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提升孩子数学思维能力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玩”中满足孩子的多种心理需要
需要是指人们在一定的情境下,对客观事件产生的匮乏感,而要求得到满足的社会心理反映。而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将人的需要分为五个等级,分别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自尊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小学生,是由幼稚走向成熟的过渡时期,自我意识开始增强,自我评价能力有所提高,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也随之强烈起来。表现在学习过程中有积极主动的需求、表现自我的需求、受尊重的需求、团结合作的需求和对爱的需求。其实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的世界也不总是阳光灿烂,他们也有不顺心的时候,“玩”可以使孩子忘掉烦恼和不快。在和孩子一起“玩”时双方都感受了爱,享受了快乐,这种“玩”增进了双方的情感,满足孩子对唉的需求。
二、“玩”中发展智慧
“玩”是所有孩子的天性,“玩”提高了孩子对周围世界的认知和理解。在“玩”中,他们能接受到听觉、视觉等多方位信息的刺激,能探索和尝试各种活动的途径和方法,这为孩子发展感知觉、想象力、创造力等方面提供了良好的机会和条件。中国式教育一直都是填鸭式的,一般教师总会把课堂的时间安排的满满的,孩子根本没有时间去思考。其实,寓玩于教的教学模式对孩子是非常有效的。例如,让孩子根据物体的某一特征(颜色、大小、形状或者其他的特征)进行多种角度的分类、排序活动,用不同的方法使两排数量相差1的物体变成一样多,10以内的加减法运算等,这些活动均要求孩子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伴随着这种边玩,边交流,孩子们的语言水平也得到了发展。
美国哈佛大学加德纳教授于1983年创立了“多元智能”理论。该理论认为,每个人至少具有八种智能:语言智能、逻辑-数学智能、视觉空间智能、肢体运作智能、音乐智能、人体交往智能、自然博物智能、自省智能等;人与人之间并无多少智能的差别,只有同一类型智能的强弱差别;先天的智能差异可以通过后天的培养来改变,每个人都可以通过教育在各项智能上达到很高的标准。多元智能理论给数学教学带来了诸多启示:一方面数学学习不再是单一枯燥的研究数量、结构、变化以及空间等,而是通过边玩变学习,尤其将数学知识与生活经验、理论与实际、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相结合起来,以提高孩子的各种多元智能的发展。另一方面,它所倡导的教学观是一种个性化的、因材施教的教学观,它采用不同模式的多元课程,运用不同的途径,鼓励他们将知识运用到除数学以外的生活问题和社会适应上,促进孩子知、情、意、行和谐发展,同时鼓励发挥其独特智能,或把不同智能组合,发挥最大的潜能。
三、“玩”中提升能力
孩子在“玩”中的每一个行为,都与他对自己的看法、自我意识相联系,因而在这些活动中,孩子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合作能力都会得到发展。人的智能五要素包括:注意力、观察力、思维能力、记忆力和想象力,其中思维能力是核心,其他四种能力都是以思维能力为基础的。思维能力又包括分析、综合推理、演绎判断及抽象的能力。而孩子在“玩”的过程中是最能锻炼思维能力的。如让孩子自己收集数据,解决日常生活中的数学习题;让孩子运用已获得的知识,在新的情境中进行操作、应用等。针对不同的孩子,提供有争论性的学习内容,扩大研究的范围,都有利于扩展孩子的知识与思维视野。
有一种开放式的教学,主要主张教师与孩子的学习互动,使他们在参与中个性品质和创新意识得到发展。通常孩子的思维比较活跃,有一定的想象力,解决问题具有自己的独创见解,如;提供一些数据让孩子自己设计各种不同的问题;联系生活实例,自己编制数学问题,并加以解决。一般说来,问题的现实性与开放性越强,对孩子挑战性也越大,如“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的学习,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创造”、“发明”了梯形面积计算公式,这里渗透了多种数学思想方法。这都是由孩子的创新精神得到的。
