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呼吸系统疾病的健康指导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老年;呼吸系统疾病;人性化护理;效果;体会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6851(2014)2-0382-02
随着生活环境的日益恶化,呼吸系统疾病在老年人中的发病率越来越高,而且病程较长,病情不稳定,主要症状为呼吸困难、咳嗽、胸痛等,严重影响着老年人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1]。因而要加强对老年患者的护理,以缓解患者的病情,提高患者的免疫力,其中人性化护理是一种科学有效的护理方式。为了探讨老年呼吸系统病人人性化护理的效果,本文选取2010年6月至2012年5月我院收治的老年呼吸系统疾病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分析,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资料来源于2010年6月至2012年5月我院收治的老年呼吸系统疾病患者80例,根据护理方式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40例,观察组采用人性化护理,男性24例,女性16例,年龄在60-80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8.4±5.4)岁,病程在1-16年不等,平均为(10.5±4.1)岁,其中支气管炎25例,肺气肿1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男性23例,女性17例,年龄在60-82岁之间,平均年龄为(68.9±5.1)岁,病程在1-18年不等,平均为(10.9±4.0)岁,其中支气管炎26例,肺气肿8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6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疾病类型等一般资料上不存在显著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临床症状 (1)所有患者均被确诊为呼吸系统疾病,主要症状为咳嗽、呼吸困难、胸痛胸闷、喘息等;(2)实验室检查发现53例患者炎症细胞和白细胞增加,18例血红蛋白含量减少。
1.3护理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采用人性化护理,具体如下:
1.3.1环境护理 护理人员要为患者提供舒适安静的环境保证患者的休养,病房湿度控制在40%-50%之间,温度控制在17℃-22℃之间[2];要定期进行开窗通风,保持病房内空气的清新,并且要防止患者吸入有害气体。要从小细节入手,让患者感受到护理的人性化。
1.3.2心理护理 患者在患病期间容易出现焦虑、恐惧、烦躁等不良情绪,严重影响着病情的康复,尤其是情绪低落会严重影响呼吸道的恢复。护理人员要加强与患者的沟通,耐心倾听患者的倾诉,并且要向患者讲述关于呼吸系统疾病的相关知识,从而缓解患者的不良情绪,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使患者感受到关心和关注,从而能够积极乐观的面对疾病。
1.3.3呼吸道护理 (1)指导患者选择合适的,如俯卧位等,防止头部过高造成对呼吸道的压迫,并定期对患者进行翻身和拍背,促进痰液的排出;也可采用雾化吸入和支气管扩张剂等治疗,促进痰液的清除。(2)吸氧治疗时要控制患者吸氧的流量和速度,要保证氧气的湿润,可以从低浓度开始,逐渐加大氧浓度,防止吸氧浓度过高造成患者呼吸中枢的抑制。(3)保证有效通气,由于老年患者呼吸系统功能减退,自我净化的能力较差,因而要建立有效通气,必要时可采取机械通气。(4)呼吸训练,要针对患者的病情进行适当的呼吸训练,控制好患者吸气和呼吸的比例(1:2),保证每分钟呼吸10次左右,每天训练2-3次,每次10-15min[3]。
1.4观察项目和指标 呼吸状况评分采用圣乔治呼吸问卷(SGRQ)[4]进行测定,分为呼吸症状、疾病影响、活动能力三个项目,满分为100分,分数越高危害越大。
1.5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两组护理后患者SGRQ评分较护理前均有所降低(P
表1 两组护理前后在SGRQ评分上的比较
3 讨论
呼吸系统疾病是老年人的常见病,由于老年患者呼吸道结构出现退行性改变,而且身体机能出现下降,自净能力比较差,因而要加强对老年患者的护理。本研究中采用人性化护理,从环境护理、心理护理、呼吸道护理、健康指导等方面进行,其中环境护理能够为患者提供舒适的病房环境,促进患者呼吸道功能的恢复;心理护理能够消除患者的不良情绪,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呼吸道护理要从小细节入手,保证有效通气,加强对患者的护理,指导患者进行呼吸训练,从而促进呼吸肌群的运动,增强呼吸肌的力度,改善呼吸功能;饮食指导能够帮助患者补充丰富的营养,戒烟指导能够帮助患者及时进行戒烟,从而提高呼吸道的抗感染能力[5]。本研究中人性化护理后患者的呼吸症状、疾病影响、活动能力等SGRQ评分降低水平明显优于常规护理,这与国内相关研究结果[6]一致,说明对老年呼吸系统病人采用人性化护理能够有效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患者的呼吸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贾淑梅.物理治疗及特殊护理对呼吸系统疾病康复的临床应用[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3,1(5):277-277.
[2]单彩云.布地奈德与沐舒坦雾化吸人治疗呼吸系统疾病效果观察与护理[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3,1(3):656-657.
[3]张兰艳.护理干预老年人常见呼吸系统疾病[J].中国卫生产业,2012,9(16):36-36.
[4]郝灵红,杨青,孙鉴博.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用药常见问题及护理对策[J].全科护理,2012,10(14):1301.
