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自画像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老师为了怎样把我们培养成材,成为祖国的栋梁,日日夜夜地操心,她的脸怎么比以前多了笑容,她的手怎么比以前更加苍老了,她的头发怎么没有了乌黑……让我们一起把我们敬爱的老师画出来吧!
语文老师为了把我们的成绩提高上去,一直没日没夜地工作,所以我给老师画了一双苍老的手。
英语老师为了把我们的口语提高上去,操过多少心,甚至把嘴皮都磨干了,她也不在乎,所以我给老师画了干干的嘴皮。
数学老师为了把我们算术(包括乘、加、减、除)能力提高,日夜工作,想法设法地订教学方案。可有些同学不这样想,上课的时候总是做小动作,老师就用眼睛盯着他,所以我给老师画了一双明亮的眼睛。
【关键词】素描;自画像;内心世界
自从文艺复兴以来,素描便一直被当作所有造型艺术的基础练习和创作底稿。西方美术史上的很多绘画大师如达 芬奇、拉斐尔、丢勒、鲁本斯、伦勃朗、安格尔、列宾等都留下了大量的素描作品及手稿,然而在其中更为弥足珍贵的则是这些大师们的自画像。凡高说:“他(画家)理解自己远远深过理解别人”。在《道林 格雷的画像》一书中,伍尔德谈到画像说“每一幅带着感情来画的肖像,画的都不是模特的肖像,而是画家的。”也正是通过这些鲜活的艺术形象,我们走进了大师们的时代,走进了他们的生活,倾听他们的“语言”甚至呼吸------
本文所列举的这些作品无不体现了素负盛誉的大艺术家们在素描方面的深厚功力,这些自画像不论是工整细致的还是粗放简约的,都显示了巨匠们敏锐的观察力和纯熟的技巧,在艺术风格上又各具特色。先辈大师们用其杰作为我们指明了道路,答案就在这些优秀的作品中,学习和从事绘画艺术的读者用心揣摩,定会从中得到启发和助益。
莱奥纳多 达 芬奇(Leonardo Da Vinci ,1452-1519,意大利)早期的绘画学习以及运用数学、透视学、解剖学等应用科学所作的艺术实验,使其受到了多方面的锻炼,所以他从15世纪80年代就开始探索自己独特的创作道路,通过刻画人物姿态和表情来深入人物内心世界,这幅约33.3*21.3厘米的自画像作于62岁时,也可能是他的最后一张绘画作品,从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位巨匠晚年时的思考力、气质以及他那深邃的充满智慧的目光。他的鼻梁和嘴唇显示了一种坚强不屈的性格和意志力。画家脸上披散着的长发与颌下的长须,其中每一根线条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使我们感到达 芬奇这样一位才智超群的老人的精神状态。从技巧层面上看,用密集而方向统一的排线来区分明暗是他经常使用的一种素描方法,虽然线条方向没有变化,但通过疏密、长短的变化,大师仍能清晰的展示出面部平面转折的细微结构。
阿尔布列希特 丢勒(Albrecht Durer, 1471-1528 ,德国)是欧洲第一位为自己的容貌和身份所吸引的画家,有“自画像之父”的美誉,以《戴手套的自画像》(油画)最为著名。这里只介绍这张素描作品,同样用线条排列表现明暗,与达 芬奇不同的是丢勒的线条总是随着形体的转动而转动。在这张带手的自画像中,线条的数量被减至最低,几乎每一根线条都起着双重甚至三重的功效。如腕骨部分,长线与短弧线结合既刻画了这部分的结构,交代了形体的转折,且弧线的结尾与底部边缘线间的留白则巧妙表示反光面从而表现质感。这样小小的几根线条使我们不得不叹服大师的用线效率。
