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生态观光农业建设范文

生态观光农业建设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生态观光农业建设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生态观光农业建设

第1篇:生态观光农业建设范文

概 况1.1项目概况武威位于河西走廊东端,是欧亚两洲陆路贸易往来交通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古就有“通一线于广漠,控五郡之咽喉”的重要地位。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武威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国道312线改建工程完工,达到了国家一级公路标准;自筹建设了武威至武南宽幅公路;武民公路建成通车,兰新铁路西陇海线武威段建设工程业已开工建设,以上交通设施的建设,极大的改善了武威的交通状况。截止目前,全市基本形成以城市为中心,城乡公路四通八达,路网林带和相应设施配套的公路交通网络。近年来,武威市凭借丰富的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旅游业,初步形成了以人文景观、自然风光、农业设施和沙漠探险为内容,以东南西北中五条旅游线路为主的旅游格局。为不断适应现代旅游者的个性化、特色化的需求,加快我市旅游产业的发展步伐,尽快把我市创建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武威市委、市政府把生态旅游、农业观光旅游和沙漠探险旅游定为我市特色旅游产业,并专门成立了武威城东生态农业观光旅游区管理委员会,由凉州区具体负责实施。凉州区以生态旅游、农业观光和沙漠探险作为旅游业开发的突破口,大力发展区域游,规划建立一个以民俗风情观光旅游为主线,历史文化风景区、农业科技示范区、莫高旅游度假区、沙漠绿洲游览区、珍奇动植物观赏区、沙漠腹地探险区、沙漠生态旅游区和农耕饮食品尝区等相对独立、彼此衔接、功能各异、设施齐全、特色鲜明的“一线八区”综合旅游风景区。这里既有迷人的西部戈壁和田园风情、古老的汉、明长城遗址、古丝绸之路的驼队足迹、长河落日的大漠风光,也有以反映历代诗人有关《凉州词》内容的葡萄长廊和葡萄酒文化。尤其主要的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归属中国版图的历史见证地白塔寺遗址和有“石窟鼻祖”之称的天梯山石窟也坐落于此。在这里,不但可以观赏戈壁风光的雄浑与壮美,感受沙漠绿洲的旖旎与灵美,追寻古代文明的遗踪与旧梦,领略戍边将士的豪迈与风流,还可以品尝葡萄美酒的醇厚与清爽,亲近西部农村的泥土与乡俗,体验沙漠探险的惊险与刺激。国家、省、市先后投资对这里进行开发建设,城东生态农业观光旅游区已初具规模。但是,由于这里的旅游产业起步较晚,旅游基础配套设施相对滞后,特别是旅游交通条件很差,公路等级低、路况差,从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景区发展。为此,整修现有道路,提高道路等级,缩短旅游交通时间已经成为当前工作的一项迫在眉睫的任务,经过认真调查,建议对城东生态农业观光旅游区路网进行改造扩建。1.2项目的必要性1.2.1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需要。近年来,国家提出“西部大开发,旅游应先行”的号召,设立了旅游国债基金,在旅游景点建设和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上加大了资金投入和政策支持,特别对生态旅游、西部旅游和扶贫旅游重点扶持,争取和利用好国债资金来开发建设武威旅游事业具有重要的作用。1.2.2旅游路网改造扩建是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旅游业是一个综合关联度高,辐射带动性强的产业,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成了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旅游业在一、二、三产业中所占的比例也越来越高,旅游给人们带来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也愈来愈大。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是制约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旅游路网改造扩建会促进区域内旅游业和其它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1.2.3现代旅游业发展的需要。城东生态农业观光旅游区路网的改造扩建,旨在建立快捷、便利的高标准旅游公路,以提高旅游景区(点)的可进入性,拉近景区(点)与旅游者之间的距离,满足旅游者的心理需求和消费需求。在一定程度起到了增大旅游者的选择性,刺激旅游消费的目的。1.2.4旅游路网改造扩建能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旅游公路的建成,将带动沿线乡镇经济的发展,加之,公路两侧的绿色通道、小康住宅、灯箱广告等风景线建设,本身就是一种“流动”的旅游景观,从侧面丰富了城东生态农业观光旅游区的内涵。1.3项目的可行性1.3.1武威城东生态农业观光旅游区现有的路网设施为区内旅游公路改造扩建提供了基础条件,项目实施后,可逐步改造旅游道路等级,提高交通便利,扩大旅游客源。1.3.2市委、市政府、区委、区政府十分重视武威城东生态农业观光旅游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多次组织有关人员到武威城东生态农业观光旅游区实地调研、规划,并专门成立了武威城东生态农业观光旅游区管理委员会,统一指导、管理武威城东生态农业观光旅游区的规划和建设。1.3.3城东生态农业观光旅游区旅游景区(点)建设初具规模,许多旅游景区(点)在本省已家喻户晓,并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和市场认可率,旅游公路的建设将极大地提高城东生态农业观光旅游区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在省外甚至国外打响旅游区的品牌。第二章

建设内容及规模2.1武威城东生态农业观光旅游区路网现状武威城东生态农业观光旅游区涉及旅游点23处,沿途道路主要有312国道、凉古公路、黄哈公路、双清公路、黄吴公路等8条,公路总里程近150公里,其中:凉古公路(凉州至古浪)前5公里凉州至清水三级公路已于20__年8月建成,清水至长城段38公里已立项待建;白塔寺至312国道2.5公里道路正在建设,20__年7月底可完工;黄羊至王景寨5公里道路为土路;长城乡通往邓马营湖前4公里为沙砾路,其余为土路;黄哈公路、双清公路、黄吴公路等均为无等级公路,以上道路路况较差,且年久失修。2.2项目建设内容、规模2.2.1通往黄羊河农场、十八里葡萄长廊的黄吴公路(黄羊至吴家井)全长约20公里,以现路为基础拓宽改造为二级公路;黄羊河农场──吴家井乡──长城乡道路两侧建成防风固沙宽林网风景线;黄羊镇──黄羊河农场公路两侧建成渠路林配套风景线;长城路段公路两侧主要种植风沙防护林带。。2.2.2黄羊河农场至王景寨农场约5公里,改造为三级公路。2.2.3沙漠公园至兰墩滩原种场约3公里,改造为三级公路。2.2.4沿明长城边沿便道,总长约10公里进行砂石硬化并逐步改造为三级公路;2.2.5通往葡萄基地、延寿寺的双清公路(下双至清水曾家堡)15.2公里,改造为三级公路;2.2.6通往黄羊绿色食品科技园区、天梯山石窟的黄哈公路约35公里,改造为三级公路。2.2.7在各交通要道、路口设立交通疏导标识牌。第三章

投资估算和资金来源3.1投资估算3.1.1该项目预计总投资7196万元,详细预算见附表。3.2资金来源3.2.1申请旅游国债资金3000万元, 银行贷款1000万元,地方自筹3196万元。第四章

项目实施步骤4.1建设周期安排4.1.1第一阶段(20__年5月——20__年7月)完成黄吴公路20公里道路拓宽改造,沙漠公园至兰墩滩原种场3公里道路拓宽改造,黄哈公路35公里路面改造;黄吴公路两侧建成防风固沙宽林网风景线,黄羊镇──黄羊河农场公路两侧建成渠路林配套风景线建设;完成长城路段风沙防护林带建设。4.1.2第二阶段(20__年8月——20__年12月)完成黄羊河农场至王景寨农场5公里道路拓宽改造,下双至清水曾家堡15.2公里道路路面改造,沿明长城边沿10公里便道进行砂石硬化并逐步改造为三级公路;在各交通要道、路口设立交通疏导标识。4.2建设投资安排4.2.1 20__年5月前期准备工作

投资100万元。4.2.2 20__年8月施工准备工作

投资500万元。4.2.3 20__年8月──20__年10月施工 投资6000万元。4.2.4 20__年12月工程收尾

第2篇:生态观光农业建设范文

关键词:观光农业 多重效应 SWOT分析 对策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编号:13CMZ060);湖北省教育厅项目(编号:Q20131907);湖北省民宗委项目(编号:HBMW2012013)。

一、引言

观光农业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发展的新型产业,是农业发展的新途径,也是旅游业发展的新领域。

观光农业这一新兴的交叉行业,既能促进农业经济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和农民收入,促进农业产业化和农业结构升级,进而引致带动农村交通、卫生、教育的发展,改变农村面貌,为解决“三农问题”提供新的思路。

武陵山片区集革命老区、民族地区和贫困地区于一体,跨省交界面大、少数民族聚集多、贫困人口分布广。武陵山片区囿于其高海拔山区的区位特点,脆弱的生态环境,相对丰富的自然资源优势和比较薄弱的产业基础,旅游业和特色农业成为《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2011-2020年)》优先发展的产业。可以预见,农业与旅游业边缘交叉的新型产业――观光农业这一新型产业必将在武陵山片区获得很大的发展。

二、武陵山片区加快发展观光农业的多重效应

研究表明,观光农业是一种农业与旅游休闲、观光活动等服务业有机融合而生化出来的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新业态。观光农业所承载的基本功能有旅游功能、生产功能、生态功能、文化传承功能、教育功能、创收功能、辐射功能等多个方面,因此观光农业产出“收益”不仅是显著的经济效益,更是科学发展观强调的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加快发展观光农业所产生的多重效应,完美地契合《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2011-2020年)》中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和谐统一的要求。

首先,观光农业的生态效应。观光农业作为一定的生态空间格局存在于乡村之间、城乡之间、行业之间,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体现城乡融合,服务于农业和旅游业,具有市场化、多功能、高度产业化的生态农业系统。其理论基础是农业景观学,要求生态环境保持良好状态,创建、改善和塑造具有吸引力的农业自然景观和农村人文景观,是发展的重要前提。武陵山片区的“生态环境脆弱,承载能力有限”,导致“发展与生态保护矛盾尖锐,产业结构调整受生态环境制约大”。 因此发展第一产业与服务业交叉领域的“观光农业”, 将产生很好的生态效应,产业发展与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形成良性互动,相得益彰。

