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大学的历史发展范文

大学的历史发展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大学的历史发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大学的历史发展

第1篇:大学的历史发展范文

关键词:杭州师范大学护理学院发展

【中图分类号】R-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9-0483-02

1杭州师范大学护理学院的发展基础

1.1护理学院的发展优势。杭州师范大学护理学院前身为浙江省杭州护士学校,办学历史可追溯到1917年的广济医院(今浙江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护士学校。办学近百年来,先后输送了万余名合格的专业护理人才,在国内外护理领域拥有一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与国际多所知名大学等建立稳固联系,与浙江大学等省内名校也有良好合作基础。在人才培养和学院发展过程中,与浙江省和杭州市的民政部门、卫生部门、街道以及各大医院都建立了科研、教学、研究、培训等多方面的紧密联系。学科建设基础较好,社区护理、助产护理、护理教育三大特色专业方向具有较强行业竞争力。师资队伍的学历结构、专业结构、职务(称)结构和年龄结构不断优化。

1.2存在问题与不足。一是师资队伍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少,教师年龄结构不够合理。二是由于缺乏学科带头人,护理学科建设较为薄弱,科研项目层次不高,优秀科研成果和较少。三是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等还有很大的改进和提升空间。四是教学管理的科学性和规范性有待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仍需进一步完善。

2杭州师范大学护理学院的发展思路与目标

2.1发展思路。紧紧抓住浙江加快建设“文化大省”、“教育强省”、“卫生强省”,以及杭州市支持杭师大建设省内乃至国内一流综合性大学的历史机遇,按照杭师大整体发展规划,坚持特色立院,走个性化发展之路,坚持质量强院,走品牌化发展之路,坚持开放兴院,走国际化发展之路,以人才培养为中心,以服务社会为宗旨,强化学科专业建设,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健全实验室等支撑体系,强化社会服务平台,全面提升核心竞争力和社会影响力,努力建设特色鲜明、国内一流、在国际护理界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护理学院。

2.2发展目标。第一步,通过5-10年努力,建成有一定特色、省内一流、在国内护理界有一定影响力的护理学院。办学层次明显提高,争取取得博士学位授权点,形成社区护理、助产护理、护理教育三个优势学科方向,护理学科成为省级重点学科;办学规模适度扩大,师资结构明显优化,引进一批学科带头人,形成多个结构合理的学科团队;国际交流明显扩大,争取与10所以上国(境)外知名院校建立密切的合作关系,开展若干项国际合作项目;服务社会明显拓展,在浙江省社区护士培训中心的基础上,进一步建设APN培训、社区延续护理培训、助产士培训和老年护理培训等基地,每年开展各类社会服务课题5项以上;支撑条件明显完善。

第二步,再经过10年努力,综合实力进一步提升,力争成为省内同类院校领先,在全国同类院校中进入“第一方阵”,位居前20位,力争成为特色鲜明、国内一流、在国际护理界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护理学院。

3杭州师范大学护理学院的发展重点

3.1培养国际视野型人才。坚持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根本任务,坚持以提升教育质量为立院之基,顺应护理行业发展趋势,加强办学思想转变和理念创新,继续贯彻“以满足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培养整体胜任力为根本,树立以‘科学人文相融,能力素养与共’为特色的现代护理人才”的人才培养理念,着力强化以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为主的素质教育,积极拓展以成人教育和职业培训为主的继续教育,逐步开展以宣教和宣传为主的健康教育,大力实施“十百千万工程”,形成多层次、多类型、多规格、多形式的办学模式和与之相适应的办学规模,成为全省乃至全国重要的国际化护理人才培养基地。

3.2建设国内龙头学科。学科建设是高等学校提高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的重要基础,是高校建设发展的龙头和主线,在杭师大和护理行业加快发展的双重机遇下,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建设思路,调整学科布局,优化学科专业结构,集中人力、物力、财力重点建设一批在全省领先,全国行业领域内有一定影响的学科,在调整、充实、完善和提高原有学科建设基础的同时,突出社区护理、助产护理、护理教育评估等学科特色,注重与传统中医和现代西方医学的有机融合,以硕、博士学位点建设为支撑,加强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和科技成果转化,构筑学科学术基地和科技创新平台,为将护理学院建设成为全校重点学院奠定扎实的学科基础。

3.3打造优秀师资队伍。建设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是实现全院发展目标、推进基地建设、提高教育质量的根本保证。要紧紧抓住引进、培养、使用、提高环节,鼓励年轻教师到美国爱德华州波依西州立大学、英国爱丁堡大学等国外知名院校和浙江大学医学院攻读学位,成为具有国际执教能力的专任教师。提倡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多出成果,发扬严谨治学的优秀传统,逐步形成一支结构合理,教学水平高、学术造诣深、勇于创新、乐于奉献的师资队伍,成为省内外护理人才集聚与输出的高地。

第2篇:大学的历史发展范文

关键词:CBI理念;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大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H31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795(2014)02-0068-0006

1、引言

近年来,英语被盲目地提升到近乎超越母语的重要地位,英语学习几乎普及全民。英语学习和母语学习在地位上的抗衡以及英语学习周期的延长,使大学英语在社会上遭受非议,大学英语的存在与否的问题一度得到热议,蔡基刚教授基于调研的论断――大学英语的消亡势在必行(蔡基刚,2011a:46)更使广大大学英语教师感到“岌岌可危”。但是,我们应该看到,自70年代以来,我国学生的英语水平毕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哑巴”英语从根本上得到克服;自80年代以来,我国出现一波又一波的“出国潮”和一批又一批的高端国际人才,这足见我国英语教学还是卓有成效的。当然,冯燕对北京大学、湖南大学、中国矿业大学等32所教育部直属高校的调查结果也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她指出,“随着基础教育水平的提高,高校、特别是重点大学公共外语课程已经失去作为课程存在的理据”(冯燕,2010:67)。我们相信:水涨船高,大学英语的职能正在悄然发生变化,如果我们能够跟上国际社会的需要,更新教学理念,那么,准确地说,即将消亡的课程只是“大学基础英语”,而“大学英语”将被赋予新的历史使命,具有更宽广的内涵,在国际化人才培养中继续拥有存在的理据和必要。鉴于此,本文在综合国内外关于内容依托式(content-based instruction,简称CBI)的教学理论研究基础上,诠释了CBI本土化的内涵,阐述在该理论主导下,大学英语教学呈现的新特征以及教学设计方法;同时,梳理国内外关于外语教师专业发展的理论研究成果,并结合笔者的教学管理实践和实证研究,探讨大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

2、CBI教学理念诠释

CBI教学理念起始于20世纪60年代加拿大蒙特利尔的沉浸式实验教学(immersion programme)(Lam-bert&Tucker,1972)。其重要的理论来源之一是Krashen(1985)的有意义的输入假说理论,主张用英语教授学科知识,在获得学科知识的同时习得语言,语言与专业的融合是CBI理念的核心内容。对于语言与专业的关系,CBI理论的另一奠基人Mohan(1985)精辟地论述,“语言和专业的分离,使语言失去了工具的作用,同时也使交际失去了目的性和真实性……在知识课中我们往往忽视语言作为学习工具的作用;而在语言课中我们又看不到内容是可以交际的”。Briton等(1989)则提出了三种语言与专业的操作模式:主题语言教学、语言一学科知识平行教学、语言与学科教师合作教学。此外,对于如何实践CBI的问题,StollerGrabe(1997)提出实践CBI的6“T”方法,分别代表主题、课文、话题、线索、任务和过渡。这些论述从不同层面构成了CBI的理论体系。

在国内,CBI教学理念在近十年掀起研究的热潮,侧重于该理论的应用研究。有些学者(刘润清,2011;蔡基刚,2011 c,2013;袁平华,2008;俞理明,2003,2005;戴庆宁等,2004)对CBI理论应用于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的可行性进行了思辨性和实证性的论证;也有很多学者从人才培养的视角探讨了不同专业的CBI教学模式。从相关的研究中不难看出,尽管CBI理论不是一个崭新的话题,但是,在当前本土化大学英语教学环境中,它仍然具有特殊的涵义。

首先,CBI是一种内容与语言相融合的教学理念,也是一种语言教学理论。基于CBI教学理念的大学英语教学在课程结构、课程设置、教材编写、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每个环节都注重“意义”元素,体现人文、专业和职业的“意义”,使基础英语课程成为专业英语和专业双语的预备课程。

