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新课标改革下的教育观范文

新课标改革下的教育观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新课标改革下的教育观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新课标改革下的教育观

第1篇:新课标改革下的教育观范文

一、新课程改革的教学理念

新课程改革首当其冲的就是一种观念的转变,这种转变不但在于新课程本身,更重要的是让任教的老师真的运用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去实施教育教学活动。传统教育模式是以知识传授为主、单向传输的过程。随着教育实践的发展,这种认识受到了挑战,教学的目标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还包括学生对学习过程的理解、学习方法的掌握以及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的培养熏陶。教师要创造性地选择和应用教学材料,而不能跟在资源后面跑,受其所困。新教材大力提倡自主学习和探究性学习。

二、新理念下学生的学习方式

1.新课标之数学教学过程是学生做数学,探究数学知识、发现数学知识、自主建构知识体系的过程,传统教育把学生看成是装知识的容器,学生的任务就是接受知识。但新的教育理论――建构主义认为,新课标强调: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自主性、独立性,不再只充当知识的接受者。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进行自主的学习、操作、探索、思考问题,探究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出问题,与同学和老师合作交流、讨论、共同发现新知识。

2.新课标之数学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之间交往互动、感情交流的过程,教实质上是老师帮助学生建构知识体系和能力体系,学实质上是学生自主独立地建构自己的知识系统和发展自己的潜能,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实质就是交往互动。新课标强调,数学教学,学生不能只做听众,必须动起来,要动起手来操作数学,动起笔来推演数学,动起脑来思考数学、发现数学、质疑权威,动起口来讲数学与同学老师讨论数学;数学教学要通过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合作交往,使学生学会交流,逐步建立积极和谐的人际关系。

3.新课标之数学教学重个性。与传统教育不同,新课标非常强调学生的个性发展。每个人思考问题都有其独特的方法,每个人的先天条件都不同,传统教育的整齐划一,齐步走,只重学科,目中无人,忽视每个人的个性发展的教育思想在新形势下显得非常落后。新课标强调,数学教学要以人为本,数学教师要关注学生,要教书育人!关注人是新课标的核心理念;要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关注就是要尊重、关心、牵挂。数学教师在教学中还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新课标认为,数学教学应该是学生愉悦的情绪和积极情感的体验过程。数学教师还要注重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心以及关注学生的道德和人格的发展。使数学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一种高尚的道德生活和丰富的人生体验的过程。

4.新课标的数学教学重数学思想和方法的教育,数学思想是对数学知识和规律的概括性的理性认识,是解决数学问题的总的策略。一般的数学思想有:数形结合思想;化归思想、函数思想、分类思想、极限思想;数学方法有:换元法、待定系数法、配方法、归纳法等等。掌握一些数学思想和方法不但对学生学习数学有帮助,对学生未来走进社会后解决实际问题也很有用。数学教学必须有意识地渗透一些数学思想和方法。

三、新理念下教师的教学方式

1.转变教育观念,实现师生平等。传统数学教学存在着四重四轻,即“重知识传授,轻引导启发”“重教法设计,轻学法指导”“重课堂训练,轻实践应用”“重教师讲授,轻学生参与”。要符合新的课程标准,知识课程改革的发展要求、教育观念的创新是突破口和大前提,为此,我们在实践中要科学地对新教材进行定位,认真把握新教材的素质教育方向,实现教学从学科为本向以学生发展为本的重大转变,课堂上把学生引进探索、创新的空间,彻底改变课堂教学中老师包办代替,一讲到底的教学方式;老师应充分信任自己和学生,放心大胆地进行教改,把学习主动权彻底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

2.创新教学方法,优化课堂结构。数学课堂教学的过程,应该是学生自主探究,并自主得出结论的过程。根据这种指导思想,使用新教材进行教学时,教学方法应该在传统教法上有所创新,以促进学生的全程参与。老师应善于换位思考,“知学生所思所想”,从学生的角度提出问题,对学生在课堂上可能出现的问题,有超前的预测和准确的判断,同时应瞄准“知识的发散点、能力的发展点、问题的关键点、教材的重难点”,这些亮点,创设问题情境,顺着学生的学习思路,因势利导。

第2篇:新课标改革下的教育观范文

【关键词】理念;课改;应对策略;新形势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章标识码】A 【文章编号】1326-3587(2013)03-0013-01

在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新课程标准的实施无疑给当前的语文课堂教学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和不可多得的机遇。在“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核心理念的主导下,高中语文教师不得不重新审视自己,沉旧的理念已无法适应新形势的要求,传统的教学方法已无法跟上时代的步伐,面对不断变化、不断更新、不断发展的新形势,我们要冷静思考,抓住机遇,与时俱进,要认真解读新课程标准,吃透精神,积极探索,才不会“误人子弟’,才不会被“淘汰出局”。下面就在新课标理念下高中语文教师应作哪些应对策略谈谈自己一些粗浅的看法,以求共同探索。