其次,其经济效应体现在推动区域经济的增长和农民收入的增加,通过以下3个层面实现。观光农业的“根”在“农”上,因此加快发展能够改善农业生产结构,扩大农业的经营范围和经营规模,增加农民收入。除了直接促进农业发展之外,还可以带动交通、运输、餐饮、邮电、商业以及纪念品生产等相关行业的发展,从而到达带动农村经济振兴和扩大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增加了农民的收入的目的。从农户方面看,观光农业区别于传统农业的显著特点就是把农产品直接销售出去,避免远销的中间商盘剥,很好地解决了部分农产品运销层次多的问题,同时农民也能够从提供观光服务中获取合理报酬,实际上等于增加了农民收入。从产业链的层面考量,观光农业作为一种综合性很强的产业,与上下游产业的关联度较大,需要有“一条龙”的行业与之配套服务。

再次,社会教育与文化传承等诸多功能彰显观光农业鲜明的社会效应。社会教育效应表现在向人们提供认识农业及生态环境、体验农村生活、了解农村动植物生长过程、认识农村文化,并进行农业科技示范等。

文化传承效应体现为农村特有的民俗文化及生活文化通过观光农业的发展得以继承,传统的民间娱乐、旅游活动具备突出的文化展示性和历史延续性,并不断创造具有特殊风格的农村文化。以片区内湖北省恩施市芭蕉枫香坡为例,侗乡人民在清明节前采摘“明前茶”,采茶时载歌载舞等民族文化都在观光农业的开发中得到了保留和发展,有的还融入新农村建设等时代特色的新内容,从而赋予了新的含义,使得武陵山片区优秀民族文化得到传承和发展。

观光农业产生的生态效应、经济效应和生态效应等多重效应,充分契合武陵山片区的发展目标,将对片区的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将做出显著的贡献。

三、武陵山片区发展观光农业的SWOT分析

SWOT分析法又称态势分析法,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由旧金山大学的管理学教授提出来的,是一种能够较客观而准确地分析和研究发展战略的、普遍接受的方法。SWOT分析法把面临的内外环境所形成的机会(Opportunities),风险(Threats),优势(Strengths),劣势(Weaknesses)四个方面的情况,结合起来进行分析,以寻找制定适合组织实际情况的经营战略和策略的方法。笔者从自然资源禀赋、民族文化丰度及微观参与主体(从业者主要是农户)方面考察了观光农业发展的内部环境,同时从宏观经济发展趋势、政策环境、行业组织程度等方面分析外部环境,并基于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找出不同的战略组合。

(一)S(Strength优势)

从自然资源禀赋和品质上看,武陵山片区“土地资源丰富,生物物种多样,旅游资源丰富,自然景观独特,组合优良,极具开发潜力”,发展观光农业的自然资源禀赋优、品位高,先天条件较好。

从文化环境看,武陵山片区民族文化独特鲜明。武陵山片区具有“多民族地域性文化,民俗风情浓郁,民间工艺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十分丰富”,民族文化丰度强,也有利于发展。

从从业者看,绝大多数微观主体仍然是农户。观光农业项目可以就地取材,建设费用相对较小,特别适合在连片贫困区落地生根。项目的投资开发可分期进行,尽可能降低了启动资金的门槛,有利于更多意愿农户的参与决策。项目“立竿见影”体现在建设周期较短,农业收入之外加成旅游收入,迅速产生经济效益。“组合拳”的收益显著高于纯农业收入。

(二)W(Weakness弱势)

各种自然资源比较分散,观光农业的景点难以连成片,亦难以形成“集聚效应”。国外观光农业的半径为29.5km2才能发挥最佳效益。而受到自然资源的制约,片区内人均耕地面积0.81亩,是全国平均水平的60%,景区规模大多要小于“经济规模”,难以形成连成片的“集聚效应”。

片区的民族文化传承乏力,制约民族文化特色对游客的吸引力。以片区内的恩施州为例,不仅地地道道的土家语渐行渐远,州内的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也后继乏人。民族文化是武陵山片区观光农业发展的一大显性优势,而传承乏力显然制约进一步发展。

从业者经营能力有限,相当一部分农户经营观光农业仅仅是短期行为。农户往往缺乏农游结合的经营能力和经验,因此游客观光的重复率不高,经营的生命周期有限。

(三)O(Opportunity机会)

旅游业发展势头强劲,观光农业尤甚。旅游业的市场需求即使在世界经济低迷的大背景下仍然十分旺盛,观光农业因为距离较近、花费较少却越来越受到青睐,这的确是片区加快发展观光农业的难得机遇。

中国经济将持续快速发展,为加快发展奠定可靠的经济基础。一般来说,人们解决了温饱之后便会产生短距离旅游的需求,达到小康水平之后会诱发中距离旅游的动机,达到高收入水平之后义将萌生远距离旅游的欲望。2011年世界人均GDP10037美元,美国41095美元,中国5445美元,湖北省人均5295美元。尽管和发达国家、高收入国家相比,差距不小。然而中国经济持续快速的增长,提供了加快发展的购买力前提。2013年上半年,面对错综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环境,中国GDP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7.6%13。

武陵山片区扶贫政策倾斜,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优惠政策等有助于观光农业的发展。旅游业和特色农业是片区扶贫攻坚阶段优先发展的产业,加上“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建立等优惠政策出台,将进一步推动片区观光农业的加快发展。

(四)T(Threat威胁)

社会先行资本不足。武陵山片区经济比较落后,社会先行资本投资有待加强。农民没有更多资金投入,政府的扶持力度有限,景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和服务设施配套受限,影响观光农业的品质提升和持续发展。

上下游产业关联度差,未形成产业链。观光农业的发展离不开农业和旅游业两条产业链,而武陵山片区经济基础比较薄弱,产业链不够完善,制约了进一步发展。

营销力度不够。从行业组织层面看,将观光农业的景点融合到武陵山片区的旅游线路中,加大产品的设计与开发以及推介和营销的力度不够。

四、武陵山片区加快发展观光农业的对策建议

基于以上的SWOT分析矩阵,行业自身和从业者比较容易找到各自的政策需求,也能从政府和行业组织的角度确定制度供给的方向。加快观光农业的发展,既需要政府层面强制性的制度供给,比如严惩破坏生态和环境的行为和肇事者;同时也离不开政府和行业层面诱致性的制度供给。

政府主导,推进特色民族文化品牌传承与保护。观光农业不能只满足于观赏、采摘等表象繁荣,必须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走与文化旅游、生态旅游相结合的道路,挖掘民族文化之丰富内涵,方能持久、兴旺地发展。政府应加强对武陵山片区少数民族文化遗产的挖掘和保护,抢救、整理和展示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弘扬民族传统文化。

政府与行业自身应该加大与高校、科研院所的密切合作,整合多方面的资源,深化观光农业产品的设计与开发,强化品牌建设,并利用电子商务等渠道多维推介武陵山片区的观光农业。

政府应该严惩破坏环境和生态的肇事者和行为,确保武陵山片区的山水生态和自然环境。

参考文献:

[1]郭焕成,刘军萍,王云才.观光农业发展研究[J].经济地理,2000

[2]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2011-2020年)

[3]朱志泉.加快发展休闲观光农业 促进浙江现代农业建设[A].休闲农业与现代农业发展――2007年中国农学会学术年会暨全国休闲农业论坛文集[C],2007

[4]蒋和平,何中纬.生态旅游农业开发模式研究――珠海生态农业科技园区开发实证分析[J].古今农业,2004

[5]李文荣,尹力军.河北省发展观光农业的SWOT分析及对策[J].农机化研究,2005

[6]占文平,刘丽春,章新俊.传承民族文化,何去何从

[7]吴新颖.关于贫困地区发展旅游业的思考[J].经济地理,2005

[8]2013年《国际统计年鉴》

[9]2012年《中国统计年鉴》

作者简介:

第3篇:生态观光农业建设范文

一、台湾观光农业发展的概况

台湾观光农业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为使农业走出困境,提高农民收入,台湾加快了推进农业产业升级转型的步伐,倡导以生产、生活、生态相互协调发展为目标的“三生”农业,促使观光农业逐步兴起。观光农业是一种以农业和农村为载体的新兴产业,主要利用农业及农村丰富的自然资源,将乡村变成具有休闲、教育、文化、游憩等多种功能的生活空间,满足人们对休闲生活日益扩大的需求。其经营类型多种多样,包括各类休闲农场、林场、牧场、渔场、观光农园、市民农园、教育农园,以及民宿(农民旅馆)等。经历了单一果园、多类农园、主题式农园和整合式农园四个阶段发展,观光农业已成为台湾新兴的产业发展形态。它既是人们乡村休闲旅游的一种重要形式,丰富了人们的业余生活,也给农民带来了可观收益,同时也拉动台湾旅游产业的发展。目前,台湾观光农业已步入规范化、规模化发展的轨道。

二、台湾观光农业发展经验分析

(一)政府大力支持

早在1983年,台湾农政部门就制定了“发展观光农业示范计划”,使观光农业的各项工作逐步走向规范化和程序化。在1990年和1994年,“农委会”分别制定了“发展休闲农业计划”和“发展都市农业先驱计划”,从技术、辅导、补助、宣传等各方面加大了对观光农业支持的力度,并积极指导各地发展休闲体验型市民农庄。此后,市民农园在台湾各地迅速发展起来。1998年全台各地休闲农场业者组织观光农业发展协会,致力于业界资源的整合,成为产业界与官方之间的沟通桥梁。2003年成立观光农业学会,开展观光农业研究并提供相关知识及咨询,使台湾观光农业的经营与发展更具专业性。

