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挫折教育的概念范文

挫折教育的概念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挫折教育的概念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挫折教育的概念

第1篇:挫折教育的概念范文

一、挫折及挫折教育概念

日本教育心理学家大桥正夫认为:“由于某种情形而使需要的满足处于受阻或中断状态,叫做挫折。”台湾学者张春兴表述为:“所谓挫折有两种含义:一指阻碍个体动机活动的情境;二指个体遭受阻碍后所引起的情绪状态。”按照《心理学词典》的解释:“是指当个体从事有目的的活动时,在环境中遇到障碍或干扰,致使其动机不能获得满足时的情绪状态,有时仅指阻碍个体动机活动的客观情境。”综上所述,虽然对挫折概念的理解众说不一,但有两点方面看法是基本一致的:第一,挫折的产生与个体在活动中遇到的某种障碍有关;第二,挫折是与人的目的行为有关的一种特殊状态。

所谓的“挫折教育”,事实上是指对于学生容忍承受挫折的心理素质的培养与教育。因此,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应当关心的是学生在遭受挫折后,个体应以何种方式去对待挫折情境,尽可能地帮助学生获得应付挫折情境的正确理念和调试心理状态的有关知识和技能。

二、如何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抗挫折能力

1.利用环境,因势利导。

环境最能锻炼人的意志。教师在体育教学中要因地制宜,利用当地自然条件和环境,让学生自己去尝试,去体验、去适应。如教师可让学生爬山、涉水、远足、野营,或在恶劣的天气进行户外活动,使他们体验到困难和艰苦,让他们在恶劣的环境中磨练意志,以提高适应环境的能力,增强抗挫折能力。

2.情景创设,困难磨练。

教师通过创设情景和提高要求等方法,让学生承受一定的生理,心理负荷,培养学生不怕苦、不怕累,敢于克服困难的精神。如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置有一定梯度的教学目标进行分层教学,让能力参差不齐的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活动项目,使体育教学过程伴随着对学生意志的磨练。

3.对抗竞争,承受挫折。

在体育教学中游戏、比赛、竞赛等对抗性活动是培养学生抗挫折力的重要手段。教师可以在体育教学中通过体育竞赛、对抗刺激强化,提高学生的抗挫折能力,使学生进入社会后就能较快地适应社会上的各类竞争。另外,体育课的安排一般在户外进行,常遇到各种突发事件,碰到许多棘手的问题,如何及时地处理好也是对学生应变能力的一种考验。

4.“打击”嚣张,耐心说教。

对在体育教学中有些爱出风头,爱充“英雄”,且又不听劝阻的学生,不妨采取“泼冷水”、“加压”等方法。如在技术教学中可给他们提高要求,增加难度;在比赛中给他们设置障碍,加大规则限制等,使其在遭到打击后冷静思考,端正态度。但要注意不得讽刺挖苦学生,打击学生的积极性。

5.发挥榜样的力量,培养良好的心态和健康的心理。

第2篇:挫折教育的概念范文

一、在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在突出事物的本质进行教育教学的前提下,不但有利于学生对知识、概念的认识、记忆、理解与掌握,而且这一点在实验教学中尤为重要,对于化学反应的观察,主要应先根据反应生成物中的颜色、状态及气味的观察等,当学生通过实验熟悉物质的化学反应过程及其结果,就学会了有选择、有重点地观察实验和掌握实验化学反应机理,从而突出事物的本质,抓住知识的精髓。

二、通过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动手和主动思考能力

化学概念的形成和定律的创立,都离不开实验事实的探索和验证。在化学教学中,认真做好课本要求学生必做实验的前提下,应加强学生选做实验的数量,让学生多动手,动脑思考,通过实验引入概念,得出规律,验证假设,锻炼思维,培养学生探究新知识的兴趣和能力,例如:在《分子》一节教学中可设计两个有趣的实验;一是将20mL的水和20mL的酒精混合,发现混合物的体积少于40mL;二是在两个烧杯中分别加入蒸馏水和氨水,各滴入几滴无色酚酞,再将两个烧杯靠在一起罩上一个透明玻璃罩,便会很快发现盛放蒸馏水的烧杯中也逐渐变为红色,这些奇特的化学现象,必会引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三、在实验教学中,更要培养学生耐挫折的能力

挫折教育是一种使学生终身受益的教育,如今的学生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在学习生涯中,很多学生几乎都一帆风顺,一旦遇到挫折,往往不知所措。为此,在化学教学中有意识地渗透一些挫折教育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塑造是很有必要的。

1.运用化学史实,提高学生对挫折的认识

正确的认识挫折,是实施挫折教育的基本前提,许多化学史料都是对学生进行教育的好材料,有待于我们去发掘、研究,并在教学中创造性的发挥,比如:从道尔顿的原子学说到捷列夫元素周期律,从经典的共价键理论到现代化学键理论,每一次重大突破,每一道难关的攻克,都是从无数次失败中取得成功的。可以说,化学的发展史就是化学家不断战胜挫折的奋斗史,这一历史过程凝聚了无数化学家不懈的追求和探索,没有挫折后的努力,就没有化学的发展。

