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设计与文化的关系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传统文化;设计美学;时代特色;发展融合
1设计美学的概述
1.1设计美学的概念
当人类自身发展到一定程度,时间、物质等条件的富余自然生出对生活需求的要求,当人类物质生活得到满足,精神生活出现空缺急,由此产生对美的需求,学习研究创造美学的体系应运而生,即设计美学。设计是发现美,创造美,它将社会、生活、经济、文化、历史、现代科技、现代审美等种种因素加以理解融合,创造新的艺术作品,满足人类对美的追求和精神的享受,设计使人类更加完整和丰富。
1.2设计美学的产生
人生存于世界,首先满足生理层面的需求,其次是精神层面的需要。在衣食无忧的前提下,空余的时间与精力去追求精神层面的需要。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经济的发展进步,人类已经不再困顿于基本的衣食住行范围中,人类的思想紧跟着时代的发展变迁,取得跨时代的进步,对事物的要求不仅仅局限在单纯的功能上面,自然生出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古人云:“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美是人类从古至今追求的永恒主题,喜爱美的事物是人之天性,正基于此,设计美学应运而生。严格来说,设计美学究竟从何时产生,人类又是从何时对设计美学概念产生意识,我们并没能准确地对此查找追究,笔者认为,人类对美所有的追求远比想象中的根源要深,时间要早,也许在人类有意识之初,便对事物之美存在潜在的意识觉醒。
1.3设计美学的种类
设计美学包含了很多种类,建筑设计美学、服装设计美学,环境设计美学、视觉传达美学等,生活中所能看到的、听到的,触摸到的,甚至脑海中所能想到的一切事物,都与其相关,遵循着形式美的法则将其转化成物态,供鉴赏交流。如建筑设计,在远古时期,始于人类的动物性,人类的祖先会寻找洞穴居住,这也是各类野生动物的生存方式,为遮风挡雨、躲避猛兽天敌的袭击。人类发展至今,随着科技进步、思维开拓,人类对于居住地有了更深层次的需求。服装设计中,远古时期的人类由赤身到以树叶蔽体,现代社会则产生了专门以研究服装之美的独立体系。环境设计美学在当今也是极其重要的一个体系,人类由有地可居到对生存环境的美学研究,整个发展过程都离不开人类对于美的向往这一内在根源,它是推动着这一切发展的根本动力。
2中国传统文化的概述
2.1中国传统文化的概念
中国的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内容体系庞大。何为文化,笼统来讲,文化是一种包容性和综合性极强的产物,它既是一种社会现象,也是一种历史现象。人类发展至今,所经历的民族历史、风俗习惯、风土人情等皆包含其中。何为传统,著名艺术家张授一先生对传统的解释,认为:“‘传’即传布和流传,‘统’即一脉相承的系统。”传统就是我们对我国前人的历史、思想、文化、行为方式的传承。
2.2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传承
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中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年文明历史的传统国度,如果要用一个词语来形容中国的传统文化艺术,博大精深再恰当不过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对整个中华民族,整个国家,乃至整个世界都是极为重要的至宝,上下五千年的文化历史都包含其中,现代的人民应当从中学习,结合新的文化知识加以融合,增添生命力。经典的文化经得起时间漫漫长河的洗礼,不会因人类的向前发展而黯淡无光,中国的传统文化艺术时至今日仍如璀璨星空般熠熠生辉。在未来的发展中,将如同生命的火种,一代一代相继传承。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庞大的多民族,中华文化也是多民族传统文化的交融碰撞,正如《中华民国解》中所称的:“中华之名词,不仅非一地域之国名,亦非一血统之种名,乃为一文化之族名。”
3设计美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设计与文化相辅相成,紧密相连,相互影响,不可分割。纵观历史,每个时代的设计审美都与该时代的文化传统相联系。经典的艺术作品体现所处时代整体的文化、历史、思想和审美。任何一件艺术作品,皆能从中探其根源。例如,在考古学中,判断未记载有朝代信息的出土文物,由于器物的造型及材质变化有着一定的历史规律和发展顺序,通过对统计材料的分析,找到合理的变化顺序,就可以推导出它们之间相对的年代关系。在母系社会,当时的文化环境是以母性的生殖崇拜为背景,所以众人皆以女性的结实粗壮为美。而在古代唐朝,从皇宫贵族到民间百姓,皆以胖为美,究其缘由,也与其文化背景关系甚密,唐朝国运繁荣昌盛,文化文明开放,统治者与人民百姓充满自信,对于不同的事物兼并包容。每个时代的设计美学都与该时代的文化背景息息相关。由于设计美学本身具有文化的一些特征,也就承担着如文化一般的传承使命与时代印记,对设计的审美追求从未能离开所处的文化背景和时代环境。综上所述,文化是设计美学的土壤,美学在文化中汲取精华,吸收养分,发展壮大。追求设计的美学是人类自身的行为,人类生活在特定的时代背景条件下,言行与思维毫无疑问带有这个时代文化的烙印。
4结语
设计美学源于生活,凝聚的作用力反作用于生活,填补了人类的精神空白,秉承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是物质与精神的和谐统一。设计的美学扎根于中国的文化土壤,更加丰富了整个的文化体系,并反哺文化土壤。设计美学与中国的传统文化相辅相成,设计的美学思想依赖于人类生存的地域文化与传承的民族文化。传统文化作为设计美学思想的肥沃土地,自身也在经受时代的考验,优胜劣汰,传承至今的文化将成为人类日后学习和研究的营养源泉。古人云,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得此传承,离不开前人的智慧,同时应肩负起传承人的责任,承上启下,一代一代,发展壮大,生生不息,不断前行。
参考文献:
[1]王荔.中国设计思想发展简史[M].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
[2]凌继尧.艺术设计十五讲[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3]祁嘉华.设计美学[M].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9.
