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文学教育的重要性范文

文学教育的重要性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文学教育的重要性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文学教育的重要性

第1篇:文学教育的重要性范文

Abstract: College literature education is the important content and method for strengthening comprehensive training and improving the comprehensive quality. Literature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advancing quality education, improving the comprehensive quality of students has very important and irreplaceable role. The paper, from the five aspects of improving ideological and moral quality, human quality, aesthetic appreciation of the quality of mental health quality, innovative spirit ,explaine the importance of literary education on the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has some reference value

关键词: 加强;文学教育;大学生综合素质;意义

Key words: strengthening;literature education;comprehensive quality of university student;importance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29-0185-02

0引言

党的十七大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出发,作出了“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部署,明确提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教育为主,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高等院校作为对学生进行系统教育与培养的最后一个阶段,其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更重要的应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在提高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加强对学生的人文素质、文化修养、道德品质、思想情操、健康心理等各方面的全面培养。而加强高校文学教育正是全面培养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内容和途径。加强高等院校文学教育在全面推进高等院校素质教育,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等方面具有极其重要且不可替代的作用。

1加强高校文学教育,可以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

在大学生培养过程中,思想道德素质具有决定的意义,将有助于学生正确的立志、树德和做人,将会影响学生一生事业的成功。而思想性的渗入和传播正是文学教育的灵魂。高尔基曾经说:“文学的目的是帮助人了解自身,提高人的自信心,发展人追求真理的愿望,同人们的庸俗习气进行斗争,激发人们心灵中羞耻、愤怒和勇敢精神,竭力促使人们变得坚强而高尚,并能以圣洁的尚美精神来鼓舞自己的生命。”文学教育中的作品都能从不同角度体现高尚的理想、积极向上的精神以及人类美好的感情。这些思想和情感既是作品的灵魂和精髓,也是引导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生动教材。广大学生从这些文学作品中能深切感受到作品的思想美,在审美体验中得到情操的陶冶、道德的完善,从而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

2加强高校文学教育,可以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养和人文素质

随着我国社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家对各类专业人才的需求量激增。在这种大的环境下,我国的高等学校在人才的教育与培养中存在着一些急功近利的现象,过分重视对学生的专业理论和操作技能的教育,而忽视了对学生文化素养和人文精神的培养。加强高校文学教育正是提高学生文化素养和人文素质的重要途径。“文学教育的任务是使学生从文学作品中了解生活、感受命运、体验痛苦与幸福,并引起对文学的兴趣”,因此文学教育是以经典文学作品为依托。而这些经典文学作品具有巨大的感发力量,让学生在心灵的碰撞中去理解感悟人生,进行各方面的情感培养与锻炼,健全各种情感的必备要素,从中进行各种情感体验,提升情感智慧。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如何去感悟世界、感悟人生、感悟生命,从而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提高自身的文学素养和人文修养。文学教育的过程是使学生和先贤古人、巨著名家进行思想交流的过程,是学生生活阅历丰厚的过程,它能唤起学生对永恒和伟大的渴望,使学生受到一次次感动,又会在感动之后更深切地洞察生活的真谛。所谓“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因此,将文学教育纳入学校整个教育氛围之中,从而营造一种大知识、大智力的教育环境,使教育笼罩着高屋建瓴式的人文精神,使学生从中获得真正的精神的体验、人格的陶冶、创造的启迪和生命的幸福。

3加强高校文学教育,可以提高大学生的审美鉴赏素质

社会学家认为,具有一定的审美能力是做一个现代人的必备条件。但是,在我国由于教育体制和教育制度等方面的一些缺陷,使得大部分学生在大学前没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来提高自己的审美鉴赏能力。因此,在大学中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素质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至关重要。文学是人们借以进行审美活动的主要资料,文学鉴赏能力也是审美活动中最基本的能力。文学作品都是来自于生活,来自于社会,像一面镜子一样透视出社会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通过学习作品,可以使学生认识生活中的真、善、美,假、丑、恶,提高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增强他们的审美观点,提高他们的鉴赏水平。因此在高校开展文学教育,就好比给学生一艘航船,让其能够自由的遨游文学的海洋,享受人类文明的精神财富。

4加强高校文学教育,可以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

所谓的健康主要包括强健的身体素质和健康的心理素质。文学教育能陶冶人的情操,净化人的心灵,娱乐人的身心,使人消除疲劳、焕发精神、增进健康、促进学习。加强高校文学教育有助于提高广大学生的审美能力、鉴赏水平,并增进人际交往,促进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从而使他们形成豁达开朗的性格,提高自己的心理健康素质。另外心理的健康离不开感情的丰富,只有情感丰富、乐观豁达的人才能拥有健康的心理素质。而文学教育的重要特点恰恰是讲求以情动人、以情感人,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丰富情感、健康心理。

5加强高校文学教育,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

培养创新精神是文学教育的重要功能。文学可以激发和强化人的创造冲动,培养和发展人的审美直觉和想象力。正如爱因斯坦所言:“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加强高校文学教育,有助于开发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发展大学生的全面思维。在大部分的文学作品中,占主导地位的都是形象思维。人类社会诸多抽象复杂、难以表现的事物,在文学家笔下往往呈现出生动鲜明的形象,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比如说“愁绪”一词在现代指人在生活压力之下常常体验的一种心理感受,无形无迹、难以捉摸。然而,在古代文学家的笔下,“愁”呈现出多种多样的形态。“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中“愁”似乎有了长度;“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中“愁”似乎有了韧性;“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中愁又仿佛似流水一般。这些生动的比喻不仅使抽象的感情得以具体化,而且还能给人以美的享受,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阅读者打破思维定势,以发散性思维思考问题,提高创新精神。

总之,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社会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时代呼唤着更多有个性、有灵性、有创造性的人才。高等院校作为国家培养人才的重要阵地,不仅要培养出优秀的工程师,而且更应该培养出优秀的文学家、艺术家、哲学家、社会活动家等等。因此,在高校加强文学教育,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意义重大且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周金声,彭书雄《人文学科与人文素质》[J]光明日报,2004.