2.暴露思维过程,教给学生战胜挫折的方法

化学的发展和化学家走过的道路是充满挫折的,但课本不可能把这些编写进去的。而隐去了化学家们曲折的探索、归纳、猜想、发现的过程,如果老师只讲正确的方法,忽视歧路的剖析,学生一遇到挫折就束手无策。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重视思维及方法选择的暴露,让学生知道老师在碰到疑难问题时如何分析和调整方法的,这样可以教会学生正视挫折,进而找出战胜挫折的方法。

3.制造困难情境,培养学生抗挫折能力

知识的获取和综合素质的提高,需经长期的努力和艰苦磨练,成功固然可以给人带来满足和快乐,但不经历挫折,就无法磨砺出愈错愈勇的勇气;因此,教师应该常有意识地出一些难题让学生自行解决,可能很多学生无法做出正确的解答,在大家认真的思考后,老师再向学生详细地解析,特别对学生思维的障碍点进行深入的剖析,帮助学生发现思维的盲点,经过长期类似的锻炼,学生们对待挫折的态度,意志品质及思维广度必将得到有效地磨练。

四、注意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当今社会人才最可贵的素质是创新能力,创新能力对素质较高要求,应在教学中一点一滴地培养。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好化学科学知识这个载体,在化学课堂教学中要善于培养学生分析、综合、对比、抽象、概括、判断、推理等基本的思维能力,又要注意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广阔性、灵活性、敏捷性、判断性和创造性等优良的思维品质。

例如,在进行卤族元素教学时,学完氯元素性质后,利用该元素具有最外层电子工业数相同的特点,可以培养学生演绎推理能力。同时,还可以利用各元素又具有不同的电子层数,以表格的形式对各元素的性质进行对比,找出它们的差异,培养学生的对比能力等等。

第3篇:挫折教育的概念范文

关键词 幼儿 挫折教育 教师 家长

挫折教育是指在正确的教育思想指导下,根据幼儿身心发展和教育的需要,创设或利用某种情景,提出某种难题,让孩子通过动脑、动手来解决矛盾,从而使他们逐步形成对困难的承受能力和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培养出一种迎着困难而上的坚强意志。而幼儿期挫折教育的目的是让孩子在体验中学会面对挫折并战胜挫折,培养孩子的耐挫折能力。

幼儿有了一定的体力,也具备了一定的与人交往的能力,这就使幼儿有可能去面对一定的困难并依靠自己的努力去克服一些困难,所以对幼儿进行挫折教育是可行的。挫折教育重在生活的每一天,这就需要家长和教师的共同努力来慢慢培养和引导。

一、家长要转变教育观念

家长应该转变教育观念,有意识地创设挫折情境,训练培养孩子良好的耐挫折能力。

1.激励自信心,坚定其信心。在日常生活中,家长要有意识地培养孩子学会自己照顾自己,尽量让孩子自己穿衣、洗脸、吃饭、收拾玩具等,同时鼓励孩子把自己的事做得更好。幼儿遇到的困难和挫折大都是日常生活中的“小事”,绝大多数困难依靠孩子自己的努力是能够克服的,孩子在亲自动手中学会了自理,增强了信心,因此我们应该相信孩子的意志和能力。

2.锻炼顽强毅力,勇于面对困难。一提到要磨练孩子的意志,有些家长就认为要带孩子搏击大海,勇攀高峰,其实在家里同样可以训练孩子的吃苦精神。比如,就像小时候学走路一样,摔倒了父母把他扶起来让他继续走,经过无数次的跌倒、磕伤、爬起,才使孩子获得成功,这样的孩子长大后,他的毅力比较强。如果看见他摔倒后就急忙跑过去把他扶起来,孩子看到大人一紧张,他也不敢再迈步了,这样的孩子长大后容易意志薄弱,遇到困难将一筹莫展。

3.增强社交能力,克服胆怯心理。父母要有意识地领孩子到公共场所与其他孩子一起游玩。开始交往时,孩子会感到不好意思,大人要鼓励孩子参与其中;大人要与玩伴的父母攀谈,让孩子心里知道孩子的父母之间是朋友关系,从而减轻孩子心理上的压力。当孩子不懂玩伴的游戏规则而发生交往困难时,父母要及时帮助和鼓励孩子融入集体、体谅他人、宽容伙伴,以积极的心态面对朋友,告诉孩子只要对朋友以诚相待,主动帮助他人,也一定会得到朋友的关爱和友情。

4.培养适应能力,逆境也能生存。孩子吃饭挑食是通病,究其根源都是父母宠坏的,五花八门的零食早吃坏了孩子的胃,还在埋怨孩子不吃饭,不吃蔬菜。父母可以运用讲故事来开导孩子吃东西,不能挑食,有条件的家长节假日可以带着孩子去野外郊游、爬山等,带一些普通或他不喜欢的食物,在饿了的时候,孩子也会吃,使孩子懂得在艰苦的环境中一般食物也可以充饥、有营养的道理。训练有素的孩子比只知道享受的孩子的适应能力强。

二、幼儿园要注重对幼儿进行挫折教育

幼儿园是对幼儿进行挫折教育的重要场所。教师要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对幼儿进行挫折教育。

1.创设良好环境,让幼儿意识到挫折是个十分寻常的事情。在幼儿园里,教师要根据幼儿的能力有目的地设置情境,让幼儿在反复的游戏中体验失败和成功,同时也体验受挫感和胜利感。幼儿在与同伴的相处中发现与自己不同的观点,从而更好地认识他人和自己,克服以自我为中心的偏见。

