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病虫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土壤肥料;品质;影响;措施
中图分类号:S158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70533155
1 土壤肥料ε┎品质量所产生的重要影响
土壤熟化对农作物生长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在土壤对农产品质量产生的影响的过程中,土壤的熟化程度具有重要作用。土壤熟化程度是对土壤中含有的各项对农作物生长极为有利指标的含量程度进行衡量,其中包括微量元素、锰元素、活性铝以及酸碱度含量。农肥中,最为常见、也是最为重要的氮肥,可促进农产品蛋白质以及糖量的提高。由于土壤的熟化程度可对农作物中形成氨基酸、蛋白质的过程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丰富农作物的营养成分,提高产品的质量和口感。实践证明,在农作物种植环境及种植方式相同的情况下,具有较高熟化程度的土壤对农作物中蛋白质形成更为有利;有机肥不仅可使农产品的品质以及质量的提高,而且还利于优质良好的外部环境的创造。有机肥和无机肥相互结合,可使农作物生长的条件得到改善,促进产品质量和产量的提高。
2 农业产品的质量受土壤肥料影响的实际状况
2.1 种植模式单一
受传统种植方式的影响,绥化地区在农作物种植时,优质高效的种植技术得不到很好的应用,导致生产资料投入过多。种植模式的高效性可使土地得到合理利用,同时也对产品质量产生影响。其中包括施肥的科学性和土地利用的合理性。例如,在进行茄子和马铃薯此类茄科作物种植时,不能科学地利用土地,采取连年种植的方式,导致病虫害的频繁发生,对产品质量及产量造成严重影响。再如,在作物种植时,间套种植模式得不到很好的利用,对光温、肥料的吸收利用等产生重要影响,使土地利用率降低等。
2.2 化学产品的滥用
农业生产中,病虫害的发生比较常见,为了减少农作物遭受病虫害的侵害,农药等一些化学产品得到广泛使用。在防治过程中,虽然能够对病虫害起到很好的抑制作用,但是农药的过度使用,将会对产品质量产生较大影响。农药的过度使用,造成农药残留过大,导致产品质量下降,质量检测不合格,同时造成土壤的严重破坏。
2.3 肥料管理及使用缺乏严格性
由于目前绥化地区的土壤肥料市场管理制度缺乏严格的执行力度,管理意识比较薄弱,导致诸多假肥、问题肥流入市场。同时,在肥料的使用过程中缺乏科学的思想意识,为了促进作物产量的提高过度使用肥料,严重影响农作物的顺利生长,使产品质量得不到保障。
3 增强土壤肥料对农业产品质量影响的有效措施
3.1 开展多元化种植模式
采用多元化种植模式,不仅可以提高土地的有效利用率,同时利于由于土壤问题而引发的病虫害现象的减少。比如采用轮作、间套方式进行马铃薯和玉米以及甘薯和玉米等高低作物的种植,使水肥光温得到充分利用,确保土地的有效利用;同类型的农作物避免连作,比如同属茄科类农作物的茄子和马铃薯等,可使病虫害发生机率减少,提高农作物产量,确保农产品的质量。
3.2 合理使用化学产品
在农作物生产过程中,由于农药在产品中有残留,严重影响了产品的质量,因此在防治病虫害过程中,农药使用的频率应当适当减小,对病虫害进行有效检测,同时可采用天敌的引入或者对中心病株进行剔除等物理方法及生物方法对病虫害进行科学防治。
3.3 提高施肥的科学性
肥料施入的科学性是充分利用生产资料、提高产品质量的重要保障。施肥的科学性需要结合不同作物采取恰当的施肥方法。比如,对氮需求较多的农作物,可适当施用尿素;对于肥料较为敏感的农作物,则可适当施入渣肥或者农家肥。并且在条件许可时可进行种植大户与科研单位进行合作示范活动,通过示范效应,将一些肥料施用的方法传授给农户,继而实现施肥的科学性。
3.4 强化肥料市场的监管力度
不断完善肥料市场的监管制度,确保农业生产肥料质量。相关职能部门则要加大对假肥、问题肥生产制造以及倒卖机构、个人的惩治力度;加大相关知识的宣传力度,增强农户肥料购买的安全意识,提高肥料的正确辨析能力。
4 结束语
土壤肥料是影响农业产品质量的重要因素。因此为了使市场需求得到满足,对农作物品种及种植方式进行研究,对土壤进行有效改良、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引进科学的施肥方法、积极推广先进的种植技术,强化市场的监督管理,确保产品质量及产量的提高,推动农业生产的科学化、规范化、健康化发展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气候变暖不仅仅加剧了病虫害的危害,更加速了病虫害种类数量的增加。以水稻、小麦农作物植物的螟虫和稻瘟。在20世纪50年代较为猖獗,之后10a危害逐渐减弱。但是,近年来随着气候的变暖,螟虫的数量又在逐渐增大。而且出现了新型病虫害稻飞虱。有关数据显示,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连续出现了12个季节性变暖。季节性变暖不仅能够降低病虫害的死亡率,还会增加冬季的病虫害数量,从而危害到农业生产。在季节性变暖期间,病虫害危害也达到了最高值。例如,河南省冬季蝗卵密度是常年的2.3倍,广东地区的短翅型褐飞虱数量急速增加。除季节性变暖外,暖春、炎夏等季节的病虫害危害也在逐渐加剧。
2季节性变暖对中国农作物病虫害的影响
2.1缩短病虫害越冬周期,加快病虫害繁殖周期
