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艺术教育发展现状范文

艺术教育发展现状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艺术教育发展现状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艺术教育发展现状

第1篇:艺术教育发展现状范文

 

本文以小提琴为例,对其初级教学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行简要分析,从而引起教师以及家长的重视,并进行适当改进。

 

艺术是一个美好的词汇,它汇集了时间概念、空间想象以及社会效应,对于艺术教育,它是整个国家文化软实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生活中不可忽视一项调节工具,是人类思想活跃创新的一种必要手段。因此,艺术教育和艺术实践已经深入人心,是千千万万追求进步的父母为孩子安排的成长必备课程。

 

当今教育领域有这样一个现象:在接受正规的学校科学文化教育之时,很多父母都提早为孩子选择了艺术业余课程作为辅助,比如,唱歌、乐器、绘画、舞蹈等等,不难看出,每个家长的期望值是很高的,都希望自己的孩子不仅学习优秀,还能掌握一项(或多项)才艺,可以在之后的生活中与众不同,脱颖而出,甚至可以说作为走向成功的一个重要方式。而面对这样的受教育者心态来说,初级艺术教育百花齐放,老师也就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以小提琴为例,我们分析了在初级阶段,艺术教学面对的一些现象和问题。

 

小提琴属于高贵典雅的弓弦乐器,有“乐器王后”的美称,在音乐范畴中,小提琴的音色表现力强,音域宽广,是交响乐队中最重要的成员,同时也是所有乐器中最难把握和掌控的一项乐器。小提琴本身外形精致,携带方便,舞台造型优美,应用广泛,这就成为很多家长的首要选择,但是,看似小巧的乐器,却忽视了它之所以可以最大程度地表现音乐情感、完成艺术追求的技术性、重复性以及时间性。

 

目前,我国的初级小提琴教学有了明显的时代印记,在学习世界各国音乐教育新理念的同时,自身的传统教学始终贯穿在小提琴初级教学中。

 

一、 教学法方面

 

老师在孩子接受教育的过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老师的知识广度、演奏能力、教学原则、授课方式等都对刚刚接触新鲜事物的孩子有着直接的联系,也就是说,这些因素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孩子初期艺术教育的质量和孩子身心健康的发展。

 

1.培养学习兴趣,实施灵活“课堂”教学

 

小提琴教学相对于其他艺术教育来说更有针对性和技术性,学习小提琴的孩子几乎是从年龄较小时候开始的,对艺术选择没有主动性,也许有一些对他们来说是没有兴趣的,大多存在一个不能持续的问题。另外,如今我国的小提琴初级教学形式几乎是“一对一”的专门教授,由家长跟随陪同,在一个特定的空间里,比如,老师家或者工作室,进行入门训练。面对老师,年幼的孩子多少有一些害怕紧张,一方面有对老师的敬重之意,或者担心被批评,另一方面则是来自家长的压力。经过一段时间,孩子便会有自己的想法,喜欢学琴,渴望老师教授新的知识技能,或者讨厌学琴,甚至有不想继续接受小提琴学习的念头,这些都是孩子“兴趣”多少的表现。而面对初次接受艺术教育的孩子来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老师根据孩子的自身性格、年龄特点进行引导教学,也就是因材施教,其说话的语气、态度等都会影响到孩子学习的积极性。

 

因此,在这一阶段,老师会选择灵活运用课堂,不是一味的让孩子重复着基础技能的训练,而是经常举办一些不同场合的小型演奏会,让孩子们在实践中受到锻炼,他们之间可以互相沟通,互相感受,这样,小孩子会对同样学琴的大孩子充满羡慕之情。还可以准备一些适龄孩子们的表演视频、音频;或者通过动画片音乐,告诉孩子们这些好的声音就是由小提琴这个乐器发出的,孩子自然而然就有了对美好事物的憧憬,从而愿意接受并学习它。虽然说初级音乐教学的目的不是为了培养专业演奏家,但作为艺术范畴的音乐来说,融入社会,成为社会机体的一部分是必然的。

 

2.伸缩性的教学强度,多种形式的知识输入

 

老师作为言传身教者,面对没有任何生活阅历的孩子们来说,在对专业知识讲解的伸缩程度上有很大的要求。年幼的孩子很天真,他们的理解能力和判断能力还没有成熟,对于专业音乐理论的接受程度上来说相对比较慢,因此,老师时常会给孩子讲述音乐家的小故事,将专业知识编成顺口溜,或者形象得作比喻,让孩子直观得理解并牢记在心。

 

另外,相对于音乐理论知识的讲解,老师在教授小提琴的过程中更注重要专业技巧的训练,严格规范的姿势、专业扎实的练习都是老师对初学者的强制性要求。但是小提琴有它特殊的属性,包括音高位置、音色、左右手协调等等,是乐器中比较难掌握的,需要重复进行训练。往往这样的初级训练会持续一段时间,孩子的新鲜感逐渐消失,觉得学习小提琴很枯燥、很艰难,在这个时候,老师对于技能知识的讲解就要稍微放松一点,这里不是指放松对孩子的要求,而是换一种方式引导他记住那个正确的。比如,把位的训练,在琴身上找出一个标志,琴颈或者侧板,先硬性要求孩子记住某个位置或者某种姿态,省略掉讲解缘由的过程,孩子的思路就不会乱了。

 

或者在学习新的乐曲和形成新的技巧时,不纠结于固定新乐段中,不放弃复习前面学过的乐曲和技巧,使他们依然存在与难度不断增长的作品之中,这样,对孩子的练琴效率和思维形成一种缓冲,而不是一直处于紧绷状态。当形成一种固定的套路之后,老师的再三强调已经在孩子的脑中形成了习惯性的思路,一旦改变,孩子自身会感觉到异常,并会询问老师缘由。这样就有了一个发现、试验、选择决定的过程,它是开放的、有选择的,就像奥尔夫教学法中提到的,让孩子自由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自主选择并积极实践,同样也是一个思考的过程。

 

3.课堂的细节指导,教师的示范作用

 

这里所说的“细节”,其实是指孩子进入老师视线的第一刻开始,所发生的一系列动作与言语。铃木教学法中提到过一点,他要求新学生在上课之前首先要向老师鞠躬,目的是教孩子讲礼貌、思想集中。然后,教学生拉琴时怎样站、手如何放在琴上、不演奏时怎样站位等等。好的习惯、坏的毛病都是从这里开始的,老师对学生的细节要求从上第一堂课开始就要进行指导,看似无关紧要的事情,其实很大程度上对孩子今后的学琴习惯,甚至做人,都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如果孩子有条件到国外进行小提琴学习,比如,美国、日本等,那里的音乐教育是开放的、严谨的、系统的,因此,一个好的习惯很可能成为老师接纳你的第一场测试,也是我们体现国民素质的一个方面。所以说,“教书”与“育人”是同时进行的,它存在于教学的任何时期。

 

老师是孩子学习的榜样,孩子对于老师的示范是很崇拜的。小提琴教学中,老师正确、精彩的示范演奏,能使孩子直观感受老师演奏的魅力,感受那种声情并茂、如临其境的演奏效果,从而进行模仿、学习。因此,老师不能放松自身的学习和练习,现代艺术教育时刻都在变化,教学方法也在不断更新,老师必须与时俱进,这样才能使孩子领悟到最新的教育思路和演奏方法。

 

4.过分追求教学成果,加快教学进度

 

老师的教学进度直接影响到孩子能够独立演奏乐曲的时间。培养一名合格的小提琴演奏者需要付出很大的精力和时间,乐器本身就是一项很难驾驭的东西,再加上随着时间的推移,老师的不断引导与讲解,孩子们积累的成长阅历和连续训练才能使小提琴学习者自觉得融入到乐曲情境中,理解乐曲所要传达的思想情感。因此,这是一个不能急于求成的学习过程,不能因为赶进度而忽视了对孩子最基础的训练。林耀基曾经提到过,无论到他班上的学生水平程度如何,都要练习半年甚至更长时间的音阶训练,以达到声音准、匀、美的效果,这绝非一日之功。因此,独立有效的完成小提琴作品并不是一个短期成果展示,而是一个需要不断深入的长时间学习过程。

