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教学常规的意义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巧练集合站队
一年级新生刚入学,集合站队成为摆在教师面前的一道难题,学生的排队意识及位置概念模糊不清,他们的表现也往往是茫然而不知所措。如何使学生在集合时很快地找到自己的位置是解决这道难题的关键。在教学中,笔者采用了以下组织手段以促进学生集合站队能力的提高。
方法一:为每位学生编号,如第一排的第一个学生为一排一号,第二排的第五个为二排五号,以此类推,每个学生都对号入座。
方法二:举起写字的手,放在右边同学的肩上,记住自己右边同学是谁,如有用左手写字的同学需个别指导。在以往的教学中,让学生记住自己前后左右站的都是谁,由于一年级学生的年龄很小,很难记住四个方位的同学,往往容易记混,采用这种方法只让学生记住右边的同学就容易多了。
方法三:左手叉腰找位置。一年级新生集合站队往往会调整不好自己与同伴之间的间隔,站队时拥挤在一起,因此在站队时让所有同学都左手叉腰找位置,很好地解决了站队拥挤的问题。
方法四:变换站队方位,巩固集合站队的能力。在学生初步体会了站队的方法,明确了自己所站位置之后,改变原来站队的方位,进一步巩固站队的能力。但这一方法不要刻意去组织,要将这一手段穿插于其他活动之中,或者中间安排一些小游戏将队伍调离原先的位置,再组织集合站队。如穿插模仿各种形象地走、配乐自主舞蹈、老狼老狼几点钟、摸小兔尾巴等游戏,使组织教学自然顺畅,学生兴趣盎然。
二、规范常规习惯
一年级新生对体育课堂常规的要求还陌生,活动随意性很强,致使教师不敢放手让学生自主练习活动,影响教学效果,这对教师的组织教学提出很大挑战。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考虑小学生喜欢童话故事的特点,为学生创设故事情境,激发参与热情,在故事活动中使学生的行为逐步得到规范。
在教学中笔者尝试通过魔法师的故事创设情境,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并使学生学会听教师的口哨声。以魔法师的哨声有“魔力”,作为组织教学的手段和方法,学生听到哨声要立刻变成“定海神针”――孙悟空的金箍棒,做到原地、立正、面向教师三点要求,这样魔哨在学生身上就施不了“魔法”了,对个别没有达到要求的学生,教师则马上在其身上施“魔法”,让其假扮成小动物并模仿小动物的形象,如果模仿逼真,得到大家的认可,“魔法”自动解除,否则将继续模仿。对于这个游戏,刚开始有的学生故意犯错以求得让教师施“魔法”的机会,这就要求教师抓住这个时机,向学生进行教育,并及时表扬“定海神针”做得到位的学生,以此激励学生规范自己的行为。在学生刚入学的前几周的教学中,教师要有意在学生自主学练的过程中多穿插这一游戏,强化学生自觉遵守课堂常规的意识,逐步养成听从指挥的学习习惯,使教学收放自如。
三、激活体育课堂
小学一年级学生具有求新、求奇、求变、求异的心理特点,有意注意时间短,无意注意时间占主导地位,喜欢游戏,因此,在教学中要多运用模仿性、游戏性的活动方式进行教学,使学生真正感受到活动的乐趣,在愉悦的氛围中学习技能。刚入学的学生注意力很难集中,如果长时间地做一个单调的动作,就容易疲劳。要使一个学生在一堂里兴趣盎然地学习、锻炼,教师就要从儿童的心理、生理特点出发,充分运用一年级新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开发课程资源,活化教学内容,变换教学组织形式,激发学生的活动兴趣。如在30米快速跑教学中尝试以彩带、降落伞、毛毛球为教学资源,以生活化、游戏化的活动,创设“奇、趣、融”的教学氛围,并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结合新课程理念,设计“让我的彩带飘起来”“小伞兵赛跑”“30米快速跑”“拾物接力”“追击跑垒”等游戏和活动,发展学生快速奔跑的技能,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学生们在自己喜欢的游戏中尽情活动,使体育课堂充满了活力。
四、共创和谐氛围
【关键词】教学常规;一体化教学;案例教学
0引言
教学常规是落实学校教育教学任务的中心环节,是提高学校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是规范教师教学行为的主要依据。教学常规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基础,合理的具有可行性的教学常规可以有效规范教师们的教学行为,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每学期学校要对教师教案进行抽查,对教师的教学反思、作业批改、教案等进行检查,每学期末组织教研人员对全体教师的教案等教学资料进行检查。
一、共同制定教学常规
当学校布置修订教学常规任务后,为了不让常规流于形式,应让大家一起观察好教师的教学习惯,然后共同商讨教学常规。每3-5年学校应组织力量对教学常规做一次重新修订。在重新修订教学常规和执行教学常规的过程中,通过共同制定教学常规,一起学习教学常规、努力落实教学常规、检查教学常规和及时反馈等方法加强教学常规管理,并借助评优课和通过加强实践课管理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建立全体教师经常性互相听课评课制度,并养成每次课后反思的习惯。
技能训练课的管理,是我校的一个薄弱环节,在当前市场就业方面其又是一个重要方面,所以在修订时特别要规范技能实验实训课的教学常规,同时要求相关的专业老师参入到实验实训课中,进行指导学生的实验实训并进行成绩评定,从而保障技能实验实训课教学质量。这样要求学校将教学考核分一分为二,分为理论和实践分,教师参入的实验实训课规定占一定的比例。
二、认真落实教学常规
教学常规分制定教学计划 、课前准备、课堂教学、作业布置、教学评价、辅导与课外活动、教学反思与小结七项内容,这七项内容都非常重要,其中难度较高的是前三项。
1、学习新课标,高质量制定教学计划
目前我们组织开发和制定的新标准应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岗位需求和职业标准为依据,以促进学生的职业生涯为目标,从而形成指导性文件。该标准要体现创新、创业理念,准确把握任务引领型课程的核心思想,有助于我们在教学改革中取得新的突破。通过学习明确制定教学计划的要求:
1)遵循新课标,体现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编写项目化教程,采用项目化教学)。
我校职业型教育应以实践为主,课堂学习、课外活动为辅,教学计划内容也应各有所重。教学内容多采用案例教学,教学组织多采用学生分组结合项目进行,同时鼓励学生深入到企业中结合实践学习。各分院应聘请创业经验丰富的企业家、工程师、管理人员、风险投资专家等参与教学活动,使教学活动不局限在校内和课堂内。
2)逐步渗透“跟单式”教学实践方式。
