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设计的美学特征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数字化;视觉艺术;美学特征
引言
我国在视觉艺术的发展上已经有了很长的历史,在时间的不断推移下,视觉艺术设计也在发生着一些变化。到了当前的数字化发展时代,视觉艺术设计的数字化就成了发展的主要内容,从而在美学特征上就有着比较突出的呈现。通过对数字化视觉艺术设计美学特征的理论研究,对这一设计艺术的认识就能得到进一步的深化。
1.数字化视觉艺术设计概念和应用领域
1.1数字化视觉艺术设计概念分析
数字化是在信息化时代中的一个特殊表现形式。在当今的人生活过程中,到处都有着数字化,影像以及数据信息等,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数字化在艺术领域也逐渐的发生一些变化,在应用之后能够在艺术表现形式上得到有效转变。数字化视觉艺术设计是通过对计算机设备的应用,能够把文字以及图像和音视频等得到有效的融合,对这些元素加以应用来创造的新的形式的视觉艺术[1]。这一艺术形式能够对人们的视觉感官产生很大的冲击,让人们对设计的内容产生情感上的变化。
1.2数字化视觉艺术设计应用领域
数字化视觉艺术设计在当前的生活当中已经有了比较广泛的应用,高科技的数码新媒体技术和传播观念的发展,就使得各国在信息产业上的投入愈来愈大,数码新媒体技术在娱乐以及动画和影响等多方面得到了广泛应用。对于数字化视觉艺术设计在技术层面能够分成三维以及视频等设计,从设计表现领域层面来看,能够分成平面设计以及动画设计和虚拟设计,不同的类型在应用的领域上也是不同的[2]。例如在动画设计类型上,主要就是在动画的影视制作上比较常用。而在虚拟技术的设计方面主要就是在电子游戏艺术设计方面得到的应用。
2.数字化视觉艺术设计体系和美学特征
2.1数字化视觉艺术设计体系分析
数字化视觉艺术的设计体系当中,数字化艺术设计和设计的主体部分,设计艺术主体的认识层面,人们是将头脑中的原有知识经验作为基础进行认识的。设计艺术在原来是通过笔实施构思传达的,这也是设设计艺术的主体。随着时代的不断变化,主体也在发生着相应的变化,任何的设计艺术主体是有着认知主体身份的,数字化的应用,就对人们的艺术设计主体发生了变化,所以设计艺术的主体是能够通过科技的发展进行转移的[3]。另外,在数字化视觉艺术设计体系中,设计艺术主体的情感层面,艺术设计主体和计算机间相互作用的方式是人机型以及人际机媒型和机机型。在计算机技术得到了迅速发展过程中,围绕着计算机产生的情感,就成为信息社会发展中的一个特有现象。数字化设计艺术和艺术设计手段方面也是体系中的重要内容,这就包含着数字化设计艺术本体,以及数字化设计艺术工具。还有是数字化艺术设计和设计的方式,这就包含着数字化设计艺术创作方式以及鉴赏方式、传播方式等。在数字化艺术设计和设计的对象和内容、设计环境等方面也是体系当中的重要内容。
2.2数字化视觉艺术设计美学特征
数字化视觉艺术设计有着美学特征的表现,由于数字化视觉艺术设计是通过图像以及文字和声音等多方面的元素综合呈现的,所以在审美特征上的表现就比较突出。在这一艺术设计过程中,能产生间离的视觉效果,动画虚拟和现实之间就能产生间离的视觉美学特征,从而留下了想象的空间,动画在制作过程中就在现实的束缚上比较少,能让受众在精神的需求层面得到最大化的满足[4]。数字化视觉艺术设计工程有着审美观,在新的时展背景下,人们的审美观也在发生着转变。从近些年的数字化视觉设计的发展情况来看,通过设计师的作品呈现就能发现,受众在审美观的要求上有着更高的体现,一些设计作品在民族的以及现代的特征上,有着艺术审美的追求,并且审美的特征也在随着市场的变化而有着微妙的变化。数字化视觉艺术设计的美学特征还体现在设计的课题认知结构的变化,数字化艺术时代是读图时代,也是视像的时代,在信息的膨胀发展背景下,不管设计主体好事客体都有着相同的效果影响。在设计的资料增多以及理论的多样化背景下,设计的客体就会向着主体进行转变。设计审美要能有艺术的感知性,形式要能是设计作品在表现语汇和手法等层面应当达到的水准,尤其是在整体上的完美意境要能得到最大化的实现,将创新和形式得到有机结合。
3.结语
总而言之,数字化视觉艺术设计过程中,要能对美学特征得到充分重视。在当前的人们生活过程中,对数码技术已经有着依赖性,视觉艺术设计发展的空间还比较大,这就需要能够在美学的元素充分应用下,对数字化视觉艺术设计进行拓展。此次主要从数字化视觉艺术设计的概念以及应用领域进行了相应分析,然后结合而是对设计体系和美学特征进行了相应探究,希望此次理论研究对实际理论发展有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唐丽,黄文静.数字媒体语境下的南京公共艺术设计研究[J].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06)
[2]李沙.数字雕刻在艺术教学中的应用与探索[J].美术教育研究.2013(07)
[3]高翔.数字化时代下的公共艺术研究[J].大众文艺.2014(24)
关键词:江南造园艺术;美学特征;现代室内设计
江南造园艺术具有风貌独特,小巧玲珑的美学特征,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在现代室内设计逐渐现代化,商业化的今天,分析江南造园艺术的美学特征,对延续江南地区的传统文化符号,提炼江南造园艺术独特的造园手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江南造园艺术的美学特征
1.1 哲学人文环境
