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最好的融资方式范文

最好的融资方式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最好的融资方式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最好的融资方式

第1篇:最好的融资方式范文

一、新能源企业融资现状

1.新能源简介

随着社会的发展,现在传统的化石能源量在不断的减少,为了满足未来人类发展的需求,人们都在寻找新的能源来代替传统的能源。由于新能源有着资源丰富,而且还可以普遍再生,让人们可以长期的使用,甚至可以说是永久的使用。而且新能源其多数都是低碳环保的,对环境的污染更少,可以说是现在人们使用的最好的选择。现在地球上可以开发利用的新能源非常的多,但是要想将这些新能源都开发利用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现在很多的企业就致力于新能源的开发和研制中。不过要想开发利用新能源也并非一件容易的事情,其并不像我们想的那么的简单,很多企业在进行新能源开发的时候都要进行融资,下面是笔者了解到的新能源企业在进行融资方面的现状。

2.新能源企业的界定

新能源是指除了传统的能源以外的其他各种形式的能源,现在大家都比较熟悉的是太阳能、风能、地热能、水能,还包括现在一些可再生能源衍生出来的生物燃料等都属于新能源。而且其还具有污染少、储量大的特点。而这种新的产业其主要是在新能源的发现和使用上,因此就出现了很多从事新能源开发和应用工作的企业,这些企业就是我们大家所说的新能源企业。

由于新能源的发现和开发应用,其需要很多方面的支持,这其中包括新能源零件的制造、整体机制造,而由于新的能源其是一种以前没有应用,或者是没有大面积使用的能源,因此在其使用的过程中其对零件等的要求也就非常的高,而且没有可以作为依据的标准,所以现在国内进行新能源企业都要进行融资来进行新能源的开发以及对新能源的使用的研究。本文就是对新能源企业融资的财务风险控制的研究。

3.新能源企业的重要性

对于新能源企业其是一个新的产业,对于其发展来说面临着很多的困难,不过其对于我国的发展来说是非常的重要的。下面是一个新能源的应用情况,是2008年国内新增的风电装机所占的市场份额,以此说明新能源的重要性。

表1 2008年国内新增风电装机市场份额

品牌 占当年内资与合资制造商比例 占当年新增总装机比例

华锐 29.71% 22.45%

金风 23.98% 18.12%

东汽 22.31% 16.86%

运达 4.94% 3.73%

湘电 2.54% 1.92%

北重 1.27% 0.96%

二、我国新能源企业融资中出现的问题

1.我国新能源企业融资的特点分析

新能源产业其是一种不论是在资本还是在技术上都属于非常密集型的产业,新能源的开发建设是需要巨额的资金的。要进行新技术的研发就是具有一定的风险的,并不是所有的研发都会成功,如果研发以后没能得到我们预期的效果,这个风险我们是要承担的。而除了这个风险以外,其带给我们的回报也是非常的高的。但是由于新能源产业的特殊性,因此大家在进行开发新技术的时候就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甚至是可以说对于新能源企业的任何一项工作都与资金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而很多企业由于资金短缺就采取了融资的方式来进行,其在融资方面现在有着如下的特点。

产业风险,这是由于我国的新能源产业的发展还处在一个初级阶段所造成的,还没有一定的规模,要是在进行新能源的开发和技术的研发上投入过高的话,未必能够得到消费者的一致认可,这样的话就有高投入的风险;而且其现在还多数的依赖于政府资金和政策的支持,而政府在这方面投入的政策支持和资金的支持还非常的有限,这就更让我们的融资变得困难了;技术上也存在一定的风险,因为现在我国的技术水平还与发达国家无法相比,而且在对新能源的开发的规模和水平上也是与其他地区都无法相比的,自主的技术还非常的不成熟,有些地方还要靠其他的国家的技术来支持,这样一种技术上的落后,使融资的时候就出现问题了,让大家的融资更加的困难;还有一点就是市场的风险,现在虽然新能源是大家都在寻找和开发的,不过要是盲目的进行投资的话也会出现一系列的问题,再加上现在这个行业其还有很多的问题出现,并不是像我们大家想的那样的简单,所以市场风险也是影响融资效果的一个方面。

2.新能源企业融资的方式

现在企业融资的方式一般按照资金的来源可以分为内源融资和外源融资。其外源融资和内源融资的区别就是指其融资的对象不同,外源是指通过一定的方式从外部进行资金的融入,而内源是指靠内部的资金积累来进行融资。其每一种融资方式又包括很多不同的融资方式,下面分别简单的向大家进行介绍。

(1)内源融资。这种融资方式的风险是最小的,其是企业自身通过对自己的资源优势以及抓住良好的市场机会来进行融资的。这种融资方式可以让企业获得少量的资金,满足企业第一阶段发展的资金需求。不过这种方式虽然简单,而且风险还低,不过其不能满足企业大量的资金需求,对于刚刚发展起来的新能源企业可以考虑使用这种方法来融资,但是要是以后的发展的话,这种方式进行融资就不能满足需求了。

(2)风险投资。大家应该都听说过风险投资,这也是我国现在新能源企业进行融资的一个最重要的途径。简单的说其就是一个职业将资金投入到新能源企业中的权益资本,其具有专业性,而且其在进行投资的时候也不是盲目的来进行的。不过风险投资其对于一个刚刚开始的新能源企业来说是一个非常好的机会,对于那些处于发展的瓶颈时期的企业来说要是能够得到一个风司的投资的话,企业就会有更好的发展,也是一个企业走出困境的最好的方法,不过风险投资其对于这类新能源项目的要求非常的高,而且审核还非常的严格,要是想得到风司对于新能源企业的投资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不过企业一旦取得了这方面的投资以后,企业就很可能在它的帮助下走出困境的。

(3)上市融资。通过这种方式来进行融资,不单单是新能源企业可以选择的一种融资的方式,很多风险投资者进行投资收益的一个出口。其根据上市的地点不同也有很多的不同,要是在国内上市的话对于小的企业来说是很难获得上市的资格的。

(4)选择商业银行。通过商业银行来进行抵押贷款或者是信用贷款等也是一个融资的好方法,而且这种方法进行融资会比较的简单,也是企业融资一个比较方便快捷的方式。不过这种融资方式对于中小型新能源科技企业而言,其还是有一定的困难的,因为这种新能源企业其都是新办的企业,而且其规模还都不是很大,提供的抵押也有限,企业的信用记录还没有建立等等,其想要获得贷款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不过这种方式也是新能源企业进行融资的一个重要途径,同时随着新能源企业的不断发展壮大,其进行贷款也就会越来越容易的。

(5)民间资本。民间借贷大家并不陌生,这也是社会发展的一个必然产物,当人们的生活水平好了,社会发展到一定的时期的时候,这种借贷方式是必然会出现的一种。不过民间借贷这种融资方式有着非常特殊的优势,其可以让我们获得更多的信息,对于信息的搜集和加工的成本来说就会大大的降低。而且其手续还方便快捷,可以很灵活的方式就进行借贷,针对不同的借贷人可以提供个性化的服务,交易起来的成本也就相对的较低。除了这些以外,其还有特殊的风险控制机制和灵活的贷款催收方式。这种融资方式对于中小型的新能源企业来说,这都是其引进的第一笔外部资金,对企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企业的发展,这种融资方式已经远远不能满足企业的资金需求看,而且这种融资方式其存在的风险也是比较大的,应该受到政府的正确的引导。

(6)项目融资。对于每一个企业来说都会有不同的项目,企业可以根据自己的不同项目来进行融资。这种融资的方式其是向一个经济实体提供贷款的时候,提供贷款的一方去考察其进行投资的这个经济实体的情况以及收益,也就是说提供一个偿还贷款的方式和资金来源。而且在这种融资的过程中,这种项目是被大家视为一种抵押物的。这种融资方式是解决新能源企业在进行贷款的时候没有抵押物的一种方式,其可以降低企业与银行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但是其也是存在很大的风险的,对于中小型企业来说其应当权衡其中的利弊来进行贷款,不要盲目的进行,以免使企业受到损失。

三、新能源企业融资中存在的财务风险

1.企业融资中的政策支持不足

我国虽然对于新能源企业也提出了一些政策上的支持,想让其有更好的发展,甚至是在政策上都为其开起了绿灯。不过对于我国的现状来说,其在这方面的政策支持上还缺乏稳定性,财政的补贴额度还不固定。这样一来就会导致一些中小企业依靠企业补贴来进行生产的得不到保证,会出现让企业财政突然陷入瘫痪的问题。

2.缺乏风险投资客户

风险投资也是现在新能源企业进行融资的一种方式,不过风司对于这类企业的要求是非常之高,想要获得投资并不容易。而且有的公司在获得了风投以后由于前期与风司的合同或者其他方面有问题,导致风司突然将投资撤出,这就会使企业面临着巨大的资金缺口。

3.借贷缺乏保障

企业采取民间借贷的方式也是一种融资的方法,但是这种融资的方式没有保障而且其资金的金额非常的有限,专业化的程度也不高,投资的经验不足,所以说企业选择这种借贷方式进行融资的时候面临的风险也就更大。而且这种投资的利息高,让企业的成本也就大大的增加了。

