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历史学的就业方向范文

历史学的就业方向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历史学的就业方向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历史学的就业方向

第1篇:历史学的就业方向范文

【关键词】团队教学;激励方式;校企合作;企业控制

在党的教育方针指导下,高职高专团队项目教学要积极与企业进行深层次合作,推进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深化教学改革为动力,同时开展深度融合的校企合作,实现“双主体”育人,为社会、行业和区域经济建设培养优秀的应用型专门人才。

一、团队项目中学生的激励方式研究

1.精神激励。精神激励即内在的激励,是指精神方面的无形鼓励,包括向学生授权、对他们的工作成绩的认可,公平、公开的工作制度,给予进一步提升自己的机会,实行灵活多样的团队工作时间制度等等。

①情感激励法。情感是影响人们工作最直接的因素之一,任何人都有渴望和顺情感的需求。这就要求教师要多提高学生的情绪控制力和心理适应力,努力营造一种相互信任、相互支持、团结融洽的氛围。②榜样典型激励法。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绝大多数学生都是力求上进而不甘落后的,树立榜样,学生就会有努力的方向和赶超的目标,从榜样成功的事例中得到激励。③奖励与惩罚激励法。奖励和惩罚得当,有利于激发学生在团队工作中的积极性和创新性,批评或惩罚亦是一种负强化的激励。④展示激励法。通过组织项目汇报,给学生提供自我展示的机会,由教师和企业人员对项目成果和汇报表现进行鼓励性评价,激发学生的展示表达欲望,让他们感受到工作成果获得认可的喜悦和成就感,并通过推荐参加比赛和进行校园作品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和创作热情。

2.物质激励。物质激励是指运用物质的手段使受激励者得到物质上的满足,从而进一步调动其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物质激励有资金、奖品等,通过满足要求激发其努力学习、工作的动机。

以影视专业的工作室为例,教师可以制定以下物质奖励条件和办法。奖励条件:技术、业务考核特别优先者;提出合理化建议,并经实施成绩显著者;严格控制开支,节约费用成绩显著者;项目出满勤者;作品得奖,赢得荣誉者。奖励办法:颁发奖金或奖品;奖金、奖品分别采取由教师在各级大会公布,学生授奖等形式实施。

二、团队项目中模拟企业控制方式研究

1.模拟企业的管理制度。①考勤:实行上下班签到考勤管理制度,项目开展时,所有学生必须于规定时间前,到签到处签到。迟到或早退者,扣除当日考勤工资,每次以人民币10元计。②加班:因业务工作需要,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范围外加班时,如无特殊理由,不得拒绝。③请假:学生请假必须事先填写请假条,遇特殊情况不能提前申请时,需用打电话或其他方式通知项目主管教师,并在次日签到后立即补办有关手续。

2.模拟企业的考核制度。为保证团队项目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建立客观公正的价值评价体系是模拟企业控制方式管理的长期任务。为此可模拟企业控制规定以下几种考核方式:

①平时考核。教师应对学生的学识、经验、能力、工作态度及效率、勤惰等,随时作严格考核。随时记录学生的假、勤、奖、惩,依据平时工作业绩评核。②考核机制引入行业企业评价。对学生的学习和工作成果,可以通过项目积分、项目汇演,由企业参与,进行考核与评价,以影视专业为例,我们通过利用作品展示和展播,通过片子的收视率和观众的评价来给学生打分,并通过网络积分、大赛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

3.模拟企业的项目任务载体。真实的项目主要来自于企业,以影视专业访谈节目制作项目为例,教师以企业经理人的身份接收任务,依据“职员化教育、企业化教学、公司化运营”办学模式的稳步推行,全力打造定位准确、特色鲜明、富有活力的项目职员岗位,如导演、策划、主持人、摄像、灯光、录音等等,每个岗位可设置1-2人,采用的是“以导演为中心”的节目负责制。

综上所述,在高职高专的团队项目教学中,一方面教师要善于对学生采取合适的激励方法,带领学生共同完成项目,不仅能够大大提升教师的专业能力、技术开发能力和实践教学能力,加快双师队伍建设,也可以达到不断提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目的。另一方面,通过引入企业运营和技术开发项目的控制方式,为校内企业与合作企业提供了有效的技术和服务,极大深化了校企合作与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尹庆民.校企合作研究-基于应用型高校的模式及保障机制.知识产权出版社,2012-05(第1版).

[2]陈笑天.中小企业高技能人才激励方式浅析.山东经济战略研究,2012-03.

[3]阎森,武威.运用各种激励方式调动员工积极性[J].现代企业,2012(1).

[4]林润惠.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方法、策略与实践.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03(第1版).

第2篇:历史学的就业方向范文

关键词:兵团高校;历史学;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2-0147-02

高校肩负着培养历史学人才的责任,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又是历史学教育改革的关键。作为一所兵团院校的历史学专业,石河子大学自创建以来培养出了许多优秀的学生,他们为兵团的发展和建设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但近些年来随着社会需求的变化和发展,以及中学历史师资的饱和,使得就业问题日益突出,原有的历史学人才培养模式受到了极大的挑战。我们通过对现有人才培养模式的全面摸底调研和深入分析,总结存在的问题,并结合自身多年来的办学经验,提出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立足兵团,发扬兵团精神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这种历史学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新模式,能够有效结合历史学科的优势,培养出应用型、复合型的史学人才,为兵团历史文化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同时也希望对兵团其他兄弟院校历史学专业人才培养提供可以借鉴的经验[1]。

一、我校历史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1.人才培养目标过于单一。通常地方综合性高校的历史学人才培养目标多以中小学教师为主,作为兵团高校石河子大学也不例外,主要为兵团中小学提供师资人才。目标范围较窄以及培养模式的单一化会造成就业的困难,进而形成报考生源不足和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的问题。另外,培养模式的单一也会造成培养水平的降低,教师更多地从师范教育的角度入手,从而忽略了历史学专业技能的深入培养,使人才培养的专业化水平降低,就业时就会处于劣势地位。

2.人才培养方案与社会需求不适应。目前我校历史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是在多年延续的基础上,逐年修订形成的,主要包含通史类课程、概论类课程、教学法等课程,还有少量的专业选修课。总的来讲,对于历史学所需要的知识覆盖面还有所欠缺,整个课程体系还没能覆盖到社会上应用型人才的要求。同时,课程体系的更新有时会落后于时代的发展,也不同程度地造成了人才培养的滞后,从而影响到学生的就业。

3.实践教学环节偏弱。不论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为中小学教师,还是社会所需求的史学人才,课堂外的实践教学环节也是非常重要的。许多研究都证明,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对学生走向工作岗位以后尤为重要。而我校地处偏远地区,社会资源较少,学生能够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也随之减少,造成实习时间偏少、实践水平偏低的问题,这些都对日后学生的就业发展产生很多不利影响。

二、我校历史学专业人才培养的改进方向

人才培养模式是学校根据社会经济文化发展需要,对学生在校期间的培养做出的整体性设计和安排。这既是学校对人才培养的顶层设计,也决定着人才培养的水平和质量。因此,根据专业总体人才培养目标,并结合历史学学科专业实际发展和就业需求,来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更新[2]。

1.培养目标方面。对于那些即将走向工作岗位的学生来说,能够获取到适合社会需要的知识非常重要,只有这样才能在激烈的社会竞争面前有所应对。因此,历史学专业的人才培养应实行多层次培养,提供多样化的培养模式,构建多层次、多方向的人次培养体系,最终形成人才分流机制。设置几个不同的专业方向:比如教师、学术人才、应用人才等,这样就可以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培养,从而达到学生适应社会的目标。

2.设置方面。历史学专业学生的培养通常以理论课为主,要求学生必须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以及使用历史学的方法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因此在设置课程的过程中,就需要设置多层次、多类别的课程。这样不仅可以使学生掌握必需的历史知识,也可以学习到相关的考古学、法律、文物等知识。同时,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各种知识融合的复合型人才越来越受到社会的欢迎,可以结合历史学的特点开设一些理工科相关的课程,这样既可以锻炼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又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为将来的就业提供坚实的基础。此外,通过开设艺术类课程也可以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精神,乐观积极向上,并陶冶情操,提高艺术修养。

3.交叉与融合。人才培养需要改进过去以培养教师型人才为主的培养模式,更注重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密切结合。现行的历史学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学院式的历史教学人才,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过分强调正规的、系统的历史学专业训练,这种模式虽然有助于培养出具有扎实历史学基本知识的人才,但学生的主观能动力、灵活思维力、实践动手力、社会适应力等各个方面的能力就得不到应有的培养和锻炼。因此,要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必须要打破这种限制。俗语说“文史不分家”、“史地不分家”,其实意思就是说历史学虽然是一门古老的学科,但与其他学科之间也有着密切的关系,我们必须利用历史学科的优点,来实现史学知识和方法与其他专业知识之间的融会贯通。

4.教学方面。除了课堂学习外,课外实践也非常重要。通过丰富的实践环节将课堂上所学的各类知识综合应用,这样既能巩固课堂知识,也能锻炼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4]。通过从课堂到社会再回到课堂的过程,可以达到对历史学知识的实际运用的双重效果。因此,可将历史学专业必须掌握的技能(尤其是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技能)设为必修实践,将技能延伸实践设为选做实践,供学生自由选择[2,3]。同时,由学校与当地相关部门共同建立学生实习场所,加快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5],为学生提供单位实践的机会,既可以增加学生接触社会的机会,又可以丰富学生的就业去向。

三、小结

1.我校历史学的办学特点。不同的学校在办学历史、办学特色、学科等方面有明显的差异。作为兵团高校,首要任务是为屯垦戍边服务,为兵团的建设和发展提供所需的人才,因此,在确定人才培养模式的时候,必须扬长避短,发挥优势,突出办学特色和办学理念,尤其是兵团历史和兵团精神的传承。虽然在历史学专业基础课的设置上与其他高校差别不大,但在选修课环节可以进行区域性的实践和改革,考虑所在地区的现实情况和对人才的特殊需求,突出兵团特色,但不可急于求成,提出盲目自大的口号和目标。

2.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是课程教学内容的改革。人才培养目标能否实现,课程体系的设置至关重要,但这也是最困难的[6]。教师首先应该转变教育观念,主动适应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要,尤其是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综合素质的养成,这都需要对课程体系进行了较大调整和整合,引导教师更新知识结构,把培养重心放在学生扎实的理论知识和动手能力相结合的目标上来。

3.历史学人才培养任重而道远。要想使历史学专业培养的人才能达到就业率高、对岗位适应能力强的目标,就必须得有一个科学的人才培养模式。尤其是不同区域历史学专业人才培养的特征,更应该以“立足地方、面向社会、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宗旨,因此,在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计划时,应按照适应性、前瞻性和特色性原则,要以转变传统教育理念为基础,突出特色,只有这样,培养的历史学人才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历史学专业也才能具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张文华.地方师范院校历史学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淮阴师范学院为例[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4,(11):53-55.