让 弗朗索瓦 米勒(Jean franqois Millet,1814-1875,法国)35岁时米勒举家迁居到巴黎近郊的巴比松村,并且一住就是27年之,对大自然和农村生活有着深厚感情的他早起晚归,上午在田间劳动,下午就在不大通光的小屋里作画,生活异常困苦,常常由于没钱买颜料就自己制造木炭条画素描,这幅自画像就是那个时期他的真实写照。与库尔贝的画面效果相比,米勒的处理方法是朴素的;他借助蓬乱的头发和胡须巧妙的把脸部的轮廓勾画出来,朴素中又蕴涵着高贵。肆意“渲染”的发须,既不失大的体积,又有对细节的把握,这一点,留心一下画家眉骨上方的几小缕头发就可看出,似神来之笔。面部的刻画则更为精彩:前额、鼻子、口部大的形体感,松紧适度,有主有次,节奏合理;眼眶的暗影中仍然坚毅的眼神;鼻梁和鼻翼上擦出的高光------廉价的木炭条画家运用起来得心应手,在把我们的目光移动到左臂上因作画而形成的衣褶(当然还有签名),都可以让我们感受的到画家作画时的精神状态。
伦勃朗 凡兰(Remberandt van Rijn,1606-1669,荷兰)的大量自画像是这位巨匠一生的镜子,(就现藏世界各地博物馆里他的自画像看,据不完全统计也有90幅左右,其中60幅是油画,20幅是铜版画,10幅是素描。按其后来的遭遇以及他变卖家产等情况看,很可能还有散失在私人手里的自画像作品。)人们能从不同时期他的自画像上看到他的生活境况以及精神世界的精妙变化。他的自画像不仅数量多,艺术质量也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提高。尤其是在60年代以后,他的自画像有鲜明的个性表现了。这方面以《扮成圣保罗的伦勃朗》成就最为突出。由于资料方面的限制,这里仅以伦勃朗年轻时的这张作一代表,从画面上看,这张自画像应是在很段时间内完成的。头部简单勾画,刻画五官,使用调子很少,衣服则用墨水大面积渲染,背后空间又用枯笔标示出投影,粗放简约,一气呵成。从动态表情看,坚定顽强,充满信念,符合伦勃朗早期自画像的特征。
凯特 柯勒惠支(Kaethe Kollwitz,1867-1945,德国)是深受中国人民熟知和爱戴的德国女版画家,她的作品大多反映了在不寻常状态下普通民众的生活,比如饥饿、战争和种族歧视。她的画中既有女性画家所善于表达的母性,又有超出一般女性的开阔和坚强,难怪鲁迅先生这样评价她:“在女性的艺术家中,震动了世界的现在几乎无出于凯特 柯勒惠支之上的。”她的自画像很多,且在素描中多以木炭材料为媒介,大刀阔斧,同其它的相比这幅自画像算是深入较多的作品了,她适当减弱了明暗层次的涂抹以发挥结构形体的作用,抛弃大虚大实的浮线效果,找到本质的空间,使形象结实肯定,更深刻化。单从作画手法来看,我们完全不会断定这是出自一位女画家之手。
除了以上提到的几位画家外,象拉斐尔、贾科坡 丁托列托、安格尔、罗丹、科 巴巴等素描大师均有自画像传世,还有的如凡高等画家,虽然自画像很多但素描的很少,这里就不一一做重点介绍。就如前面提到的,它们无论是工整细致还是粗放简约,不论是一挥而就亦或是谨慎完成,都包含着自画像所具有的独特魅力:
第一,这些自画像在素描头像写生中关于形象特征、结构透视、精神气质的要求虽然各有侧重,但整体表现都堪称完美,是我们肖像画学习的典范。
第二,这些自画像都是大师们对自己的一种记录,它们有的是大师们某一阶段的生活写照,有的是某一时期的理性思考,有的更是大师一生的自我总结。
第三,我们从大师的作品中不难发现,他们或许为某位雇主完成订件时有时是不情愿的,但对待自己的画像时都充注了足够感情,这点从大师们对写生角度的选择、透视变化的应用,工具材料的把握、整体氛围的营造(虽然这一点在油画作品中更为直接)上完全可以体会得到。
科技小学三(3)班
孔奥
我叫孔奥,在科技小学三(3)班,下面我就简单的介绍自己。
我留着一头小平头,头发直直的,像个小刺猬,又黑又长的眉毛,像一对小小的弯弓。我的眼睛忽闪忽闪的,像两颗闪闪发光的黑宝石,我的眼睛还是个魔术师,高兴时眯成了一条缝,生气是眼睛瞪得大大的。我的眼皮很奇怪,一会儿双一会儿单,一会左边的双右边的单,有一会儿左边的双右边的单。睫毛像两扇门帘守护着眼睛。我的鼻子像颗大蒜,排在上面的牙齿整齐,下面的牙齿参差不齐。耳朵深深的,像个山洞。我的胳膊上长了一个痣,我不知道这是什么痣。
看,前面走来了一位女孩,红红的嘴巴、大大的头,修长的腿,一头短发在风中飘荡。你们知道她是谁吗?她就是我!我不是一位白雪公主,也不是一只丑小鸭。我就是我。想更多了解我吗?那就看看我的个人资料吧。
我有很多爱好,我爱好美术、乒乓球、弹钢琴、打高尔夫球……但是,我最大的爱好是看书,妈妈把当当网排行榜上的儿童书基本上都买下来了,我经常废寝忘食地像海绵一样吸取各种书籍中的知识,是个名副其实的“书呆子”,以至于眼睛都近视了,大家可不要学我呀,要注意劳逸结合。
我还是一个很有孝心的小姑娘。每天看到妈妈疲惫的样子、看着爸爸忙碌的身影,我都心疼不已,经常帮他们锤锤背、捏捏肩膀,还帮他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事,让自己的学习成绩不断提高,不让他们为心。
我的优点多得像天上的星星,可缺点也不少,不过下次再告诉你们吧。
珠海市香洲区第十二小学三年级:向天歌
我是长沙市大同第二小学五(5)班的盛亦晟,又名盛绍川,在校外,大家都管我叫“川川”。我是一个男孩子,不胖不瘦,长着一双水汪汪的眼睛,一个不高不低的鼻子,一张能说会道的嘴。我是爷爷、奶奶、爸爸、妈妈的心肝宝贝,他们都说我是家里的NO.1。因此,我生活幸福,日子过得快活,学习也不错,身体特棒!
我有很多优点。我阳光、热情、乐观、大方、机灵、动手能力强……其中,我又有两个特别突出的优点,一是会讲笑话,二是很有幽默感。爷爷奶奶最喜欢听我讲故事,每次陪爷爷奶奶散步,我讲的“段子”总能把他们逗得开怀大笑。在学校的课堂上,我是出了名的发言积极分子,课堂气氛会因为我的话语而变得轻松愉快。此外,我还做过学校和班级集体活动的主持人呢。去年6月1日,我们班要组织一个文艺汇演,庆祝国际儿童节。当时我灵机一动,计上心来,马上邀请几位“乐手”合奏《茉莉花》《雪绒花》《鲁冰花》三首乐曲。演奏开始时,我大声宣布:“下一个节目,乐器合奏‘三花和鸣’。演奏者,盛亦晟等。”同学们报以热烈的掌声。因为三首曲子的曲名里都有个“花”字,所以我就给每个演奏者编了一句台词:我的“茉莉花”是江苏来的;我的“雪绒花”是美国原装的;我的“鲁冰花”是茶园坡采来的。演奏完毕,我们赢得了满堂喝彩和经久不息的掌声。同学们都说:“太精彩了!”
