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设计美学原则范文

设计美学原则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设计美学原则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设计美学原则

第1篇:设计美学原则范文

1、统一性

统一性就是设计空间的整体感。建筑空间中的物体在造型、色彩、质感、材料或比例等因素上都要高度统一,零散、单一的元素要联系在一起,人们将易于从整体上感悟空间和把握事物,使空间具有条理性、规律性、秩序性。统一性是把相似的元素按照一定的秩序结合起来形成另一个整体。设计如果没有统一性,就会变得没有秩序、没有空间。

2、协调性

指空间元素和它们周围环境之间相一致的一种状态。与统一性所不同的是,协调性是针对各元素之间的关系而不是就整个布局而言。那些混合、交织或彼此适合的元素都可以是协调的,而那些干扰彼此的完整性或方向性的元素是不协调的。协调性的把握其关键在于保持平滑的过渡、牢固的连接、不同元素间的缓冲。基本原则是避免出现不协调、生硬或不牢固的元素。协调的布局从视觉上给人以舒适感。当然,也有一些故意使人产生窘迫和紧张之感的布局则不在此列。

3、趣味性

指空间需被设计为具有吸引力、情趣和意味,能引发受众的好奇、着迷并产生愉悦的特点。从美学角度上说具有趣味性是必需的,也是设计成功与否的关键。通过使用不同形状、尺度、质地、颜色的元素,以及使用变换方向、运动轨迹、声音、光质等手段可以产生一定的趣味性。使用那些易于引起探索和惊奇兴趣的特殊元素及不寻常的组织形式,则效果更佳。

4、简约

尽量减少或消除那些多余之物。但简约不等于简单,而是要通过线条、形式、质地、色彩使空间简洁化。因此,它是在空间具有最大的使用功能的前提下,使设计单纯明快、清晰明了的一种基本的表现形式。

5、重点

是在景观设计中突出某一种元素。它要求布局要突出一种元素或一个小区域,使之具有吸引力和影响力。突出重点的设计能使游人避免视觉疲劳并能帮助辨别方向。当人们能很容易地判断出哪一项最重要时,设计将会变得更加令人愉快。

6、平衡

是对平衡状态的一种感觉,暗示着稳定并被用于引起平和、宁静的感受。在景观设计中,平衡的设计更多地被应用于静止的观察点,如阳台上、入口处或休息区的观察点。景观中的这种平衡通常是指垂直轴上注意力的平衡。正式的平衡是指几何对称的图形,其特点是在中轴的两侧重复应用同一种元素。它是静态的和可预测

的,并可营造出一种威严、尊严和征服自然之感。

7、尺度和比例

涉及高度、长度、面积、数量和体积之间的相互比较。这种比较可以在几种元素之间,也可在一种元素和它所在的空间之中进行,还可把我们看到的物体同我们自己的身体进行比较。

8、顺序

同运动有关。静止的观景点如平台、座凳等是一片开敞的空间中重要的间隔点。我们穿越外部空间的同时也在体会着这一空间,那些空间和事件之间的一系列联系物就是顺序:水从山涧的小溪中缓缓流出,渐渐变成瀑布,汇成一泓深潭,然后急速奔流,终归江湖。同样,设计者在外部空间设计时也应考虑到方向、速度及运动的方式。有顺序的空间应该有一个起始点或入口,用以指示主要路径。接下来应该是各种空间和重要景点,它们通过一条脉络向下延续最后到达终点。结束点应该是主要的间歇点并要展示一种强烈的位置感,一种居全景中心位置之感。它也可能是通向另一个序列的门坎。事实上无论有多少条道路,只要顺序得当都是可行的。

第2篇:设计美学原则范文

【关键词】多媒体 教学设计 原则

教学设计是解决教学问题的系统方法,是为进行教学活动制定具体可行的程式和方案,其目的是为了追求教学效果的最优化,用最少的时间和投入,使学生的智力和能力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课堂上发生的教学行为是以教师设计活动为基础的,所以教学设计对于教学效果的取得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在以视觉图像为主导的信息时代,视像的可视化符号已经深深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也影响着英语教学。在多媒体广泛应用于外语教学的今天,英语教学的方式已由单一媒体向多媒体转化,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新的教学范式必然要求与之相适应的教学设计的范式。这就要求在多媒体英语教学中,教学设计的理念要体现真正面向学生,而面对平面设计专业的学生,教学设计要与他们的认知特点和学习风格相匹配,以期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设计教学时,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一、教育性原则

教育之为教育,正是在于它是一种人格灵性的唤醒,是教育的核心所在。当前最有影响的教育思想之一是人文教育思想,主张教育要以育人为本,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他们的个体差异,重视培养他们完善的人格,开发他们的潜能。无论是人文科学精神还是语言知识的学习与内化,都离不开主体的主动性和能动性,因此在英语教学中要养成学生的主体意识。学生的主体意识越清醒,对人生意义的理解越全面,人生目标的确立越切合自身实际。所以人文科学精神的学习,已从认知层面、知识层面上升到理想、人格层面,学生在经历了人文科学知识精髓的学习和陶冶后,能更好地引导他们实事求是、独立思考,从而形成人生智慧,追求人生价值,实现人生理想。

《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中讲到:语言不只是一种工具,语言是一种世界观,因此,语言和思想的同一性决定了英语教学和人文教育是一脉相承的。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价值观念及良好的人文素养,是英语教学的使命。教学设计要将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与教育性联系起来,充分利用多媒体的集成性输入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承载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的语料,适时地渗透在教学过程中,使英语学习由表及里,透过英语语言符号,看到隐含在目的语中的文化积淀,汲取其精华,用以培养德高、艺专和具创新精神的艺术全才。

二、主体性原则

从教育目的看,教育的目的在于构建人的主体性。人的发展过程就是人的主体性发展过程。学校的教育不是知识的分布,而是一种心智的开拓,是学生自主构建主体的过程。学生的主体性意识越强,挖掘自身的潜能就越自觉,越深入,他们的水准就越高。因此要有效地构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过程,给足他们充分展示自我内在能力和智慧的空间,让他们体验英语学习的快乐,看到自己的进步与成长,意识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认同自己是学习的主体,进而实现教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

语言学习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语言是一种生存和学习的工具,语言只有在实际使用中才能真正掌握。在一个无法实际使用外语的环境里学习外语,大量实践是提高外语水平的保证。教学设计时要把学生放在主置上,从平面设计专业学生的实际水平出发,从他们的发展出发,根据主体发展的要求,变革教学方法和方式,充分体现平面设计专业学生在学习中的自主构建和创新。教师的正确指导和教导,是给予启发、解释难点、教授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同时更应是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主动认知和操练,让学生在有限时间内掌握新知,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为其奠定终身学习和发展的基础。