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就是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和就业能力,增加实验和实践的时间,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和动手能力。学生的毕业设计、毕业论文应从社会实践中和实际工作中选题,把理论知识与解决实际问题紧密结合起来,让学生感受到科研成果能够产生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从而激发学生的职业学习热情。整个过程要有单式记录,每个培养阶段都要有教师的评定。
2、专家引领同伴互助,努力提高教学设计质量
备课是教学的前提和基础,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备课不是用来应付教学检查的,备课一定要注重教学设计。应针对年轻的新教师。通过经验丰富的老师、专家引领同伴互助来共同做好课前准备,提高教学设计质量。
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尽快适应新的职业标准,教师们的教研应不局限在固定的教研活动时间上,大家应互相听课,互相交流。经常在一起学习新标准,商定实验实训工艺规范,制定教学方法,针对不同的项目商定相应的教学方案。
3、以老带新、齐抓共管带动新教师的成长
为了帮助新教师快速成长,应要求担任课程教学五年以上的老教师带他们,共同商定教学计划和教学设计。同时,要安排新教师在通过公开课的教学设计、备课、写教案、试讲、课后教研、小结等形成一个完整的流程,帮助他们提高教育教学能力,深刻认识教学常规要求,在齐抓共管下使他们对教学设计的方法和重要性有更深的认识。
4、加强技能课的教学常规管理
技能课备课除了理论课的常规要求外还要求列出技能训练的项目、目标、教学步骤、所需课时数、所需设备、材料、工具、量具、学生的分组情况和着装要求等。技能课的教学常规重要的一块是课堂管理,特别是纪律管理,实验实训教学时学生较分散,纪律问题关乎安全问题和教学质量。教案上的要求应写出来,要求实验实训老师们对实验实训课的纪律要求等清清楚楚,对实验实训课的纪律管理要逐步摸索出各自的方法。
三、定期检查教学常规
1、计划落实教学常规的检查
在开学初将教学常规检查列入工作计划,明确检查的次数和时间,并将计划在教研活动中公布和强调,让老师们都做到心中有数,有意识的认真落实好教学常规。
2、及时反馈教学常规检查结果
每一次教学常规检查后(主要是理论和实践教案),都要及时反馈。并在教研活动中安排时间点评好的教案,让老师每次课后都写教学反思,而且做到一次不落,使教学常规的落实进入一个良性循环。
3、通过自检和互检确保常规检查
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每位教师都要认真写好教案,自己每天对教案进行自我自检,同时拿出来让大家来检查。这样通过自检和互检,促使教学常规检查不再流于形式。
四、主抓实践课评优课
1、借助评优课提升课堂教学设计能力和课堂驾驭能力
借助各种教学评优活动,聚集大家的力量和校外专家共同设计一堂课,除了采用“跟单实训”的研究理念和核心思想在这堂评优课上尝试着展示出来外,大家群策群力,借助这节评优课,仔细研究教学的各个环节和细节。通过听课,评课,一个个环节推敲,一个个细节斟酌,竭力呈现一堂完美的评优课。借助这堂评优课,通过一次次的教研,教师参与和反思,使课堂教学设计能力和课堂驾驭能力都得到有效的提升。
2、认真落实实践课,引导老师聚焦课堂
技能实训课的教学和管理方面,许多老师的经验非常缺乏。为了缩短经验积累期,快速提高教学质量。应以实践课为抓手,引导老师们聚焦课堂,共享经验和教训。通过公开课,让教师勇于展示自己相对薄弱的一面,通过实践课活动,在听课和评课的过程中取长补短快速成长。教务科应组织好每一堂教学实践课,努力搭建好这个经验共享、共同提高的交流平台。
五、面临的困惑和问题
1、教研活动时间难保证
许多教师教学任务都很重,加上训场所的合理分配,以致教师们很难凑到时间一起开展教研活动,所以,大多只好见缝插针的利用第七、八节课活动,或者采用个别交流或小范围教研来弥补。
2、技能实训管理难度高
虽然技能实训课的课堂管理方面大家也在不断探索和改进,但是实训场所的安全问题是第一位的,目前的生源质量,有些特别的学生,不服老师的管理和教育,在实训场里乱串。老师们既要组织教学,又要管理纪律,对这种现象有时很无奈。
浙江省开化县人民医院 浙江省开化县 324300
【摘 要】目的:对血液分析仪测定静脉血、末梢血的血常规结果进行比较。方法:选择我院2012 年11 月-2014 年11 月间57 例住院患者,分别在清晨抽取患者静脉血和末梢血,对两组患者的血常规检测结果进行比较。结果:患者末梢血的WBC 水平明显低于静脉血;但RBC、MCV、HGB、PLT 水平则要明显低于静脉血,且两组比较存在明显差异,P<0.05。结论:静脉血的血常规检查结果要好于末梢血,因此在临床检测中要采用静脉血进行检测。
关键词 静脉血;末梢血;血常规检测
血常规检验是临床中最基础的检验项目,其多项检验指标对机体的病理改变均能进行有效提示,在临床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血常规标本采集方式主要分为两种,一种为采集静脉血标本,另一种为采集末梢血标本,此两种标本采集方式会对检测结果造成不同的影响。我院在2012 年11 月-2014 年11 月间对血液分析仪测定静脉血、末梢血的血常规结果进行比较, 现将结果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2 年11 月-2014 年11月间57 例住院患者, 患者平均年龄为(35.7±11.5)岁,男性24 例,女性33 例,所有患者均同意参与调查。
1.2 一般方法
1.2.1 标本采集
在清晨分别抽取患者静脉血和末梢血,采用一次性注射器抽取患者静脉血液,将血液注入EDTA-K2 抗凝的硅化塑料管中;将患者末梢血放置在硅化塑料管中,与稀释液混匀,并将所有标本进行编号放置。
1.2.2 检测方法
采用血液分析仪对所有样本进行分析,调整BC-3000 plus 样品模式为预稀释,对每份手指血样本进行检查。而后调整BC-3000 plus 的样品模式为全血,对每份静脉血样本进行检查,所有检查均在5h 内完成。
1.3 观察指标
对患者静脉血、末梢血的检查结果进行调查,并将结果进行比较,所有检查内容均由检验科医师进行操作、记录。
1.4 数据统计
文中数据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表示,资料采用t 值检验,P<0.05 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对两组患者静脉血和末梢血的检查结果进行比较:患者末梢血的WBC 水平明显低于静脉血; 但RBC、MCV、HGB、PLT 水平则要明显低于静脉血,且两组比较存在明显差异,P<0.05(详见表1)。
3 讨论
