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小学教育的概念范文

小学教育的概念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小学教育的概念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小学教育的概念

第1篇:小学教育的概念范文

【关键词】前概念;小学科学;概念

有关认知发展原理认为,人们心理的发展离不开认知结构的优化发展。也就是说,人们形成的认知规律体现了先入为主的特征,不会轻易做出改变。即心理学家研究过程中经常提及的同化优先于顺应原理。因此,我们不难看出,学生在前概念的影响下会由心理出发,因而会不自觉的进行排除,产生思维定势,因此,增加了科学概念创建的难度。基于前概念的该类作用特征以及认知发展原理,我们只有明确学生呈现的认知规律,方能制定更新学生误差前概念的有效对策,提升科学概念教学水平。

一、进行教学前测,全面显现学生前概念

基于前概念在科学概念学习中的影响作用,在创建新概念前期,教师应利用有效方式尽可能显现学生前概念。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不应自以为是,这样势必令学生在学习新概念过程中面临失败,无法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例如,在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空气”相关内容教学过程中,一些学生存在“空气并非物体”的前概念,更谈不上空气会有重量……倘若教师没有充分认识,引导学生建立新概念,即空气需要占据相应的空间,而且还有重量,便不能优化学习效果。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只有真正令学生前概念清晰显现,是学生开始探究“空气占据相应空间”这一属性的起点。教师通过组织并优化教学训练,通过设计各种探究活动,让学生自主动手,不断寻找位于各个方位的空气,证明空气确实是一个实在物体,存在于我们周围。这样下来,便可为其创造变更错误前概念的良好机遇,进而比较容易构建起新的科学概念。

教学实践不难证明,通过该类探究活动,激励学生大胆猜测,小心求证,学生便较为容易的消化“空气占有空间”这一新概念知识,至于“空气有重量”也就迎刃而解。因此,在小学科学教学过程中,只有真正显现学生前概念,进行系统的挖掘与合理的分析,方能明确教学设计初始点,抓住切入点,进而有的放矢,从而创建新的科学概念。

二、预设认知冲突,科学转变误差前概念

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一旦学生对自身前概念不十分满意时,便会自主形成求知学习欲望以及获取新技能的好奇心,进而形成应对处理认知冲突的学习动机。可让学生尝试通过前概念进行现象阐释,并作出合理辩护,进而使学生的思维结构形成一定的冲突作用,令其清晰的明确前概念所在。

例如,在学习教科版四年级上册《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有关知识时,通过与学生的交流我们可明确,一些学生前概念为“声音通过挤压形成”,例如,挤压塑料便可形成声音。而一些学生则提出相反的观点,即挤压纸张无法发声,而是需要通过摩擦发声。还有一些人则认为直尺无法通过摩擦以及挤压的方式产生声音。学生的这些认知可谓较为片面,因此无法形成认知平衡,这样便会使其原有形成的认知心理图式变得动摇不定。

为此,在实践教学阶段中,应从学生前概念实际认知水平入手,激化有差错的学生前概念认知矛盾,选择学生认同的某一发声方式进行研究。在课堂之中可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探究各类发声现象以及具体方式的异同性。该阶段中,学生学习思维则会逐步贴近“振动”这一概念,通过不断的探究学习,进行合理科学的假设、实验,从而获得正确概念。当然,这并非代表学生马上构建了新概念图式,这是由于学生前概念始终较为顽固的占据在头脑之中。因此,只有引导学生持续不断的讨论交流,实验探究,推理分析,方能基于观察为基础开展实践教学,令学生由较多的实验现象中,分析抽象出鲜明的共性特点,归纳出科学的结论,用正确的概念替代有偏差的前概念。

三、创设探究情境,引导学生树科学概念

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创设良好的设计探究情境,让学生依据自身理解,对实验操作以及科学问题的最终结果进行预测。然后,教师可选择恰当合理的实验参与学习探究,逐步利用实验现象得出科学概念,进而阐释原理与问题成因。因此,我们通过创建新概念,更新学生的前概念,在实践教学阶段中,均应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尽量借助各种各样的实物,使教学探究更加形象生动。

例如,在学习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生的食物和熟的食物》有关知识时,学生有这样的前概念:水果是生吃的,蔬菜有些熟吃、有些生吃,动物全部是烧熟了吃。于是上课开始后,教师创设了这样的探究情境:学生在教师选取的丰富探究材料之中,慢慢品尝食物,体会感受和接触各种食物。学生不难发现,有些水果也可以熟吃,有些动物也可以生吃……通过学生交流讨,教师引导和归纳,使学生明白:吃食物首先要保证其卫生安全,其次才考虑食物的营养和口味,这样对科学概念的形成产生了积极作用。因此,教师在明确学生前概念后,应有目的进行探究材料的选择,在特定的探究情境下,进而便于学生自主学习研究,积极创建新一轮的科学概念,提升学习能力水平。

四、组织合作交流,能有效应用科学概念

合作交流学习可避免学生个体存在的认知学习局限性。在学生积极的合作探讨、交流研究过程中,可全面超越自身原有较为片面狭隘的思维认知,进而知晓彼此的不同见解、独到观点。同时,合作学习阶段中,每位学生均可变成积极参与一员,在自由、愉快、平等互信的氛围中将自身原始观点全面阐述出来,并显现前概念。该类原始观点以及前概念有可能存在矛盾性,因此交流阶段中经常会令学生意识到其原先认知思维的相对片面性以及不科学性,进而产生出更为独特、创新的猜想。该类猜想通常为贴近科学概念的原型,可通过重复性实验得以验证其科学性,再利用这些科学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例如,教学教科版四年级上册《水能溶解一些物质》这一课时,学生在合作交流学习过程中,逐步掌握“溶解”这一概念之后,可让他们讨论交流、分析判断 “麦片在水的作用下可否溶解”这一问题。进一步明确基于其糖类成分可在水中溶解,但其中的燕麦成分无法溶解,因此麦片在水中不能溶解。这让学生在判断分析过程中,能进行全面细致的研究思考,有效应用科学概念。

