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教育科学研究的概念范文

教育科学研究的概念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教育科学研究的概念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教育科学研究的概念

第1篇:教育科学研究的概念范文

一、营造一个民主、开放的教学环境

新课改要求在教学活动之中,要充分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把学生变成学习的主角,使学生具有主动学习的能力。在小学语文的教学工作中,更要注意教学环境的营造。教师要充分发挥主观想象能力,通过书籍、网络等途径丰富自己的想象力去营造一个相对民主开放的环境,这样才能够使学生得到自由发挥。在宽松的氛围中,学生也会在主观上敢于表现自我,勇于表达自己对于问题的见解和看法。

二、教师要适时适度地进行引导和点拨

在日常教学中师生直接应该共同合作。课堂教学的生成和生成的课堂教学,要求教师们要善于发现并且捕捉教学中的信息,往往一个小的急中生智就会引发课堂的一个。如果教师只拘泥于把教案反复到位地呈现给学生并且没有任何调整,这样的教学效果时常会事倍功半,老师教得累,学生的学习情绪也不高。

例如,“慈母情深”一文的教课,可以先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文,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身临其境地感受和体验文章的思想感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作用就是适时地进行点拨引导。例如,“瘦弱的脊背弯曲着,头和缝纫机挨得很近”这句话,通过阐述,让学生们理解到这句话刻画的是一位瘦弱的母亲;而从“母亲掏衣兜,掏出一卷揉得皱皱的毛票,用龟裂的手指数着”,引导学生了解这是一位非常辛苦的母亲。通过在教学中适时地点拨,让学生深刻体会到母爱是伟大的。在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思想品德。

三、教师要尊重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的不同见解

在探究性的学习之中,由于结论不是现有的。学生会有多种思路和多种设想,这就要求教师从学生情感体验进行入手,让学生们带着愉悦的情绪、积极的情感体验进行学习,着力营造充满活力的课堂氛围。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文本”,由于读者时代、经历、经验、个性的差异,对文本的解读必然呈现多元化的态势,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时要尊重学生独特感受,鼓励学生勇敢地表达自己个性化的理解,用宽容的心态对待学生的多元化解读。在课堂教学中,这种多元化解读会引发学生群体不同观点的碰撞,产生思想火花,促进学生成长。

四、教师要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来展开教学活动

第2篇:教育科学研究的概念范文

关键词:课程教学改革;研究生教育;教学策略

作者简介:唐忠顺(1967-),男,湖南永州人,湖南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湖南 湘潭 411201)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34-0148-02

与生机勃勃的基础教育新课改和百家争鸣的大学外语教改相比,有关外语专业研究生教育的改革研究相对较少,而且目前国内研究主要集中于研究生的培养理念和学术论文规范上,对于微观层面的教学模式、教学策略问题仍缺乏深入探索,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外语专业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戴炜栋、王雪梅,2005)鉴于此,本文在结合笔者多年执教研究生课程的基础之上,对一门重要的研究生学位课程的教学谈谈自己的探索与感悟,以期与同行共同探讨研究生教育改革,构建新型教学模式。

“英语教学论”是课程与教学论硕士研究生和教育硕士的一门非常重要的学位课程。主修这门课程的研究生将来多数会从事基础外语教学工作。由于硕士是目前我国中小学师资中学历较高的群体,他们对推行中小学外语教学改革和提高基础外语教学质量所起的作用不可低估。为此,我们对这门课程的教学进行了长期的、全面的探索:从课程教学大纲的制定到课程内容的抉择,从教学方式的更新到教学评估体系的变革。经过多年的努力,一门充满活力的、动态的、开放的研究生课程已经建立。回顾我们走过的历程,主要在如下五个方面进行了探索。

一、精心制定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教学大纲在教学中起到指挥棒的作用,因此,课程教学改革首先从这方面入手。在课程与教学的运行当中,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是确立课程教学目标。(Tyler,1949)在考虑我国外语教学,特别是中小学外语教学的实际与未来发展趋势的基础之上,把“英语教学论”这门课程的教学目标确定为:培养研究生的外语教学理论素养和外语教学方法。此课程教学目标的确立,一是考虑了硕士生未来职业的需要,二是考虑了他们将来从事基础外语教学工作后的可持续发展。外语教学方法的训练是他们的立身之本,教学理论素养是他们可持续发展的源泉。

在课程教学目标确定之后,我们对教学内容进行了改革。由于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的时间、空间跨度很大,(Richards & Rogers,1986)外语教学理论、教学方法种类繁多而且日新月异,加之这门课程的学时有限,常常会给我们带来很大的挑战,教学中往往会出现顾此失彼或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现象。基于这种情况,我们把教学内容分为刚性内容和弹性内容。刚性内容是指研究生必须掌握的课程知识,包括中外外语教学流派的评析、各种外语教学方法的语言学和心理学基础等等。弹性内容主要体现在对外语教学中的热点问题、前沿问题的分析讨论,这部分内容是动态的、开放的,随着外语教学改革的深入而变化的。

在教学方式的选择上,我们克服以“讲授为主,讨论为辅”的“本科化”课程教学方式(罗尧成,2006)的弊端,采取“学生主题发言和教师讲授相结合,课堂学习与课堂讨论并重”的新型教学模式。例如,我们常常要研究生轮流在课堂上作主题发言,精要介绍一种外语教学流派或外语教学方法,然后教师在此基础上再补充完善。这样做可以培养研究生的自学能力和表述能力。教师讲授的主要是难点、疑点和重点问题。存在争议的问题和热点问题就构成了课堂讨论的内容。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两者相得益彰。

在教学评估方面,改变了以往单凭学期论文评定成绩的方法,而将研究生的权威著作阅读效果、课堂主题发言、课堂讨论、学期论文四项内容作为成绩考核的依据。这样做有利于促使研究生积极主动地学习。