一、在新课标理念下,观念更新势在必行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首先,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即教育就是服务,不过我们服务的对象是学生。有了这种观念,我们才会面对全体学生,为每个学生的成长服务;有了这种观念,师生才会平等相处,我们教师才不会以师道尊严凌驾于学生之上;有了这种观念,我们教师才会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维护学生的合法权利。其次,要树立正确的人才观。什么是人才?李白诗句中说“天生我才必有用”,有用就是人才。树立正确的人才观相当重要,有了这种观念,你才能正确对待每一位学生;有了这种观念,你才能注意发现学生的特长;有了这种观念,你才能发现“过度的爱只能造成畸形的人才”。让我们牢记:“没有不成功的学生,只有不善于发现的老师。”另外,语文教师必须关注最新的教育动态,最新的语文教学动态,要积极学习,要有养成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充电,使自己的思想始终同最前沿的教育理念保持一致。只有如此,才能拥有全新的教育观、人才观;也只有树立了这种全新的教育观、人才观,你才能融入这课程改革的大潮流中,才能真正推进课程改革向纵深的方向发展。

二、在新课标理念下,角色转变不可忽视

第一,要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作为高中语文教师,我们的教学重心不再是教给学生知识,而是帮助学生去发现、组织和管理知识,引导他们而非塑造他们,教给学生获取知识的方法。我们应该成为学生学习的激发者、辅导者、促进者,授之以鱼,更要授之以渔。“师不必贤于弟子”,学生的信息比老师多,老师可以从学生那里学习很多东西。我们要赏识学生,尊重学生,帮助学生,引导学生。在学生倾诉时,是一个耐心细致的听众;在学生得意时,是一个兴趣盎然的欣赏者;当学生迷路时,我们不轻易告诉方向,而是告诉他怎样去辨明方向;当学生畏惧时我们不是拖着他走,而是唤起他内在的精神动力,鼓励其向上攀登――通过对话实现教学相长、互通有无、共同进步。

第二,要从一名“教书匠”转变为科研型的教师。新课程所蕴含的新理念、新方法以及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所出现和遇到的各种各样的新问题,都是过去的经验和理论难于解释和应付的,我们教师不能被动地等待着别人把研究成果送上门来,再不加思索地把这些成果应用到教学中去。因此语文教师自己就应该是一个研究者,教师即研究者意味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学情境之中,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对自身的行为进行反思,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探究,对积累的经验进行总结,使其形成规律性的认识。“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

第三,要从课程的执行者变成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新课程倡导民主、开放、科学的课程理念,同时确立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三级课程管理政策,这就要求课程必须与教学相互整合,教师必须在课程改革中发挥主体性作用。因此,语文教师不能只成为课程实施中的执行者,更应成为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为此,语文教师要形成强烈的课程意识和参与意识,改变以往学科本位论的观念和消极被动执行的做法,要了解和掌握各个层次的课程知识,包括国家层次、地方层次、学校层次、课堂层次和学生层次,以及这些层次之间的关系;要提高和增强课程建设能力,使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在学校、在课堂实施中不断增值、不断丰富、不断完善;要锻炼并形成课程开发的能力,新课程越来越需要教师具有开发本土化、乡土化、校本化课程的能力,语文教师要培养课程评价的能力,学会对各种教材进行评鉴,对课程实施的状况进行分析,对学生学习的过程和结果进行评定。只有做好角色的转变和定位,才能积极推进课程改革。

三、在新课标理念下,教学方式力求创新

我们知道语文课堂是生命相遇、心灵相约的地方,是质疑问难的场所,是通过对话探寻真理的天堂。因此语文教师要重视教学方式的转变和创新,要变灌输式的教学为启发式的教学,变重结果的教学为重过程的教学,变单一的信息传递的教学为综合信息交流的教学,变单兵作战的教学为与他人合作的教学,变模式化的教学为个性发展的教学。只有实现了教学方式的转变,才能改变沉闷的课堂教学,才能适应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四、在新课标理念下,要不断学习,展现魅力

第3篇:新课标改革下的教育观范文

 

关键词:新课标 双基(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 文化 

 

一、引言 

 

翻开教育改革的历史,我们会发现新课程的理念早已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曲折而深刻的轧迹。有价值的思想总是以不同的面目、不同时期反复出现。然而“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当今世界已经进入了一个高度国际化、科技化、多元化的新世纪,新世纪需要的英语人才与现实的已经异化为升学工具的旧的教育模式而培养出的英语“人才”隔隔不入。传统教育的种种弊端招到了来自社会各界的无情挞伐。善于变革的美国人率先倡导“主题探究”的英语任务型学习活动,于是各国英语的课程纷纷效仿,风起云涌,面对这场英语改革浪潮,中国不再沉默,它以全球的视野与时代的勇气涌立英语课改的浪头。从1999年《面对21世界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的提出到2002年英语新课程实验全面推开,摹然回首,我们已被推向了新课程改革的伟大洪流之中。这是高中英语教师必然的选择。 

