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体育课堂特点范文

体育课堂特点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体育课堂特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体育课堂特点

第1篇:体育课堂特点范文

关键词:小学中年级学生;心理特点;体育课堂;效率

对于正处于身体以及智力快速发育阶段的小学中年级学生,体育课是一门重要的学科,我们要根据这个阶段小学生的心理特点进行体育教学。

一、我国小学中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分析

1.小学中年级学生注意力短暂,容易受周围环境的影响。小学中年级学生通常容易接受新事物,兴趣爱好广泛,活泼好动。但是与此同时,这个阶段的小学生无意注意占主体,虽然已经初步接受了学校教育模式,但毕竟是智力以及身体尚待发育、性格不定型、注意力不集中的小孩子,容易对单调、重复的体育活动产生厌倦感,甚至是抵触情绪,而周围环境中新奇的事物能够很容易分散他们的注意力。

2.小学中年级学生对各种有趣的事物都能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也就是说兴趣是他们积极主动进行某种活动的主要动力。只有让他们认为某项活动好玩、有趣,他们就会很容易地全身心投入其中,乐此不疲。

二、基于小学中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提高体育课堂效率的几点措施

1.体育课堂教学方法要游戏化、趣味化。体育教师应该依据教材内容要求,将简单的体育活动改编成各种具有趣味性和竞争性的游戏模式,这样可以极大地提高体育活动对学生的吸引力,让学生不认为是在进行上课,而只是玩游戏而已,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主动性。

2.灵活运用教学多媒体,丰富课堂内容。信息时代的小学生对于数字多媒体教学更加有兴趣。所以在体育教学课堂中,不妨借助各种数字媒体,吸引学生去学习。

3.教师要做到和蔼可亲。小学中年级学生爱憎分明,只要教师对他好,他就认定教师是好朋友,反之,则会起到很差的效果。所以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利于积极、宽松的课堂氛围的营造,提高体育课堂效率。

作为小学中年级体育课堂教师,要针对学生心理特点设计课堂教学活动,只有这样才能够促进体育课堂效率的提高。

参考文献:

[1]赵新.小学中年级学生体育课学习兴趣的培养[J].教学园地,2010(9).

[2]赵启龙.把握小学中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提高体育课效率[J].教法研究,2012(5).

第2篇:体育课堂特点范文

一、高中语文面对学生不同特点的教学现状剖析

许多高中语文课堂上,时常会有对课堂或者对教师教学方法不满的声音出现。这种声音的出现说明了高中语文教学中确实存在很多影响学生完成日常学习任务的问题。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传统的教学观念所束缚,加上受到许多现实教学因素的制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没有充分的精力和较好的办法顾及所有学生的学习感受,教师依旧在课堂上坚持自己“一刀切”的教学方法,用一种教学方法应对所有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这在高中生的语文学习中显然是行不通的。首先,高中生大多处在青春期,本身对学校和课堂的传统管制就有很多意见,再加上他们在这种青春思潮的高峰期会产生很多奇奇怪怪的想法,教师在课堂上对所要讲授内容的需要有深度把握,而且要解决学生在课堂中产生的问题,顾及学生情感。

更严重的是,高中生已经进入学习成绩相对稳定的境地,在这种情况下就会产生学困生和成绩相对较好的学生两种学生群体,教师在课堂中讲授的内容就会在学生中产生不同的教学效应,学习成绩较好、理解能力比较强的学生就可以快速理解授课内容,学困生理解课堂内容就没有那么容易了,教师为了达到教学目的,一般不可能太多顾及学困生的全面发展,造成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学生成绩分化太严重的问题,这也会严重阻碍教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不利于课堂的进行与发展。

二、高中语文课堂上学生特点的综合分析

高中语文课堂是高中所有学科之中课堂气氛相对轻松的,因为高中语文课堂所讲授的内容不像其他学科都是相对固定的知识要点,高中语文的内容是在课堂内容的基础上更多地延伸到生活实际中,因此学生对这部分内容通常会很感兴趣,但是由于学生处在青春期,因此对于高中语文的看法和建议比较多,且对于理解能力不同的学生来说,对高中语文课堂的理解也不同,有可能导致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有偏差,影响学生的听课效率,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率。

三、高中语文教师结合学生特点的教学实践研究

1.教师应该关注学生最基本的学习要求。教师在高中语文课堂中的教学内容不能仅靠教案和课本,而是应该多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情况制定课堂学习内容,教师也可以将课本内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联系起来,了解学生在课堂上及生活中真正想要了解的知识。

教师了解了学生真正想要了解的知识就可以在课堂中分别对不同学生进行辅导,让他们学到自己感兴趣的知识,这样学生既学到了课本中的公共内容,又学到了自己想学的、想了解的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成绩自然会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也会不断提高。

2.教师应该在教学实践中发现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了解学生的特点,了解学生学习的特性,摒弃传统的“一刀切”的教学方法,而是依据不同学生的学习特点不断改变讲授知识的方式,将学生在课堂中的定位摸索清楚,认识到学生才是高中语文课堂的主体,所有课堂教学的内容必须围绕学生进行,通过大量教学实践和积攒经验了解清楚每一个学生在实际学习中的特点,了解清楚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不同期间的学习兴趣,在了解清楚各项状况之后,再决定最完善的教学方式,这样才能使教师将教学方法运用灵活自如,使得教师的教学方法更加符合学生的综合特性,符合学生的学习现状,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内容性的使用率,最大幅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在教师教学期间,不能仅仅依靠教师自身单方面的努力,因为毕竟高中生的心智还不够完全成熟,有时候会对教师的探究产生反感,所以这个时候,教师就需要循循善诱,和学生加强沟通,了解学生互相之间的问题,了解学生对待高中语文这一学科的态度,最后经过努力改变高中生厌恶学习语文及自身学习成绩差的现状。

