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微机原理基础知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引 言
企业是一个基本社会组织,是市场经济活动的主要参加者和社会经济技术进步的主要力量,对社会的各方面都产生着巨大的影响。而企业员工是企业的基本组成单位,对企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特别是在人本管理理念的驱动下,提高企业员工的心理素质,塑造和谐的企业道德伦理氛围更显重要。然而在企业员工中暴力攻击、言语刻薄、工作压制、社会排斥甚至性骚扰等欺负行为却普遍存在,不仅给员工带来身体和心灵的严重伤害,也给组织带来破坏性后果,严重影响组织绩效和和谐发展[1]。在我国,有关企业员工欺负行为的实证研究几乎空白,关于企业员工欺负行为的层次结构、影响因素、影响效应等仍处于起步和探索阶。为此,本文拟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探讨中国独特文化背景下的企业员工欺负行为,以期对上述问题的探索和解答有所启发和助益。
二、研究内容与假设
目前我国对企业员工欺负行为问题的道德心理研究仍然比较薄弱。根据对我国的企业员工的欺负行为现状进行调查统计,并基于道德心理学的视角下研究欺负行为的产生机制和影响途径,并重点讨论企业员工欺负行为对后果变量的作用机制。根据研究内容,研究假?O如下:
假设1:我国企业员工的道德心理是个多维的结构;
假设2:不同性别、年龄、工作年限、工作单位的员工在欺负行为各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
假设3:欺负行为对离职意向有显著正向作用;
假设4:道德心理对欺负行为有显著负向作用。
三、研究方法与工具
研究分别采用聂光辉编制的《企业员工欺负行为问卷》、自编《企业员工道德心理问卷》和《离职意向问卷》测量企业员工欺负行为、道德心理和离职意向。在全国不同地区、不同城市以及不同性质和规模的企业中选取被试样本作为研究对象,初测共计发放55份问卷,正式施测发放120份问卷,回收120份问卷,问卷回收率为100%,无效问卷9份,问卷有效率为92.5%。
通过访谈、开放式问卷、预试以及对样本数据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一是依据《企业员工欺负行为问卷》得出的总体一致性系数α为0.886,表明问卷具有良好的信度。企业员工欺负的内容结构包括3个因素:F1人身攻击、F2工作压制和F3社会排斥,这3个因素解释了总变异的63.955%,表明问卷具有良好的结构效度;
二是依据《企业员工道德心理问卷》得出的总体一致性系数α为0.673,符合心理测量学的要求,可在研究中使用。道德心理的内容包括两个因素:道德正向氛围和道德负向氛围,这两个因素解释了总变异的65.084%,表明问卷具有良好的结构效度;
三是《离职意向问卷》包含单一离职意向维度,其内部一致性系数α为0.692,符合心理测量学的要求,可在研究中使用。
四、结果分析
1. 人口统计学特征变量的差异分析
通过对不同人口统计学特征、不同组织背景的企业员工的工作场所欺负性行为进行的独立样本t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不同性别、年龄、工作年限、单位性质和职务的员工在社会排斥、人身攻击、工作维度上差异不显著(p>0.05),本文提出的假设2未得到了验证,但却与McCormack等在2006年的研究结果一致。
McCormack等在中国开展的研究表明,工作场所欺负在性别上的差异并不显著。年龄上,根据英国曼彻斯特理工大学(UMIST)的研究,较为年轻的员工表现出最高水平的欺负,其次是年龄在35~44岁的员工,而55岁以上的员工很少报告有欺负经历。年龄研究上的差异,可能与两国的文化传统有关,也可能是隐形欺负行为没有显示出来,这将是进一步研究的方向所在。
不同职位、不同工作年限的员工在工作场所欺负的各维度上差异不显著,这可能于本文抽取被试的单一有关。由于各方面限制,本文研究对象以普通员工和基础管理者为主,涵盖少量中层管理人员,大部分被试刚踏入工作岗位1~2年,其他时间段人数较少,这可能造成了工作年限差异不显著。然而,现实中,处于基层或中层管理的员工,同样可能会受到上级的欺负,因此,研究结论与实际处境基本吻合。
值得关注的是,尽管不同性质的企业员工在人身攻击和工作压制两个维度不存在明显差异,但国有企业员工的得分均高于民营企业和独资企业。职级明确,是我国国有企业的鲜明特征,与此对应的权力明晰以及受传统文化影响传递的职务含权量,往往给上下级间欺负行为的发生埋下伏笔。而民营企业或外资企业,更强调个人经验和工作能力,人际冲突频率低且权力权重占比小,因此员工报告的欺负行为低于国有企业。
2. 欺负行为与离职意向的关系研究
欺负行为与离职意向的相关分析表明,企业员工欺负的社会排斥、工作压制两维度均与离职意向呈现显著正相(p
所谓工作压制是指在工作上被竭力抑制或制止。社会排斥则表明在工作中遭遇歧视,造成个人与群体、社会之间的削弱与断裂。因此,无论“工作压制”还是“社会排斥”,都与员工当前从事工作及日后职业发展相关,一旦这两个方面的需求得不到满足,员工离开组织的可能性就会增大。回归分析表明,工作压制对于离职行为的预测力最佳,其解释量为34.5%,而单位性质中的民营企业这一虚拟变量的预测力也达到18.9%。标准化回归方程为:离职意向=0.345×工作压制+0.189×民营企业。据此我们可以推断在企业员工的离职行为中工作压制是占据了重要地位。从研究结论我们还可以推断,民营企业的员工更容易离职。
3. 道德心理与欺负行为的关系研究
员工欺负行为与道德心理的相关分析表明,企业员工欺负的社会排斥、人身攻击、工作压制三个维度与道德心理呈显著负相关(p
从中国传统文化看,“仁”是中国古代含义极广的道德范畴,孔子将其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成为其他一切道德规范的根本。其中“仁”所强调的“以和为贵”是中国传统道德的主要精髓,这一思想主张以和平的手段解决冲突问题,推崇仁爱原则,强调“推己及人”和人际和谐,反对欺负行为。因此,社会排斥、人身攻击、工作压制等行为明显不符合中国传统道德要求,对道德心理具有反向预测作用。
五、道德心理的调适机制构建
在对道德心理与欺负行为进行关系研究后,笔者认为可以从道德心理过程对欺负行为的道德障碍进行阐述,这也是深入研究的挖掘空间。心理学上,道德心理过程主要包括知(道德认知)、情(道德情感)、意(道德意志)、行(道德行为)四个方面。道德障碍是指人们在道德活动中遭遇干扰和挫折,致使道德需要和动机不能满足的情绪状态[2]。
1. 企业员工欺负行为的道德认知机制
道德认知的基础是社会认知,它是指依托社会关系,对道德的概念、原理、规则和意义的认识[3]。道德心理的形成始于道德认知,一般认为它是道德内化和信念形成的第一步。因此,企业员工只有对某种道德准则有系统的认识和了解,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一定的信念,才??产生相应的道德行为。相反,若企业员工缺乏系统的道德认知或认知不当,则会导致欺负行为的产生。如果企业领导和员工对道德中的尊重、爱心、责任感等缺乏正确认识就容易产生社会排斥和工作压制类似的行为。而企业员工对道德中的公平、公正的缺乏正确认识也倾向于对上级或者同级的欺负行为倾于顺从和忍受。企业员工的道德认知障碍主要是对于接受德育意义认知上的障碍,文化水平比较低的企业员工接收的道德教育水平有限,而高层次知识水平的企业员工,受世俗的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的影响,得出道德于己作用不大或者无用的认知结论。
2. 企业员工欺负行为的道德情感机制
作为一种情绪体验,道德情感是人们根据自身形成的道德观念,在相互关系、人际互动时所产生的态度和评价[4]。道德认知只有和道德情感结合时才会产生道德的动机和道德行为。缺乏道德情感是造成知行脱节和言行不一的主要原因。企业员工的道德情感主要包括:荣辱感、义务感、责任感、事业感和集体主义情感。企业员工的道德情感如果没有建立好的话,难以形成比较稳定的道德行为,出现道德行为的反复无常,或者出现不道德的行为如:缺乏义务感的企业员工容易出现推卸工作或者压制下级工作的情况。企业应注重正性道德氛围的建立,培养企业员工的道德归属感。企业员工若长期处于欺负行为的消极情绪状态,就容易造成道德情感障碍。
3. 企业员工欺负行为的道德意志行为机制
关键词:高职;学分制;研究与实践
