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水环境实验室建设标准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摘要 当前,我国环境管理正处在从以污染控制为导向向以环境质量改善为导向的战略转型期,环境基准是进行环境质量管理以及风险防范管理的重要基础。通过分析环境基准研究工作的重要性及我国当前基准研究工作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推进环境基准研究工作应统筹规划、加强能力建设、建立成果共享平台、开展国际基准跟踪研究等建议。
关键词 环境基准;环境管理;环境标准
当前,我国环境管理正处在从以污染控制为导向向以环境质量改善为导向的战略转型期,其目标是实现环境风险管控与防范的跨越式发展。环境基准对科学保护环境、维护生态与人体健康具有重要作用,是进行环境质量管理以及风险防控管理的重要基础。2015年1月1日起实施的《环境保护法》第十五条明确提出“国家鼓励开展环境基准研究”,首次从法律层面上明确了我国环境基准研究T作的地位与要求,做好我国的环境基准研究工作,还面临不少问题与挑战,亟待提高认识,建立研究方法与技术体系,采取有效对策。
环境基准研究的战略地位
环境基准是环境污染物对环境介质中的人、生物或生态系统等保护对象不产生不良或有害影响的最大限值。它是国家进行环境管理、制定环境管理政策和法律的科学基础,也是进行环境质量评价和环境风险管理的重要技术支撑,体现了一个国家的环境科学技术水平。
环境基准是制定环境质量标准的重要依据与基础
改善环境质量是环境保护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保护人体健康和维护生态安全的基本要求,但环境质量需要用环境标准衡量。环境质量标准是环境质量的量化指标,是衡量环境是否受到污染的标尺,还是管理部门确定环境保护工作目标的基本依据。凭何制订环境质量标准?依据就是环境基准。基准是制定环境质量标准的科学基础,以剂量一效应关系客观地给出了“最大无害剂量”,明确环境质量标准的“底线”。环境质量标准则是在“底线”以上附加了社会发展程度、经济和技术承受能力等主观因素后确定的环境保护工作目标。
世界各国的发展经验表明,加强环境基准研究至关重要
众多发达国家已将构建国家环境基准体系作为环境安全的优先发展战略。环境基准需要多方实验,是耗资大、费时长的基础性研究,每个环境基准资料的获得需要较长时间做大量而细致的科学研究工作,其成果是一个国家科研实力的体现。北美、欧洲等发达国家,以及世界卫生组织(WHO)、联合国环境规划署( UNEP)等国际组织开展了大量的环境基准研究,不断出版一些具有广泛影响的基准资料和文件。世界卫生组织于1984年和1985年相继了第一版《饮用水水质指南》。1993-1994年又了修订版《饮用水水质指南》。目前最新的水质基准是2008年的《饮用水水质准则:卷一》(第三版)。还于2005年了《全球空气质量指南》。美国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投入巨资开展了系统的环境基准研究。在水质基准方面,美国环境保护局自1968年《绿皮书》后,相继对基准进行多次修订和补充完善,了《蓝皮书》《红皮书》《金皮书》,1999年、2002年、2004年、2006年、2009年及2012年等一系列水质基准。现行最新的为2012年并实施的《国家推荐水质基准》。在土壤环境基准方面,美国环境保护局1996年《土壤筛选导则:用户指引》和《土壤筛选导则:技术背景文件》,2003年了《生态土壤筛选值制定导则》。在大气环境质量基准方面,美国的大气质量基准以颗粒物为主,了《颗粒物空气质量基准文件》。总体上,美国已经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环境基准体系,奠定了在国际环境保护领域中的领先地位。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亚等也相继开展了环境基准研究,构建了各国自己的环境基准体系。
我国环境基准研究工作的现状
2005年,国务院明确提出“科学确定基准”的要求,随后中科院、相关高校以及环保系统的重点科研单位在环境基准领域开展了一些基础研究工作。如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中国农业科学院、南开大学、南京大学、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环境保护部南京环境科学研究所等,均开展了大量环境基准研究工作,取得了一些初步成果。
在水环境基准研究方面,我国已设立多个项目,开展基于我国区域特征和国情的水环境基准研究,如环保公益专项“我国环境基准技术框架与典型案例预研究”、国家重大水专项中的“流域水环境质量基准与标准体系研究”、“973”项目“湖泊水环境质量演变与水环境基准研究”等,并且于2011年经科技部批准,在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建立了我国环境基准与风险评估国家重点实验室。目前已经产出了一些成果,如相关研究者在总结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我国环境基准体系中长期路线图,还有研究者提出了保护人体健康基准的理论与方法学。这些成果对于水质基准研究工作具有方向性和纲领性指导作用。
在大气环境基准研究方面,我国至今未环境空气污染物基准文件;环境流行病学方面开展了关于大气污染物对公众健康影响的研究,包括空气污染对死亡率、呼吸系统疾病发病率等方面的影响。在国家环保公益专项中已经设置了“基于健康风险评价环境空气铅质量标准限值制定方法研究”“我国大气颗粒物环境基准预研究”“我国大气污染健康影响前瞻性队列调查的关键技术、方法与应用研究”等研究项目。总的来说,研究成果还比较薄弱,新修订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GB 3095-2012)主要参考国际上的环境空气质量基准研究成果,如WHO的空气质量准则以及美国环境空气质量污染物基准的研究成果。
我国土壤环境基准研究也积累了一些经验。早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环境保护部南京环科所(原国家环保总局南京环科所)的专家们在“七五”全国土壤环境背景调查基础上,开展了镉、汞、砷、铜、铅、铬、锌、镍8种重金属对主要农作物产量和质量影响的大量实验研究,在此基础上编制了现行的《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 15618-1995)。其后我国相关学者也继续进行了深入研究,通过盆栽试验、田间试验对土壤中重金属的生态环境效应进行了深入研究。浙江大学、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农业部环境保护科研监测所、中国农业科学院等单位不少学者通过文献、模拟试验,并根据农产品的食品卫生标准推导出农产品产地土壤的重金属基准值。福建农林大学牵头对福建省土壤中10种主要元素(镉、铅、锌、铬、汞、砷、镍、铜、硒、氟)的总量、有效含量及其与土壤性质之间的关系,主要农作物可食用部分对这些元素的富集规律进行了较系统的研究,研究结果对全国土壤环境基准研究工作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总体上,我国环境基准研究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存在很大的差距,且缺乏系统性。
我国环境基准研究工作存在的问题
首先,我国的环境基准研究工作发展缓慢。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环境基准研究工作起步晚,再加上长期以来经费投入不足,研究机构封闭运行,基准成果难以共享,导致已有的为数不多的相关基准成果,如土壤重金属基准,也难以用于土壤环境质量标准的修订。环境基准研究缺乏科学规划,研究任务部署零散,研究成果不系统,难以支撑当前环境管理工作的实际需要。为了支持环境基准研究工作,2011年10月13日,科技部正式下发了《关于批准建设心血管疾病等49个国家重点实验室的通知》(国科发基[2011] 517号),依托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建立了环境基准与风险评估国家重点实验室,围绕环境基准,开展环境质量特征与分区、环境风险评估等方面的基准与应用研究工作。但是截至目前,该实验室仅在水环境领域有一定成果积累,对大气、土壤等环境领域的基准研究工作更有待加强。
