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如何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范文

如何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如何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如何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第1篇:如何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范文

关键词:化学教学;培养;思维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16-127-01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和概括的反映,它包括分析、综合、比较、概括、归纳、演绎、推理等能力。思维能力是人的一切能力中最核心的能力,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是教育的使命。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就是要求学生能把物质及其变化规律,经过分析综合、比较、概括得出化学概念和化学原理;应用从一般到特殊的演绎法和从特殊到一般的归纳法来认识物质及其变化规律;应用有关化学原理来判断、推理得出物质具有何种特征,发生何种变化等。

思维能力是在思考过程中发展和提高,而思考过程是别人不能代替的过程。学生必须在学习过程中发挥主动性,突出主体作用,从而实现发展思维能力的目的。文章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谈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一、有效提问,帮助学生思维发展

思源于疑,没有问题就无以思维。思维总是从解决问题开始的。因此在化学教学中,教师要通过提出启发性问题或质疑性问题,创设新鲜的教学情景,给学生创造活跃思维的良好环境,让学生经过思考、分析、比较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设置问题时要抓住教材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问题的内容应潜伏着教材内容的内在联系和符合知识积累的逻辑顺序,一环扣一环,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叩开学生思维的大门,使学生感到新颖,造成连续的思索,形成持久的内驱力,引起学生思想上的共鸣,活跃课堂气氛,有效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这样可收到预想不到的效果。

例如:在讲HNO3的氧化性时,可提出:酸能跟多种金属反应放出氢气,但是为什么在制备H2和H2S时,却要用盐酸或稀硫酸,而不用稀硝酸?在讲述NO和NO2的性质时,可利用其性质的对比和分析,从而提出除去NO中的杂质NO2的方法。

二、比较分析,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教师应经常将易混淆的概念有意识地提出来让学生展开思索,进行比较,注意抓住某些模糊或有错误的认识,将原因加以分析,使学生掌握概念的精髓,将错误扼杀在萌芽之始,这样才能使学到的知识正确可靠,而且思路正确,并提高他们的分析比较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新知识不断地涌现,新概念不断的引入,这些知识和要领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比如:量筒、移液管、滴定管、容量瓶,都属于量器,用以量出一定体积的液体,但学生使用时容易混淆。引导学生从容量范围,刻度规格以用形状对精确度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比较,找出各自的特点,学生才能真正理解每一种仪器的用途,才知道在什么情况下,用哪一种仪器。

三、教学对话,优化学生思维发展

“教学对话就是通过教师的提问、激励与引导,学生自由思考、自由表达而获得知识技能、发展能力的教学方法”。[1]教学对话是一项培养和发展学生思维的教学手段。教学对话重视的是思维的过程而不是思维的结果,是以过程为中心的教学。例如在讲“氨的分子结构和性质”时,通过观察红色喷泉的演示实验后,使学生认识到氨跟水发生了化学反应,并在氨水中存在以下化学平衡:

NH3 + H2O NH3?H2O NH4+ + OH-

运用上式的平衡规律,以对话的方式讨论下列问题:

(1)氨水中存在哪些微粒?氨水跟液氨有何区别?

(2)氨水应如何保存?为什么?

(3)如何鉴别某一气体是否为氨气?

(4)为什么可以在浓氨水中加入固体烧碱制取氨气?

(5)夏天打开浓氨水瓶子时应注意什么?

通过小组对话,增强了学生对氨的性质跟组成、制备、贮存、检验的联系,变静态为动态,同时也将知识系统化,网络化,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有效的优化学生思维发展。

第2篇:如何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范文

1培养学生分析、综合地理知识的能力

由于地理学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科学,一个地区的地理特征或地理综合体的形成,都是各种地理事物和现象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结果。因此,只有通过对各种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剖析,认识地理综合体各个部分的特性,然后再加以综合,才能对一个地区的区域特性或地理综合体有一个完整的认识。在地理教学过程中,运用分析、综合的方法,对于培养学生的集中思维能力具有重要作用。

1.1分析共性。引导学生关注各具特色的地理事物或地理现象中的共同点或相似点,通过综合分析能够从不同的地理事物或现象中寻找出所包含的共同本质和规律。如:地形雨、锋面雨、对流雨、台风雨四种降水类型,虽然降水的形式不同,各具特点,但其产生降水的根本原因都是由于暖湿空气在上升过程中,随着气温的降低其中的水气冷却凝结所致。又如通过对各种自然资源特点的分析、综合,可得出:“自然资源的形成和分布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和不均衡性”的共性。

1.2概括定义。认识地理事物,通过下定义过程,对某些地理事物的形态、特征、运动、功能等进行概括,以加深对概念的理解,锻炼学生的集中思维能力。如讲自然资源概念,可以先列举出一些资源,象森林、矿产、水能、水电、化肥、农作物等,让学生从其中选出哪些属于自然资源,然后教师给出正确答案;在已知正确答案的前提下,让学生试着给自然资源下定义,再与课本上的自然资源定义验证,看结论是否对。

