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比较教育的概念范文

比较教育的概念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比较教育的概念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比较教育的概念

第1篇:比较教育的概念范文

关键词: 比喻法 高中化学 概念教学

高中化学概念是中学化学知识的基础,是课程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整个高中化学知识的骨架。学好高中化学概念有利于化学知识网络化、系统化,有利于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形成合理的认知结构和探究问题的能力。但高中化学概念往往比较抽象,这些内容如果只凭老师一张嘴反复讲述,则老师说得口干舌燥,学生听得昏头昏脑,索然无味,教学效果不佳。特别是刚进入高中的学生,他们将接触氧化还原反应、物质的量等一些他们感到陌生、抽象的化学概念,容易对化学的学习产生畏难情绪,从而丧失对化学的学习兴趣,形成心理障碍,导致学习落伍。

化学教师有必要想方设法把化学中抽象的概念直观化、形象化,使学生更易理解,让他们深深地感受到化学思维就是宏观世界的逻辑思维,提高他们学习化学的兴趣,从而轻松地学好这门研究微观世界的自然科学。恰当的比喻在高中化学概念教学中,能化解教学难点,使抽象的知识变得形象化、趣味化,起到“一语道破天机”之神奇功效。

比喻就是打比方,即用生动、熟悉或者浅显的事物去说明那些抽象的、生疏的或深奥的事物或原理,它能使抽象的知识形象化、深奥的知识简单化、枯燥的知识趣味化,从而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下面就我在教学过程中的具体做法,谈谈比喻法在高中化学概念教学中的作用。

一、抽象概念具体化

人们获得知识大都是从生动直观的形象开始,生动鲜明的直观形象能给人们提供具体的感性认识。没有生动直观的形象,就很难进行科学抽象,直观是抽象的基础,没有必要的感性认识就难以达到理性认识。在描述微观世界时,化学模型在学生头脑中往往不易建立,因为它看不见,摸不着。用比喻可以使模型直观化、具体化,有利于学生对概念的正确把握。

例如对于离子键和共价键的理解,把离子键的形成过程比作嫁女儿,女儿嫁出去了,两家成了亲家,关系更紧密了;共价键的形成过程比作认干亲,孩子成了两家的孩子,两家的关系也紧密起来了。

化学基本概念抽象性强,错综复杂,概念之间隐含着许多微妙的差异,巧用比喻,树立了鲜明生动的直观形象,化抽象为具体、化未知为已知,启发思维、拓宽思路,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深奥理论通俗化

有些理论描述的微观世界,学生无法亲临其境,这给他们的理解带来困难。我们可以借宏观世界中类似的情景来帮助理解。

例如为了帮助学生理解pH相同等体积的醋酸溶液和盐酸,中和等物质的量浓度、等体积的NaOH溶液的能力大小,把醋酸溶液中自由移动的H+的物质的量比作醋酸拥有的现金,醋酸分子中未电离出的H+比作醋酸拥有的存款,中和NaOH溶液的能力大小就是酸拥有的财富总值(现金和存款的总和),pH相同等体积的醋酸溶液和盐酸相比,醋酸拥有的现金和盐酸一样,但盐酸存款是0,所以pH相同等体积的醋酸溶液和盐酸,醋酸溶液中和等物质的量浓度、等体积的NaOH溶液的能力较大。

这时再设变式训练,比较等物质的量浓度等体积的醋酸溶液和盐酸,中和等物质的量浓度的NaOH溶液的能力大小,学生就能轻松的理解和运用了。

善用比喻可以变陌生为熟悉、变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从而活跃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作家秦牧说:“精彩的比喻,仿佛是童话里的魔棒似的,它碰到哪里,哪里就会清晰明亮起来。”

三、枯燥知识趣味化

当学生发觉某个知识点不能理解时,容易产生烦躁不安的情绪,感到压抑,厌倦,多数同学易产生逃避的念头,注意力变得不集中,学习兴趣下降,这对学生的学习极为不利。教师常常要想方设法使这些知识变得符合学生的思维习惯,使它们变得容易被学生所接受,从而让学生乐于学习,主动学习,积极学习。

例如高一学生刚刚接触氧化还原反应时,对这部分知识往往不能很好地理解和掌握,特别是正确表示氧化还原反应中电子转移数目,如反应Cl2+2NaOH=NaCl+NaClO+H2O,不少同学认为电子转移数目为2e-,为帮助学生纠正错误认识,把还原剂和氧化剂比作借方和贷方,氧化剂把一元钱借给还原剂,氧化剂失去一元,还原剂得到一元,但借贷的总额只有一元,故该反应中电子转移数目为e-。

活用比喻,化无形为有形,既易于学生理解,又能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在轻松愉快地学习,大大提高课堂效率。

课堂教学中,善用比喻,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启迪学生学习化学的智慧,巧用比喻,能突破课堂中的教学难点,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培养他们善于联想的能力,活用比喻,能集中他们的注意力,增强化学教育的艺术感染力。只有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思考、不断探索、不断实践,才能提高所有学生对化学知识信息的接受能力和反馈时效,才能提高教师本身的教学艺术和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第2篇:比较教育的概念范文

一、无形资产的界定

(一)无形资产概念界定综述 对无形资产的概念,迄今还没有一个完全共同的认识。对无形资产的认识有一个过程。随着科学技术发展、经济增长、社会日益进步,其概念的内涵(特征)和外延(范围)会不断地发生变化。相应地人们也有不同的看法,仅在有关会计准则的规范中对无形资产的界定(定义)就有多种。

(1)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的定义。1998年10月的《国际会计准则第38号――无形资产》指出:“无形资产,指为用于商品或劳务的生产或供应、出租给其他单位、或管理目的而持有的、没有实物形态的、可辨认非货币资产。”

(2)国际评估准则的定义。《国际评估准则――国际评估指南四――无形资产》中对无形资产定义为:“无形资产是以其经济特性而显示其存在的一种资产,无形资产无具体的物理形态,但为其拥有者获取了权益和特权,而且通常为其拥有者带来收益。”

(3)《企业会计准则》(1992)的定义。该准则第三十一条规定:“无形资产是指企业长期使用而没有实物形态的资产,包括专利权、非专利技术、商标权、著作权、土地使用权、商誉等。”

(4)《企业会计准则》(2001)的定义。《企业会计准则――无形资产》(2001)规定:“无形资产,指企业为生产商品、提供劳务、出租给他人,或为管理目的而持有的、没有实物形态的非货币性长期资产。无形资产可分为可辨认无形资产和不可辨认无形资产。可辨认无形资产包括专利权、非专利技术、商标权、著作权、土地使用权、特许权等;不可辨认无形资产是指商誉。”

(5)《企业会计准则》(2006)的定义。《企业会计准则第6号――无形资产》(2006)规定:“无形资产,是指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没有实物形态的可辨认非货币性资产。”

(6)中国资产评估协会的定义。《资产评估操作规范意见(试行)》(1996)中规定:“无形资产指特定主体控制的不具有独立实体,而对生产经营长期持续发挥作用并带来经济利益的一切经济资源。资产评估中的无形资产可分为不可确指的无形资产和可确指的无形资产。不可确指的无形资产商誉,可确指的无形资产包含专利权、专有技术(诀窍)、生产许可证、特许经营权、租赁权、土地使用权、矿藏勘探成果资料等。”

(7)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的定义。《资产评估准则――无形资产》(2001)中规定:“无形资产,是指特定主体所控制的,不具有实物形态,对生产经营长期发挥作用且能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

上述各种认识可以归纳为如下两种观点:资产论,认为无形资产是一种资产或长期资产,如上述(1)至(5);资源论,认为无形资产是一种资源,如上述(6)与(7)。这两种观点反映了人们从不同方面对无形资产的认识。但什么是无形资产,还需要对各种无形资产的认识进行分析。在无形资产概念中各种定义相同和基本相同的是:无形资产没有实物形态;无形资产是一种非货币性资产;无形资产能带来收益;无形资产是获得的某种权利;无形资产是所有者持有的;无形资产是一种经济资源。不相同的是:无形资产能长期使用;无形资产是可以辨认的;无形资产包括的内容不完全相同。

