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学校体育特色课程范文

学校体育特色课程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学校体育特色课程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学校体育特色课程

第1篇:学校体育特色课程范文

【关键词】医学类院校;教学研究;方法

1 研究对象和方法

研究对象:辽宁省医学类院校体育教学现状

抽样原则:根据辽宁省医学类院分布城市的差异,从中心市到边缘市,从发达市县到远郊市县各选取几个市做为调查范围,在此基础上根据学校种类和学校性质的不同,各抽取若干医学类院校作为调查对象主体。

抽样对象:辽宁省医学类院校的部份重点院校,普通院校,学校分布在辽宁省市区,展开问卷调查、访谈调查、实地观察。

调查对象:辽宁省医学类院校领导、教育主管部门领导、体育教师和学生。

研究方法

1.1 文献资料法

通过辽宁师范大学图书馆及网上检索等查阅有关体育教学、体育教学改革、学校体育管理、体育教学存在的问题等相关的论文150篇、相关书籍(20本)。通过对文献资料的阅读、整理归纳、做为本研究的理论依据。

1.2 调查法

1.3 访谈法

有目的、有针对性的就体育教学所存在的问题、如何搞好辽宁省医学类院校体育教学、发展医学类院校体育教学的特色等相关问题与辽宁省医学类院校体育教师、体育教育主管部门领导(5人)、体育教师(23人)进行访谈。其中对专家、教授、领导、体育教师的访谈每人持续10到30分钟;对学生的访谈每人持续5到10分钟。(访谈纲领见附录4)。访问时间为2012年12月1日至2013年1月30日。

1.4 问卷调查法

问卷1 主要针对校领导

调查学校体育教学工作的管理,领导参与体育教学管理情况,调查学校领导对体育教学纳入体育教师考评态度,调查保障学校体育工作的措施、方法。调查对体育教学的监督情况,体育教学科研开展情况等。发放问卷20份,发放回收时间为2012年10月至12月。发放的主要对象为体育教研组长、教务负责人、团委老师、行政负责人。

问卷2 主要针对学生

调查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主要项目;调查学生喜欢的体育课组织形式,调查学生认为制约体育教学的主要因素,体育活动的主要形式,学生对学校体育工作的满意度,运动场地与器材是否能满足自己的需要,对体育教师的能力要求,体育保健课程是否开设等问题。发放问卷260份,发放到5个学校,发放、回收时间为2012年12月至2013年1月。

问卷3 主要针对体育教师

调查体育教师的体育教学指导思想、课程设置以及教学的主要内容、体育教学的主要方法、体育教学的组织形式、体育科研情况、接受知识能力更新培训的机会以及对自己职业的认可度,调查体育教师认为制约学校体育教学发展的主要因素,调查体育教师理论课的现实状况和保健知识的介绍,发放问卷40份,具体发放为体育教师在教研组的现场填写,发放对象为被调查的各个城区,采取均匀发放,发放回收时间为2012年10月至12月。

问卷效度检验

根据本研究的内容与目的,遵循体育科研方法、社会学研究方法关于问卷设计的基本要求,设计了专家评价问卷调查,对问卷的初稿征询了专家、学者的意见,进行了8人次的问卷效度评价,其中学校体育理论专家5名,体育社会学专家2名,管理学专家1名。其中,具有教授职称的2名,副教授职称6名。

从专家调查结果来看,调查内容有效,能反应出需要调查的问题,问卷具备有效性。

问卷信度检验

为了检验问卷信度,对被调查的对象进行了重测法,计算了两次调查的相关系数,从而证明了调查结果的可信性具有显著的实际意义。

问卷的回收状况

教师问卷发放40份,回收问卷40份,回收率100%,其中有效问卷37份,有效回收率92.5%;学生问卷共发260份,回收问卷257份,回收率98.8%,有效问卷为251份,有效回收率为96.5%;领导问卷共发20份,回收问卷18份,有效问卷16份,回收率90%,有效回收率80%。

1.5 数理统计法

根据研究最终目的,在统计过程中对一些所需要的数据进行了必要统计处理。同时根据问卷的性质和数据的特性,对调研问卷获取的数据利用EXCEL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处理,作为分析、撰写的依据。

2 研究步骤:

第一步,提出问题确定研究的方向,第二步,搜集整理文献资料,和导师进行一定程度的探讨,第三步,确定研究题目,撰写文献综述;第四步,编制专家问卷,对问卷进行效度检验;第五步,对问卷进行修改,确定正式问卷;第六步,

发放并且回收问卷。具体步骤见下图:

第2篇:学校体育特色课程范文

关键词:创建 体育特色学校 学校体育品牌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创建体育特色学校,己成为国内中小学体育改革的潮流,很多学校以创建体育特色学校为载体,大胆进行教学改革,不仅促进了学校整体工作的开展,而且增强了学生的体魄,陶冶了学生的情操,开发了学生的智力,提高了学校的办学品味,。不仅贯彻了“健康第一”的体育思想,而且增强了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促进了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学校体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人的终生发展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世界各国特别重视体育特色学校的建设。例如,美国通过在中学创建篮球特色俱乐部,培养了一大批“NBA”名星,为国民整体素质的提高,民族的繁荣昌盛起到了重要作用。巴西通过创建足球特色学校,为巴西足球的崛起,国民素质的提高,民族的兴旺,作出了重大的贡献。在日本的中小学校,经常进行有特色的远足和野外生存训练,既提高了学生的身体综合素质,也培养了学生的生存能力。

一、我对体育特色学校的几点认识

首先,要充分认识体育特色学校不等于拥有一批体育特长学生。建立几个运动队和兴趣小组,让一部分学生参与其中,在各级竞赛中获奖,就称为“体育特色学校”,我认为这种认识是片面的。体育特色学校必然会拥有一批特长学生,但是拥有一批体育特长学生并非就是“特色”。在创建“体育特色学校”过程中,应该是大多数学生参与,甚至是全体学生参与,对所有学生的发展都有促进作用。那种只有少数学生介入的体育特色项目,层次虽然高,但只能是“拥有”体育特长学生。因为这种少数学生参与的行为,不可能对学校体育整体工作形成有力的推动。

其次,优势体育项目体现出来的先进性、独特性和优质性,逐渐向学校体育工作各个方面持续扩散,经常不断深化和不断发展,不断提升实践层次、理论层次和文化层次,会形成独特的学校体育的整体风貌和显著的育人效益,至此,学校进入了体育特色学校的境界。到达这个境界,学校体育并非功成名就,还要以容纳和开放的办学理念,继续保持强势发展,以期进入名牌学校的行列。即走“优势项目――特色学校――名牌学校”之路。