又如,在学习教科版三年级下册《磁铁的两极》这一课程内容时,通过小组同学共同研究,反复实验,学生较容易理解条形磁铁的两极:指南的一端是南极,指北的一端是北极。可通过学生合作学习,判断分析圆形以及环形磁铁有没有磁极?如果存在磁极又在哪儿?该类学习活动,可令学生逐步完善自身初步构成对磁铁性质的思维认知,进而使其更好的捕捉理解并应用科学概念。

总之,科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有从学生特点、实际状况入手,基于学生前概念知识自身特征,辨析了解与其科学概念存在的内在联系,才能真正辅助引导学生创建科学概念综合系统。通过师生共同努力,持续优化教学方式,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实现科学概念教学的全面升华与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家亮,赵建华,吴向东.基于思维建模的概念学习过程探析――以小学科学课为例[J].现代教育技术,2011(5)

[2]周艳华,何善亮.基于前概念的科学概念教学探究――小学科学《空气占据空间》教学课例研究[J].江苏科技信息(科技创业),2009(9)

第2篇:小学教育的概念范文

[关键词]小学数学;概念;教学数学概念是事物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本质属性在头脑中的反映,它是组成数学知识的细胞,是进行数学思维的基本要素。只有正确理解和掌握数学概念,才能有效地进行判断、解释、推理、运算和解决问题。因此,概念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必须要抓好的重要一环。但在目前概念教学中存在着重感知,轻认知;重记忆,轻理解;重枝节,轻本质等不容忽视的问题,制约了学生的发展。那么,如何加强和改进小学数学概念教学呢?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一些思考。

一、多种方法,灵活引入

概念的引入是数学概念教学的第一步,直接关系到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接受。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概念的引入通常有形象直观引入、从旧概念中引入、从计算中引入等几种方法。无论以什么方法引入都要努力做到:一要有利于突出概念的本质属性;二要适合儿童的情趣,符合儿童的认知特点;三要有利于学生建立清晰的表象,丰富并积累学生的感性认识。

1、直观引入。小学生认识事物,理解概念主要是凭借事物的具体形象和表象进行的。因此,在小学数学概念教学中,教师应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入手,充分运用实物、教具、图表等直观教具,以及动手操作等直观手段,帮助学生获得正确、完整、丰富的表象,把“纯粹”的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熟悉的、具体的材料相联系,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从而引入概念。如在“对称图形”教学中,首先逐一呈现生活中常见的对称图形(飞机、三叶草、蝴蝶、蜜蜂等图案),让学生在欣赏过程中感受图形的对称美,获得感性认识。然后让学生仔细观察这些图形的形状,思考发现它们有什么共同特点?接着让学生动手对折这些图形(直观操作),思考又有什么发现?它和你通过观察发现的特点有什么关系。通过实物的观察和动手折纸活动,引导学生探索发现对称图形的主要特征(图形的一部分沿直线对折后与另一部分能完全重合)。在这一教学过程中,为学生建立起清晰的表象,学生对轴对称图形的认识由表及里,由浅入深,逐渐逼近对图形本质特征的认识。

2、以旧引新。数学知识的系统性较强,各部分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较为密切,后面的知识往往是前面知识的引申和发展。因此,可以从学生已有的概念知识基础上加以引申,导出新概念,这样既巩固了旧知识,又学习了新概念,强化了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能帮助学生建立系统、完整的概念体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随着小学生年龄的增长、认知结构中知识的不断积累、智力的不断发展,应指导他们借助已有概念去认识新概念。在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充分复习已学的知识,使新概念在已有概念中深化,产生新的认识。如学习“质数和合数”,可先从复习因数的概念入手,然后让学生找1,5,9,11,12等各自然数的所有因数,再引导他们观察比较,看看它们各有多少个因数,可以分成几类,从而引出质数和合数的概念,在比较分类中,突出质数和合数的本质属性。又如,教学梯形,可以从平行四边形入手,让学生将梯形与平行四边形相比较,突出“只有一组对边平行”这一梯形的本质属性,促进了概念的同化。在这两个教学片断中,学生在学习中,通过引导寻求新概念与认知结构中相关概念的联系和区别,实现知识的正迁移。

3、计算引入。数学概念虽然抽象,但它们都有各自具体的表现形式,有些概念通过计算的观察分析,就可以发现其中蕴含的本质属性,达到引入概念的目的。如教学“倒数的认识”时,可先出示3× , ×7, × , × ……这样一组题,让学生口算,然后引导学生观察分析,从中发现这些算式都是两个数相乘,乘积是1,从而引出“倒数”的定义。其它如循环小数、比例、约分、通分、最简分数、圆周率等都可以从计算引入。

二、抓住本质属性,理解基础上建构概念

概念教学的第二步就是理解概念,这是概念教学的中心环节。学习概念的过程,即是对概念所反映的本质属性的把握过程。因此,在小学数学概念中,要紧紧抓住概念所反映的本质属性,深入理解概念。只有在理解的基础上建立的概念才是牢固的。

1、适时抽象,揭示概念的本质属性。数学概念刚引进时,学生对其认识还停留在感性阶段,在教学中要及时唤醒学生头脑中的有关表象,发挥表象的中介作用,通过比较、对照、分析、综合和推理等一系列思维活动,适时进行抽象概括,揭示概念的本质属性。如教学“11~20各数的认识”,我采用以下几个教学环节,从感性到理性,促使学生认识产生飞跃:(1)让学生通过拿铅笔活动,知道11支铅笔可以一支一支地拿,也可以1捆带1支地拿,初步感知引进计数单位“十”的必要性;(2)举出生活中10个一包装成一份的例子,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感受计数单位“十”;(3)把10根小棒捆成一捆,建立计数单位“十”,抽象概括出10个一就是一个十; 在这一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学生直观感知建立计数单位“十”以后,引导学生及时摆脱直观感知的依赖,克服直观感知中的局限性,以此为基础抽象出11~20各数的认识,使学生最终形成概念。