第3篇:体育课堂特点范文

初中体育课堂互动目标的设计,是建立在体育教师对学生的体育认知、情感、态度以及价值观充分了解和对体育教材研究的基础上。因此,体育课堂互动目标是指通过体育课堂互动教学,学生在原有基础上要获得的发展,即学生在运动参与、体育与健康知识、运动技能、身体健康以及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方面的具体发展。由于目标统领一切,所以,明确具体的体育课堂互动目标有利于体育教师围绕它进行课堂互动内容的选择和互动策略的制定。一般来说,体育课堂有效互动目标的制定要做到科学、全面具体和切实可行。所谓科学,是指体育课堂互动目标既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又要符合学生的情感规律,还要符合学生运动技能掌握的规律。所谓全面,是指体育课堂教学目标既要有学生运动参与发展方面的要求,又要有运动技能发展方面的要求,还要有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能力发展方面的要求;所谓具体,是指体育课堂互动目标要避免出现“提高运动技能”之类模糊不清的笼统表述,而应明确阐述通过体育课堂有效互动,学生在某个项目某个具体技术的所取得的预期效果,如行进间三步上篮技术方面将有哪些具体的预期效果。所谓可行,是指体育课堂互动目标要“跳一跳,够得着”,使体育课堂互动目标处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既要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又要制定分层次互动目标,满足不同学生发展的需要;互动目标只能弹性预设,要兼顾生成,如果互动目标设定太死,体育课堂互动教学又回到传统体育教师走教案的老路,整个过程都死气沉沉,缺少应有的生机和活力,缺少精彩和创造力。

2科学有效地选择和优化体育课堂教学的互动内容

体育教学实践表明:初中体育课堂互动内容是影响体育课堂有效互动的最重要的因素。在目前应试教育大背景下,初中体育课堂教学的内容基本上是围绕中考体育考试的项目来设置教学内容的,这就必然造成体育课堂互动内容的单一性,枯燥化,竞技化特点。违背了体育新课程改革的目的和理念,严重背离了中学生的身心发展的实际情况,与学生的生活体验严重脱节,导致学生在体育课堂上,学习兴趣普遍不高,几乎是消极投入,初中体育课堂互动教学情况不容乐观,要想实现初中体育课堂教学有效互动的实现,这就为初中体育教师在设计体育互动教学内容是增加了难度,要求教师在设计时要考虑学生的身心特点、教学的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因素,就必须有效地选择和优化体育课堂互动内容。不少体育学者认为:优化体育课堂互动教学内容,科学的整合互动内容资源,总体来说,至少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内容:第一,如何切实提升初中体育课堂互动教学内容生活化的程度,更加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这就需要教师具有一双慧眼,尽量从学生平时喜欢的日常游戏中提取素材,以促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第二,从学校所在地的民间民俗当,乡土历史文化中,挖掘素材,经过加工和整合使之成为体育课堂互动教学内容的素材,大力发展乡土体育课堂互动教学内容的乡土化水平。第三,开设具有本乡本校的特点,整合体育课堂互动教学内容资源,从而丰富体育课堂互动教学的内容,满足学生学习兴趣的多样化互动需求。第四,初中体育课程教学内容,有绝大部分是呈现的教学内容是竞技性较强的体育互动内容,教学实践中,这样的教学内容学生及不感兴趣,那就必须通过体育教师的再修改,再创造,把它改造为学生易于接受,比较有兴趣的,非常容易理解以及师生易于互动的教学内容。如:有一节教程是加速跑,将加速跑改为学生30米或50米的迎面接力跑游戏,以此提高学生参与互动和练习的兴趣。第五,在初中体育教学中,教学目标的达成很重要,教学中为了实现这样的互动教学目标,把不同的教学内容但具有可替代性的互动内容进行整合加工,有机地糅合在一起,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的兴趣。例如,为了发展学生的心肺功能,一般选用枯燥的耐久跑,但体育教师也可选择各种花样的跳绳加上组织较长时间的球类比赛来代替,也同样能够发展学生的心肺功能,能让学生互动起来并乐在其中。

3科学地、合理地、巧妙地进行体育课堂互动教学策略的创设

第4篇:体育课堂特点范文

【摘 要】 打造高效的高中体育课堂是当前教育改革下的重点内容。高中体育教学除了肩负促进学生身体健康成长的重任,还要负责调解和缓解学生的学习压力,因此创设高效的高中体育课堂显得尤为重要。基于此,本文从四个方面提出建设高校高中体育课堂教学的策略,以期能够为高中教育事业奉献自己的微薄之力。

关键词 高中;体育课堂;高效

近几年,我国一直在倡导素质教育,要求减轻学生的负担,从当前的教育改革效果上来看,虽然从一定程度上已经取得了不错的收益,但是我国日益严峻的就业压力之下,高中生的学习压力依然很大,学生多数的时间都用于学习文化课了,体育训练的时间较少,高中体育课堂教学的难度加大。如何在45分钟的课堂教学中既达到锻炼学生体魄, 又放松学生心情的目的是打造高效的高中体育课堂教学的问题所在。笔者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在查阅相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浅见,仅供同行参考。

一、因材施教,开展差异性教学

打造高效的高中体育课堂教学要求教师能够以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出发点,因材施教,循序渐进,鼓励学生的个性发展,开展差异性教学,为高中的体育学习营造合适的氛围。同时教师还要善于发现不同学生身上的闪光点以及有待提高的地方,适时的对学生加以指导和引导,鼓励学生发展自己的优势并改进不足的地方,促进不同层次学生身体素质的不同提高,为学生今后的体育发展和身体健康发育奠定扎实的基础。在高中体育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鼓励有体育特长或者在某些方面表现较为突出的学生,在完成自己学习任务的基础上,协助教师帮带其他的学生。以此增进学生的之间的互动,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对学生在其他方面的潜力进行有效的挖掘,充分调动起课堂的氛围,从而促进高效课堂教学。

二、生本教学,构建和谐师生关系

长期以来,教师在我国的高中体育课堂教学中占据着主导的地位,而忽略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学生通常都是教师意志和意愿的执行者,机械地服从于教师的安排和要求,在教师所划定的框架内进行体育学习和活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受到严重的打击。然而高中生大部分都已接近成年人,他们的想法、行为等都具备一定的独立性,传统的教学方法逐渐与学生的发展水平不相适应。针对这种问题,笔者认为应该在实际的高中体育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和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能够自主学习、自由发挥,并且在教学中增加与学生的互动,将“教”与“学”有机的结合起来,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值得一提的是,教师除了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还要对自己进行准确的定位,清楚认识和摆正自己作为教学引路人的位置,多与学生进行交流和沟通,向学生提高必要的帮助,倾听学生的心声,努力构建师生之间和谐友好的关系,有效提高高中体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三、根据学科特点,进行分类教学

