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小学体育思政课范文

小学体育思政课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小学体育思政课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小学体育思政课

第1篇:小学体育思政课范文

[关键词] 体校;政治课程;教学方式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3)12-348-2

一、目前体校政治课教学方式

目前政治课程的教学方式还是以老师讲课为主。老师将知识点进行逐一讲解,中间有时穿插提问,查看学生是否掌握,是否能够运用。老师让学生将重点内容标注出来,对于重点内容进行讲解,有时会举例进行说明,辅以PPT使讲课内容更加生动、直观,帮助学生记忆。体育专业性较强的学校的学生文化基础比较薄弱,很多专业词汇,特别是哲学内容需要任课老师花费大量时间帮助其理解。此外,体育生自身学习动力不足,认为思想政治学习无足轻重,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导致课堂效率低下。因学习认识不足,上课不认真听讲,与老师互动较少,或基本无互动,成为老师的“一言堂”。老师在上面讲得没有动力,学生在下面听得没有兴趣。

二、目前教学方式存在的弊端

不能使学生有针对性的学习。因家长、老师对体校学生的文化课成绩要求不高,文化课学习完全依靠学生的自觉性。有些学习比较认真的同学,其基础较好,而一些对自己要求不够严格的学生,其基础比较薄弱。在这种情况下,不同层次的同学其理解知识和掌握知识的能力不同,单纯的依靠老师讲解,将不能照顾到所有层面的同学,老师只能按照平均水平讲授课程,设置问题,安排进度。这就导致一些基础好的同学感觉课程内容不充实、学习的新知识偏少,而基础薄弱的同学又会感觉进度有些快,不能完全掌握、吸收新内容。长此以往,这种不加区分学生水平的传统教学模式将导致学生整体水平趋平,对于基础好的学生是重大损失。

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传统授课模式要求老师按照课本进程讲解,由于政治课程本身具有抽象性、逻辑性、概括性,学生不容易立马接受和理解,所以课堂上学生很少或不发言,老师成了课堂的主角,完全本末倒置。老师讲得辛苦,学生听得索然无味,学生感觉老师是在“灌输”知识,完全提不起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传统的教学模式将老师摆在了中心位置,提问学生仅仅作为补充,完全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没有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热情。体校的学生本来上课注意力比较分散,单纯的老师讲课方式,使得课堂更加呆板无趣,学生思想游离于课堂之外,导致课堂效率低下。

不能使学生真正的活学活用。思想政治课程是一门与实践紧密结合的课程,学生学习思想政治课程除了掌握基本的知识点,更重要的是能够在生活、学习中会利用学到的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思想政治课的学习会给学生的生活一种指引。思想政治课的任课老师要通过讲课,将知识点传授给学生,更要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传授给学生。但是,传统的教学模式只能使学生死记硬背知识点,对知识点真正掌握了多少,学生是否能够活学活用知识点,这些都无法检验出来。同时,在传统的授课模式中,老师从上课讲到下课,和学生几乎没有交流、互动,谈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长期下去,学生成为了存储知识的“书橱”,而不能真正的将知识吸收、内化,更不用提,通过学习的知识来指导他们的学习、生活了。

三、改进政治课教学方式的建议

培养良好师生关系,提高学生学习认识。在课下,任课老师要主动亲近学生,了解学生兴趣,同时也让学生了解自己,与学生形成良好互动的基础。在课上,老师要充分尊重学生,形成一种平等、独立、友好的师生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将会对课堂教学效果产生着直接的影响。尤其在高中教育阶段,学生大多处于感情的敏感期,对于学习兴趣的培养,与教师印象的好坏有着直接联系。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尊重学生,并注意自己的言语,对于学生应该多鼓励、多引导、多沟通,对于学生所犯的错误,要最大程度的包容与谅解,并鼓励他们积极的改正,树立自信和勇气。通过营造一种愉快、和谐的课堂氛围,使师生之间的关系也变得更为融洽,提高政治课堂的教学效果。同时,任课老师要以朋友、长者的身份让学生认识到学习文化课知识的重要性,学习思想政治课程的重要性,而不要以老师的身份一味说教,可以结合自己或身边的例子,使学生真正从思想上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从而提高学习的主动性。

精心做好备课,层层深入讲解。任课老师的讲课方式、讲课内容是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关键所在。体校的学生因课下要进行大量的体育训练,文化课复习所占的比例很小,这就要求老师要充分利用课上时间,将知识点传授给学生。教师在上课之前要充分了解教学大纲、教材内容,尤其是对学生的情况更要了解透彻,深入分析,寻找学生的兴趣点,并根据以前上课的情境进行总结分析,制定出合理的教学计划。在精心备课的前提下,还要在课堂上做好教学内容的导入。课前导入要有吸引力,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够很快地融入教学的氛围中。对于知识点要层层展开,按一定的逻辑顺序讲解,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由具体到抽象,循序渐进,不断深化,使学生能够逐步掌握并理解、吸收。

优化讲课模式,开展多种互动。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快乐教学、开放教学等教学模式不断涌现,而这些模式的共同之处就是以学生为课堂教学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能动性,改变传统模式老师“一言堂”的局面。但是新的教学模式并不是要求老师完全不管学生,由学生随便发言,老师要根据讲课内容,采用适合体校学生的教学方法,安排合理的教学模式,既能够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又能保证课堂效果和质量。采用新的教学模式,要求老师起到引导、监督作用,让学生发挥课堂主导作用,加强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互动,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可以开展小组活动,让同学分成不同小组讲授不同专题内容,老师加以点评和补充;可以开展专题讨论活动,运用学到的知识分析新闻热点或者案例;可以开展帮扶工作,鼓励基础好的同学帮助基础薄弱的同学,提高整体学生的思想政治课水平。老师还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生动、直观的让学生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走近学习。视频、图画、音乐、文字,配上教师的讲解,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让枯燥的学习变得轻松起来。

理论联系实际,真正活学活用。思想政治课程是一门实践课程,“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思想政治课只有在实践中、在生活中才能发挥其最大的作用和功效,而不能单纯的停留在书面上和讲义中。所以,这要求老师引导学生将书本理论转化为实际应用,真正的内化、吸收思想政治内容。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的讲课内容只停留在课本上,一味地分析理论,只能使教学显得枯燥无味,使教学与社会生活脱节,从而降低了学生对课程应有的热情和兴趣。要使政治教学“活”起来,就必须在课堂上引进生活中的“活水”,在教学过程中有针对性地选择与教材内容相关的当今社会中的政治、经济、文化道德等典型材料和热点问题,并运用适当的途径、手段和方法,使之与政治教材有机结合,进行有序、有效的教学。同时,若有条件,可以开展学生进行社会实际,在社会实际中,检验学生是否掌握了书本知识,是否会应用书本知识,使教与学、学与用达到更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蔡伟锋.政治教学初探[J].广东广播电视大学报,2002,(4).

[2]宋福武.思想政治教学五法[J].广西教育,2002,(6).

[3]朱曙光.优化政治课堂教学 点燃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J].成功(教育),2012,(11).

