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如何培养逻辑能力范文

如何培养逻辑能力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如何培养逻辑能力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如何培养逻辑能力

第1篇:如何培养逻辑能力范文

关键词: 小学生 逻辑思维能力 培养方法

逻辑思维能力是指遵守逻辑规律,正确运用各种思维形式进行思维活动的能力。《数学课程标准》反复强调:“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的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因而,培养小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是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它是正确认识事物、掌握知识和创造性地工作所必不可少的能力之一。结合平时的教学实践,我们认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培养小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一、分析比较法

分析比较是发展小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重要方法,它能使小学生温故知新、广思博取,在同中见异,从异中求同。

如在“质数和合数”概念教学中,我们先让学生写出一些不为0的自然数,并让学生写出它们的约数。如1、2、3、4、5、9、12、49……针对学生的回答,我们在板书时有意识地按下面三组进行排列:

师:“同学们,请大家仔细观察,上面这几个数的约数有什么特点呢?”老师的话音刚落,学生争先恐后地回答:“它们的约数个数不一样。”师:“不一样在什么地方?请你们具体说说。”生:“1的约数个数只有1个,2、3、5这几个数的约数的个数都有2个,4、12、49这几个数的约数个数最少有3个。”通过观察、分析、比较,学生很容易知道自然数(0除外)可以分成质数、合数和1。由于小学生感知对象间的差异性要比感知对象间的相同点更为容易,因此在观察中先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提出各组自然数(0除外)的约数的个数不同之处,然后再指出每一组的自然数(0除外)的约数的相同之处。

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可以使他们更好地认识、掌握感性的材料,积累直接经验,通过观察、比较、区分感知对象的异同,找出事物的本质属性及联系区别,以形成正确的概念。

二、直观形象法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依据学生的心理特征,常常要借助直观的形象思维,培养学生学会分析、综合、判断和逻辑思维能力。

如教学例题:“一只蚂蚁在长、宽、高分别是4厘米、3厘米、2厘米的长方体一个顶点上开始爬行,如果要达到各个顶点,所经过的路程至少要多少厘米?”解答本题需要有较强的空间想象能力、分析综合判断和逻辑推理能力,我们是这样进行引导的:

(1)画出长方体的示意图(图略)。

(2)示意图分析,蚂蚁应沿着周长最短的两个相对的面的边上(即长方体的棱)爬行才能既到达各个顶点又走了最短的路程。

(3)在沿着周长最短的面的边上爬行时也要尽量选择最短的路程。

(4)综合上述的引导、分析,所得到的爬行路程为18厘米。

教学中,要让学生全面认识理解事物,就要不断地对事物进行分析、综合。分析与综合是彼此相反而又相互联系的过程。在分析与综合遇到困难时,仍然需要具体事物为支柱,有了对具体事物进行分析综合的能力才能依赖具体事物在头脑中进行抽象的分析综合活动。所以在教学中还必须注意直观性原则的贯彻。

三、抽象概括法

抽象是把事物的一般属性或本质属性抽取出来加以考察;概括则是在抽象的基础上,把多种事物的共同一般属性或本质属性联合起来加以考察。在教学中应培养学生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使学生逐步地从具体形象化思维向抽象的逻辑思维过渡。

如教学“加法交换律”时,我们先给出示例:17+18=(?摇?摇?摇?摇);18+17=(?摇?摇?摇?摇)。通过计算结果后发现这两个算式的结果都是35,所以17+18=18+17。同样,15+20=20+15也是这样。还可以让学生举出类似的例子123+234=234+123……从上面的具体的例子中,引导学生从加数和位置与和的大小上进行观察比较,把感性材料中的具体的数逐渐抽象,逐渐提高,逐渐概括,引导学生用数学的语言表达出加法交换律。

同样,小学数学中任一个数,任一个算式、公式、符号、概念或规律都是抽象概括得出的结果。循序渐进地培养训练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有助于学生形成概念,掌握规律和认识关系。

四、判断推理法

判断是对事物情况有所判定的思维形式。推理是由一个或几个已知判断推出新判断的思维形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要培养学生的判断推理能力,使学生学会简单地进行判断推理。

如教学例题“六(3)班有学生48人,其中女生占总人数的37.5%,后来又转来了几位女生,这时女生人数占全班人数的40%,转来了多少位女生?”时,本题的女生人数和全班人数均在变化,在解题时应选择求人数不变的男生人数作为突破口。利用单位“1”的量(标准量)、已知量、所求量与它们对应的分率(百分率)的关系引导学生进行逻辑思维训练。

48×(1-37.5%)……男生人数

男生人数÷(1-40%)……后来的全班人数

后来的全班人数-原来的全班人数=转来的女生人数

列成综合算式:48×(1-37.5%)÷(1-40%)-48

又如教学“小数的性质”时,我们让学生做以下题目:“0.90,0.300,0.0040,50780,102.020,60.06中的零哪些可以去掉?”我们没有让学生简单地一答了事,而是通过不断地追问,使学生将头脑中的演绎推理过程用语言表达出来。

因为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大前提)