高一的学生由于还没有进行文理选科分班,每个班的男女生分布相对比较均衡,教师在设计和安排高一的体育课堂教学时基本上就可以参照学校所设置的课程和课时来进行教学。然而到了高二,学生进行文理分科后,班上的男女生比例严重不协调,文科班女生多男生少,理科班男生多女生少,所以如果还按照高一的一套教学模式来的话,体育课堂的效果很难提高。因此,教师在对高二、高三年级的学生开展体育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要注意文理科班级的学科特点,在学期之初就摸清学生的实际情况,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和总结。比如,理科班男多喜欢打篮球、踢足球等比较激烈的体育活动,那么在设计理科班的体育课堂教学时就可以多安排这类的活动;而文科班的女生多喜欢打羽毛球、跳绳、踢毽子等运动量相对较小的活动,那么在安排文科班的教学活动项目时也可以多倾向于这一类的体育运动。

四、遵循生理特点,合理安排教学

随着人年龄的增长,不仅人的生理得到了发展,人的心理也会发生变化,虽然是同一种事物,但是人们对它的要求和看法却可能发生很大的转变。同样,在高中阶段,由于学生的身心发展越来越趋向成熟,他们对高中体育课堂教学也有着不同的需求。而且在进入青春期和叛逆期后的学生也在身心发展上也有着很大的改变,尤其需要关注的是男女生之间的相处方式上的改变,以及男女生在心理和生理上的不同。因此高中体育教师在进行体育教学时要充分考虑不同年龄、性别的学生的心理特点和个性特点,适当的引导学生、开导学生,合理的安排教学内容,促进学生身体和心理的健康成长与发展,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情,对生命的热爱,进一步构建高效的高中体育课堂。

五、结语

随着我国新课程改革的深入,高中体育正步入一个新的阶段。要求高中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能够坚持因材施教、“以生为本”,根据实际的学科特点以及学生的生理特点,不断探索,寻求与高中生身心发展高度契合的合理科学的教学方法和模式,有效提高高中体育课堂教学的效率,完成高中体育课堂教学应尽的使命,激发学生对体育的热情,鼓励学生多进行有益的体育运动,在强身健体的同时放松心情,从而更好地投入到之后的学习之中。

参考文献

[1]王学富.如何创设高中体育高效课堂[J].学周刊.2014(02)

[2]朱海红.高中体育课堂教学的高效性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3(02)

【作者简介】

第5篇:体育课堂特点范文

[关键词]幼师女生;体育课程积极性;提高方法

幼师女生正处于青春期末期,是身体发育尚未完全的时期,体育教学依然在整体教学中起着重要作用。体育课程不仅能增强她们的体能,还能帮她们树立终身体育锻炼理念,培养终身体育锻炼的能力。然而,在实际教学中,部分女生对体育课程缺乏兴趣,不愿参加锻炼,导致课堂效率低下,体育课程的现状不容乐观,也与我们的期望相背而驰。想要改变这种现状必须要结合实际情况,提高她们在体育课堂上的积极性。

一、加强思想教育和理论教育,增强女生健身意识

女生对体育课积极性不够的一部分原因就是对体育课的重要性理解不深,中国教育的现状中也有“重智育,轻体育”的情况。因此教师要多渠道地给幼师女生普及体育与健康知识,加强理论教学。教师可以结合女生的生理特点,并选用实际案例进行教学,让学生充分认识到体育锻炼不仅是国家的要求,社会的要求,更是个人身心和谐发展的需要。还要让学生树立终身健身的理念,明白掌握一定的体育技能对现在的学习、生活和以后的工作、生活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进而提高她们对体育课的兴趣和求知欲。“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自己愿意去锻炼,教师才能更好地进行课堂教学,真正提高课堂效率,实现教学目标。

二、了解学生特点和兴趣,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一般的幼师学校中,女生人数都远远多于男生人数,因此在安排教学内容上要结合女生的生理特点,及时了解学生的兴趣,进而提高其对课堂的参与程度。女生的力量比男生相对要小得多,因此为了避免学生因劳累而产生厌倦心理,体育课上不要安排过多的力量性练习。可以根据女生柔韧性和协调性强于男生的特点,安排一些艺术性高的内容,如健美操等。在安排教学内容时,也要及时了解学生的兴趣,尽可能让学生参加自己喜欢的项目,如羽毛球、排球、体育舞蹈等。避免出现大部分学生被迫参加自己不感兴趣的项目,提不起兴趣,渐渐出现厌烦的心理。另外,教师还可以选择一些具有地域特色的传统体育活动内容,如射箭,空竹等,并将这些教学内容进行升级与完善,让学生对课堂充满期待,进而积极参与课堂。

三、积极变革与创新,改进体育教学方法

体育课堂本来就是学生放松心情、收获快乐的地方,如果只是一味地教师示范、学生练习,长期下来,学生的积极性也会有很大程度地下降。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也要积极进行创新与改革,增进课堂的趣味性,让课堂饱含活力与激情,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如在热身环节中,教师可以不再让学生只是绕操场跑步,而是在跑步中加入游戏,可以让学生看指令或听信号进行变速跑、变向跑、合作跑等,这样的课堂更容易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在示范环节中,教师可以请学生代替进行动作示范,让学生做课堂主人,教师在一旁对动作进行纠正,这样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练习环节中,教师也可以让学生自由讨论并选择练习的方法,可以分成小组进行比赛练习,比赛的规则由学生自己商量决定,进而照顾到全体学生,使学生在体育课上感受到快乐,并增进了学生的组织管理能力与合作能力,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根据女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灵活组织教学