(二)布局规划合理

成立专门组织机构,对观光农业发展进行统筹规划,制定其发展布局,避免了重复开发与模仿建设。台湾农业大县主要分布在西部沿海,如云林、高雄、屏东、台南、彰化、加大等。台湾农业主管部门还推动“一乡镇一休闲农业渔区”和利用占全台面积一半以上的森林资源,发展生态旅游,筹建步道,与观光农园、民宿相结合。

(三)企业创新经营管理

首先,大部分企业都建设相关网站,方便游客获取信息。其次,产品经营多样化,有形产品和无形产品相结合。观光农业除了提供实物的产品,还有奇观、风景、氛围和主题等“情景消费”产品。第三,重视分工合作,强调同一地区的联合。台湾有相当一部分观光农业已经实现了企业化,或是不同服务领域的分工合作,实现了观光、娱乐、餐饮和住宿的综合。第四,强调资源特色。在经营内容上,充分利用农业资源,发挥地方特色,利用农业资源的丰富性满足人们求新求变的需求,结合农村文化活动,进行民俗文化教育亲身体验,提供乡土料理、农庄民宿等。

(四)相关理论的支持和引导

在台湾多年的观光农业发展过程中, 台湾有关专家、学者围绕观光农业的内涵、功能、设计理念等理论进行了深入而系统地研究,形成了相应的观光农业美学、园林学、景观学、管理学、经济学、市场营销学和消费心理学等各方面的理论, 促进该产业更加成熟地发展。

三、海南观光农业发展现状

海南观光农业发展与全国有异曲同工之处,虽起步稍慢于部分领先地区,但近十余年来,经各方努力,已初步建成了一批具有一定规模的观光农业旅游项目,除了类似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香料饮料研究所创建的热带植物园、位于三亚市天涯镇南天生态大观园、台商林保森投资兴建的海南观光农业“伊甸园”以及正于海口市秀英区内建设的农业观光园等众多较为大型的农业旅游项目外,光是秀英区内就相继发展起10余个观光农业园,涌现出几百个家庭果园,人们只需半小时车程,即可赴另一观光农园感受田园风情。这些项目的形成,成为岛内外游客节假日度假体闲的新去处,也为发展农村经济、带动农民脱贫致富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同时也存在着政府宏观管理不够、规划不系统、法律法规不健全、市场定位欠缺以及项目单调、品牌单一、缺少文化内涵等不足,整体效果有待提高。

四、对海南发展观光农业的启示

(一)政府发挥主导作用

一是积极引导。制定和实施有利于观光农业股份合作有限公司发展的政策和措施,制定吸引海外资本、工商资本和民营资本参与休闲观光农业区建设的优惠措施;鼓励农民以土地、资金入股等方式参与,使农民真正成为休闲农业发展的受益者,形成多元化多渠道的投融资体制。二是必要的政策和资金扶持。比如,对改造观光农业区接待设施和排污设施等方面的投入,以贴息的方式予以扶持;对观光农业示范区用于种养业生产、冷藏保鲜、增氧排灌等方面的用电,享受农电价格;对从国外引进种子、种苗和设施装备,免征进口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等。三是科学规划,合理布局。避免重复建设,控制投资浪费和恶性竞争。休闲农业项目的布局应注重与客源市场的联系,既考虑项目所在区域的交通区位,还应考虑与其周围的其他休闲项目及名胜古迹等风景区的关系。在项目建设规划之初应注意整体的多样性和个体的独特性,使之互相搭配,互相补充。

(二)企业应该在休闲农业中发挥主体作用。

首先在经营活动中,政府不能替代企业,各类型休闲观光企业,应加强集群化、网络化经营管理,形成竞争力,进行市场分析,加强顾客关系管理,注重提高效率,以有效利用资源、控制成本,从而提高经营效果。其次是要顺应国际旅游岛建设,着力挖掘历史和民俗文化,为观光农业增添内涵,吸引高端客源。善于利用自身的优质资源,购建特色,打造观光品牌。三是注重从业人员的教育与培训。对从业人员重点加强职业道德、旅游法规、环境保护、经营管理、旅游接待服务技能等知识的教育和培训,以提高从业者的综合素质,使观光农业适应市场的需求,吸引更多的旅游者前来消费。

(三)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观光农业归根结底仍然是一种依赖农业生产和农业资源为基础的旅游产品,因此,在推广农村旅游、农业观光的过程中应增强对农业资源的保护意识,加强对农业资源的保护,实现“生产、生活、生态”的有机结合,平衡发展,达到生产企业化、生活现代化和生态自然化,逐步实现可持续发展和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其次,要与文明生态村建设相结合,把保护好自然生态环境与弘扬先进民族文化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农业内部各业的带动力,促进优质精品生产,优化区域农业结构。另外,要创新持续发展能力与模式,加强与关联产业的合作,推动区域经济繁荣,促使海南的现代观光旅游农业充满生机,持续兴旺。

第4篇:生态观光农业建设范文

观光农业是一种以农业和农村为载体的新型生态旅游业。近年来,伴随全球农业的产业化发展,人们发现,现代农业不仅具有生产,还具有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人们提供观光、休闲、度假的生活。随着收人的增加,闲暇时间的增多,生活节奏的加快以及竞争的日益激烈,人们渴望多样化的旅游,尤其希望能在典型的农村环境中放松自己。于是,农业与旅游业边缘交叉的新型产业——观光农业应运而生。

观光农业是把观光旅游与农业结合在一起的一种旅游活动,它的形式和类型很多。根据德、法、美、日、荷兰等国和我国台湾省的实践,其中规模较大的主要有5种:(l)观光农园:在城市近郊或风景区附近开辟特色果园、菜园、茶园、花圃等,让游客人内摘果、拔莱、赏花、采茶,享受田园乐趣。这是国外观光农业最普遍的一种形式;(2)农业公园:即按照公园的经营思路,把农业生产场所、农产品消费场所和休闲旅游场所结合为一体;(3)教育农园:这是兼顾农业生产与科普教育功能的农业经营形态。代表性的有法国的教育农场,日本的学童农园,台湾的自然生态教室等;(4)森林公园;(5)民俗观光村。

我国观光农业的发展现状与前景

(一)、现状

20世纪90年代,我国农业观光旅游在大中城市迅速兴起。据不完全统计,1996-1997年已动工和计划投资在一亿元以上的观光农业项目在7个以上。1998年国家旅游局以“华夏城乡游”作为主题旅游年,使“吃农家饭、住农家屋、做农家活、看农家景”成了农村一景。目前我国观光农业旅游项目主要分布在北京、上海和广州等大城市的近郊,其中以珠江三角洲地区最为发达。在广东,果园观光旅游最早出现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目前广东已有80多个观光果园,每年接待旅游者400多万人,旅游收入10多亿。

在北京、上海、江苏和广东等地的一些大城市的近郊,还出现了引进国际先进现代农业设施的农业观光园,展示电脑自动控制温度、湿度、施肥、无土栽培和新特农产品种,成了农业科普旅游基地。如上海旅游新区的孙桥现代农业园区、北京的锦绣大地农业观光园、苏州的大地园、无锡的大浮观光农业园和珠海农业科技基地。

(二)前景

1、我国旅游业的飞速发展为观光农业旅游提供了充足的客源。

观光农业既然属于旅游业,其发展与旅游业的整体发展密切相关。首先我们考察整个旅游行业1994年以来的数据资料:年份1994199519961997199819992000

入境旅游人数(万人)4365.444638.655112.755758.796347.847279.558344.39

旅游外汇收入(亿美元)73.2387.33102.00120.74126.02140.99162.24

国内旅游总人次(亿人次)5.246.296.406.446.957.197.44

国内旅游收入(亿元)1023.511375.701638.382112.702391.182831.923175.54

旅游业保持了稳定而高速的增长。若进一步观察,可发现入境旅游和国内旅游的增长速度不同。从1994年到2000年,旅游外汇收入增长了122%,年均增长14.2%;国内旅游收入增长了210%,年均增长20.8%。国内旅游增长速度远远超过入境旅游,但到2000年为止,旅游外汇收入与国内旅游收入之比仅为1∶2.5,国内旅游仍有很大发展空间。鉴于观光农业的特性,对其需求主要来自国内游客,因此客源有充分保证。

从1994年以来的有关数据也表明,城镇居民旅游人次和旅游支出都是逐年递增,尤其近年随着假日经济的兴起又有大幅增长。由于观光农业的客源主要为国内城市居民,因此可以预测,对观光农业的需求也将保持一个旺盛的态势。

2、农业观光旅游是我国旅游业发展方向之一。

今年我国将分别启动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旅游扶贫开发区、国家旅游度假区建设工程,争取在“十五”期间形成三区联动、滚动发展的旅游产品新格局。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建设主要是利用富集的景观资源和自然生态资源,通过政府引导,资金支持,市场推荐的方式,建设一批符合市场需求的旅游精品项目和示范项目。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重在开发适应现代旅游需求的高水平生态旅游产品,培育我国旅游业发展的后续产品。

3、在我国发展观光农业,有着众多有利条件。

(1)观光农业投入少、收益高。观光农业项目可以就地取材,建设费用相对较小,而且由于项目的分期投资和开发,使得启动资金较小。另一方面,观光农业项目建设周期较短,能迅速产生经济效益,包括农业收入和旅游收入,而两者的结合使得其效益优于传统农业。例如:农产品在狩猎、垂钓等旅游活动中直接销售给游客,其价格高于市场价格,并且减少了运输和销售费用。