二、指定必读权威著作,严格检查阅读效果

实践证明,对于任何一门硕士学位课程来说,要选择一本内容全面、对问题阐发深刻的教材十分困难,因此我们常常给研究生指定几本有关外语教学与研究方面的权威著作,如J.Richards和T.Rogers所著的Approaches and Methods in Language Teaching(1986),H.G.Widdowson所著的Teaching Language as Communication(1996)以及Peter Skehan所著的A Cognitive Approach to Language Learning(1998)等权威著作。教师可以先在课堂上对这些著作进行纲要式地介绍,然后要求研究生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读完,以便于系统地把握外语教学的历史与现状,了解外语教学的基本概念(fundamental concepts),深刻领会外语教学法不断发展演变的轨迹和缘由。为了检查研究生阅读权威著作的效果,我们经常和研究生的导师积极配合,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进行严格检查,如提交读书报告或组织讨论交流。

三、师生共建课程参考文献库

众所周知,学术期刊是反映学科领域最新研究成果和研究动态的主要载体之一(另一主要途径是学术会议),它在培养研究生的学术素养和撰写学位论文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因此,研究生除了要学习指定的权威著作之外,还必须经常阅读外语学术期刊。事实上,很多研究生对此非常迷茫。一是不知道应该阅读哪些期刊,二是阅读过的文献七零八碎,缺乏归纳整理的方法。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确定参考文献库所收录的论文必须来源于国内外外语类核心期刊。然后根据这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把参考文献库进行逐级分类并逐年更新。一级分类包括:国内外外语教学流派及其批判与继承、语言学理论与外语教学、心理学与外语教学、词汇教学研究、语法教学研究、阅读教学研究、口语教学研究、听力教学研究、写作教学研究和中国外语教学改革研究等十大类。一级分类类别不宜过多、过细。在一级分类的基础之上,我们又进行了二级分类。例如,在一级分类参考文献库“词汇教学研究”下设了七个二级文献库:词汇量调查研究、教学大纲词表研究、词汇学习策略研究、词汇水平研究、写作词汇研究、口语词汇研究、心理词典研究和词汇搭配研究。研究生还可以根据自己的研究兴趣对二级参考文献库进行进一步分类,以构建个性化的参考文献库。为了及时更新参考文献库,我们对每届研究生进行了分组,每组负责及时更新一个一级参考文献库,教师定期查看更新情况并给予相应指导。

实践证明,参考文献库的建立,不仅使研究生对该门课程的研究范围、研究历史和最新研究动态有了清楚的了解,而且极大地方便了研究生进行文献检索,使他们对某一具体问题的研究历史与现状有了清晰而全面的把握,为他们未来的硕士论文选题提供了有用的文献资料。通过师生共建课程参考文献库,教师也把握了外语教学研究的概况及研究前沿,极大地开阔了师生的学术视野。

四、选择重点、难点、热点问题进行专题介绍和专题讨论

如前文所述,由于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的时间、空间跨度很大,所涵盖的内容十分庞杂,加之这门课程的授课学时有限,我们不可能在教学中做到面面俱到,否则就会陷入以“讲授为主,讨论为辅”的“本科化”教学方式。(罗尧成,2006)因此,有必要对课堂讲授内容进行抉择,对课程教学方式进行改革。根据课程教学大纲对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的要求,我们选择了一些外语教学中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进行专题介绍,然后让研究生在阅读指定专著和课程参考文献库的基础上,在课堂上就这些专题展开讨论。就这门课程而言,我们把重点放在了对各种外语教学流派的历史分析及批判继承上;难点在于各种语言学理论和心理学理论如何催生了外语教学法的产生和流变;热点问题是动态的,随着外语教学改革和研究的深入而不断变化。

为了使研究生能更好地进行专题讨论,我们常常会提前公布讨论话题,并让他们根据自己的研究兴趣选择话题,组成研究小组,进行小组合作,这样可以培养研究生共同发现式的、合作式的学习。(文秋芳等,2006;戴炜栋、王雪梅,2005)此外,我们会对每个研究生在讨论中的的表现进行记录评分,作为课程考核成绩的一个重要依据。因此,研究生都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和讨论。我们发现,专题讨论既可以以点带面,又可以培养研究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文献综述能力和理论思辩能力,同时还可以检查和监督研究生的学习状况,增进师生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增加同伴压力(peer pressure),营造科学研究的气氛和求实求真的科研精神。

有学者认为,研究生与本科生的最大区别就在于“研究”二字上,离开这一点,就谈不上是研究生了。(林文勋,2005)而研究生的“研究”又集中体现在论文写作上。要写好学术论文,其关键是做好论文选题,因为“发现问题等于解决问题的一半”。过去,在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发现多数研究生在论文(包括学期论文、学术论文和学位论文)选题方面比较茫然,要么选题太泛,要么重复别人的研究,要么把没有人研究过的问题误认为是学术创新,即把学术空白等同于学术前沿。(林文勋,2005)通过专题介绍和专题讨论后,发现研究生在论文选题方面比较敏锐,选题通过率明显提高,而且他们所提交的学期论文选题和硕士论文选题基本上都来源于师生课堂互动所探讨的重点、热点问题或与之密切相关的问题。这些问题涵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三维目标”、外语学习的最佳起始年龄、外语自主学习、我国基础外语教学改革、任务型教学法的本土化等等。

五、理论与实践互动,培养研究生的实际教学水平

我国研究生培养一直沿用“课程学习+发表文章+学术性学位论文”的基本要求,结果导致与社会需求脱节,学非所用,不少学生甚至遭遇毕业即失业的尴尬。(阮平章,2004)外语研究生的大多数课程都比较注重提高理论素养,(张德禄,2005)而研究生教育的实用性和应用性将会在学术性的基础上变得越来越突出。随着研究生教育规模的迅速扩张和社会的快速变革,单一的学术型研究生培养模式已难以适应社会多元化的需要,分类培养是研究生教育发展过程的必然选择。(阮平章,2004)基于这些理念,我们着力提高研究生的教学实践能力,为他们今后步入社会做好准备。因此,在开设“英语教学论”这门课程的同时,尽可能地给研究生安排适量的教学任务或是让他们自己去寻求教学机会,或是让他们充当本校任课教师的助手,目的是让他们亲历外语教学第一线,从中获得深刻的感性认识。这对于研究生来说是弥足珍贵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锻炼机会。

六、结束语

“英语教学论”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学位课程,根据研究生教育的特点和社会对外语人才的要求,按照现代教学理念,对该门课程的教学进行了长期的探索和实质性的改革,初步构建了一个充满活力的、动态的、开放的学位课程教学模式,取得了明显的教学效果。当然,课程教学改革的任务是艰巨的,我们需要更深入的研究,以进一步提高我国研究生教育的质量。

参考文献:

[1]Richards,J.,T.Rogers.Approaches and Methods in Language Teaching[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6.