0.9、0.3、0.004、1.8、5.78、102.02中,这些“”,都在小数的末尾。

所以这些“0”可以去掉。

第2篇:如何培养逻辑能力范文

【关键词】 农村小学生 数学逻辑思维能力 培养建议

【中图分类号】 G4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2)05(b)-0135-01

农村人口,在我国人口总数上占据了较大比重,因此,农村小学生的教育工作是不容忽视的,加强农村小学生教育工作的开展,有助于提升我国人口的综合素质,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更全面的人才资源。

数学课程,同小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从简单的单位运算到较为复杂的程式计算,在生活中都有较为广泛的应用。数学课程,强调的是逻辑思维能力,面对目前农村小学数学的教学质量低下的问题,首先需要解决的便是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方面的提高。

1 我国农村小学生数学教育现状

在关于农村小学数学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农村的小学数学教学存在着很多问题,教学现状不容乐观,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都不符合我国新课改的理念。

1.1 传统教育教学方式根深蒂固

农村小学数学教育,对传统教育教学方式过于依赖,缺乏教学手段的突破和创新,数学教育单纯为应试教育而存在。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不少教师主要以演讲教育知识为主,仅仅依靠讲题和做题来提升和巩固学生的数学知识,依靠固定的模式来获得标准而唯一的答案。这种教学模式使学生的思维过于封闭化,无法提升学生的数学素质,同我国新课改的目标差之甚远。

1.2 教育教学方式的单一性

解题,是农村小学数学教育的唯一途径,使学生陷进了数学符号和数学程式中,不停地演算,不断的重复,仅仅是学到了呆板的数学知识,掌握了基本的数学内容,严重阻碍了学生数学能力的发展及个人能力的提升。

但却不知道数学与生活有什么联系。

1.3 教学模式同生活缺乏联系

数学来源于生活,而服务于生活。过于陈旧的教学模式,使学生的学习内容完全同现实生活脱轨,同生活缺乏适当的联系。学生在课堂上所能够学习到的内容,往往只能做到对相关习题的解答,却无法应用于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解决, 失去了数学知识的本质功能,数学教育完全成为了应试教育。

新课标有关于数学教育的内容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建议数学教育应该从学生普遍结仇到的生活及感兴趣的事物出发,在快乐和贴近于生活的环境中了解数学、理解数学和掌握数学,从而真正达到培养学生数学能力的目的。

2 培养农村小学生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相关措施

2.1 合理运用生活实例,讲解数学知识

数学教育应该同现实生活紧密联系。在数学课堂上,老师应该多引入实际生活中所遇到的先关问题,结合数学知识进行讲解和解答。生活中所遇到的问题都是学生所熟悉的,这样更能迎合学生的心理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且通过这种教学方法,能够促进学生主动去思考问题,找到合理的解决方式,达到促进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提升的目的。

2.2 弱化数学知识的抽象性

许多数学知识都是非常抽象化的,由于小学生的理解能力有限,导致了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和掌握都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我们需要用实际事物或教育技巧来弱化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便于学生的理解,也利于学生思维逻辑能力的培养。

例如在长度单位一课上,老师需要带领学生去掌握米、厘米等单位的长度关系。然而这些数字单位都是比较抽象的,凭借学生的想象是完全无法真正去掌握这些知识的。

2.3 合作式学习模式,加强学生间的合作交流

老师应该彻底转变原有的教学模式,从学生独立解答的学习模式改变为小组合作式的学习模式,这样,可以使困难复杂的问题变的更容易解决,使学生的角色发生改变,掌握解题技巧的学生能够以老师的身份讲解给其他同学听,以他们的理解方式来传授解题技巧,能够使其他同学更容易了解,从而促进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2.4 数学作业布置的技巧

数学作业的功能是巩固学生所掌握的数学知识,加强学生的记忆力,因此,我们必须采用合适的作业布置技巧,达到优化学生能力的目的。

数学作业可以是学生独立解决,在布置这类作业时,要注意困难度较高的作业所占比例适当减少。数学作业是巩固为主,提升为辅,由于困难度较高的作业能够解决的人数相对较少,这样会使学生产生对作业的厌恶情绪,是作业的意义大大减弱,适得其反。

对于较为困难的数学问题,对于学生的能力提升是有一定帮助的,所以,老师可以要求学生采取互动讨论的方式进行数学问题的解答,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发挥自己所擅长的能力,共同解决数学问题,既能够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又能够提高学生团队合作意义,做到全面发展。

总结

数学教育,同学生生活密切相关,优质的教育手段能够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逻辑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智力发育和整体素质的提升。农村小学数学课堂,要不断扩大数学教学的信息量,紧密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认真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的意识,才能为学生今后的生活和工作服好务,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更全面的人才。

参考文献

第3篇:如何培养逻辑能力范文

关键词:小学数学;逻辑思维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8-344-01

九年义务教育中的小学数学课程,教学的出发点为促进学生和谐、持续以及全面的发展。小学数学教学不仅应当切实的遵循和掌握学生对小学数学知识学习的心态和心理规律,还应当充分地考虑小学数学教学的特点,重点强调从实际生活出发,让学生将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经历有机地结合与联系起来,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抽象为与之相应的数学模型,并且对其进行正确的应用和解释,从而让学生对数学有一个正确的理解。此外,在价值观、情感态度和思维能力等诸多方面,学生也能够得以发展与进步。其中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进行培养是当今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任务,所以,教师应当在日常教学中制定出科学的教学策略,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以促进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一、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思维活跃起来