第2篇:小学体育思政课范文

结合教学内容运用多媒体设备创设课堂情境氛围,将学生置于多彩的情境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积极主动的参与课堂学习活动。当然,在多媒体运用中,教师首先要认真研究教学内容,选取恰当的切入点,创设适宜的情境氛围,让学生自主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比如,在一次省级公开课上,一位教师执教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唱响自信之歌》时,他利用多媒体营造了强烈的爱国氛围,这为这节课的学习活动奠定情感基础---“爱国主义”。紧接着播放了几首大家熟悉的爱国歌曲,利用这些声势恢宏、气势磅礴的爱国歌曲,并结合一些具有震撼力的祖国崛起的图片,诸如神州飞船上空、三峡大坝发电、嫦娥号登月等场景的画面,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很多学生在这样的情境氛围中,不仅感受到中国的崛起,还领略到祖国的日益繁荣与强大,充满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在充满激情的氛围中,学生学习兴趣浓厚,便于教师开展自主性探究活动。

二、通过多媒体让学生感受知识的形成过程,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传统的课堂教学注重知识的传授,忽视知识的形成过程教学,学生往往死记硬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欠缺。新课程理念下初中思想政治教学,灵活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将所学知识与生活素材紧密联系,不仅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获取新知,还充分展示知识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例如:在教学《维护消费者权益》一课中,教师可以结合教学内容,选择实际生活中消费者权益受到侵犯的实例,让学生首先感受公民必须掌握所需物品或者服务的知识和技能,提高自身利益保护的意识,让学生了解到维护消费者权益的必要性。通过这些具体的实例,感受到知识的形成过程,让学生学会运用智慧来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增强自己的判断能力和选择能力,当消费者的合法权益遭到侵害时,能够运用法律手段维护自己的权利,在这样的学习活动过程中,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优化课堂教学内容,有效突破教学的重、难点

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不仅将图、声、色与教学内容有机整合,拓展课堂教学内容,针对课堂教学的重难点有针对性进行组织实施教学,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与把握。这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活动中,教师仅仅借助于板书分析、提问探讨的教学方法来组织实施课堂教学,学生不易理解与把握。运用多媒体手段后,可以把知识的重难点设计成问题场景,并直观形象的展示出来,给学生体验与感受,并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有效突破教学的重难点。当然,多媒体教学仅仅是辅助教学手段,不能取代教师课堂教学的主导作用,与初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整合需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科学、合理的运用于教学过程,避免过度。多媒体教学手段运用于政治课堂教学,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科学合理的使用,不可取代教师的地位,避免过度使用。在多媒体教学设计和制作时,应根据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有针对性的分解重难点,易于学生理解和把握;同时,过多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会增大课堂教学容量,势必造成留给学生的时间相对减少,教师要处理好学生活动与课堂容量之间的关系。

第3篇:小学体育思政课范文

关键词:“体验”式教学;高校;思想政治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3)11-0007-02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义

教育的宗旨应是人性的完善、人格的完美、个体能力的提升和生命意义的充盈。真正的教育处处展示着向善的力量,体现着对受教育者独特生命的关怀。这是古今中外贤哲名士深信笃行的原则。从古希腊的三巨头到卢梭的经验自然主义,从孔圣人到王守仁,他们的教育思想无不践行着这一原则,“美德即知识”,“智慧即德行”,言传身教,启发诱导,因材施教,那是教育的黄金时代,受教育者因而也获得了素朴的完整性。然而工业革命后,随着科学技术威力的急剧释放,对知识的追求几近狂热,浑然一体的教育不可避免地被异化了,知识教育与德性教育分开了。随后功利主义思想横行,教育也越来越功利化,重知识、轻德育是世界各国共同的经历,教训沉痛。西方国家垮掉的一代,价值迷失的一代,单向度的一代都是中国的前车之鉴。没有了德性的引导,人们丧失了生命的激情,失去了充盈的诗性和感受力。“人越来越不能对付自己智力启动的发展过程:理性已经失去安全感,人失去了脚下的大地”。可见,德育必须得到重视。当前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就是对大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主要阵地,重要性不言而喻。

二、“被压迫”者的呐喊与改进高校政治理论课教法的必要性

当前思政理论课教学实效性差,教法低下是重要原因之一。走进今天我国学校教育的课堂,很多时候仿佛置身于当代最著名的教育家保罗・弗莱雷那本享誉世界的著作――《被压迫者教育学》之中。

教师教,学生被教;教师无所不知,学生一无所知;教师思考,学生被考虑;教师讲,学生听――温顺地听;教师制订纪律,学生遵守纪律;教师作出选择并将选择强加于学生,学生唯命是从;教师作出行动,学生则幻想通过教师的行动而行动;教师选择学习内容,学生(没人征求其意见)适应学习内容;教师把自己作为学生自由的对立面而建立起来的专业权威与知识权威混为一谈;教师是学习过程的主体,而学生只纯粹是客体。

这幅令人沮丧的画面,反映的正是被弗莱雷形象化地称之为“banking”education,即“灌输式”的教学方法。这一教法是教育功利化的副产品,是对本真教育宗旨的严重背离。但是由于它相对经济、高效,因而曾经大行其道,世界各国概莫能外。面对这种情况,许多教育家明确提出反对:除杜威、弗莱雷外,数学家、哲学家怀特海在《教育的目的》中也主张教育应该充满生气与活力,反对灌输知识。众多后现论家更是反对把人降为物,采用压制性的手段进行教学。我国大教育家也明确表示:“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能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于人类文化上能尽一分子的责任;不是把被教育的人,造成一种特别的器具,给抱有他种目的的人去应用的。”[1]但是这些呐喊,对于处于现代化中段的中国来说却收效甚微。如果说在知识日益专业化的今天,灌输式的教学对知识教育的作用不可全盘否定,那么在德性教育中还使用灌输式教学就实在不应该了。压制式的灌输,最不利于品德的培养和人格的塑造,正如著名道德认知心理学家科尔伯格所言:“灌输既不是一种教授道德的方法,也不是一种道德的教学方法。”教育学生向善爱人需要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学生只有在被尊重、认可、关怀的氛围中,真正在心灵深处信服、领悟,才能以己度人,外化践行。而灌输式教学,是一种“将人降为物”的“压迫性”教育,怎么可能达此目标。而且现今的学生身处多元文化的激烈碰撞和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动中,更加抗拒空泛的理论说教,甚至产生逆反心理。当前思政理论课实效性差,就是学生作为“被压迫者”对灌输式教学的抗争和呐喊。所以改变教学方法势在必行。

三、体验式教学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契合

(一)体验式教学理念及其特点

体验教学理念源远流长。在西方可以追溯到古希腊。苏格拉底的精神助产术是体验式教学的端倪,他认为教师的任务不是传播真理,而是不断地引导学生,让学生通过亲历、体验,自己去发现存在于内心的真理。体验式教学理念之后借助柏拉图的“回忆说”、亚里士多德的“实践智慧”、夸美纽斯的直观教学法、卢梭的“生活实践”、杜威的“从做中学”等被贯彻和发展起来。在借鉴前人思想的基础上,1984年美国教育家大卫・库伯在著作《体验学习》一书中提出了“体验式教学圈”理论,标志着体验式教学理论正式诞生。总体来看体验式教学是指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通过创造情境和机会,呈现、再现或还原教学内容,使学生在亲历中发展能力、产生情感、生成意义的教学观。在教育的目的上,以尊重生命、关怀生命、拓展生命、提升生命为宗旨,具有极强的本体性;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亲历性、情感性、自主性;在教学方法上,注重自然性、启发性、个体性;在师生关系上,认可“主导―主体”的新型关系,即全部教育活动都是在教师的主导下通过学生的自主体验完成[2]。

(二)体验式教学契合大学生的学习心理

心理学研究表明,情感、意志、态度等非智力因素对大学生的学业有重要的影响。体验式教学理念体现了对学习中非智力因素的珍视,契合了大学生的学习心理。从情感方面看:孔子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乐学是最高层次的学习热情。情感具有波动性、扩散性、移情性、外显性,它可能推动认识,也可能妨碍认识,甚至产生不正确的认识。大学生就智力水平而言完全能够理解政治理论课的基本原理,关键是要培养起对这些课程的积极情感。体验式教学具有深刻的心理学基础,情感性是其重要的特征。从意志方面看:大学生差别最小的是智力,差别最大的是毅力。苏轼曾说过:“古之成大事者,不唯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人的意志总是在行动中表现出来的,学生必须通过直面难题、困境,主动探究,才能锻炼意志,达到好的学习效果。体验式教学强调亲历性,推崇“探究式”、“质疑式”教学,非常有助于锻炼学生的意志品质。从态度方面看:学习态度直接影响学习行为和学习成绩。教学中所涉及的学科内容、组织方式、教师的教学水平,授课艺术和人格魅力等都会影响大学生学习态度。经验表明,各种课堂活动情境下呈现出的参与性、启发性和切己性强的教学内容,易使学生产生积极的学习体验和学习态度。体验式教学在此方面的优势十分明显。

(三)体验式教学契合高校思政课的教学目标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目标总的说来就两个,一是德育教育,二是科学思维方法的养成和创造力的培养。体验式教学能够很好地契合这些目标。

