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研究性学习活动总结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网络;探索
知识经济是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基础上的经济。创新是知识经济的核心。这种经济结构与模式,要求学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在学校教育中深入开展研究性学习,就是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转向以社会为中心,是培养学生大胆创新、独立思考、勇于实践精神的有效途径。
晋江一中是一所有五十多年历史的省一级达标学校。为全面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向国家和社会输送适应21世纪知识经济时代的优秀人才,近年来在各年段全面开展了研究性学习,课题研究取得了不少优秀成果。我校参加中央电化教育馆教育技术研究“十一五”立项《网络环境下探索学习模式的研究》课题的研究,并确立子课题《建立网络环境下中学研究性学习模式的探索》作为研究的侧重点,进行有益的探索与实践,本文就这一课题研究的过程进行总结与反思。
1.网络环境下中学研究性学习模式的建立
网络环境下中学研究性学习模式的建立包括校园网络的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和学生掌握与运用计算机网络进行研究性学习的能力培养三个方面。
1.1 校园网络的建设
我校于1999年建成纯数字化的校园网络。拥有计算机办公系统、图书馆管理系统、处室管理系统、科室管理系统、视频点播和视频广播系统、浙江大学校校通平台、K12资源库、建库王等。全校计算机400余台,配备教师专用的电子备课室和学生专用的电子阅览室网络服务器5台,主干交互式交换机一台。2001年7月开通宽带网。并和全校的教师宿舍并网,联成整体。
先进的现代化信息技术设备,构成开放式的网络学习环境,并为学生在网络环境下进行研究性学习和课题研究提供了基础条件。
1.2 教师掌握和运用计算机从事教学与教改能力的培养
建设一支高质量的教师队伍,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本保证,也是开展网络环境下研究性学习的重要环节。教师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素质教育和研究性学习的效果。因此,教师不仅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不断提高业务水平。还必须遵循教育规律,积极参与教学改革,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掌握必要的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
我校建成数字化的校园网以来,大部分教师的计算机知识较少,运用的能力不够。针对这种状况,学校有计划、有步骤、有目标地对教师进行全员培训。培训的内容包括:计算机基本操作、办公软件的运用、课件制作和网页制作等。并组织了幻灯片制作大赛,网页制作大赛等技能比赛。通过一系列的培训,教师能基本掌握和运用计算机技术从事教学和教改工作,更为重要的是能系统掌握和运用计算机网络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
1.3 学生掌握和运用计算机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能力培养
学生掌握和运用计算机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能力。主要是通过计算机课来培养的。学校根据中学课程的要求设置了计算机课程并安排了学生集体上机时间,机房全天开放。
除此之外,学校还组织了有针对性的专题讲座对学生进行培训。其中,林金焕老师主讲的《如何上网找资料》,王灵老师主讲的《研究性学习中的数据处理》,林德田老师主讲的《Webquest在高中研究性学习中的应用》,林松辉老师主讲的《如何提高师生的网络应用水平》等,使学生从理论到实践方面较扎实地提高运用计算机进行研究性学习的能力,逐步树立了终身学习、终身教育的观念。
2.网络环境下中学研究性学习的开展
我校参加中央电教馆教育技术研究“十一五”立项《网络环境下探索学习模式的研究》的课题后,各年段根据教育部《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试行)的通知》精神,全面深入地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活动。其中,2008级高一年段成为开展子课题《建立网络环境下中学研究性学习模式的探索》的基础年段。
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充分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对于学校、教师和学生来说,都是一个新的教学改革的课题。为保证研究性学习和课题研究取得较好的效果,网络环境下研究性学习的开展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2.1 通过晋江一中校园网对研究性学习进行部署、指导和调控
在活动的第一阶段,即准备选题阶段。学校成立了研究性学习指导小组,制订《晋江一中2008年级关于设置研究性学习课程实施方案》和活动安排表,通过校园网对教师和学生进行思想动员、理论学习、专题培训等。举行教师和学生的选题报告会,评议教师和学生的选题,整合教师的选题和学生的选题,确定最后提供给学生选择的课题。
在开题报告阶段,通过校园网指导老师和学生查阅资料和上网,了解课题背景资料,设计课题实施方案,举行开题报告会。并将全年段51个课题150个课题小组全部实行网络管理。
在查阅资料和调查研究阶段,主要是各课题小组把查阅的资料和研究成果上传保存在各自的资料库里。
在结题阶段,各课题小组把活动过程和成果制成网页,实现成果共享。
以上通过校园网对研究性学习进行的管理体现了静态和动态的统一、教师和学生的统一、学校和社会的统一的课程管理特点。同时,针对研究性学习课程的特点,还通过网络对课程进行量化管理。其中包括:课题选题报告、课题开题报告、课题活动计划、指导教师课题指导方案、课题活动情况记录表、学生活动过程记录表、学生个人小结、课题结题报告、课题活动总结、课题研究的方向、指导教师感言等。
2.2 师生通过校园网络系统查找资料,进行数据处理
研究性学习是学生自主开展学习的学习形式,具有研究性、开放性和实践性的特点。根据课题内容的不同要求,有的社会调查的内容较多,如《关于中学生喜爱的课外读物的调查研究》《晋江市大学毕业生就业情况状况调查》等。有的上网查找资料的内容较多,如《美军能否从伊拉克顺利撤军》《两岸经济关系发展前景展望》等。但不论哪种内容的课题,都必须通过网络进行资料的整合和数据的处理。