三、差异性原则

认知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人的一生中约有12%的信息是依靠听觉获得的,82%的信息是依靠视觉获得的。按照“左右脑分工”理论,人的右脑掌握形象思维,左脑掌握抽象思维,左右脑同时使用认知信息,可以增强工作记忆的效率,并且大脑的潜能可以得到进一步的开发和利用。国外学者的多媒体学习生成模式表明:1.视觉和听觉信息分别通过各自的不同信道进行处理。2.每个信道处理信息的能力有限。信息加工在两个信道进行,这两个信道各自相对独立。听觉信道加工声音信息,视觉信道加工视像信息,听觉工作记忆在听觉信道完成,视觉工作记忆在视觉信道完成。平面设计专业的学生视觉感知敏锐,信息进入信道后,视觉信道对语言信息进行加工,听觉信道中的语言信息加工就相对减少。由于工作记忆的存储量有限,所以视觉与听觉的信息加工量也是有限的。工作记忆的存储超量时,就会产生记忆负荷,影响有意义的学习和学习的效果。因此,要有意识地对平面设计专业的学生进行多种感官的语言学习,进行高效知识构建。学生学习风格和认知特点及思维方式的多样性决定了在使用多媒体进行语言输入时,教师也要注意这一群体的差异性,因为语言输入方式、内容及输入量决定了每个学生加工和存储信息的数量和质量及语言输出的数量和质量,要尽力降低教学中厚此薄彼对学习效果的影响。

四、适度性原则

从外语学习过程的认知心理看,语言输入是外语学习的首要环节,创设多维输入环境是英语学习成功的重要保障。多媒体的集成化、多样化和情境化改变了信息呈现的方式,刺激多种感官去感悟语言信息,引起相关联想,唤起相关知识、经验和表象去同化顺应新旧知识,内化并类化于它们的语言系统之中。

输入足够的语言信息是英语学习的重要保证。输入量充足意味着学生可以更多、更全面地接触语言。学生视域的开阔度标志着他们对事物理解的深度和广度,也影响着他们思维、想象的向度。由于工作记忆容量的有限性,使得大脑在一定时间里,很难同时加工多种信息,因此,为促进有效的学习,要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学习风格来控制教学过程中的信息输入量,找准信息输入的切入点,对学生已知的或难度偏低的教学内容进行必要的省略,以免影响学生学习外语的兴趣。尽量减少负载意义多的语料投射给学生,以防加重认知负担,引起认知疲劳,造成教学效果偏离预期的设定。同时,也要充分考虑输入的语言信息与教学内容的有机结合,向不同学习风格的学生提供题材多样、风格迥异的语料,扩展和深化教学内容,用以满足教学和学生对信息量的需求及教学任务的高质完成,养成学生接受新知和创新的个性特点与倾向。

五、互动性原则

恰当的教学互动是提升学习效果行之有效的方法,教学过程中互动是一个多方位、多层次的彼此相互交流与促进的综合系统,是教与学的相互接纳,是师生间的一种共享,也是知识获取与学习能力培养的一种过程。实践表明,互动教学对于教学效果的提高,具有很大的推动作用。因此教师要设计出既能发挥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又能形成学生之间和师生之间互动的多媒体教学环境,为一些文静的学生提供主动参与及语言实践的机会,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合作精神及社会适应能力。

1.师生间互动

其实质是师生双方在教、学、练的过程中,通过教师引导、提示、解释、纠正、评判,学生经过思考、讨论、实践,双方共同建构所学知识的意义。

2.学生间的互动

是主体之间进行对话交流,相互分享各自的想法,共同分析问题,共同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得到更多的见解与答案并获得新知。在互动交流中相互启发,学习他人解决问题的不同思路,在彼此竞争中激发灵感,使各自的心智得到深耕。

3.课堂舞台

把课堂变成语言学习的舞台,使语言学习更具新意。可以利用媒体导入的各种语言材料进行语音、语调的模仿,人物的对话,或是多人表演,也可以结合学生的专业,用英语简要评判导入材料画面的特点,在这样的共享中,相互借鉴,有利于语言的掌握。互动性增强了他们的主动性与创造性,而语言水平及语言运用能力也得到了锻炼与提高。

平面设计专业学生的多媒体英语教学设计要建立在一定的原则之上,要遵循教学规律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尊重他们的学习风格和思维差异。设计要围绕学生的学习和操练展开,为他们提供一个优质的英语学习环境和深层的育人环境,并让他们在这个环境中得到语言知识全面的学习,能力全面提高,心智全面发展,更好地体现多媒体在英语教学中的真正价值。

参考文献:

[1]巴班斯.教学教育过程最优化[M].吴文倪,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6.

[2]王东利.德育人文关怀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3]张楚远.课程与教育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4]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5]束定芳.外语教学改革:问题与对策[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第3篇:设计美学原则范文

【关键词】多媒体课件 教学系统设计 学习模式 系统科学 建构主义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2-0136-01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网络应用的普及,教学技术从传统的“黑板板书”发展到多媒体投影教学、计算机程序辅助教学,到当前最有前景的网络远程教学系统。据国家教育部1997年颁布的关于多媒体课件制作规范,课件是“实现和支持特定课程的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及配套的教学资料”。多媒体教学课件是指在特定学习理论指导下,依据教学目标设计,体现某种教学策略和教学内容的计算机软件。2012年3月,国家教育部印发了《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的通知,对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提供了可靠的政策保障。多媒体课件以其携带教学信息量大、教学形式生动直观、人机互动性强等优势已成为高校教育工作者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

一、近年来高校多媒体课件发展现状概述

根据国家教育部信息管理中心主办的全国多媒体课件(高校)大赛近几年的统计结果,2010年参赛作品1344件,入围决赛作品490件;2011年参赛作品1666件,入围决赛作品633件;2012年参赛作品1800多件,入围决赛作品632件。从统计数据中可以看出,高校多媒体课件的数量和整体质量逐年大幅提升,参赛的院校数目也在逐年增加。通过欣赏这些代表国内多媒体课件最高创作水平的作品,可以总结出一些值得借鉴的成功经验。

1.对课件设计新理念(以B-Learning混合式学习法为代表,即“主导―主体相结合”的教育思想)及课件设计新方法(“学教并重”教学设计方法)有了一定的认识。在课堂教学中以课件方式演示和呈现教学内容,突破教学中的重点难点,起到教师“主导”教的作用;在课外以基于网络的讨论区在线交流、点评作业和师生互动,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主动”学的作用。