血常规检查是临床中最常用也是最基础的检查,其对患者疾病的诊断、患者的治疗均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全自动血液分析仪是最常用的血常规检测仪器,尤其是多参数血液分析仪,其在血常规的检测中应用频率非常高[1]。全自动血液分析仪能够直接对血液进行检查,无需将其进行处理,大大降低了人为干预的误差率,使血常规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得到了保障[2]。
全自动血液分析仪不仅能够对血常规中最基本的项目进行检查,同时还能够对更多的项目进行检查,例如MCV、MCH、MCHC、MONO% 等[3]。其还能够提供血细胞分布的直方图,使结果更加直观。
全自动血液分析仪BC-3000 plus 在临床检测中具有非常好的重复性,同时兼具线性范围广泛的优点,且能够分别在两种模式下对患者的静脉血和末梢血进行检测。
我院的调查结果显示:患者末梢血的WBC水平明显低于静脉血;但RBC、MCV、HGB、PLT 水平则要明显低于静脉血,且两组比较存在明显差异,P<0.05。对我院的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后我们认为,末梢血液中的血小板水平低于静脉血主要是因为在采集静脉血过程中,患者皮肤会受到损伤,皮肤受到损伤后,血液中的血小板会形成血栓,激活血小板使其聚集于破损部位。而手指在刺破后近血管壁处是缓慢流动的血小板或血浆,因此导致血小板检验结果存在差异。
在研究中也发现,末梢血液的白细胞水平要高于静脉血。我们认为,在采集末梢血液时,采集部位温度较低,在手指刺破后局部反应较为强烈,进而导致WBC水平增加。而采集静脉血的过程中,组织液混入血液中的可能性非常大,而组织液混入后会导致血小板计数增高,进而导致白细胞假性增高、血小板降低状况发生。
此外, 关于末梢血的RBC、MCV、HGB水平有所降低,我们认为,此点可能与末梢血液循环受到影响或周围环境改变、应激反应等等情况有关,上述原因均能够导致末梢血循障碍,末梢血循障碍会使周围组织液深入血液中,导致血液被稀释,影响标本采集,进而对检测结果造成影响。总的来说,两种标本采集方式的检测结果存在明显差异,采用末梢血液进行检查很难对其结果进行掌控,容易出现假阳性结果,因此还是建议采用静脉血液进行检查。
参考文献
[1] 李晶. 静脉血与末梢血在血常规检测中的结果分析[J]. 中国当代医药,2012,19(6):1008-1009.
关键词:小学体育 课堂常规 意义 思考
中图分类号:G623.8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24.216
1 引言
在当前的小学体育教学中,仍存在较多的课堂常规问题,使得体育课堂教学也发生了较大改变。由于小学生大多是6~12岁的未成年人,其思想还未独立,自我约束力也较弱,故很难约束自己认真上完一节体育课,这就要求教师采取有效的方式,抓好小学体育课堂常规,以提高教学效果,实现教育目标。
2 关于小学体育课堂常规的意义分析
体育课堂常规主要包含:集合整队、师生问好、清点人数及出勤、准备活动等内容[1]。这些内容既是维持正常体育课程的有效手段,在教学中也有其自身的特殊意义。
2.1 集合整队、师生问好的意义
在体育课程开始后,集合整队是最早的课堂常规。对小学生来说,集合整队能够将玩耍中的孩子聚集起来,且有利于号召注意力不集中的学生,而师生问好则有利于学生礼貌、礼节的培养。
2.2 清点人数及出勤情况的意义
该环节是体育教师管理课堂的一种有效手段,通过点名方式,教师能够较快认识学生,并让学生受到关注。在师生较熟悉之后,则采取清点人数的方法取代点名。检查学生的出勤情况,则能有效预防小学生由于擅自离开课堂而发生意外。比如,某位教师在课开始时先对人数进行了清点,在课中又集合对人数进行了一次清点,下课时再清点了一次,如果学生人数变少,就及时找出是谁缺席、为何缺席等,有效降低了学生由于缺席而发生意外的可能。
2.3 安排见习生的意义
在体育教学活动中,经常会有许多较调皮的学生装病而不出勤,若安排他们做一些力所能及之事,便能大大减少该类现象的发生。同时,安排见习生做相应的事,有效体现了“区别对待”的原则,在小学体育课堂常规中必不可少。
2.4 宣布课堂内容及要求的意义
在开始上课时,教师一般会向学生介绍本课学习的内容及任务,以便学生能够明确学习内容与目标,并做好心理与思想上的准备。比如,在上《立正、稍息》该节内容时,教师在完成了集合整队、清点人数等课堂常规后,则应向学生讲明本节课的任务是明白什么是立正、稍息,并能做好这两个动作。除此之外,教学还要利用相关要求对学生的行为进行约束,以促进课堂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
2.5 准备活动的意义
“成功是留给有准备的人。”课堂教学要想取得良好的效果,也要有充足的准备。与其他课程教学不同的是,体育教学的实现需要活动全身大部分肌肉,属于一门脑力和体力相结合的课程。在体育教学中,准备活动能够有效降低身体肌肉的粘滞性,使人体温度升高,然后促进人体在循序渐进的过程中接受运动技能。同时,在接受运动技能的过程中,只有做好充分的准备活动,才能顺利完成难度与强度均较大的练习。除此之外,做好充分的准备活动,还能降低伤害事故的发生率。教师可在教学活动中适当创新课堂常规的形式,只要达到教学目标即可。比如,有位教师曾经这样进行准备活动:在冬季上体育课时,学生大多怕冷而不愿意出去,教师便喊出一句话“老师今天设置了几个藏宝点,谁能找到就属于谁。”老师话刚说完,学生便活跃地开始寻宝旅程。待学生跑得满身大汗时,教师才宣布本节课的内容是“耐久跑技术”。由此可见,合适的准备活动既能提高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又能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
2.6 安全教育、检查的意义
在小学体育课堂常规教学中,开展安全教育及安全检查活动是不可或缺的环节。因为小学生的安全意识较弱,故教师应通过安全教育反复强调安全的要求,学生经常听则容易记住,进而大大降低了伤害事故的发生概率。比如,教师在每堂课开始之前强调“上课期间,不能跑去楼顶玩”“不能和同学打架”等,学生在听多了之后便能在脑中有较深的印象,不仅能自己做到,还能有效监督身边同学的行为,对于降低安全事故的发生率具有重要意义。
3 关于小学体育常规的若干思考
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教师怎样开展体育课堂常规才能提高学生的兴趣及积极性,是小学体育教师当前面临的一大课题。以下是对小学体育课堂常规的若干思考:
3.1 根据学生兴趣进行课堂教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故教师应在平时多关注学生的兴趣爱好,教学时尽量选用与学生兴趣爱好相符的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遵守课堂常规的参与性与积极性。比如,小学生喜欢玩,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将死板的内容转化为游戏,这样就能提高他们的参与性。
3.2 广开言路,加强创新