(二)无形资产概念的科学界定 无形资产是一个发展中的概念,它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当代经济发展、科技水平和经济管理要求。要科学界定无形资产概念,还必须对其构成要素进行分析,就其内涵和外延进行科学的界定,以促进无形资产的发展。

对无形资产概念的界定首先要明确:(1)无形资产概念的外延(范围)不只是财政部规定列入会计核算的几种无形资产,而是涵盖全部无形资产。(2)无形资产概念的构成要素,一般包括反映其特征的基本要素,有无实体、收益、所有者持有、长期使用、资产(非货币)或资源、权利等。(3)不能以可辨认性来区别是否是无形资产,凡符合条件,可辨认的是无形资产,不可辨认的也可以是无形资产。(4)知识形态不是确定无形资产的必要条件,凡符合条件,以知识形态存在的是无形资产,不以知识形态存在的也可以是无形资产。(5)是否能进行货币计量不是确定无形资产的必要条件,凡符合条件,能以货币计量的是无形资产,不能以货币计量的也可以是无形资产。(6)在无形资产概念的定义中,不宜列出具体的功能(具体用途)。(7)无形资产既是一种资产(非货币)、资源,也是一种获取的权利。

无形资产的内容包括:(1)知识产权,如专利权、商标权、著作权、专有技术、计算机软件和集成电路布图设计等。(2)特种权利。(3)关系无形资产,如企业的专家网、原材料零部件供应关系、销售网、销售关系、顾客关系、客户名单等。(4)企业形象――商誉。(5)人力资本。

综上所述,可将无形资产界定(定义)为:无形资产是指一定主体拥有、没有实物形态、长期使用、预期会带来效益,并获得一定权利的资产(资源)。无形资本是无形资产的货币表现。这说明:无形资产是一定主体(企业、事业等单位)拥有;无形资产没有实物形态;无形资产由一定主体长期使用于各个方面;无形资产预期会带来效益;无形资产是获得的一种权利;无形资产是一种资产(资源)。可见,无形资产的基本特征,是无形性、资源性、垄断性、高效性、长期性和不确定性等。应该指出,无形资产是人类的劳动成果和智慧结晶,在商品经济条件下,它既是商品,又是一种以知识形态体现的经济资源,在知识经济时挥着重要的作用。

二、知识资产(知识资本)

(一)知识资产的概念 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世界新技术革命尤其是信息技术及其产业的迅速发展,一种新型的经济即主要取决于智力资源的知识经济也在逐渐发展。从经济发展史来看,以产业结构划分,可以分为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和高技术经济;以资源配置来划分,可以分为劳力经济、自然资源经济和智力经济。称知识经济或高技术经济、信息经济、智力经济,在内容上没有本质区别,但一般都称知识经济。知识经济的本质特征是:智力资源成为第一要素;软资源比硬资源更重要;高技术成为核心;信息技术成为支柱;科技投入不断增加;科学技术一体化;资产投入无形化;强化创新;世界经济一体化;经济决策知识化;终身教育。

在发展知识经济的条件下,人们关注建设知识型企业和提倡企业知识管理。知识管理正成为继经验管理、科学管理、行为管理和现代管理之后的新一代企业管理模式,企业的发展正从传统的依靠资本积累转向知识的积累和更新,企业管理进入新的阶段――知识管理阶段。目前知识管理已经成为一些企业管理的热点和重点,成为各部门行业的管理者、管理界学者、信息专家所讨论与研究的热门课题。知识管理是企业管理者运用知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企业进行的管理。对知识进行管理的内容,是企业已有、获取和创新的知识资源,是对知识(包括技能)的获取(收集)、开发、创新、存储、学习、传递(沟通)、共享、扩散和利用的管理。

知识管理者运用的知识体现为知识资产。对知识资产的定义,有多种认识,如:“知识资产是指企业拥有或控制的、不具有独立实物形态、对生产和服务长期发挥作用并能带来经济效益的知识。”“企业的知识资产,是企业拥有的、没有实物形态的,并对企业的发展有作用的知识。”“知识资产是现代经济学和管理学对生产要素不断扩展内涵所赋予技术、教育、管理、信息等知识资本以资产的含义。”“知识资产是指那些可被界定、保障及买卖的无形资产,包括专利、品牌、商标及数码内容,但并不包含不能买卖之无形资产,如企业文化。”有的是对知识资产的货币表现――知识资本下定义,如:“‘知识资本’或‘智力资本’被定义为公司账面价值和某人准备为它付出的价钱之差。知识资本是无形资产,往往不出现在资产负债表中。”(孙涛,1999)“知识资本就是存在第三个千年的企业无形资产总和,包括市场资产、人力资产、知识产权资产和组织管理资产。”(申明,1998)综合以上各种认识,知识资产是指一定主体拥有或控制、没有独立实物形态、长期发挥作用、会带来经济效益的知识形态的资产。知识资本是知识资产的货币表现。

知识资产是不同于有形资产的无形资产,具有创新性、垄断性、积累性、长期性、共用性、扩散性和效益性等特征。知识资产是知识经济形态下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客观基础,是企业的市场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创造利润的主要源泉。

(二)知识资产的要素 一般认为知识资产包括知识产权资产、市场资产、人力资产和基础结构资产等四类:(1)知识产权资产,是企业从事智力创造性活动所取得智力成果依照法律享有的权利的资产。它包括专利、技术秘密权(非专利技术)、商业秘密、商标、著作权(版权)、集成电路布图设计权等。(2)市场资产,是企业拥有的与市场相关的无形资产。它包括各种品牌、客户的信赖、长期客户、销售渠道、订单、特许经销证或合同、协议等。(3)人力资产,是企业在一定时期,可以运用的以人为载体的,以体力和脑力表现能力的资产。它是企业员工所具有的技能、创造能力、开拓能力、解决问题能力、领导能力、管理能力等一切才能。(4)基础结构资产,是保证企业正常运行的基本知识因素的资产。它包括反映技术、工作方式和程序的管理哲学、管理方法、企业文化、信息技术系统、财务结构和市场数据库等。

三、智慧资产(智慧资本)、智力资本、智能资本

(一)智慧资产(智慧资本) 在发展知识经济时代,智慧资产已成为企业发展的最重要的生产要素,是企业竞争优势的源泉,决定着企业的竞争能力。

什么是智慧资产,台湾学者成树芬在其所著《企业智慧资产管理》一书中认为:智慧资产是指尚未被会计制度承认,但已具备市场价值,具有高知识含量工作的经验的人、环境、制度、技术与知识。也有人认为:智慧资产是人工成品具有的显性知识和个人、社群拥有的隐性知识。文献中更多地是对智慧资产的货币表现――智慧资本下定义,如:智慧资本是能够提升公司竞争优势,或能产生出超过公司账面价值的无形资产。智慧资本是创意、发明、技术、主要知识、计算机程序、数据技术、流程、创造力以及出版物的总和,是能够转化为利润(财富)的知识。“智慧资本是指能够转化为市场价值的知识,是企业所有能够带来利润的知识和技能。”(张寿宝,1999)综上所述,智慧资产是指一定主体拥有或控制、没有独立实物形态、能提升竞争优势、能创造财富的智慧形态的资产。智慧资本是智慧资产的货币表现。智慧资产(资本)具有高增值性、长期受益性、与主体不可分割性、不可继承性和价值易损性等特征。需要指出智慧资产不同于智慧财产。在台湾使用的智慧财产,是基于智力的创造性活动所产生的权利,是对知识产权所使用的概念,智慧财产即知识产权。在台湾设有智慧财产局即知识产权局。