2.对课程内容和社会需求进行有效整合。使课程内容在现实职业需求上的具体转换有一个形象而直观的体现,做到了教学内容项目化、学习情境职业化。

3.结合学科特点,合理使用多媒体的图、文、声、像等媒体资源。课件内容涉及到的动画、图片、图表、声音和视频等资源在保证准确性、科学性和政治性的前提下,还能满足形象、生动和丰富等特性需求。

4.紧跟信息行业技术发展动向,探索、研发新技术在多媒体课件中的应用。有些课件利用无线网络、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媒体终端,优化课件内容并结合网络资源丰富课程内容的沟通、讨论等功能。

在多媒体课件开发中,由于学校之间重视程度的不同,教师制作课件技术水平的差异,在实际的课件创作中同时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缺乏有效的教育思想指导,组织方式呆板僵化。有些课件还是以讲授和演示为主,以“教师为中心”的思想根深蒂固,学生缺乏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师生之间没有良好的互动沟通。

2.没有合理的利用多媒体技术,课件的开发工具使用单一,表现形式过于单调。有些课件仍然只用Powerpoint作为主要的表现形式,对流行的Flash、Authorware、Director等软件使用不熟悉,无法针对不同的课程选用对应的开发工具。

3.用户界面和细节内容设计过于粗糙,影响了课件的整体表现力。有些课件的整体结构设计清晰合理,但是在人机界面和一些细节设计方面欠缺考虑。比如界面布局、字体大小、色彩搭配、音视频处理、交互功能等方面不太理想,导致作品的体验性很差,极大的影响了课件的质量水平。

4.功能设计方面缺少在线互动环节和实时评价体系。在线答疑互动环节是优秀课件应必备的功能,有助于及时检查和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实时评价体系是对课件使用效果的有效反馈,可以帮助开发者及时解决课件所存在的问题,完善课件功能。

5.对网络技术的应用发展缺乏深度认知,导致数据的组织形式比较固定,不方便后期的维护更新。知识结构需要不断的更新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网络技术应用的广泛普及,合理的数据组织方式会让多媒体课件内容日后的更新和维护变得极为便利。

二、高校多媒体课件教学设计原则

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国外的教育家将系统科学用于解决教育技术领域的核心问题,从而创立了“教学系统设计”(简称“教学设计”)。在某种教育传播理论的指导下,“教学设计”在教学理论、学习理论和教学实践之间起到桥梁连接的作用,使教育任务达到预期的目标,促进了现代教育技术的快速发展。因此,在多媒体课件教学设计过程中应该遵循以下四个基本原则。

1.保证系统“开放性”原则:多媒体课件在内容的编排和数据组织方面选用合适的结构形式。比如媒体资源使用外部链接的方式或者通过数据库调用的方式,这样便于教师随时补充、修改、整合、充实原有的教学资源。

2.全面体现“非线性”原则:教学系统有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教学课件等四个组成要素,所以教学系统内部各组成要素之间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非线性关系。

1)“教师与学生”的非线性关系(“主导―主体相结合”教育思想)――以“主导―主体相结合”教育思想为指导,运用“学教并重”教学设计方法进行课件设计。

2)“师、生与教学课件”的非线性关系(形象化教学工具与认知探究工具)――既起到教师主导“教”的形象化教学工具的作用,又起到促进学生主动“学”的认知工具的作用。

3)“教学内容与教学课件”的非线性关系(超链接方式组织的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在数字课件中不应再按线性、顺序方式呈现,而应按非线性的、超链接方式组织,有利于自主学习和自主探究。

4)“师、生与教学内容”的非线性关系(瑞奇鲁斯的细化理论和梅瑞尔的成分显示理论)。

3.充分运用“协同性”原则:协同性是系统实现自组织的核心机制。随着Blog(博客)、TAG(标签)、RSS(聚合内容)、Wiki(维基)等SNS(社会性网络服务)软件(最大特点是“可重用的微内容及其聚合”并强调“以人为中心”)的飞速发展,基于网络的协作学习正在向大规模协作方向发展。这就意味着现在的Web2.0已能为大规模的协作学习提供良好的支撑环境。

4.有效实施“涨落性”原则:就认知目标的教学而言,是对某种知识从无知到有知(或知之不多到知之甚多)的意义建构过程;“涨落”相当于“认知冲突”,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动机,从而顺利完成意义建构过程。就情感目标的教学而言,是对某种情感、态度从比较缺乏到逐渐形成的心理内化过程;“涨落”相当于“情感冲突”,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动机,从而逐步完成心理内化过程。

根据皮亚杰的个体建构主义理论:教师是教学过程中的组织者、指导者和知识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学生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学内容是学生主动建构的对象;课件是创设学习情境,是学生主动学习、协作、探索和完成知识建构的认知工具。 由此可知,多媒体课件在开发中需要考虑三个重要因素:创设学习情境、突破重点难点、促进自主学习。通过创设学习情境帮助学生形成认知冲突或深化学生的情感体验;重点难点包括课程中的抽象概念、理论和现象;课件的内容可以重复使用,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孙青竹,王海波. 多媒体课件在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及发展趋势[J]. 科技资讯. 2009(28)

[2]张玉红. 高校多媒体课件创作的现状与展望[J]. 中国电化教育. 2002(02)

[3]褚梅,史红艳,王丽丽. 浅谈多媒体课件制作软件的分析[J]. 中国学术研究. 2010(09)

第4篇:设计美学原则范文

关键词:传统美学;现代景观设计;应用

一、现代景观设计中传统美学的应用

(一)传统美学中的和谐美

在中国文化形成发展的过程中,“天人合一”理念一直贯穿始终,因而这种整体意识也对中国传统美学的形成有着深远的影响。这种“天人合一”的整体性意识主要就是讲究以整体为美,将大自然、人、艺术设计看成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而艺术就是对这一整体的呈现。“整体美”是这种“整体意识”的传统美学的一个重要理念,我国传统的审美都是注重对景观整体的美,完全不同与西方国家那种注重每一个细节美的审美意识;而这种整体美的进一步发展就会演变成“和谐之美”这种审美思想,即景观的设计要达到万物和谐的最终境界。“和谐”二字的一个重要体现就是“节制”,体现在传统美学上就是“尚清”、“尚淡”的审美追求,与之相对应的艺术原则就是:虚实、浓淡、深浅等等。讲究一种整体美,不是使其中的各个因素的关系走向一种极端,而是相互协调、交相辉映。只有处理好组成景观整体的各个要素之间的关系,把握好适度原则,才能使整个景观的艺术境界有所提升。例如我国的辽宁大连市的海之韵广场,其中的主体雕塑、五组主题雕塑和人造瀑布以及铺地广场等要素相辅相成、相互辉映,同时广场与大连市最美的滨海路北段相连,不仅给美丽的滨海路增添了独特的魅力,也使广场更具有观赏性,极大的突出了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