 

二、新课标英语的理念与思路,结构与特点 

 

日新月异的高科技推动了经济的全球化及社会生活的信息化,作为吸收和交流信息之工具的外语已成为在这场激烈竞争的社会中生存的重要手段和必不可少的工具。教育部于2000年秋特制定了《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课标》),在《新课标》中明确指出高中英语课程的整体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而语用能力的形成是由语言知识、语言技能、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及文化意识等组成的。 

《新课标》是以任务型语言教学为编写理念,以“合理引进国外语言教育理念,适应我国英语教育实--际状况”为宗旨,分析和研究了我国大部分地区中学英语教育的现实情况,以话题为主线,采用任务型语言教学模式,兼顾交际功能和语言知识结构的学习,以一种循序渐进的生活化的学习程序,引导学生学会运用英语有目的地做事情。 有人形象地说《新课标》打破按课次编排的习惯,是“文盲”英语和“哑巴”英语的有机结合。即先有声音后有文字,先听、读,后说、写,先输入再输出。既重视听说,又重视读写。 

 

三、新课标中“双基”的地位 

 

1.新课标中“双基”的地位如何呢? 

通过教学实践,许多高中教师,特别是高一教师对新理念感到困惑,新教材没有课次,对“双基”难得把握。其实简单地说:“双基”由“老大”变“老”。这是课改总目标及英语新课标的任务决定的。王湛副部长在新的课改目标中谈了六大点。第一点: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影响,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双基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其中第三点: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偏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必备的基础知识;让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一句话,要改变过去的那种“过分”或“过于”方面,也就是李岚清同志说到的“费时较多,收效甚微”问题。一切要有利于学生发展,有利于教师提高及教学实践创新。 

新课标中英语课程的具体任务或者说是教学目的是这样描述的:(1)使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英语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学习目的,发展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2)在进一步发展综合语言能力的同时,着重提高用英语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特别着重提高学生用英语进行思维和表达的能力。以往大纲把“双基”放在课程任务或教学目的的首位,而《新课标》把它放在第二条,这充分说明了学生主要是“learn how to learn”,为真正实现终身学习创造条件。说白了就是把“以知识为本”的英语教育观改过来,改为“以人为本”即“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思想。 

 

2.新课标中“双基”如何变革呢? 

第4篇:新课标改革下的教育观范文

关键词: 初中语文教学 创新方式 教学相长

新一轮的语文基础教育课程要求教师改变多年来习以为常的教学方式、教学行为,确立崭新的教育观念。这对老师是一次机遇、一个挑战、一次考验,如何把新教材教好,提高运用新课程的能力和水平,以主人翁的姿态投入到新课程改革的浪潮之中?本文就这一问题展开论述。

一、教师要突破陈旧的、传统的教学观念,用新课标的理念指导语文教学。

在传统语文教学中,教师只是重视对知识的传授,向学生传授一些所谓的学习技巧,分类归纳,进而总结,使得学生的学习只会生搬硬套,死记硬背,抑制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久而久之,学生就成了学习的机器,没有生气,没有活力,更不要说创造性学习。教师的教学方式基本就是“填鸭式”、“满堂灌”,教学的内容就是以文本为主,教师是课堂的主角,学生只是在教师的指挥棒下被动地学习。要转变观念,更新教育教学理念,用初中语文新课标指导语文教学。新课标中的“学生观”就是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导地位,就是要教师想方设法挖掘学生的潜能。它要求广大教师以配角的身份参与到课堂中引导学生学习,是“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要给予学生更多机会进行“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只有教师先转变观念,用新课标理念进行教学,才能给学生一片自主学习的新天地,初中语文创新教学的一个主要特色就是创新教学方式。

在以往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就是舞台上的演员,学生就是观众。学生的学习过程完全是随着老师的指挥机械地做一些重复的“演奏”。新课标提出学生的“发展观”强调要求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确定应该实现的目标。这就要求语文课堂教学既让学生掌握学科知识和学科技能,又在获取知识与技能的过程中体验甘甜苦辣,自觉掌握求知方法,且能在品尝的过程中把自己的情感与文本中的情感融为一体,从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另外,根据初中语文新课标的要求,要让学生获得知识与技能,体验情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必须拆除学校与社会、课程与生活之间融会贯通的藩篱,让学生从学校走向社会、从课堂走向生活,学以致用。