(1)哲学思想环境。儒、释、道是中国传统思想的精髓。儒家思想主张积极入世,有所作为;而一部分文人士大夫因在当时的社会现实中无法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希望借助老庄与佛教思想寻求精神上的解脱,从而造成了江南地区老庄与禅宗合为一体的“隐逸”哲学体系[1]。老庄思想追求无为浪漫,纵情山水的人生态度,禅宗理念则以清净淡泊、随缘无求为最高人生境界,文人士大夫们将“据于儒,依于老,逃于禅”精神生活模式[2]赋予传统造园艺术之中,展现出江南传统园林平淡清深、幽雅脱俗的意境之美。(2)人文化审美情趣。江南造园艺术风格多受中国传统文人山水画的影响,所以园中的景物搭配,草木栽植都力求遵循传统山水画创作的立意原则和构图要领,使整个园林的构思、布局、色彩体现了深厚的人文底蕴和诗画情怀,并且将诗情画意写入园林之中,使得江南园林与诗画的结合更为紧密,体现诗情画意的美学意境。所以表现出进退自如、宁静自然的野逸境界,并且通过园中的山石草木传达出超凡脱俗、物我两忘的精神境界。园中花草山石的选择搭配,亭台楼阁的组合布局宛若一幅传统文人山水画,描绘出江南园林空灵隽永的自然意境,这是品味造园艺术审美心理的最高境界。
1.2 环境空间布局
(1)空间布局错落有致。江南造园空间组织呈现出多空间、多视点和连续性的变化特征,表现手法上由起始、发展、、结尾等几个阶段组成,构架出层次丰富的空间艺术形式和内涵。同时,整个园林空间的组成非常精巧有序,大空间中包含若干个子空间,并且相互连通,前后呼应,在空间的分隔与联系来处理空间关系,古典私家园林的内部空间通常按照功能关系划分区域和院落,其中包含了若干个空间层次和主要景物,因此江南园林在空间上关系分明,层次清晰。(2)空间表达含蓄内敛。江南造园艺术在空间文化上呈现一种封闭的内敛型特征,造园注重园内空间和景观之间的关系。观赏者游览园林时,常常把观赏的注意力放在园中,园内基本上与园外空间隔绝,并不发生任何关系。这种造园布局的产生来源于中国人多倾向于采取含蓄隐晦的方式来表达艺术作品,起到引而不发,显而不露的艺术效果。江南园林每每采用这种手法把某些精彩的景致藏于偏僻幽深之处,避免开门见山,一览无余,体现出一种含蓄收敛的秀美境界。
1.3 室内装饰艺术
(1)装饰色彩清幽典雅。江南园林的室内装饰色彩与北方喜用红黄暖色调不同,园内的楼堂厅阁,亭榭廊舫的外观色调大多以冷色调为主,白色的墙面,黑灰色的瓦顶。室内的家具色调也很相似,大多用色泽黑里透红而滋润的紫檀木和红木,或者用色调黄的淡雅深沉的黄花梨木制作。因此整个室内装饰色彩色深沉,沉稳厚重,在加之大堂内的字画都为素色,这就显得室内恬静自然,古色古香,优雅清新。(2)装饰图案精美、内容丰富。江南园林中装饰图案主要是各种各样的雕饰和铺装图案。园内的雕饰主要是木雕和石雕。木雕都位于建筑的梁,枋,柱,门窗,扇,屋外走廊栏杆处等,常见用木制横,竖棂条组成各种几何图形,雕工精美绝伦。这些雕饰不仅仅有美化装饰和营造吉祥如意氛围的效果,还具有吸音的效能,雕饰内容越丰富,室内的空间就越安静无声。铺装的图案形式也有很多种,主要分为花纹铺地和花街铺地。花纹铺地常用的有人字形,席纹式,间方式花纹。这些铺地多用砖瓦,石片,鹅卵石,碎瓷片和碎缸片等材料,材料和工艺变化万端,丰富多彩。
1.4 室内陈设布置
(1)室内陈设布局对称灵动。江南园林的室内陈设布局追求对称与灵动。它以门屏或窗构成了室内陈设的轴心和主景,家具、陈设品的布局接近对称式布局。紧靠门屏设置条案、方桌或放一床榻,两边置方几;门屏前方的左右两侧则相对排列靠背椅及茶几。对称排列的格局营造出稳定、肃穆、中正的空间氛围。但是对称式的陈设格局容易造成严肃、方正的理性氛围,于是在瓶、钟、石、镜、花等的配置上追求自然洒脱的形式,显得比较随意,构成室内陈设布局中的活跃元素。这样,打破室内陈设整齐化一的不拘形式,在对称中蕴含着不对称的因子。使整个室内布局“相间得宜,错综为妙”。(2)室内格调古雅厚重。江南园林中的家具陈设在江南文风繁盛的背景影响下古朴典雅,渲染出室内陈设的儒雅气息。室内家具与陈设主要明式家具与书桌案台,家具以古朴大方的褐色为主,与建筑梁柱门窗等的深褐色在色彩上保持一致。室内家具以木制家具为主,家具平面多为正方形或长方形,同时,建筑雕饰和家具雕饰有时会采用同样的纹样和技法,且在家具与陈设品的选用、搭配和排列上,大小适宜,配合得当,主次分明,这一切使得厅堂室内陈设与建筑特点、空间氛围和谐相生。
2 江南造园艺术对现代室内设计发展的影响
(1)追求闲适优雅的设计理念。现代室内设计往往追求民族性和地域性,主要反映在室内设计文化的精神和物质层面上。在经济全球化、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科技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使当代的设计师要创作出具有高雅格调的室内空间环境,依然会遵循“大象无形”、“大音希声”的创作之道[2]。现代人在繁忙紧张的工作之余,也希望能像古人那样享受畅游自然山川的悠闲乐趣。所以江南造园艺术的美学特质将这种从我国数千年的传统文化中提取出来的,并自觉地将这种传统文化融入到现代设计理念之中,对现代室内设计在设计思想上的发展起了重要的影响。(2)构筑曲径通幽的空间布局。现代室内设计是以创造良好的室内空间环境为宗旨,把满足人们在室内进行休闲、生活、追求高品质住宅享受的要求置于首位,所以在室内设计时不仅仅要考虑使用功能要求,而且要使室内空间舒适优雅;将江南造园艺术的空间布局融入其中,就可以处理好人们的活动规律、处理好空间关系、空间尺寸、空间比例;而且通过模仿自然形态,表现出师法自然的艺术创作效果,力图达到“虽由人做、宛若天开”的艺术境界,并合理配置陈设与家具,能够营造出独具风格的室内设计效果。(3)营造古朴典雅的装饰氛围。在现代室内设计中运用江南园林的传统装饰陈设艺术,可以创造出优美的室内环境、烘托出优雅的室内氛围、使室内空间具有层次感、塑造不同的室内风格、体现民族特色等作用。例如,在室内设计中想表现中式文化内涵的陈设,如明清家具,字画。此外,在墙上还可悬挂玉、贝、大理石的挂屏或在桌、几、案、地面上放置大理石屏、盆景、瓷器、古玩等。这些具有审美情趣的陈设元素组合在室内空间里,能对室内的空间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发挥陈设品在空间设计中的作用,就能创造出丰富多彩的人性化空间。
3 结语
现代室内空间设计飞速发展,越来越引人注目,许多新潮的风格流派及设计手法相继涌现。我们应该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将其发扬光大,把传统江南造园艺术的精髓同现代室内设计相结合,使其更加复合现代人的审美。
参考文献:
[1]郑曦阳.“隐逸”思想与江南古典园林审美[J].设计.