信息社会改变了教育的对象、形式和过程。课题《美军能否从伊拉克顺利撤军》较完整地体现了学生运用网络查找资料,进行数据处理的过程。学生从网上下载整理了许多的资料,其中包括四集动画介绍
《帝国的崩溃》,再现了美英军队攻击伊拉克的过程及对世界的影响。三集动画介绍《美英军事打击伊拉克示意图》,展示了双方的军力部署及打击过程。还有《的产生与发展》《伊拉克的历史》等等。同时,他们还组织参观了某部驻晋江导弹旅,进行广泛的社会调查,了解当代军革的动态。为学生撰写个人小结和结题报告准备了十分充分的资料。
把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过程和成果制作成网页和光盘,又是《网络环境下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探索》的一大成果。通过一年的努力,所有研究性学习51个课题都把他们的活动成果制作成网页。在课题小组的网页上,可以了解到整个研究性学习的过程和成果。
3.开展网络环境下研究性学习模式的反思
开展网络环境下研究性学习模式的课题研究,是我校教学改革的一项新的探索。深刻反思,认真总结,对今后工作具有重要作用。
3.1 正确认识课题研究和教育教学工作的关系
中国有较悠久的应试教育的传统,把升学率作为评价教育教学质量的唯一标准的思想根深蒂固。教学方法的单一,学习方法机械,学生的潜能开发就会被忽视甚至被扼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必须正确认识课题研究和教育教学工作的关系。
3.1.1 课题研究促进和推动了学校教育改革的深入开展
素质教育强调了教育重心的转移,即从原来的以知识传授为主转到以培养与发展学生学习能力及创新精神为主。我校开展的《建立网络环境下研究性学习模式的探索》这一课题研究,从横向看,涵盖了高中的所有学科,从语文、数学、英语到文综、理综、音乐、美术等。从纵向看,包括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所有内容,有网络的运用,探索学习的特征与内容。心育工作的探究,信息技术整合,研究性学习模式等。从研究内容看,由于师生全员参加,研究过程体现了选修课、活动课的特点。如《对晋江市旧城改造的思考》《晋江城关学生早餐问题透视》《商业英语在晋江外企中的运用》等。这样,课题研究无论从深度和广度上都对学校的教育改革起了极大的促进和推动作用。
3.1.2 学校教育改革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可以通过课题研究加以解决
教育改革是一项系统性工程,是一场深刻的革命。在实施过程中,必然会产生思想上的迷惑和工作中的失误,这些问题的解决,可以在研究性学习的课题研究中找到方法,从而进行有益的探索。如《营造中学英语课堂教学的和谐》《青少年上网聊天的利与弊》《关于青少年肥胖现象的思考》《晋江中学生早恋问题的透视》等等。这些中学生生理和心理的困惑,通过课题研究都能有较明确的答案。由于把研究过程和成果制作成网页,能实现研究成果的资源共享,对于其他学生也会产生有益的影响。
由此可见,课题研究和教育改革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二者是辩证统一的。认为开展课题研究、开展研究性学习会影响教学质量,干扰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的观点是错误的,必须加以纠正。
3.2 课题研究应坚持内容和形式的统一
内容与形式的统一问题,历来是学校教育工作中的一大难题。由于考试制度,教育评价机制的不合理、不完善,使有的学校和教师,一方面,在抓升学率时,过分强调突出教学的内容。搞死记硬背、题海战术等。另一方面。忽视了教育的形式,如因材施教、启发性、趣味性教育等。在开展研究性学习中,也有的课题小组只停留在“提出问题”,即确定课题这一形式,没有把时间和精力主要放在“解决问题”的具体内容里。这种做法是不利于研究性学习的健康开展的。在开展《网络环境下研究性学习模式的探索》的实施过程中,大部分的课题组都能坚持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表现为:
3.2.1 拓展和丰富了学科的知识。如《海尔空调在晋江营销情况调查》,把高一年经济学中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环节有机联系起来。如《函数在生活中的运用》《生活中最值问题的探索》,把数学原理和生活实践紧密联系起来。除此之外,还有《高频电磁场对人体的影响探索》《晋江一中高中生体育活动总量调查与分析》等。
3.2.2 使学生初步掌握网络环境下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方法。除了上网查阅资料外,各课题小组都开展了丰富的社会调查活动。小组成员参加了调查问卷、调查访问等。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们明确了调查主体的实践性和目的性,注意了调查方法的多样性和选择性。如:《家庭计算机使用情况调查》采用了问卷调查法,《中学生逆反心理的情况调查》采用了个案调查法,《晋江市农村剩余劳动人口流向调查》采用了抽样调查法,《晋江城关个人书店调查》采用了访问调查法。这样,使调查内容的丰富、具体与调查形式的灵活、多样有机结合起来。把调查的资料在计算机上进行分类、整合、处理,既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了他们分工与合作的精神,又使调查过程具有探索性和创造性。
3.2.3 学生初步接触了如何运用科学思维方法来解决实际问题。在网络环境下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中,需要处理大量的数据。包括实验或观察得到的数据,查阅资料得到的统计数字,问卷调查的反馈数据等。利用网络处理这些数据。就是内容和形式的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演绎、抽象与具体的思维过程。这也为高二年级学习唯物辩证法准备了有利的条件。
3.2.4 教育“三个面向”的要求使得现代教育具有开放性特点,这也要求当代学生需要开放性思维。研究性学习的课题中,《美军能否从伊拉克顺利撤军》《两岸经济关系发展前景展望》等课题,把学生的眼光引向世界,使他们从狭窄的时空观中解放出来。《中学生与网络文化》《英语口语在晋江企业运营中的作用》则把学生的眼光引向现代化,引向未来。使他们能破除封闭的思想,从滞后性思维逐步转向前瞻性思维。另外,还有许多面向社会的研究课题,进一步体现了学校与社会的结合。这样,使学生在研究性学习中,锻炼了思维独立性和宽广性的品质。
在网络环境下开展研究性学习是一个艰苦的探索过程。本课题荣获泉州市优秀课题一等奖,我们虽然取得一定的成绩,有了一定的经验,但仍不很成熟。我们愿意和大家一起不懈地努力,开拓创新,在探索中完善、在探索中发展。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试行)的通知,福建教育出版社.