首先,体验式教学有利于品德培养和人格塑造。亚里士多德曾领悟到,青年人学习道德和善的课程之所以效果不佳,是由于“他们对生活尚无实践经验”。体验式教学立根于学生的本体性、亲历性,强调通过情感、感悟来实现心理认同,然后形成行为习惯,符合道德认知发展规律。科尔伯格的“三水平六阶段”理论强调,道德认知必须符合心理认知水平。大学生处于后习俗水平,他们不再是单纯依靠他人的标准来约束自己的行为,而是对善恶有了独立的判断标准。个体只有通过与环境互动才能提高道德判断能力,发展道德水平[3]。在无法快速获得直接经验的情况下,就需要创设环境,移情体验。

其次,体验式教学有利于科学思维方法的养成和创造力的培养。思政理论课的体验式教学提倡带领学生遵循“具体、历史”的考察态度,走进历史情境,感受历史人物面临的问题,体会他们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思路,能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养成科学的思维方法。体验式教学还有助于创造力的培养,创造性是人之为人的重要标志。体验式教育重视的情、意、态度等非认知心理因素在创造活动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斯腾伯格的“创造力三维模型理论”认为,创造力由相互联系的三种维度组成,其中第三种维度是人格维度,包括对模糊性的容忍度、克服困难的意志力、冒险性、好奇心等。这些要素在体验式教学中均可得到锻炼和引发。

(四)体验式教学为思政课的持续高效性提供一系列保障

首先,体验式教学尊重道德认知规律,契合学生的学习心理,不但重视学生的主体性,而且为学生锻炼和展现自己多方面的能力创造了条件,这给高校政治理论课的持续高效性提供了方法上保障;其次,体验式教学注重互联网、多媒体等先进教学技术的运用,既能够快速关注理论前沿和社会热点,又能达到化虚为实、化静为动的效果,两者结合能够保障教学有丰富充实、带有先进性和时代感的内容,给政治理论课的持续高效性提供了内容上的保障;第三,体验式教学要求拥有动态多元、立体开放的评价体系。除了纸笔测验外,还引入档案袋评价法、情境测试法等,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道德水平、行为举止的变化。纸笔测验法中试题具有开放性和灵活性。评分标准亦有开放性,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性、进取性。这给政治理论课的持续高效性提供了切实可靠的保障。

参考文献:

[1]高平叔.教育论文集[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7:334.

第4篇:小学体育思政课范文

摘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下,教育大学生树立正确的金钱观,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课题。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金钱观是个系统工程,必须由教师、学校、社会三方面齐心协力、齐抓共管。就教师而言,必须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发挥大学生金钱观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就学校而言,必须加强人文知识教育,为大学生金钱观教育提供道德支撑;就社会而言,必须优化社会环境,为大学生金钱观教育提供良好的外部条件。

随着改革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在强调竞争、效率、利润和物质利益的同时,也更加重视金钱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虽然金钱作为商品交换的媒介和一般等价物,只是一种价值符号,本身是中性的,无所谓善恶。但是,不管在哪里,它都获得了特定的含义,被赋予了特定的功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下,教育大学生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已成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大课题。

一、必须对大学生进行正确的金钱观教育

首先,从大学生的学习、生活环境看,正确的金钱观教育是大学生的必修课。随着高等教育体制的改革,大学教育已不再是免费教育。特别是高校实行扩招后,学生上学交费、住宿交费、水电交费、考证考级交费,学生一日三餐和基本生活、学习用品都需要金钱。不少学生利用课余时间以打零工、做家教、勤工助学等方式获取金钱。学校通过发放奖学金、助学金和各种专项奖励基金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发放助学贷款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父母都望子成龙,即使自己节衣缩食,东拼西凑,也要拿出足够的钱来供养孩子读大学。正确地认识金钱,合理地支配和使用金钱,已经成为当代大学生的必修课。

其次,从金钱观对大学生的影响看,对大学生进行正确的金钱观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应有之义。金钱观归属于价值观,有什么样的价值观,就有什么样的金钱观。但金钱观并不是消极存在的,而是积极地、能动地作用于价值观。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树立什么样的金钱观,就会有什么样的价值观导向。不仅如此,金钱观对大学生的认知、情感和行为产生举足轻重的影响。大学生具有什么样的金钱观影响他们对事物和问题的认识和评价,引起大学生情感的起伏,影响到大学生的学习、消费、交往,金钱观已成为影响大学生认知、情感和行为的一个重要动因。

第三,从大学校园的现状看,必须对大学生进行正确的金钱观教育。实用型、功利型金钱观在校园悄无声息地流行。在学习方面,不少大学生对实用性、功利性较强的课程表现出浓厚的兴趣,而对基础性、理论性较强的课程则仅仅为了拿学分;在生活消费方面,部分大学生的消费意识超前,“上半月吃荤,下半月吃素”,出手阔绰,及时行乐,甚至欠费、欠债。在职业选择上,很多大学生不管自己的专业方向,不愿意到艰苦的、边远的地方,不愿意到基层,一心想落脚于大城市,跻身于高薪部门。一些大学生寄望于婚姻,“大学毕业就嫁人,要嫁就嫁有钱人”“嫁个有钱人,少奋斗20年”这样的口头禅在高校校园日趋流行。因此,必须对大学生进行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金钱观。

二、当代大学生正确金钱观教育的基本内容

1.钱为何物——金钱本身的知识教育

金钱几乎已经渗透到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人人都在感受着金钱的魔力。然而,并不是所有人都清楚钱为何物,假如对金钱没有基本的认识,很容易陷入对金钱的盲目崇拜。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应将金钱本身的知识教育作为一项基本内容,使大学生能够认识金钱、了解金钱,进而把握金钱、使用好金钱,形成正确的金钱观。当然,还必须对错误的金钱观念进行批判,使学生走出“金钱万能”“有钱能使鬼推磨”“金钱是万恶之源”等极端观点的认识误区,树立起符合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际的正确金钱观。

2.钱有何用——金钱作用的认识教育

一味地进行知识性教育,不仅会使学生感到乏味,甚至由于现实社会生活的冲击,使知识教育的功效大打折扣。因此,必须在教育过程中注重让学生在实践中正确认识金钱。比如,对于贫困大学生应当集中培养他们认识金钱的作用,使他们了解到父母的钱来之不易,养成节约、不浪费的习惯;对家庭富裕的学生,要让他们了解金钱本身没有意志和感情,它可以为好人服务,也会为坏人效劳,关键是怎样用。对社会的攀比消费现象进行积极疏导、教育,展开课堂讨论,教育学生正确处理金钱和财富、职业、爱情、婚姻的关系,实现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3.怎样赚钱——金钱获取途径教育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是我国的传统美德,包含如下几层含义:一是要通过自己的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赚取正当钱财,而不是搞歪门邪道或违法经营。二是应该做到自己赚钱不以损害别人利益为前提,要认识到靠损人来利己,既不道德也将最终损害自己。三是要讲求互利,在自己赚钱的同时,也要尽可能使别人有利可图。四是在赚钱过程中要讲诚信,诚实守信既是市场经济的精神支柱,也是任何一个市场主体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五是使自己的赚钱行为有利于国家和社会,必要时,能够不惜牺牲个人利益去维护国家和社会的利益。“一切向钱看”之所以遭到谴责,就是因为这种赚钱行为既不道德,也不利于他人、社会,甚至有害于他人和社会。

4.如何花钱——金钱使用方式教育

现实生活常见的有三种金钱使用方式。一是主义的享乐倾向,表现在穷奢极欲,挥霍浪费。加上某些新闻媒体不负责任地渲染,“款爷”的做派一度成为一些大学生仿效的楷模。二是苦行僧般的禁欲主义倾向。他们过分刻薄吝惜,舍不得吃、穿,也不放心存银行,更说不上扶贫济困。三是正确的金钱使用方式,适度消费,扩大生产,扶贫济困,利国利民。“适度消费”强调在提高自身物质生活及精神生活水平的同时,要避免不必要的奢侈和浪费;“扩大生产”指人们有了钱之后,要把它用到经营事业和发展实业上去,用到积累和扩大再生产上去;“扶贫济困”指当别人有困难需要帮助时,要慷慨解囊,体现中华民族助人为乐的传统美德;“利国利民”指先富裕起来的群体要支持祖国的科技、教育以及社会公益事业,特别是当国家和人民面对突发性的灾难时,要积极资助。