小学生刚接触数学,开始会对数学颇有些喜好,对数学充满好奇。他们的好奇往往是表现在对一些新鲜事物,自己不懂的东西有一种突如其来的感觉,他们总爱问个为什么,或者异想天开,教师要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激发求知欲,这是学生主动观察、思考探索事物的强大动力,是兴趣的先导。利用他们的好奇心,教师把一些教学内容转化为有趣的问题,吸引住学生,从而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例如:我在教元、角、分时,我问:同学们,你们上超市买东西,要带什么去呀?同学们大声说:“钱”。很多孩子很快从口袋里拿出钱来。有10元、5元的,有5角、2角、1角的,也有拿出少见的分币和100元大钞。看着那么多的钱,有些学生眼睛发亮了,他们的兴趣点被挑了起来。这时,我亲切地对学生们说:“你们都认识这些钱,因为我们经常看到、用到。但是你知道如何用它去买东西吗?你们知道该如何换算吗?”孩子们一下子懵了,我适时的说:“那么我们今天就来学习如何换算这些钱,好吗?”通过这样的设置,孩子们特感兴趣,他们也就很自然的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中去。教师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和新鲜感,使他们的求知欲在好奇心的驱动下,由潜伏状态转入活跃状态,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逻辑思维的积极性。

二、设置数学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

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当中,教师要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为目的,进行问题的设置,通过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发现新的数学规律,找到解决问题的瓣方法。教师在设置问题之时,坚决不可将所有的重点都暴露出来,要引导学生自己一步一步也进行开发。教师在学生自主学习活动当中应当扮演一个引导者的角色,引导学生主动思考与分析,使学生自主探究新的数学知识。学生通过独立思考与自主学习所获得的知识,会具有更为深刻的印象。因此,在日常的小学数学教学过程当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动手动脑,全身心地投入到思维逻辑锻炼当中。比如说在学习《正方体表面积》的时候,教师提出问题:“正方体的表面积指的是什么呢?怎么计算呢?什么样的计算方法最简单的呢?”学生会以教师的问题为引导点进行自主思考。教师要在学生思考的过程中对学生的表情进行观察,当学生出现困惑的表情之时,教师可以给出一点指引。“正方体是一个立体图形,如果同学们难以想象,可以动手做一个正方体进行观察,方便计算。”这样的引导会使学生动起手来,在动手的过程中动脑思考正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当学生完成正方体模型的制作并且一些思考成果的时候,教师可以说:“同学们,你们试着将制作好的正方体拆开观察一下,它是一个怎样的平面图形呢,它的面积与正方体的表面积有什么关系呢?”在教师一个个问题的引导之下,学生会在自主动手与独立思考的促进之下完成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其逻辑思维能力与探究能力得到了真切的锻炼。

三、加强数学训练,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第4篇:如何培养逻辑能力范文

关键词: 物理教学 逻辑推理 能力培养

案例一: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是初中物理教学的重点。学生通过实验总结出当u>2f,2f>u>f,u

学生通过实验总结出当u>2f时凸透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当2f>u>f时凸透镜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此时让学生分析凸透镜可成倒立、等大的实像吗?引导学生推理分析,当蜡烛逐渐向凸透镜靠拢的过程中,像逐渐变大,由缩小到放大,肯定在某一位置凸透镜成倒立、等大的实像。再进一步追问:当u满足什么条件可成倒立、等大的实像呢?不难得出“当u=2f可成倒立、等大的实像”。当u=f时,可提示学生蜡烛就放在凸透镜的焦点上,根据凸透镜对光的作用和光路可逆原理,可得出经凸透镜折射后的光线是平行光,光线不能会聚,其反向延长线也不能相交,所以此时凸透镜不成像。在此之后可以引导学生继续用推理的方法分析,在U>f时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会会聚,所以成实像,U

案例二:在探究影响斜面机械效率的实验中,学生通过实验总结出斜面的倾斜程度越大,机械效率越高;斜面越光滑,机械效率越高。学生很难理解斜面的倾斜程度对机械效率的影响,在教学中可尝试用极限的思维帮助学生进行推理,帮助学生理解。

学生通过实验方法总结出了“斜面的倾斜程度越大,机械效率越高”的结论。这时可以引导学生用推理的方法分析:若木板水平放置,即斜面的倾角为零,此时的有用功为零,所以机械效率为零;若木板竖直放置,即斜面的倾角为90度,此时的有用功等于总功,所以机械效率为1。然后引导学生分析得出斜面的倾斜程度越大,机械效率越高。

案例三:在完成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实验后,如何降低台阶,引导学生进行推理,真正暴露物体不受力的本性,是本节课的难点。实验收集数据如下:

引导学生分析下表可得出结论:平面越光滑,小车运动的距离越远,这说明小车受到的阻力越小,速度减小得越慢。然后引导学生推理,具体推理过程如下:

师:若木板表面绝对光滑,小车所受阻力为零,小车的速度将会怎样变化?小车将会怎样运动?

生:小车的速度不会减慢,将以恒定不变的速度永远运动下去。

师:请画出此时小车的受力示意图(让学生明白此时小车还受到重力和支持力)。

师:木板不可能无限长,当小车运动到木板末端时,若重力和支持力同时消失,小车会掉下来吗?此时小车受力吗?小车将怎样运动?