【关键词】问题导向 高中 信息技术 设计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8B-0090-02
信息技术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这需要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突出学生能力培养,优化学习活动设计。学习活动优化应坚持“问题导向”,以提升学生学习活动针对性与目的性,强化学生学习体验,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提升高中信息技术学习活动实效性。
一、问题导向论及问题导向学习活动设计原则
(一)问题导向论概述
问题导向就是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基本方向,它的基本特征是以“问题”为知识载体,以“问题探究”为主要学习活动,以提升学生信息技术素质为根本目的。“素质教育的最终目的应该是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教师通过精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围绕“问题”展开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目的,着眼于给学生终身受用的知识和能力”,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促进学生信息技术知识了解与内化,将知识转化为能力,提升学生运用信息技术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问题导向学习活动设计原则
1.学为中心
一切教学设计必须要坚持“学为中心”的基本原则。教学要服务于学生,学生是信息技术教学受众,离开学生主体的一切教学活动设计都是低效或无效的;教学设计要紧紧围绕“学习”中心,学习是学生信息技术素质提升的手段,只有紧扣学习展开教学设计,才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
2.体验为主
体验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手段,学生通过体验获得的知识更扎实。因此,问题导向活动设计要坚持“体验为主”原则。教师要不断优化教学方法,例如创设问题情境、设计问题项目等,激发学生体验愿望,提升信息技术课堂中师生、生生互动频率。
3.目标导向
学习活动要有效、有序,必须要具有强烈的目标意识,这就要求问题导向学习活动设计要遵循“目标导向”原则。无论是“问题”设计,还是师生的教与学活动设计都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促进教学目标达成的学习活动设计才是有效的。
二、问题导向的高中信息技术学习活动设计
问题导向的高中信息技术学习活动设计包括活动前期设计、活动实施设计与活动评价设计,下面以“信息获取的一般过程”这节课为例,简述问题导向的信息技术学习活动设计。
(一)活动前期设计
活动前期设计主要包括教学目标设计、问题设计、课堂预设等。
1.目标设计
目标设计既要深入解读信息技术大纲目标要求,又要解读教材,准确把握“信息获取的一般过程”这节课的教学目标与重难点。本节内容是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的《信息技术基础》的第二章 第一节内容,是本书的基础理论知识部分,起着奠基作用。综合上述因素,本课三维目标预设为:
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信息获取的一般过程,掌握对获取信息进行加工、存储等方法,养成良好习惯。
过程与方法目标: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围绕问题进行分组讨论、探究等,共同体验信息获取的过程、经历、经验,灵活掌握信息获取各个环节并熟练应用于日常生活学习。
情感态度与价值目标:用问题探究的亲历,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获取信息内容,并引导学生认识到信息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
2.问题设计
问题设计要紧紧围绕本课教学目标与重难点,使问题成为知识的有效载体,有助于本课教学重点与难点突破。本课学习的重点与难点为:灵活掌握信息获取的各个环节并熟练地应用于日常生活学习中。
在此基础上,教师要充分考虑学情。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一年级学生,大多数学生家里有电脑,具有一定的计算机基本功能操作基础。加上本书第一章已经做了知识铺垫,问题导向的学习活动具有可操作性。
综合上述因素,本课问题的主题预设为:以日常生活中某一信息获取需求,演示信息获取的各个环节,并提出信息获取过程中的注意点。问题设计紧扣教学重点,将信息获取环节放在日常生活学习情境中,强化学生能力培养。
3.课堂预设
为了确保问题导向的高中信息技术学习活动的有效性与有序性,教师还要进行课堂预设。主要包括程序预设、自然生成预设等。
程序预设是指教师对课堂结构形成一个大致构想,包括课前预学,课堂活动环节、次序、自然生成等。预学环节要引导学生进行自主预学,养成预学习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信息获取的一般过程”这节课预学主要引导学生学会运用课本教材或者互联网,获取信息,为课堂“问题”解决奠定基础;课堂活动环节与次序设计关系到课堂的有序进行,主要包括问题提出、问题学习、小结反思等;自然生成预设,主要是教师要在课前对课堂学习活动中可能出现的“意外”进行预设与假想,不至于面对课堂的自然生成束手无策。
(二)活动实施设计
活动实施是问题导向的高中信息技术学习活动设计的关键,直接影响到信息技术教学效率。具体来说,活动设计主要包括问题提出、问题学习、总结拓展等。
1.问题提出
问题导向的高中信息技术学习活动中,问题是支点,问题提出是前奏。教师如果能够优化问题导入设计,抓住问题提出的时机,往往能够起到预想不到的效果。《信息获取的一般过程》这节课问题的提出,主要采用问题情境导入方式,吸引学生问题学习兴趣。在课堂导入时,先播放一段信息在生活中大量运用以及产生强大作用力的视频,让学生直观感受到信息的重要意义,激发学生获取信息为我所用的兴趣。
在学生兴趣浓厚之际,教师提出问题:在信息社会中,信息是宝贵的财富。相信学生都有挖掘信息财富的愿望,那么各学习小组,能不能以日常生活中某一信息获取需求实际,演示信息获取的各个环节,并提出信息获取过程中的注意点?学生在问题情境作用下,各学习小组带着问题展开自主学习活动。
2.问题学习
问题学习是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关键,问题学习过程中要突出学生自主探索,教师加强课堂巡视,及时了解并掌握学生问题学习情况。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先选取生活或学习中信息需求情境,并根据情境探索信息获取环节。在此基础上,学生进行学习成果展示,各小组选取一名代表展示。展示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一边解说,一边展示,达到培养学生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小组代表展示过程中,允许小组其他成员提示与补充,提升学生参与度。有疑惑的,要引导学生进行质疑与释疑,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意识。