4.理财者意识淡薄

有的企业在进行融资的时候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就是理财者的风险意识淡薄。企业的管理者会认为自己企业的这个项目一定会成功,或者是其对项目抱有太高的期望了,一旦出现什么问题其就会措手不及。企业不能正确的认识自身,在选择投资的公司的时候没有自己的主见,不去考虑选择其投资以后可能会出现的风险,这样的话就会导致企业在进行融资的时候的财务风险加大。

四、如何控制新能源企业融资中的财务风险

前面提到了新能源企业在融资中所面临的财务风险,这其中有由于企业自身的原因带来的风险,也有是由于融资的方式不对而带来的,下面我就简单的根本现在我国新能源企业的融资中存在的风险,提出一些减少这些风险的方法,希望对大家会有帮助。

1.选择合理的融资方式,权衡每一种融资方式的利弊

对于不同的企业来说选择不同的融资方式得到的融资效果以及其存在的风险也都是不同的,对于一个小企业来说要是选择那些利息非常高的融资方式就会增大企业的融资成本,而要是选择的融资方式没有良好的保障的话,如果对方突然撤出资金就会让企业的发展陷入困境。所以在进行融资的时候,企业要考虑清楚自身的优势和劣势,根据自己的情况来选择融资方式,还要保证选择的融资方式不会出现突然撤出资金的现象。在融资之前就做足对我们企业的财务风险的控制,将企业可能面临的财务风险降到最低。

2.政府加强对新能源企业融资的政策支持

现在我国在政策上对新能源企业虽然也有支持,不过这种支持都不稳定,政府应该拿出政府的姿态,为新能源企业在融资以及发展上都有政府的支持,这样对企业来说是一种保障。就像现在很多的新能源企业在进行融资的时候,选择民间借贷,这种方式政府在政策上就不完善,很容易就出现企业受到损失的现象,使企业的财务出现问题。

3.提高企业管理者的风险意识

企业的管理者对于财务风险的意识不高,有的新能源企业的管理者认为自己活得了足够的融资资金,这样的话就可以放心的来进行研发了。不过在取得融资以后自身也要有风险意识,如果说对方突然撤出资金你怎么办?在进行融资资金的偿还上你怎么进行?要有这方面的一个风险意识,也可以说我们把事情都往不好的方面去想,万一出现不好的问题的时候我们知道该怎么做,不至于说出现问题的时候措手不及。

第2篇:最好的融资方式范文

关键词:上市公司 融资选择方式 偏好顺序

中图分类号:F830.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04-094-03

为了在国际市场上有效地参与竞争,公司必须不断地创新和提升自己的竞争优势,这就要求持续地融资,并使融资行为成为竞争力优势的最关键的决定性因素。近年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证券市场的日益成熟,债务融资渠道逐渐畅通和债务融资创新方式不断涌现,导致上市公司融资渠道日渐多样化,上市公司在融资决策方面有更多的选择余地和创新空间。2008年1月21日,中国平安公司推出融资额约1178亿元的巨额股权融资计划,结果该信息一出,不仅引起中国平安股价的暴跌,而且引起中国股市大幅调整。21日中国平安跌停,上证指数在21日和22日连续暴跌,分别下跌5.14%和7.22%,在22日沪深两市近千只个股跌停。此后,上市公司中若有实施股权再融资计划,则成为一个极大的利空信息。但是此时依然有许多公司计划实施股权融资。因此,目前上市公司在进行投资时,如何实施融资偏好顺序值得我们认真探讨。

一、融资选择方式的法规和政策约束与偏好

在融资偏好顺序研究中,影响较大的为Myers和Majluf(1984)提出啄食顺序理论,该理论认为新的投资资金首先源于留存收益,其次是贷款,最后才是新股发行。即在公司融资偏好中,相对于股权融资来说,公司优先选择债务融资。Rajan和Zingales(1998)指出,实际上对于美国的上市公司而言,只是在首次公开发行之时或者之后很短的一段时间内,股票市场起到了外部融资的作用,但之后就没有这个作用。对于成熟的企业而言,股票市场在融资方面反而会带来负面影响。同时如果成熟企业的债务偿还额高于其重新借入的债务的金额,债务融资也会产生消极的作用。

最近的一些学者研究认为:一国或地区制度与法律环境对公司最优资本结构的选择具有重要影响。制度安排对规范人们行为和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性,这为探讨融资决策提供了一种分析工具和研究视角。根据North(1990)的观点,制度是一套社会的博弈规则,参与人不仅受制度的约束,而且也能从制度中获取信息。上市公司在融资偏好选择中,往往要受到法规和政策的直接或间接影响。随着法规和政策的调整而改变融资偏好顺序。在2005年实施股权分置改革时,暂停了股权融资,从而公司债券得到了迅猛发展。同时也使公司融资偏好产生改变,在2005年上市公司通过债务融资的资金额突破了2000亿元,是2004年的6.54倍,该数字近乎上市公司股权融资的7倍。这说明,随着我国关于融资方式的政策发生了变化后,上市公司的融资偏好发生明显的转变。此外,股权融资的监管规则的演变体现了监管机关与上市公司之间的博弈。在中国上市公司股权融资动机非常强烈,一些达不到实施配股和增发股权融资条件的上市公司采取各种对策取得股权融资资格,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证券市场配置资源的使用效率。监管部门注意到一些上市公司采取不同的对策来取得股权融资的资格,根据实践中产生的新问题,不断改进有关股权融资的监管制度,从1993年开始,监管机关和上市公司的这种博弈促进了上市公司融资制度的一系列变化。从这些法规制度的演变看,证券监管部门和上市公司的博弈表现为:融资资格对盈利要求的变化和强调投资项目的可行性。这些体现在股权融资选择中为:随着配股和增发条件的改变,配股和增发两种股权融资的顺序在1998年在目前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在2000年之前,上市公司在股权融资中主要采用配股的股权融资方式,并在2000年达到了顶峰,采用配股进行股权融资的上市公司有167家,采用增发的上市公司仅有19家。但2000年以后,随着股权融资条件的调整,增发方式的股权融资逐渐增多,在2007年通过定向增发的上市公司有129家,融资总额2238.3亿元,占当年融资总额的六成以上。30家公开增发,融资总额663亿元;7家配股,融资约232亿元。这说明,融资偏好并不是固定的,当公司所面临的法规和政策发生转变时,上市公司在融资偏好上也会随之改变。

二、融资选择方式的成本约束与偏好

在融资偏好中,传统观点认为融资成本是上市公司比较选择融资方式的重要依据,是决定上市公司融资取向的根本因素。理论上,融资成本的高低顺序和融资人对融资形式取舍呈反向关系。融资成本越低的融资形式,越容易得到融资人的青睐。以税收为基础的融资偏好理论认为,盈利的公司应该借更多的钱,因为他们更有必要规避公司所得税。这说明税收的避税效应有利于增强融资方式中的债务融资偏好的程度。

以税收为基础偏好理论分析融资成本,主要是从静态的和显性的成本角度分析融资偏好的确定。但是,从动态的和隐性的成本角度看,债务融资也是有一定的范围的。因为债务融资也是有成本的。当债务融资的规模愈来愈大时,债务人所承担的公司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的比例日益增加。如果投资成功的话,股东能够全部偿还借款并且获得剩余的收益。如果项目不成功,股东仅仅是拖欠的问题,债务人将接管一个空壳公司。为此,债务人为防止该类情况出现,最有效的约束措施就是在借款合同中加入详细的条款,这些条款能够限制管理层从事不利于债务人行为的能力。这些条款使得债务协定的磋商与执行成本增加,并且这些约定在约束管理层作出价值减少的决策权力的同时,也阻止了管理层进行增加公司价值的决策。因此,在公司开始没有负债时,为了减少股权成本,将在公司融资中偏好债务融资。然而随着这个过程的继续,负债的成本将随着利率提高开始上升。在债务融资的边际成本与其所带来的边际收益相当时,公司的融资偏好将发生转移。同时,这也说明在债务融资偏好中,存在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因此,股权融资成本是否低于债务融资成本是融资人选择股权融资还是债务融资的分水岭。相比而言,理论上债务融资的显性成本一般要高于股权融资,而股权融资的隐性成本一般要高于债务融资。许多学者通过对2002―2005年沪深两市举行IPO、增发、配股的上市公司的融资成本进行分析发现,国内上市公司平均股权融资成本小于债务融资成本。因此,从融资的综合成本看,在2002年到2005年我国股权融资相对于债务融资对企业更有利,为此上市公司对股权融资便显示出强烈的偏好。

三、融资选择方式的控制权约束与偏好

控制权通常是由持有的索取权不能代表投资者全体利益的投资者实施的。所谓控制权,是指企业形成之后,合约一方(或由多方形成的集体)在特定情境下影响企业行动路径的权利。在合同不完备的世界里,控制权处于“依存状态”,不同状态下企业应由不同的利益主体来控制。在通常情况下,当企业业绩优良时,股东拥有企业的控制权;当企业处于艰难时,债权人拥有企业的控制权,股东仅是“正常状态下的企业所有者”。可见,企业的控制权是可转移的。但这种转移是建立在一定的融资结构基础上的。在企业面临清算、破产状态下,企业控制权就转移到债权人手中。