其次,我国环境基准研究工作成果产出少。成果产出远远满足不了目前环境管理工作的需要。例如现行的《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根据水环境质量指标将水环境质量分为5类水体。I类~V类水体分别对应于源头水,国家自然保护区,1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一级保护区,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二级保护区,一般T.业用水及人体非直接接触的娱乐用水,农业用水及一般景观要求水域。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水华”等水环境污染事件时有发生,湖库富营养化等水生态安全问题日益突出,开展基于我国区域特征的水环境基准研究势在必行。另外, 《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 15618-1995)已不能全面、准确反映当前土壤环境污染特征,亟需修订,但是污染物项目及限值的选取缺少可靠的数据支撑,严重制约了质量标准的修订进程。
再者,即使有些国外的基准研究成果可以拿来我用,但由于各种条件的差异性,也不完全适应我国管理要求,针对性、适用性不够。比如在环境污染健康风险评价过程中,早有学者呼吁由于人种、生活习惯等因素的不同,国外暴露参数不能较好地代表我国居民的暴露特征,若一味参考国外的暴露参数将可能给健康风险评价结果造成较大误差,影响环境风险管理和风险决策的科学性和有效性。还有,我国的自然背景、地理条件和生态环境特征与国外存在明显差异,污染特征也有别于其他国家。我国目前尚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与发达国家相比,产业结构不够合理,高耗能、高污染、资源消耗型的行业普遍存在,由此产生的污染物种类、排放量和环境风险与国外不同,部分国外没有关注的污染物我国可能需要特别加强研究,他国关注的污染物我国可能尚不那么迫切。如目前我国湖库富营养化现象严重,对氮、磷等营养物质的环境基准研究就比较迫切,而其他发达国家更关注新化学物质的人体健康基准。再有,一些基准的研究成果是不能照搬的。如土壤中污染物的形态分为水溶态、交换态、碳酸盐结合态、氧化物结合态、有机结合态、矿物残留态等,其环境活性和生物有效性因形态不同而具有较大差异。不同土壤类型,具有不同的物理特性、化学特性和生物学特性。污染物进入土壤后,土壤有机质、土壤酸碱性、氧化还原状态等都会影响土壤中污染物的毒性。也就是说,同一种污染物在不同类型土壤中的环境危害差别很大,基准不能照搬。
加强环境基准研究工作的对策建议
环境基准研究工作是一项需要长期持续推进的基础性工作。更好地推进我国环境基准研究工作稳步快速向前发展,应以环境质量改善为目标,以解决当前公众较为关注的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尽快建立适应我国环境管理工作要求的环境基准体系,为环境管理各项工作提供支撑。
统筹规划中长期国家环境基准研究工作
在国家重点研究计划中设立环境基准研究重点专项,系统开展水、土壤、大气环境基准体系及支撑技术研究,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国家环境基准体系。科技、环保部门应加强顶层设计,启动实施环境基准研究专项,完善环境基准研究管理工作制度,形成长期、稳定、系统开展环境基准研究与制修订工作的机制,依据“先易后难、成熟一项推出一项”的原则,逐步建立我国的环境基准体系。为落实《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指导各地科学治污、合理治污,环境保护部于2013年9月启动实施了《清洁空气研究计划》,从2013年到2015年分三个阶段,针对大气污染防治过程中“底数不清、机理不明、技术不足、机制不顺”等科技需求,选择火电、交通、钢铁、有色、石化、水泥、化工等行业重点污染源,拟在摸清我国大气污染时空分布特征及跨界传输规律的基础上,研究PM2.5、臭氧及其健康与生态效应等区域性环境问题,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国家空气质量管理体系,构建国家层面的空气质量监测与预警体系,建立相应的空气质量评价体系。
加强环境基准研究的能力建设
应进一步提高环境基准研究工作经费支持力度,加强国家环境基准重点实验室建设,至少应在研制环境标准的环境保护部门设立针对性较强的大气与土壤重点实验室,进一步完善科学合理的环境基准研究工作管理机制;与此同时,合理调配技术支持力量,不断扩充完善环境基准研究人才队伍,抓紧引进和培养出能力强、水平高、规模有保障的高层次创新人才及团队,确保环境基准研究工作长期、持续开展,有效提高环保系统环境基准领域科技创新的核心竞争力。强化环境基准领域科技支撑能力建设,推进先进成熟技术成果转化和推广,大力支持大气、水、土壤污染健康影响研究、特征污染物人群暴露评价、生物毒性及生物监测等科技攻关活动,出台环境与健康监测、环境与风险评估、特征污染物筛选、环境基准制定方法等规范性文件,指导和规范环境基准研究工作。充分调动各级科研机构及科研工作者开展基准研究的积极性,形成各方面参与环境基准研究工作的良好局面。
建立成果共享平台
建立国家环境基准基础数据网络共享平台以及环境基准管理支撑平台,实现环境基准研究工作规范化系统管理,加强环境基准数据资源整合和信息系统建设,为信息收集、传送、存储、共享、展示等提供安全、高效、稳定的运行环境,并对各类相关数据进行整合、提炼、实时更新,形成成体系、有价值的信息资源,为环境质量标准制修订、污染场地修复、环境健康风险管理等工作提供技术支持。建立环境基准信息共享机制,明确共享信息的基本内容,规范信息查询、交换和访问授权等信息共享方式。注重发挥标准规范在信息化建设中的支撑作用,推动环境基准信息技术开发以及信息系统建设、运行与管理的标准化。
开展国际基准跟踪研究
关键字:环境监测 能力 技术 转型
Abstract: the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s the important component, plays a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role, but in the process of social changes,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work to satisfy people's living environment management, the actual demand, must be timely transformation development, this article from th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department about the monitoring transformation from tradition to modern times, from extensive to precise, from the ground to the integration of heaven and earth, from scattered closed to integrated linkage, from the status quo monitoring to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early warning monitoring of gradually shift, and then put forward thinking one transformation.