针对青春期末期的幼师女生,教师在实际教学中也要注意学生生理心理的发展特点,灵活组织教学,不挫伤积极性。部分女生在体育课堂会感到害羞,爱面子,还怕自己做的不好,怕受伤,影响自己的形象。根据学生这一心理特点,教师在课堂上掌握与学生沟通的技巧,满腔热情,对学生多鼓励,多正面引导,并在课前布置好保护措施,让学生放下众多的害怕心理,积极参与体育锻炼;另外幼师女生依然处于成长的时期,她们追求完美,对老师也有很高的期待,因此教师也应注意自我的教态、举止和礼仪,用一个艺术家的姿态去培养受教育者的外在美和内心美。教师应举止大方,教态自然,富有活力和朝气,进而感染学生,给学生留下良好的印象。在讲授动作中也要干脆利落,不要马马虎虎,让学生感受到体育锻炼的姿态美,进而激励学生进行模仿练习;女生最重要的生理特征就是每月的月经,因此教师在体育课堂上也要注意这一方面,区别对待。教师要合理控制经期女生的运动时间和运动强度,避免学生的过量锻炼。教师还要注意学生体质的差异、身体状况的不同。有的女生可能在经期内反应大,不宜进行体育运动,教师要区别对待,妥善处理。

五、结语

提高幼师女生体育课堂的积极性,是实现体育教学目标,提高教学效率的关键。只有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调动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才能达到教学的良好效果。女生不同于男生,在体育课上教师更应该多多关注,正确引导,鼓励为主,使女生树立坚持健身的观念,增强个人体能。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根据自己学生的特点和课堂的具体情况,以学生为中心,对学生多一些关爱,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灵活组织教学。

参考文献:

[1]张庆华.幼师女生体育课兴趣培养及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4 (11).

第6篇:体育课堂特点范文

关键词:高中体育;生态课堂;新课改

体育课堂的教学模式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与学生的兴趣爱好更加广泛,开始呈现出更多的教学模式。生态课堂的模式要求教师关注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营造融洽的课堂氛围,培养学生热爱体育的思想,锻炼良好的身体素质,强调通过开放式的教学模式和和谐的课堂环境促进学生的健康和谐发展。

一、营造开放式的体育课堂

高中体育课堂的生态课堂创设是学生通过课堂体验和感悟体育学习的基础,也是高中生拓展身体素质和体育锻炼能力的有效手段。构建开放型的体育教学模式是高中体育教学的挑战和创新。构建开放式的体育课堂要求教师更新体育教学理念,创新体育教学观念,抛开传统课堂教学中的严肃、死板和一成不变,放开教学思想、放宽教学手段、放活教学内容。生态课堂的构建需要高中体育教师在体育课堂上用开放式的体育课使学生在有序的引导下自主探索体育的原理。例如,在练习抛铅球时,传统课堂上,教师通常会按照标准的动作要领和程序,要求学生模仿,但实际情况是许多学生由于肌肉类型的区别,可能有自己独到的动作。在开放式体育课堂中,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习惯探索抛铅球的最佳方式,最后教师对标准的动作要领进行总结,并让学生自己体会标准的动作要领与他们自身的习惯之间的差别。学生通过锻炼和体会,找到了最适合自己的方式,这就是开放式体育课堂的魅力。

二、培养学生个性,营造愉快的体育课堂氛围

新课程改革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情感传递凸显出来了,意在贯彻教师应当担负传递知识和培养学生思想感情的双重任务。传统的体育课堂中,许多学生在教师单调的理论讲解和枯燥乏味的体育课堂模式中失去了对体育课堂的兴趣,因此体育课堂中的教学效率不高。要在高中体育课堂中实施生态课堂的教学方法,教师首先应当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从学生的爱好和兴趣入手,传授学生渴望获得的体育知识,同时穿插一定的体育游戏,营造愉快的体育课堂氛围,使学生在良好的氛围中获取体育知识,并达到锻炼身体的目的。同时在高中体育课堂中,要根据学生的个性制订体育课程,使学生的个性和特点能够充分发挥。许多学生爱好足球,有的学生爱好篮球,女生爱好健美操,因此要构建高中体育生态课堂,教师应当将学生进行合理的分组,每组施以不同的教学内容,在此过程中学生的兴趣得到了满足,教学效率也得到了提高。

总之,高中体育生态课堂创设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情感、学习方法以及创新能力,在体育生态课堂中灌输人与自然、人与人、体育锻炼与自身身体之间的和谐理念,重视环境、人、体育的可持续发展。作为体育教师,应在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修养的同时,更新自己的生态理念和生态教学思想,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旭芳.以人为本,提高体育教学有效性[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2(12).

第7篇:体育课堂特点范文

【关键词】高校体育课程 电子游戏 新课程模式

中图分类号:G841 文献标识码:A

前 言

高校体育课程是高校教育课程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完成学校教育目标的主要途径,是一门通过合理的体育教学和科学的体育锻炼,达到增强学生体质、增进健康和提高体育素养为主要目的的课程。我国刚刚步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文化开发也达到了空前的地步,时尚流行文化众多,例如,汽车文化、酒吧文化、旅游文化、网络文化、服饰文化、纹身文化、桌面文化、民俗文化等,却没有体育的地位,这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和实际现实非常不符,其中高等教育中体育教育的失败是一个重要原因。高校体育课程是未来社会精英阶层接受体育教育、养成终生体育观念的最后园地,如果不能及时、有效地对其进行深入细致的教育,使其真正感受体育的各项功能和乐趣,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出了校园之后,缺乏制度的引导和帮助,他们不可能自觉、自律地重视体育锻炼,参加体育活动。所以当务之急就是通过体育课程改革,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内容、措施等进行体育教育,运用更多更新的手段开创高校体育课程新模式,以适应当代大学生生理和心理以及学习特点发展新趋势。

高校体育课程存在的问题

体育课程是高校教育内容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于高校大学生的均衡发展而言,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我国近30年关于体育课程的研究论文、经验总结、各级课题等达30万篇之多,不断提升高校体育课程的教学水平和质量,各个学校也渐渐开展课程改革,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在具体改革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