除了以上优点外,我的缺点也不少!任性、粗心、争强好胜……这些都是我的弱点。其中,我最大的不足就是读书不求甚解,写作业不太认真。用两个成语――“浅尝辄止”“潦草塞责”来形容我正合适哩!读小学以来,每学期班主任老师写给我的评语,都是语重心长地告诫我,一定要和两个“坏朋友”绝交,这两个“坏朋友”就是“懒散”和“马虎”。我是怎么交上这两个“坏朋友”的呢?正如爷爷所说:“‘懒散’和‘马虎’是一对孪生兄弟,你之所以和它们交上了朋友,都是你的‘自作聪明’惹的祸。”是的,我总是觉得,只要考试不出错,平时随便点没什么要紧,于是平时总是很懒散很马虎。爷爷的话真的是点到了我的要害。其实,我也明白学习不是为了考试,而是为了练就一身过硬的本领,将来好为国家效力。所以,学习目的必须要明确,学习态度一定要端正,整日和“懒散”“马虎”为伴,必将一事无成。
关键词:自画像;绘画;艺术语言;时代性
1、自画像产生的历史原因和意义
自画像是艺术家为自己所画的肖像作品,达芬奇、丢勒、伦伯朗、库尔贝、凡高、毕加索等许多画家们都在画史上以自画像著称。这些自画像是画家本人在特定的历史时期真实的写照,是忠于自己内心感情的表现,自画像创作是非常有意义的,首先是艺术家自传式的记录。同时,在画布上又可以自由的表达艺术家对人生、社会、艺术的见解。
自画像作为一种表现形式,它的出现及发展,与人们的自我意识苏醒和自我价值体现有着密切的关系。它同风景画一样,是从西方宗教画中分离出来的。在早期绘画,创作者自身的形象是无资格出现在画面中的。画家们被视为体力劳动者,卑微的手艺人,为上等社会所鄙视。到15世纪晚期,达芬奇等艺术家们认识到艺术家不是卑微无知的匠人,而是具有文化和艺术修养、通晓自由学科和科学知识的社会精英。这时期画家自身的形象开始出现在历史或宗教性的作品中,艺术家们开始在自己作品的一角留下本人的形像,画家通常是将自己装扮成故事中的人物出现在画面中,渐渐的画家自己的形象在画面中所占的位置越来越大,并不断向画面的中心移动,直至后来的现实主义画家库尔贝把自己画到了画面的正中心。这是艺术家社会地位以及自信心提高的一种表现,展示和炫耀自我修养、社会地位、服饰、仪态等。艺术家表达了他们关于提高艺术和自身的地位,重塑自身形象的理想和愿望,自画像也成为人们希望探知艺术家内心世界的一个窗口。
2、自画像作品在不同时期的表现和作用
任何事物的产生和发展都是与它的历史背景和客观现实环境等因素分不开的。绘画艺术作为一种特殊的艺术语言形式,它的发展与时代的变迁和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受诸多方面的影响。不同的时代就会出现不同的艺术观念,产生出新的艺术流派及风格,不断地赋予艺术以新的生命,从而推动艺术的发展[1]。自画像艺术的发展变化就是一部西方美术史的演变发展过程,传统的自画像是以真实的表现自我为目的,准确的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和内心世界为特征。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家改变了中世纪艺术家对待自然的态度和方法,他们把真实地再现自然面貌当作绘画的宗旨和技术能力的体现。这种绘画形式从15世纪到17世纪以后发展到更加成熟,自画像在这时期产生并发展成一种特殊的绘画形式。
19世纪中叶,这个时期画家们在自画像的处理上己不再是单纯的灰暗调子,而更多的是把自己置身于大自然之中,或者把自己和现实生活的道具结合在一起表现。同时在描绘自己的画像时,衣着随便自然,不加修饰,显得纯朴实在。