[2]杨东平《人文价值的流失与重建》[A]北京:西苑出版社,2001.

第2篇:文学教育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中学语文德育教育以道育人

**区选用的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就蕴涵着极其丰富的德育内容,选文不仅体现语文工具性,更凝结着古今中外熠熠生辉的思想精华,比如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等崇高情感,勤劳朴实、诚实可信等传统美德,坚强不屈、勇往直前等优良品质,教师要善于因文释道,使学生能从这些作品中接受熏陶,提高修养。

一、情感教育

1.培养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

爱国主义从来就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管子·牧民》“以家为家,以乡为乡,以国为国,以天下为天下”就提出了这个观点。语文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不同于政治课的说教和概念化,它以典型的人物形象、感人肺腑的事迹和优美动人的语言来感染学生。教师只要因势利导,自然能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热情,提高民族自尊和自强不息的奋斗激情。诸如《展示华夏文化魅力》以祖国深厚的文化感染学生,三首歌词《我的中国心》、《在希望的田野上》、《黄河颂》等从不同角度歌颂祖国,激发学生爱国之情。而《鼎湖山听泉》、《飞红滴翠记黄山》、《画山绣水》《岳阳楼记》用优美的语言介绍了鼎湖山、黄山、桂林、岳阳楼等绮丽的风光。祖国壮丽的山河,欣欣向荣的面貌可以激发学生对祖国、对家乡的热爱。

2.培养爱亲人、重友谊的情感

语文教材中不少篇章洋溢着浓郁的亲情氛围,语文不应当成为干瘪的说教,只有利用课文,结合学生自身实际,动之以情,才能晓之以理。《背影》让学生感受到骨肉亲情感人的力量,《散步》写了一家四口一起散步互敬互让的浓浓亲情,学生学了不仅感动,而且羡慕,更有一些学生带回家和家人欣赏,说自己的家人更加和睦了。而《伟人细胞》可以让学生学会友爱,重友谊。《故乡》里“我”和闰土厚重的隔膜造成的悲哀和《我的叔叔于勒》以金钱为标准衡量兄弟关系的炎凉世态从反面告诉学生友情和亲情的可贵,失去这两样感情是多么的可悲。学生联系实际进行分析和交流,感受自己所享受的亲情和友情,回忆曾经错失的或者是忽略的亲情和友情,自然变得格外珍惜和重视神圣的感情。

3.培养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的情感

经济的发展让学生的生活条件越来越优越,尤其是像**等经济发达的地区,学生大多居住在环境幽雅的小区或者别墅,条件是好,但无形中限制了学生的生活空间,容易形成孤僻、压抑的心理。语文教材到处渗透着开导的良药。《紫藤萝瀑布》就是一首生命的赞歌,“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引导学生乐观面对挫折。《错过》告诉学生生活有得有失,错过不要紧,关键是要积极,热爱生活,要把握机会。

二、美德教育

1.勤俭节约和艰苦奋斗精神的教育

勤俭节约、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渐提高,许多人对勤俭节约、艰苦奋斗这一优良传统已逐渐淡忘。对于今天的独生子女来说如何养成勤俭节约、艰苦奋斗这一优良作风显得尤为重要。不懂得节约、不懂得奋斗的人,将是一个平平庸庸、胸无大志的人。语文教材中,表现这方面美德的内容是很多的。如《多收三五斗》、《柳叶儿》让学生了解生活的艰难,现在幸福的生活来之不易。《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批判了贪图安逸的人生态度,倡导忧患意识;《俭以养德》明白节俭的重要性,认识“要富日子穷过”的原则。

2.助人为乐和严已宽人的教育

关心他人、助人为乐,历来是我们国家的优良传统。培养青少年关心他人、助人为乐的思想,也是语文教学中德育教育的一个方面。如课文《窗》,讲述了病房里靠窗的濒危病人为另一位病人讲述捏造的“窗外景色”,只是希望在生命最后阶段为他人送去一些快乐。这是很感人的事例,很有教育意义的,学生在读懂小说的同时自然受到感染和熏陶。《多一些宽容》告诉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如何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要互谅、互敬、互让、互爱。在日常教学中要求学生联系自己,学习这些优秀品格。

3.道德情操和人生修养的教育

人的行为是社会行为,必然对社会产生影响。如果一个人的行为方式、行为结果对社会大多数人有利有益,这种行为就是道德的。人的心灵美实质上就是道德美。中学语文教学大纲中就明确要求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道德情操。道德具有历史性和社会性,但社会主义的道德情操作为历史发展到一定阶级的精神产品,并不全盘否定历史上所有的道德传统。事实上,历史上的道德伦理对学生社会主义道德情操的形成也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遗产。孟子的“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等,语文教材的传统名篇中这些脍炙人口的名句对中学生道德品质的积极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当然,培养社会主义道德情操更要发扬我们无产阶级革命先烈、前辈和英雄人物的革命传统和崇高品质,《——你在哪里》、《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巍巍中山陵》就是很好的文本。除了中国传统革命英雄人物的影响,外国文学的选文中也体现高尚的道德情操。教师要充分运用教材中英雄人物的思想言行,对学生施以良好的影响。如《纪念白求恩》中的白求恩,《“诺曼底”号遇难记》中的船长等都具有高尚的情操,舍己为人的无私品质。教学时紧扣作品中的文字,剖析他们的崇高思想和英雄业绩,就能使学生的心中树立爱的丰碑,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