在体育特色学校创建过程中,学校体育文化特征逐渐显著。学校体育文化包括物态文化、制度文化和人际关系文化。时间越长,体育文化积淀就越丰富、越深厚、越有底蕴。“优势体育项目――体育特色学校――名牌学校体育”的过程,不是关起门来独善其身的过程,学校体育文化在积淀的同时还需要传播,由此对周边学校体育发展产生冲击和拉动,发挥出名牌学校体育效应。在现代社会,信息传播往往是双向互动的,既有信息输出,也有信息反馈,而信息反馈促进了特色学校的进一步完善。

第三,创建体育特色学校打造学校体育品牌是一个长期进取和积淀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处理好几个关系,要体现学校体育教育创新的思想,要做到与时俱进。

1.规范与特色的关系。学校体育是在规范办学基础上发展体育特色,体育特色是在规范办学中,就体育教育要素的拓展与丰富,是在规范基础上的个性优化,以此推动学校体育整体办学水平的提高。不能以牺牲学校整体中的部分要素为代价,去突出某些教育要素,例如把学校办成了专门的体育学校。不执行体育与健康的课程计划,一味地强化某一优势体育项目,以期办出体育特色来,这种认识和实践上的偏差是要避免的。

2.稳定与创新的关系。创建体育特色学校是一个持久追求学校体育办学独特性和优质性的过程,有些成就显著的体育特色学校,往往历经几任校长持续性的打造。那些换一任校长就更换一个特色,甚至一任校长就更换几个特色项目,以显示不断创新的学校,是目光短浅的。特色需要历时,需要固化,需要稳定。当然,稳定是相对的,创新才是绝对的,有“新”才有“特”,建立在稳定基础上的特色创新是要提倡的。

3.创建体育特色学校要与时俱进,不断适应新形势和新要求。当前正在推进的课程改革,为体育特色创新提供了新的机遇,尤其在国家体育与健康课程、地方体育与健康课程和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三级体育与健康课程管理新形势下,校本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开发为创建特色学校提供了新的源泉。特色学校要不断吸收新一轮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理念,不断借鉴国外先进教育思想和实践经验,不断创出时代新高。

二、 怎样创建体育特色学校,打造学校体育品牌

1、从学校的实际出发,运用教育策划打造优势体育项目,是创建体育特色学校的突破口。

首先要精心策划。教育策划应当遵循教育规律,运用策划理论,就如何创建特色学校作系统的研究、分析和论证,以形成一个预想性方案,动态控制创建体育特色学校的全过程。

优势体育项目的策划要遵循“三个出发”。一是从学校实际出发。以本校实际进行客观分析,通过分析,认识本校学校体育的优势和劣势,合理选择和打造本校优势体育项目,构筑学校体育新的可持续发展的平台。选择优势体育项目不能东施效颦,也不能好高鹜远。优势体育项目的确认,不仅仅取决于校长或教师的专长和愿望,需要考虑各种客观条件,诸如本校的基础、条件、传统、生源状况和教师素质等。那种不从实际出发,冲动而盲目确定的优势体育项目,很难获得可持续发展,结果必是昙花一现,缺乏生命力。二是从课程改革的新理念出发。实施素质教育是世界各国共同的努力方向。近年来,一些发达国家纷纷对教育投入巨资,加大课程改革力度,开展个性化教育,培养学生创造力、综合能力和心理素质,加强信息技术教育,提高中小学生的综合素质。在我国,素质教育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我们应从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出发选择体育特色项目。三是从公众需求出发。随着各地招生制度的改革和民办学校的兴起,生源竞争日趋激烈,各校纷纷直面并应对眼前的挑战和机遇。实现体育特色就是创优的过程,创造体育特色就是给社会公众提供优质的体育与健康教育服务,提供其所需要的新内容和新水平的服务。

其次要运用资源。打造体育特色项目,需要运用各种教育资源,以形成体育优势项目。一是校本资源,每一所学校都或多或少拥有自己的教育资源。资源散布于学生、教师和学校管理者当中,关键是学校决策层要善于发现、挖掘、组织和运用资源。二是社会资源,学校不是封闭的,总会受到社会的影响。学校体育特色往往是所在地域体育总体特色的体现,创建体育特色学校是对本地区体育总体特色的接纳、继承、弘扬和超越。学校体育特色建设藉此就有稳固的基础,就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2、提高体育教师素质是创建体育特色学校的关键。

创建体育特色学校,打造学校体育品牌的关键在体育教师。在创建体育特色学校,打造学校体育品牌的过程中,对体育教师素质必须有较高的要求,才能有持久的力量保持学校体育特色,在此过程中,学校体育文化特征会逐渐显著。从而对周边学校体育发展产生冲击和拉动,树立起地域性的品牌学校体育。

体育教师提高思想政治素质。

提高教师的政治思想素质具有动力和导向的作用,只有教师的政治思想水平和道德水准高,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学生来。体育教师的职责不只是传授给学生专业技术、技能,更重要的是教育学生怎样做人、身体力行,用自己高尚情来感染学生。“身教重于言教”,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对学生具有感染、陶冶、引导和教育作用。并通过体育教学,把热情洋溢、乐观无畏的进取精神,把好学善思、公平竞争的工作作风,把正直诚实、吃苦耐劳的高贵品质传授给学生。因此,要实施素质教育,就必须把教师的政治思想提高到现代化水平的高度,只有这样才能适应现代教育的要求。

体育教师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

树立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新的体育观念。目前,科技以人为本,教育以人为本已成为时尚。为此,应主动建立起“以人为本”新的体育教育观念,改进过去那种偏重于一个技术如何教、一个动作怎样教、一个身体部位怎么练的“物化”思想,树立起通过体育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在体育教学中强调对学生要尊重、关心、理解和信任,发现学生的优点,发掘学生的潜能,充分满足学生的个性及兴趣与爱好。创建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身、心健康的体育课程体系,全面贯彻“强身育人”、“健身育人”的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思想。

体育教师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素质。

专业知识素质是教师从事本职工作的基础,是教师专业素质和水平的体现。主要包括两部分,体育学科的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它是体育教师的立足之本,在教师知识结构中占主导地位。教师应系统而扎实地掌握该学科的知识和基本技能,并能及时了解本专业的最新研究成果和发展方向,了解与本专业相关的学科知识。

体育教师要充分实现学生主体地位,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让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人,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在体育教学中,必须让学生成为教学的核心,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在体育教学中的一切活动绝不能由别人代替,也无法代替。新的课程理念要求,教师的“教”不能代替学生的“学”,教师教学的方法及策略都是为了将学生的认识、情感与行为各方面都积极地投入到学习的全过程中来,参与预习、提高、观察、演示、讨论、质疑、练习、总结、评论等,使课堂教学变成师生间、学生间的多向交流,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也就是通过创设宽松、民主、生动活泼的教学环境,使学生在体育教学中真正享有发挥自己的才能、思想感情和判断想象的自由,以促进他们身心全面发展。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思考、想象、设计,从实践中获得成功的喜说,从而激发起自信心以及由此诱发出智慧的火花。