关键词 疾病谱单病种排序构成比
临床资料
采用“甘肃省卫生系统疾控进医院信息平台”统计2011年全县医疗机构门诊患者初步诊断进行疾病分类统计,对病种按疾病分类系统、排列前三的单病种进行分类排序统计分析。
结果
全县所有医疗机构门诊患者按疾病分类结果:门诊患者前三位以呼吸、循环、消化系统疾病为主;传染病和寄生虫病居第八。呼吸系统疾病以上呼吸道感染、肺炎、气管炎为主;循环系统以高血压、冠心病、心脏病NOS为主;消化系统以胃炎、慢性胃炎、消化不良、肠炎为主。见表1。
表12011年清水县门诊患者前十位疾病顺序
疾病分类系统例数构成比呼吸系统3156638.57%循环系统1325216.19%消化系统1213814.83%肌肉骨骼系统和
结缔组织疾病829910.14%泌尿生殖系统疾病59737.30%临床与实验异常
不类于他处者26713.26%内分泌、营养和代谢疾病17072.09%传染病和寄生虫病13481.65%神经系统疾病10511.28%皮肤和皮下组织疾病10281.26%
门诊患者单病种构成分析:门诊患者前三位为上呼吸道感染、感冒、胃炎,发病率分别为4%、3%、2%。见表2。
表22011年清水县门诊患者单病种前十位疾病排序
疾病分类系统例数构成比上呼吸道感染1816722.20%感冒885410.81%胃炎44295.41%高血压41995.13%腰痛NOS26843.28%附件炎(输卵管
和卵巢炎)26203.20%低血压NOS22982.81%慢性胃炎21232.59%冠心病21002.57%关节炎NOS17682.16%
单病种排列前三位的疾病(上呼吸道感染、感冒、胃炎)年龄分析:上呼吸道感染和感冒主要患者为0~5岁儿童,胃炎主要分布于45岁以上年龄段。见表3。
单病种前十位疾病性别差异分析:上呼吸道感染男性居多,低血压女性居多,其余各病男性稍多。见表4。
表42011年清水县门诊患者单病种前十位
疾病性别差异
疾病分类系统总计构成比(%)男女上呼吸道感染1816765.7934.21感冒885453.5746.43胃炎442956.4843.52高血压419953.6046.40腰痛NOS268453.5446.46输卵管和卵巢炎26200.00100.00低血压NOS229840.7659.24慢性胃炎212351.5148.49冠心病210048.4551.55关节炎NOS176852.1347.87
讨论
呼吸、循环、消化三大系统疾病是清水县的是常见病和多发病,约占70%,这与相关文献报道一致[1]。小孩老人应特别注意呼吸系统疾病(主要是上呼吸道感染和肺炎)的预防[2],老年人还要注意心脑血管方面的疾病发生。医疗机构在制定疾病防治策略、建立专科特色、引进人才方面,针对呼吸、循环、消化系统疾病,建立专业性较强、技术力量较高的人才梯队,加强宣教工作,健全体检机制,做到预防在先,防治结合。重视心脑血管疾病的防研究,提高心脑血管疾病的医疗诊治水平,宣传和普及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知识,是保障身体健康、提高人类寿命的主要环节。
性别构成男性发病明显多于女性,可能与清水县人口性别构成比男性较大、吸烟、喝酒等生活习惯、饮食不规律、劳动强度及心理压力较大等有关。因此,要重视男性青壮年的卫生保健,严格执行各种危险性职业的操作规程,改善工作环境;开展健康教育,建议他们定期体检,有助于降低男性患者的发病率。
威胁老年人的主要疾病是消化道疾病、心血管疾病。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们抵抗疾病的能力也在下降,各种原因造成的损伤也日渐增多。在考虑对疾病治疗同时,重视健康教育,指导人们保持良好的个人行为模式和生活方式,从青少年时期开始就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以期到达预防和减少老年疾病的发生。
儿童患病主要是呼吸道疾病。儿童抵抗力差,容易患细菌性及病毒性感染的疾病。学校及家长应该注意儿童的卫生习惯,鼓励儿童锻炼身体,增强抵抗力,从而减少儿童疾病的发生。
本文为了解清水县2011年门诊常见病、多发病的患病情况,掌握门诊患者疾病年龄构成、疾病谱构成的规律和特点,采用“甘肃省卫生系统疾控进医院信息平台”统计2011年全县医疗机构门诊患者81847人次资料,采用LCD—10进行疾病分类。结果发现,疾病分类系统前三位以消化、呼吸、循环系统疾病为主,累计发病占全年疾病的69.59%;单病种前三位是上呼吸道感染、感冒、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前十位累计占全年疾病的58.00%。疾病控制的重点以消化、呼吸、循环系统为主[3]。
参考文献
1清水县统计局.2011年清水县户数和人口[R].清水县年鉴,2011:41—41.
关键词:家庭雾化吸入;糖皮质激素;儿科呼吸系统疾病;应用
下文将选取2013年5月~2015年7月本院收治的80例儿科呼吸系统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探究在儿科呼吸系统疾病的临床治疗中,采用家庭雾化吸入糖皮质激素的治疗方法,其临床应用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5月~2015年7月本院收治的80例儿科呼吸系统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划分为研究组和对比组,每组各40例。研究组中,男28例,女12例,年龄0.3~10岁,平均年龄为(5.7±2.5)岁;对比组中,男27例,女13例,年龄0.4~10.5岁,平均年龄为(5.9±2.8)岁。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及病程病症等方面不存在显著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两组患者均采用相同的常规方式的药物治疗,对比组患者采取医院雾化吸入糖皮质激素治疗方式。研究组患者采取家庭雾化吸入糖皮质激素治疗方式,雾化药液由1.8 ml的生理盐水,1.8 ml的沐舒坦药物,以及配伍而成。指导患者家属正确的雾化吸入治疗操作方式,首先将氧气管理,和雾化吸入器相连接,同时为了防止出现雾化器内药液被稀释情况的发生,严禁在湿化瓶中放水,同时在氧流量速率方面,将其值设置成5.5~7.5 L/min,雾化吸入治疗时间为15 min/次左右,同时在雾化吸入药液的全过程中,要使用面罩将患者的口鼻扣住,雾化吸入治疗完成后,在关闭氧气前,首先要将雾化器拿出来[1]。
2 结果
研究组患者在经过家庭雾化吸入糖皮质激素治疗后,其疾病治疗的情况如下:有33例(82.50%)患者显效,有6例(15.00%)患者有效,另外只有1例(2.50%)患者无效,其疾病的治疗有效率高达97.50%。同时症状消退用时方面,呼吸困难消退用时为(1.3±0.5)d,咳嗽消退用时为(4.2±1.1)d,喘息消退用时为(2.5±0.8)d;对比组患者在经过医院雾化吸入糖皮质激素治疗后,其疾病治疗的情况如下:有21例(52.50%)患者显效,有13例(32.50%)患者有效,另外有6例(15.00%)患者无效,其疾病的治疗有效率达到85.00%。同时症状消退用时方面,呼吸困难消退用时为(2.9±0.9)d,咳嗽消退用时为(7.6±1.8)d,喘息消退用时为(4.2±1.3)d.研究组患者在以上方面都要明显好于对比组患者,存在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呼吸系统疾病是一十分常见的疾病,尤其在儿科群体中,具有较高的发病率,由于种种原因,其发病情况在我国有呈逐年上升的趋势。该类疾病的主要临床症状表现有呼吸困难、咳嗽,及喘息发热等,由于该病病程及治疗周期较长,较难彻底治愈,且在患病期间易引发其他各种类型的并发症,因而该病严重的威胁着患者的身体健康安全及阻碍患者生活质量的提升,加大对该病临床治疗的研究,有着积极意 义[2]。当前在该病的治疗中,主要采用药物治疗的方式,尤其是采用雾化吸入糖皮质激素的药物治疗方式,该药物对于慢性气道炎症,具有显著的疗效[3]。同时经过大量临床实验研究发现,采用家庭雾化吸入糖皮质激素治疗儿科呼吸系统疾病,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由于该治疗方式操作简单,患者可在家庭接受到与医院相同的治模式,同时由于在家庭接受治疗,其极大的缓解了患者的焦虑及恐惧等不良情绪,利于患者积极配合治疗,从而提升疾病治疗效果,因而该治疗方式在该类疾病的临床治疗中,有着良好的应用前景[4]。本研究采用家庭雾化吸入糖皮质激素治疗的方式,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不仅极大的避免了家长反复往来医院所耗费的时间与精力,做到第一时间的治疗,还能有效的缓解患者由于对陌生环境的恐惧及焦虑情绪,有助于稳定其情绪,以积极心态接受治疗。此外,雾化吸入治疗的方式相对于传统的口服用药的治疗方式,药物具有更好的吸收效果[5]。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患者在经过家庭雾化吸入糖皮质激素治疗后,其疾病治疗有效率高达97.50%,而对比组患者只有85%,同时在呼吸困难,及咳嗽、喘息消退用时方面,研究组也要明显好于对比组患者。因而该治疗方式在该病的临床治疗中,有着积极的推广价值[6]。
参考文献:
[1]申昆玲,邓力,李云珠,等.糖皮质激素雾化吸入疗法在儿科应用的专家共识(2014年修订版)[J].临床儿科杂志,2014,(06):504-511.