Key word: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ability technology transformation
中图分类号:X8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环境监测在发展建设的各个阶段都始终坚持为环境管理与决策服务的宗旨,为环境管理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近年来,我国的环境监测工作有了长足的发展,各级监测站也按照环保部提出的从传统到现代,从粗放到精准,从地面到天地一体化,从分散封闭到集成联动,从现状监测到预警监测逐步转型,但是如何让转型实现全面而深刻的效果,使监测事业实现长远、可持续的发展,值得各省站深思。
一、如何实现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型
1.监测能力硬件设施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型。各省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均衡,但是我们的环保事业不能落后,牺牲环境的发展是责任感缺失的表现,因此,我们应当加大环保硬件设施投入,随着PM2.5等新指标的监测全面铺开,传统的空气自动监测站将逐步被淘汰,环境监测作为环保的重要技术支撑,迫切需要购置大量的现代化的环境监测仪器。
2.信息化技术从传统到现代。2010年全国环境信息化工作会议提出,环境信息化需要实现四个转变:一是由“重环境管理业务建设轻环境管理信息化建设”转变为“环境管理业务建设与环境管理业务信息化建设并重”;二是由“环境管理业务与环境信息化脱节分离”转变为“环境管理业务和环境信息化有机融合”;三是由“各业务板块自成系统”转变为“整体推进,业务协同”;四是由“数据重复采集不能共享”转变为“环境信息一数一源,一源多用,数据共享”[5]。目前,各级监测站正在建立的LIMS系统―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将实现信息的自动传递和管理,办公信息化的实现也是一种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变的方式。
3.人才培养从传统到现代。按照效用最大化理论,人才在岗位上要得到能力最大化的使用,激励措施很关键,制定能够体现岗位贡献量的人才评价标准,鼓励监测人员与岗位相关的国际、国内学术交流,全面提升监测队伍素质水平。今年,陕西省站实施的技术下基层的培训方式,通过调研市、县站的实际技术需求,因地制宜的开展点对点的培训,手把手的操作实践,这一方式必将提高传统培训的效率,加速全省监测技术水平的提高。
二、如何实现从粗放到精准的转型
1.逐步拓展监测领域。按照国家的统一部署,“十二五”期间要逐步开展农村环境监测工作,摸清农村环境质量状况,各省级监测站应按照“统筹城乡环境监测体系建设”的要求,围绕农村突出的环境问题,以流动或属地监测等多种方式开展农村饮用水水源地、村庄河流(水库)水质和空气监测。逐步采取以手工监测与自动监测相结合的方式,进一步扩大农村环境监测范围,并积极开展重要区域土壤环境等质量监测,逐步拓展监测领域。
2.逐步增加监测项目。“十二五”期间,国家环境空气质量监测逐步增加了O3和PM2.5,并参与环境空气质量评价,随着PM2.5关注度的提升,各省级监测站关于细粒子的监测项目要逐步增加;同时随着二英实验室的逐步建成,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监测项目也将会得到一定的扩项;环境监测的监测项目的增加要紧密围绕与人类健康相关的监测项目拓展。
3.逐步提高监测数据的使用能力。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过程中,首先要明确环境监测数据的法律地位,减少环境监测数据的行政干扰,保障数据准确性。利用监测数据整理数据库,针对性的选择能够反映现状的数据进行整理和加工,写出完整和针对性强的分析报告,还应根据排污单位的行业特点及监测时的生产状况对数据进行分析和开发,做出污染物排放情况、治理设施运转情况的正确结论。
三、如何实现从地面到天地一体化的转型
1.进一步提升遥感监测能力。在依托国家完善环境遥感监测天-空-地一体化基础设施建设运行过程中,从办公设备入手,逐步配备高性能的利于提高遥感图斑解译效率的硬件设施,再建立数据库,为环境遥感业务运行提供持续稳定的数据源支持,同时组建专业的团队,深入研究,保障遥感监测能力的逐步提升。
2.推广遥感监测应用技术。提高卫星、航空等遥感数据在环境监测领域应用的深度和广度,深化环境监测工作。在区域大气环境、水环境、生态环境和环境突发事件应急等业务领域,加强遥感监测,推广遥感监测应用技术,今年围绕“陕西渭河三年行动计划”,陕西省加强了渭河流域水质监测,因此关于渭河流域的水环境质量变化状况描述,就将应用到遥感监测技术,初步的环境监测"天地一体化"格局将逐步形成。
3.试点建立生态环境地面监测站。根据我国生态地理区域分异,以环保部《全国生态功能区划》为依据,以生态系统主导服务功能监测评价为目标,依托在建的国家空气背景监测站、农村空气监测站,加强地面监测。在关系国家或地区生态安全的关键区域,比如陕西省的秦岭生态区,建立生态环境地面监测试点站,形成覆盖森林、草原、荒漠、水域湿地生态系统的生态地面监测网络,促进“天地一体化”业务工作开展。
四、如何实现从分散封闭到集成联动的转型
1.优化各级监测机构任务。省级监测机构负责监测网络技术指导、质量控制和运行维护。省级环境监测任务由省级监测机构承担,主要委托地市监测机构具体实施,这样形成事和权的统一。合理确定各级监测机构的任务布局,不断加大对突出污染问题和区域环境问题的特征污染物的监测力度,将“全国环境监测工作一盘棋”的要求落到实处。
2.强化业务指导与合作。强化对市、县级监测站的业务和技术指导,在业务体系构建、信息产品生产、新技术研发与应用等方面,切实发挥引领、示范和带动作用。同时,上下级监测机构以及兄弟监测机构之间,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之间,在环境监测重大科研课题研究、重点实验室建设、跨区域监测等方面加强协作交流,以推动全国环境监测业务工作和监测技术水平的全面进步。
3.强化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以提升环境监测数据的知信度和公信力为核心,不断加强环境监测质量保证与质量控制。逐步建立和完善以实验室分析和自动监测为主,涵盖各监测领域的全程序质量控制技术体系,明确质量控制指标,提出技术规范和要求,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比对监测、质量抽测和质量控制考核等活动,加强全省的质量控制工作。
五、如何实现从现状监测到预测预警的转型