三、人生观教育

德育中要重视学生个性心理品质的发展。由于中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审美观的形成中,各种语文信息中的美与丑、善与恶、健康与腐朽经常错综交织,对学生的个性心理品质的发展都会产生一定影响。所以,教师应帮助学生分清良莠,辨别精华与糟粕,在“分析”上多下功夫,并对学生在语文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不健康的个性心理品质及时加以诊治,促其转化。这就要求,中学语文德育中必须注意学生个性心理品质的发展。这种个性心理品质的发展目标,应该包括诸如热爱生活,热爱人民,具有强烈事业心,富有社会责任感、正义感、集体荣誉感、民族自豪感等品质在内的情感目标构建;包括积极进取,勇于探索,自尊自强,谦虚谨慎等品质在内的性格发展目标构建;包括吃苦耐劳,顽强勇敢,知难而进等品质在内的意志目标构建。

教材中不少体现积极的人生观的内容。《十三岁的际遇》讲述了中学生田晓菲十三岁靠自己的努力进入了梦寐以求的北大,启发学生早立大志,为理想而奋斗。《贝多芬传》通过贝多芬在逆境中仍然执着的讴歌欢乐那种积极的人生态度教育学生面对挫折和困难如何坚定自己的意志,树立正确的积极的人生观。《敬业和乐业》则告诉学生如何对待生活,才能实现理想。总之,教材中到处渗透着优秀品德的光芒,只要利用好,学生自然在提高语文素养的同时,提高人生修养。

德育是中学语文教学中不可忽视的一个内容,德育在教材中的体现也很多,只要恰当利用和引导,会使语文教学事半功倍,培养的学生不仅有更高的文化素养,也有更高的道德修养。

参考文献:

第3篇:文学教育的重要性范文

语文教育中语言的教学刻不容缓。但是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语言教学的效果却不是很好。探究其中的原因,一是每个教师对于语文教学的内容理解都不同。由于语言所承载的内容太多太多,导致了很多教师把侧重点放在了文章赏析、文学常识上面。但是对于中学的语文教学来说,教师应该把重点放在语言这一语文的根本上来。由于中学尚处在一个给学生打基础的学习阶段,深入的学习文学范畴的语文内容会感到有点吃力。而把语言教学作为中学语文教学的核心,是适应中学学生的发展需要的,也为了以后的语文学习做了铺垫。

二、怎样突出语言教学在中学语文中的核心地位

作为中学语文教师,仅仅是认识到语言教学在语文教学中的核心地位是不够的。作为教师,正确积极的引导学生才是职责所在。那么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教师应该怎样突出语言教学在中学语文教育中的核心地位呢?

(一)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很多学生由于对语文学习没有兴趣从而觉得语文难学、不愿意学。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对于学习的兴趣。采取活动课等多元化的教学方式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失为一个好方法。语言是有一定的规律的,但是学习和记忆规律相对来说比较枯燥。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开展知识竞答之类的小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检验学习效果。这样不仅活跃的课堂气氛,调动起了学生的积极性,更能让学生以一种轻松的方式理解和吸收教学内容。

(二)注重自己的教学语言

教师的授课过程基本上靠语言的表达,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意自己的教学语言。如果作为老师都不能正确的理解和运用语言,怎么能够以身作则的去教导学生呢。教师的教学语言不仅仅作为知识的承载物,更是学生的榜样。在日复一日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学语言会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产生影响。这种影响是多方位的,包括学生的措辞、表达方式等。而且处于中学阶段的学生,正是培养良好习惯的时候。如果有优秀的教师来引导学生、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那么这对于学生以后的发展都是深远影响的。

(三)鼓励学生多说多做

实践出真理,学生如果只是被动地听课,即使教师自己的语言能力再好也是没用的。教师在课堂上需要结合教学内容鼓励学生多说多做。比如说在讲到《皇帝的新装》这篇童话故事课文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分小组来以表演的方式演绎这篇课文,而表演的台词则需要学生在阅读课文之后自己来编写。编写台词和表演的过程就是检验学生语言学习效果的时刻,在表演中教师可以很直观地看到学生的语言组织和表达能力。这种方式不但让学生有学习的兴趣,还能让教师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了解到学生的不足,有助于教师改善自己的教学,可谓一举两得。

三、总结

第4篇:文学教育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语文教学;哲学;人文性;思考

哲学,按照词源有“爱智慧”的意思,是对普遍而基础的问题的研究,这些问题多与实在、存在、知识、价值、理性、心灵、语言等有关。柏拉图在《理想国》中提出,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哲学家,即培养身心和谐全面发展的人才。哲学具有认识功能、实践功能、批判功能以及创新功能等,它的价值不容小觑。语文教学是适合将哲学渗透其中的一门课程,这一方面体现了语文和哲学之间交叉的艺术性、审美性、哲理性;另一方面也表现在哲学对语文作品思想内涵破解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例如,语文教学内容中寓情于景、借景抒情、天人合一等艺术手法与存在主义哲学都是强调人的感受、体会、想象,在言语表达上都追求一种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境界。然而,由于受到应试教育体系的影响,中学语文的教学过程过于僵化和模式化,照本宣科的现象较为普遍,令学生呆板死记,不能够调动学生的自主性,发挥不了学生潜在的聪明才智,没有很好地激发学生对于语文的热爱。语文学科是人文性与工具性相结合的学科,近年来工具性的重要性被抬得越来越高,人文性被置于较为次要的地位。工具性的字词、阅读、写作等机械式练习,缺乏较为深刻的哲理,不利于中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的培养和对自我内心深处兴趣的挖掘。人文性简单地说就是人与文化,它包含着情感、意志和思想观念的内容,是不同于自然之物的,语文的人文性又表现在“以文立人”,这里的“文”包括文章和文化两个方面,“立人”则意为通过语文教学过程的引导使得学生发现自我的与众不同,做最独特的自己的同时真正达到真善美的最终审美情感的要求,这关系着学生的价值观的形成。目前研究中学语文教学论、课程论的专家越来越多,可是对于语文哲学观的这种大方向研究却并不是很多。中学语文教材中其实选了部分中西方哲理的文章,但是大多数哲理只是被老师一带而过,没有进行进一步的探讨与深入,甚至有些老师自身对这些哲理的理解就不全面。这一现状就要求广大语文教学实践从事者和语文教学理论研究者付诸相应的努力,推动中学语文教学顺应时展的潮流,从微观上促成学生自我价值的实现,从宏观上培养出有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人才。

