的速度锐减,潮间带湿地累计丧失57%。目前,黄海南部、东海沿岸湿地生态服务功能已下降30%~90%,主要的河口生态系统大多处于亚健康甚至不健康的状态。

2.1.2海洋沙漠化目前,世界石油消费量的60%是通过海上运输到达消费地的。由于运输不当或油船失事及海上开采石油泄漏等原因,每年流入海洋的石油重达100万吨。此外,还有大量工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油排入海洋。一些科学家估计,每年倾注到海洋的废油达200万~1 000万吨,这些石油和废油在海面上形成一种油膜,产生“海洋沙漠化效应”。

2.1.3海洋生物多样性锐减在海洋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我国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我国海洋生物群落的结构趋于简单,海洋生物多样性指数及海洋生物均一性指数均处于较低水平。近20多年来,渤海潮间带生物、鱼类种类多样性、底栖贝类等明显降低。海洋鱼类种类减少、鱼类产量下降,渔民捕获物正在朝小型化、低值化、低龄化方向发展。中华白海豚、文昌鱼等珍稀濒危生物的数量也急剧下降。

2.1.4海平面上升科学家研究发现,1993年以来,全球海平面平均每年上升3 mm,而且这一趋势还在不断加剧[8]。据《2013年中国海平面公报》显示,近30多年来,我国沿海海平面呈波动上升趋势,年均上升速率为2.9 mm,高于全球平均水平[9]。伴随着海平面的持续上升,海水入侵、风暴潮等海洋生态环境问题越来越突出[10]。

2.2影响海洋生态安全体系的主要因素分析

2.2.1自然因素

2.2.1.1海洋灾害频繁自然灾害具有突发性、不可抗拒性、关联性的特点,目前人类还无法阻止自然灾害的发生。海洋生态环境复杂,给自然灾害的治理更带来了巨大的困难。我国沿海地区风暴潮、海啸、地震、台风等的发生频繁,因此而遭受的经济损失占各类自然灾害总经济损失约10%,可以说海洋灾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我国海洋生态安全。据国家海洋局的《2013年中国海洋灾害公报》报导,2013年,各类海洋灾害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63.48亿元,死亡(含失踪)121人。从历年的海洋灾害公报和海洋统计年鉴等资料来看,我国主要海洋灾害的主要特征,如下表1所示[11]。

2.2.1.2气候变化全球性海平面升降,主要与气候变化有关。气候变冷,冰盖扩展,液态水较多变为固态水,海水也因受冷而体积缩小,导致海平面下降;气候变暖,冰盖消融,固态水较多变为液态水,海水也因热而体积膨胀,引起海平面上升[12]。

2.2.2人为因素

2.2.2.1海洋环境污染严重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调查:海洋环境污染已成为威胁人类生存的十大环境祸患之一。海洋环境污染包括固体垃圾污染、有机物污染、石油污染、放射性污染、有毒化学物质污染等。海洋环境污染造成海洋环境恶化,威胁海洋生物生存,造成海洋生态系统极不稳定。其中,大面积的石油泄漏严重威胁着海洋生物多样性[13]。

2.2.2.2过度捕捞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及人类对海洋科学技术的大量使用,使得渔民捕鱼的速度大大超过海洋的天然补给能力,造成鱼类种群、鱼类数量大量减少,甚至面临灭绝的威胁。目前,我国每年鱼类总量减少1%。

2.2.2.3外来水生生物入侵外来水生生物入侵与土著生物争夺有限的生存繁育空间,不仅影响土著生物的生存,还威胁着海洋环境安全。外来入侵的水生生物往往孤立于新驻地生物链之外,没有竞争天敌,可以迅速发展成为新驻地的优势种群,造成新驻地生态系统不同程度的破坏,如福寿螺、凤眼莲等。同时,外来水生生物入侵还可能造成转基因生物风险,严重影响海洋生物多样性[14]。20世纪90年代年起,我国不慎从台湾等虾病流行海域引进了带病毒的苗种,导致对虾病害大规模流行,造成土著物种遗传污染[15]。

2.2.2.4人口趋海移动人口趋海移动造成海洋环境压力,威胁海洋生态安全。沿海地区优越的自然条件,更适合人类居住生存及发展经济。调查表明:离海岸100公里的沿海区域挤着全球60%的人口。在人口过千万的16个大城市中,有13个是沿海城市,每天大约有3 600人在向沿海地区移动。由此可见,人口趋海移动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性的问题。大量人口趋海移动必然造成沿海地区生存空间不足、沿海地区海洋环境污染加重及其他海洋生态环境问题[16]。

2.2.3制度因素

2.2.3.1法律制度保障我国海洋生态安全最主要的是《海洋环境保护法》,但是严峻的海洋生态状况表明:《海洋环境保护法》这一基本法在保护海洋环境方面存在诸多不足。如在防治海洋渔业污染方面迟迟未出台具体规定;在法律主体规定方面欠缺科研机构的设置规定,对行政管理协调规定不力;在法律制度方面未建立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循环利用制度、生态恢复制度、许可证制度等共有制度;在法律责任方面未健全责任体系[17]。