合作学习活动的效果是显而易见的。孩子不仅能学习到知识,同时有利于培养孩子的实践能力和合作精神。如: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统计知识的学习,可以根据孩子的年龄特征结合学校里的环境,对某一课题进行统计调查。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强调孩子的亲力亲为,而并非教师或活动组织者的包办代替,注重每一个孩子在学习活动中的参与过程,活动效果与孩子的主动投入和合作意识有关。积极实践并通过分工合作收集数据,通过团队协作,共同完成任务,锻炼了孩子的社会实践能力,也培养了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
【关键词】数学思维;幼儿思维;数学能力
三到六岁儿童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这个年龄段的心理和思维特征有着很大联系,幼儿阶段是孩子培养锻炼逻辑思维的主要时期,要针对该阶段幼儿的年龄特征进行培养和锻炼。借助科学有效的手段全面锻炼这个年龄段的幼儿在数学方面的思维能力,把抽象的数学理论知识转变成幼儿能够轻松领会的具象知识。合理地锻炼和培养三到六岁儿童在数学方面的思维能力,需要多方面、多角度地掌握这方面思维能力的有关概念和理论。
一、锻炼三到六岁幼儿数学思维的意义
1.提高幼儿智力发育
数学思维能力的锻炼和培养对于三到六岁的幼儿来说可以有效地帮助其促进智力水平的发育。幼儿阶段是智力发育的初期,如果这个阶段能够合理地开发幼儿的智力,那么对于成长和未来的学习都能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在这一年龄段孩童的综合智力构成中,数学方面的智力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构成部分,也是幼儿能够熟练使用数学知识进行问题解决的一个前提。在三到六岁孩童有关数学思维的能力开发方面,要加强幼儿在数学方面的智力水准需要着重注意开发其大脑中所蕴藏的潜能。培养和锻炼幼儿数学思维的能力同时还是智力开发的一个过程,孩子通过反复使用数学知识去解决问题,久而久之会有各自独特的理解,继而开动脑筋想象和创造。
2.加强幼儿掌握数学概念
对于三到六岁的小朋友来说,数学理论知识是非常抽象的,幼儿并不易理解和掌握这方面的知识,对小朋友来说这是非常不利的。老师和家长需要借助科学、合理的教学手段,把这些抽象的数学理论转变成小朋友可以轻松领会的内容,在这个基础上帮助小朋友理解原本抽象的知识。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和培养,小朋友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深入地理解,运用自身对于数学的理解进行问题的回答。锻炼和培养小朋友在数学方面的思维能力可以有效地帮助其领会抽象繁杂的数学知识,抽象知识的合理转变也是培养和锻炼小朋友这一能力的重要技巧[1]。
3.提升幼儿数学兴趣
兴趣在小朋友的学习和成长过程中具有相当大的作用,兴趣和人们的日常生活密不可分,合理激发出三到六岁孩童对于数学学科的学习积极性是培养和锻炼气数学思维的首要目标。老师和家长应当充分了解这一年龄段孩童的性格和心理特征,制定出最合适孩子成长与发展的学习规划。只有全面激起了幼儿的学习数学这门课程的兴趣,才能推动和促进小朋友主动思考的能力,数学思维的能力才会得以提高。经过一段时期的锻炼,小朋友会对数学产生喜欢的感情,通过解决一个又一个数学问题收获自信和满足,继而更加主动地学习数学[2]。
二、锻炼三到六岁幼儿数学思维的方法
1.锻炼幼儿创新能力
三到六岁的孩童普遍具备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老师和家长可以借助多媒体设备进行辅助教学,在授课期间为其播放和学习内容相关的趣味视频或歌曲,吸引小朋友的注意力。合理地激发出小朋友的潜能和创新创造能力,在老师和父母的正确指导下把这些兴趣转变成学习数学的兴趣,在锻炼过程中不断提高自身的创新意识。
2.拓展幼儿思维空间
在培养和锻炼三到六岁儿童数学方面的思维能力的过程中,老师和家长可以选择与日常生活相关的素材资源,根据所学习的数学内容展开教学的扩展,提升幼儿的思维空间。通过选择小朋友能够随时接触并熟知的生活素材进行训练,让小朋友对数学和生活之间密切关联有一个清晰的认知,加强数学思维的锻炼。
3.激发幼儿数学意识
三到六岁的小朋友普遍爱玩,老师和家长在对孩童进行数学思维的锻炼培养过程中可以使用丰富多样的游戏式教学,在学习期间展开各种各样的趣味活动,选择与数学内容紧密相连的游戏内容,帮助幼儿提高数学方面的思维能力水平[3]。游戏式教学模式可以轻松地调动起三到六岁这一年龄段孩童的兴趣,在轻松的氛围中学习,还可以帮助小朋友拓宽知识面和想象空间,其思维意识也能够得到加强。
三、结论
针对三到六岁这一年龄段的幼儿进行数学思维能力的教学是非常重要的,对于幼儿智力水平的开发有着积极的作用。老师和家长应该抓住这一年龄段孩童的性格和心理特征科学地制定数学思维锻炼的教学方案,重点关注幼儿在思维能力培养方面所发挥的主导作用,合理地进行数学思维能力的相关训练。
参考文献:
[1]李宏.借鉴蒙氏教育理念培养幼儿数学思维能力[J].赤峰学院学报(科学教育版),2011,10:232-234.