关键词:衬衫;美学;格子图案;配伍
精纺羊绒格子面料具有流行时尚的美学特征,它需要经过特殊热处理软化工艺,才能突破市场上少量使用精纺羊绒材料制作男衬衫的传统习惯。凸显格子的个性化设计特色。
1.格子的历史背景与流行
市场上的格子绝大部分是苏格兰格子及其演变设计。苏格兰格子距今有1700多年历史,一直以来,在苏格兰、爱尔兰、英格兰得到广泛应用。随着现代工业化的发展,人们运用格子图案的手法和形式越来越精细丰富,在相关协会注册可查的有2500多种,风格趋向多样化,打破了地域特征和阶层标志,体现了格子文化的经典与时尚。苏格兰格子服装已融入中国人的生活与艺术文化之中。
2.条格图案的美学特征
服装面料素材和人体结构素材是服装美学特征的基础。服装的形式语言有自己的逻辑格式,在设计过程中得到深化,形成再创造力,尊重生活对服装的要求。下面我从美学角度谈谈如何制作一款男衬衫来阐释格子服装的美学特征。
(1)格子素材美学特征。制作服装需要布料,图1、图2这两款格子布料选用的是以较粗的蓝色条纹为经纱和纬纱、以深灰为底色的精纺羊绒,从形、色、质等视觉方面能感受美学的内涵。
(2)几何美学。格子图案是以几何法则为基础的,格子条纹与水平方向呈一定的角度,如图1所示,格子条纹呈45°角,具有动态均衡与对称的美感;如图2所示,格子条纹与水平方向呈90°角,经纱长条纹具有经久不衰的美感,具有对称平衡的美学特征。垂直的单元格与较大范围的格子的面域的比例间隔,具有一种静态的平衡美。
(3)色彩美学。色彩和线条都具有独特的美感,具有生命力。格子面料素材的外形视觉要素重复变化,经纱条纹比纬纱条纹亮而深,决定物料的经纱方向,突出格纹面料的美学主题。通过条格形状的粗细明暗来体现物料色彩的轻重跳跃的变化,突出和谐平衡的美学特征。单元格的大小重复循环,在视觉面域内,连续重复的光泽会带来色彩的变化。
(4)羊绒材质的美学。为什么要选用羊绒格子面料做衬衫?格子面料是有生命力的,天然纤维的羊绒条纹色彩鲜明光亮,具有丰富的情感。衬衫选用深蓝色格子诠释为安定和庄重,中性灰色诠释为舒适、含蓄,具有成熟知性美。羊绒面料身骨挺括,手感滑润,触感温暖,富有弹性,具有一种庄重、成稳与典雅的高贵气质。
3.基于男性人体特征的衬衣,条格分割与比对的美学解析
(1)人体是服装的载体。服装讲究以人为本,男衬衫要符合男性人体的颈部、胸部、肩部与肩胛骨的造型特征。为达到高度合体,必须了解支撑点的形体特征数据,使作品具有审美特征,在服装再创造中使服装产生美学效果。① 颈部的美学。颈部是很美的不规则锥台体,男性颈部颈根部与上领口位置的角度约为17°左右,上下围度周长相差0.6~1.1cm左右,这决定设计成型领型与颈部贴体程度,体现外观造型。造型变化设计区域距离前领中点向锁骨方向3~7cm,可根据领宽、领厚及领型对翻领松量的影响来计算设计出最佳效果。②肩部的美学。宽阔的肩膀是健康男性雄健体型的标志之一,人体肩部特征最明显处是肩关节与肩胛骨的支撑点,肩部的骨骼和肌肉构成人体肩前部与肩后部的造型曲线,是设计合体男衬衫时体现服装美学的重要部位,决定了肩宽、肩斜度、肩线设计以及前身衣片在胸部的袖隆弧线造型的美观、精确。要想设计出后身衣片的袖隆弧线高度合体且饱满的服装造型,其关键是要处理好从平面到立体的结构设计来体现服装美学,使着装的舒适度要求符合人体工学。
(2)分析制作格子男衬衫的条格配伍的服装美学特征。制作的格纹男衬衫控制横竖条纹在各个身体部位与分割线及组合部分的比例,处理原则是不破坏单元格子的完整性,追求完美配伍,在视觉效果区域,即使是弧线,也追求视觉上达到一个整体的美学效果。格子元素的艺术性通过服装的整体表现出来,设计从平面到立体的结构,设计纸样,单件排料,结合工艺进行剪裁,严格根据格子尺寸来配伍。
下面从该衬衫的正面、背面、侧面来立体解析一下这款格纹衬衫的服装美学特征。
第一,服装正面。正面全图如图3a所示, 3.5cm宽的明贴门襟与左右前片的格子大小的整体中心位置完全吻合,给人的视觉感受是立体质感的美感与整体完美一致。正面局部图如图3b所示,在左前片的胸部的胸袋与整个前片融为一体,视觉效果完美一致,看不出有口袋部件;在衣身胸围线处,左右前片、前胸袋与左右袖隆的所有单元格都是水平一致,整齐规划。从图3b知,领子的立体塑型可体现男性的阳刚挺拔,领口条格左右对称,通过计算设计领口与领角的比例尺寸及领口斜度,加上绱领座的制作样板参数与缝制工艺的设计处理,一定要保证领型与单元格子的风格一致,把男衬衫领型立体灵性的美学效果体现出来了。在图3b中,前片胸围线至肩线这个面域,从横向视觉效果可看出,单元格前片横格纹与袖身纵向单元格对比准确。前片衣身袖隆的胸部弧线充分把握了人体胸肌凸起的曲线美。该设计体现了着装状态时前衣身胸部的饱满度,结合羊绒材质穿出了男性的端庄、高贵、稳重。
第二,服装背面。如图4所示,这款衬衫背部格子的美学可以从一根纵线和一根横线来审视。从纵线方向看到一个视觉中心带,以领面的后中线为中心,左右旁开4个单元格的宽度,为4~7cm宽。再向下来看领、过肩、肩胛骨以下的背片,领面的单元格纱向是水平的180°,过肩45°斜纱但横条纹与竖条纹互相垂直,视觉效果非常美妙。肩胛骨以下的背片的纱向是90°的经纱。肩与领的背部立体塑形后,这三个组合部分,不管哪个方向的单元格,其相互之间都达到视觉上的完美配伍。再看横纱方向,其视觉中心带是从肩线向后的过肩、下背片至肩胛骨下边缘与袖隆的后部分,所有的单元格都配伍为一个整体的效果。从整体看,后领与过肩、后过肩与下背片、过肩与袖后片、袖后片与后背片四者之间的所有单元格,形成了以四维立体的完美条格的整齐划一的服装美学效果,其艺术性深蕴其中,作品追求服装再创造,挖掘格子的艺术美。
第三,服装侧面。侧面前图如图5a所示,在衣身的腰围线位置的格纹,与袖子的肘围线位置的格纹在理论上没有原则性要求,但在用这款设计制作中,追求达到了整体对位的一致性。衬衫衣身和袖子从袖山线位置至肘线下来的位置,在着装状态下,这段距离两个组合部位的所有单元格都在同一水平线上,实现了完美统一。侧面俯视图如图5b所示,展示了领面、前片肩部、后片过肩的肩部、袖隆的袖山围部这四个立体面的所有的单元格都做到了完美配伍且比对完美。
第一个有体现美学特征的地方是在前片与后片肩斜线分割的情况下,追求把所有的单元格在不破坏完整性的情况下组合在一起。在着装状态,即使近距离也很难区分完整的单元格中间还有分割线,这种处理效果使该格子设计成为一个无缝分割的整体性艺术作品。
服装美学的最高创造是使生活具有艺术性,这款设计的第二个体现美学特征的地方是三维极致的服装美学组合。在图5c所示的侧面侧视图中,领面A与领座本来是一个立体组合,准确处理好翻领松量的技术处理,保证领面A与前肩部C、后衣身的肩部B跟整体格纹追求完美的配伍成功,这时来看这件格子衬衫,体现完美的效果。
这款设计第三个有创造性的地方是超越三维立体,追求A、B、C、D四维立体的条格着装状态下,所有的横条纹和竖条纹之间追求视觉的完美配伍,保证了格子面料的整体艺术性,从而提升了服装的整体美感,体现了一种知性与庄重,艺术与典雅的融合。这款设计的第四个体现美学造型特征的地方,如图5d所示的侧动图中,一个动态的格纹从肩缝到胸围线这段距离的面域,左右袖与衣身前后片横向的格纹体现了准确完美的艺术效果。
4.结论
全方位对格技术与追求美学视觉中心的单元格的配伍效果的理念,解决了当前服装设计与制作中服装各部位完美配伍格子困难的问题,在提升格子服装的艺术性的同时又重视其实用性,从而提升了格子衬衫的艺术品位。设计尊重面料风格与人体曲线美学特征,运用Auto CAD技术对衣身袖窿曲线进行三次平面结构的设计调整,设计出符合立体效果的服装,体现面料、人体与服装三者有机结合的美学,使更多格子服装体现男人的性格和品味,更具有艺术性和时尚特征。
参考文献:
[1]周 娥.浅谈苏格兰格子[J].科教导刊,2010(5).
