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临床实验室管理办法范文

临床实验室管理办法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临床实验室管理办法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临床实验室管理办法

第1篇:临床实验室管理办法范文

l 主要成绩

1.1领导重视为检验水平的提高奠定了基石 随着

1.2建立和完善了相关制度和标准化操作程序文件(SOP)根据《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管理办法》、《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及《广西壮族自治区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考核评价标准》,各实验室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制定了相关制度、各种检验仪器和检验项目的SOP。

1.3充分认识到检验质量的重要性。各级医院制定了质量控制工作方案,在日常检验工作中生物化学、血常规室内质量控制工作开展得比较全面。都参加全区临床检验中心举办的室间质量控制评价。

2 存在的问题

2.1制度落实有待加强科室对制定的各种制度没有真正落实到实处。提高检验人员的工作素质,才能真正起到提高检验科的管理水平和保证检验质量。只有加强管理制度化,建立起一个长效的管理机制才能有效保障检验结果的准确性。

2.2比对实验不规范或对比对实验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同一科室用不同仪器测定相同项目时,出现结果的不一致,分析不到位或无处理措施,因此,结果的可靠性和准确性得不到有效保证。所以,建议各级临床检验中心很有必要开展有关比对实验相关规范理论知识的培训,以便更好地指导基层工作。对失控规则和失

2.3室内质控的理论水平和实际能力欠缺控现象缺乏理论基础知识,对失控原因的查找不及时或不查找,对失控项目不处理,部分人员对质控工作认识不足或不够,没有按要求按时做室内质控,甚至出现采取复制以前的质控结果等弄虚作假的方式应对检查的现象[1]。

2.4临床医生对输血制度认识不充分特别是对输血后患者的不良反应记录不全或输血不良反应回单不及时,甚至超过lw没回单的情况都很常见,这不利于患者档案的存放管理。医院极有必要组织临床医生认真学习相关的输血制度并确保制度的严格执行,以减少不必要的医疗隐患。

2.5临床医生对检验申请单填写不完全和不规范 比如骨髓细胞学的检查没有患者临床体征或相关检查结果,不利于检验人员作出明确结论。患者输血申请单有些必要的检查结果没填,如输血前三项检查结果没有回报,没有乙型肝炎和甲型肝炎的检查或结果,这样也为医疗隐患埋下了伏笔。

2.6不按时监控和记录冰箱温度实验室冰箱温度记录不全面,常常冷冻层无记录,温度计放在隐蔽处或使用失效的温度计,有应付检查之嫌。由于不按时对冰箱温度进行监控和记录,在大医院、小医院均发生过大量试剂由于储存不当而浪费的情况,我科也不例外[2]。

3 整改意见

3.1作为二级医院,要保证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全面开展室内质控和参加室问质评。尽可能多开展相关检查的室内质控:如常规生物化学、血凝项目、血球计数、尿液于化学、乙肝二对半等。特别是电解质、血凝、血气分析应该作为强制室内质控项目,因为这些项目危及到患者的生命安全。

3.2试剂是保证检验质量的前提,必须制定试剂采购、保管、使用等完整的制度并严格执行。必须采购使用符合国家相关规定的合格试剂,并根据本科室工作量,制定采购计划,做好试剂的出入库管理且进行登记。同时,加强自配试剂的管理,做好自配试剂登记。

3.3质量是检验科的生命线,应加强质量控制理论的学习,特别是Westgartl多规则的学习和应用,以提高查找失控原因和失控处理的方法和能力,建立健全质控工作方案,以指导每天的室内质量控制工作。认真做好每天的室内质控,即接收数据,查找失控项目的原因,做好失控的处理。

3.4加强对各种安全制度和实验誊管理办法的相关制度的学习。

3.5为保证检验结果,强化检验质量工作,认真开展室内质量控制和参加区临检中心或卫生部临检中心组织的室间质评,加大对资金的投入,对二级医院所做质控的投入要设置一定的比例,比如占总收入的5%~10%。同时建议实验室专项检要检查购进质控品的来源和发票等[3]。

3.6切实加强当地临床检验中心的作用,当地临检中心有针对性地多主办一些结合基层医院实际情况的学习培训班,使他们能够在自己家门就能学到专业理论知识的最新进展和室内质量控制方法,同时提高科室的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叶应妩,王毓三,申子瑜.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88-98.

第2篇:临床实验室管理办法范文

关键词:临床实验室;医学实验设备;实验室管理

随着医学科技的日新月异,医学实验成为医学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和培养综合性人才和实现科技创新的重要手段,其中临床实验室是必不可少的条件。其中新医疗设备的引入、旧设备的更替、仪器功能的增加、性能的先进化给仪器设备的管理带来层出不穷的问题。如何能最大程度的利用实验室的仪器,提高实验室效能,同时又能使相应仪器得到很好的维护。这些问题一直困扰着实验室的管理者。因此将、实验室设备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分析,并提出实验室设备管理体系的升级方案。现报告如下。

1 实验室设备管理存在的问题及管理系统升级

1.1 设备管理的概念与目的

1.1.1 设备管理的概念:设备管理是对组织内仪器资源进行有效整合以达到组织既定目标与责任的动态创造性活动[1]。

1.1.2 设备管理的目的:保证设备的申购、使用规范化,确保检验活动正常进行。

1.2 实验设备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2.1 管理意识及力度欠缺:在临床实验中,管理者往往只在意实验任务的完成,缺乏自主的器械管理意识,忽视临床实验室的器械的使用监督工作,没有严格的安排器械使用后的检查、维护工作。这导致使用过程中实验人员皆不重视器械的保护,表现出责任心不强的现象,极大的降低了器械的使用寿命,变相地增加了资费投入。

