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多媒体教室的主要特征范文

多媒体教室的主要特征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多媒体教室的主要特征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多媒体教室的主要特征

第1篇:多媒体教室的主要特征范文

关键词:军校 教员 基本素质

军队人才培养是军校的基本职能,军校要实现为军队培养高素质人才的目标,就需要高素质的教员队伍,但目前许多教员的教学能力并没有完全适应军革的需要。因此,进一步提高军校教员的业务素质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军校教员应具备掌握学科知识并熟练运用教材能力

军校教员要做好教学工作,首先要具备丰富的学科知识,并了解学科的研究动向,只有这样才能在充分的知识储备的基础上将学科相关知识传授给学员,并使他们了解新的知识动向。其次,要能够对教学过程进行有效的设计,这体现了军校教员应具备的教学设计能力。另外,军校教学的内容既应具有实用性,又应富于创造性更需要实践性。这就要求军校教员在教材的遴选上具有一定的鉴别能力,并且具有对入选教材进行全面分析的能力。

二、军校教员应具备教学研究能力与业务创新能力

军校教员的教学研究能力,主要是指教学实践过程中研究和寻找最有效教学方法的能力。当前教育改革在不断深人,并且对什么是最有效教学模式还没有达成统一的认识,这表明了教学实践探索的不确定性,表明了教学研究能力是军校教员必须不断加强的核心能力,也显示了军校教员在这方面有较大的创造空间。教学研究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军校教员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只有通过持续的教学创新,教师才能在不断变革的环境中有效地把握军校的教学活动。另外,信息膨胀是当今社会的主要特征之一,军校教员的创新就要在在信息化的社会背景具有较高的信息素养。现代教学实施能力不仅包括教师的讲解能力和答疑能力,而且重视其在信息化教学环境下基于问题学习和合作学习等现代教学实施能力。课堂多媒体技术是提高课堂信息容量,延伸军校教员教学实施能力的有力工具。熟练地掌握多媒体教学技术是提高军校教员信息素养和改善教学实施能力的有效途径。

三、军校教员应具备与学员沟通和培养学员终身学习能力

解决学员的思想认识,使学员产生内在的学习动力是提高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从这个角度说,军校教员的教学能力不仅仅体现在课堂上,更重要的是这方面问题的解决依赖于教师与学员进行有效交流和沟通的能力。而充分发挥这种交流、沟通作用的前提是教师要从内心关心学员及他们的学习,要对所有的学员一视同仁,相信所有的学员都能够学习,同时要认识到不同学员个体差异及需求方面的不同,以便能够有针对性地与学员交流。知道知识灌输是传统军校教学模式的主要特征。在知识更新越来越快的今天,学员在学校学习时所获得的知识可是最新的,但当他们步入部队时,这些知识需要适度地更新才能发挥作用,而他们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所受的培养使他们知识更新的能力不足。因此,改变旧有模式,培养学员终身学习的能力是新的教学环境下教员教学能力的重要反映。培养学员终身学习的能力要求军校教员将学员思维能力的培养放在第一位,而把简单的知识传授放在第二位,从而能够通过教学活动培养出学员终身学习的能力。

四、军校教员要具备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能力

德国柏林大学(1809年)的创建标志着中世纪以来仅仅作为知识保存和传播场所的大学开始成为社会知识更新和科学发展的重要场所。柏林大学认为:“在科学研究方面做出杰出成绩的学者,也总是最好和最有能力的教师。”这样的说法虽然有些绝对,但反映了科学研究在高校中的重要地位,以及科学研究能够带来的高校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军校教员的科学研究并不能自然而然地转化为教学能力,它依赖于教员将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能力。此外,军校教员的科研也只有放在教学中才能获得动力。因此,科研和教学活动并不矛盾,但需要军校教员通过适当的手段和途径将两者有效地结合。教学及人才培养是军校的基本职能,智力的高度集中又使科学研究成为军校的核心职能。两种职能并不冲突。最新的前沿知识可以大大改善课堂教学的知识结构,使学员能够了解学科领域的最新知识进展,发展创新思维的能力。科学研究本身具有探索性,在教学的交流过程中,军校教员可以及时发现问题并获得新的灵感。但在我国各军校,这两个方面有相互脱节的现象。改变这种状况,一是将教学与科研的结合作为军校教员绩效考核的重要标准;二是鼓励拥有更丰富成果的教授从事更多的教学活动。军校的学术研究方面还存在一种趋向,即重科学研究、轻教学研究。一些人认为科学研究是对未知领域新知识的探索,需要积极的科学精神,科学活动所获得的新的知识是一种真实的财富,能够有效提高学校的声誉,而教学研究不过是现有工具和方法的组合而已。这种认识是片面的,教学作为军校教育的基本活动,需要创新的教学方法和技能来提高教学的质量。因此,必须强化对教学研究和创新活动的鼓励,把它们提高到与科学研究同等地位对待。

第2篇:多媒体教室的主要特征范文

现代远程教育以师生的“异时空性”或“准永久性分离”为主要特征,因此,通过多种技术媒体联系师生并承载课程内容是有效地开展教与学的必要前提,我们将这种把师生联系起来的媒体称之为教学资源。<<公共行政学>>这门课程的网络资源主要有IP课件、直播课堂、教学辅导、“公共行政学网上教学活动文本”等。我校的学员的分布广泛,来自4县1区,还有部分来自其他地州,他们的学习能力、信息素养、学习习惯都有差异,对教学模式的认同上也有差异,有的学生在偏僻的乡下或是一些特殊的岗位,基本上利用电脑学习的时间和条件并不具备,有的学生具备条件了又不知道如何进行高效的学习,而他们的学习观念、学习能力及学习条件也制约着教学资源的有效应用。比如有一部分学生学习观念没有转变,仍然习惯于看文字教材和等着老师勾画重点,而网上丰富的资源却没想着去利用,有的学生没有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对电脑也仅限于开机关机,这样的话就不可能实时地参加网上学习讨论,而有的学员单位里电脑不能用于上网家里又没有电脑,学校又不可能随时提供上网条件,即使学生想使用多媒体教学资源,也是无法实现的。为此对于学生的学习观念的培养就要从入学第一课开始,让他们明白电大的教学与传统高校的区别,教会他们使用计算机和其他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技能,培养他们自主学习和利用多种媒体教学资源的意识和习惯。另外,学校也尽可能多地为学生提供上网的机会,比如周末尽可能地给开放教育学生提供网络教室、多媒体教室等。与此同时中央电大应该促进资源建设,分校也应该有更多的自建资源,教学资源共建和共享应成为电大办学的突出势和重要特色,应促进资源利用的最大化,不断完善“天网地网结合,三级平台互动”的网络教学环境及教学资源传输系统。实现三级平台统一用户及验证、教学资源授权共享,保证教学资源传输的畅通,以方便使用为出发点,为教学资源的整合和利用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并且从教学资源的有效性上提高利用率。

