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加强资金保障措施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后金融危机时代 对华贸易救济 产业同构 中拉贸易
发展中国家发动的对华贸易救济特征
据海关总署的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一季度,我国出口3161.7亿美元,同比增长28.7%。我国贸易呈现良好的恢复性增长势头。但是与贸易伙伴的贸易摩擦也在不断增多。尤其引人注目的是,除了传统的美欧反倾销调查,来自发展中国家的贸易保护措施也陆续登场,如阿根廷对原产于中国的鞋类采取最终反倾销措施,印度对中国产农药用化学品二乙基硫代磷酰氯做出反倾销仲裁,墨西哥继续对原产于我国的高碳锰铁征收21%为期5年的反倾销税,哥伦比亚决定对原产于中国的打汁机征收临时反倾销税等等。发展中国家发动的对华贸易救济调查案件逐渐增加,特点如下:
(一)反倾销和保障措施是对华贸易救济主要形式
贸易救济措施包括反倾销、反补贴和保障措施,而反倾销和保障措施是国外对华贸易救济调查的主要形式。据中国贸易救济信息网统计,2010年一季度,共有10个国家和地区对华启动22起贸易救济调查。其中,反倾销10起,占比45.4%;涉华保障措施10起,占比45.4%,,特别保障措施1起,占比4.5%。在对华启动的10起反倾销调查中,发展中国家就占8个,启动的贸易救济调查数占国外对华贸易救济调查总数的比重为81.8%。在对华启动的10起反倾销调查中,印度启动3起,位居首位;其次是阿根廷和欧盟,均为2起;位居第三位的是巴西、美国和土耳其,均为1起。在10起涉华保障措施调查中,印尼启动4起,位居首位,占比18.2%;其次是印度和俄罗斯,为3起,占比13.6%;位居第三位的是乌克兰,为2起。
(二)拉美国家位居启动对华贸易救济调查首位
近年来,拉美国家对华贸易救济调查升势明显。据联合国拉丁美洲和加勒比经济委员会统计,2008-2009年,拉美国家发起的反倾销调查中的60%都是针对中国的。以阿根廷、巴西和墨西哥为例,2009年,阿根廷对华启动19起反倾销调查,占同期阿根廷全球反倾销案件总数的65.6%,比2008年增长了111.1%,巴西对华启动4起反倾销调查,占其全球反倾销调查案件总数的44.4%,墨西哥2009年启动3起反倾销调查,全部都是针对中国产品(裘红萍,2010)。据中国贸易救济信息网统计,2009年,拉美国家对华启动36起贸易救济调查,比2008年同期增加8起,是2007年的3.6倍。其中,反倾销29起,同比增长16%;保障措施6起,是2008年的6倍;特别保障措施1起,同比下降50%。截止目前,34个拉美国家中已有13个对我国出口产品启动了贸易救济调查。拉美国家对我国的出口产品运用了反倾销、保障措施和特别保障措施3种贸易救济措施。
自1979-2010年4月,国外对华共启动了1375起贸易救济调查,其中拉美国家启动318起,占比23.1%。在318起贸易救济调查中,反倾销256起,涉华保障措施50起,特别保障措施12起。反倾销仍是拉美国家对华贸易救济调查的主要形式。在256起的反倾销调查中,阿根廷启动81起,居首位,占比31.6%;其次是墨西哥,65起,占比25.4%;巴西位居第三,占比19.1%;第四是秘鲁,24起,占比9.4%;轻工、机械和纺织品是拉美国家反倾销调查的重点,涉华保障措施调查中约1/3涉及轻工产品,涉及轻工产品的案件数为75起,据首位,占比29.3%。哥伦比亚、厄瓜多尔是涉华保障措施调查和特别保障措施调查的主要发起者。在50起涉华保障措施调查措施中,由哥伦比亚发起的据首位,10起,占比20%;其次是厄瓜多尔,8起,占比16%;第三位是阿根廷,7起,占比14%;第四是智利和委内瑞拉,各6起,占比12%;在拉美国家启动的12起特别保障措施调查中,纺织产品是调查的重点。
(三)冶金产品是国外对华贸易救济调查的重点产品
2010年度,22起涉华贸易救济调查共涉及纺织、化工、建材、轻工、金属制品、冶金和造纸7个行业。其中冶金的案件位居首位,为7起,占比31.8%。在涉及冶金产品的7起贸易救济调查中,保障措施4起,反倾销2起,反补贴1起(罗蓉,2010)。
发展中国家启动对华贸易救济的原因
(一)中国与发展中国家产业同构
中国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贸易主要是由比较优势决定的产业间贸易。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发展水平低、经济底子薄、发展资金不足、技术含量不高、经济结构相近或雷同等问题。由于世界经济复苏缓慢而曲折,各国保护国内市场和争夺国际市场的竞争仍将日趋激烈,同时由于我国与主要发展中国家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相同或者相似,在国际市场上不可避免地相互竞争。并且随着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融入经济全球化、参与国际分工,中国部分产业与发展中国家产业同质性趋强,竞争面扩大,必然产生贸易摩擦现象。中国与发展中国家的比较优势主要是由资源禀赋决定的,这也限制了双方的分工水平和分工档次。而且,随着发展中国家对中国出口产品的贸易保护不断加强,由发展中国家发起的针对中国的贸易救济调查案件呈逐步增多的趋势。
(二)中拉贸易存在结构和流向的不平衡
从2002年开始,我国一直处于对拉贸易的整体逆差地位,但逆差主要源自初级产品,而在工业制造品上我方却保持着顺差,尤其是在以纺织品为代表的劳动密集型产品上顺差明显,对同样具有劳动力国际竞争优势的拉美国家形成了竞争。与此同时,我国出口主要集中在墨、巴西、智、阿、哥伦比亚和委等少数国家,我国出口产品对拉美同类产品的冲击也主要集中在这些国家。金融危机后,一方面,各国内需疲软,国际市场萎缩,企业面临争夺国际、国内市场的双重压力;另一方面,为扶持和保护国内产业,这些国家对我出口产品采取反倾销等贸易救济措施,导致贸易保护主义急剧升温。中拉贸易摩擦主要集中于双方外贸产品竞争的领域,被拉美施以贸易救济措施的产品主要为劳动密集型产品,如纺织品、服装、玩具、餐具等。在这一领域,中拉国际竞争优势都较为突出,竞争力的同似性造成产品的相互排斥,产生摩擦的焦点产品与其竞争性之间明显相关。