[2]Tyler,R.W.Basic Principles of Curriculum Instruction[M].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49.

[3]戴炜栋,王雪梅.英语专业研究生教学中的协作探究模式——界定、理据与应用[J].中国外语,2005,(4).

[4]林文勋.导师,你应该教给学生什么[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5,(3).

[5]罗尧成.我国研究生教育课程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6,(6).

[6]阮平章.分类培养是研究生教育发展过程的必然选择[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4,(8).

第3篇:教育科学研究的概念范文

关键词:项目教学;液压与气动;课程改革;实践项目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2-0110-02

引言:

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课堂的教学效果,许多教育学者对于课堂教学模式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与探索。徐晓歌等人对高校的产学研合作教学机制的创新进行了研究[1]。刘华提出了以学生探索、解决“真实问题”的“类实践”学习活动为中心的教学模式[2]。胡文龙对于工科多层级探究式教学进行了研究[3]。本文基于项目教学理念的液压与气动课程教学是围绕多个能涵盖知识点的实践项目并结合传统教学方式而开展的全新教学模式,该模式综合了当前传统类型教育、任务驱动类教学[4]和案例型教学[5]的特点,将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探索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的培养有机地融入到了所设计的实践项目中去,让学生以设计实践为导向,进行积极地、自主地完成课程知识的建构。也就是说所有课程大纲中学生需要学习、掌握和理解的知识都必须围绕实践项目这个核心展开,而且这些知识能够与项目很好地融合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有机体。

一、总体设计思想

液压与气压传动技术在机械制造、工程建筑、交通运输、军事器械、海洋工程、矿山冶金、食品加工等各个领域的应用均十分广泛。本课程是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车辆工程及海洋工程与技术专业的专业课程。将课程教学内容与项目式教学相结合,通过对原有课程的教学内容进一步改进,增加项目的设计实践环节,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动手操作能力及团队协作能力,更好地增强学生对专业知识掌握理解和应用。具体的改革首先应从教学大纲的修订和教学计划的制定开始,以项目实践教学为导向,增加学生设计实践实验环节的学时。其次,转变思路,改变教学理念,改革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引导,项目教学为导向,在教学过程中为学生提供主动学习和动手实践的机会和平台,加强师生教学互动交流。同时,将现有的实验课程进行全新的编排,并针对学生存在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差的问题,安排相对应的操作性和综合性强的实验,尽量让所有的学生能够亲自动手并全身心的投入到课程的学习中。最后,改革考核方式,列出考核细则。例如本课程(液压与气动)的考核可以由6部分组成,分别为平时出勤成绩,占6%;平时作业成绩,占12%;随堂测试2次占20%;实验成绩,占5%;项目成绩,占7%;卷面考试成绩,占50%。因此,最终本门课程的总成绩为上述6部分成绩之和。同时,部分知识点的讲解可以结合实际项目及实验进行边操作边讨论的方式,使学生成为课堂上真正的核心――“主动者”。

二、项目实践教学环节内容

该项目教学是把液压与气动知识与工程实际问题结合起来,通过学生大量查阅资料,总结工程实际中所遇到的液压与气动问题。运用到的知识点包括液压泵、液压马达、液压缸的选取,各类液压阀在回路中的作用,液压辅助件的应用,液压基本回路的设计,液压系统的设计计算等。项目设计的过程包括:(1)设计任务;(2)设计思路;(3)液压回路图设计;(4)最终方案的确定;(5)元件的选取;(6)项目报告及答辩。

三、项目实施方案

1.总体实施步骤。首先,梳理课程体系,整理课程知识点,制定教学改革方案,修订教学大纲及教学计划;其次,根据教学计划,进行课堂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实施;再次,进行实验教学环节改革,将实验与项目结合起来进行实验教学;然后,课内与课外结合起来,对学生进行全程跟踪考核;最后,汇报总结,提出意见及建议。

2.实践项目的实施。项目采用分组形式进行完成,每4个或5个人一个小组,每个小组对应一个项目题目,每个小组选出一名组长,由组长负责任务分配,分工要明确。这个过程中,老师能够实时地对学生的操作进行指导,将自己的经验传授给学生,并纠正错误,对知识进行细化的讲解,加强师生间的交流和沟通。同时,每个项目都需要小组内成员的通力合作才能完成,这就需要在小组人际关系和谐的基础上,做好组织、分工、配合等各方面的工作,培养了学生在团体中找准定位、发挥特长、与人协作等能力,为以后更好地适应工作环境打好基础。同时,这些活动也增加了学生之间互相了解互相交往的机会,培养了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3.实践项目的进程安排。实践项目的题目下发后,同组的负责人根据项目的安排及各位同学的实际情况进行任务分配,依据课程的进度,积极开展资料搜集、查阅、整理及方案的设计等工作,并按时进行答辩验收,上交项目报告,其学时安排如表1所示。自课程开始,一直到课程结束,学生利用课外14学时完成该项目。

4.实践项目的成绩评定及评分标准。课程进行期间,严格考勤。本门课程课堂上共讲14次,要求每个学生每次上课提前5~10分钟到教室,在主讲老师所提供的签到表上由签到(不得代签,如果通过对比每次签到的笔体发现有代签的,当事人平时出席成绩均计零分)。无故缺席4次或迟到6次,平时出勤成绩为零。平时出席成绩占6%,出席成绩为零的学生不能参加结课考试。按时交作业,同时杜绝抄袭,如有雷同,无论抄袭者还是被抄袭者,其成绩一律为零,平时成绩占12%。