生:不会掉下来,此时小车不受力,将会做匀速直线运动。

师:那么我们可总结出当运动的物体不受力时,将会怎样运动?

生:将会做匀速直线运动。

通过上述推理,绝大多数同学能理解“运动的物体不受力时,将会做匀速直线运动”,达到较好的效果。

总之,初中物理教师要善于深挖教材,在日常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将对他们终生受益。

参考文献:

[1]阮英歌.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归纳推理能力的实验研究[J].首都师范大学,2008.

第5篇:如何培养逻辑能力范文

【关键词】初中数学 课堂教学 逻辑思维 能力培养

逻辑思维指的是借助概念、推理、判断等方式进行探索思考,是一种有步骤、科学性、渐进式的思维方式,也是新时代人才必备的一种重要能力。在初中数学课堂实践中,教师可以从以下三大方面入手,加强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升。

一、概念教学环环相扣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第一,数学学科的特点是多公式、定理和定义,这些抽象的内容让学生觉得枯燥难懂,往往会产生惧怕或者厌倦情绪。其实,数学知识具有很强的逻辑性,每一个知识模块之间都有紧密的联系,学生只要把握规律,找准新旧知识间的联系点,就会很容易记忆掌握。针对这一问题,初中数学师应在课前做好充分准备,预先总结课堂教学重点,并设计出良好的知识引入,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网络,以便学生进行灵活的知识转换和改组,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第二,在讲授概念类知识时,要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首先让学生熟悉掌握数学概念的最基本内涵、外延和不同知识点间的区别联系,然后再引导学生进行推理。例如,在讲

授“长方体”的相关内容时,教师可以通过教具向同学展示什么是长方体,并让其观察思考长方体的形状特点,进而总结长方体的概念 : 底面为矩形的直四棱柱体即是长方体 ; 接

着顺势介绍出长方体也属于棱柱的一种,再自然地过渡到棱柱属性和特征知识,拓展学生的思维。

第三,教师在讲授知识时要注意顾及学生的基础水平和接受能力,尊重不同学生的个体化差异。对于抽象复杂的知识导入,可以利用直观的教学模式,从学生现有的认知和生活经验出发,有目的地引入概念,激发学生探索欲望,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中主动思考,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认识。

二、加强逻辑思维能力重在引导贵在启发

传统的教育模式中,教师总是习惯于灌输式的课堂讲解,学生被动的接受、记忆,没有思考过程,学生对知识得不到深度理解。素质教学提倡发挥学生的课堂主体性作用,教师

的课堂教学应侧重中对学生的引导和帮助,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找到学习的方法和技巧,从而提高逻辑推理和探究能力。对此,在初中数学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从下述三个方面引导和启发学生 :

第一,思维系统化。课堂教学时,多搜集一些感性素材,帮助学生深度理解数学知识完成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转变,并在新旧知识转换过程中,引导学生不断迁移、反复转化融

合,最终形成完整的知识网络结构。

第二,正确的思维方向。同一道数学题目有时候会有多少中解答思路和方法,只有把握正确的思维方向,才能节约时间,提高学习效率。日常教学中首先要强化学生对概念、

公式、法则的应用理解,并能够综合应用,举一反三,使学生正真做到灵活应变、学以致用。

第三,良好的思维品质。首先,要多引导学生进行新旧知识的联系和对比,在加深理解记忆的同时,培养思维的开阔性和深刻性 ; 其次,在课堂教学中,要多将理论知识与生

活实践相联系,鼓励学生多思考、多探索、多应用,在一系列的实践学习过程中培养思维的独立性和创新性。

三、有意识地培养、有目的地训练

逻辑思维能力的形成以及发展贯穿于数学教学每个阶段、每个活动中,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需要有耐心,也要更细心,抓住一切可利用的机会对学生进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和训练。

第一,重视课后复习。课后复习的主要目的是强化巩固学生的旧有知识。复习过重中,教师要帮助学生进行知识的横向和纵向梳理,把零散的知识串联到一起,逐步建立并完善知识体系,加之反复训练,只有在熟练掌握后才能触类旁通,举一反三,以利于拓展学生形成多样、灵活的逻辑思维。

第二,加强解题训练,培养思维能力。无论教师运用什么方法、教学技能多高超,都不能忽视解题训练这一重要环节,俗话说熟能生巧,如果学生基础知识生疏薄弱,也就根本无从谈及逻辑思维能力的提升。在带领学生解题训练时,可以由简入难,阶梯式强化、训练,具体方法如下 : (1)理解题意,强化逻辑思维密度。一个完整的思维活动要经过信息传达、接受、存贮、加工四个步骤,只有有效地控制教学过程,传达题干信息内容,才能激发学生的思维,强化思维密度。因此,在解题训练时,要先帮助学生深入分析题干信息,在学生形成了清晰的解题思路后再引导其动笔完成,切记盲目求快。 (2) 鼓励一题多解, 培养求异思维。教学过程中,教师会发现很多学生在解题时无从下手,找不问题的切入点。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就是学生的逻辑思维闭塞狭窄。因此在解题训练时,教师需要细心观察,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同时多鼓励学生探究不同的解题思路和方法,开放学生的智力,培养创新和求异思维。

