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命题教学和概念教学的区别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在初中代数教学中,学习概念时,要让学生对以往知识进行回顾。学生对新旧知识进行对比学习,从而对新的数学知识进行建构。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引入代数概念的时候,除了对比变式外,还有辨析变式和巩固变式两种。
1.辨析变式。教师引入概念后,要充分把握概念的内涵以及外延的辨析型问题。要充分讨论这些问题的系统性,从而明确概念的本质,以及充分理解概念。比如,在学习正、负数这方面知识的时候,教师可以先给学生展示一组数据。例如,某天的天气预报显示天津的最高温度是6℃,而最低温度是零下6℃。请问天气预报中所说的两个6℃的温度是相同的吗?学生肯定会有不同的说法,但是不知道如何表示。教师可以告诉学生,当我们学习了正数、负数之后,这个问题就好解决了。通过举例的形式,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2.巩固变式。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入或者理解代数概念的时候,要将相应的概念明确化,从而深层次巩固代数概念。比如,对变式题组进行学习和练习的时候,可以直接应用概念设计题目。通过对题组进行充分地讨论和解决,最终熟悉、巩固和应用相应的概念,让学生能够实际解决问题。
二、从几何概念的特点出发进行变式设计
通常来讲,几何概念的特征如下:
1.实践性。学生在课堂中学习的众多科学概念,大多是从日常生活中想象逐步发展起来的。但是,日常生活中的概念具有多义性、宽泛性和易变性的特征。所以,学生无法准确理解。学生平常生活中不断形成的概念在他们的意识中已经存在,就算有些观念是错误的也是不易改变的。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这些相应的数学概念时,不能只从书本上出发,而是要从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出发。随着学生年龄的不断增长,学习相应概念的能力也不断上升。从一些相关的研究中可以看出,对概念学习有着很大影响的是智力和经验,但是影响最大的是经验。要想有效理解概念的本质,需要在平时生活中积累起较为丰富的经验。如果学生没有相关的学习经验,学生无法灵活掌握相关的知识。在这里提到的“经验”有着非常宽广的范围。这些经验不仅从学校学习中所得,同时也从平时生活中获得。在学习新概念的时候,为了消除经验带来的消极影响,教师进行教学的时候可以通过反映概念的图形进行。
2.直观性。在初中几何教学中,概念同图形的关系是比较密切的。可以从图形中对概念进行直观地认识,并且在理解概念的时候也要借助图形。但是,书本上呈现出来的图形只对概念的某一方面涉及。因此,教师对相应的图形进行变式的时候,可以让学生掌握概念的多种外延形式,从而对概念的本质属性进行真正地掌握。
3.逻辑判断性。在进行几何教学的时候,教师要对概念的内涵、定义以及相应的外延进行充分地了解。同时,要从意识上充分认识到“凡是定义都是一种特殊的命题”。通过这样的命题,可以让条件和结论互为补充。也就是说,原命题是正确的,同时出现的逆命题也是正确的。比如,先展示平行四边形。在进行教学的时候,为了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同时能够较好地判断平行四边形的概念。教师需要对平行四边形的概念进行变式。可以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平行四边形,并且对菱形、矩形和正方形进行充分地认识。
4.系统性。学生学习概念的时候,会不断深化。其实,新概念与以往知识是有较大联系的。因此,在学习某个概念的时候,要对新旧概念进行充分地挖掘,从而对这些概念进行充分地完善,最终让学生比较完整地认识和掌握。当学生对概念学习到相应阶段的时候,教师要充分引导学生对概念体系进行完整地建构。同时,学生在学习新概念的时候,将这些概念放到自己以往的认知结构中,最终认识和把握新概念。
三、代数与几何概念变式教学的比较
1.相同之处。(1)从一定层面来讲,代数和几何中涉及到很多概念,都是从实际生活中获得的。所以,在对这些概念进行学习的时候,要尽量还原到现实生活中。因此,教师进行概念教学的时候,要将实际生活中的现象添加进来。比如,在代数中引入“负数”概念,在几何中将“垂直”概念引入。这些都是从客观实际生活中引入的。(2)代数与几何中的许多概念都具有逻辑判断性。“凡是概念都是一种特殊的命题”。比如,在初中代数中的“绝对值”概念,在几何中的“平行四边形”概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通过逆向变式对概念进行充分地学习。通过这样的变式,可以让学生深入理解概念的本质属性。(3)代数概念与几何概念都具有系统性。学生学习数学概念是不断深化的过程。比如,在代数中涉及到的“一元二次方程”“分式方程”,这些方程类型不同,但都是包含在“方程”的范围中。教师要通过引导的方式,让学生对这些概念进行必要地整理,从而对这些知识进行归类,进行深入地理解。
【关键词】高中生物老师;命题;复习教学;有效性
考试,是衡量教师教学质量;是检验学生是否完成课程计划;是检测学生的学习是否达到新课标的要求的重要手段。复习时提高考试成绩的一个重要环节,因此,学生在学完新知识的后,都要上一些与之有关的复习课,这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课型之一。复习课所上的课时占总课时的约三分之一。复习的时候,需要看的、练习的内容比较多,环节比较杂乱。所以学生要想在考试中取得好的成绩,就要讲究复习策略。《教学大纲》和《考试说明》是生物教学和考试命题的主要依据,这也体现了当前生物学科的特点。因此,作为教师,不仅能够正确理解“遵循教学大纲,但不拘泥于教学大纲”。同时,也应会命题,在复习教学时,能以“大纲”为标准,把握好复习内容,制定出好的复习策略,能切实减轻学生的负担,并让学生在已有的基础上构建知识网络,并能够逐步提高解决各种问题的能力,并能够学生复习的有效性。
一、当前复习教学现状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最基本的形式。当前,课堂教学面貌发生了改变,无论是从教学观念,还是说师生关系,都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化。与此同时,复习教学的质量也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
总体而言,随着新课改的推进,复习教学质量也有所提高,主要有以下表现:
(1)教学内容目的明确,重点突出;
(2)重视学生参与和体验;
(3)思路清晰,讲解细致;
(4)做到讲、练结合,提高教学有效性;
(5)重视培养学生能力;
(6)教学手段多元化;
(7)教师主动参与教学活动;
(8)课后反思。
但是,在复习教学中,相对而言,还是有一些无效或者低效的,主要有:
(1)教学目标的确定缺乏有效性;
(2)教学环节不清晰,条理性差;
(3)教师讲解过多;
(4)学生学习活动单一;
(5)教学资源的选取缺乏有效性;
(6)教学内容缺乏归整;
(7)反馈不及时。
二、提高复习教学的有效性的措施
1.提高教师专业素质
