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体育教学反思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策略”是对实际生活中出现的问题寻找应对的方法、策略,但是策略不等于方法。在参考大量文献中,我发现许多学者将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相混淆,其中华东师范大学季浏学者就对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进行了区分,揭示了教学策略的本质教学与反思。他指出“现代教学策略关注的是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思维变化过程,强调课的结构的完整性与呼应性,整个教学活动的设计师连贯的、递进的。同时现代教学策略关注个体的进步,期望在个体差异的基础上能够各自获得成功”。下面对混淆定义进一步整合梳理:
1.1教学策略、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关系
大部分文章出现的问题就是将这三者的定义杂揉到一起,交叉使用。教学方法是在教学过程中,为了完成教学目标,对学生的教与学采用的方式与手段。例如:讲解、示范、情景教学、重复练习等等。教学模式是一种比较固定的教学形式,亦或包括教学整个教学过程,亦或某一教学环节。这是一种固定、高效且适合多种教学的范式。如:“快乐教学”模式;而教学策略属于两者之间的中位概念。教学策略是实施教学过程的教学思想、方法模式、技术手段这三方面动因的简单集成,是教学思维对其三方面动因的进行思维策略加工而形成的方法模式。教学策略是为实现某一教学目标而制定的、付诸于教学过程实施的整体方案,它包括合理组织教学过程,选择具体的教学方和材料,制定教师与学生所遵守的教学行为程序因此,合理辨析三者定义,将更有利深人研究。这三个概念的关系是教学模式包括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教学策略是对教学方法的具体体现,教学方法又服务于教学策略
I.2教学策略、教学设计、教学观念的关系
有学者指出教学策略无非是教学思想的集成,观念和技巧的关系应该是绝对的统一,教学观念支配和决定着教学技巧,教学技巧则从属于一定的教学观念和教学目的。教学观念是教学引导者的思想呈现,包括的范围也比较广泛。包括技术风格、知识呈现、思维方法等等。教学设计是在上课前对教学流程的计划管理。包括教学思想、教学目标、教学准备材料、教学方法等教学过程的前期呈现。而教学策略包括教学观念,两者都具有可操作性,也都是对教学行为的顺利实施添加的一味重要作料,但是教学策略更多讲究行动上的教学,而教学观念则讲究思想上的深化
经历史研究证明,教学策略的反思视角并不明朗,主要出现的问题有两个。第一,教学策略将教与学联系在一起,认为两者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绝对的统一,往往在具体研究教学策略的过程中对二者定义不加区分。第二,教学策略在研究中偏向教的策略方法,往往不注重学生学的策略,导致教学失去主心骨。教学策略本没好坏之分,但如若不能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结果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的好坏。因此对教学策略的反思显得尤为重要
2.1国外体育教学策略研究
体育教学策略的反思在国外研究相对成熟一些。最具代表性的是史密斯的教学策略研究,他开启体育教学策略研究新起点,为课堂管理和教学提出高效的时间策略。还有G3g0的“教师七要”,对教师做出具体规范。之后J.S.Kounin对课堂教学策略进行反思,提出防范式课堂管理策略,主要包括留有余地的教学计划,关注学生的集体活动形式。后期Brophy又对防范式课堂管理策略做出合理补充,充分将学生自尊心放在首位,建议教师了解学情和学生爱好,讲究学生和老师的学习,避免使用命令式语言。R.Johnson提出教师和同伴、同伴与同伴的合作关系。他指出根据教学形式的不同可以激发学生兴趣、促进问题的解决。特别指出的是R.M.加涅的研究指出,“我们第一要指出教师如何改进自己的教学,第二要指出学生如何改进自己的学习。”这也对教学策略的反思进行了细致的问答。他主要从教学管理策略和指导策略上进行分析,得出课堂教学的理想效果是对教学引导全体学生达到最优
2.2国内体育教学策略反思研究
中国关于体育教学策略反思研究还是比较少的,主要是针对新课改下的体育教学情况下的反思,这给我国教育制度的改革树立了根基。从表I可以看出教学目标是否达成位居反思第一位,而教学策略是否得当仅占了第七位。这说明教学策略在实践反思教学中往往受到忽视。再加上新教师近年来的扩招,教学策略的反思仍停滞不前。我国关于教学策略出现系统研究是在20世纪90年代开始的。比较有代表性的是皮连生的指导性和发现性教学策略。随着教学问题的出现,教师水平及能力的高低,教学结构化的不良领域已经有“赤子”苗头。这也是教学反思研究难点所在,教学策略的提取不是简单知识的提取,而是将所有知识依据具体问题进行合理运用,特别强调结合实践进行教学。针对突发状况也是考虑到老师的反应能力和应对措施。有研究指出,教学策略的不同会直接影响教学质量的好坏,最终影响学生学习策略的获得和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形成。
3.问题讨论
3.1体育教学策略的研究反思力度不高
通过查阅大量文献,体育教学策略反思角度比较广泛,设计教学目标、教学技术、学生主动性、教学评价等等,但是体育教学策略反思研究数量少之又少,且不成体系。这就大大限制了体育教学反思的关注度,影响实践教学效果
3.2大量新手教师的渗人,教学策略反思力不从心
新手教师可以说是一种财富,不仅体现了时代精神,也大大满足了新时代儿童的发展思维。但同样从教学水平上看,很多新手教师由于缺乏经验,往往将反思的视角定位在教学技能和教学效果上,忽略了教学策略的反思。从而使教学策略反思力不从心
3.3教学策略反思界限不清晰,易误导教师的实践教学
在查阅大量文献的同时,我发现教学策略定义不清晰,这也导致了教学策略反思混乱,反思水平较低,难以抓住教学策略本质。因此在教学策略反思中易误导教学实践或者反思角度出现问题
3.4教学策略反思与社会新兴领域脱节
随着科技发展,教学水平不断提高,教学策略也在不断更新,但是从实践情况来看,教学策略反思被忽视的现象屡屡出现。这种反思视角已经严重与新兴社会脱节,不利于国家在体育教育上的长久发展