第三,养成勤于思考的好习惯。在传统观的教学模式中,教师总习惯于为学生安排好学习内容和计划,这种包办代替的方法剥夺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地位,其创新性被扼制,思维得不到有效训练。在新课程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初中数学教师一定要及时转变观念,鼓励学生多质疑、多提问、多思考,让他们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体会到成就感,从而养成自觉思维的好习惯。

综上所述,逻辑思维能力是初中学生学好数学课程必备基本素养,对学生提升数学学习效率,树立科学的数学观念具有重大意义。在中国教育事业创新变革的大背景下,初中数学教师应及时转变教育理念,重视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以推进中国素质教育的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卢秋华 . 优质的学生智力,从逻辑思维教育起步 [J]. 读与写(教育教学刊) ,2014(11)

第6篇:如何培养逻辑能力范文

【关键词】小学数学 课堂教学 培养 逻辑思维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9-0128-01

在实际的教学和发展过程中,逻辑思维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存在很大差异,逻辑思维能力主要是通过对事物的贯彻、分析和理解进行掌握,并逐步进行推理所掌握的一项能力,在学生的发展和学习过程中,这也是学生必须要掌握的一项基本能力,因此在进行小学数学教育的过程中,教师更应该对这一能力的培养引起更大的关注和重视,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学习数学的技能。因此在新课标提出的背景下,教师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应该不断对教学的计划和策略进行完善,通过采用有效的教学方式更好的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进行培养和提升,为今后学生进行数学的学习起到更大而帮助和促进作用。

一、加强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小学生在年龄上还比较小,因此在思维的发展过程中主要是以形象思维方式为主,而逻辑思维能力还有很大的欠缺。那么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在对学生逻辑思维进行培养和发展的过程中,就应该更好的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研究和分析,抓住小学生思维的主要特点和方式,适当的对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进行提升和完善[1]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将比较抽象的知识通过比较直观的方式进行展现,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对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进行有效的提升。比如学生刚刚进入小学进行学习的过程中,在对自然数10的组成进行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自行准备10张纸,让学生自由的对纸进行组合,并且只能将这些纸摆成两组,看看究竟有几种方式。通过这种动手操作的方式,我们能更好的对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进行激发,同时学生在实际动手的操作过程中,教师还在不断对学生进行指导和帮助,因此学生的能力能够得到很好地发展和提升。在教学任务完成的同时,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二、重视问题的提出

在数学教学的本质上来讲,数学知识本身也是一项十分复杂的思维活动方式。在开展数学教学的过程中,也是教师帮助学生不断发现问题,并且对问题进行解决的重要环节。因此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讲解的过程中,也是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进行培养的重要过程。所以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在实际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更应该对课堂中的每一个环节进行重视。尤其是学生在遇到不懂的问题时,教师应该积极的鼓励学生对问题进行提出,这样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才能更准确的掌握学生实际情况和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因此在学生提出问题的时候,教师首先应该给予学生适当的鼓励,让学生觉得提问题是一个值得赞扬和鼓励的行为,这样学生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才能更勇敢的对问题进行提出。在问题提出以后,教师也要正确的认识和对问题进行解决,帮助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更好的对自身的逻辑思维能力进行提升和发展,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分析和思考[2] 。

三、采用适当的教学方式,对教学课程进行精心的设计

首先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不应该被传统的教学理念所影响,在新课改提出的今天,很多先进的教学方法都被广泛的应用在教学的过程中,因此这也要求小学数学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学的方法进行选择,同时在教学开展之前,教师还应该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无论是在教学计划的制订过程中还是在目标的制订过程中,都要和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相适应,这样才能更好的对学生的数学能力和水平进行提升,同时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也起到了更大的帮助作用[3] 。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职责和工作是十分重要的,不仅对学生今后数学能力的提升和发展起着重要的帮助和影响,同时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完善和发展也起到了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因此针对这种情况,在今后教学活动的开展过程中,教师更应该有针对性的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进行提升和发展,帮助学生在进行的学习过程中起到更大的帮助作用。因此在今后的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更好的发挥自身的作用,帮助和引导学生向着更好的发展方向进行进步和提升。

参考文献:

[1]范春燕.小学数学教学中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探究[J].速读(下旬),2015,36(9):121-121.

[2]章细平.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与训练[J].学园,2014,14(31):134-134.

[3]周建莲.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22(9):92.

作者简介:

第7篇:如何培养逻辑能力范文

【关键词】小学数学;逻辑思维;课堂气氛;概念

要在小学数学课堂上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教师要在教学活动中指导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发言,说出自己的迷惑之初,课堂教学的进程就其本质来说是师生思维共同活动的过程,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过程。课堂教学的进程就其本质来说是师生思维共同活动的过程,小学阶段是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发展的重要阶段。

一、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最好的老师,通过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数学兴趣,从而初步开发小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小学生因为年龄小,好动活跃,好奇心强,正是处于兴趣广泛的时候,很容易产生疑问提出问题,但因为数学是一门复杂抽象的课程,小学生很难集中注意力。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时刻抓住学习的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更多的参与到课堂中来,增强学习的愉悦感。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合理安排教学,为学生营造良好活跃的学习氛围。例如,在对乘除法的教学中,数字与数字相乘就是数字的叠加几次,开展运算的课堂讨论。通过讨论互动加强学生的参与度,教师只作为引导者,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初步开发小学生的逻辑思维。