3.总结与拓展
为了帮助学生形成系统的理论知识,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总结,明确信息获取的具体环节:定位信息需求、选择信息来源、确定信息获取方法、评价信息等。在此基础上,进行适当拓展,例如提出这样的实践学习:国庆长假快到了,大家可能有机会外出旅游。请根据自己的兴趣,完成一个5到7天的“国庆外出旅行计划”设计,做出详尽计划,包括整条线路的时间、地点、住宿、花费,并说明设计理由及旅游将达到的效果。通过具体的实践,全面提升学生灵活获取信息的能力。
(三)活动评价设计
活动总结评价包括教师与学生两个层面,既要对教师的教学进行评价,又要评价学生的学习活动。
教师评价应该是多元的,重点应检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没有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有没有坚持问题导向,有没有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课堂互动是否充分,教学程序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学生评价重点在于检视学生参与问题学习的自觉意识强不强,有没有发挥学习主动性,在小组学习能不能主动与人合作,信息技术素质有没有得到有效发展等,突出“问题导向”课堂模式下评价特色。
总之,坚持“问题导向”对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具有积极推动作用。高中信息技术教师要加强实践探索,不断优化问题设计,充分发挥问题载体作用,使学生通过问题学习,增强学习体验,提升学习活动的有效性,促进学生信息技术素质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杨甲浩,叶文.素质教育理念下高中信息技术高效教学的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2(10)
一、综合实践课程的特点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进行综合性学习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实际、体现对知识的综合应用的实践性课程。它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技术和信息技术教育。它是具有独立形态的综合性课程和着眼于发展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探究能力的发展性课程及经验课程。它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综合性。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不是特定的和单一的学科知识体系,而是来源于学生个人的学习、生活和自然、社会等方面的实际问题,是个人、社会、自然的综合,一方面需要对以往学的各学科知识加以综合运用,体现了科学、艺术、道德的内在综合,另一方面也需要多种能力的综合和多种方法的综合运用,去解决以综合形态呈现在学生前的各种问题。
2、实践性。综合实践活动强调理论与社会、科学和生活实际的联系,特别关注环境问题、现代科技和对当前社会生活的影响以及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重大问题。需要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校门积极地开展社会调查和实践活动,在“做”、“考察”、“调查”、“实验”、“研讨”、“探究”、“设计”、“展示”、“服务”、“劳动”、等一系列活动中完成的。这些亲身经历和心路历程成为学生的直接经验,而直接经验的多少对学生今后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3、开放性。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都是来源于学生的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立足于研究、解决学生关注的一些社会问题或其他问题,涉及的范围很广泛,它可能是某学科的,也可能是多学科综合的、交叉的;可能偏重于实践方面,也可能偏重于理论研究方面。而且针对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学校、不同的班级和不同的学生而言,其具体的活动主题更是多种多样,其活动的结果呈现也是百花齐放的。就同一主题而言,由于个人兴趣、经验和研究活动的需要不同,研究主题的确定、研究目标的定位、切入的选择、研究过程的设计、研究方法、手段的运用及成果表达也各不相同,具有很大的灵活性、为学习者、指导者发挥个性特点和才能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从而形成一个开放的学习过程。
4、创新性。综合实践活动面向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尊重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的特殊需要,强调学生亲身经历并获得实际的发展性体验,并对体验进行反思,有利于唤醒他们的自我意识,重视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自我生成和建购。这些都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发扬光大。
5、探究性。在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学习的内容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自主确定的研究课题;学习的方式不是被动地记忆、理解教师传授的知识,而是敏锐地发现问题,主动地提出问题,积极地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探求结论的自主学习的过程。因此,研究性学习的课题,不宜由教师指定某个材料让学生理解、记忆,而应引导、归纳、呈现一些需要学习、探究的问题。这个问题可以由展示一个案例、介绍某些背景或创设一种情景引出,也可以直接提出;可以由教师提出,也可以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和提出。要鼓励学生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自己得出结论。
