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实验室安全管理成效范文

实验室安全管理成效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实验室安全管理成效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实验室安全管理成效

第1篇:实验室安全管理成效范文

[论文关键词]古城 消防安全管理 问题 立法建议

中国四大古城分别为云南丽江古城、安徽歙县古城、山西平遥古城和四川阆中古城,同时各地不同程度地保留着古镇或遗址。四大古城和这些古镇、遗址都是中国千年文化的传承。在现代商业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古城以其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特有的建筑风貌和人文风情,成为了热门的旅游地。然而,众多的游客,各种商家集聚,以及古城特有的木式建筑使得古城消防安全管理也成了现代消防的一大难题。通过分析古城消防安全管理问题以及现行古城保护条例对消防安全的忽视,建议出台专门的古城消防安全管理规定来实现古城消防安全正是本文着力研究的内容。

一、古城消防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

我国众多古城在消防安全管理上都存在着一些共性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七个方面:

(一)消防设施设备的配置和安装问题

古城内因旅游业的兴起,大多数家庭院落被改造成宾馆、餐馆,但与其配套的消防设施没有进行相应的改造,部分室内消防栓使用的是居民生活用水,未接入市政管网,导致消防用水流量不够、水压不足。城市建设中也未加强市政消防设施的配套工作,最大的问题是消防用水,市政消防供水和消火栓的配置安装问题得不到根本解决就无法有效保护木质建筑;部分城市对市政消防设施不能及时维护,设施蚀锈、损坏等现象严重,造成消防设施无法使用。

(二)建筑自身耐火等级和耐火性能问题

古城区内建筑多数为木质结构,室内采用木质材料搭建木阁楼及上下楼梯。随着历史的推移木质材料陈旧风干,有些腐蚀、腐烂。根据科学统计现代建筑的火灾荷载是20kg/m2,而木质建筑的火灾荷载是500kg/m2以上。按照现行消防规范,此类建筑耐火等级为四级,加之古建筑群体是相连建造,一旦发生火灾事故,处置不及时很容易引发火烧连营,后果不堪设想。

(三)监管主体和责任单位(人)自身管理问题

对于古城镇管理单位普遍存在责权不明确的问题,在古城居住的居民、经营商家、文物保护单位和景区景点的管理主体是不同的,但因管理单位较多,比如工商、文化旅游、公安、安监、街道办事处、城管等诸多部门在参与管理,这就造成对存在的消防隐患找不到具体负责的单位主体,单位之间相互推卸责任,使消防安全问题无法得到有效整改。

(四)火灾自防自救能力问题

古城的不少居民和商家大都抱着经济至上的思想,普遍存在消防法制意识不强的问题。近年来,虽然各地消防机构加大了社区的消防宣传教育培训,但没有做到入脑、入心,大部分居民的消防安全意识仍很淡薄,严重缺乏消防基本常识和火灾预防与自防自救能力。

(五)疏散条件和疏散能力问题

古城内因历史原因,街道普遍过长,而进入居民的巷道狭窄,一旦发生火灾,稍大型的消防装备无法携带进入,大大降低灭火效率,同时,也为疏散居民和物资带来极大的困难;随着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一些古城居民为依靠旅游资源增加收入,在古城城区内私搭乱建房屋,开设饭店、商铺,盲目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造成防火间距严重不足,消防通道不畅,给文物古建筑的消防安全工作带来了新的火灾隐患和问题。

(六)应急备用供电系统问题

古城镇建筑面积相对较宽广,城市街道狭窄,数量多,人员居住相对密集,商业经营较多,小商品相对存放量大,发生火灾后,城市供电断电,造成大面积停电,没有独立的应急备用供电系统造成火灾扑救、人员和物资疏散困难,容易造成火势蔓延,群死群伤的概率大大增加。

(七)新改扩建(修复)工程项目与国家技术规范冲突的问题

现代建筑和古建筑在设计理念和施工方式上都有着本质上的区别,古建筑往往相连建造,街道和间距相对狭小,与现代建筑设计规范有着很多矛盾冲突,古城镇在新改扩建或修复工程中往往采取仿古建筑的要求,使用相同材料,建设仿古格局,这就与现有建筑设计规范要求不相符,不能满足消防安全管理要求。

二、我国现行古城保护条例存在的问题

目前,国内很多古城专门制定了保护条例,如:山西的平遥、大同、晋阳、云南的丽江都制定了保护管理条例。四川的阆中也制定有古城保护条例,2004年7月30日四川省第十届人大常委会以第18号公告颁布了《四川省阆中古城保护条例》,2007年11月,阆中市又出台《<四川省阆中古城保护条例>实施细则》。这些条例对古城的消防安全建设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但结合实务工作详细分析后,发现这些条例普遍存在如下问题:

一是古城保护范围的责任单位概括而笼统,看似有责任单位,但是又未明确具体的管理职责和权限。条例中往往只是简单地概述一下涉及的部门,至于哪个部门具体负责的事务则没有明确,甚至执法主体都存在混淆。部分保护条例中明确在保护范围设置独立的执法单位,行使执法机构权利,但未明确怎样依法行使,造成执法主体不合法的情况出现。

二是保护条例变成商业管理规范。条例重点内容显示的是对建设和经营的统一要求,如要求怎么建设、应该采用哪种建筑风格、只能采用哪些颜色等等。如,《<四川省阆中古城保护条例>实施细则》共五章36条,它重点是再次明确了古城保护范围,并对古城保护区分成了重点保护区和建设控制区,对古城内建筑的建设、修缮、审批等程序作了明确规定,对古城内匾牌旗幌、店牌店招和禁止机动车辆等也作了详细规定,把在古城内15种禁止行为作了详细的界定,对古城保护、资源开发、古民居院落打造、文化挖掘、破坏古城保护的违法行为处罚等。保护条例应该主要是保护而不是修建,这是所有条例规范内容上出现的严重偏离。

三是消防管理内容普遍含糊其辞,缺乏防火管理和防火检查的主体。从保护条例目的本身来看,应该规定采取怎样的有效方式将消防管理工作渗透到每个居民院落和商家,应该如何坚决预防和及时处置火灾事故的发生,这才能达到保护古城建筑的目的。然而,对此条例没有涉及。以《四川省阆中古城保护条例》为例,该条例中涉及消防安全管理的只有两条:第7条:“古城保护区内水、电、气、交通、通信、环卫、消防等市政公用设施应逐步完善。”第12条:“古城保护区禁止生产、储存易燃易爆危险物品。禁止燃放烟花爆竹。”

四是缺乏古城保护范围的消防整体规划规定。消防安全是一个整体安全,对古城消防尤为明显。首先,由于古城区内建筑多数为木质结构,室内采用木质材料搭建木阁楼及上下楼梯。由于木质结构耐火等级低、火灾荷载重,所以火灾风险高,一旦发生火灾事故,处置不及时很容易引发火烧连营,后果不堪设想。其次,古城建设较早、电线线路往往设置不合理,负荷不足,容易短路起火;再次、古城消防设施设备、网管建设等较为落后,不能满足现代多商家营运和防火灭火的需要。可见,古城消防整体规划是古城安全的重要环节,应该在保护条例中予以明确。

五是消防安全管理能力的所有具体项目都未涉及。在条例中,消防基础设施建设、专职消防队伍建立,建设消防站(点)、消防装备建设、消防通讯保障设施和消防经费等实质性问题全部未予以明确。

综上所述,我国各地制定的古城保护条例内容大多是指导性规范,偏离保护实质,尤其缺乏消防安全管理的实质和可操作性规定。

三、完善古城消防保护的立法建议

目前,我国还没有一个全国统一的专门适用于古城消防安全管理的法律。为解决古城保护问题,各地人大往往根据自己的需要制定了相应的保护条例。从上文总结可以看出,这些条例虽冠以“保护”一词,但更多的是商业规范,离消防安全保护更差之千里。且以行政指导、建议为主,缺乏具体规定,缺乏操作性。而古建筑在消防安全管理上有别于现代建筑的特殊性,我国更应针对古城出台有针对性的消防安全管理规定。在管理规定中,应明确以下几点内容:

(一)明确政府相关部门单位的消防安全责任

应当要求当地政府明确居民院落、经营商户、物业管理单位的消防职责和落实具体的管理部门,便于各地消防机构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执行。

(二)古城所在城市在城镇规划中应制作消防专项规划

目前各地古城在城镇规划中尚未对消防进行专项规划,往往只在整体规划中城市给水项目中简单概述一下消防给水,这就造成城市建设中消防基础设施建设没有执行依据和具体参数,导致城镇消防基础设施建设与城市功能未配套,古建筑体得不到有效保护

(三)将先进的管理经验注入到古城镇消防安全管理中

从2009年伊始全国陆续开展了防火墙工程,提出政府四项制度、消防监督队伍四个、农村四个基础和企事业单位四个能力建设;2012年提出乡镇街道消防安全网格化管理,这些先进管理经验得到了全国范围的广泛认可,取得了不可替代的消防安全管理实效,但是城市的发展和古建筑体间的时代矛盾导致这些先进的管理经验未能有效注入。

(四)对古城镇的商家住户进行户籍化管理建档造册

古城镇幅员面积不同,但是消防管理的内容几近相同,对营业的商家和居住在居民院落的居民建立专门的消防档案时非常必要的措施之一,有了消防户籍化档案的建立和登记,我们可以掌握整个古城的基本情况,有利于消防的集中培训和宣传教育,更好地宣贯消防法律法规和逃生自救知识。