(三)与中国企业经营行为的不规范有关
我国一些企业主要依赖低价竞争的方式开拓国际市场,而拉美国家对进口的监管又没有完全到位,从而诱发我国某些出口企业低价报关等行为,因而刺激了拉美国家反倾销的发起。在反倾销调查开始后,由于拉美反倾销金额普遍较小,又存在文化、语言、法律等方面的障碍,我企业应诉率相对较低。其结果是,审理机构采信“最佳可获得信息”,依据反倾销申请方提供的资料,对我产品施加过高的反倾销税。
应对策略
中国正在面临更加复杂的贸易救济和维护产业安全形势,国外企业为了转嫁金融危机的影响,对华启动贸易救济调查的案件还会增加,中国产业受损现象还将进一步凸显。 在如此严峻的形势下,,面对不断升起的贸易摩擦,一方面需要在政府层面应该给予重视,另一方面企业也要充分警惕,我国政府与企业如何积极谋求应对之良策,增强防御能力,避免处于被动境地十分重要。分析目前的形势与困境,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警惕贸易保护且积极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
在经济衰退和复苏的过程中,贸易保护主义和贸易摩擦将会持续。在全球贸易摩擦剧增的背景下,我国应坚决反对贸易保护主义,抓住世界产业大重组大洗牌的机遇,优化出口结构,以自有品牌、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营销为重点,引导企业增强综合竞争力。支持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技术产品、机电产品和高附加值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形成产业核心竞争力,促使我国由“制造大国”向“创造大国”转型;促使我国经济由粗放型经济向节能、低碳和绿色环保方向调整,从技术上突破贸易壁垒,以维护国内产业安全。同时应将现有救济手段和政策手段形成合力,从源头上减少贸易摩擦;形成产业政策、贸易政策、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外交政策以及法律手段的协调机制,面对国际国内形势变化带来的诸多挑战,中国加大了贸易救济和维护产业安全工作的力度,充分利用贸易救济措施,维护国内受损产业的合法权益。未来中国将深入研究丰富和完善对外贸易调查与救济的措施和方法,以有效应对贸易摩擦。
(二)适时调整我国对拉出口战略以发展中拉和谐贸易
在出口市场上,政府有关部门应引导和鼓励企业积极开拓拉美各国市场,改变市场过于集中的状况;在出口产品方面,要根据不同市场的竞争情况,实施市场细分,如对墨这样与我国竞争冲突较强的国家,应加大高科技含量和高附加值产品的出口;对阿、巴、委等与我国互补性大于竞争性的国家,应强化互补合作,在竞争性产品上适当让利;对中美洲和安第斯地区工业技术相对落后,又以纺织业为潜力产业的国家,我国应发展机电产品出口,减少与它们在纺织品上的正面冲突;在出口方式方面进行必要的调整,可通过在拉美投资设厂,变产品输出为资本、设备、管理和服务的出口。
(三)调整我国对发展中国家出口的商品结构
要注重提高自己产品的技术含量和品牌的建设,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努力摒弃低价竞争策略,打造自己的名牌,促进产品结构优化,实现由劳动密集型产业向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变并实现差异化的市场策略,增加我国与发展中国家贸易结构的互补性。同时加强区域经济合作,积极参加多边贸易谈判。我国政府应该继续扩大自己的国际影响力,加快与发展中国家建立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步伐,增强集体开拓国际市场的能力。通过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南南合作,在多边、区域和双边合作层面加强政策协调,进一步加深彼此之间的贸易和投资联系,对保持中国对外贸易的持续、健康发展在关于贸易摩擦问题的立法和修改问题上,我国更是应该积极参与谈判,使反倾销的规则向更公平的方向发展。
(四)企业自身的应对策略
中国企业应该进一步规范经营,完善管理,不断提升自身竞争力,一旦遭遇国外贸易救济调查,可借助法律人士、相关中介机构和政府部门,积极加以应对,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具体有:一是规范我国企业自身的管理。我国企业应熟练运用国际市场游戏规则,从财务制度、资金分配、人事制度等方面做起规范管理,向国际规则靠拢。二是积极应诉。面对国外的反倾销调查,特别是法律制度不健全的发展中国家的反倾销诉讼,很多企业往往是消极的,我们应该充分利用WTO解决争端的机制来保护自身的利益。只有进行应诉才会有机会争取有利的结果,否则就只能遭受损失。三是开展国际化经营。在过去的几年,我国的外贸企业遭受着原材料涨价、人民币升值、出口退税减少等各种不利因素的影响,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将目光转移到发展中国家,进行海外投资。发展中国家在劳动力成本、资源、能源及市场容量方面都是具有比较大的优势的,但是在资金、技术、管理经验方面则落后于我国,我国企业应利用这些有利条件,开展国际化营销。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中国贸易救济信息网[EB/OL].cacs.省略/DefaultWebApp/index.htm.