[2]殷勇,尚云晓.家庭雾化吸入糖皮质激素治疗在儿科呼吸系统疾病中的应用[J].临床儿科杂志,2014,(09):898-900.
[3]杨荣凤,薛秀丽,白丽华,等.雾化吸入疗法在儿科呼吸系统疾病中的应用与研究[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5,(08):838-839.
[4]潘如芳.糖皮质激素在儿科和呼吸系统疾病中的合理应用[J].中国社区医师,2013,(21):10.
[关键词] 死因分析; 死亡率; 死因顺位; 潜在减寿年数
[中图分类号] R339.3+9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5-0515(2012)-02-235-01
目前,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城乡居民的生活方式、饮食结构、环境状况等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尤其是人口城市化、老龄化;环境污染和生活方式的变化等诸多因素,城乡居民健康行为和疾病模式也发生了变化[1],与之相关的主要疾病的死亡率也随之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为了解我县居民死因分布特点及寿命的影响,评价健康状况和疾病的危害程度,为制定疾病预防控制措施、策略提供科学依据。对汉源县2009年全死因资料进行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死因资料 来源于2009年汉源县39个乡(镇)死因监测点的数据。死因按照国际疾病分类(ICD-10)标准分类。
1.2 人口资料 来源于2009年汉源县统计局人口数据,全县共计322446人,其中性别比为男:女=1.04:1,标化率按照2000年的全国人口普查人口资料计算。
1.3 资料处理 所有死亡报告卡均由39个乡(镇)卫生院疾控医生和汉源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死因监测管理人员统一录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死因登记报告信息系统,经逻辑核查,剔重补漏后汇总,然后导出数据自动生成Microsoft Excel 进行统计分析,平均期望寿命、去死因寿命计算采用参考文献[2]中的方法。
2 结果
2.1 基本情况 汉源县2009年共报告居民死亡2087人,其中男性1235人,女性852人,死亡率为647.24/10万,标化死亡率为607.53/10万;婴儿死亡率为6.93‰,新生儿死亡占婴儿死亡的57.89%。期望寿命74.75岁,其中男性为71.49岁;女性为78.40岁。
2.2 主要死因顺位 汉源县2009年前5位死因分别为:呼吸系统疾病、恶性肿瘤、损伤和中毒、脑血管疾病、心血管疾病,在全死因中所占的比例依次为22.38%、21.51%、17.97%、16.58%、9.78%,合计占全死因的88.21%。男女前5位死因顺位略有差异,男性为:恶性肿瘤、损伤和中毒、呼吸系统疾病、脑血管病、心脏病,占男性全死87.77%;女性为:呼吸系统疾病、脑血管病、恶性肿瘤、损伤和中毒、心脏病,占女性全死因的88.85%,见表1。
表1 2009年汉源县居民5位死因死亡率(1/10万)和构成比(%)
2.3 各年龄、性别死亡特征 2009年报告死亡率为647.24/10万,男性为750.27/10万,女性为539.78/10万,男性死亡率明显高于女性(卡方值为55.52,p<0.01)。各年龄组全死因死亡率,0岁组较高为6.93‰,1岁后随年龄的增长逐渐下降,至10岁-降到最低为4.31‰,15岁-开始逐渐上升,40岁-迅速上升,80岁最高为146.62‰.但男性和女性死亡率迅速上升起始年龄略有不同,男性在30岁以后,女性在40岁以后。
前5位死因在各年龄组分布的差异较大,0-14岁组致死原因主要以损伤和中毒,其次是呼吸系统疾病,占年龄段死因的48.97%;15-34岁年龄段主要死因以损伤和中毒为主,占年龄段死因的70.92%;35-59岁的主要死因是损伤和中毒,其次是恶性肿瘤,占年龄段死因的51.92%;60岁及以上呼吸系统疾病为首要死因,其次是脑血管病,占年龄段死因的52.55%,见表2。
表2 2009年汉源县居民前五位死因不同年龄段死亡率(1/10万)
2.4 主要死因PYLL、PYLL率 潜在减寿年数(PYLL)即死亡造成的寿命损失,它考虑了死亡年龄及疾病对人群寿命危害。减寿率(PYLL率)能更好地反映寿命损失量的大小,减寿率增加,说明寿命损失量增加,减寿率愈大,意味着死亡事件愈早,突出了早死比晚死对寿命减少的危害性[3-4]。从表3可以看出,损伤和中毒取代呼吸系统疾病跃居减寿顺位第一位,是造成汉源县居民“早死”的原因及青壮年死亡的主要原因,呼吸系统疾病和恶性肿瘤是造成2009年汉源县居民死亡的主要疾病。
表3 2009年汉源县居民潜在减寿年数分析及顺位
2.5 损伤和中毒外部原因死因顺位 损伤和中毒位居全死因减寿顺位第一位,2009年汉源县居民损伤和中毒死亡率116.30/10万,标化死亡率为109.16/10万,前5位死因为机动车辆交通事故、意外跌落、自杀、砸死、淹死。男性死亡率(165.24/10万)明显高于女性死亡率(65.25/10万)(卡方值为33.76,p<0.01)。男性损伤和中毒的前5位死因为机动车辆交通事故、意外跌落、砸死、自杀、淹死;女性为机动车辆交通事故、意外跌落、意外中毒、砸死、淹死。
各年龄段死因分布:0-14岁组主要是淹死、机动车辆交通事故;15-34岁组主要是机动车辆交通事故、意外跌落、自杀;35-59岁组主要是机动车辆交通事故、意外跌落、砸死;60岁以上主要是自杀、意外跌落、机动车辆交通事故 见表4。
表4 2009年损伤和中毒前5位死因不同年龄段死亡率(1/10万)
2.6 平均寿命及主要影响因素 2009年本县居民平均寿命63.14岁,分别去除损伤和中毒、恶性肿瘤、呼吸系统疾病、脑血管病、心脏病等死因,平均寿命依次增加5.07、4.91、4.40、3.33、2.45岁,若前5位死因全部去除,我县居民平均寿命将增加20.16岁。
3 讨论 监测分析结果表明,我县前5位死因顺位为呼吸系统疾病、恶性肿瘤、损伤和中毒、脑血管病、心脏病,占全死因的88.21%。1-34岁年龄段死亡率相对较低,35岁以后进入迅速上升期,并以呼吸系统疾病、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等慢性病死亡为主,提示慢性病的预防重点应放在40岁以下的人群。