2.利用多媒体教学

多媒体教学是一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它主要利用文字、实物、图像、声音等多种媒体向学生传递信息。教师在上课前首先制作好符合自己教学设计的幻灯片,采用多媒体的教学方法,能够传递出比传统的教学方法更多的信息量。本学期我们学校新扩建了2间白板教室,极大地便利了教学。在讲授第六章“行政领导”时,我给学生看了保山发展的视频,保山从过去经济发展落后、公益设施滞后的西南边陲小城,发展成今日的保山,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到处可见高楼大厦、人民安居乐业,环境优美,社会和谐,保山像一颗璀璨明珠镶嵌在滇西大地上。保山取得这样惊人的增长和发展与历届政府管理者的科学正确的领导是分不开的。正是各领导集体正确、科学、合理的规划与部署,这些充分展现了公共行政学的重要。我们可以总结出要想高效发展就要不断提高领导能力与服务水平,不断优化各级政府和部门的运作方式和工作流程,同时我们也不能忽视行政效率与领导素质的密切关系,只有个体领导素质达到良好状态并在个体之间形成优化组合,才能从根本上保证领导集体的整体优化高效,才有利于各个部门工作的顺利开展。

3.围绕期末复习范围,重点讲解,提高考试通过率

公共行政学期末考试的题型有:名词解释(20%)、单项选择题(10%)、多项选择题(10%)、简答题(20%)、论述题(40%)。考试的内容均出在网上和文字教学资源中的综合练习题里,只是需要识记的内容过多,有时50题的范围里仅考到1-2题,这使得学生对教学资源产生不信任感,就会影响到教学资源的有效应用。另外,有时网络不畅通,而平台上的教学资源又不够新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制约着现代远程教育教学资源的有效应用。为此教师在整合教学资源时要注重针对性的问题,还要及时反映资源老化的问题。另外本课程的考核由形成性和终结性考核组成,形成性考核共有4次作业,作业1、3和考试题型一致,有5个部分;作业2仅有问答题;作业4是案例题,并进行小组讨论。

4.次作业均注重成

第3篇:多媒体教室的主要特征范文

关键词: 地理新教材 新课改 困惑

地理新教材贯穿了一个“新”字,即用新理念、新信息、新资料、新内容、新方法和新手段研讨地理新问题,注重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体现了一个“合”字,即教材内容与实践活动相配合、人文地理与自然地理相融合、文字与图像相结合;注重了一个“学”字,既特别注重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又强调了教师的学法指导,使学生真正学会、会学;突出了一个“动”,每节教材中都安排有“活动”内容,让学生去动脑、动手、动口,这些内容具有鲜明的启发性和很强的操作性,为学生的思考、讨论、师生交流创造了条件,突出了学生地理分析、综合等创新思维能力的要求;强调了一个“用”字,提供给学生的是与其生活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让学生学习的是生活中有用的地理,让学生去体验、去感悟,并尝试着学以致用。

但随着新课改的推进,不少老师对新课改的理解和实践存在一些困惑。

困惑之一:初高中知识如何衔接。

初中地理重在讲“地”,高中地理重在梳“理”;初中教材在知识结构的系统性上比较薄弱,而高中教材(特别是自然地理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这些规律性的知识)讲究知识结构的系统性、原理的严谨性和推理的逻辑性。这样使得初高中教材在衔接上有些突兀、不自然。比如说初中就已学到地球自转一周为一天,而在高中地理中却指出地球自转一周为23小时56分4秒。

困惑之二:对新教材“三维目标”的要求不易把握。

尽管新课标教材已经减少和降低了知识点的数量与难度,但在三维目标中,“知识和技能”目标仍有被冲淡的可能性。为了留给学生探究的过程和机会,与传统教学相比,教学用时需增加。同样,为了发展学生的价值观,教师也要增加更多的教学用时,以引导学生活动。这样,课堂就不容易达成“知识和技能”的目标。而事实上,三维目标是不能割裂开来的,如何设计适当的学生活动,值得我们进一步探讨。

困惑之三:“探究式”与“接受式”。

目前,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要特征的“探究式”学习方式越来越为人们所关注,并逐渐成为主流的学习方式。其实,作为学习方式之一的“接受式”学习,有机械接受、被动接受、有意义的接受等几种形式。现代教育应该在实践中“执其两端而用之”,那么两端的度该如何把握呢?

困惑之四:对答题思路的多样化和基本思路的疑虑。

地理教学讲究艺术,在授课中不要讲全、讲完、讲死,而是留有余地,让学生自己来填补空白。同一个问题不同学生的答题思路往往是多样的。在教学中,老师们都知道一些问题的基本答题思路,三五分钟一道题就能轻松完成。例如:水稻种植需要的自然条件有哪些?这是农业的区位因素中的自然条件,应从气候、地形、土壤、水源4个方面分析回答。一节课的时间有限,如果老师教学生用基本的答题思路去解决问题,那么教学内容就会很顺利地完成。而如果教师要求学生开放性地思索回答,学生就会有各种各样的答题思路。如果每一节课都要启发学生探究答题思路,那么一节课下来,学生就只能探究两三个问题,教学环节往往不完整,讲到哪里是哪里。

困惑之五:认知交流中的“多媒体霸权”。

多媒体辅助教学进入地理课堂,给地理教学带来了无限生机,化静为动,发展了学生的思维,打破了传统单一的“粉笔、黑板、嘴巴”的教学模式,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但是这也让老师成了放映员,人机对话取代了人际对话,整堂课师生共同被计算机牵着鼻子走。像这样使用多媒体教学的课堂,不但不能提高教学效率,反而成为课堂教学的累赘,其“度”的问题如何把握?再说在一些乡村学校,比如说我校,由于教育经费不足,不能在每一间教室安装多媒体设备,全校只有两三间的多媒体教室,如果每个教师都要上多媒体课的话,这是远远不够的。有的教师为了引入课题,费尽苦心,或拍来录像,或用Authorware制作动画,毕竟不是专业的,搞得非常辛苦。

困惑之六:学生的实际情况不能适应新教材的要求。

第4篇:多媒体教室的主要特征范文

关键词:机械基础;现代化教育技术;应用

《机械基础》是机械类专业的基础课,它的教学成败将直接影响本专业其他课程的理论学习和实践。如何在学习《机械基础》学科中,帮助他们在建立兴趣和学习自信心的同时.激发他们的思维,培养他们的创造能力,这是摆在所有职业学校专业教师面前的重要任务。但在《机械基础》教学实践中的每一次测验、考试之后,教师就会发现已经教过多遍学生本应该掌握的内容,不少学生实际上并未真正懂。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以及如何解决呢?