1.2.2 管理理念陈旧,管理手段落后:现在电子技术在医学中得到广泛应用,临床实验器械功能增多,种样愈加繁杂,而现在许多临床实验室中,在设备的具体管理手段上,仍较多采用的是实验室定位,手工登记等陈旧的管理方式,这不仅会限制工作效率,而且易造成管理漏洞。如器械的购入、维护及维修记录不全,甚至有时会丢失器械的说明书、配套软件及相连硬件等。先进的计算机网络管理方法却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应用[2]。

1.2.3 规章制度不健全:影响临床实验室工作水平关键是实验室自我制度管束的健全与否。管理工作不到位的重要原因是制度不完善,有些临床实验室由于没有一套完整的管理体系,设备的管理职责不明,从设备的计划、采购、验收、管理等众多环节都存在问题,如到货的仪器不能及时验收;技术人员或管理人员更替,使部分仪器在购置后多年无人问津,从此闲置,甚至在仪器还没有开箱前就已经被破坏而无法使用。此外还缺乏有效的赔偿机制,很多医学部门的仪器设备存在着毁灭性使用的现象,各种违规操作现象一直存在。同时固定资产的建账时间跨度大,管理体制的变更,固定资产定义的改变,设备账目不清等均造成设备管理的混乱。

1.2.4 仪器的使用者的素质较低:医学的仪器设备越来越复杂,临床实验室呈现结构和功能齐全、技术含量越来越高趋势,这种实验室的工作及管理需要很高知识储备及品质修养。雄厚的知识储备是使用仪器的必需,而优良的品质是在设备的使用维护不可缺少的。而现在很多临床实验室呈现的现状却是,使用者能力参差不齐、机构不合理,很多盲目性的破坏操作,而且缺乏责任心及集体意识,使用后不加检修维护,造成他人实验中问题颇多、设备使用不良。

1.3 管理体系的升级方案

1.3.1 思想重视为提高管理水平的前提:临床实验任务的完成对医疗水平的提高至关重要,这是工作者熟识的,而正也是如此,若不能规范、科学的进行仪器管理,就不能确保这些仪器设备始终处于完好状态,发挥其应有的效能,必能会削弱实验效果水平。因此实验室工作者在思想上要充分认识到爱护仪器、正确使用和管理仪器设备的重要性。可以在招收实验室工作人员之时便对其进行仪器保护意识培养,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

1.3.2 采用程序开发及计算机实行现代管理:面对现代医疗设备仪器种类、功能多样化,操作过程及保养维护工作繁杂,要积极运用计算机的高运算能力、存储能力,开发适合实验室的程序软件,建立现代高效的管理体系。应用此体系,严格统一各种设备的采购、验收、使用、检查、维修及借用等记录信息,做到井井有条。

1.3.3 严格实验室的管理制度:完善的管理体系,制度是关键。针对临床实验中对仪器的责任心不强、不良使用甚至是破坏使用,必须建立完善的各种管理规章制度,使实验室的各项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责任到人,分工明确,并严格按照规章制度办事,实施奖惩。特别针对医学中使用的大型精密仪器,其操作规程、管理办法、有偿服务标准、使用登记制度等等必须明确到位,并有专人核查管理[3]。

1.3.4 提高实验室工作人员素质:只有拥有高质量、高素质的人才,才能有高水平的管理格局。作为设备管理员不仅应专业技术过硬,还应具备一定的管理水平和强烈的事业心。要改变实验队伍老龄化、知识结构落后的情况,应在引入高学历、高职称人才的同时加大对在职管理者的培训,鼓励实验室管理人员不断充实和提高自己,充分调动大家的工作主动性。另一方面,实行奖罚结合调动设备管理员的主动性和加强其责任感。

2 结果

随着实验室设备管理的不断科学化正规化,提高了设备的使用效率、延长仪器设备寿命、保障实验数据准确有效、体现质量监督第三方的公正性和科学性。

3 讨论

医疗科技不断发展、外国先进的医疗手段及管理方式流入国内,中国的医学实验设备管理既有自己提高也有与国际接轨的必要。在临床实验室管理中,首先要提高对设备管理的重视力度,然后去深入挖掘现有管理中存在的问题,针对已存问题提出相应的建设性对策,以期不断完善实验室设备管理系统,充分提高设备的使用效能,实现设备的最大化、最有效利用,以便更好地为提高医疗水平服务。

参考文献

[1] 王成艳,王 刚,石 枫.完善实验室设备管理的方法与实践[J].中国医学装备,2009,6(3):31.

第3篇:临床实验室管理办法范文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01.263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医院和民营医院的大量出现是近几年我国医疗行业一个喜人的重大变化,已逐渐成为医疗市场不可轻视的有生力量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乡镇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民营医院的临床检验、临床输血作为疾病诊疗的重要环节,长期以来备受医护人员和患者关注。为此,对通辽地区26家已开展临床输血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医院)和民营医院的检验人员及与输血相关的护士掌握输血基本知识、临床检验基本知识情况做了调查,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依据卫生部《临床输血技术规范》、《实用临床输血指南》、《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管理办法》、及《体检结果导读》等自行拟题[1~4]。

调查对象:护士与临床检验工作人员。

调查方法:每单位随意选出护士和检验人员各1人,现场发问卷调查题(多选题10题、单选题10题和10道是非判断题)。采用百分制,得分≥86分为良好,61~85分为一般,得分≤60为较差。发放52份,收回52份。