 

二、 客配合方面

 

家长是孩子学习小提琴最有效的监督者,家长的坚持程度与孩子的学习效率有着直接的联系。俗话说:学琴的孩子没有童年。这句话不是没有道理,孩子从小接受小提琴学习,很大程度上不是自愿开始的,自身也没有那么高的觉悟去主动练习,因此,家长的督促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1.家长较高的期望值

 

很多家长选择让孩子从小学习小提琴,不是因为他们自身是相关音乐工作者或者文化层次相对较高、思想觉悟超前的人群,而是进行艺术学习是社会的一个发展趋势,是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一个整体心态。所以,他们对小提琴本身属性可能不是很了解,对于孩子的艺术学习持有“快”的态度,对于老师的不断重复教学法有疑义。希望孩子能在小小的年纪掌握较多的乐曲,无意之中也影响了老师的授课进度,导致在孩子音阶还没练好的情况下就练大曲目,对于考级、比赛、表演等活动充满了期待。但是基本功不牢固,将来很难再提高,而且返工也很困难。

 

2.“关起门来”练琴

 

音乐的学习本身就是一项开放的、富有想象的思维活动,如果长时间处于一个空间中,听到的只有自己时好时坏的不稳定声音,不能识别正确的,对自己也是一种折磨。学习音乐的孩子必须对声音有一个美好的想象,如果总是沉浸在自己的琴声中,加之家长反复的催促和监督,时间一长,反而使孩子产生听觉疲劳,从而造成厌烦心理。家长认为孩子的理解能力不足以接受高雅音乐的内容,只是单纯得聆听,没有指导。为此,家长有责任给孩子提供良好的练琴氛围,以极大得耐心,鼓励、帮助孩子学习,同时要合理安排时间,经常带孩子聆听音乐会、观看音乐类电视节目或者参加艺术实践活动,让孩子自己对美好的声音进行想象和追求。

 

艺术初级教育固然重要,是因为它直接影响着孩子成长历程中最早的部分,同时也是塑造一个孩子性格和兴趣的重要时期,小提琴初级教育只是艺术教育范畴中的一个部分,有它的特殊性。但相对于普通的学校教育来说,艺术教育更有针对性、变化性和时代性,它是连接人们物质和精神生活的一个甲板,在这个甲板上,人们可以随意选择和决定自己想要的那个艺术追求,充分享受艺术带给人们的别样风情。

第2篇:艺术教育发展现状范文

一、全国越剧教育基本概况

越剧教育的形式伴随着越剧的发展而变化。解放前越剧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主要是个别拜师学艺、科班、随团学艺。随团学艺即“团带班”,是越剧鼎盛时期全国各地越剧团培养后续人才的最重要手段,如今,因其培养经费投入少,学制灵活、学习与实践结合紧密等优点仍然受到剧团的青睐。

解放后越剧教育主要分为三类形式:一类是着眼于剧团现实的需求,以训练班、学馆等名称开办的越剧演员培训班,其性质就如“团带班”,其主要功能与目的是为了满足本剧团,或者本地区剧团的需要,学制3―6年,不发文凭。建国后至今,各地陆续有培训班创办。为越剧舞台培养了一大批可以称为现代越剧“中流砥柱”的演员,如:茅威涛、洪英、夏赛丽、赵志刚、许杰、陈颖、吴素英、吴凤花、陈飞、周柳萍、楼明迪等等。

第二类是立足于越剧事业的长久发展,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从提高与培养新时期高素质、高技能的专业越剧人才的目标出发,由国家投入创办的学历教育越剧专业。主要有上海戏剧学院舞蹈戏曲分院(上海戏校)、浙江艺术职业学院、福建艺术职业学院(福建艺校)、江苏省艺术学校、宁波外事学校(宁波文艺学校)、杭州市艺术学校、浙江艺术学校、绍兴艺术学校、绍兴小百花艺术学校、嵊州市越剧艺术学校、嵊州文艺培训学校、诸暨市戏曲培训学校、温州职业中等专业学校等。

第三类是从素质教育、兴趣培养、观众培养的角度展开的各类教育。如:嵊州市在全市各所小学的四年级段中,推广使用《小学生学越剧》这一地方特色教材;杭州古荡小学成立“小不点”越剧社、越剧博物馆;也有由社会“爱越”人士主办的以满足越剧爱好者与培养越剧兴趣者为主旨的培训班,如江苏常州的 “常州市青年越剧培训中心”等。

这三类越剧教育形式对于越剧的发展传承、越剧从业人员的专业素养提升、越剧的推广与传播、青少年人才的兴趣培养,都起到了必不可少的作用。

本次调查主要针对第二类越剧专业的学历教育开展,调查共发放调查表18份,发放范围涵盖浙江、江苏、上海、福建四个省,主要针对有学历教育的十五家艺术学校及部分剧团,回收16份,回收率达88.8%。调查内容包括:学校名称、越剧专业(或培训)始办时间、越剧专业(培训)毕业生总数、现有越剧专业(培训)班级数、停办越剧专业的时间及原因、现有越剧专业(培训)学生数、现有越剧专业(培训)教师数、专业层次、学制、培养越剧专业存在的主要问题、对今后越剧专业的看法等等。调查表汇总见(表一)。

从回收的调查表数据来看,截止至2008年,全国现存越剧专业人才培养学校共计14所,可分为三类、三个层次、两种体制。三类是指办学的方式:第一类是近几年停办的有4所,占总数的28%;第二类是根据当地需要进行阶段性委托办学的有4所,占总数的28%;第三类是常年连续不断进行培养的有6所;三个层次是指学历教育层次:第一层次是最早形成的,也是最多的层次是中专(包括职高),共有11所;第二层次是高职有2所;第三层次是本科有一所。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生源大幅减少,规模逐年减缩。《浙江日报》2007年3月24日的消息:“上海戏剧学院戏曲舞蹈分院为上海越剧院招收10年制本科越剧专业学生,其中6年中专读书期间学费全免,本科毕业后直接落户上海,到上海越剧院工作,如此优厚的招生条件却乏人问津。……今天是该校越剧表演专业在杭州报名截止的最后一天,整整一个月,仅有2人报名……”。招生的生源比从80年代二十几比一,下降到现在的负数。“1980年,我们计划在上海地区招收28名越剧专业的学生。当年,报考这一专业的考生人数有2000多人,……到了1984年、1985年,报考的人数锐减到了200多人;而在1995年和1998年,整个上海地区报考越剧专业的考生只有四五十人,……”这是上海戏校范老师对中国文化报记者说的话。招生难已成为越剧教育的瓶颈。浙江艺术学校在1987年到1992年越剧最热火时候生源比一直维持在20:1左右。但是,进入了新世纪,这个比例发生了重大的滑坡。相关情况见(表二)。

从上表可以看到,生源比最高的是03年的8.2:1,最少的是07年的4.075:1;从03年到07年同比下降一半,而03年跟90年代相比则又是一半的下降。

2、师资断层、教学质量下滑。越剧教育在七八十年代,每个学校都拥有当时在越剧界顶尖级的教师,如上海戏校有袁雪芬、范瑞娟、傅全香,浙江艺术学校有姚水娟、张茵、屠笑飞、王爱琴、裘大官、陈佩卿、王瑗、钱鑫培等。同时每个学校都会有很好的京、昆老师介入越剧教学,如:上海的俞振飞、浙江的沈传坤、王传松、盖叫天等。生师比基本维持在2比1或3比1,六年学制每个学生基本能学20出折子戏与三到五台大戏。九十年代许多演员从剧团调入戏校教学,学校教师比较充裕。现在,根据这次的调查统计,现有越剧在校生人数542人,专任教师数46人,生师比是11.3:1。这些教师大部分从剧团调入,极少部分是从高等艺术院校毕业,学历偏低。专任教师中50岁以上的11人,40岁以上的29人,40岁以下有6人。六年学制中,学生大约学习8出折子戏,排1-2台大戏;三年制的基本学4出折子戏,不排大戏。有很多学校限于教学经费与条件,最后一年就直接让学生到剧团实习,有的甚至是一年半学习,一年半实习。教学质量不能得到很好的保证。