(2)我国地域辽阔,气候类型、地貌类型复杂多样,拥有丰富的农业资源,并形成了景观各异的农业生态空间,具备发展观光农业的天然优势。

(3)观光农业的一大特征是它体现了各地迥异的文化特色。我国农业生产历史悠久,民族众多,各个地区的农业生产方式和习俗有着明显的差异,文化资源极为丰富,为观光农业增强了吸引力。

综上所述,观光农业是旅游这一朝阳行业中最有潜力的部分,在未来几年中将有巨大的市场机会。目前国内从事旅游观光农业的主要公司

1、北京锦绣大地农业股份有限公司

北京锦绣大地农业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1998年2月,公司注册资本金为人民币2.3亿元,全部项目工程计划分三期进行,总投资逾5亿元人民币。

该公司把观光农业引入传统农业中,将在基地建造“现代乡村观光农业示范园区”。该示范区设计规模600余亩,其中人造湖泊面积60余亩,修建278个独立单元,园区内种植苹果、葡萄、枣、珍奇花卉及高档蔬菜,既满足游客观光,又供应市场需要。

2、北京朝来农艺园

朝来农艺园建于1996年9月,总面积30公顷,园区共分五个区域:生产区、净菜加工区、生活娱乐区、休闲观赏区和高科技示范区。其中休闲观赏区面积5万平方米,包括荷花塘、观赏池、垂钓、游船、农业回顾展等。另有青少年科技活动实践园,建筑面积3600平方米,是青少年学生增长现代农业知识,提高劳动能力的综合性场所。

朝来农艺园被北京市委宣传部指定为“爱祖国、逛景城”陆上游主要景点之一。

3、深圳青青世界

青青世界于1995年5月开业,是一家以休闲度假为主题的观光农场,被誉为全新的第四代旅游产品的代表。青青世界占地面积约20万平方米,景点有侏罗纪公园、蝴蝶谷、瓜果园、陶艺馆、园艺馆等,另建有欧陆情调的木屋别墅、酒店客房、中餐厅、游泳池、钓鱼池等。游客不仅可以参观休憩,更可以自己动手参与制陶、种植瓜菜等活动。1997年被评为深圳市“鹏城十景”之一;98年被评为深圳市环境教育基地,99年被评为广东省环境教育基地。

旅游观光农业类上市公司

目前对观光旅游关注的上市公司较多,这其中以农业类上市公司和旅游类上市公司为主,但真正在大规模行动并将观光农业作为公司主营业务之一的上市公司只有金荔科技一家,蓝田股份也正在投资建设观光农业项目。

1、金荔科技(600762)

基本情况:公司的前身是飞龙实业,从1999年开始金荔投资对其进行收购、更名和整体资产置换。金荔科技经过一系列重组后,公司的基本面已经发生彻底改变,公司已经转变成一家以果树种植为主,并积极从事养殖和三高农业开发、休闲度假经营业务的现代高科技农业企业。总股本10556万股,流通A股4326万股。

该公司目前的全部经营性资产是位于广州市增城的两个农场。金荔苑农场座落于盛产荔枝、龙眼等水果的增城市石滩镇,占用山地及水田3585.5亩。金荔庄农场已种植了优质荔枝(三月红、妃子笑、桂味等)、龙眼(古山二号、储良等)及其他果树30000多棵,果树已挂果。金荔苑农场位于增城市正果镇和龙门县麻榨镇交界处,占用山地以及水田31772亩。并进行了开发建设,部分山地种植了板栗、荔枝、龙眼果树,该农场还拥有一个较大的种苗培育地。

该公司的两个农场位于分别位于正在建设的广汕高速公路和广惠高速公路旁,农场内的观光旅游设施部分已经建成,余下部分正在建设中,预计整个设施建成后将拥有日接待游客2000人的能力。由于广州市增城位于珠江三角洲,而农场位于高速公路旁,因而游客源非常丰富,以每年的节假日100天、每天平均接待游客1000人、每人平均消费400元计算,每年可增加农业观光收入4000万元,净利润2500万元。

公司还计划在湖南省衡阳建立金荔科技园,建成后的农业科技园将农业(种植、养殖和加工)和农业观光旅游的功能融为一体。

2、蓝田股份(600709)

第5篇:生态观光农业建设范文

关键词:海南;热带;农业;发展;模式

引言:随着近年来观光农业的兴起,我国海南热带观光农业的发展,已经开始逐渐形成规模,传统的旅游形式,面对海南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对很多的游客,已经不再具有那么强烈的吸引力。由于现代的人们长期居住在城市,面对城市越来越多的喧嚣的环境,已经开始产生了厌倦。在城市里居住的人们,对大自然产生了很深的向往,这种憧憬田园生活的心情,可以通过观光农业而得到满足。①而海南岛在我国旅游岛建设中,发展的多种模式的旅游方式,正适合了人们心里的需求,成为了我国观光农业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而海南热带观光农业的发展模式,还需要一定的发展和完善,在这里进一步地进行探讨和解析。

一、海南农业热带观光旅游的发展前景。

1、农业热带观光旅游潜力很大

海南观光旅游经过多年的努力,发展已经开始初具规模,并以品牌的方式在全国打响,但是海南在很大程度上,对于旅游发展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还基本上停留在“蓝色旅游”的发展上,仍然停留在以“大海、沙滩、阳光”作为旅游产业的基础,而对于丰富而独特的“绿色旅游”资源,在大幅度上还非常有待系统地开发和利用。

仅就目前海南建设的的情况来看,建设海南国际旅游岛的大幕已经开始拉开,将海南的旅游业建设成为一座在政治上深化改革、在经济上扩大开放、在自然生态上落实科学发展观,将成为海南旅游建设中的切入点和制高点。②

2、热带观光旅游,为农业发展提供机遇。

在建设国际旅游岛背景下,加快对海南农业现代化发展,发展热带旅游观光农业是一个理想选择,这不仅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缓破解海南旅游产业,在长期建设中出现的不均衡现象,更有利于海南农业在分享国际旅游岛建设的进程中,为海南农业的增收,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空间和机遇。③要为加快发展热带特色的观光农业,建设起设施农业和旅游休闲农业,开辟出一条农民新的增收渠道,这是充分切合海南省的具体情况,为旅游观光农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条件。这种农业与旅游结全的发展模式,使海南的旅游产业更增加了新的生机和活力。

3、热带观光旅游,为旅游产业的发展起到调节作用。

海南发展热带旅游观光农业的资源丰富,可以不受海滨以及地域的诸多限制,以特色发展的农业,可以在因地制宜基础上发展壮大,发展不同的旅游观光农业,对旅游业本身而言,将会拉长海南现有的旅游产业的价值链,为游客提供更多的热带旅游观光农业新项目,延长游客在海南旅游的时间,从而能够更大幅度地增加旅游消费金额,能够适当地改变海南的不同的旅游地区发展不均衡现象,把海南岛旅游业发展向新的台阶推进,避免海南地区的旅游项目过度出现同质化的现象,对弥补旅游资源的有限性,减少重复性建设和恶性竞争,都能起到良好的调节作用。

二、海南农业观光旅游发展的模式

1、 农村休闲型的观光旅游模式

这种模式主要依托海南农村,良好的自然田园风光,这里有着十分淳朴的乡土人情,诱人的风味特餐,面向着城市或者城镇的居民,从吃、游等方面,都能够满足人们对于周末休闲的需求,这种观光旅游,以提供特色餐饮和简单娱乐服务为主要目的,主要分布在适合具有良好交通条件的城市,以及一些城镇周边的农村,能够以小型的“农家乐”为代表,形成一家一户的经营主体,这种观光旅游模式的客源回头率较高,但是旅客停留时间不长,市场比较稳定。④

2、农村度假型观光旅游模式

这种模式依托自然的优美的山水风光,建造起一系列的乡间别墅,或者提供档次较高的度假设施,能够面向城市收入较高人群,进行一些综合性质的服务。这种观光旅游的模式,主要分布在三亚、海口等大城市,旅游的市场稳定。⑤

3、农业观光型旅游模式

农业观光型旅游模式,一般主要适用于海南农业发展比较成熟的地区,依托这些农业产业化所规划的项目,形成自己的经营体系,依托农业发展的景观,为游客提供以观光旅游为主要服务,兼带一些吃、购、住等方面的服务项目,主要是面向本地,以及各个层面的游客群体,这些游客一般回头率比较高,所以这种观光旅游的市场相对于比较稳定。

4、农业民俗型观光旅游模式

这种模式主要分布在,海南的一些民俗气息比较浓郁的乡村,在这里以海南的黎村苗寨为代表,在这里可以依靠独具特色的山水风光、以及人文风情,还有民俗民族文化,作为旅游观光的依托,为游客提供具有丰富的具有民族特色的餐饮,这种农业观光旅游的模式主要以娱乐服务为主,招待的大都是外来的一次性游客,停留的时间没有固定性, 游客的范围比较广,有着一定的市场回头率,但是市场不是很大。

5、农业景区配套的观光旅游模式

这种观光旅游的模式,主要适用于一些围绕在大型景区周边的农村地区,以固有的景观资源为依托,为景区的游客的需要,提供着吃、住、娱等配套功能服务,为游客提供具有当地更多的特色的服务,主要招待的是景区的一次性游客,范围比较广范,游客的回头率高,一般停留的时间比较短,观光旅游的市场随景区的季节和游客的多少而定。

总之,海南农村观光旅游的发展,仍然还处于一个初级阶段,无论观光旅游选择什么样的发展模式,都需要兼顾合理,能够很好地利用现有的农业资源、突出可以提供的产品特色,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原则,在农村观光旅游的过程中,实现政府、企业、居民、游客四者利益的最大化,为建设海南省国际旅游岛,为实现热带农业观光旅游产业的特色发展、为实现海南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一条新的建设思路。⑥

参考文献:

[1] 杜明娥. 关于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与可持续发展的思考[J]. 生态经济, 2010, (09) .

