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中秋节研究性学习报告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工具、媒介和方法融入到教学的各个层面中,包括教学准备、课堂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等。笔者认为从基础教育改革的角度出发,在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时,需要特别关注教学实践层面的问题。
一、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整合方式
1.利用已有的计算机工具进行整合教学。常规的计算机辅助教学往往使教师要为一节课制作一个课件。课件使用的灵活性不大,而且在实施教学前要做大量的准备工作。其实计算机本身就具有强大的教学功能。如利用Excel来制作成绩单、利用Cad画图工具来增强对几何图形的认识等,都是充分挖掘了计算机中现有的工具进行学科教学。这样,学生既巩固了课堂上学习到的知识,又增强了学习兴趣,而且教学效率也大大提高了。
2.利用计算机信息处理能力进行整合教学。计算机具有强大的信息处理能力,利用这一功能可以让学生对信息进行加工和应用,从大量信息中快速提取有用的信息。如《望月》一课的教学就充分利用了计算机信息加工处理这一功能。课前,教师制作了一个介绍有关月亮以及中秋节习俗知识的主页,里面有许多资料、图片和视频。学生可自由选择其中感兴趣的主题和相应的资料来研究,最后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完成研究报告。在这节课里,学生在虚拟的网络中收集相关材料,然后根据学习目标进行信息筛选,并对选取的信息分析处理,进行组合和再创造。计算机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扮演了“螺丝刀”的角色,帮助他们整理知识,接收多方面的综合信息,使知识内化、吸收。
3.结合计算机技术进行模拟实验的整合教学。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新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更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许多在现实中难以做到的实验,可以通过计算机来完成模拟过程。如《曹冲称象》一课涉及的物理知识不易理解,为了让学生能更好地理解这一知识,我在教学中利用计算机技术来进行模拟实验,让学生体验当小船里放入大象后船侧水面的上升,以此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这样,学生的学习更加直观,理解更加深刻。
4.利用互联网进行研究性学习和协作学习。计算机网络技术为更好地开展研究性学习和协作式学习提供了良好的技术基础和支持环境,如提供丰富的研究资源、创设生动的研究情境、扩充协作范围等。《世界何时铸剑为犁》就是可以利用网络开展研究性学习、提高学生协作能力的典型案例。学生可以先通过网上浏览、图书查阅、调查访问等各种形式收集信息并确定本小组的研究主题,然后根据主题进一步多渠道分析、整理有关信息,提出设想和建议,再利用信息技术将上述内容制作成极具个性的网站,最后全班各小组展示成果、交流心得。整个活动历时两周,学生表现出极大的研究热情,各小组均制作了独具特色的主页,学习热情空前高涨。
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过程中教师应具备的素质
1.网络教育资源的极大丰富,有利于教师从传道者转变为学习知识的引路人。如今学生有着丰富的获取信息的渠道,这需要学生逐步具有选择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学会学习。因此,教师只向学生传授教科书上的知识已远远不够,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学会获取、选择、判断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做学生获取知识的引路人。
2.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有利于教师从授业者转变为发现问题的启发人。现代信息技术为师生的教学过程提供了平台,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自主的探索精神,成为学生发现问题的启发人。
3.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有利于教师从解惑者转变为解决实际问题的参与人。信息技术实现了教学内容的实时开放,有助于教师创设情境,指导学生深入到生活中间,和其他学生一起去探索,在实际情境中求真、求实、求新,使自己成为解决实际问题的参与人。
关键词: 英语教学 学习方式 诊断 纠偏