2、利用变式,明确概念的外延和内涵。概念的外延是指这一个概念所反映的客观事物的总和,概念的内涵是指这个概念所反映的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是概念的两个方面,其中掌握概念的内涵是学生形成概念的关键 。概念性变式是小学数学概念教学中的重要手段,通过变换所提供事例或材料的呈现方式,使学生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帮助学生“去伪存真”,获得对概念的多角度理解,真正掌握概念。如在三角形的概念教学中,通过呈现不同形态(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不同大小、不同位置的三角形与类似三角形的图形进行比较,其中呈现不同形态、不同大小、不同位置的三角形是变化概念的非本质属性,呈现类似三角形的图形是变化概念的本质属性,让学生在对比辨析中突出“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三角形这一本质属性,让学生观察、分析、判断中,准确理解三角形的内涵和外延,概念建立得更准确、更牢靠。

3、抓住关键词语,在深入剖析中理解概念。小学数学中,一些概念往往是由若干个词或词组成的定义。这些数学语言表述精确,结构严谨,对这一类事物的本质属性作了明确的阐述。我们在教学时就要抓住这些关键词语,让学生深入理解,建立正确的概念。如上例中,我们就应抓住“三条线段”和“围”字不放,从而让学生明确组成三角形的两个构成要素及相互关系,加深了对三角形意义的理解。

三、精心设计练习,应用中及时巩固概念

数学概念主要是在应用中得到巩固的,通过概念的应用,既能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促进概念巩固,又有利于启迪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同时,通过概念的应用,可以检验学生理解和掌握概念的情况,以便及时弥补。小学数学概念的应用形式大致有:应用概念进行判断;应用概念分析推理;应用概念分析数量关系,指导计算;概念的综合应用。

设计练习,让学生在练习中运用概念进行判断、分析、推理或计算,是小学数学概念教学中应用概念的有效途径。因此,在小学数学概念教学中,我们要精心设计练习,让学生通过练习,真正有助于理解新学概念,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如为帮助学生巩固新学概念和形成基本技能,可以设计针对性练习;为了帮助学生克服思维定式,进一步明确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可以设计变式练习;为了帮助学生厘清易混概念,可以设计对比练习;为了帮助学生拓展应用范围,加深新学概念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可以设计开放性练习;为了帮助学生沟通新学概念与其它知识的纵横联系,促进概念系统的形成,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可以设计综合练习。

总之,我们的概念教学,要遵循小学生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注意在概念引入和形成过程中,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和学生主体作用,精心设计练习,巩固和深化概念的理解和掌握,重视概念系统的建立,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从而充分体现数学概念是数学知识的基石,使概念教学真正成为培养学生数学能力的前提和保证。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修改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4月.

第3篇:小学教育的概念范文

关键词:小学数学;实践;探索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重视概念教学,帮助学生理解、掌握和运用有关数学概念,是贯彻课程标准和提高数学质量的一项重要工作。对此,我在教学实践中对小学数学概念教学进行了以下几方面的探索。

一、创设问题情景,巧妙引入有关概念

概念教学是数学教学过程中关键的一步,它关乎学生对整个相关数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在平时的教学中,为了激活学生的思维,把一些生活中学生喜闻乐见的具体事例融入教学中,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巧妙引入概念,形象教学。

例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我是这样引入的。让学生拿出一个圆形的杯子,将杯子放在纸上,沿杯底外缘在纸上画一个圆,然后把圆剪下来。接着,让学生摸一摸圆形纸片的外缘,感受圆形外缘的曲线,再引导学生思考:圆是一个什么样的图形?学生很快从感知中回答“圆是曲线图形。”这种来自学生动手操作实践的结论,虽然学生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但得到的结论比较简单。而要对圆的圆心、半径、直径有所研究,单靠简单的画一画、剪一剪、摸一摸是无法回答的,于是我接着抛出“诱饵”――“想验证更多关于圆的知识吗?”让学生产生浓厚的求知欲,顺势引出课题“今天,我们一起来探究有关圆的知识。”这样引入圆的概念自然而不显唐突,学生感受到一种挑战,因而更加认真地投入圆的学习之中。

二、重视操作活动,帮助学生理解概念

小学生获取有关的数学概念如果来自于自己适当的经验,会掌握得更好。因此,在数学概念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进行相关的操作活动,让学生先充分感知形成有关概念的具体材料,以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

例如,教学“分数的意义”时,我安排了两组演示与操作活动交替进行。第一组是认识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的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首先由我演示平分一个饼,让学生认识到“一半”就是一个饼的二分之一,然后由学生通过折一折、画一画、说一说的形式,利用学具进行操作,充分感知单位“1”、平均分,并把对几分之一、几分之几的认识,逐步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高度。第二组是认识由一些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的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我先演示分一堆苹果,并说明演示过程和每一个环节的含义,然后让学生根据要求通过想一想、分一分、说一说的形式,把6面红旗平均分成3份,并用分数表示出这样的1份、2份,认识由一些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的几分之一和几分之几。这样,学生对单位“1”的认识就更全面、更深刻。同时,通过两组相互交替、逐步提高的操作活动,学生对单位“1”、平均分、几分之一、几分之几等分数概念的诸要素就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为概括出分数的意义奠定了基础。

三、从具体到抽象,逐步形成有关概念

学生完成有关数学要领的构建过程中,建立有关概念的表象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学生用学具进行操作活动,常常以形成有关要领的表象为目的。因为学生要形成有关的概念,还必须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对表象的再加工,在更高层次上进行分析、比较、综合、概括,以便剔除事物的非本质特征,以形成有关数学概念。

