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体育教育的地位和意义范文

体育教育的地位和意义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体育教育的地位和意义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体育教育的地位和意义

第1篇:体育教育的地位和意义范文

关键词: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双服务;双培养

一、创建以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为导向的立体化校企合作模式的背景

(一)高职教育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1、高职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主体地位不突出

高职教育的专业课程一般分为专业基础课和专心核心课,其中专心核心课多是操作性、实务性较强的技能课程,需要通过大量的课程实践来认识、体验与提升。但目前专心核心课的实践课时在总课时中的比例是比较低的,甚至在某些院校存在着实践课程开设率低、随意调整实践教学内容及模式的现象,尚未真正摆脱理论教学为主的传统讲授方式,严重影响了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2、实践教学的师资水平有待提高

高职院校所需的双师型师资一般要求相对优良的工作环境、优厚的薪资报酬、良好的实践教学设备,这就成了各职业院校聘请双师型教师的阻力。很多职业院校的教师多属于“学院派”(从学校到学校),缺乏企业一线的具体工作经验,实际动手能力不强,实际工作经验不足。导致专业实践教学的内容陈旧、模式单一、体系不完整;教学方法欠缺、教学手段墨守陈规,严重影响了实践教学的效果及质量。

3、专业教学理论与实践没能“无缝对接”

经济的发展与企业环境的变化使得专业的相关知识也随之改变,专业相关课程的理论知识也随之产生一些更新与外延,实践技能更是产生较大的变化。职业教育要求以行业执业标准导入教学内容,加强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无缝对接”。由于专业教师多数缺乏实际工作经验,各门课程实践培养标准、内容及教学计划的制订没有很好地协调、递进与衔接,造成职业教育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脱节。这样,就很难将各门课程理论教学所支撑的职业技能汇总在一起形成的综合岗位职业能力,达到提升高职学生的岗位核心能力和就业核心力的目的。

4、没能充分建设专业工学结合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

由于高职院校资金投入有限,校内的试验环境基本以机房和模拟环境为主,无法实现真实操作,因此,建立完善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就显得尤为重要。然而,目前多数校外实践基地基本停留在参观、实习的层次上,无法真正的纳入到实践教学体系中去,更谈不上产学研结合的深层次合作。

(二)高职教育专业实践教学的突破点

工学结合难,难在什么地方?难在工学结合的一方高职院校的积极性较高,而工学结合的另一方,企业的积极性较低,高职院校处于“一厢情愿”的“单相思”状态。这是因为企业是以生产、经营为中心,是以追求经济效益的最大化为目标的。尤其是以私营为主的中小企业更是如此。因此,高职院校要与企业结合,要遵循“先服务、后合作”的原则,放下架子,了解企业对人才和管理的需求,通过多方面为企业提供主动、周到、无偿的服务,让企业首先获得利益,见到成效,才有与企业合作的基础条件。所以,在工学结合的实践中,探索出“双服务”模式。在为企业服务的基础上,与企业合作,走“双培养”模式之路,实现“把需要工作的学生培养成具有岗位综合能力的合格职业人”的培养目标,使学生“零距离”上岗,尽快为企业创造更多的效益,达到校企双赢,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

二、以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为导向的立体化校企合作模式的内容

(一)双服务模式

双服务模式的内容是:以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为指导,发挥高职院校的资源优势,积极主动地为地方企业提供双服务。一方面为地方企业培养各类技能型人才,满足地方企业发展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另一方面,为地方企业提供技术、管理的咨询、策划、培训等多项服务,解决企业技术、管理的难题,满足企业发展对技术、管理方面的需求,使企业首先受益,密切校企关系,逐步建立校企合作关系。

1、为地方企业培养技能型人才

高职院校运用自身的资源优势,有针对性地调整专业、专业培养质量体系、培养内容和培养方法,为地方的生产企业、流通企业、服务企业以及其它企业定向培养各类创新型技能型人才,满足地方企业发展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

2、为地方企业提供技术、管理服务,引导地方企业健康发展

高职院校在为地方企业培养技能型人才的同时,成立专家服务团,首先引导地方企业的技术、管理健康发展。其次帮助地方企业解决技术、管理方面的难题,进行咨询、策划。再次,为地方企业进行全员职业培训,提高全员素质。采取上门服务、跟踪服务等方式,为地方企业无偿免费服务。

(二)双培养模式

高职院校培养技能型人才

1、高职院校专业培养

高职院校通过专业定向培养地方企业需要的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途径和方式包括:专业培养目标、专业培养课程体系、专业培养课程标准、专业培养教学体系与专业培养课堂体系和专业培养质量体系。

2、学生自我培养

通过学生自我培养,使学生明确专业培养方向与目标,根据自身的优势与劣势,环境的机会与威胁,确定自我培养的目标与方法,处于明确学习状态,主动配合学院专业培养实现培养目标,成为一个合格的创新型、技能型职业人。学生自我培养的途径和方法包括:通过自我分析,制定自我培养方案;运用闻、见、训、战立体化自我培养模式;日常的成功心理激励训练。

三、以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为导向的立体化校企合作模式的应用

(一)高职院校要在工学结合中起先导作用

工学结合是高职教育的必由之路。高职院校要在高职教育激励竞争中得到生存和发展,就必须走工学结合之路,发挥先导作用,放下“架子”,主动地、积极地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与地方企业“联姻”,才能使专业具有地方特色、专业特色,才能使学生具备职业岗位需要的综合能力,与职业岗位“零距离”对接。这样企业才会满意,学生才会满意,家长才会满意,社会才会满意,高职院校才会受到社会各方面的支持和重视,高职院校发展才能有生命力。

(二)高职院校要不断创新“双服务”的内容与形式

高职院校在工学结合中的先导作用,主要表现在为地方企业提供双服务,通过双服务打通校企合作之道。但是,要巩固和发展校企关系、工学结合,还要坚持创新的原则,根据企业战略发展的需要,急企业所急,排企业之难,不断创新双服务的理念,创新双服务的内容与形式,才能不断提高双服务的绩效,巩固和发展校企合作。因此,高职院校要确立服务创新理念,不断提高专家服务团的能力,创新双服务的内容和形式。

(三)及时跟踪市场、社会、企业的需求信息,有针对性地落实与修订“立体化校企合作模式”

根据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人才市场公共信息网提供的近年就业信息看,企业的岗位对学历要求大部分集中于大专及以下学历。随着地方经济的发展,形成对技能型人才需求旺盛的态势。企业最需要那些具有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再学习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和一定专业理论知识的复合型人才,这就要求高职学生在校期间必须认真思考如何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如何为自己的职业生涯进行准确定位等问题,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与培养质量则必须思考如何为学生提供有效服务问题。高职专业就业目标可以锁定各类地方企业。地方企业各类岗位的工作思路与工作流程有一定规律可循,工作内容却千差万别,有极大的创新空间。高职院校在进行工学结合的实践研究探讨时,应当顺应这一职业特征,注重对学生社会能力、职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范贵德.工教结合先导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刍议[J],广西大学学报,2010,(S1).