教学反思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所涉及的教学策略、教学流程和教学反馈进行自我考察、思索和修正。新课改要求把体育生活化,便于学生接受,不要让体育课变的枯燥、乏味。就须尽快地适应新课程改革的教育观念、教育方式和教学行为。
一、推动新课程的顺利实施
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在原有的课程基础上,在教材编写、课程设置、教学目标、教学结果、教学对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教学评价等方面给教师更大的发挥空间,更加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注重科学探究的方法,因此在教学中存在着很多不确定性。面对扑面而来的种种变化。教师最困难的一点就是如何同习惯化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模式做斗争。这就需要教师积极参与到新课改中去。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不断对自己的教学过程进行反思。对积累的经验进行总结,这是教师角色适应与发展的必要条件。新课程改革的主体是教师,改革的成败在教师,教师是把理想课程转变成现实课程的载体。只有通过增强教师的反思意识和反思能力,才能促使其以新的课程理念为指导。积极审视、质疑、研究和改进自身的教育教学实践从而积极推进国家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
二、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传统的体育教学中以教师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学生只能是接受性的学习,学生学无兴趣。新课程以“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为最宗旨,要求教师把学生看成学生的主体,学习的主人,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将学生的全面发展放在首要位置。如,首先,根据学生体能和技能的个体差异,确定教学目标、安排教学内容,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其次,关注学生的需求,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学习的兴趣,让学生自主的学习并享受学习乐趣的同时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利用体育教学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及社会适应能力,注重对学生道德品质的培养,从而增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引导学生在活动中要相互帮助。协作,团结一心,才能完成目标。学会面对困难时要有积极克服、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让学生的身体素质、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等全面发展。
三、运用各种教法,学生兴趣的激发
新课程的体育教学方法层出不穷,有情景教学法、游戏竞赛法、动机迁移法、创造思维法、兴趣教学法等,从而改变单一的传授式教学方法,在教学实践中灵活运用各种教法和学法。例如,《跳远》一课,过去一般采用传授式教学和学生反复练习来完成教学任务。而我在教法上改用激趣法和鼓励法进行教学尝试,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课前,激发学生模仿青蛙、袋鼠、兔子等动物跳,比一比用哪一种方法跳的远谁学得远,让学生自由组合练习。然后在创设的情景中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讲解,设定场景来吸引学生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耕地”、“丰收”“打谷”等。使学生对田间劳动中的动作产生丰富想象从而间接引起对劳动的兴趣。运用“耕地”、“丰收”“打谷”来进行游戏与竞赛活动,学生情绪特别高涨,竞争特别激烈,使活动结束后让学生还意犹未尽,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提高了学生的锻炼意识,使学生在体育活动中体验运动的乐趣和成功的快乐。
关键词:高中体育 现状 反思 问题 办法
1 引言
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标准)指出“运动参与是学生增强体能、发展运动技能、改善健康状况、形成良好生活方式的重要途径。因此,应十分重视促进高中学生自觉参与体育活动,掌握和应用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提高自主学习和锻炼的能力,形成坚持体育锻炼的习惯,增强终身体育和保持健康的意识。”高中阶段,体育健康是必修学分中占据比例最大的课程,这种改革变化是我国体育课程教育借鉴学习发达国家的基础进行的,同时也表明了国家对学生身体健康方面的锻炼和重视。
2 体育教学现状
标准附录部分对什么是体育做了解释:“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指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结合日光、空气、水等自然因素和卫生措施,达到增强体能、增进健康、丰富社会文化娱乐生活为目的的一种社会活动。二是指在学校教育环境中,知道学生学习和掌握替与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使他们形成体育锻炼意识,提高体育活动能力,增进健康的教育活动。”我国高中阶段的体育课程已在很大程度上进行了改革,但是在体育教学课堂中,教师仍将教学重心放在几个较为老套的运动课程上,缺乏体育知识和相关心理知识的教授等。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体育教学课堂有效性较低