调查内容:检测样品留取、采集的基本知识及对检验的影响、常用项目检验结果如何解读;有关临床输血程序、你所了解的有关临床输血的国家法律法规及你单位哪些有关临床输血的规章制度;临床输血基本知识,查看输血前的安全检查[ABO血型正反定型、Rh(D)定型、ALT、HBsAg,HCV抗体、HIV抗体、梅毒抗体]的执行情况。

调查和评估标准的依据:主要依据卫生部《临床输血技术规范》、《实用临床输血指南》、《医疗机构实验室管理办法》及《体检结果导读》等有关法律法规文件。

结 果

不同调查单位护士、检验人员对输血、检验基本知识掌握情况,见表1。

讨 论

随着疾病诊疗技术不断的发展,检验医学、临床输血的作用也日益突出。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乡镇医院和民营医院能否正确合理地使用血液及其成分,减少不必要的输血,确保临床输血安全及熟练掌握临床检验、临床输血基本知识就显得十分重要。表1结果显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乡镇医院和民营医院护士、检验人员对相关临床检验和临床输血基本知识掌握情况较差。临床检验基本知识和输血知识差主要体现在对《医疗机构实验室管理办法》、《临床输血技术规范》、《实用临床输血指南》等不熟悉,对临床输血、临床检验相关法规的知晓率低,输血概念较模糊或混乱,输血风险意识缺乏;对生理、标本采集、化学、物理因素对检验结果的影响了解不够。临床护士、检验人员除应该了解检验科常用项目的临床意义外,更应熟悉检验科对不同项目采集标本的具体要求,以使检测更准确地反映患者的实际情况。

开展临床输血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医院)和民营医院越来多,但输血量差异较大,年用血量较大近2万U,有的则不足10U,导致较多单位忽视对临床输血管理及输血前的安全检测,更不会主动投入临床输血所需的人力、物力,阻碍了临床输血的规范化建设。不管用血量多少,也要配备必要的设备和加强软件建设,尤其要规范输血前的安全检测、规范输血医疗文书(输血申请单、输血治疗同意书、输血记录单和输血反应回报单)、完善各种输血制度和各技术操作规程等最基本的工作。不能漏检输血前规定的检测项目,四项免疫检测项目,检测要求采用酶免疫法测定,酶标仪判读结果,对不能开展酶免疫检测的单位允许外送检测,但受委托检测机构硬是具备相应检测资格的医疗卫生单位,并索要和保留检测原始记录。

卫生行政部门尽快按照临检、临床输血相关法律法规、标准规范制定出适合乡镇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民营医院临床输血、输血前安全检测规范或标准,对规模小又需要输血的乡、社、民营医院,要求达到血液检验、贮血、配血等最基本硬件设施,并对检验、输血相关人员进行基础知识、技术培训,完善输血制度和技术操作规程,乡、社、民营医院临床检验、临床输血才能得以保障,并能尽量减少不必要的医疗纠纷。

参考文献

1 临床输血技术规范[S].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2000.

2 蒋冬玲,李志强.实用临床输血指南[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

第4篇:临床实验室管理办法范文

【关键词】临床检验;分析前质量控制;重要性;对策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1-0472-01

要想保证准确的检验结果,必须按照《临床实验室管理办法》的要求,建立一个全面的质量管理体系。临床实验室的质量控制包括分析前、分析中和分析后三个环节。所谓分析前阶段是从临床医生开出医嘱开始,到检验分析过程开始前阶段,包括检验申请、患者的准备、原始样品的采集、运送到实验室。分析前阶段的质量控制为保证检验结果能真实客观地反映患者当前病情或健康状态所应采取的必要保证措施,是临床实验室质量保证体系中最重要、最关键的环节之一,是保证检验信息正确有效的先决条件[1]。检验人员不能只考虑分析阶段的质量保证,应重视和参与分析前阶段质量控制工作,完善分析前质量控制,取得高质量检验标本,对减少实验误差,保证检验结果准确可靠显得尤其重要。

1检验申请

必须根据就诊者的病情为前提,要充分考虑患者生理、心理、社会等因素,分清主次,优化组合检验项目,选择必备的检验项目,做到应检必检,减少和杜绝盲目开具检验单的现象和行为,达到最佳诊疗效果。有特殊病史或有可能干扰检查结果的服药史尽量注明。外送标本还必须注明本单位名称及联系方式。

2患者准备

患者的准备是保证送检标本质量的前提条件。临床医师应掌握患者的生理状况及心理、情绪的变化,把检验前需要的注意事项告知患者及家属,使之大致了解影响检验结果的因素,如患者的情绪、运动、生理变化等内在因素;饮食、药物等外在因素对检验结果都能产生影响。

3标本的采集

3.1正确的采集标本送检标本的质量是否符合要求,基于两个基本原则[2]:①必须满足临床检验结果正确性的各项要求。②检测结果必须能真实、客观地反映患者当前的病情。每个检验人员都必须记住“用不符合质量要求的标本进行检验,不如不进行这项检验”。

3.2采血静脉采血时选择不同的(站立、坐、卧),由于静脉渗透压的改变,造成测定结果不同。受因素影响的化验项目有Hb、Hct、钾离子、钙离子、ALT、AsT、ALP、IgM、TC、肾素、醛固酮、胆红素、胆固醇、甘油三脂等等。因此,建议采血标准化,取血时以坐位5分钟后取血为宜,以保证血液相对平衡,避免的影响。

3.3防止溶血护理人员采血应规范化、标准化。根据不同检验项目的要求,应选择合适的抗凝管。另外,血培养应遵循无菌技术操的相关规定,避免容器污染导致杂菌生长培养失败。在穿刺时止血带捆扎时间不能太长,不能超过1分钟。护理人员要有过硬的抽血技术,避免因血管细,抽血不顺畅引起溶血。如果排除了体内溶血,应弃置并记录溶血标本,建议重新采血。不可能重新采血,应在检验报告中注明“标本发生溶血”。