三、大学生正确金钱观的教育、引导策略

1.微观层面——就教师而言,必须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发挥大学生金钱观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

目前,思政课教学对大学生的金钱观念和行为方式不够重视,课程设置上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爱情观、法制观等紧密相关的金钱观的专题教育也没有在教育体系中充分展开,尚未明确提出具体的金钱观教育策略,只停留在理想、道德和人生价值等抽象的层次,因此教师可以通过以下两种教学途径弥补这种缺憾。一是开展专题教学。例如,可以把金钱观教育与理财教育结合起来,帮助学生明确人生价值定位,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关系,正确处理义与利的关系,正确处理创造与享受的关系,让学生认清金钱是促进人和社会发展的手段而不是人生目的。二是通过实践教学使大学生增强金钱意识的现实感知和理性思考,突出金钱观教育的实效性。比如,开展有关金钱问题的讨论并作出有说服力的分析和教育,既肯定他们对金钱的合理追求,又使他们明白“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的道理,通过自身的勤奋学习和努力奋斗将所掌握的知识转化为财富,实现回报父母、回报社会的远大目标,明确人生价值不单单是通过金钱的获取来实现,更重要的是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为社会作贡献。

2.中观层面——就学校而言,必须加强人文知识教育,为大学生金钱观教育提供道德支撑

英国哲学家培根在《论求知》中写道:“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有修养,逻辑修辞使人善辩。”大量无可辩驳的事实表明,良好的人文教育氛围,可以提高人的知识水平和道德境界。近年来,随着各项改革的深化,不少人把高等教育单纯地作为一个产业来看待,教育上的种种行为转化为直接或间接的经济行为,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也转变成了简单的商品关系,教育的灵魂被扭曲,教育成了经济的附庸。学校是全人教育的主阵地,如果丢失这块阵地,就失去了青年的未来乃至国家的前途。在当前市场经济的潮流中,学校不能以钱为本,而应以育人为本,要坚持人文主义价值理念、淡化功利,明确教育除了传授知识、技能外,还有完善人格、培养理想信念的功能。因此,要加强对大学生的人文知识教育,在办学理念、专业培养方案、课程设置体系和教学实施体系等不同层次都要渗透和体现“文理融合”的精神,对大学生进行基础的人文知识教育,给予学生更多的人文关怀,使学生真正领悟到金钱是人自身全面发展的手段而并非目的,认识人生的意义和生命的价值,从而在努力掌握人文知识的同时具有良好的品德修养,在金钱和利益的各种诱惑面前坚守自己的思想和道德底线。

3.宏观层面——就社会而言,必须优化社会环境,为大学生金钱观教育提供良好的外部条件

大学生正确金钱观的形成与社会环境(包括社会政策导向、社会舆论导向和社会风气三个方面)的优化是分不开的。首先,要坚定不移地坚持和贯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要通过教育向大学生宣传助人为乐、无私奉献等传统美德,使他们在人生价值观养成的关键时期扎下正确金钱观的根基。要大力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公德和社会主义道德观的教育,为大学生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夯实思想基础。其次,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充分发挥社会舆论在金钱观教育中的作用。就金钱观教育而言,一方面各主流媒体应充分认识到自身在金钱观教育上的重要角色,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尽可能缩小、冲减功利主义、拜金主义思潮的负面效应,弘扬正气,树立正确对待金钱的典型。第三,要动员全社会的力量促进社会风气的根本好转,综合运用政治、法律手段、道德教化和思想政治工作,扭转近年来出现的片面追求个人利益,为追求金钱而不择手段等不良社会风气,促使在校大学生形成正确的金钱观。

总之,对大学生进行正确的金钱观教育,就是要教育、引导他们学会以一种客观的、正常的、积极的心态对待金钱,既认识到金钱只是一种价值符号,又充分肯定金钱对个人、对国家乃至社会的价值,既积极地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获取金钱,又能在观念上超越金钱,使获得的金钱利己利人、利国利民,从而使金钱的拥有者实现超越于金钱之外的人生价值。

参考文献

[1]张峰.如何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金钱观[j].决策与咨询(下旬刊),2010(4).

[2]张慧玲.当代大学生金钱观探析[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

[3]李木柳.对大学生金钱观教育的新思考[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6).

第5篇:小学体育思政课范文

【关键词】大学生;人文素养;思想政治课程

当已经接受了十二年正规教育的大学生走进大学校园时,从理论上讲,他们的人文知识已经相当丰富。不过,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却并不如人意。近几年来,有关提高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呼声却一浪高过一浪。那么人文知识与人文素养有着怎样的关系呢?

中国《辞海》给予人文的定义是:“人文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具体地讲是指“文”、“史”、“哲”这三大方向的知识。然而,人文知识并不等同于人文素养,知识是外在于人的,是具体的内容,可以看得见的,可以量化的;而素养是将知识进入人的认知本体,渗透到他的生活与行为中,也就是要通过人文知识的“治心”、“养心”,达到提高自身人文素养,体现在认知主体的一举一动。因此,要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必须从大学生的本性入手,进行“率性”教育。因为人对事物的情感源于人自身的本性,只有让人文知识真真切切地浸润大学生的心田,才能切切实实地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台湾学者龙应台曾说过,一个人如果脱离了对“人”的关怀,他只能拥有人文知识而不能拥有人文素养,“一个会写诗、懂古典音乐、有哲学博士学位的人,不见得不会妄自尊大、草菅人命。但是一个真正认识人文价值而‘真诚恻怛’的人,也就是一个真正有人文素养的人,我相信,他不会违背以人为本的终极关怀。”[1]

提高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渠道有很多,通过分析在教授思政课程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本人试图找到提升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有效途径,希望能对提高大学生人文素养有所帮助。

一、影响提升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原因

阻碍提高大学生人文素养的原因各种各样,在思政课教学中,本人认为主要有以下三个主要原因:

1、市场经济对高校思想政治课程的冲击

经过多年的改革开放,市场经济已经对中国的高等教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一方面,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促进了那些与市场经济紧密联系的学科的发展。如计算机、电气自动化、管理等专业;另一方面,社会需求像一根具有极强磁力的魔棒,诱使高校教育的追求发生了偏离。高校教育应达到的目的是培养一个健全的人,培养的学生不仅要获得必要的专业知识,同时还要具有对人类真善美的辨别能力,达到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和谐统一,使他们成为“和谐”的人。

但目前,部分高校为了提高就业率,纷纷把注意力放在热门专业上;学生为了找到好工作,则把精力放在考证上。忽视对大学生全面成长的教育,尤其是对思政课与人文知识的传授则明显有应付的倾向。这种急功近利的做法,是极其不利于学生的成长的。

2、高校思想政治课程的形式化、工具化

从高校的课程设置来讲,校方没有给予思政课程足够的重视。尽管国家始终强调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优先性与突出地位,具有长期性、长远性。但是各高校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远比教育的实质更重视。对于这几门课的态度往往是说起来很重要,做起来可要可不要。部分学校设置思政课程的原因,一方面是为了完成高校课程教育环节,应付检查。 另一方面,大学生修完该课程是学生毕业的必要条件。因此,对于课程的要求就不高,课程性质往往定为考查课,期末举行一次开卷考试,给个分数,学生的任务就完成了。

与之不同,对数理化、专业课及其他一些基本技能课程,学校一般比较“偏爱”,不仅课程性质定为考试,而且有些高校还要求某些课程要考过一定级别才给予学位证。这势必引导学生将精力放在这些课程上。这种倾向如果不加以制止,我们的教育势必铸造出无数具备专业知识和能力,但素质不高、“会做事但不会做人”的教育“产品”。

另外,思想教育是一个长期过程,它需要受教育者能在长期的潜移默化中逐步提高自身的层次。正如古人对修道者要求的那样,“动息皆有所养”[2]“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3]而思政课程的教授一般集中在两年内完成,课程课时完成即是思想教育工作的结束。这种短期的思想教育对学生身心的教育既达不到系统性,更谈不上循序渐进,逐步深入。其结果是思想政治教育投入甚大,收效甚微,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很难得到有效改善,思想教育的目的难以真正实现。