[2] 龙翊岚. 海南热带观光农业发展现状与建议[J]现代农业科技, 2008, (01).

[3] 任文文,张友棠. 浅谈海南国际旅游岛的发展方式[J]. 特区经济, 2010, (07) .

[4] 邹伟,符国基. 海南国际旅游岛旅游自然环境现状调查[J]. 安徽农业科学, 2010, (19) .

第6篇:生态观光农业建设范文

观光农业是以农业为基础,农业和旅游业相结合的一种新型的交叉产业,是以农业生产为依托,与现代旅游业相结合的一种高效农业。观光农业的基本属性是:以充分开发具有观光、旅游价值的农业资源和农业产品为前提,把农业生产、科技应用、艺术加工和游客参与农事活动等融为一体,让游客领略在其他风景旅游地欣赏不到的大自然浓厚意趣和现代化新兴农业艺术的一种农业旅游活动。

二、观光农业的特点

1、投入少,效益高

观光农业旅游的收入包括农业收入和旅游收入,其效益优于传统农业,还减少了运输和销售的环节和费用,不会给地方或企业增加负担和投资风险。而且一经开放营运,即可边生产边收益,具有显著的效益回报。我国地域广阔,气候类型、地貌类型不同,拥有丰富的农业资源和景观各异的农业生态空间,具有发展观光农业旅游的天然优势和区域性特色。

2、综合效益显著

传统农业在经营上一般是单一模式,即只生产或提供粮食和原料,生产与经营相脱节。观光农业改变了单一粗放模式,创造性地向综合经营模式和集约型经营模式转变。集农作物种植和管理、生产与经营于一身,既提高了经济效益,又美化了环境,同时还取得了生态效应,获得了综合效益,即经济、社会、生态效益。例如:湖北随州炎帝神农故里的农业旅游区,其规划、设计的主题是再现炎帝神农“创耕耘、植五谷、驯畜禽、尝百草、创编织、兴贸易”的历史功绩,以万亩神农李、黄金蜜枣为背景,架起一个长达10公里的生态农业走廊———葡萄长廊,寓科研、生产、加工、销售、观赏、娱乐、文化于一体,充分体现了其综合经营的特点,吸引了四面八方的游客[2](P13-16)。

3、产出大,附加值高

由于观光农业采取一种综合经营模式,可以产生多种效益,因而它要比传统农业单一经营模式产生的效益大得多。例如:自动式农场,可以收到观赏、品尝和出售多种效益,使传统的农业生产获得较高的附加值。因此,人们认为,旅游观光农业实际上是一种综合集约型的新经济形式。

4、潜在客源市场广阔

观光农业以城市居民为主要客源。据韩国有关机构统计,仅1997年一年,利用周末和暑假到观光农园游览的城镇人口就达500多万人次,这个数字相当于该国城市人口的1/8。一项抽样调查结果显示,北京市有40•6%的人把中短途乡间旅游作为双休日休闲的第一选择。由此可见,观光农业旅游富有强大的生命力,客源市场前景广阔。

5、生活自然性

观光农业以独具特色的田园风光和原汁原味的生活方式和文化风俗来吸引旅游者。这种朴素的民风民情很适宜都市人。通过农业观光,能使人充分地感悟到一种回归自然的轻松和惬意,这也正是观光农业发展的动力所在。

6、多功能性与相互关联性

观光农业集科研、科普、生产、销售、加工、观赏、娱乐、度假等于一体,参与性、知识性和娱乐性是其最显著的特征。在农业园区内,人们不仅可以观赏农业,还可参与其中,进行劳动操作,体验农民生活。它不仅拓宽了农业的生产空间,为农业经济的发展寻找到了一个闪光的亮点,而且为旅游业开辟了新的发展途径。观光农业还将城市和乡村的相互排斥、对立关系转化为互补、融合的关系,使城市与乡村的经济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缩小城乡差异,使区域农业经济的发展获得更大动力。观光农业涉及农业、生物工程、电子技术、旅游规划设计、生态环境等多学科、多领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不仅如此,它还指向技术市场、信息市场、资本市场、人才市场等。因此,它的健康发展不仅需要各专业的携手合作,还需要与科研院所、信息机构、企业集团等共同形成多种模式的“产学研联合体”。

7、区域差异性与经济互补性

中国地域辽阔,气候、地形等区域差异很大,各地的农业生产习惯和土地利用方式差异也很大,而且不同地区有着不同的文化内涵和民族风俗。这就决定了观光农业的开发要根据农业区域的特点,充分利用当地的农业资源,形成独具特色的开发模式。观光农业将农业生产与旅游开发有机结合在一起,二者在经济效益上具有很强的互补性。例如在某种不确定因素条件下,常会使农业减产减收而减效,此时可以通过观光旅游,提高农业的附加值。而在旅游淡季,农业生产收入可弥补旅游收入的下降。由此可以看出,发展观光农业具有高效益、低风险的优势。

三、观光农业旅游开发模式

1、农业主题公园

农业主题公园是以农业的某一领域为主题材,进行较大规模投资,以环境效益、社会效益为主要目的打造某一区域农业生态建设亮点的建设项目。例如:东莞的“绿色世界”就是这一类型。此项目位于东莞市的农业开发区,占地约100亩,在园区中建有百果园、绿色长廊、丰收广场、家乡水、农业历史展览、现代农业展览、工厂农业等景点。各个景区错落有致、绿影婆娑、传统和现代融为一体,共同衬托出农业和绿色的主题。东莞“绿色世界”是广东旅游观光农业项目规划中的成功案例之一[3](P41-46)。农业主题公园的规划应遵循如下开发原则:(1)与城市的发展、绿化和美化相协调的原则。农业主题公园作为公园,它是城市功能设施的一部分,兼具有休闲娱乐、增加城市绿化、衬托城市文化品位的作用。(2)以农为题,不以农业为主业的原则。在现代都市人中,不乏有恋农情结的群体。农业旅游对他们有特殊的吸引力,他们对农业的历史、农业文化、农业环境、农事活动、农业产品都十分兴趣,可以以农业为题打造一片为他们圆梦的绿洲。但是不能建成农业生产基地,尽量避免农业生产带来的脏、乱和臭等对环境美感的破坏。(3)健康环保的原则。在农业主题公园的规划上要遵循健康环保的原则,要尽量避免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为游人提供健康、安全、环保的游乐环境。(4)农事活动寓于娱乐的原则。安排一些农事活动可增加景区的动感和游人的参与性,寓农事活动于娱乐之中,让游人在“过把瘾”的同时也享受到丰收的喜悦气氛。

2、农业科普教育基地

农业科普教育基地即兼顾生产、科技示范与科普教育功能的农业经营模式。农学是一个综合大学科,专业门类繁多,内容十分丰富。农业科普教育,不但对农业工作者有作用,对中小学生作为生物课教学、科学课教学的实习课,也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农业科普教育基地常在农业科研基地的基础上建设,利用科研设施作景点投资不大。例如:著名的杨凌农科城,这里曾是我国古农业的发祥地,现在成了集农业生产、科技示范、科研教育为一体的新型科教农园。这里有国家级唯一的农业示范区、亚洲最大的昆虫博物馆、世界第二降雨厅———人工降雨模拟国家实验室、世界领先技术的克隆羊基地、世界最优羊种波尔羊场、亚洲有名的划艇赛地水上运动中心、现代农业产业化新途径的工厂化高效农业设施和特种动物养殖场等,吸引了不少游客和一些学校在此开展课外活动、教授农业课程等,已成为全国有名的“青少年农业科技活动教育基地”和绿色教育园区,充分再现了昔日神农后稷“树艺五谷,教民稼穑”的辉煌。它在突出农业高新特色,挖掘示范观光资源方面取得了可喜成果。2000年至2001年7月底,共接待国内外游客110万人次,观光农业给当地带来了8800万元的新增收入。参观后宾客高兴地说,要了解中国的历史来陕西,要想知道中国农业的历史,想看中国现代化农业快来杨凌。在农业科普教育基地的开发规划中,要遵循如下的原则:(1)知识性原则。尽可能把基地的一草一木都变成知识的载体,并将其系统化、人性化,使参观者在这里得到全方位的农业知识和生物知识的熏陶。(2)科技性原则。把农业科技、环境科技、生物科技等领域的新成果、新创意和新方法都表达出来,特别是表达和展示对当地农业生产有指导示范作用或对中小学生有教育意义的基础性科技、综合性科技知识。(3)趣味性原则。寓学习科技知识于娱乐之中,通过看、听、摸、参(与),提高游人学习的兴趣,使科普教育与休闲娱乐有机结合起来。