有关数据显示,全球气候变暖,导致我国多年来呈季节性变暖趋势。季节性变暖现象的出现会改变冬季的低温状态,缩短冬季时间,从而降低病虫害的死亡率,加快病虫害的繁殖,危害我国农业生产。首先,季节性变暖能够使病菌的越冬时间延迟,尤其是会延长冬季病菌的繁殖时间,增加菌源基数。实践证明,季节性变暖导致病菌的繁殖、感染率相比于常年能够增加50%。譬如2006年,河南省许昌市冬季温度平均比往年高3℃左右,12月中旬小麦纹枯病病株率比往年高7.2%左右。而且季节性变暖的病虫害存活率能够达到往年的2倍。其次,季节性变暖会是病虫害的发生期、危害期提前。有关调查显示,小麦病虫害的发生期相比于往年能够提前20d。而且季节性变暖还会造成病虫害区域的迁移。
2.2季节性变暖会造成病虫害的界限北移
众所周知,北方冬季并不适合病虫害的生存。但是,气候变暖则会使南北的冬季温度差异缩小,从而促使病虫害逐渐向北方迁移,这会加剧我国农作物病虫害的危害。加之季节性变暖会使病虫害的生存率提高,这对于主要的农作物种植区域——北方平原来说并非是件好事。有关数据显示,季节性变暖会造成稻飞虱向北迁移3个纬度左右,小麦条锈病的越冬海拔升高200米左右。这也就意味着在一些病虫害无法越冬的地区也会发生病虫害。例如,1979年褐飞虱虫卵在29°N附近地区的游草和再生稻上也能够繁殖,这不仅会加重我国农作物病虫害的防治难度,还会影响我国农作物的产量。另外,界限北移会加重农作物病虫害的危害,加快农作物的繁殖数量。一旦病虫害的危害加剧,会严重危害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
2.3季节性变暖会加剧暖春、炎夏季节的病虫害危害
季节性变暖并非只是暖冬。气候变暖还会使炎夏持续时间变长、温度升高,同时也会造成春季的提前来临,从而使病虫害的生长周期延长。有关调查显示,暖冬和暖春都会造成病虫害初发期提前。而且持续性的暖春还会造成病虫害的时段性衰减。比如,禾谷缢管蚜在高湿阶段还会演变成为优势种群。另外,炎夏的高温会影响到病虫害的繁殖,延长病虫害的繁殖期。而夏季的延长意味着凉夏周期的延长,会加剧病虫害的生长。总的来说,季节性变暖会使中国气候向利于病虫害爆发、危害加剧的方向发展,从而影响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为此,若要避免季节性变暖对农作物病虫害的影响,应当从我国农作物种类、农业布局等方面入手,才能做好农作病虫害的防治工作,促进我国农业发展。
3结语
关键词:水稻 病虫害 防治技术 无公害
在农作物生产中,采用无公害种植技术是人们对环境以及健康要求的必然结果,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经之路。随着近年来我国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随之提高,与此同时人们对于粮食生产工作也提出了新要求。目前,人们在生活中对于农作物已从传统的数量要求逐步转向为以质量为主的现代化要求,在这种农业生产趋势下,采用综合防治技术进行农作物种植与生产显得十分重要,尤其是在水稻种植中,采用虫草害和无公害防控技术更是重中之重。
一、水稻病虫害概述
水稻病虫害防控技术是无公害水稻生产中的关键措施与方法,也是当前水稻种植与生产的核心环节。在目前的水稻种植过程中,采用无公害、病虫草害综合防治技术是从稻田生态系统出发,综合考虑各类有害生物、有益生物、中性生物和周围环境等多种因素的相互关系,从而协调水稻种植与农业防治、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之间的关系,使得在水稻种植的过程中能够全面科学的控制各种病虫草害。就目前农业生产而言,人们为了保障生态环境的合理发展,在工作中一般都是严禁使用各种剧毒、高毒和高残留的农业药品和化学产品,而是在工作中推广使用无公害、无污染的新型治理方法。
1、水稻草害
水稻是我国第一大粮食作物,水稻在种植的过程中稻田杂草丛生,种类众多,各地由于气候环境的不同其杂草发生的种类和时间也不尽相同。在目前的水稻种植过程中,全国稻田中大约有两百多常见的杂草种类,其中发生最为普遍,危害最为严重的杂草也大约有四十余种。其中在目前的水稻生产中,以稗草危害最为严重,其危害面积也最大。其次就是异型莎草、鸭舌草等。
2、水稻病害
水稻作为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其种植面积排列全国农业之首,占全国总耕地面积的大约1/4,年产量更是高达我国粮食总产量的一半左右。但是水稻病害也是较为严重的,是影响水稻生产的最为重要的一环。根据多年的工作总结与分析,在目前社会中最为常见的水稻病害约为一百多种,就目前正式记录在案的水稻病虫害也有七十多种。
二、常见的水稻种植防治措施
1、 农业防治
在水稻无公害栽培中,农业防治是根据有害生物的生理生态学特性及其发生危害与有关农业因素的关系,在保证无毒、丰产、优质栽培的前提下,结合各项农业措施的改进与提高,对水稻农田生态系统调控达到控制某些有害生物危害的作用。
1.1选用抗病虫优质丰产良种
经试验和调查表明,推广使用抗病品种,稻瘟病发病率平均减少70%以上,减少农施用量超过50%。
1.2科学进行栽培
合理施肥,使作物生长健壮,增强抵抗病虫能力;实行宽窄行栽培,改善通风透光条件,创造良好的稻田小气侯;合理轮作,改善土壤理化性状,影响有害生物栖息生活条件,减轻病虫害危害;发扬传统农业精耕细作的优点,开展人工中耕除草,尽量少用或不用除草剂,创造有利于有益生物生长繁殖的生态环境条件。
2、生物防治
2.1推广生物防治技术与农业立体种植、养殖有机结合,形成生物最佳的空间结合模式
2.1.1稻鱼、稻蟹共养防治虫害、草害,大幅度提高稻田综合效益
某市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在建立稻鱼、稻蟹共生示范基地,在稻田内放养鱼或蟹,至2006年已发展稻田养殖2 133.3km2以上。在水稻田中利用放养的鱼类、蟹类来消灭害虫和杂草,减轻虫草危害。有的养殖稻田还在田内的四周安置电灯,夜间用来诱杀害虫以供稻田内鱼儿取食。这些田块在大田生长期内基本未用化学杀虫剂。
2.1.2稻鸭共育防治有害生物,实现增产增收