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是提高复习教学的有效性的前提条件。首先,教师要了解生物学科的课程标准和特点,明确新课程教学的要求。其次,教师要注重研究整个高中阶段新课标下的生物教科书,从一个知识传授者,转变问课程资源的使用者。只有在深入了解书中的内容,才能灵活的运用书本。再次,积极获取生物学科的新知识,丰富其自身的知识储备。此外,教师要快速掌握新的信息技术手段,并能够自如的把信息技术应用在教学中,使之为教学服务。
2.设立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
在复习教学中,学生对于书本中的知识点,已经有了大概的印象,如果只是纯粹的复习书本中的知识点,学生必然没有什么兴趣,这样就达不到解决问题能力的要求。由于生物这门课,研究内容十分丰富,容易与我们的生活联系起来。如果在教学中适当地设立一些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去独立思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通过解决现实生活中产生的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用一盆在阳光下的植物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这样同学们很容易联系到植物的新陈代谢、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等。与此同时,让学生回忆与之相关的知识点,以及两者之间的反应过程、反应方程式和相关图。接着把这盆植物放在密闭容器中,让同学们测定容器内的CO2量在一天内的变化,并绘制出曲线图,再作出O2量的变化。然后再旁边放一个测量红色液滴的移动装置,让同学们想象这么做的有什么意义?在测量净光合时,如果在里面放一个盛有NaOH溶液瓶,这是在测什么呢?如果再放一个蔬菜大棚,学生们就可能联想到塑料薄膜的颜色为什么是透明的、怎样才能使得蔬菜长得更好以及如何收藏蔬菜等等,这些设计到了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以及两者之间的应用,这些都与实际生产相关。这样一连串的问题就可以通过简单的几张图让学生想象。这样既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又可以充分运用所学的知识。通过这些情景,能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进行综合复习,激发学生的兴趣,并提高学生的综合学习和运用能力。
3.构建概念图,区别易混淆点
复习教学时师生从新角度对所学的知识进行系统的概括、拓展并加以灵活应用,从而形成一个系统的知识网络。这样就能够对各个概念进行区分。
例如,在细胞分裂中,易混淆的概念很多,如染色质、染色体、染色单体、姐妹染色单体、四分体等。在复习的过程中,教师先列出所有概念,并给出一道例题,让学生先通过自己的理解来解题,画出概念图,最后教师做出总结和评价。
4.强调实验题中常见失误
(1)审题时,强调易混淆的概念。
(2)在实验设计时,要注意实验器材和实验材料分别的功用、实验步骤。
(3)注意区分实验结果和结论。实验结果是在实验结束时才出现的,通常会伴随有一定的现象,而实验结论则是由实验结果推导而来,与实验目的呼应。
三、结束语
教学是教与学的互动过程,提高复习教学的有效性需要师生共同合作才能做到。教师和学生做好“主导”和“主体”的工作,真正做到享受复习教学的生活。在新课改的背景下,高中生物学科的考试要科学命题,因此,作为一名教师,应该会命题,知道命题的方式,知道如何进行命题,然后在复习教学时,善于引导学生,使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点的同时,可以灵活运用,从而提高复习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杨小芳.浅议如何提高高中生物的命题质量[J].考试周刊,2011,(92).
[2]孔翔飞.新课程标准下高中生物实验操作考试命题的改革[J].中学生物学,2008,(3).
概念;学生;培养阅读能力;理解能力;学习能力
【中图分类号】G252.1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8500(2012)12-0180-02
化学概念是学习化学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准确地理解概念对于学好化学是十分重要的。这些概念是用简练的语言高度概括出来的,常包括定义、原理、反应规律等。其中每一个字、词、每一句话、每一个注释都是经过反复推敲并有其特定的意义,以保证概念的完整性和科学性。初中学生的阅读和理解能力都有待培养和提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讲清概念,把好这一关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
1抓住关键字词,讲清概念含义
化学概念有着极强的严密性和准确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把握化学概念的特点,要及时纠正某些用词不当及概念认识上的错误,这样,既可以使学生深刻领会概念的含义,还有利于培养学生严密的逻辑思维习惯。例如,在讲“单质”与“化合物”这两个概念时,一定要强调概念中的“纯净物”三个字。因为单质或化合物首先应是一种纯净物,即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然后再根据它们组成元素种类的多少来判断其是单质或者是化合物,否则学生就容易错将一些物质如金刚石、石墨的混合物看成是单质(因它们就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同时又可误将食盐水等混合物看成是化合物(因它们就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
2注重实验,用实验引出概念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通过演示实验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并对现象分析,要引导学生正确地推理,来形成化学基本概念。例如,在讲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两个概念时,教师可以用剪刀将纸剪碎和将纸点燃的两个小实验来证明。教师可以边演示边提问,让学生充分思考:在两个对比实验中变与不变的是什么?这两种变化有什么不同?看起来这是一个极为简单的实验,学生在观察变与不变的现象时能回答出以下两点:剪纸的过程中纸的形状变了,但纸还是纸,没有变;纸燃烧过程中,纸由白色变成灰黑色灰,灰不是纸。引导学生讨论这两种变化又有什么不同,然后指出第一种变化纸没有生成其他物质是物理变化,第二种变化纸燃烧生成了不同于纸的灰是化学变化,这样从这两个对比实验中引出了两种不同“变化”的概念。通过总结、举例练习,明确物理变化、化学变化概念的意义,了解二者的区别和联系。在应用实验引出概念的教学中更要重视学生实验的直接体验。
3联系生活,从实际出发辨析概念