3、学校各自为政,缺乏交流合作。由于办学体制与办学环境的限制,越剧教学的许多学校之间缺少交流与合作,特别是在师资建设、学科建设、教材建设等教育资源上都缺少合作与流动;在办学层次的衔接与培养目标的定位上也是从学校自身的需求出发,缺乏对越剧教育整体发展的统一思路与全盘考虑。在越剧表演与越剧演奏人员的培养不能很好的协调,越剧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之间缺乏调查与研究。

4、学历层次偏低,不适应越剧事业发展的需求。从调查看,14所学校中,只有一所是本科学历,而且刚开办还没有正式进入教学;两所高职,其中一所是挂靠,发的是他校的文凭;其余均为中专或职高。浙江作为全国越剧教育最集中、最发达之地,至今没有越剧本科教育的出现,对于提升越剧人才的艺术素质,培养与挖掘越剧人才的研究与创新能力都是一个缺憾。

三、问题的成因

1、从社会发展看。首先,大众通俗文化和现代传媒全面兴盛,戏曲已经从主流文化变成了边缘文化。一个已经被边缘化的职业,对家长、学生都缺乏足够的吸引力。青年一代对戏曲文化的意识越来越淡薄,责任、兴趣根本无从谈起。其次,我们的教育体系中缺乏对戏曲基本知识的教学,学生很少有走进剧场的机会。2006年浙江小百花越剧团对中学生进行一系列调查。接受调查的学生中有90%是第一次看越剧,80%的学生从来没有进过剧场。再者,戏曲教育在资本投入与收益的环节上严重的不对称。学生学费每年基本为五千元左右(最高的是一万元),六年就是三万元,加上每年近五千元的生活费,完成学业就得花费六万元。而目前剧团的收入好点的也就两、三千元一个月,投入与收益的严重失调,造成生源严重缺失。最后,城乡差距缩短,户口与粮食关系的诱惑力已经失效。

2、从越剧发展看。①、专业越剧团萎缩。据05年底统计:浙江省只有专业越剧团30个,其中20个保持正常演出,5个阶段性演出,还有5个是保留牌子。②、观众数量日益减少。去年笔者所在的学校学生做了一次针对杭州市民的调查。调查问卷分析报告中显示,近千名受访者中,只有28.25%的人喜欢越剧,在这部分人群中,以退休老人居多。高达88.3%的青年人不喜欢越剧。在越剧爱好者当中,有60.24%的人选择在电视和网络上观看越剧,只有28.92%的人选择在剧场里观看,而在这部分人群中,只有14.25%的人是自己买票的。③、优秀的演员纷纷改行,转投到影视剧的拍摄,诸如陶慧敏、何赛飞等。

3、从戏曲人才培养的特点看,优秀戏曲演员培养极具困难性。古人云:“十年出一个状元,百年出一个演员”。戏曲表演对人才要求和标准都极高,成为优秀的戏曲演员,先天条件十分重要。生源减少使人才选拔的空间缩小。另外,戏曲教育学习时间长、学习过程苦、成材率低、淘汰率高也造成了戏曲后继人才的缺乏。

4、从学校的角度看。首先,有越剧教育的高职院校,教师资源不足,行当教学不全,同时又由于戏曲教育规模小,招生不稳定,在校学生数时多时少,使学校教育教学资源的使用率大打折扣,也影响到学校对师资队伍建设的投入。名师陆续退休,刚从艺术院校毕业的青年教师一时又难挑大梁,学校师资行当不全,青黄不接,戏曲教学师资力量的匮乏限制了戏曲教学的进一步完善与发展,已成为当下戏曲教育发展的一大难点。其次,戏曲的不景气与淡出造成就业率的降低。很多学校为了生存与发展,把更多的资源与注意力转向了音乐、舞蹈、影视表演等,戏曲专业不再作为重点。再者,戏曲专业教学多实行一对一,或者多对一,一位老师最多能带3―4名学生,戏曲教育的成本投入比较高。据计算每培养一名学生一年投入成本高达4万元左右,在国家已不再对戏曲专业学生提供补贴的情况下,学生每年四五千元的学费根本不能满足教学所需,大大影响了许多学校戏曲教育的积极性。

四、对策与建议

1、从政府行政部门入手,完善政策的制定与专项的配套

①改双头管理为单头管理。到目前为止,全国绝大多数艺术院校在人员、用地、资金等管理上归属文化行政部门,在招生申报、办学要求、专业建设标准、人才培养目标等方面又隶属于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管理。双头管理极易造成学校建设发展的困难。理想的做法是管理体制上从文化行政管理中剥离,归入教育行政管理的范围,在办学特色上接受文化主管部门的指导。

②进一步完善专项扶持与学历层次教育。结合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实施、浙江省文化大省的建设及越剧事业的发展现状,浙江省委宣传部、文化厅在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增设100万元越剧表演人才培养专项基金。资金主要用于学生学费、专业专项奖励金、聘请越剧名家兼课、举办全省优秀越剧演员研修班、开展越剧表演艺术研究和剧目创作等方面,目前已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是对于越剧教育人才的稳定和培养工作,还应该加大扶持力度,如提高名家名师待遇,让社会上优秀的老师能进入学校并能安心教学;对全国有影响、成材率高的艺术学校给予重点关注和扶持,进一步完善学历层次教育,让有条件的学校开展越剧本科教育,形成职高、中专、高职、本科的多层次学习与培养途径。

③把越剧艺术纳入江浙课堂。如京剧进课堂一样,越剧应进入江浙的课堂。作为地域戏曲文化的代表,越剧理应成为江浙学生熟悉、了解的文化之一,这样做不仅有利于传统文化的传播与传统价值的培养,更重要的是潜在地培养了越剧的观众与生源。

④依据戏曲特色,改变招生年龄,开放学制管理。公共教育的学制规定限制了越剧教学。越剧(戏曲)人才培养最好是选择在骨骼没有完全定型之前进行不间断的强制性的练习与定型。而现在孩子的发育年龄不断提前,小学毕业生也难以适应戏曲的训练特点,招生年龄亟需提前。戏曲教学的人才培养特性要求不间断的训练。“一天不练,自己知道;两天不练,同行知道;三天不练,观众知道。”长达三个月的寒暑假造成学生的“退功”情况,甚至全抵消一个学期的教学。开放学制、分三个学期或者四个学期教学,两个学期完成一学年的学分,这样不仅提高学习效率、缩短学习时间,也使戏曲基本功的练习得以连续,更有利于越剧(戏曲)人才培养。

⑤深化剧团体制改革,促进新老交替。演员的艺术活动有最佳年龄段。女演员一般在18到35岁之间,男演员一般在20到40岁之间。这个时期演员精力旺盛、身体强壮、艺术才华喷涌、创造性强,是艺术活动的“妙龄期”。45到50岁左右演员开始进入衰退期,能上台的就基本很少了。但由于剧团体制所制,退下来的演员不能得到很好的分流和安排,致使新演员很难进入剧团。根据笔者在2007年做的国营剧团抽样调查,所调查的12个剧团中,没有一个剧团不称缺演员的(指年轻的、能唱主角的演员)。35-50岁左右的演员占50%左右。剧团基本上是满编制运行,有好的毕业生也不能进团,形成了“剧团大量缺人、学生毕业无处可去”的怪现象。所以进一步加强剧团体制改革,形成良好的用人机制既是剧团走向市场的必需,也是促进越剧人才培养良性发展的重要举措。

2、完善学校自身建设发展

①共享资源、形成合力。在保持学校特色的基础上进行资源整合,提倡学校间的合作培养。首先组织有越剧专业的学校成立专业学会,展开常规性越剧教学研讨,共同商讨人才培养、课程设置、教学改革、教材编写等问题,提升越剧教学理论研究;其次,根据各地越剧人才的不同需求情况展开合作培养,以学校委托的方式解决当下教学条件的缺失与不足,同时充分发挥各校的特色进行互补;多层次开展教师流动教学、示范教学,在树名师的同时提升青年教师的素养;最后,依据地域特色与需求,依据学校的实际情况,确立各校在整个越剧教学体系中的办学定位,进一步明确人才培养目标,以满足民间职业剧团、专业院团及越剧教学与研究的不同需求,展开各校间的有序竞争。