关键词:生态;练习;设计;展开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5-218-02
一、缘起
课堂练习,是学生将所学到的知识在实践中加以运用,检验自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程度,从而促进有效的反思。同时,课堂练习也是教师获得反馈信息,了解学生学习情况,检查自己教学效果及时调控教学的有效手段,具有巩固、强化、反馈、提升、发展等重要作用,对我们提高教学质量来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我发现当前小学数学课堂练习主要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1、练习单调、重复和机械。练习题的安排,常常是同一类型的题目让孩子反复多做,类似“题海战术”,对同一内容的学习在不同课时缺乏递进性和关联性的规划设计。原因是教师就做题而就做题,单纯为了巩固所学的知识,而缺乏学生思维层次的发展。
2、书面练习多,实践性练习较少。原因可能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和对学生学业评价方式的单一,对学生的书面练习比较多。对发展学生的动手、动口能力的意识薄弱。而且受时空的限制,把书本知识和社会实践活动结合的机会也少。
3、教师对练习的设计点状化,缺乏综合性的整体考虑。原因是由于没有对教材进行深度挖掘,仔细分析,对某一类知识,它属于哪个领域、该用什么教学方法和手段、此年段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和在这个年段要达成的目标等,然后规划可以采用哪些形式的练习,练习要让学生在知识掌握和思维发展上达到哪种程度,没有进行整体规划。
4、重问题解决,轻思维激发,轻思想感悟。好多老师现在走入一个误区,都觉得练习课就是找点题目,让孩子做做,孩子都会做了,能就说明他已经掌握所学的知识了。其实这还远远不够。练习,不是光做题,而是要通过练习,让孩子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发展孩子的思维,感悟数学方法、数学思想的力量,从而会用这样的思想来解决新的问题。
因此,基于对练习重要性的认识和当前数学课中练习的现状的分析和反思,我根据自身的教学实践,努力探索小学数学教学中一些有效练习设计和展开的策略,旨在通过研究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使学生学得既扎实又轻松,使思维得到灵动发展。
二、思考
1、让孩子在练习中经历解决问题的完整思考过程――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
有效的数学教学是过程与结果的和谐统一。数学的学习不仅是看结果,也要注重过程,二者不可偏废。所以我们在解决问题的时候,要让孩子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并给以孩子策略的指导。在我们教材上有这样一道题:在计数器上表示212要用5颗算珠。这道题目是要孩子用指定数量的珠子来表示三位数,以加深对数的理解。经过调查,孩子们大多数会写出几个三位数,但是不全面、无序,而且通过这样的解题过程,在数学思维上对孩子的提升不大。基于这样一个对教材和学生的考虑,我进行了这样一个练习的设计和展开:
(1)经历练习联想的思考过程。做题不是就题而论,而是要让学生知其然而所以然,遇到复杂的问题,我们可以带着孩子从简单问题想起,探索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我让孩子先从简单的1颗算珠想起,来表示一个三位数,发现只有一种方法。然后再用2颗珠子表示一个三位数,这个时候,我教会孩子先确定百位,然后剩下的一颗珠子再放在十位和个位,发现共有3种。完了后,我问学生:你会用3颗珠子来表示一个三位数吗?生在练习本上试着探索。最后交流用4颗珠子、5颗算珠表示三位数。
(2)引导孩子观察、比较,发现规律。我特意呈现三角形状的板书:
500;
401、410;
320、311、302;
221、212、230、203;
132、123、113、131、104、140
目的是帮助孩子发现规律。我通过一些提示性的问题,引导孩子发现规律,找出方法,让孩子感悟到,原来这样的问题一点都不难,而且还有规律呢。这样的方法也真好,由易到难,孩子能够掌握方法,在以后的学习中能够自觉地运用方法。
(3)归纳总结,方法提炼,形成策略。教是为了不教,通过做题,引导孩子回顾,不断反思。引导孩子发现,可以从简单的问题想起,从中发现规律,建立方法结构;在思考的过程中,做到有序思考,树立有序思考的意识。为孩子的可持续学习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注重实践活动――提升操作思维能力
有些教学,过分的注重书面练习,而其它形式的练习,如:动手练习、动口练习、社会实践等则很少。这样,就可能让学生脱离现实生活,动手能力和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就得不到发展。在具体教学中,我们可以挖掘教学内容和生活之间的联系,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发展综合能力。比如有趣的七巧板,本单元是在学生直观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圆、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等常见平面图形的基础上,教学四边形、五边形和六边形的初步认识。通过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进一步丰富对平面图形的认识,积累学习空间与图形领域内容的经验和方法;另一方面,也能使学生对平面图形之间的联系形成较为透彻的认识,从而为进一步认识多边形、探索多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提供帮助。教材先通过两道例题教学四边形、五边形和六边形的认识,再结合所学知识安排了一次实践活动《有趣的七巧板》。基于课堂学习的基础,我对这一单元内容进行了整体综合的练习设计,分为三课时。
第一课时设计的练习,即为巩固基本概念;第二课时设计的练习,为一些深化概念、拓展性的练习;第三课时的练习,是让学生进行的一个实践性练习。学生利用七块板,拼出了自己喜欢的图案,非常有创意。经过了这样的一个实践活动,学生深化了对七巧板的认识,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大大提高。相应地,学生的动手能力大大提高,创造能力不断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到了大大增强。
3、整体关联设计――帮助学生思维建构