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化学教学要注重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学化学用化学的意识。例如日常生活中的食物腐败和瓷碗破碎等变化究竟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呢?教师可以联系生活实际分析,食物腐败之前可以供食用,腐败之后不能食用。为什么食物腐败之后不能食用呢,引导学生得出食物腐败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所以该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瓷碗破碎之前是陶瓷,瓷碗破碎之后还是陶瓷,只不过它的形状发生了变化,所以该变化是物理变化。从而得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为有无新物质生成。
4解剖概念内容,帮助学生理解
化学概念不仅用词严密,而且非常精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对一些含义比较深刻,内容又比较复杂的概念进行剖析、讲解,以帮助学生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如“溶解度”概念一直是初中化学的一大难点,不仅定义的句子比较长,而且涉及的知识也较多,学生往往难于理解。因此在讲解过程中,若将组成溶解度的四句话剖析开来,效果就大不一样了。其一,强调要在一定温度的条件下;其二,指明溶剂的量为100g;其三,一定要达到饱和状态;其四,指出在满足上述各条件时,溶质所溶解的克数。这四个限制性句式构成了溶解度的定义,缺一不可。另外如“催化剂”概念也是学生难以掌握的概念之一。在讲解时要阐明催化剂是相对于特定的化学反应才有意义,它只能改变反应速率,不能决定反应能否发生,也不能改变生成物的质量。
5加强引导,注重概念的内涵与外延
紧扣概念,弄清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既有助于学生理解概念,又有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视野。如人教版初中化学教材P48关于“盐”定义为组成里含有金属离子和酸根离子的化合物。学生根据定义可能无法判断NH4NO3、NH4Cl等物质是否为盐。对此,教师可以将盐的定义延伸拓展一下,组成里含有金属离子或铵根离子和酸根离子的化合物叫做盐,以后学生再遇到这类问题就不会困惑了。另外,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为生成物中有沉淀或气体或水生成时复分解反应才能发生。在介绍侯氏制碱法时,学生无法理解:NaCl+NH4HCO3=NaHCO3+NH4Cl的反应类型。如果教师将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延伸为:生成物中有沉淀或气体或水或难电离的物质或溶解度更小的物质生成时复分解反应才能发生,学生便很容易理解了。
6正确辨析,注意概念之间的区别
物质分类一直是近几年中考考查的重点和热点,考查的方式灵活多样,题型背景层出不穷,混合物和纯净物辨析区分更是许多省市命题考查的热点。对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引导学生正确辨析,注意概念之间的区别。如“纯净物”只有一种物质组成,有固定的性质,有固定的化学式。“混合物”至少有两种成分,每种成分都保持各自的性质,而且每种成分之间没有发生化学反应,通常没有固定的化学式。据此学生结合自己的化学认知结构便可以正确区分纯净物和混合物了。
7系统分类,注意概念之间的联系
化学概念虽多,也是一个个地形成的,要善于引导学生将概念逐步系统归类,突出重点,抓住关键。例如,在学习了原子、分子、元素、单质、化合物这几个概念后,总结这几个概念的区别与联系,突出元素在这几个概念中的主导地位,揭示这几个概念的从属关系、组成与构成关系、宏观与微观的关系。
8强化训练,加强学习后的知识巩固
数学会考试题和高考试题在形式上一致,分为选择题、填空题和解答题三大块,都紧扣新课标的要求,对稳定教学秩序有利。但两者又有区别,会考“扣纲据本”,注重基础,充分体现了会考的水平测试功能;而高考则把课本当作是“跳板”,注重能力,充分体现了高考的选拔功能。笔者体会,因为有些老师对会考和高考不同作用和要求的认识有偏差,所以,在日常的数学教学中常见有两个明显的误区。
误区之一是课本使用上的误区。有的老师会考之前抓课本,会考之后抛课本,这是教学中比较普遍的现象。这些老师,会考之前围着课本团团转,盯着基础知识,细“耙”公式,死“抠”概念,期望借此取得好成绩,教学思路单一狭隘,不够开阔。会考之后,教师学生都认为课本已完成使命,便将其抛到一边,去反复“扫描”繁多的复习资料,课上机械地讲评,课后大量地练习,师生都慨叹数学学习收获微乎其微,可谓事倍功半。其实,高考只是比会考多一点运用上的难度,掌握课本的思想精髓是高考中解题能力形成的根本保证。如果我们在平时教学中,能时刻牢记以课本为据,重视课本的使用,重视培养学生基本的数学素质,日积月累,不论是会考还是高考,考试时都能得心应手的。
误区之二是教与学统一关系上的误区。数学教学有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两大重要形式。接受学习主要是借助课本快速系统地奠定知识基础;而发现学习则是在此基础上的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由此及彼,是将知识进一步转化为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会考主要检测学生接受学习的效果,高考则主要检测学生发现学习的水平。但是当前个别的数学教学状况却是教学目标和方法会考前后不分、课内课外不分、初中高中不分,教师一股脑儿把各种知识点的基本概念、对应练习及参考答案全“灌”给学生,学生始终处于被动接受状态中,其思维始终亦步亦趋地跟着老师,学生吞咽老师给的“粮食”都困难,更不要谈创造性地独立思考解决问题了。学生的学习目标似清晰实模糊,学习形式似“发现”实“接受”,学习思维似活动实静止,由此造成数学教学效率低下,教与学都存在盲目性。
我所面对的是一般高中的学生,他们普遍基础较差,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参差不齐,为了帮助学生夯实基础,提高能力,引导学生正确面对会考和高考,提高数学教学质量,我体会,在实际教学中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发挥课本作用,培养学生良好的“吸收消化系统”。会考是以考查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为主,所以,在教学中绝对不能脱离教材,好高骛远。有人错误地认为,高考似乎不考教材内容,会考后可以不教,其实不然。尤其对一般高中的学生来说,他们对基础知识的掌握不够扎实,对相应习题的解决缺乏技巧,会考把学生的知识、能力的缺陷都暴露出来了,而课本的教学正可以为学生纠偏补缺,如果弃之不用,却一头扎入题海中,那真是舍本逐末。所以,不论是会考还是高考,都要求我们在教学中用好教材。要用好用活教材,教师首先要消化教学内容,形成明晰的教学思路。我们要结合学生实际,采用多种方法组织实施教学。例如,在学习不等式时,要提醒学生注意书后习题中的一些不等式的应用;在学习圆锥曲线时,要引导学生利用课本深挖三种曲线的区别和联系。另外,针对学生学习习惯差的现状,也要着重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吸收消化系统”,随时纠正他们不做预习,不会听课,不擅复习的缺点,指导学生预习时泛读课本、上课时理解课本、复习时深化课本,只有经过思维暴露、纠正、引导、强化的过程,才能真正达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目的。不论高考还是会考,其试题素材都源于课本,或是对课本题型通过变形、组串、引申、交叉、综合等方式进行改造提高而成。针对考试试题,不难感悟到在处理试题与教材的关系上真正体现了“源于教材,高于教材”的指导思想,也不难体会到“题在本外,根在本内”的会考高考试题特征是回归课本复习的主要原因。总之,回归课本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环节。