(二)传统美学中的意境美

中国美学区别于西方美学的重要体现就是意境,意境二字是我国美学独有的美学概念。在我国,“意境”二字作为美学概念最早可追溯到魏晋南北朝时期,但是这种审美意识在唐朝得以成形,关于什么是意境,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回答:第一,景观设计者的主观意识、审美特征和客观物质的结合就是意境;第二,意境就是情景融合,相互辉映,所谓“情”就是景观设计者内心的美学感受以及设计的灵感,而“景”不仅仅是自然景观,还包含了经过设计师加工过的景。景观设计师对“意境”的创造正是经过自身对现世生活、对人生的体验并将其融进自己内心深处的映射,利用特别的艺术手段表现出景观中的“意境美”,这样才能使设计出来的景观作品呈现出不一样的审美价值和感染性。例如位于我国江南古城苏州的留园,就充分展现了中国传统美学的这种“意境美”。

二、传统美学视角下的现代景观设计原则

(一)整体性原则

在中国传统美学影响下的中国人,形成了中国式的审美特点,即对任何事物的审美,首先就是对该事物的整体形象有一个初步的把握,先整体再局部,之后再回到整体。这种“整体美”的传统美学原则要求现代景观设计需要深入贯彻整体性原则。现代景观设计是具体的构成要素组成的,像自然环境、人工雕像、光线等等,而现代景观设计最终呈现的整体效果,不是各个构成要素单纯的相加,而是各个要素之间相互配合、相互辉映的综合体现,是各个要素的有机结合。而每一个组成要素都凝结了人们的精神、情感,这些要素共同配合,凸显了现代景观的表现力、感染力,从而向人们传达着某种信息、情感,极大的满足人们内心的需求。因此,对于现代景观作品的“美”的评价,需要考虑的是景观设计作品的整体效果,而非各要素“单独美”的单纯结合,“整体美”来源于各个部分之间的和谐配合。而对于城市景观的设计需要从城市的整体出发,将这个城市的形象与特征充分展现出来。

(二)以人为本原则

现代景观的出现是为了促进人们生活水平、生活质量的提高。因此现代景观的设计必须要以人为本,这也是中国传统美学的课题中应有之义,对人的关怀是现代景观设计的根本出发点与最终归宿。与其他艺术形式相比,现代景观设计在注重美感之余,更重要的是使人们达到一种生理上的舒适感。人们户外行动的需求是现代景观设计的重要根据,对于一个景观设计的成败、设计水平的重要评价依据就是它是否满足了人们户外活动的需求以及满足的程度。因此在现代景观的设计中,需要充分考虑到人民大众的需求,以人为本设计出符合现代生活、现代社会发展的现代景观。

(三)区别对待原则

景观所处的地域不同,其设计也应该具有不同的特点。在传统美学“天人合一”的审美意识下,现代景观的设计需要充分考虑到景观所处城市的自然、社会环境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牢牢把握区别对待这一原则。比如说在气候较为炎热的地区的房屋等建筑的墙体都较薄,且通透;而天气较为严寒的地区的墙体设计较厚,在建筑材料的选择上也倾向于选择耐冻的材料,因此这两种地域的景观结构是迥然不同的。并且在不同的自然环境下,也会形成不同的植物景观,且不同的地域下生活的人们对于景观设计的需求也是不同的,并且不同的自然环境也会形成不同文化、审美传统。因此,传统视角下的现代景观设计需要区别对待,依据地域环境的不同进行景观的设计。

第5篇:设计美学原则范文

关键词:形象设计;美学;气质;审美

引言

形象设计是一种以人物为基本对象,强化人物外在审美视觉效果的艺术。但是形象设计不应局限于外在形象的改善,同时还需要改善个体的气质以及根据具体的外在环境对人物进行外在包装。形象设计是一种与美学之间存在天然联系的艺术。在形象设计当中必须充分融入美学的因素才能促进形象设计的进一步发展。基于此种情况,本文对形象设计中的美学原理进行了必要的分析与研究。

1形象设计的审美特征分析

美是一种极高的心理追求,也是人类对物质与精神世界追求的最高境界。但是美必须依赖于特定的载体才能体现出来,并通过特定的载体实现人们的理想与信念。在这个过程当中,载体本身也会对形象设计产生一定的影响。形象设计是一种极为重要的形式美感,同时也会以最生动的方式体现出来,具有独特的审美特征,具体来说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形象设计的本质在于造型设计

造型就是指在特定空间下的形体,是事物外部形状的视觉表现。在造型设计当中,所有设计的内容都必须建立在已有造型的基础之上才能实现。造型设计不仅需要遵循事物的本质特征与规律,同时还需要根据个人形象的基本特征以及审美需求,对个人外在条件进行系统性规划,建立起一种极具动感的外在形象,从而有效体现出个体的形式美。在造型设计当中,往往具有多种不同的变化,但是不同变化本身并不是随心所欲的,而是需要在特定的约束之下才能完成。因此,虽然同样是形象设计,但是在不同的时空条件与环境之下其造型并不是完全一致的。

1.2形象设计属于一种重组艺术

形象设计所使用的装饰材料都相对较为简单,如服装、装饰品以及首饰等,通过多种材料的共同组合达到改善外在审美的目的,但是单个材料本身无法实现外在审美观感的有效改变。因此,在形象设计当中,重组是一种最基本的设计方式。所谓的重组也并不是简单的拼凑,必须遵循美学的基本特征。例如,在进行不同配饰的搭配过程当中,不仅需要考虑不同服饰与装饰品的颜色,同时还需要考虑不同材料之间的搭配效果,把握主题、主旨和衬托的变化,实现协调性、整体性,体现动感、层次感。其次,搭配还需要注重整体效果,不能单纯地从局部入手进行搭配。例如,在日常生活中很少有人会穿牛仔裤+西装这种搭配。

1.3形象设计属于一种视觉艺术

形象设计在本质上属于一种视觉艺术,即需要以个体为基本载体,通过特定物质材料的应用强化个人外在的视觉效果。形象是由视觉基本元素和设计原则两部分构成的一套传达意义的规范或符号系统,其中基本元素包括线条、形状、明暗、色彩、质感、空间等。个人形象在人们心目中不是通过韵律或想象、抽象形成,而是凭视觉直观产生。虽然个人形象设计有韵律感、抽象性和逻辑性,但人们在欣赏时不是以理性的、逻辑的方式去审视,而总是以直觉的、感性的认知方式接受个人形象的色彩、形状、明暗、空间等视觉冲击力所产生的震撼。