6、自主性。综合实践活动主要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他们自主选择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及指导教师,自己决定活动方案、实施过程和表达结果。教师只对其进行必要的指导,不包办代替学生的活动,成为组织者、参与者和指导者。
二、课程实施中六种基本课型
1、定课题、拟方案课。主题确定后,在课堂教学中安排学生围绕主题讨论提出要研究的问题,从中筛选和确定子课题;然后根据研究兴趣,划分活动小组,并讨论和拟订活动实施方案。如《风筝》根据老师的主题设计思路,组织学生看多媒体,初步认识感知风筝,引导学生畅所欲言,谈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和想探究的问题,整合提升成为活动主题――《风筝》。对学生提出的不同小课题进行合并归类或者修正,形成以下主要研究问题:风筝的来历,风筝的种类,风筝的作用,制作风筝的材料等。根据爱好确定研究小组,组内共同制定活动计划方案,完成任务分工。
活动方案中一般包括小组名称、组员名单、指导教师、活动步骤、活动分工、预期成果、成果表达方式等内容。
2、活动方法指导课。针对形成的活动专题,教师进行方法上的指导,引导学生如何去开展活动,如何进行采访,如何写调查表,怎样进行分工与和作等。多在三、四年级上此类型的课。
3、社区服务实践课。根据活动主题,依照自我设计的活动方案,参与实践活动,经历、感悟、体验、探索方案的实施价值。学生分小组按研究专题进行探究性学习。有的上网搜集有关风筝的来历,有的到图书馆查阅资料搜集有关风筝的种类,有的走访调查身边的人,了解制作风筝的材料及方法,并对活动过程进行记录,对资料进行整理,合作完成组内任务。老师参与并指导学生活动。
4、展示交流课。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将自己在实践活动中获得的成果,用各种形式在全班进行展示汇报。展示交流课主要是让学生口头发表实践活动的成果。学生采用灵活多样的汇报形式分组展示汇报探究成果。程序是:各组推选一名主汇报人进行汇报展示,其他同学进行补充讲解,同时进行师生评价。有的组同学撰写了研究小论文《风筝的发展》,有的同学采用现场放风筝的形式等,全体同学参与到交流汇报、评价中。
5、技术实践课。学生根据活动主题和子课题研究的内容,以小组或个人的形式,进行劳动技术的作品设计和制作。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作品的技术设计,构思作品图纸,并根据设计图纸的要求准备需要的材料和工具,然后在课堂上进行作品的制作。
6、成果展示汇报课。活动基本结束后,引导学生将在活动过程中形成的书面的文字材料(活动过程记录、采访调查资料、活动感想及反思等)、图片及实物资料等进行交流展示,引导评价。 总结时根据汇报评价情况对各自的研究成果进行整理完善,个人撰写活动总结与反思,确定后续研究的内容。
根据上级文件精神和我校实际情况,确定了本寒假社会实践活动方案。
一、指导思想和意义
(一)、指导思想:将研究性学习与社会实践相结合,要求学生走出校园,走向社会,去关心社会发展,去关注社会问题,去尝试解决自己研究的社会问题,成为学生课余生活的有益补充,开辟出有自己特色的社会实践的新途径。
(二)、意义:
1、改变学习方式,拓展学习资源,拓宽发展空间。
2、参与社会实践,激发学习兴趣,增进生存体验。
3、主动服务社区,形成服务意识,强化社会责任。
二、社会实践的组织形式及具体过程
(一)、组织形式:
学生一般以个人分散活动或由6-10人组成社会实践活动小组,也可以青年志愿者小分队活动组织。
(三)、注意事项:
1、就近就便。社会实践活动原则上要就近就便,组织学生在学校周边、学生家庭所在的城镇社区或者本村范围内开展活动。
团队规模要适中,不开展跨区的活动。同一社区、同一乡村的高中生应在当地团组织的统一指导下开展上述活动和其它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
2、在生活中提炼。
从社会生活中选定主题,让学生关注社会,体验社会角色;热爱生活,关注生活问题;学会健康愉悦地、自由而负责地、智慧而有创意地生活。
3、在兴趣中选择。
捕捉自己最感兴趣的问题,开展研究。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学生间相互感染、相互促进,更好地发展兴趣,培养特长,提高综合素质。
4、合理利用各种资源。
充分利用网络资源。网络已经成为最大的资源库,在综合实践活动中,要充分利用网络上的技术和资源,搜集信息、处理信息。同时要充分利用图书资源,从图书馆中获取自己所需要的内容。
5、综合运用各种方法手段。
从参与研究的对象来看,可以采用个人独立探究的方式、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学校合作探究的方式、跨学校合作的方式。
从研究采取的手段来看,可以采用活动设计、网络技术、调查研究、参观访问、实验演示、表演交流、测量制作、社会宣传、服务、总结、答辩、反思等学习活动。
三、社会实践的主要内容
(一)、社会参观活动
参观、访问、考察(革命遗址、科技馆、英雄模范人物、杰出人物、现代化建设成果、市政工程、着名高校、工厂、高新技术产业运作情况……),例如以当地的居民小区为调查研究的对象和内容,可以“物业管理”、“商业网点”、“文化娱乐”、“教育设施”、“交通路线”等为研究方向。
(二)、社会调研活动。(参考主题如下,也可自选主题)
1、绿色环保宣传
2、保护母亲河、水质污染情况调查
3、白色污染调查研究
4、关于生活节能状况调查研究
5、农村经济发展状况调查
6、关于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的可行性调查
7、道路状况及改进意见调查
8、旅游资源状况调查
9、中学生的消费观念与行为研究
10、中学生上网吧问题研究
11、中学生学习习惯的调查与研究
12、中学生零用钱数量及用途的调查
(三)、社区服务活动
社区保洁活动、社区护绿活动、社区综合宣传活动、社区陋习纠察活动、社区敬老爱老活动、社区帮困助残活动、社区读书辅导活动、交通服务活动、环保志愿者活动、社区公益劳动。
参与社会实践的班级和个人,必须注意自身形象,认真参加活动,为学校和个人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
四、社会实践活动总结、表彰
1、各位同学要认真填写XX年寒假社会实践表,并以书面形式做好总结并附带证明材料。
关键词: 活动课 特点 目标 策略
正文
活动课是政治课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学生进行的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是实施素质教育、创新教育,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有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领域、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组织能力、独立工作能力、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能力。
要进行实践活动课的教学,首先应弄清楚这种课型的特点。实践活动课具有以下特点;