第一,我国高校体育课程形式落后、内容陈旧,与当代大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身体素质条件都有很大差异,已经不能适应高等教育发展和改革的需要,也很大程度地影响到高校体育教师教学工作改革的积极性。第二,几乎所有研究都基于目前的课堂教学形式,课堂教学内容受国家教育部颁发的教学大纲所限。各学校体育课大同小异,研究的主要方面大多是运动量、教学方法、相关教学因素对教学效果的影响等,重复研究较多,大多层次较低,与学生的身体素质变化和社会文化形态变化的实际情况越来越脱节,所以致使学生上体育课的热情不高,课外也极少以体育课内容作为锻炼手段和锻炼形式,导致连续20年青少年体质呈下降态势,反映出体育教育全面失败。现有的体育课内容不能完成高校体育形成终身体育思想的任务和使命。第三,目前体育课堂教学与学生实际体育需要不能形成实际对应关系,造成课堂资源的实际浪费。第四,电子和网络游戏在大学生中普及率很高,但是容易使学生沉溺其中,带来很多社会负面影响,也不利于青少年身心的健康发展。以当代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建立以身心练习为主导突破原有课堂形式的高校体育课程体系成为当务之急。高校体育教学改革迫在眉睫,打破现有教学模式,创新课程内容,改革课程体系,重置评价指标,开创高校体育课程新局面应该是各高校不可回避的新任务和新目标。

高校体育课程结合电子游戏新课程模式研究

1.改革现有的体育课程模式

高校体育课程有自身的特点和要求,身体锻炼、教学时数及活动形式的组织性、安全性是必要条件,而电子游戏的种类很多,手机游戏、PSP游戏、电脑单机游戏、网络游戏等各类别游戏由于运行平台、方式和规则的不同,不一定都适合体育课形式的需要,必须经过科学的筛选、评定、改造,也要增加一些必要的教学用具或体育器材才能真正进入课堂。教学网站及数据库互动查询系统均有成熟的技术,体育课报名与课程内容查询可在校园局域网中的任何一台机器上完成,不存在技术和实际条件的障碍。将体育活动类型和方式与当代流行的电子或网络游戏相结合,进行规则和方式上的改造,创造出全新的体育课内容和模式。通过校园局域网打破原有高校体育选课和课外活动形式,将高校体育课延伸至课前和课后。

2.建立电子与网络游戏积分方式的身体素质和体育课评价新机制

建立以网络平台为主的体育课任务布置、教学计划、教学形式、成绩管理、教学内容公开、学生参与与互动的课前与课后新模式。结合电子游戏的高校体育课程中运动量和游戏规则的制定是关键环节,需要适合不同的性别、年龄、技术基础、身体素质、心理特点甚至生活背景的大学生人群。在规则制定中必须考虑极端情况下的挽救措施,积分制的合理性集权制,与电子游戏规则和角色的接近性,学生甚至可能出现游戏角色化妆上课,必须强调安全性和集体参与性等,利用学生热爱的体育课内容创编一些体育小品在学生的文艺汇演中宣传,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打破原有的体育课成绩管理模式,由教师评分改为体育活动积分制,学生可以通过相应的体育锻炼实施看到积分情况对应的体育课分值,教师按照电子游戏规则方式对学生课堂上的表现、出勤情况等给予奖惩积分,使学生重视团队表现,培养集体意识,强化其创造性和个性色彩。

3.完善高校体育课程结合电子游戏的课程体系

建立和完善高校体育课程结合电子游戏的课程体系。从教育目标、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教学进度、课程任务、考核方式等教学文件进行根本性的创新和改革,从学生教学单位分配、教学时数统计、教学过程管理监督、教学效果评价、体育器材与用具的分配使用等环节全面创新,通过学生对课程的反馈改进和积累教学经验,定型“游戏”模型,比较学生体质改善情况,最终形成理论科学、过程新颖、学生喜爱的全新高校体育课程体系。建立新型体育课师生关系,培养大学生体育生活习惯和热情。改革现有的高校体育课程体系,将其与大学生流行文化形态相结合,创新出新的体育课内容、形式和教学用具,提高学生上体育课的积极性,并能够有效促进学生终生体育观念的养成,改善学生的体育观念,促进他们身心的全面发展。

结 语

现有体育课程模式在我国已经具有50多年的历史,尽管我国的教育方针、教育思想、教育目标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但是课堂模式一直未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包括组织形式、教学内容、体育技能等与当代大学生成长和时代文化都越来越不相匹配,使得原本极其适合大学生生理和心理特点的体育课越来越受到学生的冷落,这是高校体育教学不得不面对的现实状况。突破常规教学课堂模式,贴近当代大学生求新、求异、追求个性的特点,使体育课尝试与电子游戏方式结合,为体育课程理论发展创新提供实证依据。将高校体育建立以身体素质、机能、体育专项素质、专项技能为主要评价指标的体育教学新模式,使体育课堂变得更积极、更活跃,富有亲和力,开拓和创新高校体育课程理论,为我国体育在新时展起到试验和探索的意义。

电子游戏一直是大学生热衷的文化形式,也是在我国大学生中普及率最高的文化项目,但是目前众多的网络游戏给大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我们将电子或网络游戏与体育课有机结合在一起,将电子游戏形式应用于体育课堂中,增加体育课的趣味性和亲和力,针对当代大学生特点进行体育教育形式与内容的根本性改革。

参考文献:

[1]陈建东:《高校体育课程改革措施与建议》,《上海体育学院报》2001年第5期,第174-175页。

[2]王慧丽:《高校学生的健康教育与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体育学刊》2002年第10期,第95-97页。

[3]汪正毅等:《21世纪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方向研究》,《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2年第2期,第225-227页。

[4]潘绍伟、季浏等:《我国体育课程为什么要进行重大改革》,《中国学校体育》2002年第4期,第11-13页。

第8篇:体育课堂特点范文

关键词:行为规范;体育课堂;体育教学

青少年学生的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形成,良好的社会道德态度和行为等是学校教学的重要因素,体育教学作为学校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有其特殊的教学规范效应。由于体育教学与其他学科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不同,对青少年学生良好的行为规范的形成有其独特的作用。公平公正与公开、服从与创造、竞争与合作都是体育教学中所必不可少的。有意识地在体育课堂中对青少年学生进行规范教育引导,相信对青少年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规范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一、学校教学及体育教学任务

知识或知识素材是构成学校教学的核心要素,但技能或能力、价值观或世界观、社会道德的态度或行为等亦是学校教育教学的重要因素。

体育教学的任务是:发展身体,增强体质;了解体育的基本知识、掌握与提高技术和技能;培养高尚的道德品质。三个方面的任务互相联系,构成统一的教学过程。而这些任务的完成,需要教师对学生做艰苦的智力开发和养成身体锻炼习惯的工作。