在课程进行期间,会进行两次随堂测试,占总成绩的20%。本门课程还有4个学时的实验项目教学,占总成绩的5%。实验课程的要求与理论课程一样首先每位同学每次实验必须提前5~10分钟到指定的实验室签到;其次,在教师及实验师的安排下认真完成每个实验,同时在课后认真书写实验报告并按时统一提交,杜绝抄袭;最后,按照学校的安排采取笔试的方法进行结课考试,卷面总分100分,卷面成绩的50%为结课考试的成绩。

课程中所进行的实践项目成绩占总成绩的7%,其主要包括三部分:本组学生自评(3分),指导教师评分(2分),答辩成绩(2分),三部分之和为项目总成绩。其中,各组学生自评部分,由该组学生之间相互打分,最后由小组负责人签字后上交给任课教师,每组学生互评的平均分不超过2.5分,最高分与最低分的分差不小于0.5分。打分过程中要以小组成员在整个项目完成过程中的贡献大小为依据。指导教师部分,由教师根据学生的出勤、平时表现、讨论的积极性、承担的任务、项目完成情况、报告书完成情况及PPT演示文稿完成质量等给学生打分。答辩部分,由现场评委打分,包括项目的完成质量,讲解清晰度,汇报时间,回答问题的准确性等。

5.实践项目报告要求。项目说明书应该叙述完整,文理通顺,字迹工整,公式、图表规范,总字数要求1500字以上。各组的项目报告应独立完成,不允许出现严重雷同的情况,若出现将会严重影响成绩,而且项目报告中应明确说明小组成员中每个人负责的内容,以及在整个完成项目中的贡献和工作比例等。同时,所完成项目中研究内容的完成度会影响到每组成员的最终成绩,因此鼓励各个小组进行讨论选取比较感兴趣的方向进行设计和深入研究。同样严禁从网络或通过其他途径进行剽窃抄袭,如有发现,选择该项目的小组所有成员的实践项目成绩以零分计。

四、总结

在理解并掌握液压与气动知识的基础上,通过项目汇报的形式,使学生了解液压与气压传动在实际中的运用,提高查阅资料和团队协作的能力,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培养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同时,以实际项目和实验项目等带动教与学,并从中组织协调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内容,克服理论和实践相脱节的问题,增强学生与教师的互动性,使知识从原理性向应用性、综合性转变,这样的模式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主创造力、动手操作能力以及创新、沟通和协调的能力,达到国家对工程应用人才需求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徐晓歌,张晋恺,张徽.高校产学研合作机制创新研究[J].职业教育,2013,(29):196-197.

[2]刘华.课堂教学的新范式:以整合性“类实践”学习活动为中心――来自美国课堂教学改革的启示[J].课堂教学研究,2014,(8):6-12.

[3]胡文华.基于CDIO的工科探究式教学改革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4,(1):163-168.

第4篇:教育科学研究的概念范文

1 CDIO人才培养模式

CDIO是当今国际高等工程教育的一种创新模式,其核心理念是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现(Implement)和运作(Operate),它以产品研发到产品运行的生命周期为载体,让学生以主动的、实践的、课程之间有机联系的方式学习工程。CDIO 培养大纲将工程毕业生的能力分为工程基础知识、个人能力、人际团队能力和工程系统能力四个层面,要求采用综合的培养方式,使学生在这四个层面达到预定目标。

2 课程教学现状

在整个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知识体系中,操作系统课程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它既是对先修课程的总结和提高,提高学生对计算机系统的整体理解,又为学生学习后续专业课程打下必要的知识基础,引导学生理解大型系统软件的基本结构、模型和算法,掌握各类系统的集成应用。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由于课程本身较强的逻辑性和抽象性决定该课程的难度较大,学生的实践能力不强,总体来说存在如下问题:

2.1 教学内容抽象

操作系统课程中主要涉及到进程管理、作业管理、内存管理、文件系统和设备管理等五部分内容。五部分内容相互联系,构成了操作系统的课程主体。学生在学习操作系统中常常发现操作系统课程中内容与 Windows、Linux、Android和IOS等系统有很大的差距。课程所学内容和实际操作脱节,因此很难提高学习兴趣。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也常常遇到不同章节连贯性差、理论性强等问题,使得授课过程大受影响。

2.2 实验手段单一

操作系统教学主要分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部分,总共为72学时。由于实践教学课时很少(仅为18学时),学生缺少实践锻炼,很难深刻理解操作系统的基本原理。有些学校增加了课程设计环节,但时间也很短,想要在短短几周时间内完成操作系统的课程设计,显然也不符合实际情况。目前我们学校操作系统课程实验安排是让学生模拟实现几个经典算法,比如进程调度算法,存储器管理中静态、动态分区算法。实践教学中验证性内容偏多,设计性、综合性和探索创新性实验内容偏少,没有适当的方式激发学生的编程兴趣,使学生获得乐趣和成就感,因而也影响学生探讨问题的积极性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2.3 教材陈旧,理论重于实践

国内的操作系统的教材普遍注重理论性,内容有些陈旧,没有将一些新颖的知识引入课堂,大都是原理的介绍但又缺乏理论和实践的连贯性,而规范的课程实践指导资料市面上比较少。操作系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光靠这些理论知识是无法使学生真正地掌握操作系统的设计思想和理念的。

3 基于CDIO模式的教学改革思考

在深刻认识传统教学模式下《操作系统》课程教学过程中的众多弊端,笔者开始尝试借鉴CDIO的培养模式,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改革。

3.1 以问题为驱动改革教学内容

操作系统中的算法都很抽象,容易产生枯燥乏味的感觉。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采用问题式驱动教学法。在知识点的讲授过程中采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模式,引导学生由生动的实例过渡到操作系统的算法中。比如在介绍了死锁的概念后,抛出问题“怎么样能有效预防避免死锁的发生?如果你是操作系统,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可以让学生互相讨论,提出自己的观点,随后引入银行家算法来解决。通过这种方式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营造活跃和谐的课堂气氛,既给学生提供了充分的思考、质疑探究和创新的空间,又提供机会让学生边学边做,能对所学的知识理解得更加深入。所以这需要授课教师在备课中好好设计问题,吸引学生注意力调动积极性。