②紧密结合市场、加强内涵建设。进一步加强越剧专业的学科建设,在加强理论建设的同时,要针对戏曲人才培养“高淘汰率”的特点,结合学习化社会人才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积极展开教学改革,解决考生的后顾之忧。允许专业互转;增加人文素养及“通识”能力的课程,强化就业能力培养;开展模块教学,在“专”的基础上加强“能”的训练。积极开展多种办学形式,采用“订单式”、“委培式”、“团带与学历结合式”等方式进行培养,此举一方面可以解决师资匮乏的情况,另一方面也可缓解学校教学成本投入的压力,最主要的是能充分调动学校、剧团、学生三方面的积极性,同时还能根据剧团不同的风格特色与要求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与课程设置,实现灵活办学。

③大力开展多种形式的培训与非学历教育。越剧的发展还需要培养“戏迷”。学校可开展各类培训培养越剧爱好者及潜在观众。培训可分不同层次举办,如普及越剧知识的讲座,激发兴趣的展演,以及提升表演水平的短期培训。

3、营造良好的越剧生存与发展的生态环境。

中国众多的节庆活动与传统节日为戏曲创造了良好的生存环境。越剧也是在民俗活动的氛围中逐步成熟和发展的,农村始终是它的主要市场,农民始终是它的主要观众群体。但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戏曲生存的生态环境的保护与营造变得极其重要与迫切,这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营造一个良好的越剧生态环境。

第3篇:艺术教育发展现状范文

关键词:校外;艺术教育;素质教育;美术教育;现状;发展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1)23-0257-01

校外教育是整个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外艺术教育又是校外教育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作为一名校外艺术教育工作者,深知校外教育对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性,不同于校内老师,每周与孩子接触的时间只有短短的几个小时,但是我们也同样付出了自己辛勤的汗水。对孩子同样本着一份负责的态度,坚守在教育的岗位上,在有限的时间里去挖掘孩子的潜力。下面从我作为一名校外艺术工作者的角度出发,谈谈对校外艺术教育现状及发展的认识。

一、校外教育在整个教育事业中的作用

校外教育是在各级校外教育机构或社会团体领导和组织的,与学校教育相衔接的,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兴趣爱好需求的素质教育活动,是通过传递人类文化,对人的身心发展施加影响,把其转化为个体的精神财富,并按一定社会要求造就社会成员,促使其社会化,进而又促进其反作用于一定社会的实践活动的行为,校外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校外教育有别于学校教育,它教育对象参与的自主性、教育形式的多样性、教育内容的综合性等特点决定了它更能通过各种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寓教于乐的活动促进青少年优良品德的形成。例如:在舞蹈班学习中,通过对民族舞蹈的学习,青少年学生可以了解到不同民族的服装和不同的乐器,认识到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从而激发他们民族自豪感,在声乐的教学中,通过革命歌曲和传统歌曲的教学,能使学生自然的接受爱国主义和历史情感的教育。在跆拳道班学习中,通过对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教学方式,学生能懂得许多礼仪常识,并能学习到克己忍让,坚韧不拔的意志,培养吃苦的精神。

二、校外艺术教育的重要性及现状

素质教育的迅猛崛起与应试教育形成了鲜明的对立。素质教育既是人类教育改革的自身需要,也是人们对21世纪人才的培养,提高民族整体素质的迫切愿望。艺术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只有通过艺术教育的加强才能有效地促进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进程。而校外艺术教育正担负起这一重任,做好校外艺术教育工作,和学校教育无缝连接,充分发挥校外素质教育的“阵地”作用,是校外艺术教育机构的终极目标。

三、校外艺术教育对青少年综合素质发展的影响

东方佳音文化艺术教育中心现在的发展方向是以美术、舞蹈、音乐为主以文化课为辅的办学理念,在其短短一个学期的发展过程中,艺术学员数量急剧上升,而文化课学员的招生却相应较为缓慢,究其原因与人们对艺术教育认识的提升和思想观念的转变分不开的。作为一名东方佳音美术教育者,对美术教育给学生的影响体会很深。

校外美术学习是一种开放性的学习,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改变座位,互相交流,互相帮助与学习,在一起讨论、评价而且不受学校教育那样严格的课堂纪律约束。

四、提高认识、明确校外艺术教育的功能定位,促进校外艺术教育良好发展

校外艺术教育要以“活动”为主要载体而形成独特的教育模式。校外艺术教育必须遵循“面向全体、全员参与,让校外艺术教育面向每个学生,充分尊重每个学生的人格,维护学生在艺术方面的自尊心和自信心”的工作思路。我们的教育对象是全体学生而不是少数艺术天才,我们的任务不在于传授多少艺术技艺,而是着重培养艺术教育所特有的、能对学生今后一生产生影响和作用的稳定素质和能力。

五、注重品牌形象,抢占艺术教育制高点

品牌是生存发展之本,是我们的生命线,我们要强化品牌意识,创造条件扶持特色科目和名教师,以良好品牌在市场中确定良好形象,以良好的品牌在家长中树立良好的信誉,以良好的品牌在孩子们中建立巨大吸引力,即以品牌为龙头,带动校外艺术教育发展,抢占全市艺术教育制高点。

总之,校外艺术教育其教育形式的多样性,教育内容的丰富性、教育方法的灵活性,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已责无旁贷的成为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校外艺术教育机构也正成为青少年学生教育的重要阵地,并越发受到社会的认可,家长和学生的欢迎。我相信在广大教育工作者共同努力下,校外艺术教育工作会更加出色,定能将素质教育推向更高的阶段。

第4篇:艺术教育发展现状范文

关键词:应用技术型大学;艺术教育;教学方法

1充分认识和明确艺术教育在应用技术型大学教育中的地位

1)艺术教育是应用型大学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之一。应用技术型大学是以培养社会应用技能人才为主的院校,在当前大学生就业竞争日益严峻的形势下,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往往在就业市场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而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必须要依赖于日常的教育获悉。艺术教育是综合素质教育的核心,艺术教育的内容能够最大程度地开发学生的潜能,例如通过声乐教育可以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从而提高学生在就业竞争中的竞争力。从生理学角度分析,艺术教育可以激发学生大脑右半球的发展,而非艺术教育则有助于激发大脑左半球发展,因此将艺术教育融入到应用技术型大学教育中对于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2)艺术教育是拓展应用技术型大学教育成果的重要手段。进入应用技术型大学的学生一般为入学二批次的学生,虽然他们的入学成绩相比高职院校学生要高,但是毕竟应用技术型大学是以培养社会应用人才的,大学生毕业后需要步入工作岗位,而工作岗位对于学生的判断不在局限在理论知识,而是考核学生的综合能力,实践证明具有丰富“艺术细胞”的学生在未来的岗位中会获得较大的发展空间,因此在应用型大学中开展艺术教育有助于学生在专业基础上学会艺术文艺,从而可以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例如通过声乐学生的大学生可以在平凡的工作中以更多丰富多彩的工作能力从事工作岗位,并且能够适应不同岗位的工作,从而为自己的就业提高了途径。另外通过艺术教育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树立健康的“三观”。