1.3优选方案(答案)。训练学生会从地理课本中的各种定论,讨论出的各种方案中筛选出一种方案或找到问题的一种答案。如城市中布局工业的最佳方案的选择,或者选择题确定答案。

2注意学生思维的系统化训练

在地理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将分散的、凌乱的、复杂的地理现象按一定的联系、从属关系进行分类、归纳,使之集中化、条理化、系统化。

2.1归纳结论。主要分两种情况,一种是引导学生对所学过的知识,进行纵向归纳和横向归纳。前者如:中国有哪几种走向的山脉,他们各自的名称是什么?后者如:比较英国和日本在位置、地形、气候、河流以及资源、工农业、交通等异同,达到“”的教学目的。另一种是引导学生依据许多现成的资料,归纳出一种结论。例如:有这样一道关于自然景观的判断题“四月的早晨,阳光洒满了百花盛开的大地,在那到处散布着红色低丘的田地里,绿油油的稻秧随着微风漫舞,田边有三五成群的姑娘正喜悦地采摘带着露球的桑叶,近处的池塘中,鱼儿在欢快的跳跃,池塘边开着各种鲜艳的鲜花。正向姑娘们点头微笑,远处纵横交错的河道,反射出一道道银光,小船在水上,来往不息……这是我国哪个地区的景色?通过如下的阅读分析过程:①地形特征:红色低丘散布、河流纵横交错:②农业特征:桑叶鱼塘。③主要特产:桑蚕、水稻、淡水鱼。然后将这些地理表象分析归纳。聚合到一个焦点上,就会得出这是“珠江三角洲”的结论或答案。这样培养集中思维。可以提高学生归纳知识、巩固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

2.2疏理专题。引导学生把已经学过的地理知识,通过它们的相互依存的关系,按照某一课题为线索,进行疏理并串联起来,使知识条理化、系统化。如复习气候知识时,可将中国和世界有关气候的概念、分布、特征、成因等内容有机联系起来,进而总结出世界气候规律性的东西。

3帮助学生掌握对地理知识整理加工的基本方法

第3篇:如何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范文

关键词: 政治教学 思维能力 培养方式

在教学和学习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能力能够有效地将课本中的知识转化为自身的能力,但是学生的思维能力并不是与生俱来的,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引导和训练。学生思维能力的有效提高,能够使其更好更快地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内容,显著提升学习效率。在新形势下,教师应该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模式,注重对学生素质与能力的培养,这样才能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注重课前引导

对于政治学科来说,由于其具有一定的理论性和抽象性,学生往往难以理解,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产生抵触的心理,教学积极性和参与程度都不够。这就需要加强课前引导,通过一些具有趣味性的知识内容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其积极性和主动性,有效提高教学效率,完成教学任务[1]。恰当、巧妙的课前引导有助于对学生思维的启发,调动其积极性,积极地利用掌握的知识思考,有助于思维的活跃和发散。因此,教师应该注重课前引导,充分激发学生的探求欲望和学习兴趣,进而积极思考,提升思维能力。

二、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一)注重对思维主动性的培养

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而且学生思维的产生是从“为什么”开始的,其思维能力培养的基础和前提是敢于提出问题。因此,在实际政治教学中,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和鼓励,启发多问、勤思善问,这样有助于学生开动脑筋,并善于思考,有效地提升思维能力。

(二)注重对思维独立性的培养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最主要的目的是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因此需要加强对学生思维独立性的培养,敢于在教学活动中发表自己的见解、打破常规束缚,对于一些常规的权威结论应该持怀疑和否定的态度,积极地提出自己的意见和看法。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加强对学生的积极鼓励,引导其独立思考、大胆尝试,这样能够促进其思维能力的发展和提升[2]。

(三)注重对思维敏捷性的培养

知识是有限的,相对于知识来说,人的想象力才是更重要的,想象力能够促进知识的进化,推动其发展。因此,在政治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鼓励和引导学生开拓思维、大胆想象,充分发挥想象力,对于一些新的知识内容应该建立在学生已经掌握的知识基础上,积极地展开讨论、独立思考、合作交流,通过学生的想象力解决问题,有效地提高其思维的敏捷性,促进其发展。

(四)注重对发散性思维的培养

对于某一问题来说,其思考的角度应该具有多向性,这样才能得出相对完整的结论。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多层面、多角度地思考问题,并且摆脱思维定式的限制和束缚,从全新的层面和角度发现和解决问题,培养和发展创造性思维[3]。如教师让学生相互之间进行讨论交流、合作学习,学生对相关知识进行优化组合,根据自己已经掌握的知识解释新的问题,开展全方位、多角度的思考,这样自然能够有效地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五)注重对思维方法的掌握