例如,在“分数的意义”教学中,当学生对分数已建立较清晰的表象时,我通过引导与提问结合的形式,组织学生进行观察、比较,让学生在更高层次上进行分析、综合,进而将一个物体、一个计量单位、一些物体组成的整体抽象为单位“1”,将平均分成2份、3份等抽象为平均分成若干份……然后将抽象出来的分数的本质属性综合起来,逐步概括出分数的意义,从而帮助学生较好地构建分数的概念。

四、精心设计练习,逐步掌握有关概念

学生对新学的数学要领掌握不是一次就能完成的,需要由具体到抽象,再由抽象到具体的多次反复练习,他们的认知才会巩固,才能将表象的认识吸收为自己的知识,并将其运用到实际情境中。因此,对于已形成的有关数学概念,教师不能要求学生只停留在记忆概念的定义上,而应精心设计练习,从而达到掌握有关概念的目的。

第4篇:小学教育的概念范文

【关键词】英语课改 分层教育 职业院校

职业院校是社会上各大院校中快速发展的佼佼者,每年为招聘市场输送的新鲜血液相对于总人数而言占有一定的比例。所以想要更好完善社会上的毕业生的英语水平能力,职业院校的英语教学也应做出相应的改革。本文就英语教学的新旧理念对比,以及总结职业院校教育现状、新型英语教学课堂等方面作出以下建议,希望能帮助职业院校英语教学改革做出更完善的发展措施。

一、目前职业院校英语教学的环境与问题

(一)、职业院校学生学习能力弱

细数我国教育界的各大院校,职业院校所占的比例数目依然不容小觑。我国高考每年划分出来的学生由高到低,按照龙摆尾的形式被分配到各个院校。对于名落孙山的一部分学生来说,由于家长的一些老旧理念、爱面子的想法,都希望孩子去一个低等大学而不是职业院校念书,所以职业院校招生存在一定的压力。受教育程度高一点的学生更愿意选择三本院校,而不是职业院校,这也导致职业院校整体学生学习水平底,英语能力不强,甚至英语基础也存在着大大小小的问题,这也对职业院校英语教学的改革增加了很多不得不顾虑的因素。

职业院校是为了培养社会上需求的、能够促进经济生产发展的技术型人才,收纳技能突出而不擅长学术研究的学生而开办的院校,其宗旨也是为了培养符合社会发展的新型技术人员。但现实中职业院校往往仅将目光停留在表面的职业技术培养,而忽视了学生文化方面的素质教育,这与职业院校的教育宗旨也十分不相符合。所以职业院校的教学研究人员应当重视起英语教学,将师生对原本与专业知识同等重要的英语课的认识理念提升上去,在英语教学改革上投入大量精力,而不仅仅只是关注职业院校里学生的职业技能和就业率问题。

(三)、职业院校英语教学模式的落后与其进步空间

职业院校相对于高等院校来说更加侧重社会技能培养,而英语教学便渐渐落后与高等院校相比差之甚远。针对于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群体就不适合采用高等院校的英语教学模式,而职业院校学生英语能力的参差不齐也是设置改革方案所必须考虑的因素。如果按照职业院校传统的英语课堂教学,教师按照书本知识教授英语中基础的单词和语法等,英语基础差的学生听不懂,而对英语能力较强的学生来说也是效率极低,白白浪费时间。另外一方面,针对于职业院校这一特殊群体来说,如果能将英语结合专业来学习,使学生能在今后走向社会时将英语从书本知识转变为实用技能,也是极好的。

二、如何在新课改理念下使职业院校英语教学得到提高

(一)以分层教育为基础

很明显,学生之间具有不同的差异,体现在其思考及做法方面有很大不同,而根据这样的特点,对学生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因材施教,划分层次,才能起到最好的效果。对于职业院校来说,所吸纳的学生来自不同的地方,在自己本身的基础上具有很大的差异,能力也是参差不齐,因此,如果采用基本的教学方法,很难让所有的学生都能得到自己想学的,也很难照顾到每个人,会将英语教学放到一个比较尴尬的位置。在这种时候,只能将学生划分层次,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即所谓的分级教学、分层教育。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力量,自成空间。这样不但能让他们找到适合自己的自主学习方法,还让他们找到自我,了解自我,达到以自我为中心的有效学习方式。不但能提高老师的课堂教学效率,还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因为和他们竞争的都是同层次的学生,便于调动起来他们的积极性。

(二)如何实现分级教学

1、以分级为理念进行分班。在以往的教学理念上,打乱学生层次、混合分班一直以来是所有学校的做法,这是所谓的行政班。而作为新课改下的分级教学理念,打破这种原有的模式,在开学初进行考试,即所谓的分级考试,把考试的成绩结果作为分班的一个依据,而另一个依据则是学生入学时的笔试成绩,综合两者进行分班,设立甲、乙、丙三种类型的班级,并且,在人数的分配上也要下一些功夫,比如在甲班和丙班种的人数可以少一些,各占五分之一就好。在甲班中,学生以基础好、知识掌握扎实为自身优点,不但语言能力掌握得好,可以进行良好的英语听说读写能力,学的也比其他人快,对他们的教育就不能停留在基础知识教学上,需要做的是对他们进行提高训练,优上加优。再说丙班,这类班级里的学生,需要的是基础教育,因为没有良好坚实的基础,何论语言交流?何论顺利交谈?所以,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导,让他们能把英语所需要的东西掌握的牢靠,才能进步。而所谓的乙班,是介于甲和丙之间的班级,也可以称之为普通班。这种班级的学生具有一定的语言基础,可以简单地进行语言运用,因此在教学上只需循序渐进,在巩固基础知识的同时进行提高训练,逐步提升各项能力,包括听、说、读、写、译等。另外,为了今后更高层次的发展,适应新时代的系统教育,必要时还要进行一定量的四、六级训练。