(五)明确建立专门的消防组织开展消防工作

目前,消防法只针对距离公安消防对教员、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古建筑群的管理单位要求应当建立单位专职消防队,承担单位的火灾扑救工作,这极大地限制了古城消防保护的发展,应当明确古城镇建立专门的义务消防组织或者专职消防队伍,明确消防职责范围,开展日常防火巡查、消防法律法规知识宣传教育、开展灭火演练和实施灭火救援等消防工作,并由当地消防机构指导业务工作或者归属当地消防机构管理,消防经费列入同级财政预算。

(六)根据古城镇特点明确新改扩建建筑要求

第2篇:实验室安全管理成效范文

浙江大学高度重视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工作,充分发挥浙江大学生命科学和其他涉农学科的综合优势,目前为止已承载了近二十项国家级重点项目,并且成立了浙江大学长兴农业科学试验站(暨浙江大学农业科技园)(简称试验站),试验站于2009年7月被批准为国家转基因试验基地,并于同年列入国家植物基因研究中心试验基地。试验站目前已建成转基因育种基地300亩,已有包括3个重大专项、15个重点项目落户,共计科研经费2亿元左右。已有南京农业大学等高校在试验基地进行转基因作物田间试验。

伴随着转基因作物从实验室大量进入到田间进行试验,转基因作物的田间试验安全管理成为一个重要问题。我国于2001年5月以国务院令颁布了《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对田间试验管理做出相应的规定。但是由于转基因田间试验一般在基层农业试验站或良种场进行,区域分散,管理水平差异较大,安全管理过程中存在如下问题:1、试验地点未经多方面考虑,未经隔离,不能避免基因漂移,易造成污染;2、试验过程中未使用专用农机器具和专用场地。3、种子存贮管理制度混乱,没有统一管理。

浙江大学农业试验站依据国家相关管理办法,对在转基因试验基地进行田间试验的各课题组的田间试验过程进行监管管理,在此过程中总结经验,参考国内外已有的管理制度,对田间试验的田间管理、种子贮存、仓储管理等方面整理出了自己的思路和认识,制定出相应的管理制度。申请在试验站进行试验的各课题组必须遵守这些制度才能进行田间试验。

一、田间试验期间的管理

在试验站转基因试验基地内进行田间试验的各课题组必须执行国家《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规定的报批程序,进入试验站进行田间试验的转基因作物须经农业部有关部门批准,并严格按照农业部批准的品种或品系和种植面积种植,该转基因作物种植的位置,必须经试验站统一安排指定,种植位置确定后禁止随意改变,试验田四周设置边界标记。

各课题组试验田实行专人负责制,种植的田块标明课题组及课题组负责人和基地管理人,如实做好试验田田间管理记录,交由试验站统一保存备查。试验站及各课题组共同做好试验品种的安全防盗工作,防止试验品种的意外扩散,并且对在田间工作的农民工做好安全管理和培训工作。如发生转基因材料遗失、被盗等突发事件,应立刻报浙江大学转基因安全领导小组,并根据情节轻重,同时报地方政府相关部门。

收获的转基因种子集中保存于种子贮存室内,转基因作物秸秆、剩余种子,必须在专用销毁装置内进行销毁处理。销毁过程必须在当地县级及以上人民政府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的监督下进行,拍照存档,并如实填写销毁记录。

转基因田间试验必须使用专用农机具,专用农机具必须存放于专用仓库中,禁止与常规作物的农机具混用。试验结束后,试验田一年内不得种植常规水稻,一经发现水稻植株,即予清除。

严格执行门禁制度,和转基因农作物田间试验无关人员一律不准进入转基因试验基地。

二、转基因种子仓储管理制度

浙江大学农业试验站转基因作物种子仓储管理严格按照转基因种子存贮管理要求如下:种子贮存室仅用于贮存种子,不得在贮存室中进行其他活动、存放无关物品;种子贮存室的工具不得带出贮存室外;专人负责存贮室管理,实行岗位责任制度,保持门窗紧闭及室内的安全和整洁;进入贮存室的种子应统一使用有明显转基因标志的专用双层包装袋,标签注明种子的品种、数量和持有人,不同品种的种子应放入不同的种子柜中进行隔离;种子所有人定期对种子贮存室进行全面的整理,防止鼠、虫、鸟类破坏,多余的种子应集中在专门的销毁装置内销毁。若发现转基因种子的意外扩散,应迅速采取有效措施收回,并确保不再发生同类事件。

浙江大学农业试验站转基因种子的存贮管理除遵循上述措施,同时实施双人保管制度,种子贮存室和种子存放柜各有一把锁,钥匙分别由贮存室负责人和课题组种子所有人管理,课题组种子所有人在贮存室负责人的陪同下才能进入种子贮存室存取种子。

执行此程序可对各课题组种子贮存进行统一监督管理,明确了进出库转基因种子品种、数量、进出库人员、入库来源、出库去向,最大程度地避免种子外泄。

三、取得的成效

以上制度在浙江大学农业试验站执行了两年多,效果明显。同时由于田间试验选址合理,责任明确,落实到位,各课题组种子贮存管理、多余种子销毁都在试验站的监督之下进行,有效地杜绝了转基因作物的扩散,本试验站也因此受到国家农业部转基因安全检查专家的好评。

参考文献:

[1]戴小枫等. 国外农作物生物技术重大科学工程(基地/中心)建设的一些情况,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00,2(2):43-44.