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更多和更好地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湖南商务职业技术学院借鉴普通高校学分制的经验,试行了学分制改革,选择和坚持了实施以学年学分制为基础的高职院校教学管理制度,并以此推动整体的教学改革,逐步提高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教学质量得到提高。
一、实行学年学分制的基本情况
1.统一认识,采取以学年学分制为基础的教学管理模式。我国普通高校的学分制模式一般概括为全学分制和学年学分制两种。考虑到高职院校的学生规模、课程资源及师资条件限制的实际情况,我们选择了学年学分制的教学管理模式。为此,学院以人本教育理念师和教学管理人员的思想,形成了符合高职学生意志和教师意愿的整体改革方案。认真研究了实行学分制的可行性,积极探索实行学年学分制管理的途径与方法,在湖南的高职院校中较早地试行了学分制管理改革。
2.制订了系列学分制管理办法和运行规程,确保学分制管理改革有效运行。学院制订了一系列管理和操作文件,建设了以学分制为基础的计算机教学管理系统,初步建立了具有学校特色的学分制理论框架和具体的操作模式,使学分制在有理论指导、有规章可循的内部环境中顺利起步,正常运行。
3.制定系统的教学文件,用必修课、限选课和全校性任选课重新构建课程体系。按照学年学分制管理方案的要求,重新制定所有专业的学分制教学计划和课程教学大纲,构建起“以必修课保证基础、限选课确定专业方向、选修课拓宽视野,培养特长”的高职学分制课程框架,按照必修课和选修课各60%、40%的比例构建了各个专业的课程体系,其中选修课又按限选课30%和全校性任选课10%的比例开设课程。以必修课保证各专业人才培养的基本规格,以选修课深化、拓宽学生相关的知识和技能,培养、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和潜能。
4.采取“分层”、“分段”的办法组织教学,保证学分制改革方案的实施。即在部分课程教学安排上开展分层教学。如在新生入学时,进行英语测验,按学生成绩分成A、B、C三个不同层次编班教学。各层次学生在达到国家英语A级应用能力标准后,给予本课程全部学分并可提前选修其它课程;体育课可由学生“选项”,分项组织教学。课程安排上注重“分段”:学生在第一学年的阶段,重点安排必修课,注重提高学生的文化和专业基础知识和技能,大多课程按原班级组织教学;第二阶段重点安排专业限选课与全校性的选修课,重点培养学生的专业和专业技能,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这个阶段主要按学生选课情况组织教学。
5.借学分制管理推动高职教育教学的改革。在进行学分制改革的同时,我们将教学计划修订、课程设置调整和教学内容等改革同步进行,制订了适合高职教育教学规律的学分制教学计划,以促进课程和教学内容的改革。在修订学分制教学计划时,注重按照突出应用性、实践性的原则重组课程结构,更新教学内容。打破了原有“学科型”的教学体系,重新构建以技术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为主线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对原课程进行重组和整合,减少原学科体系中重复的理论教学内容,加强实践教学的比重,强调职业岗位群意识,在能力培养上强调综合素质、技术应用能力和岗位群适应能力三者的结合。构建起适应职业岗位,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的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该体系体现了以下特点:一是将实践教学课程(模块、环节)列入必修课,基础必修课逐步引入选修机制。二是限定选修课以选择专业方向为主,可调节专业定向与就业适应性的矛盾。任选课或少量其它课程允许用“实践”或“等级证”等其它途径替代。三是积极推进了课程改革,课程体系加强了针对性和实用性。在实施学分制研究的过程中,大力开展“顶岗实践,产教结合”的教学模式,实行“校企联合,订单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成果。
二、对高职实行学年学分制的认识
一是学校性质的专科性。学分制是由选课制发展而来的。自由选课是其基本特征。一个学校学分制弹性的大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课程资源的多少,只有在课程资源十分丰富的情况下,学生才有可能进行自由选课和实行完全学分制。否则就只能进行有限的选课和实行不完全学分制。高职院校相比普通高校来说,办学规模普遍较小,设置的专业也主要是与行业相关,专科性强、专业数量较少,且服务领域单一。因而,师资相对较集中,能够开出的课程门类也相对较少。以上情况从客观上决定了目前高职学分制的弹性不可能很大。
二是培养目标的定向性。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为生产、服务和管理第一线培养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与普通本科院校特别是研究型院校培养复合型人才的目标相比,定向性要强得多。高职教育的这一重要特征,决定了高职院校所设置的专业不可能太宽泛,一般职业针对性都较强,一些专业招收的学生人数也不可能太多。在这种情况下要实现全面学分制,让学生自由地选择课程(特别是专业课程)是不现实的,因为选课的结果必然会出现因人数过于分散而不能开班的现象,或不得不降低开班人数要求而使教学成本大幅度增加。高职培养目标定向性强的特征,还要求高职院校把专业知识和岗位职业能力的培养放在第一位,且教学内容应以定向为主,因此也不可能做到让学生完全自由地选择学习课程和内容。
三是教学过程的实践性。高职教育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的特点,不仅要求在教学内容、开设的课程及课程的内容上更注重应用性和实用性,而且要求在教学方法上更注重实践技能训练和实现产教结合。高职教学过程实践性强的特点决定了这些课程的开出不可能像理论课程那样做到“全天候”。实行产教结合、运用项目教学法、让学生在真实的工作场景中学习和训练,是高职学生增进专业知识、培养职业意识和职业能力的重要手段和途径。但这些生产、经营、服务项目与生产进程和生产效益密切关联,且许多生产项目还有严格的季节性和较长的周期性。因此,也只能根据生产经营管理工作的进程由教师统筹安排,不应该也不可能做到让学生完全自由选择。
三、完善学年学分制的主要对策
一是要进一步转变教育观念。要使每位教学和教学管理人员改变原来那种对学生“包下来”教育的传统观念,真正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新观念,将每个学生视为具有独立人格的个体,发展学生的主体性,为学生提供参与、表现和创造的机会。
二是要争取相关教育、财政等行政部门的政策支持。要建立校际间选课与学分互认制度、完善学生修满学分提前发放毕业证书与网上注册及按学分制收费等配套政策问题。
三是要加强高职学分制保障体系的建设。要保证实行学分制后对教学设施、图书资料、后勤保障等方面的建设工作,建立按课时学分数、选修学生数和权重数来分配教学经费的分配制度等。
四是完善高职学分制运行机制。要加强专业和课程改革,根据高职学院的实际,解决选课资源和师资不足、选课质量不高等问题,不断完善“三制”即选课制、导师制和弹性学制。制定切实可行的任选课管理细则、合理调整学习时间和学习方式。确保学生能够按要求获得足够的任选课学分。制定免修、免试课程管理细则。将学生经自学取得的合格成绩、参加自学考试取得的合格成绩、通过社会职业资格鉴定取得的合格成绩等纳入免修、免试范围。
五是完善适应学分制管理的现代技术手段。要组织力量研制学分制管理软件,使网上选课、网上辅导、网上考试、网上管理及相关的学籍管理落到实处,解决学分制管理工作强度大、实时性强等问题。
参考文献:
[1] 杨德广,王锡林.中国学分制[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3.
[2] 杨黎明.职业院校实施学分制的理论与实践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3] 束剑华,等.论高职学分制的模式及特点[J].职教论坛,2005,(5).
[4] 伍建桥.以学分制为基础的高职教学管理研究与思考[J].中国素质教育,2005,(11).