二、行为规范教育基本内涵

作为青少年学生的行为规范教学,应以尊重法律规范或法律条例为前提,同时包含社会责任感和公平竞争原则。

法律规范或法律条例一般是指通过国家的立法机关制定的或者认可的,用以指导、约束人们行为的行为规范的一种。条例就是事先规定出来供大家共同遵守的制度或章程,是带有普遍性的一种约定。而社会责任感就是在一个特定的社会里,每个人在心理和感觉上对其他人的伦理关怀和义务。

公平原则是民法的一项基本原则,它要求当事人在民事活动中应以社会正义、公平的观念指导自己的行为、平衡各方的利益,要求以社会正义、公平的观念来处理当事人之间的纠纷。其主要表现在机会平等、利益均衡和合理地承担责任。公平竞争原则是指竞争者之间所进行的公开、平等、公正的竞争,这一点在体育教学中尤其鲜明。

三、学校体育教学的独特性、体育课堂特点

作为学校教学组成部分之一的体育教学,由于其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独特性,在完成学校教学任务中有其独特的作用,尤其是在青少年学生的行为规范教学中有其他学科不能具备的优势。

体育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运动技术为主体的知识(核心要素),运动能力及运动技能,体育价值观、道德观,体育行为习惯。其中体育和运动知识我们可称为显性教材,运动技术、运动技能、形体塑造为半显性教材,行为规范教学则为隐性教材。

在学校体育教学中,行为规范教学可以从教学常规和教材中

体现出来。教材中运动技术、运动能力及运动技能教学的载体为运动项目。其中运动项目的最鲜明特点为竞争,为保证竞争的正常进行,规则是必要的保证。身体练习是体育教学有别于其他学科的主要特点。其中有许多内容具有鲜明的规范性,如,教学常规、队列练习、游戏活动、球类教学比赛等。教师要充分挖掘和利用这类教材所涵盖的行为规范的教育因素,让行为规范的教育从体育课堂起步。

四、体育课堂实施行为规范教育的基本策略

1.利用体育课的课堂常规进行行为规范教育

相比于其他学科,体育课的组织过程显得更为复杂,这就需要有一个良好的教学常规保证课程的顺利进行,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体育课教学中,为了保证教学工作的正常进行,以课堂常规的形式对师生提出一系列的基本要求,是学校体育教学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实施课堂常规,不仅有助于建立正常的教学秩序,严密课的组织,而且对加强学生的行为规范教育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每一次课前对学生进行体育课教学常规的教学和检查是必要的,是体育课正常进行的保障。通过课堂教学常规的实施,使学生能在学习过程中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体育课堂中安全事故有相当一部分是由于课堂常规执行不力所造成的,例如,不适合的服装对活动本身会带来障碍,从而影响练习的完成,甚至带来身体上的伤害事故。对课堂常规的执行要求每一位学生严格做到坚决地

服从。

2.利用体育课的组织教学法进行行为规范教育

体育课的教学多数要依靠学生的身体练习来完成,且练习场地、器械复杂,如果没有较规范的组织教法的保证是无法完成教学任务的。不同的教学内容对组织教法的需求也有所不同,学生练习的时间、方向、行动的路线,器械的使用都会对学生的练习和教学效果带来影响。例如,田径课的投掷项目要求学生听从教师的指挥统一练习,器械体操则更强调保护与帮助,以保证教学的顺利进行与学生的安全。自主练习的过程中也需要学生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基础上有组织地完成,同样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行为规范的教育。

3.利用体育课教材本身的特点结合项目规则进行行为规范教育

体育课的教学主要通过学生的身体练习来完成,其主要内容为运动项目或游戏。运动项目或游戏的最大特点是所有参与者在公正公平的前提下平等参与竞赛。根据项目的不同特点,各运动项目或游戏设置了相对应的为保证进行竞赛而制订的统一规范和准则。不同性质的运动项目,其规则的核心也有所不同,其实质是奥林匹克精神的具体体现。奥林匹克精神是奥林匹克运动的实质内容,《奥林匹克》指出,奥林匹克精神就是相互了解、友谊、团结和公平竞争的精神。它通常包括参与原则、竞争原则、公正原则、友谊原则和奋斗原则。只有所有参与者在公正的原则下参与,才能体现出奥林匹克精神,只有公平竞争,才能让所有参与者积极参与。观看奥运比赛,让人感到规则的魅力。在这个大规则竞技场,之所以能吸引众多人们的参与,在于规则。奥运文化之所以传遍世界,就是规则的魅力。

总而言之,利用体育课堂这一平台,结合体育教学的独特性,从体育教师的言行身率开始,让学生的行为规范教育从体育课堂起步。

第9篇:体育课堂特点范文

1.常规:体育课堂基本要求“少不得”; 2.音乐:体育课堂教学元素“多不得”

3.口令:体育教师教学技能“错不得”; 4.掌声:体育课堂教学效果“要不得”

5.表情:体育教师课堂观察“粗不得”; 6.提问:体育课堂师生回应“定不得”

7.观察:体育课堂教学行为“弱不得”; 8.学法:体育课堂教学方法“少不得”

9.创编:体育课堂教学诚信“低不得”; 10.探究:体育课堂教学问题“假不得”

11.事件:体育课堂突发事件“造不得”; 12.安全:体育课堂防范意识“松不得”

当我们走进体育新课改后的体育课堂的时候,发现很多课上都响起了音乐声,有的是在做准备活动的时候响起了音乐,有的是在做放松活动的时候,还有的是在练习过程中有音乐响起,甚至有的音乐贯穿在课的始终。音乐走进课堂有哪些现象发生?该如何准确定位体育课上的音乐?音乐与哪些教学要素有关?在有效选用音乐时需要重点考虑哪些关键点?这一系列问题都需要做进一步的总结分析。

一、体育课堂上的“音乐现象”