标准指出“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在继承优良传统的基础上,大胆改革,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体现课程的时代性。”实际中,一节体育课往往是学生自由活动时间占据多数。例如,一节训练短跑的课,体育教师往往会在学生简单做完热身运动后将给学生示范一下如何起跑,跑的过程中要注意什么;之后会花上几分钟时间让全班学生分组练习一次,剩下的时间教师都全交由学生来支配。教师会选择在远离学生的地方进行自己的活动,而大多数学生则会选择几人一组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这样的课堂教学有效性非常低下,无法达到应有的教学目的和效果。
2.2 教师资源缺乏
高中阶段的体育课一般是一个老师同时教授好几个年级,这就造成了高素质体育教师资源严重不足。除了授课之外,体育教师还要负责其他活动,如课间操、体育器材的管理等,给他们带来了许多压力。
2.3 学校重视不够
高中阶段,学校重点抓学生的文化课,学校对体育课不够重视,课改之前学校安排课时仅为一节,课改后增加至两节。除此之外,体育教师的福利待遇同其他学科教师相比有一定差距,从而造成体育教师对于教学没有积极性。
2.4 相关体育设备不完善
标准中指出,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和爱好加大运动技能学习的自主选择性”。实际上,学多学校在体育设备上并不够完善。有些学校的体育器材较少,课上一般是几个人一起轮流使用一个器材,这就限制了学生的锻炼时间;有的则是没有标准的操场,学生只能在水泥地或者黄土地上接受训练,这就容易造成学生受伤。
3 体育教学反思
以上现状的存在对体育教学课堂有效性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课堂教学效率低下直接影响到学生对于教学内容的掌握情况。根据笔者多年一线教师的经验总结,认为要提升体育课堂的教学有效性,改变现有状况,可以从一下几方面来实施。
3.1 提高课堂有效性
仅通过单纯的讲解和示范很难提高学生对体育内容的兴趣,教师可以增加教学技巧,如通过相关的视频画面来分步骤的给学生讲解。理论上的掌握可以减少实际训练中的时间和可能出现的差错。
3.2 提高学校重视程度
《标准》指出,体育课“是高中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人才不可缺少的重要途径。”高中阶段学生学习任务比较繁忙,大多数学生会选择牺牲锻炼的时间来学习文化科目,而学校也多强调文化课的检测效果,注重学生的升学率。学校对体育健康课的忽视,也使学生的身体素质有所下降。实际上,一个人只有有了健康的体魄,做事情才能容易成功。学校一般安排一周两节体育课,笔者认为,课时安排增改增加
三节。给学生充分的运动、释放的空间,才能有精力去学好文化课。
3.3 教师资源的综合提升
高中体育教师中不乏精英人才,但呈现出非全面的知识结构。每一教师都有自己精通的领域,如有的精通篮球、有的精通排球等。教师的职业道德、教学能力和教育科研能力三方面都是考察体育教师专业素质的标准。
3.4 以学生为中心
高中体育课堂要做到以学生为中心,“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起”是新课程标准的核心理念。《标准》认为“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教学中,教师应转变角色,摒弃“以教师为中心” 的观念,努力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以教促学、互教互学、相互尊重、相互补充,与学生一起加强对体育与健康课程的理解,共同创设和谐、民主的教学环境。”
4 结语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青少年的全面健康发展需要身体与心理的和谐。高中阶段学业压力较大,适当的体育锻炼能有效缓解学生的压力,体育课堂的有效利用是学生学习相关体育知识,缓解压力的重要途径。体育课的重要性需要我们大家的正确认识和对待。
参考文献
【关键词】体育教学师生关系反思
作为一名体育教师,你想过吗?师生关系对你授课影响很大。因为体育教学是以实践课为主的一门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一起练习共同分享胜利。在此过程中建立起的师生关系是其它学科无法比拟的,同时也要注意处理好这种关系,否则也会影响教学。
一、正确认识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学习主体作用是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前提。
在教学过程中,由于师生所处的位置和起的作用不同,因此,出现一些矛盾是不可避免的,如何处理好这些矛盾,就需要师生双方都自觉的加以调节。做为教育的主导者,教师就应先端正思想,热心的关怀每一个学生,对出现的问题要耐心、合理地处理,不应就形势外在表现加以处理,有时难免主观、片面、不公正,有甚者体罚学生,这样往往会加剧师生间矛盾,而导致教学失败。还有一些体育教师,对待师生之间的矛盾不检讨自己的缺点,而指责学生。这样的教师将失去威信,让学生反感,不会产生好的教学效果。相反,一个善于自省的体育教师,本着严以律己、宽以待人的原则,处理师生关系,就会迎得学生的信赖,学生就会以极大的热情上好每一次课。
“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性和创造性”是新课标的所蕴涵的先进教育理念, 这种理念是对过去体育教学观念的继承与发展、扬弃与创新。新课标下的师生关系是以教师为主导, 以学生为主体的一种辩证统一关系, 夸大教师教的主导作用和夸大学生学的主体作用都是二元分裂的片面认识, 易导致体育教改进入误区, 有损于教学质量的提高。
新课标下教师主导作用表现在:
1.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 多方法、多途径地引导学生多涉猎、广积累、勤练习, 全面提高学生认识能力;
2.创造适宜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确立适当的教学目标, 让每一位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
4.充分考虑安全因素, 营造安全体育学习环境。教师主导作用可以归结为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教学氛围, 引导学生学习主体作用的充分发挥。学生学习主体作用表现在: 在体育学习的过程中,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学习积极主动, 能与教师、学生形成尊重、互信、融洽、和谐的学习氛围。