其次,面对学生实际,建立和谐的教学关系。在教学过程中对知识的归纳、整理都应精心设计,不作太大的跳跃。例如,讲解概念时,应引导学生分析表达概念的关键字眼,从不同的角度和不同的侧面帮助学生理解概念的内涵与外延,阐明相近概念间的联系与区别。并设计一些比较性习题与反例,让学生通过对比、纠正、鉴别、分析和讨论,提高学生的辨别能力,深化对概念的理解,并进一步加深对重难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讲解例题时,重视分析过程,例、习题的难度也都适当控制。练习时,讲究针对性,而且在深度和广度上,既要符合新课标的要求,又要做到因材施“练”,由于学生程度参差不齐,所以要面对学生的实际,做到基础较差的学生少量多次练,基础较好的学生一型多练,有知识漏洞的学生对应知识反复练,不擅长总结的学生分类归纳练等等,提高学生学习效益,从而促进教与学的和谐统一。
关键词:模式渗透法 理科 语文教学
一、通过理科方向的模式渗透法运用在语文教学中的可能性分析
数个世纪以前,中世纪时期伽利略(物理学家)以及笛卡尔(数学家)在进行理论思考以及实践探究的过程中,都将数学与科学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并且将理论科学划归到数学领域的范畴中,正是因为这样的举措使得近代科学得到了加速的发展。虽然这两位科学家所重点在意的是数学在整个自然科学研究过程中起到的重要作用,但是所应用到的逻辑推理办法和一般情况下的语言逻辑推理法具有很大的相似之处。所以,仅仅是从不同学科所拥有的共性或者特点上看来,文科,或者是理科,都可以通过数学建模的方式解决大部分的疑难问题,及通过数学方法或者使用数学的思维可以解决大部分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并且建立一套属于学科自己的思维模式,同时,正是因为这个理论,使得为语文学习过程中使用理科方面的模式渗透法增加了许许多多的可能性。
二、通过理科方向的模式渗透法运用在语文教学中的可行性分析
在进行可行性分析以前,请参考一个运用案例,在进行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学习古汉语当中对词性的使用,对于学生而言,非常的具有挑战性,这时我们就可以适当地建立模式将难题简单化,下面是几个举出的例子:
例一:将形容词当做动词使用的判别式
(1)如果有:主+形容词+代结构
那么就是形容词当做动词使用,而此时的宾语又代词代替,而代词本身不会受到形容词的修饰。
比如:吾妾之美我,私我也。(私:偏爱)
(2)如果有:主+形容词+代结构
并且此时形容词用法为主语在主观上对于宾语的一种感觉。
那么此时的形容词只是当做是动词中的意动用法。
比如:吾妾之美我。(美:以……为美)
(3)如果有:主+形容词+代结构
并且:形容词是使得宾语本身具有某种动作或者是某种性质。
那么:形容词用法为动词中的使动用法。
比如:吾将泣而生之(生:使……活下去)
在上面所列举出来的几个象征性的例子当中,我们对几何命题概念进行了借鉴以及参考,在几何学科学习的过程中,我们知道这样一条定理:我们所看见的每一个命题(真命题以及假命题)都是由结论以及题设这两个部分共同组成的,所谓的题设,指的是已经知道的内容,而结论则是通过已经知道的内容进行推论得到的结果,所以命题一般情况下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如果开始的部分使用的是“如果”,那么这个部分就是题设部分,如果是以那么为开始,那么这个部分就是结论部分。我们通过数学几何当中的命题式写法,使得在古汉语的学习过程中,变成了学生们较为详细的方式,这就使得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难度大大的降低。也正是通过这样的方式,使得模式被不断地建立、使用以及图区,使得学生在进行类似的学习过程中,可以合理地通过数学建模的方式,使得困难的学习过程不断地简单化,使得在解决一些语文问题的同时,有了可以思考的方向,在进行实际操作时,更加的有步骤,而这些都证明了通过理科方向的模式渗透法运用在语文教学中的可行性。
所谓的模式,则是按照一定的思维,或者是根据一定固定的理论进行一定的设计的可控制性以及可操作性的结构流程,就像我们所学习到的数学公式(三角函数、正切函数)、几何命题、甚至是对于公式定理的证明等等,这些都是通过数学特殊的语言或者是符号,建立了一种特殊的模式,并且通过这些模式,引导学习的学生可以通过固定的思维或者推理的结果对问题进行探讨以及求解。学生在进行理科课程的学习过程中,都经过了大量无序的练习,在这个练习的过程中都记住并且掌握了许许多多各式各样的模式,并且这些模式语言具有极强的概括性、极为简练的内容以及容易操作、记忆等特点。而在进行语文的学习过程中,同样可以通过理科的学习模式对语文内容进行学习,同时也可以良性地引导学生在进行问题解答的过程中,将其中发现的一些规律性以及记忆性的东西很好地把握,并且由此建立一套特殊的语文模式,然后通过这种模式解决所遇到的问题,从而实现举一反三。
三、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利用理科学习渗透法的意义分析
(一)能够有效地提升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让学生用最短的时间学到最多的知识。
理科模式的渗透法能够提升学生对于教材的认知能力。著名学者布鲁纳曾经提出要首先懂得其基本的原理,才能使得各学科更加容易理解的观点。但是一部分学生只知道死记硬背课本上的理论,并不能够使新旧知识之间的区别与内在联系得到掌握,采用理科模式来阐述某些语文知识点,可以把这些知识点展现得更加具体,使得某些模糊的观点定量化、明确化,便于学生的理解。与此同时,理科模式还强调了新旧知识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比如方程式,它将未知量与已知量用等式相连接,使人一目了然地看见其间的关系,从而推算出未知量。在进行语文教学时,可以将新旧知识进行排列,选择性地把新的知识点带入已有知识;抑或是将某种模式进行重新组合,从而达到形成容旧纳新的目的,使学生能够运用这一类的方程式实现知识的顺利转移,在较短的时间里学到最多的知识点。比如心理活动词与心理状态的形容词前,大部分都能够加上程度副词,所以要区别这两者是比较难的。
理科模式的渗透法能够加深学生对于课本的记忆。布鲁纳还说过,若是不把一件事放入已经构建好的特有模式里面很快就会忘记,任何资料都是凭借它简化方式保存到脑海中的。然而这些简化之后的方式是具备“再生”特性的。如果说,我们学习到的知识没有一个完整的结果去把它们联系在一起,这些知识也不会存在太久,这些一连串的没有联系的论据存在于我们的记忆中只有很短的寿命。依靠能够推断出理论依据的那些概念和原理对理论依据进行组织,是用来降低人类记忆的丧失速率的已知唯一方法。理科模式的渗透法,就是力图采用最为简单的方式来构建一个能够保存旧知识容纳新知识的系统,从而保证了我们在记忆丧失的过程中能够保留一部分,而这保留的一部分就能够在我们需要的时候,把一个个知识点进行重组。比如在进行古汉语基础的学习时,对于虚词用法、一词多义以及词性活用等问题上,学生通常是死记硬背所有例句和词条,这样背诵的太多,却没有真实地领会到其中的规律,只是机械性地记忆,不但难于背诵更是难以储存在记忆中。