智慧资产按其知识载体不同,分为人才资产、市场资产和结构资产。或智慧资本包含人力资本、结构资本和关系资本。“人力资本主要由企业员工所具有的知识与学习知识的能力、技能、发明创造力、完成任务能力等人力因素所构成。……结构资本是企业的组织结构、制度规范、组织文化等不依附企业人力资源而存在的组织的其他能力,它包括有形的和无形的因素。如信息技术系统、组织结构形式、企业形象、知识产权等。……市场资本则指市场营销渠道、营销网络、企业商誉及客户评价等经营性资本。”(张寿宝,1999)

(二)智力资本 智力资本,亦称智力资产、智慧资产,有的学者提出:智力资本的理论是从知识管理理论发展而来,所以国内很多学者将“智力资本”译为“知识资本”。美国学者加尔布雷斯(J.K.Galbraith)在1969年最早提出智力资本的概念,他认为智力资本是一种知识性活动,是一种动态的资本。他将智力的含义由个体范围拓展到组织范围,描述那些存在于组织中的,能够提高企业竞争力的,为企业增加价值的无形资产。对智力资本还存在多种定义:智力资本是人的一种综合能力,一种能够创造价值或效用的能力,也是智力和知识相互融合而带来效益的资本。智力资本是以知识为基础,以智能和开拓创新为特征的,给企业带来竞争优势和巨大财富的资本。智力资本是企业的技能、诀窍、经验及创新能力的知识性资源型的资源。智力资本是公司中所有成员所知晓的能为企业在市场上获得竞争优势的事物之和。智力资本是无形资本的总和。智力资本作为物质资本的一个相对概念,指在现有的企业价值评估体系中,有形资产所不能反映的部分,也就是使一个企业组织得以运行的无形资产的总和。智力资本是通过人的智力运作发挥知识的创造力,在运行中创造价值,实现价值的增值。“智力资本是对使公司得以运行的所有无形资产的总称。”(安妮・布鲁金,1998)综上所述,智力资本是指一定主体拥有或控制,以知识为基础,能为企业带来竞争优势和巨大财富的智力形态的资本。

智力资本包括人力资本、结构资本和客户资本三部分。或者,智力资本的构成分为四类,即市场资产、知识产权资产、人才资产和基础结构资产。“市场资产是公司所拥有的、与市场相关的无形资产潜力,其中包括各种品牌、客户和他们的信赖、长期客户、备用存货、销售渠道、专利专营合同协议等。……知识产权资产包括技能、商业秘密、版权、专利和各种设计专有权。它们还包括贸易和服务的商标。……人才资产包括群体技能、创造力、解决问题的能力、领导能力、企业管理技能。……基础结构资产中使企业得以运行的那些技术、工作方式和程序,其中包括企业文化、评估风险的方式、管理销售队伍的方法、财政结构、市场或客户数据库。”(安妮・布鲁金,1998)

(三)智能资本 在发展知识经济的时代,智能资本已成为推动企业发展的“第三资源”。对智能资本有多种定义:智能资本是指个人与团队能为公司带来竞争优势的一切知识与能力的总和。智能资本是一种对知识、实务经验、组织技术、顾客关系和事业技能的掌握,让企业或组织享有绝对的竞争优势。在商业实践中,无形资产通常被称为智能资本,智能资本被广泛地定义为:在工作时间内,工作区域内产生的所有和能够被转化为价值的知识。智能资本是企业在市场上的价值与现有资产价值间的差距。智能资本是技能、知识与信息等无形的资产。智能资本是无形资产的总和,能增加组织价值有助于完成组织目标。综上所述,智能资本是指一定主体拥有或控制,运用知识和技能,能为企业带来竞争优势和增加价值的智能形态的资本。

智能资本的构成要素,包括人力资本、顾客资本、创新资本及流程资本。或者,智能资本由两项要素构成,即人力资本和结构资本;结构资本细分为顾客资本和组织资本;组织资本再细分为创新资本和流程资本。一般将智能资本分为人力资本、顾客资本和结构资本(再分为创新资本和流程资本)。

四、无形资产与知识资产(知识资本)、智慧资产(智慧资本)、智力资本、智能资本的比较

(一)定义比较 无形资产(无形资本)与知识资产(知识资本)、智慧资产(智慧资本)、智力资本、智能资本的定义如表1:

从无形资产(无形资本)与知识资产(知识资本)、智慧资产(智慧资本)、智力资本、智能资本定义的比较可以看出,其定义基本上是相同的,正是“知识资产是不同于有形资产的无形资产”,智力资本的理论是从知识管理理论发展而来,所以国内很多学者将“智力资本”(Intellectual capital)译为“知识资本”;还需要指出,同是“Intellectual capital”一词,可以译为智慧资本、智力资本和智能资本,说明其定义基本上是相同的。

(二)特征比较 无形资产(无形资本)与知识资产(知识资本)、智慧资产(智慧资本)、智力资本、智能资本的特征如表2:

从表2有关无形资产(无形资本)与知识资产(知识资本)、智慧资产(智慧资本)、智力资本、智能资本特征的比较可以看出,其特征是基本相同的。

(三)内容比较 无形资产(无形资本)与知识资产(知识资本)、智慧资产(智慧资本)、智力资本、智能资本的内容如表3:

从表3有关无形资产(无形资本)与知识资产(知识资本)、智慧资产(智慧资本)、智力资本、智能资本内容的比较可以看出,其内容的分类虽有不同,但其具体内容是基本相同的。

通过以上比较说明,进入21世纪,不论是知识资产(知识资本),还是智慧资产(智慧资本)或智力资本、智能资本,都不能代替无形资产概念,只是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根据其时代特征,从某一个方面突出其内容而相应提出或强调某个概念,正如在强调发展知识经济和知识的重要性时,而提出知识管理、知识资产或知识资本,在强调发展知识经济(智慧经济)和智慧的重要性时,而提出智慧资产(智慧资本)或智力资本、智能资本,并强调“资本的革命”,“智慧资本是知识经济时展的基础”,“智力资本是第三资源”。

知识资产(知识资本)、智慧资产(智慧资本)、智力资本、智能资本的提出,只是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从不同方面突出了无形资产的本质,进而发挥无形资产的巨大作用。可以预见,无形资产还会以各种形式按其本质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相子国:《知识资产会计的研究与探索》,《财会通讯(学术版)》2005年第10期。

[2]万君康、梅小安:《企业知识资本管理及其绩效评价》,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年版。

[3]袁庆红:《企业智力资本管理》,经济管理出版社2001年版。

[4]景莉:《智力资本与公司价值》,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年版。

[5]冉秋红:《智力资本管理会计研究》,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6]孙涛:《知识管理》,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1999年版。

[7]申明:《知识资本运营论――第三个千年的企业管理核心》,企业管理出版社1998年版。

[8]成树芬:《企业智慧资产管理》,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9]张寿宝:《智慧资本――知识经济时展的基础》,北京科技出版社1999年版。

第3篇:比较教育的概念范文

一、CBI教学理念

CBI是第二语言和外语课程设计的一种新理念,最早始于20世纪60年代加拿大St. Lambert的“沉浸式”实验班(immersion program)。CBI教学理念的核心是基于某个学科或某种主题来进行语言教学,将语言作为学习学科知识的媒介,从而形成最理想的二语或外语学习条件,其重点在于通过学习学科知识来获得语言能力。根据教学目标的差异,基于CBI教学理念的常用教学模式可归纳为四种:

1、课程模式

教学材料选自目标语的各类专业课程,视语言为学习专业的工具,要求学生掌握的是学科知识而非语言知识,主要由专业教师而不是外语教师来承担授课任务。

2、主题模式

教学材料选自目的语的原创主题或话题,旨在以语言为媒介获取新信息,同时提高语言水平,主要由外语教师来承担授课任务。

3、专题模式

教学材料来自实际工作岗位或相关的学科领域,可以由专业教师或语言教师承担,也可由一位语言教师加一位行业专家或专业人员配合教学。

4、辅助模式

同时开设专业课和语言课的模式,要求学生借助语言知识掌握专业内容,语言课为专业课服务,由专业教师和外语教师分别负责专业课和语言课的教学。

二、CBI教学理念在高职英语国家概况课程设计中的应用

综合CBI教学理念的四种常用教学模式来看,主题模式较多地被运用于英语专业的教学中。英语国家概况课程采用CBI 主题教学模式,在调查学生需求的基础上,确定课程教学目标,就教学内容、教学策略、考核方式等进行全方位的设计。