正确的认识师生关系可以增进理解,而错误的认识往往为师生间的交流设置障碍。因此,体育教师作为主导者,应树立正确的学生观。要给予学生以积极的肯定和公正的评价,以此赢得学生的好感和认可。
二、提高教师素养是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关键因素
教师既是知识技能的传授者, 更是为人处世、协调关系的指导者和示范者, 师生关系是否和谐关键在于教师素养的水平。提高教师素养要求教师要不断努力学习, 提高自己的教学业务能力和教育理念, 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体育教育理念更新变化很快, 由“技术教育观”、“素质教育”、“终身体育”、“健康第一”到“以人为本”的每一次理念更新, 都会推动体育教学深入发展, 体育教学的相关环节也会发生适应性变化, 教师应与时俱进, 学习、理解、领悟、掌握先进教育理念的内涵, 在体育教学中才会处于主动地位, 才能处理好教学系统中最具有能动性的师生关系。
教育关系就是体育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关系,这种关系是以教师的每个示范动作和学生完成每个练习为基础的。这种关系要求体育教师热爱自己的事业,认真备课,尤其认真对待每一个示范动作,每一个正确的示范动作都是教师的无声语言。这每句无声的话语都凝结着体育教师的汗水和辛劳,所以它能够很好的启迪学生的心智,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使学生对教师产生敬佩之情。自觉的接受教师的教诲,积极主动地配合教师上好每节体育课及课外活动。
三、教师要富有博大爱心是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保证
和谐师生关系是一种建立在相互尊重、信任、平等基础上的人际关系。教师应富有博大爱心, 关心、爱护、尊重、信任每一位学生, 承认在人格上师生平等, 在思想感情上对学生能够一视同仁, 对学生采取正确的教育态度, 尊重学生人格, 维护学生自尊心。处理师生关系时教师具有爱心才会不以感情代替理智, 不以个人的好恶代替原则, 能理性处理问题学生的不理智行为。教师富有爱心, 对待后进生才能做到不嫌弃、不排斥、不放任自流, 教师要以同情的态度, 设身处地结合学生所处的客观环境以及内心的想法和感受来帮助问题学生, 并耐心对待后进生的反复, 教育评价以鼓励、表扬等积极性评价为主, 多从正面加以引导。
在师生关系中,情感因素具有重要调节作用。教育之不能没有爱,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一名体育教师应该具有这种爱,而且这种爱应该是广博的。对学生的爱可以产生强烈的心理效应,使学生心情舒畅,积极主动,自觉自愿地接受教师的教育,课堂上听从命令,服从指挥,态度认真,练习时不怕累和苦,对教师充分信任和尊重,自觉的参加体育锻炼,从而形成最佳的教育情境。
【关键词】小学; 体育教学; 教学方法; 教学手段
学校体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学校体育工作,摆正学校体育工作在学校教育中的位置,是素质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小学体育又是学生奠定终身体育的基础阶段,因此在实现“终身教育”,提高国民体质的过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学校体育的主要任务是增强学生体质,养成良好的生活锻炼习惯,培养学生良好的人际交往和社会适应能力。为了有效地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其身体及其机能的正常发展,小学体育教师应了解儿童少年的心理、生理特点,掌握儿童少年生长发育的一般规律,以实现体育教学的科学化。
一、小学体育教学方法要儿童化、游戏化和兴趣化
1.儿童化
儿童化教学就是要针对儿童的年龄特点,根据学习的不同水平阶段,进行体育教学,这样才能更好地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完成体育课的教学任务。儿童是以机械记忆和形象思维为主,教学活动中,应尽量采用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儿童的“本性”往往毫无保留地反映在体育课中,体育教师应懂得儿童的心理特征,按照童心、童愿和童颜组织体育教学,才能防止体育教学的“成人化”。要防止单纯技术传授。有些体育教师把现代竞技运动中的先进技术充实到小学教学中,是一个大胆的尝试,但必须进行科学的分析和研究,看这样做是否有利于增强学生的体质,切勿单纯以技术掌握程度来评定教学的好坏。
2.游戏化
小学体育教学中很好地运用游戏教材,充分发挥游戏教材的教育因素,对完成体育教学任务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游戏具有趣味性和竞争性,对小学生有较大的吸引力,体育游戏是小学生喜爱的体育教材之一。体育教师应适当地采用游戏方法进行教学,在课的开始和结束阶段,采用游戏法对集中学生注意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有利于课的顺利进行。小学阶段儿童的生理、心理特点是兴奋占优势,抑制能力差,注意力不易集中,单调的练习容易产生疲劳,因此,要采用变换游戏方法,加深形象化教学,使每一个游戏都能吸引住学生。通过游戏,提高小学生对体育教学的兴趣,是小学生体育教学中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3.兴趣化
体育教学的兴趣化可以给儿童以情绪的满足,有利于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小学生好动、爱新鲜,厌烦过多的重复练习,因此,教学手段要多样化,才能提高学生的兴趣,推迟疲劳的出现。体育课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往往由于较长时间练习某一个动作而感到枯躁,教师可采用游戏法和比赛法激发学生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此外,还应做到生动形象的讲解和准确的动作示范,教学方法力求多样化、兴趣化,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体育课上得生动活泼。