一、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教师主观教学。现在课堂里传授的各科知识是人类认识的最后结果,课堂教学就是把人类认识的最终结果教给学生。人类认识的最后结果是高度抽象化、概念化、充满分析推理的理性思维形式。在学生这个年龄阶段,他们的认识是以形象思维为主要特征的。科学抽象、理想模型对他们来说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认识方式,在认识上造成了极大的矛盾冲突,导致了教师滔滔不绝、津津乐道,而学生却一窍不通的结果。问题就产生在已经学过多遍且教过多遍的教师,往往很难体会一个初学者在接触新概念、新知识时可能产生的种种错误和误解,以自己的主观想象代替学生的客观实际。从《机械基础》教学来看,职业学校的学生从初中升入职高一般数学等文化基础较差,且实际生活、工作经验不足,对《机械基础》中的有关计算、机械运动机构的工作原理等不能马上充分理解,学习《机械基础》的困难较大,容易产生畏难情绪,害怕学不了,学不好。通过调查发现进入职校学习的学生自信心普遍较弱,有的学生低估自己的潜能.产生严重的自卑心理态势,从而对学习失去兴趣,更谈不上主动性和进取心,得过且过,这对他们的成长十分不利,对学习《机械基础》课程也不利。

(2)教学缺乏反馈。现代控制论告诉人们:对一个系统的有效控制必须取得足够的信息量,反馈是系统优化的关键,没有反馈的系统是无法实现控制和无从优化的。一个系统要高效、稳定,必须通过反馈调控才能实现,因此,《机械基础》教学中的反馈是+分重要的。课堂上的察言观色、个别提问、课外作业、测试考试等,无一不是为了从学生那里取得反馈信息改进教学。由于传统的教学手段费时太多,致使教师无法由此获得足够的信息量以准确、及时地调控自己的教学.使教学成为单向的、缺乏有效反馈的、盲目性极大的低效传输系统。这种缺损的教学带来了可靠性较差、效率不高、质量较低的必然结果。

(3)课堂中角色移位人是能动的个体,学生的学习和个性的发展是机体自我组织的过程,是任何人替代不了的,因此,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教学的主体。但在课堂教学中却出现了另一个颠倒和角色移位:以教师为中心,学生成了被动的接受者,课堂教学是“满堂灌”“一言堂”,一切由教师说了算,扼杀了学生的主动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和发挥。

二、在教学中运用现代化教育技术

(1)运用多媒体技术,按学生的认识规律组织教学现代教育技术以计算机为核心,综合处理文字、图形、图像、声音、动画以及视频等多媒体信息,并使这些信息建立起逻辑连接.以表达更丰富更复杂的思想或方法,这些教学信息能够在短时间内作用于学生的各个感官,使学生产生一种前所未有的深刻感受。当代高新技术,特别是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为《机械基础》教学提供了足够的技术支撑,使传统的“一嘴巴、一支粉笔、简单挂图”的说教变成多感官刺激,使抽象变得具体、形象,使看不见的变成看得见,使静的变成动的。这就使教师有可能为学生创设一个尽可能真实的情景,让学生对《机械基础》认识的最后结果变得生动、有趣、充满魅力,更加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为学生所接受,大大提高《机械基础》教学的质量。《机械基础》课程的特点是概念多、原理多、公式多、图表多。能否使学生真正地理解并掌握基本概念和原理,是学好机械基础这门课程的前提和基础。例如机械基础课程中常见传动机构:平面连杆机构、凸轮机构、步进运动机构等工作原理与实际联系比较紧密,如果照本宣科,学生是很难理解其原理的,无法掌握相应其他对应的知识点。反之采用多媒体课件,可以把枯燥高深的理论通过生动、直观的形式充分展现,同时使教学内容和方法充满新颖性、多样性、趣味性,使他们带着一种好奇心进入教学中,从而使他们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掌握知识要点。例如通过多媒体课件演示曲柄摇杆机构两次共线的运动情况,证明曲柄存在的条件、死点位置、极位夹角、急回特性等问题,感受非常直观,否则你就是费尽口舌也难以讲清原理.难以让学生掌握知识。

(2)构建双向双控的反馈教学模式。若不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再好的教学软件也只能解决优化教学过程的一半问题.即教的一半,教学中依然是教师为中心的一言堂教学模式,只是改变了一种形式,因此必须补上另一半,即学的一半,构建一个双向双控的反馈模式.这样的教学才是完整的。教师和学生都可以从反馈信息中不断调控自己的教和学,这样的控制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控制,而是教师的他控和学生自控的完美结合,必将有效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现代教育技术不仅提供了《机械基础》教学的多媒体技术,同时也提供了《机械基础》教学质量多媒体教学反馈测评系统。

第5篇:多媒体教室的主要特征范文

对于如何强化视觉课堂效果,网络电子设备平台的搭建就是一个很好的举措。追究其原因,就是在于医学教学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操作性,单纯的依靠课堂教授,不可能达到满意的效果。对于网络电子设备平台的搭建,可以很大程度上满足医学课堂在声音、文字以及图片效果上的需求,通过创建一个良好的网络电子设备平台,提升医学教学课堂的有效性。

2.网络电子设备在医学教学中的特点

2.1网络电子设备的多样性

多样性的特点集中体现在网络电子设备存储信息的巨大、种类繁多上。在一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我们必须从众多的信息当中节选出对医学教学有用的信息,通过保障信息的多样性,不断的开阔学的视野,培养学生对新的医学成就的探究,保障学生在学生上的热情。网络电子设备的多样性是网络电子设备平台中的一个基本的特征,是网络电子平台为医学教学提供的功能服务进一步得到发挥先决条件。

2.2网络电子设备的及时性

及时性是指通过网络电子设备平台,可以快速的将学生在学习生的困惑以及教师对学生学习上的相关要求,进行传播,很大程度上避免了由于信息不对称引发的各种问题。网络电子设备的及时性,可以很好的促使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提升医学教学活动的有效性,保障医学教学课程目标的顺利完成。

2.3网络电子设备的自主性

网络电子设备的自主性是指通过在网络电子平台中搭建学生学习考察和课程咨询的版块,让学生随时随地都能够在课前、课后按照用户名和密码,登陆系统,自主的选择相关的医学问题,进行训练。在巩固课程学习的基础之上,通过自我考核来找出知识上的盲点和问题。课程咨询可以帮组学生结合自身的兴趣爱好,选择一些感兴趣的课程进行选修式学习,扩展自己的视野,提升自己的学习能力。

3.网络电子设备平台搭建在医学教学中的运用分析

网络电子设备平台的搭建对于医学教学而言,其作用是极其重要的。就医学课堂教学来讲,通过搭建这样一个电子平台,可以保障教师一边进行课本内容讲解,一遍通过诸如多媒体教室设备的网络电子平台,梳理和总结课本上繁琐的知识要点,让学生学习和掌握起来容易和轻松。尤其遇到一些医学上的名词解释、医学原理,更需要通过网络电子平台,让学生充分理解其中的内在意义和机理。另外,对于解剖学这样操作性很强的学科来讲,必须通过网络电子平台的图像立体功能,形象的展示解剖画面,提升学生对其的理解程度。同时也可以将抽象的画面通过网络电子设备展现出来,弥补学生子实际中无法感触的遗憾。总之,网络电子设备平台的搭建可以达到医学教学资源的共享,强化学生学习这方面知识的能力。

4.结束语

第6篇:多媒体教室的主要特征范文

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内涵及发展

(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内涵 关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内涵,从所查文献看,被引用较多的说法有以下几种:李克东(2001)认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南国农(2002)指出:“信息技术以工具的形式与课程融为一体,将信息技术融入课堂教学系统各要素中,使之成为教师的教学工具,学生的认知工具,重要的教材形态,主要的教学媒体。”刘儒德(2004)认为:“无论在信息技术课程中,还是在其他课程中,都要将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三大功能(作为学习对象、教学工具与学习工具)统一起来,共同服务于对课程各个方面的系统设计、处理和实施,以便更好地完成课程目标。”何克抗(2006)提出:“通过将信息技术有效地融合于各学科的教学过程来营造一种新型教学环境,实现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教与学方式,从而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较充分地发挥出来,使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发生根本性变革,从而使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真正落到实处。”