损伤和中毒死亡在全死因顺位中虽然只排在第3位,但潜在寿命损失(PYLL)顺位却跃居第一位,是造成“早死”及青壮年死亡的主要死因,是威胁我县居民健康,影响人均期望寿命的重要因素。损伤和中毒死亡又以交通事故、意外跌落和自杀为主。交通事故是第一位伤害死因,占伤害死亡的29.6%,自杀也是不可忽视的主要伤害死因,排在第3位,主要集中在60岁及以上人群,提示应关爱老年人心理健康。
各年龄组死亡率男性均大于女性,无论男女,在婴儿时期死亡率均出现一个死亡高峰后迅速下降,10-14岁组降到最低,随后,随着年龄的增加死亡率呈现持续上升的趋势,与全国第3次死因回顾抽样调查报告相同[5]。男性死亡率快速上升期较女性提前10岁,这种现象可能与男性的不良生活习惯和行为(吸烟、酗酒)以及特殊的职业暴露因素有关。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城市人口老龄化、癌症、心脑血管病等慢性病将成为城市居民主要的死亡原因,生活方式、饮食结构、环境状况等的变化,也将影响疾病模式的变化[6],与之相关主要疾病的死亡率也将发生变化。今后,我县应该加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预防控制和健康教育工作,加大宣传力度,尤其是交通安全知识的宣传和膳食指导工作,这对于提高人们交通安全意识和卫生知识水平、改变不良的饮食习惯、倡导健康行为、增强自我保健意识,从而降低损伤和中毒死亡率、降低恶性肿瘤以及其他慢性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提高全民健康意识,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卫生部.全国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刚要(2005-2010)[S].2004.
[2] 倪宗赞,曹素华,潘晓萍等.卫生统计学[M].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97-205.
[3] 徐宝华,张鸣.预防医学统计学[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91:211-213.
[4] 徐来荣,周碧波.鄞县居民1992-2000年主要死因减寿分析[J].浙江预防医学,2001,13(7):11-12.
【关键词】 老年患者;呼吸疾病;护理问题;方法
老年人患有呼吸系统疾病的比例占老年疾病患者很大一部分,这些患者大多年龄较大,时间较长,而且由于自身身体机能的衰退,比较容易复发。常见的老年人呼吸系统的疾病有:慢性支气管炎、哮喘、肺炎等。随着社会的进步,老年人需求多样化也不断增长,这样对老年人的护理需求也逐步被重视起来。 下面就从一组数据中,来分析怎样对老年人患者进行护理。
1 老年呼吸疾病患者现状
在一个调查小组中有40例老年患者,年龄平均在60~85岁,大多是慢性支气管炎,阻塞性肺气肿。患病时间平均在5~15年,同时很大一部分患者还伴有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一些慢性疾病。
2 在护理时遇到的问题及方法
2.1 老年人的心理护理 由于老年人的年龄较大,各系统、组织以及器官功能的衰退,很容易会造成病情反复发作,再加上长期的治疗,不能有效的快速根除这些疾病,这样就造成老年人心理上对医院和治疗不信任,出现焦虑、恐惧、沮丧、不配合治疗等一些不良情绪。为了解决这样一个问题,医护人员要做到对老年患者心理的护理,关心老年人,耐心回答他们提出的问题,增强患者对医护人员的信赖感,消除或缓解他们的不良心理压力。
2.2 专业的医护护理 老年呼吸疾病常伴随有反复的咳嗽、气喘、呼吸困难、胸痛等症状,医护人员要严密观察病情症状有无加重,注意痰液和咳血的颜色以及量的多少,如有病情变化,可以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减轻患者的痛苦。老年人的病情容易突变,所以要重视老年患者的细微变化和出现的症状,及时向医生反馈信息。在做到对病情观察的同时还要对老年患者做到正确的氧疗护理。正确执行医嘱,根据病情的需要给患者采取相应流量吸氧,在氧疗护理期间,医护人员要注意巡视,多观察患者的缺氧症状是否改善,自信检查氧气管是否漏气,吸氧管是否通畅,定期做到对吸氧管的更换等。对有排痰护理的患者,也要重视。这是因为老年人肺功能低下等,容易使痰液阻塞呼吸道,影响肺通气功能。就要求医护人员加强对呼吸道的护理,保持呼吸道的通畅,改善肺功能,这样对老年患者的康复提供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要让患者明白排痰的重要性,教会他们有效的排痰方法,指导并协助患者排痰。要定时协助患者翻身,叩击患者的背部,以使粘附在肺部的痰液松动脱落,使痰液咳出。对病情比较严重或昏迷的患者,要及时有规律的对其进行吸痰,必要时采用气管插管吸出痰液等分泌物,以免窒息状况的发生。
2.3 老年人的生活护理 呼吸系统疾病容易受到感染造成反复发作,要求医院保持安静的室内环境,保持新鲜的空气和适量的温度和湿度。针对病情较轻者可以让患者适当的做一些运动,对病情较重者,要加强对基础护理,预防压疮的发生。和患者家属讲清翻身的重要性,并做好翻身记录。保持床铺的清洁干燥。同时还要对患有呼吸系统的老年患者的饮食护理。这类的老年患者由于感染、呼吸困难等因素,可能会导致身体机能处于负氮平衡,降低了机体的免疫力,容易受到外来的感染。因此就必须要给老年患者补充充足的营养。嘱咐患者家属对患者饮食的注意,应做到少食多餐,细嚼慢咽,防止噎食;多引用流质、半流质食物,忌辛辣冷的食物,多食高蛋白和蔬菜、水果。
2.4 健康指导 老年人多患有慢性的呼吸系统疾病,让患者学习并采用缩唇呼吸法、体力训练等一些基本的康复训练技能。通过缩唇呼吸法,可以延缓吸气时气流压力的下降,提高气道内压,排除肺内的残气,吸收新鲜的空气,增强肺泡换气,有效的改善了缺氧症状。体力训练也多主要是以呼吸体操和医疗体育等有氧运动为主。
2.5 用药安全护理 因为老年患者大多伴有其他的慢性疾病,需要服用多种药物,如果疏忽,就会造成漏服、少服、用药过量,甚至在服用的过程中出现不良反应。老年患者常常忘记吃药,或忘记已经服过又过量服用,所以针对这种情况,医护人员就要做到口服药由护士按次送服,并且监督患者把药服下。针对患有吞咽困难或病情较重的患者,最好把药物研碎溶解在水中服用。服药后注意观察药物疗效和有无不良反应。
2.6 老年人的日常护理 在日常生活中多鼓励患者自己处理日常生活的基本活动,介绍有关的保健知识、可采取的防治措施等。还要注意帮助患者积极主动地执行各种治疗、护理及康复活动。多听音乐、阅读等,让患者保持舒适的,根据天气的变化添减衣物,常开窗换气。
因为康复期是呼吸系统疾病缓解期,这样就应该采取措施增强患者的机体免疫力,对易患感冒患者鼓励加强锻炼,增强耐寒能力,增强体质,鼓励患者加强呼吸功能锻炼,加强膈肌活动,增加有效通气量。注意有氧呼吸,对有烟、酒嗜好者要鼓励戒烟戒酒,以利改善呼吸功能。