新课标指出:“要大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应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引导他们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也就是说我们的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这是针对传统教学中以教师为主“满堂灌”等现象而提出的。
自课程改革推行以来,我同广大教师一样,以新课程理念为导向,在教学改革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英语课堂充满了生命活力,充满了乐趣,这是可喜可贺的。然而,在具体实践中,也存在着诸多问题。根据我的诊断,至少有以下几个方面值得纠偏。
一、对“自主学习”理解有误
1.“满堂灌”变成“满堂问”
自主学习是针对“满堂灌”而言,传统教学模式是我讲、你听,我传授、你接受。在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后,课堂便从“满堂灌”变成“满堂问”,在貌似热闹的问答过程中,教师用自己设定的“问题”领着学生去寻找“标准答案”。实际上,教师并没有给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空间,也就没有从根本上摆脱学生被动接受的传统教学模式,表面上师生、生生在互动,实质上是用提问的方式去“灌”,课堂气氛是活跃了,但学生受益不多,且限制了学生的思维。
2.“自”演化成“放羊式”
主张让学生自主学习,有的老师便叫学生自己看书,至于看什么、怎么看,老师也不作指导、提示及具体要求,更不要说检查、反馈了,就由着学生随意看。而在学生自学的时候,老师成了一个找不到自己位置的人:有的在课堂上乱溜达,有的在讲台前等待,有的干脆低头看教案,以为这就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其实这是典型的“放羊式”教学。与此相反的一种情况是,一味强调学生的“自”:学习内容由学生自己提,学习方式由学生自己选,学习伙伴由自己挑,这是典型的放任自流,这样做的结果是,学生表面上获得了自,实际上并没有实现真正的自主,有名无实。而教师也就成了一个可有可无之人,教师对学生的“引导”作用也就成了一句空话。
3.教师成了“主持人”
现在,如果教师在某堂课上大讲特讲,很容易被扣以“满堂灌”的帽子,批之以未贯彻“新课程理念”,于是,教师大都成了“主持人”,不管是哪种课型,教师只能见缝插针地来上几句,谓之相机点拨。
从现代教育论的角度看,不讲或少讲确实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索、发现和解决问题。然而,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我们听课、听报告,真正心仪的,还是那些能说、会说、一语破的能给人以巨大启迪的老师。善说,是一个人全部才华和智慧的最佳外在表现。当然,说什么、怎么说、在何时说是很有讲究的。
例如,在学习7B Unit 1 “Dream Homes”的Reading和Integrated skills时,可以以问题的形式问一些有关美国、泰国、英国、俄罗斯的情况、人们的生活习惯,联系国情给学生进行知识背景的介绍,为课文的理解做好铺垫,也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缺少了这一引导的过程,这些内容的学习效果就要大打折扣了。
所以,课堂教学能不能给学生提供一种真正自主的空间,这问题看似简单,其实远非那么容易解决。俗话说“看菜吃饭,量体裁衣”,要根据不同的课型来设计教学的方式,才能真正还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权利。
二、“合作学习”流于形式
1.“热闹”地“走过场”
课改以来,课堂教学陷入了形式主义的怪圈,所谓“热热闹闹走过场,高高兴兴搞形式”。一提“合作学习”,就非得热热闹闹,否则冷冷清清的,似乎难以体现所谓的“合作”。然而,当你走进学生中去看一看,就知道他们在怎样合作:有的借故讲话,有的根本没在听;有的抢着说,而不顾其他人正在发言;课堂上乱哄哄一片,讨论了半天也没有结果,连对方说什么都听不清,更别提合作了。
更多的情况是“走过场”,主要表现在四方面:其一,有些老师利用课前做好的多媒体课件,运用很多五颜六色的图片,在课上不断地点击鼠标,学生目不暇接地看着图片,发出“哇”、“真漂亮”等感叹,在整个环节的内容、作用上根本没有考虑;其二,在学生连一遍课文都没有读完的情况下,就开始问:“What’s the main idea of the text?”“What do you think of the man?”等问题。结果学生要么一问三不知,沉默不语;要么胡乱应对,答非所问。教师只好自问自答,草草收兵;其三,学生未必真正把握课本内容,就急于拓展延伸,或进行研究性学习,大搞创新教育。如此人为加速、拔高,学生却是一头雾水,无从下手。教师只好把事先准备好的答案公之于生就告万事大吉;其四,不少教师在课堂上为了避免冷场,扩大教学容量,往往只是“给大家一分钟的时间思考一下或讨论一下”,学生根本来不及进入讨论主题,就被教师叫起来回答问题,交流看法。没有思索的交流,怎么能算得上真正的交流?这样的课堂,教师与学生只能是停留在课文的表面做些浅显的讨论与交流,学生得不到更多的有益的思索与收获,其教学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2.“小组合作”成为少数人的“表演秀”