2应用技术型大学开设艺术教育课程的现状

应用技术型大学在校学生的艺术素质层次不是很高,应用技术型大学艺术教育的教学模式缺乏连续性,教学内容还停留在全校公共选修课程的基础教学中,只开设了中西方音乐欣赏、中外经典影片赏析、音乐基本理论、艺术美学、合唱学等对艺术简单理解的课程。教学方式方法不够系统,没有形成规模,艺术教育类的专业课程设置不全,学校中从事专业艺术教育的教师很少,甚至每个学校就1-2人,艺术类的专业培训只能缩小到学生艺术团这样一个小的范围,这根本满足不了学校整体的艺术教育的实施,更说不上学校学生整体的综合素质的提高了。应用技术型大学的课程设置都是从实际出发,接应市场的要求,课程设置注重专业的实践性。由于学校教学的整体思路紧跟社会发展需求,课程整体的教学体系也是随着市场的需求的变化而及时更改和变化的。这种与市场挂钩的课程设置原则虽然是满足了市场的需求,但必将造成培养学生的成长成才的单一性,是专才而不是一专多能,学生只对自己专业领域的知识与实践有学习、有提高,而忽视了自身其他方面的特长的锻炼与提高。还有就是现在应用技术型大学艺术教育经常被忽视的一个问题就是艺术教育的根源,也就是艺术教育要进入主流教学的问题。最明显的情况就是学院领导注重的是主流课程的投入,认为主流课程是学生成长成才的主框架,把握住主流,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是与社会需求直接接轨的,反而忽视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学校艺术教育类课程少之又少,现只限于公共选修课程当中,学校图书馆缺少相应艺术类书籍,缺少教授学生艺术才能的硬件设施,使得有好多艺术方面才能的学生不能更深入的了解艺术理论、艺术表演、艺术实践等诸多艺术方面的知识,艺术才能得不到有效的提升。

3改善应用技术型大学艺术教育现状的主要对策与做法

1)应用技术型大学领导要重视艺术教育。艺术教育在应用技术型大学教育中占据重要的地位,因此基于教育新常态发展及当前就业市场的竞争性,大学的领导要高度重视艺术教育:一方面大学领导要加强对艺术教育的支持力度,例如增加专项资金投入,购买满足艺术教育的硬件设备,并且加大对教师师资队伍的教育培训,提高艺术教师的综合素质;另一方面大学领导也要加强与相关企业的沟通,及时了解艺术教育发展动态,将最新的教育理念等融入到应用技术型大学教育体系中。2)创新艺术教育课程,加大艺术教学内容与专业课程的融合。艺术教育有助于培养高素质的社会应用型人才,因此大学应该在现有艺术教育基础教学的基础上对教学内容进行创新,实现艺术教学内容与专业课程的融合,以此真正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首先大学根据学生的专业课程要求选择相应的艺术教学内容。例如针对学生未来从事艺术教学工作较多的现状,大学可以加强对艺术教育理论课程教学,以此提高学生的工作能力;其次艺术教学内容必须要仅仅围绕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满足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上深化教材深度,以此提升艺术感觉;最后加强艺术教育内容的实效性与实践性。社会在进步,艺术工作岗位也在不断的调整,因此需要大学加强校企合作模式,按照企业要求对艺术教育内容进行调整,以此真正培养出社会应用型人才。3)构建“互联网+教学”模式,丰富教学手段。艺术教育具有很强的艺术性与情感性,传统的艺术教学主要是以教师为主体,学生被动听,此种模式难以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因此基于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尤其是各种网络课程载体的出现,应用技术型大学要积极构建“互联网+艺术”教学模式,构建差异化的教学模式,根据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专业素养等开展教学工作。同时教师也要利用网络平台加强对学生的沟通,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从而为学生提供针对性的教学方案。当然在多层次化的应用型大学教育中必须要突破以课堂为主的授课模式,鼓励开展实践教学,例如组织学生深入到社会中了解艺术创作的方法等,提高大学生的艺术感。应用技术型大学的艺术教育发展之路是曲折的,现今所取得的一些成绩实属不易。在肯定现有成果的同时,我们也要重视艺术教育中存在的不足与对策。在应用技术型大学创新艺术教育教学模式的实践中,我们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李酉媛.论大学生艺术教育培养方略[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02.

第5篇:艺术教育发展现状范文

关键词:高职表演艺术 声乐教学 课程现状

随着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迅速崛起,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开始趋向综合化、多元化。我国的高职教育在普通高校扩招的强大压力下,在人才培养上不断地做出宏观和微观的调整,以便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高职院校的教学特点决定了培养人才的方式要有别于一般的高等院校,以声乐表演专业为例,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是为了更好地迎合社会的就业趋势,培养出的人才的主要能力是为了能够融入社会;普通院校的声乐专业培养的人才一般学术性较强,艺术性较强。因为教学的目标是有差异的,高职院校的音乐教育就应该具备自己的一套教学流程,而不是单纯地照搬普通院校的教程,这样培养出的人才并不能很好地契合高职院校的教学宗旨。

一、 高职表演艺术专业声乐教学现状分析

我国的高职表演艺术专业声乐教学时间并不长,只有三年,而学生真正在学校学习的时间只有两年左右,而目前教学的书籍大多是艺术类本科院校普遍使用的,教学内容通用性很强,并没有针对性。如人民音乐出版社1986年12月第1次出版发行的高等师范院校试用教材《声乐曲选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声乐实用基础教程》;中国音乐学院《民族声乐教材》;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声乐教学曲选》(21世纪高师音乐教材)等等。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声乐教材内容在课程量上是既多又杂的,在内容的学习上没有重点,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能够完全了解和掌握课程内容,而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为了完成课程量,就会抛弃对质的追求,如此循环下去,既让老师产生厌倦和排斥,又会使学生在心理上有负担,产生迷茫感。针对这样的教学现状,其实对教材进行一点的删减和调整是必要的,一是为了教师教学的顺利进行,二是为了学生能够在学习的过程中防松心态,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高职教学的学习时间,可以按照时间分为三个部分,首先选取短小精悍有代表性的曲目进行训练,如《花非花》、《在那遥远的地方》、《跑马溜溜的山上》等,进行系统的声乐技能训练,循序渐进地教导学生基础的发生方法和技巧,掌握声乐的呼吸方法和如何安放自己的声音位置;其次是要对第一学年的知识进行巩固,对发生的技巧进入深入的学习,在此过程中加入与工作相对应的训练,有针对性地进行专项训练,让学生更好地了解自己的优势和不足,及时作出调整;最后要做的是单独培养,对有潜力的学生进行提升训练,重点地培养他们的专业能力,对学生因材施教,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学有所成。

二、 高职院校表演艺术专业声乐教学人才培养对象及模式

高职表演艺术专业的发展主要依靠对人才的发现的培养,首先要对培养的人才进行定位,达到高质量地培养人才,并且在授课过程中总结经验教训,更好地完善优化课程。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发展中较为重要的一环,它承载着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第一线人才的使命,这些人才最大的特点就是较高的技能,也就是说,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重点是“技能型”的人才,这与研究型大学致力培养“学术型”人才的宗旨是完全不同的。目前,高职院校的声乐表演专业的课程目标几乎是依据艺术类院校和普通高校的相关专业的课程目标来制定的,这样的人才培养模式承袭了中国高等教育一贯的作风,对培养对象的要求往往盲目模仿艺术类院校和普通高校,造成了很严重的人才培养重叠,这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重点是相悖的。那么,高职院校应该培养的技能型人才的标准主要有两点:一是要以就业为培养目的,针对就业单位的现状和要求进行技能性的培养,培养学生具备从事自己所学技能的工作的能力;二则是要遵从学生的职业生涯的规划,在声乐教育的培养中,对其音乐、文化和综合素养进行提升,使其能够具备较高的创造和适应能力。

针对高职表演艺术专业声乐教学的人才培养目标,高职院校应该建立对口就业,联合培养的模式,以适应社会对相关专业人才的需求。学生在学校中学到的应该是声乐的基础知识和发声方法,应该是走进社会前最基础的专业技能生存能力。在此期间,学校应该提供给学生足够的实践机会,在学习的过程中接触到社会,了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标准,结合自身进行相应的调整和提升。最后,高职院校要明确的是培养人才的最终目标是要投入社会,学生要具备设计和组织的专业能力。