2形象设计中的美学原理分析

从上文中可以发现,形象设计本身属于一种艺术,因此,形象设计必须遵循特定的美学原理才能进一步满足人们审美的需求。在下文中,笔者将对形象设计中的美学原理进行分析。具体来说,形象设计需要遵循的美学原理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2.1个性化原则

在形象设计中,个性化原则是最基本的原则。首先,形象设计的艺术性要求所设计的形象必须具备一定的个性才能为人们带来不一样的视觉体验,从而满足人们的视觉需求。其次,在现代社会当中,随着多元文化的影响以及社会开放程度的不断提升,人们对于各种个性化形象的包容程度不断提升,艺术也呈现出明显的多元性。因此,现阶段的形象设计必须具备一定的个性才能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个性化原则的具体内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视觉形象的个性化,所设计的形象能够为人们带来不一样的视觉体验,从而满足人们对于视觉形象的实际需求;第二,视觉内涵的个性化,在视觉形象之下往往包含着一定的视觉内涵,即通过个人的形象能够体现出其内在的思想,视觉形象的个性化需要服从人物性格的个性化;第三,合理性,个性化也必须建立在合理性的基础之上才能实现,即个性化设计并不是天马行空的设计,还必须遵循合理性原则。

2.2视觉形象的完整性

个人视觉形象必须具备完整性才能满足人们的实际需求,即形象设计不仅能提升个体的外在形象特征,同时还需要有效体现个人的内在心理特征以及个人气质等。在形象设计的过程中,不能单纯地以外在的视觉形象为设计的基本内容,同时还必须完整地表达出形象的所有属性。但是个人气质、环境等都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这就为形象设计带来了较大的难度,在实际设计过程中必须进一步探索个人气质与形象设计之间的关系,从而满足形象视觉对整体性的实际需求。

2.3对比性与调和性原则

对比是形式美学法则之一,在设计中对比手法的运用无处不在,通过光线的明暗对比、色彩的冷暖对比、材料的质地对比、传统与现代的对比……使设计风格产生更多层次、更多样式的变化,从而演绎出各种不同节奏的美。调和则是将对比双方进行缓冲与融合的一种有效手段。协调指整体各部分的协调、各子系统的协调,含有全局的观点与整体的观点,这是基于各子系统相互配合从而产生最佳效果的深刻内涵。

3结语

在现代社会当中,形象设计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较为常见的现象,但是从总体上来看,现阶段市场中对于形象设计的美学认知还存在较大的差异,从而导致形象设计无法充分体现个体的内在美感。基于此种情况,笔者对形象设计中的美学原理进行了必要的分析与研究,旨在促进形象设计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扈航.娱乐节目主持人形象设计的创新性与审美导向性研究——以《快乐大本营》2015年节目主持人形象为例[J].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8(05):639-643.

[2]李蕊.侘寂美学在视觉传达设计中的应用——“二三物”有机生活品牌形象设计的探考[J].设计艺术研究,2016,6(02):68-73.

[3]廖亮.传统美学观点对现代标志设计的影响——以靳与刘形象设计顾问公司标志为例[J].哈尔滨学院学报,2014,35(06):116-118.

[4]谢孟颐.从设计表现到设计战略——我国品牌形象设计战略的研究意义及其思考[J].设计艺术研究,2012,2(05):14-19+24.

[5]王红.关于女大学生职业女性形象设计需求的研究与探讨[J].怀化学院学报,2012,31(09):101-103.

第6篇:设计美学原则范文

商业空间设计是当代空间设计中的重要组成部,通过各空间要素的合理搭配消费者能够获得良好的空间感受,从而在理想的购物环境内完成相应的购物行为,对于提升商业品牌影响力与销售水平有着重要的影响。文章详细阐述了品牌文化空间美学体现的基本原则,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基于品牌文化空间美学体现的商业空间设计要点,旨在提供一定的参考与借鉴。

关键词:

商业空间设计;品牌文化;美学体现

一、品牌文化空间美学体现的基本原则

(一)变化与统一原则

商业空间设计中的层次感是美学表现的基本要素,而变化统一是构建层次感的基础原则,商业空间设计应围绕品牌文化特质对各设计要素进行有效合理的搭配。变化与统一主要考虑的因素包括:空间色彩冷暖、明暗以及大小的分布,材料肌理质感的变化性与延续性,空间造型的配合与变化等。这些基本空间要素通过多元化的变化按照一定的同一性原则进行空间塑造,结合相应的艺术表现手法,能够使商业空间围绕品牌文化形成一个重点突出、有机统一的整体,各元素的变化与统一也能够在商业空间营造品牌文化主题与消费范围起到相应的作用。

(二)对比与和谐原则

在商业空间设计中,不同的空间要素具有其内在特质,空间要素的对比与和谐统一能够更为有效地突出品牌特征,扩展品牌文化的影响。品牌文化空间美学体现中对比与和谐原则主要体现在空间造型的对比、空间色彩的色彩对比、空间材质肌理的对比、空间光影和虚实的对比等,而和谐则最多是各对比要素之间的配合适当与匀称,对比要素之间能够形成紧密的美学联系,获得和谐的整体空间表现效果,使消费者能够获得视觉与心理上的满足,对相应品牌形成良好的印象。

(三)均衡与稳定原则

均衡与稳定是人类的心理天性,当人们处于均衡稳定空间之内,则容易表现出轻松愉悦、乐于表达与接受的特点,这对于商业空间中宣传推广品牌文化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商业空间设计中均衡与稳定原则主要表现在空间设计中的形态、大小、轻重及远近元素的合理配置,使消费者能够获得一种视觉上的平衡状态。随着空间设计理念的不断发展变化,为了寻求更具特点的空间表现效果,当前,商业空间设计也引入了不均衡手法,通过改变消费者对于空间均衡与稳定认知带来的心理适应达到加深印象的目的,这种不均衡的空间设计方法往往能够带给消费者时尚新颖的感觉,同时又具有一定的动感活力。

(四)节奏与韵律原则

处于商业空间中的人群更多的体现出了一种动态化的特征,在各种商业行为的推动下人们往往处于运动之中。因此,在商业空间设计中,可适当结合品牌文化的内在特质,赋予空间一定的节奏与韵律,借助同类空间要素的交替变化形成运动感,拓展到整个品牌,商业空间则可获得相应的节奏与韵律意味。节奏与韵律在商业空间设计中的应用更加适用于运动、科技等类型的品牌,这种富于韵律变化和节奏感的图案在建筑空间设计中的应用极为普遍。

(五)特异性原则

特异性原则在商业空间设计中主要起突出作用,同时也能通过对部分常规空间设计元素的颠覆形成相应的空间特色,这一原则在当前同行业品牌同质化特征日益明显的背景下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常见的品牌logo、品牌专属颜色的运用均属于特异性原则的表现。在商业空间设计色彩特异、大小特异、材料肌理特异、形状特异等获得相应的设计效果,通过突变元素应用比例的合理控制,使品牌文化通过空间表达效果在消费者头脑中形成较强的冲击力,以此达到提升品牌文化宣传效果的目的。