4标本的保存及运送

采集到的标本应尽量避免长时间的保存和长距离的运输。标本采集后,由于细胞的代谢活动、化学反应、蒸发作用、升华作用、微生物降解、渗透作用、光学作用、气体扩散等,都将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分析结果的准确性[3]。例如:采集后的脑脊液标本检查一般不超过1h;不能及时检查的标本需保存于2-4℃环境中,常规检查不应超过4h;如检测急诊全套的标本,应尽快从采血现场运送至实验室。标本管在运送过程中要保持管口封闭、垂直放置。

5实验室接收

不合格的标本应拒收,并及时和临床医护人员沟通,说明原因,做好记录,应重留标本。检验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使质量控制措施的制定有了可靠的依据,科学合理的工作流程是全面质量控制的有效途径,将质量控制措施落实到每天的工作当中是全面质量控制的根本保证。针对强化分析前质量管理工作的措施有以下几方面。①强化与医护人员的沟通。检验科应当与临床医生建立起经常性的沟通机制,共享各种进展情况。要求临床医生一定要清楚的填写患者信息及申请项目,检验科也要对不规范和不完整的检验申请单制定相关的拒收制度。②强化与患者的沟通。应该帮助临床医务人员熟悉各种干扰检验结果准确性的因素,为患者作好各种解释工作,以取得患者合作。③对临床护理人员进行培训。由检验科工作人员对护理及相关人员进行标本采集、送检及相关知识的培训,每年不得少于一次。

分析前的质量管理牵涉医院的多个部门,要好此项工作需要取得医院各个科室的支持和配合,实验分析前阶段的质量控制是整个检验质量控制中一个非常重要却容易被忽视的环节,只有严格抓好临床检验前质量控制的各个环节,才能保证检验结果的科学性、准确性,标本发生缺陷时,应及时反馈给科室,以严谨的治学态度,对各种影响检验的因素有全面系统的了解,规范操作,完善制度,以保证高质量的标本,更好地服务于临床。

参考文献

[1]程玲娟.检验标本分析前质量控制的重要性[J].医技与临床,2012,16(8):1030-1031.

第5篇:临床实验室管理办法范文

1实验室的规范化

根据国际上通行的对临床实验的理解,凡是为诊断预防,治疗任何人类疾病或损伤、或者为评价人类健康,而对人体的物质进行生化、微生物、血清化学、血液、生物物理、细胞或者其他类型检验的机构统称为临床实验室,卫生部临床中心已在2000年初向卫生部提出制定《临床实验室管理办法》的建议并获同意,从实验室注册登记、实验人员资格、仪器试剂管理,标准室内质核,标准操作规程,记录八个方面提出具体明确的要求,规定不能达到要求的实验室不能开展相关检验项目。

2完善各项规章制度

从实验室注册登记、实验室人员资格、仪器试剂管理、校准、室内质控、室间质评、标准操作规程、记录等8个方面提出具体明确的要求,规定不能达到要求的实验室不得开展相关检验项目。意味着我国检验医学质量管理迈入法制化和规范化管理的轨道,为提高临床检验质量和诊治水平打下坚实的基础。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和行之有效的标准操作规程是提高检验质量的保证。检验科所用的所有检验方法都应该有一套较完善的标准操作规程,应符合实际工作情况并为操作人员所熟悉和遵守,包括仪器及试剂、质控品、标准品等的使用操作规程。完善各项规章制度是提高质量的重要保证,勿必建立结果过高、过低回报临床制度。检验科确定重要分析的“报警”范围,当检验结果提示存在报警范围时,检验科须重复标本,并立即回报临床。与临床诊断不符合情况时,须重复测定并及时与临床联系。同时,应做详细记录,包括日期、时间、负责检验的工作人员,通知人员和实验结果。

3加强检验科内部管理

质控不松懈,做到“准、快、精”。分析前、中、后质量控制全面展开:(1)分析前质量控制:要做好分析前质量控制工作,防止各种干扰因素对检验结果的影响。主要包括正确填写申请单、病人的准备及标本的采集、运送、处理等。为了确保检验科工作的有效和可靠,建立起标本拒收的书面标准,并有拒收标本的记录,同时在申请单上注明原因。标本的运送统一由服务中心负责,特别是一些快速检测的项目,如果送检不及时,会直接影响结果。所以,实验室要主张采用新鲜标本,并迅速分离血清或血浆,以保证实验前标本的完整性和识别性。(2)分析中质量控制:每日的常规工作中应开展室内质量控制,对仪器的主要性能参数进行评价,包括精密度,即含正常和异常水平标本的检测、线性范围、可比性、抗干扰试验等内容,以保证每日设备使用正常。新仪器测定常规标本前要建立标准曲线,在更换新批号的试剂或仪器维修后等情况下应重新建立标准曲线。为了保证各实验室检验结果的可比性,坚持每月参加各级检验中心开展的室间质控,室间质控样品必须按实验室常规工作,由进行常规工作的人员测试,工作人员必须使用实验室常规的检测方法。在日常常规工作的基础上进行室间质控,可以评价检验结果的稳定性,也可以反映结果的准确性,以达到提高检验质量,更好地为病人服务的目的。(3)分析后质量控制:检验结果得出后,应及时填写在检验报告单上和登记本上,填写时要清晰、完整、简明、正确。检验报告应在严格检查核对后和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再行发出,应保证检验报告及时、准确、可靠地发送于临床。绝对避免丢失报告单的现象。