1、确定教学目标

英语专业的英语国家概况是一门集英语国家背景知识和英语语言知识为一体的英语专业课程,旨在向学生介绍目的语国家的社会和文化背景知识,帮助学生了解主要英语国家的社会与文化概貌,使其从文化和社会的角度更加深刻地理解和掌握所学语言知识和技能。因此,我们可以把英语国家概况课程的教学目标设定为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知识目标要求学生掌握英语语言基础知识及英语国家社会与文化相关知识;能力目标重在培养学生的英语语言运用能力及跨文化交际与沟通的能力;素质目标旨在养成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心理素质、较强的责任感和团队合作精神以及自学能力、创新能力。

在英语国家概况课程的教学中,除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外,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通过教学内容的设计和教学策略的调整,强化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同时完成专业素质目标,培养他们的沟通能力、协作能力和创新能力等。

2、设计教学内容

英语国家概况课程的教学内容设计采用CBI主题模式,具体以Stoller的6T法为指导,6T分别代表themes(主题)、topics(话题)、texts(课文)、tasks(任务)、threads(线索)和transitions(过渡)。6T紧密相连,体现一致性和连贯性。每个教学单元、每篇课文之间都贯穿同一主题;每个主题又通过一系列具体的话题来呈现;教师在确定了主题和话题后,再准备课文,内容可包括所有的口头或书面素材、音像资料、网页、各种读物、讲座、学生辩论等;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应明确学习目标,通过设置任务,引导学生掌握语言知识和技能;线索用于连接主题中各部分之间的内容;过渡用于连接同一主题中的若干话题或同一话题中的不同任务,实现自然的转换。

以6T法在英语国家概况课程中的一个单元的教学内容设计为例:(1)themes(主题):英国的社会习俗。(2)topics(话题):称呼习惯;饮食习俗;婚丧习俗;社会礼仪;社会禁忌等,可根据课时及学生兴趣来确定话题的数量。(3)texts(课文):不仅仅局限于教材,教师可自由选择包括杂志文章、音像资料、网页新闻等各种形式作为课文的内容,同时也可组织学生按照不同的话题搜集资料进行补充。(4)tasks(任务):设置任务以完成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如布置每个话题相关的书面作业以强化知识目标,组织小组讨论以培养团队合作能力、强化素质目标等。(5)threads(线索):以同一主题“习俗”来连接各个话题。(6)transitions(过渡):通过课堂教学语言和PPT体现各话题之间的转换。

3、调整教学策略

语言学习是一个从input( 输入) 到decoding( 解码) 再到output( 输出) 的过程,包括听、说、读、写四项基本技能。在英语国家概况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采取灵活多样的输入策略、解码策略和输出策略,注重培养学生的基本语言技能。

输入策略:应摈弃仅阅读教材、逐句翻译的单一输入方式,代之以学生易于接受并感兴趣的方式,以体现CBI主题模式的特色。可利用图表、动画、视频、音像等多媒体资料,增加信息输入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学习英语国家的主要节日时,可给学生提供图片、漫画、海报、电影片段等多种形式的输入材料,也可安排学生以小组形式分别选择不同的节日进行资料的搜集、制作ppt、在全班进行讲解和展示。

解码策略:解码的过程也是学生从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的过程。教师应要求学生主动预习、自觉完成学习任务、积极参与小组活动,通过提问、作业评分、小组活动评定等方式及时了解学生的解码过程是否有效。

输出策略:CBI主题教学模式强调有意义的输出,即学生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能够运用第二语言或外语围绕学科内容主题完成口头或书面任务,从而达到强化知识、锻炼能力的目的。在训练学生说和写的能力时应遵循由浅入深的原则,可通过随堂提问、课前英语报告、小组协作学习、演讲、知识竞赛、角色扮演等方式,对学生进行有意义的输出训练。

4、形成考核方式

第4篇:比较教育的概念范文

关键词:博弈论高校韩国语笔译教学作用

一、博弈论概念

博弈论,又称游戏理论,是一种源自游戏的数学研究,其主要目的是通过寻求最佳的游戏,使得游戏的局中人能够获得最大的赢得。由于在游戏中,每一个参与者得到的结果不仅取决于自身的策略选择,同时也取决于其他参与者的策略选择,因此博弈论对于策略问题的研究,并不仅仅局限于决策方的立场和策略,还包括对各决策方策略之间的相互作用的分析,综合考虑各方因素后得出具有最理性的策略,从而实现最大收益。博弈可分为合作博弈和非合作博弈两种,若参与人在博弈过程中能够达成具有约束力的协议,则为合作博弈,反之则为非合作博弈。目前来看,合作博弈主要强调集体主义、公平公正,而非合作博弈主要强调个人理性及个人的最优决策,两者在社会、政治、国防等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

二、笔译的博弈形式

在外语翻译中,面对两种不同的语言文化背景,对翻译人员的策略选择形成了一定的约束和限制。由于翻译人员与源语作者很难达成一个双方认同的具有约束力的协议,因此表现为大量的非合作博弈及少量的合作博弈。

例如,在高校外语笔译教学中,教师往往针对课本中的例句进行讲解,这种对既定内容的传授,使得学生普遍认可教材中的翻译结果,从而形成一种合作博弈的形式。这种形式的本质是一种模仿性学习,同时也是笔译教学的初级阶段。教师在教学以及课外作业的布置中,同样是对既定内容的传播。换言之,教师认可教材中提到的“标准答案”,在这种情况下,教师与原译者之间建立起一种有约束力的协议,同样属于合作博弈。因此,如果笔译教学仅仅停留在对教材的模仿和认可阶段,只是一种初级的合作博弈。

要想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实现笔译教学从初级到高级的提升,就必须敢于打破常规,引导学生对教材内容提出质疑,对不合理的地方进行摒弃和纠正,推动教学活动进入到讨论和研究的层面,实现探究性学习。这种形式实际上是对原译者的质疑,属于一种非合作博弈形式,同时也是笔译教学中的高级阶段。

三、笔译的博弈教学

对于外语的翻译通常有直译和意译两种形式。一方面,由于文化背景的差异性,不同民族和地域有着自己独特的语言,在翻译中很难做到一一对应,这时就只能通过词语与文章的上下联系,进行意译。例如:‘그 사람은 구두쇠입니다’,意译为“那人是个吝啬鬼”,这里的구두쇠在韩国语中是一个派生词,如果直译,会让人不知所云。另一方面,人类的生活在本质上存在许多相通之处,且中韩两国文化也有很多相似之处,很多词语和句子采用直译的方式也不会产生歧义。例如,‘철수는 소와 같이 자기의 투박한 본성을 지켜왔으며 꾸준히 일만 하였다’,就可直译为“哲秀就像头老黄牛,有着忠厚老实的本性,光知道埋头干活。”从博弈论角度分析,直译属于合作博弈,而意译则属于非合作博弈。但这两种翻译方式是十分简单的二分法,对于较为复杂的作品,很难使用直译和意译进行解释,需要从更高的层面,也就是从归化与异化的博弈策略进行审视。