2.根据孩子的不同年龄和个性特征,有意设置一些难度不等的情境训练。正常情况下,幼儿遇到的是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困难和问题,因此老师在日常生活中为孩子设置一些困难,并及时给予语言和态度上的鼓励和支持,让孩子自己想办法去解决,以增强他们的生活能力。

3.让幼儿积极参加各种活动,进行体能上的磨炼。在幼儿园鼓励幼儿争当值日生,为集体做点事,参加一些适当的体育运动。幼儿园可开展挫折实践活动,从封闭的幼儿园走进开放的社会,让幼儿更直接地接受挫折教育,提高他们战胜挫折的能力。

第4篇:挫折教育的概念范文

【关键词】自我概念;培养措施

自我概念不仅影响到个体人格的内在和谐统一,而且还影响到个体对现实的基本态度和看法以及对未来的理想和信念,进而在客观上决定了它对行为的调节与定向作用。因此,培养积极的自我概念对个体心理健康和人格完善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自我概念的内涵

自我概念是一个人在社会化过程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关于自我及其与周围环境关系的多方面多层次的认知和评价,是个体对自我所有的思想、情感和态度的总和。自我概念包括生理自我、社会自我、心理自我和理想自我四种成分。生理自我是指对自己身高、体重、外貌特征、健康情况的认识。社会性自我是指对自己所处的时代、国家、民族、阶层的认识和对自己的社会地位和作用的认识。心理性自我指对自己智能、兴趣、爱好、气质、性格等方面的认识。理想自我指对自己应该怎样、将来怎样、希望自己怎样的认识。

二、自我概念的功能

(一)自我引导的功能

自我概念实际上起着引导个人行为的作用。一个人总是会按自我需要行动的,会根据个人的需要,使自己的行动与自我意识保持一致性。

(二)自我解释的功能

一定的经验对于个人具有怎样的意义,是由个人自我概念性决定的。每一种经验对于特定个人的意义是特定的,不同的人可能会获得完全相同的经验,但他们对于这种经验的解释却可能很不同。如:个人的自我满足水平并不简单决定于成功指数,而是决定于个人怎样解释所获得的成功对于个人的意义。自我概念就像一个过滤器,进入个人心理世界的每一种知觉都必须通过这一过滤器。在知觉通过这一过滤器的时候,它会被赋予意义,而所赋予的意义则高度决定于个人已经形成起来的自我概念。

(三)自我期望的功能

在各种不同的情境中,人们对于事情发生的期待、对于情境中其他人行为的解释以及自己在情境中的行为都高度决定于自己的自我概念。由于自我概念引发与其性质相一致或自我支持的期望,并使人们倾向于运用可以导致这种期望得以实现的方式行为,因而自我概念具有预言自我实现的作用。

三、积极自我概念的培养措施

(一)重要他人采取的培养措施

1.父母的积极型教养方式

一个人自我概念的形成,既来自于自己过去经验的总结,也来自于他人对自己的反应和评价,生活中的重要他人―――父母的影响尤为重要。如果父母采取积极型教养方式,给予子女情感温暖与理解,子女较易形成积极的自我概念,而父母的拒绝否认、惩罚严厉、过度保护和干涉则使子女体验自己的挫败与无力感,从而形成消极的自我概念。

2.教师的赏识教育

“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才也”,每个人都有不足之处,但总有某方面的特长优势,多开展各式各样的活动,提供他们展示自我的机会,鼓励他们参与到活动中来,细心捕捉他们身上的闪光点,适时给以表扬,在一点一滴中,引导他们加入集体,对自己产生一些信心。“表扬学生微小的进步,要比嘲笑其恶迹高明得多”。及时的肯定与表扬,既满足他们的自尊需要,又有利于积极自我概念的形成。

3.增加成功体验

家长和学校可以设置各种各样简单的学习任务和文体活动,增加个体的成功体验,有助于个体获得内在一致感,产生积极的自我评价。积极的认知体验,能增加个体对成功的期望,进而增加努力性和坚持性。积极的情感体验能够影响决策的效率和创造性,进而增加个体对成功的预期和自我实现,提升自我概念,促使个体形成自信、自强的健康心态。

4. 开展心理咨询活动

努力发展心理咨询事业,是改善个体消极自我概念,促进其心理健康的重要措施。在心理咨询过程中,我们发现,消极自我概念者往往经历过许多失败和挫折,正是这些失败和挫折使他们产生了消极的自我概念。如果教育者或咨询者能以关怀、、同情、认可、尊重、理解、喜爱等一类的态度使消极自我概念者感到温暖和满足,并有效到诱导或协助他们正确分析客观事实,合理对待自我,那么,其消极自我概念必然会得到改善。

(二)自我采取的培养措施

1.巧用归因策略

所谓归因是指个体对自己或他人的行为原因进行解释的过程。能力和努力是描述个人特征的内在原因;难度和运气是表示环境因素的外在原因。如果某人在某项任务上的成功被归因于稳定的、内部的、可控制的原因,将进一步强化成就动机;若成功被归因于不稳定的、外部的、不可控制的原因,则无助于强化甚至还会弱化进一步的活动动机。