2.2.3.2组织管理制度目前我国实行分散型海洋生态管理体制。各部门间职责分散,相互之间难以协调,这给我国海洋生态保护政策执行及实施带来了很大的障碍[18]。

2.2.3.3财政支持当前,我国海洋环境保护和海洋生态治理财政支持不足,缺乏相关资金投入,造成相关海洋生态科技治理技术滞后,严重影响我国海洋环境质量[19]。

2.2.4技术因素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对海洋环境保护投入基础性研究,取得了初步的科技进步,这对我国保护海洋环境、发展海洋经济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海洋水域生态环境是我国发展海洋经济的命脉,但是由于对海洋环境保护的基础性科学研究长期投入不足,使得海洋经济发展与海洋环境保护压力存在相当大的差距,许多问题已严重制约我国海洋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我国海洋环境保护技术缺陷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海洋环境保护基础性研究薄弱;第二,许多严重制约我国海洋经济发展的关键性环境保护技术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

3加强海洋生态保护的对策建议

针对近年来不合理地开发利用海洋资源,导致的种种海洋生态环境问题,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海洋资源进行管理,对海洋环境污染、海洋生态系统退化加以维护及治理,以实现海洋产业结构优化,促进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

3.1加强海洋生态道德建设

海洋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有赖于协调人与海洋之间的关系。长期以来,人们只重视海洋渔业、海洋油气、海洋交通运输业、滨海旅游业等的发展,不顾海洋天然补给力,将人类与海洋对立起来,严重阻碍了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鉴于此,人类必须改变传统的思维模式,淡化人类主体意识,变征服海洋为人与海洋协调共存发展,自觉按照海洋生态规律调整人类开发行为,加强海洋生态道德建设,让人们在尊重海洋、保护海洋的前提下发展海洋经济。

3.2加大海洋环保资金投入

防止海洋环境污染和海洋生态系统破坏是一项公益事业,而海洋环境保护工作也需要大量的资金来支持,因此,各个沿海地区政府应该因地制宜,将海洋环境保护经费纳入政府预算,以政府拨款为主,建立海洋环境保护专项资金,同时建立灵活筹集机制,开辟其他筹资渠道。此外,沿海地区政府还可以积极争取海洋油污染防备基金、全球环境基金、世界银行或亚洲开发银行的援助。

3.3完善海洋资源与海洋环境功能区划

3.3.1加强海洋生态区划为进一步增强沿海地区海洋生态的宏观管理,国家海洋局及各级地方性海洋管理部门应该在主体功能区划及海洋功能区划的基础上划定海洋功能区,在海洋生态保护方面实施分区和分类的调控措施,确定不同海洋生态区域主导作用、海洋环境质量目标及海洋生态保护措施,实现以生态功能和环境容量为基础构建的海洋生态安全新格局。

3.3.2加强海洋生态保护区建设根据海洋调查及海洋生态监测结果,各级海洋管理部门应该有目标、有计划、有重点的选择海洋自然保护区,保护红树林、滨海湿地、珊瑚礁、河口等海洋生态系统,加快构筑管理完善、类型齐全、规模适度的海洋保护区新布局。同时建立总体规划,完善规章制度,做好海洋保护区巡护及执法,规范海洋开发项目,推进海洋保护区的升级。

3.4加强海洋环境监测

各级沿海地区政府应该在提高海洋开发整体效益的前提下,加强海洋管理基础建设及海洋保护区基础建设,特别是建设海洋环境监测系统,建立海洋生态监控区,开展高时空、高频率的海洋生态监测,及时掌控海洋生态环境的变化情况,调整、控制海洋资源开发强度,保证海洋生态系统天然补给力及自然修复功能。严格按照相关技术标准和规范布设站位,适当加密,对入海排污口监测要增加频次,扩大覆盖面;对入海排污口开展普查,对渤海、黄海、东海、南海的入海排污口要有重点监测站,定时定点监测,及早发现海洋灾害,有效做好海洋防灾减灾,积极开展海洋灾害预测、预报工作;对主要河流入海口实施实时在线自动监测。

3.5建立海洋防灾减灾体系

我国海洋灾害具有发生频繁、破坏性大、不可预测等特点,因此加强海洋防灾减灾工作对保护海洋生态安全具有重要作用。国家要加强海洋防灾减灾工作必须加大防灾减灾工程的建设,在整个海洋防灾减灾工作体系中,观测是基础,预报是手段,减灾是目的,是整个工作的落脚点,健全海洋防灾减灾救灾业务体系尤其重要。构建海洋防灾减灾救灾业务体系,具体应该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实施灾前工程防御;第二,强化应灾预警响应;第三,推动灾中调查统计;第四,参与救灾体系建设;第五,开展灾后损失评估[20]。

3.6加强法治建设

3.6.1修订有关法律

3.6.1.1修订宪法将海洋环境保护、海洋资源开发等内容加入《宪法》修订中,充实海洋资源开发利用及海洋环境保护相关内容。

3.6.1.2修订《刑法》加强海洋生态安全犯罪的处罚力度,补充海洋生态安全犯罪的具体内容、量刑标准。

3.6.1.3修订《环境保护基本法》和《海洋环境保护法》明确海洋生态保护的具体概念、目的、方法、原则、制度等相关内容,对海洋生态保护的方针政策、体制、机制、制度提出统一化、规范性的要求[21]。

3.6.2完善各种单项资源与环境保护法第一,通过法律实施细则、法规等形式进一步明确和细分《渔业法》、《海洋法》、《矿产资源法》、《税法》中与海洋生态保护相关的规定;第二,加快海岸带管理立法。明确海岸带的定义、范围、海岸带开发利用及保护的基本原则和制度、海岸带综合管理机制等方面的内容,尽快出台海岸带管理相关的法律;第三,加快我国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的立法。生物多样性安全必须被视为一个整体元素的生态安全[22]。我国的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立法,应该对建立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制度、制定中国海洋生物多样性评价标准和保护规范、建立海洋自然保护区、建立海洋自然保留区等方面加以规范。