二、小学体育教学应遵循小学生身体素质发展的特点
身体素质是人体在运动中所表现的各种机能能力,它是衡量体质状况的重要标志。身体素质包括:力量、速度、耐力、灵敏和柔韧等方面。
1.力量素质
力量素质是指肌肉紧张或收缩时所表现的一种能力。儿童少年各年龄阶段都可进行力量练习,但采用的方法和手段要与成人有区别。儿童少年时期,由于肌纤维较细,蛋白质含量较少,中枢神经系统的协调功能还欠完善,肌肉群的活动不协调,加之儿童少年长度的发育领先宽度和体重的发育,所以,力量素质较差。在力量练习中,应采用负荷较轻,动作较快的练习,或中等负荷的练习,适宜做速度性力量练习,以提高神经系统对肌肉运动单位的动员能力,改善肌肉协调工作的能力,避免过重的负荷练习和过长时间的静力紧张练习,以防引起关节损伤,抑制骨骼生长。
2.速度素质
速度素质是人体进行快速运动的能力。儿童少年时期,由于大脑皮质兴奋性和提高过程灵活性高,反应快,所以小学阶段是发展速度素质的良好时期。在体育教学中,可以适当安排一些频率高和反应速度快的教学手段。短跑可以很好地发展速度和速度耐力素质,宜于儿童少年练习,但在具体安排中应科学地控制练习的强度、距离的长短、重复的次数和间隔的时间。另外,在固定跑台上练习跑步时,对技术有一定的要求,应反复强调和重视安全教育。
3.耐力素质
耐力素质是指人体长时间进行肌肉活动的能力,也可看作是抗疲劳的能力。耐力素质在儿童少年身体素质自然发展过程中,是较薄弱的环节。目前我省小学生耐力明显下降,令人十分担忧。体育教师不能不进行耐力练习,但也不要过多地进行耐力练习,耐力练习应作为全面身体素质练习的一个必要方面安排在计划之中,但必须循序渐进,逐渐增加运动距离,适当合理地安排中等强度的耐力练习,并有间歇地逐步延长持续时间,以便发展耐力素质。
4.灵敏素质
灵敏素质是指人体迅速改变、转换动作、变换身体姿势和方向的能力。灵敏与人体对空间定位和对时间感觉的能力有关,也和速度与力量素质的发展有关。灵敏是一种综合素质。在体育教学中,可采用活动性游戏和各种基本体操等方式,以促进灵敏素质的发展。
5.柔韧素质
柔韧素质是指运动时各关节的活动幅度或范围。儿童少年关节的软骨较厚,关节囊和韧带的伸展性大,关节的运动幅度大于成人,所以,在体育教学中,应注意发展柔韧性的练习。年龄越小,柔韧性越好,根据素质发展的这一年龄特征,发展柔韧素质应从小抓起,与此同时,还应注意柔韧性与肌肉力量的相互关系,如年龄小做体操“桥”的能力差,主要原因不是柔韧性差,而是躯干伸肌力量不足所致。
身体素质虽然是通过人体各种基本活动和动作所表现出的力量、速度、耐力、灵敏和柔韧等方面的能力,但也是人体内在综合机能的集中反映,因此,身体素质的状况是衡量小学生体质强弱的一个重要方面。对儿童少年来说,机体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单一的练习会造成机体发展不均衡,体育教师应采用全面发展的身体练习,以利于他们身体各种活动能力和身体素质的发展
【关键词】体验式教学;课堂;体育教学;实践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体验式教学注入了教学新模式,它充分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指导思想,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自主意识,从而提高了课堂的教学质量。传统的教学方法仅仅局限于教师的主导,学生按部就班的进行练习,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课堂气氛也较为沉闷。笔者通过体验式教学在高中排球选修课的实践,得到了一些收获,并对体验式教学模式进行了探索和反思。
一、对“体验式教学”的认识
1.体验式教学的概念
体验式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通过创造实际的或重复经历的情境和机会,呈现或再现、还原教学内容,使学生在亲历的过程中理解并建构知识、发展能力、产生情感、生成意义的教学观和教学形式。
2.对体育课堂中体验式教学的理解
在体育课堂中,教师通过某个动作内容通过情境设置,让学习者充分参与,体验动作,从而获得认知,然后同学间进行相互交流和讨论,发现重难点,再体验,在教师的不断鼓励和引导下,激发学生运动兴趣,活跃学生思维,从而进一步提高实践能力的一种教学模式。体验式教学促进学生自主学生,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尤为重要,教师也由“教”转变为“导”,课堂中体现了学生主体性,
二、对“体验式教学”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的实践反思
排球是高中生较为喜欢的项目,特别是女生,笔者所在的地区排球接触比较多,对排球技术还是有一定的了解,但是层次相差比较大,个别学生错误动作也比较多。如何诱导学生掌握排球传、垫球、发球等技术?采用哪种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排球兴趣,“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笔者通过体验式教学法来进行排球教学,收到的效果极为明显。以下是笔者的实践:
1.创设教学情境
教师创设情境教学,提出教学内容,学生通过一些排球传、垫球的技术图片或者多媒体课件,在头脑中形成动作表象,充分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教师提出问题,学生体验传、垫球动作,并带着问题去思考,传、垫球重点在哪里?难点在哪里?如何才能把球传稳、垫稳等等。带着问题练习,可以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有了兴趣,学生的参与度就高了,课堂气氛也活跃起来啦。
2.构建和谐师生关系
营造一个民主、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是每堂体育课所期望的。而体验式教学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更多的平等交流机会。学生在练习传、垫球过程中,大胆尝试,主动交流,相互学习,让笔者感觉最深的是,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时间多了,练习密度加强了,掌握不了的动作会主动请教,技术比较的同学也会帮助体育“困难户”。课堂气氛感觉特别融洽,教师扮演的角色是引导者,共同参与者,尊重和保护每一个学生,让学生体会运动的乐趣!