4更科学更合理地选择实验室和特殊检查项目

随着医学科学的飞速发展,各种检查技术日新月异。许多先进的实验室检查,如血液生化、免疫学、细胞学、病理学、微生物学乃至分子生物学检查以及各种特殊检查,为临床医生确定诊断和观察、判断疗效及预后提供了越来越多可供选择的辅助手段。检查手段不是用的越多越好,也不是越先进就越好,关键在于有的放矢,解决问题。如何科学地、合理地选择必要的实验室检查和特殊检查,努力做到既有助于临床上尽快确立诊断,及时判断病情进展、疗效和预后,又尽可能减轻由此给患者带来的痛苦和不良反应,并尽可能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是每个临床医师面临的重要医德和技术问题。选择各种辅助检查措施的原则:

安全性原则:首先应考虑到各种检查可能产生的合并症,不良反应是暂时的还是长期的。有些创新性检查尽管会给患者带来一定的痛苦,并且带有一定的危险性(例如,可疑胃癌患者进行冒镜检查和组织活检),但是,为了尽快确诊,也应劝患者积极配合,进行检查。

诊断价值原则:包括兼顾检查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在不同场合下侧重点可能有所不同。

时间效率原则:尽管在肺炎治疗过程中痰涂片革兰染色检查对于指导临床治疗的价值不如痰菌培养,但是,可以在较短时间内得到结果,而且可以大致明确致病菌的属性,为指导临床选用合适抗生素指明方向,因此,临床上应优先考虑。

首选方法原则在可能条件下尽量选用价格便宜的项目。总之,临床上科学、合理地选用各种实验室和特殊检查技术是关系到患者切身利益和医疗水平的重要问题,如何在众多的检查手段中选出最佳方案,能够尽快地解决临床问题,而且又能减少医技人员不必要的工作,同时,又尽可能减少患者痛苦和减轻其经济负担,这是一个需要不断研究的医学决策问题。

参考文献

[1]饶绍琴,邓君,黄文方.临床医学实验室管理与临床科研工作.中华医学科研管理杂志,2005,18(6):188.

第6篇:临床实验室管理办法范文

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

以本实验室参加2014年卫计委临床检验中心常规化学室间质量评价(external quality assessment, EQA)的项目作为研究对象,共计22个项目,包括钾(K)、钠(Na)、氯(Cl)、钙(Ca)、葡萄糖(Glu)、肌酐(Cre)、尿素(BUN)、总蛋白(TP)、白蛋白(ALB)、磷(P)、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碱性磷酸酶(ALP)、γ谷氨酰转移酶(γ-GT)、肌酸激酶(CK)、乳酸脱氢酶(LDH)、淀粉酶(AMY)、尿酸(UA)、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总胆固醇(TCH)、甘油三酯(TG)。

2.仪器与试剂

2.1 仪器

美国贝克曼库尔特公司生产的DXC800 及AU5800 全自动生化分析仪。2.2 试剂K、Na、Cl、Ca、Glu、Cre、BUN、TP、ALB 由广州标佳提供,P 由南京威特曼提供。以上项目测定仪器为DXC800 全自动生化分析仪。ALT、AST、ALP、γ-GT由北京中生北控提供,CK、LDH 由南京威特曼提供,UA 由上海执诚提供,AMY、TBIL、DBIL 由美国贝克曼库尔特提供, TCH、TG 由日本第一化学提供。以上项目测定仪器为AU5800 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室内质控品为由伯乐公司(BIO-RAD)提供的定值血清质控品,共2个水平,批号分别为45661 和45663。

3.方法

3.1 西格玛(σ)水平计算

依照公式σ=(TEa-bias)/CV[2,3]计算各生化项目的σ数值,分析σ水平构成比。TEa(%)为允许总误差,参照美国临床实验室改进修正法案(CLIA'88)给出的质量评价限,其中由于K、Na、Cl项目给出的质量评价限为SD绝对数值,无法计算σ数值,此3项目TEa 参照国家卫生行业标准(WS/T403-2012)给出的质量评价限。bias 即不正确度偏移,以本实验室参加的2014年度卫计委临床检验中心常规化学室间质评总计3 次结果的平均偏移作为数据来源。CV 为不精密度,来源于本室2014年1~12月的室内质控的累积CV结果,由于2个水平的室内质控品的CV存在较明显差异,故分别计算各项目的不同σ水平。

3.2 计算各项目质量目标指数(quality goal index QGI)

QGI= bias%/(1.5×CV),用以查找分析项目未达到6σ的主要原因,QGI<0.8,提示导致方法性能不佳的原因主要出现在不精密度方面,需优先改进精密度;QGI>1.2时,提示问题主要在于方法正确度较差,需优先改进正确度;QGI在0.8~1.2之间,提示问题出现在不精密度和不正确度两方面,均需进行改进。3.3 根据各项目的σ值选择Westgard 室内质量控制规则σ数值越高,表示项目方法性能越好,质量控制规则越简单,反之质量控制越严格。当σ>6 时,可使用2个水平质控品和13S 质控规则;当5<σ<6,可使用2个水平质控品和13S、22S、R4S 质控规则;当4<σ<5 时,需在每批次测定中使用4个水平质控品和13s、22s、R4S、41S 质控规则;当3<σ<4 时需增加10`x 规则。当σ<3 时,即使选择全质量控制规则亦不能满足质量要求。

结 果

1.各生化项目依据2个水平室内质控CV 值分别计算σ水平及QGI 指数结果见表1。22个检测项目以高水平室内质控CV 值计算所得的σ平均值为5.88,显著高于以低水平室内质控CV 值计算所得σ平均值3.91(P<0.01)。σ值≥6 的项目按QGI 要求无需进行质量改进,σ(高水平)<6 的项目有14个,其中需优先改进精密度(QGI<0.8)的项目有13个(92.8%),精密度与正确度(1.2<QGI<0.8,均需优先改进精密度。其QGI 的项目有19个(7.2%);σ(低水平)