在小学体育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学实践广开言路,加强创新。比如,积极收集可行性较高、效果较好的课堂常规,并应用于自己的教学中;经常向经验较丰富的教师学习,倾听他们的建议,并进行自我反思。在学习有效课堂常规的同时,还应加强创新,以满足不断发展的课程要求。
3.3 实行“教学三维反思”
教学反思是教师进行自我认识、自我矫正及自我超越的一个过程[2]。课前、课中及课后反思,称为“三维反思”。课前反思怎样根据新教材特点及小学生特点进行课堂常规;课中反思如何将着眼点与学生的发展联系起来,课堂常规有利于学生发展与否;课后反思要不要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课堂教学的三维目标是否已落实。
4 结束语
总之,小学体育课堂常规的实施,对于提高体育教学效果及质量有着重要意义,且直接关系到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及体质锻炼,是小学生接受运动技能的重要途径。此外,在实施小学体育课堂常规时,教育者可根据实际采用多样化的方法或形式进行创新,以适应不断变化、发展的教学要求与目标,促进我国体育教学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守武.在教学中把“快乐体育”融入课堂方法初探[J].民营科技,2009,(6):68.
初中作文课堂的学习意义建构主张:一是“夯根基,筑生活”;二是“讲规矩,采人文”;三是“急就章,走熟路”;遵照初中不同学习阶段的作文教学要求,以寻求校本研究与训练的作文教学规律。
【关键词】意义建构;夯实根基;体验生活;寻求规律
不知其它区域初中学校的作文课堂是何种教学现状,就其本校语文习作双主互动体验,理性反思作文教学实践,仍是教师指导犯难,学生习作无趣;表情没有思想,达意缺失实感;语言东拼西凑,交际无的放矢;行文不成体统,更难掷地有声。鉴于此,深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校本研究,悉心揣摩作文课堂学习意义建构对策,以寻求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
校本研究获悉,初中作文教学,严重缺失作文课堂的学习意义建构理念,严重缺失作文学习科学辅导方法,严重缺失作文学习自主实践兴趣,严重缺失作文学习规律探究智慧。作文教学造成花花课堂,以应付教育“差事”;习作训练虚伪不实,以大轰大嗡敷衍了事;作文教学失去原生态的根本原因,是语文教师缺失生活作文课堂的学习意义建构意识。予以概括反思,一表现在作文教学(辅导)备课环节,不去理性思考习作训练的情境设置环境要素(生活素材与兴趣投入);二表现在习作训练方略的主导作用环节,不去揣摩作文指导智慧挖掘的协助要素(协助方案与笔耕实践);三表现在习作成果激励评价环节,不去搭建习作评价互动平台的交流要素(共同提高与分享喜悦)。交流得知,当下初中作文教学普遍仍囿于传统的经验型和总结型应试图式,仅围绕完成作文教学量化任务要求和中考作文导向,来锁定作文教学研究视角,来划定习作训练研究论域。这实属还是早被摈弃的传统填鸭式作文应试教育模式,这与作文学习意义建构的校本性(作文教学特色)和前瞻性(写作自主发展)背道而驰。如果深刻挖掘一下初中作文教学的发展式内涵,就不难萌生作文创新教学的理性思考,拓宽初中作文教学校本研究的特色途径,理智处治无利于学生习作发展的实践顽疾,应用建构主义的教育眼光,为广大初中语文教师的作文教学实践纾难解困。
初中各阶段作文学习意义建构目标是有评价梯度的。要么关注基础填补、不失体验生活;要么关注行文规范、不失采撷人文;要么关注习文常规,不失笔耕指导。
七年级作文课堂,学习意义建构的目标是,关注“夯根基,筑生活”。阐明初中生习作基础无根的主要原因,就是缺失生活体验,缺失生活感悟,缺失生活灵感,缺失交际语言日积月累的学习习惯,以导致没有写作思想。近年来积极倡导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活动,就成人考试及高考中考的作文命题,也曾多次均以此作为立意,来评价考生的作文成绩。乍一看,这样的材料作文,并不是习作难题。可是评卷发现,多数考生立意浮浅,表达语言干瘪,腹中没有蓄积的情感素材,对所给“作文材料”没有多元的思维联想和丰富的认识见地。考生为了达到作文写作规定字数的要求,只好大呼小嚎,拼足成篇。结果内容假大空,卷面低分数。举个最简明易懂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立意―《从母爱谈感恩》。初中学生体验母爱的生活已有十余年,妈妈从形影不离的襁褓,盼望孩子与日长大,到节衣缩食冷暖呵护,最后渴望少年强健,快乐发展有成。如此优越的体验经历素材,为何就轻易失去了呢?究其教育根源,主要还是教师的责任,尤其语文教师更是主要责任承担者。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教学论)强调教师应具有创造性主观能动的诱导作用,学生由于年龄和心理特征,不易主动去体验家庭生活和父母亲情,亟需教师的引导启发(如布置亲情体验作业等,学校班团会和家长会也是最好的引领活动方式)。除此,更亟需有效的常态化生活体验反馈手段:语文教师每天都要利用语文课堂前5分钟,轮流训练学生口语表达能力;轮流训练复述家庭亲人为自己成长所付出的劳动代价;轮流交流父母为自己读书所付出的关爱与艰辛;轮流复述家庭和谐幸福生活的小案例等。要求学生积极善于反思回顾身边曾发生的社会生活现象,并天天撰写反思日记,将口语表达向书面语训练自然过渡。如此日复一日,就会自然养成悉心观察身边生活与事物的良好习作习惯,同时也利于培养对生活有鉴别是非曲直的体悟能力。作文口语训练实践,语文老师应积极发挥主导能动作用,促进语文课堂常态化和口语表达规范化,为语文学习驾驭书面语夯实基础。
关键词 含意性 含意化过程 对话性 英语阅读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1 含意理论
英语教学中的含意理论,认为语言单位除了表达基本的概念意义外,还可以承载一些有别于语言单位的概念意义、命题意义之外的言外之意。此种理论源于新格赖斯含意理论提出的“常规关系”(stereotypical relation)的假说。常规关系是指人们通常的社会意识,是指人们对自然现象、社会现象、思维现象,以及虚构现象的基本认识的概括。含意就是对语句所体现的常规关系具体内容的解读,社会关系中,一般只要提到某一事物,就会触发多方面的常规关系,这种语言的普遍现象使得人们交际中的话语有了含意理论,这种社会意识的共识性使得这种常规关系的解读也有广泛的共识性,所以含意能够成为交际单位。把握好含意理论在大学英语阅读教学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2 含意理论的回顾
早在古希腊,人们在修辞学中提出的一些辞格,还有我国古代文论家也提出“弦外之音”、“言外之意”的说法,这些都是含意在语言中的实际运用,但却不是对含意的专门研究。格赖斯含意理论是对含意的专门研究而形成的理论。含意作为语言运用 “点缀在风格上的高级装饰品”,已经超出了修辞格和诗学的领域,成为了日常言语交际的技巧和策略。而列文森的新格赖斯含意理论则是对含意理论的再研究,它确立了一般含意的“常规关系”在研究中的地位。