2、进行合理的课程设置。不同层次的学生所接受的教育也是不同的,因此也要设置不同的课程,例如在基础更好的甲班中就可以开设选修课程,能者多劳,尽全力提升自己,另外还可以开设实践课程,在实际中提升自己的英语交流能力,更能增进职业院校学生与用人单位之间的沟通,为毕业之后的出路提供一份保障。而在丙班中,设置基础类课程是必不可少的,从扎实基础做起,逐渐成为英语能手。

3、灌输升降级理念。作为甲班中的学生,在不努力或者毫无提高的时候,降级到乙班进行学习,同样的,丙班中的学生在进行一段时间的学习之后,将自己的能力完完全全的展示出来,那么将进入乙班,未来在自己的努力下进入甲班也不是没有可能的,这样明显的升降级制度可以极大的提高学生的危机意识和上进精神。在毫无歧视的方法下,合理调配,合理激发。

第5篇:小学教育的概念范文

关键词:小学语文;中年级;阅读教学;改革

一、设置引读性的疑问,激发小学生阅读的兴趣

想要不断激发中年级学生对语文阅读的参与积极性,就应该改变传统阅读的模式,通过一些新颖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语文阅读兴趣,爱上阅读。所以,在小学中年级语文的阅读课堂上,教师应该重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学生只有对语文产生了兴趣,学生才能够全神贯注于阅读课堂之上,在阅读中细细品味其中的乐趣,从而提升阅读的效率。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的好奇心比较强,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一特点进行教学,在阅读课堂上为学生布置问题,这时候学生一定会感觉非常疑惑,教师可以进行一定的引导,带领学生不断地思考和探究,然后再发表言论,最后教师进行总结和评价。在这其中,教师要学会鼓励学生,让学生能够积极表达自己的看法。通过这样具有趣味性的问题情景不但能够有效地吸引学生的目光,使学生积极地参与到阅读情境中去,还能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

二、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拓宽小学生阅读的范围

对于小学生来说,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大纲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阅读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为今后高年级阅读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所以,在阅读课程中,教师应该先认真研究阅读的内容,挖掘教材中的内容,并能够提前设计好教学方案,重点培养学生的阅读技巧,使学生能够灵活掌握阅读学习的思路和规律性。在掌握了基本的阅读技巧之后,教师应该为学生分析这篇文章,明白文章中的一些基础知识,让学生明白作者想要表达的主旨思想,从而完成教学任务。同时,教师也可以详细地讲述这篇文章,可以为学生分段落讲解,先是让学生掌握基本的文章内容,然后再分析作者的心理感受。通过这样的教学能够有效地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地感受文章的情感变化,与作者产生共鸣。对于小学生来说,他们喜欢接触一些比较新鲜的事物,对着这样不熟悉的事物都非常好奇,想要接触和学习。因此,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一性格特点,为学生选择一个比较符合学生性格特点的课外阅读材料,从而不断丰富学生的阅读内容,开阔学生的学习视野,促进学生全方面地发展。

三、科学地选择阅读内容

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是课堂的引导者。为了能够提高阅读教学效率,教师应该先了解学生,认识到每一个学生的性格特点、年龄大小以及对于新知识的接受能力,然后根据学生的特点为学生科学地选择阅读内容。例如一些通话故事或者是具有趣味性的寓言故事。这样的文章都是比较有代表性的,符合小学生的口味,学生喜欢学习这样的文章。通过学习这些内容,学生会对语文阅读非常感兴趣,体会到阅读的乐趣。在学习这些知识的时候,教师应该学会辅导学生,对于一些寓言故事,教师可以先为学生分析文章的内容,然后引导学生、启发学生。同时,使学生能够明白这篇文章所要表达的内容,理解其中的道理,从而得到启发,为自己今后的行为提供借鉴。除此之外,童话故事比较富有魔幻的想象力,是非常典型的创造作品,通过学习童话故事不但能够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水平,还能够给予学生一个更大的想象空间,让学生在想象的海洋中遨游,在思想上获得新的体验。在此过程中,教师应该将课堂主体的位置交给学生,让学生在学习之后进行大胆的创作,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去展示自己,从而促进学生全方面地发展。

四、积极开展合作阅读的学习方式

在开展合作学习的时候,教师应该先对学生进行分组,分组应该科学合理地进行,要保证每一个小组的语文实力上下相当。在分组完成后,要保证每一个小组都有三个层次的学生:优等生、中等生和上进生。随后教师应该在小组内选择一个小组长,小组长应该具有较强的组织能力。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几个问题,然后让学生根据问题进行阅读。在阅读完成之后,学生可以在小组内部进行交流,最后得出答案。随后教师应该以小组为单位以比赛的形式开展阅读,这样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的阅读参与热情,从而构建一个高效的阅读课堂。

总而言之,在小学中年级的语文教学过程中阅读教学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教师应该高度重视起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认真贯彻落实教学改革方案,改变传统阅读教学模式对学生的束缚,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的阅读自主性和探究性,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使学生能够在阅读中体会快乐。

参考文献:

第6篇:小学教育的概念范文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体验性;拓展性;创新性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04-216-01

阅读教学是构成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个基本环节,通过阅读教学能够有效地提高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加强小学生的语言素养,更能培养学生对于其他学科的学习能力。因此,对于小学生的成长和学习来说,阅读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特别是随着教育形势以及国家对于人才要求的改变,加强对小学语文低年级阅读教学的改革就显得尤为重要。目前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着很多问题,比如:师生之间缺乏沟通,缺乏对学生阅读兴趣和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等。因此,要想做好阅读教学工作,就要以《新课改》为前提,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行重点培养。作者以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改革为出发点,并结合自身的一些执教经验,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一、引导学生进行多角度、富于创意的体验性朗读,树立体验性阅读教学观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指的就是朗读的重要性。朗读,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培养语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而且还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适当的穿插朗读环节,促进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合理地为学生的情感发展创设情境,对于学生的独特阅读感受,要给予支持和鼓励,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得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