【关键词】治疗室;院感;存在问题;处理对策
【中图分类号】R197.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517(2010)10-227-2
2009年9-11月对辖区内6所市级医院、6所中心级卫生院、13所乡镇级卫生院检查二次。采用统一标准,专人检查,对治疗室管理制度、无菌操作、消毒隔离、自我防护、医疗废物管理等进行了调查。
1存在问题
1.1被调查的26所医疗单位都有当地卫生部门执业许可证。市级单位及中心级卫生院布局基本合理,将近一半乡镇级卫生院治疗室布局不合理。
1.2治疗室医院感染管理制度不健全。感染控制措施不到位,缺乏对消毒灭菌效果的监测,医疗废弃物处置不当,生活垃圾与医疗垃圾有混放现象[1,2]。
1.3个别医务人员无菌观念淡薄,如清创缝合时未戴口罩、帽子、手套;二个病人之间未洗手(或手用快速消毒剂),医疗垃圾随意丢弃。
1.4治疗室紫外线灯安装不规范,使用时间登记不完整。灯管无清洁记录,表面有积灰。
1.5未做空气、物表、医务人员手指、无菌物品、使用中消毒液的细菌培养。紫外线灯强度未监测。
1.6地面、诊察床上有血迹。
1.7医疗垃圾与生活垃圾混放,未放入专用黄袋中。
1.8检查中发现2所用下排气式蒸汽压力灭菌的无菌包潮湿,包布上有霉斑。
1.9水龙头安装不合格,拖把未悬挂晾干,抹布放在水池沿上。肥皂盒积水不洁。
1.10使用的复合碘等消毒液、开启的无菌生理盐水未注明时间。用后的器械放在治疗车上,洁污未严格区分。
1.11无菌物品与非无菌物品未分开放置。无菌容器无消毒标记。无菌包布欠清洁。
1.12个别单位无菌器械用浸泡消毒,一镊子筒内放多把镊子,筒与镊子不配套,器械生锈不清洁,浸泡的消毒液量少。
1.13勤工自我防护不强,个别勤工裸手拣医疗垃圾,拣好后不及时洗手,又去触摸清洁物品,造成交叉感染。
2处理对策
2.1首先要使院长转变思想观念,对治疗室医院感染引起高度重视,分管院长要参与院内感染管理培训。
2.2健全和完善院感管理制度,完善和落实各项规章制度,是做好医院感染规范化管理的重要保证[3]。各医院应建立健全医院感染管理监控网络系统、组织及职责,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管理制度和措施,严格按《消毒隔离管理规范》执行,把医院感染工作提高到重要的议事日程。医院领导一定要充分认识到感染管理的重要性,严格落实医院感染管理的规章制度和工作规范,严格执行有关技术操作规范和工作标准,有效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感管科要做好院内感染管理工作,建立培训与监测制度,定期培训和监测,尤其要做好各网络人员的培训与考核,以充分发挥各级组织机构的作用。
2.3全员培训,提高整体素质,一是加强职业道德教育,二是组织学习《医院感染管理办法》、《消毒管理办法》、《中华同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管理》等,使全体医务人员全面掌握预防医院感染知识,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及医疗废物管理制度,确保医院感染管理各项工作落实。基层医院工勤人员普遍存在文化素质低,工作流动性大,因此要加强对工勤人员的培训,院感管理人员一定要手把手教会其基本理论及操作,并做好监督管理,要求工勤人员必须掌握有关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基础卫生学和消毒隔离知识,并能正确运用于工作中,同时要做好对工勤人员的职业防护知识培训,对专业回收医疗废物的勤工每年单位给予一次免费健康体检,保证其职业安全。
2.4医院制定医院感染管理考核标准,将定期考核与不定期抽查相结合,奖罚分明,逐层落实,并及时反馈整改,进行持续质量改进,使院内感染管理工作逐步完善。
2.5洗手、无菌操作及持续检测是感染控制的关健[4]。强调接触每例患者前后洗手。有研究表明:医院工作的医务人员及与患感染或传染病接触的人员,他们手上细菌的数量和种类与其接触的密切程度成正比关系。关于洗手,美国疾病控制中心有明确定义:将手涂满肥皂,并对起所有表面进行强有力的短暂的摩擦,产生大量泡沫,然后用流动水冲洗的过程。前者为机械去污过程,能使皮肤脂肪乳化和微生物悬浮于表面,再用水将其冲洗干净;后者为化学去污过程,能杀死或抑制微生物的生长繁殖,达到消毒灭菌的目的。其次要严格无菌操作。
2.6各医疗卫生单位应努力创造条件开展自身监测工作[5],及时了解院内存在的危险因素,采取必要的针对措施,降低医院感染率,提高医疗护理质量。但限于目前基层卫生院现有条件限制,要开展自身监测有较大的困难,因此,院感质控中心要加强基层医疗单位的业务培训工作,给他们结对子牵手大医院,一方面完善监测制度,另一方面也可以给他们以具体的工作指导,以提高基层感管工作人员的院内感染管理水平,使他们掌握必要的知识,以付诸于实际工作。
2.7建立健全日常清洁、消毒制度。地面湿式清扫。开启的无菌液体须注明时间,超过24小时不得使用,建议使用小包装。治疗台、诊察床等每日清洁、消毒,并有记录,被血液、体液污染时应及时消毒处理。工勤人员必须掌握常用消毒液的浓度及配制方法,感管科定期进行检查督促落实。
2.8所有治疗器材在有效期内使用,一用一消毒或灭菌。常用无菌敷料罐每天更换并灭菌,置于无菌储槽中的灭菌物品(棉球、纱布等)一经打开,使用时间最长不得超过24小时,提倡使用小包装。消毒容器每周更换二次,有记录。
2.9各科室用后的器械、弯盘放在污染区先行浸泡初消毒,经初消毒后方可回收至供应室进一步处理。另外各治疗车及换药车上必须配有手快速消毒剂,在两个病人操作之间使用。
2.10严格按《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区分医疗垃圾与生活垃圾,医疗垃圾应放在专用黄袋中,感染性敷料放入双层专用黄袋中,每天两次有院内专职人员上科室回收到垃圾暂住房保管,再由定点医疗废弃物处理公司统一回收,进行无害化处理。
2.11各医疗卫生单位应努力创造条件开展自身监测工作[5],及时了解存在的危险因素,必要的针对措施,降低医院感染率,提高医疗护理质量。但限于目前医院现有的条件,要开展自身监测有较大的困难,因此,院感质控中心加强基层医疗单位的业务培训工作,使他们掌握必要的知识,并付诸于实际工作。
2.12定期进行紫外线灯管强度测定,细菌培养建议采用大医院牵手形式,资源共享,由周边医疗机构给基层医疗单位提供协助与技术指导。若细菌培养超标,应查明原因,并有整改措施,复查,直至无超标。
2.13治疗室医务人员往往在没有明确诊断的情况下就投入抢救,由于疾病的不确定性,增加了医务人员感染的可能性。因此,提高医务人员自身整体防护能力,加强防护基础建设,建立和推行标准化防护的管理,是提升医务人员整体防护能力的关健。“标准预防”理论主张患者的血液、体液是否具有传染性都应充分利用各种屏障防护设备,以减少职业暴露危险性,最大限度的双向保护医务人员和患者的安全。防护措施如洗手、戴手套、穿紧袖工作服或隔离衣、佩带过滤式防尘口罩、必要时穿长筒胶鞋,工作完毕沐浴更衣等等,另外工作服、隔离衣不准带至洁净区。除此以外,还要注意被服、环境控制、处理医疗废弃物时的职业健康安全。医务人员的职业防护要贯穿于整个医疗活动的全过程,包括日常工作的职业防护和突发性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发生时的防护。医院领导要在思想上给予高度重视,在行动上给予人力、物力和政策、技术支持,把医务人员的职业防护当成经常性的工作来抓。各单位可以结合单位实际把培训材料印制成册,发给所有医务人员,达到人手一册,这样就更有利于院内感染管理各项制度的贯彻执行。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医疗废物管理条例[S].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2003:6-7.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医疗机构医疗废物管理办法[S].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2003:10-11.
[3] 王爱女,基层卫生院感染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5,15(6):681.