孙周兴教授在给七宝中学的哲学课上说到:“14岁以后的青少年,他们需要与智慧连接,需要思考人从哪里来这样的命题。否则,他们的人生很难找到定位。并且,如果一个人在青少年时期没有与高级智慧连接,那么当他们到了晚年,他们的身体终将因为这样的缺失而疾病缠身。”在法国,高中的所有学生进入大学之前都要参加哲学考试,只有通过哲学会考,才有资格进入大学。因为他们清楚地意识到独立的思考能力需要不断的练习才能形成,就像游泳一样,需要后天的努力练习。以上都说明了哲学对于中学生的重要性。将哲学渗透在语文当中,可以最大限度发挥哲学的认识功能、实践功能、批判功能和创新功能。学习语文不仅仅是获得知识和能力,更是一种文化浸染和文化体验的过程。学习哲学同样如此。哲学是揭示自然、社会和思维一般规律的科学。中学生如果一旦掌握了哲学,哲学便会为他们认识其他学科提供认识逻辑和探究方法,指导他们如何认识这个世界和认识自己,明白自己真正热爱的是什么,挖掘自己深藏在内心的兴趣爱好。并且可以避免在高考志愿的选择上盲目跟风,选择自己真正感兴趣的专业从而受益一生。

提前发现自己内心的呼唤,将会少走很多弯路。认识水平得到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也会随之增长,在对待学习、处理人际关系以及自己独立能力上都可以应付得较为自如。哲学的批判性和创新性最能锻炼中学生思维,批判的思维使得学生敢于质疑、敢于发声,创新的思维使得学生敢于冲破桎梏,改变定势思维,在比较中促使其抛弃不可取的观念,这些对于提高中学生自身的信心以及自我肯定具有深远的意义。初中阶段,正是青少年身心发展的高峰期,自我的意识处于萌芽与觉醒的时期,语文教师应该本着“以人为本”的核心思想去正确的引导与关爱学生,给予学生最基本的人文关怀的同时用语文与哲学的魅力去感染学生,锻炼他们的思维,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这样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激发学习的兴趣,还可以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全面发展。有鉴于此,特给中学语文教师以及语文教材的选定提一些小小的意见与建议:第一,语文教师自身要提高哲学修养,多阅读一些哲学理论和哲学名著,比如《中西方哲学史》、《纯粹理性批判》、《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等等。通过阅读哲学作品扩大自己的视野,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看待问题也会随之变得深刻,这样学生的思想也自然会受到良好的影响。第二,语文教师要给与学生独立思考的机会,布置一些哲学类的主题作文,引导学生去思考,锻炼他们的思维。针对“练习过度”、“机械重复”的现状,相应地减少学生的负担,让学生能够在一个相对自由的环境下健康成长。第三,语文老师在教学设计时可以用一段有哲理的话语或者故事进行整篇课文的导入。笔者前段时间在芜湖十二中听了一位语文优质课比赛冠军得主教师的课,她讲的是海明威的《老人与海》这篇课文,通过展示与讲述幻灯片西西弗斯日复一日滚石上山的神话作为导入。从两个故事共同表达的“人的本质,人的努力和奋斗,人的追求和痛苦,人的信仰和挣扎,人的倔强和价值,人的聪明和命运,人的胆略和气魄,人的尊严和灵魂”的主题作为切入点,巧妙地调动了学生的情感、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同时也充分发挥的学生的主体作用。第四,在语文教材的选定上可以多增加一些哲学作品,中西方哲学应该都要涉及,哲人们的思想组成了人类的精神史,它是受教育者认识自身无法绕过的文化遗产。阅读赏析哲学经典是一条求智慧的道路。中学语文教材中中国古代哲人们,如孔子、老子、庄子等的文章较多,而西方哲人们,如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康德、黑格尔、胡塞尔、海德格尔等的文章几乎没有。思想是无国界的,应当在中西方哲学作品的选择中寻找一个兼顾的平衡点。中学语文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在中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渗透哲学也是语文教育界急需关注的。通过哲学的学习,使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完成一次次由“破”到“立”的过程,即破坏教育者与教育对象不良的习惯,建立好的习惯,真正达到“以文立人”的理想效果。

参考文献:

[1]柏拉图:《理想国》,商务印书馆1986年。

[2]方小缇:《浅论语文与哲学的关系》,《河南教育》(高校版)2006年第6期。

第5篇:文学教育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中职教育;语文教学;重要性;方式;

中图分类号:H09 文章编号:1674-3520(2014)-11-00-01

在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科学技术起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经济的飞速发展又不断促进技术人才的需求量大幅提高。在一些国家目前出现了这样一种现象,就是大学失业人数每年都在增加,甚至一部分大学生待在家里几年也没有找到工作,还有就是许多企业一线技术岗位空缺,正是这种情况促使中职教育存在着广泛的发展空间。可是在这样的形势下,近几年出现用人单位与员工发生纠纷的现象却越来越多。根据很多用人单位都反映,究其原因,最后发现现在员工的个人修养、职业素质低下,缺乏相应的职业道德。那么要想培养出一个出众人才,一个综合素质高,让用人单位满意的人才,这就需要学校在对培养对象进行专业技能培训之外,还必须对其进行必要的个人气质、文化修养及道德素质的培养。而在学校进行相应综合素质培养,其主要的方法就是对其进行文化、道德熏陶,即语文课程的开设能起到关键作用。