3.关注个体差异
排球的水平参差不齐,教师教得最好,也不能全面顾忌每一个学生受益。体验式教学通过学生自己掌控,互帮互助体验动作。在排球体验过程中,笔者发现排球基础差的两个学生在练习传、垫球过程中,兴趣会逐渐减弱,出现消极现象。教师组织学生相互换人,一“好”一“差”搭配。利用骨干力量,帮助一部分学生练习,并不断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让每一个学生体验成功的乐趣。学生在体验过程中,会有失败,但通过同学的互帮互助,会发现自己的很多不足,比传统教学更为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与需求。这也是体验式教学模式的一个闪光点。
4.学生主体地位更为明显
体验式教学与传统教学相比较,学生掌控了更多的练习主动权,自主学习能力得到了更好的发挥。学生通过体验练习,反思,相互讨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对技术动作的学习逐步推进,不仅限于是动作表象,更加提升了内在动作的理解。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成果来指导自己的学练行为,由过去的“教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体现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
5.培养学生善学练、勤反思的意识
体育课堂教学中,发现许多学生对体育的理解仅仅局限于身体练习,忽视了知识的学习和消化,动作内在原理,导致很多动作技术和知识遗忘,违背新课程理念,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就是一句空话。学生只有在体验动作时,去思考分析动作在练习中所呈现问题,采取何种方法解决,才能加深动作重难点的理解,为更好的掌握动作打下基础。体验式教学充分体现了培养学生善学练、勤反思的习惯,进而达到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
6.注重教学评价
完善的教学评价有助于体验式教学的实行。正确评价,适当的表扬,积极鼓励是对学生练习的肯定,它能够激发学生的上进心、自尊心和集体荣誉感。学生之间的评价尺度要把握好,不相互攻击、挑刺,评价要从实际出发,有助于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把握,提高学生自学、自评的能力,增加学生之间的相互交往。
三、实施体验式教学的几点注意事项
1.适用性
体验式教学并不是所有的体育内容都适用,如投掷项目、跨栏、跳跃等技术性强的教学内容,都不太适用体验式教学。从教学对象上来说,体验式教学比较适合对体育技能有一定的认识和基础的学生。
2.时间的把握
体验式教学设计上要注意时间的把握,保证学生有体验、反思、讨论、总结、评价、再练习的时间。以学生体验为主,加强练习密度,提高学习效率。
3.教师积极引导
体验式教学中,教师的主导地位更为明显,与学生的讨论、分析、反思很多,教师要扮演“旁观者”的角色,也要为学生提供一个自主学习与思考、交流的空间和时间,并组织好学生分组,营造和谐的教学氛围。教师的启发和引导会是学生体验中的“一剂良药”,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学生的体育兴趣,提高了课堂的有效性。
综上所述,体验式教学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运动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以教师为导,学生为主,关注个体差异和需求,体现了体育课程的新理念,值得我们体育教育者认真探讨,合理利用。
参考文献:
[1]钱志芳.有体验,更有效:谈体验式教学在高中体育课教学中的应用[J].体育世界:学术版,2012(12)
[2]卢兴永,刘季武.运用体验式教学 提高体育课的有效性[J].体育师友,2011(3)
[3]李建军,现代中国学校体育思想寻踪[J],体育与科学,2002(1)
关键词:初中体育;游戏教学法;组织
一、游戏教学法在体育教学中的优势
在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下,教师过度追求教学进度,课堂教学往往任务繁重、节奏紧凑,导致许多学生反映上体育课纯粹是“体力活”,渐渐失去参加体育锻炼的兴趣,课堂教学效率低下。在新课改的要求下,初中体育教师更加关注学生身体、心理健康与运动过程中的情感体验,游戏教学法的引入有效地解决了这一问题。具体来讲,游戏教学法具有以下优点:(1)深受学生喜爱,符合八年级学生心智特点,贴合学生兴趣爱好,能够有效激发学生参与锻炼的主动性。(2)较之普通体育项目,体育游戏的运动强度更加温和,操作简单,密度更大,有助于增强学生体质。(3)游戏教学法能够与体育竞赛有机结合起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4)主题游戏的运用增加了体育教学的知识性和趣味性,有助于各学科之间的融会贯通,使学生认识到体育课程学习的价值。
二、游戏的选择与组织
使用游戏教学法时,游戏内容和方式的选择不是随机的,而应该以八年级体育课程教学目标为根本依据,紧紧围绕教学任务展开。在具体的课堂教学实践中,导入部分使用游戏教学环节往往效果显著。例如“绑腿走”“贴膏药”等有助于伸展身体肌肉和关节的小游戏,可作为课前预备活动引入到教学中来,为接下来的课堂训练做好准备。为了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应高度重视游戏环节的引导与组织,游戏开始前宣讲游戏规则及注意事项,对游戏过程中的违规现象及时予以指正,端正学生游戏态度,关注学生运动精神。在游戏过程中,要高度重视安全保护措施的相关设置,为课堂游戏教学解决后顾之忧。此外,还应注重游戏设计的技术含量和知识性,符合八年级学生的智力特点。
教师通过设计一些具有一定情节的基础动作和环节,丰富教学内容。值得注意的是,与一般游戏活动不同,体育课堂教学中的游戏教学以教学为主,教学始终是课堂主线,游戏服从服务于教学,是教学的一种手段。通过各种各样的体育游戏,可以增强体育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和知识性,达到寓教于乐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王剑涛.体育课游戏教学法和传统教学法的对比研究[J].运
关键词: 初中体育教学 德育教育 课堂常规 学习内容