(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发展 从世界范围看,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计算机辅助教学。20世纪60年代初至80年代中期,主要利用计算机的快速运算、图形动画和仿真等功能辅助教师解决教学中的某些重点、难点;第二阶段是计算机辅助学习,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中期,利用计算机作为学生学习的工具,如使用计算机搜集资料、答疑测试以及帮助安排学习计划等;第三阶段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至今,运用信息技术创建信息化教学环境,培养学生成为具备自主探究、协作共享等能力的创新型人才。

在国内,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践最早出现于基础教育领域。原教育部长陈至立2000年在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上首次指出“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课程的整合,把信息技术融合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中”。2001年,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同年,教育部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明确要求,“高校人才培养,教学的手段和方法必须适应信息技术发展的要求,高等学校要加强校园网、电子图书馆、多媒体教室等数字化教学环境的建设,为广大教师和学生使用信息技术创造条件。国家重点建设的高等学校所开设的必修课程,使用多媒体授课的课时比例应达到30%以上,其他高校应达到15%以上。”至此,信息技术尤其是计算机网络在教育领域逐步应用并普及。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逐渐被广大师生接受,高校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将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相融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广泛实践,实现课程教学与人才培养目标。

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及原则

(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根本目标是为了有效地改善学生学习,提高学习效率。徐万胥(2003)认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的是优化学与教的过程,改善学生的学习。何克抗(2006)提出其目标是培养大批的创新人才。《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在提到高等教育的任务以及保障措施时,多次强调人才培养的方向与信息技术在学习中的应用,如“着力培养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重点扩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鼓励学生利用信息手段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增强运用信息技术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综合以上说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在学生能力培养上可以达到以下目标:一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提高终身学习能力,使学生能熟练获取、分析、加工和利用信息;二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提高实践能力,使学生具备应用能力、职业判断能力、分析与决策能力、沟通能力等。

(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原则 一般而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要素包括具有信息素养的教师与学生、信息化教学内容与资源以及现代信息技术等。既然是多种教学要素的整合,教师就应树立系统化的思想,既能使信息技术的作用在课程教学中得以延伸,又能使课程内容在信息技术应用中得以升华,具体可以遵循以下几个原则:一是教学理念先进性。教师不仅是专业知识的传递者,更应在教学过程中秉承先进的教学思想与学习理论,促进教学效率的提高以及学生全身心的发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发展过程中,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建构主义等学习理论都发挥着重要作用。行为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一个“刺激——反应”的过程,人类的思维是与外界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刺激和反应之间的联结叫做强化,教师通过对环境的“操作”和对行为的“积极强化”,改变学习者的个人行为。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教师可利用多媒体技术从文字、声音、图像等方面强化某知识点的学习。认知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人们通过感觉、知觉得到的,学习是依靠顿悟,而不是依靠尝试与错误来实现的。这种理论强调学习应是主动发现的过程,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教师可利用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课程素材和资源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思考。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者是在一定的情境下,通过协作与资料共享,以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来构建对现实世界的理解与基础。这种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重视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与情境性。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教师可设计特别的教学情境,要求学生基于问题进行探究、协作式学习。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把握学习认知规律、提高学生参与程度,加强整合效果。二是课程教学相关性,指的是整合应与课程自身的性质、特点、教学目标与内容、课程改革方向等密切联系。教师应系统研究课程类型,优化教与学过程,思考信息技术如何发挥优势并为课程教学服务;认识到课程不仅是知识的载体,还是师生共同探求知识的过程,应针对不同的课程实施不同深度与广度的整合。三是信息技术可操作性。目前,各高校都为信息化教学环境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如多媒体教室、网络教学平台等。教师可根据现有的教学条件、学生运用信息技术、网络资源的能力设计教学过程与环节。

三、审计学课程教学现状

(一)课程内容重理论轻实训 审计课程的特征是理论性与实践性都很强。审计学原理的有些概念与理论过于抽象而不利于学生理解; 审计程序与方法又具有较强的操作性,教师囿于实训材料的限制只能泛泛而谈。 从目前使用的审计教材看,内容偏重审计准则的叙述与解释, 更多地要求学生熟悉、记忆与掌握。 而模拟审计环境与工作情景的专项或综合实训材料却极其稀少。缺少了实训内容的操作, 学生只会纸上谈兵,不会分析被审计单位的具体情况,不会使用审计程序, 不会动手查账, 不会撰写审计工作底稿。 这种理论多实训少的内容安排必将影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二)教学方式重讲解轻参与,与审计实践脱节 从目前的审计教改文献看,教师多采用案例辅助教学。案例教学对教师与学生都有极高的要求:第一,教师要选用合适的案例资料为教学内容服务;第二,教师要合理组织案例教学,尤其是如何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与讨论至关重要;第三,学生在案例教学中应事先准备,课堂上积极参与。只有师生合力,才能使案例教学真正发挥效用。但由于教学环境、教师及学生等各方面原因,大多数案例教学仍使用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方法。学生仍然是被动地学习,课堂学习中缺少积极主动参与,缺乏独立思考自主研究的时间,缺乏有效沟通、团队合作的训练。这种以教师为主体的单一教学方式极大制约了会计专业人才的培养。

同时,随着审计环境不断变化,注册会计师的职业领域不断扩展,实践活动中使用的审计流程与方法也不断创新。教学过程中如何演示这些审计流程与方法、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成为当务之急。为了解决审计学教学的问题以及应对教学实践中的困难,专业教师应思考讲什么、怎么讲的问题。教师可借助信息技术的应用,创建信息化教学环境。信息技术与审计学课程的有效整合,既可以优化教学内容,丰富教学资源,演示审计流程,还可以发挥学生主体地位,促进学习方式的变革,培养终身学习的能力。

(三)教学学时无法满足教学内容要求 审计学的内容随着审计环境的变化、审计理论的进一步研究与审计方法的改进而增加。随着新审计准则的执行,审计教学内容发生重大变化。以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编著的《注册会计师考试全国统一考试辅导教材——审计学》为例,内容的章节由2006年的16章变为2011年的29章,页码由419页增加到694页。不仅如此,审计学知识难度也在不断提高。但审计学的课时安排并没有随之增加,通常只有64或48课时。在有限的课时内传授逐渐增多且变难的审计学知识,成为教学难点之一。

(四)课程考核重知识轻能力 目前的课程考核一般分两部分,一是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表现、作业、出勤等日常情况;二是期末成绩,主要是期末笔试分数。这种考核方式过分强调学生知识的掌握程度,忽视了对学习态度、协作精神、应用能力等方面的评价。

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在审计学教学中的应用

(一)多媒体讲授型 多媒体讲授型模式是指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教师在课堂学习中运用图像、声音、视频等多媒体素材形式。在这种模式下,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主要通过听讲和观看参与课堂教学。从目前的使用情况看,高等学校采用多媒体教学的课程比例已达50%以上。多媒体讲授型中,教师应重视课堂的教学设计,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多媒体技术将教学信息以图、文、声等形式传递给学生,将枯燥的审计学理论变为真实、生动的知识。一方面,教师可以将审计学知识以流程图的形式快速呈现在课堂上,如审计目标、审计证据与审计程序的循环图,巧妙地将审计学基本概念彼此之间的关系勾画得清清楚楚而又不失内在逻辑性。另一方面,教师在进行案例陈述、工作底稿讲解时可以将关键案情、真实的工作底稿以多媒体形式进行展示, 使学生能清晰地看到这些资料。多媒体讲授型教学模式, 既为传统的教学模式注入了新的活力,又提高了课堂授课的效率与效果。这类模式的应用效果取决于教师对学生思维的积极引导,对学习兴趣的调动,以及对学生潜能的激发。