我国对含意研究有三大课题:格赖斯会话含意理论研究,新格赖斯会话含意理论研究,含意本体论研究。我国的外语前辈利用新格赖斯语用推导机制中的一个概念“常规关系”开始了含意本体论研究。他反复提到语义含意产生于常规关系,这样含意理论分析超越了语言学、语法学、语用学的范畴,深入到文学与语言、文艺理论与语言学“对话”的理论层面上。并创发出“含意性”和“含意化”两个概念。前者是话语的普遍特征,即它蕴涵含意;后者则指“被利用的常规关系的具体内容内化为话语的隐性表述”过程。
3 含意理论和大学英语阅读教学
在大学英语阅读教学过程中怎样理解含意化过程是话语中所体现的各常规关系相互作用的必然结果呢?试看下例:
(1)Whenever there is education , there is the study of literature. Men have always found it essential, from the most primitive stages of society to the most advanced, to teach their scriptures, lore and legends to their children. The youth of Ancient Greece learnt their Homer, Jews their Torah; The aboriginal child learns the legend of his tribe, and the American Child recites Lincoln’s Gettysburg Address.
在这一例中,当Whenever there is education , there is the study…一出现,一定的常规关系就已形成,the study of literature同to teach their scriptures, lore and legends to their children 也可以形成一定的常规关系。事实上,education- study- teach-learn-recite之间,literature- scriptures- lore- legends- Homer- Torah- Gettysburg Address之间,primitive / advanced stages of society同下文提到的国家、民族、土著等,也可建立起常规关系,这些常规关系交织作用的结果是,在基本话语表达的同时,为语句的关联衔接起到补充、延伸和阐释,实现话语的合理建构。作为反证,试将literature改为mathematics,整段话语的常规关系就不能相互合理地发生作用,含意化过程受阻,话语的建构也就难于正常进行。正反两个方面的情况都表明,话语建构过程中,含意化过程是存在的。
试进一步比较:
(2)when I visited the Gettysburg National Military Park and came to the site of the battle of 1863,I heard children recite Lincoln’s Gettysburg Address.
这里同样提到背诵林肯的《葛底斯堡演说词》,但与(1)相应部分有不同的含意化过程。
4 含意化过程的控制
含意化过程是话语建构的一种客观存在,必定在语言应用过程中表现出来。例如(1)和(2)都有recite Lincoln’s Gettysburg Address的说法,但它们分别有自己含意化过程,分别获得了“学习文学作品”和“缅怀历史事件”的含意。含意化过程随着话语的建构产生,而说话人对这一过程的驾驭就是含意化过程的控制。
话语含意化过程中,有可能会产生负面效应,所谓说者无心,而听者有意,所以,我们应努力使含意化过程成为强化、补偿话语内容的有用工具,不要成为说话人的异己力量。
例(1)的主题句说是文学教育是青少年教育的一部分,接着提到的是各国、各民族的青少年分别读自己本国、本民族的文学作品,并用his/their来强化这种对应关系,这种表述下,就有可能延伸出如下含意:读自己国家和民族的文学作品即为学习文学。这显然是有悖于当今的教育理念的,恐怕也不一定是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这种可能的含意显偏离了作者所要表达的话语主题,虽说某种程度上无伤大雅,但是我们也应该注意,尽量避免产生此种不必要的误解。
一般来说,作为对事件本身的说明,受话人对有关事件越熟悉,含意化程度就会越高。例如(1)作者就是设想受话人已经知道了education同study和 the study of literature的关系;不然的话,作者可能会按他对受话人的知识状况估计分别写进如下内容:Whenever there is education ,which provides schooling to youths and children, in order to develop them mentally and morally, through the teaching of natural sciences, social sciences, arts and literature, there is the study of literature…例(1)的引文来自大学英语阅读教材,上述的显性表达所体现的知识,对于读者来说已是常识,于是这一切都可让位给含意化过程,让学生通过对有关常规关系的把握自行将这些语义空缺补上。在这个意义上说,含意化程度过低有可能弄得话语拖沓松散、枝蔓旁逸;要做到言简意赅、中心彪炳、意图明晰,有赖于含意化程度控制。
5 含意理论研究的意义
我们渐渐认识到含意性是话语的一种内存的普遍秉性,含意化过程是语言存在的一种基本事实。但从根本上讲,语言是人类社交的一种工具,它在人们的交流中会形成某种约定俗成的“会话”机制,这种会话机制其实就是人们的心理文化的一种积淀。所以,在对含意理论的研究中,我们应把“人”这个重大因素纳入考察范围。语言的流动不仅同意识的内在内容相平行,而且是在不同水平面上同它平行的,这水平面可以低到为个别印象所占据的心理状态,也可以高到注意焦点里只有抽象的概念和它们关系的心理状态,就是通常所谓的推理。可见,语言只有外在形式是不变的,它的内在意义,它的心灵价值或强度,随着心灵选择而自由变化。含意研究已不再局限于一般语用学范围,而与人的问题联系在一起。也正因为这个原因,理论的变化随着人本身的认识而变化。这样看来,含意的运用作为人类语言能力的一部分,应该是人类运用语言的一种内在创造性。乔姆斯基的“生成语言学”就是抓住了人类语言过程本来的内在创造性,而正是这种内在创造性使人类语言同非人类符号系统有了区别。
如果含意化过程的确反映了人类运用语言的一种内在创造性,作为一种过程,对于全人类操不同语言的人来说是不是应该有着某些共性?读者在阅读中外作品时能读出不少相同或相似的含意化过程,现在,我们从语言学的角度提出含意性、含意化过程同文学理论的“对话性”遥相呼应,我们有可能期待为中外作品阅读研究提供一个思考的触发点。
参考文献
[1] Levinson,S.C. Pragmatics, Cambridge: CUP. 1983.