二、引导学生发挥想象,丰富情感体验,树立拓展性阅读教学观

所谓拓展性阅读观,就是指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不要让学生仅仅禁锢于课本知识,而应该帮助学生扩大阅读面,注重阅读教学方面的实践。为此,教师要善于开展各类阅读教学实践活动,在实践中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发展学生的思维。同时,加速学生的拓展阅读,能有效地扩大学生的阅读量,增强学生的人文底蕴。如在教学《司马光》一课时,我们可以在学生基本理解课文内容的前提下,提出这样的问题:被司马光砸破的缸应该怎么办呢?这口水缸是谁家的呢?如果这口水缸不是司马光家的,那么他该不该向人家赔偿这口缸?如果这是他们自己家的缸,他又该如何向父母解释这件事呢?父母又会如何对待这件事呢?请同学们讨论一下这个问题。随着学生们的讨论,他们在对课文的理解上又上了一个层次。同时,他们也学会了从事情的另一个角度来思考问题。

新课改下,学生就是阅读教学的主体,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可以运用‘探究式学习法’,激发学生把要学的内容以问题形式呈现出来,使学生由过去的知识接收者转变为知识的发现者。同时,使课堂阅读教学变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这样既摒弃了旧的阅读教学模式,又巧妙地提高了学生写作能力。比如:在教学课文《小小的船》时,教师可以设计这样两个问题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小小的船’指的是什么?弯弯的月亮还像什么?教师可以通过学生的回答进行针对性指导,使学生能够准确地理解课文内容。

三、提高语文合作学习的有效性,树立创新性阅读教学观

所谓语文合作学习,就是以学习语文为基点,把学生分为若干个小组,要求小组成员之间相互配合,由教师进行合理地点拨、引导,各小组分别进行互、自学探究性的学习,最终实现各小组成员之间共同进步的学习目标。合作学习是新课程积极倡导的三种学习方式之一,它改变了传统的学生以‘个体学习’为主的模式,加强了师生之间,以及同学与同学之间的情感交流和沟通。使学生养成主动参与、主动质疑、主动探索、主动思考的良好习惯,充分激发了学生的独立性、主动性和创作性。如在学习《乌鸦喝水》一课时时,当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之后,可以向学生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只要瓶子里有水,再往瓶子里放石子,就一定能喝到水吗?然后教师可以拿出一个瓶子,在瓶子里少放一些水,然后往瓶子里放石子,结果最后瓶子里的水都被石子压住了,水并没有上升至可以喝到的位置。作为教师,这时候就可以试探性地引导学生思考这是为什么?然后教师再找一个瓶子放入比较多的水,再重新做这个实验,然后让学生讨论乌鸦能喝到水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如此一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就更深入了一步。再比如说在教学《兰兰过桥》一课时,教师可以向学生提问:大家觉得我们还可以造出什么样的桥?可以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开阔自己的思维,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的意识。

总之,在小学语文课堂上实施语文阅读教学法,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通过必要的语文阅读训练,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不断加强小学生的语言素养。同时,阅读教学法关系到各科基础知识的学习和提高,学生必须具有一定的阅读能力,才能逐渐领会、理解课文及其他阅读材料的意义,进而去学习写作技能及加深对其他课程的理解和掌握。

参考文献:

第7篇:小学教育的概念范文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改认识;教师与学生;教与学;数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3-125-01

长期以来,人们认为数学教学只有通过精心组织材料,课堂集中讲解,学生认真听讲,才能有效地传授知识,这种观念形成了长期以来课堂教学中以“教师讲,学生听”这种基本模式。 诚然,教师的讲是课堂教学中必要的也是重要的形式;但是,教学就其本质来说,要靠学生自己来学习,教师讲得再好,那也是外因,外因要通过内因起作用,没有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教师自认为教得再好也起不到好的教学效果。

那么,在新的课程改革理念下,教师的“教”怎样更好地为学生的“学”服务,帮助学生获得情感、知识和能力的发展呢?我认为应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一、从以教师的“教”为中心向以学生的“学”为中心转变,探索新型课堂

我国的课程改革在调整培养目标时提出:“改革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即从单纯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其目的是在基础教育领域全面实施素质教研,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健全人格、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良好的信息素养和环境意识等。新课程强调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建立具有“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特征的学习方式,充分体现了着眼于学生充分发展的特点。

课堂教学是教学工作的出发点和归缩。在新课程改革理念指导下的数学教学,就是以学生的“学”为中心的课堂教学。因此,要敢于创新,突破原有的不利于学生智力、能力发展的课堂教学模式,探索新型的课堂教学。新型的课堂教学应具有开放、灵动、高新的特点。“开放”就是要打破内容和形式的封闭,在开放中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灵动”就是要摒弃呆板、被动,倡导主动、生动,追求灵活、创造。“高新”就是要突破黑板,粉笔加一张嘴的单一课堂格局,科学地应用现代教育新技术,增加课堂信息交流渠道,增强课堂教学与学生的生动性和趣味性。

在教与学中,教学要更新观念,还学生自,激励学生独立探究,让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学习,从而增强学生的自主意识,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理念,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造能力。现代科技的发展,客观上要求学生具备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如果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只是用常规方法教给学生概念、公式、定理等理论方面的知识,不给学生自由探究的时间和空间,就会造成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其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就得不到相应的培养。为此教师在教的过程中应做到让学生讲、让学生议、让学生找、让学生做、让学生说。这样知识的“果”就是学生自己“跳起来摘到的”,既培养了学生善于学习,勤于思考的好习惯,也锻炼了学生克服困难,勇于探索的品质。而且让学生在探求知识的过程中不断积累学习方法,把学生接受知识的过程变为自主探究知识的过程,并在探究知识的过程中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将重“结论”的教学转变为重“过程”的教学,充分展现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内化知识,发展能力,为课堂教学改革不断注入新的活力,使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案例1:教学32-17=?