<1>学生的自主性。在实践活动课中,学生可以充分发挥积极主动性和创造性,一改以往被动学习的状态,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特长。
〈2〉教学的活动性。实践活动课以学生操作、实践活动为主,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知识性与趣味性的结合,改变了以往讲条条、背条条的简单灌输、生搬硬套的教学方式,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要求,深受学生的欢迎。
〈3〉内容的广泛系性。实践活动课虽然与教材内容有着密切的联系,但它并不拘泥于教材,可以是教材内容的扩展、延伸和深化。虽然由政治教师来组织指导,但活动内容往往涉及到历史、地理、生物、语文等其他学科,具有很强的综合性,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和现实生活实际,内容很广泛,也很灵活。
〈4〉形式的多样性。实践活动课的形式多种多样,较常见的有社会调查、公益活动、座谈会、演讲会、以案说法、时事述评、书评、小品表演、模拟练习等等。这些丰富多样、生动活拨的形式,能极大的激发学生的兴趣,唤起学生的参与意识,有利于学生开阔视野、增长才干。
其次,应确定恰当的目标要求。实践活动课的教学目标确定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 要从实践活动课的根本宗旨和特点出发,根据所选择的活动内容来设计。要明确——让学生通过活动在知、情、意、能等方面有一定的收获和发展。要知道——活动是手段而不是目的。
〈2〉 要有针对性、可行性。实践活动课目标的确定要有可靠的依据,要针对学生的实际和现实社会生活,通过一定的活动方式来实施。因此,在确定活动目标前,要做一些调查研究,以了解学生的个性特长、学生的情况和需求,考虑活动的开展和目标达成的可行性。
〈3〉 目标要根据不同活动主题和活动内容有所侧重。如有的可侧重于技能和方法的培养,有的可侧重于知识的扩展,有的可侧重于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培养,有的可侧重于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个性特长等。根据需要侧重点还可以多一点,并非是单一的。
第三,要根据活动课的特点和目标要求,认真进行教学设计。设计实践活动课的基本策略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1〉 加强对活动过程的组织和指导
实践活动课一定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教师的指导正是学生充分发挥自主性的保证。教师的指导作用主要表现在:选择恰当的活动内容、活动组织形式和活动方式;指导学生如何搜集资料、处理信息;如何撰写简单的调查报告或小论文;合理的组织和安排学生们在课堂内外的活动;作好以激励为主的活动总结和评价等。
〈2〉 恰当的设计活动主题和活动内容
一般来说,实践活动的主题和内容的设计需要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① 要重视设计与本学科相关、有利于学科知识拓展、运用和能力培养的内容。
② 要重视设计与其他学科交叉、渗透,有利于与相关学科联系和综合的活动内容。
③ 要重视设计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强化操作类的内容。
④ 要从所在社区的实际条件出发,充分利用当地的教育资源来设计活动内容。
⑤ 要结合学生实际和现实生活实际,有一定的趣味性。
〈3〉 应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
由于活动课的时空广阔而灵活,涉及到方方面面,而且在活动中可能会发生各种预想不到的具体情况。因此为保证活动的顺利开展,优化活动课的效果,有必要作好活动准备的设计。活动准备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① 学生参加活动的心理准备。主要是让学生作好如下的心理准备:明确活动目的和内容,增强参与意识,作好迎接锻炼,不怕困难、遵守纪律、团结合作等思想准备。
② 学生知识、技能的准备。要注意选择好与该活动课联系紧密的有关知识、技能的复习工作;提示和引导学生对有关知识进行梳理,以便在活动中更好地应用等等。
③ 设备、场地等物质条件的准备。物质条件是开展活动课的保证要积极创造这些物质条件。如果物质条件不具备,往往会影响活动的开展,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应事先
检查有关设备、场地是否符合活动的要求,是否安全有效,对某些场地还应事先做好熟悉工作
〈4〉 要灵活地选择活动组织形式
应根据活动内容和目标以及活动的环境条件等情况,设计相应的活动组织形式。实践活动课的组织形式有:
① 全班的活动。如专题研讨活动,读书心得交流活动,书评、影评活动,实践活动成果交流活动等。
② 小组活动。这是实践活动课的主要形式。这种形式组织方便,活动灵活,有利于每个学生积极主动性的发挥和学生合作精神的培养。小组活动形式运用的范围很广,如社会调查、参加社会公益活动、研究性学习、专题探讨、墙报展览、各种带有竞赛性的活动等。
③ 个别活动。这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独立活动的形式,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独立思考、独立工作的能力。如课外阅读、调查访问、搜集各种实物等。
〈5〉 设计多种多样、生动活泼的活动方式
活动方式设计主要包括活动类型的选择、活动空间和程序的安排。选择活动类型时应注意:
① 注意选择具有学科特点和学科间综合性的学习活动方式,如听、说、读、写、思和参观访问等方式。
② 注重设计和组织能够让学生获得亲身经历和体验,积累直接经验的活动方式。如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参加社会调查、参观访问、读书等。
③ 注意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来设计。选择活动空间时,要因时、因地制宜,量力而行;要注意可行性、安全性、实效性;要充分利用学校以及社区的教育资源和条件,如教室、图书馆、各种专用场地以及校外的军营、风景区、厂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等。
设计活动程序时,特别重视课前的安排、布置过程中的调控指导以及实践活动成果的总结、交流与评价。实践活动成果的呈现方式应具有多样性。如调查报告、实物展示、图片展览、座谈、交流补充修正自己的观点、制作录音录像等。
关键词:综合实践活动;设计教学法;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30―0140-03