《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已经由以前的“双基”发展成了“四基”,说明学生获得仅仅获得数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已经远远不够了。而是要通过知识这一载体发展孩子的思维,获得基本的数学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重视技能训练,忽视思维能力的培养。
(1)理解教材,挖掘练习题背后的育人价值。练习最直接的目的是帮助学生掌握知识,所以练习停留在简单模仿与重复上,忽视练习中的思维因素。而实质上,练习只是一种手段,培养能力与发展思维才是目的。教师不能就练习而论,而要挖掘练习题背后的育人价值,深度剖析。例如,线段的教学。在认识线段这节课完了后,书上“想想做做”里有这样的3个题目,分别过平面上2个点、3个点和4个点画线段。线段是比较抽象的概念,由于学生年龄小,抽象逻辑思维能力水平比较低,而且又是第一次接触这一概念,所以教材用直观描述的方式来说明线段的特征,而不下定义。我们对其仔细剖析,第1题是让学生用直尺把两个点连成一条线段,是既练习了画线段,又能使学生初步体会“连接两点只能画一条线段”。第2、3题,让学生利用给出的三个或四个点,连接其中的每两个点分别画一条线段,它是帮助学生进一步掌握画线段的方法,体会线段与有关多边形的内在联系。深度挖掘了这道题对孩子思维发展的培养。
(2)拓展教材练习,进行横向和纵向拓展。既然我们挖掘了背后的育人价值,我们的课堂练习,要让学生掌握必要的知识,并且学生的思维也得到发展。所以在练习设计的时候,我们既要设计有层次性的练习,培养和发展孩子思维的深刻性,还要设计类型多而丰富的练习,培养和发展孩子思维的发散性。一方面我进行纵向拓展,让孩子画画5个点,6个点等,引导孩子发现规律,进行纵向思维深刻性的发展。另一方面,我还进行横向沟通,如握手问题、数线段问题、车票种类问题等。原来各种问题都有一个解决的方法,学生的思维一下子得到了发散和发展,形成了新的方法结构。
4、数学思想引导――提升数学学习素养
通过设计各种练习,不仅有书面练习,还有各种实践性活动的练习。不仅有课堂上学习新知的练习,还有课后巩固知识的练习。还有在交流过程中,学生的思维碰撞。学生学会了有顺序思考、从简单问题入手和图形结合等。他们在以后的碰到的问题中,能够积极主动地去运用思考方法,变显性的解决问题为隐性的思想的引导,其实这就是练习的价值。解决问题只是一个过渡状态,最终目的还是让学生感受到思想方法的存在,感受到思想的力量。从而不断提升自己的数学素养。
(1)引发儿童的需要。做练习、解决问题,不是最终的目的。学生完成作业也不是老师压着去完成的,而是儿童的一种自身的需要,为了学习巩固新知、巩固新知、用学到的新知去解决问题的一种积极主动地行为。
(2)经历思想方法形成的过程。任何一种方法、策略,都要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去发现,这样学生才有深切体会,题目只是过渡阶段,只有让孩子亲手经历了才有自己的理解和重新。
(3)感受思想的价值。经历了过程,分析、回顾、反思、总结,才能感受到思想的价值。
(4)强化、形成内化。思想是一种意识形态,领悟了、掌握了,如果能积极地、主动地去运用它,那么它的价值就存在了。所以教师在练习的设计时,可以有意识的再设计一些类似的练习,不断地渗透、不断地强化,让孩子形成内化。这样,就是练习的真正的价值所在了。
三、后记
练习是学生数学知识与学习方法真正掌握与提升的过程,是一些常用思考方式方法的必要训练平台。在练习中,学生自然会摆出自己经过课堂交流后所形成的个性化的新知识建构内容,孩子的思考方法才能在练习中慢慢得到强化,思维能力才能在日积月累中得到提高。但由于本人的经验有限和知识的不断深化发展,我研究的小学数学生态式课堂练习设计还比较粗浅,例如,拓展训练、开放训练,需要较长的时间探讨,影响基本技能的巩固;不同的课型,还要形成不同课型的练习模式等等,这些都还有待在以后的教学中不断深入研究和学习。需要加强理论方面的学习,用理论指导实践。
参考文献:
关键词:数学教学;培养;创造思维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2.0 文献标志码:A?摇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5-0049-02
一、在数学教学中多鼓励学生提问,提倡学生有独立思维和见解
数学的发展,在于不断地创新与发现。华罗庚教授指出:“如果没有独创精神,不去探究新道路,只是跟着别人的脚印走路,也总会落后别人一步,要想赶过别人,非有独创精神不可。”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应经常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注重引导学生认识真理、发现真理、运用真理,用真理解决数学问题,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问题是创造之源,疑问是创造之母。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首先要从培养学生积极思维,学会提疑问开始。因为不会提问的学生不是一个优秀学生,因此在教学中要创设一些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在求知欲的激发下提出问题。爱因斯坦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重要,因解决问题也许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的技能而已,而提出的问题,从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问题,都要有创新的想象力。”课前的“练”,能使学生在认识上感到困难,产生认识冲突,引导定向性反射,有了这种反射,思维就应运而生。教师要鼓励学生提问,对学生自主学习或互相讨论时产生的疑问,教师要做到“不愤不启,不排不发”,提倡学生独立思考,对学生提出的独创见解,只要有合理性,就要加以鼓励。学生创造思维活跃,学习效果更加明显,发明和模仿机制随之增强。因此数学教学中要启发学生多提出问题。
二、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灵活性,克服分析问题的思维定式
创造数学活动是以一定的结构为基础的,知识结构的合理并不必然地产生创造。主体的发展是在认识和实践中完成的。个体的求知和发展,不是通过教师的教就能完成的,它不像买卖物品,不像用口袋装东西,要把知识变成自己的东西,是一个复杂的认识和实践的过程。在我国的教育普遍重视教师的“教”而忽视学生的“学”的情况下,在教学中强调学生主体性,重点是学生的学,主体性的教育重点放在尊重和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倡导和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
三、学生创造思维的培养,需要的几个问题