在入睡时,老年患者多患有睡眠障碍,这样就要求医院必须给患者提供良好的睡眠环境,护理人员也要做到走路轻,说话轻、操作轻和关门轻。在入睡前让患者用温水泡脚,避免进行刺激性的谈话或节目,以免影响睡眠质量,对严重失眠者可用药物辅助患者入睡。
3 小结
呼吸系统疾病多是慢性过程,病情不稳定,对患者的学习、工作、心理和日常生活等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我们要想通过护理来改善对呼吸系统老年患者的生活质量,就必须要重视患者的生理、心理、精神和环境的需求。只有这样才能增强老年患者的体制,老年患者健康的目的才能实现,才能为老年患者提供更好的全方面的护理。
参考文献
[1]全星.呼吸内科住院患者焦虑水平分析[J].医学产业资讯,2007,4(34):37-38.
[2]尤黎明.内科护理学[M[.第3版.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7-9.
[关键词] 死亡病例;死因顺位;统计分析
[中图分类号] R195.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672-4208(2010)09-0030-02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工作、生活、卫生设施不断改善,医疗水平逐步提高,死因谱也相应发生了变化。为了解威胁居民生命和健康的主要疾病及其影响因素,更好地防病治病,现将我院2007~2009年死因网络直报的1003例死亡病例进行统计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2007~2009年我院死因网络直报的《医学死亡证明书》。
1.2 方法依据国际疾病分类标准(ICD-10),对2007~2009年我院死因网络直报资料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死亡人数及性别比2007~2009年我院网络直报死亡病例1003例。其中男性652例,占65.00%,女性351例,占35.00%,男女性别比为1.86:1。
2.2 年龄构成死亡人数最多的年龄组为70~79岁组,占26.82%;其次为60~69岁组,占17.05%;最少的为10~19岁组,占1.79%。死亡病例中最小年龄3 d,最大年龄98岁。各年龄段死亡人数及构成比见表1。
2.3 职业分布以离退人员多见,其次为农民和家务待业者,分别占25.02%(251/1003)、15.85%(159/1003)、12.76%(128/1003)。
2.4 死因顺位1003例死因报告病例中,恶性肿瘤、循环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占前3位,占全部死亡病例的77.37%。死因顺位及构成比见表2。
3 讨论
[关键词] 住院; 疾病构成; 儿童
[中图分类号] R7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5-0515(2012)-01-108-01
勐腊县具有20多种民族,约22.5万人口,占地面积7081平方公里。随着医疗保健工作的普及,社会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为了解勐腊县儿科住院病例构成特点,现将2011年1478例住院儿童病案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为临床防治提供信息。
1 资料和方法
1.1 资料来源 2011年1月1日至12月30日住院患儿住院登记表及病案。人口资料来源于县统计局及疾病防治中心。
1.2 分组 参考常用的年龄阶段划分方法[1]。分5组:(1)新生儿组0-28天;(2)婴儿组:28天至未满1周岁;(3)幼儿组:1-3岁;(4)学龄前期组3-6岁;(5)学龄组:6-12岁。
1.3 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以第一诊断进行分类统计。
2 结果
2.1 2011年儿童住院率 全县共有0-12岁儿童数31786,住院率为4.65%。
2.2 2011年住院儿童年龄分布 见表1。
表1 2011年住院儿童年龄构成及顺位
2.3 2011年住院儿童性别、城乡、季节分布 见表2。
2.4 2011年住院儿童前5位疾病系统构成及前5位疾病病种构成 见表3。
表3 2011年住院儿童前五位疾病系统构成及前五位疾病病种构成(%)
3 讨论 勐腊县人民医院属于2级甲等医院,规模较大,设备较完善,儿科收住了全县所有患病儿童,能完全反映勐腊县儿童疾病构成及变化。本组资料显示:2011年住院儿童中,农村明显多于城市,勐腊为多民族县,是国家重点扶持的贫困县,农村交通不便,经济、文化都较落后,少数民族家长缺乏科学的育儿知识,加上不良的生活卫生习惯,导致儿童易患各类疾病。住院儿童男多于女,男女之比为1.43:1,超出国际上公认的正常范围。104-107:100[2]。提示勐腊出生性别比失衡。年龄分布上,住院儿童0-1岁婴儿最多,占住院儿童的55.35%,可能与婴儿期全身各器官系统发育未成熟,免疫力低,易受外界环境影响而发生呼吸道和消化道感染有关,随着年龄增长,免疫力增强,住院儿童数逐渐减少。勐腊为热带雨林气候,四季分化不明显,夏、秋季住院患儿相对较多,可能原因为:天气炎热,时下家长对孩子保护的太好,以至于孩子对气温变化的适应能力差,故易患呼吸道疾病。在住院患儿中,上下呼吸道感染占60%以上,绝大部分为肺炎,且仍是全国5岁以下儿童死亡的第一位原因[3]。本组资料显示:呼吸系统疾病为住院儿童疾病之首,占61.71%,而肺炎占住院儿童的43.71%,故需积极采取有效措施,降低呼吸道感染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新生儿疾病为住院儿童第二大疾病,尤以新生儿肺炎居多,新生儿肺炎症状、体征不典型,易被家长忽视,而失去有效的治疗时机,应提高家长对疾病的早期识别能力,及新生儿科医护人员对新生儿肺炎的救治水平,以降低新生儿肺炎死亡率。消化系统疾病中,以小儿腹泻病居多,HP相关性胃炎在学龄期及学龄前期儿童多见,消化系统疾病有“病从口入”的特点。因此指导家长合理喂养,改善环境卫生条件,促进儿童健康成长。
随着社会的进步,环境的改变,对于儿童疾病应注意从治疗向预防转变,采取综合有效的预防措施,关注儿童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 吴瑞平,胡亚美,江载芳.诸福棠实用儿科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3-5.