3.7加强国际协作

开发和保护海洋需要协调各沿海国家关系、加强国际合作,维护海洋生态安全应当从全人类共同安全的高度出发,建立国际间有关海洋生态安全与冲突的预防机制;互相交换有益国家海洋生态安全的情报与信息。加强国际间海洋资源开发利用合作,引进国外先进技术、争取国际资金,防治、监控影响全球海洋生态安全的污染源。在不侵犯国家主权的原则下,协调好各个国家对重要海洋资源开发利用,促进海洋资源利用合理化、有序性及适度性,防止过度开发海洋资源对海洋生态系统造成新的重大破坏。

参考文献:

[1] Office of Federal Register.“Ocean Dumping Final Revision of Regulations and Criteria"[J]. Federal Register, Jan.11, 1977.section 227

[2] 丁德文,徐惠民,丁永生等.关于“国家海洋生态环境安全”问题的思考[J].太平洋学报,2005(10):64

[3] 张素君.海洋生态安全法律问题研究[D].青岛:中国海洋大学法政学院,2009:17-18

[4] 张珞平,洪华生,陈伟琪,等.海洋环境安全:一种可持续发展的观点[J]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8):255-256

[5] 杨家栋,秦兴方.农村城镇化与生态安全[D].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54

[6] WANG H.M.et al. Assessment of the Ecological Security in the Three Gorges Reservoir Area by Using the Ecological Footprint Method[J]. Journal of Mountain science,2012,9:892

[7] 韩鹏磊.海洋的环境保护[M].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2:13

[8] 中国天气网.研究称受热膨胀是海平面上升的主因[EB/OL]. weather.com.cn/static/html/article/20090421/30030.shtml,2009-04-21

[9] 国家海洋局.2013年中国海平面公报——概述[EB/OL].soa.gov.cn/zwgk/hygb/zghpmgb/2013nzghpmgb_2304/201403/t20140314_30888.html. 2014-03-14

[10] 兰冬东,马明辉,梁斌,许妍,于春艳,鲍晨光.我国海洋生态环境安全面临的形势与对策研究[J].海洋开发与管理,2013(2):61

[11] 沈文周.中国近海空间地理[M].北京:海洋出版社,2006:375

[12] 刘晨,伍丽萍.海平面上升对珠江三角洲水资源的影响[J]海洋环境科学,1996,15(2):51

[13] LIU J.Y..Problems of Marine Ec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Compensations of Oil Spill in China[J]. Chinese Journal of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2009,7:11

[14] LI X.F., ZHANG Y.H., ZHANG H.Y.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of regional ecological security for land use: a case study of Yanchi County[J]. Ningxia Province Ecological Economy.2008,4: 428

[15] 武泽雷,裴永华,高荣,武胜来.保护土著水生物 维护湖泊水生态环境安全[J].河北渔业,2013(8):61-62

[16] 刘中民,张德民.海洋领域的非传统安全威胁及其对当代国际关系的影响[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61

[17] 田其云.海洋生态法体系研究[D].青岛:中国海洋大学,2006

[18] 杨振姣,曾庆丽.我国海洋生态安全政策体系研究[J].海洋开发与管理,2014:71

[19] ATHANAS A, VOHIES F, GHERSI F, et al. Guidelines for financing protected areas in East Asia[J]. IUCN, Gland, Switzerland and Cambridge, 2001

[20] 王峰.以需求为牵引 推动海洋防灾减灾体制机制建设[N].中国海洋报,2014年5月12日:A1

第6篇:海洋资源面临的问题范文

一、导入

导入的方法很多,通常采用提问法导入。可向学生提出三个不同层次的问题:(1)什么是意识?什么是海洋意识?(2)为什么我国公民的海洋意识薄弱?(3)树立海洋意识有什么意义?这样导入,可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问题上,充分调动学生的求知欲。

二、导读

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在文章中找出重点并做上记号,围绕问题,分段阅读,认真分析,理解不同层次的知识,理清结构,重视新旧知识和跨学科知识的联系和迁移。在阅读的过程中,老师要给予学生方法上的指导,思维上的启发,给学生思考的素材要丰富,让学生自己得出结论。例如,对上面第(1)个问题,要运用哲学原理,循序渐进地启发学生:唯物主义观点认为,意识是物质的反映;任何一种社会意识都是社会存在的反映。而作为社会存在的反映的海洋意识(与之相对的是陆地意识),充分体现了地理环境对社会意识的影响。海洋意识崇尚大海,热爱大海。(素材展示)据史料记载,生活在古地中海周围的人们,常常用海水为刚出的婴儿洗礼,预示着小孩未来一生将同大海在一起,在大海中生活,在大海中搏击,在大海中成长。据文章可知,现代海洋意识的内容主要是指海洋资源意识和海洋环境保护意识以及海洋权益维护意识。教学时,教师要结合实际,运用多媒体手段,列举一些生动的、富有说服力的素材来加以说明。比如,在讲到海洋资源意识时,要向学生展现我国丰富的海洋资源,增强学生的资源意识;在讲到海洋环境保护意识时,利用当今世界在开发利用海洋资源上存在的问题和海洋污染日趋严重的现实,激励学生的海洋环保意识;在讲到海洋权益保护意识时,可以向学生介绍我国和一些邻国的海上争议,激发学生的海洋权益保护意识。这样导读,学生就能够建立起完整的初步概念,也使学生关于海洋的价值观得以初步形成。