1.提升预警监测能力建设。总理要求要"建立先进的环境监测预警体系,全面反映环境质量状况和趋势,准确预警各类突发环境事件",因此,在监测能力、仪器设备、人才相对较充足的省级环境监测站,因地制宜的开展重金属、有机污染物、生态、生物、细颗粒物、温室气体等领域的预警监测能力建设,并逐步在主要河流、湖库的重要断面(点位)增加重金属、生物毒性、VOC等自动监测项目,将有助于更好的实现自动监测预警预报功能。
2.建立重点区域环境风险数据库。根据区域污染特征,按照"先普测后优化"的原则,科学设置监测指标,优化环境监测任务。在地级以上城市的部分点位逐步增加臭氧、细颗粒物和一氧化碳监测指标,结合污染源自动监控系统运行状况,调整比对监测和有效性审核频次。在重点流域、湖库国控断面增加挥发有机物、重金属、生物毒性等自动监测项目,建立环境风险源数据库,及时评估分析潜在环境风险,研究制定环境预警监测技术方法,提升日常监测的预警分析水平。
参考文献:
1、让转型为我们赢得机遇施 展前沿关注2011.01
2、深化环境监测转型发展 罗毅 政策导航 2010年
3、在转型中学习在学习中创新 申富光 中国集体经济•2011•2期
4、依托重大项目推动转型发展浙江大学出版社 傅强 科技与出版 2011年第 1 期
关键词:实验室废液;原因;轻松处理;方法
实验室在每次做完化验以后都会产生许多废液,有些毒性很强。并且现在还没有相应统一的处理实验室废液的规范,这就增加了处理废液的难度。文章首先阐述了实验室废液处理的原因,然后列举了多种处理废液的方法,并结合实际经验总结出轻松处理实验室废液的方法。
1 实验室废液必须处理的原因
强酸强碱废液直接倒入水中会抑制水中微生物,破坏了水体的自净能力。而且可使水生物死亡,使船舶等受腐蚀。高浓度的COD废液不经处理直接排入下水道,会造成水体缺氧,水生物不能生存。超标氟化物会使人得低血钙氟斑牙、氟骨症等。含重金属离子废液排入下水道,不易降解,这些金属物质在人体内累积可致死亡。亚硝酸盐的废液人间接饮用后,可致癌。有机溶剂废液损害人的神经系统。氰化物、砷化物是剧毒物质,可致人、动物死亡。酚类化合物属高毒类,为细胞原浆毒物、低浓度能使蛋白质变性,对各种细胞有直接损害,对人及哺乳动物有促癌作用。
2 轻松处理以上废液的方法
列举了多种废液处理的方法最终结合实际得出能够轻松处理实验室废液的方法。
2.1 轻松处理酸、碱废液
(1)酸碱综合法。对于浓度高的酸碱废液可采用此方法,处理时将废酸液慢慢倒入碱液,相互中和后的酸、碱废液用PH试纸测PH值在6.5-8.5之间即可排放。(2)直接稀释法。对于浓度低的酸碱废液可采用此方法,用水稀释即可。这两种方法也是实验室常用的处理酸碱废液的方法,而且都简单易行。
2.2 轻松处理化学需氧量废液
处理化学需氧量废液通常采用氧化法,氧化法包括空气氧化法、臭氧氧化法和氧化剂氧化法。空气氧化法耗时长,臭氧法费用高。只有氧化剂氧化法具有成本低、操作方便的特点。
氧化剂氧化法可将双氧水、次氯酸钠等氧化剂加到废液中,进行氧化处理。化学清洗废液的COD处理。具体操作如下:(1)适当加入过量的双氧水或次氯酸钠;(2)加烧碱、石灰乳等中和剂;(3)调至pH(10~12);(4)边通入压缩空气边搅拌;(5)加凝聚剂并沉降上部澄清液,让COD浓度小于300mg/L;(6)加1.2kg/m3过硫酸铵,使COD浓度小于100mg/L;(7)盐酸调pH(6~9)。
2.3 轻松处理氟离子废液
含氟废液处理方法有混凝沉淀法和吸附法。实验室普遍采用混凝沉淀法。混凝沉淀法可分为石灰法、石灰-铝盐法、石灰-磷酸盐法等。石灰法处理方法较直观,方法快捷且费用最低。
石灰法具体操作方法是:将氧化钙或石灰乳放入含氟废液中,理论上加入氧化钙的量应为1.4倍的氟含量,实际操作中加入氧化钙的量应为2~2.2倍的氟含量,也就是说石灰中氧化钙的含量应大于30%。
2.4 轻松处理含汞废液
含汞废液处理方法有很多种,像化学沉淀法、金属还原法、活性炭吸附法、离子交换法、电解法和微生物法等。在实验室常为液态汞废液,可采用化学沉淀法。其中硫化钠共沉淀法国内外皆有报道和应用,而且简便快捷。具体操作方法为:(1)先调废液pH(8~10);(2)加入过量硫化钠使其生成硫化汞沉淀;(3)加共沉淀剂硫酸亚铁,生成硫化铁沉淀;(4)静置分离;(5)清液倒掉即可,用焙烧法从剩余残渣中回收出汞或制成汞盐。
2.5 轻松处理铅、镉废液
铅、镉废液前处理方法有:干灰化法、酸消解法、微波消解法。测定法有:阳极溶出法和处理重金属常用的方法像沉淀和絮凝、吸附法、离子交换法和生物方法等。结合实际工作经验最适宜最简便的方法步骤为:(1)将废液用碱调至PH(8~10);(2)加入共沉淀剂硫酸亚铁生成Pb(OH)2和Cd(OH)2沉淀然后和其他无机物混合进行烧结处理;清液倒掉。
2.6 轻松处理铬废液
铬废液处理方法有电镀法和沉淀法,我国对电镀法处理六价铬废液方法研究非常活跃,处理中会用到化学还原法、电解还原凝聚法。还原法是在酸性条件下将含铬废液中(1)加入硫酸亚铁等还原剂,使六价铬还原成三价铬;(2)加入氢氧化钠,PH值在8.5~9.5,使三价铬生成Cr(OH)3沉淀;(3)清液倒掉,沉淀干燥后可综合利用,也可用焙烧法处理,处理后填埋。参照《电镀污染物排放标准》GB21900-2008,六价铬和三价铬的无机物最高允许排放量分别为0.5mg/L。该方法通俗易懂,简便高效,在化验室比较实用。
2.7 轻松处理砷废液
国内处理含砷废液方法有化学沉淀法、物化法和生化法。测地表水功能区,检测砷化物后,下面介绍两种沉淀法:
(1)方法一:加入氧化钙(使PH为8),生成砷酸钙和亚砷酸钙沉淀,在Fe3+存在时共沉淀。(2)方法二:使溶液PH大于10,加入硫化钠,与砷反应生成难容、低毒的硫化砷沉淀。两种方法操作起来都较方便,任选其一即可。
2.8 轻松处理酚废液
测地表水、水功能区挥发酚项目会产生酚废液。针对于两种浓度,列举了以下两种方法:对于低浓度酚废液处理可加入次氯酸钠或漂白粉,使酚氧化为氧和二氧化碳;对于在酚的质量浓度>400mg/L时,高浓度酚废液处理用丁酸乙脂萃取,再用少量氢氧化钠溶液反复萃取。调解PH后,重新蒸馏,提纯后使用。
2.9 轻松处理氰化物废液
实验室每月都会产生氰化物废液,其处理方法为碱性氯化法、电解氧化法、加压水解法、生物-铁法和硫酸亚铁法等多种,其中碱性氯化法最为普通,方法(2)既是对碱性氯化法的操作步骤。
(1)对于低浓度的氰化物废液处理简单适用的方法为:加氢氧化钠调PH>10,加入质量分数3%高锰酸钾粉末,使氰化物分解。(2)对于高浓度氰废液处理的简单适用方法为碱性氯化法,a.先调PH值,使PH>10;b.加入次氯酸钠或漂白粉,使CN-氧化成氰盐,并进一步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氮气;c.放置24小时排放。这种方法操作方便,处理后的废水含氰量很低。(3)加压水解法。将含氰废液置于密闭容器中加碱、加温、加压,使氰化物水解生成无毒的甲酸钠和氨,这种方法适用范围广,也可处理氰的络合物,操作简单,但工艺复杂,成本高。如果处理的废液氰浓度较高量较大,可同时使用后两种方法,使排放废液达到标准。
2.10 轻松处理亚硝酸盐废液