[2] 萨裴尔.语言论(中译本).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
[3] 徐盛恒.会话含意理论的新发展.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96.
[4] 徐盛恒.论“常规关系”.外国语,1993.
[关键词]全科医学生;教育教学模式;优化设计
成都医学院2013级全科医学生是属于农村订单定向免费教育学生,毕业后将承担农村基层卫生工作,其综合能力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基层老百姓能享受卫生服务能力的高低[1]。本研究旨在建立全程导师与学生的互动模式,并将其应用到基地医院全科医学教育中,探索其应用的效果,最终达到早期培养全科医学生的职业兴趣、稳定职业信念、建立职业规划和不断壮大全科医生队伍的目的。
1研究资料与教学方法
1.1学生资料
选取成都医学院2013级全科医学本科绵竹班60名学生为实验组,其中男性30名,女性30名;年龄21~24岁,平均年龄(22.5±1.2)岁;从大一至大三学习成绩为60~98分,平均成绩(76.2±21.9)分。在年级方面,18例为一年级,30例为二年级,12例为三年级。另选取成都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2013级全科医学本科生60名为对照组,其中男性35名,女性25名;年龄22~24岁,平均年龄(22.9±1.4)岁;从大一至大三学习成绩为60~99分,平均成绩(77.1±23.8)分。在年级方面,19例为一年级,28例为二年级,13例为三年级。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学生在性别、年龄、学习成绩、年级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所有学生对本研究均知情同意。
1.2教学方法
(1)对照组在成都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接受常规理论教学,教学过程中主要运用讲授法,教师将相关知识传递给学生。(2)实验组在绵竹市人民医院接受全程导师制下的互动教学,实施导师与学生互动模式:2016年9月至2017年5月,医院根据医学院教学大纲的知识和技能目标的要求和全科医学教育要达到培养职业兴趣、稳定职业信念和建立职业规划的培养目标,导师和学生共同制定导师的任务和学生要达到的考核目标,并采用网络教学,信息化教学等多元化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导师和学生分别完成自己教与学的任务。
1.3观察指标与评价方法
采用问卷形式将两组学生对全科医学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的掌握情况进行调查,内容包括全科医学基础理论、社区卫生服务概述、以人为中心的健康照顾、以家庭为单位的健康照顾、以社区为基础的健康照顾、以预防为先导的健康照顾、妇幼与老年保健中的全科医学服务、全科医学中医患关系与沟通、慢性病的全科医学处理、健康档案的建立和全科医学教育[2]。同时,教学前后分别对两组学生进行考核,将其成绩详细记录并比较。对两组学生培养职业兴趣、稳定职业信念、建立职业规划情况进行观察和记录,以对其教学效果进行评定。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软件对调查数据进行分析,两组学生的考核成绩等计量资料采用标准方差(x-±s)表示,采用t检验;两组学生对全科医学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的掌握、教学效果等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教学结束后发放调查问卷120份,收回120份,收回率为100.0%。2.1两组学生对基本理论和知识掌握情况的比较实验组学生对全科医学基础理论、社区卫生服务概述、全科医学教育的掌握程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对以人为中心的健康照顾、以家庭为单位的健康照顾、以社区为基础的健康照顾、以预防为先导的健康照顾、妇幼与老年保健中的全科医学服务、全科医学中医患关系与沟通、慢性病的全科医学处理与健康档案的建立的能力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见表1。2.2两组学生教学前后的考核成绩变化情况比较教学前两组学生的考核成绩之间的差异不显著,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886,P>0.05),教学后实验组学生的考核成绩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303,P<0.05),2.3两组学生的教学效果比较实验组学生职业兴趣的培养、稳定职业信念和建立职业规划比例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2.83,x2=11.14,x2=9.35;P<0.05),见表3。
3教育教学模式优化效果
传统理论教学在教学过程中主要运用讲授法,虽然能够将教师的主导作用充分发挥出来,但是却无法将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学生在参与过程中缺乏思维,进而无法将学生的兴趣激发出来,也无法让学生对知识及技能进行直接体验,将最直接的感性认识提供出来[3-5];在21世纪“对素质教育进行推进、对创新人才进行培养”的需求很难得到有效满足[6]。而全程导师与学生互动模式采用科学的系统论将教师和学生的主动性及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依据教学内容及任务将多种教学方法、形式综合利用起来,对启发式教学进行大力实施,使教学中各要素最佳组合形成,从而收到令人满意的效果[7-12]。本研究结果表明,实验组学生对全科医学基础理论、社区卫生服务概述、全科医学教育的理解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对以人为中心的健康照顾、以家庭为单位的健康照顾、以社区为基础的健康照顾、以预防为先导的健康照顾、妇幼与老年保健中的全科医学服务、全科医学中医患关系与沟通、慢性病的全科医学处理以及健康档案的建立的能力等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考核成绩显著高于对照组,培养职业兴趣、稳定职业信念、建立职业规划比例均显著高于对照组,表明全程导师与学生互动模式在全科医学生教育中较常规理论教学效果良好。
4结语
关键词:思维导图;护理伦理;教学效果