一、语文教学在中职教育中的重要性

《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语文教学要进行思想教育。思想教育要依据语文学科的特点,在语文训练中进行。要着重于思想感情的陶冶、道德品质的培养,使学生文化修养的觉悟得到提高,具有初步辨别是非、善恶、美丑的能力。同时我们必须采取熏陶渐染,潜移默化,循环往复,逐步加深”的方法,从而更好的发挥语文教学在思想品德教育上的作用。我们大家都知道,大部分学生是进不了普高,才进职业高中,另一部分还是“直升生”。他们基础差,学习自觉性缺乏,自卑、厌学。而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我们中职学生精神世界有着很大的影响。

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更是中职学校的重要内容。读书可以明理,明做人之理,明报效国家之理。古人还说“君子之学,必先明之者心,知所养,然后力行以求至”,所谓“自明而诚也”。优秀的文学作品,都具有丰富的人文思想性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可以使学生胸襟开阔,心灵净化,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激发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并将其转化为学习上的动力,坚定理想和信念,发奋学习,报效祖国。而语文教学在其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这也恰好体现了语文教学在中职教育中的重要性。

二、中职语文教学方式的重要性

在中等职业教育中,不少学生对语文学习不感兴趣。找其原因:一方面,学生重视程度下降。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技术型人才,专业课成为学生心目中的主课,而文化课则成为副课。另一方面,教师重视程度下降。由于中职教育没有升学压力,致使一些语文教师缺乏创新精神,教学模式化,形式呆板,教学中缺少情感互动。因此,不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个别学生甚至觉得语文枯燥无味。所以要想提高中职学生对语文的兴趣,其语文教学的方式就显得尤其重要。那么如何来改变这种现状呢,就要我们队教学的方式进行一定的创新。

第一,从教师本身做起,教师应从根本上更新观念,明确责任。中职语文教师应明确语文教学的责任,它负载着人类文明传承的重任,承担着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责任,对学生的未来发展至关重要。让语文课成为一个丰富多彩的舞台,一个生活的浓缩片段,一个理想展翅的天空。学生在语文课上能充分挖掘自己的潜能,释放自己的激情,培养自己的创造力、想象力,从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语文课虽然是一门重要的工具性文化基础课,同样受到了冷遇。所以教师应从根本上更新观念,明确责任,提高学生对语文课重要性的认识。

第二,从学生抓起,引导学生转变观念 。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愿你获得真正的财富―能力》中提出适应当今市场经济需要的十大能力是自制力、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分析力、思维力、想象力、创造力、预见力、决策力。似乎未提语文能力,但实际上每一项能力都和口头的“语”、书面的“文”有关,这是我们语文教师的荣耀。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应更多地引导学生动口动手。在课堂中的演讲、写作、片段写作训练等可以既给学生以压力又给他们以诱惑,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深对语文课内容的理解,丰富词汇,锻炼口才、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培养他们的综合能力,从而增强他们对学习语文的兴趣。

第三,运用多种教学手段,营造和谐课堂气氛。语文教学是师生互动的韵律。教师是指挥,学生是不同种类的乐器,要合奏出和谐美妙的音乐,才能形成“教”与“学”的良性互动。质疑讨论、创造情境、播放音乐、引入课件等等。无论采取何种方法,学生爱上语文课,我们的目标就达到了。所以多种教学方式的结合不仅有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教学内容,而且更能引起他们对学习语文的兴趣。

好的方式有利于我们接受新的事物,所以在语文教学要在中职教育中更好的发挥其作用,采用何种方式是非常重要的。故在未来的教学中其教学方式一门长期需要研究的课程,只有找到了合适的方式才让其淋漓尽致的发挥其作用。

第6篇:文学教育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小学语文;实践教学;重要性

小学语文教学一直被教师和学生们误解为是纯粹的课堂教学,而忽略了小学语文教学的实践性。课堂是学习知识的平台,但是却并不是唯一的平台。语文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而学习语文的时候,教师应该联系实际生活,将语文的学习与生活实际紧密相连。特别是小学生在进行语文学习的时候,教师培养他们学习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为以后的语文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小学语文的教学特点分析

从目前大部分的教学现状分析,语文教学都比较困难,缺乏趣味性。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也会遇到学生厌学的情况,而束手无策。学生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写作的问题,比如,课文中对于一个实物、一处风景、一种意境或是场合的描写。教师们一般都会对其进行讲解,让大家去体会或者是思考。但是这就忽视了一点,为何不让学生们去生活中去寻找这些描写?此外,小学语文注重朗读与写作,这是小学语文学习的主要任务。那么在写作方面,学生们是否真的能够贴近生活去写?还是参照着一些作文辅导,或者是在教师的要求下进行冥思苦想的写作呢?学生在朗读的时候,是不是只是觉得这是一种任务?有没有想过朗读怎样与实际生活相关联呢?以上分析可知,小学语文教学与实际教学完全脱节,教师缺乏实践性教学的理念与方式。