三、导议

导议的特点是:运用启发式教学,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围绕中心展开讨论。导议是一堂课的关键所在,是课堂教学的主体部分。把以上第(2)个问题交给学生讨论,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启发。

1.海洋和陆地的环境特征之比较

海洋上风云变幻、波涛汹涌,到处是急流、险滩和暗礁,所以,在海上航行是十分危险的。航海历来是勇敢者的活动,舵手必须根据海上情况的变化,客观、准确地做出判断,随时调整航向,灵活应对,才能胜利到达彼岸。否则,就可能导致船毁人亡,遭受灭顶之灾。因此,长期在海上活动的民族,养成了他们具有客观公正的态度,勇敢挑战的精神、灵活多变的方法。同样,海洋浩翰无垠的宏伟、广纳百川的气魄,深刻地陶冶人们的思想。于是,人们慢慢体会到沧海一粟的渺小,感悟出“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海”的哲理,学会像大海那样待人宽容。

而陆地则通常显得庄严肃穆、稳固而少变。长期在陆地上活动的民族,大可放心地在自家的土地上播种收获,放心地在家里享受天伦之乐。这种稳定而安逸的生活,使他们不愿意到海上冒险,接受海洋的挑战。

2.从我国的地理环境看

作为中华民族生息繁衍之地的黄河流域与外界是相对封闭和隔绝的。黄河流域的北部是很难跨越的蒙古戈壁和西伯利亚原始森林;西北是浩瀚的黄沙,形成交通屏障;西南是高耸如云的青藏高原。所以,从陆路来说,对于黄河流域,上述三个方向都难以通过。从水路来说,黄河流域东面面临世界上最大的海洋――太平洋,对于我们的祖先是难以逾越的。这样看来,中华民族长期生活在一个相对封闭、与外界隔绝的陆地环境中,其生产、生活就局限在一个有限的圈子里。就黄河流域内部而言,腹地开阔,回旋余地比较大。中华民族的这种特定的生活环境,逐渐形成了一种内向的、保守的、求稳定的陆地意识。这与其他民族的生活环境是不一样的。像英国,是一个岛国,与外界交通方便,内部腹地又小,因此,英国人长期生活在一个相对开放、与外界联系密切的海洋环境中;形成了一种外向的、进取的、求发展的海洋意识。英国曾经在海外拥有众多的殖民地,便是证明。

3.从我国传统的农耕文化看

据史料考证,大约在八千年左右,农耕经济就在黄河流域诞生了。农业民族的共同文化理念,就是对土地的崇拜。无论是三皇五帝,还是黎民百姓,都十分崇拜土地。在古代,皇帝每年都要在象征土地的祭坛上举行“亲耕”大典,祈求五谷丰登。而普通百姓往往在背井离乡之时,总是想带一包家乡的泥土走。农耕文化的这种对土地的崇拜和眷念,把人牢牢地捆绑在土地上,把人的思想禁锢在一个狭小的圈子里,从而使人缺少海洋那种活跃的进取精神。这一点,哲学家黑格尔看得非常清楚:平凡的土地,平凡的平原流域,把人类束缚在土地上,把它们卷入无穷的依赖性里,但是,大海却夹着人类超越了那些思想和行动的有限圈子。这种超越土地限制、渡过大海的活动,是亚洲各国所少有的。几千年的农耕经济一直是一种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这种小农经济缺少生产的社会性、商品性,因而缺少社会的参与性、竞争性。长此以往,人们在思想上便缺少社会参与意识和竞争意识。

4.从我国传统的民居建筑看

我国传统的民居建筑非常讲究“风水”,通常把三面环山,一面水绕的马蹄型凹地称为“风水宝地”;就具体的建筑而言,最具有我国传统建筑风格的要数四合院和胡同了。而这些民居建筑,无论从选择地址,还是建造布局,都反映出人们喜欢封闭、相对较保守的思想倾向。

在以上每个方面的导议中,教师正确引导,不断总结,最后把学生议论的一个个知识点连成一条线,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

四、总结

总结是知识的浓缩和补充。就前文的第(3)个问题,师生可以共同概括如下:树立海洋意识,就是树立海洋资源意识;树立海洋意识,就是树立海洋环境保护意识;树立海洋意识,是一个国家发展海洋事业、维护海洋权益的推动力量。

第7篇:海洋资源面临的问题范文

关键词:海洋石油钻井平台;防爆电气设备;安全

前言

海洋石油资源是为待开发的处女地,尤其是我国具有广阔的海域,在这些海域中分布着丰富的资源。海洋石油资源是其中极为重要的资源之一同时也是我国经济、工业发展所急需的资源之一。在对海洋资源进行开发利用时,海洋石油钻井平台是其中最主要也是最关键的设备之一,做好海洋石油钻井平台的安全防护,提高海洋石油钻井平台的安全性能是海洋石油钻井平台使用过程中最关键也是最需要注意的问题。海洋石油钻井平台防爆电气设备的使用对于确保海洋石油钻井平台的安全性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做好海洋石油钻井平台防爆电气设备应用中所存在隐患的分析,并在此基础上采取一定的措施来增强海洋石油钻井平台防爆电气设备应用的安全性,保障海洋石油钻井平台的安全运行。