素质修养是护理系学生必须具备的护理道德,而护理伦理学课程是提高护理学生素质修养的核心课程,学生通过学习护理伦理,从而掌握护理伦理的原则及真谛,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增加处理护理相关问题的能力。本次研究选取我校护理系2013级学生和2014级学生,采用常规教学法和思维导图教学方法的教学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我校护理系2013级学生和2014级学生,按随机数字表法分别抽取2013级学生120名作为对照组,2014级学生116名作为实验组,所有学生的年龄均在20~22岁之间,平均年龄为(21.6±0.5)岁。男生136名,女生100名。两组学生在性别、年龄、体质特征等方面无明显差异。
1.2方法
对照组的学生采用常规教学方法,实验组则在常规教学方法的基础上采用思维导图的教学方法,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加用思维导图的方法,将所有的知识点进行归纳整理。以护理伦理知识为主要导线,对学生实施思维导图及绘制方法的培训,学生在掌握正确的思维导图使用方法之后,用彩色笔在纸上进行绘制,按照自己的想法,将生命论、生命价值等用线条和不同的颜色勾勒出来。这样有利于学生对伦理知识的记忆。从图纸的中心开始绘画,每根线条用不同的颜色代表不同的主题。而教师要对学生绘制的图画进行点评和指导,使学生明白思维导图的绘制意义。学生可以成立兴趣小组,根据自己的喜好绘制思维导图,这样可以使学生的伦理记忆更加深刻。
1.3观察指标
在进行一个学期的教学后,观察两组学生的《护理伦理学》的考核评分,分制以100分计。答题试卷由学校老师根据《护理伦理学》知识出题,两组学生的试卷题目相同。观察两组学生对两种教学方式的满意度进行比较,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调查,发放问卷236份,收回236份。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软件,学生的考核评分以(x±s)表示,行t检验。教学优良率以(%)表示,行χ2检验,两组之间比较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对两组学生的考核评分及对教学方法的满意度进行比较,实验组学生的考核得分明显要高于对照组,实验组对教学方法的满意度要高于对照组,两组之间存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下表:
3.讨论
思维导图的教学方法有利于改善学生的思维方式,有利于学生对伦理知识的牢固掌握。本次研究数据显示,实验组的120名学生的护理伦理学平均考核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学生的考核评分,而在对教学方法的满意度调查中,实验组学生对思维导图教学方法的满意度达到了96.7%,对照组学生的满意度仅为74.1%,两组数据之间存在差异,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说明,思维导图的教学方法在护理伦理学教学中的应用效果良好。思维导图的教学方法对学生提高自身修养素质有着很大的帮助,对学生更好地掌握护理伦理知识起到有效的促进作用,并且可以提高学生对护理伦理学的兴趣度,可以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沟通,促进师生关系更加和谐。思维导图教学方法是一种有利的辅助教学手段,可以将学生的思维过程和知识的结构用图表的形式进行展示,思维导图教学方式是一种有效而积极的新型教学方法,更有助于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高,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加强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总而言之,将思维导图的教学方法运用到实际教学中具有重要意义,值得推广和使用。
参考文献:
[1]王庆华.思维导图在《护理伦理学》教学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5,28(6):972-973.
[2]王庆华.主题辩论法在《护理伦理学》教学中的应用效果分析[J].2015,28(2):274-275.
[3]林虹,吕婷,林梅.思维导图在高职专业内科护理学中的应用研究[J].中华护理教育,2015,12(5):363-364.
关键词:习语认知语言学概念隐喻概念转喻常规知识
一、引言
习语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习语又是语言的精华。习语一词的含义甚广,根据最通常的定义,习语是一种特定的语言表达方式,其整体意义不是其结构成分的简单叠加,因而成为英语学习与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一直受到研究者的重视。认知语言学家认为,语言是一由规则支配的体系。仅依靠单纯记忆和模仿,人们很难学习和掌握好习语。如果理解了习语的隐喻概念,注意习语的组成成分与习语整体意义的内在联系,我们就能够具备创造性地、灵活地使用习语的能力。本文拟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出发,将隐喻理论引入大学英语习语教学中,分析其认知理据――概念隐喻、概念转喻和常规知识,进而阐述如何运用隐喻理解英语习语,并提出英语习语教学的几点建议。
二、习语的定义
习语一词最初来源于希腊语词素“idio”,意思是:自己的、私有的、特定的。习语是指具有固定结构,在语义和语法功能上能作为独立的单位来运用的词组。它的意义一般不能由各个组成部分推断出来,习语是独特的语言表达方式,是大多数人的约定俗成和习惯性的说话方式以及某一语言团体由过去的经验而形成的概念。要想对习语进行研究,就要先弄清楚习语是什么。Longman Dictionary of Applied Linguistics给习语下了定义:an idiom is an expression which functions as a single unit and whose meaning cannot be worked out from its separate parts(习语作为一种表达式,在功能上相当于一个单位,其意义不能从各个组成部分得出);New Oxford Dictionary of English也给习语下了一个定义:an idiom is a group of words established by usage as having a meaning not deducible from those of the individual words(习用的一组词,其意义不能从词组的单个词的意义演绎出来)。 第一个定义强调习语功能的单一性和意义的不可推测性;第二个定义突出习语的词组性结构和意义的不可演绎性。 辞典的定义是具有相当的权威性。另外,一些专家也对习语下了权威的定义,如Cowie认为,“习语是两个或多个词的组合,功能上它是一个语义单位。”Ammer说,“习语是由两个或多个词组成的固定词组,它的意义不同于各组成词的字面意义”