体育教师要提高教学和科研能力。

体育科学是一门横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纵览一切相关学科和相关技术的高度综合性科学,所以体育教师不仅是体育技术的传授者,更重要的是体育科学知识的传播者。一个合格的体育教师除了具有高尚的思想道德品质外,还必须有较高的教育研究能力和科研能力,能够对工作进行反思性总结,不断总结教学训练经验上升到理论高度,撰写教学研究论文等能力。体育教师要不断的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及时吸取先进的理论观点,掌握科学领域前沿的新知识,探索和发现新的教育模式和教学方法来指导教学实践,提高教学质量。从不同科学发展的交叉点去发掘新知识,使自己讲授的课程内容是本学科领域内的新成果,使自己的体育课有一定特色。同时,通过有特色的体育课唤起学生的求知欲,营造朝气蓬勃的学习生活。

随着体育新课程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进行,对体育教师综合素质的要求也赋予了新的内涵。这就要求体育教师要主动适应这种变革,要有超前意识,丰富的文化知识,娴熟的运动技术,开拓创新的新观念,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和敬业精神,才能为创建体育特色学校作出突出的贡献。

3、学校领导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实际上决策着创建体育特色学校,打造学校体育品牌。在创建体育特色学校,打造学校体育品牌工作中,学校和上级领导必须树立起“健康第一”的教育思想,学校才会投入大量的资金到学校体育的各个方面,以及制定配套的学校规章制度保证体育特色学校向深入发展,从而树立起地域性的品牌学校体育,学校体育的品牌就会保证经久不衰。

参考资料:

1、《中国学校体育》杂志2006年第11期《走体卫特色办学之路,打造素质教育精品》陈玉金。

2、《体育教学》杂志2006年第6期《是荣誉更是责任》本刊记者。

3、《中国教育》杂志2006年第9期《研究型教师几其发展研究》温勇、宋广文。

4、《中国教育》杂志2006年第9期《创新教育研究的饿奠基之作》朱小曼。

第3篇:学校体育特色课程范文

我校学校现有占地面积为:5433平方米,建筑面积为:4021平方米,生均建筑面积为:6.27平方米、20个教学班;体育教师3名;学校体育活动场地小,体育活动项目少,急需开发体育锻炼项目资源;在跑、跳、投教学时,学生怕苦怕累,情感体验少,易产生厌倦感。广东省教育厅要求少数民族聚居市县和少数民族聚居乡镇的中小学校及举办少数民族班的厅直属中学开设具有少数民族特色体育项目校本课程;各有关中小学校要以校为主,结合学生的愿望需求,从竹竿舞、龙舟、珍珠球、射弩、陀螺、板鞋竞速、押加、武术、独竹漂、藤球等传统体育项目中,选择适合的项目进行有针对性的开发。绿翠小学体育老师黄德娥组根据学校体育教学特色和实际需要决定围绕竹竿舞开展特色项目建设,2013年对竹竿舞的分类、分布、形式等进行考察,发现竹竿舞注重上肢锻炼而轻下肢锻炼,而竹筷舞则侧重上肢锻炼轻下肢锻炼,如果两者结合并形成校本教材,既锻炼学生全身协调又提高学生兴趣;于是引导师生开展竹竿舞、竹筷舞创编;通过大课间、n余时间开展试点活动;形成竹竿舞、竹筷舞的校本教材《翠竹舞影》。全校范围开展普及化、大型化、艺术化的竹竿舞活动,并让竹竿舞走向社区、走向街头、走向舞台。2013年创出编排特色在竹竿舞中、竹筷舞,丰富体育课堂教学和体育活动项目,竹竿舞是我创建体育特色活动项目。

1. 是学校自身发展的需要

我校绿翠小学,学校在2013年提出“以竹文化为载体,把学校办成一所培育健康、阳光学子的精品学校”的办学目标;学生健康体质是保障学生学习的根本,学生健康体质、教学质量是学校发展的根本。学校经过近几年的飞速发展,逐渐形成一条走内涵发展的道路。要建设成为具有特色的学校,就要实施特色化的课程。因此,要提升学生健康体质水平,根据学校翠竹特色发扬传统体育文化,将竹竿舞、竹筷舞教育列为学校的体育特色课程之一。打造体育教学特色主要鉴于这样几个原因。

1) 是由于当前计算机、网络的普通,学生使用计算机交流的较多,不愿意运动

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堪忧。

2)随着体育器材不断更新换代是传统体育项目的侵蚀,竹竿舞、竹筷舞这一传统体育项目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传统体育项目开展的环境较差。

3)由于很大部分家长或部分学校领导不是太重学生体育教学,觉得学习好语文、数学、英语或艺术就可以了,所以学校的部分体育教师是兼任获是代课老师,流动性强、体育专业水平也不高,师资也存在严重的问题。为了让学生能有良好的体质,让竹竿舞、竹筷舞体育传统项目这一国粹能继续焕发应有的光彩,我校就构建小学体育校本课程体系,全面提高小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开展了一系列的实践研究。

2.是实施课程改革的需要

新课程改革提出要全面发展学生的素质,要大胆改革现有课程体系,创新课程内容,把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列为学校课程的基本组成部分。开发适合学生发展,符合学生兴趣爱好的校本课程既是打造特色学校的需要,

也是课程改革的需要。

3、切合学校体育教育实践,满足学生需求的体育校本课程,并使之成为国家课程的重要补充形式。以校本课程的理念构建和完善我校体育教育的课程体系,是我校体育老师深化体育教育的必由之路,也是新课程理念在我校体育老师具体实施的体现。

二、 解决问题的过程与方法

1.构建小学体育教育的校本课程体系,打造学校体育教育特色。按照校本

课程的相关要求,规范学校体育教学。从教材、课堂、评价体系、活动等多方面入手,形成完善的校本课程体系。

2.创建浓厚的体育锻炼氛围,传承和延续体育艺术的精髓。通过体育教育,让

学生了解和领悟体育博大精深的魅力。培养学生良好品格和意志毅力以及体育艺术的兴趣爱好,大面积提高学生体育锻炼水平。我校少数民族体育特色 “竹筷舞”、“竹竿舞”不仅具有很强的健身价值,而且还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丰富的娱乐、教育功能。教学过程中学生不能按照教师的要求有节奏进行原地击掌,听音乐、口令进行击掌或比划打竿动作跟不上节奏;听音乐并伴有跺脚和跳跃动作的协调性差,掌握不了打竿和跳竿节奏打,例如打竿练习:打竿者一般为8人,分两排蹲着或坐着,按要求打相应的节奏,其他学生站在一旁跟着节奏击掌或跳跃。例如:打2/4拍两竿闭合打两次,分开再打两次,但学生跳入竹竿中往往只顾着看脚下的竹竿忘去了手中的竹筷敲击。 竹筷舞上下肢动作练习不协调如:A)在地面上画若干相距50厘米的平行线,或者将每根竹竿相距0厘米平行摆在地上,根据口令、竹筷舞上下肢动作敲击上下肢并跟着节奏明快进行各种跳跃,如:弹踢腿跳、后踢腿跳、分腿跳、单双换跳、单脚连跳等,学生通常记得上肢运动又把下肢运动忘了。B)将每根竹竿相距50厘米平行分开,在规定节奏下打原地不开合的竹竿,学生在不开合的竹竿中有节奏的进行以上各种跳跃练习,提高竿间感觉。C)教师示范并讲解跳开合竿的时机把握:在闭合的两竹竿即将分开的一刹那,脚跳进,并在其间跳相应的节拍,以下按同样的方法继续跳跃。切不可把脚跳进已分开的并即将闭合的两竿间,否则脚将被两竿“咬”住而终止。练习过程中很多学生被“咬住”打击学生自信心和练习的积极性。