其次,CBI是一种相对于传统语言教学法的“意义”教学法。具体而言,它抛弃了无意义的、纯技能的语言训练方法,主张在学习学科知识的同时进行语言教学。与传统语言教学法相比,CBI教学法的显著特征主要体现在从形式教学转向意义和功能教学,从技能教学转向内容教学,从单一学科支持转向多学科支持(刘润清,2011)。试比较以下两种课文题材:

第3篇:大学的历史发展范文

《历史课程标准》颁布以后,历史教学更注重从世界历史的特点出发,突出教材的时代性,引导学生把握世界历史发展的大势,使学生具有更宽广的世界眼光和国际意识,力求充分发挥历史的借鉴功能和育人功能。教师在教学中更应该增强历史教学的科学性、思想性以及内容的内在联系,更好地实现新课程标准,重视基础知识,突出对学生创新精神,历史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用的各种观念作指导,正确地帮助学生分析历史和现实问题,初步形成正确的历史观。

近年来中考更是加强了运用马克思原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考查趋势和方向。因此,在日常教学中,我们要学会用引导学生把握世界历史发展的大势。

历史思维能力涉及三个层次:“是什么?为什么?还有什么?”。第一层次“是什么”,要学生知其然,从不知道到知道,具有再认再现历史知识和获取历史信息,处理历史材料的能力;第二层次“为什么”,是要学生由“知其然”到“知其所以然”,包括分析、综合、归纳、比较等能力以及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评论历史现象,阐述历史的发展规律等;第三层次“还有什么”,是要学生“融会贯通”,具有深刻性、灵活性、批判性、创造性、敏捷性等思维品质,具有历史知识的迁移能力与应用能力。 第二、三个层次都要重视理论的运用。

比如:在教学《两大军事对抗集团的形成》一课时,需引导学生看课本提供的史料:“19世纪70年代,在工业方面,英国一直遥遥领先,法国次之,德国和美国分别居于第三位和第四位。19世纪70年代后的40年间,这种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工业产量跃居世界第一,德国居第二位,而号称“世界工场”的英国却退居第三位,法国则居第四位。”引导学生从数据中得出以下结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的不平衡必然引起政治的不平衡,这是两大军事对抗集团形成的根本原因。使学生理解政治、经济变动的历史规律。

第4篇:大学的历史发展范文

【论文关键词】全面发展;理论;思想政治教育

本世纪前20年,是我国发展的重要机遇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关键是人才。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提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高等学校担负着培养人才的重要任务,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把他们培养成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对于全面实现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使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尽快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事业顺利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因而,如何实施行之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全面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是众多教育工作者殚精竭虑的事情,笔者以为思想政治教育是做人的工作,同时也是依靠人去做的工作,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对人的认识,尤其是人的全面发展的认识,是我们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必须注意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科学内涵

在探讨“人的全面发展”这一命题之前,首先要解决“人是什么”的问题。从古希腊的普罗泰戈拉到近代的费尔巴哈等一大批思想家都试图对这一问题做出合乎逻辑的解释,但他们都把“人”扔到人生活的社会之外去理解,因此,“人”在他们那里是一个看不见的抽象物。WWw.133229.CoM只有在马克思那里,“人”才真正显露其面目,“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而“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因此,人的本质不是抽象的,而是现实的具体的历史的;不是自然的,而是社会的,而这一切,都应在人的实践中得到理解。也只有在实践的基础上,人的全面发展才具有有效性。由此,也才能对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科学内涵有着比较科学的把握。

1.人的全面发展表现为人的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出:“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自觉的活动。”这里的自由自觉的活动就是人的劳动。正是劳动使人从动物界中分化出来,形成独立的本质和存在的根据。因此,人的发展首先是人的劳动能力的发展。也正是劳动“使生产者也改变着,炼出新的品质,通过生产而发展和改造着自身,造就新的力量和新的观念,造就新的交往方式、新的需要和新的语言。”从中,可以这么认为,人的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核心。

2.人的全面发展表现为人的社会关系的全面发展。因为人的本质在现实性上是全部社会关系的总和,所以,人的发展也必然随着社会关系的变化而变化。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人的全面发展就是人的社会关系的全面发展。诚如马克思指出:“个人的发展取决于他直接或间接交往的其他一切人的发展。”这也表明,人的全面发展不仅是个人的全面发展,而且表现人类的全面发展。

3.人的全面发展表现为人的自由个性的发展。人是现实的人,“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所讲的人并不是栖息在社会之外的抽象的“类”和“种”,而是从事实践活动的现实的个人的存在。所以,人的全面发展必然要落实在每个人的自由个性的发展。人的个性是现实的个人在实践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特异性,这种特异性主要表现为个人活动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

二、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审视下的传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误区

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时代的任务和主题。时代的任务和主题,就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和主题,因而重新审视传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和实践具有十分重要的时代价值。在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审视下,传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以下误区。

1.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定位上:以远期目标代替阶段性目标,造成目标的高不可攀与远不可及。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是指教育者根据社会的要求与人的发展要求,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使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教育品德在一定时期内所达到的预期结果。由于我国长期受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思想教育目标也要求高度的保持一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常常以党和国家的奋斗目标所代替,按照以党和国家的奋斗目标所要的要求来实施任务。这样目标的设定没有结合大学生的知识水平、思想认识、身心发展的实际情况与阶段性特征,使得目标高不可攀,人们失去信心。

2.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取向与归属上:片面强调个人的社会价值,过分强调其对社会经济发展和中心工作的服务保证作用,而使思想政治教育“目中无人”,使得工具性价值发挥到极致,忽视其目的性价值即培养全面发展的个体人。在相当长的时间里,由于受我国传统的、片面的社会本位主义的影响,在教育中,存在着把个人的社会价值与人的自我价值人为的对立起来,片面强调社会价值,忽视甚至否定个人的自我价值。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把集体主义片面理解为反个性、反个人利益的整体主义,甚至贬斥个人欲望、利益、自由。这种过分强调集体、社会、组织,淡化了个人;强化了个体的人身依附关系,抑制了个人的能动性、创造性、自主性。

3.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观上:不恰当突出教育者的主体地位,教育对象过于客体化。传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视教育者为惟一主体,思想政治教育被理解为教育者的活动方式,忽视受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主体性,忽视个人的物质化、精神化的需求,把受教育者仅仅视为消极被动地接受教育的客体,使思想政治教活动内容的选择是单纯取决于教育者的能力和需要,受教育者成为没有独特能动性、缺乏创造自为性的“自然动物”。受教育者的过于客体化,使得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充分发挥其疏导人心理、激发人的内在积极性的功能,严重地挫伤受教育者的积极性。

4.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和内容确定上:只重视政治教育、道德教育,教育内容过于狭隘,陈旧。传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等,其核心内容是理想信念教育、伦理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几十年一贯制,教育周期长、信息量少,基本上是一种按部就班的循环教育。在知识经济的今天,人们普遍关注科学知识的学习积累,而思想政治教育只注重德育功能的发挥,忽视其智育功能,使其内容空洞化。同样,高校学生正处于一个从幼稚走向成熟转折的关键时期,相对大学宽松的人文环境赋予学生更为强烈的成熟追求,进而也使得他们对于自身个性人格品德的形成,产生了极为强烈的渴望心理。然而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突出培养听话、服从、谦恭、克制和无私的形象。因此传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固然有利于社会的大学的安全稳定,却容易扼杀人的进取心和创新能力,压抑个人的发展。

5.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和途径实施上:唯自上而下的灌输方式,途径单一。受传统教育的影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任务被仅仅归附为“传道”即以强制灌输为中心。灌输教育方法指向性十分明显,即向大学生灌输社会意识形态、指导思想、价值观和道德规范,这些是一元的,它是一定社会、阶级培养人的手段。当前我国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大学生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日益增强。再加上说服教育法运用不当,自然会引起学生对教育内容与教育行为的排斥,必然导致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功能的削弱。

三、以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为指导,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奠定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石。当前,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当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1.工作要创新。要强化创新意识,弘扬创新精神,提高创新能力,努力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人的自我价值中的高层次需要,只有努力推进人的全面发展,才能极大地激发人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才能使人更好的创造出更多、更有价值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进一步转变观念,把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努力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为个人的充分发展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为每个人的自由、和谐、全面发展提供广阔舞台。