3、大型农业生产基地

有先进生产水平的、较大规模的农业生产基地,本身隐含着较高的观光游览价值。广袤的田野、大群的牲畜、食品的生产流程等,都能让游人留连和兴奋。同时,观光旅游活动对农业企业的宣传、产品的推广也有帮助,相得益彰。例如:深圳的光明农场,有数万亩人工草地翻滚着绿浪,让游人有身临绿海的感觉;有分布在数十个饲养点的上万头奶牛,它们婀娜的身姿和日产数十公斤的超级让游人大开眼界;隔着玻璃看到鱼骨式挤奶系统的吸头随着游人的呼吸节律一张一缩地把一支支“生命之源”汇集到碗口粗的输奶管,白色的乳流哗哗地流进奶罐,人们再一次敬佩母亲的伟大[4](P11-16)。再如:亚洲最大的乳鸽场让游人联想起和平、信鸽和美味的红烧乳鸽;万亩荔枝园,春天让游人沐浴花香,夏天让游人品尝鲜果;驰名香港的晨光牌牛奶生产包装流水线,全封闭的厂房、全自动的生产线让人对该产品的卫生、安全性更加有信心。大型农业生产基地确实具备旅游的价值,对其规划必须遵循如下原则:(1)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原则。以生产效益为主要目标,主要是利用现有的生产项目开展旅游,在旅游线路安排和景点设置上不影响生产,适当安排游客服务设施和辅助景点的建设,要使旅游和生产互相协调。(2)旅游促进农业生产的原则。在旅游取得直接效益的同时,要充分利用游客这一群体,对企业的产品进行宣传推广,可通过门票、导游图、游客用餐、纪念品等环节,宣传推广产品和企业理念等,获得促进生产的间接效益。(3)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的原则。要让游客感受到大型农业生产基地的机械化实施优势,体验现代农业的产业化、现代化水平。

4、特色农业基地

特色农业,就是不同于一般的农业,作为旅游观光,满足游人求“特”的要求。特色农业的资源十分丰富,包括地方特色、产业特色、文化特色等。例如:位于广东西部的广宁县“竹海”,就是以竹为产业特色的农业旅游基地。广宁是著名的竹乡,素有“砍不尽的广宁竹”的说法。竹,对于每一个中国人都不陌生,因为中国就是竹的故乡,国宝大熊猫就是以竹叶为食的。全世界有1200多种竹,有800多种在中国分布,目前中国是全世界竹林产量最大的国家。在广宁,当地的农民,每个人都会竹编,每个人都能说出一些关于竹的故事,他们以竹为业,住竹楼、吃竹笋、用竹器,平时劳动的工具大部分是竹制成的,如竹箩筐、竹担挑、竹粪箕等。广宁“竹海”旅游区就是在这样的一个有浓郁产业特色的背景下建设起来的。当游客登上观光竹楼,眺望着无边的竹海,在微风下婆娑的竹叶翻起滚滚绿浪,听着竹子摇动时那特有的吱嘎声,品尝着野生竹笋和竹筒饭时,饱受都市烦嚣的游客一定会心旷神怡。对特色农业旅游项目的规划,要把握好如下原则:(1)突出特色的原则。特色农业旅游,追求的就是特色,只有把特色突显出来,景点才有魅力。产业特色项目,可以从产业的渊源、产业的发展、产业的知识等方面去规划;地方特色的项目,可以从特色的人文风情、特色的自然景观、特色的农业环境去规划;文化特色的项目,如少数民族农耕、客家农耕、潮汕农耕习俗等,则要多从该地方或民族的农耕文化、特殊农具、特殊农事、农业丰收庆典方式等方面去规划。(2)延长产业链的原则。要发挥特色农业的特色优势,使农业产业向第二、第三产业延伸,造就具有特色优势的第二、第三产业。(3)安全原则。特色农业旅游项目一般都在边远偏僻的地方,而且项目范围相对较大,甚至是没有边界的,游客和旅游设施的安全问题应作为重要因素在规划中加以考虑。

5、农家游

最经典的农家游是城市人到农村去与农民“三同”———同吃农家饭、同住农民屋、同干农业活。这是由农民提供或出租耕地,让市民参与耕作,种植花草、蔬菜、果树或参与经营家庭农业。其主要目的是让市民体验农业生产的全过程,享受由播种、管理到收获的农作乐趣并得到一定的农业收入。近年来农家游深受那些在“”期间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和“五•七”干校的“老学员”的欢迎。他们回城后过上了好日子,想去回味一下过去的那段日子,别有一番意味。经过若干年的发展,农家游已成了许多都市人利用双休日去消除身心疲劳、逃避都市烦嚣的一个常设旅游项目。品尝田园美食、观赏田园风光,花费不多,既休闲又健康。投资不大,接待成本低,游客的花费较少。

农家游较少作专门的规划,一般都是根据各地的民俗,顺其自然,但也需符合如下原则:(1)入乡随俗的原则。各地农村都有各自的劳作和居家生活特点,农家游是在一般家庭生活方式的前提下开展的,游客自觉或不自觉地按照当地农家习俗“生活”度过愉快的假期。(2)纯朴真诚的原则。传统农民由于生活在封闭、保守的环境下,使他们对新潮的生活方式的接受相对滞后,自然地表达出纯朴与真诚,这也正是疲于紧张生活的都市人所向往的礼遇。(3)绿色生活的原则。农家游的吸引力在于原生态的田野氛围和农家气息,绿色生产、绿色生活与和谐的社交环境等。食、住、行、游、购、娱,生产和生活都要维护绿色生活方式。

四、观光农业旅游开发对策

全国观光农业总体上看,由于起步晚,各地发展不平衡,理论研究不深入,试验示范少,政策措施跟不上和经营管理不完善等,在发展中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综合很多业内人士的真知灼见,把主要问题浓缩为六个字,即:“散”———场点布局分散,缺乏科学性合理规划;“小”———每一个观光农业场点规模小;“单”———场点观光游乐项目单一,多数单项农业观光,项目缺乏多样性和趣味性,不吸引人,使人有“乘兴而来,扫兴而归”之感;“低”———构想和规划建设的起点低;“粗”———创意浅,建设粗糙:“同”———重复趋同化,即大多数场点的设计、建设、项目雷同,大同小异,缺乏独创性[5](P57-58)。针对上述问题,当前在观光农业旅游开发时在以下几方面应予以强化和优化。

1、突出特色

在观光农业每个场点和项目中,要力求展示最独具特色的农业技术和农业成果,设计富有创意,以满足不同游客的多种参与和特殊活动的需求;品尝、购物、加工等观光农业独有的特色,使之形成多功能的综合体系。在目前,针对观光农业竞争对手如林各地纷纷创建观光农业基地的状况,更要着力突出一个“特”字,譬如,特禽(超大型羊、猪和微缩型的如蜜蜂大小的“迷你鸡”等);特菜(袖珍型的番茄、茄子、辣椒、南瓜等);特果(橡冬桃、苹果梨、树莓等);特趣、特餐(如鸵鸟宴、全羊餐等);特饮和娱乐植物(如笑树、蹦跳草、炸弹树、挨刀树、光棍树、醉树、醉草、醉花等)。强调奇特,标新立异,与众不同,使游客大饱眼福。

2、科学规划与统一布局

旅游业以其投资少、见效快、产业带动性强等特点,日益引起各国政府的重视。如今的旅游业发展势头强劲。发展观光农业必须根据国情,不能盲目上马。首先应结合本地的特色,把内部发展经济的需求与外部对产品的需要结合起来,选准目标市场,再进行开发。其次,要进行科学规划,统一布局。在布局时要以保护资源,发展生产为主要目的,不能破坏田园风光、污染环境。在规划时,要根据当地的自然、经济、社会条件,考虑到市场需求状况,因地制宜,开展观光农业开发规划,各地在旅游地建设上,不能一哄而上,盲目重复建设,要建设具有当地特色的观光农业旅游基地。

3、生态与文化紧密结合

国外发展观光农业,并不是全靠渔场、农场等来吸引游客。如在波兰,观光农业与生态旅游紧密结合,接待游客的农户都是生态专业户;在匈牙利,观光农业与文化旅游结合起来,使游人在领略田园风光的同时,还能体验这里悠久的民族文化;在美国,探险旅游与观光农业相结合,大大提高了游客的兴趣。我国观光农业(特别是农村)还处在起点阶段,节目内容很不充实,游客参与性也不强,而且内容形式重复较多。既然各地具有不同文化特色,就应该把这些内容蕴含在观光农业中,尽可能多地向游客展示当地的民俗节目、工艺美术、民间建筑、音乐舞蹈、婚俗禁忌、趣事传说等。不仅如此,还要利用特有的地理、生物等资源,大胆借鉴国外农业和生活开发模式。

4、运用高科技展示农业新成果

当今时代是知识经济的时代,高科技化和信息化扑面而来,以电子计算机为代表的微电子技术、生物工程新材料也广泛应用到农业上,引起了农业的知识化革命———向知识化农业时代迈进。同时,旅游业自身也从人文自然景观型旅游经人造景观型旅游迈入科技参与型旅游。但中国农业科技与信息化程度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因此,在发展观光农业旅游时,不仅要采取“拿来主义”,快速引进国外最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还要开展高新技术在农业观光旅游中的应用研究。在产业区内大力兴办科技型产业,建立高科技园区,向游客展示温控工程、生物工程和电子工程等高科技工程项目,充分调动游客的兴趣。

5、开发精品,塑造品牌

目前,我国观光农业旅游产品仅仅限于观光层次,不能体现当地的地域特色和文化特色,而且许多产品具有雷同性,严重影响了产品的吸引力和旅客的重游率。这就要求在产品项目的设计和开发中,要挖掘地域文化的内涵,设计旅游精品,充分体现民族历史性和地域性,使产品追求高文化品味和高艺术格调。

第7篇:生态观光农业建设范文

关键词休闲观光农业;规划布局;原则;江苏赣榆

中图分类号 F592.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08-0362-02

休闲观光农业是将农业和旅游业有机结合在一起,利用田园景观和农业生产经营活动吸引旅游者前往观赏、品尝、劳作、休闲、度假的一种新型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又被称为“农村旅游”、“观光农业”、“休闲农业”、“旅游农业”、“乡村旅游”等[1-2]。在中国广大农村地区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具有很高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可发挥环保、教育、休闲、文化、健身、医疗等功能,集市场性、娱乐性、商品性、观赏性于一体。