二、重视营造学习语文的环境,提供展示学生成果的机会。

建立较为完整的阅读体系是提高写作能力的关键――“向阅读要写作能力”。学生涉猎广泛的课外知识领域,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和适时关心。重视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情感是教学艺术之魂,没有情感的融入,教学艺术之花就不能开放。语文教学就是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以情沟通与学生的联系,以情陶冶学生。在语文教学中,情感既是教学目标,又是教学手段。教师可以参考新课标课外读物,指导学生制订阅读计划,学会自主积累,帮助他们建立写作素材库,引导他们从中汲取精华,“博众人之长于己身”。

三、让学生自由选择语段学习,打破课文从前到后的讲授法。

以前的语文课堂教学,一直沿袭课文从前到后的顺序性讲授,这种传统的讲授法的弊病是把学生局限在自己事先画好的一个圈子内,无形中使学生的思维受到限制,能力受到束缚。这恰好与新课标所提倡的教学法背道而行。在有些课文的教学中教师应因势利导,让学生自由选择学习课文的先后顺序,真正使他们拓展思维。如《孔乙己》一文开头便对咸亨酒店大写特写,那个社会那个酒店对学生来说是空中楼阁,朦朦胧胧。倘若硬让学生先从乏味的、自己不理解的开头学,那么只能变成“强扭的瓜”。让学生从自己喜欢的语段开始,结果大多数学生选择的是断腿后的孔乙己最后一次到店的情节,即整个文章的部分。学生能把全文最精彩的语段找出来,我认为学生会很认真地自己探究,也就很轻松地将其他各情节贯穿起来。

四、加强理论学习,认真学习课标,转变教学观念。

把新课标中定量性的规定熟读成诵,“依法行教”。经过一个学期的教学实践,我的学生观、课本观、课程观发生了巨大转变,语文教学进入了一个崭新天地。贯彻以学为主的基本思想―――即把学生看做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在课堂教学中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主。比如,教学课文前,可以经常先把自己制定的教学目标展示给学生,然后让学生在读课文后根据制定的学习目标再讨论确定自己的学习目标,作业也可自主确定。这样,就使全体学生都能真正参与课堂教学全过程,参与目标的制定和作业的布置,从而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目标,可以在自学阶段有本可依,有章可循,并取得成就感。

五、师生共同提问,共同解答。

新课标提倡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这是一个课堂改革的突破口,也是教学过程中的新举措。它使学生能自由、积极、灵活、多渠道地锻炼能力,从而掌握知识。换而言之,教师是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与能力,而不是一味地传授知识。

六、让学生自主学习。

第5篇:新课标改革下的教育观范文

【关键词】中学 音乐鉴赏 策略

一、前言

《新音乐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良好的音乐感受能力与鉴赏能力的形成,对丰富学生情感,提高学生文化素养,增进身心健康具有重要意义”①。这表明,音乐感受与鉴赏教学对学生的身心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中学音乐教育有着重要的地位。《新音乐课程标准》的颁行对中学音乐鉴赏教学有着重要意义,然而,新课标下的中学音乐鉴赏教学也存在许多的问题。

二、新课标下中学音乐鉴赏教学存在的问题

中学音乐鉴赏教学是对音乐作品的审美活动,是学生对音乐接触和学习的最为直接的途径,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与鉴赏能力的重要手段,因此,新的音乐课程标准加大了对中学音乐鉴赏教学的重视程度②。然而,中学音乐鉴赏教学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依然存在很多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随着美育在中学教育体系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而作为我国美育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学音乐鉴赏教学却并未受到学校及中学音乐教师应有的足够的重视。有些学校仍然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对中学音乐鉴赏教学并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同时,中学音乐教师的教育观念也没有相应更新,依然采用原有的教学方法和模式,制约了中学音乐鉴赏教学对学生美育作用的发挥。

中学音乐教师的专业水平和业务能力参差不齐,并不能完全满足中学音乐鉴赏教学的要求,中学音乐鉴赏的学习也并没有引起学生及家长的足够重视。因此,由于学校、中学音乐教师、家长及学生对中学音乐鉴赏教学的认识不足,重视程度不够,造成新课标下的中学音乐鉴赏教学,并未能真正开展。

三、新课标下中学音乐鉴赏教学问题的解决策略

1.更新教育观念,强化音乐鉴赏教学

随着我国教育制度改革的不断发展,中学教育越来越重视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③。因此,中学音乐鉴赏教学作为中学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应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更新教育观念。

学校应提高对中学音乐鉴赏教育的重视程度,加大对中学音乐鉴赏教学的投入,激发中学音乐教师在中学音乐鉴赏教学的热情,鼓励中学音乐教师不断创新。中学音乐教师也应在《新音乐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更新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达到培养并提升中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同时学校和中学音乐教师应积极地引导学生和家长正确地看待中学音乐鉴赏课程,充分认识中学音乐鉴赏教学对美育的重要性,重视中学音乐鉴赏课程的学习。