在笔译过程中,译者需要对各种意义要素进行综合分析,选择归化策略或者异化策略。影响策略选择的因素,不仅包括两种不同的语言体系和文化背景,也涉及不同的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甚至包括一些主观因素,如源语作者的要求、读者的期待等。归化,就是要把原文本土化,以目标语或译文读者为归宿,采取目标语读者所习惯的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的内容。归化翻译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译文,增强译文的可读性和欣赏性。例如,‘그 동안 우리 고향은 모든 것이 몰라 보게 변했다’,应该译为“这期间,家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通过中文里一个常用的成语,能使读者准确地把握句子的意思,这种翻译策略主要是在综合考虑中国读者阅读期待的前提下作出的选择。反之,异化的原则是在翻译上迁就外来文化的语言特点,要求译者向作者靠拢,采取相应于作者所使用的源语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的内容。使用异化策略的目的在于保存和反映异域民族特征和语言风格特色,为译文读者保留异国情调。例如,韩国有一种传统表演艺术叫做‘판소리’,是一种具有民族特色的曲艺形式。对‘판소리’有多种译法,如“板声”、“清唱”、“南唱道”等。《高丽亚那》期刊中将它翻译为“盘瑟俚”,无论在译义上还是在译音上,“盘瑟俚”都与‘판소리’吻合,较好地保留了源语的构词形式和文化内涵,可以说翻译得天衣无缝。

从实际应用方面看,笔译教学应该坚持直译策略、意译策略与归化策略、异化策略的辩证统一,培养学生灵活机动的策略反应能力,将翻译动机与制约因素相互结合,培养学生形成相对成熟的翻译理念,才能切实保证高校韩国语笔译教学的有效性,提升教学水平。

四、结语

总之,将博弈论概念引入高校韩国语笔译教学中,可以有效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水平,培养出专业素质高且具有创新思维能力的翻译人才,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参考文献:

第5篇:比较教育的概念范文

关键词 注射用骨肽 依降钙素 骨质疏松 TNF-r IL-1

近年来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快、骨质疏松患者数量的增加和改善生活质量的要求提高,如何在病房内快速解决因骨质疏松带来的全身疼痛问题是一个临床上需要面对的问题,为此,设计了注射液骨肽和依降钙素分别对骨质疏松引起的腰背和腰背和四肢疼痛的疗效观察并加以比较。

资料与方法

2010年11月~2011年6月收治骨质疏松患者129例,均经过骨密度测定仪(美国GE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定骨量下降而达到诊断骨质疏松的标准(T值<-2.5SD,表示骨质疏松症)。大部分患者合并高血压、2型糖尿病,少部分患者合并冠心病(仅限于稳定性劳力型心绞痛和无症状心肌缺血);在选择病例时剔除了肿瘤患者、心衰患者、感染患者、风湿免疫病患者、甲状腺疾病患者等,所有病例电解质及肝肾功能均无异常;并排除了除骨质疏松外而由于其他原因引起的腰背和腰背和四肢疼痛。129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注射用骨肽治疗组65例,男39例,女26例,平均年龄68±5.7岁;依降钙素治疗组64例,男34例,女30例,平均年龄65±6.3岁。

用药方法:①注射用骨肽治疗组:50mg/(次・日)溶入250ml生理盐水中,15天1疗程;②依降钙素治疗组:连用4周,每周肌肉注射2次,20U/次。

疗效判断标准:①有效:腰背和腰背和四肢疼痛明显缓解;②无效:腰背和腰背和四肢疼痛无明显缓解者为无效(不包含轻微缓解)。

测定方法:两组患者在用药后第1天、第2天、第3天、第1周和第2周分别观察疼痛缓解的疗效,疗效标准见上;同时两组患者在用药后第2周分别测定血清肿瘤坏死因子(TNF-r)水平和C-反应蛋白(C-RP)水平。ELISA试剂盒检测血清中TNF-r及IL-1水平值。实验方法:抽取全血3ml后,以800转/分的速度离心10~15分钟,分离出血清液并置于-800C冰箱内冻存以备统一检测。两种CK试剂盒均按说明书要求操作,为了保证检测的准确性,均设立了双质控指标。

统计学处理:所有数据用(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样本率采用X2检验。

结 果

两种药物对腰背和腰背和四肢疼痛的疗效:注射用骨肽治疗组在用药后第1天、第2天、第3天、第1周和第2周对骨质疏松引起的腰背和腰背和四肢疼痛的有效率分别为51.25%、57.13%、70.32% 、82.73%和87.76%;依降钙素治疗组在用药后第1天、第2天、第3天、第1周和第2周对骨质疏松引起的腰背和腰背和四肢疼痛的有效率分别为30.65%、33.28%、45.17% 、60.28%和65.43%。两组患者在第1天、第2天、第3天、第1周和第2周的疗效分别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均<0.05)。

两种药物在治疗前和治疗2周后的血清C-RP、TNF-r的比较:①C-RP:注射用骨肽组和依降钙素组在治疗前后的血清C-RP水平,均有明显下降(分别为P<0.005和P<0.05)。②TNF-r:注射用骨肽组和依降钙素组在治疗前后的血清C-RP水平,均有明显下降(分别为P<0.01和P<0.05)。

两种药物的不良反应观察:除个别患者在使用依降钙素后有轻微恶心症状外,其余患者均无其他明显不良反应。

讨 论

骨质疏松症在代谢性骨病中最为常见,是一种重要的老年性疾病。而因骨质疏松引起的全身疼痛在老年患者是很常见的。降钙素主要应用于骨质疏松伴有高钙血症和全身疼痛的患者,由于其增加尿钙排泄的作用,在高钙血症纠正后应同时补充钙剂才能更有效的治疗骨质疏松症。但是观察降钙素在镇痛方面的起效是相对较慢的,与骨肽的对比观察也证实了这一点。

药理实验表明,注射用骨肽对关节急性炎症模型及免疫性炎症模型具有明显的抗炎作用,同时对小鼠疼痛模型也具有明显的镇痛作用。临床药理学表明,本品含有多种骨生长因子,具有调节骨代谢和生长作用,能促进骨愈合,促进骨新生,对骨损伤、退行性骨病和骨代谢疾病具有良好疗效。

近年来,一些细胞因子在骨质疏松发病过程中的作用或影响已经受到关注[2,3],如TNF-г、IL-1、IL-6、IL-11等。肿瘤坏死因子(TNF)主要由活化的单核吞噬细胞产生,具有强烈的破骨吸收活性。白细胞介素-1(IL-1)主要由单核细胞-巨噬细胞产生。IL-1无论在体内还是体外都具有明显的促进骨吸收作用。其促进骨吸收的机制在于直接促进破骨细胞前体细胞的有分裂,间接通过介导基质细胞和成骨细胞分泌参与破骨细胞分化所必须的“下游”细胞因子如M-CSF,粒-巨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IL-6,IL-112,从而促进破骨细胞前体细胞的分化,同时还可间接激活成熟的破骨细胞,增强其吸收功能,呈现出对骨的快速分解效果。

通过使用注射用骨肽和依降钙素分别观察治疗前后的C-RP、TNF-г和IL-1的水平,结果显示,C-RP前后对比无统计学意义,提示骨质疏松的进程以及导致的疼痛可能与C-RP无关;而前后TNF-г和IL-1的水平的变化提示骨质疏松的进程可能有细胞因子的参与,但与疼痛的关系尚待进一步探讨,虽然骨肽组的降低TNF-г和IL-1比依降钙素组的幅度看起来要更大一些,考虑注射用骨肽的快速镇痛作用可能与其含有的多种骨生长因子及或与参与骨代谢的活性肽类有关,这可能是在镇痛方面优于依降钙素的原因。

参考文献

第6篇:比较教育的概念范文

【关键词】高中数学 新教材 概念教学 经验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2-0148-02

长期以来,高中数学一直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在教学中占据主导地位,使得老师侧重解答难题,忽视了概念的教学,在这种原有教学思想的长时间引导下,学生的学习进入了一定的误区。随着新教材逐渐深入到高中数学教学中之后,概念教学变得比较重要,但是有很多老师仍然没有真正地认识到这一教学模式。概念教学在高中数学的教学中影响比较大,它不仅仅是对概念的一个理解和记忆,更是一种教学理念和解决问题的教学手段,使得学生在学习完之后可以运用相关的数学概念知识进行解答难题。本文就是分析新教材概念教学中的部分问题,并找出问题解决的对策。