2.各项目分别以2个水平室内质控CV 计算所得σ值分布情况见表2。其中σ(高水平)>6的项目比例为36.4%,明显高于σ(低水平)的13.6%;σ(高水平)<3 的项目比例为9.1%,明显低于σ(低水平)的31.8%。

讨 论

西格玛(σ)原指统计学上的标准差,是用来表示一组数据或过程输出结果离散程度的指标,其值大小可反映质量水平高低,将6σ质量管理方法应用到临床实验室也只是近十年来的事情。σ值≥6(6σ)代表着国际质量水平,表示100万次机会中只有3、4个缺陷的可能,是期望达到的最高质量目标,在医学实验室检测中意味着检验结果具有较高的质量,而3σ代表着最低质量水平,表示100 万次机会中缺陷高达66810个,对医学实验室而言意味着检测方法需采取措施进行改进或改用其他检测方法。计算σ值可采用EZ Rules或QCCS2008软件系统绘制σ度量图及操作过程规范图(OPSpecs),但由于软件操作复杂且价格昂贵,无法在临床实验室中普及,而采用室间质评结果或正确度验证计划结果及室内质控累积数据计算σ值具有操作简单、无需额外费用等优势,有利于在临床实验室中推广应用。

采用公式σ=(TEa-bias)/CV 计算项目σ值时,文献报道均是以2个水平室内质控的合成CV 进行计算或平均σ值作为项目的最终σ值,但在临床实际工作中,高值水平室内质控CV 与低值水平质控CV 常存在较明显差异,其分别计算所得的σ值也存在较大差异,本研究结果显示,σ(高水平)平均值为5.88,显著高于σ(低水平)平均值3.91(P<0.01);其σ水平分布比例也存在较大差异,其原因主要是由于低值水平质控CV 值普遍高于高值水平质控所致。此外需要说明的是,各项目间σ值差别较大,除与方法性能指标有关外,还与CLIA 88及卫生行业标准对不同项目的质量要求(TEa)相差较大有关,如CK和AMY 为30%,而Na 和Cl则分别为非常严格的4%和5%。在所有22个生化项目中,采用原装配套试剂的项目为3个,除DBIL 外,AMY 及TBIL 的σ值均>6,显示原装配套试剂的分析性能要优于开放性试剂,在对项目进行改进措施后如仍不能改善项目σ值时,实验室可考虑更换为原装配套试剂。分别计算项目的不同σ值,可进一步了解该项目在不同测定范围的分析性能差异,并通过分别计算其QGI 指数大小,来查找分析性能不佳的原因,提出相应改进措施。研究结果显示,σ(低水平)<6 的19个项目其QGI 值均<0.8,需优先改进精密度。σ(高水平)<6 的14个项目中需优先改进精密度有13个,精密度与正确度均需改进的项目有1个。

第7篇:临床实验室管理办法范文

检验后阶段又称分析后期,指的是检验后所有过程,包括对结果的审核、规范格式和解释、授权、结果报告、结果传递、检验后标本的保存。根据我国生物安全的管理要求,还包括实验室产生的医疗废弃物的处理。如何做好检验后阶段的质量保证,应该从以下几点加强管理。

一、报告实验结果

1.检验结果审核

(1)检验结果核查的基本内容:目前条码系统不是很完善,不要过分的依赖。

(2)该批检验结果发放前,应评价检验结果与患者有关信息的符合性。

(3)当出现疑问时,检查检测系统是否完整有效,仪器是否正常,人员有无更换。

(4)经审核后,决定发放结果,操作者与核查者双签字。

2.室内质控的数据管理

(1)开展室内质控检测旨在检测和控制常规工作的精密度和准确度,提高常规工作天内和天间标本检测的一致性。

(2)室内质控在控,当天结果才可发放。如遇临床症状不符时,应与临床医师联系,必要时查阅病历、检查当天检测系统的可靠性。

3.保证检验结果的有效性

(1)实验室选用的项目及检验方法时,应考虑技术是否成熟;方法是否可靠;临床应用价值是否正确。

(2 检验项目有针对性,防止“过度检查”“漏检”的同时,实验室有责任建议或帮助选择。

(3)选择适当的控制品,定期校对。

(4)选择适合本实验室的室内质控规则。

4.建立发放检验结果制度

(1)急诊检验应争取在最短时间内报告。

(2)日常检验(平诊)报告24小时出结果,特殊项目、特殊情况除外。

(3)建立危机值报告制度,避免医疗差错或医疗纠纷,急诊≠危机值。

(4)保护患者隐私,特殊的检验结果原则上只发给申请医师,不直接告诉本人或家属。

(5)检验结果的查询, 如需补发报告单,应注明补发字样。

二、检验后标本的储存

检验后标本储存的目的是为了必要的复查。临床实验室对检验后标本储存时间和方法作出规定,常规标本4c保存一周,特殊的标本3月—6月冷冻保存。废弃物按《医疗卫生机构废物管理办法》进行就地高压无害处理。

三、投诉调查与反馈

第8篇:临床实验室管理办法范文

临床检验是一门技术性非常强的专业,尽管检验工作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带教老师除了要教会实习生如何操作各种仪器外,更应该教会他们更多基本的、传统的经典实验方法,了解不常见的操作方法并分析实验结果。如在细胞室实习时,带教老师必须加强学生基本功的训练,比如骨髓片的取材、染色等;进行细胞形态学的带教时,要使学生掌握细胞内部结构,胞浆的着色、浆内有无颗粒、空泡,胞核的形状、染色质的粗细、有无核仁、核仁数目及核浆比例等。自动化仪器的学习及传统的手工操作都是实习生必须掌握的内容,两者必须有机结合统一起来。