2.加强专业学习,提高中学音乐教师的业务能力

《新音乐课程标准》指出,作为一名合格的中学音乐教师,除了应具备中学音乐教学所必备的音乐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多项音乐专业的基本技能技巧等能力以外,还应具备终身学习音乐、享受音乐、传授音乐的能力。因此,中学音乐教师应不断加强音乐专业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和教学能力,满足中学音乐鉴赏教学的要求。

中学音乐教师应加强对各种类型音乐的学习,在中学音乐鉴赏教学中引导学生广泛地了解各种音乐形式。中学音乐教师应该做到可以自由的引导学生去鉴赏流行音乐、通俗音乐、古典音乐等,培养学生的审美想象力,锻炼学生的音乐思维,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

3.转变教学模式,激发学生对音乐鉴赏的兴趣

音乐是发自心灵的声音,拥有打动人心的力量,而优秀的音乐作品更是音乐家灵感和智慧之结晶,其中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中学音乐鉴赏教学应注重激发学生对音乐鉴赏的兴趣,转变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采用新颖有趣的模式,以加深学生对音乐作品的感悟。

中学音乐教师在新课导入时可以从学生熟悉的音乐作品、生活实际或是简单的问题入手,使学生从一开始就能够集中精神,积极参与到音乐鉴赏的课堂学习中来。而在音乐的欣赏过程中,中学音乐教师也不宜进行过多的讲解,因为中学音乐鉴赏教学的对象是普通的中学生,他们对音乐的理解不多,音乐教师讲解的知识有时对中学生过于深奥,教师对音乐作品的过多讲解容易约束学生的感受力和想象力,制约了中学音乐鉴赏教学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功能的发挥。

此外,中学音乐教师还可以学习并掌握至少一种乐器,能够在课堂上伴奏,甚至自弹自唱。这样在中学音乐鉴赏课中学生除了能够听到音乐作品以外,还能够学习一些乐器的知识,有助于激发学生对中学音乐鉴赏的兴趣。

四、结束语

新课标下的中学音乐鉴赏教学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的有效途径,是我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当前新课标下的中学音乐鉴赏教学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问题,但是随着中学音乐课程改革的不断发展,通过学校、中学音乐教师、家长及学生的共同努力,中学音乐鉴赏教学必定会发挥其应有的功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注释】

① 贾佳. 打开音乐之门――如何培养学生音乐聆听和鉴赏的能力[J]. 南方论刊,2010.12(10):98-99.

② 张燕. 浅谈音乐鉴赏课教学[J]. 榆林科技,2012.12(7):52-56.

第6篇:新课标改革下的教育观范文

1.1转变教育思想观念

按照新课标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之处就是要转变教育观念,而课程改革就是全面开展素质教育的关键环节和核心问题。因此,首先,作为教育部门的相关领导和学校领导、教师应该自上而下地转变教育思想,扭转重智轻体的教学倾向,真正将德智体美劳贯穿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之中。其次,体育教学工作的开展应该面对全体学生,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最后,应该汲取有关自然主义体育观的精华,将学生的终生受益与体育效益结合起来,树立起一种终身体育的观念。

1.2优化小学体育课程教学内容

首先,在课程内容的设置上应该以小学生心理和生理特征为依据,使学生乐意去学、愿意去学,从体育课程中得到快乐。第二,更新和充实体育理论课程的内容。比如小学体育教学应该将体育社会人文学、体育保健学等方面的知识放在教学中,让课程内容设置更加具有实用性,能够更加符合学生的心理需求。

1.3增加对小学体育教育经费投入,改善学校的体育硬件设施

新课标下,小学体育教育要顺利实施就必须要有物质作为保证,如果没有良好的设施条件以及工作环境,任何形式的素质教育,任何的新课标改革都很难顺利实行。

1.4突出课程设置的实效性和手法的多样化

首先,新课标下,小学体育教育应该采用能动教学法、程序教学法、发现教学法和情景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这样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其次,学校应该通过课程改革增加课程的开设次数,并且开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课下辅导班,使学生能够有更多的机会,以一种最放松的心态参与体育锻炼,使体育锻炼成为一种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重要方式而绝非仅仅是教学内容学习的一部分。

1.5构建与新课标相适应的体育测评标准

任何教育制度的改革要贯彻到底,得到良好效果,必须要建立与其相适应的考评制度,因为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落实改革的初衷,否则,任何的改革措施都将是一种形式化的口号宣传。