城市文明的飞速发展,对教育带来了很大挑战,体育教学也应与时俱进,适应社会对体育教育的要求;具体到怎样才能在日常体育教学过程中有效地对学生进行思想、行为规范的有效渗透,我将通过教学案例,结合数年教学过程的思考作分析。
一、体育教师身体力行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教师的一言一行在课堂上无时不在感染、影响着自己的学生,特别是初中阶段的学生更喜欢观察、模仿身边的人特别是家长和教师的言行举止。体育教师不同于其他科目的教师,很多教学行为更直观,所以体育教师切不可不拘小节,把粗、懒、散等不良习气和作风当做一件小事。比如我经常见到一些体育教师在上课过程中把双手插到裤兜里,或穿牛仔裤进行课堂教学,这就会导致一些学生无意中地模仿,影响课堂效果;反之在课堂的整队集合过程中,一些学生一直在队列中说话、做小动作,这时如果教师一直以立正姿势面对大家,并直视这些学生,就会使他们因看到教师的严肃形象而意识到自己的错误行为时,往往就会转移注意力。
二、在课堂常规中对学生进行思想、行为规范的教育
在每一节课的开始都要有课堂常规,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所以利用这一特点对学生进行行为习惯和遵规守纪的教育有很好的效果。在课堂常规贯彻过程中,教师必须严格执行课堂常规,严格出勤和考核制度,加强课堂组织性纪律性,严格审查请假的见习生情况,对一些因小问题就要求请假的学生进行教育。如一些学生因为锻炼过后正常的肌肉酸痛就要求请假,这时可以给这些学生传授一些体育保健知识或讲一些体育成功人士的奋斗过程,以对他们进行意志品质的教育。
三、结合学习内容的特点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1.体操教学中的德育教育
在体操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勇敢果断、不怕困难、不怕失败的精神。在教初二年级女生的“跨越式跳高”时,很多学生都能按老师的要求完成动作,但到一位稍胖的女生时,她对我说:“老师,我不跳。”我问:“为什么不跳?”她说:“害怕跳不过去。”我想,她的体育成绩一直不好,可能是对这个项目感到心里没底,这时我就适时加以德育教育,强调这个项目的锻炼目的就是在提高弹跳力的同时,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能力,并对她说人生中会遇到很多各式各样的困难,只要勇敢面对,相信自己,努力向困难挑战,就一定能战胜困难,实现自己的理想;并结合她的情况适当降低了栏的高度,最终在一次次的努力尝试中,这位同学很好地完成了自己的目标高度。
2.在球类项目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
在球类项目的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相互信任的集体主义精神。在这项运动项目中,老师要处理好学生善于表现的个性特点与球类规则之间的矛盾,结合这项运动项目的特点进行数学。比如,在篮球课的教学中,对于各种违例及犯规的情况老师要严格要求,强调规则的重要性。初中学生自控能力差,总是在自己玩的同时忽略了老师的口令,这就要求在课前老师针对中学生个性特点加强组织纪律性的教育,并结合球类集体项目的特点,培养学生团队意识,充分发挥集体力量,在比赛中让学生感受到比赛的胜负是靠集体的力量和相互之间的配合,来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并在比赛过程中教育学生相互信任,在同伴出现错误时,不要盲目指责,要正确地对待裁判的判罚。
3.在中长跑项目教学中进行德育教育
在耐力性项目中着重培养学生的不怕困难、勇敢顽强、坚韧不拔的优秀意志品质。在日常教学中,体育教师普遍都反映中长跑教学难度较大,往往完成不了教学任务,究其原因,现在的孩子多为独生子女,特别是市区的孩子,生活条件优越,从小没有吃过苦,而且文化课学业压力大,导致体育锻炼时间的减少。耐力项目不同于球类项目,枯燥、乏味、单调,而且有不同程度的难受体验,所以体育教师在强调体育锻炼促进文化课学习功能的同时,也要加强对学生意志品质的德育教育。具体要深入了解,从严要求,有意识地培养他们吃苦的精神,让他们在实践中得到锻炼。但教师也要注意自己的教学方法,要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给学生分群体制定目标。自从我们洛阳市中招分数由原来的30分提高到60分以来,特别是耐力项目的分值占了很大的比重,这就要求体育教师利用这一有利政策,对学生实施鼓励,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教师不仅仅要讲清长跑的技术要点,对运动系统及身体的重要性,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顽强、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如当中途出现“极点”时,应正确对待,克服困难,坚持跑完全程,以养成战胜困难的良好品质。
4.在体育比赛及体育游戏中进行德育教育
在此类项目中着重培养学生遵守规则、勇于挑战、团结协作的意志品质。各类体育比赛及游戏项目深受广大初中学生喜欢,所以在组织此类项目的活动时,老师可以因势利导进行相关的德育教育。体育比赛及日常的体育游戏一般都要有胜负高低之分,且都有严格的比赛规则,这就要求在加深学生对规则认识的同时,对学生进行纪律教育。任何体育比赛和游戏都是因为有规则的约束,才富有观赏性、艺术性和锻炼性。在组织此类活动时,教师要严格执法,让学生意识到犯规就会失去一次得分的机会,犯规将会被罚下,失去竞争的机会,就此强调纪律观念的重要性,遵守纪律是人在社会上生存的保证,也强调遵守校纪校规才能保证自己顺利完成学习任务。
总之,体育教学不同于其他学科的教学特征,体育学科中的教学、比赛和锻炼能有效地培养学生机智、勇敢、顽强的品质和不怕困难,奋发向上、不甘落后的精神,还能培养学生有自觉遵守规则、尊重对手、团结协作、维护集体荣誉的品质。体育活动对学生的德育发展可以从不同的方向产生综合的影响,使其逐步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个性心理品质,并可以影响人的一生。但也因为体育课多为室外课,活动范围大,受外界干扰因素较多,给教育目的的实施带来了一些困难,这就要求广大一线体育教师在长期的工作中去摸索、总结。
参考文献:
[1]杨军,如何上好体育课[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关键词】体育教学;反思;评价