(一)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从实际出发,充分发挥现有林业特色基地的优势,实行改造和新建相结合,分区分类指导,巩固和壮大林业特色基地。
(二)坚持统筹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结合新农村建设规划,围绕兴林富民目标,统一安排,逐年实施。
(三)坚持依靠科技、创新机制的原则。大力推广新产品、应用新技术,提高林农素质,强化服务,培育现代林业市场主体,强化林业产业发展保障能力。
(四)坚持市场运作、政府引导的原则。建立自筹为主、政府补助为辅、社会各方支持的多渠道筹集资金的有效机制。营造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大力推进林业产业的市场化进程。
二、指导思想
按照统筹城乡经济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以兴林富民、增加林农收入为目标,以发展高效生态林业为载体,依靠科技进步,巩固和新建一批特色明显、效益显著、设施完善的现代林业示范基地,打造一批生产发展、农民富裕、生态良好的兴林富民示范村镇,构建布局合理、结构优化、协调发展的林业产业体系,带动和促进林业增效、林农增收。
三、实施兴林富民示范工程规划目标和建设要求
(一)规划目标
到2010年,建成高效生态林业基地20万亩以上,基地效益提高40%以上,从业人员人均增收30%以上,建设森林公园1个以上,林业观光园区1个以上,培育和建成3个兴林富民示范乡和14个兴林示范村。根据分年实施原则,2006年建成示范乡镇1个,示范村2个;2007年建成示范村2个;2008年建成示范乡镇1个,示范村4个;2009年建成示范村3个;2010年建成示范乡镇1个,示范村3个。
(二)基本要求
1、示范乡镇建设要求:培育一个林业特色产业,建设高效生态林业基地1万亩以上,集约经营程度50%以上;应用1项以上先进适用经营技术,覆盖率80%以上;质量和效益达到省定评价标准;林农人均林业收入提高40%以上;有1个以上林业专业合作组织,作用发挥明显。
2、示范村建设要求:培育一个林业特色产业,建设高效生态林业基地1000亩以上,集约经营程度70%以上;应用1项以上先进适用经营技术,覆盖率90%以上;质量和效益达到全省先进水平;林农人均林业收入提高50%以上;有1个以上林业专业合作组织,作用发挥明显。
国有林场应充分利用资源、技术和管理优势,在实施兴林富民工程中发挥带头和示范作用,建设标准参照示范村建设标准执行。
四、实施兴林富民示范工程建设重点
(一)特色干鲜果基地建设。充分发挥特色经济林资源优势,巩固和建设*蜜橘、东魁杨梅、枇杷基地,推行规模经营,普及标准化无公害生产技术,提高品质,强化产后加工和市场营销,打造品牌。
(二)低效竹林改造。全区现有竹林10万亩,大部分集中在西部山区,重点加强优质竹林管理,大力发展笋竹两用林,普及应用毛竹低改技术,加强水利、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组建专业合作社,提升竹产业经济效益。
(三)发展森林生态休闲旅游。建设中国柑橘博物馆并发展柑橘观光园区。同时,建设好方山省级森林公园、大寺基避暑山庄、百丈大型休闲景区等重点项目,进一步开发富山裂谷、上郑瀑布群、长潭水库风光、翠屏山摩崖石刻和划岩山风光等以自然、地质和人文景观为主的森林旅游项目,将*打造建设成为生态体闲旅游基地。
五、实施兴林富民示范工程规划实施和保障措施
(一)规划实施
1、制订实施方案。2006年6月底前,各乡镇(街道)根据下达的任务,组织人员编制示范乡镇(街道)和示范村建设实施方案,并报区林特局备案审核。
2、组织实施。按实施方案分步组织实施。
3、考核验收。项目实施后,采用自查、年度考核和竣工验收相结合的办法开展考核,具体办法另行制订。
(二)保障措施
1、组织保障措施
区政府成立以分管区长为组长的兴林富民示范工程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区林特局,统一组织领导全区兴林富民示范工程建设,各乡镇、街道相应成立组织,负责本乡镇、街道兴林富民示范工程建设。同时,由区林特局牵头,成立技术指导组,指导全区兴林示范工程建设。
2、政策保障措施
制订出台兴林富民示范工程建设扶持政策,加大资金扶持力度。落实加快林业发展的各项优惠政策,积极营造良好的兴林富民发展环境,吸引社会各方投资兴林富民工程建设。
关键词 村民学校 社区教育 保障措施 保障机制
中图分类号:G77 文献标识码:A
Safeguards of Residents School Carrying out Community Education
HE Wei
(Jiangyin Polytechnic College, Jiangyin, Jiangsu 214400)
Abstract Education is an important way of national development, social development and personal development, community education has now become the inevitable trend of social development and educational reform and development. Build an effective community education and protection mechanisms have become the focus of the development of community-based education, but look on the status of community education remains a big problem, only solved these problems in order to truly reflect the community education has a function.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importance of the residents of the school community education safeguards, analyzes the problems and propose solutions.
Key words residental school; community education; safeguards; safeguard mechanism
开展社区教育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逐渐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想要提升教育质量,就需要建设完全保障措施,将其置于公共管理的整个系统中,在原有运作基础上进行创新,保证社区教育可以更有效地持续发展。就现状来看,我国社区教育虽然取得一定成就,但是在制度、经费以及人力资源等保障机制上还不够完善,需要进一步完善。
1 居民学校社区教育保障措施建设的重要性