(中南民族大学经济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74)
摘 要:近年来,在政府的扶持下,农村基础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随着当前新型城镇化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农村基础教育资源配置有了新的要求。以利川市为例,对恩施州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农村基础教育的新发展以及新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建议和意见。
关键词 :新型城镇化;农村基础教育;资源配置
中图分类号:G522.3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65-2272.2015.08.029
1 恩施州新型城镇化下农村基础教育取得的成就
1.1 改善农村基础教育环境,努力缩小城乡差距
过去由于长期执行城市偏向性教育政策,直接导致城乡基础教育在投入、规模、速度和结构等方面差异悬殊,农村办学条件普遍较差。随着新型城镇化的不断深化,农村基础教育工作受到极大重视,恩施州政府从实际出发,对农村教育经费投入逐年增加,在确保农村教职工工资发放、保证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保障农村中小学危房和学校建设等方面均取得了很大进展,改善农村教育环境和办学条件,努力缩小城乡差距。
以利川市为例,2010年实施首批中小学校舍建设及维修工程20个,新建与维修23 242m2, 总投资1 465万元。其中:寄宿制试点小学建设5校,新建及维修10 392m2,投入资金500万元;新建及维修中小学校舍12校,建筑面积6 850m2,投入资金583万元;中央补助资金项目3个,新建及维修6 000m2, 投入资金382万元。
1.2 农村中小学数量大幅减少,规模效益初见成效
随着近年来农村人口的大量转移以及计划生育政策初显成效,农村中小学生源总量呈逐年递减趋势,为此,恩施州政府积极鼓励重点学校兼并薄弱学校、强校带弱校、弱校作为强校的分校,优化教育资源。据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00-2013年,我国小学由55.36万所减少到21.35万所,减少了61.4%,恩施州的小学数量也由2000年的1 944所骤减至2013年的580所,降幅高达70.2%。
由于过去乡镇学校布点过多,规模过小,学校学生人数少,师生比例不合理,办学的规模效益低,教学质量难以有效保障。撤点并校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农村教育资源的闲置和人为浪费,有利于各级教育主体集中人力、财力、物力增强各个教学点的整体实力,实现规模效益。
1.3 全面推进教师继续教育,教师学历结构优化
恩施州从2012年起全面执行《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规定》和《中小学校长培训规定》,在实践中培养和造就出3 000名以上的州级骨干教师,部分教师尤其是“80后”一代的年轻教师主动吸收新一轮课改的教学新思维,如课堂平等对话式教育,采用新理念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全面培养,有力促进了恩施州整体的教育教学质量水平的提升。
同时,从2005年起,恩施州实行小学新上岗教师专科化,截至2014年,全州在岗小学教师中专科毕业以上者达90%以上;初中教师中本科毕业以上者达80%以上;高中阶段教师中,硕士研究生水平者达20%以上,实现了恩施州总体教师学历结构的有效优化。
2 恩施州新型城镇化下农村基础教育资源配置中的新问题
2.1 城市大班额现象突出,农村生源不足
学校布局的调整虽然提高了各个校区的教育水平,但撤点并校使得农村教学点大幅减少,城镇教育区稳中有降,加之农民工进城务工,大量农村学生涌向城市,造成城市教育资源供不应求的状态,城区学校学生爆满,大班额现象突出,而同期农村却出现了“学生荒”的相悖现象,农村生源不足,大量教育资源闲置。
2014年,利川市城区共有小学9所、初中4所、高中2所、中职1所,随着城市建设步伐加快,城区学校学生逐渐逼近全市学生的一半。以位于城区最中心的利川市民族实验小学为例,校园面积不足20亩,按照国家标准最多只能接收700名学生,如今却容纳了3 000多名学生,平均班额连年递增,到2013年秋季,已经达到81.2人,最大班额曾经超过100人。而同时许多原本可以接收500名以上的农村中小学,现在只有一两百人。
2.2 农村教师流失严重,城乡教师年龄结构分布差异大
首先,由于我国长期实行“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村镇学校工作条件及生活环境相对较差,降低了教师服务于农村的积极性;其次,高学历、高职称、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在农村本就缺乏,偏低的劳动报酬难以吸引新一批优质教师来农村教学;最后,城镇多数学校实行考试招聘教师制度,受工资待遇、工作条件、生活环境等因素影响,大多数农村教师都会参加招考,使得农村教师资源“只出不进”。
教师年龄结构分布不均衡的现象更加明显。在调查的62位教师中有30名在利川市里任教,另外32名教师在乡镇初中任教。如表1所示,农村教师年龄明显集中在36-50岁之间,其中41-45岁区间年龄所占比例最大为34.4%,分布曲线较为陡峭,年龄结构亟需优化;而城市教师各个年龄区间分布则较为均衡,相对集中在25-45岁之间,其中31-35岁区间所占比例最大为26.7%,且分布曲线较为平缓,年龄结构较为合理。通过计算,抽样的城市教师平均年龄为39.7,农村教师平均年龄为42.03,城市教师更加年轻化。
2.3 城乡教育投入分配不均,农村教师职称晋升困难
在恩施州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各地区农村教师职称晋升困难是普遍现象。如表2所示,在调查的61名教师中,对于评选职称的看法,认为最大的困难是指标有限,为83.6%,其次是论资排辈严重,为38.3%。教师职称低导致的最直接结果就是教师劳动报酬偏低。2014年,利川市中小学教师月平均收入为2 100元,处于当地平均水平以下,而当下中国正面临着巨大的通胀压力,物价不断上涨,这使得教师群体的购买力严重缩水,生活质量难以提高。
对于“职称晋升难”的原因,主要应归因于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公。利川市城区经济基础相对较好,政府财政有能力加大教育投资预算,提高对高职称教师的优厚待遇,所以职称晋升相对简单;而农村地区政府财政收入有限,教育投入问题难以上升到战略地位,无法维持对高职称教师的经费支持,所以职称晋升相对困难。
3 恩施州新型城镇化下优化农村基础教育资源配置的建议
3.1 合理布局城乡生源结构,严格执行小班化教学改革
农村学校布局调整,是一项长期、艰巨的系统工程,坚决制止盲目撤并农村尤其是边远山区的学校或教学点,强化规范化建设,在教师配置上以及经费保障上采取倾斜性政策,合理减少城区学校的农村学生数量,降低农村教育成本。同时,城区教育建设要在充分利用现有教育资源的基础上,按照城市人口目标合理规划中小学校,重点学校要严格控制招生人数,强化小班化教学改革。
3.2 优化农村教师年龄结构,减少优质资源流失
通过采取在工资待遇、深造进修等方面向农村教师倾斜的措施,在保证农村教师不再向城镇转移的前提下,吸引更多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落户农村,优化农村师资结构,缓解目前恩施州义务教育阶段农村教师匮乏的问题,满足农村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对教育资源的刚性需求。
3.3 重点增加农村教育经费投入,统筹发展,降低农村教师职称评选难度
通过发行“公益教育事业彩票”等方式多渠道筹措教育建设资金,广泛吸收民间资本,增加教育积累。尤其是对财政能力有限的农村要实施倾斜政策,保障农村教师职称评选等方面的合法权益,保证各地区农村学龄儿童能够平等共享优质教育资源,统筹城乡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忠斌.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恩施州基础教育资源配置预测报告[M].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
2 张全友.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教育资源配置研究[J].成功·教育,2012(11)
3 李淑玲,胡松瀛.城镇化进程中教育资源配置的前瞻性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3(1)
4 袁杰. 交叉与互动:新型城镇化与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关系—以河南为例[J]. 时代教育,2013(15)
【关键词】微机原理及应用 教学效果 教学理念 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C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08)08(b)-0118-02
现代教学观认为:“教学是课程传递和执行的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学过程是课程内容持续生成与转化、课程意义不断建构与提升的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1]。
我国基础教育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束缚于传统教学的观念,仅站在观察者的角度从教育的外部去考察教师的教学活动,片面地偏重于教师行为的评价忽视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偏重知识与技能的评价忽视学生能力形成、潜能开发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评价等,已是众所周知的事实[2]。
《微机原理及应用》是一门专业基础课,对学生掌握与理解既有一定的基础灌输性,因面表现所有基础课枯燥的特点,同时又有提升学生兴趣的吸引的成分。因此如何达到既满足所有选修同学基础理论知识掌握的目标,又满足部分学生深入探究的学习愿望是本课程探索教学模式中传递的教学理念,从而实现教学方式目的化教学效果层次化,学生与教师参与协同提高,多目标和多层次的教学模式与教学理念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针对微机原理课程的独特性,本文提出多目标、多层次和参与式教学的教学和教育理念,不仅可为相关课程单片机课程等教学效果的提高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1 微机原理课程地位与特点