2.全面客观认识自我

个人要想全面客观认识自我,首先必须积极进行社会交往,充分表现自我,发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合理运用社会比较策略。每个人在认识自我的过程中,免不了要与别人进行比较;留意来自父母、老师、同学、朋友、异性等多方面的信息,这样就能够逐步形成对自我的全面客观的认识。

3.积极悦纳自我

悦纳自我就是要无条件地接受自己的一切,无论是好的或坏的,成功的或失败的,有价值的或无价值的,凡自身现实的一切都应该积极悦纳。要平静而理智地对待自己的长短优劣、得失成败。要乐观开朗,以发展的眼光来看自己,既不以虚幻的自我来补偿内心的空虚,自欺欺人,也不消极回避自身的现状,更不能以哀怨、自责甚至厌恶来否定自己。在自我悦纳的基础上,培养自信、自立、自强、自主的心理品质,从而发展自我、更新自我。

4.超越自我

在生活和学习过程中,免不了遇到困难和挫折。在困难和挫折面前不灰心、不丧气,保持自信和乐观态度,是积极的自我概念的集中体现。这就要求每一个人要有强烈的实践和锻炼意识,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努力提高自己的挫折耐受力和各方面素质。“自我”的完善和发展必然会促进积极的自我概念的形成,积极的自我概念反过来又会促进自我的完善和发展。

【参考文献】

[1]樊富珉,付吉元.大学生自我概念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中国心理卫生杂志[J],2001, 2:67

第5篇:挫折教育的概念范文

关键词:挫折 耐挫折能力 实践 培养 心理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1(c)-0243-01

1 问题的提出

进入到21世纪,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作为独生子女的小学生越来越成为社会中被广泛关注的群体。社会中的成年成员普遍感受到,小学生面对挫折较之成人反应更为强烈,却没有应对的能力与勇气。一些学生受挫后,缺乏正确的心理调试,自恨、自责。有的学生在考试、活动、竞选干部失败后自暴自弃,甚至出现轻生、自虐等极端行为;也有的因学习成绩较差,努力一段后,无法达到期待中的效果,就产生悲观失望的情绪,从此对学习失去兴趣;也有一些学生因为家庭破裂心理扭曲,产生叛逆心理等。所以,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对学生施行有针对性、有效果的挫折教育刻不容缓。

2 挫折、挫折教育的意义

挫折这一概念包括三个方面的内涵:(1)挫折情境。即导致需要不能满足,引起挫折的事件或情境。(2)挫折认知。即对挫折情境的知觉、评价和解释。(3)挫折反应。即对困难和障碍所产生的情绪和行为反应。笔者认为,以上三个方面,挫折认知最为重要。同样的挫折情境,不同的认知就会引起不同的体验和反应。

所谓挫折教育是指“教育者有意识的利用或者创设挫折情境,通过科学有效的方法和手段,让受教育者明白挫折及其作用,学会自我调节,形成遭遇挫折后正确的情绪反应和心态,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让受教育者的身心得到健康的发展并能够适应未来的社会。”

笔者认为,挫折教育是充满人性的教育。挫折教育如果施行得适度和适量,对于孩子自我调节心态,克服困难,设定目标并且坚持追求是有一定的促进作用的;反之,挫折设置过度过量则会打击学生的积极性,损伤其自信心。作为教育工作者,能够及时帮助学生找出失败的症结所在,分析失败原因,使之规避类似问题才是教育工作者施行挫折教育时应尽的义务。

由于小学生的认知存在局限性,父母与教师在某种情境之下会不同程度地影响到学生的挫折体验。在教育过程中,父母往往更愿意作为孩子的指导者而不是倾听者,这种不对等关系在某种意义上限制了学生性格的自由发展;当小学生遭遇挫折时,成年人对其态度、方式如果使用不当,便会无形中给小学生增加压力,产生厌学、对老师和学校的排斥、及对考试的抗拒情绪,不愿意和父母沟通等后果,这样不利于学生树立积极正确的挫折观念。

笔者认为,高年级的学生学习压力逐渐增大,特别是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开始面临升学压力。所以,高年级学生会为挫折产生更大的压力。面对挫折,高年级的学生会表现出比低年级学生更积极的应对态度,综上,挫折教育应从低年级开始施行,对于低年级学生实施挫折教育可以达到更好的效果。不同的年级也应该根据其自身特点,展开不同的教育内容。

3 创设挫折教育情境,在学科教学中渗透耐挫折教育

20世纪5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阿姆塞尔提出:挫折效应理论。他以动物实验(白鼠)和儿童行为实验(挫折性无奖赏研究)为依据,在实验中,小白鼠先受到奖赏(获取食物)到后来体验到无奖赏,能引起挫折反应,并表现为一时性的反应率的提高。儿童则表现为无奖赏导致完成某项任务的力量增强或采取各种策略去对待无奖赏的情况,阿姆塞尔认为:人在受到挫折后,可以出现努力奋进的情况。一线教师因为与学生正面接触频繁,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渗透耐挫折教育,是非常实用与有效的途径。现在城市中的小学生多数比较聪明,家庭状况也较好,在生活中遭到挫折的机会可能会很少。这种状况就决定了很多小学生在顺境中能够正常面对,而一旦遇到困难与障碍,便从此一撅不振,失去了继续生活、学习的信心。针对此类学生,在实施挫折教育时应适当人为地设置障碍,完成对其忍受能力的训练。如在课堂中提出一些较难的问题,或在考试中设置一定比例的难题,学生也许百思不得其解,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既经历了挫折的体验,又增加了知识的储备,提高了独立思考的能力。