第2篇:体育教育的地位和意义范文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4)09-000-01

摘 要 采用文献资料法、调查讨论法对当前快乐体育思想在高校体育教学过程中的应用进行了研究,结果认为,快乐体育是实现“健康第一”教学指导思想的有效手段,对于提高我国高校体育教学的实效性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高校 快乐体育 教学改革 健康第一

一、快乐体育的内涵

(一)以追求促进学生个性的和谐发展为核心

传统的学校体育理论认为,体育教学的主要目标是追求运动技能的规范与提高,体力的增强。目前,已经逐渐转变到全面提高人的素质,促进个性和谐发展方面上来。快乐体育思想正是从这一高度看待和评价体育教学过程和体育教学目标的。从这一意义上讲,促进学生个性和谐发展是快乐体育思想的根本精神所在。

(二)注重学生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主体地位

传统的体育教学理论过分强调体育教师的主导作用。认为学生只是一个需要教育培养的客体,只能被动地接受体育教师的教育培养,结果导致了学生主体地位的丧失,自觉性的泯灭。快乐体育思想特别重视学生在体育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认为学生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是个性不同、积极主动、独立自尊的人。

二、快乐体育的方法论

(一)强调以学生的学习为教学的基点

快乐体育是以怎样才能使学生乐于学习为出发点来研究教与学及其相互关系的。它标志着学生主体地位的真正确定。从教学目标的确定,学习计划的制定,一直到体育教学环节的设计与调控都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基础与主体作用的发挥。而教师对学生的学习引导与指导,是为学生自律、创造性学习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

(二)采用有利于学生互教互学的教学组织形式

快乐体育强调要使每一个学生都充分体验到运动的乐趣,承认个体差异,允许每个人根据现有的能力去从事活动,享受运动。快乐体育创立了与这种学习环境相一致的教学组织形式―小集团学习。让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与小组的同伴一起制定学习计划,互相讨论,互相评价,使学生得集体中人际关系和谐的满足,促进小组成员互教互学、自主自律地学习。

三、实施快乐体育的意义

(一)高等学校体育教学目的本身具有快乐体育意义

根据《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计划》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要求,高等学校体育的目的是: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增强体育能力,养成自觉锻炼身体的习惯,使之成为身心健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此处的身心健康包括人的心理发展水平,即指人的个性、意志等精神因素,以及良好的适应能力,也就是指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和对疾病的抵抗能力等方面。

要养成自觉锻炼身体的习惯,必须对体育实践有兴趣,在体育实践中寻找到乐趣,培养了意识,获得了健康,才有可能养成自觉锻炼的习惯,也只有在此前提下,才能获得良好的个性心理特征及不断增强的适应社会!环境的生存能力,使其成为一个真正意义的身心健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可以认为,实现高校体育的目的本身就必须带有快乐体育的意义。

(二)快乐体育是实现“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的有效手段

人的健康水平不单指身体的形态发育、生理机能、身体素质水平和基本活动能力,同时也是指人的心理发展水平,即指人的个性心理特征!意志品质等精神因素的发展水平,以及适应不同环境的能力和抵抗疾病的能力,也就是体现在身体对生存环境的适应力、应变能力等方面。实践证明,快乐体育能使大学生在体育实践的过程中既锻炼了身体,又获得了快乐的体验,身心都得到发展,并因此逐步增强适应能力,做到长期化、终身化。

四、实施快乐体育的可行性

(一)社会的需要

现代社会的发展,对人提出了新的要求,对人的身体与精神、知识与能力、道德与行为都有了不同于旧时期的新的要求。因而,社会需要的人才标准越来越高,竞争也会越来越激烈。在具备同等专业水平的同时,有特长的学生肯定占优势。所以,高校的大部分学生在学生时期会有目的地学习与掌握一至二门体育项目特长,掌握锻炼身体的技巧与方法,为今后走向社会提前做准备。

(二)素质教育的需要

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从人的本性上得到完善,从人的根本质量上得到提高,从整体功能上得到全面协调发展。体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在思想道德、文化知识、运动技能、身心发展、审美观念以及习惯能力等的培养上都是整体功能不可分割的基础内容,而快乐体育本身就是强调素质教育对人的本质施加的影响,是以人的发展与完善为目标,素质教育是奠定人生基础,提高所有人素质的需要,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需要。

(三)终身体育的需要

进入21世纪后,人们对于体育的需要会产生较大的变化,从单纯增强体质的需求发展到调节紧张的工作节奏,从阶段性的被动锻炼发展到持久的终身性的主动参加。因而现代社会的人类健康呼唤着终身体育,现代人际关系的改善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离不开终身体育,我国的现代体育也需要终身体育观来普及和发展,终身体育就是终身锻炼、终身受益。

五、结束语

体育具有别的学科所不具有的乐趣,当把体育列为教育内容以后,就应该对体育乐趣的特性进行充分研究,发挥和利用这种特性为教育目的服务,使学生从体育中获得实效和乐趣的双重效果,以达到快乐体育的目的。体育学习实践的过程,从本质上来说是学习者体验情绪愉悦、身体活动充分,在“学中乐,乐中学”的快乐情感体验过程。

参考文献:

[1] 马辉,张宁.学校体育发展的必由之路――快乐体育[J].辽宁体育科技.2002.24(1):45.