1发展休闲观光农业的积极意义

赣榆县位于苏、鲁2个省的交界处,依山傍海,山清水秀,气候宜人,属连云港市、日照市、临沂市3个中心城市的辐射区域,观光农业的旅游资源极为丰富。近年来,赣榆县大力发展休闲观光农业,使之成为现代农业的新亮点、农村经济的新增长点,已经并将不断显现出其在社会、经济、生活、生态中的积极意义。

1.1延伸农业产业链,拓展农业产业化平台

赣榆县在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过程中,注重发展新型的农副产品产、经、销模式。休闲观光农业的出现,表明有条件的地方农业产业化还有新路可走。农业渗入旅游业,旅游走进农村,充分发挥了农业生产、特色产品、生态环境、人文历史等资源优势,使农业产业化得到新的延伸。

1.2美化城市环境,顺应和谐社会建设的需要

农业本身具有生态平衡功能,现代城市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都十分注重生态环境建设,而生态环境建设离不开农业。赣榆县开展“四城同创”的实践,体现了美化环境是城市发展、提升品位的需要,是服务百姓、提高生活质量的需要,是改善投资环境、加快发展经济的需要。都市农业建设为美化城市环境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休闲观光农业的发展,为城市营建了一批后花园。和谐宜人的生态环境使城市环境更加美丽,品位得以进一步提升,吸引力也逐渐增强。

1.3扩大服务功能,满足市民消费的需要

历史悠久的传统农业总是在生产功能上大做文章,随着现代社会人们经济收入的增加,双休日闲暇时间的增多,生活节奏的增快,工作压力的增大,以及竞争力的增强,希望走进大自然获得精神放松的人越来越多。休闲观光农业的出现正迎合了当今社会旅游休闲消费新潮,展现了越来越大的市场潜能。休闲是现代生活的重要组成,旅游是人民群众生活质量提高的象征,农业休闲观光旅游更是有品味的高尚消费。随着经济的发展,和谐社会的创建,发展旅游观光农业必定前景看好。

2休闲观光农业规划布局的原则

结合赣榆县发展休闲观光农业的实践,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则:市场导向原则、突出特色性原则、综合效益原则、多样性原则、参与性原则、科学性原则和整体开发原则。最近几年,赣榆县一直致力于发展休闲观光农业。要使该类型农业又好又快地发展,必须进行全盘规划、合理布局[3]。一方面,要不断分析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出现的问题,总结经验,全面完善休闲农业的创建;另一方面,要遵循已经获取的经验并将其上升为理论的规范、准则。

2.1市场导向原则

在农村地区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可充分利用独特的地理资源,根据城乡间的不同环境特点,发展以居民旅游消费为主的新型产业。为有效挖掘城乡周边地区及其他地区的客源,在发展休闲观光农业中要进行、实地调查,以详细了解观光农业园区的游客来源、游客的消费水平、居民的主要娱乐项目、交通状况等方面内容,由此进行合理的分析和预测,以降低区域内同类型休闲观光农业旅游景区、景点或项目等竞争压力[4]。根据市场导向原则,赣榆县市场定位为3个级别:一级市场(核心市场),即连云港市、日照市、临沂市等周边地区一、二日游客源市场,为赣榆县吸引国内游客的核心市场,该客源市场是赣榆县社会经济潜力高峰区,市场前景广阔;二级市场(目标市场),即江苏省、上海市及山东省等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居民出游需求较高,市场消费潜力大,是赣榆县规划中远期市场主攻方向;三级市场(机会市场),即华东六省一市及其他地区,可以定位为机会市场。

2.2突出特色性原则

发展休闲观光农业的重点是不断创新,由此维持休闲农业的长期运行。因此,在开发和利用农村资源发展休闲观光农业的过程中,应着重展示新奇的农村文化、具有地方特色的景观等[1,5]。赣榆县的国家级“四季田园现代农业园区”、省级“夹谷山休闲观光园艺园区”、“海州湾海洋生物科技园区”,以及芦野沙洲—罗阳湿地公园、采菊东篱—青口市民农园、春华秋实—石桥生态园、巍巍忠魂—抗日山风景区、百花争妍—城西万亩花卉苗木园、梅桂溢香—沙河子植物园、小河弯弯—八十一湾现代农业园区、神农百草—门河万亩药材观光园、湖光山色—大吴山塔山湖风景区、江枫渔火—海陵湖风景区等,都是以特色取胜的休闲观光农业产品,是突出特色性原则的杰作。

2.3综合效益原则

休闲观光农业是第一产业向第三产业延伸发展的高效、新型市场农业,需遵循综合效益的原则[6]。赣榆县结合特色农业产业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在沿海开发的背景下,将生态环境的保育、观光休闲的开发与人文记忆的延续有机结合,以推动赣榆县社会经济尤其是特色农业产业的发展为主旨,以人本主义的观光休闲体验规划为核心,努力寻求自然、资源、产业、人文以及居民需求之间的契合,将农业生产的单一功能拓展为体验、游憩、康体、文化、教育、娱乐等“四生”(生产、生态、生活、生命体验)功能的复合,从而推动赣榆县休闲观光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2.4多样性原则

休闲观光农业内涵丰富,按照功能不同可划分为购物型、疗养型、观赏型、娱乐型、品尝型、度假型、务农型等类型,按结构不同可划分为观光渔业、观光种植业、观光生态农业、观光林业等类型。延长旅游者在园区的停留时间,是提高休闲观光农业经济效益的重点[7-8]。因此,在突出旅游特色的同时,还应因地制宜地规划设计出一系列静态和动态的项目,使旅游者能在同一休闲观光农业旅游地看到多种休闲观光农业景观,体验和参与多种休闲观光农业项目,给旅游者以最多、最美的享受,使其高兴而来,满载而归。赣榆县环境优美,人文荟萃,拥有多姿多彩的观光休闲资源,是中国(县域旅游)百强品牌目的地,“访徐福故里,游红色胜地,观黄海风光,探秦山神路,赏乡村美景,采田园鲜果”的县域旅游产品已建立了一定的市场影响力。

第8篇:生态观光农业建设范文

【关键词】 郑州市;都市观光农业;发展;存在问题;对策

一、观光农业的概念

1、都市观光农业的定义

都市观光农业是以城市为核心市场,将农业生产、科技应用、艺术加工和游客参与等融为一体,规划开发出具有旅游价值的农业资源和农业产品,供游客领略自然意趣和现代化农业生产技艺的农业形态。它以农业开发为内容,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提高单位面积土地经济效益,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新突破。

2、都市观光农业的特征

都市观光农业是广义农业的组成部分,除具有农业和旅游双重基本属性之外,还具有城市性、生态性和区位性等基本特征。都市观光农业依托的资源是现代化农业,发生的区域是城市中心区或者郊区,主要客源是市民;良好的生态环境,是都市观光农业生存保障和发展壮大的前提;同时,都市观光农业发展区域还应具有良好的社会经济环境。

3、都市观光农业的主要功能

生产功能:都市观光农业具有传统农业生产功能,但同时现代科技的应用和集约化生产,最大程度的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

生态功能:有效缓解城市发展中的生态恶化问题,以农业为主题的生态公园大大缓解了城市发展带来的压力。

生活功能:走出城市,回到自然田野,参加农趣劳动,既锻炼了身体,又放松了身心,也传授了现代农业知识。

4、都市观光农业的发展前景

在近郊周边发展都市观光农业前景广阔,具备良好的先决条件:一是交通便利,易于吸引市民旅游、观光和休闲;二是城郊农民商品意识较强,思想开放,观光农业易受农民支持响应;三是随着城市化、工业化的高速发展,市民日益渴望回归自然,体会田园风光,使观光农业具有可靠的客源保证,这种定位于双休日的短程旅游项目,因其时间短、花费少、经常性、重游率高等特点,市场前景较好。

二、郑州市都市观光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郑州观光农业虽然已经取得长足的进步,但因发展历史较短,经验不足,目前还存在一些问题,其中设施和服务落后、项目单一雷同、缺乏特色、观光农业园“农味儿”不足等问题,直接导致观光农业园的游客满意度偏低。

1、发展规划滞后,深度挖掘不够

观光农业在郑州虽然发展迅速,也是郑州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郑州农业的核心。但是郑州没有出台相应的有关观光农业总体发展规划,在开发建设上随意性较强,布局不合理,存在着一定的无序性和盲目性。很多投资者为了追求直接的经济利益,只在和经济效益关联性很强的吃、住、游、购上下功夫,缺乏必要的观光和教育功能的开发,对产品深度和广度的文化挖掘不够,使得观光农业的开发较为肤浅。

2、缺乏政策支持,政府部门的支持力度不够

郑州市观光农业的发展缺乏政府必要的政策支持,特别是有关资金、基础设施、宣传、税收优惠等方面的支持力度更差。政府只是在宏观方面进行引导,缺乏政策支持和资金扶持,项目少、规模小、效益低,没能形成较完整的产业链。另外政府工作不到位,农民受教育程度不高,资金、气候、技术等的限制,这是影响郑州市观光农业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

3、基础设施不完善

观光农业不仅具有观光功能,还具有文化传播、教育等多种功能,但目前郑州市的观光农业一般以采摘和观光为主,缺乏相关的配套设施和项目。除少数规模较大的休闲园区已经形成较为完善的基础配套设施外,大多的园区功能不配套,简单效仿,内容单一,设施、安全、卫生等条件相对较差。并且目前郑州市观光园区内缺乏统一的设施标准和要求,游客的食宿、安全、卫生方面的管理也不规范,致使观光农业的旅游功能未能充分发挥。