1.在数学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他们学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能够提出新的问题,学会去置疑。做到这一点就要求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深入分析,把以前学过的知识联系起来,从他们对知识掌握的实际情况出发,以数学思维的规律为依据,善于提出富有启发性、开放性的问题,启迪和引导孩子们去积极地思考和探讨。同时,也要让学生通过试验、观察、设想、分析、类比、归纳等一些基本的数学学习方法进一步的去理解和学习,学会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数学教学过程里类比是提出问题和发现问题最常用的方法。在两个对象间存在某些一致性和类似性,我们便可以对这两个对象进行系统地比较和分析,然后从这个系统对象所得的结论去设想另一组系统是否与之存在类似的结果。这也是发现问题的最有效的一种思维方式之一。在教学中用好类比发现法,在发现中产生新问题,由新问题到能提出问题。
2.在数学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大胆设想。设想是预测,需要通过推算和验证等其他数学途径去证明,然后真假对错才能成为最终的结论。等回过头来再去思考的时候,相比较原来的出发点,就成了一种水到渠成之势。没有大胆的猜想,就得不出伟大的发现。提高学生的数学猜想能力,这对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极为有利。
3.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观察是智力的门户,是启动思维的按钮,观察的深刻性,决定着思维的深刻性,对一个问题的深刻观察,奠定了解决问题的基础,也是发现问题的契机的必然途径,敏锐的观察力是创造性思维的起步器。数学教学就是要培养孩子们的洞察力,引导他们打破固定的思维模式,仔细观察、认真研究,寻找更简单便捷的解题方法。
4.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发散思维是创造思维的核心,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是培养创造思维的中心环节,创造思维就是在要常规中找突破,只有到达这个程度,发散性思维才真正是创造性思维。为了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性,教师可以不断对学生发散性思维进行提升,当这种发散性思维持续到一定的阶段就会产生质的飞跃,进而转成了学生的创造性。
现代教育观指出:数学教学,应从孩子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让孩子亲身经历参与特定的教学活动,获得一些体验,并且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对此进行理解和应用。《幼儿园指导纲要》指出:数学活动的目标是使每位幼儿进行有价值的数学活动,使他们对数学活动产生兴趣,促进幼儿智力的发展,锻炼和发展幼儿的思维能力。而插板数学启蒙课程体系,以蒙台梭利教育理念为指导,以幼儿发展为本,以注重儿童早期数概念的建构为目标,融合蒙台梭利教学法、福禄贝尔教学法、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和我国珠心算教学的优点,旨在通过教师创设丰富的教育环境、幼儿自主操作,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并能在自己的语言和表现中反映基本的数学思维能力和科学精神。
在插板数学启蒙课程中,数学学习被融汇到以游戏为主的有趣的活动中,通过直观的教具操作和亲自的动手实验(特别是数学插板的运用),通过听故事、戏剧表演、互动游戏以及科学实验等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使幼儿在快乐的游戏与活动中,了解数与量的关系,了解进位与退位,感受立体、平面和线条的优美与功能,学习百以内的加减乘除运算,懂得平方与立方的概念,掌握基础的几何知识。
插板数学启蒙课程旨在从感性到理性,从实际到抽象,抓住幼儿对数字和线条的敏感期,有效提升幼儿的数理逻辑智力,发展幼儿的思维能力。在实际工作中我也一直思考着这样的问题:如何在数学活动中发挥幼儿的主观能动性,让幼儿体验学习多功能数学插板的乐趣。
一、“多功能数学插板”的突出特点
具有直观性。能使抽象的数看得见,把复杂的数学知识变得形象、直观、简单,幼儿易于理解和接受。
具有操作性。使儿童能借助这一学具的操作进行思维运算。“多功能数学插板”是儿童借物思维的理想学具。
具有工具性。它既是教具、玩具,又是学习的工具。儿童运用它来运算,体现了借助工具进行运算的方法,能大大促进幼儿思维能力的发展。
具有趣味性。儿童的天性就是好玩。该学具就是让儿童在插板上根据老师的要求,变换各种形式摆棋子,在玩中学,玩会了,也就学好了。
具有个别指导性。在“多功能数学插板”的教学活动中,幼儿的表现也是参差不齐的,有的孩子思维敏捷、感悟快,一点就通;有的孩子思维迟缓、感悟慢。为了让孩子都能达到预期的目标,老师就要指导孩子进行有层次的练习。可以按红色、黄色、红色、黄色模式排序;也可以按红圆形黄三角红圆形黄三角排序等。在操作棋子中,教师巡视,对个别幼儿给予指导和帮助。
具有广泛的实用性。适用于幼儿园、小学教学用,而且也是用于家庭辅导。这种效果已经被实践证明。
二、“多功能数学插板”的使用方法
刚接触插板应该从哪些方面入手,如何入手才能使初学插板的幼儿容易接受它,掌握它。
首先兴趣是学习的关键。当我第一次把插板摆在幼儿的面前时,他们的眼睛里流露出一种新奇、一种疑问。于是我抓住这一机会,告诉幼儿我们每天都可以和插板做游戏,引起幼儿操作它的兴趣。
第一步,开关插板时,大拇指推开它,食指把它拉回。我们可以把这一动作变为指令“爸爸开门,妈妈关门”,因为在以前学过的手指操中,幼儿知道大拇指是爸爸,食指是妈妈,这时幼儿在头脑中进行相似联系,相似激活,把已有的经验运用到了实践操作中,很容易就掌握了这一指令。
第二步,认识棋子的颜色,我们可以找寻幼儿头脑中的相似块,如,跟太阳一样颜色的是红色;跟鸭梨一样颜色的是黄色;跟棉花一样颜色的是白色;跟头发一样颜色的是黑色;跟大树一样颜色的是绿色;跟蓝天一样颜色的是蓝色。这样幼儿就能根据自己脑中已有的相似块,把颜色与具体实物相联系,很容易就能认识各种颜色。
第三步,就是认识图案。
关键词:小学数学;逻辑思维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8-344-01
九年义务教育中的小学数学课程,教学的出发点为促进学生和谐、持续以及全面的发展。小学数学教学不仅应当切实的遵循和掌握学生对小学数学知识学习的心态和心理规律,还应当充分地考虑小学数学教学的特点,重点强调从实际生活出发,让学生将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经历有机地结合与联系起来,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抽象为与之相应的数学模型,并且对其进行正确的应用和解释,从而让学生对数学有一个正确的理解。此外,在价值观、情感态度和思维能力等诸多方面,学生也能够得以发展与进步。其中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进行培养是当今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任务,所以,教师应当在日常教学中制定出科学的教学策略,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以促进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一、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思维活跃起来