稻鸭共育是在稻田内放养鸭,鸭捕食稻田内的各种害虫,吃、踩杂草等有害生物,耕耘和刺激水稻生长,鸭粪还可肥田。由于减少农药施用,保护了农田生态环境,生产出的稻米和鸭肉品质优良无害,因此具有巨大的推广前景。
2.2充分发挥天敌对有害生物的防治作用
依据预测预报放宽对害虫的防治指标,改进化学防治技术,减轻对天敌和环境的不良影响。
2.3利用生物农药防治水稻害虫
使用生物农药以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量,如利用Bt乳剂防治水稻上的鳞翅目害虫,能有效地防治病虫害,减轻病虫对农药的抗药性,同时又能大大降低对稻田环境的污染,提高水稻的卫生品质。
3、化学防治
3.1安全化学防治方法
化学防治是无公害水稻生长的重要辅助措施,仅在十分必要的情况下才可以使用;但必须根据病虫害的预测预报,准确掌握防治指标和防治适期,选择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品种,以达到既有效控制病虫草害的发生危害,又最大限度地减少农药污染,保护生态环境的目的。在病虫害发生初盛期或一般发生时,使用无污染的农药品种,病虫害大发生时,则选用化学农药混配剂使用。2种以上病虫发生时,选择具有兼治作用的农药复配剂。严格禁止使用剧毒、高毒、高残留的农药品种,限制使用高效、低毒、安全的农药品种,推广使用无公害的植物源农药品种。最后1次用药应严格控制用药时间。
3.2坚持农药的合理轮换
长期在水稻上使用单一品种农药不仅残留量增加,而且使病虫产生抗性。因此,在水稻病虫害无公害防治中必须对所选用农药进行合理轮换,如用吡虫啉拌种,有效防治秧苗期稻蓟马、稻飞虱的危害,代替以往使用呋喃丹、甲拌磷撒秧板习惯,秧苗移栽前用1次锐劲特,控制大田移栽的返青期二化螟、稻纵卷叶螟的危害,以代替秧苗期和大田期大量施用甲胺磷的习惯。通过这些低毒、高效农药替代使用后,稻谷中的有机磷含量会大大降低,大米品质才能达到无公害大米的要求。
4.3选用合理的用药方法
根据无公害水稻生产的要求,只有选择适当的施药方法,才能发挥农药的效果。选择合适的农药和使用方法,必须加强病虫的测报工作,才能掌握用药的关键时期。防治时期一般是在病虫一生中的薄弱环节,也是作物最易受害的危险期,要做到消灭病虫在大量发生之前。要严格按照规定的浓度和用量施药,如浓度过低,效果差;浓度过高,浪费农药,还有可能使农作物产生药害,增加残留等。配药时用清水,先配成少量的母液,再配成规定的浓度。如果病虫同时发生可将农药混合使用,以提高用药效果。
摘要:水稻病虫害严重影响了粮食的产量和质量,文章结合笔者自己多年的观察研究和理论实践,深入分析了常见的稻瘟病、水稻纹枯病、稻飞虱等水稻病虫害的特征和防治措施,并且提出了实施水稻病虫害防治的保障措施,以期提高水稻生产的质量和数量。
关键词:病虫害 特征 防治 保障 措施
粮食是我们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水稻病虫害对我国粮食产量和质量造成了巨大的威胁,如何保障粮食的增产增收是现在农业生产的重中之重。通过各种手段对水稻病虫害进行有效的防治,不仅可以减少农业的损失,还可以提高我国的粮食安全,为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保障。
一、常见病虫害的特征和防治措施
1.稻瘟病
稻瘟病是水稻重要病害之一,又名稻热病,俗称火烧瘟、吊头瘟、掐颈瘟等,发生苗瘟时发病的秧苗底部都变成黑褐色,上边变成浅红褐色或者黄褐色并干枯而死。由于危害时期和部位不同,可分为苗瘟、叶瘟、穗颈瘟、枝梗瘟、粒瘟等。稻瘟病病菌主要在病稻草上越冬,第2年从病稻草上传人稻田中侵染为害。病菌传播主要靠风传播,雨、水流、昆虫也可传播。
为了准确及时用药,首先应进行病情调查,一般于水稻分蘖期前,每逢降雨后到感病品种的高肥田、入水口以及粪堆底(生长茂密地段)等处进行调查,观察有无急性型病斑出现,如有,就需及时使用75%三环唑、甲基托布津1000-1500倍液进行喷雾;亦可采用富士一号750mL/hm2稀释水900kg进行喷雾。在水稻孕穗破口时期,无论稻田是不是发病,都要采用20%三环唑可湿性粉剂1.5 kg/hm2稀释水900kg进行喷雾防治一次。在稻子抽穗以后发现穗颈瘟,要用富士一号1500mL/hm2稀释水900kg进行喷雾。
2.水稻纹枯病
水稻纹枯病又被称作云纹病,氮过量、密植、灌水过多均易导致纹枯病严重发生。一般以分蘖盛、末期至抽穗期发病为盛,以抽穗期前后发病更烈,主要侵害叶鞘和叶片,严重时可危害穗部和深入到茎秆内部。
对于纹枯病的防治可以采用清除菌源的方法,将杂草铲除,将发病的稻草处理掉,不用其还田;要对稻田实行合理的施肥和灌溉,增强秧苗的抵抗力;另外要及时喷药,5%井冈霉素水剂或20%粉剂对水喷雾或泼浇、或制成毒土撒施在稻基部;也可用20%稻脚青可湿性粉剂、25%粉锈宁(三唑酮)可湿性粉剂、2%农抗120水剂喷雾。
3.稻飞虱
稻飞虱俗称“蜢子”,也是主要害虫之一。稻田发生的主要是白背飞虱及褐飞虱。一般在水稻的前期以白背飞虱为主,后期以褐飞虱为主。
稻飞虱是近年来连续严重爆发的水稻害虫,随着杂交稻面积的扩大以及稻飞虱的迁飞危害,防治需采用“狠治一代,控制二代”的策略,治秧田,保大田,治前期,保后期。穗前治虫保苗,压低虫口基数,防后期上穗为害的防治策略。稻飞虱的防治适宜期应该在田间有虫量达到50头或稻秧百丛以上时开始用药,效果比较好的药剂有瑞士先正达公司生产的50%吡蚜酮(顶峰)、25%的噻嗪酮、20%扑虱灵和叶蝉散等。
二、实施水稻病虫害防治的保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 水稻病虫防治涉及的面比较广,关系到各地区农业生产、生态安全,以及农民的增收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各地去要给予高度重视。加强领导,确保各项防控措施落实到实处;还要是加强农业技术培训,各地区要组织多形式的技术培训,宣传并普及病虫害的防治技术,提高病虫害防治技术的入户率;另外还要加强对农药产品质量的检查,严禁假冒伪劣农药的上市和下田使用,禁止使用不科学、有效成分含量低、防治效差的复配制剂。