2001年6月,教育部正式颁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启动了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此次基础教育改革中的亮点。它是一种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综合运用的课程形态,要求尊重学生的兴趣和爱好,让学生自己选择学习的目标、内容及方式 。而克伯屈的“设计教学法”,同样重视学生自主性的发挥,由学生自己决定学习的目的和内容,进而自我设计与实施学习活动,从自身的活动中获得知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由此,我们发现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理念与“设计教学法”的要求不谋而合,这种契合点也启发了笔者尝试运用设计教学法的步骤来指导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学,旨在为我国综合实践活动的顺利实施提供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一、设计教学法
1.设计教学法的内涵。“设计教学法”是美国著名教育家克伯屈创立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和方法,他在《教学方法原理》一书中对“设计教学”的含义作了阐述。“设计教学法就是以有目的的方式对待儿童,以便激发儿童身上最好的东西,然后尽可能放手让他们自己管理自己”。由此可见,设计教学法最重要的特征就是“目的性”,它主张让儿童自己确定学习的目的,设计实现目的的行动步骤,并自己去实行,在解决实际问题中提高自身的能力。
“设计”是学习方式、教学方式和课程形态的三位一体,了解“设计教学法”的内涵,不仅是理解我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本质的基本维度,也是有效地指导综合实践活动的重要前提。
2.设计教学法的特点。设计教学法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的特点:
(1)设计是有目的的活动。在设计活动时学生对于所要设计的内容,要有明确的目的,而每一个有目的的活动都不是出自教师的头脑,而是出自学生的兴趣。
(2)设计是有计划的活动。一个设计的活动要由学生去思考、设计所进行的步骤,时间分配等,要由学生自己去策划,教师只是给予适当的指导,而且整个活动的开展都要按拟定的计划进行。
(3)设计是有评价的活动。在呈现活动结果时,学生要对实行的结果进行试验和评价。
3.设计教学法的步骤。克伯屈将设计教学法分为四个步骤,具体阐述如下:
(1)决定目的。在设计教学法中,克伯屈认为目的性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所以设计教学法的第一步就是确定目的。教师要善于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去引起学生进行设计的兴趣,从而确定活动的目的。
(2)拟定计划。拟定计划是整个设计教学工作中最难的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拟定计划的工作应由学生承担,教师不应该包办代替,否则就不能从中培养学生制定工作计划的能力。强调学生的主体性作用,教师只是起辅助作用。
(3)实行。把计划付诸实行是设计教学过程中最丰富多彩的一步,学生总是喜欢参加实际的工作活动,因而他们会热情洋溢、兴趣盎然地去实行计划。学生在实行的过程中必须是自己进行,教师作为参与者与学生一起克服困难,将设计活动进行到底。
(4)评定结果。克伯屈在设计教学法中,将评定的工作分为下述几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看整个过程是否照原计划进行了;二是预定的目的是否实现了;三是从设计活动中学到了什么;四是计划和实行办法有什么缺点。
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1.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内涵。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作出如下阐述: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进学校与社会的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综合实践活动是新课程改革中新增设的一门必修课,是体现经验和生活对学生发展价值的实践性课程。它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要求学生在“做”、“实验”、“探究”等一系列的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生活,发展自身的实践能力。
2.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特点。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内涵中,可以看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具有与传统的学科课程不同的特点,这些特点表现在:
一是整体性。综合实践活动主题的选择范围应包括学生本人、社会生活和自然世界,对任何主题的探究都必须体现个人、社会、自然的内在整合,体现科学、艺术、道德的内在整合;
二是实践性。综合实践活动以活动为主要开展形式,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
三是开放性。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目标、课程内容以及评价标准都具有开放性;
四是生成性。综合实践活动的本质特性却是生成性,随着活动的不断开展,新的目标不断生成,新的主题也不断生成;
五是自主性。综合实践活动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性,他们自己选择学习的目标、内容及指导教师,自己决定活动结果的呈现方式。
三、设计教学法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运用
课程属性决定教学方式,在理解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基础上,选择同样是充分尊重学生主体作用发挥的“设计教学法”,来指导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学,这对于促进学生个性化的发展及推动课程的综合化都极具意义。下面是笔者采用“设计教学法”组织综合实践活动教学的具体步骤:
1.结合学生兴趣,启发学生设计。在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过程中,确定研究课题是进行研究的前提,但由于长期受被动接受学习习惯的影响,很多学生都面临一下子提不出问题的情况。而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是实施各种有效教学策略的前提,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在启发学生设计活动主题时,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这样就能使学生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活跃的思维状态,并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创造意识。