(二)网络探究式 网络探究式教学模式于1995年由圣地亚哥大学的道奇教授提出。该模式的主要特征是学生以网络为主要信息源进行探究性学习。与多媒体信息技术环境不同,网络信息技术环境下课程整合在实现学科教学目标的同时,兼顾学生信息意识、能力、素养的养成和包括学科在内的整体综合素质的提升。在审计学教学中应用网络探究的主要目的是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培养学生收集、分析、综合和鉴别信息的能力,从而达到理解与掌握审计理论知识。网络探究模式通常包括以下方面教学设计模块:引言,告知学生将要学习的内容,激发学习兴趣;任务,描述学生要完成的所有活动;过程,教师对学生完成任务提出的建议性步骤;资源,帮助学生完成任务的网页清单;评价,教师了解学生采用网络拓展学习是否可行,测量学生学习结果;结论,鼓励学生对整个活动过程进行反思,为学生获得拓展和推广学习成果打下基础。

在审计学教材中,“会计师事务所的组织形式”属于注册会计师管理制度一章的内容,主要讲解会计师事务所的形式、优缺点。篇幅不长,教师如果只进行课堂讲解也不会耗用很长的时间。但近几年会计师事务所逐渐成为会计专业毕业生主要的就业方向,而且国内会计师事务所也在转制过程中,因此教学中可使用网络探究式教学模式以增强学生对行业方面的认识。(1)引言。国际上会计师事务所有四种形式:独资制、普通合伙制、有限责任公司制、有限责任合伙制。我国的会计师事务所之前只允许普通合伙制、有限责任公司制两种形式,但2010年之后大中型会计师事务所开始转制为有限责任合伙制,增强核心竞争力,实现事务所跨越式发展。(2)任务。此次网络探究学习的任务是研究会计师事务所形式与核心竞争力的关系。具体包括:了解会计师事务所组织形式的变迁与特点;研究会计师事务所的组织形式对注册会计师的业务有什么影响;分析我国会计师事务所类型以及业务发展;归纳国际“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形式特征以及如何凝聚起核心竞争力。可将全班同学分成若干小组,每组四个人,小组成员分工协作,收集、整理、研究信息资源。(3)过程。第一步,每个小组需要讨论决定每个组员的任务,即每人探究的领域,并提交老师确认。第二步,小组成员可以根据所列的四项任务分头寻找、整理信息。第三步,小组内成员进行信息的交流与共享,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得出研究结论,写出研究报告。第四步,小组内选派代表面对全班同学进行演讲与课堂交流。(4)资源。学生可以浏览的网站包括财政部、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各大会计师事务所网站、以及中国知网等。(5)评价。既有过程性评价,包括小组成员态度、小组间成员合作情况、任务完成进度;也有结果性评价,包括演讲效果以及研究报告。(6)结论。教师可从小组任务执行情况、研究报告质量进行总结;学生可以从自身参与、小组协作、资料搜索等方面进行总结;师生就会计师事务所与核心竞争力关系得出结论。

从以上教学设计可以看出网络探究式教学的特征:探究式课程将相关知识的学习以主题活动的形式呈现;教师要进行合理教学设计以及过程性跟踪管理与评价;学生应自主学习、协作完成,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完成探究型学习任务后,各小组的同学都可以学会如何主动利用网上资源学习专业知识。

五、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应用的思考

(一)建立新型的教师-学生教学结构 专业课教师懂课程知识却非信息技术的擅长者,多数教师在专业课教学中只能做一些简单的PPT课件,将日常教学手段“黑板+粉笔”变为“PPT+鼠标”。尽管多媒体教学丰富了教学内容、改善了教学环境,但也导致师生之间更是缺少交流与互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发展不能仅仅是形式的变革,还要考虑更深层次的问题。整合的实质是通过新型教学环境的营造改变传统“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创设新型的“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相结合的教学结构,培养创新型应用人才。多媒体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不应只是多媒体技术的操作者、演示者,应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为使信息技术更好地服务于课堂教学,教师应事先做好教学设计,包括教学内容的导入、概念的阐述、理论的讲解、案例的讨论、实训的指导等环节。学生也不应只是单纯的受众者。信息技术环境下应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应通过课前预习、提问、互动、讨论等环节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

(二)提高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终身学习能力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的,不仅为了使学生获得专业知识、提高实践技能,还应提高其信息素养,为终身学习打好基础。学生的信息素养表现在:对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能力;对信息及信息活动的过程、方法、结果进行评价的能力;发表观点、交流思想、开展合作并解决学习和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遵守相关的伦理道德与法律法规,形成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和责任感。而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重在以下方面:提高信息技术的应用技能;学会利用网络资源进行自主学习;加强对信息内容的鉴别与理解能力。进一步而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实质上促进了学生思维方式的变化,从而决定学生未来的发展。

(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对教师提出的挑战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引发教师角色的巨大变化,“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促进者和评价者,成为课程的开发者和设计者”。为保证教学效果,教师应提高三个能力:一是信息使用能力,熟练使用多媒体技术,掌握以计算机网络为基础的现代信息技术;二是教学设计能力,科学设置网络探究型学习任务,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为课堂教学带来的便捷、信息量大、师生互动等优势;三是教学实施能力,有效组织、监督、评价学生的学习活动。教师是实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关键因素,角色的变化更对专业课教师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教师原有的知识结构、思维方式、教学观念、教学方法、学生成绩评价方式等都可能发生巨大的变化,相当多的教学经验已不适应现代技术条件的发展。教师需要掌握更为先进的教学方法,熟练使用快速发展的现代教育技术,否则课堂效果会受到极大的影响。总之,教师既要善于运用各类现代信息技术,又能与所教学科密切联系,才能促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发展。

[本文系北京城市学院校级课题“《审计学》课程建设方案研究”(项目编号:1005N18)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刘永泽、吴大军、刘淑莲、刘媛媛:《现代化教学手段在会计教学中的应用》,《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4年第6期。

[2]何克抗:《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层次整合的理论与方法》,《中国信息界》2006年第2期。

[3]李凤兰:《论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课对教师教学能力的新要求》,《电化教育研究》2005年第10期。

[4]徐万胥:《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念与策略》,《电化教育研究》2003年第2期。

[5]南国农:《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几个理论和实际问题》(上、下),《电化教育研究》2002年第11、12期。

第7篇:多媒体教室的主要特征范文

关键词:项目教学法 职业院校 计算机教学

一、关于项目教学法

项目教学法简称为PBL,项目教学法是指通过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其目的是在课堂教学中把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发掘学生的创造潜能,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素质与能力。

项目教学法作为一种教学方法,其主要特征表现为项目教学法是一种以学习者(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项目教学法是一种以学习者(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项目教学法是以解决问题为核心的学习,项目教学法是以学习者为中心,基于项目的教学以实际设定的情境为出发点,项目教学法是根据项目展开教学活动,使学生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根据项目的特点,可采用合作式、协同式等等。