4 以活动为载体,创设情景,开展耐挫折教育

课外活动是小学教育中重要的教学途径,如果设计得当,适合的情境,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便磨练了意志。

丰富多彩的少先队活动,也能巧妙地将挫折教育蕴涵在他们的玩与乐的过程中,培养耐挫折能力。我在班队活动课上,组织学生开展活动,让学生了解关于挫折认知、反应、疏导等有关知识,提高挫折意识,自觉增强应付挫折的能力。主题活动的内容有:“我犯错了、我落选了、欣赏自己、欣赏别人”让学生调整自己的心态;开展“我能行,放大镜”让学生重燃信心,内化学生的耐挫意识。

挫折教育并不是简单的教育形式,而是一项庞大的工程。它的实现需要社会、学校、家长的共同努力。挫折教育要注意积累,单凭偶尔的教育,达不到预期的目的。挫折教育还应该渗透在学科教育中,并且结合实践课、班会与课外活动进行。在培养锻炼学生挫折耐力的同时,要让学生学会排解挫折的一些方法,如学会倾诉学会控制、正确看待自我等。这样学生既具备挫折的适应能力,又具有挫折的排解能力。在教育中,学生需要克服一定困难后,实现既定目标,才能取得令人满意的教育成果。

参考文献

[1] 廖小龙,赵俏华.走进挫折教育[J].中国教育学刊,2004(4):26-28.

第6篇:挫折教育的概念范文

关键词:调控;成功;自信;正能量;差异教学

有人说:“自信是成功的第一要素。”“信心来自于实力。”关于自信,《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也提出了以下目标:“感受成功的快乐,体验独自克服困难、解决问题的过程,有克服困难的勇气,具备学好数学的信心。”但是,当前农村初中由于条件有限,留守儿童较多,很大一部分学生小学基础薄弱,学习缺乏兴趣,存在畏难情绪,听课不专心,作业靠抄袭,平时懒得看书做题,自主学习意识差。导致课堂教学效益不高,中考复习难度加大。那么如何改变这一现状,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益呢?我认为,教师不但要有关爱之心,更要让他们实践成功,培养其学好数学的信心。正如阿里巴巴CEO马云所言:“我可以一无所有,只要我的自信尚存,终有一天,我会无所不有!”下面,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就学生数学学习自信心的培养谈一些认识和体会。

一、把握教学调控

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双边活动,在这个活动中教师和学生的课前调控尤为重要。它是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必要前提。

走进课堂,面对的是几十双渴求知识的眼睛。这就要求教师全身心投入教学中。当教师浑身洋溢着对教育事业的爱、对学生的爱,信心满满,面带微笑地走进课堂时,学生会受到感染,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使学生有兴趣、更有信心把这节课学好,使教师的教学过程顺利进行。“亲其师而信其道”,学生形成这种亲师感,表明教师掌握了课堂教学调控的主动权。

二、巧用评价,激发兴趣

我们对学生数学学习状况的评价不能以“甄别”“排序”为宗旨,更不能“伤害学生的数学学习积极性”。

1.改进教师对学生的评价

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应当更有利于学生个体自身的“纵向发展”,让学生感觉自己能够“学得更好”。我们对学生的评价应以激励为主,应建立多元的、综合的、发展的评价体系,包括数学学习目标方面的发展:关注学生的知识和技能的获得,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和方法,以及相应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还应包括一般性发展目标:道德品质、学习能力、创新能力、交流与合作、个性与情感。

2.改进学生对其他学生及学生自我的评价

每章测验后,学生反思与生生互评相结合,共同找出失误的原因,以便改正;通过对比在学生中形成良性竞争意识,不放弃每一位后进生。

三、尊重学生

教学过程中,我们应始终牢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尊重学生的人格,把学生当人;关爱学生的天性,把学生当孩子;促进学生的发展,走进学生的心灵世界,尊重、保护、关爱每一个学生。

尊重学生,我们就要能够耐心倾听学生的发言,当学生的表述出现问题或不规范时,教师能及时引导。在巡视指导过程中,关注每一个学生,耐心指导个别学生。

天津杨村一中副校长、中学数学特级教师梁栋老师说得好:“在决定教给学生什么之前,教师要首先了解学生的知识结构中已经有了什么,他们的知识基础如何,在此基础上确定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那种无视学生知识基础的教学是对学生最大的不尊重。”他认为,教学不应只是单方面的灌输,学生的数学学习是在他们已有知识经验上的自我建构。教学只有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只有关注到学生的内在需求,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才能让他们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释放正能量,将“他信”传递为自信。

四、重视过程教学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应“关注知识的生成过程,而非仅仅是结果”。在讲解概念时,我们一般要引用一些学生所熟悉的实例,利用实物、模型、图形、语言等,对这些感性材料进行分析,明确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启发引导学生对所学概念下定义。由于数学概念的抽象性,学生难以把握概念背后的真实内容,难以理解概念的关键属性,容易造成学习的表面化。教师要引导学生对实例进行比较、分析、概括,使概念的关键属性变得清晰,使实例成为理解概念的思维载体,并将新概念与已有的认知结构中的概念建立联系,形成概念体系。