二、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与独立思考能力,是其数学思维逻辑能力的重要构成要素。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当中,教师要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为目的,进行问题的设置。通过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发现新的数学规律,找到解决问题的瓣方法。自主式学习方式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与思维逻辑能力的形成。教师在设置问题之时,坚决不可将所有的重点都暴露出来,要引导学生自己一步一步也进行开发。教师在学生自主学习活动当中应当扮演一个引导者的角色,引导学生思考与分析,使学生自主探究新的数学知识。学生通过独立思考与自主学习所获得的知识,会具有更为深刻的印象。因此,在日常的小学数学教学过程当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动手动脑,全身心地投入到思维逻辑锻炼当中。

比如说在学习《正方体表面积》的时候,教师提出问题:“正方体的表面积指的是什么呢?怎么计算呢?什么样的计算方法最简单的呢?”学生会以教师的问题为引导点进行自主思考。教师要在学生思考的过程中对学生的表情进行观察,当学生出现困惑的表情之时,教师可以给出一点指引。“正方体是一个立体图形,如果同学们难以想象,可以动手做一个正方体进行观察,方便计算。”这样的引导会使学生动起手来,在动手的过程中动脑思考正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当学生完成正方体模型的制作并且一些思考成果的时候,教师可以说:“同学们,你们试着将制作好的正方体拆开观察一下,它是一个怎样的平面图形呢,它的面积与正方体的表面积有什么关系呢?”在教师一个个问题的引导之下,学生会在自主动手与独立思考的促进之下完成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其逻辑思维能力与探究能力得到了真切的锻炼。

三、加强训练,培养发散思维

课堂练习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将所学到的知识在实践中加以应用,检验自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程度,给教师反馈信息,以便教师进行纠错和指导。教材上传统的习题,可以使学生掌握熟练的解题技能,但为了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数学教师还会适当编设一些课堂练习题。教师在对待学生课堂练习上要注意以下几点:应在重点练习题的解题依据处设问;在解题错误的错因处设问;在提示知识内在联系,探求知识规律处设问;在易混知识处设问;启发学生如何综合运用新旧知识;引导学生进行思维转折;在各个环节的衔接处做到承上启下。习题训练的重要性自然无需赘述,关键是在融会贯通。数学学习,一定避免出现做一题会一题的死套,重要的不是练习中个别出现的答案,而是具有普适性的思路方法,举一反三,人尽皆知,就是使学生所学的新知与旧知发生联系,培养学生举一反三、闻一知十、触类旁通的学习能力,有助于提高记忆和学习效率,发展学生综合运用的能力。在这一过程中就是逻辑思维中发散思维的培养,发散思维是求异思维,它从一点出发,沿着多方向达到思维目标,是创造性思维的最主要的特点。它不强调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也不追求解决问题的唯一正确答案,采用探索、转化和变换、迁移、组合和分解等方法,从同一问题沿不同的角度思考,提出不同答案。培养这种思维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求异性、创新性,因此在教学中,要加强对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

四、结论

在数学课堂上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运用各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效果和水平,初步逻辑能力的形成,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引导是否到位。判断学生逻辑思维的提高即对事物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推理的能力,采用科学的逻辑学法,准确而有条理地表达自己思维过程的能力。老师在这方面要多加关注学生。

【参考文献】

第8篇:如何培养逻辑能力范文

关键词:应用题 培养 逻辑思维能力

一、抓一个“补”字,初步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

“补”就是给不完整的题目补条件、补问题,使其成为一步或两步计算的应用题。补条件、补问题的练习能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应用题的结构和数量关系,初步培养学生从条件出发来考虑问题和从问题出发来考虑条件的综合、分析的思维能力。如:小明家养了18只小鸡,9只大鸡,?要求学生根据条件分析数量关系,补充问题。有的学生说:“小鸡18只是部分数,大鸡9只是另一部分数,可补求总数的问题。”这时教师再问:“还可补充什么问题呢?”有的学生说:“小鸡的只数和大鸡的只数相比,小鸡的只数是大数,大鸡的只数是小数,可补出相差的问题。”还有的说:“小鸡的只数和大鸡的只数相比,大鸡的只数是一倍数,小鸡的只数是几倍数,可补求倍数的问题。”这种由条件补充问题的过程正是综合的过程。又如:,黑兔有3只,白兔和黑兔一共有几只?这题缺少什么条件?要求白兔和黑兔一共有几只?必须知道哪两个条件?(白兔的只数和黑兔的只数),黑兔的只数已知道了,必须补上白兔的只数。这种由问题想条件的过程是分析过程。教师经常有意识地训练学生由条件补出问题,由问题补出条件,不仅使学生对应用题的结构有了明确的认识,而且也培养了学生综合、分析的思维能力。