[4]奚传绩.设计艺术经典论著选读[M].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
[5]陈志椿.中国传统审美文化[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
关键词:建筑设计 环境艺术 关系
环境与人本就是和谐统一的,我们人类作为大自然的一部分,更应该对环境的保护倍加用心,才能让人类的生活更美好,在建筑设计中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影响住到了设计的整个过程,但是要怎么样才能实现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真正达到和谐统一呢?这就需要对环境与人之间的关系有一个系统的了解,环境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相互依存的,只有认识这一点才能让建筑设计在满足人们使用功能的同时,更注重对环境的保护和与环境和谐统一。建筑设计通俗来讲就是要解决室内空间的使用功能以及满足人们对美观的要求,在这一观点的促进下城市文化和城市规划才能朝着更健康的方向发展。
一、空间的概念
什么是空间的概念?著名建筑学者教授冯纪忠在讲座提到——建筑空间,好比一把茶壶,壶体的空间大,壶嘴是一个小小的空间。空间一词用于建筑是近百年前的事情了,后来城市设计,城市空间的植入,成为城市空间……一直以来,建筑被西方人视为实体,是塑造主体,建筑师雕塑像雕像描绘的建筑物本身。在上世纪末,建筑行业是经历了一场革命,人们看到以前看不到的“空间”,建筑师以往的哲学大厦倒塌,一切似乎是“颠倒过来”一般。中国长期以来还没有把建筑单体作为主体去描绘。中国建筑工匠的关注的是建筑之间的院落,李云珠已在“中国模式”说:“中国的建筑是在平面上展开的”中国建筑工匠,被认为是“庭院建筑与建筑之间”的缔造者。中国古代建筑,以“家”为中心组织架构,“家”是指作为一个基本组织单元,由几个四合院建筑构成,所谓“没有院就构不成群”,而院和院的空间的感觉是不一样的,所以产生了丰富多彩的建筑空间效果。西方建筑师更注重建筑单体,花很大精力在建筑单体的形状。因此,西方建筑形式对于中国古代建筑形式而言显得更加复杂。另一方面,在城市空间设计上,中国的城市发展比较早,中国很早就致力于建立城市空间。西方建筑师告诉我们什么是空间:这是一种图地关系。房子作为实体,周边环境为基础,我们只看房子;如果房子作为基地,房子周边的形状出现了,这就是空间。
二、生态环境艺术
除了建筑本身的设计是要符合美学特质,其设施也要满足生态环境基本要求,城市绿色空间系统是唯一的生活的城市基础设施,在维护城市生态平衡和改善城市面貌方面,其他设备没办法来替代建筑在这方面的作用。在建筑设计的过程中这一重要支撑条件让我们我们正在创造一个更和谐的生态环境。只有搞好城市绿化,创造美丽,清洁,健康,舒适的生活环境,才能更好地满足人民的生活需要。目前全球环保人士呼吁保护我们的家园,地球是我们唯一的家园。作为一个设计师,尤其是建筑设计师,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营造舒适生活空间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三、建筑设计与环境艺术的关系
绿色植物的季节性变化和易修剪的特点使其在营造建筑外部空间环境中成为必不可少的要素之一。独特的地域景观建筑的外部空间环境不仅同建筑形象有关,而且同建筑室外绿化景观密切相关,空间环境的特定性是建筑不同于其他艺术门类的重要特征。生长环境和民族文化喜好的不同使各地域的自然植物景观呈现出巨大的差异,而建筑与周围自然环境的结合,不仅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而且造就了丰富多彩的地域景观。虽然现代资讯共享带来人们生活方式、审美取向的日渐趋同,使建筑风格的同化现象不可避免,但迥异的建筑室内外绿化景观却为城市面貌带来迥然不同的人文视觉景观,这种不易消融的特点使其成为一幢建筑或一座城市最不易磨灭的印记。从城市区域规划出发设想建筑与大环境的结合:建筑的整体轮廓上,与周围的现有建筑呼应,立面上虚实对比、色彩处理与环境格调相协调,流线上,符合环境的肌理;从人的感觉出发想象建筑局部小环境的处理:通过人的生理和心理的感受塑造空间,“环境是指与人类密切相关的、影响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的各种自然(包括人工干预下形成的第二自然)力量(物质和能量)或作用的总和。”环境问题是一个复合而复杂的问题,环境问题的可变性也就决定了“环境问题实质是发展问题”认为自然界“是我们人类即自然界的产物本身赖以生存的基础”人的存在和生命的延续都依赖于自然界所馈赠的给养;同时,自然界也只有被纳入到人的生活轨迹中,才能成为人的现实生活要素。人类的建筑活动作为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一种创造性劳动,毫无疑问具有明显的实用功利目的,但同时又必须兼具审美意识和精神情趣。
四、节能生态型建筑的塑造
“生态建筑”不仅是指需要绿色植物的应用,更需要色彩变化带来的美感,尤其重要的是要尽可能的应用环保材料。污染日益严重的今天,建筑设计师更有责任让我们有一个健康的生活环境。建筑在能源消耗方面所在比重是巨大的,人类需要从一个健康的绿色建筑的舒适的家园的角度出发,才能不断进步。人类生态节能建筑发展的第一阶段是低能耗,零能耗水平,高能量消费水平的则是二、三阶段,第四阶段是生态建筑也就是现在的高能源效率阶段,可再生资源的循环使用,在节约能源和节约资源方面具有重要性,尤其是在自然和人类的和谐发展方面更具有重要意义,可再生资源的应用很大程度上避免和减少施工过程中对自然环境的破坏。目前中国的建筑能耗约占总数的材料消耗量的15%,能建筑材料的生产占源消耗28%。,因此,发展绿色建筑,推进建筑节能,为解决中国的能源问题,改善环境等方面都具有非常重要意义。在中国的城市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的同时,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住房的需求旺盛,使得中国建筑市场的规模进一步扩大,预计在2020年全国住房建筑面积690亿平方米,这对于促进节能建设来说任务十分艰巨。我国生态建设的发展方面,应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充分体现生态平衡的绿色理念,充分体现人与建筑的和谐统一,通过发展建筑技术来实现建设合理规划,资源的有效利用,推进节能措施普及让建筑环境更加的健康和舒适的。
关键词:建筑装饰 设计风格 建筑文化
一、建筑文化的内涵
建筑文化是指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背景以及所属地区的地域特征等在群体或个体建成环境的反映。而此“文化”是由“内核”文化与“外缘”文化构成的。“内核”文化是指一种文化长期以来形成的本质的东西,它是古老的、纯种的、发育完善而自生根的文化;而外缘文化是新形成的文化,或对外来文化的吸收、包容,它是年青的、非纯种的,发育尚不完全,也非自生根的文化。内核文化具有强大的持续传延能力,当我们起越一个地区建筑的表象内容去追寻隐匿在其背后的渊源所在时,就会发现其本质的东西、精髓的东西是一脉相承的。
当然建筑文化也会随着历史的发展、人类的进步,而前进、更新。其发展、更新有两条途径,一是靠“内核”的裂变或聚变而产生巨大能量推动自生的更新变化,由于其动力来自于内核本质结构之中,因此其变化是主动的、有秩序的,它与自生文化的关系也是一致的、和谐的。例如另一种途径是靠“外缘”文化的影响。“外缘”文化的作用一开始可能是生硬的、被动的、无秩序的,但通过长期对内核文化的冲撞和渗透,推动“内核”文化发生相适应的转化。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看,这两条途径往往是同时存在,共同推动人类文化的发展、进步,实现实质性的升华。
在当今这个文化多元化的时代,吸收、包容外来文化的精华,使其恰到好处地融汇于自身地域文化的“外缘”,继而逐步向“内核”转化,更是文化发展、进步的重要途径。这种对异文化有选择的借鉴、吸收将创造出更富有时代意义和生命力的新建筑。
现代建筑使用的物质材料主要是混凝土。它可以容易自然地表现以“石”材为主,西方建筑“凝重”的文化特征,但通过钢筋混凝土来刻画表现木构架的造型形式,难以从本质上表现日本建筑特有的“轻盈”文化特征,日本建筑师通过钢、木、混凝土的复合型现代建筑材料,综合运用结构形式的表现,尤其是对细部构造的大量研究,将日本的建筑文化特征表现的淋漓尽致,从根本上解决了传统文化与新技术、新材料之间的,成功地实现了文化的“外缘”向“内核”的转化。
同属东方文化范畴的日本,其建筑文化“外缘”向“内核”文化的成功转化,值得我们研究和借鉴。华夏文化经过五千年的历史沉积,内核质量亦趋庞大,表现出了巨大的独立性、纯正性和遗传性。在为悠远的历史文化而自豪的同时,这种“内核”文化又显得负荷过重、进程缓慢,对外来文化的反应能力及接纳能力相对不足。因此为摆脱其自身文化“内核”过于负重的不利因素,站到吸收“外源”文化的有利地位,接纳人类所共同拥有的现代文明精华,并将其消化、吸收、革新,使之溶入为中国建筑文化的“内核”之中,并加速实现这一转化,是我们这一代建筑师将要不懈努力的。
二、对建筑装饰设计风格与建筑文化关系的探讨
风格与文化的探索 著名建筑设计大师贝聿铭先生说到“每一个建筑都得个别设计,不仅和气候、地点有关,而同时当地的历史、人民及文化背景也都需要考虑。这也是为什么世界各地建筑仍各有独特风格的原因。”室内设计风格的形式,是不同时代思潮和地区特点,通过创伤构思和表现,逐渐发展成为具有代表性的室内设计形式。一种典型风格的形式,通常是和当地的人文因素和自然条件密切相关,又需有创作中的构思和造型特点。
风格虽然表现于形式,但风格具有艺术、文化、社会发展等深刻内涵,从这一深层含义来说,风格又不停留或等同于形式。装饰设计的风格往往是和建筑以至家具的风格流派的紧密结合,有时也以相应时期的绘画、造型艺术、甚至文学、音乐等的风格流派为其渊源和相互影响。