《微机原理及应用》是信息技术系计算机应用、网络技术和现代教育技术三个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微机原理与应用的后续课程是c语言程序设计、单片机应用等其它专业课程,微机原理与应用课程中的微机构造、汇编语言程序设计等知识将为这些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微机原理与应用是以微处理器、总线、接口、通道和管理程序为主线索,正确建立微型计算机系统的整体概念,理解硬软件间的辩证关系,并了解微机系统及接口技术的最新发展[3、4]。它的任务是通过循序渐进、适当综合循环提高的教学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掌握先进的微处理器芯片结构、计算机系统构成、接口技术及其应用编程方法以及微型计算机实现技术,同时掌握微机技术新的发展趋势;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科学的思维方法、技术创新能力。
“微机原理及应用”是计算机专业、自动化专业、电子专业、通信专业等工科专业的必修课[5]。由于该课程教学内容量大教学内容比较抽象,前后联系紧密教学难度较大不好理解实践环节较多,学生普遍反映难学。为解决上述教学过程中的困境通过近几年的教学摸索,在传统教学基础上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改革课程设计注重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创新能力,以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摸索出多目标、多途径教学模式,为培养学生的计算机综合应用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
2 微机原理课程教学过程中的效果对比
多目标包括教师教学过程中的教学目标为:基本理论掌握、基本技能熟练、创新参与;多途径传授包括教师基本知识传递、基本技能示范、实验验证和开拓、课题探索等。
我们选择了与教学质量有密切关系的四个主体,即任课教师、学生、同行专家、教学管理部门进行随机打分,其权重分别为30%45%15%和10%,以考试基础(60)、实验操作(30)、实践行为(10)为教学效果为指标,教学效果赋分等级为40-50、50-60、60-70、70-80、80-90和90-100,分别代表极差、差、合格、中、良、优,则教学效果评分为各权重与分级打分的积。
TE=∑Vi* fj
式中TE:教学效果评价;
fj:评价主体权重值;
Vi教学效果调查值。
向机电和机制学生、教学管理、同行教师和老教授发出调查表,并对不同教学效果进行对比。根据不同的目标和教学途径,其教学效果分别如表1和表2。
传统教学途径主要有:教师讲授、课堂提问、课间作业、验证实验、期末考试。因而在教学效果表现中主要有考试基础和实验操作,学生对此的学习目标多数为完成考试,教学效果在学生中较差,而在教学管理部门所体现的成绩和实验指标较高,教学效果表现为“中”,由于缺乏实践教学,总体教学效果表现为较低的“合格”水平。
以完成基础知识为基本目标,以实验验证促进教学攻固为提高目标,以参加小型实际技术操作和参加基础知识应用为创新与应用目标,以教师讲授、课堂提问、课间作业、验证实验、期末考试为基本途径,以实践小组进行知识拓展途径,以参加科研为创新途径的多目标和多途径教学模式。在教学效果表现中既有考试基础和实验操作,学生在学习目标为完成考试,获得学分,同时又通过实验和实践攻固了课堂教学教学效果在学生中评价提高,总体教学效果较传统教学提高一个评价等级,表现为“中”。
3 微机原理课程教学过程中的效果分析与建议
由多目标和多途径教学与传统教学比较可知,后者较前者在教学效果的表现方面有所提高,学生和教师对此给予肯定。
产生如此差异,一方面由于该课程学时少,知识量大,讲授难,抽象面大,实践机会少。按照传统教学学生只为修学分无奈而厌恶地学;另一方面教师为完成工作量而机械按教学大纲和进度表完成任务。而采取多目标和多途径教学,促进了教师改教书匠为教学、实践辅导、科研与小发明参与的参与式教学,教师本人既是引导者同时也是参与者,学生的主动性和能动性被提高表现为教学效果的改善。由传统教学的改进和多目标和多途径教学的采用后教学效果的提高,可得到如下启示:
(1)建立多层次,多目标的教学模式,让不同兴趣,不同学习目标的学生明白必须掌握,次要掌握、精通并应用,理论掌握等目标与层次;
(2)传教式教学向参与式教学的转变;
(3)教师应考虑课堂教学如何传递知识,传递哪些内容,这些内容对学生相关课程和今后工作有何作用。
参考文献
[1] 朱慕菊.走进新课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 钟启泉,崔允,张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 王艳芬等.微机原理.授课的几点思考.邯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6.
关键词:微机原理;接口技术;实践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 (2011) 15-0000-01
Microcomputer Principle and Interface Technology Practice
Pan Lili
(Qingdao Technological University,Qindao College,Qingdao266106,China)
Abstract:The description"Microcomputer Principle and Interface Technology"current situation,describes the course of practice teaching role,made a practice of teaching computer interface design,in order to reinforce the teaching of the course.
Keywords:Microcomputer theory;Interface technology;Practice
一、引言
微机原理及接口技术课程是单子信息类专业的重要课程,阐述了微型计算机的主要组成结构,讲解了应用系统的设计,描述了指令系统和汇编语言编程。微机原理和接口技术课程可以使学习者掌握微机软硬件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以及常规技能,强化学生工程应用能力,有助于今后从事计算机控制技术、智能仪器的学生打下良好专业基础。该课程理论性、实践性都较强,教学课程信息量大;教学内容更新迅速,学生往往感到难学,老师执教困难;实践环节比较多。下面,针对该课程的教学实践,结合其教学进行探讨,阐述一些教学体会。
二、《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课程当前现状
按照《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课程教学大纲的要求,设定学分数为3.5分,56节学时数,包括48学时的理论教学,8学时的实验教学。教学目标要求,通过学习本课程,学生要从理论和实践等方面熟练掌握微型机的组成、工作原理、接口电路及硬件连接,具备微机系统工作的整体概念,初步具有微机应用系统软硬件开发能力。所以,选择教材时,必须涵盖课程相关知识点,并有所侧重,同时注重培养学生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并在实验教学环节上见到实效。教材与习题力求紧密结合,在上机实践过程中消化课堂上讲授的知识,帮助学生掌握相关理论知识,举一反三,开拓思路。《微机原理》课程主要内容主要包括软件、硬件两个部分,软件部分:汇编语言编程;硬件部分:中央处理器和存储器的连接,中央处理器和外部接口的连接。不同类型的中央处理器的汇编语言不相同,与外部接口的连接也有差异,选用不同的中央处理器,对应的教学内容也有较大区别。通过学习本课程,要求学生应在原有基础上提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了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达到有效的学习效果,教师要不断探讨、研究新的教学思路,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和实践环境来改革教学手段。
三、《微机原理和接口技术》实践教学
实践环节是实践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实践教学过程是保障学生具备从事微机原理和接口技术课程实践和创新的基础。根据教学实际需要,实践课程被划分成基础验证型实践、综合设计型实践和开放型实践三个部分,做到由浅及深,基础是验证型实践,重点是综合型实践,按照学生情况自主选择开放型实践,对原有的实践项目进行重新调整,对项目内容进行必要的增删、整合等整理。
(一)基础验证型实践分析。基础验证型实践主要用来让学生熟悉掌握汇编语言程序设计步骤,熟练运用其开发环境。该项内容包括汇编程序的设计技术(包括DEBUG的常用指令,并且用DEBUG调试程序等)及熟悉PC总线微机工作原理,同时正确使用典型接口电路以及中央处理器及外设的接口方法和其编程原理。对于该部分内容的掌握可以让学生对微型计算机建立感性认识,同时可以培养学生的研究兴趣。这一部分内容掌握的效果如何将直接影响到综合设计型实践能否顺利进行,是综合设计型实践的理论基础。所以在实践开始之初,指导教师要先对实践的内容通过多媒体课件等形式深入讲解,对于汇编语言编程开发环境要加强解释和演示,使学生做到熟能生巧。具体的实践内容分三部分:第一部分:循环分支程序设计实践,要求熟悉8086/8088常用指令及DEBUG常用命令,熟悉使用汇编语言进行分支与循环程序设计的方法。第二部分:DOS系统功能调用,要求熟悉DOS系统功能调用及其编程方法。比方说:字符输入与输出的功能及使用环境。第三部分:简单输入输出接口的操作,要求掌握接口操作的基本方法以及数据输入输出程序编制的技巧。
(二)综合设计型实践。综合设计型实践要求让学生将前面所学知识系统地结合起来,形成一个具有一定实际意义的整体,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潜意识中的创造性和能动性。通过综合设计型实践的训练,学生能更清晰把握部件与系统的关系,建立系统的概念,获取构建系统的初步知识。该环节的实践只给定实践目的、要求和实践条件,由学生自行设计实践方案并加以完成。
四、微机接口实践教学的设计思想