二、品牌文化商业展示空间布局设计美

基于品牌文化空间美学体现的布局设计首先应考虑商业空间的使用属性,有效利用空间内的展区安排设置各类展具,保证商业空间内消费者行为活动的便捷性。在此基础上,对商业空间内的各要素进行有机的组织布置,通过要素大小、高低、远近的合理搭配,形成错落有致的空间布局形式,将各空间要素有机地联系起来,使展场的格局形成序列,或横列成行、或纵列成排、或形成规则的曲线,使展场紧凑有序。空间布局设计中的美学表达应以品牌文化表现为出发点,空间布局中合理预留品牌文化突出展示区域,赋予品牌文化相关要素更大的空间表达影响力,在具体空间布局上可围绕品牌文化元素设置相应的放射或收束集中形式,使空间布局要素均能有效地将消费者的注意力与印象引导到品牌展示当中来,全面提升商业空间设计的品牌文化传播与空间美学体现效果。

三、品牌文化商业展示色彩设计美

色彩是消费者步入商业空间之后获得第一主观印象的影响要素,而品牌文化,与空间美学的体现更是直接与展示色彩相关。在品牌文化商业展示色彩设计中,应按照相应的美学原则来进行调和与对比。充分利用品牌文化商业空间的美学体现宜采用调和为主的配色方法,同时注意色彩的对比,达到多样而统一的视觉效果。有展柜与展示商品之间的对比、展柜之间的对比、展位与商场整体环境的对比等。处于加深空间品牌印象、提升品牌表现力的目的,在商业空间设计中,有效导入企业形象颜色是必不可少的,以企业标准色作为空间设计的主体颜色是当前通行的设计方法。流行色是相对于企业标准色之外的又一空间设计色彩要素,流行色更具时效性,通常在特定时间段内能够使消费者形成强烈的感知效果。金基于品牌文化空间美学体现的商业空间设计应适当引入流行色元素,以满足消费者追求“时髦”的心理需求,也符合当时人们普遍的色彩审美观。但并不是所有的投其所好就是好的,不假思索的盲目追求潮流只会造成形式的类同与乏味。

四、品牌文化商业展示的照明设计美

商业空间照明设计起到空间氛围营造与商品特点突出作用,同时也是宣传品牌形象的重要手段。照明手段的合理利用能够使消费者在步入商业空间后感受到相应品牌文化传播出的感召力,对相应品牌形成良好的第一印象与一定的信赖和认可,最终形成相应的消费行为。品牌文化,商业展示的照明设计同样应依据艺术美学的原则来实施。各类型的人造光源能够为照明设计提供更为丰富多样化的选择,帮助设计师获得理想的设计效果。光色所产生的效果是有根据可循的,这一点追溯到根本就是发光源,而发光源有所改变光色也会有所改变,那么就需要一个衡量的标准,通常来说行业内都用“色温”来作为标尺。而色温则是跟着光色的变化而变化,光色由冷到热,那么色温就会由高变低。那么光色冷的时候,色温就会给人一种沉稳、暖心的意象,反之则会显现出净爽的感觉。因此,在进行室内设计的实际工作时,一定要注意色温的变化。同时,现代社会发展迅速,可采用的材料也异常繁复,那么设计师们在工作的工程中,就要考虑整体的效果,包括整体空间以及各方位光源具体的效果展示,在两者综合的条件下进行设计,让最终展示出来的效果相吻合,并且符合企业特色。

五、品牌文化商业展示材料设计美

商业展示空间的装饰材料设计美要符合品牌文化的设计风格,不同材质的质感所表达的空间视觉效果不同,要考虑最终呈现效果的一致性。那么在具体的做法上,可以利用当今无数种类别的材料,相互进行对比,不过呈现效果上一定要将质感与色彩展现出个性化的效果,这样才能展现企业自身的品牌独特之处。而个性化则可以通过设计、改造、变形、搭配材料来解决。比如说,不同的材料给人以不同的感官体验,石料给人以沉稳的气质,而多彩的涂装会让人们感觉到活泼,还有光滑的镜面则能够给人一种空间内的折叠感。那么,在为企业品牌做设计的时候,通过材料进行搭配、设计,可以完美地展示出其内涵特质。但要注意,此种方法需要注意材料的展示效果,并根据其特性贴合企业品牌的来进行组合,设计出别具特色的商业展示空间,从视觉效果上刺激消费者的购买欲望。

六、品牌文化商业展示数字化设计美

随着信息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数字化技术在商业空间设计中得以应用,在交互模式与传播途径等方面改变了商业空间的表现特征与影响效果,在品牌文化商业空间美学体现中融入数字化设计,能够使整个商业空间更具科技性与时代性。多媒体技术包括了声音影像等多种形式的内容,能够在商业空间中营造出实时动态变化的空间特征。传统的商业空间多媒体技术主要提供影音播放产品宣传等功能,而新的更具人机交互特征的多媒体技术则能够为消费者提供更多的信息查询、自主浏览等功能,同时结合自动化、智能化的感应设备,能够为消费者提供更多具有针对性符合其兴趣爱好特征的内容,在商业空间设计中引入这种多媒体技术能够提升整个商业空间便捷性与科技感。虚拟现实(VR)技术是当今前社会的技术热点,在商业空间设计中引入虚拟现实技术,能够使消费者借助相应的设备完全沉浸于商业品牌构建的世界当中,突破传统商业空间对品牌文化宣传中时间与空间的限制,使消费者能够更为真切、直观的接触品牌历史,感受到品牌魅力,带给消费者以全新的感官体验与视觉冲击。

结语

综上所述,当代商业空间在多元化设计理念与设计元素的影响下出现了新的变化,但空间美学表现则始终是设计师追求的目标之一。在空间设计美学体现当中有效提升品牌文化表现力,是商业空间设计建设的现实需求,设计师应准确把握各项设计要素,结合品牌文化特征进行合理的搭配布置,从而获得理想的设计效果。

作者:蔡毅 赵俊学 单位:东北林业大学

参考文献:

[1]叶伟森.论现代商业空间中的设计文化[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14):100-101.