如某小学的一位教师,在组织学生去桂花村参观的过程中,当学生对眼前的桂花兴致勃勃地议论时,他们感兴趣的问题一个接一个地冒出来,这位教师就抓住时机,顺势引导以“桂花树的来历及经济价值”为主题开展了一次较为出色的综合实践活动。学生在对主题感兴趣的前提下,组成了不同的探究小组,在组长的组织下积极探索实践与交流,最终学生将桂花从栽培到采摘制作罗列得清清楚楚。
因此,于教师而言,首先要激发学生发现、探索问题和求知的欲望,引导学生从身边的小事入手,把与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生活联系起来,逐步形成问题意识;其次,当学生发现和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时,教师必须敏锐地捕捉那些贴近他们生活且具有实际操作意义的课题,从而保证综合实践活动的顺利开展。
2.根据教学目的,拟定活动计划。克伯屈认为,在设计教学法中,计划的项目包括材料问题,工作分配问题,实施的步骤和方法问题等,教师应辅导学生详细、全面地拟订计划。
当确定了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之后,教师和学生集体设计活动的实施计划,计划的具体内容包括:活动分几个步骤进行、活动人员及职责的分配、活动步骤开展的时间、活动资料的收集及汇编、活动方式及活动结果呈现的形式。拟定活动计划是影响后期工作顺利开展的关键步骤,是师生合作交流的过程,教师可以从自然、社会、自我发展以及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常用的方法等方面引导学生,但具体的细节则需要学生自主选择、独立创造。
3.按照设计内容,落实活动计划。在“设计教学法”实施这一步骤中,克伯屈指出在实行的过程中,学生往往会忘记原有的目的,因此教师应随时提醒他们,还要通过暗示、建议、鼓励等方法,使他们备足材料,采用正确的方法克服困难,把设计活动进行到底。
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落实活动计划主要包括活动的展开和总结两个步骤。具体来说,在活动展开的阶段,教师重在指导学生收集资料、具体展开活动过程、学会自我保护和注意活动的安全,争取家长和社区有关方面的大力支持,开发和合理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而在活动的总结阶段,则需要指导学生进行资料筛选、整理并形成结论,开展表达交流、汇报展示活动,反思活动过程中的体验、认识和收获,撰写活动总结报告等。
4.采用多维评价,优化教学成果。课程评价问题一直是课程改革的核心话题,它关系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质量、推进速度、深入程度。克伯屈在“设计教学法”的最后一个步骤中指出,对于评定结果应该是教师提出评定的标准和方法,然后由学生自己进行评价。
我国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具有整体性、实践性、开放性等特点,那么与综合实践活动相适应的评价也应该是跨学科的、综合性的和发展性的。笔者尝试采用多维评价的方法,注重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教师的“发展性评价”与学生的“自我反思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
特别要强调一点,就是尊重学生的评价,发挥学生在评价中的主体作用,来改变过去学生被动接受评判的状况。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展的过程中,由于学生自主性较大,灵活性较强,而且常常以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进行,对学习者充分了解的是学生自己和小组里的合作伙伴,因而采用学生自评和学生互评相结合的方式,使评价的结果更加切合实际,对于改善教学效果也就更具针对性了。
总之,在我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教师既不能“教”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又要提高指导的有效性,这给教师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而克伯屈“设计教学法”的优点在于:尊重儿童,使儿童成为学习的主人,充分地发挥儿童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来引起儿童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教学效果。本文在汲取“设计教学法”优点的基础上,运用其教学步骤来组织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学,以期为新课程的顺利实施提供有效的教学帮助。
参考文献:
[1]钟启泉等主编.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威廉.H.克伯屈著.教学方法原理――教育漫谈[M].王建新,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3]张华.论“设计本位教学”[J].教育发展研究,2006,(12):1-8.
[4]吕洪燕.设计教学法在财务管理教学中的应用与探索[J].中国大学教学,2009,(5):61-63.
[5]张彩云.克伯屈与近现代中国教育[D].湖北:华中师范大学,2003:34-35.
[6]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7]张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5).
[8]刘新生.综合实践活动主题学习协同教学的实践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1).
[9]田慧生.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中的问题与策略[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10]伞家学.例谈学生确定实践活动主题[J].教学与管理,2011,(6):25-27.
[11]吴建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与教师培养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5,(18).
[12]焦小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中教师问题研究[D].长春师范学院,20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