实践教学的设计思想是将实践教学按照难度进行阶段性的划分。第一步,在实践初期增加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训练,使基本操作达到规范化、标准化、安全化的要求。第二步,分阶段、逐渐增强操作的综合性,逐渐提高其难度,拓宽实践的知识覆盖面,做到由易到难、由浅及深、循序渐进,使学生在知识和能力等多方面得到快速提升。最后,实践室对学生全面开放,充分让学生使用实践室和实践仪器设备,包括学生可以自选练习题目,自由设计实践的方案步骤,并让学生自己对实践室进行日常管理和维护。微机原理和接口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为避免教学过程中出现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单独设置实践课,安排足够的微机接口课程设计。实践教学以计算机中央处理器的汇编语言指令为核心,以接口电路为桥梁,通过实践课让学生掌握使用指令控制中央处理器,完成指定的功能,通过接口电路实现信息的I/O,掌握汇编语言程序设计与调试方法,熟悉接口芯片及其电路连接与初始化编程方法。在此基础上,通过实践课程选拔优秀学生参与相关的电子竞技大赛,指定指导教师对学生进行辅导。实践性教学重点在于培养学生对微机接口电路的设计,特别是微型计算机测控系统学习与研究的浓厚兴趣和动手能力。根据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对实践教学内容进行更新、整合,重构实践教学体系,提出微机接口基础实践、大型实践、综合提高型实践三个层次改革方案,实践内容与随理论课的教学进度开展实践教学。在基本技能方面,结合基本理论与实践,贯穿于实践教学的每个环节,指导教师全程指导学生实践或设计,注重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五、结语
通过引入实践性教学模式,强调了教学练的互动,引导学生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去探究,从刻板记忆到按原理分析记忆。学生们学习兴趣高涨,理解透彻,掌握熟练,是提高课程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关键词: 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 试题库建设 教考分离 教学质量
1.引言
“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是电子信息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及学位课,通常有多个班同时开设这门课,分别由不同老师上课。以前,任课教师只负责出自己班的试卷,由于考教不分,考试结果不能客观反映教学实际的情况是存在的,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考试对教学的指导作用。采用试题库,能够保证客观、准确、全面地测量考生的知识和能力水平,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促进学风和教风建设,最大限度地提高办学效率。因此,实行标准化统一考试势在必行,我校要求学位课首先开展试题库建设。作为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课程的主讲人和试题库建设负责人,已经完成了两次试题库的编制工作,在题库建设方面获得了一些经验。我们建设的试题库已多次在期末考试中使用,达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
2.试题库建设的指导思想
通过考试正确引导学生认真、全面地学习课程内容,系统地掌握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课程的特点是软件、硬件相结合,要求学生学会通过编程控制硬件,因此,考试试题以考查学生接口电路设计能力和编程能力的综合素质为目的,为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及以后就业打好基础。
3.命题的原则
命题是建立试题库的基础,也是考试的中心环节[1],考试的指导思想也主要体现在命题上,命题原则主要有以下几点:
(1)明确教学大纲要求范围和教材包括的知识范围。严格以考试课程的教学大纲所规定的考试要求作为命题的依据,因此结合教学实际反复研究教学大纲就成为试题编制的首要工作。以所学的教学内容为命题范围,根据使用的教材,并把大纲内容分解为知识点,按每章的教学目标作为试题库编写的提纲。考核深度适中,试题不仅考核掌握知识的情况,而且着重考核学生应用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章节内容特点、所需课时、知识点的多少,拟定每章的试题量。本试题库确定80个知识点,800多道试题。
(2)统一考试标准。根据教学大纲认真分析课程应考核的重点、难点及全部教学内容覆盖面,制定含有考核内容、能力层次、题型难度系数、题量分析及题型的标准化考试课程命题细目表,分别编号并按编号编制课程试题。在试题的题量、覆盖面、难易程度、重复率等方面,正确处理好考查知识和能力的关系及重点内容和非重点内容的关系。根据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可以进一步把认知层次分解为:识记、理解、应用、分析和综合等。
①识记:能正确回忆所学过的微机结构术语、基本概念、基本常识等知识,它反映记忆与简单的模仿能力,是最低的认知层次。
②理解:能初步领会所学知识的主要特征,对单片机的结构、指令系统、各个功能模块的工作方式与特点能解释其意义,判断其属性,它反映较低层次的思维能力。
③应用:能直接应用所学的单片机知识解决一般性应用问题。
④分析:能区别有关联而性质不同的基础知识,了解某些知识的内部结构,处理有难度的问题,它要求有较高的思维能力,
⑤综合:综合各种知识,解决难度较大的实际应用问题,它要求有创造性思维能力。
本课程试卷的难度定为0.75,试题考查能力层次比例一般为:记忆占20%,理解占30%,简单应用占30%,综合应用和创新占20%。
(3)兼顾题量和覆盖面。为了全面考查学生所掌握的知识能力,使考试具有较高的效度和信度,课程试题库有足够的题量和覆盖面,引导学生全面掌握课程的教学内容和知识。
本试题库中每套试卷由5道大题,40道小题组成。注意每份试卷的内容应涵盖基本章节,并避免同一问题在同一试卷的不同类型题中重复出现,避免在同一试卷出现不同题项互为提示或答案。
4.考试内容与要求
考试内容覆盖所有知识点,具体内容与要求如下:
(1)计算机基础知识。要求掌握数制与编码的基础知识;掌握微型计算机系统体系结构概念;了解逻辑运算的特点;了解微机与单片机的区别与联系。
(2)基于8086/8088的微型计算机组成。要求了解8086/8088微处理器的功能结构及与系统配置;掌握内存储器的分类与特点;掌握存储器与CPU的接口技术;了解I/O接口的功能及其与CPU的数据传送方式。
(3)MCS-51单片机的硬件结构。要求掌握MCS-51单片机的功能结构、了解通用寄存器的功能;掌握数据存储器和程序存储器的地址空间分配;掌握单片机的4个并行口的结构及其功能;掌握外部存储器和简单I/O口的扩展技术;掌握MCS-51单片机最小系统的结构了解CMOS型单片机的低功耗方式。
(4)MCS-51单片机的指令系统。了解掌握汇编语言指令的格式、掌握不同寻址方式的特点、掌握指令系统中每条指令的功能。
(5)MCS-51汇编语言程序设计。要求理解常用伪指令的功能、掌握MCS-51汇编语言源程序的一般结构、掌握汇编语言程序设计方法。
(6)中断系统。要求理解中断的概念及优点,掌握MCS-51单片机中断系统的组成,掌握中断服务程序的设计方法。
(7)定时器/计数器。要求了解定时器/计数器的结构,掌握定时器/计数器的工作方式,掌握定时器/计数器的初始化编程方法,掌握定时器/计数器的应用程序设计方法。
(8)串行通信接口及扩展技术。要求理解串行通信的基本概念,掌握MCS-51串行通信口的结构,掌握MCS-51串行通信口的工作方式,掌握串行口初始化编程的一般格式。了解单总线、I2C总线、SPI总线的技术特点,了解串行口的扩展技术。
(9)键盘接口技术。要求了解键盘的工作原理,掌握独立式键盘接口和矩阵式键盘接口的硬件/软件设计方法。
(10)显示接口技术。要求了解LED数码管显示器的原理,掌握静态、动态显示的硬件接口方法,掌握LED显示器的编程方法。了解液晶显示器LCD的工作原理,掌握LCD与单片机的接口技术。
(11)模拟接口技术。要求理解A/D转换器的基本原理与分类,了解A/D转换器的主要技术指标,掌握ADC0809的结构特点,掌握ADC0809与MCS-51单片机的接口设计方法。了解A/D转换器的基本原理与分类,了解D/A转换器的主要技术指标,掌握DAC0832的结构特点,掌握DAC0832与MCS-51单片机的接口设计方法。
5.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考试采用闭卷形式,全卷满分为100分,考试时间为120分钟。
试题类型分为单项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程序分析与设计题和电路分析与设计题五种,答案要求写在试题页指定的位置。
五种题型中,单项选择题20题20分、填空题10题(每题2空)20分,简答题5题20分,程序分析与设计题3题20分,电路分析与设计题2题20分。
每套试卷中,不同难易程度试题的比例为:极易占5%,较易占25%,中等难度占35%,较难占30%,极难占5%。选择题和填空题中包含各种难度试题;简答题中包含较易题2题、中等难度2题、较难1题;程序分析与设计题主要包含中等难度题和较难题;电路分析与设计题中主要包含较易、中等难度和较难题,在大题中安排一个极难的小问题。
按章节内容划分,其比例如下:微型计算机基础5分;基于8086的微型计算机组成5分;MCS-51单片机结构25分;指令系统与程序设计20分;中断系统10分;定时器计数器10分;串行通信接口5分;键盘与显示器10分;模拟接口技术10分。
6.实施组卷
组卷工作由有丰富教学经验,教学效果比较好的教师实施,再由院(系)部命题小组审定、筛选。试题库的建立是以教育统计理论为依据的,根据教育统计理论,测试的分数是一种随机变量,应该服从正态分布,即成绩优秀及不及格者各占10%,60分至89分者为80%。在这一理论指导下,测试的平均分应在75分左右,标准差应为11分左右。因此,每次考试后,由任课教师填写成绩分析表,画出成绩统计分布图,以便指导试题库的修正工作。
7.结语
通过编制《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试题库,我们体会到这是比较大的一项工程,需要教师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认真细致地工作。即使试题库通过了多次使用,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是,随着教学内容的更新,还必须不断对题库进行调整、充实和完善,真正符合课程教学的需要。试题库建设是一项经常性的工作,建立高标准的专业课程试题库,做到专业课程公正、公平地考核测试,有利于提高本科的教学质量,有利于树立良好的教风和学风,对促进课程的全面改革、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高明明,孙庆巍.通信电子类专业试题库建设的探讨与思考[J].科技创新导报,2011(28).