为了让学生真正了解和掌握思维能力,教师应该注重学生对思维方法的掌握,这样才能最终达到这一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应该给学生强加固定的答案,这会在很大程度上限制学生的思维发散。因此,教师应该改变教学方式,注重对启发式教学的应用,引导学生树立和培养多角度、全方位的思维习惯,打破思维定式,其思维的深度和宽度都得到有效地拓展[4]。除此之外,教师还应该加强理论与实际之间的相互联系,加强知识应用,示范和训练思维方法的去伪存真、由表及里、由此及彼。这样学生才能更好地掌握思维方法,更具有科学性,更敏捷、灵活地调动思维以解决问题。

(六)注重对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目前在社会中更重视创新性人才。因此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需要加强与实际生活之间的联系,并且给学生更多的时间想象和思考,重视教学实效,培养创造性思维,有效地提升其思维能力。对于学生来说,在一定程度上缺乏必要的社会经验,但是有些知识却需要从社会生活中获得,这样教师就更应该重视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提高其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

总的来说,在政治教学过程中加强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能够提高其自主学习的能力,促进其全面发展。因此,在教学中应该通过各个方面加强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同时显著增强政治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康继荣.在思想政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J].文学教育(下),2015,02:148.

[2]汪素青.思想政治学科培养学生高级思维能力的思考与探究――以《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教学为例[J].思想政治课研究,2015,01:76-80.

第4篇:如何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范文

关键词:初中数学;逻辑思维;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28-250-01

新课程改革更加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行,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也在不断的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都过于死板,学生被动的接受老师传授的知识,课堂沉闷,枯燥乏味。而新课程改革注意到了这个严重的问题,改革重点更加注重学生主体地位得作用。通过对教学内容的调整和采取多种教学方式结合进行教学,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主动的学习知识,对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重要的作用。对于初中数学教学来讲,初中数学的学习是一个过渡的阶段,承上启下,所以初中数学教学显得尤为重要。对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更是一个关键环节,有助于学生形成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不仅能够对今后的数学学习起到帮助,而且更加有助于学生的发展。

一、初中数学教学中逻辑思维培养的重要性

逻辑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初中数学的学习是一个过渡的阶段,承上启下。培养良好的逻辑思维能力有助于高中甚至大学的数学学习,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水平。另一方面,初中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最佳时期,关系到学生以后的发展。不仅局限于数学知识水平,对学生的办事能力也起到一定的作用。

二、让学生在生活中激发逻辑思维兴趣

学习和生活是伴随着人的一生的,孔子曾说过,活到老学到老。学习和生活是相互影响也是相互促进的。逻辑思维不仅局限在学习知识的领域,也渗透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教师在数学教学中,要学会用生活激发学生的逻辑思维兴趣,比如教师可以在现实生活学寻找一些值得思考的问题或者一些有趣的现象,让学生进行积极的探索和研究。教师要尽可能的带学生进行实地调查,使学生养成动脑动手的好习惯,不断地提出问题并进行探索,从而锻炼和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样学习起来就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教师让学生在生活中激发逻辑思维兴趣是一个很好的教学方法,希望能够被广泛的应用在实践教学当中,为数学教学的发展做出贡献。

三、利用抽象概念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

抽象概念的引入,有效的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传统的教学方法是老师先教给学生概念,然后再对概念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概念的含义。这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思考能力,容易形成学习懒惰的坏习惯。而抽象概念恰恰有效的解决了这个问题,所谓的抽象概念指的是教师并不直接的教给学生新概念,而是通过设置悬念等方式进行慢慢引导。在具体的实践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这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渴望,不断的进行思维训练,使学生对概念有更深的理解。这种教学方法对教师的能力要求是非常高的,要求教师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并对学生的思维活动进行有效的引导,而且要从整体上掌握和监督课堂教学进度,这样才能充分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四、通过思维基本功训练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1、搞好数学概念的教学

思维基本功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训练,首先,要搞好数学概念的教学。数学概念是数学学习的基础,是最基本的思维形式。因此,数学概念的教学显得尤为重要。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对概念进行正确的细致的讲解,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简单化,易于学生理解和接受。此外,教师也可以列举一些负面的例子,让学生在比较的过程中,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2、培养学生的选择判断能力

其次,要培养学生的选择判断能力。如何培养学生的选择判断能力,是每一位教师都应该重视的问题,因为选择判断能力不仅对学习很重要,而且对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也同样重要。换言之,学生学习的过程就是学生价值观形成的过程。选择判断反映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也就是一种思维方式的形成。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教会学生如何正确的获取信息,然后进行判断并做出选择。这种学习分析的过程是一个完整的思维方式,不论在数学学习中,还是在以后的生活中,它都能够帮助你解决一切问题。

3、通过加强解题的训练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通过加强解题的训练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第一,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进行一题多解的训练。比如,一道数学题可以有多种解题方法,教师可以通过有效的引导让学生思考其他的解决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第二,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某一类型题的训练。老师将同一类问题的所有典型题结合在一起,对学生进行统一的训练,培养学生对该类型题的思维方式。第三,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进行难题的训练。对于成绩好的学生而言,教师可以设置难度较高的题,提高学生的数学水平。

无论是哪一种教学方法,都能够使学生的思维得到锻炼,能够有效的加强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 陈身华.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J].学周刊, 2012(05):32―35.