【关键词】老年患者 呼吸系统 护理 护患关系
呼吸科方面的疾病通常会反复发作,尤其是以老年患者居多。正由于呼吸科久治不愈的病情,呼吸科老年患者常常会引发焦虑、烦躁等情绪化反应,这给康复带来不小的影响。而且,老年患者病情变化风险较大,特别是一些肺心病或者哮喘等呼吸科老年患者,在夜间发病率以及死亡率都是比较高的。可见,医护人员在进行规范治疗的同时,注重呼吸科老年患者的护理,对于治疗效果的提升尤为重要。本文回顾性分析2009年9月至2011年05月期间在我院进行住院就诊的24例呼吸科老年患者,总结一下临床的护理体会。
1 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收集并选择2009年09月至2011年05月期间在我院进行住院就诊的24例呼吸科老年患者。其中男性患者15例,女性患者9例,年龄在60至90岁之间。本组24例呼吸科老年患者中,支气管哮喘者有5例,慢性支气管炎,阻塞性肺气肿患者有16例,支气管扩张患者有2例,肺癌患者有1例。
1.2护理方法
本组24例患者经过临床药物治疗的同时,合理运用护患沟通技巧,进行了常规有效的护理治疗。具体护理方法描述如下: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以及咳嗽、气喘、呼吸困难、胸痛症状有无加重,注意痰液的颜色、量等,特别是针对于老年患者,更应该加强晚上的护理,防止因为夜间病情加重而带来危险;及时根据患者病情调节氧流量,记录好血气监测数值。并严格掌握药物的使用剂量;维持患者的气道通畅,加强痰液引流的处理,如使用呼吸机,护理人员应该认真观察各项参数,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进行解决;注重患者所处环境的建设,保证通风、整洁、无菌。同时护理人员应该对患者进行心理方面的辅导,帮助患者树立信心,积极配合治疗。
2 结果
本次研究的24例呼吸科老年患者是随机选择的,说明老年患者在呼吸系统疾病中属于高发人群。本组患者经过上述方法的护理后,康复以及好转的患者有22例,比例高达92%。说明本院针对于呼吸科老年患者的护理方法还是可行的,效果也是较为满意。
3 讨论
3.1注重患者的心理护理
相当一部分呼吸科老年患者因为一时不能解除病痛,就会产生焦虑以及恐惧等心理,在整个临床的治疗护理过程中,必须尊重患者的人格,保守病情方面的秘密,处理好护患之间的关系。
首先,处理好护患关系。护理人员要以患者为中心,真正从患者的角度考虑,给予患者理解、关爱以及援助。如果患者由于种种原因闹情绪时,护理人员应该耐心对待,不要因为患者的一些言行举止而发怒,从患者的不满情绪中了解他们的需求,尽可能去满足患者的合理要求,缓解患者的心理压力。在日常治疗中注意操作细节,对反应迟钝者不可性急,对言语啰嗦者不要嫌烦,不要任意打断其话题,甚至流露不屑一顾的神情,注意礼貌和态度。平时主动关心老人,主动和老人打招呼,问长问短,以消除其孤独感、恐惧感。老年患者由于疾病折磨,力不从心,生活不能自理,护理人员更应加强患者的基础护理,做好生活护理,促进舒适。
其次,对于呼吸科特殊的老年患者,应该采取不同的护理措施。比如:急性痛苦的老年患者,护理人员与患者进行沟通时应该简洁,并可借助于搀扶等肢体语言传达同情及友善信息,令患者产生亲和感。在治疗中,对老年患者的意见和挑剔,切不可讲其“古怪”、“难缠”、“没事找事”而不加理睬,必须耐心解释,避免矛盾冲突。
3.2加强患者的呼吸道护理
呼吸科老年患者的呼吸道护理至关重要。首先要保证患者的呼吸道顺畅,避免因呕吐物、分泌物的误吸而堵塞呼吸道。对神志清醒者,指导患者深呼吸和有效咳嗽,配以翻身拍背,雾化疗法,促进痰液排出。对于意识不清或排痰困难者,可行机械吸痰。可经病人的口、鼻腔、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处进行负压吸痰。需要注意的是,每次吸引时间少于15秒,两次抽吸间隔时间大于3分钟;吸痰动作要迅速、轻柔,将不适感降至最低;在吸痰前、中、后适当提高吸入氧的浓度,避免吸痰引起的低氧血症;严格无菌操作,避免呼吸道交叉感染。
其次,老年患者因为年龄、肌体等原因呼吸道的肌张力降低、肺活量也会有所减少,更会引起肺部的感染。医护人员要确保给患者一个舒适的环境,室温可保持在20度左右,湿度可在50%至70%的范围内。如果哮喘病患者,可适当调高一点室温以及湿度,这样可以促进气道的湿润,增强气道消除分泌物的能力。
另外,氧气治疗是呼吸科患者中普遍采用的方法之一,可以改善呼吸功能,增加心肌的代谢功能。根据病情需要给予低流量、中流量或高流量吸氧。在对患者进行吸氧治疗时,医护人员应该尽量采用双腔吸氧管,同时应该勤巡视,多观察,监测患者的氧流量,避免鼻导管脱落或者堵塞等。此外,吸氧的同时应该指导患者进行适当的深呼吸锻炼,这样可以获得更大的运动耐受量,比较适合于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的患者。
3.3注重患者的饮食调理
呼吸科方面的疾病属于消耗性疾病,合理的饮食对于疾病的治疗具有很好的辅助作用。护理人员应该为患者及家属宣教呼吸系统疾病的健康知识,借助于各种方式让患者对于自身疾病有所了解,改变不良的饮食习惯,让他们积极配合治疗。呼吸科老年患者的饮食调理注意点如下描述:嘱患者要少食多餐,细嚼慢咽,防止噎食及呛咳;以清淡为宜,避免辛辣、油腻以及一些过敏性食物;少食产气食品,多吃高蛋白、高纤维素的瘦肉、鱼、蛋和新鲜的蔬菜、水果;采用少量多次的方式进行饮水等。
总之,随着社会的进步,呼吸科老年患者对于护理方面的服务要求也会不断提升,不仅仅是药物的治疗,而且还需要护理人员与患者之间的护理交往,为呼吸系统疾病的康复建立一条途径。
参 考 文 献
[1]金文喜.浅谈呼吸科临床护理体会[J].中国保健(医学研究版),2009,16( 3) : 94-95.