三、习语的认知理据
传统观点认为,习语从语义上说,是具有不可测性,从句法上来看,是不具有可分析性,它具有凝固的内部结构。然而,认知语言学则认为,习语是人类概念系统的产物,其本质是概念性的,而不是语言性的。习语的意义更多的是建立在人类的认知机制之上,这些机制为习语提供了概念理据,并可以用来理解习语的意义。因而,习语是有理据的,而不是语言形式和特殊习语意义的随意配对,大多数习语是人的认知结构的产物,是在概念隐喻、概念转喻和百科知识三种机制的基础上产生的。
(一)概念隐喻与习语。概念隐喻理论是由L&J提出的,认为隐喻不仅是语言中的修辞现象,而且是人类认知活动的工具和结果,在人类的范畴化,概念结构,思维推理的形成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隐喻本质上是一种认知现象,具有重要的认知功能。在这个理论中,隐喻被认为是把一个概念域(源域)的结构直接传送到另一个概念域(目标域)。作为人类语言的一部分,习语本质上属于概念层次的,是人类对世界经验化、概念化的产物,而不是纯语言层次。习语的意义来自人们对世界的认知,反映人们对事物的看法,根植于人们的概念系统中。概念隐喻中,同一个源域可用于理解不同的目标域。人们常见的“火”的一些概念就可用来帮助我们理解一些抽象概念,如想象、爱情、矛盾、热情、危险等,这样就产生了一系列的概念隐喻及隐喻性的习语表达方式: (1)The fire between Jay and Jolin finally goes out(Jay 和Jolin的爱情结束了).(概念隐喻 Love is fire) (2)The melody sets fire to the painter's imagination(这首曲子激发了画家的想象力).(概念隐喻:Imagination is fire) (3)The movie star was breathing fire over the affairs release(这个电影明星对几天前的流传的绯闻恼火万方).(概念隐喻:Anger is fire) 。借助于源域“火”来讨论目标域,就可以产生一系列的相关习语并被人们所理解。
(二)概念转喻与习语。转喻被认知语言学认为和隐喻一样,既是语言中的一种修辞,也是人们认知事物的一种重要方式。简单说来,转喻是人们用熟悉的事物去代替与其有重要关系的另一事物。它也是以人们的基本经验为基础,其实质是概念性的、自发的、无意识的认知过程。然而,转喻只涉及到一种概念领域即来源领域,并且同一领域中的两个实体之间的概念关系为“指代(stand for)”的关系。“转喻也是理解习语意义的一个重要认知机制,为习语意义提供其理据。”而隐喻作为习语的生成机制涉及两个不同概念域的映射,两者之间是“是(is)”或“被理解为(to be understood)”的关系。连接转喻中两个实体的是二者之间的相关性,而连接隐喻中的两个概念是其两者之间的相似性。如Marry is a green hand 这句话里用“a green hand”代表“毫无经验的新手”,所运用的概念转喻就是“The hand stands for the person”,这一些概念转喻有助于我们对以hand组成的习语的理解。
(三)常规知识与习语。常规知识是指一定文化群体所拥有的对一定概念域的共有知识或信息。这些知识或信息也构成人们对习语认识或推理的基础。例如curry favour (拍马屁),the apple of one's eye(掌上明珠), hit the nail on the head (击中要害),know the ropes(内行),to tread on air (洋洋得意),thick and thin(不畏艰难险阻), head over heels(完全地), have bee in one's bonnet(胡思乱想), at sixes and sevens(乱七八糟), neither fish nor fowl(非驴非马)等。这类习语大部分来自民间,就必然反映出丰富多彩的民间生活,它们鲜活生动、耐人寻味。
四、英语习语教学 在了解习语的定义以及理解习语的认知机制的基础上,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英语习语教学
(一)引入上下文帮助理解英语习语 同一习语,如果处于不同的语境中,就会有包括字面意义和非字面意义两种解释,有时这两种意义还会相互间干扰。上下文则充当着习语理解的必要条件的作用,它的引入明显地促进习语的理解,学习者对英语习语意义的理解是动态的,它先后经过两个主要阶段:“猜测”和“肯定、替换或重组”。因此要注意引导学生有意识地提高这方面的能力,教师还需从多方面加以指导,如思考启发,策略观念的培养,多种方法的使用,发散性思维的提倡等。
(二)将习语教学置于大的语言背景下 由于相关社会背景知识能够对英语习语的隐喻认知产生巨大的积极效应,因此将英语习语教学放在大的语言背景下,可以使学习者形成丰富的想象和联系的空间,这样一来,就会有充足的语境,丰富了学习者的知识面,最终就有助于习语的隐喻认知。作为教师,要尽可能地帮助学生建立有效地认知体系,以更加有效地提高英语教学水平和学生的整体英语技能。
(三)注重培养学生的隐喻能力 隐喻可以使我们用某一领域的经验来理解另一领域的经验,使我们在整个经验领域中,而非依赖孤立的概念来进行理解。因此,我们可用自然经验来理解习语,在教学中灌输隐喻概念,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隐喻能力。
(四)加强习语教学,并进行跨语言对比,使得学生意识到英汉习语在概念体系或文化内涵上的异同。注重帮助学习者发现英语语言中体现出来的概念体系和文化内涵,并在实践中自觉加以运用,以提高外语使用的“地道程度”。
(五)根据习语的语义理据进行教学 将具有相同语义理据的习语归类进行教学。诸如“头(head)”、“手(hand)”、“战争(war)”、“愤怒(anger)”等等的习语。
五、结语
综上所述,习语的本质是概念性的,意义是可分析的,是隐喻、转喻和常识这三种认知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英语习语的正确理解、恰当使用,是外语学习者语言能力的重要表现。众所周知,英语习语教学既是重点,也是难点,我们应该将认知语言学理论充分运用到当中,以概念隐喻、转喻和常规知识为视角,使学生更好地掌握习语,灵活运用。
参考文献:
[1] Lakoff G,Johnson M.Metaphor We Live By[M].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0.
[2] Lakoff G.Women,Fire,and Dangerous Things:what Categoties Reveal about the Mind[M].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7.
[3] Kovecses Z,Szabo P.Idioms:a view from cognitive semantics[J].Applied Linguistics,199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