亚硝酸盐包括亚硝酸钠和呀硝酸钾,以亚硝酸钠为例,亚硝酸钠的处理方法较多,分别有氧化法、氯化铵法、次氯酸钙法、尿素法和氨基磺酸法。(1)次氯酸钙处理法。在常温状态下将次氯酸钙加入废液中,加入量为亚硝酸钠含量的2.6倍。(2)尿素分解法。尿素经盐酸酸化后加入废液,加入量为每公斤亚硝酸钠投尿素0.45kg。(3)氨基磺酸处理法。在常温下环境下,氨基磺酸加入废液,与亚硝酸钠反应,加入量为亚硝酸钠含量的1.41倍。
其他方法要求条件较多,这三种方法较简单,而且易操作,沉淀物作为废渣处理,废酸碱可中和处理。处理以上各种废液都应在通风橱中进行,处理后的废液应检测达地表水评价标准后再排放。
3 结束语
以上是本人结合实践工作经验总结的轻松处理实验室废液的方法。废液处理是环境监测实验室建设的重要环节也是国家计量监督评审的重点,重视并做好实验室的废液处理工作,是提高环境监测试验质量的必要步骤。对减少环境污染,保护生态环境,保障广大人民的生产生活都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M].中国标准出版社,2007.
[2]水利部水环境监测评价研究中心.水质分析方法标准汇编[S].2004.
[3]水质词汇与分析方法[M].中国标准出版社,1991.
[关键词] 农村饮水;存在问题;解决对策措施
一、农村饮水现状
西丰县地处辽宁省东北部,辖9个镇,9个乡,174个行政村,人口35万人。全县总面积268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97万亩,年产粮食5.3亿公斤,是全国商品粮基地县。林地面积250万亩,森林覆盖率57.3%。2012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82亿元,财政一般预算收入6.7亿元,是省级贫困县。
全县水资源总量51030万立方米,其中地表水50602万立方米,地下水12822万立方米,重复水量12394万立方米,地下水可开采量为2612万立方米。全县水库18座,只有诚信水库(中型)和宝兴水库作为县城的饮用水水源地;农村29.3万人,集中供水12万人,西丰镇和平岗镇联网1.2万人,其他为以屯为单位的自来水工程;分散供水17.3万人以农户自有饮水井潜水泵提水、极少的公用一口井的供水型式提取地下水和河水作为生活用水,一遇旱年,农村饮水非常困难。
1979年实施防病改水工程,2006~2007年大规模推开,2008年实行饮水安全工程,到2012年底,共建饮水井388眼,经历年跟踪观察,受益的人口中,原来的大骨节、克山病没有新患者发生,老患者得到了明显的改善,饮水安全得到了保证。
全县农村人口293160人,截止2012年底解决了181148人的饮水安全问题,自来水普及率为62%。
饮水不安全人口112012人,其中原规划剩余18104人,新增规划93908人。饮水不安全类型多数为水量不足,少数是保证率不够。
二、农村饮水存在的问题
①水资源季节性短缺,饮水水量不足,保证率低,冬春季节就会出现饮水困难。②环境和植被的破坏,水资源蕴藏量和供给量大大减少,水质有恶化的趋势。③受经济、地理条件影响,原供水工程标准低,老化失修严重,没有饮用水处理设备。④农村种植业、养殖业面源水污染严重,工业及生活污水得不到处理直接排入河流,都造成水源污染,饮水的不安全对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构成了严重威胁。
三、对策和措施
1.采用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相结合的方式,确保农村饮水安全。利用饮水安全国债资金,采用适合农村特点的岩石裂隙水和重力水的方式,解决水量不足和保证率低的问题;利用小流域治理项目治理河流源头,保证天然水库这第一道屏障的洁净,借助青山碧水工程,大力营造水源涵养林和护堤林,保护水体环境的清新,这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政府、社会、家庭及每个人长期不懈的努力,始终坚持,绝不动摇,不远的将来西丰一定是青山、碧水、蓝天,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世外桃源。
2.结合当地实际,综合考虑各种因素,既要有可操作性又要有前瞻性,以此为蓝图,用好《饮水安全十二五规划》的最后三年,解决好11.2万人饮水问题的同时,着重解决工程老化失修,污染严重,没有水处理设备的村屯,确保建好每处安全水,还百姓一方甘泉。
3.实施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工程,促进生态循环型畜牧业发展
坚持“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全面实施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工程,着力构建种养结合的生态循环模式,大力推进生态畜牧业发展。
按照循环经济的理念,推行新型“零污染”的养殖模式。大力推广种养结合,寻求养殖户与种植户结对,鼓励农村发展“田头积肥”,研究探索适合西丰实际的农牧结合模式,促进畜禽粪便就地消纳,实现畜禽排泄物的无害化、资源化和利用化。
4.实施化肥减量增效工程,确保农业生产土壤环境安全
加快土肥实验室建设,不断完善耕地地力信息系统,科学分析土壤样本,丰富测土施肥的理论数据,充分发挥施肥配方导向作用,进行分类指导。
加大对有机肥推广施用的重视和宣传力度,鼓励个人和企业投资有机肥生产加工,加强有机肥的开发应用,建立和完善有机肥的施用技术模式。
推广秸秆还田配套生产和综合实用技术,积极提倡种植绿肥,不断培肥地力。
5.实施农药减量增效工程,确保农产品生产和质量安全
加大科学施用农药的宣传力度,积极推广生物防治和物理防治技术,引进国内外先进的施药机械,合理并减少施药量,使纯药投放量低于3kg/hm2,减轻污染程度。
推行高毒农药替代措施。要及时公布农药品种推荐名单,严格农药安全施用的间隔期。大力开展安全用药和绿色示范区建设,重点推广高效、低毒农药和相关配套使用技术,全面推广作物病虫害的综合防治技术,不断提高病虫害测报水平。
扩大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防治面积。壮大专业防治队伍,开展病虫害生物防治,到2012年全县赤眼蜂防治玉米螟面积已达到70.8万亩。
加强对高毒农药的监管。依法严厉打击违法销售、使用高毒农药的行为,建立健全农资信用体系,着力推进“统一采购、统一配送、统一标准、统一经营方针、统一服务规范和统一销售价格”的农资配送网络建设。
6.实施农村环境整治工程,改善城乡生态环境
深入开展河道专项整治。要采取“外堵内捞”的方针,不断将传统和现代技术相结合,采用河道综合治理、河道封育等相结合的方式
重点加强寇河、碾盘河、艾清河整治,实现河面无漂浮物、河中无障碍物、河岸无垃圾的“三无目标。