一、高中数学新教材概念教学活动中存在的问题

(一)老师对于数学概念认识上存在一定的偏差

老师对于新教材中高中数学概念教学认识上出现偏差的主要原因就是部分老师认为数学概念就是一个名词,然而数学概念的教学就是对这个名词进行解释,这样就只需要学生将其牢牢记住就可以了。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学概念是不相同的,它主要就是一种教学理念和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因此,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是比较重要的。如果学生对概念没有真正的理解,那也不会理解内在的数学思想,在解决难题时就会乱用公式,从而出现错误。

(二)新课程教材版本众多造成对概念不能统一处理

现如今的高中数学教材存在很多版本,这就使得概念在教材中的体现也是有一定的差异,如果没有对其进行区别,只是对概念进行一般陈述,就会使学生在理解上存在一定的困难,使学生对概念只有一种比较模糊的概念,没有真正地理解其中的本质和精华。

(三)新课程的任务比较重、时间紧迫,使得概念不能深入开展

就现在的高中数学教学来说,除去假期,在学校的教学时间不断减少,然而在新课改之后,高中数学教学的内容不断增加,这样就使得大多数的老师在数学教学时感觉时间比较紧迫,从而导致老师为了完成学校规定的教学任务而赶进度,这样就没有太多的时间进行数学概念教学,学生没有对概念有深入的了解。这样对学生来讲,就不会对概念学习投入过多的精力以及没有将其作为学习的重点,进而降低了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四)老师深受应试教育的影响,重视题海战术

我们都知道,在高中最后的考试中,数学在高考成绩中占据很大的分数比例,对于那些数学成绩比较好的同学也是在这一学科上和其他同学之间拉开一定的差距。所以,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就形成了追求解题速度的观念以及大搞题海战术,使学生在习题锻炼中去巩固解题技巧,使学生训练的时间增加了,但是没有真正地实现概念教学。在实际的教学质量上来看,学生只是提高了解答难题的时间,但是没有对概念进行理解,这样就造成学生在解题时没有全面考虑,导致学生的成绩没有真正地提高。

二、高中数学新教材概念教学中存在问题的解决对策

(一)老师要认真解读新课程标准

对于新课改之后的高中数学新教材概念教学来说,高中数学组的老师们要做到对新教材进行一个整体上的把握,同时可以通过培训的手段对教材进行系统上的解读,从而在教学工程中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指导。还有就是老师要对新教材中的概念进行深化研究和分析,有必要时,对其中一些概念陈述时进行一定的对比,这样就会对相似概念之间形成大体的脉络,在进行教学时可以把教学内容联系起来。

(二)老师要注重抓住数学概念的本质

高中数学概念的本质就是指老师理解的重点内容,它其实就是对客观存在事物的一种反映,是数学理论教学的基础,是公式的依据。老师只有真正地抓住和理解数学概念的本质,才能够通过自己的语言正确地将其表达出来,使学生可以更好、更容易理解,这样在解答难题时数学概念也可以运用得比较准确和得心应手,速度和时间把握起来也相对比较容易。老师不仅要重视数学概念的本质,还要根据相关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概念思考,从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

(三)重视学习过程,有效实施高中数学概念的教学

在新教材高中数学概念教学过程中,概念教学不完全是对概念的解释,如果仅仅是靠记忆和训练来提高学生的解题技能,这样不会取得很好的效果。要让学生了解概念是怎样形成的,对概念的前因后果有一个更深入的理解,进而感悟概念的教学方法,实现有效实施高中数学概念教学。

三、结语

在新课改之后,新教材不断运用到高中数学教学中去,这就需要老师对新教材中的概念进行全面、综合的把握,进一步提高高中数学教学中概念教学的重要性,把概念之间的关系联系起来,使学生更容易理解概念和把握概念,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

参考文献:

[1]王娇.利用高中数学新教材全面推进素质教育[J].教育科研,2013(15)

[2]张明刚.充分挖掘高中数学新教材的教育功能方式初探[J].中华少年(研究青少年教育),2013(70)

[3]栗旭东.由平面向量的引入看高中数学新教材改革[J].祖国(建设版),2012(12)

[4]宋世康.浅谈高中数学新教材对于课程改革的作用[J].新校园(学习版),2012(22)

第7篇:比较教育的概念范文

成人教育概念是成人教育学所要回答的根本问题,关系到整个成人教育学科发展的基础。本文选取部分有代表性的概念,从以下五个方面对成人教育概念界定进行归纳整理。

(一)“对象说”

所谓“对象说”,就是强调成人教育对象的特定性,是走上工作岗位而不再进入传统学校进行系统学习的人。相关有代表性的概念表述有以下几种。其一,《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指出,成人教育为不再参与学校系统学习的,通常年龄在15岁或15岁以上的人们提供的有组织、有计划的教育。其二,联合国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指出,成人教育是针对已经超过义务教育年龄,不再接受学校教育的人们,为满足其学习需要而提供的学习活动。其三,英格兰和威尔士成人教育学会对成人教育概念的界定是:“为年龄大到足以工作、投票、战斗、结婚以及已经完成了连续学习的人们所提供的一切种类的教育。”其四,《成人教育辞典》指出,“成人教育是对已经走上工作岗位的人,在家庭、社会中承担责任的人进行的教育,在中国现今包括干部教育、军人教育、农民教育等。”《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指出成人教育是为“年龄在15岁或15岁以上的人们”提供的教育,它强调的成人的划分标准是生理上的成熟,同样强调生理上成熟的还有联合国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英格兰和威尔士成人教育学会对成人教育概念的界定。而关于生理成熟的具体年龄,各个国家的标准不尽相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人的生理成熟年龄规定为15周岁,美国规定为16周岁,而我国则规定为15-16周岁。另外,《成人教育辞典》明确指出成人教育的对象是在家庭和社会中承担责任的人,它强调成人的划分标准是心理上的成熟,符合这个标准的成人的心理适应能力和社会责任能力必须基本成熟,能够为家庭和社会承担创造财富或提供劳务的职责。以上对成人教育概念的界定,强调成人教育的对象特定,对成人的划分标准不同决定了成人教育概念界定的不同。

(二)“内容说”

所谓“内容说”,就是强调成人教育是一种内容特定的教育活动。在发展中国家,成人教育常被认为是一种扫盲教育,是教导民众基本识字技能的活动;而在发达国家,成人教育是正规教育的补充,是利用闲暇时间扩充和增强能力的活动。相关有代表性的概念表述有以下两种。其一,国际经济合作发展组织对成人教育概念的界定如下:成人教育所提供的学习活动满足了公民一生中任何阶段的学习需要,其范围包括非职业的、职业的、普通的、正规的、非正规的以及带有集体社会目的的教育。其二,张亿钧和秦元芳著的《21世纪走进每一个人的教育———当代成人教育论》一书中认为:“成人教育就是根据职业、岗位的现实需要和未来的发展要求,针对在职人员所实施的、贯穿个体生命历程的、层次各异的、形式多样的、速成速效式的社会教育。”国际经济合作发展组织强调成人教育为人们提供各式各样的教育内容,为公民一生中的任何阶段提供学习活动和项目。《21世纪走进每一个人的教育———当代成人教育论》一书也突出强调有关职业、岗位和未来发展需要等方面的成人教育内容。以上对成人教育概念的界定都是从成人教育内容的角度出发,强调了成人教育内容的重要性。

(三)“目的说”