五、故事引领,凝聚正能量

积极、健康的心态是提高学习效率的重要保证。积极的心态能把压力转化为动力,可以凝聚正能量,保持充分的自信心,坚信能够战胜自己。教师要教育学生,即使遇到了挫折和失败,也要有坚持战胜困难和挫折的决心,同时要将困难和挫折的考验能力不断地提高,真正做到胜不骄,败不馁。

我经常引用类似高斯、祖冲之等数学家的故事激发学生的斗志,培养其学好数学的信心。

六、注重差异教学

教育应该成为人人成功,个个发展的教育,因而必须着眼于学生的个性差异,发挥每个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实现其最大限度的发展。正如浙江省特级教师俞正强老师所说:“学生是有差异的,学生学习的差异来源于生活的差异,而教学要求所有学生都所发展。因此,这种差异实际上是一种可供开发利用的教育资源。”

学生不听课,老师有责任。要让我们的数学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让学生开开心心地学习!关键是我们不要把教师的工作干成体力活和脑力活,而要干成智慧活。要充分承认学生间的差异,并以学生的差异作为基础,为每个学生设计好促进自身发展的内容和环境。

还是梁栋老师说得好:“教育体制里最本质的东西,不是制约而是解放,每个学生都有与生俱来的创造力,而师生的创造力才是教育改革的持续生命力。”我相信,只要我们真心关爱学生、相信学生、欣赏学生,传递正能量,真正践行居里夫人的期许:“我们要有恒心,尤其要有自信力。”那么,我们的数学课堂将会是高效的,师生也将会真正获得共同发展。自信,必将是学生受用一生的财富。

参考文献:

梁栋.自然式教学:顺应数学思维规律.见中国教育报,2012(11).

第7篇:挫折教育的概念范文

摘要: 注重培养学生全面的综合能力,是每一位化学教师的责任,每一个教育工作者要想方设法在各个教学的环节提高学生的素质。

关键词:化学; 素质教育; 能力培养

化学教学要从应试教育走向素质教育,作为教师,要摒弃过去的满堂灌、题海战术的教学方法,采用一些适合学生心理特征的灵活性强的学习方法,注重培养学生全面的综合能力。笔者认为:可从以下方面进行。

一、优化实验教学

实验教学的重视程度是素质教育的重要标志,化学实验是化学学科的灵魂。因此,化学实验教学除了培养学生实验能力之外,还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自学能力。优化化学实验教学方法就是要以化学实验问题为载体,以化学实验活动为形式,促进学生掌握知识,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化学教师应该切实转变观念,加强实验教学,在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科学的态度素养,形成化学实验教学的特色。

二、开展课外活动

中学化学教学大纲指出:“组织和指导学生开展化学课外活动,对于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开阔视野,培养和发展能力,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等都是很有益的。”课外活动四突出素质教育的一个不可忽视的方面,化学课外活动是学生自由发展才智的天地,是对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课外活动,能最大限度的使学生亲自动手实践,增加学生的兴趣,发展智力和能力,我们的教学更加紧密地联系社会,取得课堂上难以取得的效果。

三、培养阅读习惯

良好的阅读习惯对学生的学习活动所产生的积极作用是难以估量的。教师要指导学生分三个层次进行阅读课本。首先是粗读,也可采用回忆的方式,对本节课的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从而掌握本节课知识的重点和难点。学完一章后,必须对全章的知识进行有点到线、有线到面的总结,从而使知识系统化、网络化。其次是精读:在课本上勾画出重点,要逐字逐句理解其中含义、条件及使用范围,不要自行用其他的语言代替其中的概念,否则,易形成含义不清甚至错误。第三,消化知识重点并整理简要的阅读笔记,这样就把知识由自己消化、探索,真正变成自己的知识。

四、加强习题教学

化学习题教学,主要是指化学教学过程中所进行的例题讲解、习题处理和作业题、试题等教学活动,它是化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概念、性质、公式和原理教学延续和深化,是达到教学目的,培养和提高能力的重要环节。例题教学有助于学生理顺解题思路,复习巩固知识和明确解题规范。通过对典型例题的剖析,不仅可以收到以题及类举一反三的效果,更重要地是可以达到明确概念、掌握方法、启迪思路、培养能力的目的。习题练习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知识间的纵横关系,掌握知识的系统性,而且有助于学生掌握题型,开阔思路,熟悉解法,培养学生运用知识去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应选择具有启发性、典型性、规律性和针对性的习题,采用“多变、多析、多问、多解”的导向法组织学生练习,鼓励学生一题多解,多角度、多层次分析问题,进而达到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目的。习题评析能及时理清学生的解题思路,引导学生反思解题过程。通过评析沟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把知识讲活,从而达到培养学生思维变通性、创造性,开拓学生解题思路,提高解题效率的目的。教学中的疑点难点和重要的知识点,学生往往认识较模糊、欠深刻。在教学这类知识时,教师不应以讲代学,应注意激发学生主动讨论,组织学生认真剖析,做到去伪存真,把握重点,及时攻克难点。如:在学习“用双氧水制去氧气”一部分内容时,实验证明放入二氧化锰后双氧水才开始分解,那么二氧化锰是否是此反应的催化剂呢?要作出正确判断还要探究那些问题?学生经过激烈讨论,得出需要进一步探究“反应前后二氧化锰的质量是否改变”、“反应前后二氧化锰的化学性质是否改变”的结论,真正理解了催化剂的定义。这样,通过各种课程资源与教学策略的整合,变“结论式”教学为“研究式”、“探究式”教学,学生会体会到成功的愉悦,想象能力、创新能力的形成与提高也就水到渠成了。