一提“自主学习”,正如上面所说,教师便走进教室让学生自己预习,然后自己提问,接着小组讨论解疑,然后各小组推选一名代表作汇报或每人汇报一个问题。而学生方面缺少独立思考,缺乏平等的沟通与交流,尤其是缺乏深沉的交流与碰撞,结果往往是优秀者的意见和想法代替了其他小组成员的意见和想法,成绩差的学生成了陪衬,即使他们发表了意见也往往被忽视,于是课堂成了少数“优生”的“表演秀”。总之,许多小组合作学习处于一种自发阶段和随意状态,不少教师应用小组合作学习时偏重于形式,缺乏对其内涵的深刻认识和反思。
所以,要发挥每个学生的积极性,教师应该谨防好学生“一言堂”的现象,多给其他学生发表意见的机会,做到全体参与、人人发言,个个有收获。
我认为,学生只有在充分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才能表达个人见解,当然包括回答教师的提问;同样,学生只有进入课文内容,在熟悉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方能跳出课本,深入理解甚至触类旁通发现有见地的见解,唯其如此,才能达到合作学习的效果。
例如,我在新授牛津英语7A Unit 3 Reading “Halloween”时,在学生充分掌握西方人如何过万圣节后,为使学生能更多地掌握中外各种重要节日是如何过的?以及各个国家的风俗习惯,我精心设计了一个环节:“What is your favourite festival?”和“How do you spend the festival?”学生分成小组,在充分酝酿、讨论的基础上,将如何过这些节日编排成短的情景剧。充分体现了各个节日不同国家的风俗习惯,以及在各个节日中人们能享受到的乐趣。有了熟悉各个重要节日的基础,接下来我提出了一个问题:“万圣节在10月31日的晚上,你可知道我们在11月份初刚刚过了一个节日?(那年的重阳节正好刚过)”话音刚落,课堂上像炸开了锅,有的说“中秋节”,有的说“感恩节”,有的说“感恩节不是我们的节日”,我插了一句:“是一个我们自己的传统节日。”后来有同学想起是重阳节。紧接着我又提出了问题:“重阳是什么意思?为什么是在农历的9月初9?重阳节又名什么节?”学生带着我的问题,把重阳节和万圣节进行比较,让他们明白外国的节日固然有趣,但我们自己也有非常有意义的传统节日,不能忘记我们自己的传统文化,很好地进行了一次爱国主义教育。通过师生共同合作,达到了学习的目的。
三、探究学习的泛化
1.“启发”代替“探究”
在实际教学中,真正的探究很少,启发式教学倒是很多。不少教师设计的问题很琐碎,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与合作能力。提这些问题,老师的出发点是为了启发学生,但这些问题不但割裂了探讨的意味,而且打断了学生的思路。实际上,这些问题老师无需启发,学生照样能找到答案。
2.滥用“探究”
另一种情况是,课堂上滥用“探究”,以为任何知识都得探究,但是,并不是所有的知识都要学生去探究,那些体现事物名称、概念、事实等方面的陈述性知识就不需要学生去探究,仅靠听、阅读、理解等方式就能掌握。那些有关“为什么”“怎么办”的程序性知识才需要学生通过探究、体验来自主内化。这种无视教学内容、知识特点与认知方式,动辄探究的做法,只能导致探究的浅层化与庸俗化。
探究学习,是从学科领域或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主题,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或科学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操作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发展的学习方式和学习过程。探究学习非常重视实践、探索、发现在教学活动中的地位,置学生于自主探究、发现的活动中,让学生发现知识的由来和关系,以外部的实际操作和内部的思维操作相结合、相作用来实现认识的深化。所以,它是学习程序中的最高层次。
新课标强调学生自主学习,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叶圣陶先生早就说过,要促进学生主动学习,“一切需之切”,“一切乐其业”,在老师引导的过程中让学生自己一去领悟,学生做到了自主、主动探究。
让学生自主学习,既是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也是教师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的转变。但是,这种转变少不了教师与学生的紧密合作。自主探究是合作的前提和基础;合作探究是自主学习的手段和补充。在教学中,师生合作有利于双方心灵的沟通,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有利于合作精神的发扬。
总之,努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意识,尽可能地实现师生互动,久而久之,就一定会突出学生的主体精神,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参考文献:
[1]陈学勇.从“教教材”到“用教材教”的点滴思考.20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