将风格的外在因素(民族特性、社会体制、生活方式、文化潮流、科技发展、风俗习惯、、气候物产、地理位置)和风格形成的内在因素(个人或群体创作构思,其中包括创作者的专业素质和艺术素质)相结合,从而赋予所设计装饰的内容具有视觉愉悦感和文化内涵的室内环境,使生活在现代社会高科技、高节奏的人们,在心理上、精神上得到平衡,将体现艺术特点和创作个性的各种风格(传统风格、现代风格、后现代风格、自然风格、混合风格等)溶入我们所设计的具体装饰工程中去,运用物质技术手段和建筑美学原理,创造出功能合理,舒适优美,满足人们物质和精神生活需要的室内环境。
人类社会的发展,不论是物质技术的,还是精神文化的,都具有历史的延续性。追踪时代和尊重历史,就其社会发展的本质讲是有机统一的。
三、对建筑装饰设计风格与建筑文化的进一步理解
当今社会生活节奏日益加快,建筑室内的功能复杂而又多变,室内装饰材料,设施设备,甚至门窗等构件的更新换代也日新月异,室内设计和建筑装修的“无形折旧”更趋突出,更新周期日益缩短,而且人们对室内环境艺术风格和文化氛围的欣赏和追求,也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在改变。
一种风格或流派一旦形成,它又能积极或消极地转而影响文化,艺术以及诸多的社会因素,并不仅仅局限于作为一种形式表现和视觉上的感受。近年来,建筑设计和室内设计在总体上呈多元化,兼容并蓄的状况。室内布置中也有趋于现代实用,又吸取传统特征,在装潢与陈设中溶古今中西为一体。
[关键词]文化产业;经济增长;理论
[DOI]1013939/jcnkizgsc201717091
文化创意产业(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ies),是一种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产生的以创造力为核心的新兴产业,强调一种主体文化或文化因素依靠个人(团队)通过技术、创意和产业化的方式开发、营销知识产权的行业。文化创意产业本质上并不是全新内容,它的内容是非常成熟的各个产业分支,比如广告、漫画、设计、演出、建筑设计等,其中广告业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深刻影响着世界各国的经济面貌,同时也对文化施加重要的影响,造成了国际文化秩序的变动和文化格局的重组。文化软实力建设不仅是重要的经济问题,也涉及意识形态,国家安全的层面,所以各个国家都十分重视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和国家品牌的宣传,中国也不例外。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但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远远落后于世界平均水平,也落后于中国GDP增长速度。据中国传媒大学博士后符绍强的统计,文化产业总值占GDP总量的比重,美国是25%左右,日本是20%左右,欧洲平均在10%~15%,我国仅仅在3%左右。文化产业的进出口比例,逆差幅度惊人。
1创新设计是文化创意产业的核心技术
我国目前已经兴起了创意产业,其中就包含了创新设计等具体的内容,这是文化产业的核心内涵,我们以创意经济为支点来推动社会经济的进步,确切地说,是以设计创意经济为支点,以设计这个行业直接影响文化创意产业,改变传统产业和高风险投资行业的经济形式。在发达国家,创新设计带来的经济效益比例是很大的,如去年英国创意设计的文化产业产值达到116亿欧元,约占13%,今年这一数字还将持续增长,相关统计数据显示:工业设计生产价值将会超过15%,这些数据充分表明创意设计在文化产业中的重要作用。根据不久前国家统计局的调查,网络服务、电脑报刊、广播电视和电影的设计服务已经成为文化创意产业的主要方向,虽然在规模、资金、从业人员上还不能与发达国家相比,但就创意文化产业来说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不同的设计行业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和生命力,越来越多的企业已逐渐认识到要在激烈的竞争中取胜,必须有自己的设计,保证其在整个文化行业的前景。许多文化设计企业都想成为下一个三星企业,韩国三星公司在20年前才开始生产电子产品,经过多年的努力,在产品设计和文化创意上都有自己的独到之处,三星公司赢得了更多的市场,跻身为最有价值的品牌行列。
我国创意产业的兴起是不容置疑的,在政府、媒体和社会推动下,创意产业的大船也开启了它的旅程,今后如何走还需要具体细化,这是现代文化产业为经济建设项目的重要作用,成功的创意设计将会促进经济发展和文化创意产业的形成。
2文化产业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
文化产业与经济增长之间具有密切的关系,对于这个关系的研究是发展文化产业和经济的主要手段,目前来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联系。
第一,文化产业与生产力理论。在这里所说的生产力理论是一种文化生产力,文化产业通过这个生产力来实现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文化生产力具有自我更新的能力,这个概念是基于国家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提出的,国家的生产力也是国家进行经济发展与建设的主要动力,我们也是强调生产力对于经济增长的意义,生产力并不意味着生产力的单一方面的生产资料,文化产业最终还是要满足人民的物质消费和精神文化,过分地追求利润将无法实现艺术价值的超越,艺术设计方向的产品也是文化产业的内容之一,刻板的规范化和程序化要求使艺术品也失去了原有的价值。因此曾经出现过反对经济文化产业化的呼声,事实上文化产业是可以形成工业生产力的。1964年,英国伯明翰大学基于文化创意和法兰克福学派进行整合,从微观政治制度和权力分析角度来倡议文化产业与生产消费文化的重要关系,并主张从辩证的观点保护文化产业,促进大众文化的兴起,文化产业就是工业生产力。文化产业在我国还处于起步阶段,文化生产力具有创造社会财富的能力,学术界对文化产业的理论一直在探索中,对文化生产力的理解还没有形成统一的意见。
第二,文化资本促进人的发展。经济学教授大卫・罗斯在西班牙巴塞罗那举行的文化资本论坛中明确指出:在经济学中,文化资本是基于特定文化价值的积累形式展示财富,强调文化资本在经济生产和经济增长可以发挥重要作用。文化资本理论主要阐述的是文化资本和个人发展之间的关系,如教育和家庭背景对人的影响,同时在文化产品贸易方面也会产生很大的影响,进而决定产品的价值。文化产品和文化产业在经济文化的基础上与地区企业关联,影响国家经济和文化投资以及资本积累等一系列的价值体系。
第三,文化产业促进经济体系的发展。文化产业的品质对经济增长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它是现代经济体系的重要增长点,脱离文化资本的经济制度结构可能更容易崩溃,相反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将会加快工业建设的步伐,更新的产业信息,促进传统产业的经济增长。文化渗透将会提高工业产品附加价值,有些行业的经济与文化传统相关联,新形象文化成为经济发展的重点,文化产业和经济增长密切相关,快速发展的文化产业提高工业产品的竞争力。中国的文化产业与工业产品还在发展过程中,产业链的聚合也正在逐步完善,另外,产业文化的核心价值对于传统的制造业还有更加广阔的合作空间,最大化地发挥文化的载体作用,提高社会经济价值,增加产品的竞争力。
第四,文化产业促进经济的增长。越来越多的地区已经体会到了经济增长对文化产业的依赖,这一观点已经逐渐成为经济发展的规范了,研究表明,文化产业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快速发展的文化产业可以更新资源区并增加吸引力,提升城市的艺术水平和历史文化资源,我国的文化产业与经济发展关系将会更加紧密。
3结论
文化创意产业要以人为本,要创建有中国特色的文化产业和中国特色的文创产品,在结合国情吸收西方文化精髓的同时,应充分挖掘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进行继承和发展。随着社会的发展,文化产业实践也会越来越重要,我们要注意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经济体系与民族文化产业的关系,文化产业与经济增长对于国家实现经济发展与平衡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相关文化产业理论在国内外的经济增长过程中已经得到验证,我们应该支持国家的文化产业发展。
参考文献:
[1]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M].西安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阿瑟・刘易斯经济增长理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5
[3]道格拉斯・C诺斯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9(132)
[4]马克卢普美国的知识生产与分配[M].孙翻君,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
[5]Harry Hilman-Chartrand,Claire MccaugheyThe Arms Length Principle and the Arts:An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Past,Present and Future[Z].Whos to Pay for the Arts,2011
[6]廖春苗,刘兴高校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初探――学科交叉的文化创意产业人才培养[J].文存阅刊,2017(1).