【关键词】 沙尘天气; 非沙尘天气; 呼吸道传染病; 门诊人数
Research and Analysis of Correlation Between Dust Weather and Respiratory Infectious Diseases/YAO Chuang,LI Guang-chen,XU Jian-guo.//Medical Innovation of China,2015,12(26):075-077
【Abstract】 Objective:To discuss the impact of dust weather on respiratory infectious diseases in Khorchin district,Tongliao city,Inner Mongol.Method:Khorchin district,Tongliao city,Inner Mongol was selected as the research site.The meteorological materials from 2011 to 2014 were obtained by contacting Tongliao meteorological department,incidence information of respiratory infectious diseases were obtained with the help of Tongliao Infectious Disease Hospital and two large and middle sized hospitals.The correlations between meteorological factors and incidence rates of infectious diseases were analyzed.Result:The outpatient quantity of respiratory tract infections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after dust weather.The incidence rates of influenza,measles,mumps and tuberculosis had a positive correlation with the occurrence of dust weather.Conclusion:Areas with higher-frequency dust-weather have stronger fitting and forecasting capability toward respiratory infectious diseases,which has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further learn,prevent and control the outbreak of respiratory infectious diseases.
【Key words】 Dust weather; Non-dust weather; Respiratory infectious disease; Outpatient number.
First-author’s address:Medical College of Inner Mongolia University for the Nationalities,Tongliao 028041,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5.26.023
沙尘天气是指风将地面尘土、沙粒卷入空中,使空气混浊的一种天气现象。大风夹杂扬沙使能见度小于1公里的为沙尘暴,能见度在1公里以上的为沙尘或扬沙天气。根据中国气象局的分类标准,沙尘天气分为浮沉、扬沙、尘暴三类[1]。它的发生与土地沙漠化和大气环流有关[2]。大量的流行病学及毒理学研究表明,空气颗粒污染物的短期升高与人群呼吸系统疾病的死亡率和发病率的升高密切相关[3-5]。扬沙或沙尘暴来临时大气细颗粒物浓度急剧上升,可增加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气肿等疾病的发病率,对人类健康造成很大威胁[6]。因此,研究沙尘天气对呼吸系统疾病的影响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应用价值[6]。本文通过对内蒙古通辽市科尔沁区近4年的沙尘天气气象资料和同期呼吸道传染病发病资料进行相关性分析,旨在探讨沙尘天气与呼吸道传染病的关系,现具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地点及研究时段 通辽市地处内蒙古东部,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属于40年沙尘天气多发中心与荒漠化土地较为严重地区。该地区春秋季干旱多风,风沙天气频繁,对于研究沙尘天气对呼吸道传染病的影响具有一定代表性。有研究显示,通辽地区沙尘天气的发生主要集中在3、4、5月份,其发生次数占全年发生次数的16.92%、34.44%、24.77%[7]。故本研究选择2011-2014年3、4、5月作为研究时段。
1.2 资料来源 2011-2014年时间段气象资料来源于通辽市气象局(通辽市气象局科技服务中心);大气污染资料来源于通辽市环境保护局(通辽市环境监测站);选择通辽市传染病医院及两所大、中型医院呼吸科作为门诊病历资料来源,本次提供门诊数据的三家医院为通辽地区处置呼吸道传染病较权威医院,患者来源充分覆盖通辽市区及周边旗县,且处置呼吸道传染病门诊数占全区门诊数85%以上,基本代表通辽市呼吸道传染病的总体情况。门诊病历经统计后根据文献[8]剔除与研究方向不相关的病例。
1.3 分析方法 采用SPSS 10.0统计软件,进行沙尘天气、非沙尘天气与呼吸道传染病(主要包括流行性感冒、麻疹、流行性腮腺炎及肺结核)日门诊人数的相关性统计。由于日门诊患病人数对总体居民基数而言属于小概率事件,本研究中在排除了患病门诊的重复复诊因素、长期趋势、季节趋势、日历效应、气象因素等混杂因素的基础上,将沙尘天气发生日和选定的非沙尘天气发生日分别作为因子变量,分别观察其对医院每日呼吸道传染病就诊量的影响。介于本研究时间段分布的特殊性及病例数据的统计科学性等因素特点,本次研究把气象和门诊数据关联后共分为20组,每组数据均包含因子变量日及之后7 d的气象指标及门诊病历数据。1~10组(即A组)为沙尘天气过后8 d数据指标(含沙尘天气当日);11~20组(即B组)为非沙尘天气过后8 d数据指标(含非沙尘天气当日),为减少沙尘天气对非沙尘天气组的数据影响,“非扬沙天气发生日”选择为之前7日和之后7日均无扬沙天气时段。采用沙尘天气与非沙尘天气日门诊人数相对比的方法进行对比分析。
2 结果
2.1 气象数据及呼吸道传染病门诊量统计结果 2011-2014年3-5月期间,通辽市沙尘天气频繁,PM10、风速的变化对四种呼吸道传染病的门诊量变化具有较明显的影响。与非沙尘天气相比,风速在沙尘天气发生时明显增高;PM10在沙尘天气发生时明显增高,在沙尘天气过后,呈递减趋势降低。沙尘天气过后,排除其他关联性因素后,4种呼吸道传染病门诊人数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长,且均存在滞后效应;尤其和流行性感冒、肺结核疾病的关联性最为显著。流行性感冒和肺结核就诊人数在沙尘过后第4天达到峰值;麻疹就诊人数自沙尘过后第1天至第7天,呈现递增趋势;流行性腮腺炎就诊人数虽然呈无规律分布,但就诊总人数仍高于同期非沙尘天气,见表1。