三、高职表演艺术专业声乐教学发展中遇到的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课堂教学模式固化单一,从练声到唱歌再到布置新歌,三个主要的流程构成了高职表演艺术专业声乐教学的教学步骤。有经验的声乐教师认为,一对一传授式的教学是最为行之有效的授课方式,也是唯一能够培养学生的途径。在琴房中,老师面对一个学生进行的辅导随着高职教育的改革和深化,变得有些陈旧。首先的原因是因为招生人数的不断增加,传统的授课方式在时间上无法满足,老师这种授课形式只会造成超负荷的教学任务,由此出现的一对多的授课方式,这种授课方式虽然解决了时间上的问题,却不得不面对自身条件参差不齐下,吸收和接纳知识的阶梯式不平衡。老师在同时面对几个同学时,自然而然会将重心放在比较优秀的学生身上,其他的学生在这种区别对待中,会更加排斥并且出现越来越大的差距。其次,普通的音乐类专业培养的学生大多是要其成为音乐家,但是高职学校培养的学生不仅仅要拥有歌唱的能力,还要拥有培养教育的能力,这样的学生的学习目标是适应岗位的要求,在就业的过程中不仅仅要表演,更要兼具策划、表演和教学的能力。高职表演艺术专业声乐教学的教学目标是要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一对一的教唱无法满足这个目标。盲目地模仿高校音乐教育手法同样是不科学的,是不利于教学效果的。

四、 高职表演艺术专业声乐教学的改革与发展

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是高职表演艺术专业声乐教学的最大特点,学生在毕业之前必须要具备适应工作岗位的能力,符合人才市场对应用技能型人才的要求。作为高职教育的学生在强大的竞争压力下,对技能的要求也在不断地上升,三年的在校专业技能培养,声乐教育和艺术实践能力是重点,学生在满足岗位需求的同时要有登台演唱和策划设计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在多元化需求的就业市场上立于不败之地。当然,这样的能力如果单纯依靠教师课堂传授是不够的,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必须被调动起来,科学地安排实践性的活动,让课堂和实践紧密结合,实行教学实践一体化和艺术实践的多样性。

高职声乐课将课堂搬出琴房以外,这样的教学可以训练学生的实践能力,部分的教学内容得以在舞台和讲台上完成,理论知识和艺术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让课堂的二合一教学发挥效力,二者相互补充,密切配合,实现教学的目标。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有计划地引导学生,要按照步骤尽量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对歌曲的创造能力,让学生尝试着对一个方面的知识进行收集整理,进而编写和制定教材,在对各类型歌曲的收集整理过程中,有选择地教唱和交流,在欣赏音乐内容的同时,让学生自己来指导和学习歌曲。在此过程中,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针对教学目标,对所学的内容归纳总结,发挥优势,规避不足,通过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方式,更好地达到课程效果。

实际训练项目中,教学应该在原有形式的基础上拓宽思路,增加新的形式,要改变传统模式中教师一教、学生练的单一方式,鼓励学生大胆参与并且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形式的校内外活动,从旁协助学生参与节目的策划、排练、演唱等流程,让学生学会如何配合、协作、指导别的同学,每次活动后及时写心得体会并归纳总结,在交流经验,使学生相互学习,取长补短。

总结

本文从高职表演艺术专业声乐教学的现状出发,在调查和了解了高职院校对人才培养的目标和模式的基础上,挖掘出了目前高职表演艺术专业声乐教学所存在的一些问题,并且针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探讨和分析。立足于现状,对高职表演艺术专业声乐教学的发展提出了一些意见和建议,对未来高职表演艺专业声乐教学的人才培养提出了简单的新构想。其实,我国的高职表演艺术专业声乐教学算是刚刚起步,并没有完全成熟,对于它的现状和发展,都需要长久的时间和不断地探索才能有成效,在这个过程中,要积累经验,总结教训,将高职表演艺术专业声乐教学的水平提升上去,培养出更好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周曙.高职院校音乐表演专业声乐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

[2]万文君.新世纪社会需求目标下江苏省高职高专音乐教育专业发展的探讨[D].苏州大学,2011.

[3]黄芳.对音乐表演专业学生实践课程的思考[J].科技信息,2010,(36).

第6篇:艺术教育发展现状范文

>> 西部地区体育产业的发展现状与开发对策研究 中国西部地区农业保险的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西部地区农村美术教育的发展现状与对策探讨 我国西部地区的贸易发展现状及对策 西部地区宗教旅游发展的现状及其对策研究 教育信息化在西部地区中小学的发展现状及对策 西部地区农村图书馆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 西部地区军民融合产业发展的对策研究 西部地区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教学现状的研究及对策 西部地区高校翻译师资发展现状及建设研究 西部地区文化产业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 西部农村地区学前教育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 西部地区承接转移现状及对策研究 从独立舞者的生存现状看广州现代舞的发展 西部地区财经类院校人才培养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 西部地区乡村义务教育现状与对策研究 我国西部地区农村中学体育教学现状与对策研究 西部地区会展经济效应与发展对策研究 西部地区特色产业发展对策研究 西部地区网络教育发展对策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②他将《画卷》展现在奥运开幕式上[N].长沙晚报,2008—8—22.

③廖阳.中国现代舞:“繁盛”背后有隐忧[N].东方早报,2012—8—17.

参考文献:

[1]刘青弋.西方现代舞史纲[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

[2]欧建平.世界艺术史——舞蹈卷[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3.

[3]刘青弋.现代舞蹈的身体语言[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

[4]张妮.用文化产业改变中西部现代化发展逻辑和路径[J].中国发展观察,2006(3).

第7篇:艺术教育发展现状范文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情境创设;艺术性

由于当前国际上有关教学情境方面的研究发展现状愈发完善,我国大多数教育工作者开始接触情境创设教学,同时也有更多的教师开始在其教学过程中结合情境来实现知识的教授,情境创设教学模式的发展在实践与领域等多个方面都已经渐入繁荣期。不过,目前该方面大多数的研究成果都是来自于一线教师,在其构建情境创设教学模式时往往会结合自身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性能结果。因此,对于构建的情境创设教学模式而言,依旧存在非常多的问题,具体表现为艺术性方面的特征。

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情境创设的现状研究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情境创设教学所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当前虽然已经有非常多的教育工作者对情境创设这一方面给予足够的关注度,也渐渐了解了该教学过程中情境创设的重要性及特殊性,但是依旧有部分教师在某些方面存在一定的误区。其认为情境这一内容主要指的就是活跃、愉快的课堂教学氛围,所以将大量的精力与时间都放在活跃课堂上。譬如,对于小学课文中的“和时间赛跑”,教师在正式实施教学之前,会构建相应的情境:“同学们,猜谜大家喜欢吗?大家知道哪些谜语,说出来大家一起猜一下。”之后再进一步鼓励学生去讲述并解答谜语,促使课堂气氛活跃,之后教师再引申出与文章有关的一个谜语:“大家说了也猜了这么多谜语,老师这里有一个谜语,大家来猜一下,看谁能够最先猜出来。什么东西有人认为充裕,有人认为永远不够,有人非常珍惜,有人却不断地浪费。”虽然这样的方式能够很好地将学生带入课本主体上去,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但铺垫过多将实际目标模糊了,促使情境创设的艺术性被忽略。

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情境创设的策略建议

对于小学语文教学中写景物为主的记叙文而言,在实施情境创设的过程中,往往会将注意力放在如何将景物及状物所具备的具体化形象展现出来,让学生对其进行感受,并结合课文,全面理解文章所描述的景物。因此,该类文章的情境创设主要以课本描述对象为主,采用身临其境的情境创设来促使学生体验并掌握景物所带来的主要特征,构建出特色化语文阅读教学。