[2]徐宏力,关志坤.服装美学教程[M]. 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7.
【关键词】传统美学色彩 内涵意义 艺术特色 平面设计 设计技巧
传统美学色彩是一个庞大而神秘的色彩体系。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美学色彩既是我国劳动人民长期审美活动与艺术创作的一种传承与积淀,同时也是我国传统思想观念在色彩领域的体现,因此,符合我国劳动人民的审美心理,对社会大众具有天然的吸引力。正如梁一儒先生在《民族审美心理学概论》中提出的:色彩文化是民族文化中最突出醒目的部分,对民族精神影响深远甚至记载着整个民族精神的全部过程。除此之外,传统美学色彩还具有符号性、象征性、装饰性等特征,使其与平面设计简洁、直白并具有深刻文化内涵的信息传播功能不谋而合,由此成为现代平面设计的重要元素之一。
一、我国传统美学色彩观
著名色彩理论家约翰内斯·伊顿曾在《色彩艺术》中说过:“原始社会就已经存在色彩的概念,是从无色光线及其相对无色的黑暗中延伸出来的。”①也就是说,在原始社会,人们已经具有认识审美色彩的冲动和本能,从而展示人类定位色彩美学内涵可能性的所有方向。在随后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由于地理环境、生活方式、宗教观念、艺术创作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从而形成了各民族独特的美学色彩观念和表达方式。众所周知,我国传统的文化精神、思想观念、艺术创作、意识形态等自成体系,对传统美学色彩的形成与传承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我国形成了儒家的五色世界观、道家的无色世界观、佛家的美术色彩观三种典型的美学色彩观。
首先,儒家的五色世界观经过长期发展逐渐演变成为中华民族美学色彩观的基础。早在2000多年前,《尚书》就有关于“五色”的记载:“采者,青、黄、赤、白、黑也;言施与缯帛也。”另外,《周礼·考工记》中也提到“画溃之事杂五色。五色之变以章,谓之巧”。尤其是到了西周时期就已有了强烈的“正色”与“间色”之分。由此可以看出,我国早期社会的劳动人民用五色来概括世间万色,从而将纷繁复杂的色彩秩序化、符号化、图式化。这种传统的五色观念比西方社会的色彩观要早1000多年,与其注重哲学思辨的色彩观相比,我国的五色体系充分表达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宇宙之间的关系,既推动了我国传统美学色彩的形成与发展,也有利于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播。从我国传统儒学思想的角度来说,正色,即青、黄、赤、白、黑,象征着权威和尊严;间色,即正色混合之后所得的颜色,象征着大众化甚至是卑微的身份和形象。在此色彩观的作用下,色彩与封建社会的军事、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社会等相结合,表现出鲜明的秩序感、规范性、指示性作用。
其次是道家的美学色彩观。众所周知,道家强调“淡泊无为”“清心寡欲”的人生观和处世观,认为“有无相生”“知白守黑”,一切事物的兴盛衰落、发展变化都是在“有”与“无”之间交替演变的,这是世界万物发展规律的两个极端,因此,在色彩观上也认为世界可以分为“黑”“白”两色。与处于主流地位的五色观相比,“白”表示无色、无形,追求的是“无色,而五色成焉”的表现效果;“黑”则是世界色彩体系的另一主体,表示有色、有形。
最后,我国佛教文化具有不同的产生根源,在与中原文化进行融合的过程中,在不同时期表现出迥异的用色特征,比如盛唐时期的佛教大量使用朱砂、青绿来强化冷暖色的对比,使整个绘画作品显得绚丽而辉煌。到了中唐时期,诸多佛教壁画开始使用土色、土红、赤石等色彩,使画面显得更加温和平静。佛教文化虽然在各个时期的色彩应用方面有所不同,但是在色彩观上都明显地体现出“和”的观念,追求“无、空、化、和”的理想境界。唐朝著名画家李思训绘画时金碧青绿的浓重颜色便是受佛教色彩观的影响而形成的。
二、我国传统美学色彩的设计性特征
设计性特征即符合设计性需求、满足设计标准的一系列特征。传统美学色彩是在中华民族区域环境中形成并成长起来的一种色彩认知与审美体系,具有与生俱来的亲和力,使其具有装饰性、主观性、象征性等特征,给人以强烈视觉冲击力和深刻印象,这恰恰满足了包装设计的需求。具体来说,我国传统美学色彩的设计性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传统美学色彩的观念性与视认性
我国传统美学色彩是审美精神与文化观念的结合体,是意念造型的自由理想色。正如上面所说,在原始社会,人们已经具有认识、审美色彩的冲动和本能,从而展示着人类定位色彩美学内涵可能性的所有方向。在随后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由于地理环境、生活方式、宗教观念、艺术创作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形成了各民族独特的美学色彩观念和表达方式。比如红色在中国被普遍看做喜庆纳福之意,几乎在所有喜庆节日里,红色都会遍布于各个角落;而黄色在古代社会则是帝王御用之色,象征着皇权尊严,表示着高贵的身份地位。
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色彩所代表的原始宗教、图腾崇拜以及不同学派思想观念的意义在逐渐淡化,甚至所具有的浓厚民俗色彩韵味也已经消退,但千百年来人们对特定色彩所形成的观念固化和视认习惯却无法改变。因此,这促使诸多美学色彩成为认知性极强的造型语言,其在平面设计作品中所呈现出的民族观念与视认特征要远远大于色彩本身的视觉吸引力,与平面造型的结合,能够有效地实现“以色达意”的良好设计效果。
(二)传统美学色彩的装饰性与诱目性
我国传统美学色彩除了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观念性、视认性、文化性特征之外,还具有明显的装饰性与诱目性特征。比如中国先民在新石器时期制造出来的彩陶就已经具有了运用色彩装饰器物的观念。秦汉之后,不仅色彩日趋精美完善,应用范围和装饰技巧更加丰富多样,而且色彩装饰也明显地突破了五色的限制。至唐朝时,织锦色彩高雅富丽、唐三彩华贵斑斓,甚至是宫殿装饰也具有了重彩装饰的效果。
从历史发展角度来说,我国常采用色相对比、补色的方式来实现装饰性效果。比如敦煌壁画、永乐宫壁画等采用对比色的方式实现了饱满并富有视觉冲击力的效果。除此之外,我国传统美学色彩在进行装饰的同时还常遵循“红配绿,明黄配暗紫”以及“人的色彩本质要求补齐原色”的规律。整个调子鲜明醒目,具有强烈的装饰性效果,从而形成了我国传统美术、服饰设计、建筑装饰独具魅力的色彩装饰效果。事实上,强烈装饰性效果的“诱目性”特征,正是当前平面设计所追求的视觉效果,与其配色原理也有很多相似之处。
(三)传统美学色彩的象征性与寓意性
《中西色彩比较》中曾明确提出:“色彩象征是古代东西方各民族运用色彩的主要精神内容和依据,象征色彩的形式特征主要是使用颜色单纯、色彩对比鲜明并且具有明显的自发精神的启示性。色彩普遍性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从表面上看,远古民族做出自律性的色彩象征选择时,主要是取该民族特定环境内恒定的色彩信息影响,却没有一个民族的象征色彩离开人类原始色彩的本性。”②简而言之,色彩已经突破了装饰性、诱视性、文化性的内涵意义,而具有更深层次的象征。中国作为世界上运用象征色彩最早的国家之一,其色彩的象征性与寓意性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色彩象征着明显的阶级等级观,尤其是在服饰色彩设置中体现得尤为突出,不同颜色代表着高低贵贱的等级思想,比如《唐书·车服制》中规定:“三品以上服紫,四品、五品服深绯、浅绯,六品、七品服深绿、浅绿,八品、九品服深青、浅青。”除服饰之外,建筑用色也存在着明显的色彩等级规范。其次,色彩还象征着一定的吉凶观。民间生活中,人们常依据自身的愿望去理解和使用色彩,使其被赋予一层带有浓厚世界观的象征意义,比如黄色代表着权威、地位和尊严;红色象征着吉祥如意;白色则代表着哀伤;黑色代表着沉重等。在平面设计过程中,如果设计师能充分理解色彩的象征意义,并结合产品的使用环境、使用对象,进行有效的设计融合,必能设计出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传统美学色彩在我国现代平面设计中的应用