[2]晁根池.新建本科院校历史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建构刍议――以新乡学院历史系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15,(14):231-232.

[3]杜志明.论高师院校历史专业人才培养[J].安顺学院学报,2014,(05):60-62.

[4]叶成勇.田野史学视野下的史学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贵州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06):176-180.

第3篇:历史学的就业方向范文

关键词:创新教育 历史学科 基础知识 世界史教学

在当今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创新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与重视。培养和造就基础宽厚、富有创新精神的人才,是21世纪高等教育的主要任务与目标。在庆祝北京师范大学建校一百周年大会上指出:“教育是培养人才和增强民族创新能力的基础,必须放在现代化建设的全局性战略重要位置。”近年来,学者们都认识到了高校历史课创新教育的重要性。但据笔者的了解,更多的学者强调的是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和教师教学方法的改革,忽视了基础知识在历史课创新教育中的重要性。笔者认为,对于普通高校的历史学科、特别是世界历史课来说,让学生掌握宽厚的基础知识,是实施创新教育的基础。

一、历史学科的特殊性与普通高校学生的世界历史课学习现状

掌握坚实、宽厚的基础知识是世界历史课实施创新教育的基础,是由历史学科的特殊性与普通高校学生学习的现状决定的。

1,创新教育与历史学科的特殊性

人们对创新教育的认识并不统一。一般认为是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笔者认为,认识创新教育的关键是如何认识“创新”。“创”就是前所未有的创造发明,而“新”则是相对而言的,创新既包含发明创造,也包含在发明创造过程中对过去的东西的继承和改造。因此,所谓的创新教育就是在对传统教育的继承、扬弃中,创立新的教育模式,使教育更加适应知识经济时代飞速发展的需要。在创新教育中,无论什么学科都需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但在培养创新精神与能力的过程中,要视学科的特点确定学科实施创新能力培养的基础与重点。

历史学科的特殊性就在于它是以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发生的客观事实为依据,运用科学理论与科学方法,探讨和研究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笔者认为,历史学创新教育的重点不在于“创”,而在于“新”上,即在传统教学与学生掌握扎实史学知识的基础上,改变过去单一的注重教,向多元化的注重教与学并重,注重对学生思维能力与运用基本知识分析、认识问题能力的培养等方面的转化。使学生在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学会历史研究的方法,了解世界及国内学术界研究动态,对问题有自己独特的认识和见解。另外历史学科的重要作用就是为今天的社会发展提供借鉴,这就要求历史工作者与学者要比一般人要站得高、看得远,既要有具体的历史知识基础,又要对历史问题进行宏观分析,这样才能肩负起史学赋予的重要任务。

历史学科的特点决定了在历史学创新教育中基础知识的掌握是非常重要的,否则历史学科的创新教育就会变得缺乏科学性。

2,普通高校学生世界历史课的学习现状

素质教育历来是我们党和政府倡导的教育宗旨。但由于各方面因素的制约,许多中学教育至今还是应试教育,中学生的学习基本上还是随着高考的指挥棒进行的。在这种教育下招生的普通高校历史专业的学生,普遍存在着以下几个问题:

(1)缺乏系统的基础知识

由于学生在中学养成了对世界历史山药蛋式的了解与山药蛋式的解答问题的习惯。升入大学后,受这种学习习惯的影响,学生对世界历史学习仍缺乏系统的、坚实的基本知识,在分析问题时非常吃力,既没有大量的历史资料为论证依据,又不能从宏观与微观结合的角度来思考问题。比如,在讨论彼得一世改革的性质问题时,有些学生虽能提出自己的观点,但却提不出支持自己观点的依据。有些学生提出了“彼得一世改革是封建统治阶级的改革”这样毫无意义的论点,在论证的过程中竟然说彼得一世改革的核心内容是废除农奴制。诸如此类的问题,在平时学生的作业、讨论、试卷中时有发生,这就说明大学生仍应该加强系统的历史基础知识的学习与掌握。

(2)综合分析问题能力比较欠缺

就学生的平时学习情况来看,在综合分析问题方面十分欠缺。比如,对于要求结合史料谈认识或结合史料分析问题的作业题,许多学生仍像中学时一样,罗列几个小点点,像山药蛋似的堆在那里,每一个小点与问题是一个什么样的逻辑关系没有任何论述。出现这种问题的主要原因就是学生平时掌握的世界历史知识和阅读的世界历史著作太少,缺乏必要历史论文写作的训练,综合分析问题时缺乏知识基础与理论基础的支持,往往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

(3)浮躁之风严重,学习积极性不高

受社会浮躁之风与功利思想的影响、对学习世界历史意义的认识不足、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等等原因,在普通高校历史系的学生中,普遍存在着浮躁之风和学习积极性不高的现象。比如,眼高手低,学习不踏实;只应付课堂学习,不阅读参考书和史料;课堂讨论夸夸其谈,没有史料做依托;作业有抄袭现象,连毕业论文也是东抄西抄来拼凑;等等。

根据这些年在普通师范学院的教学和对学生现实情况的了解,笔者认为以上现象具有一定的普遍性。所以世界历史课的创新教育,一方面要结合历史学科的特点,另一方面要面对普通高校历史学专业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针对性措施,才能够落到实处。

二、加强普通高校学生世界历史基础。知识的主要措施

针对历史课创新教育的要求与普通高校学生学习的状况,世界历史课要使学生打好坚实基础知识,进行创新教育,应主要从以下几方面人手:

1.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学习的兴趣与主动性是决定学生能否学好一门课程的前提。要让学生学好世界历史这门课,就必须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首先,要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学习历史的重大意义与现实作用。

马克思说过,世界上只有一门最大的学科,这就是历史。历史学科不仅是一门培养人的基本素质的学科,而且具有解决现实问题的作用。所谓的“以古鉴今,古为今用”就是指历史学科的现实作用。美国近代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就曾说过:“学习历史不是为了聚集知识,而是为了运用知识去描绘出一幅生动的图画,用以表明人怎样和为什么这样做;他们怎样和为什么取得成功和为什么归于失败。”他还认为,通过学习历史、研究历史,从中总结出社会生活变迁的规律,作为认识工具用以指导当下社会实践。杜威的思想充分说明了历史具有现实意义与作用。其实,早在1964年2月在给中央音乐学院学生的一封信中就提出了“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指导思

想。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史学界也确立了“古为今用”的学术方针。这些思想和方针,就是要求在学习和研究历史的时候,要充分吸取历史文化遗产中精华,为认识和解决现实问题服务。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特别注重学生“读史明智”,“以古鉴今”,“古为今用”等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有一个长远发展的眼光,认识到学习历史的重要作用,对自己选择学习历史专业充满信心,这样才有学习历史学的积极性。

其次,要让学生有+明确的学习目标。

在当今大学生就业压力日益增大的社会现实面前,学生进入大学后普遍会对自己的前途命运感到迷惘,学习缺乏动力。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要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确定一个自己长远发展的目标。对于学习世界历史的学生来说,未来发展的主要方向就是从事历史研究、历史教学或到行政事业单位做公务员等等。教师应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能力以及家庭经济情况做好自己发展方向的选择。一旦确定了自己学习和发展的目标,在学习中就能够结合自己的目标学习,学习也就有了方向和动力,只要有了学习动力,也就会主动学习,才能踏实认真地学习。

再次,教师要改变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世界历史的兴趣。

教师作为创新教育的实施者,首先应有创新教育的意识和精神,要有全新的教学思路和教学理念。具体来说,教师在世界史课的创新教育中应该做到:(1)改革教学内容与方法,把学习的主动权教给学生。在教学内容上,教师必须优化自己的教学内容,根据启发式教学原则,对讲授内容既要做概要串联,使学生对整个历史发展有一个整体的、宏观的认识,又应将课时主要用以课程的重点、难点、疑点的讲解和对本学科研究动态的介绍等方面,还要给学生留出更多的自主学习的时间。教师可以一方面通过给学生介绍参考书、介绍看书学习的方法、制定检查措施等提高学生自学的效率。另一方面选择一些典型的、关键的、有现实意义的问题作为学生思考的题目,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运用史料,对问题得出自己的见解,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同时,教师应努力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增强他们的人文素质与就业的竞争力。在教学方法上,教师应该改变传统的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注重学生学习兴趣与能力的培养,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比如,在教学中运用师生互动、双向交流的方式,专题讲座的方式,讨论的方式等等。(2)改变评价学生学习成绩的传统方法。传统的学期末闭卷考试的评价模式虽然是促进学生学习和掌握必要知识的一种必不可少的方式。但对学生的评价方式应该多元化,更加突出学生平时学习成绩。比如,增加平时成绩在总成绩中的比重、平时成绩多样化等。特别是教师应加大对学生阅读能力与写作能力的考查力度,提高学生自主学习与综合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2.为学生创造主动学习的条件

首先,给学生留出更多的自主学习的时间。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学习内容,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与目标有选择地学习。

其次,加大图书资料的投资,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查阅资料的方便。要进行创新教育就必须加大对世界史图书资料的投资。因为历史课的创新教育是在掌握大量史料的基础上才能进行,如果缺乏图书资料、原始史料,历史的创新就会变得没有根基。图书馆和阅览室向学生全面开放,以便学生查找资料。此外,在现今网络发达的社会,要使学生学会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了解最新的学科研究动态,也要学会鉴别史料的真伪。

同时,为学生创造实践活动的机会。应该为学生确定固定的教育实践基地,使他们可以经常性地与中、小学校的学生和教师建立联系,了解他们的学习和教学需求,经常性地到中、小学进行实地教学实践。应该为学生创造外出考察的机会。学生走出校门,考察历史遗迹,不仅可以把课堂学习的知识与实际结合起来,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而且还可以提高学习历史的兴趣和积极性,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总之,在历史教学中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实践机会,能使学生树立“运用科学服务社会”的价值观,使他们真正认识到学习历史的重要作用,也可以为学生将来的就业奠定良好的基础。

综上所述,世界历史课的创新教育不是轻而易举的事,它需要从事世界历史课教学和管理的教师与领导,付出更多的艰辛和精力进行教学和管理改革做前提,它需要学生具有浓厚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掌握坚实的基础知识作依托,才能付诸实施,有所成效。

参考文献

[1]杜威.学校与社会.赵祥麟等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2]袁本涛.中国高校教学改革的现状与趋势分析.大学教育科学,2006(2).