第3篇:实验室安全管理成效范文

作为煤与瓦斯突出矿井,同时又受到巨厚火成岩影响,海孜矿瓦斯赋存具有更加鲜明的独特性、差异性、无规律性,矿井采场也直接受到灾害的制约,生产接替、生产组织困难重重。面对矿井地质条件如此复杂,瓦斯、巨厚火成岩、大采深等自然灾害严重的客观现实,要保证生产安全,必须依靠科技,突出科技的保安作用,用科技打破安全“瓶颈”,向科技要安全,要产量,要效益。组织广大工程技术人员积极与科研院所合作,开展科研攻关,依靠科技进行治灾防灾,为矿井实现安全生产插上“隐形的翅膀”。其中《西部井1031工作面不迁村采煤试验研究》在实际开采中获得成功,实现了不迁村“绿色”开采;《超千米深井高应力强突松软近距离煤层群安全快速揭煤技术研究》,借助于系统与图论理论,综合分析揭煤过程所有工序之间的衔接关系,优化揭煤工序,给出揭煤最佳施工方案,缩短揭煤时间,打出全国首个“双突”超千米井筒;《水力冲孔及注浆堵漏技术在瓦斯抽采中的应用》,提出采用水、风排渣,配合伞形接箍钻进技术,解决巨厚火成岩下高应力特松软煤层组钻孔塌孔、抱钻难题,取得打钻技术突破,为矿井86采区安全开采提供了技术支持,此项技术的突破对淮北矿区新井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高应力松软强突煤层群穿层钻孔施工工艺研究》,改进钻孔施工工艺,平均每个钻孔施工速度由原来的12个小班减少至4个小班,大大提高了钻孔施工速度,缩短了打钻时间,加快了灾害治理速度。

1.1优化装备,夯实安全基础硬件装备是实现安全生产的必备条件,是矿井最坚固的安全屏障。受矿井地质条件制约,长期以来,矿井一直采用传统的炮采、炮掘工艺,整体装备水平较低,安全管理难度大。改革采掘工艺,提高矿井硬件装备水平,成为煤矿安全生产的关键。因此应以科技进步为手段,以安全高效矿井建设为抓手,大力发展采掘机械化,大力实施综掘掘进后运连续化、皮带化工程,积极推广使用单轨吊、无极绳绞车,减少小绞车使用量,简化斜巷运输系统,促进矿井单产、单进水平的提高,用装备破解矿井提升、运输、装备等制约矿井高效生产的难题。随着矿井生产规模扩大、生产能力的提升,开采水平的延深,瓦斯、水、巨厚火成岩等多种灾害的威胁也日趋增大,加大灾变防治力度,提升装备水平更是刻不容缓。为此,上马了动力灾害防治体系、监测和解危设备、瓦斯防治实验室、升级了瓦斯监控系统、防突预警系统、地面微震监测系统、水害预测预报系统、地面注浆充填和井下矸石充填工程等,矿井防灾、抗灾能力进一步增强。

1.2严明工序,确保时空现场安全海孜矿属高突、大水矿井,生产布置上必须充分考虑灾害治理,为灾害治理提供时空保障。瓦斯治理以解放层开采和底板穿层钻孔预抽为根本,努力实现掘抽采平衡,加大岩巷工程进度,为瓦斯钻孔施工创造空间和时间,使煤层开采做到充分卸压、有效抽放,突出煤层在低瓦斯状态下回采;水害治理以降压、疏排为方向,努力实现治水达标。提前施工放水钻场和钻孔,做到先治后掘、先放后采,有效保障安全生产。生产组织上,合理时间安排,合理工序作业,严格作业程序,严格工序转换现场确认,切实做到上一工序为下一工序创造条件,做到生产有条不紊。以文明生产环境创建为抓手,突出质量标准化持续创建,做到工程质量达标、安全设施齐全可靠、环境整洁有序、职工行为规范,实现全员、全方位、全过程动态达标,创造良好安全空间环境。