首先指导学生课堂讨论,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各种方法,再找出最好的方法。在“争论之初”,学生们并不互相认同,逐步达成共识的过程就是学生深刻理解的过程。然后教师总结:

1、把被减数32重组为20和12,从12中减去7,个位得到5,从20中减去10十位得到1。

2、把被减数32重组为20,10和2,从10中减去7得到3,再加上2,个位得到5,从20中减去10,十位得到1。

3、把减数17重组为10,2和5,从32中减去5,再减去10,得到15。

教师给学生讲授多种重组方法,可以拓宽学生的思路,但教师要掌握好度,不能“大包大揽”,剥夺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

二、巧设情境,激发兴趣――让学生成为一个问题发现者

教学的艺术不仅在于传授本领,更在于唤醒、激励、鼓舞。兴趣是学习的不竭动力,是学习成功的秘诀。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经验、能力水平、认知规律、学习内容等因素,抓住学生思维活动的热点和焦点,通过各种途径创设与教学有关的并使学生感到真实、新奇、有趣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产生跃跃欲试的心情,产生主动求知的心里冲动,发现问题。从而产生探求知识的兴趣和主动参与的激情与意识。

案例2:现在有含糖10%的糖水200克,要想得到含糖20%的糖水,该如何做?

教学情况调查中发现:

课改前 学生方法单一,只知使糖水中的糖变多――加糖

课改后 学生方法多样化。如方法1:使糖水中的糖变多――加糖。

方法2:使糖水中的水变少――蒸发水。

方法3:还可以加入含糖高于20%的糖水。

1、学生以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将数学问题生活化,在问题情境中发现问题,在新课改理念的指导下,思维处于高度活跃状态,往往会出现意想不到的效果。

第8篇:小学教育的概念范文

关键词:新课改;小学;低年级语文;有效教学

1小学低年级语文有效教学实施的现状

1.1教师教学观念滞后

在传统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教师始终受到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认为只要给学生传授书本知识,帮助学生解决疑问就行了,没有真正结合学生的要求去开展教学,更没有认真完成新课改中教学大纲的目标,使得许多学生没有养成独立思考问题的好习惯,过度依赖教师,长期以往,导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大幅下降,学习能力没有得到更好的培养。可见,我国小学低年级语文有效教学开展的教学效果并不理想,需要教师和学生一起共同努力,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

1.2教学方法过于单一

在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教师的教学方法过于单一,导致语文教学效果不明显,甚至下降,这就要求教师正确运用教学手段和教学策略,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爱好,真正寻找出适合学生学习的好方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语文课堂上,教可以抓住学生的心理,安排合适的教学活动,运用良好的教学手段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还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加热爱学习语文知识,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

1.3教育模式相对落后

伴随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人们对创新思维能力越来越重视,这就要求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一定要顺应时代的发展潮流,真正发挥人的作用。特别是在语文教学中,教师需要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真正做到课堂上以学生为主体,真正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增强师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正确引导学生培养创新思维。由此可见,小学语文教师需要不断创新教育模式,在原有的模式上加以创新和发展,真正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方法,提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2小学低年级语文有效教学实施的策略

2.1激发学生的兴趣

对于小学低年级学生而言激发学生的兴趣需要从以下几点做起。

2.1.1自由法

在课堂上学生可以主动自由的回答老师所提出的问题。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下由老师点名回答问题的方式,这种自由回答问题法能够让学生感受到来自老师的重视,从而更加积极的提问,从而回答中获得更多的知识,相应的学习兴趣也越发浓烈,但是自由是相对的,如在其他同学站起来回答问题时要告知学生要尊重同学,待别人回答完毕之后再站起来进行回答或者补充,这样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帮助学生塑造完美的人格。

2.1.2奖励法

小学生非常容易被新奇的事物所吸引,更是对游戏乐此不疲。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小小的鼓励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2更新教学理念

新课改中要求小学教师建立一个和谐的语文课堂,正确引导学生,让学生建立自主构建知识点,这就要求教师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在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基础上,才能合理恰当地运用教学方法教育小学生。教师在更新教学理念的同时,还需要全面掌握语文课本知识以及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特点,进而选用合适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对语文教材的学习效率。教师需要在上课之前将文章内容加以熟悉,之后结合文章主题思想去正确引导学生,真正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而不是单一地带领学生去阅读整篇文章,或者让学生自己阅读文章内容,只要学生知道文章内容即可,无需领会更深层次的含义,这种教学观念不适应当前社会的发展形势,要求教师紧跟时展要求,在深入了解学生需求和书本知识的基础上,开展语文教学,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

2.3不断丰富教学手段

作为小学语文教师,要不断地进行学习,及时地更新教育教学理念,并将其融会贯通,应用到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努力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3.1合作教学法

合作教学法,能够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增强互相帮助和配合的意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首先将学生进行分组,然后在组之间的每一位成员均安排不同的任务,最终促使整个任务得到完成。

2.3.2使用多媒体教学

小学低年级学生普遍对动画、图片和视频更加热衷,那么在教授课文的过程中可以利用图片和动画的方式提升学生的学习热情。通过多媒体呈现出的有趣的现象,会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会帮助学生制定自己的人生计划和未来梦想,学习成绩和学习的效果将会得到明显的提升。

2.3.3有效的作业设计策略

每个班级里的学生其学习情况都会存在差异,因此老师在作业设计方面要尽量地体现出其个性化,作业的设计同样按照学生学习情况区别对待。并且老师要对这些拓展训练作业进行认真的批改。