第4篇:历史学的就业方向范文

【关键词】高中初中历史 学习衔接 激发兴趣 实效

【中图分类号】G42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270(2016)02-0088-02

高初中的历史学习,对于高一新生是一个大难题。如何做好其衔接,是学好历史的关键。

一、首先做好学生的衔接问题

学生在学习高中历史中暴露的问题很多,多源于思想上的懈怠和学习方法的滞后。

(一)思想松懈

学生中考完毕整个身心松弛下来,经历漫长的假期后步入高中,很难一下子进入学习状态;加之历史本身是一门时空难度较大的学科,学生从内心深处并不重视。当前高一不分文理科,在激烈的高考竞争和升学压力下非常自然地将语、数、外三门高考必考科视为主课。而理科高校和专业在数量和质量,以及就业问题上的优势导致重理轻文观念日重。物理、化学便也成为嫡系学科。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包括历史在内的其他学科地位颇为尴尬。在此氛围中学生予以历史学科的重视便颇为有限。

(二)学习方法滞后

初中学生习惯于教师传授知识,他们普遍养成了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考试考什么的学习模式,不太善于独立思考和刻苦钻研历史问题。初中历史由于知识简单,对知识的要求在了解和记忆的层面上,这种被动记忆的学习方法在初中历史的学习中还是很有成效的。但是高中教材内容多,时空跨度大,课时紧,需要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勤于思考,善于触类旁通和举一反三,探寻历史发展的规律和脉络。很多新升上高一的学生往往沿用初中那套历史学习的老方法,甚至考试前还要求历史老师划出考试范围,好临时突击背诵应付考试。学生的学习方法在从被动记忆向自主探索转变过程中出现了拐点。这使得学生在学习历史时感到深奥难懂,从而产生畏惧心理。所以,对于刚进入高中的学生,要做好引导工作,让学生从思想上高度重视,才能衔接好高中的历史学习。

二、做好教材的衔接问题

由于初中历史教材与高中历史教材在衔接上过度脱节,导致学生感觉高中历史很难。从教材内容上来看初中历史教材较通俗易懂,难度小且大都介绍基本的历史概念和历史现象,强调基础知识的死记硬背。而高中教材的内容无论在深度和广度上都非初中所能比,且更注重历史情景材料的分析和运用。使得学生思维难以很快转变,学生就会感到历史很难从而产生畏惧心理。这是多年以来一直存在都没有解决的问题。而随着新课改的进行,又突出了另外一个问题,即编写体例的不一致。从教材的编写体例来看,初中的历史教材基本上还是以传统的编年史形式出现,学生按照时间把握中外历史的基本发展,脉络线索明晰,容易理解和把握。而高中历史教材则打破时间体例编写,更是以专题史的形式出现,用学习模块加学习专题的形式来呈现课程内容。而且根据教科书多样化的要求,历史教科书由一纲一本,向一标多本过渡促进了教科书的多元化。由于各方面原因,初中简单的形象思维很难迅速过渡到高中抽象的形象思维。学生在初中学到的简单历史知识,不足以形成系统知识体系去支撑高中那种具专业化倾向的历史知识学习,学生很难从相对简单的初中课程流畅地进入比较专业化的高中历史课程,学生思维产生断层,这成为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问题产生的又一个极其重要的原因。

三、做好教师的衔接问题

由于初中历史教材每课内容较少,教学进度较慢,对重点内容和疑难问题,学生习惯了教师不断的反复强调。而高中历史教材每课内容通常较多,而且高一每周仅有两课时,教学进度较快,对于接受能力较弱的学生来说很难在第一r间就吃透教材的内容。而教师顾及到进度也不会在课堂上多次的反复,导致部分同学对高一的历史消化不良,理解困难。同时加之个别教师在片面强调考试成绩,在教学中缺乏对学生学习兴趣及主观能动性的培养,导致部分学生对历史学科兴趣缺乏甚至产生厌学情绪。

针对历史教学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必须采取相应对策加以解决,方能保证高中历史教学的延续性和有效性,进而提高学生的历史知识储备,以培养其成为符合现代化需要的综合型高素质人才。结合多年中学教学经验,我们认为应从以下几点解决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的问题。

(一)做好学生思想的衔接

1. 思想上。学校应该和新生及其家长及时沟通,让学生和家长了解初高中学习的差异,使学生能够适当地作一些历史学习的准备工作,不要将两个月暑假完全荒废掉。而新高一的历史老师在上第一堂历史课的时候,就应该向学生明确介绍高中历史教学的重要性和高中历史学习的艰巨性,以引起学生的足够重视。要通过典型的实例和深入浅出的讲解,让学生从开始学习历史时,就认识到历史学习可以借助历史文化营养来滋润人的心灵、陶冶人的情操、培育人的智慧。同时对于初高中教材的差异、教学方法的差异、学习方法的差异也要做出详细的介绍。让学生在对高中历史有着清楚认识的状态下进入高一的历史学习。

2. 学习方法的衔接。新课改下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学习为本的要求,需要教师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多样化,学习环境开放式,倡导和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性学习,学生才能迅速进入角色。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利用专门的时间,给学生加以指导,同时在平时课堂教学中要不时地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只有通过不断的训练和指导,学生才能真正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加强学生上课专心听讲、作好笔记、及时复习和书写规范等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引导学生学会预习、听课、分析、归纳、独立思考、自主学习,将学与问、学与练、学与思、学与用有机结合起来。同时,学生自己也应该在历史学习中不断摸索尽快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二)做好高初中教材的衔接

高中教学内容虽然增多了,但诸多内容上还是和初中内容有承接性的。因此敷师应该注意初高中历史教材中相关知识点的衔接。要认真研读初中教材和高中考试卷,加强与初中历史同行的交流与沟通,深入了解初中历史教学的实际情况,包括教材的编排体例以及内容,以及初中学生的历史认知水平。同时通过科学设计学情调查问卷,以及与学生课下交流,摸清高一学生的历史素养的真实状况。在教学中相同知识点应注意复习,并指出相同知识点之间存在的细节上的差异。而高中新增的内容则应重点介绍和分析,并注意新旧知识点之间的差别和联系。使学生在旧知识上可以温故而知新,在新知识上可以触类旁通加深理解。鉴于高中历史教材的编写体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教师应该紧扣历史课程标准,注重教材知识结构的构建,使其尽快和高一新生的认知结构相适应,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三)做好教师教学方式、方法的衔接

由于初中历史在中考中的分值偏少,实行开卷考试无论是学校、家L、学生本人对历史都不重视,所以学生的历史素养普遍偏低。作为高一新生,他们对历史知识的掌握还未形成体系,没有达到一定的广度,对历史现象的分析也没有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分析、归纳问题更缺乏深度。故此,历史教师要适当放慢起始的教学进度,让高一新生有两三个星期的适应时间,再逐步加快教学的节奏。这样有利于学生对高中历史教学的尽快适应,不会影响到整个的历史教学进度。教师在课堂上要讲清历史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创设新问题和新情境,加强学生的阅读指导,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师也可以通过编写必要的历史学习提纲来引导学生阅读和消化高中日益增多的历史教学内容,并逐步提高学生的阅读和理解能力。要树立民主平等的师生观、正确认识和处理好与学生的关系,将自己定位于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参与者、学生意见的倾听者,使历史教学充满民主和谐的气氛。而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莫过于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教师可以从学生的好奇心出发通过各种手段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理解新事物的欲望,让学生喜欢历史课,从中产生兴趣。具体可采取诸如以下几种方式:

1. 通过制造悬念激发学生的兴趣。设置悬疑能集中学生的有效注意力,让他们以急于释疑的心情进入学习状态对探究的过程、结果产生兴趣。

2. 让教学内容贴近学生生活而激发学生的兴趣。对于刚刚进入高中的学生来说他们已经习惯接受那些书本的知识,因而高一的历史教学要注意联系实际和联系生活,把现实的家事、国事、天下事和相关的历史知识联系起来,使学生的思维变得更加的活跃。

3. 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及时进行肯定和鼓励。当学生在学习中取得成功时,当学生的不同观点得到教师赞许时,心理上就会出现成功的喜悦,教师要及时地给予肯定,鼓励。因为这种通过学习的兴趣、成就的满足感激发的兴趣才是持久的兴趣。

总之,通过以上多方面的努力,做好各个方面的衔接准备。虽不能完全解决初高中历史教学衔接中存在的各种问题,但一定能够提高高一新生在历史学习中的兴趣。激发他们学习历史的积极性,使其能够尽快融入高中紧张而忙碌的学习中,为高中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第5篇:历史学的就业方向范文

这些理念,实际上就是素质教育的基本观念,是我们在当前及今后搞好教学工作重要的指导思想。

历史学科的性质是对人类历史进程的认识和解释,历史学习的性质则是学生对过往的人类社会的把握、理解和认识。所以学生心中的历史如何生成,他们对历史怎样认识,就是历史教学要解决的主要任务,历史科的教学实验和方法的探索,应围绕学生对历史的认识来进行。

在当代教育观念的影响下,中学历史教学方法的探索,具有一些与以往不同的特点:

一、以探究问题为目的

没有问题是谈不上学习和研究的,有人曾说:正是问题才把只不过是小碎石的东西变成了历史的证据。然而,以往的历史教学往往是固定式的,对于学生来说,并没有产生真正的探究性问题,或只有肤浅的问题,要不然就是令人头痛的问题(如被动接受、死记硬背、机械重复)。历史教学的真正意义在于使学生发现问题,探讨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因此,所有的教学方法都应该是为了探究问题而设计的,都要给学生机会去了解事情的基本情况,使学生去深入探讨。