4、产品项目单一,缺乏特色

郑州市观光农业发展单一,缺乏独具特色的民俗文化和特色产品等,仅靠绿色无污染瓜果吸引游客。很多园区在规划设计过程中,不能对园区的发展进行准确定位,没有主题,未体现出自己的优势、特色,而是照搬国内外已有的观光农业园区设计,使得景点产品开发雷同,丧失自己园区特色,产品的附加值较低,旅游形象难以定位,经济效益较差。另外,观光农业有着鲜明的季节性,农民“一个月过年,两个月种田,九个月干闲”的生活状态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增收难,这严重制约着观光农业在当地的发展。

5、经营人员素质低,管理不到位

由于目前观光农业的开发和研究均处于较低层次,经营人员也主要以当地农民为主,大部分从业人员文化程度较低,思想相对落后,务农者抱着“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态度,缺乏先进的管理经验。并且在实际经营中,一位员工身兼数职,既是生产管理员,又是旅游服务员,还是营销员,使得服务效果较差。这种粗放经营的管理模式,使得观光农业园陷入了轻管理、低质量、低收入的恶性循环,严重制约了观光农业的发展。

6、企业营销意识薄弱

目前一些观光农业的经营业主,由于缺乏营销宣传意识,对宣传营销的作用认识不到位,导致市民对观光农业景点认知度不高,影响了郑州都市观光农业的发展,这成为制约当地观光农业发展的瓶颈。

三、郑州市都市观光农业发展对策

第9篇:生态观光农业建设范文

一、开发西山观光农业暨生态旅游的现状分析

1.地理位置。西山村位于凤冈县城西部,辖区有13个村民组,总户数1349户,总人口5586人。2002年建造的西山公园,距县城仅4公里,誉为凤冈后花园。西山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景区公路已硬化4公里,向西5公里是湄潭县地隋阳山,距永安田坝茶海公园约20公里。

2.自然状况。西山自然资源十分丰富。森林覆盖率达70%,境内林木葱郁苍翠,动植物种类繁多。松柏、柳杉、香樟、山茶等竞相争秀,层峦迭障,松涛绿浪声声;繁花丛中,雀叫鸟鸣阵阵,白鹤、画眉、喜鹊及穿山甲、红腹锦鸡等颇负盛名;土地资源占龙泉镇之首,现有耕地5228亩,土壤肥沃,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面积已超过3000亩。

3.自然景观。西山公园方圆成片林地2.5公里,有海拔600多米的皂角顶山峰,山顶悬崖峻伟,峰峦峭秀;山下西山河水清澈见底,溪流交错,是一条无污染的河流;植被景观有位于田家堡的古香樟树群,其中有两棵极为显目,胸径达1.2米,树高25米,冠幅80余平方米;在老鹰田寨中有古银杏三棵,呈三角形相距6米生长,胸径达1.5米,树高50多米,三树幅宽160余平方米,树龄1千年以上,每年结果62000多斤,寨民称之为“摇钱树”。

4.人文景观。古军事遗址将军山营盘海拔近1000米,气势雄伟,站在山顶,瞭望四周,无边无际,浩气众然,据传为清咸、同年间号军所建。有清道光年间蓝翎五品官古墓和颇具传奇色彩的摩岩石刻“龙虎榜”及“进士匾”、“段氏桥”等等。

近有“县城后花园”之称的西山,旅游资源丰富,景观独特,环境优美,景色宜人。不仅具有美丽的田园风光,还有有浓郁的乡土文化和人文景观,为观光农业和乡村旅游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既是当前凤冈打造红色旅游带的重要环节,又是建设都市观光农业的主要组成部分。

二、关于开发西山观光农业和生态旅游的构想

1.生态观光农业区。这一景区可以分为农园果林观赏区和生态工业园区。在土桥河至隋阳山公路两旁500米和到其它景点支路两旁100米范围内实施,以西山百亩大田为基地。

农园果林观赏区。此景区全部实现水改旱,可建百花园、百果园、耕作园。百花园主要以县城花卉爱好者和经营者为主,通过租赁土地形式为他们提供地方建立花卉园,以种植盆景和各种花期的花卉供不同时期前去的游客欣赏,这样既可以招揽游客获得经济效益,还可以为广大爱好者提供一个很好的交流平台;百果园主要以当地农户为主,也可以引进开发商,通过建成集观赏、品尝、采摘、销售于一体的综合性果园,这种形式是当前很受人们欢迎的农业旅游方式;耕作园主要是为前来旅游的城里人提供一个回归自然,农业劳作的实践场所,包括茶叶采摘、种植蔬菜等旱季农作物耕作。在这里,那些曾经从事过田间劳作的老人们可以重新感觉到泥土的亲切,而那些从小生长在大城市里的年轻人来说,这里更是充满了新奇与挑战。

生态工业园区。可以利用西山茶叶基地和百果园的优势,在现有乌龙茶厂的基础上再引进1家绿茶加工厂和1—2家果蔬加工厂,作为生态工业观光园地,以提升基地的品位和层次,将其建设成融生产和观赏、休闲、娱乐于一体的综合型生态工业观赏园区,充分体现其综合经营的特点,以吸引四面八方的游客。

将上述各观光农业旅游形式结合起来,让游客全方位地体验“干农家活、吃农家饭、住农家房、赏农家景、享农家乐”的生活乐趣。

2.休闲娱乐消遣区。人们来旅游自然少不了要休闲娱乐,但是要招揽不同年龄结构,不同地位和身份,不同社会背景的人都能选择这里作为目的地是要考虑的非常周到全面的。还要同时把市场经济的“整合营销”策略,有效地实施于旅游开发服务项目之中。此区以现西山公园为中心向周边发展,与皂角顶山和西山河紧密相连,可谓处于山水之间,空气湿润,水源充足,自然条件得天独厚。

设施方面。一些基本的休闲娱乐设施要具备,在区内可以建设天然浴场,水上乐园,垂钓区,酒吧,农家饭庄,停车场,儿童乐园,动物园等。要做到尽量满足不同游客的不同要求。

饮食方面。尽量让游客能在此吃出特色,吃出文化,不求山珍海味但求清纯可口。突出野味,突出新鲜,突出卫生,突出无公害。

服务方面。这一景区是游客与景区人员接触最多的地方,要特别注意培养服务人员的素质和服务质量。

3.民俗文化旅游区。在这一景区利用将军山的古军事遗址资源并配合其它一些古迹的游览,形成一个集游览,登山,摄影等产品于一体的旅游形式。在这个景区,把重点放在古迹文化的修复和开发方面。对保存相对完好的地段可以适当考虑现状维护,把真实的遗迹展现给游客,有很高的文化内涵和研究考察价值。配合景观游览,还可以把此地的一些历史事件和人物穿插在其中,以丰富旅游的文化内涵。

另外,在此区还可以把修建寺庙、教堂等作为重要的旅游资源开发。宗教文化有一定的潜力,对大多数人有着强烈的吸引力。同时与县里规划在三坝白岩塘建民族村结合起来,形成民俗风情旅游线,开展如土家族地区的“火把迎亲”婚嫁习俗和“六月六”节日等富有少数民族民俗风情特色的节日活动,以招徕游客观光、度假和休闲。

三、当前及开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基础设施条件亟待改善设施的落后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公路等交通设施不完善。进入景区必经过的土桥河大桥亟待改造,在四年前就发现该桥身有裂痕,当时由龙泉镇人民政府向县委、县政府作了书面报告,但至今未作任何处理。目前,该桥原1米高的护拦已被沙石、块石堆平,严重影响了桥体的承载能力和人车通行安全,同时制约了城镇建设“跨河发展”战略。景区公路硬化段标准低、质量差,亟待升级改造,并有5公里路段未硬化,与一步之遥且属湄潭县边缘地段有天壤之别。二是现有的西山公园旅游服务等硬件设施不足。除政府修建的西山宾馆外,几家农家乐仅供游人就餐、打牌,文化娱乐设施未跟上,基本无特色。临近公园的景点均未开发,未建有一条景区支路。

2.思想观念滞后,产业发展意识不强。目前,传统农业在西山经济中占主导地位,农民的思想观念比较落后,对现代农业产品的开发认识偏低,定位不明。如在发展茶叶产业中,均不愿意用田种植茶园。观念落后阻止了观光农业的纵深发展,使其处在低位徘徊状态。

3.当地农户普遍收入较低,对改善家居环境投入不足。如在沼气池建设中实施“一池三改”均未到位,在镇政府补助大部分资金的基础上,仍有部分农户因资金原因未建沼气池,这为实施土桥河至隋阳山公路两侧农户按“四在农家”标准改造建设工程增加了难度。

4.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一是在西山河用药毒鱼的现象时有发生;二是西山境内的打石场对生态环境的破坏非常严重,亟待取缔。

5.民间、工商、外资等资本对生态农业投入偏少。观光农业除政府有部分资金扶持外,其余的投入较少。对西山优越的丰富的资源环境宣传力度不够,招商引资还需进一步组织推介。

四、对开发西山观光农业暨生态旅游的对策及建议

1.科学规划,明确区域布局。一是要以农业文明和农村文化为主线,以农业景观、农业生产活动、农村文化习俗为主要内容,按照“适度超前、集中规划、分期建设、持续发展”的思路,高起点、高标准搞好观光农业发展规划,加快土地流转,确立基地;二是要合理布局休闲娱乐区建设,提高基础设施配套水平,提升园区硬件优势。三是要与古今文化相结合起来,配套建立包括农耕文明、有关文学作品、传记、典故及历史人物资料库。建议县能出台整村开发西山乡村旅游的配套文件。

2.搞好基础建设,创造良好的开发环境。一是建议县加紧实施土桥河大桥建设,最好能列入县2008年十件实事之一;二是请县预算专项资金,尽早实施土桥河至隋阳山公路升级改造工程,同时配套建设各景点支路建设;三是希望县有关领导能率部分科局到西山现场办公,帮助景区主公路两侧327户农户建设沼气池和改善居住地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