1 海洋石油钻井平台防爆电气设备应用特点及应用中存在的安全隐患

海洋石油钻井平台防爆电气设备的材质主要由金属混合材料制成的,这一材质能够有效地隔绝外界气温对于电气设备的影响,从而使得防爆电气设备自身的热量维持在一个较为恒定的状态,同时金属混合材质还能够有效地防止外来电流的影响。海洋石油钻井平台需要长时间在海洋中进行工程作业,长时间的海上作业会导致海洋石油钻井平台上的机械、电气设备受到海风中盐分的侵袭而磨损、老化进而使得海洋石油钻井平台防爆电气设备的安全性大打折扣。海洋石油钻井平台防爆电气设备的电缆具有一定的强度和韧性,这一特性有利于保持设备之间连接的完整性。此外,海洋石油钻井平台防爆电气设备通过配备有相应的照明和维护设备从而有效的提高了钻井作业的安全性。

在海洋石油钻井平台防爆电气设备的运行过程中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从而使得海洋石油钻井平台防爆电气设备出现安全问题:(1)海洋空气中的盐分含量过高会对海洋石油钻井平台防爆电气设备造成极大的影响。相关研究数据表明,距离海平面20米以内的空气湿度较大,且容易对钢铁、橡胶等的材质造成较大的腐蚀。而海洋石油钻井大多数时间都需要静止的漂浮在海面上,因此海洋表面蒸发所形成的蒸汽将附着、渗透至设备的内部,如果无法及时的进行检修将会对海洋石油钻井平台防爆电气设备的正常运行造成极大的影响。(2)在海洋石油钻井平台工作的过程中,海洋石油钻井平台设备与油层进行不断地摩擦将会导致气体泄露的风险急剧增加,加之海洋石油钻井平台内部系统精密、复杂及空间狭小,因此泄露的气体将会以较快的速度充斥整个海洋石油钻井平台导致海洋石油钻井平台防爆电气设备在高温下工作,据统计海洋石油钻井平台防爆电气设备需要长期处于高负荷状态下进行作业,而一旦在危险气体浓度较高时发生起火、爆炸等将会造成极为严重的后果。因此,需要加强对于海洋石油钻井平台防爆电气设备的保养与维护,改善海洋石油钻井平台的通风条件,避免此类问题的产生。(3)海洋石油钻井平台防爆电气设备由于质量问题或是长时间缺乏安全保养,将会导致海洋石油钻井平台防爆电气设备的防爆性能下降或是海洋石油钻井平台防爆电气设备引入线在长期的使用中引入的线缆发生松动从而导致引入线缆产生漏电等的问题。海洋石油钻井平台防爆电气设备出现安全隐患将会导致海洋石油钻井平台的安全性大为降低。因此,在海洋石油钻井平台的运行过程中需要加强对于海洋石油钻井平台防爆电气设备的管理与维护,最大限度地将危险扼杀在摇篮中。

2 提高海洋石油钻井平台防爆电气设备安全性的几点建议

提高海洋石油钻井平台防爆电气设备的安全性是十分重要且必要的,本文将从海洋石油钻井平台防爆电气设备的合理安置、提高海洋石油钻井平台防爆电气设备的质量以及完善海洋石油钻井平台防爆电气设备的设计等几个方入手对提高安全性的措施进行介绍:(1)受海洋石油钻井平台空间狭小的限制,在海洋石油钻井平台防爆电气设备的安置过程中应当做好合理化设置,在安装海洋石油钻井平台防爆电气设备时应当选择封闭环境进行海洋石油钻井平台防爆电气设备的安装避免海洋石油钻井平台防爆电气设备受到空气的影响,此外,在位置选择时应当选择爆炸影响较小的位置,做好海洋石油钻井平台防爆电气设备与周边设备之间安全距离的测算,预留出足够的空间,便于对海洋石油钻井平台防爆电气设备进行后期的维修养护。此外,在海洋石油钻井平台防爆电气设备位置选择时应当尽量选择安全防护系统较全的室内,并在其内部配置有自动报警和防火工具,提高安全防护性。(2)把好海洋石油钻井平台防爆电气设备的质量关,海洋石油钻井平台防爆电气设备的质量对于海洋石油钻井平台防爆电气设备的安全性有着直接的影响,在采购海洋石油钻井平台防爆电气设备时首先应当对安全防护等级进行检测,仔细的核查海洋石油钻井平台防爆电气设备的安全防护参数(耐火性、防护范围等),只有检测达标的海洋石油钻井平台防爆电气设备才能用于海洋石油钻井平台上,对于未能达标的海洋石油钻井平台防爆电气设备应当及时予以替换做好海洋石油钻井平台安全隐患的排除。在海洋石油钻井平台防爆电气设备安全保养时应当定期对海洋石油钻井平台防爆电气设备进行除锈保养、刷漆贴膜等的防腐维护及相关的保养,从而确保海洋石油钻井平台防爆电气设备的安全防护能够抵抗恶劣的自然环境。针对海洋石油钻井平台防爆电气设备的安全处理需要采用符合相关标准的锌铝合金涂层的防护膜,使用热喷技术对海洋石油钻井平台防爆电气设备的表层、电缆等地方进行均匀、全面的喷洒从而增强海洋石油钻井平台防爆电气设备的密封性,避免海洋上的腐蚀性的水汽进入到海洋石油钻井平台防爆电气设备中引起海洋石油钻井平台防爆电气设备内部的腐蚀和锈蚀,确保海洋石油钻井平台防爆电气设备的安全运行。(3)在现代海洋石油钻井平台防爆电气设备已经将照明、自我维护等功能融于一身。但是对于海洋石油钻井平台防爆电气设备仍需要纳杓撇忝嫒胧痔嵘海洋石油钻井平台防爆电气设备的安全防护的效率。针对海洋石油钻井平台防爆电气设备在运行中所产生的由于受到复杂环境和长期超负荷运行而导致的海洋石油钻井平台防爆电气设备绝缘性下降的问题,在对不同设备的电压和电阻进行检测后,应当在海洋石油钻井平台防爆电气设备中合理的增设绝缘电阻的数量以使得海洋石油钻井平台防爆电气设备的绝缘性满足安全性要求。提高海洋石油钻井平台防爆电气设备运行的安全性。