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教育逐渐成为整个社会发展中的重要课题,国家在教育上的投入也在逐渐增大。社区教育与系统教育有一定联系也存在区别,更倾向于居民教育,可以有效解决社会主要劳动力的素质提升问题。随着我国社会经济体制的逐渐完善,以及经济市场日益激烈的竞争,社区居民逐渐意识到社区教育存在的重要性,在参与性上更为积极。另外,随着城市化建设程度的不断提升,人口流动更为密集,我国大部分城市逐渐进入人口老龄化状态,甚至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淡化和隔阂等。这些问题的解决单靠学校教育或者是以协调为目的的社区组织形式教育逐渐不能满足人们对教育的需求,因此开展居民社区教育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想要更好开展居民社区教育工作,首先要做的就是要建立完善保障措施,通过针对存在的问题制定相应工作制度,确定社区教育建立的场地和设备,保证无论是在人力、物力还是财力都能满足社区教育工作的开展。只有确定了居民社区教育保障措施,才能为社区教育工作的开展铺好路,保证工作效率不断提升。
2 居民学校社区教育保障措施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1 办学条件偏差
随着国家对社区教育的要求在不断提升,以及相应投入力度不断增大,居民学校的办学条件得到一定提升,配备了基本教学设施。但是就现状来看,大部分居民学校办学条件还是有待改善,存在办学场地小,教学设备简陋并陈旧等问题,无论是在教育还是在培训上都存在一定问题,距离满足居民社区教育需求还有一定距离。
2.2 体制机制不完善
现在很多社区都开办了居民学校,也根据办学要求由社区委员会相关工作人员成立了校务委员会,但是就发挥功效来看,居民学校体制机制建设还不完善,社区教育具有的功能不能被完全发挥出来。具体可以表现在两个方面,即校务委员会统筹协调力度不够,居民学校的建立在当地社区教育建设中不能对地位进行明确,进而其具有的功能不能顺利发挥。另一方面居民学校在教育资源的分配使用上不合理,主要是因为学校不能对自身具有的教学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对居民学校社区教育功能的发挥造成限制,不能满足当地居民参与社区教育的需求。
2.3 人才队伍薄弱
人才是影响居民学校社区教育工作质量的主要因素,但是就现状来看,无论是管理人员还是教师专业能力都比较薄弱,很多人员都是当地聘请的相对来说比较“有文化”的人士来进行教学,这种现象在农村尤其明显。管理、师资队伍专业能力薄弱就导致在教育科研水平比较落后,影响社区教育功能的发挥。人才队伍建设不完善,将直接影响社区教育保障措施的建设,不利于居民学校整体教学水平的提升,甚至会造成社区教育内涵建设不足。
3 加强居民学校社区教育保障措施建设实施策略
3.1 加大经费投入 (下转第253页)(上接第209页)
居民学校的建立以及正常运行都需要完善的基础设施,而实现基础设施完善建设的基础和前提就是增大经费投入。因此,想要做好居民社区教育保障措施建设工作,首先就要加大政府对居民学校建设的经费投入,保证学校建设需要的场地以及设备等基础设施,完善经费保障机制。同时,居民学校建设不能只依靠政府支持,学校还可以通过专业培训等方式来增加学校创收,以多样化、多途径方式为社区教育的顺利开展筹集更多资金。
3.2 建立完善工作制度
工作制度的存在可以保证社区教育工作一直在预先规定的路线上,发展过程中即使出现误差,也可以即使发现并改正,保证社区教育工作的顺利进行。针对这一点,首先应该根据社区教育实际情况确定工作目标,突出居民学校存在的重要性,确定工作方式,以此来体现社区教育具有的内涵,并保证其自身功能得以发挥。其次,做好居民学校校务委员会统筹协调工作,保证其能够充分发挥自身功能,每年开设两次及以上会议。掌握社区教育开展中的每一项工作。最后,对工作人员确定工作内容,要求每一位人员具有端正的工作态度,能够积极完成上级交代的任务。另外,居民学校在建设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周围社区存在的资源,对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以此来不断提升办学质量,完善物力保障措施。
3.3 加强社区教育宣传工作
对居民学校社区教育进行宣传,是顺利开展社区教育工作的基本保障。通过宣传可以使社区居民更深入地了解社区教育的内涵,明白其具有的功能,进而可以让更多居民参与到社区教育中去。因此,应该加强社区教育的宣传工作,提升宣传保障措施。居民学校可以通过电视、报纸等居民接触比较多的媒体进行宣传,还可以举办相应组织活动,加强工作人员与居民之间的交流,将社区教育理念深入传达到居民心中,不断提升居民认同度。
3.4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居民学校社区教育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主要可以分为两个方面,即管理和教师。第一,通过外聘专兼职专业人才加入到社区教育组织中来,不断引进人才壮大人才队伍。第二,根据社区教育实际情况制定培训计划,如定期培训、阶段培训以及外出进修等,以此来提升工作人员专业能力。同时还可以辅助制定各种激励制度,以此来刺激工作人员不断前进,进而可以更大程度上提升教育质量。第三,认真分析工作人员在日常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可以通过交流互动的方式寻找解决方案。加强对社区教育工作人员现状的研究,将理论与实践联系起来,提升社区教育的含金量。另外,还要注意对志愿者的管理,通过制定相应制度,激发其工作热情,提升工作质量。
3.5 建设特色化教学
居民学校社区教育的存在主要就是为了提升居民文化素质和生活质量,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要需求。在办学过程中要求社区教育需要结合当地居民实际需求来制定教育方式和内容,开展具有当地特色化的教学。如编写具有当地社会经济开发特点的教材,不断丰富社区教育教学项目,满足居民多样化的需求,以此来不断提升工作水平。另外,还需要不断对工作进行总结,提炼工作过程中产生的经验,积极寻找措施解决存在的问题,创建社区教育特色品牌。
4 结束语
居民学校社区教育的开展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在建设过程中需要建立完善各种保障措施,提供人力、物力、财力的帮助,满足办学硬件以及软件设施的需求,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满足居民不同要求,进而可以不断提升办学水平。
参考文献
[1] 陈乃林.关于社区教育项目的概念及其本质特征的思考[J].成人教育,2010(9).
[2] 刘义杰.新农村建设中发展农村社区教育的必要性探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17).
[3] 郑平汉,项策文.关于农村社区教育工作的几点思考[J].新农村,2010(5).