[2]黄成玉,张波,赵立永.“高频电子电路”试题库建设的实践与研究[J].考试周刊,2010(27).
[3]王晓宇,孟繁疆,贾银江.高等学校试题库建设实践与思考[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5(2).
摘 要:在分析汇编语言和接口技术课程内容与主流机型脱节的基础上,根据目前32位环境下微机技术的教学特点,提出专业基础教学仍应侧重基础原理方面的观点。结合接口技术课程实验多年的教学经验,引导学生建立对微机系统底层探索的兴趣,实践表明,这种方式在汇编语言编程与接口技术实验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关键词:汇编语言;接口技术;专业基础;学习能力
作者简介:孙丹岭,女,工程师,研究方向为计算机专业实验教学;蒋方炎,男,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为计算机专业实验教学。
微机技术飞跃发展,制造工艺水平飞速提高,计算机新技术日新月异。因此,学生要在学校的课程中学到所有微机的最新技术和知识是不现实的,对此,大学的一些课程内容主要定位在学习基础原理上。汇编语言和接口技术课程是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它对微机系统底层的探究是最直接的。本文就如何把握好基本原理与新技术之间的关系、如何使学生打好基础又掌握深入学习能力、既实现知识更新又提高应用能力等问题进行探讨。
1 实验方向的选择思路
微机技术的快速发展,80×86系列的接口芯片已难觅踪影。以80×86系列为背景的接口原理课程与当前32位的微机环境严重脱节,课程内容不能满足学生要求。但是,应该明确的是接口原理课程基础课程的学习内容应是原理性的,是专业课程学习的基础。如何使经典的基础原理与日益发展的芯片技术协调配合,正是当前该课程教学面临的困难和任务。实验课程的学习是对微机系统底层知识最直接的探究过程,要想对系统有更高更深的掌握,就必须学习和掌握好汇编语言和接口技术。因此,我们仍然以最基本的接口原理技术入手,由浅入深,逐步引导学生学会和掌握系统的基本原理,通过编程实现对系统的控制,感性地理解微机硬件系统的工作原理。
1.1 突出基本原理
注重原理的普遍性。目前的高校学生已很少有人愿意学习20世纪80年代陈旧的MS-DOS 体系结构、命令和传统的命令行或文本画面操作,随着传统16 位微机原理已为支持多任务、多用户的32 位原理所代替,16 位ISA 总线已从市场淘汰,32/ 64 位PCI 总线作为主要的接口总线代替了ISA总线,进入32 位接口方式。现在,PC 微机对外部设备扩展的接口主要是PCI总线和USB 总线接口, 所以在32 位微机实验教学中进行有关PCI总线和USB 总线接口扩展应用的教学内容是必要的。兼顾教学需要,我们在教学大纲和教学内容中引入32 位微机基础理论,实验部分保留易于理解掌握的16 位总线系统。怎样通过PCI、USB总线挂接设备, 就成为微机接口技术实验教学的高级部分,如PCI总线的资源如何获取、如何打开通道等。
在8086/8088 CPU系统中,为了说明基本原理需要一个依托、一个平台,我们需要针对原理性课程的需要设计实验内容。如并行端口可以是一个设定地址的寄存器,也可以是一个专用芯片,以便从端口原理的角度去理解它的硬件设计及编程驱动方法;又如中断是微机原理中的重要概念,但在不同系统中的中断机制是不完全相同的,需要根据系统的中断向量和返回方式的进行处理。
另外,从具体实验效果看,实验教学从16 位微机系统与接口技术过渡到32 位,可以使学生既了解当代操作系统的底层原理,也可以使实践教学内容贴近当前微机发展的实际内容,这样做不仅提高了教学层次,还可以提高师生科研和开发水平,为日后解决现代微机应用开发中存在的关键技术问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2 培养学习和创新能力
接口技术课程是一门动手性及实践性很强的计算机课程。在科学技术日益发展的今天,社会需要很多既具备软件编程能力,又了解硬件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学好这门课程, 将会为学生后续计算机开发应用打下坚实基础。因此,我们要充分重视学习过程中的实验环节, 只有经过实践才能加深对理论课的学习和理解, 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此,我们应在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努力。
1) 引导学生学习。实验安排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编程初始,训练学生掌握汇编语言的格式,逐步熟练汇编语言编程的技巧和方法。在实验开始前,先讲解解读硬件的实验设计思想以及芯片初始化和驱动的方法,用最直接的DEBUG监控命令练习基本的输入输出指令,以得到感性的理解,由此学习一般的硬件设计思想。通过多个芯片的多次讲解,使学生逐步掌握硬件系统的设计思路,并使能力强的学生掌握在遇到新的电路系统时,凭借手册等资料就能设计编程的能力。
2) 提高分析研究的能力。汇编语言的调试相对于高级语言要困难得多,调试工具较少,手段较低,许多程序要在监控命令下调试完成。但我们鼓励学生尽量在监控下进行调试,因为通过监控命令能全面地掌握系统的运行状态,遇到问题时用单步指令运行的方式,能精准地发现问题所在,进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能更深刻地掌握汇编语言和硬件的性能,同时培养分析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中断程序的调试,在Windows 环境下的中断实验比起DOS 环境下要复杂得多,由于中断控制芯片8259是系统相关的,不能在系统的保护模式下运行,调试最为困难,稍有错误就可能死机,要重新启动,费时费力。我们引导学生将问题分步解决。首先完成最基本的中断程序框架,在此基础上逐步增加其他的功能,分步调试,将问题细分解决。如果问题比较复杂,需要用单指令运行来监控程序状态,而硬件中断级别较高,不支持单指令中断,此时可将中断程序暂时设置成子程序,以子程序调用的方式来进行单步监控分析。在指导学生实验的过程中,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努力提高学生的分析研究能力。
3) 培养创新能力。在掌握基础实验的基础上,设计一些有具体要求的小系统实验。学生可以按老师的设计实验,也可以按自己的设计来完成实验,这样做既发挥了学生的创新能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又使得实验课程不再乏味。
2 实验的设计
我们的实验教学安排是与“汇编语言与微机接口技术”课程的教学进程相配合的,即根据课程的进度安排实验。课堂知识是实验讲解必要的基础,它也能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课堂上学的理论知识。课程前期教学是汇编语言,后部分是接口技术。因此,我们在实验前期安排了一些与系统接口有关的、有趣的汇编语言编程小实验,如最基本的键盘输入输出实验、屏幕的字符显示、全屏显示控制、PC机的发声控制,等等,以此让学生体会汇编语言的细致之处,使学生逐步掌握和熟悉汇编语言,掌握相关的DOS及BIOS的调用方法。对于目前习惯于高级语言的学生来说,这需要一个过程。
我们的接口实验设备是长沙胜西电子有限公司研制的SXL-100接口实验仪,它是由32位PCI总线扩展开发的,通过总线桥电路的控制将总线转换成16位低速总线来驱动接口电路的。因此,我们安排了32位环境下如何获取PCI资源的实验,使学生学会资源通道和端口的使用,同时为后续实验打好基础。对能力较强的学生可引导其进一步深入学习桥电路控制器的意义及其控制原理,以加深对系统的理解。
当理论课进程到接口芯片原理时,我们开始相应的硬件编程实验。
对于接口电路的实验,我们首先设计一些基本的、实现芯片单一功能的小实验。如简单的寄存器并行口、定时器等。讲解是从实验的角度入手,主要是选址设计、选片内寄存器和驱动。实验设计为在输入输出端连接开关或发光管,编程驱动端口时,能直接观察到工作状态,这样做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程学完一个芯片,做一个完整的芯片功能验证性实验,如并行口8255芯片。开始调试芯片时,可先借助DEBUG的I/O端口输入输出指令直接控制芯片,观察输入输出状态,确保芯片工作正常。在理解了控制芯片工作的基础上,设计一个开关矩阵组成的并行口键盘,通过对并行端口状态的设置及其状态不断变化的判断,编程完成一个键盘的设计。通过这个实验,能使学生较熟练地掌握并行口的使用。
中断课程讲解后,我们就可利用8255的工作方式1进行实验设计,将A、B端口分别设置成输入输出,并使输入或输出为中断方式来将输入的数据输出。这种方式可使两互传数据的设备不丢失数据,由此使学生学习理解一种可靠的数据传送方式原理。
我们还设计安排多个功能结合的实验,如硬件接口电路实验主要有定时器、并行口、串行口、中断,以及这些器件的应用电路实验,如A/D转换、D/A转换、步进电机、直流电机等。学生可按老师的要求做,也可自行设计完成达到同样要求的实验。如将发声实验与并行口键盘实验结合起来完成一个电子琴实验、并行口键盘与其驱动的步进电机组成一个可控的步进电机实验、并行口显示电路与定时器组成电子钟实验,等等,学生可以自由发挥,可用不同的编程方式,也可以添加或改进各种功能,或完成难度更大、更感兴趣的实验。