3 结束语

海洋石油钻井平台防爆电气设备的安全性对于海洋石油钻井平台能否安全运行有着极大的影响。本文在对海洋石油钻井平台防爆电气设备所面临的安全威胁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如何提高海洋石油钻井平台防爆电气设备的安全性提出了几点建议。

参考文献

[1]马俊.关于海洋石油钻井平台防爆电气设备安全问题探讨[J].中国科技博览,2012:315-316.

第8篇:海洋资源面临的问题范文

关键词:临海市;海陆资源与产业一体化;发展战略

中图分类号:F55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05-0051-03

临海市地处浙中沿海,是浙江省海洋资源大市,拥有丰富的“港、涂、渔、景、能”等海洋资源。全市海岸线长227公里,海域有大小岛屿86个,开发潜力巨大,具有良好的海洋经济发展基础。“作为台州港的中心港区,临海市将成为台州湾循环经济产业集聚龙头、温台沿海产业带重要节点。”(梅跃森,2011)[1]海洋经济已逐步成为临海市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在浙江省占有重要的位置。

在临海市把海洋经济提升到浙江省发展战略之后,我国许多学者从战略角度对浙江省临海市发展海洋经济的重要意义、规划和管理海洋经济的现代科学方法,以及实行海洋资源综合开发与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然而,随着海洋资源开发利用广度和深度的逐渐拓展,如何通过海陆资源开发来更好地发展临海市的海洋经济、如何通过发展“海陆并进”来提升临海市的区域竞争力、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等问题将是临海市区域海陆统筹发展的重要课题。

一、临海市海洋经济的发展现状

临海拥有陆地面积414平方公里,海域面积1 820平方公里。陆海兼备、滨江临海是临海市典型的地缘优势,也是临海市加快海洋经济发展的潜力和希望所在。随着临海市沿海地区发展规划上升为浙江省发展战略的实施,临海市海洋经济面临着大发展的机遇。

(一)陆海一体化经济发展态势初步形成

借助临海市蓝色经济发展上升为浙江海洋经济发展战略的机遇,临海市确立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开始打造以“港口引领,陆海联动”的“L”型海洋产业带[2]。一批适宜沿海发展的产业链条向内陆腹地延伸。形成了一批具备陆海联动发展特质的海洋产业集群,推动港口海运业与临港工业双轮驱动,实现港口、港城和临港产业联动发展的有机结合[3]。

(二)第二、第三产业比重较低

(三)海洋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新兴产业培育滞后

2000年以前,临海市海洋产业主要是从事养殖、捕捞等传统海洋经济生产,2004年后临海市海洋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海洋新生产业发展将是带动整个海洋产业新一轮发展的突破点。然而,目前尚未充分利用“渔、涂、港、岛”等丰富的海洋资源,新兴产业培育滞后,海洋产业链偏短。

(四)技术研发能力有限,研发平台缺乏,产业化水平低

这是临海市海陆经济一体化发展的最大制约。海洋产业的研发需要先进科技的支撑,目前临海市尚缺乏联结多领域多学科的研发平台,且整体科技水平落后,产业化水平低。

二、海陆资源与产业一体化发展的机理分析

(一)模型设定

借助灰色关联理论思想,构建基于数列曲线的平均相对变化态势的灰色关联度模型。形状越接近意味着序列间关联度越大,形状差别越大则关联度越小,从而据此判断系统发展的影响因素。其计算公式为:

(二)数据的选取

现实中我们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所选取的样本指标存在差异。为了避免因选用指标的不同给研究结果带来偏差,我们需要先对所选用的指标体系进行优化和标准化处理。为此,本文根据产业聚集和金融发展之间耦合发展的特点,结合浙江省的产业聚集与金融发展的状况,选取规模指标、效率指标、发展指标作为其发展情况的测度指标,用计算熵值法得出产业聚集与金融发展的权重值。本文研究中所用的相关数据均来源于《中国海洋统计年鉴》(2000—2012)[5]、海洋科学数据[6]、中国海洋信息网[7]、临海市海洋与渔业局[8]、台州市海洋与渔业局[9]等。

三、实证检验与结果分析

根据公式(1)(2)可以对临海市海陆资源与产业一体化发展程度度进行测度,由计算结果可知:

1.临海市海洋第一产业与陆域第一产业的灰色综合关联度为 0.695,与陆域第二产业的灰色综合关联度为0.704,与陆域第三产业的灰色综合关联度为 0.717。即海洋第一产业与陆域第三产业的关联度最高,与陆域第一产业的关联度次之,与陆域第二产业的关联度最低。用同样的方法可计算出,海洋第二产业与陆域经济三次产业的关联度,海洋第三产业与陆域经济三次产业的关联度。经计算,各产业间关联度数值如表1所示。