2.选用优良品种 选取优质、高产、抗病或耐病的2-3个品种搭配种植;种子消毒杀菌,1公斤种子用三克20%三环唑浸种24小时;早插秧、多施基肥,并做到早追肥,不要施用氮肥过多、过迟;如有急性型叶瘟病斑出现应立即用40%稻瘟灵可湿性粉剂每亩60~78克或20%三环唑可湿性粉剂,每亩78~100克加水50公斤喷雾。
3.控制肥料用量 氮肥施用不能过量,合理密植浅水勤灌,适度晒田,增强水稻抗倒抗病能力;6月下旬至7月上旬防治,防2次,隔7天一次,亩用5%井岗霉素水剂150毫升或50%托布津100克兑水50公斤喷雾,均匀喷到稻株中下部。施用井岗霉素最好在雨后晴天进行。
4.农业防治为主 农业防治是在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前提下,通过完善耕作制度,选用抗病品种,开展健身栽培管理以及改造自然环境,来抑制或减轻病虫害的发生。以病虫害防治为目的的稻田生态系,是由水稻、病虫害和环境因素(生物和非生物的)3个最基本的要素组成,寄主是病虫害赖以生存和繁殖的物质基础,又是病虫的栖息场所,在稻田生态系中和病虫害互为环境条件,同时两者又受到周围环境共同的影响,当环境条件适宜病虫害发生时,就会形成病虫害的猖獗,病害流行,否则病虫发生就会受到抑制。农业防治采用的各种措施除直接杀灭病虫害外,主要是恶化病虫害的营养条件和生态环境,调节益害比,压低病虫基数,抑制其繁殖和侵染。
关键词:微生物农药;病虫害防治;应用策略
中图分类号:S482.3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70533017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人民生活物质水平不断提高,人民的健康意识也随之提高,对于食品的绿色、健康、无农药、无公害、无污染的需求日益提高。目前,o污染的植物病虫害的绿色研究已经引起了全球此领域专家学者们的广泛关注并展开了全面而深入的研究,希望能够在对植物病虫害的防治方面上,对环境、人类以及生物不造成任何不良的危害。
1 微生物农药
微生物农药指的是采用微生物自身体内的生物活性成分,提炼生产能够对植物病虫害起到预防和治疗作用,并且能够促进植物生长的生物制剂[1]。微生物农药的特点主要有:对环境无污染,不损害人类和其他动物的身体健康,能够具有良好的防止效果;对病虫害的防止具有靶向性,对有益生物和动植物不造成损害;农药的原材料都来自于自然界,具有天然属性,还能够被自然分解,能够实现循环利用;能够避免植物病虫害抗农药性的产生,有效实现防止效果[2]。
2 我国微生物农药的应用现状
微生物农药领域的研究在我国一直处于活跃状态。在2000年时,我国的微生物农药生产厂家数量就已经近70家,微生物农药在植物病虫害防治中的应用已经遍布我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应用范围包括棉花、蔬菜、水果、林业以及粮食等等,能够针对20多种病虫害进行防治。我国针对真菌制剂已经有超过20a的研究历史,我国的真菌制剂研究主要是绿僵菌和白僵菌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目前,白僵菌在我国对于植物病虫害的防止面积已经超过了66.7万hm2土地面积,但是白僵菌的制剂成品,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研究开发出来。
3 我国微生物农药存在的问题
虽然微生物农药在我国植物病虫害方面应用较为广泛,但是微生物农药在田间的农药实施效果具有不稳定性,影响微生物农药在植物病虫害方面的防止效果,微生物农药的不稳定性也造成农药效果见效慢。由于我国农民文化程度不高,导致其对于微生物农药这种新型农药的优势和优点没有足够的认识和了解,造成了我国微生物农药在植物病虫害防治中的应用难以推广。当前,我国微生物农药在我国田间的应用,需要解决微生物农药应用不稳定、田间农民对于微生物农药的环保型高、化学毒性小、药效见效慢等相关问题,要加大微生物农药优越性的宣传力度,加大农民对于微生物农药的深刻认知,积极推广微生物农药在植物病虫害防治中的应用。
4 我国微生物农药的应用策略
4.1 加快我国微生物农药形成产业化发展
应该加快我国微生物农药形成产业链的发展速度。微生物农药在植物病虫害防治中的应用是未来我国田间植物病虫害防止的必然趋势,因此,微生物农药的研究应该朝着产业化发展方向迈进,微生物农药产业化的形成能够推动我国微生物农药的应用范围,微生物农药进入市场销售,有利于我国微生物农药替代化学农药作为防止植物病虫害的农药,用市场机制逐渐倒逼化学农药退出农药市场,对于土地环境具有直接或间接的保护作用。
4.2 微生物农药开发融合无公害农业生产基地建设
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的基础,就是微生物农药,所以,想要微生物农药得到有效应用,就要将微生物农药开发融合于无公害农业生产之中,要在无公害农产品的生产过程中,广泛的应用微生物农药制剂,将微生物农药制剂在农业生产基地当中得以推广和应用。要适应我国对于微生物农药的发展要求,积极响应国家政策,最大范围的发挥微生物农药在植物病虫害防治中的作用和功效。
5 结语
目前,微生物农药制剂在我国田间植物病虫害的防治当中,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我国微生物农药制剂的研究和开发也在不断的进行当中,相关领域的研究正在呈现出深入性和全面性。要顺应发展要求,积极参与微生物农药的开发与研究,加快微生物农药产业化的发展速度,不断将微生物农药开发融合无公害农业生产基地建设,大力发展和推广我国微生物农药在植物病虫害防治中的应用,减少环境污染,保护人类和动植物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邱德文.生物农药研究进展与未来展望[J].植物保护,2013(05):81-89.