2.方式要得当。多样性、互动性的教育是知识经济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特征,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思想,实质上是追求个体生命自然而和谐地发展,促使受教育者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挥。要改变过去那种居高临下,我讲你听的传统做法,更多地采用民主讨论的方法、平等交流的方法、寓教于乐、寓教于文之中,增强现实感、亲切感、吸引受教育者积极参与,让受教育者在思想教育中唱主角。

3.结合要紧密。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贯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想结合;坚持思想教育与管理相结合的原则,特别是教育与管理工作。思想教育工作光靠正面灌输是不够的,必须结合运用管理手段,以保证思想教育工作的实施。思想教育工作为管理工作提供思想基础和舆论支持,而管理工作又为思想教育工作提供制度保证、法律支持,二者统一于管理系统之中,共同推进目标的实现。

第5篇:大学的历史发展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 时间管理 个人发展

一、前言

时间管理(Time Management)是为了提高时间的利用率和有效性,而对时间进行合理的计划和控制、有效安排与运用的管理过程。[1]

人的发展是指人在各个生活阶段上的发展,以及个人、社会和自然之间的某种和谐关系的形成,保证人的潜力得到充分发展,社会和自然之间的某种和谐关系的形成,而又不使社会或自然受到损害、掠夺或破坏[2]。人的发展三个层次:一是人的基本需要的满足;二是人的素质的提高;三是人的潜力的发展。[3]它是一个建构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以及能力提升的过程,其中最为关键的就是学习处理人与社会的关系,即人的社会化。

时间具有矢量一维性、不可贮存性与公平均等性[4],决定了它对于个人发展的重要意义。大学生经历了较高层次的社会化,是未来社会的中坚力量,他们的时间管理状况直接关系着大学生进入社会后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进而影响着未来社会制度的建构。因此,探究大学生时间管理的状况具有十分重要的社会意义。

二、当代大学生的时间利用状况

本课题组成员,历时18个月,调查了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4所高等院校的344名学生,跟踪调查了10名学生近2年的时间管理状况,并对20名同学进行深入的个案访谈,发现大学生的时间管理状况普遍存在一定的不合理现象,具体表现为:(1)大学生对于自身的时间管理状况普遍感到不太满意;(2)大学生对于大学目标的认识与大学生的个人时间安排存在着严重的不吻合;(3)大学生对于自主时间的分配太过于单一,且多为休闲放松为主;(4)大学生对于自我的时间管理现状的认知存在偏差。尽管大学生对于自主时间的分配大都给了休闲娱乐活动,但78%的学生认为自己的休闲娱乐时间分配并不多;(5)大学生对于时间利用效率的态度、惜时的态度都能够形成正确的认知,在实际操作层面却难以遵循自己的认知内容。

考虑到当今大学生生活学习环境的多样性,大学生的时间管理状况所呈现的特点必然不是单一因素所引起的。通过我们的调查发现了一下因素与大学生的时间管理状况有着明显的相关关系。

(1)个人背景,包括性别、年级、所在学校的层次、专业类别等。

(2)个人家庭背景,包括父母的职业以及受教育程度等。

(3)个人的智力水平。

(4)个人的认知水平,包括个人做计划的习惯、对于时间效率的认识,自我的惜时程度。

(5)个人的目标设定,包括对于大学阶段任务的设定以及毕业之后的计划。

三、对于大学生时间管理状况的理论解释

时间作为一项重要的资源,对于个人以及组织的发展都具有着重要的意义,正因如此多个学科对于时间的优化都进行过多角度的解读,在此只将心理学、管理学以及社会学的某些解释做一个简单的介绍。

3.1心理学与管理学对于时间的相关研究

关于时间管理的研究目前多集中于心理学和管理学领域,心理学着重于时间管理倾向方面的研究,即讨论“个体在运用时间方式上所表现出来的心理和行为特征”[5]。探究时间管理与个性心理的特征及时间管理状况与个体心理健康关系状况;管理学的研究则多以提高工作效率为目的进行应用型的时间管理方法研究,认为时间管理是“克服时间浪费,为时间消耗而设计一种系统程序,并选择一切可以利用的科学方法和手段,以使结果向预期目标尽量靠拢。”[6]这两者的研究各有其特点,但却都强调在时间管理中个体因素的影响,忽略了社会因素在个体时间管理中的作用。

3.2社会学对于时间的相关研究

在影响时间管理的社会因素中,组织制度因素是最为基础的,具体到个体的时间管理情况,就表现为个体的时间管理状况受到组织制度和观念制度等因素制约。德鲁克说:“每个管理者,都在抱怨没有时间,或时间被别人占用,而没有带来真正的效益。其实管理者的时间,天然不属于自己,而是属于组织。”[7]周雪光认为“制度正是通过制约于它的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而进行思维的。”[8]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一方面大学生的时间管理状况体现了组织制度的思考,另一方面个人发展表现在大学生在处理时间管理与注意力分配的思维方式与行为模式上。因此,探讨大学生时间管理与个人发展关系背后的社会组织因素对于理解两者关系,改善两者互动模式具有重要的意义。

这里涉及到注意力分配的探讨:注意力是经长期学习形成的意识活动对某一特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能力,是一种有限的资源,有强烈的内在动机。[9]因此,注意力分配较时间管理更能透过时间管理活动的表象发现个体真正关心的问题,将多元化趣向的个体特征表现出来。

具体到大学生群体和中国当前的社会环境中,学校的制度规划,当代大学生普遍认同的价值观念和大学生的思维方式,行为模式的关系就体现在了大学生群体的时间管理与注意力分配的互动过程中。

3.3本文对于大学生时间管理倾向状况的解读

(1)大学生的时间管理状况是个人与组织互动过程的产物。当代大学生所生活的场域主要集中在校园,更为具体的就是教室与宿舍。作为一个系统庞大、制度完备的组织,学校在大学生的时间分配中起着主导性的作用。由于,当今的大学基本上都是按照“科层制”的组织形式来建构的,在组织运行过程,高度的权力集中与个体的“去人格化”过程,导致大学生的时间管理状况中学校的制度设置起到的作用愈发明显。由于中国组织建构里面高度的集权现象以及社会文化中的集体主义倾向,使得当今高校在大学生的发展过程中扮演“保姆”角色的痕迹越来越明显。

①制度的刚性程度决定着大学生自我发展的多样性。在当今大学“保姆式”的制度管理之下,制度的刚性程度就体现为大学生对于自我时间的支配权限与行动的自由程度。体现在调查的结果中就是在制度安排的刚性程度高的活动中,比如上课,那么学生可以进行的自我发展的机会就会变少。从问卷中看,在课程安排紧密的低年级(大一、大二),学生们进行体育锻炼、自主学习以及社会兼职活动相对与高年级(大三、大四)较少。从专业设置上看,由于知识学习的特点决定了需要理工科学生课外学习时间一般要多于文科学生。

②组织文化的建构对于大学生的时间管理状况有着重要的影响。大学校园内文化氛围的营造对于大学生的时间管理有着重要的影响。通过课题组的实际走访与文献阅读发现,文化氛围相对轻松,制度安排比较灵活的学校,学生的时间管理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同时自我发展的广度相对较大;相反,学生的时间管理呈现出单一化的趋势,自我发展的深度增加,但是广度降低。

③组织中的成员彼此的互动,会导致经验的分享与行为方式的趋同。在组织中,微观层面,成员间个体的互动有利于经验的分享,而且彼此关系越亲密,互动的频率越频繁、互动内容的范围越宽泛则彼此之间学习越是充分,出现行为趋同的概率也就越高。对大学生而言,宿舍不仅是一个长期生活的空间,也是成员间频繁互动的空间。大学舍友是一个亲密群体,彼此的情感依赖极强,互动也极为频繁。其结果就是舍友之间的习惯会产生趋同的表现进而产生共同的兴趣、群体增加。其中的个体摆脱群体而单独行动所要承受的心理负担也陡然上升。这样的结果就是宿舍成员间趋于共同行动,生活方式也逐渐趋同。

④权力空白期带来的集体心理的迷茫感与时间安排的无序。过度运用高度刚性的科层制来进行组织设计,使得个体的自主性被过度地压缩,进而导致个体对于组织安排的盲从与心理依赖。高度刚性的科层制组织一旦出现其对于个体的时间管理与行为模式无指令性安排的时候,个体就会产生心理焦虑,体现到行为模式上就是无序,慵懒、无设计感与无目的感,即无聊症候群[10]。在大学的低年级里面体现的最为充分。