[2] 谢宗皖.高校体育教学实施快乐体育的探讨[J].安徽体育科技.2002.100(1):97-98.

第3篇:体育教育的地位和意义范文

关键词:高中体育教育;终身体育意识;培养方法与途径

随着社会发展,对人才的要求不断变化,也推进了新教育思潮的兴起,终身体育教育逐渐成为国家体育教育的新热点,高中是人自身发育的重点阶段,所以高中体育教育是就成了国家体育教育发展的重要一环,对高中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起基础和指导作用。让终身体育成为高中体育教育的主线,向高中生传授有价值的体育知识和锻炼方法,增加学生的锻炼机会,使学生养成体育锻炼习惯的同时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与能力。

一、简述终身体育

1.终身体育的定义

终身体育,顾名思义就是加强体育学习,终身进行体育锻炼的意思把体育融入到日常生活中,成为生活的一部分,具体的说,就是在人生所有进行的体育锻炼中以终身体育为指导思想,在实际的体育锻炼中将其整体化、系统化。

2.终身体育的认识

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就已经出现了终身体育的说法,就是要把体育锻炼应该融入到人们日常生活的细枝末节,并贯穿人生命始终,不应该有年龄和时间的限制。人们在进行体育锻炼时大部分时间都缺乏专业的指导,需要人们根据实际情况自主完成体育锻炼和学习。

二、高中体育终身意识的现状

1.忽视对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

在我国的教学体制中,教师往往忽视对学生体育锻炼和体育意识的培养,对体育学习和体育锻炼的意义缺乏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导致学生发展不全面,运动能力差,体育锻炼意识薄弱,而高中又处于人生学习的关键阶段,所以高中学校的体育教学,只重视身体和技能的教育,轻视对运动潜能和兴趣的开发,故而,高中生普遍缺乏终身体育意识,不能真正的认识到终身体育的重要作用和意义。

2.缺乏良好的体育锻炼

高中处于知识学习和身体成长的关键阶段,但高中又是人生重大的转折点,高中生的升学压力大,因此学习就会占用大量的时间而进行体育锻炼的时间就会被极具压缩,以助于没有时间进行体育锻炼,或者在体育锻炼和学习的过程中缺乏耐心,不能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

3.体育课程内容落后

根据新课改的要求,高中体育教学要与实际生活相结合,但在目前,大多数高中还是以球类和田径运动为主要教学科目,缺乏时代感,如网球、跆拳道、游泳等体育项目会因为实际情况限制等某些原因客观因素无法加入到体育教学中,体育课的教学程序形成了固定模式,老师和学生都学法积极性,体育课成了学生休息放松的实践,没能完成有效的体育锻炼,体育意识的培养更谈不上,就别说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的了。

4.体育设备不足

老师上课缺乏相应的体育设备,这不仅仅是高中,各阶段的大多数学校的固定体育设施多是单双杠,但缺乏相应的保护设施没法有效的进行利用,部分学校的体育器材虽然可以基本满足需求,但又因为场地有限,教学质量得不到大的改善。就更不利于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

三、高中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方法与途径

1.加强体育意识培养

在日常的体育教学活动中,为了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完善学生对体育理论知识的了解,提高学生的体育学习能力终身体育的认识水平,体育教师要运用科学的手法,结合人体运动发展规律,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体育训练和系统性的培养,让学生在体育课上得到真正的锻炼,深刻的认识到体育的作用,了解锻炼的意义,为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奠定良好的基础。

2.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

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根据学生的年龄、兴趣,加入特色的教学内容,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组织体育比赛,或设立体育节,让学生自主参加,应用自己的体育知识,加深记忆,深刻理解终身体育的作用。

3.改善教学模式

社会不断发展,人也会不断变化,旧教育体制不能适应现在的学生,应用开放的教学模式代替传统的教学模式,可以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保证师生关系的民主、和谐,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让学生建立体育认知构,自觉主动的进行体育知识学习和体育锻炼,坚持不懈,才能奠定实施终身体育的基础。改善过分强调统一的弊端,发挥学生的个性和特长。开放型教学取消或者放宽了某些限制,既重视学生的主体意愿,也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了轻松、愉悦的体育教学环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

4.改善教学方法

当代高中体育课的教学过程中,落后的体育教学方法,根本不适应教育现代化的口号,不利于教育方式的发展。随着现代化教学的兴起,体育教学也开始应用多媒体这一现代化技术。体育教学方法也随着教育的发展实施了改革,与时俱进,不断的推陈出新,才能提高体育教学的科技水平。

总结:

高中体育作为基础的体育教育,对高中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具有关键作用,对高中生终身体育意识建立存在重要意义。在理论教学中强调体育锻炼对身体健康发展的作用,让学生真正懂得体育锻炼的意义,为终身体育打下坚实基础,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的主体地位,提升学生的锻炼积极性,使其产生体育情感,既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也有利于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

参考文献:

第4篇:体育教育的地位和意义范文

关键词:体育;音乐;关系;意义;内容;形式

中图分类号:J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18-0105-01

体育与音乐的关系,是一个值得认真研究的新课题。从体育的视角而言,音乐的融入与结合,无疑对于体育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此,本文结合笔者多年来体育工作中所接角到的体育与音乐密切结合的实证及其理性思考,对这一新课题进行全面系统、深入细致的研究,现将其初步理论观点发表如下。

一、体育与音乐密切结合的重要意义

体育与音乐的密切结合,对于体育而言,其意义十分重大,就如同插上了一双翅膀,飞得更高、更远、更有力。

众所周知,所谓“体育”,有狭义与广义两种内涵:“狭义指身体教育,即以强身、医疗保健、娱乐休息为目的的身体活动。与德育、智育、美育相配合,成为整个教育的组成部分。广义指体育运动,包括体育教育、竞技运动和身体锻炼三个方面。它们均以身体活动为基本手段,来锻炼身体,促进健康,增强体质,并具教育、教学和训练用,以及提高技术和竞赛的因素。”

而体育与音乐的密切结合的重要意义,也体现在以下两个层面:

一个层面是狭义的体育与音乐密切结合的重要意义。体育与德育、智育、美育共同构成整个教育的四大要素,而音乐又在美育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早在公元2000多年前的我国西周时期,就把“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作为重要的教育内容。我国先秦时期伟大的教育家也提出了“礼乐相济”的教育思想。而在18世纪德国杰出的思想家席勒,也提出全面教育的思想:“有促进健康的教育,有促进认识的教育,有促进道德的教育,还有促进鉴赏力和美的教育。这最后一种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我们感性和精神力量的整体达到尽可能和谐。”可见体育与包括音乐教育在内的美育,都是全面教育的组成要素。而二者的紧密结合,则有助于二者共利双赢,取得1+1>2的教育效果。

另一个层面是广义的体育与音乐密切结合的重要意义。广义的体育,深入到人们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其普及程度之广泛,尽人皆知。而音乐在所有的艺术形式之中,其普及的广泛性,也是家喻户晓。这正如革命导师恩格斯所言:“在一切艺术中,只有音乐才能产生与广大群众的合作,同时在表达力量上,音乐也是优胜者……”可见,体育与音乐的密切结合,可以使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其重要意义,不言而喻。

二、体育与音乐密切结合的主要内容

体育与音乐的密切结合,对于体育而言,有以下几项主要内容:

(一)运动项目直接由音乐伴奏

有许多体育运动项目,必须由音乐直接伴奏。例如体操中的团体操、艺术体操(球操、绳操、棒操、圈操、带操)等,其各种跳跃、抛接、平衡等动作,均必须在音乐的伴奏下在规定的时间内容完成;又如冰上运动的花样滑冰、冰上舞蹈也必须由音乐伴奏方能完成;再如水上运动的花样游泳,也必须由音乐伴奏才能完成。在这些体育项目中,音乐成为不可或缺的构成要素,也使体育增加了艺术色彩与亮点。

(二)运动会开闭幕式有音乐节目

许多运动会,尤其是大型运动会,其开幕式的文艺演出中,都必须有音乐节目。例如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中刘欢与英国著名女歌手莎拉·布莱曼联合演唱的歌曲《我和你》、闭幕式上宋祖英与西班牙歌王多明戈联袂演唱的歌曲等等,都为北京奥运会增添了靓丽的风景。

(三)体育拉拉队的舞蹈表演有音乐伴奏

许多体育竞赛的拉拉队(如篮球宝贝、足球宝贝等),在比赛间歇时所跳的舞蹈,均由音乐伴奏。

(四)观众在比赛现场演唱歌曲

许多运动比赛的现场,观众除了喊口号助助威加油外,还会演唱合唱歌曲,为运动员打气助威,并鼓舞造势。

三、体育与音乐密切结合的必要形式

体育与音乐密切结合,对于音乐艺术而言,主要有以下艺术形式:

(一)声乐形式

为体育运动助兴,既有独唱、重唱,又有合唱。

(二)器乐形式

为体育伴奏,既有民族乐曲,也有西洋器乐曲。

参考文献:

[1]辞海[M]缩印本.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P275.

第5篇:体育教育的地位和意义范文

摘 要:现代学校体育工作已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各项能力得到充分发展放在了首要位置。本文从高中生自主举办运动会实例出发,对激发学生运动兴趣,培养学生自主组织能力,从而达到进一步增强学生终身体育的主观意识,加强学生未来竞争实力的教学意义进行了探究。

关键词:高中生 自主 举办校运会 意义探究

教育的目的是造就一大批富有鲜明个性特点,拥有较强自主能力并适应今后时展需要的创新型人才。目前,国内教育界也日益重视发展和完善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就高中体育教学而言,让学生自主举办运动会,无疑是高中阶段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学生的自主组织能力的有益之举。近年来,笔者所在学校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动性。学校的大型运动会均由学生自主举办,学生的组织能力、个性发展、运动兴趣等得到了有效的锻炼和激发,从而也对学校体育教学的顺利开展起到了良性推动作用。笔者拟以本校学生自主举办运动会的实例出发,对高中生自主举办运动会的意义进行探究。

一、高中生自主举办运动会实例分析

下面是笔者本校2011年度春季运动会,由学生自主撰写的《2011年度××高中春季运动会规划书》(部分节选),从整个规划书的构思来看,学生自主组织能力得了逐步完善,能动性得到了大幅提高。

(一)制定大会秩序册,邀请教师协助工作

第一步:由学生会主席主持,文体部牵头,召开校运会准备会,成立大会组委会并设置校运会组织机构,明确各部门职责。组织机构设置为:大会竞赛组、径赛组、田赛组、集体项目组、宣传组、保卫组、行政后勤组、纪检组、外联组、场地器材组。每组设置一名负责人和若干组员,成员均由学生担任。

第二步:大会竞赛组编写运动会秩序册,并邀请专业教师给与指导。秩序册内容主要有:大会要求、大会议程、竞赛规程、大会组织机构职责分工、运动员守则、裁判员守则、组织委员会名单、仲裁委员会名单、大会组织机构名单、裁判员名单、各代表队名单、代表队人数统计表、竞赛日程、竞赛分组表、场地分部示意图。