3.2 以实用为导向的教学

在进程管理章节,介绍信号量的PV原语,这是一个难点,要让学生更容易接受理解,可以补充选择身边的事例进行分析,比如司机售票员之间要想正确的同步,必须采用信号量机制在协调他们的活动。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一般会设置3-9学时的“指导性自学”环节,如能充分利用好这个环节,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每节课设置一个课程相关的开放话题,分组讨论,指导学生课前查阅资料制作ppt上台演讲,最后老师总结发言。这样以来,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也增进了师生之间的交流沟通。

3.3 网络教学综合平台

笔者所在学校在两年前就开通了全校的网络教学综合平台,给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自主学习氛围,将教学从课堂延伸到课外。网络平台中的电子教案、课后练习、实验辅导、教学录像等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课外自学的网络环境;在线答疑、作业提交、网上留言为师生提供了实时和非实时的交流互动平台。同时教师也可以不断更新教学资源,上传操作系统新发展动向和技术等相关资料。

3.4 课程考核评价体系改革

课程考核评价是对教学有积极导向作用,是检验课堂和实践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传统考核方式偏重理论知识考核。为充分发挥考核评价体系的导向作用,笔者在探索构建开放式、全程化的考评体系。课程总评成绩中,平时成绩占50%,期末成绩占50%。平时成绩综合考量学生出勤、课堂提问、课程实验、课后作业等情况等,有效地将学生自主学习等情况纳入考评体系。通过改革课程考核评价的内容、形式和方法,充分体现了CDIO模式下的能力培养目标,有效促进学生在注重实践、积极参与的精神和动手能力等方面的培养,基本达到了强化专业学习基础、突出编程能力的培养目标。

第5篇:教育科学研究的概念范文

关键词:职前职后融合理念;专业课程;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727(2014)07-0076-03

高职院校的课程教学改革可以从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提升社会服务能力两个层面来理解,这两点对应于高校的两个重要职能——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落实到每个教师的工作中会各有侧重,但如何对两者进行协调,是高校提升竞争软实力的需要,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从职后的视角来审视高职院校的课程改革,社会服务平台的构建对提升专业课程教学的有效性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有利于人才培养方案的落实并提高针对性。教师通过参与社会服务,更好地了解职业岗位的能力要求,人才培养更符合高职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定位。(2)有利于课程教学有效性的提升(内容选取、教学过程组织、质量评价等)。教师通过参与社会服务,根据职业能力培养需要和行业发展需求,更好地进行课程教学改革,技能训练与课程考核更有针对性。(3)有利于提升岗位适应性,使所学与所用距离更近。

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理念及改革内容

(一)改革理念

以职前职后融合的理念,从职后人才基本素养的角度进行专业课程目标与技能目标的设定,各专业核心课程根据职后人才核心能力的要求设定课程的核心能力指标作为课程评价的重要标尺;同时以职后社会服务能力提升为载体,从内容选取、教学组织、课程评价等方面对专业课程进行深入改革,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改革重点是构建本专业的专业课程、社会实践、社会服务三位一体的建设体系。

(二)改革的内容

基于职前与职后融合理念的职前课程改革内容(1)课程内容的有效性改革。教学内容选取的有效性——结合职业特点,在专业课程内容的选择上处理好“高等性”与“职业性”、“知识习得”与“职业能力培养”之间的关系。在原有知识框架的基础上,对应岗位实际的知识和能力要求作相应选择,突出有效性和适岗性。(2)教学研究改革。以职前职后融通的视角,选择教学研究的切入点,寻找与职业发展联系紧密的选点进行教学研究,把握职后人才发展的前沿理念和发展态势,反哺专业课程教学,以科研促教学,提升教学的有效性。(3)课程评价改革。主干课程的知识及能力评价应与主要工作岗位的核心能力紧密对接。

基于职前职后融合理念的职后课程改革内容(1)以职前课程为原点,每个课程团队组建一个服务社会的项目团队。(2)以课程为原点,开发与职前课程对应的职后教育培训包。

基于职前职后融合理念的基地实践改革内容通过积极参与基地实践活动,与基地合作进行课程开发,积极参与、指导基地教学研究类课题的申报和实施,基地听课评课等活动,发挥地方高校的区域服务功能和引导作用。

教学改革的具体实施方案与实践措施

(一)具体实施方案

以本专业主干课程为改革原点,以浙江省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项目为依托,形成职前一门课程、职后一个专业发展培训项目或一个课程资源培训包、基地一个项目团队的专业课程教学改革体系。

(二)具体实践措施

基于职前职后融合理念的职前课程改革以本专业主干课程评价改革为纽带,从职后人才基本素养的角度进行专业课程目标与技能目标的设定,促进主干课程内容的有效性改革。详见表1。能力观测点检测的有效保障是:(1)“教学有效性提升的能力观测点”作为课程绩效的重要评价指标进入相关主干课程考核方案,并作为本专业主干课程质量的重要考核依据。(2)专业和课程组进行课程质量评价时会重点关注各门课程的教学有效性评价指标。

基于职前

职后融合理念的职后教育课程改革职后教育课程改革详见表2。

基于职前职后融合理念的基地实践改革基地实践改革详见表3。

基于职前职后融合理念的专业教学改革成效

(一)专业主干课程教学有效性评价体系建立

本专业从2011年开始以学校特色专业建设为平台,探索从职前职后融合的视角进行专业课程教学有效性评价体系的建立,目前本专业基本建立了结合岗位特点和要求的主干课程教学有效性评价体系,为提升本专业课堂教学有效性提供了一个有效的检测和评价标准,提升了人才培养质量。