推进发展构建和谐为实现公司新的发展目标而努力奋斗
实业公司为了深入贯彻落实物资集团一届一次职代会精神,于3月28日,召开了一届二次职代会暨2006年工作会议。
会议首先重点学习了集团总经理孙铁文同志的《推进“四个过渡”,构建和谐企业,为实现物资集团新辉煌而努力奋斗》的工作报告和党委书记高伟同志的《统一思想真抓实干为推进物资集团和谐发展再做新贡献》的重要讲话。按照物资集团一届一次职代会总体工作部署,结合实业公司实际,提出了2006年经营发展总的工作指导思想:即以管理局《二次创业指导纲要》为指导,按照集团一届一次职代会的总体工作部署,全力推进“四个过渡”,围绕“一个重点”,拓展“两个市场”,加强“五个管理”,落实“五项工作”,强化“一项保障措施”,实现“两个目标”,再创公司经营发展新的辉煌。
围绕“一个重点”:以推进发展,构建和谐为重点,确保各项经营指标的完成,争创集团先进单位和“四好班子”。版权所有
拓展“两个市场”:围绕油田和社会“两个市场”,做好市场开发工作,实现市场份额最大化。
加强“五项管理”:一是加强内部管理,建立完善的经营考核体系。二是加强营销力度,建立健全销售管理体系。三是加强服务,延伸服务内容,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四是加强安全生产管理,建立健全各项安全保障措施。五是加强职工队伍建设,建立一支过硬的优秀团队。
落实“五项工作”:一是认真落实好益朗司特石油专用管有限公司二期工程投产运行工作。二是认真落实好宏远水泥制品厂产品结构调整的前期调研论证工作。三是认真落实好宏启抽油杆修复旧油杆技改项目。四是认真落实解决好木材厂产品项目更新问题。五是认真落实好多种经营系统资金集中管理、财务集中核算的工作。
强化“一项保障措施”:加强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为推进发展、构建和谐提供坚强保证。
一、中小民营企业战略财务管理具备的主要特征
中小型只是民营企业的发展阶段之一,它可能会逐渐走向破产,也可以发展成大型民营企业,这都取决于中小民营企业的管理,其中财务管理至关重要。中小民营企业的财务管理具备几个主要特征:一是中小民营企业的各个职能战略和整体战略之间的界线划分不清晰。对中小民营企业的各个子系统中而言,最重要的是财务系统,而日常经营活动中涉及最广泛的就是筹集资金、投放资金、分配资金和利益等财务管理活动,于是战略财务管理就成为中小民营企业战略中的核心内容,导致企业整体战略和财务战略的界线模糊不清。二是中小民营企业的财务战略不够系统。当前,大多数中小民营企业的财务系统都不健全,经营者在制定战略时缺乏数据信息与技能。[1]同时,中小民营企业并不具备足够的人、财、物力,财务战略无法面面俱到,只能把精力集中在一些重要的问题上。三是中心民营企业战略财务管理囊括的时期较短。由于企业能够支配的资源相对有限,就无法准确判断出未来战略的实现需要哪些信息,于是财务战略只能是一个中短期的、大致的指导思想,导致财务战略无法跟中小民营企业长时间的环境变化相协调。
二、中小民营企业实施战略财务管理的保障措施
经过多年的发展,中小民营企业逐渐培养了战略财务管理的意识,少数企业已经在重视财务战略的制定与实施并取得一定的成效,但仍然需建立一系列保障措施,从而为中小民营企业进一步实施战略财务管理奠定基础。
(一)完善财务管理制度,加强财务预算管理
中小民营企业跟大型国有企业不同,它们在财务会计制度的制定中应严格遵循强制性、操作性、针对性等基本原则,立足于企业实际制定出一套切实可行的财务管理制度。一是及时改造并完善现有的财务管理层级,在企业内部专门设立财务管理机构,统一负责中小民营企业的融通资金、财会管理、核算工资、编制预算等财务管理工作的实施。二是完善相关财务管理制度,包括现金制度、采购制度、报销制度等,确保战略财务管理的实施制度化、规范化。三是严格建立财务核算制度,进一步完善账实核对、账证核对、账账核对等会计核算程序,促使企业的会计资料更加完整、可靠,把财务信息的经济价值充分发挥出来。
与此同时,中小民营企业应严格编制并执行财务预算,通过预算管理的加强来提高中小民营企业利用资产的效率。企业财务部门应对各方面因素进行综合考虑,并以此为基础认真编制、严格执行财务预算,建立健全中小民营企业财务责任指标体系。[2]企业各个业务部门也要尽力协调各自预算,分别编制出生产预算、销售预算等,最终由财务管理部门进行汇总和协调,得出的财务预算要得到董事会的批准之后才能下达到各个部门。在财务预算的执行过程中,企业财务管理部门应严格按照既定的预算目标加强管理,落实责任、严格考核,基于财务制度对企业的各项经济行为进行定性约束,最终形成定量约束格局,为中小民营企业实施战略财务管理提供保障。
(二)健全投资融资体系,建立信用担保体系
首先,中小民营企业应加强投资管理,给予投资可行性分析高度的重视,注意规避投资风险。中小民营企业应仔细分析竞争市场环境发生的变化,认真研究企业内部的实际情况,并制定相应的投资管理措施,制定可变的投资政策,以便能按照企业的变化与市场的变化积极调整投资决策,减少投资损失。当然,市场的发展并不确定,中小民营企业要想收获投资利益,面临的风险也很大,在制定投资决策时应综合考虑风险,对投资政策进行严格的评议。
其次,国家应专门针对中小民营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建立金融服务体系。由于金融业发展迅速,商业银行纷纷成立,银行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残酷。为了生存与发展,商业银行坚持利益至上的原则,对风险进行严格的控制,大多数商业银行只重视大中型企业,中小民营企业很难从商业银行融得资金。[3]如果能专门设立为中小民营企业提供融资服务的小型金融机构,建立金融服务体系,就能帮助解决中小民营企业财务战略实施过程中的融资战略问题,促进中小民营企业健康发展。
另外,政府应积极建立中小民营企业的信用担保体系。为解决贷款难的问题,中小民营企业的信用保证是有效的方式。政府可针对中小民营企业设立基金,为其提供财务支持,以弥补企业因无法偿还贷款而遭受的损失。
(三)加强会计核算管理,提高内部控制水平
在大多数中小民营企业中,由于受到家族管理的限制,在对资金进行管理和控制时存在混乱的现象,这是企业财务管理普遍面临的问题。企业的经营离不开资金,很多经济业务也都会涉及收付资金的情况,尤其是企业在投资项目、购买固定资产、买入原材料时都要支付大量的资金,收付频繁,如果中小民营企业的会计核算管理不完善,就很容易被钻空子,资金的安全性也得不到保障。