小学生刚接触数学,开始会对数学颇有些喜好,对数学充满好奇。他们的好奇往往是表现在对一些新鲜事物,自己不懂的东西有一种突如其来的感觉,他们总爱问个为什么,或者异想天开,教师要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激发求知欲,这是学生主动观察、思考探索事物的强大动力,是兴趣的先导。利用他们的好奇心,教师把一些教学内容转化为有趣的问题,吸引住学生,从而激发他们的求知欲。例如:我在教元、角、分时,我问:同学们,你们上超市买东西,要带什么去呀?同学们大声说:“钱”。很多孩子很快从口袋里拿出钱来。有10元、5元的,有5角、2角、1角的,也有拿出少见的分币和100元大钞。看着那么多的钱,有些学生眼睛发亮了,他们的兴趣点被挑了起来。这时,我亲切地对学生们说:“你们都认识这些钱,因为我们经常看到、用到。但是你知道如何用它去买东西吗?你们知道该如何换算吗?”孩子们一下子懵了,我适时的说:“那么我们今天就来学习如何换算这些钱,好吗?”通过这样的设置,孩子们特感兴趣,他们也就很自然的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中去。教师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和新鲜感,使他们的求知欲在好奇心的驱动下,由潜伏状态转入活跃状态,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逻辑思维的积极性。
二、设置数学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
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当中,教师要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为目的,进行问题的设置,通过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发现新的数学规律,找到解决问题的瓣方法。教师在设置问题之时,坚决不可将所有的重点都暴露出来,要引导学生自己一步一步也进行开发。教师在学生自主学习活动当中应当扮演一个引导者的角色,引导学生主动思考与分析,使学生自主探究新的数学知识。学生通过独立思考与自主学习所获得的知识,会具有更为深刻的印象。因此,在日常的小学数学教学过程当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动手动脑,全身心地投入到思维逻辑锻炼当中。比如说在学习《正方体表面积》的时候,教师提出问题:“正方体的表面积指的是什么呢?怎么计算呢?什么样的计算方法最简单的呢?”学生会以教师的问题为引导点进行自主思考。教师要在学生思考的过程中对学生的表情进行观察,当学生出现困惑的表情之时,教师可以给出一点指引。“正方体是一个立体图形,如果同学们难以想象,可以动手做一个正方体进行观察,方便计算。”这样的引导会使学生动起手来,在动手的过程中动脑思考正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当学生完成正方体模型的制作并且一些思考成果的时候,教师可以说:“同学们,你们试着将制作好的正方体拆开观察一下,它是一个怎样的平面图形呢,它的面积与正方体的表面积有什么关系呢?”在教师一个个问题的引导之下,学生会在自主动手与独立思考的促进之下完成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其逻辑思维能力与探究能力得到了真切的锻炼。
三、加强数学训练,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课前教师与同学生交流时,让学生的身心愉悦,以饱满的热情投入新授学习这一点值得学习。大多数教师上课前都与学生交流,以消除学生和教师的紧张感,同时又拉近和学生之间的距离。也为学生在课堂上正常的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搭好桥、铺好路。如《可能性》教学,教师课前与学生交流时,就引用了学生最喜欢的课外活动—踢足球,谁先来踢球,这一问题创设情境,并为以下的教学做铺垫,起到很好的过渡作用。
二、深挖教材,创设有效的情境,真正为教学服务
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为学生提供活动的舞台,调整学习的方向,关键时刻予以适当点拔学习是过程的支持者。在课堂学习中,学习的材料来源不再是单一的教材,更多的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中来。每一位上课的老师都根据小学生的特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并注重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如《字母表示数》的教学中,教师运用孩子们对自己未来身高的好奇心,出示a=(b+c)÷2×1.08这个公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紧接着编儿歌找关系。这样的教学设计教师不仅注意和教材教学与生活中的联系,还注意到了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为他们创设充满趣味的学习情景。并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教学模式,让他们进行自主探究。并让孩子们学有价值的数学,让不同的孩子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把新课程改革的教学理念体现了的淋漓尽致。
三、重视学习方法与思维能力的培养
教学不但要授之以鱼,而且要授之以渔。数学是逻辑性很强的学科,更要重视学习方法的掌握与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如,《秒的认识》一课,在学生知道了1秒有多长的基础上,让学生猜一猜3秒、4秒有多长,并在钟表上找一找。这一过程就是引导学生自主探索的过程,在学生亲身经历了探索过程的基础上,认识3秒、4秒有多长就不是一味的灌输新知了。虽然大家探索的不一定都对,但他们并未觉得难堪,而是一步步向所学的知识靠拢。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亲历中建构,在提升中质疑,充分体现了把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孩子,让学生由始至终成为学习的主人。老师在上这节课时,借助实物操作帮助学生建立由抽象到具体,由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维模式,并在此过程中调动逻辑思维能力理解知识。注重了学习方法的引导与思维能力的培养。