(二)基于职前职后融合理念的社会服务取得良好社会效益

本专业从2011年开始探索与职前教育专业课程对应的职后培训项目的开拓,目前本专业主干课程已开拓与职前课程对应的九项职后教师专业发展培训项目。从2011年9月至2013年7月,共完成22次浙江省中小学教师专业发展项目培训,培训浙江省中小学教师1 469人,创收1 175 500元。

(三)以职前专业课程改革和职后社会服务改革为基础的项目化社会实践模式逐渐走向成熟

将专业课程的教学改革、教学研究、社会实践、社会服务四者进行有效融合,以项目为载体,增强教师教学的有效性,提升教师开展教学研究的针对性。让专业课程改革的理念、方法和基地社会实践相互促进,在合作共赢中找到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途径。从2012年开始,本专业围绕社会服务能力提升的“项目化”社会实践全面推行,从基地校本课程开发指导、与基地合作课程、基地听课评课与教研交流、与基地合作教学研究类课题的申报和实施、教师专业发展与校本培训五个方面进行改革实践,现已取得一定的成效。

(四)基于职前职后融合理念的教学研究对职前课程的反哺效果明显

在职前职后融合理念的教学研究成果推动下,目前本专业有“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与研究”获评国家精品课程,并正在转型为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儿童文学”和“古代文学”获评学校精品课程。教学研究成果详见表4。

(五)基于职前职后融合理念的教学改革提升了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衡量课堂教学改革最终效果的重要标尺是毕业生的就业质量。在中国第三方教育数据和培养质量评估机构麦可思公司对我校2010和2011届毕业生毕业一年后的调查中,本专业2010和2011届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位于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各专业的首位。

参考文献:

[1]刘明星.地方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建设基本路径探析[j].职教通讯,2011(24).

[2]贺敬宏.高等职业院校社会服务能力建设的有效途径探析[j].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12).

[3]蔡新职.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建设的探索与思考[j].职教通讯,2013(26).

[4]顾准.关于高职专业社会服务能力建设的探索[j].职教论坛,2012(29).

[5]仇雅莉.示范性高职院校社服务的内涵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10(20).

第6篇:教育科学研究的概念范文

一、传统《审计基础》教学的发展现状

《审计基础》作为会计专业较难的核心课程,主要任务是使学生掌握审计人员从事审计工作所必须掌握的审计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目前《审计基础》教学存在以下问题:(1)教学方式上。《审计基础》的教学是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的教学模式。在“讲授―被动接受―记忆―考试”的模式下,不能有效形成学生主动学习的氛围和培养学生自觉思考的习惯。高职院校更侧重于应用能力,强调理论和实践结合。在理论学习粗糙和实践时间不够的情况下,学习的效果不尽人意。(2)学生来源角度方面。高职院校的学生来源于统一或单独招生,基础普遍较薄弱,个体的差异大,学生的理解能力、态度、习惯不同导致学习的效果差异大。长期依赖老师课堂的授课方式,缺乏主动的探求精神。

“翻转课堂”可以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引发学生对问题的思考,有利于改善长期以来的学习习惯。“翻转课堂”改变了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教学模式,但由于“翻转课堂”对教师、学生、网络资源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得其在运用中仍存在以下问题:

(一)“翻转课堂”对学生积极性提出更高的要求

《审计基础》课程是会计专业较难的专业课程之一,专业术语多,且难以理解。高职学生起点相差大,部分学生学习长期依赖教师传授,形成被动学习的惯性,主动学习的积极性较低。“翻转课堂”需要学生在课后积极主动学习,这样的教学会导致部分积极性低的学生毫无所获。

(二)“翻转课堂”《审计基础》教学资源匮乏

目前,没有形成《审计基础》课程的微课资源的共享平台,单凭教师自己精选题材后制作,劳动量大,制作水平受限,难以确保学生通过少许视频让所有学生理解清楚对应的知识点,不利于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氛围。《审计基础》课程中存在较多的知识难点与匮乏的《审计基础》微课资源使得“翻转课堂”推行难度增加。

(三)“翻转课堂”有效评价方式尚未形成

目前,没有专门针对“翻转课堂”的教学评价体系。基于“翻转课堂”知识传授渠道和传授方式的不同,“翻转课堂”需要在课后完成大量的视频制作、修改、调整、更新和完善的工作,但传统的教学评价体系不能有效地反映教师课后大量的付出,不利于他们积极性的发挥。

二、“翻转课堂”的教学优势

“翻转课堂”将教师从重复工作中解放出来,转向创造性的教学模式研究和运用。比如,可以投入到实训案例搜集和指导。“翻转课堂”的教学优势主要表现在为下几点:

(一)“翻转课堂”的教学方法灵活

“翻转课堂”可以借助网络平台让学生充分利用课余的零散的时间学习一些知识点。由于教学视频短小,学生乘车的时候可以通过手机、电脑来学习一个知识点,长期下来,可以完成部分书本知识点的掌握。

(二)“翻转课堂”有利于协调差异化水平

“翻转课堂”使用的教学视频可以让不同层次理解水平的学生根据自己的掌握程度选择播放的次数和重复的区域,为学生提供了在线的老师。同时,也让部分学习效率高的学生可以学习更多的知识点。

三、“翻转课堂”理念的《审计基础》教学模式构建

“翻转课堂”是教师课后根据教学计划安排学生的学习任务,用Camtasia studio制作视频、PPT等并共享给学生,要求学生先阅读教材,重难点在共享的视频中自学,然后完成指定的测试题,对不懂的知识点记录并提交课堂讨论。通过改变知识传递过程,课后学习中增强学生的自学能力、课堂讨论分析中改善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一)合理安排审计教学内容和教学设计

对于高职的《审计基础》而言,由于学生来源、水平差异性和课程难度于学生较大。因此,对该课程考虑采取“翻转课堂”和传统教学相结合的模式。即对部分知识点较容易的采取“翻转课堂”以观察效果,对于较难以理解的部分,仍以教师教授为主,课堂后练习补充的方式。到目前为止,我们选取的“翻转课堂”的审计知识点有:审计报告、审计证据、审计工作底稿、审计方法。对于内部控制、评估应对审计风险、审计实施、控制测试和实质性测试比较抽象,学生难以理解,采取教师课堂讲授为主,案例分析为辅相结合的方式。