在啄食顺序理论中,Myers和Majluf(1984)根据逆向选择的不同成本来解释融资的次序。然而若根据不同来源的资金对控制权所产生的影响,可以得到一个更简单的解释:债务融资的投资需要提供资金的贷方同意,而且,如果企业的状况恶化,公司的控制权将发生转移。而股权融资,将会使外部股东得到更多的投票权,这就会增加当前的管理层和控股股东丧失控制权的风险。并且Harhoff(1998)在对德国中小型私有公司调查发现,被调查者都表现出对外部融资的反感,原因在于他们害怕失去对公司的控制权。该结论与早先其他的学者调查结果一致,这说明该结论具有普遍性和控制权在融资偏好顺序中具有重要的诱导作用。在股权融资的层面上,担心失去控制权是造成欧洲大陆一直盛行股票分类的主要原因。无投票权的股票、消减了投票权的无记名股票、转让受到限制的记名股票……所有这些都是在职的企业家/管理人员维持其对股东大会的控制工具。

但是与股权融资相比,债务融资从理论上讲意味着向外转让少量的股权就能到达从外部融资的目的。这样一方面可以减少公司股权变动,弱化了控制权的变动;另一方面股权集中能够降低经理与股东之间的成本。更为重要的是,对外发行债券而不是股票融资可以减少管理层的额外消费的范围。因为在贷款的约束下,管理层有责任制定常规的、强制性的债务服务契约条款,这是对管理层进行自律的有效工具。由于存在发行在外的债券,额外消费的成本可能导致管理层随着欠款及债券所有者对公司资产的没收而失去对公司的控制权。因此,从控制权约束的角度看,上市公司的股东在融资选择中偏好债务融资。

四、融资选择方式的公司治理约束与偏好

公司融资中在关于债务融资还是股权融资中,不仅需要考虑融资的法规、政策和成本等,还需要考虑特定的公司治理结构。Shleifer和Vishny(1997)认为公司治理是与那些能够确保公司的资金提供者从他们的投资中获得回报的途径相关的。通过适当的治理机制,能确保数额巨大的资金流向企业,并将一部分利润返还给资金的提供者。但这要求:公司需要外部资金为其投资项目进行融资以及外部的资金提供者能够通过限制管理层的不当行为,来保护其自身利益。目前比较典型的公司治理模式为,以美国、英国为代表的市场导向型即“英美模式”和以日本、德国为代表的银行导向型即“德日模式”。前者又被称为股东治理模式。其特征是:股权高度分散和存在相当活跃的公司控制市场。并且由于这种制度对于公司信息的披露有着严格要求,也常被称为“以信息披露为基础的制度”。后者是在银行主导的环境中兴盛起来,存在主银行,突出银行在公司治理中的核心地位,法律法规经常是禁止“投机性”活动而不是坚持严格的信息披露,主要借助主银行或全能银行的外部化相机治理机制与不同利益主体共同参与的内部治理机构,被认为更接近利益相关者治理模式。因此,内部人系统(德日模式)通常以银行为中心,股权与控制权相对集中,公司融资方式经常表现为对银行贷款的高度依赖和高的资产负债比率。Sheifer和Vishny(1997)认为投资者的法律保护和所有权集中是一个好的公司治理结构的关键因素,所以他们认为美国、英国、德国和日本具有世界上最好的公司治理制度。《OECD公司治理准则》则认为,好的或有效的公司治理制度是具有国家特性的,它必须与本国的市场特征、制度环境以及社会传统相协调。

从法律的角度看,Stulz指出为防止债务人失职,债权人不需要像股东那样采取联合行动,因而能更有效地得到法律保护。LLSV用法律规则的特点和执法质量两个指标研究表明投资者保护越弱的国家,资本市场越不发达。美国对投资者的法律保护最好,因此企业以股权融资为主,股票市场发达,日本和德国重视对债权人的法律保护,所以企业以债券融资为主,债务市场发达。他们认为企业的融资决策与该国的法律环境等因素有很大关系。而从股权集中的角度看,公司治理是股东、债权人、员工、供应商、客户,乃至整个社会之间相互关系和成本作用的结果。一个理想的公司治理结构可以消除这些不同利益取向之间的冲突所产生的制度成本。因此,公司中的成本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出资者与管理者之间的关系;二是出资者和人不可能在关于人的确切职责方面达成完全一致的契约。如果由股东负担的成本太大,则股权融资成本将上升,资本市场结构将严重地倾向于债务融资。

五、融资选择偏好的权变理论

作为公司管理中重要内容,融资决策的选择的关键也在于根据公司所处的内外环境随机应变。在融资方式偏好中,许多学者认为在我国存在融资顺序异常,与啄食顺序理论刚好相反,特别在股权与债务融资上,表现为先是股权融资,然后是债务融资。这可能与我国上市公司对于我国股权结构和公司依存的外部环境的适用的结果。在经济转型时期,我国上市公司中“一股独大”的现象比较严重,通过股权融资,虽然可能稀释控股股东的持股比例,但是其并不足以影响控股股东的控股地位。因此,与控制权比较分散的美国公司相比,通过股权融资削弱股东的控制权风险在中国并不存在或并不严重。而债务融资虽然能满足资金需求,也可以获得财务杠杆收益和税收节约收益,但由于要定期还本付息,会强化人的工作努力程度,压低在职消费程度,还可能给公司带来财务风险甚至破产风险,显然不是人的最佳选择。相比之下,不丧失控股权条件下的股权融资没有这些问题,有利于人的效用最大化。因此,人在融资方式上自然倾向于股权融资。对于那些经营不善的上市公司,股权融资还能延长企业的生命周期,解除至少是延缓公司的破产威胁。另外,从公司发展的历程来看,我国大多数公司的发展时间较短,相对于世界上著名的大公司,我国上市公司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为了缩短与世界知名公司的差距,上市公司在发展、成长和壮大中,资金的需求意愿比较强烈和规模巨大。而从股权和债务融资规模来看,股权融资的规模相对来比较大,能够满足企业对资金的需求。而债务融资规模相对较小,并且随着融资规模的增大,其成本和控制权约束随之显现,边际效用逐渐降低。因此,股权融资的偏好和优势得到突出。但是随着我国融资渠道的拓宽和公司内外环境的变化,我国上市公司的融资偏好也在不停地调整。在2007年,据统计,有118家公司通过IPO融资,融资规模为4470亿元,是2006年融资规模的2.6倍,超过2002年到2006年的五年融资总和,居全球首位,其中融资规模超过百亿的有12家,中国石油通过A股融资达668亿元。通过定向增发融资有129家,融资2238.3亿元,占再融资额的60%以上;另外,还有通过公开增发和配股等股权融资方式融资。因此,在2007年从融资意愿上看,上市公司偏好股权融资。但是到2008年,受国家宏观调控和紧缩银根及贷款成本趋高的影响,除分离交易可转债这种创新型公司债外,普通的企业债、公司债也正在被各类企业所“追捧”。Wind资讯统计表明,2008年以来,企业通过发行债券方式再融资规模达3504.6亿元,已远远超过新股发行、增发(含定向增发)、配股等股本融资方式。

管理学中权变理论认为,在企业管理中要根据企业所处的内外条件随机应变,没有什么一成不变、普遍适用的“最好的”管理理论和方法。企业需要以系统观点为依据,研究一个组织(企业)如何根据所处的内外环境可变因素的性质,在变化的条件下和特殊的情境中,采用适用的管理观念和技术,提出最适合于具体情境的管理活动的一种管理理论。在以系统观点为基础时,强调该系统不是与外界无关的独立系统,而是从独立系统与外界环境的关系出发来研究。对于外部环境中可变因素的认识,在于一个组织(企业)要根据所处的内外部条件,采用适用的管理观念和技术,做到随机应变。随机应变的最终目的,在于提出最适合于具体情境的管理活动。因此,权变理论认为,在企业管理中要根据企业所处的内外条件随机应变,没用什么一成不变、普遍适用的、“最好的”管理理论和方法,应针对不同的具体条件,采用相应的、不同的、最合适的管理模式、方案或方法。作为企业决策中的一项重要行为,融资方式的选择需要随着企业所处的外界条件的变化,而随机决定最好的融资决策行为。而且从国外的融资选择来看,许多学者的研究结论对Myers和Majluf(1984)的啄食顺序理论也存在分歧,随着日本公司治理法规的变化,日本融资选择也发生转变,股票形式的股权融资和内部融资替代了银行融资,成为日本的首要来源。Sherman和Babcock(1997)研究发现,在1980年日本的股票占到公司融资的12%。在20世纪90年代早期,这个数据上升到30%。因此,日本公司融资选择偏好也逐渐发生了转移。这些都说明,上市公司对于融资方式的选择需要采用的权变的观点,并不要拘泥固定的思维观念,而应根据企业所处的内外环境的变化而及时调整融资选择偏好。

参考文献:

1.Buysschaert, A., M. Deloof, M. Jegers. Equity sales in Belgian corporate groups: Expropriation of minority shareholders? A clinical study. Journal of Corporate Finance, 2004, 10(1).