项目教学法这种教学模式,包含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理论和情境学习理论等思想,实质上就是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探究式学习模式。在建构主义思想指导下可以形成一整套新的比较有效的认知学习理论,并在此基础上实现较为理想的建构主义学习环境。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环境中的情境必须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协作发生并贯穿在学习过程的始终,会话是协作过程中的必备环节,这是整个学习过程的最终目标;在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体系中,他的主要教育观点有"从做中学"这个基本原则。基于项目的学习是以真实的工作任务为基础,学校便是社会生活的一种形式。情境学习是指在要学习的知识、技能的应用情境中进行学习的方式。情境学习强调在知识实际应用的真实情境中呈现知识,通过社会性互动和协作来进行学习。

在职业教育方面,项目教学法在国内的发展表现为因材施教、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启发诱导,循序渐进。

二、在计算机教学中应用设计与实施

项目教学法是为了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过程中而进行的教学活动,般按照以下六个教学步骤进行,确定项目:一般是由教师提出一个或几个项目设想,然后可与学生一起讨论,最后确定项目的目标和任务;制定项目计划:一般由学生制定项目工作计划,确定工作的步骤和工作程序,并且经过教师的审核通过;由教师根据学生的项目计划,考虑各方面的条件许可情况,做出同意项目实施的决定,然后进行项目实施。对项目实施的步骤,教师要解释清楚;对项目实施的步骤,教师要解释清楚,教师要在学生的项目过程中,分阶段地进行检查控制;在项目完成后,要及时进行总结评价,以促进学生知识的巩固。

项目教学法包括内容、活动、环境、结果。在内容设计上,内容可跨学科,项目教学法强调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的协作能力和实际解决问题能力,目标是构造一个宽松和自治的学习环境,学生通过一个项目教学过程,将产生一定的工作成果,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

项目教学设计应该遵循建构主义教学设计的方法和理念,对整门课程及各教学单元内容进行教学目标分析,实际情境下或通过多媒体创设的接近实际的情境下进行学习,进行信息资源的设计,自主学习设计,协作学习环境设计,学习效果评价设计,强化练习设计。

在计算机教学中实施项目教学法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团队精神,培养学生的健全的人格。充分发挥自己的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与人合作能力及沟通能力,满足当现社会对职业院校计算机人才培养的需求,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健康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如计算机原理这门课程,作为专业能力之一,要体现能力要素,它是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研究目标。我们以计算机原理为主要研究内容,开展项目教学法的研究,地点以学校计算机实训中心为主,兼用多媒体教室。教学设计案例主要分为教学目标分析、学生分析、教学过程设计、成果收集和教学评价等阶段。进行教学重点、教学难点、学生情况分析,通过项目分解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合作学习的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自主学习能力、归纳分析问以及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计算机教学中开展项目教学法的启示

在职业院校计算机教学中开展项目教学法,必须科学合理确定项目教学法的实施,可以在专业能力分解出来典型任务或专业岗位群。合理制定项目计划是项目教学法实施的关键,认真组织项目实施是项目教学法实施的重点,认真检查评估是项目教学法实施的保证。

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计算机教师要制定好相应的教学计划,引导学生自己主动思考,得出正确的结论,在项目执行过程中不断评价与激励,激励性的评价能有效地提升学生的自身的自信心

建设双师型师资队伍是项目教学法能否顺利开展的保障。它要求教师在具备专业知识的同时,也要求教师具备实际岗位能力。

当然,在计算机教学中开展项目教学法,教材建设必不可少。加强计算机教材的建设,也是保障项目教学顺利实施的保障之一。

参考文献:

第8篇:多媒体教室的主要特征范文

(一)金融危机带来的就业压力,促进网络教育逆势发展

纵观几次全球性金融危机,总是伴随着严重的“就业危机”、“人才饱和”和“文凭贬值”等问题的出现。金融危机造成大量失业,这些有过工作经验的待就业人员,需要知识更新以获取社会竞争力。同时近几年高校毕业生每年以700万左右规模进入就业市场,这类人群,有很好理论知识和工作激情,但缺乏实践经验,需要进行职业技能的培训。金融危机的大环境下,社会对高校再教育提出更加紧迫的需求。经过多年的高校扩招,多数大学教师处于超负荷工作状态,再者传统大学硬件条件的限制不可能扩招更多的学生。这些现实情况迫切需要利用网络技术来突破传统大学的限制,把学校扩展到家庭甚至社会的各个角落,而不受时间、空间和地域的限制,让社会上不同层次、不同年龄的人都有条件和机会接受不同层次的教育。

(二)网络教育便于扩大知识的传播范围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知识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竞争也会越来越激烈,而增强竞争力的一个重要手段就是教育。同时,我国社会发展不平衡,特别是区域发展不平衡非常明显,如经济发展较快的东部地区在教育投入方面明显要大于中西部地区,城市在教育的投入明显大于农村,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虽然2014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次明确了贫困地区上重点大学的学生比例增长10%,但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在不同区域间的不公平分配现象依然存在[5]。网络教育通过网络传输教育资源,是弥补这一不平衡的重要手段。

(三)网络环境和网民基础的改善,促进了对教育观念的改变

经过最近十多年的飞速发展,我国的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已跃居世界前列,无论是固定网络的规模,还是移动通信网络的规模都仅次于美国位居世界第二位。同时政府应对金融危机的重要手段之一就是加大基础设施包括网络基础设施的投入来刺激经济增长。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第3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4年6月,中国国际出口带宽为3,776,909Mbps,半年增长率为10.9%,中国网民规模达6.32亿,较2013年底增加1442万人,互联网普及率为46.9%。截至2014年6月,中国手机网民规模达到5.27亿,较2013年底增加2699万人。手机上网的网民比例为83.4%,相比2013年底上升2.4个百分点,首次超越80.9%的传统PC上网比例,手机作为第一大上网终端设备的地位更加巩固[6]。这些都将大大促进人们对教育传统观念的改变,从而为网络教育的发展提供更为良好的社会环境。

二、顺势抓住机遇探索适合国情的网络教育长效机制

(一)扩大网络教育的开放程度,保障网络教育质量

开放性是网络教育的一个基本特征,坚持开放,扩大办学的开放程度,是加速提高我国国民素质的重要措施,也是网络教育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但是我们应该清醒的认识到,教育质量是衡量一种教育形式成功与否的最重要的标准,社会对其的公信度将决定网络教育的生存。因此,教育主管部门首先要充分运用宏观调控和评估监督等手段,保障网络教育质量,提高网络教育学历的社会公信度,进而从学历层次、专业范围和规模等多角度、全方位地扩大办学程度。同时积极推动网络教育与社会教育相结合,优化配置教育资源,形成以现代教育为手段、社会教育为载体的全方位开放的教育网络体系,以满足自主化、终身化学习社会对网络教育的需求。