加快推进农村工业、生活污水和垃圾收集处理工程建设。根据西丰实际,因地制宜,结合新农村建设、结合规范化饮用水源地的创建和保护、结合生态旅游发展等,全力开展农村工业和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逐步实现农村工业和生活污水处理管网全覆盖。要在人口相对集中的镇和中心村设立生活垃圾收集设施,形成自觉收集、分类处理、义务清扫、有偿包干和物业管理相结合的农村多样化保洁机制。要完善“户集、村收、镇运、县处理”的梯次网络,通过卫生填埋或高温焚毁等方式集中进行无害化处置。努力探索生物堆肥等资源化利用方式。
7.加强水源保护,确保水质达标
根据自然地理环境和水文地质条件,为保证饮水水源的可持续利用。必须做好以下工作:①不得在影响范围内排放工业或生活污水、施用持久性剧毒农药,防止水质污染,定期监测水源井的水位、水质等相关指标。②要落实退耕还林政策,实施青山工程,保持水土、涵养水源的措施,并教育群众树立保护水环境意识,使工程水源有一个良好的可持续发展的大环境。③要制定饮水水源保护办法。划定饮水水源保护区,水源井为大口井和小于30m深的管井,以取水口为中心,半径为200m区域为水源保护,设置水源保护警示牌。四、实施取水许可制度,树立全民节水意识,建立水质监测制度。
关键词:鄱阳湖;生态经济;SWOT
一、SWOT分析
SWOT分析法又称态势分析法[1],最早是由美国哈佛商学院教授K.J安德鲁斯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来的战略决策理论。该方法依据经济实体的发展目标,通过对研究对象发展有重大影响的内部因素和外部环境作出系统分析,从中判别出研究对象内部的优势(Strengths)和劣势(Weakness),外部机遇(Opportunities)和挑战(Threats),在此基础上选择最优行动战略,以最大限度地调动资源和优势,利用机会,规避风险,获得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进行SWOT分析,可以明确主、客观条件,更好地发挥优点,避开不利因素,抓住当前机遇,正确面对挑战。
SWOT分析步骤如下[2]:(1)分析目标对象的环境,列出优势、劣势、机会、威胁要素;(2)确定相互关联因素组合:S-O、W-O、S-T、W-T;(3)从要素组合中找出具体解决方案,择优采用。
在应用SWOT分析法制定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发展生态经济战略决策时需把握以下原则:(1)把协调资源、环境、经济可持续发展作为SWOT分析的核心;(2)把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相关理念作为解决问题的切入点;(3)把目标区域的实际情况作为SWOT分析的根本出发点;(4)对提出的战略决策要进行检验并持续不断地改进。
二、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发展的SWOT分析
如前所述,SWOT分析是将目标对象的内外部环境、资源及战略能力分析进行总结,从中找出关键性因素,系统地确认行业内部的优势、劣势、机遇和威胁等四个方面的因素。现从SWOT理论的四个角度,就鄱阳湖地区发展生态经济展开分析。
(一)优势(S)分析
1.区位优势。鄱阳湖经济区位于沿长江经济带和沿京九经济带的交汇点,是连接南北方、沟通东西部的重要枢纽;毗邻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皖江城市带,是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海峡西岸经济区等重要经济板块的直接腹地;该区域基础条件较好、发展潜力较大,是中部地区正在加速形成的增长极之一,在中国区域发展格局中具有重要地位。
2.具有良好的生态资源环境。鄱阳湖是长江的重要调节器,年均入江水量达1 450亿立方米,约占长江径流量的15.6%,水质长年保持在Ⅲ类以上,鄱阳湖水量、水质的持续稳定,直接关系到鄱阳湖周边乃至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用水安全。鄱阳湖承担着调洪蓄水、调节气候、降解污染等多种生态功能,拥有丰富的鱼类、鸟类等物种资源,是全球95%以上的越冬白鹤栖息地,在保护全球生物多样性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是中国重要的生态功能保护区,是世界自然基金会划定的全球重要生态区,是中国唯一的世界生命湖泊网成员,在中国乃至全球生态格局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千百年来,鄱阳湖地区为中华文明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3.区域良好的发展为生态经济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平台。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以江西省30%的国土面积,承载了全省近50%的人口,创造了60%以上的经济总量,具有良好的发展基础。改革开放、特别是新世纪以来,江西省对鄱阳湖地区的开发治理做出了不懈的努力,先后实施了山江湖开发治理工程、昌九工业走廊建设、九江沿江开发等一系列重大战略,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保护生态环境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该区域生态农业发展势头良好,有机食品产量位居全国前列,是中国著名的鱼米之乡和重要的商品粮油基地;新型工业初具规模,初步建立了以汽车、航空及精密仪器制造、特色冶金和金属制品加工、中成药和生物制药、电子信息和现代家电产业、食品工业、精细化工及新型建材等为核心的产业体系;基础设施条件较好,初步形成了便捷的立体交通网络,构建了安全可靠的电力供应体系;旅游业发展较快,是中国中部地区重要的旅游目的地;教育、文化、卫生等公共服务体系较为完善。
(二)劣势(W)分析
1.环境污染问题。鄱阳湖地区人民的资源忧患意识薄弱,少数地方政府和企业对国家产业政策与环境保护认识不到位,未建设环境监测预警体系,对工艺落后、污染严重、不能稳定达标排放的生产能力没有及时处理;在农业生产上,还停留在原始的粗放型经济阶段,化肥农药的大量施用,使得大量有机物随水土流失和地表径流进入鄱阳湖,污染水质;城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管网收集系统不健全,生活污染没有得到有效防治。这些都造成部分地区无富余环境容量,制约了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3]。