2.4有效教学要评价得当

在小学校园中,教师对于学生所实施的评价往往具有很大的影响,很多小学生都会对老师的肯定以及表扬兴奋和高兴,而对于老师的批评耿耿于怀,所以,语文教师在语文教育教学活动必须要重视对于学生进行得当的评价,教师不要对学生实施过度的表扬,原因就在于,适当的表扬能够激发起学生自身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对于学习的自信心,但是,过度表扬或者太多的表扬会使学生产生一种不思进取以及骄傲自满的心理。教师更加不能够吝惜自己表扬,好学生都是老师鼓励和夸奖出来的,因此,虽然笔者反对乱夸学生,但是教师更不能够不对学生进行夸奖和表扬。在平日的语文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对于那些回答问题正确的学生要适时以及适当加以表扬,对于那些回答错误的学生,教师同样要进行鼓励,从本质上对整个课堂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对整个语文课堂氛围进行活跃。

结束语: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对于小学生的学习要求不仅仅是要掌握简单的生字词,同时还要提升普通话能力、文字的运用等能力。因此,作为小学语文老师,一定要在课堂教学方法上敢于创新,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始,逐渐提升学生的学习质量。

参考文献:

[1]刘金凤.新课改下小学低年级语文有效教学实施的策略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旬刊,2015(5):123.

[2]林澄.新课程理念下小学语文低年级识字教学研究[J].新校园旬刊,2015(8):46.

第9篇:小学教育的概念范文

【关键词】校本教研;理念;特征;要求

新一轮课程改革带来了许多新的教育理念,其中体现地域特色、体现学校之长的校本教研逐渐成为广大初中语文教师研究与实践的新领域。校本教研作为提升教师专业化发展水平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首选策略,其重要性正日益突出。语文校本教研是指以学校为基地,以学校内部语文教学实践中的实际问题为研究内容,以语文教师为研究主体,以促进师生共同发展为研究目所开展的语文教学行动研究活动。如何保障校本语文教研科学有效地运行,充分发挥其对语文教学改革和发展的支撑作用,是一个需要在理论上不断总结和实践中深入探索的问题。

校本语文教学研究,无论是作为一种教学研究活动,还是作为一种教学研究机制,其直接目的都是为了改善学校教育教学实践,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师生共同发展。其核心是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学生的身心健全发展,这是体现学校办学水平的主要内容。开展校本教研活动,其目的是为了提高全校教师的理论水平和综合素质,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及教育观念的转变,激发教师的学习热情和参与研究的兴趣,增强教师驾驭教材的能力和运用现代教育理论的意识,使教师能充分运用现代化教育手段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实现教师角色的转变和课堂教学的优化。下面谈谈自己的一些粗浅认识。

一、明确语文校本教研的理念

著名语文教育改革家魏书生曾说:“说千道万,思想转变。”只有学校里从管理者到全体语文教师,真正牢固形成了正确的校本教研观,深刻认识其概念含义、基本特性、价值意义之后,才能形成学校整体发展需要、学科研究需要、学生发展需要与教师专业成长需要有机结合的良性循环,使语文校本教研逐渐成为一种内在需要,而不是额外的负担。

1、确信初中语文校本教研是时势所趋的。顺应社会发展形势和实际,教育管理体制和办学自主性逐渐加强。《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教材要有开放性和弹性。在合理安排基本课程内容的基础上,给地方、学校和教师留有开发、选择的空间,也为学生留出选择和拓展的空间,以满足不同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需要。”在教育思想日渐科学务实、素质教育理念日益深入人心、越发注重师资优势整合的大背景下,以“为了学校,基于学校,以校为本”为基本特征的语文校本教研能在无须更多投入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提升本校语文教师的业务素养,改进语文教育的全过程,改善学生语文学习效果,最终有效地提高本校语文教育的质量。

2、确信初中语文校本教研是切实有效的。与传统的研究方式相比,它具有如下特性:一是校本性,因为是从本校的学情实际出发,以解决本校面临的实际问题为目的,由本校语文教师为研究主体,研究可以长期经常性的进行;二是科研性,一旦找准本校语文教学研究的定位,选好课题和切入点,拟订出近、中、远期规划,并持之以恒地开展科研活动,应当有较显著的收效;三是人本性,因为校本教研是以人本、生本为基础的,把学生和教师的发展、可持续发展放在首位,这与师生自我发展的内在需要不谋而合;四是牵引性,以教学研究为主的校本教研必然涉及语文教学的各种因素的研究,逐渐解决本校语文教育发展的障碍,有效地改善语文教学现状;五是依托性,省、市、区各级专业教研员在教育教学理论的掌握上、教科研操作的基本规范上、学科教学的把握上拥有优势,而基层语文教师在教学经验上具有优势,优势互补必将很好地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二、掌握语文校本教研的基本特征

首先,语文校本教学研究必须立足课堂。问题源自鲜活的课堂教学实践,问题的探析融合于课堂教学的实施过程,问题的化解也归宿于教学目标的达成与提升。 其次,语文校本教学研究必须面向学生。即研究每个学生在语文学科学习乃至教育活动中的特殊形态,研究其参与深度、参与质量和人格品质的发展状态,研究学生如何“建构”知识而不是知识如何去“整合”学生。 最后,语文校本教学研究必须珍视经验、注重反思。教师在课堂教学特殊情境中所积累起来的感性经验,往往包蕴着值得回味的教研价值,需要教研主体梳理、分析、感悟、升华。这中间,教师自身多层面、多角度的“反思”,是开掘研究资源的主要和重要方式。

三、体现语文校本教研的特色

1、抓住一个重点。即聚焦课堂教学,研究、解决课堂教学中的实际问题。课堂教学既是校本教研的出发点,也是生长点和落脚点。全校语文组上下要始终把课堂教学作为核心和关键,多形式多层次组织开展校本教研,使之鲜活生动,不仅能吸引教师积极参与,而且使教师在课题研究中真正得到“实惠”。

2、落实三个着力点。组织好每一次校本教研活动,把着力点放在生动灵活的教研活动质量上,以好的效果吸引教师积极参与;其次要把着力点放在组织引领教师及时发现教学问题,和同伴在积极互动中解决问题,提高教师解决问题的能力上;三要把每一次活动取得的研究成果及时转化并服务于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