第三步:秩序册初稿形成,召开大会组委会会议,邀请专业教师列席,征求各方意见,最终定稿。

(二)邀请专业教师协助培训机构成员

第一步:大会组委会召开工作会议,明确各工作组职责及分工。

第二步:邀请专业教师培训学生裁判员,并进行赛场实地演练。

(三)大会竞赛组登记运动员、项目、编排号码布

第一步:召开各班体育委员会议,组织体育委员发动学生积极报名参加校运会。

第二步:收集整理报名表,等级运动员,编排参赛号码。

(四)筹备开、闭幕式及颁奖仪式并进行彩排

第一步:大会组委会筹备开、闭幕式,编排仪式议程,进行仪式彩排。

第二步:行政后勤组组织颁奖仪式,并进行彩排。

(五)设置应急预案

大会组委会收集各组工作应急预案,详细审议后,积极准备,以确保大会顺利进行。

(六)大会开展

大会严格按照竞赛日程进行,竞赛规则严格遵守赛前制定方案。

(七)会后总结

会后,大会组委会写出书面总结,并召开组织机构会议,对本届运动会的得失给予正确评价,为以后运动会的举办积累经验。

二、高中生自主举办运动会意义探究

(一)学生自主举办运动会进一步增强了学生终身体育的观念和意识

近些年,高考压力增大,部分学校对于每年举行校运会不够重视,仅仅是形式上执行《学校体育工作条例》的规定,应付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的检查。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化,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实施,以及阳光体育活动的推广和普及,举办好校运会显得尤为重要,而高中生自主举办校运会,不仅贯彻了“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更重要的是进一步增强了学生终身体育的观念和意识。过去的运动会,往往项目设置单调、个人项目多,集体项目少、比赛内容和教学脱节、表演观赏性不强这些都促使学生对体育运动的价值认识不够,影响学生为终身体育打下良好基础。如果让学生自己举办校运会,则会大大增强学生与运动会的紧密联系,因为校运会的举办人是学生,他们自己既是举办者,也是参与者,更是受益者。从筹办到实施,都体现着校运会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的中心思想。这当然也是学校体育工作的一次升华。

(二)始终重视学生主体地位,为学生参与未来竞争打下坚实基础

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是自我教育和终身教育,其中自我教育是终身教育实现的前提,要实现自我教育,就要抓住一切机会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教会学生自主学习,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作用。总之,学生自主举办校运会的实践告诉我们,以学生为主题是学校体育工作的基本出发点,是进行素质教育,适应未来竞争的必要条件。运动会中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是学校体育工作改革的必然趋势。只有充分调动学生“自我探究”和“大胆尝试”的积极性,并着力构建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才能真正实现终身体育理念,才能真正让学生为未来的竞争打下坚实的基础。

综上所述,大胆创新,小心求证,积极推进,是一条很好的学校体育工作思路。在高中学生自主举办校运会过程中,我们会体会到:尊重学生主体地位,放手锻炼学生能力的重要性。教育创新大背景下的学校体育工作,对于我们所有师生来说,是挑战,更是机遇。只要将“学生是教育中的真正主体”这一理念落实到实际工作中去,教师再加以“教知”“授理”“引思”“导法”等良好教育方法,就能培养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兴趣、意识、习惯和能力,就能实现从“学会”到“会学”这一质的飞跃,就能实现学校体育为学生终身体育锻炼服务,就能为学生参与未来竞争打下坚实基础,甚至将大大提高学生的“终身幸福感”。

参考文献:

[1]周登嵩.《学校体育学》.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年.

[2]毛振明.《体育与健康》—高中全一册.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年.

第6篇:体育教育的地位和意义范文

摘 要 大课间体育活动是有力贯彻中央7号文件的一项重要体育运动,是落实学生活动一小时的保证和途径。时任体卫艺司杨贵仁指出:“要想把每天一小时落实好,必须把大课间体育活动推广起来[1]。”本文系统地阐述了中小学大课间体育活动的意义,希望能给中小学体育工作提供借鉴意义。

关键词 中小学 大课间体育活动 意义

一、言

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中小学体育也在进行改革,由传统的两操变成了内容丰富、活动形式多样,且时间充沛的大课间体育活动。中小学大课间体育活动是学校的一面镜子,可以折射出学校的综合管理水平,也从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学校领导的教育观念和对学生全面发展理念的理解和渗透,是学校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

二、中小学大课间体育活动的理论基础

(一)人本主义课程理论基础

从课程目的这一角度看,人本主义课程把满足于学生个人自由的发展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作为课程的目标。而现代教育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拥有创造力和超越精神的人,体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体育与健康课是以增强学生健康为目的课程[2]。”健康,不仅是指身体上的健康,不仅指没有疾病,并且包括身体和心理以及社会适应能力良好。人本主义理论是大课间体育活动的一个重要的理论依据,对促进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增强心理健康,提高对社会的适应能力有着不能替代的作用。大课间体育活动不是必须按照预设方案进行,而是动态的不断变化的活动,能够使学生在人际关系中体验运动的快乐。学生通过大课间体育活动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增加对经验意义的理解,从而有效影响学生的行为和调整学生的行为。

(二)素质教育理论基础

新《素质教育法》明确指出:“素质教育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目的的一种新的指导思想。”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以提高国民的整体素质为目的,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要尊重学生,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发展,坚持因材施教和区别对待的原则。素质教育重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和对未来社会的适应能力。在大课间体育活动中,学生与教师共同参与,融入到这个活动的氛围之中来,积极主动自觉的参与。学生具有很强的主观能动性并孕育着巨大潜能,素质教育要把这种潜能充分挖掘出来,在活动中能够发现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学会运用各种评价方法,学会学习,生存,创造能力及学会如何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教师指导学生做能够适应社会的人。因此,在其中一定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题地位,使学生学会怎么做人,只有同时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才能完成各项任务。从长期利益来看,体育锻炼更能促进广大青少年学生学习的效率和学习的深度。

(三)多元智能理论基础

多元智能理论的提出者加德纳认为过去人们对智力的概念的定义过于狭隘。不能真实的反映出一个人的能力,多元理论的提出为大课间体育活动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视野[2]。人类的智能还包括肢体运动,人际、内省、自然探索以及生存智慧方面,这些方面在大课间体育活动中都有所体现。多元智能理论成为了很多国家教育改革的主体。可以说,大课间体育活动也是在这种大好形势下应运而生,对促进人类的各种智能发挥它应用的作用。

三、中小学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实践意义

(一)大课间体育活动统一于学生的学和练

大课间体育活动本身不是一个孤立的个体,而是和学校的教育包括学科文化教育以及德育教育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他们之间相互影响,相互联系,密不可分。学习文化科有利于对体育运动和大课间体育活动的理解,为大课间体育活动提供智力上的支持与帮助。在体育活动的过程中,能更好的应用文化科学习,同时也为文化科的学习提供身体上的物理保证。身体素质上去了,才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学习更多的科学文化知识。体育训练和文化科学习之间相互渗透,共同影响着学生的全面发展。运动中能够体验到文化课所不能带来的运动和运动体验,同时也会体会到运动的辛苦。总之,大课间体育活动使学生的身体状况,运动能力和文化水平都有所提高。