(一)传统美学色彩的象征性应用
诸多传统美学色彩是对自然界事物的一种表象描述,因其特殊视觉效果给观赏者带来不同的感官体验,被赋予人类多样化的精神情感和象征意义,约定俗成地成为象征性的符号和图式。无论是古代的艺术创作,还是现代的平面设计,这种象征性意义都是相通的。比如上文所提到的色彩象征着人们的身份地位、品质、性格等,在平面设计中,如果设计师能根据作品欣赏者的信息需求、文化背景、性格特征、生活品位、欣赏水平等方面的信息,有效地选择与其身份地位、品质、性格相符的色彩作为平面作品的主体色,必然能大大提升作品的吸引力和信息传播力度。因此,在现代平面设计中,还需要对传统美学色彩的象征性内涵进行深入的文化分析,结合作品欣赏者的文化背景、等方面的信息设计,从而实现传统美学色彩的现代化。
(二)传统美学色彩的装饰性效果应用
传统美学色彩在长期使用过程中形成了规律化、秩序化、理想化、程式化的装饰规范或标准。体现在具体的美术作品中即是色彩关系要适宜、形式化,既符合设计主体或图形样式的形象特征,同时也符合社会大众的主观意念和审美喜好。因此,将传统色彩应用于现代平面设计作品中,既能在色彩上体现出装饰性的效果,同时又具有浓厚的传统文化韵味。比如日本著名设计师杉浦康平设计的京剧表演海报,以孙悟空形象作为画面的造型原本,采用摄影的艺术感染力和直观形象性,再现孙悟空生动的造型特征,既激发了观众的视觉兴趣,同时又传达出京剧的表演范式和艺术魅力。从传统美学色彩应用的角度来说,京剧明亮的黄色服饰与黑色背景的搭配,对比强烈而醒目,使人联想到民间对联中的色彩应用方式,极大延伸了传统美学色彩的应用范围和表现力,突出宣传主题,同时在社会大众心里产生形象认同感和文化亲和力。
(三)传统美学色彩的程式化应用
我国传统美学色彩在长期的艺术创作和审美实践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形成了程式化、标准化的使用规范,它既表现为象征意义的程式化,同时也表现在搭配关系的程式化。因此,从传统色彩应用的角度来说,艺术创作的过程是一个对色彩应用规律、内在范式不断探索的过程。比如纯色之间的搭配,尤其是红与黑的搭配在我国传统社会由来已久,能够产生强烈的对比效果;补色之间的搭配,比如红色与绿色之间的搭配象征着吉祥如意,正如民间常说的“要喜气,红兼绿”,二者也能够产生强烈的视觉对比效果。
在现代平面设计过程中,如果设计师能有效地把握我国传统美学色彩的程式化使用规范,必能够极大提升其作品的艺术水平,增强其视觉吸引力和信息传播效果。
注释:
①李广元.色彩艺术学[M].哈尔滨:黑龙江美术出版社,1994:152.
②邓福星,唐家路.中国民间美术学导论[M].哈尔滨:黑龙江美术出版社,2000:176.
参考文献:
[1]马方春.试论色彩、图形、文字在平面设计中的运用[J].艺术百家,2011(2).
[2]张来源.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元素在现代平面设计中的运用[J].包装工程,2008(8).
[3]陈祥.浅析色彩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J].大众文艺,2011(21).
关键词:整体环境;功能;审美意义;室内设计
中国分类号:TB48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4115(2014)05-130-1
一、前言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广大人民群众的审美思维也在变化,对于室内设计中的美学要求也在相应地提高,室内设计不仅需要对人们的心理、生理等要求予以满足,还要对实用功能、文化内涵、人际交往、人与环境等多项关系基于环境整体的不同程度来进行综合性地处理,同时还需要将审美价值和审美意义充分地体现出来,对审美情感进行有效地表达,本文就室内设计中的美学法则进行探讨。
二、基于形态学视角看室内设计中的美学法则
室内设计的本质就是造型艺术,它是组合多种视觉的物质元素,使之能够具有三维空间形态特征,但是室内设计又不同于其它纯粹欣赏艺术形式,实用的动能属性是室内设计的重要特点。基于形态学视角来看,室内设计中的内容任务及美学要素可以分为以下一些方面:
(一)美学装饰要素
室内整体空间中顶、墙等各界面及柱子等建筑构件,对其进行适当的装饰,构成了完美室内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利用丰富多变的装饰形式和不同装饰材料的质地能够将不同地域的历史文化特征充分体现出来,同时也能够展现出不同风格的魅力,体现出设计者的思想与风格设计。
(二)空间要素
室内设计中的基本任务就是要给人们以美的感受,同时要合理化布局空间,所以,设计者要赋于空间一种全新的形象,同时也要对时代审美特点和技术特点勇于探索与创新,而不能只是拘泥于过去形成的空间形象。
(三)美学色彩要求
室内色彩除了会影响到视觉环境外,还会对人们的心理、情绪造成直接地影响。科学的运用色彩能够有助于健康、有利于工作,只有将室内设计中的色彩处理得当,才能够获得美的效果,也能够符合空间的功能要求。
美学装饰要素、空间要素、美学色彩要求虽然都有各自不同的价值,但是却不能孤立对待,它们一起构成了室内设计中的美学价值,缺一不可。形态学提供了各美学要素的组合法则,同时还将其应用在研究艺术设计的特征和甄别艺术设计的风格、流派等方面,具体到室内设计而言,主要是考虑如何张扬设计的个性,对室内设计中自我创造的思维特征以非中心、非总体性的思维方式来进行规范、审视,由此可见,形态学视角对于室内设计的创作带来了许多富有成效、且又积极向上的影响。
三、整体环境观念下的功能与审美意义的表达
当代室内设计应该要树立起整体环境的设计观念,这里的“环境”有两层含义:其一是指大环境概念,包括建筑外观在内的广场、街道、庭院,乃至整个社区、地区、城市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其二是指狭义的室内环境,主要包括室内声、光、热、空气质量环境、视觉环境、空间形态等心理环境、物理环境。
每个地方都由于当地的生产力水平、社会背景、气候条件、地理位置等因素的差异,进而形成了当地所独有的理想精神、审美取向、价值观念、生活方式,进而形成了丰富多彩、具有个性差异的地域文化,它和气候、物种、地貌等结合在一起构成了当地的文化景观和自然景观。室内设计强调“以人为中心”,那么就要求不仅要基于功能方面来对符合人们生存和生活方式所需的实用要求出发设计,而且还应该对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人文关照予以考虑,满足人们的心理愿望。室内设计应该基于大环境整体的高度来表现其风格形式,把室内环境视作一个符号系统,运用符号学的方法、理论来符号化处理设计元素,能够通过对设计形态符号的隐喻功能、象征功能充分运用,来体现审美价值、审美意义,表达审美情感,将室内设计的时代特色和地域文化内涵准确地反映出来。室外大环境的“外”和室内设计的“里”,二者均是不可分离、辩证统一、相辅相成的。室内设计作为大环境系列“链中一环”,切记不可脱离大环境中的社会意义、社会特征、文化、自然来进行孤芳自赏。从目前来看,室内设计还存在着缺乏个性、缺少创新、相互类同的情况,这主要是来自于很多室内设计师不了解大环境这个整体,进而使得设计构思封闭局限,让整个设计流于一般、缺失内涵。
参考文献:
[1]黄薇.中国传统建筑室内设计之美学精神初探[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09,(07).