2、锻造队伍,掌控安全

2.1打造精锐干部队伍,提高领导、执行能力煤矿地质条件复杂,工作环境艰苦,动态生产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这样和那样的困难,面对困难和挑战,必须有敬业精业的干部队伍,有精心思考、细心谋划、静心落实的管理团队,有务实、严细、苦干的现场指挥。为打造雷厉风行、有力高效的干部队伍,制定下发了《加强和改进管技人员工作的意见》、《管技人员安全绩效管理考核办法》、《领导干部下井带班及值班管理实施细则》、《管技人员问责暂行规定》等多套管理制度。从政治素质、工作业绩、团结协作、作风形象、廉政建设等方面对干部队伍建设作出明确规定,并由政工部牵头,生产技术部、安监处、安全信息中心协同配合,每周对全矿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安全履职、履责情况实施考核打分、公示,月底累积。考核分数直接与干部的“面子”、“票子”与“帽子”挂钩。每月定期召开全矿干部大会,对考核前六名的管技人员进行表彰奖励,考核后五名的进行处罚。连续2个月后五名“末位席”的干部,由政工部门帮助进行整改。连续3个月“末位席”的干部,进入诫勉谈话程序,4个月仍无改进,则退出干部管理序列。严格管理,有效考核,促使干部进取意识、责任意识提高,增强干部的整体执行力。

2.2强化班组达标建设,提升班组全员素质班组是实现煤矿安全生产的有效载体,是煤矿各项生产活动的落脚点。“上边千条线,线线都要班组来实现。”班组管理是煤矿管理的基础,煤矿管理的各项管理制度、作业标准最终还是要班组来落实,大量的记录、统计台帐等也要在班组完成。同时,班组是生产一线的最基层的单位,最清楚生产中的关键及潜力所在,煤矿管理中制度的完善程度也需要到班组中实践、检验,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之处,也最易在班组中反映出来。因此必须充分发挥班组的安全管理作用,强化职工安全教育和培训,规范班组每一个成员的作业行为,上标准岗、干标准活,牢固树立上一道工序为下一道工序服务的意识,在安全管理上相互监督、相互提醒、自保互保,把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真正实现班组达标;夯实班组安全生产的基础,保证矿井的持续、健康发展。围绕班组建设,可创新思路,推行班组“三字诀”管理。通过规范班组设置,推行班组长资格认证制度,对班组长实施公开选拔和岗前培训,坚持定期举办班组长培训班,每季度选定10个工种,开展全员职工技术大比武活动,以比促学,提升班组全员素质。定期举办班组成果和班队长论坛活动,对全矿所有班组创新管理的成果和方法进行征集评选,将其中具有典型性和推广价值的管理方法,通过集体成果和班队长论坛的方式进行全面交流和推广,供各班组学习借鉴,促进班组管理。每月以班组安全管理成效为一票否决依据,对班队长和班组职工的工作成效进行检验,从中选拔出一定数量的优秀班队长和优秀职工进行表彰奖励,树立班组典型。通过提、促、树“三字诀”有效激活班组这一企业细胞,使矿井安全生产显现出张力,焕发出蓬勃生机和活力。

3、加强监管,力促安全

3.1健全机构,双管齐下

安全监督作为煤矿安全管理的特殊部门,其作用必须得到充分发挥。在自主管理尚不能满足安全生产要求的煤矿,“他主管理”——安全监督必须得到重视和加强,要时刻保持“两条腿走路,两条腿都很稳健”的态势。借鉴先进单位的经验,可在安全监察处之外,单独设立安全督查办公室,两家部门职能相似,但具体分工不同,一是雷厉风行的动态督查,声势浩大的严厉处罚;二是坚守岗位的细致监管,循循善诱的现场帮教。两家单位要密切配合,优势互补,双管齐下,起到安全管理“双保险”的作用。

3.2超前设计,预防为主

“把一切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是安全监督追求的终极目标。对于已发生的事故,除了按规定严厉处罚到位外,监督人员更应该反思为什么不能避免此次事故的发生,如何才能有效防范事故的再次发生,这就要求安全监督必须具有超前思想。“凡事预则立”,安全思想、安全措施要超前于生产单位,超前于生产现场,比基层单位考虑得更细致、更全面,比施工人员想得更周全、更严格,并在现场作出有针对性的安排和部署,一以贯之,持之以恒,保证煤矿生产稳定发展。

3.3整治“三违”,刚柔相济

“三违”是造成各类安全事故的主要原因,“三违不反,事故难免。”因此,不断提高反“三违”意识、强化反“三违”管理力度是实现矿井长治久安的重要举措。针对反“三违”工作,推行六步并行工作机制:第一步,细防,强化安全宣传教育,开展事故案例再现活动,加大职工技能培训力度,引导职工拒绝“三违”。第二步,严查,安全监察处和督查办成立专业反“三违”队伍,每天24小时无空班、无对象、全覆盖地开展动态反“三违”活动,督查干部在岗情况,严查职工不按章作业、图懒省事、投机取巧等不良行为。第三步,定指标,要求副总以上领导、职能部门和基层单位必须履行反“三违”兼职职能,并对管技干部下达抓“三违”指标,定期进行考核。第四步,加压,坚持每天在早会上通报“三违”情况,对被查“三违”单位施加压力,形成上下一心、狠反“三违”的强大气势和氛围。第五步,严惩,对“三违”人员除进“三违”学习班、缴纳“三违”罚款现金以外,每位“三违”人员必须接受应知应会的培训直至合格,同时在矿区电视上进行通报。让“三违”者为违章付出较大的代价和“成本”。第六步,细帮,设立“三违”仲裁和心理调试制度,每周四集中对有异议“三违”进行公开鉴定,对确定的“三违”人员实施心理疏导,以防范假“三违”和重复“三违”。“严管+真爱”,惩罚与人文关怀相结合,让“三违”现象得到有效控制。