五、过程――邀学生参与

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知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所要认识的是一种间接的、系统的知识。这些知识虽然是人类已知的,但对学生来说却是全新的。在学习这些知识的过程中,学生经历了从无到有的过程。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沿着前人研究、探索和发现这些知识的路子去思维。先从直观材料入手,积累丰富的感性认识,然后再通过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一系列思维活动,总结和归纳出规律性知识,从而使学生充满激情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全面了解这些知识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例如:不必拘泥于教材中的实验,而是想方设法为学生提供资料和材料,让学生大胆设计实验方案,组织学生展开讨论与想象,通过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方案,自主选择实验仪器,自主验证假设,最后得出结论。这样改进之后,学生的学习的主动性得到激发和提高,思维的广度、深度实现有效拓展,有利于学生全面、真实、高效地建构知识。总之,只有学生全身心并充满激情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才有可能实现个人综合素养的全面提升。

六、加强挫折教育,提高学生素质

第8篇:挫折教育的概念范文

【关键词】 体育教学 心理健康 性格培养

【中图分类号】 G633.9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4)03-012-01

一、心理健康的概念

健康的心理主要包括智力正常、心理特点符合年龄、完整的人格、尊重自己、尊重他人、人际关系的心理适应等等。心理健康的青少年胸怀坦荡、举止大方、言行一致;能正确地评价自己和他人,尊重他人,有礼貌,有修养;尊重别人的意见。他们身心发展极为迅速,在精神上处在断奶期,在内心上想摆脱成年人的依赖。接受新事物快,可塑性很大,这给他们的心理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动力,但也带来了很大的困惑。

二、在体育教学中进行心理健康的原则

(1)针对性原则。心理健康教育也必须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规律,有针对性地实施教育。

(2)主体性原则。是指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注意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

(3)发展性原则。是指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教师要以发展变化的观点来看待学生身上出现的问题,不仅要在对问题的分析和本质的把握中善于用发展的眼光作动态考察,而且在问题的解决和教育效果的预测上也要具有发展的观点。

三、体育教学活动中心理健康教育资源的分析

(1)丰富的情感体验资源。体育之所以能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原因在于体育教学中,学生通过身体活动能够体验到社会现实中不能体验到的积极情绪,可以满足学生的某种合理欲望(如自我表现欲),使遭受挫折后产生的不良情绪通过躯体活动得到宣泄、转移和升华,从而有助于身心健康的发展。

(2)锻炼坚强意志的资源。没有对自身力量的高度自信,没有坚强的意志,就无法发挥自己的身心力量去完成任务。在体育教学中,学生经过自己的努力,完成具有一定难度的工作后,成功感油然而生,这对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培养勇于拼搏和创新精神,锤炼坚强的意志,陶冶情操均具有推动作用。

(3)健全学生的人格资源。由于学生在体育教学学习中对自己认知、情感、意志、能力、性格等心理上的优缺点易于做出比较正确的估价,而为了完成体育学习任务和服从集体利益,学生必须提高自我教育的自觉性,增强自控能力,从而有利于养成活拨开朗、勇敢果断等良好性格,克服懒惰散漫、胆怯懦弱等不良性格。

四、在体育教学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与措施

(1)改善师生关系,营造民主的教育氛围,这是学生形成健康心理的基础。

(2)积极挖掘体育教材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有的放矢地进行培养。体育教学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蕴涵着丰富心理健康教育因素。

(3)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做积极主动的学习者。体育教学是师生共同的活动,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双边动态平衡。

(4)体育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运动技能学习效果的差别显而易见。学习心理的研究表明:凡是伴随着使人满意、愉快情感体验的学习活动,其活动常常受到强化;而不满意的情感体验则使活动受到抑制。教师应注意学生的情绪变化,及时表扬和肯定学生的优点。

五、体育教学不仅能强身健体,还对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具有十分重要的功能

大量研究表明:体育锻炼除了可以增强体魄、锻炼意志外,对促进心理健康的作用也是十分明显的。具体表现如下:

(一)能改善情绪状态

情绪状态是衡量体育运动对心理健康影响的最主要的指标。中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产生畏难、胆怯、自信心不足等情绪障碍,而体育运动则可以转移个体不愉快的意识、情绪和行为,使人从烦恼和痛苦中摆脱出来。

(二)可促进学生智力水平

如经常参加体育运动的话,能增进身体健康,进而促进智力发展。身体好是脑子灵活的物质基础,坚持参加体育运动,可以使大脑获得充足氧气,得到快速恢复,大脑良好的发育为智力发展提供了有效保证。

(三)可以增强学生的意志品质

意志品质是指一个人的果断性,坚韧性,自制力以及勇敢顽强的特征,培养坚强的意志是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又是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培养起来的。