3.提高师生的体育文化素养。教师是教育活动的实施者,教师的体育修养决定者实施的效果。因此,提高教师的体育素养是重中之重。体育专职教师依托学术交流、外出培训、学历进修等途径,促进其专业成长与提高。各学科教师和体育兼职教师的提高则依托校本培训,名家名师辅导,体育作品展览、三笔字竞赛等途径。校本培训内容包括百家讲坛、体育培训课程等,形成全面系统的学习网络。学生是教育的主体。通过继续完善体育必修课、课外社团、特长培训等校本课程设置,开展形式多样的体育社团活动和每年一度的体育现场赛,开展“冬季长跑送温暖”、“庆六一趣味体育节”、“体育家进校园”等课外活动,保证我校学生人人参与体育锻炼。让学生在好的体质的基础上,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挖掘体育文化的教育功能,丰厚学生的民族文化根基。

主要内容:

我校少数民族体育特色 “竹筷舞”、“竹竿舞”教学作为体育教学教学重要的组成部分,我校体育老师都对此进行过一定程度的分析与思考,纵观其他的研究过程与方法及成果,很大程度上都是从如何激发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兴趣,如何提长时间保持学生竹竿舞方面的兴趣进行探讨研究。《翠竹舞影》作为校本特色教材。首先立足于推广少数民族体育特色项目的开展让更多的学生了解;学生通过竹竿舞教学培养学生对竹竿舞的喜爱,对体育的兴趣,从而提高学生体育素养,提高体育实效性;转变老师教学观念,提高教科研水平及驾驭课堂的组织能力;有效地促进学校营造和谐校园氛围和学校可持续发展.具体目标如下:

1)加强对体育特色项目开展的管理和扶持力度。加强制度化管理,建立一系列运动管理制度,保证学校少数民族体育特色 “竹筷舞”、“竹竿舞”正常开展。每年都认真制订年度工作计划,每学期制订具体实施计划,并及时记录好各项活动的开展情况,每学期、每年度做好总结回顾和反思。

2.研究内容

我校少数民族体育特色 “竹筷舞”、“竹竿舞”从方法论角度讲,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调动教和学的积极性,使教师乐教、学生乐学,使全体学生在师生融洽、合作的气氛中生动活泼的发展,并在学习过程的始终充分体验运动的乐趣,体验客服困难后取得“发现”或“成功”的快乐的一种体育教育思想。在少数民族体育特色竹竿舞的实践中,学生成了教学活动的主体,学习的主人,从而扩展了其体制、个性、能力发展的自由空间,“主动学习、愉快发展”就成其方法的主要特征。

3、编写符合我校实际的体育校本教材

“校本教材”是指合乎学校实际的具有地方、学校特色的,省市规定的教学用书之外的小学、初高中各学科配套教学用书、选修课教材及其相关资料等。为了确保课程目标的实现根据中小学新课程素质教育理念和中小学体育教育教学目标、规律,我们编写了一套校本教材。我们从三年级开始开设“竹筷舞”、“竹竿舞”体育课,从敲竹竿到跳竹竿舞,从竹竿舞到竹筷舞,从脚的跳法到手的舞动,循序渐进安排教学内容。编写这套教材的宗旨是为我校的体育教育提供帮助,使学生的体质能力和实用体育锻炼能力共同提高。我们将竹竿舞技法和竹筷舞技法整合在一起,教师可根据教学建议实施教学。教材的编写力求体育锻炼实践练习与体育欣赏能力培养相结合,技法提高与丰富知识相结合。

教材里我们设置了如下栏目:

4、设置科学完善的教学活动。

1)必修课我校在三年级以上开设每周一节的体育必修课。体育必修课是体育教育的主要阵地,体育专职和兼职教师利用新课程理念对学生实施教学。不仅是要教会竹竿舞、竹筷舞技法,提高学生体育锻炼水平,更是从体育行为的品德、习惯等方面入手,采用小组合作、自主探究等学习方式,全方面提高学生的学习品质。

年级 目标与要求

三年级 打竿节奏:

每2人一组竿,在垫竿上打出各种有特色的声音,给跳竿的人一定的节奏感,学会平步跳。

1.能念出拍竹竿舞的操竿口诀 2.能念出4/4拍竹竿舞的操竿口诀

3.学会3/4拍竹竿舞的基本跳法4.W会4/4拍竹竿舞的基本跳法

重点:连续做出双脚跳的动作,且在竹竿的敲击下,不让竹竿夹住碰着脚。

难点:鼓点、竹竿的敲击声和脚步动作的协调配合。

四年级 搓绳小步、磨刀步

教学目标:

做法:使学生基本掌握绿翠竹竿舞的搓绳小步、平步、磨刀步;发展学生身体协调性、灵敏性;激发学生对绿翠竹竿舞的兴趣,培养同学间友好相处、团结协作的能力。

理论教学:

做法:让学生了解绿翠小学的翠竹文化和竹竿舞的特点、作用、品德修养,练习的时候注意安全事项。

五年级 开――合套路,单人跳、双人跳:

教学目标:

做法:学生学习绿翠竹竿舞开---合套路动作,掌握基本开合套路要领,1.单人跳2.双人跳发展学生协调,减少运动损伤。

六年级 1.在绿翠三、四年级学习两年的基础上,熟练竹竿舞的各种套路。

2.在各种套路的基础上不断加大难度,提高身体的协调性、灵敏度以及其他综合素质。

3.引导学生探索、开发、创编新的套路。

4.培养互相协助、相互配合、团结奋进的集体主义精神,为终身体育运动打下坚实基础。

2)体育社团活动

体育社团是由学校一批热爱体育的同学组成的,由专职体育教师组织活动和进行培训。社团的活动是学校体育校本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每周组织一次社团活动,由体育教师进行体育临摹和创作以及各级比赛的赛前辅导。由于体育社团里的同学体育锻炼水平较好在他们的带动下,更多的同学爱上了体育,潜移默化中提高了学生体育兴趣。