二、小学语文实践性教学的实行

实践性教学的关键在于如何将语文教学与实际生活紧密相连。以作文写作为例,文从心生,心有所感,感从生活中来。这就是一条小学语文教学与实际生活连接的主线。教师在进行小学语文实践性教学的时候,可以从这条主线入手。例如,作文题目为《我心中的XX》。如果在学生们的心中对XX有印象还好,但是如果没有任何印象,那么就应该带领学生们去参观,去亲身观察,绝对不能总是让学生们在封闭的教室中,学习着那些基础知识,而却不知道为什么学习这些。写作是语文与实际生活联系最为紧密的方式,也是小学语文实践教学的关键。写好作文最好的方法就是多在生活中寻找灵感,而不是在教室与课堂上去凭空想象。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就应该鼓励学生们多去观察身边的事物,留意对于生活中点滴的感触。最好是让学生们养成记日记的习惯,将生活中的点滴记下来。养成这样的习惯,学生自然就会发现,原来我们学习的知识都来源于生活。

三、小学语文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分析

对于小学语文教学而言,培养小学生的能力应该作为首要课题。而实践教学正是培养小学生能力的最佳途径,所以,小学语文的实践教学就显得更加重要。

首先,小学语文的学习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前提。注重语文学习的实践性,能够从不同角度,如想象能力、创造能力等方面对小学生进行培养与训练。

其次,教学的真正目的在于学以致用。在学习唐诗的时候,很多小学生也曾经想过,这些这么久远的知识我们学习有什么用呢?教师应该让学生树立学以致用的学习观,课文以及诗词的学习是为了让我们能够更好地写作,而写作的目的则是能够通过自己的文字描绘现实的生活。教师一定要让学生们学到的知识得以体现,尤其是在现实的生活中。我们学习的课文就是要在其中找到生活的意义,学习写作也是要能够表达自身对生活的感悟。

最后,实践性的融会贯通。实践教学是为了满足社会未来的需求,对学生的生活与工作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教师完全可以在教学课堂上告诉小学生们,学习是为了将来能够得到使用。语文的学习让我们更加有素质以及涵养,写作可以让我们通过自己的文字来批判或者是赞扬社会上的一些现象。如“三鹿奶粉”事件。如果我们能够有良好的文字功底,我们就可以用自己的文字来批判这些丑恶现象,为社会做贡献。让语文教学更加贴近生活与社会,那么教学的意义才真正得以体现。

总之,小学语文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提倡实践教学,让学生们能够明白学习的真正目的。教师要通过创造独特的实践教学方法,实现小学语文的实践性教学。学习一定是为了要使用,将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才真正拥有学习的。小学语文的实践教学要从根抓起,并给予重视。

参考文献:

1.宋慧珍,《小学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教学初探》[J].读写算(教师版):素质教育论坛,2012

2.陈永杰,《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新模式实践与探索》[J].小作家选刊:教学交流,2012

3.胡丽萍,《小学语文教学的创新实践》[J].教学导刊,2011

第7篇:文学教育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词:小学语文 教学反馈 重要性

G623.2

从目前来看,许多小学语文教师仍然对教学反馈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有着比较模糊的认识,因此使其在教学活动过程中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从而难以提高教学质量。只有提高教师对教学反馈的认识,明白教学反馈的重要性,才能让教师的教学处于最佳状态。因此,加大力度对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学反馈的重要性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一、教学反馈的内涵

教学反馈作为小学语文课堂中最为关键的环节,其对教学模式和教学质量都有着非常严重的影响。在开展语文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学反馈主要由教师和学生双方共同完成。其中,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根据学生所获取的知识情况进行考虑,并针对于此制定相应的解决措施,同时合理的调整教学程序,为提高教学质量,实现教学目标奠定坚实的基础条件;而学生在接受知识的过程中,根据教材体现的知识以及教师传播的信息,通过各种手段进行自我反馈,例如课堂回答问题,课后练习等,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唯有如此,才能将教学反馈的重要作用充分发挥出来。

二、教学反馈的各个阶段

(一)课始反馈阶段

课始反馈阶段主要是指学生的课前准备,还未进入学习状态的时期。例如在《牛顿暴风雨》这堂课的开始阶段,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向学生播放一段暴风雨的视频,让学生通过直观感受,对暴风雨的强度和状况有一定的认识,从而在情感上产生强烈的共鸣,同时也有了急于表达自己想法的冲动。此时,教师可以问学生从视频中看到了什么,让学生用一句话描述出来。这个阶段的反馈不仅让学生对暴风雨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而且还能让学生深刻体验到牛顿在暴风雨中坚持实验的勇敢精神。但是需要教师值得特别注意的是,教材中所涉及的知识涵盖面非常宽广,在课前准备的时候,教师应该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接受能力,然后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合理有效的手段加以反馈。

(二)总体反馈阶段

总体反馈阶段是学生对整篇文章的一个总体理解。例如在《跳水》这篇文章中,学生进行全文阅读后,就会在脑海中产生许多问题,跳水者是谁、跳水的原因以及跳水的方式方法,这些问题不仅是学生对于文章的理解,也是文章的主要内容。此时,教师应该对学生进行讲解,引导学生掌握本课的归纳方法以及中心思想。在语文课堂中,教师接受到学生对于文章内容的归纳反馈信息,便可以知道学生对文章的掌握情况,从而为后面的课文学习奠定基础。

(三)总结反馈阶段

总结反馈阶段主要出现在课堂的最后时期,是教师对课文学习的一个升华性总结,例如概括文章的总体内容、升华文章的中心思想、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状态以及对学生的希望等等。这个阶段的反馈主要以教师为主,或者是转变对象,以学生为主,让学生对整堂语文课的学习模式、学习习惯以及学习状态等进行总结和评价,从而提提升学生的自我反思与完善能力。

三、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学反馈的重要性

(一)对学生的每一次进步进行肯定和鼓励

俗话说得好“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在小学语文课堂上,教师接收到学生反馈的信息后,对于其正确的观点应进行充分的肯定和鼓励,使学生受到鼓舞,这不仅能加深学生对于知识的正确认识,而且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当一个人受到肯定或鼓舞的时候,将会发挥出更大的潜能。因此,教师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应该善于捕捉到学生的闪光点,并加以肯定和鼓励。例如,针对课文中要求背诵的内容,教师要对能够正确、流畅、熟练的背诵出来的同学,可以适当给予其口头奖励或者是一朵小红花。这样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而且还能够树立学生的自信心,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对于学生的不足和错误,能够及时得到及时的改正