(2)社会期待。当今社会,对于男性与女性的社会期待有着明显的区别,对于男性的成功期待显然要高于女性。这样的高期待对于心理承受能力并不完全成熟的男性大学生而言,一方面会成为他们努力的动力,促使他们更好的规划自己的人生,实现自我理想;另一方面,某些承受不住这些压力的男性大学生就会通过自我封闭,自我否定、逃避的方式来进行生活安排。在现实生活中体现为整日玩游戏,逃课等现象,这些现象体现到时间管理的状况中就是休闲娱乐时间占整个自主时间比例过高。

(3)行为模式的代际传递。对当今中国大陆的大学生而言,学校与家庭是生活中最主要的场域。因而对于大学生的行为习惯、思维习惯、认知水平影响最大的无外乎家庭成员、教师以及朋辈群体。考虑到家庭成员互动的频率、接触的时间、情感的稳定性等因素,父母的个人特征以及行为模式往往会通过代际传递影响自己的子女。从传递的结果看来,由于这种学习多数发生在无意识的模仿过程中,因而子女的时间管理状况与父母的时间管理状况往往趋于同一种形式而非相悖。

四、时间管理倾向状况与个人发展之间的关系

个人的时间管理状况体现着一个人的认知水平以及对于影响自我发展资源的掌握,同时也体现着一个人的人格特征。作为一个国家未来建设的重要人力资源大学生群体,他们的时间管理状况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虽然个人的时间管理状况与个人的发展有着重要的相关关系,但是一个人的时间管理状况并不等同于个人的发展状况,与个人的发展也并非简单的线性相关。因此,对于优化大学生的时间管理状况必须明确时间管理对于大学生发展之间的关系,并根据两者之间的相关关系进行针对性的安排才能实现大学生的个人发展以及社会人力资源提升的最大化。

通过调查发现大学生的个人发展与个人对于大学阶段的目标设定以及毕业后的计划有着明显的相关关系。而个人对于大学阶段的目标设定与毕业计划的计划又与大学生的时间管理状况有着明显的相关关系。但是经过数据分析,我们发现大学生的时间管理状况与大学生的主要收获没有明显的相关关系,说明两者不是直接发生联系的。因而三者之间的关系是:大学生通过对于大学阶段的目标设定与对于毕业之后的期许,影响着个人的时间利用状况;但是由于个人发展除了受到时间因素的影响外,还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因此相关关系并不明显。

通过以上的逻辑关系我们不难得出结论,其背后的发生机制应该如下:

(1)社会期望通过转化为组织目标进而影响大学生的目标设定。在现代社会里面,大学生都是作为教育的最高阶段的产物以及社会未来精英的身份出现的,那么社会以及个体对于他的期望维持在比较高的水平。而根据教育经济学的相关观点,教育行为的投入与日后的产出之比必然要维持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才算成功的教育模式。大学作为一个组织,在大学生就业遇阻的大背景下,为了满足社会的期望并降低社会对自己的压力,将就业这个社会性期待逐渐加入到自己的组织目标中,从而通过课程设置、活动安排与时间安排来影响大学生发展的方向。在大学生的自我目标设定里面,这种组织的目标与社会期待逐渐转化为内在的自为性的目标,使得学生的行为模式变得合理。这种行为模式体现在现实中就是一切以学习为重,一切以就业为重,大学的其他目标与资源则被有意识的忽略。除此之外,由于组织目标对于个体的强加,使得个体的自我意识降低,对于目标的理解变得模糊,缺乏具体的规划,再加上个人的人格特质、时间管理的技巧的缺陷,最终导致大学生不能进行全面的发展也不难以完全达到目标与行为的统一。

(2)注意力的偏差导致了个体发展的偏差。在一个人力资源水平差异性不显著的群体中,根据经验世界的理解,对于某项活动投入的时间量越大,则这项活动的发展水平应该呈现正向的变化。但是通过本课题的调查却发现大学生个体的时间管理状况与大学生的发展并没有显著的相关性。由于活动的时间分配只是一个外显性的变现,与内在的心理活动并不完全等同,通过课题组的调查发现,内在的心理活动透过外显性的时间分配状况对个体的发展产生作用。根据黄希廷等人的研究发现,个人的时间管理状况在心理维度上应该分为时间价值感(社会取向和个人取向的时间价值感) 、时间监控观(设置目标、计划、优先级、时间分配和反馈性)和时间效能感(时间管理效能和时间管理行为效能)三个维度构成[5],而内在的注意力水平才是决定一个人时间利用效率的基础。在现在的学校氛围中,由于大学生在与学校、组织的博弈中,处于完全的下风,导致个体的时间管理状况呈现出完全被动接受的局面。但是大学生的认知水平以及对于个体发展的需求并未因为组织目标的强加而消失殆尽。这时个体的需求与组织目标的矛盾就通过形式上的顺从与具体时间分配上的伪装来实现。在这个过程中,大学生个体的直接“领导”——授课老师、班主任等人的默许以及相互配合下的共谋显得十分的重要。在师生共谋的环境中,大学生得以从事并发展与自我目标相关的活动。这种矛盾体现在时间分配状况与个人发展的关系中就是趋同性的弱化甚至消失。

因此对于大学生个体发展的改善需要组织目标、社会期待以及个学生对于注意力分配的共同努力。

五、对于大学生的相关建议

大学生对于国家的意义已经被大家所熟知。但是当代大学生自我时间管理状况的不合理因素有严重影响大学生的个体发展,并接直接影响一个国家与社会的发展前景。因此我们必须对于大学生的时间管理状况进行相关的指导与干预,最终实现大学生个体目标与国家利益、社会利益三者的最大化。结合本课题的相关数据、经验观察与文献资料,特在此做以下建议:

(一)社会 优化对于大学生的社会性期待势在必行。自大学这一组织建立至今,它就被贴上了“精英集中营”的标签,大家对于大学的期待必然是能够培养出对于社会发展做出重大贡献的精英人才。对于大学生,社会则期待他们能够符合社会的期望,成为对社会、国家甚至对历史的发展起到重要影响的个体。这种社会心理的传递与延续使得大学组织以及大学生的压力始终维持在高位。但是,进入到21世纪,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人力资源的需要也越来越高。教育作为一项为国家、社会发展提供人力资源的组织也逐步转变了组织目标。在1993年中国进行高等教育体制的转变以来,大学的教育已经由“精英教育”转变为了“大众化教育”,大学生的角色也变为了具有较高知识水平的“社会主义螺丝钉”。但是,这个过程的发展过于迅速导致整个社会民众的心理适应严重滞后。这种观念与现实之间的矛盾冲突使得大学生的心理压力、心理无助感、迷茫感越来越大,对于大学生的发展起着巨大的负面作用。社会应该面对社会现实,放低对于大学生的社会性期待。这样对于大学的角色定位与个人心理的健康都将产生重要的积极作用。

(二)学校 学校应该优化组织目标,重新审视与大学生的互动关系,并在校园文化氛围的构建中发展更大的作用。大学应该改变一切以就业为导向的组织目标设定,在具体的活动安排与制度设置上应该与大学生进行充分的交流、做出严格的论证,这样才能保证组织目标与个体目标的高度一致。除此之外,学校的文化宣传尤其是学校文化氛围、学习氛围的营造应该成为学校重点关注的领域。在具体的措施中,除了舆论引导、活动设置与时间安排之外,要尤其注意宿舍这个空间里面良好文化氛围的营造以及其中人员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为了保证效果的明显性,必要的奖惩机制也必须完善。但是也要注意控制奖惩的频率与额度,防止过度正强化带来的个体对于改善自我行为的目的认知产生偏离以及过度负强化带来的个体心理的逆反。

(三)个体 个体要认真审视自己的人生规划与目标设定,定下具体可行的计划;学习相关的时间管理方面的知识,培养适合自己又切实可行的时间管理技巧;注意调节自己与周围同学的关系,积极促进亲密群体时间利用的优化;增加自己互动的社会群体,减轻对单一群体的心理依赖;寻找一个具有良好时间利用模式与行为模式的趣缘群体,并融入其中参与相关活动。

六、结语

当今高度发展的社会需要我们不断地提升人力资源的层次,因而高等教育将会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大学生作为一项重要的国家资源,也会越来越受重视。大学生的发展应该受到更高的关注。因此,对于影响大学生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的时间管理状况必然被重新审视。大学生的时间管理状况的形成是受到社会、学校、家庭与个人等多种因素影响的,因而对于大学生时间利用状况的调整自然也应该由与之相关的各方共同努力方能达成。随着国家的投入与各个领域学者对于这个问题的研究,我们相信大学生发展的前景必然越来越光明。

通览本课题的研究,虽说我们在大学生的时间利用状况形成背后的机制以及大学生时间管理状况与个体发展之间的关系做出了一定的努力。但鉴于课题组成员的研究能力有限,对于该问题研究对象的时空范围仍待扩展,理论的解释力有待检验,因而希望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能够对此进一步研究,本课题只当是抛砖引玉。

中国大学生创新性试验计划支持项目“大学生时间管理与注意力分配研究—以南宁市高校为例”,2010年立项。

参考文献:

[1]周文忠.大学新生课余时间管理研究(硕士论文)[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7,8.