4、结束语

第4篇:实验室安全管理成效范文

【关键词】水利水电;工程施工;质量管理

水利水电作为影响经济建设和国民经济增长的行业,与基建、建筑、工程建设一样,一直被国家政府重视。从施工特性来看,受地形地质、河势河流以及工程移民等众多因素影响,水利水电具有建设时间长、资金投入多、技术复杂、地势偏远等多种特点。虽然在科学技术的应用中,很多行业都得到了发展,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由于管理不到位,水利水电质量事故仍有发生,这给人类生命安全造成了很大的影响。针对这种现象,我们不仅要主动分析水利水电施工存在的问题,还必须加大提升施工质量的举措,从而提高工程质量。

一、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特性

从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环境来看,多在湖泊、河道、沿海和其他水域,它不仅需要整合工程建设要求,还必须根据自然条件进行截流、导流和水下作业。由于受地质、气象、水文、地形等自然因素影响严重,所以填筑围堰、导流施工、排水基坑一直作为施工进度控制的主要方面。因为水利水电施工一般位于交通不太方便的山区,和后方基地相距甚远,所以建筑所需的材料、机械设施、运输采购进出场所需的费用相对较高。

从水利水电工作性质来看,水利水电一直承担着泄水、蓄水、挡水的任务,所以对于水利水电建筑物的承压、抗冲、稳定、防渗、抗冻、耐磨、防裂都有很高的要求,除了要按照水利水电工程技术要求进行外,还必须使用对应的施工措施与方法,从根本上保障项目质量。

另外,水利水电还具有技术多样、工程量大、施工难度大、干扰严重等特征,它不仅需要优化施工方式,还必须反复论证和比较,才能确保质量管理。在施工中,由于隧洞开挖、石方爆破以及高空、水下、水上工作较多,所以必须高度注重安全管理。从投产时间来看,它直接影响项目运行效益,在工期时间紧张的环境下,对质量管理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二、提高工程施工质量的措施

(一)提高政府重视力度

在水利水电工作中,领导支持与重视作为做好质量管理的基础,加强领导责任制与成本核算体系对项目预算具有重要作用,落实过程直接影响管理成败。因此,在现代项目管理中,项目经理必须在相关权限与范畴内协调分包和总包、甲乙方、设计方、监理方和政府部门的关系,这样才能确保项目协调顺利进行。对于实施体系,不仅要健全用人、市场、分配、服务与监管体系,还必须在有效利用的基础上,将经理责任落到实处。

素质培养,分为管理人员和自身素质两个方面,在这过程中,高素质是相关项目实施的条件。组织作为项目管理的保障,只有有效利用体系域组织,才能保障成本、质量、进度与安全,所以在工作中,必须做好信息、现场、合同与生产管理。

(二)强化项目前期管理

在水利水电工程施工中,工程前期工作主要包含施工规划、招标投标、图纸研究、投标承诺、价格与资金投入等。在投标时,不仅需要对建设内容、项目规模、产品结构、市场导向、技术水准、经济贸易、财务风险、社会效益进行分析,还必须深入各项数据对质量管理的成效。因此,在前期管理中,必须树立质量第一的管理思想,在做好管理工作的同时,完善质量责任与结构制度;通过健全质量管理规划,从根本上强化质量咨询与评审体系,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保障质量管理相关工作的开展。

(三)完善现场试验管理工作

工地试验作为水利水电工程管理的重要环节,同时也是自检施工的重要内容,所以实验室必须根据相关指标,在配备齐全的实验装备的同时,提高工作人员的工作能力与素养,以认真精神和责任心对待工作。对于不符合规格的产品,必须由实验室提供材料,在以相关数据为依据的基础上,避免私自修改数据后上报对质量管理造成影响;在这过程中,不管是施工人员还是管理人员,都不能有侥幸心理,只有严格要求自己,才能减省监理检测返工,保障施工质量。从大量工程实践过程来看,也只有实验与施工人员合格后,才可能生产合格的产品。从各项实验过程来看,混凝土配置和最大密度在其中具有重要作用,所以必须在项目开工前完成,在实验结果指导施工的同时,就能收到良好的工程质量。

三、增强水利水电工程施工管理的对策

在水利水电质量管理中,建设项目的质量编制与计划、策划、质量保障、质量控制与改进一直是质量管理的基础,主要包括教育培训、标准工作、责任质量、质量管理和信息化管理等。为了保障施工质量,必须有效提升建设质量,在各项质量达到最佳成果时就能得到满意的成果。