医学检验专业不仅要求实习生具有较全面的专业理论和较强的动手能力,还应具备较强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对每一份检验结果都能进行理性分析并做出合理、科学的解释,进而为临床工作提供有价值的指导。由于检验科的日常工作量极大,工作较为繁琐,许多实习生都会忽视对检验结果的分析。故带教老师每天都应该抽出时间对部分典型病例的检测结果进行分析,如高血钾到底是患者本身疾病引起还是标本溶血引起等等。通过密切结合临床,教会学生如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激发实习生的求知欲望,提高其实习效率。

2强调实验室的质控

检验结果对临床有指导作用,因此其准确性显得尤为重要。卫生部的《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管理办法》和ISO15189对检验结果的质量控制都有明确要求,是为了保证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在实习生的实习阶段,必须强化实验室内质量控制意识,包括检验前、中、后的质控,使实习生意识到只有在良好的质量控制下才能保证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带教老师必须每天都带着实习生进行质控操作,对质控结果进行记录分析,这将有助于学生形成严谨的工作态度。

3定期对实习生进行技术操作考核

第9篇:临床实验室管理办法范文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认真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以病人为中心,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保障患者合法权益,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服务。

二、活动范围及主题

(一)活动范围:全县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含民营医疗机构)。

(二)活动主题:“持续改进质量,保障医疗安全”。

(三)活动目标:提高医疗质量,保证医疗安全、和谐医患关系,核心是“医疗质量持续改进”,切入点是“万里行”。

三、活动原则

(一)内涵建设与社会宣传相结合。医疗机构要强化医疗质量管理,突出内涵建设,加强医务人员医疗安全教育和质控管理人员培训。同时,切实履行社会职责,充分动员媒体力量,广泛开展健康教育和科普宣传,向人民群众普及科学防病治病和正确择医、就医等方面的知识。

(二)全面梳理和重点整治相结合。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全面梳理和排查医疗机构临床科室、辅助科室、实验室和后勤安保等部门的质量和安全隐患,查找医疗质量管理漏洞、薄弱环节,重点整治违法违规执业行为,打击非法行医,查处虚假宣传。

(三)医院自查与行政督导相结合。医疗机构按照本方案,对本机构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的薄弱环节和漏洞进行自查,制定整改措施并认真落实。县卫生局在医疗机构开展自查、整改的基础上,对辖区内医疗机构进行督导检查。各级医疗机构做好迎接卫生部、省卫生厅、州卫生局抽查。

(四)当前任务与长远建设相结合。在2009年“万里行”活动的基础上,不断总结经验,逐步探索完善适合医疗质量、医疗安全管理制度,建立医疗质量、安全管理的长效机制。

四、组织管理

县卫生局成立“万里行”活动领导小组(以下简称领导小组),负责制定全县“万里行”活动实施方案,组织实施并指导监督检查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设在县卫生局医政股,负责综合协调,组织督导检查。

组长:*县卫生局副局长

副组长:*县卫生局医政股股长

*县卫生局办公室主任

成员:*县卫生局疾控股股长

*县卫生局基妇股主任科员

*县卫生局卫生监督所所长

*县红十字会专干

医疗机构根据活动的具体要求,加强组织领导,制定工作计划,落实工作责任,确保各项活动顺利实施。

五、活动内容

“万里行”活动重在宣传教育和制度建设,以查促建、纠建并举,与医院管理年活动、“平安医院”创建工作相结合,以医疗安全教育、医疗安全检查和舆论宣传引导等多种形式,促进医疗安全,提高医疗质量,改善医疗环境和医患关系。

(一)广泛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宣传教育,强化医务人员和群众的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意识。

1.各级医疗机构要加强对医务人员医疗质量、安全教育和相关技能培训,提高医务人员医疗风险、安全责任意识;要加大对医疗机构主要负责人、质量安全管理人员和全体工作人员的管理、教育力度,更新质量安全观念,提高质量管理理论水平和实际操作能力。

2.开展公众就医知识宣传教育。各级医疗机构结合实际开展宣教工作,采取现场讲座、展览展示、专题报道等多种宣传、培训形式,引导群众正确认识医学科学和医疗风险,正确择医、就医,提高群众医疗安全意识和甄别假医、假药、虚假宣传的能力,保障患者合法权益。

3.围绕“万里行”活动主题,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报道活动。

(1)充分发挥报刊、网络、广播、电视等媒体的积极作用。各级医疗机构要主动协调媒体做好本单位“万里行”活动的宣传报道工作。

(2)加强舆论引导,突出管理、突出质量、突出安全。大力宣传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管理的新思路、新举措、新成绩,宣传开展本次活动的意义、要求和好做法、好经验,宣传管理规范、质量可靠、群众满意的先进典型,营造有利于促进医疗安全、提高医疗质量、改善医患关系的舆论氛围。

(3)加大对非法行医、虚假医疗宣传的打击力度,对非法行医、虚假医疗宣传等行为予以通报、曝光等。

(二)以贯彻实施《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办法》为重点,认真做好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促进临床合理用药等项工作。

1.认真贯彻实施《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建立医疗技术准入和管理制度,促进医学科学发展和医疗技术临床合理应用水平,提高医疗质量,保障医疗安全。重点要求:

(1)医疗机构主要负责人作为本机构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的第一责任人,负责建立健全本机构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的相关规章制度,建立医疗技术管理档案。对开展的第一类医疗技术进行技术审核,严格管理;同时做好第二类和第三类医疗技术临床应用前第三方技术审核的准备和申请工作。