所谓“目的说”,就是强调成人教育的目的性。在对成人教育的理解中,将其作为一种制度纳入整个教育系统和社会系统中,以特定的内容对成人产生一种预期结果。相关有代表性的概念表述有以下几种。其一,1976年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会员国大会上通过的《成人教育发展总条例》指出,成人教育整个教育过程的目的是促进成年人增长能力、丰富知识、提高技术或专业资格,帮助他们找到合适的发展方向,促使他们的态度和行为得到改变。其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成人教育的界定为:通过任何方式,提高成年人的技术、职业素质水平,丰富知识、发展才能以此达到正规的教育水平,或在一个新的领域探求知识与技能。其三,《关于改革和发展成人教育的决定》认为,成人教育的目的是提高劳动者的素质,提高工作效率和经济效益,提高生活水平,同时,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促进社会的安定团结。其四,林德曼在《成人教育的意义》中指出,成人教育是一个生命展开,不断关照的循环过程……目的是使人们的生命具有价值,获得充满意义的生活,获得表现个人特性的机会,获得为了新的目的而学习的机会。《成人教育发展总条例》明确指出成人教育的目的是帮助成人提高能力、丰富知识以及促使他们的态度和行为等的改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从充实或更新知识,提高职业或技术素质水平两方面强调成人教育的目的。《关于改革和发展成人教育的决定》认为成人教育不仅促进人的发展,更重要的是可以促进社会的发展。而《成人教育的意义》同样突出强调成人教育的目的是使人的生活更有意义、更有价值。以上成人教育概念的界定体现了成人教育遵循正规教育的思想体系,其主要目的是提高成人的整体素质,从而促进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

(四)“行为说”

所谓“行为说”,就是强调成人教育是一种行为或手段,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活动。相关有代表性的概念表述有以下两种。其一,《中国大百科全书》指出:“成人教育通过业余、脱产、半脱产的方式对成年人进行教育,是普通教育的继续、补充和延伸,是终身教育的组成部分。”其二,刘雍潜认为:“成人教育是走上工作岗位的人员以经济建设为目标,以提高经济效率为中心,以技术培训为内容,进行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的教与学的行为。”《中国大百科全书》将成人教育视为学校教育的继续,为离开传统学校的成人提供教育,是一种终身教育的行为。刘雍潜认为成人教育是在岗人员参与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与学的行为,强调了成人教育的行为性。这两个概念界定都强调成人教育是一种教育行为,这一行为的涵义和青少年教育行为的涵义有本质区别,青少年教育的行为在本质上是一种由教育者帮助受教育者学习的教育行为,而成人教育的行为在本质上是一种由教育者促进受教育者学习的行为。

(五)“综合说”

所谓“综合说”,就是强调成人教育的多个方面而不是单纯的强调某一方面。相关有代表性的概念表述有以下几种。其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成人教育概念界定为,不管内容、水平、方法如何,是正式的还是非正式的,是连续的还是取代初等教育以及培训的,成人教育都是有组织的教育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帮助成人增长能力、学习新的知识、提高专业技术水平,或帮助他们找到新的方向,或使他们的态度和行为得到改变。其二,韩宗礼主编的《成人教育学》将成人教育概念的界定为,对已经超过义务教育年龄,不再参加普通教育的公民(在我国为年满16周岁的公民),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各种形式的教育,其主要教育对象是已经走上工作岗位或者需要转换工作岗位的人员。其三,叶忠海将成人教育界定为,为满足人和社会全面发展的需要,提供非传统的、具有特色的,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是在终身教育思想下为成人提供的一切教育,是与未成年人全日制教育相对称的一种独立的教育体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成人教育概念的界定强调了成人教育的对象、目的和行为性。韩宗礼主编的《成人教育学》对成人教育概念的界定突出了成人教育的对象是已达到劳动年龄的公民,同时指出成人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强调了其行为性。叶忠海从三个方面对成人教育概念进行界定,即成人教育促进人和社会发展,是一种非传统、具有自身特色的教育活动,是一种独立的教育体系而不是普通教育的补充。以上成人教育概念都是从多个角度进行界定,从而避免了成人教育概念界定的片面性。

二、对成人教育概念界定的展望

虽然有关成人教育概念界定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在研究方法和视角等方面不乏商榷之处,值得我们深入探讨。基于以上对成人教育概念界定的回顾,本文将从以下四个方面对成人教育的概念界定进行展望,以期推动成人教育学科建设。

(一)用复杂的观点看待成人教育概念

复杂的观点是指在界定成人教育概念时要充分考虑成人教育的多种内涵,多角度、多方面地对成人教育概念进行界定。无论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定义,还是其他定义,都未能使成人的不同含义在成人教育概念中得以充分体现。成人教育概念不是单一的而是复杂的,运用复杂的观点有利于成人教育概念的准确界定。成人教育具有多层次、多方面的本质属性,对其本质的认识要逐步深化,使成人教育概念不断丰富、深化和更新。其一,丰富成人教育概念的内涵。从成人教育的实践入手,充分了解成人教育的实际形态,使成人教育概念的内涵在人们的不断探索中逐渐丰富。其二,不同的视角理解成人教育的概念。充分理解成人教育概念的历史阶段特征,融合终身教育的时念,从社会学、哲学、管理学等不同学科视角界定成人教育概念。其三,辩证地看待成人教育概念的内涵。革除成人教育概念中不恰当的或错误的因素,以新的认识来补充其内涵。

(二)用动态的视角看待成人教育概念

动态的视角是指对成人教育概念进行修正和更新,使之适应不断变化发展的时代要求。成人教育概念是一个正在不断生成、构建和完善的概念,对它的界定有一定的适用范围。因此,必须立足于当前成人教育发展的实践,把握成人教育概念的历史性和发展性,融合时代的教育理念,认识和把握成人教育概念的本质。成人教育发展到21世纪有其独特的时代特征,要充分理解教育理念的终身化、教育目标的个性化、教育对象的开放化、教育过程的自主化和教育形式的多样化。从当前成人教育的理论和实践出发,以终身教育理念为指导,融合成人教育新的时代特征,科学地界定成人教育的概念。

(三)运用科学的研究方法

通过搜集整理国内外的成人教育概念可以看出,对成人教育概念的研究基本上都是采用文献研究法。单一的研究方法会限制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同时不利于全面科学地把握成人教育概念的本质。要准确界定成人教育的概念就要采用科学的研究方法,既要采用文献研究法,又要采用历史研究法、调查研究法、比较研究法、实验研究法等。其一,文献研究法。广泛地收集整理成人教育概念研究的期刊、专著等文献资料,对其进行认真梳理、分析,总结出成人教育概念界定中的优点与不足。其二,历史研究法。借助于相关成人教育概念发展的历史资料,对成人教育概念进行整理和分析,认识其过去,研究其现在和未来。其三,比较研究法。对国内外的成人教育概念界定进行比较、归纳,提炼出各自的优势与不足,探索成人教育概念界定的规律。其四,调查研究法。在成人教育理论的指导下,通过运用观察、列表、问卷、访谈、个案研究以及测验等方法,对成人教育概念的现状做出科学分析,并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发现新问题,反馈于理论研究。

(四)用分析思维看待成人教育概念

第8篇:比较教育的概念范文

【关键词】素质教育 挖掘 方法

素质教育不是以传授知识和提高学生应试能力为目的,而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学生的发展为目标。因此,教学中仅仅让学生理解、掌握现成的书本知识,能用现成的知识解答物理习题,是远远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要通过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和创造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得到健康的发展。为此,教学中必须认真挖掘教材中的素质教育因素,并按素质教育的要求精心进行教学设计。下面以《杠杆》一节的教学为例,谈谈物理课堂教学中如何实施素质教育的意见和看法。