音乐走进体育课堂以后,在音乐的选择和使用上等,都出现有若干现象值得思考,下面举例进行分析。

1.过门过长时间浪费现象

众所周知,体育课上的时间是非常宝贵的,在40~45分钟内要完成很多的任务,组织若干项活动,因此,任何一个环节都需要争分夺秒,减少对时间的浪费。然而,有的老师在选择音乐的时候,往往忽略了音乐过门的长短,有的过门时间过长,师生等待开始练习的音乐起点的时间过久,无形中对课的有效时间是一种浪费。如一节篮球课,老师让同学们熟悉球性的时候,选择了一曲音乐,当时学生成圆形队站立,老师站在圆心处准备在音乐的伴奏下带领学生做练习,但是,由于音乐选择不当,过门过长,师生都静静地抱着球等约1分多钟,这一时间反映出对有效教学时间的浪费。出现这种现象,一是教师对音乐的选择能力不足;二是教师对音乐的处理能力缺失。随着音乐逐渐走进课堂,对体育老师不断提高音乐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否则,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

2.音乐故障处理不当现象

音乐走进课堂,无论对课、对老师,还是对学生都是一件有着积极作用的事情。但在使用音乐的过程中,一旦出现故障且对其处理不当,很有可能正向作用发生逆转,影响到教学的有效性。体育课堂上所出现过的音乐故障有音乐不出声,音乐内容错位,音乐戛然而止,音量过小或过大等一系列现象。遇到这种情况,需要老师机智敏捷地做出恰当处理。但由于有的老师前期准备工作做的不是十分充分,有的老师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还有欠缺,因此,就出现了一些对音乐故障处理不当的现象。如,某省组织的一次课堂教学大奖赛上,一位老师上了一节前滚翻课,课上的非常精彩,无论是夹彩带做“不倒翁”前滚翻辅助练习,还是课堂教学气氛都十分突出,但就在结束部分做放松活动,在音乐的伴奏下师生共同跳起了彩带舞的时候,突然,音乐被卡了,老师及时走向录音机,一看磁带被缠绕在录音机上,一时间很难处理好,又时逢课即将结束,就随口发出了一句不文明的语言“他妈的”,顿时,评课专家和看课老师都面面相觑“傻了眼”。精彩的课就因故障处理不当而失去了获奖机会。实际上,遇到这种情况,老师依然需要镇定,用口令继续下面的放松活动依然能够圆满地完成教学任务。

3.音乐过多干扰课堂现象

体育课堂上选择使用音乐,其目的都是力争能够提高体育教学的有效性,但音乐的选择与使用一定要把握好“度”,即不可过多过泛的使用音乐,尤其当音乐的使用成了体育课堂教学的干扰项时,说明在音乐的选用上走向了一个极端。在体育课堂上目前出现过,有的老师把播放器系在腰间(并不反对),是方便了很多,但有的利用这种便利,过多地在课堂上播放音乐显得不妥,放大了音乐对体育课堂教学的功效。使用不当就会干扰到体育课的有效性,使用音乐要恰到好处,只有“必需的、健康的、有效的”音乐才是最适宜的。还有的老师上篮球课,准备活动环节就放开了音乐,基本部分作为背景音乐组织学生学练篮球技术,结束部分又在音乐的伴奏下做了放松活动。问题在于,当基本部分学习篮球技术的时候,背景音乐将有可能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尤其是当老师讲解、示范篮球技术的动作要领和动作方法的时候。一旦出现干扰现象,说明对音乐的使用“度”缺乏准确的把握。因此,笔者认为,音乐作为一种新的体育教学元素不可过泛,即“多不得”。

二、体育课堂上的“音乐定位”

体育课堂上的音乐该如何定位,我们可以分别从结构性上和主体性上加以分析。

1.从“结构性”上对音乐的定位

音乐与体育课是什么关系,它在体育课中扮演的是什么角色?不同的人或许会有不太一致的认识,目前,主要集中在三种观点上:其一,认为音乐是体育教学媒介;其二,是把音乐当做体育教学的手段;其三,把音乐看做是体育教学元素等。无论是“媒介说”“手段说”还是“元素说”,都反映出,音乐逐渐成为了体育课堂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提高体育教学有效性上,扮演着重要角色。笔者比较倾向于将音乐作为体育课堂教学的元素,说明在促进教学效果的提高方面,以及激发学生参与运动的兴趣方面,逐渐凸显其重要价值。实际上,我们过去在谈到体育教学的时候,并没有把音乐作为其元素之一来考虑,一方面说明尚未认识到其作用和价值;另一方面,课改之前,未要求从“运动参与”方面来评价学生,也就缺乏对激发学生兴趣的特殊考虑。由此,过去的某些体育教学,有的略显枯燥乏味,有的过于死板教条,有的死气沉沉缺乏激情。当把音乐作为体育课堂教学的一种元素考虑的话,强化了要重视将音乐融入体育课堂,进而就要不断提高体育教师的音乐素养,选好、用对音乐使其充分发挥其应有的或特殊的功效。

2.从“主体性”上对音乐的定位

音乐在体育课堂教学中究竟应该是什么地位?目前,存在两种认识,其一,是把音乐当做“主体”,即达到一定的练习效果必不可少。其二,是把音乐当做“背景”,即发挥其辅助作用,而并非必不可少。笔者看来,体育课堂教学中的音乐,根据其在教学环节中所发挥的作用不同,有的属主体音乐,有的属背景音乐,并非只有一种定位形式。如健美操,离开音乐就很难跳出动作的韵律效果。而其他项目的教学,如篮球课做学生运球练习时,有老师放了一曲《相信自己》,能起到激发学生练习的激情,但假如不放这曲音乐,也同样可以采用其他方式来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

三、体育课堂上的“音乐关系”

体育课堂上的音乐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与很多因素有关,诸如音乐与教材是何种关系?音乐与教法的关系如何?音乐与师生的关系何在?要想正确、合理、有效地选择使用音乐,首先需要弄清体育课堂上的音乐关系问题。

1.音乐与教材

体育课堂上选择什么样的音乐,与教材关系最为密切,换句话说,在将音乐引入课堂的时候,首先要看一看,音乐为谁选?即什么样的教材?有的教材非音乐难学难练;有的教材有音乐比无音乐好;可有的教材,有没有音乐差别不大;甚至有的教材,添加的音乐成了干扰项。由此,选择什么样的音乐、教材在一定程度上起着关键性作用。但该如何区分“必须”“可以有”“无需”与“不能”呢?老师们可以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来做出判断,尤其从音乐引入的必要性与可行性上都可以采取经验法来辨别。但,至关重要的一点就是,需要考虑教材的主导作用。也就是说,依据教材而选择音乐。如街舞、踏板操、健美操等教材,音乐就是必须的,这些教材在课堂上没有音乐就难以教,更难以学,因为,没有音乐,节奏很难把握;没有音乐,兴趣很难激发;没有音乐,律动很难体现等。