[2]徐新.发展社会学[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5.6

[3]梁荣迅.社会发展论[M].山东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4—66页

[4]朱永新. 管理心理学[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5]黄希庭, 张志杰.青少年时间管理倾向量表的编制 [J]..心理学报, 2001,33 (4): 338—343.

[6]李来宏.时间管理知识全集[M].北京:金城出版社,2007:4.

[7](美)德鲁克(Drucker,P.F.)[M].许是祥译,机械工程出版社,2009-9-1

[8]周雪光.制度如何思维[N],.中国财经报,2002年5月10日,第003版

第6篇:大学的历史发展范文

 

独立学院大学生是“绿色消费的传播者和践行者”[1],他们的消费行为将直接引领未来绿色消费的发展方向,大学生科学理性的消费对推动我国国民的绿色消费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重视独立学院大学生在新形势下的消费教育问题,注重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绿色消费教育的指导作用,试图为研究独立学院大学生综合发展提供新的视角。

 

一、独立学院大学生绿色消费道德教育的现状概述

 

随着知识经济与信息技术的日益发展,坚持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人们的明智之举。这种新的人类发展模式革命性地改变着人类生存方式和消费方式[2]。人们日益在追求注重环保,节约资源之际,应该重视绿色消费问题。绿色消费这种新的理性消费模式,虽然已经在我国高校得到部分大学生消费者的认可,但是其绿色消费观念依然薄弱。塑造与培养大学生的科学消费观念,是既影响他们品德行为的形成,又影响到大学生个体综合素质发展与提高的重要问题。

 

然而,目前由于我国高等教育中绿色消费教育课程的缺失,导致独立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中开展的大学生绿色消费教育严重不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缺乏推行绿色教育的综合实践活动,因而无法成为真正的价值观引导大学生自觉地进行绿色消费。独立学院绿色思想政治教育通常只注重理论而轻实践,使得独立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绿色消费教育成为纸上谈兵。学生进入大学后,一般都是住校,导致家庭教育缺失,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家庭教育脱离,使得对大学生绿色消费文化的引导势孤力薄,难以引导大学生绿色消费走上和谐健康的发展道路。因此,培养当代大学生的绿色消费观念已经成为当前高校教育工作的重点,也是当前独立学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内容之一。

 

二、独立学院大学生绿色消费道德教育的重要意义

 

大学生绿色消费道德教育是实现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和建设两型社会的重要途径。高等教育重视加强对独立学院大学生绿色消费观念的道德教育,对于提高大学生自身的综合素养,发展我国绿色消费经济,促进生态环境教育的和谐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1.大学生绿色消费道德教育有利于适应低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独立学院大学生的消费整体上表现出较强的环保责任感和对绿色消费的认同感。但是,从当前独立学院大学生的实际消费行为整体来看,他们无法将绿色消费观念自动内化为日常消费行为,消费行为容易出现偏差,极易受到外界干扰。

 

当代大学生是未来消费的主体,对其进行绿色消费教育对我国将来推动和普及绿色消费有着重要的作用。独立学院大学生是我国未来社会建设者,理应也是我国低碳经济建设的主要建设者。加强对大学生绿色消费道德教育,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绿色消费习惯,积极倡导校园绿色消费观,走低碳环保之路。结合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有效开展大学生绿色消费教育,把绿色消费的观念融入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之中,能够帮助大学生认清自身在绿色消费中的社会角色和责任,能够促使大学生走向更高层次的绿色消费可持续发展,力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从而把节约资源、低碳生活的意识转化为大学生的日常自觉行动,并在低碳经济社会建设中起表率与示范作用,这对于提高国民的消费水平和促进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都极其重要。

 

2.大学生绿色消费道德教育有利于促进大学生综合发展。独立学院大学生处于人生的重要发展阶段,其消费理念具有复杂性,消费呈现多元化、现代化与超前化等特点[3]。多元化的消费理念正弱化着大学生对绿色产品的热衷度,社会上的不良消费容易导致大学生盲目地攀比消费、过度地消费等错误消费方式。复杂的消费理念导致大学生感性消费超越理性消费,绿色消费行动往往落后于绿色消费观念。

 

面对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环境,独立学院大学生积极融入社会就要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要带头做一个绿色环保主义者,从自身做起,从日常的小事做起。倡导大学生绿色消费观念,发展低碳经济,既是一种行为方式,又是一种道德素养的体现。提升大学生绿色消费意识,倡导科学理性消费行为,加强绿色消费道德教育是关键。独立学院大学生绿色消费道德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政治教育培养大学生正确的消费观念,引导大学生确立良好的绿色消费行为,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

 

三、综合发展视阈中实施大学生绿色消费道德教育的路径

 

促使独立学院大学生绿色健康消费,是一个涉及多方面的系统工程。独立学院大学生要自我教育,树立科学绿色消费观。家庭要加强对孩子的监管,正确引导、积极营造家庭科学消费氛围。社会要加强对大众消费教育引导,构建和谐的社会消费环境。高校要坚持引导,加强对大学生的科学消费教育力度。

 

1.独立学院大学生通过自我教育,构建绿色消费理念。首先,独立学院大学生群体科学的绿色消费观的培养,是其自身“三观”的养成和实现综合发展的重要前提。独立学院大学生的消费水平较高,很容易养成不良消费习惯。故独立学院大学生应不断学习绿色新产品与消费的新知识,深刻掌握绿色消费内涵,充分认识绿色消费的主旨是绿色的消费行为和绿色的消费方式,自觉保护生态平衡和自然资源。

 

其次,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积极开发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两型产品,研究低碳节能新型技术。积极加入绿色环保志愿者队伍,践行绿色消费行为,宣传绿色消费理念,学习各种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监督举报各类环境污染问题。

 

最后,要构建适度的消费方式。限定在正常需要范围内的适度消费,应该成为独立学院每名大学生的自觉意识,使勤俭节约意识充分内化,大力促使绿色消费成为校园消费时尚。

 

2.家庭绿色消费教育要加强监管,积极营造家庭绿色消费氛围,形成日常绿色消费方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绿色消费教育应该与家庭绿色消费教育相结合。家庭绿色消费教育指引子弟绿色消费行为,传播绿色消费文化,承担着对大学生最初的基本绿色消费观的培养。大学生保护环境、倡导绿色消费的行为,需要氛围的熏陶。家庭的消费行为对子女消费行为产生最直接的影响,家庭成员绿色消费观的形成对大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家长应该以科学绿色消费的行为和理念,对子女言传身教,教育其养成自觉绿色消费思维方式和绿色消费行为习惯。

 

学校与家庭双管齐下灌输绿色消费的思想,双方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对学生进行熏陶。增强其绿色消费技能,让绿色消费观念渗透到日常生活点滴之中,让绿色消费行为成为大学生的一种消费时尚。使大学生认识其在与自然环保关系中应负的责任,增强资源忧患、环境保护与节约的意识和责任感。

 

3.学校要加强科学绿色消费教育引导力度,加强生态环境教育。(1)高等学校应加强我国高校绿色消费教育课程的建设。学校除了开设专业课程外,将绿色消费教育纳入高等教育系统之中,在课程设置中把健康消费观的培养引入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坚决拚弃各种不良消费观,倡导绿色消费,从思想上给予学生正确的引导,在提升专业能力的同时也使学生的综合素养得到一定的提高。(2)加强以倡导大学生树立勤俭节约生活消费观为核心内容的校园文化建设。高校大力建设人性化、生态化、科学化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校园环境,对大学生消费起着潜移默化的导向作用[4]。利用校园文化建设让教育管理者如班主任、辅导员在对学生教育、管理、服务中润物无声地实施科学消费引导,使勤俭节约意识内化为学生的品质特征,成为独立学院赖以传承与骄傲的文化底蕴。(3)加强绿色教育的社会实践活动。借鉴国内外成功经验,引导大学生构建绿色健康消费模式。组织学生开展课外科技与实践活动,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引导大学生绿色消费走上和谐健康发展之路。