3)体育特长培训

我校在每周星期三下午设置了“体育特色课程”,即由学校设置几十个课程,

由学生自由选择,然后到不同的地点上课。这几学期选择体育培训的学生越来越多, 一方面是由于学生的兴趣渐浓,另一方面也是由于体育教师丰富多彩、

生动活泼的教学方式吸引着他们。

四、效果与反思

我们取得了如下一些成绩:

1、构建小学体育教育的校本课程体系,深化学校初见成效的体育教育特色。

2、创建浓厚的体育锻炼氛围,传承和延续体育艺术的精髓。

第4篇:学校体育特色课程范文

为了落实上级文件精神,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根据《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实施意见》和《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等文件精神,根据我们的实际情况,特制定我们创建“体育、艺术”特色学校工作方案。

一、指导思想

学校开展体育、艺术特色学校创建活动以素质教育和“健康第一”的思想为指导,以增强学生体质,提高学生艺术素养和能力为宗旨,以激发学生运动兴趣、艺术兴趣为目的,以掌握运动方法和艺术技能为根本,发挥教育的基础性作用和学校的资源优势,促进体育、艺术课程改革,通过三~五年的努力,将我校打造成参与面广、水平较高、设施完备的体育、书画艺术特色学校,为学生终生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矗。

二、实施目标:

1、构建体、艺校本课程体系。

结合我校现有书法艺术特色,将体育、音乐与美术相结合,构建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相互配合、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相互融通的体育、艺术校本课程体系;

2、选择体、艺活动项目。

(1)让每一个学生都能选择与自己兴趣、爱好相适宜符合自身素质特点的体、艺活动项目,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加强学生体育、艺术素养修炼,培养学生审美意识,陶冶学生艺术、体育情操,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2)形成学校特色项目。传承武术艺术特色,全校学生参与练习武术操,全体学生参加,在学校大课间进行整体推进、普及。

3、建设优秀特色教师队伍。以学校体艺特色学校创建为契机,建设一支有创造性的,具备较高的科学文化素质和艺术修养的教师队伍。

4、打造学校“体、艺教育”品牌。

创建良好的育人环境。优化艺术教育与课堂教学、课外活动、校外活动的整合。以现有学校书法艺术团为龙头,开展好书法、绘画、音乐、体育兴趣小组活动,培养体、艺特色学生,以兴趣小组带动其他学生进步,努力打造“体艺教育”品牌。

三、实施原则:

1、因地制宜原则。根据本校的现有资源和学生状况,发挥传统项目优势开展创建活动。

2、适应性原则。开展的体育、艺术活动必须适应学生身体和心理发育特点,有利于增强体质,有利于提高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

3、普及性的原则。广泛开展课内外体育教育和艺术教育活动,让每个学生都能较好地掌握一项运动技能和一项艺术技能。

4、全面性原则。摆正体育、艺术课堂教学与创建体育、艺术特色学校的关系,坚持课堂教学内容的丰富性,促进学生身体协调发展,防止为创建体育、艺术特色学校而造成体育、艺术课堂教学的单一化。

5、以人为本原则。开展体育、艺术特色学校创建活动,坚持以育人为主,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在开展创建活动中注意加强相关体育、艺术知识和体育、艺术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体育、艺术文化氛围。

四、项目选择:

本着以生为本,从实际出发的原则,结合学生自身素质特点和学校特色师资优势,通过课程设置、活动推广,兴趣小组提高等形式创建我校体、艺特色。

1.体育:体育舞蹈

2.艺术:书画。

五、组织机构:

1、学校领导小组成员:

组 长:柳庆红

副组长:赵惠锦 田敏丽

成 员: 各班班主任

2.特色辅导教师:

(1). 体育教育小组辅导教师:各班班主任

(2).艺术教育小组辅导教师:刘小安 田艳琴

六、实施步骤:

特色学校创建时间20xx年3月——20xx年12月,实验研究程序和进度如下:

1、准备阶段(3月)

(1)开展前期调研,确定学校体、艺特色项目。

(2)建立学生体、艺特色档案,落实参与教师。

(3)制定实施方案,进行人员分工,落实研究任务。

(4)开展创建宣传,学习相关理论,奠定研究基矗

(5)成立体育舞蹈研究小组,创编书法健身舞。

2、实施阶段(4月—— 11月)

(1)制定阶段性实施计划,落实特色创建各个环节。

(2)构建体、艺校本课程体系。

(3)广泛开展各种形式多样的体育、艺术教育活动。

(4)落实体育大课间,推广、普及书法健身舞,形成学校特色项目。

(5)创建良好的育人环境。优化体育、艺术教育与课堂教学、课外活动、校外活动的整合。

(6)实验教师撰写心得、体会、总结。

3、总结阶段(12月)

(1)汇总整理各阶段的成果资料,进行体育、艺术性教育成果总结汇报活动。

(2)撰写特色学校创建的总结报告。

(3)申报艺术教育特色学校,准备相关材料。

七、工作措施:

(一)、实施三项措施。

1、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学校要高度重视创建工作,切实加强领导,把创建体育、艺术特色学校活动作为推进素质教育,创建校园文化,全面建设学校体育、艺术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来抓。要将创建活动纳入学校管理之中,把活动开展情况作为评选先进班级的参考内容。要通过开展创建活动,全面开创学校有特色、学生有特长、竞赛有成绩、社会有影响的学校体育、艺术工作新局面。学校教导处处负责牵头、组织、落实创建活动;将特色项目纳入常规教学计划和管理中;体育组、艺术组教师要各负其职,认真开展特色项目的训练与辅导;后勤处要尽力做好服务工作,确保创建活动的顺利实施。

2、强化教师培训。

组织青年教师认真学习创建实施方案以及有关教育理论,加强对教师队伍的培训和提高,根据实验工作的需要,适时聘请专家对教师进行培训和指导,组织教师到外地学习、参观、了解实验信息,掌握研究动态。积极为特色教师创设施展特长的平台;健全机构,形成艺术教育科研网络;外聘内兼,壮大艺术教育队伍。经过几年的努力,形成一支由具有较高专业水平的体育、艺术教育骨干、多名兼职体育、艺术教师组成的艺术教育师资队伍。

3、完善设施设备。

完善的设施、充足的器材是实现学校体育、艺术目标的物质基础,也是创办体育、艺术特色学校的基本保证。充分利用和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依托教育现代化建设,学校投入资金,增购设备。学校要不断改善场地和设施,添置配备必要的器材,保证创建活动的正常开展。同时,制定好艺术教育场地、器材、设备的使用管理制度,做到借还登记,精心使用,严格管理。

(二)、夯实三种途径。

1、开设校本课程,实施普及推广。

按照国家标准,开足开齐体育与艺术类课程。在完成教育部安排的教学内容的同时,将学校特色项目纳入到课堂教学中。同时,开发校本课程,在原有书法校本课程基础上,充分挖掘并发挥学校体、艺教育优势,积极开发体育、艺术校本必修课程课程、选修课程,做到专时专用,讲究实效。