二、以思维训练为核心

历史学习不应该是促成思想固化的过程。无论从哪一个角度讲,历史本身和历史学科都不是限定在某一种僵化的模式中。人们对历史的正确认识,需要发散式的思维、复合式的思维,需要广阔的、全面的、客观的、辨证的、变化的、发展的视野,尤其是对历史上因果关系的思考,是对人的思维水平的检验。学生学习历史,像学习数学一样,也是思维的训练和强化,是思考的过程,是获得思维成就的经历,是积累经验的机会。所以,任何教学方法都要以激话、调动、启发学生的思维为主,促动学生历史思维的活跃发展。

三、以学生参与为形式

使学生参与教学,而且是积极、主动地参与,是使教学得以真正展开的关键性问题。只有让学生投身其中,从做中学,才会激发动机,引起兴趣;才能使学生思想活跃,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才能使学生通过教学活动体验到挫折感与成功感;才能看出学生的鉴别力、理解力、创造力;才能使学生多与教师、同学交流,建立亲密的合作关系。因此,教学方法的设计和运用重在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从根本上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状况。

四、以史料运用为条件

人们认识历史的前提是获取承载历史信息的材料(主要是文字材料),获取史料的过程也是掌握历史学习方法的过程。在对历史信息进行处理时,如果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和储存,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失去学习历史的本来意义,甚至会加重学生的负担,使学生对学历史感到厌倦。所以,要改变历史学习是对现成知识的记忆这种传统的模式。教学方法的运用要使学习的过程与结果得以统一,而不是分离。我们提倡把学习历史看作是在研究和认识历史,这就要训练学生去掌握和理解历史的信息,注重史料的作用,通过对史料的汇集、整理、辨析、推论,把史料作为证据,用以解决历史的问题。

五、以周密设计为准备

任何教学方法的运用,都不是随意的,甚至不是随机的,都要有事先的准备和安排,有具体的目标,有明确的设计思想,体现出一定的教学观念。方法的实施,是有步骤的,而且要有回旋的余地。在进行教学设计时,需要教师以认真的和客观的态度来对待。前苏联的一位教育家巴班斯基曾提倡最优化教学,在教学方法的问题上,他认为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包括:教学任务、教学内容、教材难易程度、全班学生的程度、各种教学方法的效用和长短处、教师本人的特点和能力等,这些都需要进行认真的思考和计划。

六、以教师引导为助动

以往的历史教学模式中,教师是唱主角戏的,好像教室这个舞台是为教师搭建的。现在我们倡导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中心,但并不是说教师只是一名“场记”了,不再起重要作用。反之,教师的作用更为重要,他要像导演一样,要对教学进行引导、组织、控制,并随时诊断教学,对教学活动进行调整。教师与学生的最基本的关系是教学上的朋友。朋友是有共同的爱好和志向的,是互相了解对方的,是互动的,是有交情的,朋友之间的交往是不能靠主观臆想的。所以,教师要摆正自己的位置,在教学活动中发挥应有的主导作用。

在素质教育观念的指引下,中学历史教学方法的改革是大有可为的,我们的教师可以从三个方向上对历史教学方法进行研究和探索。一是移植,即将一些有效的教学方法移植到历史课堂教学中,例如讨论、辩论、论坛、模拟、角色扮演,以及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方法等。二是改造,即对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改造,赋予新的活力,例如对传统的讲述、讲解、讲读、问答、演示等方法,加以创新,突破

第6篇:历史学的就业方向范文

摘要: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我们比较注重的是教师如何教学,从未了解学生是否接受这样的教学模式,学生到底掌握多少知识内容。在我们注重教,而轻视教的效果时,其实我们都是在做无用的事情,试想如果我们一味地进行“填鸭式”教学,会带来如何深重的后果。本文即探究一下历史教学中应如何提高教学质量,让学生有所得。

关键词:历史教学;学习

一节成功的历史课,是课文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统一,是历史知识教学与能力培养的结合。历史教师教什么、怎样教和如何才能教得好?特别是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才能够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可以说是老师们经常要思考的问题。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我们比较注重的是教师如何教学;在论及教学方法时,也多是留意教师在怎样教,引了什么材料,用了什么方法;即使是搞一些教学实验,也难免从教师工作的角度出发,把学生作为被测对象,来探寻教师用什么样的教学方式和方法。总之,习惯使我们从教育者的角度去观察教学,把教师看作是教学这个舞台上的主角。

社会的发展要我们换一个角度来看问题。把我们的教育教学观念转而注重学生的学习与发展。具体地说,就是要从教师教得如何,转变为学生学得如何的角度上来,把学生的学习放在首位。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根据社会长远发展的需要,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宗旨,着眼于培养学生的学习态度、思维能力、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学校教育的目标,是要使学生通过学习活动,不仅学会了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生活、学会审美等。在当前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我们的教师在思考自己的工作时,要有以下的理念:教育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力图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教育教学要促进学生的全面而和谐的发展;教育教学要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特点,使学生在教学中体现出学习的主体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教育教学要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为核心;教育教学要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而不仅仅是为了考试、升学以及就业。

中学历史教学,虽然涉及的是历史上的事物,但也具有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发展的重要意义。这是因为通过历史教学,既可以使学生掌握历史知识,了解人类的过去;又能够促进学生历史学科能力的发展和历史意识的生成,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人文精神,使学生学会以全面、客观、辨证、发展的眼光来认识人类社会。从这样的意义上讲,历史教学活动和教学方法的基本理念,应该强调以下几点:首先历史教学活动所追寻的是学生对历史的建构和认识,因此教学的整体目标应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能力为基础,并把历史思维能力视为历史学科能力的核心,从而把历史教学的基本模式由传授知识的类型转变为发展思维的类型。其次历史教学活动的意义和价值在于学生的历史学习活动,而这种活动不应该是对历史知识进行机械记诵的模式,而应该是学生对历史原本进行分析与理解的模式,侧重于学生正确地建构其心目中的历史,使学生能够识别各种对历史的解释,并提出他们自己的历史解释。再次历史教学活动的方法运用,主要是围绕使学生对历史的感受、了解和认识,侧重于训练学生掌握探究历史的具体方法,尤其是透过师生对各种历史资料的运用,培养学生在掌握证据的基础上分析和解决历史问题。

素质教育观念指导下,历史教学方法的探索空间还是很大的,这是因为:在目前直接制约历史科教学的课程编排、教科书编写、考试方式等未有实质性和突破性改变的情况下,教学方法的改进可以率先进行探索,以实际的创新带动对课程、教材、考试的改革。虽然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需要各方面的努力,但由于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的基本形式和主要渠道,因而课堂教学方法就成为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教师在教学中是起着主导作用的,是教学改革的生力军。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主要是通过教学方法的运用而体现出来的,而且教师可以用主要的精力,充分利用对教学实际的主动权来探寻教学方法的改进。

在当代教育观念的影响下,中学历史教学方法的探索,具有一些与以往不同的特点:1.以探究问题为目的。没有问题是谈不上学习和研究的,有人曾说:正是问题才把只不过是小碎石的东西变成了历史的证据。历史教学的真正意义在于使学生发现问题,探讨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因此,所有的教学方法都应该是为了探究问题而设计的,都要给学生机会,使学生去深入探讨。2.以思维训练为核心。历史学习不应该是促成思想固化的过程。无论从哪一个角度讲,历史本身和历史学科都不是限定在某一种僵化的模式中。人们对历史的正确认识,需要发散式的思维、复合式的思维,需要广阔的、全面的、客观的、辨证的、变化的、发展的视野,尤其是对历史上因果关系的思考,是对人的思维水平的检验。学生学习历史,像学习数学一样,也是思维的训练和强化,是思考的过程,是获得思维成就的经历,是积累经验的机会。所以,任何教学方法都要以激活、调动、启发学生的思维为主,促动学生历史思维的活跃发展。3.以学生参与为形式。使学生参与教学,而且是积极、主动地参与,是使教学得以真正展开的关键性问题。只有让学生投身其中,才会激发动机,引起兴趣;才能使学生思想活跃,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才能看出学生的鉴别力、理解力、创造力;才能使学生多与教师、同学交流,建立亲密的合作关系。因此,教学方法的设计和运用重在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从根本上改变学生被动学习的状况。4.以史料运用为条件。获取史料的过程也是掌握历史学习方法的过程。在对历史信息进行处理时,如果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和储存,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失去学习历史的本来意义,甚至会加重学生的负担,使学生对学历史感到厌倦。所以,要改变历史学习是对现成知识的记忆这种传统的模式。教学方法的运用要使学习的过程与结果得以统一,而不是分离。我们提倡把学习历史看作是在研究和认识历史,这就要训练学生去掌握和理解历史的信息,注重史料的作用,通过对史料的汇集、整理、辨析、推论,把史料作为证据,用以解决历史的问题。所以,历史教学方法的运用,是离不开对史料的运用的,尤其是学生对史料的运用。5.以教师引导为助动。以往的历史教学模式中,教师是唱主角戏的,好像教室这个舞台是为教师搭建的。现在我们倡导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中心,但并不是说教师只是一名“场记”了,不再起重要作用。反之,教师的作用更为重要,他要像导演一样,要对教学进行引导、组织、控制,并随时诊断教学,对教学活动进行调整。教师与学生的最基本的关系是教学上的朋友。朋友是有共同的爱好和志向的,是互相了解对方的,是互动的,是有交情的,朋友之间的交往是不能靠主观臆想的。所以,教师要摆正自己的位置,在教学活动中发挥应有的主导作用。

第7篇:历史学的就业方向范文

[关键词】高师历史专业;课程设置改革;师资力量;学生;教育实习模式

[中图分类号]G658.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674(2011)05—0107—03“历史教育的本质是一种思想教育.通过历史学习有利于文化的传承,有利于培养全民意识.提高全民的人格素养、提升全民的人文精神”【115。历史专业作为一门基础的人文学科,承载着传承人类文明的重任,影响着民族的文化底蕴是否深厚,直接决定着国家的软实力。然而,目前,高校历史教学中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有必要进行深刻的反思。

高师历史专业课程设置改革势在必行从20世纪末以来。国家一直在探索高校历史教学改革的问题,多次提出加强素质教育,但是成效有限。步入21世纪后,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推广,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问题日趋严峻,尤其是历史专业学生的去向更加令人堪忧。如何增强其求业竞争力,拓宽就业的渠道,是问题的症结所在。化解难题的关键是历史专业课程的设置要更加合理与科学。