 

4.社会要积极创建和谐健康消费环境,增强绿色消费技能,践行绿色低碳生活。一是要充分利用互联网信息,全方位多渠道地传递健康消费观和消费行为的信息。绿色消费教育不能仅仅局限于学生与学校,而是一个从政府到全社会都参与的过程。政府和社会团体也应该发挥其该有的作用,与学校共同协作,营造良好的社会消费环境。二是要加强消费市场的调研和监管力度。政府部门要加强消费领域的精神文明建设,重视对社会消费热点的调查研究,旗帜鲜明地反对奢侈风气、拜金主义。增强企业的社会责任感,不肆意夸张宣传绿色商品,加大绿色产品的研发程度、加强技术革新、提高生产效率,推出满足社会大众需求的适宜绿色产品。

第7篇:大学的历史发展范文

改革开放与科学发展的辩证关系,概括的讲就是,深化改革开放是推进科学发展的动力和保证,推进科学发展是深化改革的方向和目的。正是基于这种认识,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继续深化改革开放。

一、这是从我们党近30多年来理论体系建设的历史经验中获得的重要启示。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最新理论成果,而党的以来的全部实践证明,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内在联系即一般规律性上把握,继续深化改革开放,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也是推进科学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强大动力和重要保障。

二、这是破除科学发展道路上的阻力和障碍、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现实需要。现实中,在人们的头脑里还存在着很多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在体制机制方面还存在着很多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转变思想观念,完善体制机制,最根本的要靠深化改革和制度创新。比如河北省在“干部作风建设年”中出改革重拳为科学发展清障,最为典型的就是对房地产行政审批和收费项目的集中清理,由原先的166枚审批公章一下子“砍”到26枚。破除“公章围城”,打开科学发展之门。

三、这是广大人民群众参与科学发展、推进和谐发展的共同心声和强烈愿望。广大人民群众拥护和支持改革开放,关心和参与科学发展,这是我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繁荣兴盛的力量源泉和希望所在。顺民心、应民意,就必须从各个层次、各个领域深化改革,不断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渠道,切实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扩大公民有序参与,使科学发展始终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在科学发展征程上能够集中更多的群众智慧,凝聚更多的社会力量。

总之,只有继续深化改革开放,不断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改革措施的协调性,才能切实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才能有效解决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才能把全社会的发展积极性引导到科学发展上来,进而为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有力的体制保障和不竭的动力源泉。

第8篇:大学的历史发展范文

【关键词】独立学院 大学英语 青年女教师 学术职业发展

一、研究背景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及社会对教育需求的日益增长,独立学院这一崭新的办学模式应运而生且已经走过了十余春秋。教育部《关于规范并加强普通高校以新的机制和模式试办独立学院管理的若干意见》中对独立学院进行了界定,即独立学院是由普通本科高校按新机制、新模式举办的本科层次的二级学院。独立学院划归民办教育的范畴,但独立学院既不属公办性质,也不是完全意义上的民办高校,而是介于两者之间的一种新机制、新模式性质的学校。独立学院发展的最终目标是要从母体大学分离出来,从相对独立走向完全独立,在发展中创建出自己的品牌,最终发展成为高质量的一流私立大学。要实现这个目标,首先必须建立一支思想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专任教师队伍。但独立学院目前大多处在规模发展的初期阶段,存在着师资力量严重匮乏和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的问题。据统计,大多数的独立学院的师资队伍都呈现“金字塔”结构,即在职称分布上,高职称教师比例远远少于助教;在年龄分布上,刚毕业或教龄小的年轻教师比例远远高于中年教师。这种不合理的结构在大学英语教师队伍中尤其突出。并且由于要承担整个学院的大学英语课程,青年教师都忙于日常繁重的教学而无暇顾及或重视自身发展。

二、有关概念的界定

(一)学术

何谓学术?在中国语境下,“学术”是指较为专门、系统的学问 (《辞海》)。而在西方高等教育领域的权威学者伯耶的《学术的反思――教授工作的重点领域》一书中把学术划分为:发现的学术、整合的学术、应用的学术和教学的学术。

(二)学术职业

社会学古典理论三大奠基人之――马克斯 ・韦伯认为学术职业是指“学术作为一种 物质意义下的职业”。从他的解释可以看出,学术职业既具有所有职业共有的获得报酬以谋生的物质属性,同时又具有把学术(专门、系统的学问,或知识的发现、整合、应用和传播 )作为工作对象的基本特征。简单地说,学术职业就是一种从事学术工作以获得报酬的社会职业。按照韦伯对于学术职业的定义,独立学院教师的发展,不仅表现在作为职业的发展,更表现为教师学术性的发展,这包括教师要为自己的职业寻找一种超越的精神,在好奇心引领下的自由探索,对真理的终极追问等等。有学者认为,作为教师个体的发展,应该包括教师高深知识的发展、教师伦理道德的发展和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能力的发展等三个方面,其目标指向是大学教师专业化水平的不断提高。教师在这三个方面的发展,不仅使教师物质生活得以改善和提高,更使得精神境界不断得到提升,表现为精神上的皈依。二者相辅相成,不可分割,共同构成了教师发展的两条主线。

三、独立学院大学英语青年女教师学术职业发展的现实困境

(一)教学任务重

根据教育部要求,高等院校的师生比要达到1∶18。然而由于独立学院依附于母校办学,在成本增加不多的情况下产生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导致独立学院扩招的速度很快,学校的师生比普遍低于这个底线。而当前为了提高教学质量,高校一般都要求使用多媒体,青年教师执教时间短,对教材不熟悉,所以大部分时间都用于备课和上课。同时,合班课比例的增加,班级规模扩大,使课堂教学与教学辅助工作更为繁重,也加重了教师的负担。繁重的教学任务严重的割裂了科研和教学之间相辅相成的关系,使得多数青年教师都成了“上课机器”,青年教师很难有足够的精力和时间投入到科研中去。

(二)角色冲突

所有冲突本质上都可以还原为一种需要与另一种需要之间的矛盾。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人的基本需要从低级到高级依次排序是: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人们总是竭尽所能的实现各种需要的满足以获得心理平衡。但是在同一时期的追逐中往往会发生矛盾,物质的富饶和精神的追求往往并非同一层面。以高校女教师为例。一方面她们受中华传统女性文化的影响,有较为强烈的归属需求,希望能有和谐美满的家庭,在家中实现传统意义上的相夫教子的职责。另一方面多年的高等教育使她们又比其他女性拥更深刻的自我实现的需要。她们希望能把自己多年所学有所展露,能在自己的教育教学领域感受到成功,体验到较强烈的自我效能感。因之这样的冲突,就面临家庭、感情、事业各方面的取舍,因矛盾而产生压力。

再者,社会对知识女性及知识女性对自身的角色期待要求她们扮演多元的角色。一方面要求她们成为无性别的社会劳动者,另一方面又是特殊牛理需耍和人类再生产使命的承担者。作为参与社会竞争的劳动者,高校女教师同样面临着压力和竞争,事业要求她们更独立、更进取。作为高知群体,她们不同于一般的家庭妇女,她们对自身价值有许多期待。为了有时间继续提高业务水平,参加各种进修、科研活动,她们中的许多适龄青年教师就必须选择晚婚晚育。而许多已经成家生子的女教师往往也会因为无暇顾及家庭,尤其是忽略子女的教育而感到深深的自责。作为步入家庭的女性角色而言,社会对她们的特质要求就是温婉贤淑、以家为重,这就意味着这些高校女教师要不断地进行角色转换。

(三)独立学院考核指标制度使科研活动被边缘化

独立学院围绕教学核心运转,并未把科研成果作为年终考核的硬性指标,即便有些学校把其作为考核的硬性指标,对成果的要求也不高,致使青年教师科研缺乏驱动力。而青年教师的科研活动总是围绕个人的职称晋升、工资待遇开展,很多青年教师平时对科研不闻不问,在要评职称之际,想出各种办法拼凑成果,科研活动从一个系统的、有组织的活动变成了教师的 “单打独斗”,其论文和课题的质量可想而知。须知科研能力的培养,是需要长期努力的,“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青年教师对教育科研基本知识的贫乏和技能的缺失已成为制约教师成长的关键因素。