因此,中小民营企业应加强会计核算管理,不断提高内部控制水平,以促进战略财务管理的实施。一是不断完善企业会计制度,并严格实行内部牵制。中小民营企业在设置会计制度时,应确保相关的岗位不兼容,如出于对资金安全性的综合考虑,企业的会计岗位与出纳岗位就不能由同一个人兼任。同时,企业应分管钱和账,针对货币资金严格建立并执行审批制度,适当分管资金的审批、记录与收付,切忌由同一个人兼任,从而在企业内部形成一种有效的牵制制度,尽量减少甚至是避免中小民营企业发生内部资金舞弊的现象。二是定期盘点资金,并定期对账。通过完善中小民营企业的管理职能,能避免老板把权力集中在自己身上,把其他部门领导者变得无所适从、形同虚设。一些中小民营企业的老板对于内部货币资金的情况可能并不十分了解,只有在发生问题之后才能意识到严重性。因此,企业财务管理部门应定期盘点库存现金,保证账实相符,并定期到银行索要对账单,及时了解并纠正在处理资金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为中小民营企业实施战略财务管理提供可靠的内部控制条件。
三、结语
根据《xx省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培训若干规定》、《xx市教育局关于进一步推进校本培训工作的通知》和《xx县中小学(幼儿园)校本培训管理细则》精神,在市县教研部门的指导下,以“教学质量提升”为核心,以“学为中心”视域下“学科关键能力”及相应教学模式的研究为龙头,整合教学教科研工作,力争精细化管理,精细化教研,推进课堂变革,从而提升教师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主要内容和基本形式
(一)精细化常规管理,为教学质量保驾护航。
借市县教研部门“教学常规”措施的推进平台,落实教学常规,保证校本教研效率。
1.组织开展《xx市小学各学科教学新常规》专题学习会。
2.研究新常规、新设计。以“学习活动”为要素,改进备课、上课教学环节。要求各教研组、老师结合学校“学为中心视域下学科关键能力”研究这个课题,围绕学科关键能力,取舍、整合教学内容,设计学生关键学习活动,并结合市县的备课要求,对备课常规进行统一明确地规定,切实提高课堂效率。
3.加强课堂教学常规管理。一是结合学生学习常规问卷调查,对教师的课堂教学常规进行反馈调研。二是加强随堂听课,随机抽取各层次教师听随堂课,并检查备课情况。
(二)持续跟进课题研究,推进课程建设
1.推进龙头课题研究
(1)继续聘请专家跟进指导,深入学科课堂,做进一步深入研究。
(2)继续开辟教师论坛,碰撞思想,分享做法。
(3)各教研组围绕学校龙头课题选择专题在备课、课例研讨等方面开展主题研究。要求各学科围绕一个主题策划一次主题展示活动,包括上课、评课、介绍、互动等。
2.借助专家力量,完善课程规划。
(1)立足校本聘请专家跟进指导,完善各学科课程进行顶层设计与规划。
(2)分学科由团队内各学科骨干牵头,具体细化学科课程方案。
(3)继续打造精品化校本课程,开展系列深入研讨,积累典型课例,为更好推进实施提供一手材料。
(三)搭建各种平台,促进教师成长
1.继续开展教学面对面活动。立足本校优质资源,加强名师对面对面团队的引领作用,要求语文、数学、英语、科学等学科专至少安排1次的教研活动时间供名师面对面活动。研究主题由各学科带头人确定好,提早做好计划安排,并向学校申请各级各类展示平台。
2.整合学科素养提升行动和校本培训,探索主题研讨项目管理,加强校本培训过程管理,优化校本培训博客建设。继续开辟教师论坛,开展好“一师一优课”活动,促教师专业成长。
3.组织参加各类评比,做好择优推荐工作。
(1)在校优质课评比的基础上推荐相关老师参加各学科市县优质课优质课评比和教师基本功比赛,并发挥面对面名师团队的作用为参赛教师做好充分的参赛准备。
(2)认真推进市教研院联合市电教馆举办的“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学校成立各学科指导组,推荐各学科老师选好题,备好课,磨好课,并在省教育平台上报名登记晒课。
(3)鼓励教师积极撰写论文、课题等,提升教师科研素养,并做好择优推荐参赛工作。
三、保障措施和预期效果
(一)保障措施
1.制度保障:学校成立了校本培训领导小组,对校本培训开展工作进行跟踪指导,确保校本培训的正常开展。同时教师培训工作与教师职称评定和年度考核紧密挂钩。
2.资金保障:对培训所需资金,每学期学校都进行充分预算,保证老师的正常培训。
(二)预期效果
1.通过加强课堂教学常规管理使教学质量得到保障;
根据疫情防控分区分级差异化工作要求,按照“依法依规、各司其职、分工负责、完善机制、合理应对”的原则,以及物资保障组职责任务,部门联动、协同配合,共同推动落实防疫物资保障工作。
二、组织领导
组长:
副组长:
成员:
小组办公室设在区工信局综合科,负责日常调度、信息汇总报送等工作。
三、职责分工
1.工信局。负责统筹防控应急物资保障工作。根据区卫健局提供的防控物资需求清单,向市防控物资调度组申请调拨应急防控物资;协调采购我区应急物资;全面掌握防疫物资保障工作综合情况,协调有关部门实施应急物资采购,运输、储备,资金准备等工作:及时汇总整理情况,向区政府反保障信息;承担区领导小组交办的其他工作任务。
2.区卫健局。负责调度全区防疫医疗物资需求动态,并及时向省、市卫健委提出申请;负责医疗物资采、运、资金申请及到位物资调配。
3.区财政局。负责安排落实防控应急物资(含仪器设备)紧急生产、采购(进口)、储备物资等专项资金。
4.区发改局。负责指导市场价格监测,稳定物价。
5.区交通运输局。负责保障应急防控物资(含仪器设备)采购(进口)、储备物资等工作的运输保障工作。
6.区市场监管局,负责查处违规经营应急防控物资行为,维护市场秩序。
7.区商务局。负责监测与群众基本生活密切相关的生活必需品和卫生清洁用品的市场动态及供给保障工作;组织协调境外采购有关事宜。
8.区市场监督局。负责监测应急药品及医疗防护物资的市场动态,查处违规生产,维护市场秩序。
9.铁路。负责配合做好涉及铁路货物相关工作。
四、工作要求
(一)提高认识,加强组织领导。各成员单位要充分认识物资保障工作对全区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重要意义,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明确工作职责制定具体保障措施,全力保障工作落实。
(二)突出重点,强化责任落实。各成员单位要紧密围绕物资保障工作,结合各自任务分工,抓住工作重点和关键环节,落实责任到人,采取有力措施,统筹谋划,做好各项工作。
1.1安全成本的内容
安全成本指企业在建筑工程项目的建设过程中所投入的用于安全管理的各种费用,主要有保障安全生产的费用和因发生安全事故所支付的费用两部分。我国还尚未形成统一的分类标准,姚庆国将安全成本分为保证性安全成本和损失性安全成本,我国大部分文献研究基本上都认同了这一标准。保证性安全成本是指为保证和提高安全生产水平而支出的费用,它包括安全工程费用和安全预防费用两部分。损失性安全成本是指因安全问题影响生产而产生的损失,它包括企业内部损失和企业外部损失两部分。安全事故发生后造成的经济损失,包括人员伤亡而导致的诉讼赔偿,因事故发生带来的停工损失以及恢复生产费用等。但具体到每一类费用下的构成要素却十分混乱,各种文献研究没有给出统一的理论标准,而在实际生产中,企业对每一类的构成要素也是模棱两可,无法将实际的安全成本支出与具体的科目相对应。