[2]张雪,詹秦川.浅谈技术美学在室内设计中的运用[J].美与时代(上半月),2009,(07).
[3]王钰锋.浅析我国传统室内设计的意象之美[J].艺术教育,2008,(01).
建筑设计属于现代设计范畴。现代设计包括产品设计、视觉设计、环境设计三大类别,建筑设计位列环境设计中的重要位置。“环境设计包括有室内设计、庭园设计、建筑设计、城市设计和国土设计等,它是以整个社会和人类为基础以对空间进行规划为中心的创造性活动。”
1.环境美学的概念
人们一般把环境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环境美学研究的对象就是现代工业文明基础上所展开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密切交织形成的人类生存环境。美的标准应该是人类自身生存的适宜度,所以环境美学首先应该从人类生存的外部环境如森林、河流、海洋等以及对生态平衡的保护。
2.建筑环境美学的特征
建筑环境美学就其特征来看,第一便是严格遵循建筑科学和环境美学的规律性,力求在一定的经济、建筑科学技术条件下,尽可能处理好实用空间与视觉空间、周围环境的关系,使建筑实体分割出来的实用空间组合是在空间上和谐连续变化的序列;其次便是建筑环境美学必须沿袭我们中华民族优秀的建筑风格和传统,在现代建筑群的塑造上体现出时代性、民族性、地方性。当然,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们还要注重新、旧建筑群的整体协调,使整个城市的建筑,既保持历史文脉的延续性,又各具特色并展现新时代建筑风格的雄浑气魄。
二、建筑设计的美学特征
要提升建筑设计的美学水准,首先要掌握建筑设计的美学特征,而建筑设计的美学特征,又以建筑艺术本身的美学特征为依托与载体。
1.实用性与艺术性的统一
建筑设计的实用性,是整个建筑设计的基础与前提。建筑设计首先要充分考虑到实用性,包括建筑的内部空间适用于主体的活动需要、外部形式适应于材料的结构功能。早在2000多年前,古罗马的建筑家维特鲁就提出了建筑设计的三要素:实用、坚固、美观,这一理念至今仍不过时。也就是说,建设设计要做到实用性与艺术性的统一。例如我国古典建筑设计中的飞檐,有“如翼斯飞”之感,但它最初的设计目的并不是美观,而是为了解决采光和防止溅水的技术问题。又如故宫宫殿大门上的红门金钉,设计的初衷也不是为了装饰,而是连接木板和横串,在钉上加上帽以防雨水腐蚀。
建筑作为一门艺术,是一种固定的工程形式,必须充分考虑到建筑物与固定环境的和谐关系,例如贝聿铭1968年设计的一座64层办公大楼,其斜方形平面、四个立面全部使用玻璃幕墙,可以把整个城市街景全方位、广角度、动态性地映影出来,并可使室内室外的人互相观望,从而开了“光亮派建筑设计”的先河。
2.抽象性与形象性的统一
建筑设计的抽象性,表现在它运用象征、隐喻、朦胧等手段,营造出形式美。例如北京天坛设计成圆形,地坛设计成方形,就象征着天圆地方。古希腊建筑用刚劲挺拔的陶立克柱象征雄健的男性,以修长轻盈的爱奥尼亚柱象征温柔的女性。而欧洲许多教堂用十字形平面象征耶稣受难。如此等等,不胜枚举。建筑设计的形象性,表现在它运用具体形象,表现建筑的形式美。例如美国纽约的TWA候机楼,用壳体组合结构,以四片薄壳展翅的形象造型,表现出“飞翔”的意境。北京奥运会的“鸟巢”,用鸟巢的形象表现“人类共同家园”的思想寓意。澳大利亚悉尼歌剧院,则用帆船、贝壳等多义化形象,表现“意通大海”的思想内涵。
3.艺术与文化性的统一
建筑设计的艺术性,不止表现在它的形式美、抽象性、形象诸方面,更重要的是它具有音乐性,具有韵律性、节奏性,所以建设称作“凝固的音乐”。黑格尔曾以古希腊建筑三种格式的石柱为例。说明由于台基、柱身、檐部的体积、长短、间距的比例不同,分别形成庄重、秀美、富丽的三种不同风格,这就同音乐中的倾歌、抒情曲、多声部合唱三种形式一样。建筑设计的文化性,表现在建筑艺术本身的文化内涵上。有人说:“建筑是用石头写成的史书。”古埃及的金字塔、中国的长城,都成为人类文化的标志。因此鲍列夫在其所著的《美学》一书中说:“人们惯于把建筑称作世界的编年史:当歌曲和传说都已沉寂,已无任何东西能使人们回想起一去不返的古代民族时,只有建筑还在说话。在古书的篇页上记载着人类历史的时代。”
三、建筑设计的美学语言
1.空间与形体
所有的建筑艺术,都是由建筑物的空间和形体两部分构成的,空间与形体,是对立统一的关系,既互相独立,又互相依存,各以对方的存在为自身存在的条件。而建筑空间是指利用墙壁、门窗、房顶、楼板、柱列等构成大小、开合、纵横、明暗、内外的空间组合。按结构特性分为室内空间、室外空间;按功能特性分为专用空间(私属空间)、共享空间(社会空间);按形态特性分为固定空间、虚拟空间、动态空间。形体又称实体,指建筑物的屋顶、地板、墙壁、门窗、楼顶、柱列等实在部分和物体。形体分为二棱体、正方体、半球体、棱椎体、圆柱体、扇体、不规则形体等。
2.色彩与光影
色彩的运用是构成建筑艺术的基本手段之一。建筑色彩设计,应与周围环境与建筑物特色相一致,并从功能、主人性情、审美习惯出发,追求一种色彩意境。如起居屋可取温暖型、卧室可取沉静型、贵宾室可取华贵型等不同色彩。
3.质感与修饰
质感指材料表面的质地特性作用于人眼所产生的感觉反应。质感又分天然质感与人工质感两类,并分为粗、中、细三种形式。修饰包括装修和装饰,又分为构造类、即塑类、浮雕类、壁饰类、小品类五种。建筑之所以称作艺术,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装修与装饰艺术的参与。
四、建筑设计的美学呈现
1.比例与尺度
比例指物体的此一部分与彼一部分之间或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大小关系。建筑物的比例,指它的整体或各部分、各构件本身,或它们之间的大小高矮、长短、宽窄、厚薄、深浅等各方面的比例关系。如“黄金分割率”、模数比例、等差数列、调和数列等。尺度与比例关系密切,尺度指物体的形体与人体、物体各部分之间合适的尺寸关系。
2.均衡与稳定
均衡指建筑物前后、左右各部分之间的轻重关系。稳定指整体上下之间的轻重关系。建筑设计要做到均衡与稳定的统一。
3.节奏与韵律
节奏指建筑物形式要素有规律的重复。韵律指建筑形式要素以节奏为前提有秩序的变化。
4.多样与统一
多样指建筑要素之间的差异、变化而不是雷同。统一指建筑要素之间在形式上的某些共同特征和它们之间的关联、呼应、衬托、协调关系。
参考文献:
[1]齐康.城市建筑[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7.