(四)缺乏系统的科研思路

青年教师大都从学校毕业后直接走上教师岗位,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较全面的知识结构,但独立科研能力比较弱。学生阶段他们参与科研活动的机会有限,且多为被动的完成导师布置的科研任务,独自科研的能力不强。刚刚走上教师岗位,缺乏学术积累,对科研方法和过程不够了解,缺乏老教师的传授,面对科研无从下手,加之科研意识不足,未能积极主动地了解相关科学前沿的学术动态,这些因素都使青年教师的科研起步举步维艰。

四、独立学院大学英语青年女教师学术职业发展的对策

(一)合理安排青年教师的教学和科研任务

学校应该认识到青年教师是培养创新人才的生力军,重视对其科研能力的培养,保证他们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来进行科研。在安排其工作时,应考虑到青年教师一方面刚走上工作岗位,承担过多教学任务会占用其大部分时间;另一方面,青年教师思维活跃,处于科研活动的“体力”旺盛期,合理安排他们的教学和科研任务,可以使青年教师有时间、有精力、有动力去做科研。

(二)营造女教师学术职业发展的有利环境

高校女教师由于其特殊的社会角色,承受着多重压力的影响,高校管理者要特别注意到高校女教师的特殊性,对女教师给予及时、适当的关心和激励。学校方面应该努力为女教师们创造和谐支持的校园氛围,考虑到女教师的生理、心理特点,在进修、科研等各方面,给予更多的尊重和理解,更多的为她们创造一些机会。让女教师能够在兼顾家庭的基础上,在事业上有所追求,这毕竟是目前社会认可度水准上多数女教师的选择。同时可以充分发挥学校工会和女工委的职责。给予更多的人文关怀,在政策上有所倾斜,为女教师争取更多的利益。在日常工作中经常性的组织小范围的座谈、问卷调查,开设一些定位明确的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帮助女教师们学会合理减压。针对多数女教帅科研能力薄弱的问题,给予更多的辅助。创新能力是一种来自扎实基础和站在学术前言的高端能力。许多年轻教师刚毕业时无论是精力还是科研研究能力都是可圈可点的。但是她很快步入婚姻,结婚生子使她们再次投入到教学科研领域时,深切感受到知识的滞后和进行科研的陌生感。因此,学校很有必要为她们开展各种行之有效的科研培训,诸如学术会议、研讨会、短期进修等形式,并开辟多种渠道为女教师提供高质量的学术启发和科研指导,促进她们自身的科研素质和能力快速提高。

(三)建立科学的教师评价机制

目前,独立学院对教师的年度考核是对教师工作的一个综合评价,也是对教师最重要的一种评价手段,与教师的晋升及工资收入直接挂钩,与教师工作积极性直接相关。然而,作为一种重要的评价手段具体操作却较为粗放,许多学校采用操作相对简单的打分制,评价指标单一,没有较为完备科学的评价方式,不能体现教师教科研工作量、教学成效、个人业务能力发展、专业精神提高等评价因子在评价中的作用。因为人的理性有限性及独立学院市场机制造成的人才流动机制,这种背对背打分制很容易形成对“后来者”“圈外人”的排斥,这就导致对部分工作量大、工作认真负责、对学生要求严格而疏于处理同事关系的教师的积极性构成伤害。考核制度是把“双刃剑”,合理的考核制度可以督促青年教师朝积极的方向发展,否则就成为“绊脚石”。独立学院在制定考核制度时,应对教师工作量的科学设定、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科研管理办法,将教师的科研工作量进行考核,使教师明白教学并非唯一的任务,有进行科研的压力,这本身对教师的自主发展就是一种引导;另外,也要对他们科研成果内在的潜质、知识积累过程以及探索性劳动进行衡量和相应奖励,如对课题申报未成功者给予一定的补偿等。

(四)通过多种途径加强科研能力

1.从教学实践活动中提高科研能力

教学实践是科研的前提,青年教师可以从备课、上课、辅导的过程中捕捉到有意义的科研课题,可以从教学改革、课程建设、学科建设、专业建设以及实践教学改革等活动中发掘出丰富的科研素材,通过对这些课题的不断探索和深入研究,获得科研成果,然后将这些研究成果再应用到教学实践活动中,进行检验和修正,使教学内容得以充实,使教学活动更具有科学性和超前性,从而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这些科研成果在教学实践活动的检验和修正过程中很有可能又会激发青年教师的灵感,引发新的科研课题,从而促进青年教师对本学科领域不断研究和探索,形成教学与科研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青年教师的科研能力也因此得到逐步提高。

2.通过导师的指导培养科研能力

独立学院在为青年教师配备导师时,除考虑师德好、教学水平高外,还要有一定的科研水平,这样的导师除能够对青年教师的教学工作方面给予切实的指导外,还可以通过吸收青年教师参与自己的科研课题培养其科研能力,逐步引导和帮助青年教师发掘科研课题 ,从而最终具备独立开展科研工作的能力。

3.通过提高学历层次提升科研能力

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要求具有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研究生的课程教学及实践环节都会围绕这个目标而设置。因此,青年教师通过提升学历层次,能够获得科研能力的提高。还有不少青年教师在学习期间通过参加导师主持的各项科研课题的研究,使得自身的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得到较大程度的提升。

4.通过参与社会协作项目锻炼科研能力

独立学院的培养目标应与母体高校错位发展,应更多地侧重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因此需要我们的教师主动面向社会、立足社会、服务社会,可积极与企业联合开展科研,由企业针对生产与经营的实际需要确定科研项目、提供科研经费,由学校承担科研任务、解决技术难题,让科学研究直接转化为生产力。青年教师通过参与横向课题的研究,自觉锻炼自己的科研能力。

(五)增强主体意识,提高竞争能力

高校女教师作为知识女性,应自觉摆脱传统社会性别观念的束缚,了解现代的性别意识,增强主体意识和对自身价值的追求,充分展示一个新时代的女性积极形象。因此,高校女教师首先必须面对现实,转变观念,在将自己的精力投入到教学中的同时,也要不断地培养、锻炼、提升自己的科研素质和科研能力。 同时,在自己的专业发展中应该向男教师学习,注意建立良好的、有助于自己学术水平提升的学术网络,积极参与各种学术交流活动。其次高校女教师要注意给自己合理定位,为自己制定恰当的、符合自身能力的发展目标,要认真分析自身的个性特征、自身职业特点以及社会环境,寻找和明确自身的心理压力源以及目前可能出现的问题,并尝试通过不同的途径来解决,并鼓励自己在面对压力时能积极应对,主动参与竞争,不断提高自己解决各种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江玲. 独立学院师资队伍发展之路[J]. 管理科学文摘,2005(12):46-47.

[2]李志峰. 论学术职业的本质属性――高校教师从事的是一种学术职业 [J].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

[3]高扩昌,任桂婷. 普通高校青年教师科研能力的现状与对策[J]. 内蒙师范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2009(1):153-156.

[4]曾爱华,李捷. 对高校女教师角色冲突的理性认识. 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6(3).

[5]万琼华. 传统性别分工的现实存在与高校女教师的应对. 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4(3).

第9篇:大学的历史发展范文

论文摘要:通过对条形码技术发展的详尽描述,阐述了山西师范大学图书馆使用条形码技术的过程,并针对前后两个应用时期的比较,提出了一些见解。

1条形码的定义和发展形势及意义

1、l条形码的定义

条形码是一种最适合机读的信息语言。它是一种操作简单、价格低廉、方便实用的自动识别技术,它是由一组按一定编码规则排列的条、空符号组成的。可利特制的条形码阅读装置可转换成与汁算机兼容的二进制和十进制信息,快速准确地识读并输入计算机中,它具有保密性强、差错率低、收集及处理数据省时省力等特点。条形码技术是在计算机应用和实践中产生并发展起来的一种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的自动识别技术,在当今的自动识别技术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1.2现代条形码的发展形势

1.2.1条形码的诞生

条形码技术最早产生在风声鹤唳的2O世纪2O年代.诞生于Westinghouse的实验室里。Kermode发明了最早的条码标志,设计方案非常简单(注:这种方法称为模块比较法),后来,他又发明了由基本的元件组成的条码识读设备:一个扫描器(能够发射光并接收反射光>,一个测定反射信号条和空的方法.即边缘定位线圈,以及使用测定结果的设备,即译码器。

直到1949年的美国的MT.Woodland提出了利用Kermode和YOung的垂直的“条”和“空”,这样扫描器通过扫描图形的中心,能够对条码符号解码,不管条码符号方向的朝向,并对此专利第一次有了文献记录。之后的3O年条形码技术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1.2.2条形码的发展历史