一、预防为主,综合防治
“预防为主,综合防治”是我国植保工作的一贯方针,也是生产无公害农产品的重要指导思想之一。
二、控制环境,减少用药次数
许多病虫害的发生及危害要求特定的环境条件,如黄瓜霜霉病在高湿条件下危害严重且易暴发流行,保护地蔬菜灰霉病在连续阴天时容易大发生等。所以,根据具体病虫害的发生特点,创造不利于其发生和危害的环境条件,可限制许多病虫害的发生,从而减少用药次数,降低农药残留与污染,保护生态平衡,有利于生产无公害农产品。
三、充分利用农业综合措施减少病虫发生
利用农业综合措施防治病虫害,是最古老、最经济、最有效的一类防治方法。目前在生产上常用的农业综合防治措施有:搞好田园卫生,清除遭受病虫危害的农作物残体;高垄栽培,防止水传病害;剪除病虫危害过的作物残体,防止扩大危害;及时通风降湿,控制病害发生;地膜覆盖,降低环境湿度;合理施肥浇水,提高植株抗病能力;果实套袋,防止病虫危害;合理轮作倒茬;选用抗病品种;使用无病毒苗木等。
四、不宜见病虫就用药
在各种作物生长发育过程中,都会不同程度地发生多种虫害或病害,但对人类经济活动真正造成较大损害或损失的病虫害只有少数种类,对于那些对农业生产基本没有影响的害虫或病害,虽然生产中时有发生,但并不需要用药防治,从生态系统的角度来说,“和平共处”是最好的选择。而对于那些对农业生产会造成较大或重大损失的害虫或病害,就应当重点防治。也就是说,防治病虫危害是指防治那些对人类活动会造成显著经济损失的害虫或病害。
五、防治主要病虫害,兼治次要病虫害
在作物的生长发育阶段,可能同时或先后有不同程度的多种病害或虫害发生,但在防治时不能眉毛胡子一起抓,要善于抓住主要病害或害虫种类,集中力量解决对生产危害最大的病虫害问题,对次要病虫害则要考虑兼治;同时还要密切注意次要病害或害虫的发展动态和变化,有计划、有步骤地适时防治一些较为次要的病虫害。例如,果树休眠期防治的中心任务是消除越冬的病源和虫源,主要措施是搞好果园卫生;果园展叶开花期应着重防治病害的初侵染和害虫的始发,采取的具体措施和选用的药剂种类、药剂浓度、用药时机等,应主要针对当年可能严重发生的病害及害虫,而且要尽量兼顾防治其他病虫害;结果期至成熟采收期,以保证果实正常生长发育为主,主要措施以保果为中心,兼顾保叶。另外,不同环境或气候条件下的病虫害防治重点也不相同,如防治苹果早期落叶病,在沿海地区的果区以防治斑点落叶病为主,而在陕西果区则以防治褐斑病为主。
六、抓住关键防治时期防治
常见种植作物一般都有比较明确的、需要重点防治的病虫害,应根据不同病虫害的发生发展规律,按照“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抓住不同病虫害的关键防治时期进行重点防治,以收到事半功倍的防治效果。如防治保护地蔬菜灰霉病,若遇连续两天阴天,则应立即喷药防治;防治黄瓜霜霉病,应以发病前预防为主,避免病害蔓延;防治梨黄粉蚜为害,一方面要在树体萌芽前均匀周到地喷药,另一方面在树体生长期要及时采用淋洗式喷药防治,防止黄粉蚜为害果实;苹果病虫害的防治原则应为“春重、夏紧、秋松”等。
七、适当发挥农药助剂的作用
许多害虫身体表面及植物表面常带有一层蜡粉或蜡质层,一般药液很难附着其上,致使药剂防治效果多不理想。因此,为提高药剂的防治效果,应适当在药液中加入一定浓度的农药助剂,以便降低药液表面张力,提高药液的附着能力,充分发挥药效。如在防治介壳虫类及白粉虱、蝽类等害虫时,或在果树休眠期喷药防治病虫时,或在防治甘蓝类病虫害时,若在药液中加入助杀、农药展着剂等农药助剂,均可显著提高相应药剂的防治效果。
八、选用低毒、低残留农药
关键词:农产品;质量安全;植物保护;措施
植物保护是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基础保障,在现代农业已离不开农药的情况下,科学、绿色的植保技术已成为当今社会发展的必要要求。它与《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农药合理使用准则》等法律法规的目的一致,就是要减少不科学用药,从农业生产源头防止农用化学品及植物病源毒素对农产品的污染,保障生态环境和农产品质量安全。
1影响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因素
1.1生产者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偏低,偏爱高毒农药
虽然农业部在高毒农药的售卖、用药量、用药次数、用药方法上有严格限制,但有些生产者为了追求短期利益,违规使用高毒、高残甚至禁用农药,而且很多生产者多年只使用一种农药,使病虫害产生抗药性,想要继续控制病虫害就只能不断加大用药量,加之现在农药品种繁多,一种药剂多种商品包装,生产者没有专业知识很难辨别,施药没效就又不断加大药量和施药次数,危害农产品质量安全。
1.2现有种植模式导致污染恶循环
现代种植农药的使用贯穿于整个作物栽培的全过程,尤其是反季节蔬菜和设施蔬菜,其实就是由农药、化肥、农膜组合成的“有毒”微环境。大量的农膜、农药、化肥的使用不仅造成土壤、水体的污染,而且使得新的病虫害不断出现,蔓延更快、危害更重、从而又不得进一步加大农药的用量,形成“鸦片式治疗”的恶性循环。
1.3标准化、规模化生产与一家一户分散经营之间的矛盾
标准化生产要求农产品生产的各个环节,从种苗的选用、作物的栽培、田间的管理再到产品的收获、储藏、运输都有统一的标准,这样才能生产出高标准、高质量的农产品。然而目前,我国绝大多数农民经营的土地规模小,一家一户的分散生产模式不仅很难满足农业生产标准化、科技化的要求,而且也在无形中制约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提升。