第5篇:如何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范文

[关键词]好奇心 夯实基础 创造性思维 做实验 抽象思维 做习题 鼓励学生

物理学是一门严密的、有着公理化逻辑体系的系统的科学理论,拥有较强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是学好物理必需的,也是解决高中物理“学习台阶”的实质问题的基础,同时,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也是物理教学中至关重要的。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应着眼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通过引导和尊重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好奇心是对新异事物进行探究的一种心理倾向,是推动人们积极认识世界的内部动因,如果把学生的好奇心转移到探求科学知识上,好奇心就升华为求知欲,成为主动地追求知识的强大动力。因此,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应积极创造情境,利用各种条件把学生带入情境,让他们在情境中好奇、好疑、好问,当学生的思维活动或结论超出了教师所设计或期望的轨道时,不要强行把学生的思维纳入自己的模式之中,而应引导学生在课上或课下继续审视其观点。

教师要善于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这样做可以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思维或个始终处于活跃状态。

二、通过夯实基础,为对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作好准备

现代教育要求,不仅要给学生知识,还要使学生具备对知识的相当程度的理解能力、消化能力、创造性应用能力,而这都要建立在扎实的基础上,因此,要注意做好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要注意培养学生读、思能力,所谓读,就是要培养学生阅读课本,钻研教材,分析教材的能力,要求学生通过阅读,能主动找出其中的重点和难点,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解决难点,掌握重点。所谓思,就是培养想象力、逻辑思维能力,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另一方面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物理学是研究自然界中各种规律、现象的一门科学,观察能力是学好物理的基本前提,要会观察周围的各种现象,发现其内在的问题,为此,可加强实验教学,为学生提供特定的物理情景,使学生有观察的直观形象的对象,可看到研究对象从出现、发展到消失变化的全过程,并在这一过程中使学生的观察能力得到提高。动手能力是学生思维发展的另一重要因素,只有强化这种能力,才能为后边的实验教学的开展,各种自然现象的再现,综合素质的发展打下了基础,才能为后边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做好准备。

三、通过让学生做实验培养抽象思维能力

随着实验研究对象远离人们直观经验的领域,特别是现代物理学实验的发展,使人们愈来愈认识到实验与观察依赖于理论,实验所获得的认识实际上受制于仪器和实验设计中所包含的假设,是不可能摆脱理性思维的指导的。可见在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抽象逻辑思维的能力十分必要。

首先,要求学生充分观察老师的演示实验。所谓充分观察,就是全面观察、重点观察和对比观察。要认真观察物理现象,分析物理现象产生的条件和原因。了解用实验研究问题的基本方法。尽可能地让学生自己分析现象,判断出本质特征。在充分观察的基础上,由学生逐步思考、分析、讨论,并总结出物理现象的本质规律。

其次,要充分重视学生实验,能做的实验一定要做。要求学生:实验前,认真预习,弄清原理,明确步骤;实验时,认真观察,及时记录;实验后,处理分析,得出结论。尤其是高中物理。由于实验设备的限制,学生又没有误差理论的系统知识,往往对于实验原理、实验得到的数值(哪怕是不准的)都抱着轻视的态度,而集注意力于操作上,这对于培养和提高学生抽象思维能力是不利的。为此,高中物理实验的重点,应放在实验的设计思想、仪器的原理以及在中学仪器条件下对实验数据的认识和处理上,而不应仅仅停留在操作和观察上。否则就不能较好地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四、通过做习题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通过选择具有典型性、代表性的题目进行一题多变、一题多解的训练,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分析问题,使学生的思维更加灵活。指导学生自编试题。在编制试题的过程中学生会积极地联系相关的物理知识和生活实际,编制出有自己思维烙印的习题,思维的发散性和新颖性得到了发展。提出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开放性问题,让学生发展思维,提出各种答案。这有利于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和新颖性。不要抑制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案,鼓励学生尽可能多地发散自己的思维,探求更多的解决问题的方式。

五、通过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讨论问题以及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创造思维能力

学生通过质疑、释疑的过程自然地培养了他的创新思维能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创设情境,打破自己的思维定势,从独特的角度提出疑问,激励学生提出批判性质疑。让学生敢于对教师的讲解质疑,特别是对于同学的观点,由于商榷余地较大,更要敢于质疑。能够打破常规,进行批判性质疑,并且勇于实践、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是具有创新意识的学生必备的素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在每堂课都要进行各种总结,应该有意识地先让学生总结,总结能力是一种综合素质的体现。培养学生总结能力,就是锻炼学生的集中思维能力,这与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是相辅相成的,集中思维使学生准确、灵活地掌握各种知识,将它们概括、提取为自己的观点。培养总结能力,在课堂教学中要将总结的机会尽可能地让给学生。总结完毕后,教师要引导学生提出自己发现的更深层次的问题,进一步延伸、拓展,从而培养学生的拓展思维能力。

第6篇:如何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范文

培养学生的创造力,绝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有一个渐进的过程,有关专家认为:学生的创造能力一是靠扎实的基础知识,二是靠创造性思维。那么,在初中美术教学中应如何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呢?