(二)促使学生掌握科学的思维方式,适应新时期的需要
促使学生掌握科学的思维方式,适应新时期的需要。传统的分制式学科研究法和教学法,使各学科在思想上、内容上、语言上、方法上都互不相通,孤立向前发展。使人们局限于狭隘的专业领域上,在思维上形成孤立静止看问题的定势。这样,人们看不到统一完整的自然科学世界,更看不到完整全部的宇宙时空。而且这种知识的原子论式机械组合,使人们在传授知识和培养技能上存在着大量重复劳动和无效时间消耗现象。为提高学生对现代社会的适应度,我们要提倡科际整合式教学。根据系统论的整体性、相关性原则,将各学科的知识、理论、方法有机贯通,对学生实施知识的整合能力培养。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适当地吸收理科学科语言和数理逻辑思维法,来描述、思考某些语文知识,正是整合式教学的一种方法,是减少重复劳动和无效时间消耗的一种好方法。
但实际上,学生从初一开始就接触到形式逻辑问题,如词语概念间关系、修改病句、文章段落层次划分、等问题,无一不涉及语言形式逻辑问题。形式逻辑既有认识作用,又有论证作用,让学生略知形式逻辑,对其训练和提高思维能力,开发智力,都有重要意义,那么如何解决需要与课时少难学的矛盾呢?理科模式渗透法是解决这一矛盾的一种好方法。因为数理逻辑是从传统的形式逻辑分化出来的一门新兴学科。它与形式逻辑有着普遍联系,也有区别。二者的思维方式相同。但数理逻辑偏重于研究演绎法,它是传统形式逻辑中演绎法的继续和发展而形式逻辑包括更广泛的研究内容。其次,数理逻辑用数学法,即用人工语言研究概念、命题以及命题之间的关系,构成十分严密的符号系统。而普通形式逻辑只在必要的地方使用符号,它接近自然语言。由于学生在数理化的学习中,作了大量练习,几乎每天都在接受数理逻辑训练。例如初一的几何学中,就学习了演绎推理的三段论,并作了大量推理证明写法的训练。语文教学可适当地引进数理逻辑推理法、判断法。对语言、数理逻辑相同点进行类比,减少记忆总量,对其不同点可借用,如上面例一一般。
四、结束语
理科渗透法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特别是文言文学习过程中,已经得到了广泛的推广以及应用,并且在对语文其他知识的学习过程中,也开始渐渐地引入这一学习方法,笔者相信,在不断地研究以及实践以后,也一定会在整个语文学科的学习过程中得到重用,成为语文学习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学习法。
参考文献
[1]邱国华.如何提高理科学生的语文成绩[J].新课程学习(学术教育),2010(1):75.
[2]熊传栋.激趣,让理科生爱上语文[J].教育界,2011(3):96.
[3]周晓.提高理科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良方妙药”[J].考试(中考教师),2010(9):117.
[4]刘瑞芳.重视理科生语文能力的培养[J].商情,2012(42):266.
[5]胡海霞.入乎其内,幽乎其外――扫除理科生语文学习障碍的几点尝试[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2007(12):52-53.
[6]胡海燕.让理科生的语文学习也快乐起来[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1(37):170-170.
【关键词】 问题;题组;设计;原则;课型;问题解决
1 问题的提出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一节优美律动的韵律操,要求每一个动作的设计健身、健美、健心,给人自然流畅、一气呵成的大气感和美感.数学课也应该像优美律动的韵律操一样:课堂活动流畅、舒心,思维进程活跃、高效.而这一切的决定因素在于课堂中一个个数学问题的设计(即题组的设计).“问题是数学的心脏”.课堂中一个个问题就好比韵律操中一个个动作,要想课堂给人更多的回味与精彩,问题设计就需更深的思考与研究.课堂教学的深入总是伴随着一个个精彩问题的呈现,构建高效课堂,题组设计尤为重要.
2 设计和运用题组的目的和依据
设计和运用题组是一种教学策略,意图是要搭建一个平台,把学生推到解决问题的前台.通过题组中一个个问题的设置,引导学生步步深入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构建知识、发展能力.如果说题组是课堂教学的一条具有逻辑意义的明线的话,那么隐藏在这条明线后的知识链就是课堂教学的一条暗线.教师通过题组这个脚手架便于组织教学,并和学生形成互动,促进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形成网状知识联结,题组的使用让教学组织有章可循,内容推进自然而不造作,体系构建完整而不破碎,课堂生成高效而不低能.
《高中数学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应在深刻理解教学内容、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设计问题:在数学知识产生形成的关键点;在数学知识之间联系的联结点;在运用数学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的关节点;在数学问题变式的发散点.在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挖掘知识中的潜在因素,合理、巧妙、灵活地设计富有启发性、挑战性和开放性的问题,通过激趣、质疑、导引、点拨,引起学生的参与兴趣,调动学生求知能动性,训练学生的思维.
3 设计和运用题组的原则
①题组设计不能太难,要符合学生的一般认知规律与身心发展规律,要在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设计问题;②题组设计要引领学生思考与活动,问题与问题之间应是层层递进的关系;③题组设计要围绕课题指向明确,通过问题解决学生能够构建数学概念与原理、展现数学方法与思想;④题组设计要自然,问题与问题间不能过于生硬,应呈现出一定的内在联系与逻辑关系;⑤题组设计要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同类问题学生可以从多个不同的角度来思考.
4 设计和运用题组的方法和策略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问题解决教学的理论产生以来,设计和运用题组进行教学已被越来越多的教师采用,成为中学数学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方法.通过题组设置来使不同认知水平的学生都能在课堂中达到对一些数学概念与数学思想方法的理解与掌握,成为数学有效教学的基本形态.国内著名的数学教育专家顾泠沅认为,题组(变式)教学是我国数学基础教育成功经验的精髓之一,中学教师在教育实践中正是充分利用}组设置方式来提高数学教学的效率与效果的.下面就高中数学的几种常见课型,谈谈优化课堂中设计和运用题组的方法和策略.