由表1计算结果可以看出,海洋第一产业与陆域三大产业的关联度排序从高到低为:第三产业、第二产业、第一产业。海陆资源之间的复杂产业体系见图1。

2.临海市海洋第二产业与陆域产业的灰色综合关联度为0.763,与陆域第二产业的灰色综合关联度为0.734,与陆域第三产业的灰色关联度为 0.723。即海洋第二产业与陆域第一产业的关联度最高,与陆域第二产业的关联度次之,与第三产业的关联度最低。

3.临海市海洋第三产业与陆域第一产业的灰色关联度为 0.779,与陆域第二产业的灰色综合关联度为0.765,与陆域第三产业的灰色关联度为0.755。即海洋第三产业与陆域第一产业的关联度最高,与陆域第二产业的关联度次之,与陆域第三产业的关联度最低。经计算,各产业间关联度数值如表2所示。

从上述计算结果可以看出,临海市海洋产业链不仅产业关联度高,而且辐射面宽,既有规模效益好,产品附加值高,市场广阔。因此,增强海洋经济对内陆的辐射力,从而加快临海市陆域经济的发展,为临海市带来强劲的海陆资源和产业一体化经济的增长。

目前,浙江省临海市正处于海陆资源和产业一体化联动发展阶段初期。因此,充分利用海洋产业,可以推进陆域产业发展,实现临海市产业系统的整体发展,进而最终实现临海市海陆资源系统的资源最优配置和效益最大化。

四、当前临海市发展海陆资源与产业一体化战略的建议

(一)坚持科学发展,转变思想意识

首先,要坚持陆海统筹,临海市海洋经济优势思想意识,将思想从传统的片面追求陆域经济效益思想向多层次、海陆统筹发展的现代海洋经济思想转变,建立海陆统筹发展的长效机制。其次,加强宣传教育及加大海洋文化传播、宣传力度,形成有临海市特色的海洋文化知识理论体系和研究传播普及机制。

(二)坚持陆海统筹,打造现代陆海产业体系

要按临海市“十二五”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的要求,优化海洋产业布局,进一步加大临海市海陆资源与产业一体化发展共建力度,坚持陆海统筹、陆海联动,充分发挥涉海的区位优势、广阔的滩涂资源优势和门头港良好的港口深水岸线资源优势,把这些战略优势转变为产业优势,发挥海洋工程建筑、海洋生物医药、海洋旅游和其他海洋产业的主导作用,重点推进当前海陆产业关联度高的产业发展,从而辐射和带动临海市陆域产业经济的发展。

(三)以海洋文化为载体,大力推进传统海洋经济转型升级

目前,浙江临海市传统的海洋产业仍以粗放式生产为主,产业结构同质化现象严重。因此,要坚持传统海洋经济向新兴海洋经济转型升级的战略,采取政策引导与市场调节相结合,推进传统海洋产业集团化、国际化、高端化发展的步伐,把传统海洋产业链“做粗”“做长”,着力培育陆海产业一体化经济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四)推进海陆产业关联度高的区域建设

陆地区域是海陆一体化发展重要的能源、原材料、重化工产业基地。因此,要以港口为依托,以临港城市建设为支撑,以海洋化工、海洋生态环境工程项目、海洋资源深度开发工程项目、海洋船舶工业为龙头,合理布局,大力发展一批港口依赖性强、对海洋资源开发利用关联度高的临海产业群,实现沿海海洋产业和陆域经济的互动发展,拓展海陆产业一体化发展的空间。

(五)完善海洋要素投入保障体系

首先,针对海洋企业科技创新的高风险、高回报的特点,政府要加大对海洋资金投放保障力,建立政府海洋科技创新风险投资基金。其次,鼓励、引导、支持涉海新兴产业项目,加大对海洋工程、海洋生物医药等企业上市融资,以分散海洋科技创新风险。最后,支持民营资本参与海洋经济重大项目,同时,搭建银企合作平台,拓宽直接融资渠道。

(六)建立海洋人才引进的长效机制

人才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因此,要采取重点扶持与跟踪培养、引进一批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领军人物,坚持把科教兴市、人才强市作为临海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战略,积极探索保障人才引进和培养的长效机制。强化人才激励机制,努力打造一支门类齐全、梯次合理、技艺精湛的海洋科技创新人才队伍。

参考文献:

[1] 陶晓庆,刘绍翔.临海:海洋经济助力大港之梦[N].台州日报,2011-12-25.

[2] 邵燕飞,肖娜.海陆港联动建现代化古城[N].今日临海,2012-07-26.

[3] 梅璎迪.陆海联动、陆海互补——长三角步入城市群合作新领域[N].新民晚报,2012-04-24.

[4] 陈开炳.生态文明背景下临海低碳经济发展策略探讨[EB/OL].http:///html/main/kptdView/2012-03/124411.

html,2011.

[5] 王宏,李强,等.中国海洋统计年鉴[M].北京:海洋出版社,2000-2012.

[6] 海洋科学数据[EB/OL].http:///.

[7] 中国海洋信息网[EB/OL].http:///.