(二)大课间体育活动的多元性

大课间体育活动为素质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条件,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了一定的空间。体育活动的多元化,组织形式的多样化使得学生的智力水平、道德水平和心理水平、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等各个方面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和发展。大课间体育活动为素质教育的落实,提供了一种可靠的形式和途径,对于学生身体健康水平和整体推进素质教育有着一定积极的作用。

(三)大课间体育活动是资源整合和优化的结合体

随着社会各个方面水平的不断提升,学校的硬件设施和学习氛围也从某种程度上得到了提升,特别是学校体育场馆的建设有很大变化。大课间体育活动使学校的场地、器械等设施都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合理的整合与优化,使各种资源得到了充分的共享。大课间体育活动激发了学生的体育运动兴趣,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展示其运动天赋和运动特长的舞台与空间,为我国竞技体育水平的发展与提高奠定了基础,为群众体育的发展提供了浓郁的氛围。大课间体育活动在很大程度上使学校体育,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融为一体,实现了他们三者之间的和谐大发展。三者的和谐发展极大地促进了体育资源与体育的整合和优化。

四、结论

中小学大课间体育活动是长期的工作,教育部门及学校需要建立一个完善的体系,系统化的过程,需要与素质教育和终身教育相结合,使学生更好的掌握锻炼身体的技能,为学生走出校门更好的适应社会和全面的发展、实现自身价值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第7篇:体育教育的地位和意义范文

一、升华学生情感需促进师生关系友好

初中体育课堂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交往的质量高低将直接影响着体育课堂教学的质量,当然也就直接决定着学生学习情感的良好与否。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已把我们教师与学生的地位界定为严格意义上的平等,充其量教师只能是和学生地位平等中的首席。这是新课程标准实施中我们教师必须建立起的新理念,作为教师不能再是那样的高高在上,已经不是完全意义上的指挥员,要将自己看成是学生同一战壕里的战友。但在我们平时的体育课堂教学中,不少教师的地位仍然摆的不是很正,课堂教学中的亲和力显得不是很强,从一定意义上讲影响了师生之间良好关系的建立,影响着学生课堂学习中良好情感意识的建立,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学生产生抵触情绪,放弃了相关体育项目的锻炼。这就需要我们审视自己在教学活动中的角色,努力促进课堂教学中师生友好关系的建立。因此,对于我们平时的课堂教学,就必须从重教师的教向重学生的学转变。所以无论是教法还是教学的行为以及教学的内容都必须极具师生之间的友好互动。一般说来,体育课堂教学中教师充分利用这些能引起互动的教学因子,让学生完全意义上置身于互动的学习氛围时,才能产生学的互动性行为。而只有师生教与学真正互动了,才能使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由理想变成现实,也才能真正意义上升华学生的学习情感。皮格马利翁效应说明,应用期望激励学生,学生会朝教师所期望的方向靠近。譬如无论怎样的学生,也无论在进行怎样的体育训练,我们在教学中要多用“我希望你……”、“我相信你一定能……”的语气表露对学生的期望,使学生受到极具热情的昭示,学生也极易产生其正能量。适时进行激励,让互动激发创新需求,激活学生创造性思维。

二、升华学生情感需促进学生完善自我

朱永新教授是新教育积极倡导者,他在《新教育之梦》提纲中这样去说:“理想的体育,应该能体现奥林匹克精神,培养学生在人生路途上追求‘更快、更高、更强’,并能完善自我,体现人性之崇高。”这样的说法给我们已深刻意义的启迪,应当说也是切中时弊的。平时的体育课堂教学我们似乎有这样的感觉,初中学生最缺失的问题之一就是体育课堂教学中是不很注意去完善自我的。学生比较关注的是语、数、英、物、化的分数,不再关注体育锻炼。虽然体育也需要去中考,他们所瞄准的是只要成绩合格,也只要锻炼需要中考的内容,不涉猎得到的锻炼我就不再关注,只要能够达到一定的成绩也往往不再去思考其提高。应当说,学生完全存有这样的心理,是极不利于体育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的。这就需要我们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需求考虑学生完善自我的问题,虽然初中学生还没有完全意义上形成自我完善的意识,但增强其意识的责任应当在我们教师,也是我们教师所义不容辞的。平时的体育课堂教学实践让我们比较有意义地意识到:让学生完善自我需要言说,更需要实践,更需要教师和学生及其充满亲和力的互动意义上的实践。这就需要我们去构建充满民主师生关系的课堂,让教学课堂的氛围活跃一些,那样可以使得学生精神更加振奋,学习心情更为愉快,学习当然来得更为积极主动,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民主的师生关系一旦形成,学生会对教师产生信赖感和亲切感,从而形成有益于课堂教学的亲和力。譬如体育课堂教学中,我们都用些比较富有启迪意义的有声语言、肢体语言、情感、思想、思维、技能等多种形式。教师多向学生敞开心扉,那学生在学习中也自然而然地会心扉敞亮。当教师走进自己最近发展区,和学生多进行广泛意义的信息交流,这样学生会心态开放、个性凸显、创造性解放,同时,民主的师生关系还能产生情感期待效应,使学生感受到教师的期待和爱,从而激发强烈的求知欲望,完善自我的情感会自然生成。

第8篇:体育教育的地位和意义范文

关键词:小学教学;体育与健康;品质课堂;教学策略

随着我国素质教育观念的逐渐普及,体育越来越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话题。打造小学体育与健康品质课堂,旨在贯彻落实素质教育观发展要求,全民提升小学的学校教育工作质量,促进每一个学生的身心健康地发展。当前的小学体育与健康课堂必须丰富教学方法,加强教学改革,创新教育模式,引导小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与体育锻炼观。

一、当前小学体育与健康教学存在的问题

小学体育与健康教材教法教学改革已经实施了一段时间,但是我们所取得的成果并不那么丰硕,当前的小学体育与健康教学依旧存在一些问题。

1.教学思想落后,忽视学生课堂主体地位

传统教学思想依旧能在现今的小学体育健康课堂寻到一些蛛丝马迹,很多教师没有及时更新教育思想,固守传统教育观念,组织课堂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忽视了学生课堂主体地位的关注。课堂成为教师演示的舞台,学生盲目地跟从教师的示范做出体育技巧动作,个性化发展需求没有得到满足。