四、学习方式活动化,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
关键词:以学定教;小学数学;学习效率;内涵;作用
伴随时代的进步,传统的“以教定学”及“题海战术”等教学方式已然无法顺利时代的发展。然而由于受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特别深,所以当前仍然有部分老师倾向于选用传统教学理念展开小学数学教学。鉴于此,各小学数学老师理应以新课改理念为基础,切实转变自身教学思想,并选用“以学定教”等新型教学方式,以有效地促进自身教学质量的提升。
一、“以学定教”内涵概述
我们通常所说的“以学定教”,即老师在实施知识传授的过程中,以学生现实情况为依据,选用最恰当的教学方式,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获得最大的提高。此教学方式跳出了传统教学理念的束缚,让每位学生均可以接受最恰当的教育,进而实现其可持续发展。“以学定教”要求老师以学生的立场为出发点思考问题,这对于学生学习效率的提升而言是特别有帮助的。此种新型教学法的运用,能够同时兼顾学优生及学困生,实现真正的因材施教;同时其还可以让所有学生均主动加入教学之中,最终促进学生学习主动性的提升。
二、“以学定教”运用于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意义研究
(一)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提升
相对于传统教学方式而言,“以学定教”具有其无法比拟的优势。此种教学方式的运用能够让学生在课堂45分钟里均保持较高的学习兴趣及积极性,能使孩子们的优点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以学定教”是一种以学生兴趣为立足点的教学方式,它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其使在快乐心情的影响下实现成绩的提升。
(二)有利于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鉴于新课改理念在小学教学中的进一步落实,许多新式教学理念也被先后运用到了小学数学教学中,“以学定教”便属于其中之一。由于此种教学方式不但有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提升,同时还可以强化其竞争意识,帮助他们养成主动学习的良好习惯,使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所以“以学定教”这一教学方式便赢得了广大小学数学老师的青睐。
(三)有利于学生团队合作能力的提升
“以学定教”教学法的选用对于学生团队合作理念的培育及其团队合作能力的提升而言具有较大的促进作用。老师在实施小学数学知识传授的过程中可选用分组学习的方式,使各小组平均水平基本一致,如此便能使学优生在小组内形成以点带面的作用,使学生在小组合作过程中借助彼此帮助及共同努力,促进其人际交流能力及团队合作能力的提升,为其未来的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践行以学定教,提高小学生数学学习效率的措施探析
(一)革新教学思想,给予学生主体地位应有的关注
小学阶段属于孩子们认知能力及智力发育的初级阶段,在这一阶段,其看待问题、探究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是特别低的。加之“满堂灌”式传统教学法很可能会导致学生厌学心理的出现,所以老师在实施小学数学知识传授时理应以“以学定教”理念为依据,革新自身教学思想,给予学生教学主体地位应有的关注,从促进其学习兴趣及学习主动性着手,在教学中多听取孩子们的意见、建议,巧妙地抓住其好奇心强这一特性,切实促进其求知欲及创造力的提升。此外,在实际教学时,老师还应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一些发言的机会,让他们在课堂上阐述自己的观点、看法,使课堂成为不同思维彼此“碰撞”的地方,更让孩子们在、轻松快乐的环境下茁壮成长。
(二)完善教学方式,促进学生学习主动性的提升
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教学法所具有的各种弊端逐渐显现,所以为了更好地提升自身教学效率,老师应对自身教学展开优化,搜寻一些对孩子学习及成长更有利的教学方式。老师应引领学生主动加入数学知识学习之中,并借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老师协助学生解决问题,抑或对学生展开重点指导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比方说,在讲解西师版四年级下册“三角形”时,老师可设计一个问题:“三角形有哪几种?”让孩子们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在其讨论结束后,借助提问的方式掌握孩子们对和三角形相关知识点的理解情况、难点及疑惑之处等。随后,老师们可在此基础上展开针对性讲解,使孩子们对三角形有一个更全面的理解。
(三)尊重个体差异,遵循因材施教原则
数学属于一门对学生逻辑及抽象思维能力要求特别高的学科,由于孩子们智力发育水平不一样,同时每个孩子所具有的学习天赋及能力亦存在一定的区别,所以在选用“以学定教”教学方式时,老师理应给予孩子们个体差异应有的尊重,并在遵循因材施教原则的基础上,从孩子们的现实学习情况及需求着手,切实贯彻将学生视为核心的教学理念。与此同时,老师亦可以全年级学生的学习现状为立足点,与别的老师一起研制出与学生发展相符的样本教材,进而使自身的教学更贴合学生的实际,更能起到提高孩子学习效率的目的。
综上所述,“以学定教”教学法的选用对于小学生学习效率的提升具有特别大的促进作用。因此,各小学数学老师应抛弃传统教学理念与方法,切实贯彻“以学定教”等先进教学法,提高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其营造自由快乐的学习氛围。当然,老师在选用“以学定教”这一方法时,务必让孩子们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不能盲目地要求其独立思考,而应鼓励他们多与同学交流,进而让他们对学习有一个更全面的理解,以有效地促进其学习兴趣及综合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刘艳军.小学数学以学定教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科技创新导报,2015(11).