4.1 概念课型中的题组设计和运用
概念课是数学中最常见最基本的课型.数学概念是数学知识系统的基本元素,是构成数学理论的基础,概念的学习是数学学习的核心,正确理解概念是学好数学的首要环节,概念教学也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教学的关键.在概念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合理地选取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设计富有过程探索性的问题,揭示数学概念形成的过程,为认识和理解数学概念的本质形成一个思维链,让学生在探索、辨析、感悟、运用、强化、归纳、升华、落实中真正掌握数学概念,理解数学的本质.概念课中的探索性题组的设计对于避免数学概念教学“掐两头烧中段”有重要的作用.
例如函数周期性概念的教学,一位老师设计了如下一组问题:
(1)在单位圆中,对给出的角α,如何作出角α的正弦线?
(2)当角α的终边绕原点逆时针旋转时,角α的正弦线如何变化,有何规律?
(3)观察正弦函数图象是如何呈现这种“周而复始”的变化规律的,你能用自然语言描述这一规律吗?
(4)哪条公式能反映问题(3)中的正弦值的变化规律?
(5)若函数f(x)的函数值具有“周而复始”的变化规律,如何用代数形式描述这一规律?
(6)因为当x=7π6时,sin(x+2π3)=sinx,所以2π3是函数y=sinx的周期.这话对吗?
(7)如果T是函数f(x)的周期,那么除T之外还有其他周期吗?
(8)函数y=a(a是常数)是周期函数吗?是不是任何周期函数都有最小正周期?
(9)求函数y=cos2x、y=Asin(ωx+),x∈R(A、ω、为常数,A≠0,ω>0)的周期.
题组设计从学生已有的正弦线、正弦函数图象及诱导公式出发,通过图象的特点、函数解析式特点的描述,让学生建立比较牢固的理解周期性的认识基础,最后再引导学生了解“周而复始”的变化规律的代数刻画,让学生经历了从特殊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的数学思维过程.问题(7)到问题(10)的设计让学生进一步落实对周期函数的概念的理解,使学生真正掌握周期函数的本质及周期函数的周期的求法.
概念课教学的根本目的是:使学生认识概念、理解概念、巩固并运用概念.因此概念课的题组设计要求是:此题组的设计使学生明了①概念是如何产生形成的?②概念中有哪些规定和限制条件?③概念的名称、表述的语言有何特点?与自然语言比较、与其他概念比较,有没有容易混淆的地方?应当如何加以区别?④此概念有没有等价的叙述?为什么等价?应当如何处理和应用?⑤由此概念中的条件和规定,能够归纳出哪些基本性质?各个性质是由概念中的哪些条件所决定的?这些性质在具体应用中有何意义?能派生出某些数学思想和方法吗?等等.
4.2 命题课型中的题组设计和运用
命题课是指有关中学数学公理、定理、法则、公式的教学,是中学数学教学的重要课型.数学命题具有高度的概括性与抽象性,在本质上描述了相关数学概念之间的关系,是中学数学的核心内容之一,是数学思维、推理、运算的基石.命题课的关键在公式、定理推导证明的全过程上,让学生记住某一个公式、某一定理并非命题课的最终目的.
本组问题的设计,从数、形两个方面,结合几何意义,通过代数证明,变式拓展,揭示基本不等式的“一正、二定、三相等”的条件, 题组设计充分考虑了基本不等式中包含的数学思想、思维方法和典型的数学技能技巧等,题组中问题的解决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学生可以多层次、广角度、全方位地认识基本不等式.
命题课要达到的教学目的是:揭示公理、定理、法则、公式的来龙去脉,揭示其推导、论证中所用的有代表性的数学思想、思维方法和典型的数学技能技巧,交待清楚公式、定理适应的范围及成立的特定条件,理解由某一条件所得出的必然结论.因此命题课的题组设计要求是:此题组的设计使学生明了①概念与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是什么?②概念与概念之间的演绎规律是什么?③几个概念之间存在哪些定律或联系法则?应当如何加以区别?④命题的条件和结论有什么关系?论证中用了哪些有代表性的数学思想、思维方法和典型的数学技能技巧?⑤公式、定理可解决哪些问题?公式变形有哪些形式?公式、定理适应的范围及成立的特定条件是什么?
4.3 复习课型中的题组设计和运用
复习课也是数学中最常见最基本的课型.复习课的教学内容是学生过去学过的知识,其主要目的是使知识系统化,也就是把各种不同的概念、法则、规律引向合乎逻辑的完整的体系.在这个体系中,所有成分相互之间是紧密联系的,没有这种类型的课,教学过程将是不完整的,而学生的知识也将是片面的和杂乱的.
此题组的设计综合了向量与三角的知识,通过一题多问、一题多变,较好地把相关的基础知识进行了整合梳理,将三角函数的单调性、周期性、奇偶性、对称性、最值、零点、三角函数的图像的变换结合起来,完善了知识体系,提升了学生的认知结构,同时学生的解题能力得到了一定的提高.
每一个知识单元结束后,对它进行回顾与概括是必需的,复习课要达到的教学目的是:巩固本单元的知识、技能,加深对知识、方法及应用的认识, 提高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复习课中的题组设计要求是:①题组的设计要突出对知识和方法的梳理,对已经学过的知识,以问题串的形式进行梳理综合,结构重组,通^题组的解答去构建知识框架,形成自我知识体系;②题组设计应明确学生的学习活动是以“内化学习”为主要特征,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及主动性,问题似曾相识但绝非是原题;③题组设计要根据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状况及遗忘缺漏情况,确定需要解决的重点和难点,要创造机会让每一个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④题组设计要引导学生把握问题的实质,完善和深化已有的知识结构,加深对复习内容的知识和方法的再认识,提高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4.4 习题课型中的题组设计和运用
所谓习题课,就是以讲解习题为主要内容的课堂.一般说来,教师讲授一段时期的课程或一个知识单元之后,即会开设一节习题课.习题课的授课过程一般包括:整理前阶段课程的知识要点;分析作业题中的错误;讲解习题;学生练习提高.习题课中要弥补学生的知识能力方法上的缺失,教师必须从学生的认知基础开始,从探究最核心的问题开始,设计系列问题.