(一)强化质量责任体系

在水利水电工程管理中,质量责任制体现在各个方面,不仅各个部门与人员必须承担对应的活动与义务,还必须规定员工权利和责任,把工作切实落到员工身上。在人人有责任、任务的条件下,让每个人都对自己的工作负责,最后形成一个严密的责任网络与管理体系。通过防检整合这种方式,不仅能及时发现项目问题,还能明确责任,方便使用对应的策略进行解决,提高项目施工质量。

(二)推动标准化进程

在水利水电工作中,标准作为质量管理的基础,它是赢得最佳结果的实验经验和科学技术构成的依据,在协商的条件下,对于管理、技术、经济等活动中的特征与概念,用特定的程序和形式进行颁布。在这过程中,标准化作为综合性很强的工作,它不仅能让管理规范化、系统化,还能生产组织中管理业务与经营更加有序、高效的运行。业余管理和生产经营,不仅包含工具、设施、材料,还包括工作程序与处理方法。进行标准化工作就是要以标准化工作为基础,将经营活动中的重复性事物,通过标准的形式进行统一,最后让其成为引导业务进行的依据和规范,这样就能让项目管理更加合理化,在改善质量的同时,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

(三)其他管理

计量作为水利水电工程质量、测量的技术基础,有标准、一致、法制、可行等特点,它是管理和技术的结合体。在建设性工作中,它是项目采购、规划、竣工、施工与使用的整个过程,所以在量值统一的基础上,必须使用相关技术,为其提供信息数据,在达到准确度的基础上,降低工程成本,提高工程质量。

在信息质量管理中,质量信息作为相关工作的资源与依据,对工程质量策划、改进具有重要作用,所以必须在信息报告的基础上,加大信息管理,正确对待施工、监理和业主之间的关系,这样才能保障运行结果的考核,保障工程质量。

四、结束语

水利水电作为一项工程量大、施工程序复杂的工程,为了保障施工质量,必须将质量管理落实到每个环节;在每个工作人员都具备良好的质量意识的同时,进行质量控制,消除不良因素,保障工程安全。

参考文献:

[1] 魏义金.水利水电工程施工质量管理浅析[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1,(4):94.

[2] 毛帅斌.浅析水利水电工程施工质量管理[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3,(8).

[3] 徐志杰.浅析水利水电工程施工质量管理[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3,(9).

[4] 钱位国.浅析水利水电工程施工质量管理与评价存在的问题[J].科技创新导报,2011,(22):121-121.

第5篇:实验室安全管理成效范文

问:什么是义务教育学区制?实行义务教育学区制的意义是什么?

答:义务教育学^制是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体制和机制创新的实践模式之一,是中小学实行分片划区管理的制度。其主要做法是在学区内通过一定的管理制度、运行机制及考核评估措施,搭建交互平台,实现资源共享,实施优质学校对薄弱学校在学校管理和教育教学上的指导与帮扶,以及教育设施设备、师资和生源的均衡分配,从而缩小区域内学校间的差距。这是一种中心拉动、以强带弱、共同发展、整体推进的均衡发展策略。

《通知》指出,义务教育学区制管理改革是通过义务教育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整体提升学校管理水平和教育质量的有效措施。近年来,我区在部分县(市、区)开展义务教育学区制管理改革试点,在体制机制创新、教育资源配置、教师调配与交流、教育教学管理、教育质量评价等方面作了大量有益的探索,取得了显著成效。区内外广泛实践经验证明,义务教育学区制管理改革是促进县域内学校间互相帮扶、优势互补、融合共生、内涵提升、促进均衡的重要手段,是扩大优质资源覆盖面,破解“择校热”“大班额”等问题的有效途径,是促进教育公平、提升义务教育质量的有力抓手,是统筹推进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的重要举措。

问:如何科学设置学区?学区组建的形式有哪些?

答:《通知》指出,学区设置应按照城乡统筹、强弱搭配的原则,根据县域内城乡学校办学条件、师资配置、管理水平、教育质量、学校分布等实际情况,将城乡义务教育学校划分为若干个学区。

学区组建可采取学校联盟、集团化办学、城乡帮扶等多种形式。一般以1所优质学校为龙头学校,与若干所同学段相对薄弱的学校组成教育融合发展共同体。一般按小学、初中学段分别设置学区,也可探索“初中+小学”模式设置学区。每个学区学校数量原则上不超过10所。

一是城乡帮扶形式。①城区学校+乡镇学校(村小学):由1所优质城区学校+若干所同学段乡镇薄弱学校(若干村小学),通过帮扶来提升乡村学校办学水平。②乡镇学校+村小学+教学点:乡镇中心小学在与县城优质学校组成学区的同时,自身作为牵头学校又与村小学、教学点组成学区,以辐射村校、教学点,提升农村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

二是集团化办学形式。优质学校+薄弱学校:由1所优质学校+若干所同学段薄弱学校组成学区,实行集团化办学模式统一管理。

三是学校联盟形式。①初中+初中+小学:由1所优质初中学校+若干所薄弱初中学校+若干所小学组成学校联盟,共同促进内涵发展。②优质学校+优质学校:由若干所同学段优质学校结成联盟,优势互补,共同促进内涵发展。

《通知》指出,全区各地可根据有关要求和当地实际情况对学区设置形式进行积极探索和创新。

问:学区组建起来后,应该如何进行科学管理?