第7篇:设计美学原则范文

一、现代设计

“现代设计”在当代美术领域、视觉文化领域和人们日常生活中出现的越来越多,设计师奥拉维?林登提出“设计是一门将消费者需求与工业设计生产可能性结合起来的艺术”。在实际使用中,设计的内涵大概相当于工业设计。因此,在今天“设计”主要指以工业设计为核心和主要部分的现代设计。

二、现代设计美学

现代设计美学在考虑技术和艺术相结合时,还需要综合分析大量社会的、文化的、经济的、心理的、生理的和卫生的诸因素。现代设计美学属于现代交叉学科的第三代横向科学,与许多传统的学科和新型的学科有关,例如人体工程学,材料工程学,生态学,环境科学,环境心理学,系统工程学,劳动保护学,人文化人类学,地理学等等。但它作为一门新兴的部门美学而存在,它首先研究的是现代设计的本质和审美规律、现代设计形态、现代设计形态美、现代设计美感心理。

三、现代设计原则

现代设计的原则应遵循客观规律,进行概括归纳,从而制定出准则。现代设计会受到许多因素的制约,大体有功能因素、经济因素、科技因素、材料因素、结构因素、环境因素、信息因素和审美因素。因此现代设计有六大原则:功能原则,经济原则,科技原则,信息原则,审美原则,合理原则。

功能原则:指设计作品时要考虑其应具有的实用目的和效用,以功能目的为设计的出发点。当一件产品能够符合和满足该产品所预期的实用目的,实现其规定的功用的时候,才算是遵守了功能原则。

经济原则:指设计时要考虑经济核算问题,考虑原材料费用、生产成本,产品价格,运输、储藏、展示、推销等费用的便宜合理。在一般情况下力求以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实用、优质、美观的设计。

科技原则:指设计时要考虑材料的性能和加工方法所引起的作用。因材施技,要考虑使用新科技成果和新加工工艺,使产品更好的为人类服务。科技原则是与大众化相一致的规格化和标准化原则,应依据现实情况,为满足一定目的,需要何种构造,为了生产出来要使用何种技术材料等。

信息原则:现代设计的信息原则是指设计师要重视现代设计的信息因素,了解现代设计信息发送、传输和接受的客观规律,在设计时要考虑设计产品应具有的信息成分和如何迅速正确的传送有效信息。

审美原则:现代设计的审美原则是指设计时要考虑设计作品的艺术审美性,使其造型具备恰如其分的审美特征,并具有一定的艺术品位,能给受众美的享受。这就要求我们在设计时进行造型形式的创新,培养艺术情趣和审美意识,提高作品的艺术性。

合理原则:是在进行设计时要考虑尊重、遵从、符合客观规律,避免主观随意性和盲目性。

四、现代设计的特征及形态

现代设计具有经济实用性、造型艺术性、现代科技性、信息传播性特征。

现代设计形态还不是很健全,还处在变动、分化、交插、解构或重建组合的形态中,根据功能目的、应用范围的综合标准,现代设计可分为工业设计、室内外设计、建筑设计、城市规划设计、园林规划、环境设计、装潢设计、视觉传达设计、广告设计、商业设计、CI设计、服装设计、展示设计等等。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设计体系还会不断增添新的成员。网页设计、CG动画设计等,都是极具发展潜质的新的设计形态。

第8篇:设计美学原则范文

在社会在不断的向前发展,现代城市中的人们在物质生活条件得到了满足以后,在精神层面的需求也随之而来。所以在现代化的城市里,人们对于自己生活居住环境的要求也变得越来越高。在此背景下,景观设计这一学科也得到了重视和发展。如何将中国传统特有的美学理念合理的运用到现代化的景观设计上,为传统美学在现代景观应用方面做一个简单的实用性思考。

传统美学与景观设计的互动关系

(1)中国传统美学的审美

中国传统美学蕴含着丰富的伦理智慧,这种智慧的形成源于中国古代深厚的伦理思想土壤,有深刻的社会文化背景与哲学基础。中国传统美学认为,审美活动就是要在物理世界之外建构一个意象世界,即所谓于天地之外,别构一种灵奇”,这个意象世界,就是审美对象,也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广义的“美”。中国传统美学给予“意象”的最一般的规定,是“情景交融”。在中国美学看来,人和自然界不是分裂的,而是和谐的,所谓“大乐与天地同和”,宗白华说,中国的体系强调“象”,“象如日,创化万物,明朗万物”,延伸意思是意象世界是人的创造,而正是这个意象世界照亮了一个充满生命的有情趣的世界。

(2)景观的文化意义

中国的传统美学在其发展过程中受到地域、政治、文化的影响,形成了一套独有的理解欣赏方式和表达形态,对古今的景观设计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中国的传统园林在追求意境的同时从山水画、诗词歌赋中获取灵感融入到传统的设计理念里,达到了自由与规整、写意与写实的和谐统一效果。这种表现技巧把人对空间的改造巧妙的和人与自然的关系结合起来,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构筑体系,使得我国的传统美学思想在建筑景观设计当中得到了良好的继承和发展。现代景观设计在遵循文化背景的同时对一些历史遗迹和名胜古迹的现代化改造中也体现了“传统”与“现代”的和谐交融。

(3)运用传统美学理念的景观设计原则

新兴的设计思潮也已经深深的贯穿于现代景观设计理念当中,奠定了现代景观设计艺术的基本原则:首先,景观环境的整体性是古往今来景观设计所要把握的首要原则。通常在人的审美体验中,对于一个物象的感受通常是通过对它整体效应的体会来获得的。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总是会先整体再局部然后再返回到整体,这就要求把握住设计内容的整体性原则。其次要充分的发挥主观的能动性。景观设计的最终受众是人,这就要求把设计审美的重点放在审美的主体感受上而非客体环境上。充分考虑人对客体景观环境的精神感受以及生理适应程度,而不是一味的追求自然传统的美感而忽略了环境本身对人类生活的影响。最后,景观环境的功能性也很重要的,随着人的意识形态逐渐改变去改造或者创造现代人的生活居住环境,功能性被视为人类创造任何事物最原始的目的。

传统美学理念在景观设计中的思维转换

任何设计者的创作都是以其个人对这个世界的认识为基础所表达出来的,个人主观上对设计或者艺术形式自身的感受和理解都会造成设计思维的不同。设计是人结合客观条件主观的把思想和既定概念转变为感官形式,不同的受众针对不同的设计风格也会产生不同的理解和体会。现代景观的设计应该体现一种人文关怀的精神,现在全球范围内许多的艺术领域都包含了这种精神。

以中国传统的山水园林为例,古典园林在布局上强调灵活多变的构筑形式,采用多种元素的混合表现形式。从现有的古典园林来看,由众多的人造与天然风景的结合来表达某种意境的小景,这正是符合了传统美学审美趣味。古人在审美上普遍的将整体做统一的协调和融合,始终保持着一个和谐的整体,体现了虚与实、动与静、刚与柔、舒与密的辩证关系。只有这样处理各种元素之间的辩证关系,才能达到一种高水平的园林艺术境界。