例如学生在解答问题:已知抛物线y=-x2+mx-1,两点M(0,3),N(3,0),若抛物线与线段MN有两个不同的交点,求实数m的取值范围.尽管是经典的问题,学生做这道题总是错得很多,学生除了对这类问题在方法上掌握不到位,思维习惯上有缺失外,在学习方式、方法和认知上也有问题,缺乏运用数学思想的意识.在习题课上为此错题设计了如下系列问题:
(1)若方程x2-(m+1)x+4=0有两个不等的实数根,求实数m的取值范围;
(2)若方程x2-(m+1)x+4=0在[0,3]上有两个不等的实数根,求实数m的取值范围;
(3)若函数y=x+4x(x∈(0,3])的图像与直线y=m+1有两个交点,求实数m的取值范围;
(4)若方程m+1=x+4x在x∈(0,3]上有两个不等的实数根,求实数m的取值范围;
(5)抛物线y=-x2+mx-1,两点M(0,3),N(3,0),若抛物线与线段MN有两个不同的交点,求实数m的取值范围;
(6)若不等式x2-(m+1)x+4>0在x∈[0,3]上恒成立,求实数m的取值范围;
(7)若不等式x2-(m+1)x+4>0在m∈[0,3]上恒成立,求实数x的取值范围.
以上问题有基本、有变式、有拓展、有延伸,形成了一个问题串,构成了思维的整体性,体现了思维的层次性和探究性,在问题串的引领下,学生进行系列的连续的思维活动,不断攀升思维的新高度,这样设计不仅有利于学生思维的飞跃,加深对数学本质的认识,同时经历问题的形成和解决过程,提高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习题课要求学生的学习活动是在进行“解决问题学习”,也就是把已经掌握的基本概念,基本的公式、法则、定理,迁移到不同情境下加以应用,找出解决当前问题的方法,并加以比较择优.因此习题课中的题组设计要求是:①题组要注意对解题策略、解题技巧等进行问题设计,要在知识缺陷和逻辑推理缺陷处设计问题;②题组设计要着眼于培养学生的观察、归纳、类比、直觉、抽象以及寻找论证的方法,展现解题思维的过程;③要注意问题间的层次关系,运用类比、联想、特殊化和一般化,探索问题的变化及本质;④还要考虑设计恰当的“发散性思维”问题,克服思维定势,变中求进,进中求通,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深刻性、灵活性以及创造性.
4.5 讲评课型中的题组设计和运用
讲评课帮助学生分析前一阶段的学习或测试情况,查漏补缺、纠正错误、巩固双基,并且在此基础上寻找产生错误的原因,从中吸取失败的教训(包括听课、审题和做题的方法与习惯等等),总结成功的经验,从而完善学生的知识系统和思维系统,进一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通过习题讲评还可以帮助教师发现自己教学方面的问题和不足,进行自我总结、自我反思、改进教学方法,最终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以上题组的设计,变更问题中的条件,转换问题的形式和内容,以暴露此类问题的本质特征或内在联系.突出了任意、存在量词的意义,围绕常量与变量,从函数的角度出发,解决了三类问题――恒成立、不等式有解、方程有解问题;领悟了四种主要的思想方法――转化与化归、函数与方程、数形结合、分类讨论.心理学理论认为,“变化”是认识的一种手段,其根本目的在于通过“变化”与“对照”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其中的不变因素,也即概念或问题的本质,这是讲评课能否成功的关键.
【关键词】初中数学;概念教学;辨析;概念运用
数学概念是构成数学知识的基础,概念教学在整个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我们知道,九年义务教育初中数学教材大多数概念都进行了淡化处理,但不完全意味着降低概念教学的要求,通过学习新大纲和研究新教材以及多年来的教学实践,深深体会到,教材的真正意图就是在于把哪些不易被学生理解的概念,通过“试一试”,“做一做”、“议一议”、“练一练”,由师生并加以归纳得出结论,以求得把抽象的东西变得直观,更符合初中生的认知规律,从而降低概念教学的难度,使学生较易地接受,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基础素质。如下谈谈概念教学几点体会:
一、准确掌握概念的内涵、外延
任何一个概念,都有它的内涵和外延,外延的大小与内涵成反比。概念的内涵指的是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质属性之总和(或集合);概念的外延指的是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范围(或集合)。准确把握数学概念的内涵、外延及其相互制约的关系,就能从量和质两个方面透彻理解概念。例如,辨析“正方形”概念时,已经学过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的概念,在辨析时可通过对正方形与矩形、菱形等概念作比较分析,发现正方形概念的内涵中包括矩形和菱形概念的内涵,从而从外延关系上得出正方形是特殊的矩形和菱形,而它们又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从对正方形概念的辨析,转向对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和正方形之间的区别及其联系的分析,进而把平行四边形的知识系统化。而对有些容易混淆的数学概念,如负数和非正数、角的平分线与三角形的平分线、弦与弦长、小于和不大于、平方根和二次根式、乘方与幂等,在教学中注意引导从概念的内涵与外延上加以区分,找出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这样不仅明确概念的内涵与外延,而且剖析了概念的本质属性,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概念,也有助于学生培养思维的广度和深度,提高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
二、培养学生的发现能力
概念教学的基本目标是帮助学生形成概念,而学生形成概念的关键是发现事物的本质属性或规律,发现是创造的一种重要形式,是用自己的头脑、双手亲自获得知识的一切形式。由此可见,中学生动手、动脑获得知识也是一种发现。因此,在教学中,根据教材内容“试一试”、“做一做”等实例,如:剪纸、拼图、对折……,都是让学生动手、动脑获得知识,教师要加以引导,努力创造条件,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机会,给学生充分思考空间,让他们在观察、实验、分析、归纳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去理解数学概念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正确理解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发现能力,凡是学生能自己想得出来,能做得出来的,教师决不能包办代替,使他们在实践中获得知识,把概念记得更牢固。
三、正确理解概念
概念是具有严谨性的,对概念的理解不能有半点马虎,特别是定义、定理要正确理解,才能更好使用。定义本身并非定理,它是一种事物的本质属性或一个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的确切而简要的说明。仍可分为“题设”和“结论”两部分,而且,“题设”与“结论”都可构成互逆的两个真命题。例如,平行四边形的定义:“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叫做平行四边形”。这定义实际上存在着“四边形两组对边分别平行”与“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是互逆关系,都是真命题,这是定义与定理之分。有些定理虽然存在逆定理。如:角平分线性质定理。但有些定理不存在定理,如对顶角性质定理,可见定理并不都可逆。因此,可逆性的只是一切定义的共同特征,定义之所以可逆,是由定义的充要性决定的。在教学中使学生正确理解一切定义都可作为判定定理的使用,又可作为性质定理使用。这就有助于学生正确理解概念和正确使用概念。
四、加强是非判断,建立思维层次教学
【关键词】思维训练;理清概念;语言表达;解题教学
在数学学习中,思维能力的训练尤为重要,它渗透于课堂教学的每个过程.思维能力的训练并不是孤立的,而是和数学活动紧密相联,只有让学生在参与数学活动中理解知识,伴随于数学活动过程的思维能力训练才能真正得到落实.中职数学课堂如何有效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一、分析概念的形成结构,理清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概念是中职数学重要的内容,由于概念比较抽象,学生在学习时没有一定的思维能力难以真正理解.在中职概念教学时,教师要紧扣概念的形成过程,分析概念形成结构,并结合具体的案例去理清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而这个理解过程需要让学生的思维充分参与其中,概念的本质才会逐步得以理清.如教学“异面直线”的定义时,应重点分析这一概念形成的结构,让学生理解它的内涵:(1)是指两直线的关系;(2)是平行与相交以外的一种;(3)是不可能同在任何一平面的两条直线.再让学生进行正反例辨析,如出示两种错误的说法:“在两个平面内的直线是异面直线”和“不在某一平面的两条直线就是异面直线”,让学生判断对错、举例说明,注重概念反映的实际原形,指出生活中异面直线的例子,并能画出异面直线.