[2]赵巍岩.当代建筑美学意义[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8.
[3]刘维屏.环境科学与人类文明[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
Abstract: This article summary elaborated environment esthetics and the building environment esthetics's concept, the characteristic, unify the building esthetic ecology beautiful principle, proposed that moves toward the ecology esthetics from the traditional construction esthetics the trend of development, obtains the creation which China constructs to have with the natural paragenesi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dea conclusion.
关键词:建筑环境美学 生态美学 可持续发展
key word: Construction environment esthetics Ecology esthetics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作者简介:吕锦玲(1979―)女,四川大竹人,四川天一学院,助教。
一、环境美学与建筑环境美学
(一)环境美学的概念
人们一般把环境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环境美学研究的对象就是现代工业文明基础上所展开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密切交织形成的人类生存环境。美的标准应该是人类自身生存的适宜度,所以环境美学首先应该从人类生存的外部环境如森林、河流、海洋等以及对生态平衡的保护与居住地的绿化安宁等多种手法的美化过程进行研究,构成环境美学的框架。
(二)建筑环境美学的特征
建筑环境美学就其特征来看,第一便是严格遵循建筑科学和环境美学的规律性,力求在一定的经济、建筑科学技术条件下,尽可能处理好实用空间与视觉空间、周围环境的关系,使建筑实体分割出来的实用空间组合是在空间上和谐连续变化的序列;其次便是建筑环境美学必须沿袭我们中华民族优秀的建筑风格和传统,在现代建筑群的塑造上体现出时代性、民族性、地方性。当然,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们还要注重新、旧建筑群的整体协调,使整个城市的建筑,既保持历史文脉的延续性,又各具特色并展现新时代建筑风格的雄浑气魄。
二、建筑审美观念的变化
一本《寂静的春天》引发了全世界对环境问题的关注,在改革开放的大跨度进程中,在城市化进程提速的当今社会,建筑群体充斥着我们的生存环境,人们对建筑的审美观念也在悄然发生变化。
(一)传统建筑审美及设计的特点
传统建筑设计在兼顾一定审美需求的同时更注重的是其使用功能,在建筑的设计中往往会忽略掉其居住的舒适性及其与周围环境的和谐、统一等需求。建筑设计上的模仿和建筑科学技术的局限是传统建筑的弊端,千百年来约定俗成的审美眼光对现代建筑群体的形成有了一定的阻碍。面对当今严峻的生存环境,传统建筑设计及评判标准由于缺乏对环境、生态和与建筑相关的环境产生深刻认识,使得我们的建筑物与周围的环境没能很好的融合在一起。因此,传统建筑的审美标准在人类越来越高的生活质量要求和复杂的生态问题出现时发生了变化。
(二)生态美学
在自然中,众多生命与其生存环境所表现出来的协同关系与和谐形式就是一种自然的生态美。空气、水、植物在生命维持的循环中相互协调,这本身就是美。而我们建筑师的创作则是营造一种人工的生存环境,如果契合我们现在所依赖的生态环境的实际情况,不得不说当代建筑设计的最高目标就是创造出可持续发展的人工生态系统,我们借助于建筑师的生态观念、高超的科学技术和结构手段,在遵循生态规律和美的创造法则的前提下,进行加工和改造,建造出具有生态美学标准的人居环境。
(三)建筑审美的生态美原则
“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古今中外的建筑师们都把建筑当作为一门艺术,从色彩、造型、风格内涵以及周边环境美化等方面提升建筑物的美观要求,如若从生态美学的角度去研究建筑审美的标准,那么生态美学的三个特征应是建筑审美评判的尺度。
生态美学的特征一:生命力。生态美是以生命过程的持续流动来维持的,良好的生态系统遵循物质循环和能量守恒定律,具有生命持续存在的条件。如果建筑物的存在时以牺牲环境、损害生态系统和巨大的能源消耗为代价的话,那么建筑物本生便不具有生命力,没有生命力的建筑物根本谈不上美。
生态美学的特征二:和谐。生态美是指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的互惠共生,使人工系统的功能需要与生态系统特性在各自的运行中和谐共存,这就营造出了人工环境和生态景观的和谐美。对于建筑物而言,和谐不仅指的是视觉上语周围的融洽,而更应是使用功能和城市、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上的融洽。
生态美学的特征三:科学发展。建筑得存在是为人类服务的,在争取到自然与和谐的前提下,创造出使人生理、心理、现实、未来的需求能得以满足且具有发展特质的建筑应是当代建筑师设计的一个原则。在现代建筑物的设计上我们应该具备科学发展的眼光,达到环境的持续循环利用。
三、结语
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提高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的建筑已经在国际现代建筑舞台上扮演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中国建筑师已不能再拘泥于传统的建筑审美观念中,更应该肩负起使得建筑物与自然和谐共存的艰巨使命,改变观念,从生态美学的角度去审视建筑形态。今天,我们在向世界展示中国改革开放巨大成就的同时更向世人展现出的既有我们和谐共存的利用自然、创造环境的思想,更有我们研究环境、与自然共生的可持续发展的创作理念。
参考文献:
[1]马文起.关于城市的环境美和环境设计的几点思考[J].河北林学院学报,1991,6.