2新课标下小学体育的教学方法改革经验

2.1新课标下,教师角色转变

新课标下,对教师的角色定位存在着多种多样的提法,有人认为,学生是“主角”,而教师则是“配角”,也有人认为,教师是“导演”,学生是“演员”,还有人认为学生是“上帝”,而教师是“商家”。上述对于教师和学生关系的定位实际上反映了其对于“学生主体性”这一教育理念的片面理解。其实,体育教学是教师和学生互动的过程,在双方互动的过程中,教师对学生起到的是指导和引导的作用,只有这样,教师才能真正地使学生在生动的课堂上获得知识。比如在二年级体育教学中,有关于练习学生合作精神的活动。教师设计以下对话:师:同学们,你们好!大家旅行都去过什么地方啊?学生回答。师:那么我们大家一起开火车去一个神奇的地方,好不好。生:好啊。然后给学生介绍游戏规则,组织学生合作跑。教师在活动结束之后对学生的合作精神予以表扬,并鼓励学生自己说出在这个过程中是否有人犯规。在这样的教学活动中,教师不仅是引导者,而且还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引导者,帮助学生获得积极心态,迎接挑战。

2.2组织开放式教学

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就是要让课堂变得有气氛,有目标。过去的体育教学活动,在很大程度上强调的是要学生步伐一致,这就大大限制了学生个性的发挥。在新课标要求下,对于学生健康以及情感要求更加具体化,要求教师在组织教学活动的时候,尽可能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活跃思想、张扬生命力,激发学生的兴趣。

2.3优化教学过程

2.3.1感悟体验教学法

教学中应该根据小学生好奇心强、活泼好动、善于表现自己的心理特点,在教学中融入小谜语、小新闻、小竞赛以及小奖励等。这样不仅可以加大小学生对体育课程的学习兴趣,同时又能够使体育教学变得愉快。例如,在对五年级小学生进行跳远指导的时候,可以引入乌龟赛跑的故事,将这个故事稍加改进,告诉同学赛跑的时候遇到了一条河,以此导入可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一种体验式的教学中获得乐趣,获得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在一种乐观愉快的环境中获得知识。

2.3.2情境教学法

好的氛围会给人带来好的心情,因此在体育教学活动中通过创设一定的情境能够使学生在情境中获得情感共鸣,最终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教学情境的设置可以结合时事,也可以结合故事,通过一定的实物途径,帮助学生以情境的方式理解教材内容,从深层次提升其对体育精神的理解。

2.4新课标下,建立多元化的教学评价体系

新课标要求对每个学生的主体能力、学习态度、知识技能、合作精神等都方面进行很合理、全面、公正的评价。由于学生主体性的差异,所以应该建立多层次的评价体系,教师采用随堂评价、学生互评、自评方式,使教学氛围融洽。多元化的教学评价体系,能够有效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从而提高学习效率,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多元化的评价体系的另一层面的意思是学生可以对教师的教学进行评价,这样就能够通过这样的形式改进教师的教学。新课标下,教学活动的评价是双向的,是从师生对立关系转向统一关系的一个重要环节。

3结语

第7篇:新课标改革下的教育观范文

关键词:新课标;农村中学;中学体育;体育教学

一、农村中学体育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教育基础薄弱。中学体育是学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重要保证,然而体育教育基础薄弱严重影响着农村中学体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一方面教学资源分布不均,农村与城市相比有很大差距,发达地区与不发达地区的差别,加之“重智育轻体育”的大教育环境的影响,给农村中学体育教育带来困难。另一方面由于学校追求高升学率,作为“副科”的体育课程得不到重视,很难保证正常的开课率,这对教育基础条件不足的农村更加落后于发达地区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步伐。

      2、教学设施简陋。通过调查显示,我国农村中学人均场地面积仅为2.6 m2,多数学校器材达标率低于50%,体育教学设施简陋,不能满足教学需求。如有的学校没有合格达标、规格完整的塑胶场地,对一些球类运动就无法开展。许多农村学校乒乓球台,都是用砖石砌成的简易球台。还有的体育器材残缺不全,无法继续使用。仅有的体育器械由于缺乏库房,随意堆放,也没有专人负责,造成破损与流失严重。 

      3、教师流失严重。通过调查显示,我国农村体育教师的达标率只有74%,且流失严重。一方面学校对体育课不够重视,体育教育工作者也不被社会重视,存在偏见,社会地位低下。加之教学条件差,工作得不到领导与同事的认可,甚至纷纷跳槽改行。另一方面是一些高素质的优秀教师没有更好的发展空间,相应的福利待遇享受不了,工作积极性受到挫伤,纷纷向条件优越的城市学校流失。

二、农村中学体育教学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教育观念落后。新课程标准也全面启动,大力倡导素质教育。但是缺乏有效引导与监管,加之陈旧落后的教育思想根深蒂固,使农村中学体育教育不被重视,可以说体育教育观念的落后,已经给学校体育的决策、管理和发展带来了很大的阻力,很难发挥学校体育的各种功能和作用,严重的影响了中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极大地阻碍了农村学校体育教育事业的全面发展。