(二)加强广泛的交流与合作,实现教育资源的共享

在以终身学习为主要特征的学习型社会,教育正在呈现出合作化趋势,高校与高校的合作,高校与企业的合作,国际间的合作……合作能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广泛的交流与合作是时代的特征,大势所趋。我们应当看到,高校作为知识和智力最密集的基地和中心,有着独特的人才资源优势同时也有一些不足,主要表现在:一是受各种条件限制培养人数有限,教育成本较高;二是高智商的教育力量未得到充分合理的开发与利用。与此同时我国的网络教育却因为缺少优秀合格的教师队伍而举步维艰,把普通教育与网络教育结合起来,统筹规划,实现两种教育形式的交流与合作,既可以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又可以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真正发挥网络教育资源整合优势,提高资源利用率和投入产出率。这将有助于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有助于扩大教育的规模与范围,提高教育质量,降低教育成本,使更多的人接受素质教育[7]。

(三)调整网络教育的办学模式,实现人才培养的层次化

目前我国网络教育基本上是以学历教育为主,但由于我国经济和社会等客观实情,导致我国的网络教育层次较低,无法满足人们对教育的需求。随着金融危机压力、国际竞争加剧、我国经济结构调整,人们对终身学习需求的提高,劳动者对知识更新的要求将更加迫切,这就要求我们调整办学模式和办学层次,大力发展本科及研究生教育,使网络教育的低端、中端和高端分层,实现人才培养的层次化;同时应加大新的教育技术手段的运用,并根据实际发展要求,积极探索网络教育的创新模式,学分制学习、课程包学习、资格认证学习、职业技能培训学习……满足社会不同类型人群对学习的要求。

(四)推进网络教育的产业化进程,规范市场化运作

经济市场化必然引发教育资源的市场化配置,网络教育从一开始就进入了经济市场,拥有了发展契机,具备产业化的条件;同时,网络教育产业化、规模化既是全球教育竞争的要求,也是高等教育大众化、构建终身学习体系的需要;而且网络教育自身产业化、规模化,唯有如此,才有可持续的发展计划和投资目标,才能开发高质量的课程和高效的学习支持系统。因此,产业化、规模化是中国网络教育的必然趋势[8]。但是,在产业形成的初级阶段,缺乏对市场的深入调查和分析研究,业界和消费群体对这一领域的概念和模式都比较模糊,政府的监管和引导也没有及时到位,从而在某种程度上抑制了网络教育产业的快速发展。我们要大力推进网络教育的产业化进程,就必须借助政府政策的鼓励和引导,在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加强宣传的力度,把网络教育的观念和自主学习、终身学习的观念融合在一起,让消费者了解网络教育、从业者认清投资方向,从而保障网络教育的规模化运作。我们有理由相信中国网络教育产业必定会有一个很好的发展前景。

三、电子科技大学网络教育实践与探索

电子科技大学是国家“985工程”、“211工程”重点建设的教育部直属重点大学。自2002年教育部批准我校开展现代远程教育试点以来,网络教育学院充分发挥学校的学科优势,依托学校优秀的教育教学资源,经过多年建设,网络教育已经初具规模,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不但形成了高水平的网络硬环境,也有丰富的教学资源和良好的教学模式等软环境;不但为社会培养了大量各类应用人才,同时也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支持学校的发展。

(一)高水平的网络教育硬件环境

电子科技大学是我国教育科研网的节点之一,拥有数量众多的国际一流通信设备、网络设备、服务器,同时网络学院专线连接了电信、网通、联通主流网络,让每一个远程网络用户都能流畅使用我校网络课程资源。网络学院建立了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网络教室,拥有千余台计算机、配有液晶投影机、视频展台等多媒体设备;成立了拥有50台开发机的教师工作室;建立了20个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远程多媒体教室,配备有集中控制的全自动多媒体平台、投影仪、实物展台和计算机等;建立了我校现代远程教育的课件制作与传输系统;建立了两个具有国内先进水平、能集中控制并进行网上实时传输的直播教室;建成了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课件制作室,作为网络教育学院课件制作基地;建立了集网络课件点播、VOD点播、视频实时录制、视频广播于一体的远程教学系统。这为网络教育的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学习空间,为高等教育大众化和建立学习型社会、构建网络化开放式终身教育体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丰富的网络教学资源

依托学校雄厚的师资力量,聘请校内优秀教师制作高质量的多媒体课件,并为网络教育学生安排网上辅导及必要的面授串讲辅导。同时电子资源建设颇具规模,截至2013年底,共引进国内外网络数据库系统74种,包括148个数据库,并通过Internet连通OCLC、DIALOG、BDS等国内外大型联机系统,已建立起一个以电子信息及相关学科领域文献为特色的网络教学资源。2013年新引进EPS、超星视频、世纪中数图外文电子书、SAGE回溯期刊等,电子文献资源总量已达770G,为我校网络教育的学生提供了丰富的电子资源,为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提供了一站式检索和资源保障。为了避免资源建设的重复性建设,我们积极与其它高校合作,加强交流合作和资源的共享,积极探索学分互认的建设机制,为学生学习创造更为完善的环境。

(三)灵活的学习模式

早在2001年建成了电子科技大学网络教育学院远程教育网(),向社会开办国家承认学历的高中起点本科、专本连读和专升本的高等学历教育以及研究生班教育。学员选择相应的授权学习中心报读网络教育,采用网上学习、网上作业、网络答疑辅导、业余时间面授串讲相结合的学习方式,工作学习两不误。随着网络技术不断发展,泛在学习(U-Learning)的普及和实现,网络教育平台已经转变为必不可少的第二课堂。新兴信息技术如QQ、微信、微博的使用使师生交流方式更灵活。根据网络课程和专业,老师可以建立培训微博、开通微信公众号,咨询QQ群等,将参与学习的学生组织在一个网络空间。这些工具可以存储老师的内容让学生学习的同时也可以实现老师和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实时、非实时的交流互动,这样的网络空间把分布在四面八方的学生组成一个圈子,不仅仅局限于知识的学习,也具有一定的交友功能,让网络空间具有人情味,同学之间更具有归属认同感,形成一个良好氛围,提升学习效果。

(四)极具特色的专业学科设置

我校已覆盖整个电子类学科,打造以电子信息科学技术为核心的特色学科,以工为主,理工渗透, 理、工、管、文协调发展的多科性研究型大学。理工类:电子信息工程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软件技术、通信技术等;文史类:会计、市场营销、商务管理、行政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经济管理类:财务管理、电子商务、工商管理、项目管理等。这些都是我校具有优势与社会需求量大的学科,教学团队稳定,学习资源丰富,学生有良好的就业渠道和薪酬待遇。

(五)多途径的办学规模

经过多年的布局选择,电子科大已经在全国25个省市设立上百个学习中心、3个直属教学班,在校学生数以万计,为社会培养了大量各类应用人才。学习中心是根据生源分布情况在当地征集具备教育能力的法人机构。当地教育主管部门同意并经我校亲临考察软硬件资源符合办学要求后,双方签订合作协议,地省(直辖市)教育厅审批备案,办理相关手续后就可以进行招生录取工作,并组织平常的学习、辅导、考试等活动。