2.Cheung, Y. L., P. R. Rau, A. Stouraitis. Tunneling, propping, and expropriation: Evidence from connected party transactions in Hong Kong.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2006, 82(2).

3.余明桂,夏新平.控股股东、问题与关联交易:对中国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南开管理评论,2004(6)

4.夏立军,方轶强.政府控制、治理环境与公司价值.经济研究,2005(5)

5.黄志忠.股权比例、大股东“掏空”策略与全流通.南开管理评论,2006(1)

6.汪辉.上市公司债务融资、公司治理与市场价值.经济研究,2003(8)

7.金天,余鹏翼.股权结构、多元化经营与公司价值:国内上市公司的证据检验.南开管理评论,2005(6)

第3篇:最好的融资方式范文

关键词:高速公路:融资方式;创新探究

近年来,虽然我国高速公路得到了极大进步,但是,在建筑高速公路的过程中,形成了高负债率。也就是说,高速公路花费了大量的资金,给政府及国家带来了较大的经济负担。因此,积极创新我国高速公路的融资方式,让资金来源不只拥有单一的途径,从而促进我国高速公路建设的进一步发展。

一、我国高速公路建设融资的现状

(一)公路建设投资的主体仍然是行业和部门的行为

就我国目前高速公路的管理体制来说,我国政府及国家积极的鼓励广大国民积极的参与其中的,并且希望能给与资金上的各种形式的支持。但是,我国目前关于高速公路资金的来源,大部分还是行业和政府的支撑。而来源于广大国民的投资是微乎其微。由此可见,我国虽然积极出台相应的政策鼓励人们积极投资于高速公路的建设,但是在具体的实践的方面还是极其欠缺的,所以我国关于高速公路的投资的主体仍然还是政府及机关行业的行为。

(二)公路融资体制在引资模式及权益转让等方面存在缺陷

在我国高速公路的建设过程中,由于支持建设的资金来源比较单一,由此造成了高速公路的建设存在着较高的负债率问题。正是由于如此高的负债率给建设高速公路的相关部门都造成了较大的风险。再者,我国关于高速公路经营权的转让也存在着很大的缺陷,而且也没有相关的法律制度进行规范。我国的高速公路在转让时大多都是实行的BOT模式。也就是说投资方可以获得一定时间内的经营自来获得相应的利润。但是在此期间内所发生的一切不可抗力所造成的损失,均由投资方来承担,由此可见,我国关于高速公路建设过程中的相应的制度及法律法规还存在较大的缺陷。

二、当前我国高速公路融资方式的局限性分析

(一)银行贷款困难

在我国,高速公路的建设的投资的来源,大多都是来源于银行贷款。而且贷款的数额较大每年高速公路的相关部门要支付大量的利息,对其相应的财政资金运转造成了困难。再者,对于高速公路的建设来说,它的前期的投资资本比较大的,但是它的回报率相对来说较低,所以在高速公路建设的前期,对于银行的还本付息能力是根本不具备的,也就对贷款银行的主营业务造成了极大的风险。所以一般来说,高速公路的相关部门在向银行贷款时,银行会考虑该高速公路部门未来的偿债能力与贷款所存在的预期风险,才会决定是否放贷。所以,对于高速公路的管理部门来说,银行的贷款方面存在困难急需进一步解决。

(二)股票融资也存在困难

首先,对于高速公路等公司来说,要想获得股票上市,达到融资的目的,可以说是比较困难的。我国的股份公司要想上市,就必须达到证交所要求到达的上市的目标,但是对于公路企业来说这些目标都具有相当的难度。而且就现在我国公路企业的发展进程来看,高速公路的股票上市还具有较多的不现实因素。其次,要想获得股票上市,就必须积极保持企业的业绩与企业的资本扩张成正比。而高速公路在建成初期的投资回报率较低,所以达不到这个要求。再者,对于一些比较注重短期利益的投资者来说,高速公路的投资是一个长期经营项目,由此,这些短期的利益者不会进行相应的投资。由此,就造成了我国高速公路在股票融资方面存在困难。

(三)债券目前只能作为建设资金的补充

在我国高速公路的融资过程中,债券融资目前只能作为建设资金的补充。我国债券市场的发展还没有跟上高速公路的发展水平及速度,因此不能让债券融资成为高速公路建设的主要资金来源。再者,对于我国的相关的债券的公司来说,债券的发展还存在着较多的问题,企业关于债券发行的过程中,没有成熟的管理体制和完善的制度规范,债券的发行出现了较多的问题,债券目前只能作为建设资金的补充。

(四)公路经营权的转让价格问题

在我国的交通公路的转让过程中,常常因转让价格问题不能达成协议。主要原因是由于我国的高速公路的建设在技术等各方面有局限性。就导致我国高速公路的建设成本比较高。所以在与相关的人员进行公路经营权转让过程中会由于价格过高,导致与对方的谈判不成功。尤其是与国外相关单位进行协商时,由于价格问题而导致生意失败的例子不胜枚举。所以在我国高速公路的建设过程中,一定要积极改进相应的基础设备,积极引进先进的技术来降低建设过程中的成本。从而在与对方洽谈公路的经营权转让价格的过程中,能够尽量的将价格谈到一个公平合理、双方获益的最好的水平。

三、我国高速公路融资方式创新的思路

综上述,首先,我国关于高速公路的融资方式存在的问题就是融资的结构不合理。也就是说,现代我国高速公路的建设的资金主要还是政府出资以及银行贷款获得的。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时代的进步,对于传统的高速公路的融资方式来说,银行以及政府的资金支持已经不能完全支撑高速公路的建设与发展,甚至存在较极大的资金缺口。其次,融资的成本越来越高。在银行进行贷款的过程中,高速公路的贷款数额巨大,由此就会有大量的利息产生,会造成还本付息的困难。最后就是融资环境对于高速公路的融资影响。国家对于高速公路的建设近年来都是及其重视的,并且出台相应的政策来适应每一年高速公路的发展的状况。所以国家内部环境变化的好坏都会给高速公路的发展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

综合近年来我国在高速公路方面存在的问题而言,在高速公路未来发展进程中,只重视高速公路能源融资方式是不够的,因为传统的融资方式已经不能够适应经济的快速发展进步。所以就要积极创新我国高速公路融资方式。在当今的市场经济体制中,可以建立相应的信托制度,使得资金的安全性更高。再者,为适应未来高速公路的快速发展,要技打造进行相应的技能人才的培养,为高速公路的建设打造高素质的人才队伍。还要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和公司内部的管理制度,从而为创新融资方式提供必备的基础,从而促进我国高速公路融资方式的创新。在实践的发展进程中,我们知道,高速公路是造福于国计民生的重要的基础设施,所以国家要不断创新融资方式,改善我国传统的融资方式。不断为高速公路的融资方式拓宽渠道。进一步促进我国高速公路的建设与发展,从而不断提升我国国民的生活水平。

第4篇:最好的融资方式范文

近年来,房地产经济发展迅速,每年全国商品房的竣工面积、住宅销售面积都呈现持续上涨的态势。表面看来,房地产市场仍然保持者良好的发展势头,但是也出现了许多惹人争议的事情,如谁才是造成房地产泡沫的罪魁祸首、房价缘何居高不下等问题。要想挽救房地产经济市场,采取恰当的措施来救市,就不能不分析其内在的原因,这样才能对症下药。

一、我国房地产经济现存的问题

1.融资渠道单一

在房地产开发、流通以及消费的过程中,会涉及大量资本的流动,为了最大限度的利用资金、实现投资的最优化,房地产开发商一般会选择融资,即房地产企业及房地产项目的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之和。房地产融资的种类、入境有多种,但是我国传统的融资方式主要有银行贷款、海外房产基金以及上市融资[1]。这三种方式各有利弊:银行贷款是主要的融资方式,一般需要房地产开发商提供物的担保或者人保,对开放商本身的业务、财物状况以及借还历史信息审核较严格,这样对于新崛起的房地产开发商不是很有利。而海外房产基金是随着改革开放的脚步逐渐深入发展到我国的,这对于我国房地产经济市场的发展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但是其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正是由于其作为新型融资模式进入我国,使得融资方式有了突破性的进展,但是也正是如此,我国尚未及时制定相关法律来规范此种融资方式,在操作中容易出现漏洞。上市融资的要求较高,因为能达到上市要求的房地产企业少之又少,而且对于房地产企业的上市限制也更加严格,这就是他的瓶颈所在。

2.市场结构不合理

影响我国房地产价格的关键因素之一就是房地产金融市场结构太过单一,主要表现在商品住房供给市场和需求市场两方面:

(1)一级市场与二级市场之间缺乏和缓、平稳的衔接。目前,我国的房地产金融市场主要是一级市场,住房二级市场和房屋租赁市场发展极其缓慢,房屋租赁市场、住房梯度消费、住房资源配置还不完善。一级市场体系中,中低档住房供给过多,需求量极大;高档商品房供给偏高,需求较少。一级市场中的主体仍为商业银行,其他贷款抵押机构尚处于起步阶段。同时,住房超前消费现象十分突出。

(2)在通货膨胀的时代,房地产是最好的保值手段,很大比例的消费者购买商品房并不是为了居住,而是为了投资,导致间接需求量远超过了住房的直接需求量。逐渐形成的恶果就是产需未能直接面对面,也进一步扩大了社会分配上的差距以及社会资源的浪费,因为真正的住房困难户仍然没有能力购房,而投资消费者又空置了大量商品房。

另外,房地产金融产品体系不完整,在融资方式主要就是表现在融资方式单一,此处不再赘述;此外,房地产金融市场中介机构服务体系尚未建立,如权威的资产评估机构、金融担保机构以及法律咨询等环节缺乏具有专门资质的机构、人员来参与其中,指导金融市场规范化发展。

3.住房贷款结构失衡

目前,消费者购房款一般都是采用商住房抵押贷款,对于一些工作稳定(如国有企业)的消费者一般都采用住房公积金贷款。但是政策性贷款的覆盖率远远满足不了人民的需求。据统计,截至2004年底,全国建立住房公积金的职工人数为六千多万,仅占在岗职工总数的一半多;发放的住房公积金贷款运用率为56%,甚至有些省市,如河北、甘肃等地都不达30%[2]。同时,金融机构发放住房贷款的局限还在于其辐射地区仅限于机构所在地,即只有本地区的居民才能申请得到贷款,非本地区居民则只能寻求其他途径贷款。另外,住房贷款的结构失衡还表现在地区分布的不平衡上。东部沿海各省的贷款发展远比内陆地区的发展快得多:2001年,东部地区个人房贷总额增加了三千多亿元,占全国增加额的76%左右;贷款余额占全国贷款余额总量的76.8%,广大内陆地区,尤其是西部地区的贷款总数远远落后于东部地区。经济发展是造成住房贷款结构失衡的主要原因,此外各地住房贷款利率的高低不同、贷款条件的限制不同也不同程度地导致此种弊端。

4.法律体系有待完善

目前,调整房地产法律关系的有宪法、法律、行政规章等,但是主要是依靠部门规章,地方性法规以及一些立法性文件。这些法律规范性文件真正涉及房地产法律关系的少之又少,有时候仅能依据一些法律原则来进行管理,无法真正起到指导房地产商、消费者正确行为以及保护各方合法权益的作用。其中存在的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现有法律法规的滞后。例如,现有《担保法》规定禁止国家行政机关对外提供担保,导致市场上没有权威的、具有官方性质的金融平衡机构。

(2)产业基金、社会信用等领域法律规范上的空白。属于法律范畴的房地产法有《土地管理法》《城市规划法》以及《城市房地产管理法》[3],这三部法律的调整范围明显不够,力度也有所欠缺。而继续调整、规范的产权确认、资金募集方式以及物业管理反垄断等方面无法可依。从中也能看出,房地产法的法律位阶较低。

(3)适用上的分歧。由于高位阶的法律未能有效调整房地产经济中出现的问题,现在各地适用的调整规范主要是各自依据本省市具体情况颁布的地方性规章等,不仅适用的范围有限,更加糟糕的是法律授权行政机关的解释不同,在适用上容易产生分歧。在行政执法中,相关部门要么是无法可依,要么是有法不依、执法不严,乱象丛生。

二、完善房地产经济的对策

1.利用信托融资,开发多种融资方式

目前,国际市场上较为盛行的融资方式除了我国采用的传统融资方式外,还有国内ipo、境外ipo、借壳上市、上市公司资产置换以及房地产投资基金等[4]。结合我国房地产市场的特点,笔者认为使用信托融资和股票融资最具有发展前景。信托融资的优越性在于:

转贴于

(1)充分利用社会闲散资金。房地产信贷主要是利用银行等金融机构的信用,向社会上募集闲散资金,集中应用于房地产开发、经营、消费事业。

(2)有效分散投资风险。如前文所述,融资依赖的是银行的信用,对于债权人合法利益的保护更加有保障。其次,房地产的管理并不是实际拥有者,而是信托公司。拥有者将该房地产委托给信托公司后,由信托公司按照拥有者的要求进行管理、收益、处分,其物业管理、租售等一概事宜均是通过信托公司对外处理。在此过程中所遇到的风险也是有信托公司来承担,这样的话也能有效降低房地产实际所有者的风险[5]。

股票融资顾名思义就是指企业通过发行股票,吸引社会资金的一种融资方式。从理论上来讲,股票融资是房地产融资的最佳方式,因为此种方式不仅具有信托融资的第一种优越性,更重要的是该方式属于直接融资方式,在分散金融风险的同时还无需支付本息,只需从最终公司所得收益中向持有公司股票的股民发放一定的红利即可,更为降低了融资的成本。

2.完善房地产金融法律法规

由前文的分析可知,在海外融资基金规制方面、住房金融发展的监管方面都欠缺法治。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进程中,经济领域依法运行也是一个重要的方面。

其次,有法律法规的保障,金融市场、金融产品的创新活动才能更有活力,特别是在房地产市场发展并不健全的情况下,房地产金融业的法制建设更加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最后,必须要建立、完善房地产经济领域的法律体系,对新型融资方式的主体、程序以及融资后资本去向的监督进行规范,才能吸引更多国内外的基金共同促进我国房地产多元化融资规范的发展。

3.加强房地产改革力度

改革的方向在于房地产宏观调控的调整,笔者认为除了最根本的调控手段——法律外,还可以依赖经济手段和行政手段,将政府这只“有形的手”与市场这只“无形的手”双“手”齐下,相互补充才能发挥宏观调控的最大效果。但是经济手段应该是房地产宏观调控的主流,毕竟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住房供求关系也是市场自动自发导致的结果。

第5篇:最好的融资方式范文

随着我国房地产市场的飞速发展,房地产企业融资备受关注。从融资的总量来看,房地产开发融资规模相当庞大;从融资的结构来看,我国房地产开发资金来源有国家预算内资金、国内贷款、债券、引进外资、自筹资金和其他资金等形式。近几年来房地产开发企业资金来源的统计数据显示,我国房地产业每年的资金来源总量不断上涨,2001~2005年短短4年里,全国房地产开发资金来源总量上涨了1.8倍。房地产开发融资增长速度2003年达到最高峰。2003年宏观调控开始之后,融资增速呈现下降趋势,2005年增速下降,2006年国家陆续出台的政策并没有产生实质影响,房地产开发融资增速回升。目前,房地产企业的融资主要还是以银行贷款为主,资本结构不合理,境外资金利用水平低,融资渠道拓展困难。

二、房地产企业融资当前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融资渠道过于单一,资金来源主要依赖于银行货款。目前我国房地产企业开发投资主要资金来源是自筹资金和其他资金。资金来源中近一半以上来自银行贷款,只有少数企业的自筹资金能达到目前35%的银行贷款要求,相当部分开发企业的自有资金不足10%。房地产开发资金过多依赖于银行贷款,使得财务杠杆过大,导致财务风险增加。

(二)房地产企业融资水平差异较大

较多的房地产企业规模较小,并不完全具备房地产开发的条件,规模化的房地产集团比例较少。如果房地产开发企业过分依赖于外部融资,会带来高负债运营的财务风险,要想增加资本性筹资最好的办法就是使企业上市。但是,我国目前企业的上市要求非常严格,能够达到条件的 开发商寥寥无几,上市的融资的难度较大。

(三)缺乏多层次的房地产金融体系

就目前的房地产金融状况而言,我国缺乏规模化、多元化、多层次的房地产金融体系。专业的房地产抵押贷款机构、投资机构、担保机构和保障机构严重不足,境外资金利用率很低。由于国内证券市场对房地产企业直接上市限制比较严格,海外上市曾一度被许多国内房地产企业看好,但真正通过境外证券市场直接上市的微乎其微,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国内房地产企业对于国际规则不熟悉。

(四)房地产企业融资的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直接影响到融资渠道的拓展

有关房地产金融等方面的政策、法律法规仍未形成一套科学有效的体系,缺乏相互的一致性与协调性,操作困难,直接影响房地产融资渠道的正常拓展。对于国外已经发展比较成熟的房地产投资基金和房地产证券化等新型融资观念已被大多数业内人士接受,但是相关成文的法律法规却处于真空状态,使融资创新面临着无法可依的窘境。

三、大力发展多渠道的房地产企业融资方式

(一)房地产信托投资

信托融资即信托公司对于比较好的有赢利前景的房地产投资项目提供信托贷款或直接参与信托投资的融资方式。相对银行贷款而言,房地产信托的融资方式能有效节约费用,降低企业的融资成本, 可以针对房地产企业本身的运营方式和具体项目的需求给予资金支持。信托融资具有较强的灵活性,目前已成为房地产企业融资的新模式。