关键词:地域性文化;景观设计;天津;海河外滩
21世纪以来,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导致全球经济更趋于一体化,国际化的进程一天一天在加剧。在这过程中,科技的不断进步,尤其是即时通讯工具以及互联网络的不断发展,使得世界成为了实实在在的地球村。西方发达国家在经济上取得的优势,使得许多国家都盲目的进行西化,这其中就包括城市的景观设计,这导致自身的地域性文化受到很大程度的破坏。中国作为一个拥有5000年历史的、悠久的文明古国,而且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正演变为一个综合的超级大国,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展现出自身的特色,例如每个城市独有的地域性文化。这不仅要求在一些建筑中进行体现,而且在人们所处的周围环境,比如说城市的景观设计中也应加以深刻的体现。
1 地域性文化的概念
地域性文化主要是指在中国境内的特定区域内,从古至今一直延续下来的、具有一定特色的,并且在现今仍发挥一定作用的文化传统。它既可以是一个区域长时间形成的文化形态、历史遗迹、社会风俗习惯、以及建筑风格等,甚至可以使一些自然资源以及自然景观等,比如说四川成都的大熊猫。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城市的地域性文化元素可以概括为方言、建筑、信仰、习俗以及居民等。中国地大物博,诞生了诸多的、具有不同特色的地域文化,是多元地域性文化的综合体。现代的地域文化虽然在全球化的浪潮中,受到了外来文化的强烈冲击,但这也是历史的必然结果,任何地域文化都要学会吸收、借鉴其它外来文化,才能发挥自身文化的潜力,并不断创新,将自身的文化给推广出去。
2 景观设计的概念
景观设计在中国是一门比较新兴的学科,到现在为止也只有将近百年的历史。景观设计这门学科的设立目的以及其成长的主要原因是工业化以来人们对自身所处生存环境的思考以及西方景观设计学科教育的影响。它将人作为环境体验的主体,设计的目的在于满足人的多方面需求,让人们可以更好的感受到舒适、优美的空间环境,其涉及到众多学科的知识,比如说材料学、生态学、美学以及建筑学等,具有跨学科以及各种专业知识结合的鲜明特点。虽然景观设计只是一门新兴学科,但它在每个国家都已经有了悠久和古老的历史,与人类的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额关系,深刻的体现了人类对于生存环境一种有意识或者无意识的改造。
3 地域性文化在天津海河外滩广场景观设计中的传承发展
3.1 海河外滩广场的概况
位于天津塘沽区的海河外滩广场,是在2003年对天津母亲河―海河进行开发的龙头项目,同时也是塘沽区政府执行以人为本,倡导民众至上原则,本着“还河于民”愿景的重点项目。其东边起于新华路立交桥,西边达到悦海园高层住宅小区,南边靠着南海,北达天津上海道商业步行街,是目前为止天津滨海整个地区最大的广场。
3.2 水文化的保护和延续
作为天津的母亲河,海河自形成至今已经有超过3000年的历史了,其作为天津的发祥地也已经经历了600多年的风风雨雨了。因为海河而衍生的文化非常多,梨园茶香以及妈祖民俗则是其中具有典型性的两个方面,他们都是来源于、产生于海河,并通过海河繁荣昌盛的商贸以及便利的交通将这些文化传播到四面八方。现在当地每年都会定期的举行“妈祖文化节”等民俗活动,古老的民俗经过上千年的沿袭,形成了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海河衍生地域文化。这些水文化及其衍生文化都为设计者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灵感和素材。例如在海河外滩广场的东部临海的部位,就将海河之水引入到广场之中,将其作为焦点的景观元素,通过引用之水与广阔的海河水平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并产生独特的节奏,将其与城市的水肌理紧密的联系在了一起。每当夕阳西下,水面在夕阳的照射下,波光粼粼,光彩夺目,美景让人流连忘返,“沽水流霞”的景致得以再现。
3.3 地方生活文脉的延续
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竞争的激烈程度更胜以往,导致城市的生活节奏也越来越快,但是在这里却难得能体验到一种休闲舒适的生活气氛。市民的休闲方式具体来看,基本上还是延续了天津的一些传统。天津作为中国知名的曲艺之乡,其发展过程起源于清代,航运的发达使得塘沽这一带人口剧增,文化娱乐业顺其自然的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并形成了早期的戏园―“茶园”。即使到现在,仍有许多以茶园命名的街道、胡同等,当地也还是有许多热爱戏曲的票友。外滩广场充分的考虑了这一人群的需求,其广阔的休闲空间为广大戏曲爱好者提供了充分锻炼以及表演的舞台。并且也提供了各种各样的小台子供老年人打牌,以及让儿童玩耍的沙丘,使得广场更为贴近百姓的生活,并延续了当地生活的文脉。
3.4 海河外滩照明设计的理念
照明设计不仅仅是满足基本的照明需求,还要对当地的人文特征以及地域文化进行充分的体现。海河外滩的照明设计以“海纳百川、源远流长”作为景观设计的主题。所谓“海纳百川”意味着天津文化以及经济上的包容和开放,而“源远流长”则是指当地文化以及历史的交融、延续。其照明设计主要分为3个区,分别是东区、中区以及西区。下面对这3个区进行详细的介绍。
3.4.1 东区的照明―东西方文明的相遇
东区作为景观区照明的初始部分,其活动场地比较少,所以照明处理相对较弱。为了更好的体现夜明珠在夜间独有的现象,故意制作了夜明珠的球形网架结构,并在网架节点上安装上变色的LED。如此即表明了地球的意向,又深刻体现了东西方文明相互接触后的所展现的激烈碰撞以及不安和躁动。
3.4.2中区的照明―东西方文明的融合
通过与功能性照明进行结合,意在体现东西方文明在经过激烈的碰撞和不安之后,开始趋于平缓并慢慢的相融合。次入口广场的照明灯不仅在于照明,而且也着重表现在现代社会中传统东方文化的魅力,地面主要是黄蓝两色变色的LED灯,意在体现东西方文明的不间断融合。
3.4.3西区的照明―东西方文明的发展
这部分区域意在表明,不同文化在经过摩擦、碰撞后,又开始慢慢相互融合,并不断的发展壮大。这部分区域的面积是最大的,主要想说明文化发展的包容性以及多元性。文化是无形的,但通过丰富的光语言来表达,使得地域文化得到深刻的表达,并由此得到了优秀的、独树一帜的照明设计。
4 结语
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正是不同地域文化的简单、深刻的表现。而对天津市的地域文化进行详细的了解则可以更好的指导今后城市景观设计。对地域文化进行积极的倡导宣传,并不是表示固步自封,相反地,而是要在深刻了解本地文化的基础上,对其它优秀文化进行积极的选择、提取、融合,并进行创新,进而让自身的地域性文化不断的得到发展,展现出强大的活力。
参考文献:
【关键词】城市规划;设计与管理;原则;问题;措施