2.教学形式单一,学生丧失学习兴趣

小学生年纪较小,一方面,他们的纪律意识和约束力较差,因此上课时容易注意力分散,喜欢动来动去,十分活泼;另一方面,小学阶段学生正处在身体成长和发育的关键时期,所以示范与模仿为主的教学活动无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会让学生觉得课堂枯燥无聊。教师本着使学生学会体育技巧的教学目的开展授课,学生在一遍遍重复教师所示范动作的过程中逐渐丧失学习兴趣。

3.课堂死气沉沉,没有体现出朝气与活力

小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获得的情感体验对于最终教学效果的呈现具有重要意义,积极的情感体验可以帮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当中,促进学习品质的提升。积极学习情感的激发有赖于良好课堂气氛的营造,但是在很多小学体育与健康教学实践中教师没有关注到课堂气氛对学习质量的重要意义,教师过分关注教学任务的完成,没有从教学一开始就为学生创设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整个课堂死气沉沉,没有看到小学生身上该有的朝气与活力。

二、打造小学体育与健康品质课堂的具体策略

针对当前小学体育与健康课堂教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这些问题,教师必须采取具有针对性的措施,推动小学体育与健康教学形势的进一步好转。

1.转变落后教学观念,关注学生主体地位

新课程教学改革主张“教师主导,学生主体”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在开展小学体育与健康课堂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必须从以往的“灌输式”教育理念中走出来,放手让学生自主地对学习内容进行探究,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提高自主学习意识。

例如,在引导小学生学习篮球时,教师可以为学生准备好球,然后让学生进行原地运球练习。教师现场对学生的运球练习过程进行观察,针对学生自主练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给予指正与分析,并对运球练习表现不错的学生提出表扬,促进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高。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之间开展讨论,研究出一些花样运球的方法,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创造意识。

2.丰富课堂教学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小学体育与健康教学内容多样,学生因认知水平和身体素质水平的不尽相同,在学习兴趣上也表现出了差异性,在开展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工作的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实际需要和学生学习特点,多元教学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教育质量的全面提升。游戏教学法、情境教W法、多媒体辅导教学法、生活教学法、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法等都可以应用于体育与健康课堂。

例如,在讲解足球运动中正确射门姿势时,教师可以利用情境教学法和多媒体辅导教学法开展教学。学生可以通过观看重大足球比赛的视频,对足球名将的射门姿势进行观察,以此来展开学习。教师可以通过播放、慢放使学生看得更清楚,观察得更仔细。为进一步激发学习兴趣,教师可引导学生将自己想象成赛场上的足球名将,给予学生学习动机,优化教学效果。

3.营造轻松课堂氛围,建立和谐师生关系

小学生虽然年纪小,但是他们的自尊心很强,学生渴望与教师交流,希望可以在课堂上收获一位大朋友。在体育与健康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当多与学生沟通,了解学生的身体素质状况和体育兴趣爱好,为学生出谋划策,让学生可以从教师这儿得到帮助。

和谐的师生关系对于轻松愉快课堂气氛的营造具有重要意义,学生只有信任教师、喜欢教师,才会愿意参与到课堂教学之中,学习氛围才能轻松。

总之,小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标准提出了坚持“健康第一”的教学要求,当代体育与健康教育工作者必须认真贯彻“健康第一”教学标准,重视学生的健康成长,与时俱进,推进小学体育与健康教学改革,实现体育与健康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第9篇:体育教育的地位和意义范文

关键词: 厌学;兴趣

体育课的存在有着不可替代的积极意义。特别是对身处成长发育期的青少年,通过上体育不仅是其缓解学习压力保障身心健康的重要手段,更能让学生确保必要的运动量和身体锻炼。

当代大多数中学生对体育学习的态度是积极的,动机是正确的,但也应看到,在为数不多的学生中,存在着厌学体育的行为倾向。主要表现在:上课无精打采,注意力不集中,畏难情绪较大,借故请假较多,完成任务,勉强,考核只要求及格,课外活动较少参加,没有喜爱的活动项目,怕出汗等。如何增强、激发学生的体育课兴趣,变被动为主动,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学生对体育课缺乏应有的兴趣的主要原因有:

1.学校教育对学生的影响。长期以来,学校教育在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下,“应试教育”占学校教育的主导地位,由于以成绩论英雄,许多学校的领导将学习成绩看得无比重要,使学校教育的工作重心偏向于智育教育。体育对学生的教育作用和身体锻炼的重要性被忽视,上级的通知、文件都是应付了事,贵在参与改变了意思,只要不弃权就可以。体育在学校教育的地位受到了严重削弱。由于体育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体育课被缩课和被占用的现象比较严重,学生在学校的学习中难以接受到良好的体育教育,形成不了良好的锻炼意识和习惯。

2.家庭教育对学生的影响。 家庭教育对学生的影响是深刻的。许多家长望子成龙、盼女成凤心切,他们不顾一切让子女升学、成才,对子女的文化课学习提出很高的要求。这种重视智力轻视体育的传统观念的错误影响着学生,对学生的体育参与产生了消极的作用,使许多学生对体育失去了兴趣,甚至在上体育课的时候也是带着文化课课本,这不得不让人深思。

3.教学场地和器材的影响。教学中场地、器材的合理设计和使用,对学生的学习起到积极地促进作用。但由于体育设施太差,器材太少而对体育课不感兴趣。

4.学生的内在因素。学生的个体差异和惰性思想也是造成厌学体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学生的体育意识和兴趣爱好是学生产生厌学的重要因素之一。由于体育在学校教育中的地位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对体育的目的和意义缺乏明确的认识。

5.传统教材内容对学生的影响。体育课中的项目太单调是导致初中学生不喜欢上体育课的最主要原因,这部分学生因为体育课中没有自己喜欢的项目不愿上体育课即使参加了体育活动,也难以体验到运动场带来的乐趣,难以真正认识到体育课锻炼的价值。