3、教师与学生缺乏深层的交流

提升大学生素养的过程是一个“治心”过程,它需要教师和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养心莫善于诚”,“以平其心,心平德和”[4]。可是,现在高校思政教师的考核依据往往只是教师的工作量和科研任务。至于是否全身心投入,则依靠教师的自律。我们经常看到,思想政治课往往是大班上课,近百名学生挤在一个班里,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不可能十分流畅。教师与学生的接触很少,学生只在上课时才能见到老师的情况比比皆是,更不要提心与心的交流。更有甚者,老师教了一学期,学生竟不知任课老师姓字名谁。这种情形下,思政课程对提高大学生人文素养的作用就很有限。

更可悲的是,连学生自己也没有意识到人文素养对自身的发展有什么作用。认为“人文课程不痛不痒、无关紧要,学与不学没什么两样”的人普遍存在。更不要说人文素养的提高。

二、从思想政治课程入手,寻找突破方向

面对以上这些问题,我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主要方面采取措施:

1、改变角度,以学生为主体

在改革开放中成长成熟的大学生,他们的价值观念、思想意识、行为方式等方面和他们的父辈有很大的不同。据一组根据针对大二、大三年级学生的调研显示,84.8%的学生在经济上主要来源于父母,但思想上,却具备相当的独立意识。[5]他们认为时代变了,父母一辈生存经验对自己的人生影响已经很小,更愿意按照自己的原则去评判、接受任何新奇的事物。

独立思想意识的加强使他们具有较强的平等意识和自我意识,他们拒绝灌输,拒绝成为思想观念的接收器和时代的传声筒,越来越具有鲜明的个性色彩。这种情形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在内容设置上要考虑学生自身的特点,不要出现纯粹的政治化倾向的口号,举例时也要尽力与大学生的生活联系紧密一些,否则学生会因为陌生而不予理睬。 例如:《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这门课,传授给学生的是学生应该具备的基本道德标准和素养。可是,如果只是讲讲家庭道德、真诚原则这些概念,然后告诉大学生应该干什么,不应该干什么,学生是不可能接受的,更不可能以此作为自己今后的行为准则,因为学生根本感觉不到这些内容与自身有什么的关系,这样的教育只能是流于形式。反之,如果采用“案例式教学”,将这些思想内容融于具体的案例讲给学生听,学生在理解这些案例的过程中自然也就认同了这些观点。与此同时,通过不同案例的讲习,学生会对案例背后的社会问题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从而启发他们去探索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激发其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同时根据不同案例联系到每个人,促使他们去思考如何处世做人,如何辨识生活中的真善美,如何建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等。

因此,高校的思政课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以学生为本,选择学生能够接受的角度,只有这样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针对高校课程设置文理泾渭分明的状况,我们教师在传授基本知识的同时,适当地注意专业内容与人文精神的融合,有意识地进行文、理之间的渗透,把理性科学问题置于整个社会系统中,进行政治的、经济的、法律的、生态的、心理的、乃至伦理的综合思考,将人文精神浸润到专业知识之中。例如:美国教育主管部门,要求教师在理工科学生的教学中渗透人文教育,其方法是要求每门课都从历史、社会伦理的角度去研究,要求每门课都要回答三个问题:这个领域的历史和传统是什么;它所涉及的社会和经济问题是什么;它要面对哪些伦理和道德问题。讲清楚这些,学生就会对纯理性的专业知识有了感性的认识,改变学生只知道为分数而学习,而不知道学习专业知识的实际用途,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服务社会的热情。

2、人文素质教育形式的多样化

让思政课真正担负起提高大学生思想素养的重任,还要在思想政治课的形式上下功夫。现在,有些高校已经着手改变以往教师讲,学生听的固定模式,让学生走出课堂。如:有的高校利用暑期或假期组织学生参观革命遗迹,有的组织各种系列讲座、征文比赛、艺术展览、电影欣赏等活动。这样, 一方面可以改变比较呆板的教学形式,吸引学生积极地参与其中,接受熏陶,另一方面可以学生们在多次的活动中,激发大学生潜在的人文素质的潜质。

此外,高校也可以在课程设置上进行改革,有意识地向学生进行人文知识的渗透,形成了一些具有自身特色的文化素质教育模式。如华中科技大学在改革课程体系中,就要求理工科学生必须选修人文社会科学,文科学生必须选修自然科学课程;北京大学规定,学生必须修满16个学分的文化素质教育课程。这些都是教育体制改革的新举措,对大学生的人文素质的提高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3、创造网络人文环境,倡导健康上网

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交流工具,离开了网络的生活,简直是不可想象。然而,由多种文化交流、融汇、碰撞形成的网络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很大的不同。最为突出的是传统文化是群体认同文化,强调集体的利益,认为个人只有存在于集体中才具有价值和意义。而网络文化更多的是强调个人的利益和尊严,网络红人能一夜走红,很大的原因是网络红人张扬的个性受到了广大受众,尤其是大学生的追捧。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植根于传统文化精髓的土壤中,发挥着主流文化的影响力。如何更好地发挥思政教育对塑造大学生的价值观念重要思想力量,引导大学生建立起健康的价值取向。对网络文化积极主动地引导和使用成为必要的条件。

根据大学生对网络的使用情况,各高校可以采取以下措施:首先,建立并维护思政主题网站,开展网络教育活动。学校可以将大量的扩展材料放在网站上,这样既可以让学生看到他们感兴趣的内容,又可以弥补课堂时间有限,内容不够丰富的缺憾。其次,建立并实施约束机制,规范上网行为,使学生能健康上网。再次,培养网络骨干,加强舆论引导。最后,加强教育管理,促进网络行为自律自觉,促进学生自觉地抵制不良信息。

总之,高校要充分利用思想政治课程在培养大学生人文素养方面的有利条件,多方面扩展渠道,尽可能的让受教育者感受到浓郁的人文气息,逐步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

参考文献

[1][台]龙应台.百年思索(代序)[M].海口:南海出版社.

[2]程颢,程颐.二程集[M].北京:中华书局,2004:7.

[3]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中庸[M].北京:中华书局,1983:17.

[4]洪亮吉.春秋左传诂[M].北京:中华书局,1987:746.

第6篇:小学体育思政课范文

一、高校思政课教学工作中的问题

(一)受现代社会发展等方面影响,大学生思想观念出现较多变化

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大学生思想观念方面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部分学生存在政治信仰迷茫、信念模糊的情况,还有部分学生空有远大志向,却未能将其付诸实践,缺少实干精神;部分学生价值观出现偏差,做事具有较强的功利性和目的性,并且缺少集体主义精神和奉献精神;部分学生缺乏团队协作精神,不能更好的与他人配合完成工作,还有部分学生无法兑现自己的承诺,存在言行不一的情况,诚信意识较为薄弱;部分学生不能对自身进行严格要求,不能对自己的行为进行有效约束,组织性纪律性较差,自我发展能力不高,并且存在任性妄为的情况;部分学生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并且存在心灵空虚和思想颓废等问题,未能将更多的精力集中于自己的学业,存在无所事事、追求享乐和荒废学业的情况;部分学生甄别及判断能力不高,生活积累和阅历较少,无法对事物进行正确判断,思想观念及行为等存在偏差。上述问题均会对思政课教学工作的开展产生一定影响,如何采取适宜的对策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已经成为思政课教师需要考虑的重点问题。

(二)教学方法、内容等方面存在问题

部分教师对学生进行思政课教学时,依旧沿用传统机械灌输式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教学,教学方法陈旧单一,无法激发学生兴趣;此外,教学内容方面存在一些不合理之处,例如思政课教材内容重复设置、教学内容与学生思想及生活实际脱离等问题,或是教材内容已经滞后于社会发展等;最后,思政课社会实践环节的设置存在诸多问题,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较为严重,教师和学生未能对思政课教学工作产生更多重视,导致资金投入、人员配置以及教学工作落实等方面存在问题。

(三)学生未能对思政课教学产生更多兴趣

认为思政课并不重要的大学生数量不在少数,教师对学生进行思政课教学时,很多学生存在玩手机、闲聊等情况,对思政课教学工作的实效性产生一定影响,如何采取适当的对策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已经成为教师需要考虑的问题。