我国传统美学色彩的文化内涵
正如上文所说,五色的提出,尤其是正间色的划分,充分揭示出了现实世界中的色彩规律,从而奠定了我国传统美学色彩形成与发展的基础。从艺术表现与审美特征的角度来说,黑色是我国古代单色崇拜时间最长的颜色,被称为是“众色之王”,象征着坚毅、刚直、无私、严正等。白色被列为正色,能够带来光明、纯洁、充盈的视觉感受。红色则是民间节庆的主色,象征着吉祥、如意、喜庆、欢快等。黄色一直都被视为皇家专用颜色,由于具有中和色的特征,因此被认为是最美的颜色,象征着高贵、丰收、热烈等。青色是一种冷色调,给人带来平静、安宁的感觉,象征着生机勃勃的春天。由此看出,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一方面贵黄尚红,追求色彩的动感、绚丽、热烈、奔放的视觉效果,比如在宫殿装饰、服饰色彩、民间艺术创作等领域应用较广,是一种实用性较强的色彩;另一方面,我国劳动人民尤其是诸多艺术家也具有尚黑崇白的色彩观念,追求这两种色彩所带来的朴素、静态、简洁、浓淡互衬以及虚实变化的视觉效果,比如在水墨画创作、瓷器绘制等领域应用较广,甚至还形成了系统的应用技巧和理论学说,因此,黑与白是一种典型的艺术色。
总体来说,我国传统美学色彩作为大众色彩应用与艺术创作的重要视觉表现形式,在长期的历史选择、传承与发展过程中积淀了丰厚的文化内涵,浓缩成具有民族情感和传统文化意蕴的色彩认知,在形式、心理等方面都能获得人们的接受。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既是我国传统色彩的文化性、审美性与艺术性特征;同时也是其在当前平面设计中的得到广泛应用的价值所在。
我国传统美学色彩在现代平面设计中的应用
平面设计兼具艺术性与实用性两方面特征。在其文字、图形、色彩三大组成元素之中,色彩是最具视觉感染力和冲击力的元素之一,更重要的是,它同时也是一种表情达意的手段,在设计作品中能够极大地增强人们的感知、记忆、联想等心理感受,强化平面作品的信息传播功能。而我国传统美学色彩是劳动人民长期审美活动与艺术创作的一种传承与积淀,同时也是我国传统思想观念在色彩领域的体现,对社会大众具有天然亲和力。因此,对于传统美学色彩的使用成为平面设计增强实用的重要手段之一。具体来说,传统美学色彩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方式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1.中国传统美学色彩的象征性特征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
诸多传统美学色彩是对自然界事物的一种表象描述,因其特殊的视觉效果给观赏者带来不同的感官体验,由此被赋予了人类多样化的精神情感和象征意义,约定俗成地成为象征性的符号和图式。无论是古代的艺术创作,还是现代的平面设计,这种象征性意义都是相通的。比如上文所提到的不同的色彩象征着人们的身份地位、品质、性格等,在平面设计中,如果设计师能够根据作品目标欣赏者的信息需求、文化背景、性格特征、生活品味、欣赏水平等方面的信息,有效地选择与其身份地位、品质、性格相符的色彩作为平面作品的主体色,这必然能够大大提升作品的吸引力和信息传播力度。比如2011年春节期间,可口可乐公司推出的平面广告作品,就是以中国传统的红色为背景,加上身着蓝色长衫的小胖男孩,透露出一股浓厚的喜庆、团圆、幸福、美满之感,正好迎合人们在春节时的心情。
除此之外,不同哲学观念影响下的色彩也形成了不同的象征意义。比如儒家文化认为“黑、白”两色是不祥的象征,在心理上给人以悲凉、肃穆的暗示。而道家和佛教则认为“黑、白”两色具有正面的象征效果甚至认为二者是“万色之源”等等。因此,在现代平面设计中,我们还需要对传统美学色彩的象征性内涵进行深入的文化分析,结合作品欣赏者的文化背景、等方面的信息,从而实现传统美学色彩的现代化应用。这需要设计师对我国传统文化,尤其是设计作品的信息传播对象有一个系统而深入的了解,据此进行作品色彩的选择和应用,从而发挥其在作品中应有的功能价值。
2.传统美学色彩的装饰性效果在现代平面设计中的应用
传统美学色彩在长期的使用经历中,形成了规律化、秩序化、理想化、程式化的装饰规范或者是装饰标准,体现在具体的美术作品中也即是色彩关系要适宜、形式化,既符合设计主体或者是图形样式的形象特征,同时也符合社会大众的主观意念和审美偏好。我国传统美学色彩的装饰性主要表现在色彩鲜明、纯度较高;色彩丰富、对比统一;简练概括、以少胜多等等。因此,将传统色彩应用于现代平面设计作品中,既能在色彩上体现出装饰性的效果,又具有浓厚的传统文化韵味。比如日本著名设计师杉浦康平设计的京剧表演的海报,以孙悟空的形象作为画面的造型原本,采用摄影的艺术感染力和直观形象性,再现孙悟空生动的造型特征,既激发了观众的视觉兴趣,同时又传达出京剧的表演范式和艺术魅力。从传统美学色彩应用的角度来说,京剧明亮的黄色服饰与黑色背景的搭配,对比强烈而醒目,使人联想到民间对联中的色彩应用方式,极大地延伸了传统美学色彩的应用范围和表现力,突出宣传主题,同时在社会大众心里产生形象认同感和文化亲和力。
3.我国传统美学色彩的程式化在现代平面设计中的应用
我国传统美学色彩在长期的艺术创作和审美实践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形成了程式化、标准化的使用规范,它既表现为传统美学色彩所表现的象征意义的程式化,同时也表现在搭配关系的程式化。事实上,在很多传统的艺术作品中,看似随意的色彩选择与搭配,但却都蕴含着约定俗成的程式化关系。符合这种程式化的色彩使用规范,就能够创作出符合大众审美追求的艺术作品,如果打破这种规范,就会给人们带来一定的视觉上的或者是心理上的不适感。因此,从传统色彩应用的角度来说,艺术创作的过程也就是一个对色彩应用规律、内在范式不断探索的过程。比如纯色之间的搭配,尤其是红与黑的搭配在我国传统社会由来已久,能够产生强烈的对比效果;补色之间的搭配,比如红色与绿色之间的搭配象征着吉祥如意,正如民间常说的“要喜气,红兼绿”,二者能够产生强烈的视觉对比效果。在现代平面设计过程中,如果设计师能够有效地把握我国传统美学色彩的程式化使用规范,必然能够极大地提升其作品的艺术水平,增强其视觉吸引力和信息传播效果。
在办公空间中,如果没有各种各样的陈设品,办公空间就会缺乏生气和活力。这就好像人只有骨骼没有肌肉一样,是不完整的。室内空间陈设作为办公空间设计的主要内容之一,对空间设计的效果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所以,研究居室办公空间设计中的美学元素,对设计办公环境设计具有重要意义。在办公环境中陈设艺术品,就像在景观公园里设置楼台水榭、山河石草、幽静小路一样,能够赋予空间活力与生命力。内部环境的营造体现出的思想与感情就能体现出空间的整体意境与主题特征。观者感知环境的气氛与意境,进而冥想与回味,得到精神的享受,随着设计师的思路走进美的世界。
二、美学元素在办公设计中的应用
办公空间设计的内容、任务以及设计中体现的美学要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办公空间设计的根本任务,是让使用者在实际应用时感受到空间形象及空间效果的情感与内涵。因此,设计者应该对空间有一定的自我理解和诠释,有对空间的效果和功能的把握,要在设计实践中勇于探索和发现新的材料及设计手法,进而赋予空间时代感和设计美感。
2.色彩运用得当能够产生优秀的设计效果,既能使使用者获得美的享受,又能满足办公空间设计的功能要求。在视觉环境中,室内色彩产生的影响最大,会影响人们在办公空间内的工作效率及热情。室内色彩设计应随着现代美学观点的变化而变化,同时也要遵循设计中的色彩构成美学规律。
3.装饰美学要素办公空间内在建筑整体立面的墙面、棚顶、柱子以及其他建筑构件是构成办公空间的主要部分,设计者需要对其进行必要的修饰和改造。在装饰过程中,设计者要尽可能地利用各种各样的表现形式,并符合材质本身的特性,以便获得丰富的办公空间设计的艺术美感效果。同时,设计也要体现出不同地域的历史文化特征。这三种美学元素具有相对独立的价值,但不能单独存在,三者缺一不可。在办公空间设计中,整体美感元素的表达需要各级、各类美学元素和谐统一在一个整体框架中。从形态学的视角分析,整体的效应大于每一个个体的较多,仅仅依靠整体中的一部分,设计就不能体现出预想的效果。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