事实上,每一届学生进行实验时,我们都会根据当届学生学习的具体情况,对实验进行一些适当的调整,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实验达到最佳效果。如果时间允许,我们在学期的后期,安排少数学生在可编程门阵列FPGA实验台Spartan-3上做一些接口电路的设计实验,如简单的PS2键盘接口设计、简单的LCD显示控制等,尽量满足有能力有兴趣学生的学习需求。
3 结语
接口技术是一个复杂的综合性领域,涉及到多门课程甚至于多项学科的基础知识,只有掌握了宽泛的知识,才能真正学好。它需要教师在教学中积极引导,帮助学生开拓思路,不断探索新方法。微机技术与设备在不断地发展,教师要密切关注当前最新技术,适时补充当前技术中较新的内容,适当更新实验设备,从而培养出适应时展的优秀学生。
参考文献:
[1] 马旭东,顾群,陈正纲,等. 32位环境下微机原理与接口实践教学改革探讨[J]. 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6(8):5-9.
[2] 戴梅萼,史嘉权. 微型计算机技术及应用――从16位到32位[M]. 2版.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6.
[3] Barry B.Brey[美]. Intel微处理器全系列:结构、编程与接口[M]. 5版.金惠华,艾明晶,尚利宏,译. 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1:639-642,798-844.
[4] 罗云彬. Windows环境下32位汇编语言程序设计[M]. 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2.
[5] 夏宇闻. 复杂数字电路与系统的Verilog HDL设计技术[M]. 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1998.
Discussion on Experimental Teaching in Assembly Language and Interface Technology
SUN Danling, JIANG Fangyan
(College of Computer Science, Zhejiang University, Hangzhou 310027, China)
关键词: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 理论联系实践 考核模式
《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作为一门传统的计算机专业基础课,一直以来都是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该课程的特点是理论知识晦涩难懂,实践性很强,学生学习起来会有比较大的困难,这就对教师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很多学生往往在对理论知识一知半解的情况下去上机实践,难以到达我们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有效地对《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课程进行教学改革,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已经显得十分重要。下面对该课程的教学改革进行以下探讨。
1 对现有教学内容进行总结并对教学方法加以改进
传统的教学经验是按照教材内容及教学大纲给学生教授知识,但是现如今该课程的大部分教材依然停留在Intel 8086微处理器的学习,而这种芯片在市场上已经很难见到,这与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的是相违背的,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
1.1 对现有教学内容进行总结 选用合适的教材对教学非常重要,课本的知识更新要及时,在知识的覆盖面上要广,重点要突出,既要有全面的理论知识,也要有合适的实践教学内容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所学理论知识。对现有教学课件、视频和图片进行全面整理,总结出教学课程中的重点,让学生把更多的时间花在重点知识的学习上,做到有的放矢,知识量的减少也能帮助学生提高对该课程的兴趣。
1.2 对现有的教学方法进行改进 启发式教学:现今大学教学中,教师满堂灌已经不能适应当前的形式,要善于启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通过提问或者是分组学习的方式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更能够吸引学生的听课注意力。互动式教学:以往的教学方式是老师讲为主,学生基本都是被动的接受知识,而对于微机原理这样晦涩难懂的课程来说,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很容易遇到难懂的地方,如果不及时解决,学生可能就陷入困境,后面的学习可能就会毫无效果,所以老师必须在教学过程中及时解决学生的问题,学生可以随时提出自己的问题,现场解决,这样对学生学习的帮助是显著的。问题式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多以问题为引导引出本堂课的教学内容,引起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听课。小结式教学:在每堂课的结尾,教师要花几分钟对已讲解的内容进行梳理,对本堂课的知识要点进行归纳总结,帮助学生掌握和巩固阶段性学习内容。案例式教学:微机原理课程的实验性强,这就很容易结合试验去讲解理论知识,我们可以利用微机系统的设计案例为例,进行案例需求和解决方案的详细分析和讲解,帮助学生提高课程知识的融会贯通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以及运用课程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开放式教学:教师对教学内容进行总结,分清重点,对重点知识进行重点讲解,但是不代表非重点内容学生就不需要了解了,我们可以将内容留给学生思考和自学,即节约了课堂上的教学时间,又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2 发挥实验课的作用,理论联系实际
在实验的设计中可以分阶段地进行,由易到难,逐步提高学生的程序设计和调试能力。可以将实验分为三个阶段:
2.1 验证性实验,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理论,有些只是有个结论,推导证明一时难以理解,这个时候我们可以通过实验让学生直观地看到实验的结果,进一步验证上课所学的知识。
2.2 硬件设计性实验,在这一阶段主要是由教师给出实验的目的和参考用的电路图及设计思路。让学生自主去设计实验过程,培养学生应用典型可编程接口芯片和数字电路芯片进行I/O接口设计和扩展能力。
2.3 综合性实验,到了这个阶段,学生对整个课程的理论知识就已经有了很深的认识,实验水平也有了提高,这时候的实验,老师只需要给出实验目的,整个实验的设计和实验过程全部由学生独立完成,必要时可以分组讨论,这样的实验可以最大地发挥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极大地锻炼学生的创造性能力。
3 多种模式的考核方法
以往该课程的考核方式为闭卷理论考试,这并不能完全体现学生一学期的学习情况。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综合考核。
3.1 学生的课堂表现。在这样理论性的课程上一定要提高学生课堂上的积极性,所以可以把学生的课堂表现计入到学生的成绩中去,鼓励学生上课多回答问题,及时思考所学知识。
3.2 学生的平时作业,在学习中要让学生课下还能学习,最好的办法就是留一部分课下作业,作业的情况可以比较好地反应学生知识的掌握程度,也能让学生课下去看书来完成作业,让学生去复习所学知识。
3.3 卷面考试成绩和平时实验情况。卷面考试只作为考察学生成绩的一部分,学生平时的实验及动手能力也应计入学生的综合考核成绩中去。
通过上述课堂教学模式及实验教学的改革,一定能够将学生吸引到课堂上来,使学生系统掌握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的理论知识和实验操作技术,能够很好地掌握计算机硬件基础知识并提高对硬件芯片的实验操作能力。
参考文献:
[1]田辉主编.《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3.
[2]白秋产著.《微机原理》课程教学改革与探讨.
[3]邓志江著.微机原理及应用课程教革浅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