      2、资金投入不足。体育经费严重短缺是制约学校体育教学与事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据《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实施细则明确规定:学校体育经费在教育经费中占的比例不得低于1%。新课标也要求不断加强资金投人,并逐年按一定的比例递增。加强场地、器材建设,通过多种形式增添和改善场馆、器材、设施。然而通过调查,许多中学年体育经费不足2000元,连基本的体育活动都难以保障,更别说体育设施设备的更新与完善,影响了体育教学质量的提升。

      3、评价机制不完善。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要求要做好课程学习的评价,通过评价明确教学目标与任务,改进教学方式方法,创新教学内容,重视教学过程,提高学生的主体学习地位,达到理想教学效果。然而通过调查发现,应有的教学评价体系完全被忽略,只是从单纯的运动成绩和规定性的标准进行量化评价。这种评价制度的不完整性,给体育教师带来了上课的随意性,使整个体育教学无法规范。

三、提高农村中学体育教学质量的主要对策

      1、转变教育观念,促进农村体育教育发展。一是作为教育主管部门要转变观念,高度认识中学体育教学的重要性,从政策给予引导,制度上给予保障,加强监管力度,促使体育教育上新的台阶。二是作为学校要转变观念,加强活动场地与体育器材建设,提高体育课开课率,保证正常的教学秩序。三是作为教师要更新观念,促进体育教学新课改进程,探索农村中学体育教学的特点和规律,扎扎实实地落实体育新课标的内容。四是作为学生要转变观念,体育教学不仅是学习理念知识,掌握锻炼方法,更重要的是要把体育锻炼养成为终身生活习惯。五是家长要转变观念,体育技能也是孩子成长道路重要组成部分,健康的身体、心理和强健的体魄是孩子成才的关键。

      2、加强资金投入,建设体育教学设施。一方面要通过多种渠道争取资金,拓展体育场地,购买体育教学设施设备,不断充实了活动器材。另一方面农村学校不可能把所有的教学和活动器材都准备齐全,教师就要勤于思考,积极探索,因地制宜地自制一些活动器材,不仅解决了场地器材严重匮乏的问题,还满足教学需求。如:可以自制毽子,进行踢毽子练习;收集废纸做打“曲棍球”练习;收集废矿泉水瓶做打“保龄球”游戏;进行投掷类项目时,我们可以自制器材进行练习。

第8篇:新课标改革下的教育观范文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语文教学 课堂教学 教学方法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在旧的教学模式向新教学模式转变的过程中,在新的教育观念指导下,探索语文教学的好方法、好途径,既要冲破旧的传统观念的束缚,又要借鉴一些旧的、行之有效的方法,才能使语文教学有所创新,有所发展。

一、在新课标引导下转变旧教学模式

新的教学观念是通过具体的教育方式体现的。要把先进的教学观念落实到教学实践中首先必须加强新课标理论学习。

过去“以老师为中心,教育为核心”的教与学的方式,严重限制了学生在课堂上的思维自主。过去不论是对课文的理解、阅读、提问、作文,都是课前老师预先设计好的,基本上是封闭的,小学教师实际上成了幼儿园的阿姨―――牵着学生向前走,显然不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另一方面不论是新老教师,都认为旧的教学模式容易操作,好把握。客观上,对新的教育观念不自觉地产生了抵触情绪,对新课标的推进会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然而形势又不容许你抱着旧观念不放。这就要求我们认真学习新课标,弄懂读懂它。

国外有位专家曾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励。”用它来注释新教育观念有入木三分之妙。课堂不是教师表演的舞台,而是师生交流互动的场所,是引导学生自我发展的地方。新课标把教师定位于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更是参与者,使学生对老师产生亲和力,没有畏惧和压抑。教学的效果自然就体现出来了。当然,老师在课前就如何上好一堂课进行精心设计,利用一堂课去引导学生的自我发展,仍然是非常必要的。

二、优化教学过程,是语文新教学的关键

教学过程,主要还是在课堂上完成的,语文教学也是如此。如何体现新的教育观念,是不是旧的教学模式就真的一无是处,相信很多老师都感到困惑。我认为,只要是真正体现学生去研讨,去发现,并且有所得,就是体现了新的教育观念。

其实,任何时候,课堂上都离不开教师讲、学生听,关键是你怎样讲、学生怎样听、讲的质量如何、听的效果又如何。现在流行一种问答式教学模式,一节课涉及多个问题,教师问,学生答,“答完”了下课铃也快响了。这样做就真的那样成功吗?我认为未必。课文的篇章文体不同,采用的教学方式也不同。当讲解的要讲解,当提问的要提问。例如对古典文学,你设计的问题再好,学生的回答也很是答非所问。还有一种“分组讨论”形式,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几个人展开讨论,课堂十分热烈,其实学生是否真正讨论,试问教师一个人能把每个组都监控得到么?恐怕多数流于形式,我认为,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现在的一些成功的教学方法未必都适用,而旧的一些教学方法也未必都不可取。