答:《通知》指出,要按照统筹协调、统中有分、分中有合、统分有序的原则,建立学区运行良好机制,统筹推进学区教育资源调配、教育教学管理一体化改革,制定学区工作计划和学区议事、决策制度,建立教育教学、财务后勤、学校安全管理等协作机制。

在行政事务方面,各地党政领导部门要明确教育行政部门、学区长学校、学区其他学校的管理层级和关系,赋予教育行政部门、学区长学校办学资源配置、师资调配、教育教学管理等职责和权限。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对学区办学资源的配置、校长教师的调配、学区整体绩效考核和教育教学质量监测与评价,要将学区长和学区管理人员从事的学区管理工作计入工作量,建立基于学区管理成效的激励机制。学区长要负责对学区内学校进行教育教学管理、示范引领和帮扶,学区长可由龙头学校校长兼任。学区内各学校校内行政、财务、后勤、安全等常规管理体制机制可维持不变。

在资源管理方面,各地要着力做好以下几项工作:一是构建学区办学资源共建共享新机制,促进学校体育场馆、图书馆、实验室等场所和仪器设备在学区内学校开放共享;二是促进学区教师资源、教学成果、办学特色、校园文化的共建共享;三是促进学区内学校校外教育基地、社会实践基地、家长资源及其他社会资源的共享。

问:如何加强学区内教师队伍建设?

答:《通知》对加强学区内教师队伍建设提出了5点要求。

一是打造学区管理团队。加强学区管理人员配备,每个学区设学区长1名、副学区长及管理人员若干名,均由各学校工作人员兼任。定期组织学区长和学区管理人员学习和交流。加强学区管理后备人才储备,从学校管理人员、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中重点培养一批优秀学区管理人才。

二是配齐配足学科教师。根据编制标准、学生规模和教育教学需要,合理核定教职工编制,实行城乡、区域统筹和动态管理,盘活编制存量,提高使用效益。配齐配足各学科合格教师,重点向农村小学、教学点倾斜。全面推进教师“县管校聘”改革,统筹调配教师资源,着力解决乡村教师结构性缺员和城镇师资不足等问题,实现学区师资配备基本均衡。

三是促进校长、教师交流。建立健全校长、教师定期轮岗交流制度,通过跨校兼课、支教、走教、轮岗等方式促进教师交流。支持学区统一调配教师,使教师从“学校人”转化为“学区人”“系统人”。

四是加强学区教师培训。支持学区开展以学区为单位的教师培训、校本培训,提升教师教育教学及教研能力和水平。学区要统筹培养薄弱学校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通过共建教学团队和名师工作室、特级教师工作坊等方式,整体提升教师专业发展水平。

五是努力提高教师待遇。完善义务教育学校岗位结构比例和职称评聘政策措施,吸引优秀教师向农村学校和薄弱学校流动;提高乡村教师补助标准,并按距离远近、艰苦程度等因素进行差异化补助。

问:如何提升学区的教育质量?

答:《通知》建议通过五个方面提升学区的教育质量。

一是统一学区课程实施。学区要建立健全教育教学协作机制,加强课程教学实施的统筹,按照国家课程设置方案和课程标准,扎实推进教学常规管理,学内容和教学进度,提升课程实施效果。要基于国家课程标准开发富有特色的校本课程,建立必修、选修与社团活动相统一的学科课程体系,共建特色课程教学资源,确保开齐开足开好课程。

二是统一学区教学研究。学区要实行学区联合教研制度,统筹开展学科备课、教学研讨、听课观摩、课题研究等活动。加强学区内学生差异化研究,开展课堂教学改革,促进学科教学与德育、美育相融合,发挥学科教学综合育人功能。学区要协同高校、教学科研机构开展教育教学研究,构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协同创新教学研究新格局。

三是共育学生核心素养。学区要统筹组建德育工作团队,共同研究和推进学区德育工作,共享德育资源。注重学生综合素质提升,整合体育艺术教育资源,培养学生健康体魄和艺术素养。加强劳动教育、家庭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的协作,组织协调开展学区内学校学生共同参加科技、社团、社会实践等活动,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

四是共创学区文化。学区要大力推进文明校园创建活动,着力打造特色校园文化和学区文化。在传承、提升学校原有文化底蕴的同时,从学校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等方面拓展延伸,加快融合,构建互励共进的学区文化,形成一校一特色、一学区一品牌、一县一风采的良好育人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