第8篇:艺术教育发展现状范文

【关键词】动画教育;发展现状;发展难题;发展策略

动画是一门综合性艺术,它融合了绘画、漫画、影视、摄影、剪辑、数字设计、音乐、文学等艺术元素,是动画设计和漫画设计的结合体。动画专业为国内高校艺术学中的影视与戏剧学下设的专业,分为动画设计、动画编导与数字动画等方向,学生需要系统地学习动画理论知识和动画制作策略,设计动画人物、背景,掌握剧作、分镜、视听效果等动画知识,提交完整的动画短片作品作为毕业设计。动画是当代文化产业的重头戏,对弘扬中国文化以及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都不容小觑。目前,动画产业在中国势头正劲,涌现了《喜羊羊与灰太狼》《秦时明月》《西游记之大圣归来》等一系列优秀的动画作品;而与此同时,国内高校的动画教育远未达到中国动画产业发展所需的水平,动画专业毕业生的基本功亟需加强,学生对动画的审美能力和文化艺术修养比较薄弱,动画设计和制作缺乏创新,种种问题不一而足。在高校与社会的对接上,动画专业曾经几度进入中国高校十大就业困难专业,出现了动画毕业生就业的“疑难杂症”:一方面用人单位求贤若渴,业内确实需要大量动画人才;另一方面,动画专业毕业生就业率持续走低,学生刚毕业就失业,被誉为“最有前景的朝阳产业”的动画行业,失业率却是最高的,这些现状都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思。本文拟从国内动画教育发展现状、发展难题和发展策略三方面浅谈国内动画教育的得与失。

一、国内动画教育发展现状

我国动画教育的发展经历了从零起步到爆发式增长,再到遭遇瓶颈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从上个世纪中期到九十年代,当时我国只有一所高校设有动画专业,北京电影学院是我国动画教育的起点。进入21世纪之后,我国将动画产业定义为“朝阳产业”进行大力政策扶植,国内动画高等教育出现了几何型增长,短短二十年间已有500多所院校开设了动画专业,1000多所高校开设了动画系所,其中中国传媒大学、北京工业大学、吉林动画学院都是个中翘楚。然而爆发式增长的弊端也开始显现。2010年以后,我国每年都有50多万动画专业毕业生涌入就业市场,但数量多并不意味着质量高,每年15万以上的人才缺口数字严肃地澄清了这个事实。虽然我国的高等院校培养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动画从业人员群体,而这些毕业生的专业水平却并未达到企业要求的水平。回顾我国动画教育的发展历程,能够清晰地看到这个过程中的得与失。首先,我国在最短时间内,将动画教育的影响范围波及到最大,在短短二十几年内在中国建立起较为完整的动画教育体系。从客观上讲,确实为动画产业输送了大批优秀、独立、富有创造力的动画作者,早期的毕业生也已经向社会交出满意的答卷,创作了《西游记之大圣归来》等让热爱国产动画的人们热泪盈眶的作品,但是专业水平过硬的人才还不够多。其次,动画作品是团队合作的结晶,作为一名优秀的动画人需要具备很强的团队合作精神,国内动画专业的学生合作意识很强,团队的默契度也很高,学生的毕业设计中不乏优秀的动画短片作品,但是如何将资源整合为团队所需,是动画专业学生需要注意的问题。在我国动画事业起步时借鉴了一些发达国家的经验,但是客观地说,我们较欧美、日本这些老牌动漫强国还差距甚远。首先,由于国内动画产业的先天不足,专业学生缺少社会实践机会,绝大部分高校也并不具备让学生自由施展才华的硬件条件。举例来说,美、韩都对动画教育有独到的经验,而这些是我国现在所无法模仿的:美国拥有强大的动画公司资源,优秀的动画专业在校生能够获得世界一流的动画公司如皮克斯、梦工厂等实习机会,资质一般的学生也能进入规模较小的动画公司实习,既解决了在校生的实践问题,实习之后的入职机会也缓解了毕业生的就业压力。韩国大学则采取宽松的政策,鼓励学生办理延迟毕业,随时去海外地区的优秀动画公司进修或工作。而国内高校无法提供这些优厚的物质保障,造成了在校动画专业学生理论与实践相脱节,实践作品又与商业需求相脱节的问题。

二、国内动画教育亟待解决的发展难题

我国动画产业起步较晚,这个成长中的产业需要大量新鲜血液,人才需求量很大,动画产业同样是一个更新换代极快的行业,只想混一口饭吃的人很快就会被淘汰,只有专业水平过硬才有继续发展的机会。而“学艺不精”正是我国动画教育出现的一大问题,除了政策补助等老生常谈的问题,其根本原因是动画教育体系内的“心态”问题。白岩松曾经采访过一位在日本手冢治虫工作室工作的中国青年,当问到当今中国动画发展存在的最大问题是什么时,青年回答:“是心态”。动画制作是非常细致的过程,需要惊人的耐心和细心,还需要对动画这份事业发自心底的热爱,如大师手冢治虫一天只能完成十幅手稿,浮躁气氛笼罩下的国产动画又能走多远呢,国内动画教育“”遗留下的问题很多,中国动画产业还有漫长的路要走。优秀的动画人才不愿意到高校任教,动画专业的教师往往不是最优秀的动画人,一部分老师本身就是缺乏热情和创造力的,一部分略有名望的教师又因社会兼职牵扯了大部分精力,造成了动画教育中教师心态的浮躁。也有少数充满热情的优秀人才愿意放弃优厚的待遇留在大学里培养艺术人才,但现实并非想象中那个“美丽的新世界”:漫画家吴淼是国内一流画手,近几年他选择到某大学教授漫画,而高校动画专业的现状让他感到力不从心。他谈到:“国内动漫教学和创作都处于恶性循环中”,无论是老师、学生的态度都颇为散漫。无奈的事实是,很多学习动画专业的学生并不热爱动画这个行业,艺术类较低的分数线反而成为选择原因。一些有艺术天赋的学生不愿意学习动画,同样是出于对动画行业的错误认识。诚然,如今动画教育中的经济投资还远远不够,但是国内动画教育中出现的心态问题,并不能简单地归因于物质条件的匮乏。我国在经济条件极为险恶的时期,仍然制作了大量优秀的动画作品,如早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就家喻户晓的《大闹天宫》《小蝌蚪找妈妈》,还有八十年代面世的《九色鹿》等。其中《九色鹿》的五个主创人员在敦煌千佛洞整整待了23天,画满了五大本速写,短短24分钟的动画竟然有近200幅场景设计,最生动地还原了九色鹿的神话背景。在物质条件充分发达的今天,怎么会有那么多人感叹还是过去的动画片好看?钱钟书说,做艺术不仅需要天赋,还要肯下功夫,物质条件固然重要,摆正心态才是国内动画教育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国内动画教育的发展策略

国内动画专业是一个年轻、有活力的专业,尽管过去动画教育“”为现在的发展埋下了很多隐患,但是近期优秀动画作品的强势来袭让我们看到中国动画产业将作为重要力量,带领中国文化走向复兴。综合前文提出的一些观点,笔者认为国内动画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应注意以下问题:首先,树立踏实严谨而又生机勃勃的学风。动画容不得一点马虎,动画人的心思体现在作品的每一帧中间,用心与否高下立见。动画教育应克服急躁冒进的缺点,借鉴表演、绘画等其它具有悠久传统的艺术教育模式,让精益求精的艺术火花在动画师生的心中跃动不息。学校应当制定未来的发展战略,边办学边发展,将招生控制在适当的范围内,不断弥合自身办学软、硬件条件的不足之处。其次,广纳贤士,用多种途径相结合的方式吸引教学资源。动画教育资源在国内还比较匮乏,学校之间应该展开合作,进行资源流通和交换,让有限的条件得以最大程度上的发挥。很少有高校的动画专业能够同时具备教师、实习机会、制作设备等资源,校际之间应取长补短,以良性合作取代恶性竞争。与社会各界展开合作,从社会上的动画企业聘请具有丰富经验的专业人士来校任教或客座,同时向企业输送需要磨练的在校生,开辟海外引进人才战略,以及以作品的好坏来衡量是否聘用一位老师而非学历等外在标准。第三,鼓励学生拓宽眼界,动画专业并不意味着毕业后就要制作动画片,还有更多的人活跃在电影、游戏、电视、广告等舞台上,各种动画的衍生行业也需要吸纳大量动画专业人士从业。应当因材施教,发掘学生的潜能,鼓励他们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方向,同时,还从中华文化传统中发掘动画的灵魂。中国动画很长一段时间都在为日本等国家做外包工作,若想发展中国动画产业,就需要把中华文化作为动画艺术的精髓。发达国家常常在动画中加入中国元素,他们注重的是商业利益,并不重视还原中华文化的本来风貌。作为中国动画人,在校动画专业的学生更应注重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气韵生动的内容。综上所述,对于动画专业的学生来说,在学校期间,如何更好地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获得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具备良好的艺术技能和审美素养,以及对当前动画市场具备一定的认知,都是一名学生将来能否成长为该领域优秀人才的关键因素。这是国内动画教育者需要思考的问题。动画产业是21世纪的国际朝阳产业,是国家发掘文化软黄金的不竭源泉,中国作为文化大国,对发展动画产业尤为重视。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发展动画产业的利好政策,国内丰厚的文化积淀能够提供中国动画的灵魂,加之借鉴欧美、日本等国家优秀经验,中国动画产业的发展前景非常广阔。相应地,国内动画教育也应紧握时代脉搏,做出相应的改变,将发展历程当中的得与失转为动画产业前进的动力。

参考文献:

[1]钟敏.从动画专业就业之怪现象浅谈高校动画教育[J].电影文学,2011,(02):61-62.