1.要重视“力臂”概念的形成过程

力臂的概念,对于初中学生来说是很抽象的,是本节教材教学的难点和关键。由于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最多的是人挑东西时的扁担,卖菜用的杆秤等近似在水平位置平衡的杠杆,且这类杠杆所受的力往往与杠杆垂直,支点到力的作用点的距离正好与相应的力臂相等,因而对“力的作用点与支点的距离要影响力对杠杆的转动效果”有很深的体验和印象,所以学生很容易把力的作用与支点的距离错误地跟力臂等同起来……通过画图直接给力臂的定义[从支点到动力(阻力)作用线的距离叫动力(阻力)臂],不可能消除学生在生活实际中早已形成的关于力臂的“前概念”,故力臂的正确概念很不容易在学生头脑中建立起来,也不利于对学生的素质教育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具体办法是,把学生分成2-4人一组,事先给每组准备好杠杆、铁架台、弹簧秤、钩码、细线等器材,并把杠杆中点支铁架台上,把钩码系在距中点一定距离的位置上(实验中钩码及其悬挂点位置保持不变),其重力视为作用在杠杆上的阻力。然后让学生用弹簧秤作用在离支点远近不同的位置(可在支点左、右两边各选三个不同的位置)上,把杠杆拉至水平位置时,保持杠杆在水平位置不动和弹簧秤的轴线与杠杆垂直,读取并记录每次弹簧秤的示数,让学生对几次实验的数据进行分析和比较,找出在阻力及其作用点的位置不变的情况下,要使杠杆在水平位置静止不动,沿竖直方向用的拉力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学生由实验数据自然会得出“拉力大小跟动力作用点到支点的距离有关”的片面性结论。再追问学生:实验表明动力大小是怎样随支点到动力作用点的距离的变化而变化的呢?学生从实验数据的比较中会发现:动力大小随动力作用点到支点距离的增大(减小)而减小(增大)。在此基础上,再叫学生用弹簧秤作用在距支点更远的某一位置,分别沿倾斜程序不同(即与竖直方向夹角不同)的方向用力,使杠杆在水平位置静止不动。通过实验,学生会发现,动力的大小还与动力的方向有关,且不一定动力作用点到支点的距离越大(小)动力越小(大)。实验结果与先前实验得出的结论相矛盾,从而使学生头脑中产生强烈的认知冲突。此时,教师因势利导地给学生指出,先前实验得出的结论具有片面性,必须进行修正和完善。为此,向学生介绍“力的作用线”的概念,并让学生回忆数学中“点到直线的距离”的定义,然后用多媒体动态显示(或在黑板上画图),让学生观察在力的作用点不变而倾斜程序改变的情况下,支点到力的作用线的距离的变化情况,并结合刚才的实验数据,找到动力大小变化的原因是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发生改变(因为此时支点到动力作用点的距离没有变化),进而明确支点到力的作用线的距离是决定力对杠杆的转动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至此,“力臂”这个概念的引出和建立也就水到渠成了。由于教学中充分地展现了“力臂”这个概念产生的过程(提出问题――实验探索――归纳结论――进行检验――完善结论――建立概念),所以不仅有利于学生对“力臂”概念的理解和掌握,而且使学生在发现问题和探索知识的过程中体验到研究和思考物理问题的方法,从而有助于学生潜能的发展。

2.注意渗透物理方法的教育

对学生进行物理方法的教育,是提高学生科学素质、发展学生潜能的重要途径,所以教学中我们应该认真挖掘教材中隐含的物理方法,并在教学中予以渗透。

2.1 通过杠杆概念的产生过程,渗透比较方法的教育。通过观察,确定研究对象之间的差异点和共同点的思维过程和方法,叫做比较方法。

建立杠杆概念时,应让学生仔细观察教材上的撬棒、跷跷板、抽水机机柄等三幅插图及其实物模型,有条件的还应采用多媒体动态模拟,以利于学生观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观察,使学生从中发现:尽管三个研究对象的形状、施力物体、用途等均有所不同,但它们两端均受到力的作用,在力的作用下都能绕其上某一位置转动。在学生采用比较的方法,并经过讨论,归纳概括出三者的共性的基础上,再抽象出杠杆的概念,巧妙地使学生从杠杆概念的建立过程中受到观察、比较、归纳等物理方法的熏陶和教育。

2.2 通过分析杠杆定义、介绍杠杆示意图的画法,渗透理想化方法的教育。理想化方法是指借助逻辑思维和想象力,有意识地突出研究对象的主要因素,排除次要因素和无关因素的干扰,在大脑中形成理想化的研究客体或相互联系,来探索物理世界内在奥妙的一种方法。

教材给出的杠杆的定义是:一根硬棒,在力的作用下如果能绕固定点转动,这根硬棒就叫做杠杆。教学中虽然不提“硬棒”是一种理想模型(以免加重学生学习负担),但应指出:“硬棒”是指不发生形变的棒,这样的棒实际中并不存在,但由我们所研究的棒在使用中发生的形变极小,不影响其使用规律的研究,可以不予考虑,所以我们把所研究的物体视为不发生形变的硬棒使学生从中领会在研究问题中突出主要因素、避开次要因素的思想和方法。

第9篇:比较教育的概念范文

    陶行知先生在《创造的儿童教育》、《实施民主教育的提纲》和《民主教育》等文章中都指出培养儿童(孩子)的创造力要进行“六大解放”,即把学习的基本自由还给学生,解放他的头脑,使他能想;解放他的双手,使他能干;解放他的眼睛,使他能看;解放他的嘴,使他能说;解放他的空间,使他能到大自然、社会中去取得丰富的学问;解放他的时间,给他一些空闲时间消化所学,并且学一点他自己渴望要学的学问,干一点他自己高兴干的事情。

    二、用陶行知“六大解放”教育思想指导实验教学的开展

    “六大解放”教育思想倡导实施教学民主化,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促进学生的创造活动,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因此,实施“六大解放”对教师开展实验教学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是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基本途径。

    1.解放眼睛,让学生学会实验观察

    观察是人们有效地探索世界,认识事物的一种极为重要的心理素质。观察是获得一切知识的首要步骤,也是一切创造发明的必要条件。首先,要让学生明确观察

    目的,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观察的效果取决于观察目的,教师要针对高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及知识水平着重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品质,端正学生观察态度,教育学生无论观察什么都要认真、仔细,明确观察的目的。其次,要教给学生正确的观察方法,提高观察效率。如高中生物必修1用显微镜观察“细胞多样性和统一性”时,教师可以在讲台上进行实验演示,给学生提供一个大致的观察程序,同时教会学生观察的方法。然后让学生分组实验去观察细胞,并结合课本去分析真原核细胞的区别。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过程中所开展的实践活动,很好地解放了学生的眼睛。我们要指导学生有计划、按步骤地进行观察。在观察中要让学生善辩多思,并做好实验记录,不要放过观察到的任何一个细小的现象。对于不同学生对同一实验得出的不同现象、结论,不要急于评判谁对谁错,要充分肯定其积极性,然后再究其根源,帮其改正。

    2.解放双手,让学生学会实验操作

    解放学生的双手——做分组实验,不仅仅是希望学

    生做出一个成功的实验,更注重通过实验操作来提高学就越多。

    学生通过上述的体验和实验,实现了自主体验和探究学习,并且知道了食物中含有能量,贮藏在营养物质中。学生虽然还不能给“能量”下一个准确的定义,但却对“能量”有了清晰的认识,从而有效延展了概念形成的“长度”。

    三、思维历练——挖掘概念强化的“深度”

    所谓概念强化阶段,即将形成的概念彻底转化为属于自己的知识。概念的强化不仅仅是反复记忆并同化的过程,而是在发展思维的基础上,挖掘概念强化的“深度”。

    1.建立网络强化概念的“深度”

    在中学生物学教材中,我们不难发现生物学概念不仅多,而且比较分散,并且很多概念在字词上都具有相似性,很容易使学生产生混淆。因此,在概念的强化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从整体出发,从大处着手,在发展思维的基础上挖掘概念强化的“深度”。

    例如,学生在学习“保护色”“警戒色”和“拟态”这三个概念后,因概念本身的相似性,导致容易混淆。因此,在概念教学的深化阶段,教师可以将这几个概念的定义、功能、作用及产生条件建立网络,通过对这几个概念的比较分析,帮助学生认识它们的区别:保护色与环境颜色相同,使之不易被识别,起到保护作用;警戒色容易被发现,异于环境颜色,起到警戒威慑作用;拟态与保护色接近,但却高于保护色,有更好的防护作用,且往往与生物所处的运动状态有关。

    建立这样的概念对比网络,能帮助学生清晰地认识各个概念的区别和联系,从整体上把握概念,同时对学生概念强化的“深度”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2.挖掘内涵强化概念的“深度”

    在生物学概念中,很多概念的内涵都是十分丰富的,通过简单的学习往往只能理解其浅层次意思。因此,在概念强化阶段,教师有必要全面地、系统地将这些概念加以剖析,使学生能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相关热门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