传统美学在未来景观设计当中的发展

为了顺应现代社会的发展,大部分成熟的景观创作中我们看到了“传统美学”与“现代化”的结合已经产生了相对的和谐。有很多的传统景观元素在融合了抽象的“现代感”和“科技感”之后,原有的景观元素也逐渐适应了社会发展的潮流。但“传统美学”与“现代化”之间产生的表象矛盾还是会持续存在的。另外,外来的现代主义景观的表现手法当下已经大量的被景观设计者所接受,在全球化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下,景观设计趋向于“现代化”是时展的必然结果。

结语

第9篇:设计美学原则范文

关键词:美学原理;园林景观;规划设计;审美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6)05-0152-02

1 引言

园林景观若要实现真正的美学突破,首先应该与美学进行有机的结合。美学原理在园林景观规划中的作用非常明显,园林的设计既可以体现视觉上的美感,也可以体现听觉上的享受。所以对于园林景观的设计来说,是能够充分调动每一个感官,只有真正将其与美学原理进行结合,才能够更好实现园林景观设计的新突破。

2 美学原理与园林景观设计的关系

在当前的园林景观设计当中,美学原理的融入逐渐占据了较大的比例。首先美学原理中提到了许多在园林景观规划和设计中需要运用到的知识。如如何进行规划可以使得园林看起来更加的整齐,如何通过植物的搭配衬托出园林想要营造的整体效果以及如何通过园林的打造,实现整体意境的美感等,都是需要通过美学原理的融入来展现的。所以美学原理与现代园林景观设计有着至关重要的联系,将美学原理更好的融入其中才能体现出园林景观规划的高水准。

3 园林规划设计中的美学原理

3.1 对比衬托手段的运用

在园林规划设计中,最先体现出的美学原理就是对比和衬托。在园林景观当中提到的对比和衬托不仅仅体现在植物安排的颜色上,还可以体现在外观和形态的对比,通过这种既统一又有所差别的表现形式,体现出园林主要想突出的特点,主次关系可以更为一目了然。

3.2 组合美的呈现

组合美即是要求在一个园林景观当中,需要多种植物共同组成一幅具有美感的画面。如果只是单一的植物会显得单薄,若是有太多的植物也会显得繁杂而纷乱。所以需要进行科学合理的组合,通过多种植物进行排列,以一种相对规则的状态呈现出一种组合的效果,这就是组合美在园林景观规划中的体现。

3.3 意境美的体现

意境美是园林景观规划中追求的最高境界,体现在整体环境和氛围的打造。园林景观在设计完成之后,是供人进行欣赏的,所以需要相对的美感让人感觉到园林的意境美。这就要求在设计中,利用景物营造美感,利用氛围来烘托美感,需要园林设计充分的利用自身的真情实感,实现对景物以及园林的全身心情感投入,这样才能在设计的园林景观中,引起观赏者的共鸣。

4 美学原理在园林景观规划中的具体应用

4.1 对比衬托原理的运用

在园林景观规划和设计当中,对比衬托是一种非常常见的美学手段。通过对比和衬托,可以有效实现对园林景观当中景物配置的疏密程度、景物的色彩对比安排、园林空间当中整体的弯曲与笔直乃至景物的大小和明暗对比,通过这样的比较看出园林景观设计中的重点和次要点,体现出主次关系。主要是体现景物背景和主体的关系,这样更容易激发人们对审美的一种情感。在园林景观规划中,对于景物、路面以及相关设计都是具有明确数据要求的:广场最小坡度为0.3%,最大坡度平原地区为1%,丘陵和山区为3%。道路纵坡应控制在0.3%~6%之间,每隔50~80 m设收水口,实际上,园林景观局部区域内密度要更多些。按照这些严格的要求来进行对比设计,往往更能够符合人们对于审美的要求,视线中的景观疏密程度最为合适,也是园林景观设计中应该遵循的原则。

4.2 组合美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的运用

组合美在园林景观规划和设计中的运用,主要就体现在通过多种植物,进行有机的排列,组成的一幅自然生态图。如园林景观设计中经常会用到框景、借景等手段来实现美感的体现,用这样的方法来对园林本身进行分割,营造出步移景异的效果。另外园林景观当中应实现借景,还可以借山水之景,将这些景观都借用到园林当中。甚至连一些声音都可以进行借用,如拙政园中,在进行园林景观打造的时候就巧妙地借用了清风和明月,为园林景观自身的情感体现就增添了一丝意蕴。

4.3 意境美在园林规划中的运用

在园林意境美的体现中,主要是通过对园林中整体美感的把握,实现了对园林整体环境的烘托。意境美的主要承担对象就是欣赏者,所以需要依据一些具体的原则,进行一些意境景观的打造。比如在一些座椅的建设上都是具有明确数据规定的:座凳高度一般38~40 cm,座面宽40~45 cm,单人座椅长60 cm,双人长120 cm。所以意境美的体现,首先也应该以欣赏者欣赏场所的打造做为基础。其次意境美的打造不能够只是局限于某一景物之上,要明确意境美不同于景物,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是是需要欣赏者用心来感受的。

如图1就是一处园林景观设计图,在图中对于基础景观的营造基本都可以体现出来,包括静态的道路植物和动态的水等等,同时在构图和设计上也能够不拘泥于传统的笔直构图方式,选择了半圆的规划,符合了人们对于美的要求。另外在基础设施建设上,有供儿童玩耍的滑梯,也有供成人休息的座椅,所以该景观可以说满足了园林景观设计的大多数要求,也能够让人们在这样的环境中感受到一种美和享受,意境美的营造就相对成功。

园林设计者需要不断的提升自身的创新意识,以观赏者的角度来进行思维的创造。对于这种无形的、无限的而可以让观赏者尽情想象的内容,做为园林的设计者,都是要充分考虑到的。所以意境美的营造,首先就要考虑大众对于美的理解,只有迎合大众口味的景观设计,才能够体现出意境美在其中的展现。

5 结语

美学原理与园林景观规划设计的结合,已经成为未来景观设计过程中必不可少的规律。美学原理的融入可以为园林景观设计提出更多可行性的建议,同时更加符合人们对于美的追求与享受,符合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和日益提升的审美水准。所以利用美学原理做为园林景观规划设计的指导理论,可以推进我国园林设计行业的不断进步,为我国打造出更多的园林景观做出努力和贡献。

参考文献:

[1]孟宇轩.园林环境中光景观的应用与研究[D].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4.

[2]肖笃宁,李晓文.试论景观规划的目标、任务和基本原则[J].生态学杂志,1998(3):47~53.

[3]任涛.城市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审美需要与美学追求[J].中国集体经济,2013(6):94~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