三、运用情感教育,是语文教学的重要方法

在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深层次的理解,在教的过程中,注意发掘出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再加上教师的情感参与和调节,利用各种手段形成师生情感共鸣或学生与教材的情感交流,对学生学好语文调动其学习语文的兴趣有促进作用。

首先,在语文教学中,要注意发掘课文内在的语言美、情感美,小学生对语言的体会往往只停留在意义上,很少去体会其内在的更深层次的意思,教师要在这方面有意识地帮助他们去发现、去体会,这对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作文能力都有帮助。例如在《穷人》一课中,有一句话是:“吃的只有鱼。”结合这句话,我把“吃的只有鱼”和“吃的有鱼”,同时板书在黑板上,让同学们仔细体会一下这两句话的含义有何不同。同学们在阅读思考后,很快就意识到了这两句话含义的区别,从而深刻体会到了桑娜一家生活的困境。就一个简单的“只”字,深刻反映了作者表达的内涵,同学们对作者使用语言的能力有了深刻的了解,提高了同学们的习作能力。

其次,要运用多种手段和方法,努力感受和把握文章作者的感情基调,努力发现情感因素。引导学生沿着作者的感情轨迹运行,启发学生的形象思维。使学生置身于课文中,又能超然于课文之外,有语文教学的蓬勃生机与活力。可见,面对新世纪这个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代,要赢得挑战,抓住机遇,就必须进行思想观念的更新,要用正确、先进的教学观取代片面、保守的教学观,用的创造观点指导教师的教学实践活动,使学生适应不断发展的社会,这是深化教学改革的核心。

课改的目的在于提高教学效益,提高教学质量。看到一些地方、一些学生的“课改”只注重形式而忽视内容、只注重表面而忽视内核、只讲究热闹而忽视效益的时候,我们有些怀念被一些人大加指责的传统教育,怀念在传统教育模式下的教学。当新的思想、新的方法、新的手段风起云涌的时候,我们应该积极呼应,积极投入,但对那些沿袭多年的“旧”,我们不能简单地一否了之,而应冷静反思,精选慎取,那些历史的积淀其实有些是永葆活力、永具魅力,我们不能用简单的一句话就否定旧的教学方法。

总之,《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在旧的教学模式向新教学模式转变的过程中,在新的教育观念指导下,探索语文教学的好方法、好途径,既要冲破旧的传统观念的束缚,又要借鉴一些旧的、行之有效的方法,才能使语文教学有所创新,有所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元功.语文教学艺术与思想[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第9篇:新课标改革下的教育观范文

----小学数学新课标学习心得

开学初,参加了学区举行是学习新课标活动,在这次新课程标准的学习中,我侧重学习了小学数学4-6年级学段的课标,通过学习我感觉到不仅是教材改变,而更重要的是学生学习方式的彻底改革,以及教师教学方法的重大改革。新课标着眼于学生的发展,着眼于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发展。我们教师也应该理解、吃透课改的精神,弄清新课标的要求,灵活改变我们现有的课堂教学的模式,正确引导学生发现数学和学习数学,才能适应新时代教育教学的发展需要。下面我就数学新课标的学习谈几点认识:

一、对教材重新认识,改变原有的教学观念。新课标中提出“生活即数学,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体验生活。”新课标指出课程内容的选择要适应学生的实际,才有利于学生体验与理解、思考与探索。新课标强调了数学学习内容的应用价值,即能适应社会生活的需要。因此,我们在数学教学中除了系统的数学知识的教学外,还应密切联系生活实际,让生活中人们所必需的知识与技能成为数学教学的目标和方向。数学教学要加强数学课程内容与数学学习生活以及社会和科技发展三者之间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教给学生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二、变“权威教学”为“共同探讨”。新课标倡导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站在学生中间,与学生平等对话与交流;教师的职能不再仅仅是传递、训导、教育,而要更多地去激励、帮助、参谋;师生之间的关系不但要以知识传递为纽带,而且要以情感交流为桥梁;教师的作用不仅仅是给学生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学习的灵感不是在静如止水的深思中产生,而更多的是在积极发言中,相互探讨的辩论中突然闪现。如果学生的主体作用被压抑,本有的学习灵感就会消失,所以我们要鼓励学生多参与探讨活动,在活动中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三、变“教师说”为“学生多说”。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引导学生在感性材料的基础上,理解数学概念或通过数量关系进行简单的判断、推理,从而掌握最基础的知识,这个思维过程,用语言表达出来,这样有利于及时纠正学生思维过程的缺陷,对全班学生也有启发意义。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特点组织学生讲。教师要鼓励、引导学生积极发表自己的见解,让学生有条理地讲述自己的思维过程,并让尽量多的学生能有讲的机会,教师不仅要了解学生说的结果也要重视学生说的质量,这样坚持下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