2.生态破坏问题。鄱阳湖湿地资源被当做荒滩、荒地、荒水无度无序开发利用,使得湖区湿地资源萎缩,生态质量下降,湖泊生态系统日益脆弱。据调查,近二十多年来,湖区湿地一些较常见的水生、湿生、沼生植物至少减少了18种,更有一些已严重退化或消失。与此同时,土地植被退化,森林防护效益低下。随着人口的增长,森林资源的过度采伐和不合理开发利用,以及毁林开垦、开矿、筑路,使鄱阳湖区森林资源持续下降,森林植被受到严重破坏。林种结构不合理,用材林比重大,防护林比重小,单位面积蓄积量低。由于森林质量和林地资源流失,森林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调节气候的功能大大削弱,生态环境严重失衡。
3.区域竞争力问题。与中国经济发达地区相比,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综合经济实力不强,区域竞争力较弱,优势产业和优势企业不多,社会事业发展滞后,人力资源开发培养不足,产学研一体化作用难以发挥,生态经济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较为薄弱;重开发、轻保护的传统发展模式惯性依然较大,有利于科学发展的政绩综合考评体系尚未建立,有利于促进资源整合、强化污染综合防治的宏观统筹机制仍然存在障碍。
(三)机遇(O)分析
同时,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也面临良好的机遇。
1.可持续发展的大趋势。国内外对可持续发展已形成广泛共识,保护生态环境是当代人类生存发展的必然选择,资源节约的发展模式、山川秀美的生态环境正在成为新的竞争优势;中国确立了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提出了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生态文明等一系列战略思想和重大举措。
2.良好的政策环境。初步形成了比较完善的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体系,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力度不断加大。国家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深入推进,中部地区的发展条件逐渐改善,战略地位不断提升。所有这些,为鄱阳湖地区转变发展方式,努力走出一条生态环境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新路子,奠定了良好基础。
3.民众生态经济意识提高。当前民众的消费结构正在向生态型转变,对环境友好、循环经济型的需求日趋旺盛,其生态保护意识也逐渐增强,这位鄱阳湖地区生态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和支持。随着政府在生态意识培养的重视,民众对生态经济概念的接受以及觉悟度的提高,为鄱阳湖地区发展生态经济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四)面临的挑战(T)分析
1.面临全球环境挑战。由于区域内外生态环境的持续变化和全球气候变暖,鄱阳湖水位变化异常,连续多年出现历史罕见低水位,鄱阳湖水体污染呈日益加重趋势,保护“一湖清水”的压力不断增大,直接威胁鄱阳湖的生态功能,同时,低水位一定程度上助长了血吸虫滋生繁殖,威胁着湖区群众身体健康和经济社会发展。
2.面临环境容量挑战。当前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还处于发展的起步阶段,区域建设对生态环境尚未产生明显影响,但未来一段时期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工业化、城镇化加速推进的重要时期,能源资源需求将大幅增加,节能减排任务更加艰巨,环境保护压力更加突出。在此背景下,高效利用资源、合理分配有限环境容量、实现区域经济环境的协调发展,是鄱阳湖地区发展生态经济过程中必须面对的重要问题。
3.发展生态经济资金不足,投融资渠道亟待拓宽。生态经济具有较强的规模经济性,发展生态经济的前期投入大,资金相对短缺将会制约鄱阳湖地区发展生态经济。现阶段,鄱阳湖地区正在发展环境友好新型工业体系,需要生态经济大项目、好项目作为支撑,资金需求量较大。同时,如何降低以资金需求大、回收期长为特点的生态经济项目的投资风险,也是开辟生态经济投融资渠道的重要挑战[4]。
三、鄱阳湖地区发展生态经济的战略建议
1.企业层面——建设环境友好型企业。推进鄱阳湖地区企业开展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环境标志产品认证、清洁生产审核和能源审计,构建企业内部的物质、能量循环体系,促进企业节能、降耗、减污、增效,实现环境与经济的“双赢”,使资源产出、资源能源消耗、资源综合利用、废物排放和环境管理等各项指标达到循环经济试点实施方案的目标,努力建设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区和生态工业园区。加强科技的研发和推广,为生态经济发展提供技术支撑,要加强对节能、节水、链接、新材料和生态技术的研究开发,促进技术进步和科技成果的转化。降低能耗、水耗,实现废物资源化和效益最大化。用可再生资源替代自然资源,用高新技术解决新型环境污染问题以及采用先进实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提高资源节约的整体技术水平。
2.产业层面——创建新型工业体系。结合区域产业发展定位突出特色、严格准入、优化布局,以工业园区为平台,以骨
干企业为依托,推广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推进节能减排降耗,着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积极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促进项目集聚、产业集群,形成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新型工业体系。一是优化产业结构。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加快运用高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实施传统产业信息化工程,促进工业结构调整和节能减排;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加强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现代管理技术与制造业的融合,按照环境友好、集群发展的要求,重点在特种车船、装备制造、高精铜材、光伏产业等领域实现突破;加快发展高技术产业,坚持全面提升与重点突破相结合,突出自主创新,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重点发展电子信息、生物、航空、新能源和新材料等高技术产业。