(四)有助于学生确立良好的自我概念

自我概念是个体主观上对自己的身体、思想和情感等整体评价,由于中学生处于自尊心较强的阶段,体育运动正好为其自我概念的强化提供了一个良好的表现机会。

(五)有助于提高学生抗挫折的能力

学生身上肩负着沉重的压力,当达不到他们预期的要求,追求不到理想的目标时,就会给学生心理健康成长带来不利的影响,遭受挫折的学生在体育运动中表现出动作粗暴、语言粗鲁、攻击、不安、逃避和推诿等。针对这些表现,教师应采取正确的心理教育方式,运用体育运动特有的松弛、转移、激励和调控功能,使受挫学生的心声得以自由表述,压抑情绪得以彻底发泄。

(六)有益于协调人际关系,培养合作竞争意识

第9篇:挫折教育的概念范文

【关键词】 后进生;学习心理;教学策略

在教学活动中,我们感觉到几乎每一名学生都为自己的学习苦恼过,忧虑过. 特别是学习相对后进的学生,更明显地感觉到学习给他们带来的各种压力,而这种压力,影响着他们的心智健康发展,也给教学工作带来很大的阻力. 要大面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必须从研究数学后进生的学习心理入手,把教学落在具有个别的心理特征上.

一、数学后进生的学习心理特征

根据对学生的学习心理进行调查与分析,数学后进生的学习心理大致有以下几种状况:

1. 紧张、焦虑

怕测验、怕考试、怕老师提问,一到测验考试就担心,紧张,甚至睡不好觉.

2. 缺学习数学的内驱力

有个别学生认为学多学少无所谓,来学校是老师要我学,家长要我学,是迫不得已,得过且过熬到毕业.

二、数学后进生心理障碍的成因

数学后进生产生学习心理障碍的原因,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

1. 知识基础未打好

研究表明,在一个领域里学习后进的学生,往往伴随着这一领域内有关知识积累量的不足. 有些内容由于当时没有学会,就好像一道“沟”未能跨过去,这样的“沟”多了,就势必落后. 数学知识就像链条,一环扣一环,断了就衔接不上,如代数中的符号法则未掌握好,代数运算就不能正确进行;一元二次方程的解法不熟悉,就影响着二次函数的学习.

2. 学习目的不明确

认为反正学习跟不上,没有目标,滑到哪里算哪里,思想松懈,学习必然落后.

有些由于学习上遇到困难和挫折未能及时得到解决,缺乏自信心,甚至对稍加努力可完成的事自叹无能而轻易放弃. 三、教学可采取的策略

教学可采取的策略,可从人格因素和认知因素两方面着手. 人格因素方面,主要指成就动机的激发,认知因素这里主要指解决问题的思维策略.

(一)运用“知―行一情”的教育方式,启动内驱力

加强情感和意志教育是十分必要的. 依据当代心理治疗的理论,运用“知一行一情”的教育模式,是挫折教育的比较理想的方法.

所谓“知”,是“晓之以理”,是通过引导和教育,让学生在思想上认识挫折忍受力的重要性,树立正确对待挫折的态度和学会应付困难的办法.

“行”,“导之以行”,是指实际运用所学到的挫折技巧去克服拌折,并在此过程中经过努力取得成功,跳起来摘到果子.

学生的学习需要建立在本人努力的基础上,而教师在教学中又应照顾到后进生的认知水平和能力,通过一定程度的训练,使他们跳一跳能摘到果子. 以平面几何论证入门为例,对学习后进生可以采用“语言表达先行”的方法,通过一些浅易的例子,让学生用语言表达证题的思路,分析问题时,允许他们凭直觉发言,有了语言表述思路的训练,用文字表述证题思路的难度就大大减轻. 学生会产生“我能行”的心理效应. “情”,足“动之以情”. 让学生在情感上体验到正视困难、克服挫折、战胜自我带来的愉悦感和成功感,这种积极的情感体验成为吃苦耐劳行为的一种正强化. 教师要善于捕捉后进生的闪光点,一旦发现他们的进步,要及时予以肯定,对学习结果的评价,强调看本人的进步幅度.

“知一行一情”的有机结合,是外部诱因的一个内化过程,是培养学生自觉行为所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环,是挫折教育比较理想的方法.

(二)培养思维的主动性

从数学后进生的思维状况看,思维的被动性是学习差的一个根本原因,学习是思维活动,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培养后进生思维的主动性,调动起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显得迫切和需要.

1. 用“发现法”激活思维

基础差的学生由于知识面狭窄,思维活动往往固定在某一模式上. 考虑问题多从单维度出发,教师可通过变换题目条件,让学生思维活跃起来.

例如,学习了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方法后,给出这样的题目让学生讨论:

已知四边形ABCD,根据下面条件,哪两个组合能得出平行四边形ABCD.

① AD∥BC;② AB∥CD;③ AD =BC;④ A B= DC;⑤∠A = ∠C;⑥ ∠B = ∠D.

学生通过讨论,发现4个条件中两两组合可得6种结果,其中①与②,①与③,②与④,③与④和⑤与⑥等组合能判定所给图形是平行四边形. 这样通过变更不同的条件,得出相关的结论,使学生进一步熟悉平行四边形判定定理,从多角度去思考问题,发现问题,可以克服思维的惰性,使思维更灵活,更主动.

2. 用“比喻法”帮助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