一、城市规划设计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地方特色不鲜明,综合功能不配套。部分中小城市不是结合本地区的人文、历史、地理、景物等实际来搞规划,而是贪大求洋、舍近求远,搞大而全、高而空的规划;不是结合自己经济能力、社会发展、生态环境等实力和功能来搞规划,而是在出政绩、顾眼前、想局部等心态和目的下定规划,因而出现一个模式、一张脸或者功能不齐、配套不全的城市设施现象。
2、规划科学性不强,缺乏长远性。首先,城市基础设施规划滞后于经济增长的速度。其次,生态环境规划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再有,没有科学有效地分区规划,使整个城市功能布局、用地平衡、资源配置等都处在模糊的状态。
3、忽视环境的保护,生态平衡遭到破坏。目前我国的城市规划建设一方面带来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焕然一新的城市面貌,另一方面却对城市的生态环境产生强烈的冲击。虽然国家也制定了相应的法律法规,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这些法律法规仅仅流于形式却难以得到落实。
二、城市规划设计与管理中与管理原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安全原则.(1)编制城市规划设计与管理中应当符合城市防火、防爆、抗震、防洪、防泥石流等要求。在可能发生强烈地震和严重洪水灾害的地区,必须在规划中采取相应的抗震、防洪措施;特别注意高层建设的防火防风问题等。(2)还要注意城市规划设计与管理中的治安、交通管理、人民防空建设等问题。如城市规划设计与管理中要有意识地消除那些有利于犯罪的局部环境和防范上的“盲点”。
2、社会原则.所谓社会原则,就是在城市规划设计与管理中树立为全体市民服务的指导思想原则,尽量满足市民的各种需要。(1)设计要注重人与环境的和谐。人是环境的主角,让建筑与人对话,引人公园、广场成为市民交流联系的空间,使市民享受充分的阳光、绿地、清新的空气、现代化的公共设施、舒适安全的居住环境。(2)大力推广无障碍环境设计。城市设施不仅要为健康成年人提供方便,而且要为老、弱、病、残、幼着想,在建筑出入口、街道商店、娱乐场所设置无障碍通道,体现社会高度文明。
3、经济原则.(1)要本着合理用地、节约用地的原则,做到精打细算,珍惜城市的每一寸土地,尽量少占农田。不占良田。土地是城市的载体,是不可再生资源。我国耕地人均数量少,总体质量水平低,后备资源不富裕,必须长期坚持“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的方针。(2)要量力而行,科学合理地确定城市各项建设用地和定额指标,对一些重大问题和决策进行经济综合论证,切忌仓促拍板,造成不良后果。
4、整合原则。(1)要正确处理好城市规划设计与管理中的近期建设与远期发展的辩证关系。任何城市都有一个形成发展、改造更新的过程,城市的近期 建设是远期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既要保持近期建设的相对完整,又要科学预测城市远景发展的需要,不能只顾眼前利益而忽视了长远发展,要为远期发展留有余地。(2)应当使城市的发展规模、各项建设标准、定额指标。计发程序同国家和地方的经济技术发展水平相适应。(3)要处理好城市经济发展和环境建设的辩证关系。注意保护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防止污染和其他公害,加强城市绿化建设和市容环境卫生建设,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城市传统风貌、地方特色和自然景观;不能片面追求经济效益,以污染环境。破坏生态平衡、影响城市发展为代价,避免重复“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而要使城市的经济发展与环境建设同步进行。
5、生态原则。规划设计与管理中是一门综合艺术,需要按照美的规律来安排城市的各种物质要素,以构成城市的整体美,给人以美的感受,避免“城市视觉污染”。(1)要注意传统与现代的协调,保护好城市中那些有代表性的历史文化设施、名胜古迹的同时,也要注意体现时代精神,包括使用新材料、新工艺。(2)要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协调,建筑格调与环境风貌的协调。城市规划设计与管理中需要通过对建筑布局、密度。层高、空间和造型等方面的干预,体现城市的精神和气质,满足生态的要求。
三、城市规划设计与管理中的措施
1、正确的规划设计与管理中的理论。城市规划不能仅仅限于理想模式的探讨,还要注重务实,从我国的特有国情出发,及时调整思路,加强应用理论的研究,以动态地解决城市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可以说,城市规划中规划研究是基础,规划技术是保证,规划实施是关键。(1)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思想。可持续发展是人类发展的必然选择,实现经济社会文化人口等的协调发展是当代城市发展的主流。城市规划建设中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在所难免,但要采取科学合理的规划措施把这种消极影响降到最低,要把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贯彻到规划的各个层面上。(2)人性化的规划理念。城市规划是一项与城市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主体,涉及到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身发展的关系。所以说,不管怎样规划,首先应该树立为人民服务的理念,如果一个城市规划不是从人的思路出发,再完美的技术条件、再雄厚的物质投资都是微不足道的。应该把城市的规划提高到人性的高度来对待,让城市规划体现人文关怀。
2、合理规划设计与管理的实施。(1)在规划目标和规模确定上要实事求是。我们的基本国情是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生态环境承载能力还很弱,经济的增长方式比较粗放,科学技术的含量不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有效调控和管理城市的经验不足。因此,把握好城市建设节奏,科学制定城市总体规划的目标,合理确定城市人口,面积等主要指标,防止盲目扩大城市规模,防止随意占用土地资源,防止任意调整行政区划,防止人为刺激投资扩张至关重要。(2)在规划布局和利益分配上要合理。我们说城市规划是门理论结合实际的科学,并不等于说规划是个绝对真理,可以谋求城市发展方方面面都获得利益分配上的最大化和用地布局上的最高理想,其功能是通过规划手段综合分析、统筹安排、分清轻重缓急,使各项建设布局得当、利益适量、协调发展、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相对合理、追求的是城市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综合效益。尤其要加强历史文化保护,风景名胜保护、生态环境保护和维护公共利益。加强住宅及交通、环保等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努力解决群众住房难,出行难等问题。健全防灾减灾体系、完善公共安全措施、提高应对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使城市的各项建设能够得以可持续发展。