(二)开发与优化审计教学资源

《审计基础》存在较多的难点,教师在课后选取一些知识点制作成视频,让学生在课后遇到较难知识点时能通过视频学习理解甚至掌握,激发他们进一步学习的兴趣。视频时间一般为5-10分钟左右,形式多样化,必要辅以音乐、动画等。在“翻转课堂”实施过程中注重课堂问题的收集,对于共性的问题可以再次开发新视频,补充进入网络资源平台。

(三)反馈和改进课堂效果

由于教学模式的改变,课堂成为学生反馈问题和老师检测学生学习程度的地方。学生课堂前的学习老师无法时时跟进,但可以通过学生课堂提问和反馈了解在任务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掌握程度,并据此作为学生平时成绩评定的重要依据。这有利于控制学生的参与度,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四、推进《审计基础》“翻转课堂”的其他注意事项

(一)培养学生兴趣,激发学生信心

在课后制作和选取视频时,充分考虑学生的需求和关注点,开展分组讨论、课堂展示结合的方式,让学生找到学习的兴奋点。此外,修改学生成绩的评定,包括增加平时课堂参与程度的分数的比重。

(二)搭建“翻转课堂”网络教学和学习平台

通过校外资源的获取和校内团队组建,搭建网络教学平台。构建《审计基础》的网络平台,需要成立《审计基础》教学团队,将校外的优秀资源引入,结合学校学生的情况做出调整,形成符合本学校学生的教学资源库,为实施翻转课堂奠定基础。

(三)构建“翻转课堂”有效评价体系

第7篇:教育科学研究的概念范文

理念:教育科学与教育科学研究  

教育科学是教育的第一生产力,是伴随着知识经济到来的教育基本观念。在人类的社会生产领域,有一个从经验劳动向科学劳动转换的历程,物质的增长方式也从最初的依赖于延长劳动时间、提高劳动强度转变为依靠科学技术的进步。沿着这一思维路向,教育要获得长足发展,其第一推动力显然属教育科学,而不能依赖加重师生负担来发展教育。只有教育科学真正成为教育的第一生产力,教育的时代性、先进性才能得以维系。可面对课业负担过重屡禁不止的现象,面对教育领域内简单粗暴的教育行为屡屡发生,笔者认为,教育科学的第一生产力性质并未得到彰显,是中介环节出现了问题。教育科学空前繁荣,却是在自己的话语体系里喃喃自语;教育实践轰轰烈烈,却只是在自己的经验领域进行周期更短、强度更大的重复劳动。教育科学研究,并且是以教师为主体的教育科学研究才能使二者有效地沟通起来。因为教师是在最普遍的教育实践层面,参与到教育教学活动中去,并以自己的态度、知识、人格、意志、情感对教育结果产生最大影响的系统因素。该主体对教师的概念认定、自主程度的强弱、对教育科学内化的程度,都直接影响教育效果。而以上这些因素的迅速改变乃至持续的改观都离不开教育科学研究。在教育领域,只有将先进的教育科学理念内化为自我意识的教师,才可能将教育科学的巨大的能动性、物质性充分体现出来。

 

困扰:制约教师研究教育科学的因素 

客观方面: 

1、文化传统。从长期的教育实践看,在高等教育中,教师一直保持着教学和科研双肩挑的传统,而且科研的内容与教学的内容有内在的联系,而在中小学校从未有中小学教师必须承担双重任务的传统习惯。在传统的文化观念中,大学里的教师称谓“教授”(即便是助教),中小学教师即便是特级仍是“教师”。反映出这样一种世俗心态:中小学教师就是上课教书,去搞科研,便有逾位之嫌;而中国传统文化讲究的是,各人“安其份,守其责”,“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这种影响虽然是潜意识的、隐性的,但同时它又是力量巨大的,持续时间长久的。 

2、教育制度。这里主要谈师范生培养制度与学校内部的分配制度对教师从事教育科研的影响。我国的教师大部分都是通过三年或四年的师范教育培养出来的。在师范的课程设置上,共分为三类:政治理论课、专业基础知识及教育学课程,其中又以前二类为重点。据研究表明师范生学科专业知识水平较好,但基础知识(尤其是“人”学知识)不够宽厚,且教育教学能力没有明显优于其他院校毕业生的表现。这就派生出两个问题:广大中小学教师实践着教育却可能不研究教育学;而教授教育科学的高校教师及其培养的高层次学生研究教育学却可以不实践教育。 

从事教育科研是一项比课堂教学活动复杂、艰苦得多的劳动,但就学校的分配制度来说,收益却是不能与之相比的。多上课,绝对能多收益,多补贴,多奖励,但是做科研,一般是只有在获得奖项的时候,才能获得一些奖励。这对积极从事教育科研的教师来说,存在着一个价值低估的问题,就劳动的创造性和复杂性来说,是一种校内的分配不公。其实,科研和教学一样都该计入办学成本。只有当科研成为广大教师日常行为,而不再是一种标志,一种办学层次的象征,理论和实践的脱节才会在最普遍的层面得到解决。

 

第8篇:教育科学研究的概念范文

音乐教育的研究方法虽然早已为人们关注过,并在有些专著中作了章节性的阐述,但是,作为一个专门性的学术课题来研究,并以专著形式体现其成果,在国内尚属首例。因此,其新颖独到之处显而易见,开拓意义自不待言。值得提出的是,作者在课题命名上的“科学”二字的定位,既将音乐教育作为一门科学来认识,又赋予研究方法以科学的定位,不仅体现了与一般方法论的区别,而且也表明了作者更高的学术追求。当这一主导动机通过研究实践转化为学术成果后,我们不难发现这种科学精神不仅赋予专著以严密的逻辑思考和周密的系统安排,而且有了许多新的学术见解和新的内容表述。例如作者为音乐教育科学研究所确立的六大基本原则虽然具有较多的学术共性,但是作为一种“基本原则”经过筛选重组运用于此不仅必要,而且也有一定的新意。再如作者提出的“行动研究法”在以往的音乐教育研究中,很少有人关注它,而作者就此立论,并言之成理,持之有故,也颇具匠心。学术研究贵在创新,《音乐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一书无论是在选题的视角方面,还是在具体的成果内容上,都倾注着作者对音乐教育研究方法的执着追求,所以全书新意盎然,给读者以许多有益的启迪。