一、加强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

初中生美术思维能力的差异不仅仅表现在能否解答美术知识的问题上,还表现在解答问题过程中动用美术思维技巧的科学性、灵活性及其广度、深度上。其外化表现主要敏捷性、灵活性、深刻性、独创性和批判性状态———也就是美术的思维品质上。因此,美术能力的个体差异主要通过美术思维品质来体现。

1、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美术思维的深刻性是指学生对具体美术材料进行概括,对具体平面和空间形式进行抽象,以及在推理过程中思考的广度、深度、难度和严谨性的集中反映。一个美术思维深刻性水平高的学生,在美术创新活动中,能够全面地、深入地、准确地思考问题,善于抓住事物的本质、规律和内在联系,善于抽象、概括、分类和推理,知识与技巧系统化水平高,解决问题的力度大。

由于初中生受年龄和认识能力的限制,往往对问题的观察、分析不是那么深刻,具有一定的片面性和不彻底性。针对这种现状,笔者利用教学透视知识的契机,不仅分析了有关“视点”、“心点”、“余点”及视平线上、下的正六面体或圆柱体的透视关系, 同时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训练,这样便解决了静物写生和风景写生中出现的“近大远小”的空间透视现象,为学生的美术创造性思维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美术思维的灵活性是学生在美术思维活动中,思考的方向过程与思考技巧的即时转换水平的集中反映。一个美术思维灵活性水平高的学生,思维流畅,富于联想,掌握较为丰富的美术思维技巧,具备求异思维和求同思维兼容的、富有目标跟踪能力的特性,正向与逆向,横向与纵向以及扩张与压缩变换,机智灵敏,能合理选择绘画方法。例如,在教学“视觉的语言———标志设计”一课中,由于笔者教学是开放、民主和谐的,很多同学思维的灵活性得以充分展现。意象型、抽象型、具象型等各种不同的标志,充分展示了思维的灵活性。说明学生思维灵活性的潜力很大,只要教师在美术教学中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潜心钻研,以学生为主体,就一定会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3、培养学生思维的独创性

美术思维的独创性是学生在思维活动中,发现问题提出假设并给予论证的,是充分体现个性特征的“创造”性活动能力水平的集中反映。虽然学生思维的独创性有别于美术思维的创造性,但这种区别只体现在思维成果上,两者的思维过程本质一样,具有独创思维的学生,发散思维水平高,求异意念强烈,想法新颖有创造性。例如笔者在教学中,要求学生针对主题性绘画进行创作,有的同学创作的内容就与众不同,且绘画形式独特,令老师和同学们刮目相看。

二、重视生活实践,激发创造潜能

创造需要是自我实现其潜能和价值的需要。有创造潜能的人会激发相应的创造动机,从而把潜能充分发挥出来。

在平时的美术课教学中,我十分注重生活实践,激发学生创造潜能。

这里,笔者仅就如何培养学生的写生能力说明,我在此提到的写生也包括速写、默写等。尽管由于学校的时间、设施、教具、环境等方面的原因,但我还是想办法克服种种困难上好写生课。

在课题安排上,我尽量安排实物实景写生,避免过去那种学生只会照着老师的范画和书的图例来画,离开了“样子”就一事无成。如绘画中的空间表现就让学生进行校园风景写生;让学生对镜子画自己的肖像,画自己的手,画静物,画生活学习用品等,画自己身边人或物,有时还利用寒暑假组织学校美术组的学生走出校园,面对家乡的风景,进行自然写生。

通过写生教学,能够让学生在多方面得到收获,这样既重视了生活实践,又激发了学生创造潜能。

三、设计发散与开放,培养创造才能

大凡创新,总不满足于现状,不依常规,常依赖于发散思维对已给出的问题材料,从不同方向、不同层次、不同角度,甚至可以突破固有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框架去自由思考,任意想象。发散量越大,开放越丰富,创见出现的概率也越大,因此要培养学生创造才能,就必须十分重视发散与开放题的训练。

1、开拓思维发散点

在教学中,笔者通过认真设计、精力策划,给孩子创设一个良好的发散环境,提供更多的发散机会或发散点。以下发散点供参考:

(1)知识点发散:美术课中也有不少知识点,尽量让学生说出理论依据,以理论指导实践。

(2)语言发散:对同一体裁的绘画,用不同的语言去描述。

(3)图形发散:让学生根据图形特点,创设平移、翻转、割补等多种思维。

(4)空间发散:绘画中空间想象能力训练十分重要,绘画的形式是将立体的东西表现在平面的纸上。

(5)方法发散:同一命题用不同的方法进行绘画表现。

以上这些发散形式,不但在课堂教学中进行,而且还要贯穿渗透到课外去,经常设计一些发散题让学生自已去尝试。这些都是“开放搞活”的必由之路。

2、设计美术开放题

美术开放题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切入口,开放题由于综合性强,知识容量大,往往迅速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因此在教学中,笔者经常设计一些开放题,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1)通过对条件的开放,培养学生的求异性

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冲破常规。同一内容的绘画要求以速写、素描、色彩等不同的形式加以表现,或者就某一画种,采用写实、夸奖变异等不同手法去表现,培养学生的求异能力。

(2)通过对成果的开放,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第7篇:如何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范文

一、从数学知识的角度,重视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离不开生活.数学知识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地创造条件,充分挖掘生活中的数学,为学生创设生动有趣的生活问题情境来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一是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力.一方面在观察之前,要给学生提出明确而又具体的目的、任务和要求.另一方面要在观察中及时指导.比如,要指导学生根据观察的对象有顺序地进行观察,要指导学生及时地对观察的结果进行分析总结.还要努力培养学生浓厚的观察兴趣,科学地运用直观教具及现代教学技术,以支持学生对研究的问题做仔细、深入的观察.二是注意培养学生的想象力.爱因斯坦说:“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可以包罗整个宇宙.”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想象,往往能缩短解决问题的时间,获得数学发现的机会.培养学生的想象力,首先要使学生学好有关的基础知识.其次,新知识的产生除去推理外,常常包含前人的想象因素.因此在数学中应根据教材潜在的因素,创设想象情境,提供想象材料,诱发学生的创造性想象.另外,还应指导学生掌握一些想象的方法,像类比、归纳等.

二、鼓励猜想、分析、归纳,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归纳法是通过对一些个别的、特殊的情况加以观察、分析,从而导出一个一般性结论的思维方法,是一种从特殊到一般的推理方法.人们以某些已知的事实和一定的经验为依据,对数学问题作出推测,形成命题,这种尚未判明真假的命题就是猜想.再对命题进行验证,这便是猜证结合的数学思想.例如,在教学勾股定理时,展 示课件后,引导学生考虑几种特殊情况(边长分别为3, 4,5或6,8,10等),一般情况(通过几种图形证明),在这一过程中有意识地向学生渗透解决问题的策略以及转化、分类、分析、归纳等数学思想方法.

三、激励实践、创新,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数学能够帮助人们处理数据,进行计算、推理和证明.它在提高人的推理能力、抽象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数学又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已经成为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是在实践过程中得以发展、创新;而数学的应用,又“优化”了学生的实践,使实践理性化,最优化.例如,“两点之间线段最短”、“平行公理”等公理,就是人们“实践――创新――再实践”的数学结晶.因此,在教学中一定要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数学应用观,让学生了解并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一般思想方法,形成科学的思维习惯,并具有自觉、主动地应用数学的意识.

四、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人的思维在现成的知识体系中不活跃,而在形成知识结论的整个探索过程中比较活跃.在教学中,若单纯地讲,学生容易觉得枯燥无趣,不能进入思维的境界,收不到好的教学效果.例如,在教学几何图形中,引导学生联系实际后,再用课件演示图形的展开与折叠的变化.同时不断地向学生提出合适的问题,适当启发引导,使学生的数学思维持续活跃.这样多给学生创设一些思维的情境及师生互动教学模式,既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激发学生的思维,提高教学效率.

五、鼓励求异,注意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求异是指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去想别人没想到,去找别人没有找到的方法和窍门.要求异必须富有联想.课堂教学要鼓励学生去大胆尝试,勇于求异,激发学生创新欲望.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则诱发创新.教师要创设求异的情境,鼓励学生多思、多问、多变,训练学生勇于质疑,在探索和求异中有所发现.发散思维是指从同一来源材料探求不同答案的思维过程.它具有流畅性、变通性和创造性的特征.加强发散思维能力的训练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重要环节.根据现代心理学的观点,一个人创造能力的大小,一般来说与他的发散思维能力是成正比例的.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一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训练学生对同一条件,联想多种结论;改变思维角度,进行变式训练;培养学生个性,鼓励创优创新;加强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思等.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开放问题的出现,不仅弥补了以往习题发散训练的不足,同时也为发散思维注入了新的活力.