近几年,全国高师历史课程设置在不断地调整.最突出的特点是基础课的课时大为缩减,选修课占居了课程设置的半壁江山。针对这种现象,为数不少的专业教师曾提出过异议,这样的课程设置不利于历史专业的健康发展,弊多利少。不过,这种课程设置改革已是大势所趋,不容扭转。在现有的基础上,合理地安排课程,进而确保中国史与世界史等两大通史的基石地位,同时开设一些与现实社会需要有关联的选修课,增强史学服务社会的功能。为了在有限的时间内使学生获得更多的专业知识,尤其是在多种学科交叉并用的时代,应提倡学生跨学科选修课程。目前,有些高校开设了以往不曾有全校公选课,以供学生选修,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与学术视野.同时也实现了资源的共享。历史专业的本科生在保证专业课学习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兴趣取向与就业的现实需求,选修其他学院的课程,比如,文学、哲学、社会学等有关的课程。这种设想已经在部分院校付诸实施,但对于大多数学校而言还未实行。所以应尽快出台相关政策,为历史专业学生与其他专业的学生实现资源融合打造一个平台,给予更多的方便.使学生能够多渠道地汲取知识的给养,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

除了要开设交叉学科的课程。诸如:文化人类学、城市社会学、人口学等,还要x,-J-历史专业课程设置的顺序有所调整,应把历史哲学、史学史、历史文献学等放在大一、大二开设,使历史专业学生尽早地步人史学的殿堂。而不是高中那种循环往复式的应试学习,全面系统地接触史学方法与史学理论。增强史学理论知识的储备,提高史学修养。

在开设专业课与其他学科的课程基础上,提高学生教学实践能力是至关重要的。当前,中学历史教材一直处在不断地修改与调整过程中,高师历史专业的课程设置要考虑如何适应这种变化.首先要开设介绍中学历史新课程标准的课程,使学生了解初高中历史课程的最新标准.进而锁定自己学习的目标,有针对性地选修课程;其次,历史教学法课程应多增加实践环节。尽量地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锻练学生的说与讲的能力,提高他们的教学水平:最后,要严把教育实习质量关,要求学生一定到实习学校认真地听课与讲课。从实践中获取有益的教学经验,为将来的就业做好充分的准备。

二、师资水平与力量有待提升21世纪的今天最需要的就是人才,人才培养的关键是要有好的师资队伍。教师工作是传播人类文明,对学生启智、育德、健体、益能的实践活动,作为一个从事教书育人工作的教师来说,仅仅具有一定的政治素质和责任心是不够的,理所当然还要具备以智力能力和表达能力(语言的、肢体的)为主的基础能力。以教育、教学、班级管理为主要特点的职业能力,以及思想、业务、人格不断趋于完善的自我完善能力[。当前,历史学作为基础专业,任课教师的学历层次愈来愈高。许多在职教师通过多种渠道获得博士学位。一般而言确实是充实了师资队伍的力量,使专职教师在学历、职称、专业知识结构等方面更为合理,为培养更多合格的历史专业学生打下坚实的基础。不过,仍有许多问题亟待改善。

首先,教师要不断地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与更新知识。教师获得博士学位并不一定意味着专业水平的提升,因此建议毕业后的诸位历史学博士要继续秉持着读博时钻研史学的那份坚持与毅力,增强科研能力。在授课过程中,专职教师要将科研与教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没有较强的科研实力,就不会就高质量的教学水平与内容。只有这样,教师根据自己的科研方向与教学目标。能够向学生介绍最新的学术动态,对有关问题的认识亦较有深度,不是简单地按照时间线索阐释史实。在此基础上,教师不能一味地重复陈旧的知识.他们要利用一切时间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保证教学内容能够紧跟学术前沿。

其次,坚持“走出去,请进来”的原则,拓宽视野。

学校每年定期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讲学,向师生介绍史学界的最新动态,开阔学术视野。与此同时,历史专业的教师也要积极地到国外著名高校与科研机构访问进修,全面地开展学术交流,有效地利用时间获取知识。争取与国际接轨。抓住一切时机,参加各种大型的学术会议,了解史学最新的发展趋势。教师的学术视域开阔了,自然有助于拓宽学生的视野。

最后,潜心学术。投入教学。正所谓“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作为历史专职教师不仅要苦心钻研专业知识,而且要带着极大的热情投入教学。教师应该不断地思考如何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改善教学方式,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不同于昔El的填鸭式教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真正地思考问题,培育其问题意识。而不是被动地学习,增强本科生的创新意识。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很好地理解与消化知识,逐渐地累积专业知识.提升理论素养。

三、学生自身的努力尤为重要目前,全国高校大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大不如前,高师历史专业的学生也不例外,所以他们在大学期间的学习效果可想而知。对此,学校与教师双方已经采取了相关措施,改善学风、督促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大学生自身也要做出相应的努力。

首先,积极地参加科研活动,培养创新意识。高一108一校要培养出真正符合时代要求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就必须深化教育改革,全面开展学生科研活动。

科研活动就是创新活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科研过程就是一个创新过程f3。现在,高师历史专业的学生应主动地参与学校、学院举办的各种科研活动,譬如,学术报告、学术沙龙、师生学术讨论会,等等。历史专业的学生在这些活动中锻炼自己的思辨能力,对历史事件与人物有自己的见解与判断。在参与各种科研活动的同时。历史专业的学生应认真对待教师布置的科研作业,不能敷衍了事,要详细地搜集相关资料,用心思考,勾勒框架,按照学术规范撰写论文,培养其思考与写作的能力,使他们的科研素质得到提高。

其次,树立良好的学风,激发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今日中国国家的经济实力日渐增强,而社会风气存在诸多隐患,特别是儒家思想中的诚信理念普遍缺失,这亦影响到高师历史专业学生的诚信度,各个高校的学风日趋下降,也直接决定了未来国家建设急需的人才的素养。在这种社会大环境下,高师历史专业学生的学习劲头大不如前,听课状态较差,个别学生甚至从不上课,长此以往,高师历史专业毕业生的素质难以保证。如今的高校,为数不少的学生沉醉于除学习以外的各项活动.其社会实践能力的确有所提高,代价却是专业课的荒废。以上诸种现象的出现与学生自身有较大的关系,若要扭转此种局面,需要历史专业的学生进行深刻的反省与付出努力.最终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历史专业的学生要经常地内省,在平常的生活中注重剔除不良的学习习惯,养成以诚待人、耐得住“寂寞”、苦坐冷板凳、勤学好思、懂得对己及他人的尊重,等等。不过,要真正做到如上诸点,并非易事,只有大学生主动、积极且真心诚意地去付诸实践,经过长时间的沉淀,相信会初显成效,有助于树立良好的学风,一改昔El大学生萎靡不振且懒散的尴尬状态,再次进发出勃勃生机与一往无前的闯劲。使历史专业的学生在大学期间获得较好的学习效果,成为历史专业合格的毕业生。

最后.踊跃参与教育实习等实践活动,提高职业技能。历史专业学生在抓住一切机会锻炼自己的科研能力与创新意识、树立良好的学风激发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的同时,还要为将来走上工作岗位做好充分的准备,除了平时注重“三字一话”(粉笔字、钢笔字、毛笔字、普通话)的训练之外,学会如何备课、说课与讲课显得尤为重要。大学四年留给教育实习的仅仅几个月,这对锻炼高师历史专业学生授课能力是不够的,学生们应多利用El常时间练习演讲能力.例如。课前的5分钟演讲、学校的演讲大赛、讲课大赛,等等,不断地提升个人的教学技能。有了好的输出方式,还要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所以历史专业的学生要端正学习态度,汲取教师教授的知识,借助网络工具阅读大量的专业论著,扩充知识储备。历史专业毕业生若要顺利地走上工作岗位,需要经过多次激烈的竞争,才能在众多淘汰者中脱颖而出,难度之大不难想见。如何让历史专业的毕业生在应聘中获胜。这需要与社会现实需求相结合,“使其潜在的职业能力得以挖掘,现实的职业技能得以改进”[,llz2。

四、改革教育实习模式

在大学四年的教学安排中,教育实习是最重要的环节之一,这决定着历史专业学生教学技能与技巧是否能达到用人单位的要求,进而成功就业。因此.高师历史专业要构建一个与现实接轨的教育实习模式,有助于学生通过这一环节,真正地成为中学需要的德才能兼备的历史教师。

(一)调整教育实习的时间一般而言,高师历史专业沿袭多年的传统,总是把历史教法与教育实习安排在大三下学期与大四上学期.在毕业生就业环境相对宽松的情况下,这种安排并不存在太大的问题,也无可厚非。不过,随着近年高等教育大众化步伐的加快,高师历史专业的招生规模不断地扩大,大学毕业生就业愈加困难。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增强毕业生的职业技能,此技能的提高不是短时间内能够提高的,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日积月累中获得提升。因此,现在各个高师历史专业应该增加教育实习的时间,并将其分配在各个学年,并将学生的授课能力与水平作为一个重要的考核指标。例如,从大一开始开设历史教法课程,适当安排一些教育实践,使历史专业的学生初步掌握教学的方法与技巧。然后,从大二到大四的课程安排中要充分合理地分配教育实习的时间,尽量让每位同学都能竭尽全力地练习备课与讲课,而不是突击式的应景敷衍。我相信,经过长时间的训练与严格的考核,大部分历史专业学生的职业技能与水平能够在各种职场招聘中应付自如,最终寻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

(二)加强教育实习的管理按照目前高师历史专业的教学计划。教育实习通常在大四第一学期进行,时间大约为两个月。较为短暂,为了有效地利用这段时间,一定要加强教育实习的管理,争取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得最佳的效果。这就要求指导教师认真负责地对待此事。制定详细的实习计划,严格地要求学生,规定出勤制度,及时地了解学生的实习情况,有针对性地调整实习方案,使学生在实习过程充分地施展才能,全身心地投入教学,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学生也要积极主动地配合教师的安排,非常投入地聆听和学习一线中学历史教师的授课内容与方法,从中吸取经验。详尽周密地设计教案,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教育实习。总之,经过实习使每位同学的教学水平得到程度不同的提高。