(二)债券融资

房地产债券是企业债券的一种方式。从目前的融资状况看,大中型房地产公司主要是通过此种方式来筹集资金的。很多房地产企业发行企业债券比较困难,如果政府多关注一下房地产企业, 对债券融资的态度有实质性转变,正确引导房地产企业的发展,利用政府的信用建立房地产企业发展基金,广泛汲取社会力量,为房地产企业进行债券融资提供有利的条件。

(三)股权融资

所谓股权融资是指企业的股东愿意让出部分企业所有权,通过企业增资的方式引进新的股东的融资方式。股权融资既可以充实企业的营运资金,也可以用于企业的投资活动,股权融资所获得的资金,企业无须还本付息,没有固定的股利负担,股利的支付与否和支付多少视公司的经营需要而定。

(四)引进外资、合作开发

第6篇:最好的融资方式范文

摘 要 在解决中小IT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时,虽然国家与政府起着主导作用,但是主动权依然掌握在各个企业手里,不管是银行贷款、信用担保、金融租赁还是同业拆借,对于企业而言都是辅助角色。企业应本着这种原则,从自身解决融资问题。

关键词 融资方式 金融危机 中小高科技企业

2010年接近岁末,全球金融危机还未成为过去式,借用一位学者的话可以说是步入后金融危机时代。经过金融危机的洗礼,中小高科技企业融资难的顽症可是说是“老病未愈”“又发新疾”,如何找到治疗顽症的良方,已成为理论界和实务界讨论的热门话题。在这里谈一下我对中小高科技企业融资难的看法。

一、病因分析

(一)老病未愈

之所以称为老病未愈是因为融资难是改革开放后,伴随中小企业产生发展而自始至终相随的一些因素,主要包括宏观原因和微观原因,即传统因素。

(1)宏观原因。第一,国家对企业的政策。长期以来,政府一直给予国有大中型企业特殊的扶持,造成了中小高科技企业市场竞争环境的不确定和竞争条件的不平等。第二,国内利率未实现完全市场化。第三,中小高科技企业直接融资渠道不畅。由于进人资本市场的条件限制,我国中小高科技企业基本无法进行直接融资。

(2)微观原因。第一,成立时间短,经营规模小,管理制度不健全,抵御风险能力差,造成中小高科技企业的经营风险很大。第二,不管是银行还是抵押担保中介或其他金融机构,针对中小高科技企业自身的各方面原因,造成贷款风险大和成本收益比太高,而不愿意给予中小高科技企业融资便利。据银监会统计,2009年第一季度各大商业银行贷款额超过2.2万亿,之中只有约3000亿元贷款落实到中小企业,占了全部商业贷款的15%,比去年同期减少300亿。

(二)又发新疾

之所以称为又发新疾是因为以下这些因素是这两年由于国内外金融环境的变化而导致中小高科技企业融资难上加难,即新兴因素。

(1)国际次贷危机的影响。这个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在中国的很多经济领域中,相信大多数的企业都已经感觉到了经济严冬的滋味,尤其是体质与抵抗力更弱的中小高科技企业。次贷危机造成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直接影响企业的生产成本。

(2)我国货币政策的影响。从2007年以来,央行存款准备金比率已调高15次达17.5%,加息6次,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达7.47%,银行对中小企业的贷款利率普遍上浮30%-40%。中小高科技企业的产品主要用于出口,但是从2005年7月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至2009年11月23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从811.0元兑换100美元升为684.12元兑换100美元,升值达16%,这造成中小高科技企业外贸出口受阻,经营陷入困境。

二、治病良方

中小高科技企业融资问题具有普遍性、长期性和重要性的特性,针对这些特性,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解决融资难问题。

(一)系统解决方案――TREE模型

不仅仅是中小高科技企业,所有的中小企业甚至大中型企业都会遇到融资问题,这说明融资难具有普遍性。针对普遍性,学者王德全提出了TREE模型,他认为这是解决融资问题的系统解决方案。此方案分为四步:

第一步,精准目标(target),这要求企业决策者针对企业的资金问题,建立一个明确的目标,并就可衡量的成果和结果达成一致。第二步,厘清现状(reality),对企业现状要有一个清晰的认识,避免推理假设、普遍化和妄加评判。第三步,选择关键路径(election),找出尽可能多的可行的行动方案,并试图选择最佳的行动方案。第四步,最终行动(execute),如果企业决策者对前三步都认真对待了,此时该采取什么行动自然就一目了然了。

(二)区分中小高科技企业融资期间

前面提到高科技企业在各个发展阶段风险程度不同,其资金需求类型也各有不同,针对长期性,就要区分中小高科技企业在不同发展阶段的融资方式。

研发期,对大多数中小高科技企业没有多少资产可供抵押获得银行贷款,所以融资方式应首选内部权益融资,不过民间借贷也普遍存贷,为私募基金提供基础。创业期,融资重点是充分利用权益融资和债务融资,重点是吸引新的投资者或机构进行权益融资,特别是吸引风险资本以战略伙伴的身份进入企业。成长期,仍然采用权益融资,但是由于财务风险大大降低,取得银行贷款和利用信用融资相对来说具有更大的可能性。成熟期,这个阶段企业经营发展比较稳定,利润持续增长,经营风险小,债务融资比较容易。有条件做大做强的中小高科技企业有望实现上市,目前受到广泛关注与期待的创业板将为这些中小企业提供良好的融资契机。

(三)提高中小高科技企业融资效率

充分抓住当前融资的大好环境,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创业板。在前面已经提到过,在中小高科技企业发展的成熟期,创业板将为这些中小企业提供良好的融资契机。创业板相对于主板市场,门槛比较低,对企业的总股本要求不高,不要求连续三年盈利。根据资料统计,我国目前有中型企业3万多家,小型企业400万家。在这些企业中,如百度、阿里巴巴等在纳斯达克上市都取得了较好的发展,部分企业甚至一度成为纳斯达克价值最高的企业。

2.私募股权融资。私募基金的投资更具隐蔽性,运作也更为灵活,相应获得更高收益回报的机会也更大,因此有学者认为,如果企业正处在成熟期,还需要资金发展壮大的话,私募基金可能是最好的中小高科技企业融资渠道之一。

3.风险投资。前面提到过,中小高科技企业在创业期最好吸引风险资本以战略伙伴的身份进入企业。风险投资为新兴高科技产业提供融资服务,注入了管理内涵,已知识经济时代的一种金融服务形式,不管是在研发初创期,还是在成长成熟期,都可以引进风险投资。

4.初探保险。也许很多人还未意识到但是保险介入中小企业融资环节具有重要意义。保险虽然没有直接为企业提供资金,但是健全的保险行业会提高金融机构为中小企业贷款的几率。贷款信用保险不但有利于降低信贷金融机构的风险,提高银行资金收益率有保证资金的安全,而且有利于拓宽保险业务,提高保险公司整体竞争力。真是一举三的皆大欢喜。

三、结束语

在后金融危机时代,我国中小高科技企业的成长与发展依然面临很多挑战,筹措资金,注入“血液”,不是企业发展的终点,如何利用资金,使“血液”再生,才是企业长久存在的不老话题。

参考文献:

[1]郝世芳.企业融资方式比较与选择.2009:5.

[2]邢秀芹.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题的保险视角初探.中小企业成长与发展前沿问题研究.2009:143.

[3]胡棋智,邵兴全.后金融危机时代的公司治理与财务战略.2009.

[4]Keith Newton Cruise.Management Skills for Small Business.A Report Submitted to Small Business Policy Branch Industry.Canada.2001:118.

[5]王德全.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系统解决方案――TREE模型.中小企业成长与发展前沿问题研究.2009:130.