六、关注学生的数学思维品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一)数学思维品质是衡量学生思维能力优劣的标志之一

学生的聪明与否,除了先天因素外,更主要是后天培养造成的.聪明的学生,他们善于联想、归纳、推理、概括、探究,善于抓住事物的本质属性,善于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他们的数学思维品质超群,是他们数学学习成功的重要因素;而不那么聪明的学生,其实并不是他们比别人笨,关键是他们没有良好的数学思维品质作为学习数学的支撑点,因而对学习数学比较吃力.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应关注学生良好的数学思维品质的培养.

(二)在数学思维品质的培养过程中,能促进教师教学技艺的提高

教师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思维品质,必然要努力学习,只有把教育学、心理学等学科知识与数学专业知识有机结合起来,才能在实际教学中,大胆地改革教学模式,调动学生自主参与意识,变教师讲为师生共同的双边活动,尤其要放手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主动探索,使学生由原来的被动者变成现在的主动参与者.教学中展现数学与理论及其他科学的联系,突出数学化的过程,有助于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总结能力、归纳能力.

(三)现代教育理念关注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

第8篇:如何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范文

国家新教改纲要指出:要“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要“坚持能力为重,强化能力培养。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在传授数学知识和培养相应能力的过程中,应特别注重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其创新思维能力得到更大的发展。下面,仅以本人的教学实践为例谈一谈新课程理念下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一、创设思维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启迪创新思维

兴趣是个性心理特征之一,指人积极探究事物的认识倾向。人总是被对感兴趣的事物紧紧的吸引着并给予高度注意,进而去探求它的奥秘。那么,怎样激发学生思维兴趣呢?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为学生创设思维情境。

1、设疑生趣法。

中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还不强,有了兴趣才能积极思维。首先必须创设能引起学生兴趣,产生强烈求知欲望的情境,才能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主动性、创新。教师要设置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进行思考;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索;通过"与同学交流你的想法"等语言鼓励学生进行交流;如:讲《三视图》时,我设计了这一问题情境:市场上某种型号的肥皂,它的长、宽、高分别是16㎝、6㎝、3㎝,一箱这种肥皂30块。请你为肥皂厂设计一种包装,使该纸箱所用材料尽可能少。学生一看,纷纷摩拳擦掌,跃跃欲试,这就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这一问题情境,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的兴趣,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使学生在探索的过程中既进一步理解所学的知识;又发展其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2、操作生趣法。

要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动手操作、试验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教师能正确引导学生去实验、去操作,为他们创设一定的思维情境,让学生在思维中操作,在操作中思维,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如在讲《探索三角形全等(1)》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操作情境:画一个ABC,使AB=4㎝,∠B=30°BC=6㎝,画好后,请大家拼一拼,看是否重合。学生经过剪、拼,发现大家剪下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这样,通过操作、试验激发了学生探索三角形全等的兴趣,为下面进一步的讲授新课的内容奠定了思想基础。

3、故事生趣法。

在教学中适当地穿插一些小故事,可以大幅度地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从而激发学生探索数学王国奥秘的强烈愿望。如在讲《乘方》时,我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古代印度的舍罕王,打算重赏国际象棋的发明者——宰相西萨。西萨向国王请求要一点粮食,即在棋盘的第一个小格内放上一粒麦子,在第二格放两粒,第三格放四粒……照这样下去,每一格内的数量比前一格增加一倍。直至摆满棋盘上64格。结果发现即便拿来全印度所有的粮食,国王也兑现不了他对宰相的承诺。这到底是怎么回事?让我们来算一算这为宰相到底要多少麦粒:1+2+2 +2 +……+2 =2 -1=18446744073709551615(粒)。这位宰相所要求的,竟是全世界在2000年内所生产的全部小麦!通过这一故事,激发学生探索数学奥秘的兴趣。

二、运用教学内容,培养多种思维,强化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是人在头脑中发现事物之间的新关系、新联系或新答案,用以组织某种活动或解决某个问题的思维过程。它要求人们在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上,重新组合并产生新颖的、前所未有的、具有社会价值的思维成果。人类的一切活动,一刻也离不开思维。因此,课堂教学最重要的任务之一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1、培养知识迁移能力。

迁移就是指在一种学习中所获得的经验,被有效地运用到另一种学习之中,促进了另一种学习中问题的解决。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迁移指导、迁移训练,培养学生的迁移意识、迁移技能,形成迁移效应,从而内化为迁移能力。如在教《分式的运算》时,让学生回忆小学是如何进行分数的运算的;教同类二次根式时,让学生回忆同类项的有关知识点。这样,通过类比,做到以旧促新,化未知为已知,从而实现知识的迁移。

2、培养集中思维能力。

概念、性质、法则、公式、定理往往是比较抽象的,很难理解。相反,具体的事物就很容易被接受。所以,在教学中,应用日常生活中的实例来讲解,更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例如,在讲圆与直线的位置关系时,我利用视频展示太阳冉冉升起时的情境,太阳、地平线的数学模型即圆与直线。根据视频展示,学生就能很容易概括出直线与圆的交点个数和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之间的联系,避免了死记硬背,生搬硬套。