《音乐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一书的又一特色是它的内容翔实。在这部长达48万字的专著中,作者从本课题的意义任务、原则、过程到多种方法都分别进行了恰如其分的阐述,有简有繁,重点突出,将研究的中心投放在那些与音乐教育实践密切相关的可操作性环节的研讨上,很难找到“灌水式”的文字。诸如本书把“音乐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过程”专门列为一节,从研究课题的确定、查阅文献、提出研究假设、制定研究计划到搜集资料、分析研究、做出结论,直至最后成果的完成,都分别进行了简要的论述,从而较完整地包容了研究的全过程。再如实验法在以往的音乐教育研究中,由于受各种条件的限制,采用者为数不多。而本书对此特别给予关注,不仅全面论述了实验法的概念、方法和步骤,而且以较多的篇幅列举了实验研究的示例,从实践的角度论证了理论的阐述。当然,读者也会发现本书的“附录”篇幅过大,这似乎有喧宾夺主之嫌。但是当我们以质疑的心态审视这六部分附件时,则感到它们与音乐教育的研究方法密切相关,或是指导文件,或是成果目录,对音乐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研讨和学习,是十分有价值的参考资料。将它们与“文本”融为一册,既是对理论的检验,也是给实践的参考,是有一定价值的。

作为一本学术专著,深入的理论探讨是必要的。但是,音乐教育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对它的研究必须从实践的操作出发,在进行充分理性思考的基础上,予以理论的归纳和升华,其研究成果必须回归到教育实践的层面上,对其科学性进行检验。因此,音乐教育科学研究方法的研究也必须遵循这一客观规则,否则它的研究就会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也就更谈不上以人为本了。我们非常高兴地看到《音乐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一书不仅是音乐教育研究实践的理论提升,而且也是实践检验理论的有效论证。一些精彩的音乐教育研究成果遍及全书各个章节,是实例,也是示例,既论证了相应方法论的合理性与科学性,也给读者实践研究方法以有益的启迪,具有很强的实用性。此外,音乐教育论文写作是广大音乐教师普遍关心和焦心的难题,应该说写不出有一定学术水平的论文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缺乏科学的方法仍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本书将《音乐教育论文写作》列为一章,进行了专门性地细致阐述,从论文的结构、格式到论文的选题、类型,逐一作了详尽的介绍。这些对于徘徊于音乐教育研究大门内外的教师来说,无疑是一份难得的学习资料,其实用性必将转化为音乐教育科研的生产力。而这些侧重于应用性的章节的加入,也丰富和完整了科学方法论的整体构建。

第9篇:教育科学研究的概念范文

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试题

课程代码:00456

请考生按规定用笔将所有试题的答案涂、写在答题纸上。

选择题部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考试课程名称、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纸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纸”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或未涂均无分。

1.西方理性主义的创始人,倡导以数学为基础的唯理论的演绎法的学者是

A.培根 B.笛卡尔

C.康德 D.赫尔巴特

2.以课题研究的时间作为始点,按由近及远、由新到旧顺序查找的文献检索方法是

A.顺查法 B.逆查法

C.跟踪法 D.直线法

3.教育科学研究的理论构思一般应包括的内容是

A.表述问题、界定概念、形成思路 B.查阅文献、制定方案、选择方法

C.提出假设、形成思路、选择方法 D.提出问题、查阅文献、制定方案

4.教育的历史研究中,外部评论是确定史料的

A.完整性 B.客观性

C.适用性 D.真实性

5.历史研究中的史料一般可分为

A.思想史料、制度史料、实物史料 B.物质史料、精神史料、制度史料

C.文字史料、实物史料、口传史料 D.文字史料、图片史料、音像史料

6.美国社会学家贝尔斯曾对小群体互动行为进行过观察研究。他采取的观察方式是

A.参与性观察 B.非参与性观察

C.实验室观察 D.间接观察

7.教育测量调查中,统计上适用于次数统计、百分比、列联相关等的是

A.定距测量 B.定序测量

C.定名测量 D.比率测量

8.若要从问卷调查资料中得出研究结论,其有效问卷的回收率至少应达到

A.30%以上 B.50%以上

C.70%以上 D.90%以上

9.教育科学研究中最基本、最常用的一种方法是

A.教育观察法 B.教育比较法

C.教育实验法 D.教育统计法

10.教育实验设计模式为OlO2O3O4O5O6O7O8的设计是

A.实验组控制组前后测设计 B.循环实验设计

C.时间序列设计 D.多因素序列设计

11.在教育科学理论研究中,理论检验的两种方式是

A.假设检验和实证检验 B.事实检验和价值检验

C.定性检验和定量检验 D.实践检验和逻辑检验

12.教育研究定性分析的资料审核中,资料与研究课题的一致程度表明了资料的

A.真实性 B.准确性

C.可靠性 D.有效性

13.教育研究的定量分析中需要使用不同的数据特征值。其中,标准分数的计算公式是

14.基于标准正态分布,常用于平均数差异显著性检验的是

A.z检验 B.χ2检验

C.t检验 D.F检验

15.教育科学研究成果评价的主要内容是

A.意义评价、理论评价和实践评价 B.个人评价、同行评价和社会评价

C.通讯评价、网上评价和会议评价 D.目标评价、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

非选择题部分

注意事项:

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将答案写在答题纸上,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二、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4分,共20分)

16.教育科学研究

17.历史研究法

18.间接观察

19.剩余法

20.地位量数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6分,共24分)

21.好的教育科学研究理论构思的主要标准有哪些?

22.教育调查研究中的访谈调查有哪些局限性?

23.简述教育科学理论研究的基本过程。

24.简述定性分析中的内部效度的含义及其分类。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3分,共2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