[2]陈挺军.浅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以学定教”的策略[J].才智,2014(11).
关键词:计算教学;幼儿;发散性思维能力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9-157-01
发散性思维是创造力的重要基础,幼儿阶段是创造力形成的关键时期,因此,加强对幼儿发散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对幼儿来说是非常必要的。计算教学是幼儿教学的课程之一,对训练幼儿的数概念、预算能力等有着积极运用,在培养幼儿发散性思维能力方面的作用更是不可替代。可在传统计算教学中教师往往缺乏培养幼儿发散性思维能力的意识,所以,如何转变传统计算教学中的辐合性思维方式,让幼儿学会发散性思维成了幼儿教学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我认为想要在计算教学中培养幼儿的发散性思维能力应该做到以下几点内容。
一、注重形象性思维的养成,培养发散性思维
可以从形象性思维入手,诱发儿童的发散性思维。联想是形象性思维的基本形式。因此,在计算教学中联系幼儿的生活实际,借助幼儿的生活经验,启发他们进行联想,对培养幼儿的发散性思维能力有积极作用。例如,在讲到长方体的时候,老师可以先用一些图片向幼儿介绍长方体,然后要求幼儿说说自己生活中见过的属于长方体的物体。我在课堂上这样做的时候,孩子们表现得非常积极,大家都争着发言。包装盒、电视机、冰箱、茶几、文具盒……几乎每个孩子都说出了自己记忆中的长方体物体。这种方法不仅强化了幼儿对长方体的认识,也让幼儿从书本出发联系实际,形成发散性思维。
二、多角度提问,多角度思考
幼儿的发散性思维需要教师的诱导,同一个问题从不同的角度提问,就能启迪幼儿从不同的角度思考,从而达到发展其发散性思维能力的目的。比如给一个式子“5口4=口”让孩子们写答案,很多孩子可能会填“-”和“1”,这时老师就可以提示孩子们“我们已经用了减法,那么除了减法我们还能在空格处填入什么呢?”幼儿们马上就会回答“还可以用加法、乘法”这样就拓展了幼儿的思维,让他们发现同一个问题也可以有不同的答案,培养他们的发散性思维。再比如,让孩子们填写这样一个式子“口3口”。第一次填写的时候幼儿们可能会循规蹈矩的填入“2”和“4”,为了让他们形成发散性思维,老师可以引导他们“除了填入2和4,小朋友们想一想能不能填入1和5呢?这两个数字与3之间都隔了一个数字。”孩子们仔细思考后会点头认同,甚至有的孩子还能给出意想不到的答案。
三、在游戏中培养幼儿的发散性思维
幼儿的一个特征就是活泼好动,喜欢玩游戏,如果能在课堂上加入一些培养发散性思维能力的游戏,让他们参与其中,就一定可以在调动他们学习热情的同时让他们形成发散性思维。例如,在学习十以内加法的时候就可以让孩子们分别扮演不同的数字,然后让他们手拉手围成圈走动,老师在旁边报数字,场上的同学要根据老师报的数字拥抱在一起,拥抱的两个人代表的数字加起来要等于老师报的数字,出错就会被淘汰。比如说老师说“5”,那么代表“3”和“2”或者代表“4”和“1”的人就要抱在一起,如果不小心抱错了,那么两个人都要被淘汰。通过玩游戏,幼儿们发现一个数字可以有几种组合,并在游戏中把这种印象加深,这就达到培养他们发散性思维能力的效果了。
四、动手操作中的发散性思维
幼儿年龄小,处于智力发展的初期阶段,太高深的理论他们都不能理解,让他们自己动手操作能帮助他们更直观的看待算数问题并得出正确答案。而且,动手操作的越多,思维就越活跃,计算能力就越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就随之增强了。动手操作的时候应该借助一些道具,可以是各种模型或者教学工具甚至还可以是食物。比如训练加法和减法的时候,可以给孩子们发几颗糖,由老师说答案,让孩子们用拼凑法得出答案。拼凑正确的孩子就可以得到奖励的糖果。比如老师说“6”,孩子们可以把糖果分成两堆,可以一堆2颗,另一堆4颗,也可以一堆7颗,另一堆1颗……甚至可以分成三堆或者四堆,只要孩子们能说出怎样由他的糖果得出“6”的答案就算正确。每个孩子给出的方法都会不同,可以让他们相互参观别人的拼凑,这样每个孩子都能学到很多种方法,在以后的计算中,他们就会自觉的用多种组合来得出答案。
幼儿时期作为人生各种技能形成的关键阶段,这个时期的教育对孩子未来的发展具有重要,幼儿教学必须重视孩子各项能力的培养。发散性思维能力作为创造力的基础,理所当然应该被关注。计算教学对培养幼儿发散性思维能力的作用在过去的教学中已得到了充分验证,并且,事实表明,在计算教学中使用形象性思维诱导、游戏激发、动手引导等方法,能能有效的提升计算教学对培养幼儿发散性思维能力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崔芹.创编故事 编出精彩[J]. 科普童话. 201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