3、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发散思维是一种要求不依常规、寻求变异、从多方面寻求答案的思维。创新思维要求尽快地联想,提出各种假设以及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案,加强发散思维能力的训练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关键,发散思维对解决问题起主导作用,在教学活动中,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教师应成为学生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要创新地使用教材,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培养学生发散思维的问题情境。例如:在教《图形与证明》后,我给出这样一道题目:给你两个圆、两条平行线、两个三角形,你能设计出精美的图案,并用简短的文字加以说明?结果,学生设计了很多种图案,大大出乎意料。这样通过方案的设计让学生充分开动脑筋,充分运用所学知识,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

三、联系生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提升创新思维

第9篇:如何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范文

【关键词】物理教学 培养学生 思维能力

思维能力是人智力的核心,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为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运用多种思维方式学习的习惯。我们在教学中必须应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给学生创设思维的条件,启发学生广开思路,鼓励学生多观察,多思考,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使学生能通过自己的大脑活动,对问题得出科学的结论。

在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既是物理教学的任务,又是提高物理教学质量的合格证。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根据物理教学的特点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开展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一、设疑、引趣:思起于趣,趣源于疑

从心理学角度看,“疑”最容易引起定向探究反射,这种反射,才利于启迪学生思维。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当好指挥和导演,让学生唱主角,经常提出恰当的,具有思考性、趣味性的问题,让学生产生解决问题的愿望和要求。如用三棱镜对着太阳光就能看到七彩的光,学生会迫不及待地想来解开这个“迷”。又如:在浮力一节教学中为了使学生弄清浮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可以采用学生熟悉的例子提问:为什么木块能浮在水面上而铁块却要沉入水底?(学生回答:因为铁比木头重。)再进一步问:用钢板制成的巨轮为什么可以浮在水面?这个实例使学生对“因铁重而下沉”的结论产生怀疑。学生思维中出现了疑问,于是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就会带着浓厚的兴趣如饥似渴地去学习新的知识。

二、类比、求同:择同求同,纵横联系

类比推理是根据两个不同对象在某些发面(如特征、属性、关系等)的类同之处猜测这两个对象在其他方面也可能有类同之处,并作出某种判断的推理方法,去启发学生思考不同点。例如,在对压力的作用效果进行教学时,先让学生回忆以前所学的力的作用效果是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或使物体发生形变,就压力而言应属于后一类;而影响力的作用效果主要取决于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点。如果一个受力物体受到被施加的作用力“三要素”完全一样,力的作用效果是否一定相同呢?可让学生取出自己的钢笔露出笔尖,分别正放与倒置于各自手掌表面,虽然钢笔正放与倒置对手掌表面的作用力三要素完全一样,但压力的作用效果显著不同。究其原因:这是因为此时对受力物体“形变”而言,不能再把研究对象简化为“质点”或“刚体”,只能从弹性固体角度来研究。对此疑难,诱导学生提出:对于上述“形变”问题,只要把力的“三要素”之一“作用点”改为“作用面”即“受力面”,就能如实地反映或描述压力在单位受力面上的作用效果,进而巧妙引出压强的概念。通过这种类比的方法,让学生弄清异同点后,再去发现他们之间的内在联系,这不仅能沟通学生各知识间的联系,理解和深化所学知识,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联想、类比、综合等思维能力。

三、求变、求异:扩宽视野,举一反三

开拓解题思路是训练思维的一种形式,是培养学生思维灵活性和创造性的有效途径。“一题多解”是命题角度的集中,解法角度的发散;“一法多用”是命题角度的发散,解法角度的集中;“一题多变”则是命题角度和解法角度的同时发散,在教学中如能适当、适时运用就更容易诱发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一题多解”是在教学中用典型例题引导学生积极思维,解题时要求学生不能只满足于一种解法,鼓励他们思考更多解决方案,通过讨论与交流从中鉴别最佳方法。如一个铁球,测得其质量为78克,体积为15厘米3,判断铁球是空心的还是实心的?可以通过求铁球密度,求实心的体积,求实心的质量方法判断。

“一题多变”主要在于学生能在题中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根据条件和数量的分析,提出适合题意的问题,从而组成一道新题。如问题条件:边长是0.3米的正方体物体,漂浮在水中,浸入水中的深度是0.2米。问题:正方体下表面所受的液体的压强和压力各是多少?正方体上、下表面所受压力差是多少?它受到的浮力是多少?物体的重力、质量、密度各是多少?这样层层深入,就将一题变成包含多方面知识的综合题目,培养了学生的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的方法,既能得到以一当十,以少胜多的教学作用,也能让学生认识条件与问题的关系,熟练求解方法,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的目的。

四、实验、推理:注重实验,科学推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