2.音乐与教法

体育课堂上的音乐与教法是否有关,假如有关系的话是什么关系?也就是说,从体育教学效果上来看,音乐对教法的选择和使用是否有影响?教法对音乐的选择是否有较为明确的要求?实际上,当音乐尚未走进课堂的时候,体育教学同样离不开一定的方法,无论所采用的方法效果如何,体育课堂上教法的存在是必然的,其中,教师讲解、示范阶段,学生练习环节,都有教法包含其中,学生在原有的教法教学指导下掌握一定的知识与技能。新课改以后,当人们把音乐引入到了体育课堂以后,教法在原有的基础上,某些方面无形中已经发生了变化,有的因为音乐方法上更加有趣了;有的因为音乐方法上更加多样了;有的因为音乐方法上更加有效了。也就是说,因音乐的存在,教法的形式、效果等都或多或少发生了变化,说明音乐对教法发挥了促进作用。如过去做徒手操总是老师喊口令,学生完成每节操的动作,有的学生会懒洋洋的,出现胳膊伸不直、腿踢不起、腰弯不下等现象。当把口令换成了一曲适宜的音乐后,大多数学生都精神十足,甚至出现为“自我表现”而做好每一节动作的改变。

3.音乐与师生

体育课堂上的音乐除了与教材、教法有关以外,它与教师、学生存在着一定的关联性。爱音乐、懂音乐的教师,音乐的选择就会比较适宜和合理;不爱音乐、不懂音乐的教师,在音乐的选择和使用上都有可能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直接影响到教学的有效性。同样,音乐的选择也离不开学生这一重要教学对象。如,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对音乐喜好有所不同,当一节体育课上,选对了音乐,意味着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音乐,与时俱进的音乐,教学效果就能达到理想的水平,否则,有可能费力不出功。有人疑虑“为什么我们国家“广播操”推了那么多年,很费劲,而且学生又很难对广播操产生浓厚的兴趣?而“江南style”一下子就引起了学生们的浓厚兴趣?实际上,其中一个关键点就在于音乐。大家都知道,广播操的音乐大都以第一节什么运动,第二节什么运动来伴奏,可后者却大不一样。当然,还有两者的运动特点与风格上的差异,也决定了主动与被动的参与情况。由此看来,因后者更贴近孩子们的实际生理心理发展特点与需求,而迅速火热起来。因此,选择什么样的音乐不可无视学生的兴趣爱好、年龄特点,也不可不强调教师的音乐素养,否者,音乐的选用上就不会达到十分理想的境界。

四、体育课堂上的“音乐选择”

1.选择音乐要考虑“必要性”

当我们在考虑是否选用音乐,以及选用什么样的音乐的时候,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就是一定要首先考虑其必要性。再好的音乐,体育课堂不需要,就没必要将其引入课堂,另外,并非体育课堂的各个环节都需要音乐。但体育教学实践中,有的音乐的选择却忽略了该问题,出现有准备部分本可以用口令就能达到较好效果的,却刻意选了一曲不太适宜的音乐,反而影响了活动的有效性;放松活动有的需要肌肉、关节、韧带等放松的,却为了引入音乐,放出了一曲仅让学生闭目养神意念放松的音乐,而未充分达到放松的目的;还有就是在前面谈到的基本部分选择音乐的时候,除了韵律操、街舞等类型的教材,其他如篮球、田径、器械体操等在组织教学时,在选择音乐上需要慎重,有的可能仅仅是干扰了课堂,可有的或许因分散注意力而在器械上做动作时出现危险情况,因此,音乐选用的必要性不可忽视。

2.选择音乐要考虑“针对性”

基于以上分析,在为体育课堂选择音乐的时候,其“针对性”是要考虑的一大因素。音乐一旦脱离了针对性,就很难看到其作用和功效。但针对性该如何把握?建议把握“三看”,即一看教材可选什么样的音乐;二看学生喜欢什么样的音乐;三看教学需要什么样的音乐。如准备活动所需音乐与放松活动所需音乐都应该有截然的不同,因为,准备活动与放松活动的目的和作用差距很大,但体育教学中却看到过两个教学环节选用完全一样音乐的现象。这说明,缺乏针对性的考虑。还有就是,不同学段的孩子具有较为明显的音乐倾向性,甚至同样是小学学段,一、二年级学生的体育课与五、六年级学生的体育课在选择音乐上都应考虑其差异性,如小学低年级尽量选择儿歌类音乐。

3.选择音乐要考虑“多样性”

音乐进入课堂,几乎所有的人都意识到了是一件好事,但单一音乐,很难持久发挥其作用。长期都用一种音乐的话,学生自然也会产生听觉疲劳,甚至出现新的“枯燥乏味”感。基于此,教师平常要善于积累音乐,尤其是在观看别人的体育课时,听到好的音乐,要能够及时的记录下来,并在自己的课上尝试使用。除此之外,还要多熟悉音乐,包括从类别上要能够掌握不同类型音乐所能发挥的作用,以及尝试引入在不同的体育课堂之中。一方面能够体现多样性;另一方面,经过多次反复的新尝试,能够发掘对促进体育教学效果更加明显的音乐。为实现多样性,教师需要用一种求变、求新的思想选用音乐,否则就很难达到效果。

4.选择音乐要考虑“实效性”

体育课上所有要选用的音乐,都需要考虑其实际能发挥的作用,这是我们选用音乐的初衷。有一种辩证关系,即,好的音乐不一定什么课都适用;好的音乐不一定课的每一部分都适用。因此,我们既需要选择好的音乐,又要考虑该音乐适合放在什么环节。另外,音乐的选择要想达到一定效果,还要考虑几个一致性,即音乐节奏与动作节奏的一致性;音乐曲目与年龄段的一致性;音乐类型与教材内容的一致性;音量控制与教学环境的一致性;音乐内容与时展的一致性等。因此,是否具有实效性也是不容忽视的关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