第7篇:最好的融资方式范文

[关键词] 内源融资 外源融资 股权融资 融资偏好

企业融资方式分为两种:内源融资和外源融资。内源融资主要是通过企业自身留存收益和折旧进行的融资。对企业原有股东来说,内源融资的收益不用与其他投资者分享,不会造成对股权的稀释,而且利润转投资有助于企业资产的增值,股价上升,股东可从资产增值中受益。因此,内源融资是最优的融资方式。它成为西方发达国家的主要资金来源。但在我国,由于长期受不合理的税负差异和折旧制度的影响,企业的留利偏低,非常低的留利又通过各种手段流失,造成我国企业能用于投资的保留利润非常有限,长期以来造成企业内源融资的匮乏,外源融资成为其主要的融资渠道。外源融资包括股权融资和债权融资。企业的融资过程就是资本的使用权、收益权、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等权责利的重新界定和配置的过程。不同的融资方式对各利益相关者产生不同的影响。

一、不同融资结构下的公司治理

张维迎认为公司治理结构是所有权安排的一个抽象概括。而股权和债权两种不同的融资方式由于对企业表决权的不同作用,在企业融资中的比重成为影响企业发展的一个主要因素。

如果企业以股权的形式对外融资,则股东成为企业的实际投资者,拥有企业的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股权融资的治理通过股东对企业的控制来实现。

债权融资作为另一种融资渠道,虽然不会改变企业的股权结构,但其在本质上却内含着控制权的配置问题。而且债权融资较股权融资相比具有自身的一些优点:(1)降低资本成本,抑制经营者的道德风险。Jensen和Meckling(1976)认为,管理者持股水平的增加将使管理者和股东的利益趋于一致,从而激励管理者按照股东利益行动,减少成本,增加公司价值;(2)盾税作用。修正的MM定理将企业所得税引入MM定理中,该理论认为:由于利息税可以在税前扣除,而股息却存在公司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的“双重纳税”问题,因此,债权融资可以减轻企业的所得税负担,增加企业的价值,负债越大,企业的市场价值越大;(3)减少自由现金流,提高企业经营效率。当企业拥有较多的自由现金流时,由于股利政策缺乏法律约束力,企业的管理者宁愿把自由现金流浪费在一些低收益的项目上来追求企业规模扩大而带给他的各种金钱,非金钱受益的欲望。而负债经营,却使管理者背上“按时依约还本付息”的法律承诺。如果管理者违约,企业一旦破产,其将丧失在位的一切利益。因此,固定的利息支付,减少了经营者从事低效投资的选择空间和限制了经营者的在职消费。

与股权融资相比,债权融资的诸多优点以及它对资本市场的较为宽松的要求,使其成为西方发达国家外源融资的一个主要渠道,也是资本不发达国家一个最好的融资方式。但我国的企业融资却热衷于发行股票与上市,且这种趋势随着我国股票市场的发展继续上升,而对债权融资反映消极。

二、我国上市公司融资结构特点

1.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上市公司债券融资偏低。Rajan和Zingales对西方7国的资产负债率进行了研究,得出这7国采用资产负债率计算的财务杠杆水平平均在54%~73%之间。童勇(2004)对我国1996年以前在沪深上市的其中有代表性的249家公司进行研究,发现1997年~2002年的这一比率平均大约在47%。因此可见,我国上市公司的财务杠杆水平是偏低的。

2.我国上市公司直接融资中表现出典型的“轻债券重股权”的特征。我国股权融资一直持续较高水平,平均达到总筹资的60%,1998年、1999年有所减弱,2000年股权融资比例又有上升。据统计,从1987年~2002年的15年间,我国正式批准发行的企业债券约2000亿,而从1991年~2000年的10年时间,股权融资总额超过5000亿,而在已发行的企业债券中,拥有股权融资渠道的上市公司进行债权融资的比例只占直接融资的28%。

3.股权融资中配股成为其在融资的首选方式。由于增发新股的审批比配股更为困难,配股成为上市公司利用资本市场进行后续融资的首选方式。由表中可知,从1993年~2001年,我国上市公司通过配股筹集资金在A股中所占比例平均在38%左右,由于2001年《上市公司新股发行管理办法》的颁布,2002年~2004年这一比例有所下降,但总体比例平均也在33%左右,而且符合配股条件的上市公司大多会提出配股方案。例如符合2000年配股条件的143家沪市上市公司中,近3年没有进行配股的公司仅占10%左右。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5年

三、造成外部融资结构的原因及其分析

1.我国股票市场规模较小,上市公司由于其严格的限制,成为一种稀缺的资源,一旦上市,股权融资便成为其“圈钱”的手段。我国公司股票中的国有股、法人股由于不能上市流通,引起了过高的市盈率。而且我国的股息率是很低的,上市公司往往采取各种手段不分配或者少分配红利,股息支出成本很低,而债权融资却有固定的利息支出,使其成本远高于股权融资。

2.由于我国公司治理机制和市场机制的缺陷,国有股和法人股不能上市流通,在上市公司中,国有股占有较大比重,但又缺乏人格化的产权主体,从而形成了严重的内部人控制现象,另外股市价格存在严重的人为操纵因素,不能真实反映公司经营业绩,使经营者缺乏来自资本市场和经理人市场的竞争机制。而债权融资较股权融资相比,具有强制的偿还性,否则,企业一旦破产,经营者就会丧失其在职利益和声誉,所以一般的管理者都偏好于股权融资。

3.我国存在着严格的行政审批制度,而且审批环节繁琐,企业不能自主决定债券的利率、期限和金额。而且我国缺乏有效的信用评估机构,使债券市场的发展滞后于股票市场,债券缺乏流动性和安全性。另外与国外相比,我国政府对利息征收利息税,使投资者的收益大为降低,严重影响了投资者的积极性。

4.较配股相比,我国增发新股的法律出台较晚,而且其成本高于配股。另外,配股由于其对象是原有股东,不会造成控制权的转移,因此,配股成为投资者的一种融资偏好。

四、政策建议

随着央行的多次调息和通货膨胀的出现,我国居民储蓄存款实际出现负利息现象,但是存款总额仍居高不下,给企业进行筹资以广阔的空间。当前我国企业应该以“间接融资为主,直接融资为辅”,而且直接融资中适度发展债券融资,以符合我国居民普遍的较为保守的理财观念。这样一方面,企业可以利用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筹集资金,减轻企业对银行资金需求的压力;同时,来自股票市场的监控减少了企业对银行事后的“敲竹杠”行为。另一方面,可以充分利用银行对企业的信息资源优势,加大对企业的事前和事中的监督,以弥补市场监督的不力。具体措施如下:

1.我国上市公司大多由原国有企业改制而来,国有股占绝对控股地位,使我国的公司治理出现了严重的行政干预色彩,而且上市公司中占三分之二的国有股和法人股不能上市流通。股东投票机制发挥作用的条件之一是持股要达到一定数量,但由于上述原因使资本市场难以取得接管所必需的股权,公司接管成为不可能,从而不能对经理层进行有效的监督。我国应该通过配售、回购、协议转让、拍卖及股转债等方式适当减持国有股,同时增强市场有效性,使国有股和法人股能够在市场上自由流通,使其与普通股享受“同股同权同利”的平等地位。

2.大力引进机构投资者、私人投资者和外国投资者,形成多元化的投资主体,从而形成各大股东之间的相互制衡和监督机制,使企业的经营能够向价值最大化方向发展。

3.大力发展债券市场,对利息收入少征税或不征税,放松政府对企业债券的审批制度,由审批制改为注册登记制,给企业对债券发行价格和数量一定的自主决策权。同时,建立有效的偿债保障机制,规范企业破产制度,发挥银行等金融机构的信息优势作用,加大对企业的监督力度、信息披漏制度和信用评定制度,对于隐瞒、披漏虚假信息的企业,除了在经济上给予制裁外,还应在声誉上给予一定的惩罚。

4.发展经理人市场,经营者由政府委派改为通过市场竞争进行选聘。建立一套能够综合反映公司经营业绩、管理水平的指标体系,根据业绩高低给予一定的报酬。同时建立经理人信用、业绩档案和声誉机制,对经理人形成无形的约束。

参考文献:

[1]李羿:论企业融资方式的选择[J].理论界,2006,(3): P215~216

[2]俞鸿琳:国有上市公司管理者股权激励效应的实证检验[J].经济科学,2006,(1):108~116

[3] Rajan G, Raghuram , and Luigi Zingales. What do we know about capital structure ? Some evidence from international date [J].Journal of Finance ,1995,(50 ):1421~1460

第8篇:最好的融资方式范文

关键词:新三板;企业;多元化融资模式

中图分类号:F830.91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27-000-01

一、新三板挂牌企业融资现状与问题

“新三板”(全称“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自2013年年底开始接受全国中小企业的挂牌申请,其主要职能是实现挂牌公司定向融资,为投资者提供退出通道,是我国多层次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中小板和创业板市场的蓄水池。截至2016年6月,新三板挂牌公司总数达7592家,合计总股本4560亿股,其中,做市转让1553家,涉及总股本1416.79亿股、流通股本740.67亿股;协议转让6039家,涉及总股本3143.05亿股、流通股本 921.47亿股。

新三板挂牌企业融资形式主要有定向增发股票融资、发行中小企业私募债、股权质押贷款、增加银行授信和企业内部融资等。其中,定向增发股票是挂牌企业的主要融资方式,挂牌企业定增数量从2011年的8起增加到2015年的2590起,融资金额从5.61亿元增加到1236.63亿元。发行私募债是挂牌企业融资的重要补充形式,2012年至今,新三板挂牌企业共发行25只债券,共融资74.218亿元。其中,发行私募债券20只,融资规模51.218亿元;公募债仅发行5只,规模23亿元。

目前,新三板挂牌企业融资中依旧存在着诸多。首先,新三板市场流动性匮乏,限制挂牌企业定增融资的规模。数据显示,在2015年7月至2016年7月,新三板市场交易金额共计1502.57亿元,仅占中小板交易额的0.34%、创业板的0.56%和沪深主板的0.31%。流动性不足提高了股权投资的退出门槛,增加了股权投资方的投资风险,降低投资意愿。其次,新三板市场发债规模偏小,不能满足挂牌企业的债权融资需求。总体而言,发债在近两年来得到了一定程度发展,但在企业数量、融资规模等方面,均不能与定增规模相比。