(2)医疗机构对已经开展的医疗技术进行全面梳理,重点清理以下3类医疗技术的临床应用:一是尚不成熟或存在较多伦理问题的;二是须由卫生行政部门准入方可临床应用的;三是未取得相关诊疗科目的。

(3)医疗机构建立手术分级管理制度,制定具体实施细则和管理办法,对医师的专业技术能力进行审核并通过后,方可授予相应的手术权限,并实施动态管理。

2.贯彻实施《处方管理办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关于加强全国合理用药监测工作的通知》和《卫生部办公厅关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积极推进临床合理用药。重点要求:

(1)医疗机构要认真落实处方点评制度,对处方实施动态监测及超常预警,对不合理用药及时予以干预。

(2)医疗机构要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的规定,建立健全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明确各级医师使用抗菌药物的处方权限,切实采取措施推进合理用药工作。

(3)以严格控制i类切口手术预防用药为重点,进一步加强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的管理。加强临床微生物检测、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和细菌耐药监测工作,建立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和细菌耐药预警机制。

(4)认真做好合理用药监测工作,监测医院要按照监测工作方案的要求,认真、及时、准确做好数据的收集和上报工作。

(5)建立健全毒、麻、精、放等特殊药品的安全管理制度并认真落实。

(6)县人民医院要逐步创造条件,建立静脉药物配置中心,集中统一配制药物,保障药物的安全、有效、经济。

3.继续推进与落实“病人安全目标”。

(三)根据《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人间传染的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实验室和实验活动生物安全审批管理办法》、《医疗机构临床实验室管理办法》等有关规定,对医疗机构内实验室生物安全、质量控制和管理进行全面检查,重点检查制度建设、硬件设施、人员管理、应急处置、执行落实等方面情况。

(四)全面排查安全生产基础设施、技术装备、作业环境、防控手段等方面存在的安全隐患,重点整治安全生产制度建设、安全管理组织体系、责任落实、劳动纪律、现场管理、事故查处等方面存在的薄弱环节。重点要求:

1.建立完善的安全生产组织领导、管理机构、规章制度、操作规程、标准等,明确人员配置要求,认真组织落实。

2.加强对安全生产重要设施、装备、关键设备和装置的日常管理维护、保养并保障安全运行,防止漏电、漏气、漏水;完善劳动保护用品的配备和使用。

3.确保消防通道畅通,无障碍物,消防设备齐全,标志醒目,专人管理,设有消防预警系统。

4.加强应急管理,完善各类应急预案的制定、应急救援物资的配备和维护,定期开展应急演练。

5.加强对放射科、医用氧舱、同位素室、氧气供应室、危险品仓库、配电室、压力容器及电梯等重要部门的安全管理。

(五)贯彻执行《临床用血管理办法》和《临床输血技术规范》,进一步规范临床用血管理,保证临床用血安全。

(六)贯彻落实《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和相关技术规范,加强重点部门、重点环节的医院感染控制工作,有效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

(七)贯彻落实《病历书写基本规范(试行)》和《医疗机构病历管理规定》,开展县乡医疗机构运行病历质量评比活动。

六、活动步骤

(一)动员部署阶段(2009年6月—7月)。

完成“万里行”活动的准备、动员和组织发动工作,主要开展以下工作:

1.县卫生局下发活动方案,对2009年“万里行”活动进行部署。

2.各级各类医疗机构认真组织学习实施方案,细化工作计划,开展“万里行”活动的准备、动员、和组织发动工作。

(二)组织实施阶段(2009年8月—2010年4月)。

1.贯彻落实。各级各类医疗机构要按照统一部署,全面开展“万里行”活动。加强管理,进一步完善质量、安全管理体系,并组织媒体开展宣传报道活动。对自查中发现问题的要立即整改,对严重违反有关规定,或造成医疗质量、安全事件的人员要严肃处理。

2.检查指导。县卫生局组织对辖区内医疗机构开展“万里行”活动情况进行指导、检查,及时总结和推广“万里行”活动的好经验、好做法和好典型,有序推进,确保成效。及时将本辖区内开展“万里行”活动的进展情况和检查结果、活动总结上报州卫生局。

3.督导抽查。州卫生局对县卫生局和医疗机构“万里行”活动开展情况进行督导检查或抽查,并通报检查或抽查结果。

(三)总结交流阶段(2010年5-6月)。

认真总结开展“万里行”活动的经验和成效,部署2010年度“万里行”活动,进一步建立健全医疗质量、医疗安全管理的长效机制。

七、工作要求

(一)强化质量意识,切实加强领导。

医疗质量是医院的立院之本,是医院管理的核心,关系群众的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全,关系医疗机构的声誉和影响,关系卫生系统的公众形象。开展2009年“万里行”活动,是卫生系统坚持以人为本、贯彻科学发展观、改进医疗质量管理,促进医疗卫生事业健康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

各级各类医疗机构要进一步强化质量、安全意识,明确医疗机构负责人为医疗安全管理工作第一责任人,切实加强组织领导。要加大检查、指导力度,确保活动取得实效。

(二)重在质量建设,消除安全隐患。

医疗机构要重视内涵建设,从人才、技术、管理等方面入手,培训、教育、检查相结合,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建立健全内部医疗质量管理和控制体系。同时要加大对重点部门、重点区域、重点环节和重点人员的管理、检查力度,对医疗技术、医疗服务、建筑、设备、设施、危险物品及要害部门中的安全隐患进行全面梳理排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消除安全隐患,防范医疗事故,杜绝医疗差错。

(三)明确活动目标,发动社会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