另外,注重把审美教育渗透于其它各学科教学之中,利用大课间普及、推广武术操等团体舞蹈。鼓励学生人人参与,引导学生开展互帮互学,相互合作,相互促进,共同提高,共同发展。坚持面向全体,兼顾个体差异,分层分类辅导,力求学生人人会做简单的运动项目动作,人人具备所选项目的简单技能,让每个学生都有所发展,在活动中充满快乐。

2、开展丰富活动,搭建展示平台。

发展校园文化,活跃校园生活,为学生搭建施展艺术才华的舞台,使艺术苗子脱颖而出构筑平台。坚持每学期举办一次书画艺术节、开展体育的每月一赛,为学生施展其艺术才华提供舞台;通过书法、绘画作品展示展览、体育舞蹈表演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全面参与,引领学生边学边练,以练促赛,以赛促练。通过体育游戏、竞赛,发展学生的综合身体素质,培养学生审美和创新能力。

3、建立体、艺社团,培养体艺特长生。

第5篇:学校体育特色课程范文

加强特色学校建设,是加强学校内涵建设的必然要求,是提升学校品位,加大学校社会影响力,提高学校知名度的重要举措。学校的发展必须加强文化内涵的支撑,才能“为有源头活水来”,才能办出有生命力、感召力、影响力的特色学校。因此,开发基于本校特点的特色项目对于学校的整体改革与发展就有着深远的意义,使学校真正成为有品位的学园,提高学校的文化积淀和办学效益,提升师生的生命价值,最终建设富有品牌效应的学校,是教育者的崇高使命。武术是一项具有浓厚中华民族文化特色和较高社会价值的体育项目,是中国的传统文化、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五千多年历史传承下来的瑰宝之一,深受广大人民的喜爱,且它不受场地、气候和身体条件等客观因素的限制。同时,武术作为中国传统的体育项目,在高中阶段的学生中广泛开展,不仅能带动青少年学生积极参加体育活动,培养青少年学生的体育兴趣爱好和养成终身体育锻炼习惯,而且还能有效提高学校体育特色化的影响力,有利于打造属于我校的“一校一品”体育特色项目。目前,乌海市中小学中并没有以武术为特色体育课程的学校,在我校开展武术进课堂有利于我校在乌海市范围内打造独一无二的体育特色品牌,树立“一校一品”的良好形象。

二、实施办法:

(一)实施对象

本方案的最终实施对象为全校学生,但是前期只在个别班级开展武术课的教学,争取建立1个或几个武术示范班,然后参照武术示范班,在全校推广普及武术运动。

(二)实施步骤

1、学校制定武术进校园实施办法。

2、在高一和高二年级建立1个或者几个武术示范班。

3、武术示范班的学习内容从简单的基础的五步拳、少年拳开始,最后进行棍术的学习和练习。

4、参照武术示范班在全校推广普及武术运动。

三、实施的保障

(一)师资支持:我校目前有武术专项体育教师两名,可先从这两名教师所带班级开始实施;我校现有体育教师在大学期间都学习过武术课程,后期开展教学活动游刃有余。

(二)学校支持:实施过程中需要学校购买少量的武术器械,主要是购买一定数量的长棍,但是价钱并不高,学校负担不重。

(三)理论支持:市教研室教研员老师,将会为我校武术进课堂的实施提供理论指导和帮助。

四、预期结果:

(一)形成我校的“一校一品”武术特色体育课程,打造乌海市首个以武术为特色体育课程的高中学校。

(二)形成较为规范、完整的“一校一品”体育特色课程实施办法和方案,为以后开展其他项目提供理论支持。

第6篇:学校体育特色课程范文

【论文摘 要】 高中体育教学模块设置的原则主要包括,以学生为主体、整合教师的优势、弘扬学校体育特色、因地制宜与扬长避短的原则。阐述了五种模块设置的模式,即标准模块组合模式、重视基础要求的模式、重视学校特色的模式、多元结构的模式、复式教学的结构模式。

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既是学习领域又是科目,而模块则是构成科目的基本单位,是科目开发的主要平台和学生学习内容的主要载体,模块教学就是按照以模块为核心的课程结构来组织与实施的。那么,高中体育教学模块设置应遵循哪些原则和采取哪些模式呢?就此谈谈看法。

1模块设置原则

1.1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运动项目和模块内容的设置,应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课程理念和以健康第一为主要目标的课程价值,要充分考虑到学生发展的需求,同时要注意是否符合学生的年龄、生长发育的特点,学生的身体素质和接受能力情况等因素。

1.2整合教师优势的原则。课改的关键是教师,项目和模块内容的设置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专业优势,要在教研组内通过整合教师的专业优势,挖掘教师的潜能。例如,学校体育教师中篮球专业的较多,在选项教学时就可多设置篮球项目班,其它项目以此类推。另外应注意老教师与青年教师的搭配,男、女教师的搭配等。

1.3弘扬学校体育特色的原则。学校体育特色,是多年来学校体育特长和体育文化的积淀,继承和发扬这一特色,反映了广大师生的意愿。将学校体育传统项目或特色项目引进体育课程,有利于普及与提高相结合,有利于弘扬校园文化,有利于培养学生集体主义精神和集体荣誉感。

1.4因地制宜、扬长避短的原则。体育教学与地域环境、学生来源、师资力量、气候生态、场地设施等因素都密切相关,项目和模块内容的设置应充分考虑到这些教学条件,倘若学校缺少某些项目的师资或场地设施,就无法开展这个项目的教学内容。要因地制宜、扬长避短,积极创造条件,努力实现综合效能的最优化。

2模块设置模式

2.1标准模块组合模式。按照《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提出的田径类运动和健康教育专题类,二个必修系列和六个运动系列中适合本校学生需求与学校可以开展的某些项目,作为课程内容,设置模块教学。

2.2重视基础要求的模式。将田径类项目和体操类项目合并为“基础运动类”项目,作为学生的必修系列,并由此构建两个基础运动类必修必学模块,为2个学分,这样做的好处是有利于强化学生基本体能的发展,可以大面积地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

2.3重视学校特色的模式。学校将有深厚群众基础并已形成传统的体育特色项目,作为学生的必修内容。我们可以将这些项目称为“校定必学项目”,通常为1学分,这样做的好处是将学校传统体育项目的普及与提高相结合起来,有利于培养一批进入学校传统项目运动队的后备力量。

2.4多元结构的模式。针对来自不同学校的高一新生,在体育能力、锻炼习惯和学习基础上的差异,在高一时不马上打破行政班界限进行选项教学,而是着重打好基础,进行多元目标的学习,即以行政班的教学组织形式进行水平五必修必学(田径)和基础(体操)、通识(学校选项教学将开设项目的常识性内容)的学习,教师按模块内容走班上课。高二年级为指导性自主选项学习,高三年级为自主性选项学习(1~2项)。这样,学生通过三年的学习,能够较好地全面达成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各项目标,从量变到质变地储备一定的运动技能,为培养终身体育的习惯和能力打好基础。