(三)教育实习方式的多样化随着高师历史专业招生规模的日益庞大,学生的来源地遍及全国各地,学生的个体差异较为明显.如果仍遵循着陈旧单一的教育实习模式。那是无法满足历史专业实习的需求。根据学生的特点与采取自愿的方式.高师历史专业应采取多种不同的教育实习方式,因地制宜地开展教育实践.一般可以采取微格、委托实习单位与建设实习基地。微格教学(microteaching)J~i常又被称为“微型教学”。它是由美国斯坦福大学艾伦(D.Allen)教授等人创立的一种利用现代视听设备(摄像机、录像机等),专门训练学生掌握某种技能、技巧的小规模教学活动。微格教室是在装有电视摄像、录像系统的特殊教室内。借助摄像机、录像机等媒体,进行技能训练和教学研究的教学环境。一般用于师范院校的学生和在职教师教学技能训练的模拟教学活动。这种方式对训练某一种教学技能相当有效,师生之间通过共同观看探讨学生的优缺点。以便日后很好地改进。其中部分学生可以把自己的母校作为接收单位.到全国各地进行分散实习,一般会收到较好的效果。还应利用各种人脉与各类中学建立合作关系。形成教学实习基地.让学生拥有亲自登台授课的机会,他们一定会从中受益的。

如上所述,当前中国高师历史专业作为长线的基础学科,要想摆脱就业的困境,就必需从课程设置、师资力量、学生、教育实习模式等方面。进行全方位深入彻底的改革,这样才能培养出越来越多为社会所需的专业人才,履行传承人类文明的光荣使命.使国人素质在潜移默化中得以提升,最终使中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大国。

[参考文献]

第8篇:历史学的就业方向范文

长期以来,英国中学的历史课程属于较为传统或保守的形式。一是采用传统的编年体,内容即王朝体系;二是英国通史、欧洲史和世界近代史的体量较大,学校内容较多;三是没有国家统一标准,教学十分自由。到20世纪60年代后期,这样的课程、教学体制受到日益严峻的挑战,人们要求学校教育在提升国民素质、国家活力和竞争力方面发挥更大作用。其中,对历史课程的诟病更是尖锐,就连历史学科作为独立科目的现实也被动摇,许多人主张用“综合人文学科”或“社会科”取代单科的“历史”。理由是,如《政治学》《社会学》这类新进入学校的社会科学课程,内容鲜活,学习方式多样,与学生生活或日后工作有直接帮助,历史课程则恰恰相反,学生普遍认为它非常无聊,这就是所谓“历史科的危机”。面对危机,半官方的“学校委员会”②针对历史课程投入“学校委员会历史科研究计划(13~16)”③并取得相当成果后,英国历史课程改革潮流凝聚成一项大范围的“新历史科”教学改革运动。与此同时,英国历史教学界出现了所谓“传统历史”与“新历史”的纷争,关心历史教育的学者和教师围绕着历史学科的改革进行激烈的争论。主要论题包括:历史学科(教育)的特质是什么?历史学科该教些什么?学生是否应该有如“学习当一个历史学家”一样的素质,诸如注重筛选史料、解释史料的技能?学生理解历史应该掌握哪些认知概念等问题。到了80年代中后期,许多学校的历史课程已经与传统大不相同。1988年,随着国家课程(National Curriculum)通过进一步落实,5~16岁在校学生的历史课程作为基础学科的地位受到了法律保障。

英国中小学现行国家课程是在1988年国家课程基础上形成的。在国家课程中,义务教育阶段被划分为四个关键阶段:关键阶段l(KS1),5~7岁;关键阶段2(KS2),7~11岁;关键阶段3(KS3),11~14岁;关键阶段4(KS4),14~16岁,由核心科目和基础科目组成,历史科(课程)隶属于基础科目之一。1991年,英国第一个国家历史课程标准出炉。作为里程碑式的国家课程标准,它无疑是强化了历史课的地位。之后,英国于1995年又修订了《国家课程标准》,历史是排在英语、数学、科学三门学科课程之后的第四门核心课程,主要内容包括三个学级阶段的“历史学纲”“课程成就目标”和“教学基本要求”三部分,其中三个阶段的“学纲”是其核心。1995年的国家历史课程标准主要是以修正历史必修课为出发点的,其重要的一个改变在于规定历史科必修年限缩短至14岁,第四阶段(15~16岁)变为选修课。①

直到跨世纪之际,为应对新世纪的挑战,1999年英国推出以“追求卓越”为目标的国家课程标准,首次增设了理论基础的阐释部分,致力于为学生提供学习和获得成功的机会,促进学生在精神、道德和文化方面的发展,削减不必要的内容,在结构上更趋完整性、严密性。但是,该标准在实践中也逐渐暴露出各种问题。“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报告数据显示,有“近1/5的英国15岁学生阅读能力低于经合组织认为的接受进一步教育或进入就业市场所需要的最低要求”。②根据英国国家课程委员会以及学校考试与评价委员会的调查研究,“认为英格兰11岁以上的学生的学业成绩多年来停滞不前”。③英国在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中的排名也呈逐渐下滑趋势。

为此,英国在2007年对国家课程标准进行修订,更加注重培养学生处理史料、辨别史料、运用史料的能力,继续以能力目标体系作为主线,特别将原有的五项基本能力改为“核心概念”和关键过程,并对学习历史的五大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原因”(when,where,who,what,why)都有具体要求。目的在于着重培养学生理清历史线索与探究思维,也使得能力目标更加详细具体,操作性更强。

综上所述,从国家历史课程标准的修订过程看,英国在历史教育认识及解决问题的出发点方面依然在探索中。目前,他们更倾向历史学习目的不是填充史实,历史教学也不再把教授史实作为核心目标,而是强调直面史料,鼓励学生“像历史学家一样思考”,或者强调学生应该学习的是“我们如何而能够知道过去”这类的历史知识,掌握一些理解历史知识所必需的关键概念与技能,真正认识历史成为一门“知识类型”。经过1995年、1999年、2007年三次修订与完善,英国的国家历史课程标准已经有了自己的体系。

英国自1988年实施统一的国家课程至今,已经陆续进行了三次较大的调整与修订。但总体来看,国家课程标准改革的力度还是远远落后于社会发展与变革的速度,满足不了社会各界对它的期望。中小学学生学业成绩出现明显下滑,教育不均日益加剧,原有课程结构不合理,核心科目与必修科目几乎没有明显区别,关键科目规定不够细致,基础科目规定过于冗繁,学生负担过重且缺乏效率,英国学生在关键阶段结束的学业水平同比其他发达国家偏低,这些问题使得新一轮的国家课程改革迫在眉睫。

2009年6月,英国颁布了《你的孩子,你的学校,我们的未来:建立21世纪的学校制度》的教育白皮书,要求在课程方面“通过宽泛、平衡、灵活的课程,为每位学生提供学习和生活所需的技能”,①为新一轮国家课程标准修订做了前期的探索工作。5个月后,英国教育部又颁布了《教学的重要性:学校2010白皮书》,在课程方面明确指出:“国家课程并非是所有学校都必须实施的大一统课程,而是确保所有能掌握成为合格的受过教育的公民所必备的知识基准。”白皮书具体要求:给予教师更大的自由和权利去为改善学校的教育质量做贡献;现行国家课程包含太多不必要的知识,而且对教师如何教学规定过多;英国国家课程逐渐变成一个严格的基准供教师参考与评价。②2011年,卡梅伦政府上台,面临国际教育激烈的竞争及国内教育发展严重失衡的双重挑战,其内阁将教育列为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决定对英国的学校教育进行全面深化改革,开启新一轮国家课程标准修订。1月,时任英国教育部长戈夫要求对英国现行国家课程的具体实施情况开展一次全面深入的调查和评估。同年12月,教育部聘请的专家团队提交了一份题为《国家课程框架:一份来自专家团队的报告》。该报告指出,国家课程是英国教育系统中的关键角色。该报告对于新一轮国家课程标准内容和结构的修订都提出了具体和详细的建议。

对于历史课程来说,2012年历史与档案议会组织就现行历史课程标准所作的报告指出,该课程标准的教学进度与内容偏于简略,难以让学生全面地学习历史并具备时代感。该组织的副主席克里斯・斯基德莫尔(Chris Skidmore)认为,课程内容应涉及本地、国家与世界等不同方面,以使学生认识到英国是如何成为现代的自由国家的。③2013年2月,英国教育部了《英国国家课程:协商文件》,历史科对原有课程标准三个阶段进行了大规模调整,向社会公开征求修改意见,并受到褒贬不一的评价。大卫・斯塔基(David Starkey)与尼尔・弗格森(Niall Ferguson)等历史学家表示支持,认为依照年代顺序教学是中小学历史教学一直欠缺的部分。④英国伦敦大学教育学院院长克里斯・赫斯本兹(Chris Husbands)则对年代史教学提出不同看法,认为历史教学的目的在于提供给学生一个能够应用的历史蓝图,如果依照年代来学习历史,那么特定年纪的学生只会认识到特定年代的历史。⑤另外,一些学者则认为“新的课程标准过于强调事实和数据而不是对历史的真正理解”。历史学会(Historical Association)媒体发言人认为初稿课程内容设计不够完善,透过叙述英国文明进展的方式来教导学生,将会过于强调过去英雄的丰功伟业。据此,方案做部分调整,但仍坚持时序的做法,认为该方法能让学生学习到重要的人物与事件,并了解其前后的关联性。⑥

2013年9月,英国教育部颁布了一份《英国国家课程:关键阶段1和2框架文件》,也就是小学阶段的国家课程标准。同月,教育部又将这两份文件合并为《英国国家课程框架文件》,2014年12月,教育部又颁布了中学阶段的国家课程标准:《英国国家课程:关键阶段3和4框架文件》,也就是最终的英国国家课程标准(The National Curriculum in England: Framework Document),并对每个关键阶段实施国家新课程标准的时间做了一个详细的路线图规划。

在秉承英国传统教育观念基础上,新的国家历史科课程标准对现有的课程进行全面提升。不仅顺应未来发展重新定位课程的总体目标,提升课程的能力要求,使得历史课程成为英国的教育人才培养计划中的重要基础课程。

1.新历史课程标准的设计特点

(1)对历史课程的新定位

“历史有助于学生认识人们生活的复杂性、变化的过程、社会的多样性和不同群体之间的关系,以及自身身份和面对时代的挑战。”①我们可以看出英国期望历史教育可以帮助学生形成一种全球视野,它强调英国同广泛世界的联系,从历史认识中建立一种时间观联系过去和今天,并且连接和跨越不同的时期和社会。希望通过对历史学习和探究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证据意识,逐步形成批判性思维。同时,英国的历史教育希望通过对历史上个人、地方、国家和世界的理解发展个性,能让学生明白为什么他们要学习历史,鼓励对种族的历史起源和文化多样性的理解,帮助学生为将来的生活做准备。这也是符合其国家课程的目标:“是为学生提供成为有教养的国民所必需的基本知识的入门,引导学生成为最优秀的人,并且要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创造性和成就感。”