(四)教师思想观念、责任感方面的问题

一些思政课教师授课意愿不强,对思政课教学工作重要性未能产生足够认识,认为担任思政课任课教师没前途、没地位、没出路,导致教学动力不足;部分教师责任意识方面有所缺失,并且对思想及原理等方面研究不足,信任不够,不具备极强的责任意识及使命感,对教学工作的开展产生一定影响。

二、对策

(一)将以人为本思想融入思政课教学工作中

为了促进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的提升,教师需要对学生主体作用进行充分发挥,并且从旁对学生进行适宜的引导和教育,进而为学生健康发展奠定坚实基础。新时期学生面临更多的诱惑和不良信息影响,学生的思想、价值观等可能受到一定影响,存在政治信仰迷茫、价值取向扭曲、集体意识和诚信意识薄弱、思想颓废、判断能力较差等问题。针对上述问题,教师需要?⒁匀宋?本的思想融入教学工作中,结合学生喜好、价值观等方面情况展开有针对性的教育教学,并且将学生的喜爱与否和满意与否当作评价教学工作的重要标准之一;思政课教师需要给予学生更多的耐心、关心、帮助和尊重,结合学生关注、关心的问题展开教学,对学生的困惑进行解答,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启发和引导,对学生的主体意识、主人翁意识等进行培养,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主观能动性进行培养和调动,使学生能够从思政课教学工作中获取更多感悟,进行更多的思考,最终实现提升自我的目的,完成思政课教学目标。

(二)对教学方法进行调整,激发学生兴趣

传统机械灌输式教学方法已经无法适应如今的思政课教学需求,基于此教师需要对教学方法进行调整,对互动式、参与式、启发式等教学方法适当的应用,通过有趣的事例、生动的语言和丰富的形式对学生进行教学,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积极性,为教学工作实效性的提升奠定基础。此外,教师需要对教学活动进行精心组织设计,对网络互动、演讲比赛、社会调查等方法进行合理应用,使学生得到更多的锻炼机会,并且对思政课产生更多兴趣。通过合理安排社会实践的方式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多接触和了解社会的机会,并且在实践过程中能够对学生运用原理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进行锻炼,使学生能够对信息进行更好的甄别与判断,对社会发展等更好的适应,为学生个人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最后,教师还可以对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网络信息技术等进行合理运用,借助音视频、图片等多样化的形式对教学内容进行呈现,为学生带来更多视听享受,激发学生的兴趣,对学生审美疲劳方面的问题进行解决,并且使学生能够对思政课知识产生更多直观和清晰的认识与理解;教师可以将最新的社会热点问题、学生关心的问题融入思政课教学工作中,以网络互动形式与学生进行交流,对学生的困惑进行解答,为及时、有效的交流互动提供更多支持,对学生情绪、思想观念进行正确引导。

(三)对课程体系及教学内容进行完善

若想提高思政课教学工作实效性,解决教学工作脱离实际的问题,需要对课程设置等方面的工作进行完善,并且对教学内容进行及时的调整和补充:其一,秉承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开展教学工作,结合学生成长、发展等方面需要对课程进行设置,并且保持思政课教学工作的完整性、结构性以及系统性不受影响,根据学生心理特点等对思政课教学内容进行设置,将更多社会焦点、热点问题融入教学内容中。其二,与时俱进,对教学内容进行及时调整更新和补充。教师可以将我国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科技等方面取得的成绩、优秀人物事迹等讲授给学生,使学生对思政课实用价值产生更多认同与理解,丰富思政课教学工作的血肉,为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和教学工作实效性的提升奠定基础。

(四)??教学考核评价工作进行调整

为了避免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可对思政课考评方式进行调整,例如将口试、笔试、开卷考试和闭卷考试等结合,并且对学生个人成绩、小组合作学习成绩等进行综合考虑,进而对学生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价;教师在平时为学生布置一些小作业和小论文任务,将小作业和小论文任务的完成情况计入学生成绩,避免仅对学生进行期末测评的终结性评价;此外通过教师评价、学生自评、互评等方式进行评价,对学生学习情况及教学工作情况进行全方面掌握等。通过上述多元化评价方式,教师能够对教学工作情况、学生思想道德品质及政治素养等情况进行更好的了解,进而及时对教学工作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整,学生也能够对己身不足进行了解和改进,提高思政课教学工作实效性。

(五)构建专业水平过硬、素质较高的思政课教师团队

为了对思政课这门实践性、理论性极强的综合性学科进行更好的教学,教师需要加强对政治、经济、社会、心理等学科知识的学习,对社会形势等方面变化进行了解;此外教师需要对自身业务水平、授课技巧等方面进行提升,通过进修以及参加教育培训活动的方式进行交流学习,为自身素质的提升和教学工作的开展奠定坚实基础。

第7篇:小学体育思政课范文

[摘 要]本文从新时期加强医学院校思政课专题教学的必要性出发,结合网络专题的教学优势,对网络教学平台如何提升医学院校思政课专题教学的实效性进行了分析研究。

[关键词]网络平台;医学院校;思政课专题教学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7.10.139

[中图分类号]G434;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7)10-0-02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民众对医疗卫生条件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近年来在医药行业、就医看病方面的问题层出不穷,如因手术不精、不专业造成的医疗纠纷;个别从医人员道德败坏,出售假冒伪劣药品、乱开药、多收钱等,这些问题的出现不仅影响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更突出了加强医学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迫切性。

1 新时期加强医学院校思政课专题教学的必要性

医学院校是为社会输送医疗卫生人才的主阵地,而随着社会对医疗卫生质量要求的提高以及层出不穷的医患纠纷,加强医学院校学生的思政专题教学显得尤为必要。

1.1 有利于培养德才兼备的医学人才

悬壶济世、救死扶伤是我国传统文化中对医者德行的赞美,医护人员不同于其他的社会工作者,他们在工作中不仅要具备过硬的专业素质,更要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能够对患者的痛苦感同身受,并利用自己精湛的医疗技术,减轻患者病痛,减轻家属的精神负担,医德的提升是学校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而思政专题教育就是希望通过系统的思想教育,提高医学院学生对工作、患者的责任感。

1.2 有利于提高医学院校的教学质量

进入到新的历史时期,社会对学校教学质量的要求,已经不再仅限于教学成绩的保证,而是拓展到人文理念的输出,医学院校通过思想专题课程可以及时了解国家社会医疗卫生发展的新情况、新问题,并有效改善学校的教学氛围,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的实践活动,进而通过改善自身的教学质量,提高社会影响力。

1.3 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

近年来,医患纠纷屡屡见诸报纸、网络,这不仅激化了社会矛盾,也会让民众对社会的医疗服务失去信心,而医学院通过强化思政教育,可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能够在其走上工作岗位后,正确处理工作中的纠纷,为改善社会医疗卫生贡献力量,更好的满足民众的需求,促进社会和谐。

1.4 有利于丰富医学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通过思政专题教育,医学院校不仅可以指导学生进一步深化理解理论知识,还能够结合当今社会的发展实际以及医学院特殊的职业要求,增添更多的理论内容,从而不断推动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开展。

2 网络教学平台背景下医学院校思政课专题教学的特征

所谓思政课专题教学,就是教师从课程教学大纲和教学目标出发,整合课程的重难点,结合社会实例、学生特点和教材内容,确定教学主题,从而突破常规教学中,按章节推进进度的模式,实现集中教学。随着信息技术在教学领域的应用,网络教学与专题教学的结合,使医学院的思政教学呈现出以下的特点。

2.1 重点突出,内容系统

在专题教学中,教师可以以主题为线索,将章节的知识进行分析、提炼、整合,从而构成一个相对完整的系统,学生通过这一教学系统的学习,不仅可以从整体上把握思政教学脉络,还可以从细节入手,理顺不同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从而强化思政课教学的效果。

2.2 突破限制,注重探索

互联网最大的优势就是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使教学方式更加灵活。在思政专题教学中,学生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通过网络资源实现自主学习,并根据需要调整学习进度,这不仅扩大了思政课教学的影响力,更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2.3 风格多样,形式活泼

传统教学模式下的专题教学基本上还延续着教师一个人教授全部教学内容的情况,而在网络平台的支持下,教师可以加强与其他专业教师的合作,并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为学生的课堂教学插入不同风格的讲授方式,这不仅丰富了思政课专题教学的内容,更调动了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2.4 主题深化,提升学术