1.4非化学防治,成本太高
植物病虫害的防治方法包括农业防治、化学防治、物理防治及生物防治等。农业防治利用栽培措施或选育抗病、抗虫作物品种防治有害生物,历史悠久,无需劳动力以外的其他投入,但单一使用效果不佳;物理防治利用电、光、辐射、力、温湿度等物理因子对植物病虫害进行防治,安全无污染,但投入成本较高,见效慢,不易彻底;生物防治利用一种生物对付另外一种生物,优点是只对标靶生物有害,对环境、鱼类、蜜蜂及人类无害,但是防治过程见效慢,操作复杂,成本高;化学防治又叫农药防治,其见效快,成本低,操作简单,但高毒、高残农药对农产品质量安全存在威胁。成本高、操作复杂、见效慢等特点就使得许多生产者在种植过程中生产者就只采用见效快、成本低、操作简单的化学防治。
1.5监督管理体制不完善,基层监测缺位
目前,我国市、县一级的监测设备存在运行成本高,检测时间长等特点,而基层农残监测机构存在缺位或职能职责分工不明确,执法力度不够等情况,由于基层监管机构缺乏监测人员和监测设备,不能及时监测出农产品农药残留情况或不能对生产者采取相应处罚,让生产者抱有侥幸心理,忽视农产品质量安全。
2绿色植保助力农产品质量安全
2.1绿色植保在农产品质量安全中的地位和作用
我国是一个植物病虫灾害极易发生的国家,据统计在我国易发生且能对农作物造成严重影响的病虫害多达1600多种,其中能造成大面积作物受损、严重损害经济发展的病虫害有100多种。这些病虫害的发生使农作物大量受损,威胁农产品质量安全。而这些病虫害一旦爆发,可使我国每年损失粮食1000多亿kg,棉花作物损失2亿kg,水果蔬菜等更是不可计数,直接对经济损害高达5000亿元。因此有害生物的防控是农业生产的关键环节,对病虫害的防治应贯穿于农业生产的全过程,采取行之有效的植保技术,便可以大大降低农作物的病虫害爆发,甚至增加产量,提高经济收益,减少损失。而绿色植保是与自然生态系统和谐友好的植保方法,不会破坏自然生态环境,能有效保障农业生产及其产品质量安全。
2.2从源头禁止高毒、高残农药
用法律的手段从源头禁止高毒、高残农药的生产和经营,是控制高毒、高残农药流向市场、流向餐桌最有效的方式。
2.3预防为主,生态防治
农业防治,选用抗病、虫品种,调整品种布局、改善作物的生长环境、选留健康种苗、轮作、深耕灭茬、调节播种期、合理施肥、及时灌溉排水、适度整枝打杈、搞好田园卫生和安全运输贮藏等;物理防治,晒种、热水浸种,利用昆虫趋光、趋色性,悬挂杀虫灯,张贴有色板等;生物防治,推广百僵菌、苏云金杆菌,释放寄生蜂等,达到以菌治虫、以虫治虫的目的。
2.4科学合理的化学防治
根据病虫害发生的种类,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防治,根据病虫害发生的规律,严格掌握最佳防治时间和农药用量。防治中做到交替用药,延缓病虫害产生抗药性。根据天气、设施合理选用喷雾法、烟雾法等施药方法,严格执行安全使用农药操作规程,禁止使用高毒、高残及禁用农药。
3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其他措施
3.1推行规模化、产业化经营,统防统治
推行规模化、产业化经营,专业化统防统治,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举措,是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和质量安全的关键抓手。采用金融机构+公司、合作社+农户的生产方式,统一机具、统一农药、统一时间、统一人员,完全排除使用剧毒、高毒农药和盲目用药的可能性,提高作物的安全生产水平,节本增收。
3.2贯彻落实《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实行责任倒逼
《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对农产品产地、农产品生产、农业投入品使用及监督检查均有严格的规定,按照《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的规定保护农产品产地,规范农产品的生产和投入品的使用,严格执行农产品“产地准出”和“市场准入”制度。利用“产地准出”制约农产品在生产、储藏、运输过程中的规范化管理,保障上市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利用农产品“市场准入”制约农产品经营者明确农产品市场销售相关主体义务,履行农产品市场准入管理,建立入市销售档案、市场检查、信息报告等。农产品的“产地准出”和“市场准入”制度的无缝连接,严把农产品生产、收获、储藏、运输、上市质量关,做好全过程记录,强化落实每个环节责任人责任,签订产品质量承诺书,实行责任倒逼,严格农产品质量安全责任追究,严肃追究失职渎职人员责任。
3.3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机制
农产品质量安全是一个系统的工作,并不仅限于农产品上市的“产地准出”和“市场准入”,具有一套科学完善的检测机制,也是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的主要条件。检测部门要根据实际情况,因地制宜的对检测工作进行规划和部署,逐渐进行完善,建立一个从上至下的监测体系,严控农产品生产的各个环节,确保从农产品产地环境、生产过程、储备运输等环节都能实现有效检测,增强农产品生产者、经营者的自律意识。同时检测部门还应采用先进的科学仪器和设备,加强检测人员的培训,提高农残检测仪器的监测的精度和范围,提升检测人员的专业技能和业务能力,整体加强检测队伍建设。
3.4全程监管,建立追溯系统