(2)课程标准的新体系

从英国1991年国家课程标准开始,文本结构基本采用相同的框架,主要包括课程目标,课程的核心概念、学科特性、学习能力水平的评估。特别是设置一系列操作性极强的能力目标体系,是英国国家历史课程标准的特色。2013年修订后的课程标准,删除了知识“技能与理解”中五项基本能力及“核心概念”“关键过程”的表述,文本主体变为分为课程目的、总体学习目标和成就目标三部分。成就目标包括三个学段的能力要求及学科内容,删除了严格的能力目标体系,无论文字篇幅和学科内容,均大幅度“瘦身”,更加清楚地规定了学生应该掌握的最基本和最核心的知识,裁减了大量非基础性的知识,使得文本更加简明清晰。

(3)新的课程评价体系

原有国家历史课程标准采用九个评价水平对学生的学业成绩进行评价,每个关键阶段都对应相应的评估水平,这种难度水平评估体系被取消了。“目前的评价系统是复杂的和难以理解的,尤其是对于父母。它只鼓励关注学生的当前水平,而不考虑更广泛的学生能做什么的问题,设定一个唯一的详细的评估办法不符合我们让学校课程自由化的原则。”②新的课程标准仅仅规定在每个关键阶段学生应该学会什么,学校将可以自由设计他们自己的课程及评估系统,充分赋予学校课程设计的自由度。此外,从2015年9月开始,原来阶段性的单元考试和持续考核完全取消,只以最终的一次考试定结果。③普通中等教育证书考试(GCSE)也将取消,代之以英国文凭证书考试(EBacc)。④

2.新历史课程标准的内容特点

课程内容体例基于“编年”还是“主题”,是英国历次修订国家课程标准重要的争论话题。支持者认为依据时序教学,才能使学生理解历史的变迁和因果关系。反对者则认为,基于“主题”的发展史,避免编年史架构的松散,能够从延续与变迁出发,使学生得以更有效的学习。编年式重在“以古证近”,但内容广而空泛;主题式以重在沿革与变化,但思维跨度大。那么,课程内容体例如何能保持在传统知识教学与能力培养的平衡,如何能够呈现历史的纵贯演进,同时保持历史的厚度,避免流于单面的解释,如何能均衡知识的“广度”和能力“深度”教学的教学需求呢?新的课程标准做出了有益的尝试。

(1)“基于编年的时展史”的课程内容体系

长时段、涵盖层面更广的新形态“编年发展史”课程架构,辅以培养学生思考“主题取向”课程,兼顾历史知识的深度与广度,有如骨架与血肉,是发展宏观图像的历史意识所不可或缺的门径。①新的课程标准尝试了主要一种基于编年的时展史,辅之地方史、主题取向的单元,要求教学集合概述与深入的研究,帮助学生认识长时段的历史发展与课程特定内容的复杂性。这样的体例设计,既依从编年时序,按照时代划分,又介绍本时段内各个层面的内容,很好地体现了课程的连贯性与整体性。例如在课程关键阶段2的历史学习中,主体课程内容分为了四个时代(不列颠岛从石器时代到铁器时生的变化;罗马帝国及其对不列颠的影响;盎格鲁-撒克逊人和苏格兰人定居不列颠;维京人入侵和盎格鲁-撒克逊人为英格兰王国的抗争直到忏悔者爱德华时代),在不列颠岛从石器时代到铁器时生的变化这一时代模块中,课程内容包括新石器时代晚期的狩猎采集者和早起农民、青铜时代的宗教、技艺和风光、铁器时代的城堡:部落王国,农业,艺术和文化。盎格鲁-撒克逊人和苏格兰人定居不列颠这一时代学习内容,包括公元410年罗马军队从英国撤离和西罗马帝国的灭亡、苏格兰入侵从爱尔兰到不列颠北部(现在的苏格兰)、盎格鲁-撒克逊人的入侵,定居和建立王国:地名和乡村生活、盎格鲁-撒克逊文化与艺术、基督教的圣地坎特伯雷,约纳和林迪斯圣岛。②

从以上内容可以看出,课程内容是将某一层面的历史(或时代)划分为若干重要时段,各时段按照时序排列基本内容,基本内容涵盖政治、军事、社会、文化、艺术等多个学习范畴。这是一种长时段学习方式,但时段内的学习内容又具有主题特征。因此,总体看其学习内容,具有贯穿全局、首尾衔接的特点,既有宏观线索,又有具体细微的历史事件,学生容易通过这样的内容阐发学习意义。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经验,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并进行深入探究,使学生神入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进而达到较深层次的历史认知。

(2)赋予教师自由的课程权力

纵观全球教育的发展,教育水平高的国家一般学校的自、教师的自都大。“课程是一种发展过程,而不是特定的知识载体,因而课程内容不是固定不变的,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课程发展的过程具有开放性和灵活性;课程目标不再是完全预定的、不可更改的,可以根据实际加以调整。”③这样的课程实践设计,需要教师更多扮演咨询者和协助者的角色,引导学生如何学习、如何面对问题、如何反省等过程,才能应对不断变化的社会。

课程自,也是本次英国国家课程修订重点关注的问题。教师是专业的、第一线的课程专家,长期与学生互动,了解学生的特质、兴趣、能力,专业自主的教师在教师实施中,可以顺应社会时代的脉络,适时将重要议题融入教学中,引导学生从生活中获得更多学习意义。

因此,修订后国家历史课程标准建立的课程体系并不是强制性内容,仅仅旨在为全国提供一个共同参照。教师和学校有权依据各自实际,设计适合本校学生的课程。如此,教师就可以采用更为多样的教学方式,有选择地教授课程内容,灵活组织教学活动,将课程科目与学生的需求相结合,为教师改进和发展专业知识创造了有利条件。

(3)重视学生历史思维“螺旋渐进”的发展

英国传统的历史教学可以说是围绕着“使学生知道许多英国过去的事物”的目标进行的。“历史不是你所思考的,而是你所记得的东西”。如今的英国历史教育则导向建构知识,认为历史不仅是对已确立的理论知识的理解,还要对其做出诠释,着眼于让学生在理解历史词汇、辨析观点的基础上发挥历史想象力,打破历史与现实的隔膜,应用历史概念解决日常生活问题。他们认为,好的历史教育必须是引用资料的,讲究精细的,速度缓慢且透彻的学习。“快速的历史课就会说谎,因为所描绘的历史并不是真正的历史。精深探究、细致徐缓的学习,才能让学生体会历史的复杂性。”①新的国家课程历史标准对各个学段学习能力成就目标规定如表1:

从表1我们可以看出:新的英国课程标准能兼顾认知、情意、态度、技能等,且重视学生的各种能力。各关键学习阶段以历史的概念和技能为基点,作为评价学生学习“成就目标”的标尺。学生在不断积累历史内容知识的同时,对历史概念与技能的掌握也在逐步提高。三个阶段的能力要求呈现逐级提高,螺旋上升,力图在渐进中逐渐形成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但每一个关键阶段又都有各自的逻辑重点,符合学生对历史的认识特点及学生的认知规律。这样的设计,充分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历程,促进学生的学习、强化学生对自我的认识、扩展学生全面的智能发展。

(4)倡导基于史料的探究式教学

“历史的有用是在于改变我们看待世界的眼光,改变我们对现实、对于人类是什么及可以是什么的看法,因而使我们能够有去改变想达成的结果的机会。”②从教育宗旨而言,英国看重的是学生能够借历史的学习而扩大所看到的世界以及他们看待世界的方式,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认知理解能力,能够去理解人事、思考人事之种种可能。而历史教育之所以有此种教育效果,乃是因为“历史”本身涵括了以人事为对象之理性探索与理解的过程。“一个高水准的历史教育会帮助学生获取对英国史和世界史的连贯认识和理解,在于能够激发学生想要更多地了解过去的好奇心。教学中应使学生学会提问敏锐的问题,进行批判性的思考,判断证据,筛选论证,并制定观点和判断。”③因此,新的课程标准将强调对历史探究方法与过程的理解。学生必须认识我们如何得到关于过去的知识,而不只是知道过去曾经发生过一些什么事,是要习得这一门知识的结构,认识知识内在的概念和技能。所以,英国倡导“以探究为基础的”问题解决型教学模式。透过这样的历史学习,学生可以认识到历史所处理的对象是过去的人们,所关注的是他们的行动和他们对于事物的理解,需要去“神入”对于不同时空的人们的思想和感情,了解其因果和动机,学生并借以接触“从证据中重建过去”的概念。④要落实此种历史教育理念,使学生真正理解历史这一门知识类型,就必须要在教学中引入史料,使学生练习用历史的方式,运用史料,理解过去,重建过去。因此,英国学校历史课堂中使用史料的核心意义在于:学生被教导探究历史知识的方式,透过运用史料的实际经验,真正掌握探究历史知识的方式。

从2001年正式实施到现在,我国的基础教育新课改已经走过了15个年头。在这个过程中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还有很多改革的障碍和瓶颈。在全球化日益深入的今天,我们所遇到的一些教育问题并不是中国独有的,而是世界性的难题和困境。因此,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必须立足中国,环顾左右,放眼世界去寻求成功的经验和方法。英国同时期的国家课程改革正好能为我们提供参考和借鉴。

历史教学方式必须从过去的强调史实的直接传授转变为互动式教学,采用不同的策略,配合不同的内容、学习重点和学生的学习需要,鼓励学生从讨论、对话中建构知识,协助学生成立独立自主的终身学习者。我们认为:未来历史课程标准实施应将历史课程的公民教育、文化传递等目标落到实处,课程标准应该成为一线教师案头的实践操作指南。为此,我们应在以下几方面尝试做些努力:

1.历史课程标准必须建立一个学与教的基本架构,生动的呈现了其对教学与学习的渐进理解,对怎样学(通过学习社群的建立,达到有意义的学习)和学什么(通过知识结构学习,达成共通能力)作出了清晰的界定。