结束语
综上所述,为确保城市可持续发展,应从城市规划设计与管理中开始。我们必须自觉地运用广泛的知识与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来规划设计与管理中城市安全、环境、建设等方面,以促进城市化建设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郭玲玲.浅析现阶段我国城市规划设计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2
[关键词] 电影 场景 设计 艺术分析
1.电影场景设计的起源与发展
电影的场景设计最早起源于舞台喜剧的布景,戏剧出现的场次不同,需要有不同的布景作情景烘托。随着电影事业的发展,电影场景的设计逐渐成为一门艺术,在电影追求真实性和情感诉求的同时,电影的场景布置可以把观众带入电影本身所表达的世界,这种真实性感受使观众更容易与角色内心产生共鸣。电影是一门空间艺术,讲究立体概念,通常利用空间描绘故事发展。
早期的电影场景设计是以梅里埃为先导,他模仿戏剧开始把电影场景设计提升到一个大众关注的焦点上来。从电影诞生之际就有了电影场景布置这门空间艺术,受到戏剧舞台美术的影响,电影场景设计跟随于舞台美术的特色,经过不断发展,使得电影发展越来越多元化[1]。电影场景的设计是全片总体空间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电影作品的一个重要环节。电影艺术家大卫·格里菲斯说过:“电影在未来将成为世界的新语言,凡观者都能理解。”如今电影作为一种以情感和叙事为主的艺术形式,需要一个和剧情匹配的空间环境,所有的人物情感,故事脉络都建立在这个空间环境之上。电影空间环境是为了迎合剧情而创造的,是现实生活的还原而又高于现实的一种特殊场景。无论什么电影,场景布置都需要涵盖电影的置景,灯光,道具,色彩等元素。电影中的空间场景即使与现实生活无差或差距较小,也能强化视觉感染力。电影场景设计经历了现实主义风格,现代主义风格以及后现代主义场景设计风格的变迁,其意义也基本上反映了电影艺术本身在二十世纪以来的规律发展。
2.电影场景设计的艺术性
电影场景设计是由内部空间和外部空间构成,内部空间主要指室内空间环境,外部空间只要指自然环境和建筑环境。随着电影事业的发展,电影风格呈现多元化艺术风格,由于创作者对剧本的阐述方式和表达方法不同,场景设计也在电影中不尽相同。
2.1电影场景中的现实主义风格
电影场景设计的真实性和镜头拍摄。电影中真实的场景,让观者能身临其境感受剧中人物所体验的生活和情感,一部电影之所以让观者感动,离不开场景的渲染,真实的场景让观者与电影产生共鸣,一些观者沉浸在人物的故事里,为剧中人物而喜而忧。电影的真实性要符合实际,不能天马行空,要有年代归宿感和空间真实感。电影场景设计师要尽力去设计符合故事发展背景,符合电影内涵和大众审美的典型场景。
在李安导演的最新作品《少年派的奇幻旅行》中,我们看到少年派因为灾祸而漂流在大海中的真实场景,电影中值得一提的是变幻莫测的大海和栩栩如生的生物。少年派漂流到海上,大海不是一成不变的,时而汹涌澎湃时而平静的大海使观众看的胆战心惊;其次是电影中的奇幻生物,除了第二主角老虎理查德·帕克逼真的形象之外,还有海中那些布满青苔使人叫不出名字的鱼,留给观众的还有星光灿烂的夜空,景色旖旎的海岛等。这些场景都让观众身临其境,惊险的故事不得不为电影拍案叫绝。
2.2电影场景中的超现实主义
超现实主义最早起源于法国的文学艺术流派,但其对于影视艺术的影响更为深远。超现实主义是以“超越现实”、“超越理智”的幻觉、梦境为主要创作源泉。超现实主义电影设计风格往往强调无理性真实,不协调或不符合传统形象。这种电影挑战着人们的审美,对超现实主义电影的场景布置,需要更多的“不切实际”的想法,但这种“不切实际”并不是毫无依据的胡乱设计,它需要基于现实,让观者思绪游荡于现实和非现实之间。
超现实主义电影的场景设计具有不可束缚性,一般情况下,把两个毫无关联的空间物体放在同一个地方,才能表达空间所隐藏的内涵。在《我和僵尸有个约会》中,主角骑着摩托去了宋朝,在宋朝岳飞抗金的时出现一个现代社会标志的物品是一个思维上的飞跃,“宋朝”和“摩托”联系在一起,打破了观众的惯性思维,让观者随着剧本和导演一起在天马行空的空间里畅游。
超现实主义的影片《车逝》中,主人公在幻境中坐在一张床上,那床犹如一艘小船,在月光下飘荡,画面中的元素脱离正常存在的时空而融合在一起,产生了时与空的置换,以建构出超现实空间的意境。
2.3电影场景设计中的现代主义风格
现代主义的电影是现代主义艺术的表现形式,现代主义风格的电影场景需要有象征意义。现代主义的电影场景设计是一种对客观对象进行变形,抽象和夸张,打破传统的再现故事发生场景,而以一种视觉冲击力大,浓墨重彩,明暗对比强烈的手段创造出一种神秘而纯粹的精神世界[2]。现代主义的场景设计注重抽象化真实,立体而抽象的视觉效果驱使观众继续往下看而不觉得乏味。
保罗·安德森导演拍摄的电影《生化危机》讲诉了一个被病毒感染而变形扭曲的社会,主角艾力斯被安布雷拉公司无限克隆,和安布雷拉公司展开一系列斗争与反抗的故事。剧中的场景涉及宇宙,从未有人见过的病毒和克隆技术,如此大跨度的场景使得观众内心期待,使得生化系列电影风靡全球。
3.电影场景设计的重要性
场景作为电影中三大构成要素之一,是电影创作中不可缺失的重要元素,一个好的剧本需要有强大的场景设计做支撑。电影场景能对剧中人物情绪做一个烘托,突出电影主旨,表达人物情绪和增加视觉感染力和冲击力。电影场景对电影的故事结构,人物塑造和情感发生具有重要作用。电影场景设计是电影的重要表现,一个良好的场景设计能达到“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艺术效果。场景的创建运用空间组合的方式构成艺术形象,为电影提供表现空间,凸显电影的时空感。
结语
场景设计不仅仅是简单的道具摆设,生活的仿制,自然环境的模拟,场景设计需要符合剧本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对整部电影具有关键性作用。
参考文献
[1]徐岩东.论影视动画中的场景设计[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2):45-46
[2]韩新顺.场景设计中的空间表现在动画影视中的重要性 [J].电影文学,2011(20):73.