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用一个云端数据中心将生产者、监管部门和消费者连接起来,制定追溯制度,实现全程监管。生产者制定标准化生产规程,建立投入品、农事生产档案,将农产品质量安全理念贯穿到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发现产品质量问题,质量追溯负责人从产品运输、贮藏、收获、农药使用、肥料使用、灌溉水源逐一排查,最终找到产品质量变化的原因,并进行及时整改。
4结语
综上所诉,农产品质量安全关系到我国发展的方方面面,而植物保护是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重要因素,需谨慎对待植保工作。不断开发新型植保技术与落实、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措施,从根本上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参考文献
[1]李明立,任万明.植物保护与农产品质量安全[M].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
[2]农业部种植业管理司.树立植物保护新理念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J].中国农业信息,2006,(5):4-6.
关键词:计算机技术;农业生产
中图分类号:S1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1)05-0021-1
1 计算机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1.1农业生产技术的普及和推广
以前,农业生产技术的推广主要靠书籍、期刊和农技推广人员宣传、讲解或组织农民参观等形式进行,这种形式容易受地域和时间的影响,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产生和发展,使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和普及。计算机网络具有信息量大,覆盖面广,信息准确、及时的特点,农民无论在何时何地只要打开计算机就可以获得自己想要得到的信息,并及时应用到自己的生产实践中。
1.2为农产品流通网络体系的建立创造了条件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农产品流通在农业领域显得越来越重要,农产品的流通是农业生产的重要环节,它关系到农民的劳动成果是否能够得以实现,农民的利益能否得到保障,更关系到未来农业生产的顺利发展。
农产品流通网络体系的建立,就是引入类似电子商场的网上交易平台,建立一个农产品流通的管理体系,对农产品流通中供求双方的交易活动进行,商作为系统中的中间环节,通过网络,一端连接农产品的生产者,另一端连接农产品的零售企业,商负责农产品供求信息的,组织农民进行有计划的生产、收获,运输,并负责资金结算,种子、化肥、农药等农用物资的采购,分发及使用等各项事宜。
1.3资源共享
计算机网络技术为广大农业专家相互交流、学习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他们可以在网上自己研究成果,畅谈自己的学习体会,也可以在网上查找资料,对不懂的问题寻求帮助。更重要的是,通过建立各种类型多元化、多功能、高质量大规模的农业数据库,用信息技术武装传统农业,实现信息传递、资源共享。如农作物种植区域数据库、病虫害发生与分布数据库、各类农业生产技术数据库等等,这些数据库的建立,必将为农业生产的发展带来深远的影响。
1.4加强了其他各类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
如病虫害的预测预报技术,以前对病虫害的预测多是采用人工的方法,由于数据采集的准确性差,并且对数据处理多采用经验型分析和较为简单的数理统计方法,随着计算机的快速发展,对病虫害的预测多采用数学或物理的方法,用数学模型来显示、描述病虫害发生流行规律,其结果更接近实际。计算机技术在农业科研和教学领域的应用更是如鱼得水,其准确性和高效率得以充分发挥。
2 存在的问题与解决的途径
虽然计算机在农业领域得到了普遍的应用,但存在的问题也是显而易见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普及的程度还不够
在农村,计算机还是一个新鲜事物,只有很少的农民家庭拥有计算机,使用计算机学习农业生产新知识、新技术用来指导农业生产或者在网上销售自己的农产品,让产品跟着鼠标走更是少之又少,所以计算机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对农民来讲,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解决的途径首先是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做好宣传教育工作,要让广大农民认识到计算机对于农民生产、生活的意义,要象农机下乡、家电下乡一样,政府要拿出一部分财政经费给予补贴,对于网络安装费、上网费要给予适当的减免。
2.2农民对计算机知识掌握的程度不高,应用困难
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不会使用,二是不会维修。有的农民家里有计算机,在农村集镇,也有一些网吧,但农民上网除非上网聊天、玩网络游戏,没有其他的事可做,很少有学知识、查资料、找信息的,把家里的计算机当成摆设或者娱乐消闲的工具,这样,计算机对于农民就失去了它的意义。要想让计算机真正发挥它应有的作用,首先乡镇政府要做好宣传、指导工作,提高广大农民对计算机在农业生产中作用的认识,提高农民的自觉性,二是政府增加投入,请专家、学者对农民进行培训,或者把一部分有知识的农民送到各大、中专院校进行专门学习,回乡后再对其他人进行培训,使更多的农民会用计算机、会对计算机进行简单的维护,使计算机在农村发挥它的真正作用。