2.“课程衔接”理应是课程标准教学实施关注的焦点,其不单关注课程纵向连贯性,还应涵盖课程组织的顺序性、继续性和统整性,强调不同教育阶段的学习秩序和安排,以及内容联结的逻辑性。

3.为了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课程标准文本应强调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历程,促进学生的学习、强化学生对自我的认识、扩展学生全面的智能发展。

4.要求课程实施中融入资讯科技的学习环境与相关的活动,启发学生多元化的学习,培养学习多元化的能力。

5.文本制定应能充分兼顾认知、情意、态度、技能等各种能力的平衡。

第9篇:历史学的就业方向范文

很多针对人文科学留学生的就业指导文章中,第一条就是——“修一门有助于就业的第二专业,比如商科或者计算机科学”。

学习人文学科,确实更不容易找到饭碗。打开与经济、商业相关的美国网站,指导毕业生找工作的文章看上去比中国网站的还多。拿美国就业最差的历史专业来说,在搜索框打入“历史专业毕业生如何找工作”,出来的结果相关性非常高,而且足以让任何看到这些信息的人远离这个专业。不仅是历史学,很多针对人文学科学生的就业指导文章中,第一条就是——“修一门有助于就业的第二专业,比如商科或者计算机科学”。

多少文科学生看到这里会有骂人的冲动?不过还是有不少人带着理想选专业,对于这些文科生,美国《福布斯》杂志的建议是,越早准备越好。

在《福布斯》网站上介绍的几个成功案例中,一位弗吉尼亚理工大学的文科毕业生Jenna,为了能进入广告业,足足坚持了16个月,最终被一家网络公司录取。这期间,Jenna和她的父母想尽了一切办法,“我妈妈连观看我妹妹的篮球比赛时,都会和周围人谈论我在找工作的事儿。”

不论你留学哪里,文科生就业就是难

出国学文科,因为对语言的要求更高,所以不仅申到好学校难,想留下找份好工作更难。不过,文科生就业的窘境不仅仅是针对外国学生,而是普遍现象。看看美国应届毕业生的抓狂和失落,也许就不会再埋怨自己接到了拒信。

Jackie马上就要从大学毕业了,这个社会学学士曾计划一毕业就在巴尔的摩市找一份专业对口的工作,靠自己的工资还助学贷款,租一套公寓,再买一个新手机。不过她现在还只是一个没有固定新手的实习生,并且和父母住在一起。

“要是有人在我大一选专业的时候告诉我毕业时是这个境况,打死我也不信。”但现在,Jackie不信不行了,她发出了20封求职信,希望能在政府当差;却只接到一个录取,该职位后来还被取消了。“我从去年春天就在找工作,以为可以顺利就业,现在却陷入了僵局。”

尽管经济复苏让美国的就业市场显得景气了点,但对于应届毕业生来说,仍然是艰难时期。尤其联邦政府削减了支出,不仅导致政府岗位缩水,一些私人雇主也减少了福利。待遇不高的公务员职位也紧俏起来。

一些学生为了不待业,甚至开始接受无薪岗位。当然,对于中国学生来说,这并不少见。

Samantha也是今年的应届毕业生,心理学专业,她也曾计划尽快进入职场,好还清助学贷款。不过一次次的面试失败,让她不再抱有最初的期待,只希望能找到一份带薪实习。然后她想再做一份兼职,攒了钱明年读硕士。

“我发现没有硕士或者博士学位,很难有什么大发展。”Samantha和同学们都发现自己高不成低不就,处境非常尴尬。“现在只要能有一份工作我就谢天谢地了。但我还是希望能够和我的专业相关。”

美国并不是所有行业都如此低迷,比如健康科学和商业,这些行业不仅就业强势,而且提高了应届生的起薪。美国大学与雇主协会调查发现,2013年,美国的平均起薪将达到4万5千美元,比去年平均水平高5%。

随着金融业的复苏,金融专业毕业生的日子越来越好过了。光是在美国的里士满一个城市,金融部门的雇员就比2009年时增加了12%,那里的第一资本金融公司提供了近1万1千个岗位。

高学历回国不敌“土鳖”

不管是什么专业,综合看来,美国的失业率在今年5月还是小有攀升。但这些新闻都不足以和中国699万应聘大军拼头条。而这699万高校毕业生中,有一部分就是拿了外国学历的海归。今年,他们一部分压力来自自己搭了大把时间、金钱换来的“高学历”。

“你太优秀了,我们无法提供相符的岗位。而且,即使留下了,你也做不长。”求职时听到这句话,有可能是客气的谎言,也有可能是发自真心,无论怎样,这都意味着游戏结束。所以,从剑桥大学读研回国的小林,找工作时只肯说自己是南京大学的本科生,对留学经历避而不谈。

还有的时候,“海归”意味着不合群,即便找到了工作,在与同事的相处和竞争中也备受煎熬。同样从英国回来的Yan,在回国一年半以后,才跟公司签了正式合同。从国内名校毕业后,Yan申请到了英国卡迪夫大学的国际新闻学硕士,纪录片方向。在英国拍了一年的片子,Yan毕业后回到家乡珠海,一心想找个专业对口的工作大展拳脚。

“我做梦也没想到,我一个海归的就业市场,还比不上珠海本地普通院校的毕业生,”坚持理想的Yan花了大半年才找到了一份无薪实习,在这之前,投了若干简历的她已经准备凭借自己英语和日语优势,找个薪水高一点的餐厅端盘子了。

更考验意志的是,这份实习似乎无休无止,迟迟没有人通知她转正。期间还有另一个海归实习生,做了一段时间后果断退出了。“我在部门里的学历最高,这反而成了一个劣势,成为被孤立的理由。”周围的同事们学历相当,经历类似,不少还是校友,更合得来。而Yan则被认定是“曲高和寡”或是“劲敌”,只有在需要语言上的帮助时,才会被想到。

为什么不主动示好呢?喜欢逛街、喜欢星座,Yan和同龄的女同事们本应有许多共同语言。“试过啊,但是很容易被误解成是在‘晒’啊。”比如酷爱星座的Yan不喜欢看翻译过来的星象预测,都是直接登陆英文网站,分享的信息自然会不同。主动提供语言帮助,也有了炫耀之嫌。

渐渐地,除了努力工作、争取转正之外,Yan开始利用业余时间做英文家教。“挣钱呗,真没想到要靠副业养活自己。”终于在坚持了10个月之后,东家递来了合同,至于工资嘛,“副业还是不能丢。”

扭转就业颓势要靠高校

一边是中国应聘者像“隐婚”一样隐瞒学历,另一边BBC则多次肯定了英国高学历人才的就业机会。英国一家调查公司伦敦收入资料局(IDS)预测,今年毕业生的就业机会将比去年多8% ;尤其是零售业,招聘岗位可能多出30%;不过各行业的起薪并不会增加。

更让应聘者雀跃的是,不少工作机会来自大公司的高技术含量岗位,但这些岗位对于学生们的社会经验要求也更高。听起来太讽刺了。对应届生要求工作经验,向来是让人咬牙的事儿。

还好,一些大学提前为学生们做了准备,比如苏格兰大学就和中小企业联盟建立了合作。这个合作不是提供实习机会,而是工作岗位。

苏格兰的经济主力是中小企业,他们提供了就业市场一半的机会,招聘时却因为名不见经传而招不够人才。另一方面,应届毕业生们却因为缺乏实践经验而找不到工作,或在争夺相对少数的大公司的名额时落败。

苏格兰大学的这个合作项目,就是通过学校的就业指导中心,让学生对中小企业有更多的了解,也让这些企业能够在和大公司的竞争中抢占先机。

太平洋的另一端,弗吉尼亚大学法学院也在骄傲地为应届生就业代言。众所周知,美国的本科没有法学专业,所以从法学院毕业的至少是硕士,不折不扣的高学历。这个学院去年的就业率还只有50%,今年则达到了99%,打败了哈佛、耶鲁、斯坦福、哥伦比亚这些法学名校。

弗吉尼亚大学法学院的院长助理Kevin将这归功于“早作打算,在入学的第一年就准备就业。”这和之前提到的《福布斯》杂志的就业建议是一个声音。

Kevin介绍道,“很多人刚进法学院的时候,根本不了解法学各个分支间的不同。我们会坐下来,帮助他们认识、分析各个领域需要的技能,以及它们的就业方向。”

也许正因如此,《大西洋月刊》在评价弗吉尼亚法学院的就业情况时,专门在工作机会之前加上了“有意义”三个字。《普林斯顿评论》则将弗吉尼亚法学院的排名升至第一,因为该院的学生获得了“更高质量的学习生活和就业前景”。不过弗吉尼亚法学院表示,无论排名高低,“我们都不在乎。”

图表1美国《福布斯》杂志2012年11月评选的美国十大最差专业

第1名:人类学与考古学

应届毕业生失业率:10.5%

有工作经验的员工失业率:6.2%

第2名:摄像与摄影艺术

应届毕业生失业率:12.9%

有工作经验的员工失业率:6.7%

第3名:美术

应届毕业生失业率:12.6%

有工作经验的员工失业率:7.3%

第4名:哲学与宗教研究

应届毕业生失业率:10.8%

有工作经验的员工失业率:6.8%

第5名:人文科学

应届毕业生失业率:9.2%

有工作经验的员工失业率:6.2%

第6名:音乐

应届毕业生失业率:9.2%

有工作经验的员工失业率:4.5%

第7名:健身与公园娱乐休闲研究

应届毕业生失业率:8.3%

有工作经验的员工失业率:4.5%

第8名:商业艺术与平面设计

应届毕业生失业率:11.8%

有工作经验的员工失业率:7.5%

第9名:历史学

应届毕业生失业率:10.2%

有工作经验的员工失业率:5.8%

第10名:英语语言与文学

应届毕业生失业率:9.2%

有工作经验的员工失业率:6.2%

(应届毕业生年龄范围是22~26岁,有经验的员工年龄范围是30~54岁。2013年5月,美国失业率升至7.6%)

图表2英国高等教育统计局(HESA)2012年 的调查

英国就业率最高专业 Top 10

排名 专业名称 就业率(包括继续深造)

1 牙科和兽医学 99.4%。

2 教育 94.8%

3 医学相关专业 94%

4 法律 91.9%

5 农学及相关专业 91.3%

6 生物科学 90.9%

7 语言(第二外语) 90.3%

8 历史与哲学研究 90.1%

9 数学科学专业 89.9%

10 物理科学专业 8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