关键词:园林景观;设计;地域文化
在经济技术不断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人们的审美能力及对景观文化的高品质追求呈现出了量化上升的特点,但是在外来文化不断涌入环境下,部分园林设计师的设计风格也发生了实质性转变,这就使得我国地域独有的传统文化与园林景观设计难以契合,并且这种盲目追赶潮流的不良现象,使得城市景观所体现出的文化现象有不同程度的交叉及重叠现象。而园林景观设计应当是以传统文化为依托,呈现差异性特点的,它承载着传统文化的发扬及传播使命,而所谓设计创新并不是盲目追赶潮流文化。
1地域文化及园林景观的概述
1.1地域文化
地域文化实际上可以通过两种途径及方式进行内涵阐述,首先根据学术界的相关定义,地域文化是由古代时期延伸而来的文化形式,根据文化形式就可以确定区域范围;其次,是宏观意义上的文化特点显示,它所展现的是特定范围内具有一定风格特点、并经过时间的推敲后仍旧能够留存下来的文化,通俗来讲,地域文化是见证地理环境及人文特征变化的文化承载体,它所涵盖的内容是多种多样的,在社会因素及环境因素发生转变的同时,其文化存在形式及表现途径也就随之转变及迁移。
1.2园林景观设计
园林景观设计是在特定区域内,根据设计需求,对园林景观进行艺术加工及技术应用,体现景观审美特点及自然表现力的重要途径,将区域地理特点与生态植物进行有机结合,不仅能够体现园林优势,更能有效提高园林空间利用率。在园林景观设计中,可以对区域地形进行合理化改造,实现景观与建筑群体的合理衔接,这样在设计师的手工操作及艺术加工下,城市景观就会更加具有观赏性,并且充分表现出城市文化特色,因此园林景观的设计要点是不仅要提升景观观赏价值,更要在保留原有功能的基础上,完善其使用功能,从而为城市生活增添色彩,推动可持续发展目标的不断深化。园林景观设计是以设计为主体,将设计环节所存在的多种影响因素纳入重点考量范畴中,丰富设计资源,体现园林景观优势,从而设计出更加符合现代化需求的园林景观。设计方案的形成是依托于设计人员的思维发散及创作灵感,将景观与设计主体进行完美融合,从而打造出更加优质的生存环境,使处于景观环境中的观赏者能够通过设计理念体会地域文化魅力,切身感受历史文化的厚重感,从而实现丰富人们精神世界,提高人民生活品质及艺术感知力的现实目标。
2园林景观设计与地域文化之间存在的关联性
园林景观的建筑是设计师创新思维及设计理念的直接代表形式,因此设计师在开展设计工作时,不能过于局限在自己的思维框架中,这就对设计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对周边因素进行全面、系统的考虑,更要结合自然与人类协调发展特点进行设计主体测评。在建设园林景观时,要从生态地理环境的实际情况出发,同时它还应当具有较强的使用功能,能够满足人们的生活及文化品鉴需求,从而为人们的精神生活提供基础性支持,这不仅能够增强人民与自然景观的相互融合,更能促进地域文化的长远发展。
2.1园林景观设计创作的来源是地域文化
园林景观设计并不是简单的设计项目,它需要依托于自然环境,通过人文艺术手段凸显园林景观设计方向。园林景观艺术设计理念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紧跟地域发展现实做出实时调整及转变,而差异性的地域文化能够为园林景观设计提供具有独特特点的参考依据,这样园林景观设计不仅具有地域文化的传统色彩,设计内容也就更加具有特色气质,因此园林景观设计也就更能呈现出地域文化独有风情特点。在进行园林景观设计时,应当对传统的地域文化进行有针对性的选择及深挖,并在进一步了解当地文化特色的基础上,融合当地人文特点及风土人情,在园林景观设计中体现地域文化内涵,从而创造出标新立异的园林景观设计理念。
2.2园林景观设计是展现地域文化的媒介
成功的园林景观设计是极富张力的,它能够展现出区域文化的独特性和区域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甚至是人们的文化思想。在现代的园林景观设计中,设计师需要更加深入的挖掘和理解传统地域文化的意义,不断地吸收传统地域文化中的精华,将区域文化和现代文明相结合,设计出具有时代特点和历史韵味的园林景观,进而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观赏,让游客能从园林景观建中体味历史的发展进程、体味前人的智慧结晶。
3园林景观设计中表现地域文化应当遵循的原则
3.1地域环境的全局性原则
地理环境是园林景观设计时设计师考虑的首要问题。因为,区域的环境是一个小型的生态系统、是体现地域文化的载体。所以,在设计园林景观的时候,要从全局考虑地域环境的各个方面,在不破坏地域环境、遵守地域环境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来建设园林景观,以保证园林景观和地域文化相统一。例如:北京的奥林匹克公园的设计,它以自然的地理发展为中轴线,完美的将传统地域文化与现代潮流相融合,显现了世界上“最美中轴线”的园林景观设计。
3.2园林景观的奇特性原则
园林景观的设计在加入地域文化色彩时,要考虑区域独有的人文理念、风土人情、建筑格调、历史景观等等,在设计时更要充分展现区域文化的奇特性,发展园林文化的文化内涵,使园林建设呈现出具有浓厚地域特色的文化内涵,争取在园林景观设计中展现出别出心裁,不具一格的园林景观。
3.3地域文化的可持续发展性原则
园林景观的设计要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统一,特别是融入区域文化特色的园林景观设计。如果设计师不考虑园林景观的整体性,就会失去园林景观的特色,更严重的还会对设计全局造成影响,所以,在园林景观设计中要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不仅仅指的是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还包括人文景观,自然景观的可持续发展。所以,在园林景观设计中要对区域中的现存资源进行详细分析,以保证原有景观可以长久利用和有效保护,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园林景观的设计,其一,要合理利用历史古迹,保证历史文化的可持续发展;其二,要科学计划区域内的自然环境,以确保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由于地域文化产生的根源在于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地理位置的不同决定了当地文化发展的多元性,无论这个世界怎么发展,只要无法消除地域间的差异,就无法消除地域文化。只有立足于本土文化的园林景观设计,才真正富有内涵和生命力,才能得到世界的认可。
作者:杨惠 单位:秦皇岛庄典装饰工程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关键词】 管理; 财务; 集约化
财务集约化管理,是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以“精管理,创效益”为核心理念,以手段网络化、业务流程化、核算标准化、资金集中化、预算模型化、监控实时化为主要特征,以提高经营效率和经济效益为目标的集中、精益、高效的财务管理方法。
实施集约化管理是电网企业在新的历史时期实现科学发展的重大举措,是立足中国国情,借鉴国际先进企业成功经验,引领企业做大做强的必然选择。2009年国家电网公司在公司系统开展以“六统一”(统一会计政策、统一会计科目、统一信息标准、统一成本标准、统一业务流程、统一组织体系)、“五集中”(会计集中核算、资金集中管理、资本集中运作、预算集约调控、风险在线监控)为主线的财务集约化管理体系建设,着力解决公司资源分散、集团管控不到位等问题,通过优化财务资源的配置模式、管理流程和运作方法,着力提升公司对财务资源的集中程度、集约水平和调控能力。
按照国家电网公司总体工作部署,河北省电力公司从2009年10月起全面启动了财务集约化管理体系建设工作,经过一年多的不懈努力,以“六统一、五集中”为主线的财务集约化管理体系初步建立,财务体制机制、运作模式实现了重大转型,财务管理集约化、信息化、标准化、精益化水平大幅提高,财务对公司发展和电网发展的支撑保障作用显著增强,公司经济效益和价值创造能力明显提高,财务集约化工作取得了重要阶段性成果。
一、实施财务集约化管理对电网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影响
(一)提升了财务资源管控能力
推行集约化管理是当代集团企业提高效率和效益的基本取向,通过集中人力、物力、财力、管理等生产要素,达到统一资源配置、发挥规模效应的目的。实施财务集约化管理,促使集团财务资源逐步向公司本部集中,形成了公司本部、供电公司和供电分公司三级倒三角形的资源分布和管理模式,“五集中”作为财务集约化管理的核心内容和重点措施,使得公司本部在核算、资金、资产、预算、风险方面的统一管控能力显著增强。随着ERP的实施和深化应用,公司本部通过网络实现了对三级资源分布的实时呈现、资源配置的有序调度、资源使用的在线监控。