二、证券行业服务中小企业融资的国际经验

欧美国家也存在与我国新三板类似的市场,如美国的NASDAQ、OTCBB、英国AIM 、OFEX、日本的JASDAQ市场等,在这些市场上,证券公司等机构从证券行业参与主体角度出发,为挂牌企业提供了多元化的融资服务,值得我国证券机构借鉴。

1.二级市场挂牌融资

美国中小企业在NASDAQ、OTCBB等二级市场挂牌运作过程中都有证券公司参与和提供挂牌保荐、承销等基本的金融服务。同时,证券公司还会协助上市或挂牌公司完成二级市场中的分层、转板、储架发行等进程,为中小企业股权融资提供保障。以储架发行为例,储架发行指证券发行实行注册制的基础上,发行人一次注册,多次发行的机制。由于有了证券公司等中介机构帮助,挂牌企业可以灵活运用储架发行,采用股本证券、债务证券、优先股、权证、存托股份、购买契约、期权和可转换证券等多元化的“后挂牌时期”融资方式,提升融资能力。

2.提供债权融资

美国的证券机构针对中小企业融资,形成了配套的债权融资服务体系。证券公司可以利用在资本市场丰富的融资经验,对中小企业的现状进行分析,结合对企业融资结构的服务,针对不同种类的挂牌企业,推出相应的债券融资计划,并通过一定的资本运作和增信指导,协助挂牌企业进行增信。

3.提供信贷融资

证券公司利用资源整合和对接信贷产品,可以为中小企业提供银行信贷、财务公司或小贷公司贷款、各类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固定回报类投资、贸易信贷等。如欧洲投资银行为创新型中小企业或处于扩张期的中小企业提供优惠贷款等。德国、日本、韩国等国家也有相应的金融中介机构为中小企业提供信贷融资方面的服务。

三、证券公司服务新三板挂牌企业多样化融资的相关模式设计

已有研究发现,中小企业偏好股权融资为主、债权融资为辅的资本结构。通过这样的融资结构,既能以股权融资满足企业资金的长期需求,支持中小企业的高成长性保持企业竞争优势,又能以债权融资提供企业发展的短期流动性需求,并且满足中小企业发展中对资金需求的小批量、多频次的特点。这为证券公司服务新三板挂牌企业获取多样化融资服务提供了广阔空间。

1.证券公司联合私募共同为挂牌企业提供融资支持

证券公司作为新三板的主办券商承担了企业挂牌前的尽职调查、撰写认可意见以及挂牌后持续督导和辅导工作,对于挂牌企业拥有更多的私人信息,更加清楚挂牌企业的投资价值。同时,证券公司拥有参与者众多的行业资源,可以为私募基金募集资金时提供种子资金服务,从而减轻私募基金的运营压力,提升运营效率。在具体实践中,可以采取私募购买证券公司发行的资管产品或基金产品的方式实现合作,也可以采取证券公司为私募提供信息服务、引导其投资的形式。证券公司也可以选择合适的私募基金提供种子基金支持。

2.证券公司联合商业银行为挂牌企业提供融资支持

由于新三板挂牌企业的规模和固定资产较小,财务高度不透明,商业银行对其发放信贷的积极性并不高。由于证券公司对于挂牌企业拥有信息优势,商业银行与证券公司联合可以降低银行筛选项目的前期成本投入,与后期贷款失败的概率,提高银行信贷发放的积极性以及信贷效率。因此,证券公司可以发挥出挂牌企业与商业银行之间的桥梁作用。在具体实践中,证券公司可以为银行提供挂牌企业的信息,或者提供担保,也可以作为中间人,由商业银行向证券公司授信,后者再借款给挂牌企业。甚至可以在证券公司和私募的合作模式中,也引入商业银行的贷款。

第9篇:最好的融资方式范文

一、资金的筹措及要求

一个企业,应当筹措多大数量的资金,怎样筹措到所需资金,如何确定外部资金的使用条件等等,都是应该认真决定的问题。在筹资过程中,应做到以下要求:

1.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最低的资金要求是筹资的依据。合理确定资金的需要量,控制资金投放时间,要从投资的量和期来确定筹资的数量和时期,既不能脱节又不能闲置。

2.周密研究投资的方向,大力提高投资效果。要从投资的流向来研究投资的回收,力求把筹资效果和投资效果统一进行分析。

3.认真选择资金来源,力求降低资金成本。要从各种筹资渠道和方式的结合中制定最佳筹资方案,以便降低资金成本。资金成本的高低和投资效果的大小决定筹资的经济效益。这两方面都与资金来源、投资方向、资金需求量及投放时间密切相关。因此要全面分析资金成本率和投资收益率,力求以最少资金成本实现最大的投资并发挥最大的效能。

4.适当安排自有资金比例,正确进行负债经营。要从自有资金和借入资金的不同成本出发,进行合理配置,以便利用财务杠杆,适当降低筹资成本。

二、企业筹资的渠道和方式

企业取得资金的途径称为筹措资金的渠道。筹措资金的方式是指企业取得资金的具体方法和形式。一定筹资方式,可能只适用于某一种特定的筹资渠道,也可能使用于不同的筹资渠道,同一渠道的资金可以采取不同的方式取得。因此,应对各种筹资渠道和方式深入研究,以便确定最好的资金来源结构,取得良好的效果。

1.资金筹措的渠道。

(1)国家财政资金。国家预算拨给企业的资金,主要有财政拨款(有偿、无偿)、财政补贴、周转金以及参与股份制企业的国家股等等。

(2)专业银行借款资金。通过多种形式从银行取得的贷款,是形成企业资金的重要来源。如基金贷款、流动资金贷款、中短期专项贷款等等。商业信用的单据贴现,也是迂回使用银行信贷资金。选择借款方式时企业应考虑经济效益和偿还能力,防止盲目的筹集和使用资金。

(3)非银行金融机构资金。非银行金融机构主要包括各级政府主办的信托投资公司、租赁公司、保险公司以及民间金融组织等,这些机构的资金供应比较灵活方便。

(4)社会闲散资金。指社会民众手中闲置沉淀资金,他们可购买各种证券进行投资,以求达到增值和获利。

(5)其他企业资金。随着横向经济联合的开展企业向资金联合和资金流通方面加强和发展,从其他企业通过联营入股、债券以及商业信用等方式获得资金。在这种筹措方式中既有长期稳定的资金使用,又有短期临时的资金调剂。

(6)国外资金。利用外资的方式很多,归结为吸收外资和借用外资两大类。吸收外资主要是中外合营或独资办企业。

2.资金筹措的方式。资金来源的多渠道和筹资方式多样化,使企业可选择不同筹资方式,从不同渠道取得资金。

(1)短期资金的筹措。短期资金是指供短期使用的资金,使用期限在一年左右或一年以内的非投资性资金,通常在一年内即可收回,主要用于企业流动资产方面的短期需要。如发放工资、购买原材料和其他临时性支出,属于追加资金需要。按现代财务观点,企业短期资金不足是正常和经常的现象,相反,如果总是呈现出资金过剩和富裕的态势,反而表明财务运用上的一种缺陷。

短期资金的特点:占用时间短、变现能力强、资金成本低、筹资风险小。

短期资金筹资方式:商业信用、银行短期借贷、以存货作为抵押的贷款、企业间拆借、企业内部集资等。

(2)长期借款的筹措。一般用于一年以上甚至十几年至几十年才能收回的投资项目。长期资金主要用于企业扩大生产规模,增添新设备等等。

长期资金的特点:偿还周期较长,筹资风险大、资金成本高、投资影响大。

长期资金筹资方式:股票、债券、银行长期借款、融资性租赁、联营、补偿贸易等。

三、企业筹资方式的依据

1.成本。是企业取得资金使用权而付出的代价,是对筹资效益的一种扣除,企业筹资应尽量降低筹资代价。企业取得和使用资金的所负担的费用同筹资总额的比率,称为资金成本率。

资金成本率=占用费+筹资费/筹资总额*100%

由于测定资金成本的各项因素仅能根据现在效益和对未来的情况预测确定,因此资金成本率是个预估值,不是精确的计算值。

2.风险。是指筹资效益的不确定性。不同的筹资方式,会产生不同的筹资风险,风险损失有大有小。企业筹资方式的选择,要谨慎进行权衡,充分估计到每种筹资方案可能带来的风险损失。

3.可能性。主要取决筹资运用后产生效益的明显性和企业信誉。还与国家有关政策有关,如信贷政策、产业政策、股票债券集资政策等等,因此要充分加以分析研究。如果企业信誉欠佳,不能取得银行贷款,只得寻求其他融资方式。

4.弹性。包括偿还贷款能力和增加贷款能力两方面。如银行贷款与商业票据比较有弹性,这是因为企业资金充足以后即可还贷,而商业票据必须到期方能偿还欠款。弹性又与企业获得贷款的难易有关。如果企业在银行有信贷指标则在未达到最高限额之前,要增加贷款很容易,而其他融资方式就没有如此大的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