医学院校不仅要开展教育实践,还需要开展临床研究。因此,在专业教学中,教师不仅要丰富学生的医学理论、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更要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因此,在思政课专题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网络教育资源,提出问题,为学生安排学习任务,并鼓励学生开展互动交流,集思广益,强化学术研究的意识,提高科研能力。

3 网络教学平台下提升医学院校思政课专题教学实效性的对策

3.1 提供资料,布置任务

在医学院思政课专题教学中,教师首先要结合教学大纲、培养目标、学生的客观条件,设计专题内容,并结合专题提出有针对性的问题,以引发学生进行思考。教师在问题设置时,要坚持启发性原则,为学生提供充分的自主思考空间;然后,教师要利用网络教学平台,为学生提供一些辅助教学的参考资料网站,让学生能够通过查询网络资源,主动丰富专题内容,深化对专题的理解;最后,教师还应该利用专题讨论群,为学生提供相关的教学案例,如某一引发广泛社会关注的医疗纠纷,并通过图片视频等信息的上传,引导学生的思考方向,以避免网络不良信息对学生的错误导向。

3.2 运用资源,自主学习

在利用网络教学平台优化医学院思政课专题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为学生设置教学任务,并通过问题的引导,调动学生的自主探索d趣。在实践中,教师安排好任务后,要为学生提供充足的资料收集、问题思索、方案优化的时间,然后在课堂上,为学生提供自我展示的机会。通常情况下,医学院校思政课程的人数比较多,教师可以通过分组的方式,让学生充分讨论,并让小组长展示合作讨论结果,其他组员可以进行适当补充,最后在每个小组发言后,教师还要鼓励其他小组对此进行讨论,从而在活跃的课堂氛围中锻炼学生语言组织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自主探索能力。

3.3 知识总结,网上拓展

在完成课上互动讨论后,教师应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及时总结,在总结中,教师一方面要结合教学目标,对思政专题中的重点知识进行系统的梳理,以明晰学生的学习思路;另一方面要重视对专题的理论深化,如教师可以以学生的讨论为切入点,启发学生深入思考,从而深化思想。此外,在运用网络教学平台的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发挥网络平台的交流优势,在论坛中提出与主题相关的教学案例,并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这不仅可以拓展课堂教学的时间,还可以促进师生的情感沟通。

3.4 网上检测,教学反思

在思政专题教学结束后,教师应通过教学验收,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检验,并收集教学反馈意见,进而做出教学反思,推动教学模式的调整。在网络教学资源的支持下,教师可以针对不同专业学生的特点,调取不同的检测题目,这样的教学考核不仅提高了教学效率,也满足了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此外,在教学评价中,教师不应将目光仅限于问题的解答或论文的内容,而应该从学习过程入手,对学生在学习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进行评价,从而实现思政课专题教学效果的全面提升。

4 结 语

医学院校的思政课内容丰富、涵盖领域广泛、指导性强,要让学生更深入理解、掌握理论知识,并将其运用于实践指导中,相关人员就必须要认识到思政专题教学的重要性,并充分发挥网络教学平台的优势,将课堂上的专题教学和课后的网络学习紧密结合起来,全面提高医学院校思政课专题教学的实效性,进而拓展学生视野,培养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为医学理论和医学技能的学习奠定思想基础。

主要参考文献

[1]谷炜江,汝秀梅.利用网络教学平台优化高校思政课专题教学的效果[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5(9).

第8篇:小学体育思政课范文

关键词 高职院校 思想政治 教育教学 “两个课堂” 思考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Two Kinds of Classroom" Teaching Problems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and Thinking

TIAN Manjiang

(Dazhou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Dazhou, Sichuan 635001)

Abstract In our country is very emphasis 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teaching, and achieved some results, accumulated lots of experience but thought politics theory class teaching is not a static process, it will change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imes, so for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teaching needs to adjust according to social development and changes in this paper,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two class teaching present situation, the problems in the process of the status quo, and thinking about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are two effective measures to carry out classroom teaching.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wo kinds of classroom" thinking

1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两个课堂”教学含义及问题

1.1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两个课堂”教学含义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两个课堂”教学,第一课堂是以教师理论讲授为背景,通过教学规划对学生开展的教学活动;第二课堂是在第一课堂教学基础上,不受教学规划内容限制,不受时间、空间限制,实现学生积极参与到健康的课外活动中。“两个课堂”具有相互促进的作用,学生通过第二课堂的活动对在第一课堂中所学到的理论知识进行有效的消化与运用。

1.2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两个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通过对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两个课堂”教学现状分析,笔者将现状中存在的问题归纳为以下几点:

教学目标不统一。在一些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两个课堂”教学过程中,第一课堂目标为开展课堂教学、完成学期指定教学任务;第二课堂目标为定期组织学生进行一些普通的课外活动。“两个课堂”的教学失去联系,无法激发学生对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对第一课堂只是应付考试、完成任务,对第二课堂只是形式的参与。

教学方法单一。受限于传统的教学手段,第一课堂中教师的讲课是占据着主导的地位,而学生的个性就无法得到有效体现。思想政治理论课虽然理论性比较强,但是通过一定的实践手段学生对理论性的观点能够掌握得更加透彻。大学阶段,学生与政治课堂中所学习的东西和社会的发展已经有一定的联系,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中的思想问题、政治问题,仅仅依靠理论讲解是无法体现的,在这种教育趋势下,依旧采用单一传统的教学方法是不利于学生对思想政治知识的掌握的。①

师资队伍需提高。现阶段,高职院校的侧重点在于如何实现优质院校评估、如何扩大招生人数、如何成为示范院校等问题,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校方多以重点学科教师建设为主,对思想政治课教师要求不高,疏忽了思想政治课教学人才的培养,对思想政治理论课“两个课堂”教学造成负面影响。

2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两个课堂”教学改善措施

2.1 运用多媒体技术,丰富教学方法

通过多媒体技术中所具有的演示功能,实施模拟理论知识的学习方法,在多媒体课件中就可以对思想政治中的抽象理论具体化,那么学生就可以从视觉中对其进行了解和感悟,而教学的目的也更加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两个课堂”教学中,经常会遇到一些关于政治案例方面的问题,单纯依靠教师讲解是无法在头脑中形成系统化的能力,也无法对案例中所包含的知识有个具体的认识,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就可以将与理论知识相结合的案例,通过多媒体展现出来,然后让学生根据案例讲解出其所具有的思想政治方面相关的理论知识,这样就可以让理论化的知识形象化,更好地体现思想政治教学的宗旨之所在。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两个课堂”教学中涉及的理论与政治、社会方面的新闻知识有着很强的联系,那么在讲解到和学习内容相关的部分,教师就可以找一些相关的新闻事件,或者让学生自己在观看报纸和新闻的过程中将这些事件拿到课堂之中,通过多媒体演放出来,这样学生就可以根据事件得到知识,根据具体存在的问题来分析思想政治教材中所具有的理论知识。

2.2 细化目标,促进学生的活动参与度

每一个学生之间都存在差异性,每个大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考虑大学生的个性化,要求我们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两个课堂”中要结合学生不同个性开展针对性的课间活动。将课间活动划分为各个阶段,每个阶段学生都有明确的目标,任务越小,目标越明确,学生就越容易完成,提高每个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发挥自身自主的参与能力和动手能力,使得每一位学生的个性都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从而提高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两个课堂”的兴趣,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两个课堂”教学目标,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2.3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实现人才储备

改善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两个课堂”教学首先需要学校领导、各级管理部门、教师加深对思想政治理论课“两个课堂”教学认识,更新教育思想、转变教育理念,扎实工作、不断创新。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综合素质的理念,不断提高学生对思想政治教学的浓厚兴趣,从而对思想政治学科产生全新的认识。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大大加强师资力量的建设,提升教师自身的职业技能和专业素质。思想政治理论课“两个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作为主要实施者,要通过不断的学习与创新,使自身能够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两个课堂”教学过程中很好地开展教学工作。②同时要求教师拥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只是师资队伍建设任务的一部分,教师还必须具备良好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及对现代化设备娴熟的运用能力,用于不断开拓自身视野、更新技术知识,从而对教学内容有更深层次的理解,而且能够在深层次的理解中进行创造性的改革活动。

总而言之,在现阶段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背景下,面对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两个课堂”教学中存在的种种问题,为了实现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两个课堂”教学的教学目标,要求我们要进一步对高校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展开思考,更加重视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构建储备高素质师资队伍,研究引进多元的教学手段,深化教学改革,为在校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起到积极促进作用。③通过对加强大学生思想教育重要性的分析,总结出相应提高大学生思想教育有效性的方法,将课堂中的被动变为主动,厌学变为爱学,提高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重要性的认知,让更多的大学生得到更加全面的发展,同时也能为社会培养更多品才兼备的优秀人才。

注释

① 刘冬芳,李辉,闫献伟.加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实践与改革策略[J].价值工程,2011(33):9-11.