[2]张立.对中国动画教育发展的思考[J].理论与实践,2006,(02):101-103.

第9篇:艺术教育发展现状范文

摘要: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对四川省部分高校艺术体操开展现状及其制约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目前四川省高校体育院系艺术体操的发展现状令人堪忧。其主要的制约因素有动作难度太大、项目本身的特殊性等几个方面。

关键词:艺术体操;现状;制约因素

中图分类号:G83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0)11-0000-01

艺术体操是一项徒手或手持轻器械在音乐的伴奏下,以自然性和韵律性动作为基础的运动项目,它分为大众艺术体操和竞技艺术体操(球、圈、绳、棒、带)。在1982年,艺术体操被正式列为奥运会比赛项目,这标志着全世界艺术体操发展进入一个全新的阶段。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我国艺术体操队在集体全能决赛中获得银牌的好成绩,实现了奖牌的突破,成为了我国的奥运争光项目。四川省作为培养艺术体操人才的摇篮,其艺术体操的发展却不容乐观。

1 研究对象

四川省境内的部分高等学校(成都体育学院、四川大学、四川师范大学、西南民族大学、西华大学、成都理工大学、成都大学等十所高校)。

2 研究方法

2.1文献资料法

查阅了各类专业期刊体育杂志中关于艺术体操开展现状的资料及相关书籍。

2.2专家访谈法

针对研究所涉及的内容对有关专家进行访谈。

3 四川省高校艺术体操开展现状

3.1四川省高校体艺术体操专业学生人数逐年下降

在开设艺术体操专业的几所高校中近几年来都出现了人数减少的现象,例如成都体育学院作为西南第一,全国一流,国际知名的高等体育学府,是培养艺术体操专业人才的摇篮。成都体育学院艺术系艺术体操专业学生是指在进入成都体育学院学习之前就已经获得艺术体操国家二级运动员证书,并通过学院单招考试入学的学生。这类学生毕业后属于艺术体操专业人才。在成都体育学院艺术系现有的四个艺术体操班上人数均未超过二十人,甚至在个别班上只有几人。

3.2四川省高校体育系艺术体操专选学生出现断级现象

近几年四川省各高校体育院系的体育系艺术体操专选班发展不容乐观,多所高校体育院系因为没有学生选择而停止开设艺术体操专选班。例如:成都体育学院2010年体育系的艺术体操专选学生人数没有达到教务处开班的人数要求,不得不把2010年体育系艺术体操专选学生和2010级艺术系艺术体操专业学生在一个班进行学习。

4四川省高校艺术体操发展现状的原因思考

4.1等级规定动作难度高

艺术体操是一项徒手或手持轻器械在音乐的伴奏下,以自然性和韵律性动作为基础的运动项目[1]。具有几个高要求的运动项目特点,第一:舞蹈基本功及身体柔韧素质要求高。第二:身体动作的协调能力要求高。第三:身体动作与器械的结合难度高。艺术体操等级动作是国家体育总局审定公布的艺术体操技术动作等级标准。艺术体操等级动作公布的目的在于:让高校的艺术体操教学拥有统一规范的教学材料,能更好的以公布的规定动作为教学参照,培养出将为艺术体操事业做出贡献的艺术体操人才,让社会上广泛的人了解到艺术体操,学习艺术体操,以便促进艺术体操的普及和开展。艺术体操的等级动作在编排时要特别注意动作难度的问题、提高与普及的问题、不同年龄层次及技术水平的适用性问题、全民健身的主流方向等问题。而今从最新公布的艺术体操等级动作来看,其动作的技术难度几乎接近于艺术体操专业队运动员水平或国家艺术体操一级运动员水平。对于高校体育院系的艺术体操学生来说难度太高。

4.2现行的体育招生办法对适合学习艺术体操的学生门槛较高,从生源上受到影响。

现行的体育考试成绩是由身体素质成绩和专项成绩组成,其中身体素质成绩占六十分,专项成绩占四十分。身体素质的考核项目主要以田径项目为主,例如100米、铅球、800米、三级跳远等。由此看来一个学生要想达到高校体育院系的录取分数线,其身体素质和专项必须均衡发展。但是在很多以艺术体操为专项的考生来说,她们在进行体育考试时,艺术体操专项的成绩很好,以田径为主的身体素质成绩却差强人意。最终没能被高校体育院系所录取,所以从生源上受到了影响[2]。

4.3艺术体操参与者特殊性的项目特点限制了参与人数

艺术体操的动作基本是由跳跃、转体、平衡、柔韧、波浪及部分技巧动作组成,所以根据艺术体操的动作特点,从生理结构角度上更适合女性学习。男性进行艺术体操学习时难度较高,所以参与者大多是女性。现在国际上练习者也基本都是女性,只有在日本,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俄罗斯,韩国,马来西亚,墨西哥等几个国家有男子进行练习。在我国的高校体育院系中仅有过对男性参与艺术体操学习的设想,并没有对男性开设艺术体操专业或专选的前例。相比之下,高校体育院系艺术体操这个运动项目的参与人数就比其他运动项目的参与人数减少了一半。

4.4受到健美操、啦啦操、体育舞蹈等新兴运动项目的冲击

近几年一些新兴体育运动项目在高校不断涌现。这些运动项目相比艺术体操有着自身的特点,第一:简单易学,节奏感强,动作漂亮大方,吸引力大。第二:场地限制小易于推广,随时随地都可以练习和展示。[3]在高校的体育院系的学生在选择自己的专项时会将这些项目与艺术体操进行比较,最后可能会选择健美操或者体育舞蹈等项目作为自己的专项。

4.5社会普及程度低,影响力小

艺术体操作为一个奥运项目,具有极强竞技性特征的同时,还具有健美、健身、娱乐、提高艺术内涵等特征。但是人们所看到的艺术体操一般都是竞技艺术体操,给人留下的印象是柔韧素质要求高,动作变化复杂,画面美丽无比,只适合观看和欣赏的一种运动项目。所以我们在社会自发组织的健身场所中很难看到有艺术体操的练习者,艺术体操的社会普及程度低,社会影响力小。

4.6教学内容缺乏社会实用性、科学性

在成都市高校的体育院系中,大多都是以等级动作作为考核学生的依据。这使得学生要花大量的时间学习等级动作、练习等级动作。学习和练习等级动作,完成成套动作固然可以提高我们的艺术体操水平,为我们的艺术体操技术打下坚实的基础。但出此之外,大众艺术体操内容的学习更加不容忽视。大众艺术体操的社会实用性、推广性更强过于竞技艺术体操。所以在高校体育院系设置艺术体操教学内容时应该二者兼备,科学实用。

5.结论

目前,四川省高校所培养的艺术体操专业人才仍然担任着在社会上推广艺术体操运动项目的主力军角色。在四川省高校体育院系艺术体操发展现状不尽人意的情况下,我们应该深刻分析艺术体操项目开展的制约因素,努力改变现状,促进艺术体操运动项目在高校体育院系的广泛开展,为在社会上推广艺术体操运动项目奠定师资基础。

参考文献:

[1] 牛丽丽. 体育院系艺术体操专项课的现状调查及分析[J]. 内蒙古体育科技.2006年第三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