2.5复式教学的结构模式。有的学校因受条件设施的不足和师生人数较少等因素的限制,不能根据学生的选项而打破行政班、重建教学班,为解决这一困难,可采用对行政班多数学生所选的两个项目必修必学模块,选择复式教学的方式进行教学。

总之,模块教学是高中课改的一大特色,如果没有模块及其真正运作,课程改革的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等就难以得到具体落实。我们在进行项目和模块内容的设置时,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才能有利于体育与健康课程建设的可持续性发展。同时,应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来选择模块教学的模式,积极、有序地开展选项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体育爱好与特长,让学生养成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廖文忠.高中选项教学[J].教师教研.2008(5)

第7篇:学校体育特色课程范文

1.按照专业类别进行课程编排和班级设置

课程编排和编辑设置对于中职学校的体育课程编排来说也是一门学问。笔者对中职学校的体育课程设置出现的问题进行了一定的分析,并提出打乱班级和专业的课程设置并不适合中职学校的体育教学。中职学校的学生进入学校学习,其学习的内容和就业方向的指向性都非常强,其教育内容以实践动手能力培养为主,以理论为辅,对于有些专业来说,体育课程中的一些项目就是其今后工作中所需要的技能,或者会成为其更好地进行工作的基础。

不同专业的学生对于体育课程的需求是不同的,比如酒店专业的学生可能以女性为主,工作上对于自身气质和形体的要求都比较高,因而其体育课程的内容设置也应当与其职业特点相契合,就不宜将班级学生分离开来进行授课,也不宜让其他专业学生参与到其体育课中来,应当将该专业的同学独立出来进行课程编排。同理,一些职业特点鲜明的中职专业,如护理专业、幼儿教育专业就应该从混杂的体育课程班级设置中脱离出来,以专业为单位进行体育课程的学习,从而使得体育课程的授课更加具有系统性和科学性。因而,学校在教学的安排上,需要打破以往“大锅饭”的编排形式,尽量按照专业来安排课表,组织同专业、相近专业或者有共同教学目标的专业的同学一起上课,才能够形成专业性体育学习的场域,为中职学生进行系统的、职业化的体育课程学习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

2.针对专业特色与职业特色规划课程内容

如果说按照专业特色来编排课程、设置班级是打造中职学校体育教学职业特色的基础和保障的话,那么进行课程内容的规划就是体育课程向职业化贴近的关键。目前,中职学校一些体育课程的开设对于一些专业的职业发展来说并没有重大意义,而这些专业学生对于体育技能的需求又无法在体育课上满足,因而,对课程内容进行规划、拓展休闲体育项目成为了目前中职学校体育课程亟待解决的问题。

中国有句俗语叫做“对症下药”,诚然,对于体育课程内容的规划来说,要根据专业的职业特色“下对药”、“下好药”,才能使中职学生在体育课程上学习的内容学以致用,在工作中受益。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对本中职学校的各专业情况、职业特色摸底,做到心中有数,对于其职业前景要有恰当地分析,从而梳理出整个中职学校各个专业具有职业特色的体育教学内容具体是哪几项,为不同的专业设计不同的“体育课套餐”;其次,在科学分班的基础上,学校要切实展开各个专业相对应的体育课程的教学,并且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学生的反馈,以及时对教学工作进行调整,不断提高体育课的实用性,拓宽课程内容,在兼顾经济类体育项目的同时,尽量拓展休闲类体育项目,以契合学生的职业特色;最后,教师和体育教学组需要针对不同的课程内容提出不同的考量体系,以保证学生真的能够在职业化体育的引导下学到东西,并且能够学以致用。总的看来,这一系列活动是复杂而严密的,需要中职学校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来开展,然而这种对于体育课程的“较真”,一定能让中职学校的同学在以后的工作中收获得更多。

二、中职体育教学方式要符合中职学生的认知规律

1.开展情景式教学,让学生在模仿中体验和创新中职学生具有很强的好奇心以及相当程度的模仿能力。教师在中职体育教学中要遵循中职学生的认知和情感规律,进行生动丰富的教学,迎合中职学生的身心需求。因此,在体育课堂上,教师要精心设计教学内容,运用科学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模式,使体育课堂成为学生学习的乐园。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利用游戏提高学生的兴趣。如,把障碍接力赛改编成八路送情报;在进行篮球练习时,采用多媒体播放NBA精彩片段,激发学生的兴趣。尝试情景教学,让学生自编游戏内容,可以使学生在欢快的气氛中掌握运动技能,逐渐养成终身参加体育锻炼的习惯,达到培养兴趣,培养能力和开拓创造力的目的。

第8篇:学校体育特色课程范文

[关键词]校本课程开发 学校 体育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2)01-0246-01

一、我国校本课程开发理论研究的现状

在我国,校本课程开发起步相对较晚,还处于尚未成熟的阶段。近些年来,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和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特别是2001年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提出的“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体制”,更是为校本课程开发提供了政策上的保证,人们开始对以校为本的学校、教师发展策略等各个方面给予极大的关注,使校本课程开发成为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的研究热点之一。

二、国内对体育校本课程开发方面的研究动态

(一)对体育校本课程开发与体育教师发展方面的研究。杨洪辉等认为体育教师队伍素质与课程开发的要求有一定的差距,必须加强体育教师的职后教育和校本培训,不断提高科研能力,提倡共同合作,积极参与课程开发。刘彤,郑伟认为体育校本课程开发中部分教师积极性不高,甚至出现规避现象,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教师在体育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激励教师机制及应对的策略。

(二)对体育校本课程开发过程方面的研究。杨占明提出体育校本课程开发过程的五个环节,并就各个环节进行了深入探究,提出了科学的体育校本课程开发方案。章扬安提出江苏工业园区星海学校游泳课程的开发经历了可行性评估、确定目标与计划、组织与实施、评价与完善等步骤,说明体育校本课程开发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要注意坚持科学性、可能性、实效性,并体现出开发的阶段性特征。

(三)对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理论方面的研究。董翠香(2006)对三级课程管理模式进行深刻的剖析,从纵向和横向上分析三者之间的关系,对校本课程理论的发展演变过程进行阐述。楼兰萍认为,体育校本课程开发是学校在国家课程标准指导下,根据各学校自我设计个性化课程的过程,它将有助于学校更好地实现体育课程目标,形成办学特色。

(四)对地域性体育校本课程开发方面的研究。任涵等(2005)提出在体育健身方面,少数民族有很大的地方特色和优势,其特色如果能与校本结合,会使学生健身锻炼的方法更有特色。王小垒等总结出江、浙、沪三地区部分高校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成效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发展策略,以期为促进长三角地区的教育合作以及为高校体育校本课程开发提供参考。