2.2 沙尘天气与非沙尘天气对门诊人数影响的对比分析 沙尘天气导致流行性感冒、麻疹、流行性腮腺炎、肺结核的日门诊人数明显高于非沙尘天气,沙尘组总门诊量比非沙尘组总门诊量高出18.38%,见表2。
3 讨论
本次调查结果表明,沙尘天气当日,PM10浓度最高,风速最大,滞后7 d呈现递减趋势,致使大风夹杂浮尘及病原体长期悬浮于空气中。而沙尘中的浮尘,通常被称为“可吸入微粒”,能侵入人体肺泡,并以碰撞扩散、沉积等方式滞留在呼吸道的不同部位,刺激、损坏呼吸系统,导致人群对呼吸道传染病易感性增强,使许多病原体乘虚而入;进入肺部的颗粒物可导致支气管的通气功能下降和肺泡的换气功能丧失,并进一步引起多方面的危害。长期生活在颗粒物污染环境中,免疫功能会受到明显抑制,增加暴露人群疾病的发病率或加重率及死亡率[1-5]。
本研究结果表明,沙尘过后第3、4天,流感门诊量和肺结核门诊量最高。由此可见,流感和肺结核的发病时间较沙尘天气滞后,沙尘天气对流感和肺结核的前期预测时间周期为2~3 d;充分证明了沙尘天气是潜在的呼吸道系统疾病的激发因素。
数据统计分析后发现,麻疹门诊量在沙尘天气过后7 d内,呈现出递增趋势。这可能是随着沙尘天气携带过敏物质对人体作用后,麻疹临床表现的滞后性导致的结果,同时也反映出沙尘天气携带有大量过敏源的真实情况。这种滞后效应的发生原因主要是:沙尘天气导致空气中微生物浓度和种类增多;同时沙尘粒子可携带微生物在大气中传输;其中流感病毒和禽流感病毒已被证实可通过沙尘天气长距离运输[9]。这些微生物或低浓度的有毒物质随颗粒物进入人体后需要在体内繁殖达到一定数量才能出现临床症状,从而出现滞后效应。同时也不排除患者躲避强沙尘天气过后进行就诊的可能性。
通过对沙尘天气过后,1~7 d的呼吸道传染病日门诊例数统计发现,不同的呼吸道传染病受到沙尘天气影响后,发病或复发的时间具有先后差异性。通过大气分析和跟踪颗粒物的变化,发现沙尘天气与呼吸道传染病具有直接相关性,主要体现在:沙尘中或大风夹杂物中携带致病菌或病原体,使免疫力相对较低人群中流感病例短期内急剧升高;同时也发现沙尘天气与呼吸道传染病具有间接相关性,主要体现在可使肺结核患者在沙尘天气影响下旧病复发或加重趋势。
流行病学调查发现,沙尘天气的发生直接或间接作用于呼吸道传染病流行过程。沙尘天气既可直接影响传染病病原体与媒介,又能通过改变人群对传染病的易感性间接影响传染病的流行[10]。这使得确定人类对气候变化因素的暴露值非常复杂。赵春霞[11]研究结果显示,沙尘天气对呼吸系统疾病影响的主要因子为PM10,PM10浓度的高低对人群自然死亡率有影响。
国外研究表明,全世界每年死于空气污染的人数为320万,其中21万人来自亚洲[12]。因此,呼吁沙尘高发区域的人们采取适当的防护措施,从而降低沙尘对呼吸道的伤害尤为必要。减少沙尘天气户外停留时间;沙尘天气户外活动时,选择适当的防护装置(如防颗粒口罩等),也能有效阻挡大部分沙尘颗粒;沙尘天气户外活动后,及时漱口,及时清洗鼻腔、口腔,同样能够减少沙尘对心肺系统、呼吸系统的损伤;提高自身免疫力,加强体育锻炼,多饮水,以此增加机体新陈代谢速度,也是专家推荐的抵御呼吸道传染病的有效方式。
病原体、媒介及环境之间存在很多不确定因素,要在气候和传染病间建模,尚需解决许多问题,包括自然因素的筛选,影响因素对媒介分布、传病能力的影响,自然因素、社会经济因素和人类行为因素对疾病传播的影响程度。而目前的许多研究的模型仅建立在单一因素或少数几个因素对传染病的影响上,而使模型预测结果的正确性存在偏差[13]。在研究气象资料和疾病关联性时,研究方法和统计学数据分析有待进一步完善和改良。
综上所述,沙尘天气的发生导致呼吸道传染病(流行性感冒、麻疹、流行性腮腺炎、肺结核等)的发病率有不同程度的增长,沙尘天气高发地区对呼吸道传染病具有较高的拟合和预测能力,对进一步认识、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爆发流行具有重要意义。研究同时发现沙尘天气过后,其他疾病门诊量也有不同程度的变化;沙尘天气对其他疾病的影响,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杨振华,孟紫强,潘竞界,等.沙尘暴多发地区人群呼吸与循环等系统疾病的现患调查[J].环境与职业医学,2008,2(25):8-12.
[2]王式功,董光荣,陈惠忠,等.沙尘暴研究的进展[J].中国沙漠,2000,20(4):349-356.
[3] Kan H,Chen B,Hong C.Health impact of outdoor air pollution in China:current knowledge and future research needs[J].Environ Health Perspect,2009,117(5):A187.
[4] Touloumi G,Samoli E,Quenel P,et al.Short-term effects of air pollution on total and cardiovascular mortality:the confounding effect of influenza epidemics[J].Epidemiology,2005,16(1):49-57.
[5]李令军,王英,李金香,等.2000-2010北京大气重污染研究[J].中国环境科学,2012,32(1):23-30.
[6]孟紫强,胡敏,郭新彪,等.沙尘暴对人体健康影响的研究现状[J].中国公共卫生,2003,19(4):471-472.
[7]刁鸣军,王树森,罗于洋,等.内蒙古通辽市沙尘暴发生规律[J].中国水土保持科学,2013,11(6):24-27.
[8]卫生部卫生统计信息中心,北京协和医院世界卫生组织疾病分类合作中心.国际疾病分类(ICD-10)应用指导手册[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01:187-229.
[9] Chen P S,Tsai F T,Lin C K,et al.Ambient influenza and avian influenza virus during dust storm days and background days[J].Environ Health Perspect,2010,118(9):1211-1216.
[10] Wu X M,Wu Y Q,Cheng J Q.Research advances of climate change and infectious diseases[J].Chinese Journal of Public Health,2010,26(1):127-128.
[11]赵春霞.沙尘暴对人群健康的影响[D].兰州:兰州大学,2011.
[12] Al-Taiar A,Thalib L.Short-term effect of dust storms on the risk of mortality due to respiratory,cardiovascular and all-causes in Kuwait[J].Int Biometeorol,2014,58(1):69-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