条形码最早出现在20世纪40年代,但是得到实际应用和发展还是在2O世纪7O年代左右。现在世界上的各个国家和地区都已经普遍使用条形码技术,而且它正在快速的向世界各地推广,并逐步渗透到许多技术领域。条形码技术就是应运而生的一种实用的自动识别技术,由于条形码技术在实践巾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像商品的生产国、制造厂家、商品名称、生产日期图书分类号、邮件起止地点、类别、日期等信息,因而在商品流通、图书管理、邮电管理、银行系统等许多领域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目前,条形码技术普遍应用于计算机图书管理系统,有效地提高了图书管理工作的效率和服务质量。比如,图书的采购、编目、典藏、借书、还书等过程都利用了条形码技术,由此可见,条形码技术在图书馆管理中占有不可忽视的地位。

在实际应用中,条码一般可以分成一维条码、二维条码两种。一维条码(线形条码),这种条码是由一个接一个的“条”和“空”排列组成的,这种条码技术只能在一个方向上通过“条”与“空”的排列组合来存储信息,所以叫它“一维条码”。目前,各高校图书馆大多数还是采用一维条码技术,但人们需要一种具有更大信息量且可以完成描述意义的条码来适应当今的信息化社会,于是出现了二维条码。二维条码继承了一维条码成本低、方便容易生成的特点,且是一种在水平和垂直方向都能表示信息的高密度、高信息量的数据文件,是各种大容量、高可靠性信息实现存储、携带并自动识别的技术手段。在现代条形码技术使用过程中,一维条码、二维条码及混合条码(一维、二维混合使用)常混合使用。

J.3条形码技术发展的意义

条形码技术是在计算机的应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自动识别技术,是为实现对信息的自动扫描识别而设计的数据采集的有效手段。条码技术的应用真正解决了数据录入和数据采集的“瓶颈”问题,为图书馆的数字化管理提供了有利的技术保证。由于条码技术具有输人速度快、信息量大、准确率高、成本低、可靠性强等特点,因而发展十分迅速,是迄今为止最经济、实用的一种自动识别技术。

2我馆使用条形码技术的过程和作用

2.1我馆使用条形码技术的发展过程

2.1.1最初制作的条形码

我馆最早使用条形码技术是在1998年,统一对全馆实行汁算机化管理.并对所有馆藏图书进行了一次回溯建库。那时,所使用的条形码分类编码是根据有关专家定义:“条码分类是按照选定的属性(或特征)区别分类对象,将其有某种共同属性(或特征)的分类对象集合在一起的过程”。因此,制定条形码的类型,就是要根据图书的某种共同属性(或特征)进行分类。我馆藏书按照中文、外文、期刊大致分为大类:

巾文图书:2········(共9位数字)

外文图书:3”······(共9位数字)

期刊:4一···(共9位数字)

由于条件受限,所贴的条形码都是用激光打印机在一种特制的不干胶纸(已裁好暗格)上打印.这种方法打印出来的效果并不是十分理想,加之各种外在因素的存在,如打印机墨粉的好坏、预热不够等都直接影响到条形码质量的好坏。这种打印方法不仅打印效果不好,而且还经常损坏打印机。

2.1.2使用专业条码打印机打印条形码

摈弃以往用激光打印机打印条形码的方法,现已改用专业条形码打印机斑马(zEBRA)来打印图书条码,打印效果较以前更耐用、更持久,更为突出的是不管工作多长时间打印机不会发热,原因就在于斑马(ZEBRA)采用了热转印原理打印图书条码.内部结构均采用齿轮传动.这样就可以大批量生产出所需条形码.大大节省人力和财力;但有一点不足,由于打印时齿轮之间转动有误差,条形码不能按指定位置打印到卷纸上,出现错位现象,故打印时需人为地在下面拽住卷纸,使其条码能准确的打印到规定位置上。为此曾试图在打印机下方加一转动轴,让打印好的条形码自动卷成简状,但苦于没有工具无法实现,希望厂家日后能加以改进。

2.2条形码技术在我馆发展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2.2.1图书采购管理

过去选购书没有使用电脑化管理.凭借书商提供的书目目录,根据全校师生的需求和馆里实际情况而定;而现在采用联欣图书采购系统(图书采集器)提供了一套非常经济实惠且方便快捷的方法。通过与现有图书数据库同步,图书采购人员使用手持终端可以快速方便地在采购、入库过程中通过扫描ISBN条形码辨别和录书籍信息,包括书名、ISBN号、库存情况等一目了然,提高了图书管理效率,减少了重复购书的现象,从一定程度上节省了图书开支。条形码技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采购图书的速度和精确率。

2.2.2图书加工(编目和典藏)

我馆馆藏图书分为原馆藏图书和新到图书。

2.2l2.1碌馆藏图书

原馆藏图书在回溯建库之前,需将全部外借书刊催还、整理、上架、排序,再逐本贴上条形码,加盖登录号,按照机读目录(MARC)的简单格式录人图书管理系统。我馆在1998年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回溯建库,当时采用的图书管理系统是“大连博菲特图书管理系统”,这个系统采用VF数据库作支持.在进行图书编目过程巾,一般丁作人员稍加培训就可上岗。我馆利用半年的时间将原馆藏图书28万册左右进行了回溯建库,这项工作是一次性完成的,即一次性将全部原收藏的图书粘贴条形码,然后整理图书数据并形成数据库,实现图书馆图书的统一计算机化管理。

2.2.2.2新到图书

从2004年开始,我馆采用了E邮电信罔书管理系统》,此系统采州PB数据库作支持,新到图书在采访子系统下按照批次分配其登录号,条形码号的分配方法采用与其人主书目库的登录号对应,例如:将每本巾文同书的登录号6位数字前加“2,最后一位加图书馆类的校验位,条形码共9位。

网书分类、编目阶段,除了对图书按照机读目录(MARC)格式进行编日,并将编目信息输入到计算机数据库中。在流通子系统下.图书进行典藏分配,系统会自动赋予每一本书与之登录号相对应且唯一的条形码。条形码粘贴到网书上,为确保条形码有适当的使用寿命,将其贴在图书的书名页上。流程图见图l。

2.3图书流通管理

2.3.1图书条码化

条形码技术应用于图书,前面已详细叙述了其过程.图书实行条码化的同时读者借阕证也进行了条码化,一改以往手工借阅的繁琐环节。从根本上改进了罔书流通的方式,实现了图书在流通、清点和剔旧等方面的自动化管理,为方便更多读者、更快借阅到图书,满足各个层次读者的需求。

2.3,2读者借阅证条码化

前面已经详细介绍了我馆图书实行条码化的过程,下面着重介绍一下读者借阅证实行条码化的详细过程。

2,3.2.1手工借阅

1998年我馆对所有馆藏图书实行电脑化管理的同时,借阅证就随之进行了改进。以往的读者借阅证由几个可以注册的书袋卡组成,每张书袋卡可以借一本罔书。读者凭借在流通大厅中放置的图书卡片目录,按照自己的需求找到所要借阅图书的索书号,将其记录下来交给借书处工作人员,等候通知取书。

2.3.2.2计算机借阋

我馆实现了图书馆自动化管理后,先后经历了两种汁算机管理系统。一种是早些开发的大连博菲特图书管理系统,另一种是2004年到现在一直采用的北邮信科技有限公司开发的北邮电信图书管理系统,两者均在流通子系统中来完成读者借阅证信息的录入。博菲特系统是由vF数据库做后备支持的,有专做借阅证的模块,录人读者信息后直接点击“转存数据库”即可将读者信息导人数据库中的读者信息表。北邮系统财采用PB数据库来进行管理,在流通子系统中“证件管理”功能下的“办理新证”模块,可以为每一位读者建立借阅信息档案,包括读者证号、姓名、读者类型、单位、办证日期、证件状态等详细内容(见图2)。批量读者信息可使用外来数据导入,这样可以减少繁琐的录入工作。

借阅证的制作可利用专业借阅证打印软件,打印带有条形码的图案及汜录读者基本信息的卡片,为保护加封塑封膜,这样制作出的借阅证经。读者借还书时,工作人员只需川条形码阅读器(扫描枪)扫描借阅证上的条形码便可示读者借阅信息,紧接着在该读者借阅信息下再扫描罔书上的条形码便可借{JI此书,还书较之借书略简单,只需扫描一下图书上的条码便可归还。

2.3_3条形码的保护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