(五)对体育校本课程资源开发方面的研究。王兴波认为当前应从学生个性发展出发,寻找渠道,从教学中、从学校周边环境中、从信息资源的收集和处理中获得新的课程资源。吉建秋从课程资源的类型和内涵出发,划分校本课程资源的存在形式,使体育课程资源中的显性资源明确地呈现了出来,严格按照体育课程资源开发的方法提出了我国体育课资源开发的实施策略。

三、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研究的主要特点

(一)从研究整体看:对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研究很大程度上还局限在微观探索,从而缺少宏观的整体把握。

(二)从研究内容看:研究的侧重点集中在对校本课程开发必要性的论证和阐述,而对我国实施校本课程开发研究中所遇到的现实性问题给予的重视相对不够。

(三)从研究方法看:目前我国对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理论方面的研究较多,但具有特色性“校本”色彩的实证性研究相对较少。

四、体育校本课程研究的展望

(一)教育理论是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研究的基石。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研究纵深发展,不能仅仅满足于表面的热闹和浅层次的阐述,最为根本的任务是在深入研究基础上做更深层次的理论概括,夯实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基础建设”。

(二)学校是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研究的基点。众所周知,不同区域或学校的条件千差万别,这正决定我国体育校本课程开发所必然具有民族差异、文化差异、地域差异。我们应该以学校为研究的基点,深刻地认识到每所学校自身的情况,结合优势和特点形成具有本校特色的校本课。

(三)教师是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研究的生命力。作为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研究生命力的体育教师,应积极理性地投入到体育教学活动中,推动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稳步前进。体育教师面对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应主动地认识到角色的变化。

(四)多方位合作是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研究的突破点。合作是指个人之间和群体之间为达到共同目标,彼此配合协作的行为或活动。校本课程开发不仅仅是学校内部的事务,它更应该是全社会都参与的事,我们要努力加强体育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全社会的交流与合作,运用团队的方式、集体的力量开发校本课程。

【参考文献】

[1]杨洪辉.影响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的教师因素分析[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3,12.

[2]杨占明.体育校本课程开发研究[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6,9.

[3]章扬安.体育校本课程开发初探[J].中小学教材教学,2004年,第32期.

第9篇:学校体育特色课程范文

【关 键 词】高校体育 民族体育 课程内容 资源开发

云南省地处我国西南边陲,特有中国的26个少数民族,作为一个多民族省份,平均每三个人当中就有一个少数民族。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由于迁徙、移民、战争、戌边等原因,逐步形成了独具风格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挖掘课内外资源和潜能培育大学公共体育的特色课程,深化大学公共体育教学改革坚持科学发展观,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突出个体长期的健康需求,为高校区域体育课程的一体化形成了有效的制度保障。

一、体育课程内容资源的界定

体育课程资源是指有利于体育课程实施与生成的各种因素与条件,广义的课程资源是指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各种因素;狭义的课程资源是指形成课程的直接因素来源。按功能可以分为素材性体育课程资源和条件性体育课程资源两大类。体育课程内容资源是素材性体育课程资源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是指构成体育课程内容要素的来源。从定义上来讲,它是指构成体育课程内容要素的来源,如体育的知识、技能、价值观、情感态度,各种身体练习以及学生的经验等要素的来源。

二、特色课程开发的依据

1.发挥民族地区特色项目优势,弥补高校体育课程不足

随着学校体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云南学校体育课程条件资源结构过于单一、硬件设施无法满足需求和师资力量相对薄弱的弊端逐渐显露出来,使许多深受学生喜爱的现代体育项目很难开展,无法满足广大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多元化要求。云南地处我国西南边陲,是一个特殊的多民族省份,高校中少数民族学生占有相当的比例,开展民族传统体育活动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具有良好的群众基础。同时,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以其特有的健身性、娱乐性、趣味性为高校学生体育教学、课外锻炼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内容,弥补了现代体育课程资源的不足。

2.丰富课程内容,弘扬民族文化

开发特色化的高校体育课程,体现了西部高校体育课程文化资源的价值,对于继承和弘扬西部优秀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无疑具有深远的历史和现实意义。同时,改造后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可以改变传统的高校体育教学大纲教材陈旧、教学形式单调的现状,丰富高校体育课程的内涵,体现高校体育的特色和地域特点。公共体育教学改革紧扣课程的主要目标,把“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作为确定教学内容的基本出发点,同时重视体育教学内容的文化含量。以体育为载体,把文化的传播贯穿到体育教学的全过程,将学生的体育学习和锻炼与大学体育文化建设有结合,遵循大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兴趣爱好,促进终身体育意识和习惯的形成。

3.符合学生需求,促进终身体育形成

随着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强力推进,作为课程改革的重要支持系统,课程资源开发问题日益引起人们关注。开发体育课程资源成为体育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事宜,体育课程内容资源开发又是体育课程资源开发的核心。体育课程内容资源开发的具体目标是:满足学生体育需要,促进学生发展;提高体育教师开发体育课程内容资源的认识和能力;丰富体育课程内容体系;形成学校体育课程特色,提高新体育课程标准的适切性等。将学生的生活经验作为体育课程内容资源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从理论上拓宽了课程资源的内涵,突出了学生作为学习者的主体地位,而且还有利于实现课程内容与学生社会生活和现实生活经验联系的课程理念。

三、体育课程内容资源开发原则

1.选择性与实效性相结合

根据云南的教师和学生的特点、地域、气候和学校场馆设施等不同情况确定体育教学项目和内容,选择适合于在学校和学生中开展,喜闻乐见,且学生喜爱的民族的传统体育项目。充分考虑体育教学内容对促进学生体质与健康发展的实效性,在体育教学中培养学生体育参与意识和自主锻炼的能力。体育课程的目标的实现,是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其学习内容不是以知识的递进为逻辑,而是依托运动项目技能的学习和练习。

2.文化的保留与传承

云南作为西部地区一个多民族的省份,民族、民间、民俗文化多姿多彩,各民族的传统体育作为各种不同的文化现象,蕴含着丰富的体育文化资源。充分地说明了每一个民族、每一个种族的文化都有其发展的历史,每个文化的独特之处都不会完全相同,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尊严和价值观,各民族没有优劣、高低之分。云南各民族所创造的绚丽多姿的体育形式,蕴涵着对生命价值的追求,民族情感的强化,民族向心力的凝聚,在国家的现代化建设和全民健身活动以及全面提高民族整体素质中发挥着积极作用。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文化的变异总是“该来的终究会来,该走的一定会走”,任何人为的因素都不可能阻挡其停滞不前。开发利用具有特殊意义的民族体育文化资源,不仅是民族文化的延续,而且是民族体育文化资源的再生产它对繁荣西部民族体育文化。

四、云南省高校特色体育课程内容资源开发基本思路

云南省从建设旅游文化大省的总目标以及国家西部开发的总体战略出发,充分发挥其载体作用,使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通过这一途径得到保护、传承和发展,鼓励、支持有条件的学校将民族传统体育作更深入的整理、改进和创新,让这些新的文化知识在学校体育教学中发挥其应有作用的同时也得到新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