1.2安全成本管理的必要性
1)保证安全成本的投入及安全成本的有效使用。企业进行安全成本管理,对安全成本的投入进行明确的分析和把握,严苛的落实安全成本的使用情况,从而保证安全成本的充分投入以及安全成本的有效使用。
2)促进企业安全管理水平的提高。企业通过安全成本管理,便于及时发现安全管理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并及时纠正,提高安全管理水平。
3)有利于企业资源最大化,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企业进行安全成本管理,分析成本与效益之间的关系,有助于分析并评价安全管理工作的经济合理性,推动企业做出正确决策,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2安全成本管理的现状
1)建筑企业对安全成本的概念模糊,未引起足够重视。由于我国对安全成本的研究还未成体系,对安全成本的概念没有进行明确的界定,导致许多建筑企业对安全成本的认识不足,在核算安全成本时没有明确的会计科目,部分企业的会计核算体系中没有安全成本这一科目,安全成本相关资料没有被完整的记录和保存,而且在安全成本的投入上也仅限于安全文明措施费中规定的项目,单纯的应付上级检查,算“糊涂账”的现象严重;另一方面,参与工程建设的各方对安全成本的管理缺乏足够的重视,存在意识上的问题,认为安全事故的发生存在绝对的偶然性,部分企业存在严重的投机心理,忽视在保障性安全成本方面的投入,认为在安全方面的投入就是单纯的投资消耗,没有认识到安全成本的投入与安全事故的防范之间的内在辩证关系。
2)安全成本管理体系不健全,安全成本的投入不足。在法律、法规方面,虽然近年来我国颁布了诸多安全施工法律法规,但是在实际实施中仍存在一些问题,缺乏建筑安全投入、损失统计等方面的相应规定和标准,需要进一步完善。在建设单位方面,有的单位缺乏安全成本管理意识,对安全成本的投入不认可,压缩投入或拒绝投入,严重影响安全生产;在施工单位方面,由于安全成本的投入大都由施工方承包,有的单位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往往会压缩安全成本作为利益来源;在监理单位方面,由于监理单位不掌握实权,监理流于形式,无法保证安全成本的投入。由于缺乏强制性的法律约束,参与工程建设的各方责任不明确,安全成本管理体系的不健全,导致工程项目的安全成本投入不足,安全文明生产得不到保障。
3)企业对安全成本的监管不力,安全成本的使用下落不明。在相关规范的规定以及竣工验收检查规定的约束下,企业在安全管理方面都投入了一定的资金,但是在安全方面投入资金的使用情况并不清楚,缺乏严格的监管体系。监督部门对安全成本管理情况的监管仅仅限于账目的核对以及明面上的检查,而企业投入的这笔资金的具体使用情况却无从知晓。有的企业为了应付检查,存在报假账虚账的情况,虚报在安全方面投入的总价,而其中的差价被用于其他地方谋取利益;由于在人工费、材料费、机械费等的使用上存在较小的让利空间,部分企业往往拿安全成本“开刀”,导致安全成本的实际投入远达不到要求。在笔者实地调查时得知,企业购入一顶符合标准的高质量安全帽的成本大约为40元,而实际上,部分企业为了削减安全成本,往往会购买一些质量一般的安全帽,实际花费仅20元,压缩了一半的成本投入,而安全保障性也相应的打了折扣,劣质安全帽增加了安全事故发生的可能性,一旦发生安全事故后的赔偿等费用显然超过所削减的安全成本,结果得不偿失。
3加强建筑企业安全成本管理的措施
1)转变工作意识,重视安全成本管理工作。首先,参与工程建设的各方都要增强对安全成本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转变思想意识及工作观念,要认识到安全成本的投入与安全事故的防范之间的辩证关系;把对建筑从业人员的安全培训工作放在首要位置上,通过安全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的安全意识,从而降低安全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前期投入的培训费用相比所避免的损失性安全成本来说只是九牛一毛,安全事故的发生,不仅会影响企业在行业内的声誉,还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甚至还有亏本的可能。其次,企业要明确安全成本的概念,建立专门的安全成本核算科目,将安全成本单独管理,便于独立核算安全成本的投入及使用情况,为进一步开展安全成本经济性评价创造环境。
2)建立健全安全成本管理体系。虽然我国出台实施了诸多建设施工相关法规,但是在法律的执行上存在漏洞,安全成本管理方面的规定不成体系,因此,首先要加强安全管理法律法规的建立,加强执法力度,完善关于安全成本投入和使用方面的管理细则,通过采用强制性的规定和奖励性的措施,来推动企业安全成本管理工作的施行。其次,参与工程建设各方主体应严格履行责任,保证安全成本的投入,保障安全生产的进行;建设方要增强对安全管理的认识,建立安全管理专项资金,加强安全成本的投入力度;施工方要严格落实安全资金的使用,对安全成本的管理要严格追究,防止通过削减安全成本来谋取利益的现象发生;监理方要端正工作态度,严格履行工作职责,将成本控制和安全管理工作相协调,加强对安全成本管理的监管力度。健全的法律基础,严格的执法保障,各方主体恪守职责,是推动安全成本管理体系建立完善的基本保障和重要途径。
[论文摘要]农村水利建设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有效切入点。在分析新农村建设对农村水利建设的要求及当前存在的问题基础上,从规划、资金、组织、管理和科技等5各方面对新农村背景下农村水利建设的保障措施作了探讨,为其满足新农村建设5个方面的要求提供了理论支撑。
一、新农村建设对农村水利建设的要求
作为新农村建设总体目标的20个字,涉及生产、生活、乡风、村容、管理等5个方面,每个方面都与农村水利密切相关,因而每一项目标的实现,都对农村水利建设提出了具体要求:
(一)“生产发展”对农田灌排工程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
(二)“生活宽裕”对农村灌排工程和供水工程都提出了新的要求。
(三)“村容整洁”对水土保持、农村水电、水环境整治等提出了新的要求。
(四)“管理民主”对农村水利建设的组织与管理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
(五)“乡风文明”对农村水利建设管理的科学性和规范性提出了新的要求。
二、当前新农村建设中农村水利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水资源不断减少,农业用水捉襟见肘