二、注重语言载体作用,强化数学语言训练
在数学推理过程中,语言表达暴露了学生在参与思考中的所表现出来的思维因素,当学生要依靠语言去表达自己对数学的理解时,它需要学生对知识有比较全面的认识,并会在语言表达过程中不断调整自己的思维过程.可以说,缜密的语言表达正是数学思维的能力体现.如何借语言表达强化思维?
1.以教材为载体,让学生感受准确语言在对比与论述中的作用.如“互质”与“质数”的区别,表面上只差一字,但结合实例时,相差就非常大了; 还有如“两不相交直线”与“平行线”;“整除”与“除尽”;“不全为零”与“全不为零”,“分数34”与“3÷4”等.可以说,数学缜密的语言是学生加深对概念和命题论述理解的重要基础.
2.结合实例巧妙引导语言训练,以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如在学习“分数”的概念时,先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述概念:并针对有个别同学将分数定义表述为:“把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其中一份或几份的数”的情况,让学生进行讨论,通过讨论得出一致意见:虽然与正确的表述只是两个字之差:“这样”与“其中”,但结果反映的内涵就不一致了.例如,把“1”平均分成3份,取其中一份或几份,表示的数是13,23,33即1(“其中”规定了最多只能取3份).而43,53……则不属此列.这样就缩小了概念的外延,犯了定义过窄的错误.
三、展示结论的得出过程,让学生深刻理解结论的实质
思维能力的训练伴随着学生的思考过程,在数学学习中,学习过程比结论更重要,想让学生知道结论并不难,但想让学生知道结论的来龙去脉就很难,教师要重视在推导过程的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有效提升教学效果.
例如,代数“数学归纳法”的教学中,刚开始学习时,学生会对证明的第二步产生疑问:先是假设n=k成立,再去证n=k+1成立.这样不是把证明结论当条件,犯循环论证的错误了吗?如何突破?我首先引导学生弄清n和k的区别.使学生明确n和k虽然都表示自然数,但k只表示某一个自然数,而n是表示所有自然数.第一步已经验证有一个具体的自然数使命题成立,故第二步设n=k(k为某一个自然数)时命题成立是有根据的,并非“循环论证”.然后明确第二步是一个递推,即:如果命题对于某一个自然数成立,那么,对这个数紧挨着的后一个自然数也成立.由此推得这个数后面的所有自然数都成立.再结合具体例子让学生把这个递推过程写出来,进一步加深理解.这样使学生对数学归纳法的实质有了正确的理解.
四、重视题解教学,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纵观中职版数学教材,例题是引导学生学习的重要载体,但如是教师照本宣科,就题论题,例题的作用就被弱化了.例题是学生思维训练的好载体,是数学教材的重要组成,我重在引导学生通过例题自主探究,分析例题的解法思路,以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下面是本人在题解教学中两点做法:
1.追溯学生的思维过程
当学生通过严密的数学推理发现了结论,表面上课堂是结束了,但此时学生的思维可能还是活跃的,教师可以通过“追根问源”以了解学生的思维状态,借追问进一步提升学生对结论的理解,并根据学生的追忆过程巧妙融入新的知识,从而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
2.教师展示自己的思维过程
一、注重体验数学概念的形成过程,
数学概念的引入,应从实际出发,创设情景,提出问题。通过与概念有明显的联系直观性强的例子,使学生在对具体问题的体验中感知概念,形成感性认识,通过对一定数量感性材料的观察分析,提炼出感性材料的本质属性,如在“异面直线”概念的教学中,教师应先展示概念产生的背景,如长方形模型和图形,当学生找出两条既不平行又不相交的直线时,告诉学生像这样的两条直线就叫做异面直线,接着提出什么是异面直线的问题,让学生相互讨论,尝试叙述,经过反复修改补充后,给出简明、准确、严谨的定义,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找出教室或长方体中的异面直线,最后以平面作衬托画出异面直线的图形,学生经过以上过程对异面直线的概念有了明确的认识,同时也经历了概念发生发展过程的体验。
二、注重挖掘新概念的内涵与外延。
新概念的引入,是对已有概念的继承、发展和完善,有些概念由于其内涵丰富,外延广泛等原因,很难一步到位,需要分成若干个层次,逐步加深提高,如三角函数的定义,经历了以下三个循序渐进,不断深化的过程,(1)用直角三角形边长的比刻画的锐角三角函数定义;(2)用点的坐标表示的锐角函数定义,(3)任意角的三角函数定义。由此概念衍生出三角函数的性质、图象、关系式、诱导公式等等。可见三角函数定义在三角函数教学中可谓重中之重,是三角函数的奠基石,它贯穿于三角有关各部分内容并起着关键作用,“磨刀不误砍柴工”重视概念的教学,挖掘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有利于学生理解概念。
三、注重寻找新旧概念之间联系
数学中有许多概念都有着密切联系,如平行线与平行向量、平面角与空间角、方程与不等式、映射与函数等等。在教学中应善于寻找,分析其联系与区别,有利于学生掌握概念的本质,例如函数的定义初中给出的定义来源于物理公式,高中使用集合与对应的语言来刻画函数,抓住了函数的本质层次,更具有一般性,认真分析两种函数定义,其定义域、值域的含义完全相同,对应关系本质也一样,只不过叙述的出发点不同,所以两种函数的定义、本质是一致的。
四、注重数学概念在解题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