2.3对农业生产指导方面针对性不强、水平不高
现在,农业生产技术、农作物种植信息以及农产品供应信息主要穿插在各个综合网站,而且信息量不大,很难满足需要。有一些小的专门网站,水平普遍不高,不能对农民起到指导作用,建议各级政府要加大力度,增加投入,组织各个部门的知名专家、学者,建立针对农业生产各个方面的、针对性强的、信息量大的、高水平、对广大农民具吸引力的专门网站。
关键词:水稻栽培;农业技术推广;建议
当前时代,是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技术更新换代的周期不断缩短,对于我国的各行各业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在这样的背景下,农业作为我国的基础性产业,其农作物种植技术也是有了全新的发展。水稻作为我国三大粮食作物之一,对于维护我国的粮食安全,社会经济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作用,当前水稻栽培技术已经得到了较为完善的发展,能够进一步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因此,本文指出当前水稻栽培技术推广的建议,进一步维护我国粮食安全问题。
1农业技术推广概述
1.1农业技术推广的内涵
所谓农业技术推广,根据我国《农业技术推广法》中的定义,是指通过实验、师范、培训、指导以及咨询等服务,把应用于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的科技成果和实用技术普及于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以及产后的全过程的活动。根据该定义,可以看出农业技术推广对于我国农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其推广的技术是经过试验、示范过,获得了当前结果验证的技术,能够在较大的程度上上改善当前的农业技术。
1.2农业技术推广的重要性
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同时也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的发展对于维护我国国家的稳定,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农业技术推广不仅是能够改变当前的农业生产模式,还能够在此基础上实现农业生产效率的提升,使得先进的科学技术深入到农业种植技术中,实现新技术应用于农业生产的高效结合,并在此基础上实现农业增产增收的目标。总之,农业技术推广对于我国农业的发展,国家的稳定都是具有重要意义的举措,需要在农业发展的过程中不断的推行新技术。
2水稻栽培技术的重点和难点
在进行农业技术推广之前,需要对水稻栽培技术有一个充分的了解,因此,本文针对于水稻栽培技术的要点和难点内容进行分析,旨在能够全面的进行技术推广。
2.1育苗阶段
在水稻育苗的阶段,要重点的进行品种选择,只有选择了较好的品种,才能够满足产量增加的可能性。当然,在这个过程中,还需要根据各个地区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水稻的品种应该和本地区的土壤、气候相适应。不仅如此,在水稻壮苗的时期,需要借助于农业技术推广的相关知识,尽可能的将床土压得比较平实,这样做的原因在于能够促进水稻稻苗根系的发展。
2.2播种阶段
在育苗完成之后,需要将培育好的幼苗进行播种操作。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注意的要点是,测试水稻的发芽情况,浸泡水稻种子之前要进行相应的晒种操作。前一步的操作是为了确保种子的发芽率,这对于后期的产量具有重要的影响。后者主要是为了保证种子内部酶的活性,避免种子发芽效率较低,或者是产生酶的活性较低的问题。
2.3整地阶段
在稻田耕作开始之前,要将土地进行相应的平整操作,为了确保其操作的准确性,一般是要求将翻土的深度控制在0.2m左右,在具体翻土的过程中,多是采用旋转翻土的方式,这种操作能够保证整地的顺利进行。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在水整地的完成时,需要对其泥浆的状况进行分析,要确保泥浆质软、泥不外漏才可以进行后期施肥操作。
2.4田间管理阶段
在水稻种植之后,还需要对其进行相应的管理,其基本操作主要是涉及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进行肥水操作,另一方面是避免水稻遭受病虫害操作。这两个方面的操作都是属于基本的水稻种植的范畴,在这里就不做过多的赘述,需要明确的一点是,水稻的病虫害监测需要及早进行,尽可能的采用预防的措施,避免发现病虫害的时间较晚,影响水稻的正常产量,不仅如此,一旦发现病虫害,需要对其原因进行分析,并采用最为有效的手段解决已出现的病虫害问题。结束语水稻作为我国重要的粮食产物,是我国重要的粮食品种之一,在我国农业改革不断进行的过程中,需要对水稻栽培技术进一步的推广,尽可能的提升水稻种植的产量,改善现有的水稻种植问题,实现我国农业的进一步发展,促进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为我国的安全与稳定做出相应的贡献。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