6.教师教学成因的影响。由于教师缺乏事业心,工作的责任感不强,教学中对学生的要求不严,课堂管理不善,采用“放羊式”的教学方法。造成学生纪律松弛,学生在课堂中很难得到良好的体育教育,难以学到体育的知识和技能,建立不起较好的体育意识,产生对体育学习的目的认识不足。

针对以上原因,提高中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一、从学生的态度观念上改变学生对体育课的看法。加强体育的目的性教育,培养正确的学习动机。学生的体育动机是学生上好体育课,进行体育锻炼的内部动力。积极的因素能加速学生体育动机的形成,促进学生参加体育运动。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目的教育,帮助学生纠正认识上的偏差,端正学生对体育课学习的态度,树立正确的健康意识,形成良好的学习动机,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和激发学生对体育运动的热情。在具体方法上教师可以通过各式各样的讲解、教育,尝试开展趣味性与知识性于一体的体育知识讲座,宣传科学的健身方法,了解体育运动的价值,功能和意义,以及体育在人一生的成长发展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此外,还可将体育与学期总评挂钩,端正学生对体育课的学习态度,引起学生对体育课的重视,通过教育确立良好的学习动机和科学的学习,潜移默化地使学生意识到体育课的重要性,从而消除对体育课的错误看法,从而增强对体育课兴趣。

二、改革教学方法,优化体育课教材内容,合理安排教学。体育课中的项目太单调是导致初中学生不喜欢上体育课的最主要原因,这部分学生因为体育课中没有自己喜欢的项目不愿上体育课,即使参加了体育活动,也难以体验到运动场带来的乐趣,难以真正认识到体育课锻炼的价值。改进体育教学方法,特别是备课要周密有创新,对教材要精选优化,合理搭配,重点突出。并根据学生的需求,适当增加学生喜爱的运动项目,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如在加速跑练习中,都采用直线跑,纠正动作跑等几种常见的办法,学生就会兴趣寡淡,如果组织他们进行组与组,队与队之间的“滚雪球赛”、“团结接力赛”,课堂就会出现你追我赶,力争上游的活泼气氛,能使学生兴趣增强,情绪高涨。总之,新颖多变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可以使教学过程充满很强的吸引力。

三、丰富体育课外活动,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学生的课余时间要大大多于课堂的学习时间,加强和丰富体育课外活动,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使他们养成自觉、主动学习习惯的重要内容。目前有的学校对课外活动的引导和组织比较少,有些课外活动甚至完全处于消极状态。这不仅在一定的程度上挫伤了大多数学生对体育活动的热情课积极性,而且还使一些学生把体育课当作负担和累赘一样看待,从而导致了学生对体育课兴趣的丧失。因此,改进体育教学形式加强课外活动内容丰富学生课余生活是引导学生加强锻炼、培养兴趣爱好最重要的方面。

首先学校可根据运动场地、器材、等硬件设施,多开设田径、球类等各项体育活动配备有体育专长的教师分工负责辅导和管理,学生可凭兴趣和爱好自由选择参加各种运动项目。其次对运动能力较差的学生进行课外的辅导使其主动进行锻炼,提高他们的运动技术增强他们的体育自信心。再次,学校多组织个项目的体育竞赛,如羽毛球、乒乓球、足球、体操等,使学生在参与中加强团队意识,促进团队成员之间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培养和增强对体育的兴趣和积极性。

四、学生学习理论知识对兴趣进一步升华。

我们要使学生深刻认识到体育学习对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意义,唤起他们间接的兴趣。在体育教学与锻炼中,理论知识的掌握有利于激发学生对体育学习的兴趣。在教学中,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可以使学生在体育实践中提高理解能力、接受能力,能够更快地掌握运动技术。技术动作的理解和掌握增加了学生的欣赏能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篮球教学中,我加强了对篮球知识的传授,教学生如何去观看比赛、欣赏比赛,学习篮球的发展史、学习篮球的基本技术及篮球的裁判知识,把所学到的知识运用到课堂上和实践中去,学生的兴趣有很大程度的提高。有些学生说:我非常喜欢看篮球比赛,特别是NBA球赛,那高难度的扣球、双方激烈的拼抢、准确无误的三分球、娴熟的转身过人的动作,都体现出扎实的基本功。那一幕幕精彩的镜头,使人看得眼花缭乱,真过瘾!坐在电视机前可以指手划脚学上两三个动作,有时可以教会我爸妈看懂篮球比赛,有时还和同学一起去尝试从电视上学会的动作。可见,体育理论知识增强对于学生学习的兴趣的提高,使学生学习兴趣得到进一步的升华。

五、提高个人素质,引导学生对体育课产生兴趣。

事实证明:学生对体育课不感兴趣的一个主要原因之一是在体育教师本身,因为有部分体育教师在平时不太注重自己的言行举止,工作上不负责任、放羊式课普遍存在,再加上教学方法简单、粗暴等。让学生感觉到体育教师不好接近、在教学上没有什么真才实学,所以,学生渐渐地对体育教师失去信任,也就对体育课失去了兴趣,如何培养学生上体育课的兴趣呢?我觉得体育教师还得从自身寻找原因,一方面要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对学生造成的影响。另一方面要认真研究新课程标准,努力按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去组织教学,尽可能地从各个方面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不断提高自身素质(特别要强调在教学时注重示范动作的优美、准确;语言讲解的精炼、易懂等),让每一节体育课真正体现它的存在和价值,学生也就不知不觉地对体育教师产生好感。因此,提高体育教师自身素质和业务能力,改进教学、工作态度,改变许多教师对待体育课无所谓不重视的态度。教学中要以身作则,身先士卒。经常和学生共同参与练习,建立合作、融洽的师生关系,不断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采用丰富多彩的教学方法,活跃课堂的学习气氛,消除学生不良的心理情绪。是增强学生对体育课产生兴趣的法宝。

结束语: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体育课上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不仅能提高学生学习体育的自觉性和积极性,而且能充分体现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同时也能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随着新课程标准的颁布,体育教学的目标进一步明确――以促进学生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整体健康水平的提高为主要目标;以提倡坚持“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激发学生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关注个体差异,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让每一个学生都拥有一个健康的身体,让他们的各方面能力在我们的努力下得到进一步地提高,这也正是我们每一名体育教师所期盼的结果。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