四、结束语

第9篇:多媒体教室的主要特征范文

【关键词】全球化 高等职业教育 英语教学 应对策略

随着世界各国在各个方面合作的日益加强,全球化已成为当今世界发展的一个客观进程和必然趋势。在这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格局下,中国的高等职业教育面临着机遇与挑战。随着全球化的发展,高等教育也应顺应历史发展的浪潮,这就使得教育的国际化成为了势不可挡的趋势。中国的高等职业教育,也应抓住这个契机,不断探索新方向,树立新理念,制订适合国际化发展的新策略。在国际化进程中,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会越来越大,高等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专业人才。对新时期高职教育培养人才的要求是既熟悉国际经济运作,又了解各国国情、法律、文化,而且能熟练掌握外语的各行各业的应用型人才。培养能够熟练掌握一门外语,并有着过硬职业技能的应用型人才是高等职业教育关注的重点。因此,要真正做到与国际接轨,英语教学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英语作为高职教育的一门主要课程,也应该不断地探索新的教学方法,顺应国际化市场对高职人才的新需求。

一 高职英语教学的根本任务与目标

教育部2000年颁布的《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堂教学基本要求》提出,高职英语教学“在加强英语语言基础知识和语言基本技能的同时,应重视培养学生实际使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在新的形势下,我们要以教育部提出的要求为纲,同时也要根据新时期的要求适当地对传统的教育模式进行调整,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并从我国实际出发,制订高职英语教育国际化的人才培养目标,努力培养高素质的复合型“国际型”人才。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对熟练掌握一门外语,并有着过硬职业技能的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不断加大。我们的英语教学目标主要是培养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能熟练地进行英语交际,并具备一定跨文化知识,具有国际意识,懂得国际交往礼仪的应用型人才。努力培养熟悉异国文化环境,具有国际意识、国际知识、国际交往和国际竞争能力的高水平复合型人才。在全球化环境下,我们也应该以就业为导向培养人才,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我们应改变以往的教学模式,在新时期、新环境下,对高职英语教学采取新的人才培养策略。改变以往本科的压缩饼干式的教学,探索新的教学方法,真正做到让学生学有所用,并适应社会的发展。

二 高职英语教学的应对策略

1.选择合适的教材

长期以来,高职英语教学一直都采用压缩饼干式的本科教育,偏重英语语法知识、英语阅读,着重进行写作、书面翻译能力的培养。然而高职教育和本科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不一致的,普通本科教育是培养学术研究、工程型人才,而高职教育的目标是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根据高职的培养目标,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这就要求我们首先要选择适合高职学生水平,并满足用人单位对人才需求的一套适宜的教材。高职教学的精神是以实用为主,够用为度。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很多教材的内容过于陈旧,不符合教育与时俱进的要求。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觉得这些内容没有新意,提不起学习的兴趣;一些内容设置难度过大,打消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同时学生也会对所学知识是否在以后工作中有用产生怀疑,因而在教材内容的选择上应不宜过难,以实用为主,注重培养学生的听说交际能力。题材应新颖,紧扣时代的发展,紧扣学生的学习生活以及今后的职业需要。经济的国际化要求教育的国际化,在这一过程中为了实现国际化人才的培养目标,高职教育必须具有很强的全球战略性,应该适当地开设一些与国际接轨的课程,选用国际上先进的教材,在传统课程中增加外国先进知识的介绍。

学生将来走上工作岗位不仅要具备过硬的专业基本功,还要具有跨文化交际的能力,这样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求。

2.重视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

英语作为一个国际化的交际工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除了要打好一定的语言知识基础外,口语的训练也尤为重要。尤其在教学过程中,面对学生不愿意张口这一现状,导致我们对学生口语能力的培养十分欠缺。作为国际化背景下的高职英语教师,必须改变以往的教学观念,改革教学方法,重新思考教学中的师生地位,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英语交际氛围,从而逐步培养学生的英语口语交际能力。以往的教学主要是以教师为主导,在新的形势下,我们应该改变这种教学理念,让学生充分参与其中。教师充当导演的角色,充分将每个“演员”的积极性调动起来,这样学生才能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在课堂上,要改变以往以讲授为主的单一教学模式,组织让学生自己课后准备,表演对话、话剧、模仿原声电影等活动。也可以积极引导学生参加或组织“英语角”“英语俱乐部”,欣赏并学唱英文歌曲,观看和评论英文电影,参与网上英语聊天,举办英语演讲比赛和文艺晚会等活动,让学生在娱乐的过程中掌握英语。同时,为了适应未来职业的发展,在教学过程中应让学生掌握一些自己专业的相关词汇,可通过组织一些英语模拟招聘会等活动,让学生在用的过程中掌握英语,为适应以后工作岗位的要求而提前做好准备。 3.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在国际化的环境下,我们不仅要改革以往的教学模式,同时也应利用先进的教育技术、教学手段为教学服务。教育技术是实现教育信息化和现代化的重要途径和手段,也是国际化形势下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作为一名新时期的教师,要熟练掌握计算机、多媒体等设备的使用。传统的粉笔+黑板+书本的教学方法过于死板,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而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可以使教学更加直观、生动、形象。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发现,若在教室用录音机进行听力测试,学生的注意力则不能充分集中,而在语音室配合使用耳机,并采取互动式教学进行听力训练时,学生们能够更容易地集中注意力,从而取得很好的学习效果。在授课过程中,运用多媒体也便于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所学内容。笔者在进行单词讲解时,在多媒体教室配以直观的实物图案、动画或视频,学生们更容易熟记单词,并能与日常生活中的实体对应起来,从而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4.运用多元化的考核标准

在国际化形势下,高职教育与国际接轨,应采取现代化的多元考评标准。高等教育重视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因而我们应摒弃重知识、轻能力,重检测、轻督导,以识记书本知识数量和质量为考评标准的旧观念,重视培养高职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和简单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运用英语获取新知识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考试可以采取平时成绩加期末总成绩的方法,并加大平时成绩的比重。由于英语的应用性极强,平时课堂上的练习与课后的作业能帮助学生更好地习得一门语言,而考试只是对语言习得程度的检测。因而我们应加大平时成绩的考核与测评力度。在平时教学过程中,可以将每节课的课程设置成一个项目课程,即以工作项目为中心来组织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的课程。这种课堂组织方法在国际上使用较多,是目前比较流行的一种教学与测评方法。课堂讲授内容应按照“工作项目完成的需要”紧密地组织在一起,这样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才会把注意力放在工作任务上,通过一堂课的学习,学生明确了所学内容,也同时明确了所学内容在以后工作中的重要性。这样就改变了以往英语教学目的不明确的状况。通过这种方法,能更好地检测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对于课后的作业设计,我们也可以采取同样的方法。在学期末的考试中,考试内容要全面,重视对学生全面语言技能的考核,避免纯知识性的考核。考试形式也可以灵活多样,可采用考试与考察、口试与笔试、开卷与闭卷、独立完成与分组完成、考场完成与考场外完成等多种考试方式,避免将单一的成绩作为测量学生综合能力的尺度。

三 结论

高职教育国际化是一把双刃剑,它给我国的高等教育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同时也带来了新的挑战。对高职英语教学来说,我们要冷静思考分析形势,抓好这一契机,不断探索新方向,树立以市场为先导的教育理念,制订适合国际化发展的新策略,促进高职英语教学的发展。根据高职专业学生的特点,选择适合其程度的教材,重视口语交际能力,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采取多元化的考核标准,并在实践中不断论证和完善,为我国培养出更多适应全球化发展的复合型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俞仲文等.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模式研究[M].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2003

[2]范谊、芮渝萍.面向21世纪外语教学论——进路与出路[M].重庆:重庆出版社,19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