二、抓一个“比”字,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能力

“比”就是比较。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比较是一切理解与思维的基础,我们正是通过比较来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通过比较,我们可以把相似、相近的应用题知识区别开来,找出它们的差异,从而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教学时,我充分利用教材引导学生观察、比较,找出两道题的相同点与不同点。如第二册88页例7:①有红花9朵,黄花6朵,黄花比红花少几朵?②有红花9朵,黄花比红花少3朵,黄花有几朵?先引导学生通过题面观察、比较答出:两题中有一个条件是相同的,即红花9朵,另一个条件和问题不同。再让学生结合直观图,观察两题有何相同与异同的地方:①题里的第二个条件就是②题里的问题;①题里的问题在②题里变成了条件。因此,解题时应根据条件和问题确立解答方法。最后再从结构比较两题:从条件看,都是已知红花多、黄花少,多的红花可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和黄花同样多的部分,另一部分是红花比黄花多的部分。由此可得:题①是求黄花比红花少几朵,要从红花里去掉与黄花同样多的部分,剩下的就是红花比黄花多的部分,也就是黄花比红花少的部分,即“9-6=3(朵)”。题②是求有多少朵黄花,要从红花的部分去掉红花比黄花多的部分,就是红花与黄花同样多的部分,也是黄花的朵数,即“9-3=6(朵)”。这样的观察、比较,使学生对两类应用题的结构和数量关系更加明确,培养了学生的观察、比较能力。

三、抓一个“画”字,初步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

“画”就是用直观图形把应用题的条件和问题形象的表示出来。使学生获得充分的感性材料和丰富的表象,教师给予抽象、概括,学生认识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阶段,从而抽象、概括能力得到培养。

四、抓一个“问”字,初步培养学生的判断、推理能力

“问”就是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回答。

1、抓住关键句子,进行判断推理训练:①苹果比梨多5个,谁多?(苹果多)苹果可分为哪两部分?(一部分和梨同样多,另一部分是比梨多的部分)②冬瓜比南瓜少3个,谁多?(南瓜多)南瓜可分为哪两部分?(一部分和冬瓜同样多,另一部分是比冬瓜多的部分)上述两例,第一问是引导学生依据“比多”、“比少”应用题知识直接作出判断。第二问是依据作出的判断,推论出多的数中可以分为哪两部分,这种练习方式,既强化了低年级应用题的重点与难点,又发展了学生的判断、推理能力。

2、提出连续性问题,进行判断、推理训练如,二年级有28人,要开展课外活动,平均分成4个组,每组有多少人?①这题说了件什么事?告诉条件是什么?问题是什么?②求每组的人数,实际应当求什么?(把总人数平均分成几份,每份是多少);③把总数平均分成几份?用什么方法求?除法);④怎样列式呢?(28÷4)。这4个小问题的设计旨在揭示算式“28÷4”的由来,学生回答的过程是一个判断、推理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不但解决了问题(列出算式28÷4),而且受到判断、推理训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思路,展现推理过程。让学生在经常地训练中掌握判断、推理方法,逐步地能够独立地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五、抓一个“变”字,初步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敏捷性

第9篇:如何培养逻辑能力范文

首先,要更新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纵观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就是一部创新的历史。社会每前进一步,都是创新的结果,“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②而大学生是民族复兴的生力军,因此,必须加强对大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但是,长期以来形成的传统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严重束缚着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头脑,制约着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实现,影响了创造性人才的培养。要彻底改变这一状况,就必须转变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应该说,在我国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的发展中,从强调专业教育到强调通才教育,这实际上就是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转变,现在又适时提出培养创新型人才,更是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巨大进步。但是这种全新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全面贯彻,还需要一个过程,这就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必须尽快地接受现代化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树立起新的教育观、人才观、质量观,真正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要把对“学历”的注重转向对“能力”的注重。通过普通逻辑的学习,能够使人思维敏捷,反应灵敏,正如恩格斯所说的那样,没有正确的思维,没有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甚至连两个简单的事实都无法联系起来,更谈不上科学研究,谈不上知识的创新、技术的发明。所以,在普通逻辑的教学过程中必须更新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注重对大学生进行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和训练。

其次,要对教学内容进行改造。逻辑学教师必须明确,逻辑学教学的目的不是要培养少数逻辑学家,而是为了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普通逻辑教学的目标就是要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锻炼思维技巧,运用逻辑这一工具去探索真理,获取新的知识;同时,它作为一种工具,还可以指导学生去正确地表达和论证思想。因此,逻辑学教学一定要正确处理理论性知识和实践性知识的关系,要高度重视对学生的逻辑思维的训练,善于从思维的实际出发引申出理论知识,并能成功地将理论知识与人们的日常思维结合起来,解决实际思维活动中存在的问题。所以说,在教学中要尽可能精简对理论内容的阐释,适当增加应用理论知识来分析解决问题的内容。

再次,要改革教学方法。大学生学习普通逻辑,一个极为重要的方面就是要使他们学会获取知识、运用知识、创新知识,使他们学会正确思维,提高创新思维能力。正如爱因斯坦所说:发展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能力,应该始终放在首位,而不应当把获得专业知识放在首位。但是,长期以来,绝大多数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多数时间是以讲解式的教学方法授课,教师在规定的时间里通过对教材内容的条分缕析,把知识传授给学生。这种教学方法虽然有它的长处,但其不足也显而易见,主要有两点:一是讲解式的教学方法着眼教师,教师完全是以自己设定的认知水平来讲解,容易忽视学生的认知背景、认知速度、认知策略的差异性。往往有许多学生跟不上教师的思维。二是学生在以教师讲解为中心的课堂中学习,只需听从教师的分析,自己往往是被动地接受、消化。这样就使学生丧失了主动求知的技能,创新思维能力得不到培养,导致学生有依赖心理,难以完成教学任务和实现逻辑学科的教学目标。那么,究竟该如何教学呢?笔者认为,在课堂教学中要抓住四点:

第一,通过“情趣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兴趣,使每个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情趣教学法,简单地说是指以师生情感为纽带,以兴趣为动力的课堂教学模式。其目的是优化课堂教学设计,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努力创造和谐、民主、活跃的课堂气氛,力求使课堂教学达到生动、互动、主动的教学效果。情趣教学法的核心就是:以满足学生学习需求为基础,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语言交际能力为目标的一种教学方法。逻辑学是一门比较抽象枯燥的学科,其特点是内容高度抽象、内在联系密切,如果我们不注意理论联系实际,不注意用生动的实例去进行教学,只是单纯地从概念到概念、从公式到公式、从符号到符号进行推导,那只会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能力培养就无从谈起。要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就必须改变教学上从理论到理论的呆板教学方法,寓抽象的逻辑理论于现实事例之中,通过生动的事例和教师的情绪,去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能在愉快的心境中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这就要求,在逻辑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用自己的真情去感染学生,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要努力创造轻松、和谐、风趣、愉快的课堂气氛,满足学生的情感需求,绝不能拘泥于逻辑的符号化、形式化,绝不能拘泥于平铺直叙、毫无生机的理论阐释。通过激发学生学习逻辑的兴趣,从而达到提高他们自觉运用逻辑工具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二,要注重采取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学会吸收信息、处理信息。逻辑学教学的过程也就是学生思维不断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学生思维能力发展的程度对于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果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思维能力是在思考过程中发展和提高的,因此,在普通逻辑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不仅要以问题激发学生探究的精神,更要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培养学生大胆质疑、开拓创新的精神,培养其思维的创新性和深刻性。启发式教学方法要求教师首先提供问题或含有问题的材料,材料或问题的选择要有典型性;其次,要做到五个“要”,即:要让学生去发现问题,要让学生大胆猜测,要让学生去解决疑难问题,要让学生去总结规律,要千方百计去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再次,要适时做出问题总结,使学生明确讨论所包含的科学原理或有关方法。比如,在讲授同素材直言命题之间的关系这一知识点时,就不要直接把结论告诉学生,而是向学生提供A、E、I、O四种命题在全同关系、真包含关系和真包含于关系、交叉关系、全异关系四种关系下的真假情况,让学生自己总结出同素材的A、E、I、O四种命题之间的真假关系。这样让学生经历比较、归纳、猜想和检验等一系列探索过程,就会使学生了解结论的由来,强化对逻辑规则的理解和记忆,还可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今后的科学发现奠定基础。

第三,要注重实践教学。通过实践,帮助学生将学到的逻辑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促使知识的迁移,把知识转化为能力,提高应用水平。逻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的一个切入点就是从练习题入手,启发学生以基本题为基础,进行一题多变、一题多用、一题多解和多题一解。同时引导学生通过联想、类比、发散、假设等多种思维方式,运用多种方法从不同角度、不同途径进行解题。鼓励学生对解题的多种方法进行比较、筛选、改进、优化,以求最佳的解题思路,从而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做到讲实例以理论为指导,讲理论以应用为基础;还可以通过开展演讲辩论比赛、逻辑基础知识竞赛、逻辑推理智力竞赛、组织法庭辩论观摩等多种实践教学活动,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逻辑思维训练。这些都有助于使抽象的理论变得具体,把枯燥的规则变得生动,有助于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提高,实现逻辑教学的目标。

第四,教学中要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普通逻辑思维能力就是运用概念,作出判断,进行推理的能力,也就是从已知进入未知的能力。在教学中,教师的作用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更重要的在于要教会学生怎么学,最终达到让学生离开学校以后能够完全独立地进行学习研究。钱伟长说:“教学改革更深层的问题还是怎么教与怎么学的问题”,“教,关键在于‘授之以渔’;教书,关键在于教给学生一种学会思考问题的方法。”③所以,教师要注重教给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开启学生的思维,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分析、判断、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把创新思维逐步融入到学生的知识结构中,使学生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创新思维能力的高素质人才。逻辑学教学如果仅仅局限于讲清楚什么是概念、什么是命题,什么是推理,那么学生学完了逻辑学也就只能知道这些。逻辑学本身是最讲求体系结构的一门课程,各章节之间的逻辑联系是理论性教材的典范。概念、命题、推理的知识当然应当讲清楚,但更重要的是要弄清楚这些知识之间的联结方式:为什么概念是逻辑起点,如何明确概念,概念间的关系如何构成判断,判断之间的关系如何构成推理;判断的逻辑性质为什么含在概念间的关系里,推理的规则为什么含在判断的逻辑性质里等。对这些知识之间的联系联结方式的分析与教学,就是学习方法的教学。这样,就能够培养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使他们学会质疑、调查和探究问题,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能力。

总之,在普通逻辑教学中要更新教育观念,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享受到学习知识所带来的乐趣,变强制性教学活动为主动性参与教学活动。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减轻学生负担,提高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注释:

①迟维东:《逻辑方法与创新思维》,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5年。

②:《文选》,人民出版社,2006年。

③钱伟长:《如何培养有创新精神的人》,《新华文摘》,20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