新课程的改革和素质教育的日益推行让广大家长和学校对体育课程的重视程度也相对提升。体育教学不同于其他学科教学,我们这今天体育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教会学生如何进行体育运动和体育锻炼,达到我们的教学效果,更重要的是我们要帮助学生强身健体,同时我们还需要培养学生在学习中进行反思和自我评价的能力。
1.通过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正确评价
在以往的学习中,我们一般在教学过程中只是重视学生学习的成果,却忽视学生学习的能力,忽视学生对自己的正确认知,这学生能够对自己进行正确的反思和评价,才能够深刻认识自身更好的完成学习任务。我们在体育教学中要通过教学方式来引导学生正确的评价方式,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改变死板的教学模式,让学生真正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要通过教学让学生能够正确的评价和反思自己。评价往往是一项群众性的工作,需要评价者与评价者密切合作,同时要动员全体师生共同参与,参加检查,评估与总结,才能产生良好的评价效果。要想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能够正确的评价和反思自己,就要给学生明确评价和反思的内容。
我们现在往往引导学生评价和反思都是反思自己的缺点和不足,这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需要让学生正确的认识到自己在体育运动中的优势特长、兴趣爱好。这并不代表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和缺点是没有必要的,而是要求教师在体育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能够全面认识自己,比如有些同学具有很好的体育运动能力,在一些项目上具有先天的优势,我们就要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长处,多多发挥自己的长处,扬长避短,而有些同学在运动上具有天生的不足,那么我们也可以让他找到他其他方面的优点,比如在运动比赛的战略思维上,或者是运动比赛的配合上,只有全面认识自己,才能够更好的完成体育运动。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主要一般情况下是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我们要改革以往只靠学习效果和成绩以及运动的量来评价学生的方式,我们还要观察同学的出勤率,对体育运动的重视程度,学生的学习态度,学生的情感,学生在体育学习中的价值观念的,这些都是教师,应该对学生进行评价的种种方面,也应该是教师引导学生去反思和总结自己种种方面,只有全面认识自己才能做到全面的提高。
2.通过比赛形式引导学生自我反思
我们现在的教学模式,还是以前古板的教学模式,不能适应时代的改革和社会的发展,体育运动本来就是一门需要实际进行的一项课程,没有参与其中,就没有发言权。要想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必须让学生参加到运动中来,就是一味讲解,学生在下面简单练习并不能达到体育教学的很好效果。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采取比赛的形式来进行教学,通过比赛既提高了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还能够提高学生们的集体荣誉感和团队合作意识,在比赛中还能够深刻的知道自己的缺点和不足,以及能够知道别人的优点和长处,在比赛的过程中还能够自然而然的对自己形成一个反思和总结。当然,有些同学会只在乎比赛的结果而忽视过程,这时候就需要我们的体育教师在比赛结束之后,积极的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总结和反思,比如我们在体育教学中进行了一场两人三足比赛,我们在比赛结束之后就可以引导同学们那几场比赛进行反思和总结,有的同学赢在了哪些方面,输的同学,又输在了哪些方面,自己在比赛的过程中是在输的一方还是赢的一方,自己对比赛的输赢,起到了什么作用。最后教师也可以总结每个小组的优点和缺点,或者通过小组互评的方式说出对方的优点,或者让每一个学生都自我总结,这样学生通过比赛的形式就能够有一个很好的反思和总结,能够更好的达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
3.通过分组形式引导学生互相评价
体育教学,往往不同于体育竞技,我们可以通过比赛的形式引导学生自我反思,但是小组教学模式,能够引导学生互相评价,互相指导,不仅能够增加学生的,友谊,还能够形成一个正确的评价模式。我们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对某一项体育活动进行示范之后,然后通过分小组来进行,学生通过分小组的练习,让学生互相帮助,互相纠正,这样,学生就在分小组的体育运动中深深感受到了自己的优势和不足,这样让学生在老师教学的过程中,通过引导,做出教师的评价,和通过比赛进行自我的反思以及通过分小组进行互相评价就行成了一个多元化的评价体系,有了一个多元化的评价主体。比如我们在进行篮球教学的过程中,我们讲解完之后可以让学生分小组来练习,两个人一组,两个人分别三步上篮,这时候,一个人进行的时候,另一个人观察,这样观察的同学就能很好的看到机修运球同学的优点和其中的不足,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相互之间提意见,还有,如果我们在进行传球的过程中,两个人一个小组就更有利于相互知道对方的传球方式和特点,优势和不足,这样就能够在小组学习中反思自己,同时也能够评价同学,鼓励同学,这样既增加了学生之间的友谊,还能够促进教学任务更好的完成。
通过引导学生在体育运动中进行反思和评价,不仅能够很好的达到教学效果,完成教学任务,还有利于学生将这种方法贯彻到其他学科中,对学生今后的学习有着至关重要、不容小觑的作用。是让学生能够更好的享受体育教学成果的重要途径,也是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必经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