二是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加快低碳能源的开发和产业化,提高地热、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的使用比例,提高地热能、太阳能利用的经济效益;适当开发风能、生物能等其他清洁能源,缓解区内能源紧缺的严峻形势;淘汰高耗能落后装备,对拟建高耗能项目先行开展节能评估和审查,突出抓好资源综合利用,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3.社会层面——构建循环型社会。加强生态意识教育,培育生态文化,着力改善民生,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培育人们的生态文明自醒意识,倡导全社会的生态文明自觉行为,建立有利于生态文明的自律机制。发挥公众参与的积极性,提高公众对湿地、流域水资源水环境保护的认知水平,推进形成崇尚自然、善待万物、遵循自然规律的生态价值理念;倡导新型绿色、健康、环保、节约的消费模式和生活方式,形成全社会共同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氛围;培养公众生态经济意识,开展绿色政府、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绿色医院、绿色饭店、绿色企业等示范单位创建活动,完善社会监督和信息公开机制,建立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案件举报系统,实行环境质量公告制度,保障公众对环境保护的知情权、监督权和参与权。强化人才支撑和就业服务。适应生态经济发展的需要,优化高等院校学科专业结构,加快紧缺专业人才培养,加强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建设,推进产学研结合,提高科技创新与服务能力;加强职业院校和技能培训机构能力建设,大力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训模式,加快技能型人才培养,提高劳动者的就业、创业能力;加强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设,完善各级各类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的就业服务功能;引入专业人才,搭建信息平台,强化支撑体系;搭建高效完备的生态经济信息平台,在生态经济信息的搜集、宣传、建立信息库以及促进企业间交流方面发挥有效作用最终建立新型人才管理体制和机制,。
4.政府层面——加强导向,切实实施规划。政府应强化政策导向职能,通过产业政策、财税政策、投资政策以及政绩考核制度引导鄱阳湖地区生态经济的发展,形成生态经济发展的激励机制与约束机制还有创新机制[6],为生态经济良性互动、协调发展提供服务保障,确保鄱阳湖地区生态经济发展规划目标的顺利实施[7]。加大财税政策支持。健全财政转移支付办法,建立生态恢复和环境保护的经济补偿机制,激励湖区、老区农(渔、牧)民实施生态管理;加大中央财政对区域内资源枯竭城市转移支付力度;加大中央财政性建设资金投入,重点安排区域内重大基础设施、生态环境保护等项目建设;对资源综合利用、替代能源和清洁生产、节能节水、环境保护专用设备等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产品以及国家需要重点扶持的高新技术企业,按规定给予税收政策支持;对产生污染、大量消耗资源的项目征收相关费用或税收,达到防止过度使用的目的,减少系统内的物质投入,诱导生态经济的发展。加强金融政策支持。建立多元化融资机制,按照政府引导、社会投入、市场运作模式,广泛利用项目进行融资,多渠道筹措建设资金,加大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投入。建立支持按照相关管理办法设立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股权(产业)投资基金、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基金和行业性的创业投资基金;支持区域内城市商业银行改革发展,引进战略投资者,并支持符合条件的中小银行跨区域设立分支机构;按规定程序和条件给予再贷款、再贴现资金支持;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发行企业债券;加强与国际金融组织合作,探索推进金融支持节能减排和绿色信贷的示范项目;加大对政策性险种财税支持力度;鼓励保险公司开设农业保险、环境保险和科技保险等专业保险品种;开展保险资金投资未上市公司股权试点。重点推进重大环保设施和生态工程建设,建设一批生态农业示范园、生态工业示范园、循环经济实验区和生态旅游示范区。强化组织实施。政府有关部门要按照职能分工,切实加强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指导和协调。加强部门之间的沟通协调;加快完善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的地方性法规和规章,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制定资源消耗综合评价制度和标准,进一步建立健全建设项目的能耗、水耗、地耗、污染排放等综合评价制度,配合国家相关指标体系的出台,建立和完善具有鄱阳湖地区特色生态经济指标体系;进一步完善公众参与和民主监督机制,做好规划及相关信息的公开工作,建立规划实施情况定期公告制度,保障社会公众通过法定程序和渠道参与规划的实施和监督[8]。
参考文献:
[1]SMITH G A,CHRISTENSEN R C.Suggestions to Instructors on Policy Formulation[M].Chicago:Richard D Irwin,1951:3-4.
[2]沈安,黄志斌.中国汽车产业循环经济的SWOT定量分析[J].华东经济管理,2007,(1):58-60.
[3]国家发展改革委.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S],2009:12.
[4]崔培培,李慧明,崔晓莹.天津空港经济区发展循环经济的SWOT分析[J].港口经济,2010,(4):9-12.
[5]王英伟,杨成江,东.生态工业园区发展的SWOT分析[J].环境科学与管理,2010,(5):154-156.
[6]谢志铭.珠三角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SWOT分析与对策[J].广东农业科学,2010,(1):273-2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