我国是一个干旱缺水国家,不仅水资源总量明显不足,而且水资源的时空分布极不均衡,区域性缺水和季节性缺水严重。水资源不足已成为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的“瓶颈”因素。
(二)农村水利基础设施老化,很难满足新农村“生产发展”的要求
目前,农村水利基础设施仍然十分脆弱,全国还有近2/3的耕地没有灌溉设施。农村水利体制不顺、机制不活、管理粗放的状况还未能得到根本的扭转。
(三)节水灌溉工程和节水措施不多,水资源浪费严重、利用率较低
由于受投资不足的制约,渠道建设和维护严重滞后,沟渠渗漏严重,影响了水利投资效益的发挥。同时,在推广应用节水技术和制定节水政策措施方面做得也不够多,农村普遍存在节水意识淡薄、浪费水较为严重的现象,水资源的利用率较低。水的利用率低也导致部分地区水费偏高,出现了农民浇不起地的情况。
(四)当前农村水利建设组织与管理方式还无法满足“管理民主”、“乡风文明”的要求
农村水利建设是三分建七分管,建是基础,管是关键。但目前农村水利管理不到位的现象较为突出,甚至少数地方根本无人管理,致使正常情况下通过疏浚可发挥5~6年功用的沟渠3~4年就重新淤积了。从而缩短水利建设的循环周期,增加了水利建设的成本。
当前,农村水利建设主要还是由政府决策和组织、农民被动服从和参与;农村水利建设规划及设计、政策制度安排等都是由政府直接完成,缺少农民的参与。因此,从多层面采取措施,加快建立农村水利建设新的保障机制,是适应形势变化的客观要求,是当前各级政府加强农村水利建设,推进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
三、新农村建设背景中农村水利建设的保障措施体系
(一)规划保障
水利规划是实现水资源优化配置的重要基础。要在进一步查清区域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现状、分析和评价水资源承载能力的基础上,根据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制定和完善农村水利规划,提出水资源合理开发、优化配置、高效利用、有效保护和综合治理的总体布局及实施方案。规划一旦形成,要严格组织实施,通过落实规划,逐步解决当前地表水利用不足、地下水过度开采、客水流失量大及水污染等问题,促进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的协调发展。
(二)资金保障
农村水利建设朝着新农村建设方向发展,涉及的范围扩大了,囊括的内容增多了,必须要有足够的资金支持。资金的来源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保障:
1.国家财政保障。保持现有农村水利建设项目资金渠道,扩大项目资金投资范围,把农村小中型水利工程项目也纳入项目预算。农村水利建设项目还要实行严格的项目审查、立项、规划预算和规范的项目实施管理制度。
2.当地政府适当投入保障。要充分调动当地政府的积极性,确保新农村建设项目顺利实施。
3.政策扶持保障。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大力开展新形势下的农村水利建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国家对此应给予充分的政策支持。
4.当地经济能人适当投资(社会资金)保障。随着全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各地农村已涌现出无数个致富带头人。富裕的先驱者都愿意把自己的力量投入到家乡的建设中,带动家乡经济整体向前迈进。
(三)组织保障
农村水利建设是一项涉及面很广的系统工程。加强项目的组织领导,协调好各部门的工作,是项目管理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在农村水利建设结合新农村建设实施过程中,需要提供以下几个方面的组织保障。1.加强政府职能部门作用,依法管理农村水利建设项目。在农村水利建设项目建设中,政府的主要职能是负责协调各参建单位的管理工作,为项目建设提供领导与组织保障,并尽能力提供适当配套资金。
2.创新新农村水利建设投融资机制。进一步加快水利投融资体制改革步伐,深化农村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广泛吸纳各类社会资金进入水利领域。
3.项目建设中成立现场指挥领导小组。由当地农村水利建设中心技术精湛、工作责任心强的工程技术人员组成。
(四)民主管理保障
1.加强宣传,提高对水利在国民经济发展中战略地位的认识。可由当地政府分管领导与组织、宣传、新闻等部门组成宣传小组,专门负责对群众进行教育与沟通,收集群众的意见和建议,为农村水利建设顺利实施提供群众保障。
2.加强工程管理体制改革。明析所有权,放开建设权,搞活经营权,盘活存量资产,形成滚动发展,实现农村小型水利设施建、管、用和责、权、利的有机统一,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小型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体制。
3.构建管理新主体水利协会。水利协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管理小型水利工程的“业主”。水利协会的组织是一种以自然水源和共同受益的小型水利工程为基础,联合组成的一个群众性管理水利日常性事务的自治组织机构,不受行政区域限制。它可以担负起农村小型水利设施建设和管理的业主职责,能真正体现农村水利工程设施集体管理的权、职、责关系。水利协会切实解决了政府在农村小型水利工程设施管理和建设上难以解决的问题。要帮助和经济上的资助,支持水利协会实施真正的民主管理,有利于小型水利工程良性运行,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民致富奔小康发挥应有的积极作用。
(五)科技保障
1.大力推广农业节水技术。根据区域实际情况,相关部门应把推广农田节水技术作为搞好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生态农业工作的一项重要措施来抓,通过大力宣传,搞好技术培训和搞好试验示范促进面上推广,使节水技术为广大农民所认识,使之成为新农村建设中受欢迎的一项主要农业技术。
2.大力进行泵站更新改造研究和实践。更新改造泵站主要目的是提高泵站的装置效率,力争达到使现有泵站达到部颁标准。全国各地小型泵站数量众多,更新改造任务十分繁重。积极开展泵站更新改造研究和实践为提高农村水利设施利用效率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