在开展小学语文教学活动过程中,由于小学生的年龄、经验、认知、学习水平等原因,对于一些问题的认识往往是比较片面的、不完整的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应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科学的引导,并及时发现学生的不足和缺点,同时采取相应的解决措施,从而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和缺点,不断完善自身素质。同时,教师还应该对此加以拓展延伸,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引导:韩国是国家,英国是国家,但是英国和韩国是我们自己的祖国吗?使学生对“祖国”一词有了进一步和的理解。除此之外,教师还需要对学生的片面认识进行一步的引导,帮助学生建立起一个完整的、科学的认知系统。

(三)有利于将反馈的“负”变为“正”

由于小学生个体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因此对同种事物的看法也不尽相同。对于如何把学生的分散意见进行统一,把片面认识引向全面,这就需要教师寻找到契合点,把学生们反馈的“负”转变为“正”,从而提高学生分析、思考问题的能力以及提高对事物的认知。例如,在讲授《揠苗助长》这篇课文的时候,很多学生对于“第二天,禾苗都枯死了”这句话产生不同的意见,有的学生问:“禾苗真的会枯死吗?”有的问我:“禾苗虽然全部被拔高了,但是有些禾苗应该不会枯死吧?’面对这样的情况,教师应该善于抓住这两种观点的契合点,即禾苗的全部枯死或是部分枯死,引导学生再次对课文进行理解,让学生抓住课文中“长高了一大截”的语句,并结合教材中的图片进行指导,从而将分散的意见进行了统一。同时,教师还不能对课文的理解进行标准化。由于语文具有灵活性的特点,因此不像数学那样具有统一、固定的答案,对于观点不同,但是有于情于理的答案,都应该给予肯定,从而有利于学生思维的拓展。

结束语:

在开展小学语文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教学反馈的重要性,并将其灵活的运用到教学活动中去,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新课改的要求,还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张群.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教学反馈[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2,(47).

[2]谢守伟.讨论,小学语文课堂的一剂良药[J].新课程・小学,2013,(12).

[3]苏碧莲.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探究[J].课外语文(教研版),2014,(5).

第8篇:文学教育的重要性范文

问题是事物得以发展的重要前提,学生语文学习水平的提高离不开对问题的探索。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更好的利用问题,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是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所在。

【关键词】

小学语文教学 提问 技巧

提问的过程是教师和学生交流的过程,因此提问不仅使师生关系更加和谐,还增强了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进而使教学过程变得轻松愉悦,有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因此,教师应该注重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有效提问。

1.小学语文教学中提问的重要性

提问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氛围还能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从而更好的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1]。因此要求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创新思维设置多元化教学情境,针对教学内容设置科学、合理、有度的问题,使学生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对语文学习有更加深刻的认识,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将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主体化的意识激发出来,实现语文教学的最佳效果。学习中的疑问是推动学习不断进步的动力,只有在学习中存有疑问才能使学生产生兴趣进而促使学生开阔思维进行思考,这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是一切事物发展的动力,因此无论是小学语文教学事业的发展或是学生学习能力的进步发展都要求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进行提问。由此可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提问环节尤为重要。

2.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提问技巧

科学的语文教学讲究策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提问也要注重技巧。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提问环节是指教师所提问的问题仅来源于教材自身的课后问题,而并不是教师亲自设计的问题[2]。这种提问使问题具有局限性,使教学显得古板,没有活力。不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同时对学习内容没有进一步的延伸。使教学效果得不到更好地发挥。因此有技巧的进行提问有助于小学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

2.1多元化提问技巧

在过去的小学语文教学中,提问仅限于教师为主体,学生为客体。提问的内容也相对具有局限性。因此要求提问要具有多元化。多元化的提问技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一、提问主体的多元化。根据人们文化素养、生活经验的不同,看待问题的角度也存在差异化,因此对教学内容的观点各不相同。这就要求对提问的主体多元化,也就是说提问的主体可以是文章作者也可以是教师或者学生[3]。使学生对教学内容分别站在作者、教师、学生的角度进行阅读、分析、理解,更全面的了解相关的知识点,进而使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得到更科学的解答。同时由于学生也成为提问的主体,体现了学生在语文教学中的民主性,更好的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二、提问的公平性。由于学生之间的学习程度存在差异。很多教师在设计问题以及提问是倾向于程度较好的学生,学习程度较好的同学能够更快的得出答案,节省教师课堂提问时间。这种提问倾向严重影响了课堂互动效果。学习程度较差的同学在课堂提问中得不到重视,因而学习信心更加得不到提高,长此以往使学生之间的差距加大,不利于学习能力的整体提高。因此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应将问题多元化、层次化。分别对不同程度的同学提出难易程度不同的问题,这样不仅使学生在课堂中的互动更加平衡,还激发了后进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信心。使教学得到平衡发展。三、提问内容的多元化。在语文教学课堂提问时如果提问的内容仅限于教材,使提问变得枯燥无趣,不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因此提问的内容要多元化。在不偏题的情况下将提问的内容进行延伸,问题可以涉及生活现象和其他方面。这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也有利于学生更全面的学习语文知识。

2.2创新式提问技巧

创新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创新式提问是指在问题的设置中增添新的元素,丰富提问的手段、充实问题内容,以便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创新式提问要求教师在提问时将问题生活化,使死的问题变活。问题再现学生的生活环境,使学生感到语文教学的内容源于生活,与他们的生活密切相关。这有利于学生对语文教学中的问题产生亲和力,使学生面对问题不再畏惧而是更加积极的分析、判断、总结并加以解释。这种赐予问题生命活力的提问方式更加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产生,进而强化了学生语文学习的主体意识。