第9篇:小学体育思政课范文

论文摘要:教师职业技能培养训练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应该以系统科学理论为指导,确立整体培养的意识,从各个相关环节人手,整体构建系统化的小学教育专业(本科)教师职业技能培养体系。

一、整体构建小学教育专业《本科》教师职业技能培养体系提出的背景

(一)小学教育专业(本科)的特性要求

教师职业技能作为表征和体现教师职业独特性的重要内容之一,是教师开展教育教学工作的必要条件,其强弱直接影响影响教育教学质量的高低。对教师进行职业技能训练既是教育专业化水平和教师职业专门化程度的重要保证,也是师范院校区别于其他院校的重要标志。小教本科专业的“定格在本科、定性在教育、定向在小学”的定位决定了其培养的未来小学教师不仅要具有广博的文化知识和精深的教育理论,而且还要具备熟练的教育教学实践技能。从某种意义上讲,在小学教育中“如何教”比“教什么”更重要。与之对应,小学教育专业职前的技能训练所占比重也应该很大。在日本,小学教师资格要求在大学教育获得的学分中,专业课程与教育课程学分比例为18/41,而中学相应比例为40/19。由此可见,对于小学教育专业学生而言,职业技能的培养尤为重要,小学教育专业应该加强对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的培养。

(二)教师职业技能培养的特点

系统科学理论指出,事物是系统各要素的统一体。任何客观事物都是由若干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要素组成的有机体。要素是构成系统的组成单元,系统的组成单元又可分为不同层次。在一个稳定的系统中,一方面,要素之间相互独立,彼此存在有着差异性;另一方面,要素之间又按一定比例,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形成一定的层次结构。教师职业技能就是这样一个由诸多有内在联系的要素构成的完整系统。因此,对职业技能进行培养也是一个漫长、复杂和系统的整体工程,任何一个环节、要素都会对技能形成的效果有着直接的影响。这是教师职业技能培养的特点。在以往的小教本科职业技能培养实践过程中,存在着各个环节各自为政、缺乏联系的现象,严重地影响了职业技能培养的效果。因此,对小学教育专业(本科)学生进行职业技能培养应确立整体意识,以系统科学的理论作指导,从各个具有内在联系的要素和环节人手,探讨各个环节之间的联系,借助无形的多方渗透和有形的专门措施,整体构建明确、规范、系统化的教师职业技能培养体系。

二、整体构建小学教育专业(本科)教师职业技能培养体系的内容

整体构建小学教育专业(本科)教师职业技能培养体系要从激发学生的主体性、完善训练内容、建立多元培养路径、评价指标科学化等几个方面做起。其中激发学生的主体性是教师职业技能培养的前提,完善培养内容是教师职业技能培养的基础,建立多元培养路径是教师职业技能培养的关键,评价指标体系科学化是教师职业技能培养的保证。

(一)激发学生主体性:教师职业技能培养的前

教学是教师的教授活动和学生的学习活动祸合而成的系统整体,是教师主体主导学生主体,学生主体接受并超越教师主体的主导的过程。如果忽视学生的主体性,任何教学活动都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因此,在教师职业技能培养过程中,激发学生的主体性是至关重要的,它是技能培养的起点和前提。激发学生技能训练的主体性就是使学生明确专业定位,热爱小学教育专业,知道职业技能对于未来从事职业的重要性,清楚决定职业技能高低的关键在于自己的态度和付出,从而发自内心积极主动地进行职业技能的训练。为此学校要采取多种办法激发学生的职业技能训练的主体性,引起他们进行训练的兴趣和自主性,为职业技能训练做好充足的思想准备和长久的内在持续动力。

(二)完善职业技能内容:教师职业技能培养的基拙

职业技能内容是职业技能培养的依托和载体,完善职业技能内容是教师职业技能培养的基础。这种完善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从具体的职业技能培养的内容上看,什么样的职业技能应该进人到培养体系中。在经济全球化、科技国际化、文化多元化以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如火如茶进行的今天,社会对教师职业技能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当代教师职业的专业性和职业技能的构成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因此,总结、构建符合时代要求与教育发展需要的、崭新的教师职业技能是十分必须与必要的。以往的小学教育专业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内容多为普通话和口语表达、文字和图形表达、课堂教学、班主任工作等传统教师技能方面。在新的形势下,教师要新增有关新课程、信息社会等所需的现代教师能力。因此,在职业技能培养的内容制订上要增加相应的能力的培养,如引导学生学习的能力、课程开发的能力、信息收集和处理的能力以及师生关系沟通、人际交往、课堂互动等方面的内容。完善职业技能培养的内容的另一个方面是指对已选定的具体的职业技能进行培养训练的预设和安排的方案要完善,包括各种技能何时进行培养、采用何种方式、开设何种课程、如何进行考核、如何分项学习综合训练、怎样循序渐进逐步提高等各个环节都要考虑到位,制定完善的职业技能培养方案,使职业技能培养有方案可依,而不是千头万绪不知从何抓起。

(三)建立多元培养路径:教师职业技能培养的关健

教师职业技能具有综合性、操作性、实践性等特点,其培养需要立体、多元的培养路径,这是教师职业技能培养的关键。所谓立体、多元的培养路径,是指培养的时间、培养的形式、培养的手段、培养的方法等方面要多样化。即不仅要有课堂内的学习,还要有课前(如课前10分钟的学生试讲)、课后以及寒暑假(如小教学生暑期义务教育学校)等其余时间的学习和实践;不仅技能训练课上进行训练,其它课程上也应该进行学习;不仅有技能的理论学习,还需要技能的实际训练;不仅有正式的教育见习、教育实习等实践活动,还要有技能竞赛、社会调查等灵活多样的、具有多重教育价值的实践活动;不仅要有传统的教育手段如言传身教等,还要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的示范、录制、信息反馈等手段实战演练和现场指导;不仅要有有形的专门措施(口语课、书法课及各种课外活动),还要有无形多方渗透(课堂教学各个环节的设计和处理)。这种融课上课外于一体、融理论学习与技能训练于一体、融传统与现代方法于一体、融有形无形于一体的训练将形成全方位、多途径、立体化多元的教育技能培养路径,从而提高职业技能培养的实效性。

(四)评价指标体系科学化:教师职业技能培养的保证

评价指标体系是指将教师职业技能培养中的各项技能分门别类列出相关问题,评价人员根据这些特定的指标体系对各项技能进行打分,最后根据各项分数得到学生的技能水平等级。教师职业技能培养的复杂性和漫长性使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现显得尤为突出重要,它从衡量质量的尺度和标准发展方面为提高质量提供动力和保证。也就是说,评什么,怎样评,将有力地引导教师和学生在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的过程中做什么,怎么做,起着向导的作用。因此,建立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是教师职业技能培养的保证。

科学化的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首先要求要以现代教育科学理论和系统理论作指导,按照职业技能培养的内容,科学、合理地确定评价项目及每个项目的权重系数,同时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评价方法,以避免评价的主观随意性,逐步实现评价的科学化与规范化。其次,科煞化的评价机制要求在制订教师职业技能评价指标体系时,要充分考虑中小学教学的实际情况;注重基本技能的评价,以评价强化基础训练,更好地适应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最后,科学化的评价机制要求可操作性,即评价指标明确具体,方法简便易行,既可自测也可他测,从而有利于调动广大学生的积极性,不断提高职业技能。

三、整体构建教师职业技能培养体系的教师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