(二)加速了财务管理模式转型
实施财务集约化管理,客观上要求提高财务管理效率。财务与业务的高效集成是实施工作的关键,通过财务与其他业务间的纵向集约、横向融合以及信息的纵向贯通、横向集成,实现了企业内部业务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有效融合,在提高会计核算工作效率的同时,也使财务人员有更多时间、精力去进行更深层次的财务分析,从原来的结果分析延伸到前端业务过程分析,加速了财务管理从核算型向管理型的转变。
(三)推动了财务管理创新步伐
随着财务集约化体系建设的不断推进,人们对财务集约化鼓励创新、实现管理跨越的作用有了深刻认识,员工的参与热情和创新意识不断增强。财务集约化管理创新体现在机制体制、组织架构、流程再造、信息技术等多个方面,集团化的运作模式、集中型的组织模式、集成化的管理思想、一体化的信息平台,都极大提高了公司科学管理水平,财务集约化成为支撑公司发展、实现财务管理创新的关键要素,财务集约化管理创新日渐成为公司经营管理的习惯和常态。
(四)夯实了财务管理工作基础
实施财务集约化管理,财务标准的规范和统一是前提。电网企业通过建立以“六统一”为重点的财务政策标准体系,有力地夯实了财务管理基础。通过统一会计政策,对强化企业管理、规范企业经营行为、有效防范经营风险起到了重要的保障作用;通过统一会计科目,有效规范了各类经济业务的财务处理方法,实现全公司同类经济业务的处理结果同质可比;通过统一信息标准,消除了各类信息内涵、口径、分类差异,为实现信息集成奠定了坚实基础;通过统一成本标准,消除了历史成本不合理因素,解决了单位间成本水平长期不可比问题,提升了成本管理的科学化、精益化水平;通过统一业务流程,形成了纵横有序、管理规范、运转高效的财务工作流程,推动各类财务信息融会贯通;通过统一组织体系,有效整合财务机构、压缩管理层级、科学配备人员,搭建了紧凑、高效的财务组织架构。
二、财务集约化体系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实施财务集约化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公司各领域的流程再造和各层次的管理创新,是对传统管理模式的重大变革,受历史因素影响和客观条件限制,在推进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回顾一年来的建设历程,主要问题如下:
(一)对实施财务集约化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财务集约化管理是对传统财务管理模式的变革和创新,涉及内容多、变革大、创新强,公司本部相当一部分工作集中在“如何调整生产关系”上,财务集约化涉及的规划、建设、运行、生产、营销等各个专业领域需要主动适应财务集约化工作要求,在整体实施的进程中作出必要的改变和优化。例如:实现公司各业务领域的一体化协同运作是财务集约化重要任务目标之一,它需要相关业务部门重塑工作流程,破除专业壁垒,实现信息共享。现实工作中,由于个别人员认识不到位,强调部门和小团体利益,没有从公司全局的战略高度认识财务集约化管理的重要性和迫切性,“重硬件、轻管理,重建设、轻应用”的现象仍有发生,给财务集约化实施工作增加了困难。
(二)对财务集约化体系建设的长期性估计不足
财务集约化体系建设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它不是一蹴而就、一步到位的,也不可能在短期内发挥最大效用,它需要在综合设计的基础上,根据企业内外部环境与实施条件,步步为营,扎实推进,持续的进行优化和完善。例如:业务流程的统一是在当前管理模式下的规范和统一。随着企业业务的发展,管理手段的提升,体制机制的变化,需要与时俱进、同步进行,不可能一劳永逸;同时财务集约化体系不可能单独发挥作用,需要有一整套完备的管理制度和考核体系来支撑。因此财务集约化实施工作不能只着眼于当前,应具有前瞻性和延续性,需要建立长效机制予以保证,才能在问题的解决和方案的实施中,不断提高财务集约化管理自身标准,使财务集约化管理实施成为自身提升的推动力量,形成良性的循环,从而在工作中不断完善。
(三)财务与业务的集成融合尚未全部实现
账务体系与前端业务的有效集成是财务集约化管理的关键点与难点。公司在实施财务集约化管理过程中,由于相关业务部门信息化建设不同步,相应集成数据采集、处理方式、信息标准缺乏一致性,导致系统间集成度不高,业务数据实时自动生成财务凭证功能未能全部实现。例如:营销收费、项目管理、工程转资等业务尚未按照协同处理规则实现高效集成和实时处理。此外,物资、项目、设备等业务信息代码与财务信息代码尚未全部实现有效衔接,这些都制约和阻碍着财务信息化管理水平的提高。
(四)信息技术和财务管理知识“双有”人才缺乏
随着财务信息化日益推广,财务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既懂财务专业又懂信息化、计算机应用的复合型人才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在财务集约化管理工作中,公司及所属单位系统初始化、软件平台的维护与应用、历史数据的平稳过渡、数据安全与维护都需要将财务知识与计算机应用、信息化平台、数据库相关知识相结合才能完成。专业能力强又懂软硬件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在公司财务管理、系统维护、财务信息化工作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而目前这种复合型的人才还相当匮乏,迫切需要组建一支既懂财务又精通信息化的人才队伍。
三、对下一阶段财务集约化深化应用工作的思考
(一)更新观念,牢固树立财务集约化管理理念
财务集约化管理重在观念转变,由于财务集约化管理涉及公司管理的多个环节和部门,工作内容涵盖了所有单位和各业务领域,因此公司上下必须做到同频共振,集多方之力、全员之智,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财务集约化管理的整体决策部署上来,认真组织学习,深入理解和准确把握财务集约化管理的内容和精神实质,保证上下目标一致、行动协调,工作有效推进。财务集约化管理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许多工作是以前没有经历过的新业务,缺乏成型经验,处于“边实践、边总结、边推进”的状态,应坚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扎实推进”的工作原则,防止推进工作欲速不达。实施财务集约化管理是公司现行财务模式和手段的一次升华和跨越,在推进过程中不可避免出现各种困难和问题,需要广大员工直面矛盾,认真研究,准确把握,及时解决,总结提炼好的经验和方法,通过交流推广,达到整体协同推进。
(二)转换思维,充分发挥财务人员主观能动作用
在财务集约化管理新形势下,广大财务人员应从传统财务思维模式中解放出来,加快由核算型向管理型进行转变,要善于“脱开专业框架研究专业问题、离开部门圈子看待部门工作”,着眼于公司整体效益优化、着眼于公司的集约化和可持续发展,洞悉外部环境的变化对自身的要求,树立“大财务、大融合、大服务”的理念,为公司科学发展提供财务保障措施。要积极协调好各专业部门,及时跟踪实施进度,确保深化应用工作稳步推进。要加强学习和研究,在全面预算、信息整合、政策研究、风险管控等财务集约化深化应用重点工作方面有所作为,充分发挥好财务集约化在“三集五大”体系中的前导和引领作用。
(三)把握关键,重点做好信息集成工作
财务集约化管理的最高层次是实现财务与业务的完美融合,即实现财务与业务信息在公司范围内的贯通、集成、共享、协同和高效利用,而信息集成工作是基础和关键。做好财务与业务信息集成工作,一是要按照统一、高效的流程设计原则,对现有财务业务流程进行全面梳理并加以细化优化,统一信息标准和流程标准,明确职责分工,规范前端业务操作模式,保证财务业务数据实时交互。二是要加快完善一体化信息平台,增强各类前端业务向财务系统自动传递信息和自动生成凭证的功能,确保集成业务的会计凭证全部来源于业务处理环节,并能追溯至业务前端。重点是把已经制定的信息标准、集成规范不折不扣地落实到信息系统中,从上到下形成按标准办事、按流程运行的习惯,确保前端业务信息到财务信息的无障碍流转和逆向追溯。
(四)健全机制,加快培养复合型财务人才
拥有足够数量的复合型财务人才,才能有效保障财务集约化实施工作质量。为此,公司要着重加大财务人员的培养力度,通过借鉴先进同业公司的培训经验,建立选拔、培训、考核、使用的一体化机制,提高财务人员岗位工作能力。加大优秀人才引进力度,通过吸收具有先进理论和丰富实践经验的管理人员,为公司财务集约化发展开拓新的思路。增强全员信息化意识,广泛开展信息技术和信息能力教育,提高广大员工素质,造就一支懂技术、善管理的高水平财务人才队伍。
【参考文献】
[1] 国家电网公司财务集约化管理实施方案[S].国家电网财[2009]1032号.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