2.3综合式提问技巧

综合式提问技巧要求问题能达到可将学生所学知识综合运用的目的。教师经过对教学内容的理解,精心设计综合性的问题。学生需要在头脑中将所学的知识系统、综合整理才能得出正确答案。这种综合式的提问方式不仅教学达到温故而知新的效果。还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产生,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因此综合式提问技巧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极其重要。

【结 语】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正确认识提问的重要性以及掌握科学、合理的提问技巧,使学生在分析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快乐,并增强学生的学习意识,积极参与、配合教学活动,进而创新思维,促使学生的学习能力不断提高,实现学生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张美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提问刍议【J】.青少年日记(教育教学研究),2015(08)

【2】诸葛倩倩.优质课堂提问,培养学生优秀思维【J】.江西教育,2015(27)

第9篇:文学教育的重要性范文

关键字:阅读教学 语文 课外阅读

近些年来,语文教学在不断变化、革新的过程中出现了诸多令人困惑的问题。在原来应试教育的时候,有一本小册子,上面是选自语文教材上的文段,每个文段后设计了几道题,老师讲了,学生认真记下来了,那考试时就会了,阅读部分就能考高分了。现在搞素质教育,但也考试,选段不在是教材上的了,而且选段多了,完全在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学生不会了,考不好了。原因在哪儿呢?语文这门学科的重心到底该放在哪?作为教师,我们困惑了。

经过几年的教学,鄙人认为语文教学的重心应放在阅读教学上,多让学生独立阅读,而且要多鼓励学生多去读课外读物。语文是解读人生、社会、生活、生命等问题的学科。它注重感悟学习和体验学习,即感悟、体验语文的文化内蕴和它所包含的文化精神,使学生在语文学习和技能训练的过程中得到情感的陶冶、心灵的建构、文化精神的内涵。在这一过程中,阅读就显得尤为重要。阅读是读者与作者进行心灵沟通的桥梁。

“孔子圣人,其学必始于观书。”

这表明一个人的学习是从阅读开始的。而且阅读应伴随我们一身,从阅读始,到阅读终。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阅读教学是一个重要的课题。而在我国浪漫文化历史中,有着那么多的名人雅士,不得不说这要归功于传统语文教学。我们要善于发现和总结前人的经验,并将之运用在现代语文教学中,才能解决当前这一难题。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在小学语文课中,阅读教学占用的分量是较大的,人们在阅读教学上投入的精力很大。阅读教学的过程和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语文教学的质量,关系到小学阶段语文教学目的能否实现,教学要求能否全面达到,更对于学生的学习效果起着不可磨灭的作用,可见阅读教学尤为重要。

在小学如果在阅读教学中完成了课标要求,那么在中学课外阅读就显得犹为重要。

阅读是多种心理因素参与的心智活动。

阅读者凭借阅读材料中具有客观意义的文字符号,通过感觉、知觉、思维和想象等多种心理活动来理解阅读材料的意义,从而掌握阅读材料的内容和形式。大而言之,阅读是人类社会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活动,它具有获取信息、积累知识、开发智力、培养能力、陶冶性情、塑造品格的价值。小而言之,初中阶段的期末测试卷上有大量的课外阅读题。考就是为了检测学生平时的学,可见初中语文课外阅读教学的重要性。

首先语文课外阅读教学在认知方面的重要性。古往今来无论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思维科学,还是对上述知识进行概括和总结的哲学,都在以各自不同的著述和不同的文章形态,以自己独特的方式,通过教科书和其他书刊等向读者展示了自身的存在和复杂的多样化的世界。学生掌握阅读这种基本的技能,理解,积累知识,就可以逐步认识世界、认识真理,明晰人生,把握生活的内涵,从而提高认识和鉴别人类文化的能力,并在对自身更深刻和丰富的认识中,激发人生潜力。这样阅读便具有了认识事物、掌握知识的基本功能和价值。通过阅读,学生认识了忧国忧民的杜甫、才高八斗的李白、乐观豁达的刘禹锡;通过阅读,学生明白了现象与本质,量变与质变;通过阅读,学生了解到金庸书中的武侠和琼瑶书中的柔情似水。

第二阅读教学在教育训练方面的重要性。阅读能增加知识,开阔视野,活跃思维,有利于智力的开发,有利于语文能力的培养;同时阅读也会给人以启迪,陶冶性情,培养品德,发展个性,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使其热爱祖国,造福人类。像文学作品的阅读,就能唤起人们的审美感受,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从而发挥认识、教育以及智能训练的作用。

我们阅读一部好书,就是结交一位好友,那种心灵的碰撞,思想的交流,观点的认同,情感的融合,都有利于我们美德的养成。阅读《离骚》,我们明白了屈原的爱国之心;读,我们钦佩诸葛亮的智慧;读,我们明白了人生的价值和生存的意义。这些,难道还不能说明阅读在教学训练方面的作用吗?

第三,阅读在人的成长中具有重要的作用,阅读能从书文中捕捉信息,激发创新意识,使阅读成为发现和创造的过程,成为对信息开发的过程。这时作为载体的书文,所载消息、情报、资料、知识就成了创造物质财富的源泉,因而,阅读也就成为一种生产手段。它不仅是一种处理科技信息和经济信息的手段,还直接参与了生产过程,成为提高劳动生产率的一种因素。

而且在语文课程标准中对初中生课外阅读明确的要求学生:学会制订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

阅读就是一种创造。一百个读者,就有一百个哈姆雷特。所以中学的语文教学应注重课外阅读教学,加强课外阅读训练,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义务教育)国家教育部制订,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