第9篇:海洋资源面临的问题范文

[关键词]低碳 海洋经济 可持续性

一、引言

全球气候的进一步变暖,倒逼着人类重新思考发展方式。低碳经济、低碳技术成为世人关注的焦点。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我国由于能源结构、产业结构、贸易结构、发展阶段等客观原因的存在,面临着极大的温室气体减排压力。据统计,我国已是世界上温室气体排放量最大的国家。为应对来自国际上二氧化碳减排的压力,2009年11月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到2020年我国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比2005 年下降40% ~45%。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特征的低碳时代已经来临。

广阔的海洋拥有丰富的蓝色碳汇,孕育着巨大的低碳经济发展潜力。据目前测算,地球上每年使用化石燃料所产生的二氧化碳约13%为陆地植被吸收,35%为海洋所吸收,而其余部分暂留存于大气中,可见海洋固碳能力不可小觑。目前我国海洋经济的发展模式属于高消耗、高污染和低效益,一些新兴海洋产业尚未形成规模,传统产业存在资源浪费、环境污染、掠夺式经营等问题。另外,我国近岸海洋生态系统面临的环境污染、生境丧失、生物入侵和生物多样性低等主要生态问题依然存在,海洋生态系统健康状况恶化的趋势仍未得到有效缓解。而海洋经济是高度依赖海洋资源、环境的特殊经济体系。这种特征也注定了当前海洋高碳经济增长方式必然是不可持续的。

我国为实施海洋发展战略,推进经济转型升级,于2011年2月正式批复《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规划》,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其中浙江舟山群岛新区在该示范区内角色之重,其已成为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的先导区、海洋综合开发试验区、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可见,加快舟山群岛开发开放,全力打造国际物流岛,建设海洋综合开发试验区,对于促进中国海洋经济发展具有特殊意义。基于此,又考虑到国内关于海洋经济的研究相对甚少,且题材单一,因而本文以浙江舟山群岛新区为例,从低碳角度探讨我国海洋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以供有关部门参考。

二、低碳背景下的中国海洋经济发展现状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实现飞跃式发展,按当年价格计算,我国GDP从1978年的3645.2亿元增长到2011年的471564亿元,增长了近130倍,年均增长率达15.9%。如此之快的持续经济增长实属罕见。但我国的经济增长是建立在粗放式的发展模式之上的,树木乱砍乱伐、能源肆意开采、生产技术落后等等,直接威胁着我国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以1990年~2010年我国碳排放为例,如下图所示,我们观察到在近二十多年内,从增长速度角度看,我国GDP增长速度明显大于碳排放,即我国碳排放强度在逐年减小,但2010年该值仍高达70%多,离我国2020年的减排目标差距还比较大,碳减排任务还相当严峻。

经济总量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海洋经济的变化。由于受历史问题和技术条件等因素的制约影响,我国海洋经济的发展总体上说,既晚又偏,受我国海洋统计发展的制约,相关数据并不详实。据前瞻产业研究院监测,去年全国海洋生产总值或将突破4.3万亿元,比去年增长13.1%,可见海洋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逐渐显著。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海洋经济的发展必是未来的潮流。并且实现海洋经济的低碳化相对其他经济类型,有其先天优势,所以比较容易实现。抓住海洋经济的低碳发展机遇,对我国实现低碳经济模式的作用可见一斑。

舟山群岛是中国沿海最大的群岛,位于长江口以南、杭州湾以东的浙江省北部海域,毗邻我国内陆经济中心上海,是我国重要的现代海洋产业基地。其拥有渔业、港口、旅游三大优势。舟山是中国最大的海水产品生产、加工、销售基地,素有“中国渔都”之美称。2011年全市实现渔农业总产值150亿元,海洋经济总产出1758亿元,五年年均增长15.9%,海洋经济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68.6%,成为全国海洋经济比重最高的城市;并且该群岛港湾众多,航道纵横,水深浪平,2011年舟山港域货物吞吐量达到2.6亿吨,海运运力达到452万载重吨,万吨级码头达到47个,是中国屈指可数的天然深水良港集群地;另外,还拥有保存完好的海岛自然景色,蕴藏着丰富的旅游资源,去年全市旅游接待人数突破2139万人次,旅游总收入142亿元。可见舟山群岛优势之明显,地位之重要。

鉴于上面介绍的舟山群岛具有一般性和代表性,我们以舟山群岛为例,观察其目前在低碳背景下海洋经济发展所面临的困境,主要概括如下几点:

1.产业结构的不合理性

丰富的海洋资源是舟山群岛的天然优势,加之地位优越,使舟山在以前进行经济发展的动力不足,主要以渔业为主,此时第一产业占据着绝对地位。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在全国经济发展大潮中,各地区抓住机遇,进行经济改革发展,舟山也紧跟潮流,经济实现了较快发展。但此时产业结构偏向第一、二产业,海洋服务业相对偏弱。据《舟山市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公布的资料,2011年舟山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从2006年的12.3:41.6:46.1调整为9.9:45.1:45.0。虽然第一产业是低碳产业集聚区,利于当前低碳目标的实现。但没有现代海洋工业、服务业做后盾,这种发展的可持续性将难以进一步延续,甚至存在带动整体经济出现倒退的可能。再者,第二、三产业具备更先进的技术,往往会给予第一产业给多的技术支持,向现代渔业方向迈进。另外,第三产业的占比优势还不很明显,与欧美等发达国家的海洋产业结构比还有较大差距。

免责声明

本站为第三方开放式学习交流平台,所有内容均为用户上传,仅供参考,不代表本站立场。若内容不实请联系在线客服删除,服务时间:8:00~21:00。

AI写作,高效原创

在线指导,快速准确,满意为止

立即体验
文秘服务 AI帮写作 润色服务 论文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