19世纪后期到20世纪初,活跃于巴黎的革新艺术家们,他们反对传统的绘画形式,抛弃了传统的绘画思想,探索绘画自身独力的价值,摆脱了历史、宗教题材的束敷。从这一时期开始,欧洲艺术从传统形态向现代形态过渡,经历了印象主义、新印象主义、后印象主义等风格流派,世界艺术的现代性开始来临。
印象派在自画像作品中更加侧重人物的自我、精神状态的描绘,强调人物的现代性,他们更自由地使用了色彩、线条以及由色彩和线条构成的抽象形式,他们认识到这些纯粹的绘画语言似乎更能表达他们所要表达的东西[2]。绘画作品展现的是人物性格与心灵世界,传达画家情感与艺术理念不再仅仅是通过写实手段,而是通过背离传统,淡化真实,强调对绘画语言实质的开拓手法来实现。
20世纪抽象、变形、立体、象征、表现等等流派并存,自画像同样被画家们用来探索新的艺术语言形式。画家们更加注意人物的内部特征的描绘,人物外部特征被加以主观处理,对象的外部特征并不重要,画家只是从中寻求抒发内心感受的契机。在现代绘画的各种流派中,艺术家没有什么固定的美术标准,艺术家根据各自的天性和自己的本能进行制作[2],作品充分体现了那种表现“内在需要”的艺术追求,绘画在此己发生了“面目全非”的改变,艺术家的主体精神开始解放,造型和色彩被抽离出来获得新生,现代艺术在突进中开始催生更新的语言[3]。
艺术大师们的自画像,无论哪个时期,都是对自我个性的表达,自画像是他们转移、减轻内心痛苦的手段,在探索自己内心世界的同时也是他们艺术的实验田。艺术家用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发掘自我意识。自画像就象艺术家的自传,展现了艺术家的技艺、思想、自信、审美观及社会地位。总体来看,自画像的产生和发展是从注重人类个体的外部特征转向内部特征,从描绘具体的个人转向非特定个体,从古典的传统法则转向注重内心情感加以主观处理的转变。每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画家观察、认识世界方式不同,作品的语言风格也不同,这些因素对于生活在现今时代的艺术家思想同样具有启示作用。
3、现代自画像的创新性与时代性
利津县实验二校四年级(4)班 王文健
我的名字叫王文健,今年10岁。
我的眼睛像两颗闪闪发光的黑宝石,显得我特别精神。我的鼻子嗅觉特灵敏,用妈妈的话说,馋猫鼻子灵。
其实我最大的特点是贪玩儿。记得有一次,我跟弟弟在家里玩“地道战”的游戏,当时只顾的怎样把弟弟捉住,一下子把老爸的名贵茶叶撒了一地,我赶紧往茶筒里捡,可遍地都是,怎么捡啊!我眼珠一转,计上心头。我一拍脑袋,有了好办法!我立即拿来笤帚、簸箕,一股脑的把茶叶都扫进了垃圾桶,觉得百事大吉了!忙叫来弟弟继续操练。我们正玩得尽兴,老爸下班回来了,他的习惯是进门先沏一杯大茶,然后再进厨房做饭。这次,他照样先拿起茶杯,又去找茶。可是一看一筒茶叶全光了,一看垃圾桶,老爸全明白了。大声质问:“这是谁干的好事?把我的上等毛尖送进了垃圾桶,快快如实招来!”我一看大势不妙,我赶紧上前承认了错误,可是老爸还是狠狠的教训了我一顿。
我喜欢吃水果,特别喜欢吃火龙果。只要想起吃火龙果的滋味,口水都要流出来了。不过老妈有规定,火龙果得两个周才吃一次的。
我很勤快。在家也经常帮助老妈做家务。比如扫地、拖地,擦桌子、擦玻璃,我和弟弟的房间都是我们自己打扫,妈妈经常夸我能干呢!
大家好,很高兴能与你相识,先来介绍一下我,笔名:洋洋,。今年十一岁,是一名优秀少先队员。我的学校在某地的某校。我的家和我的家人都是极其普通的,但正是我的学校令我温馨的家给了我七彩的人生,让我享受着阳光的灿烂和温暖。
我爱我的校园,它充满了书的气息,充满了欢声笑语。在这里有我朝夕相处的同学,有陪伴我们的老师,这里有我美好的回忆。这里,是知识的海洋,我就像一条游动的小鱼;这里,是幻想的天空,我就像一只飞翔的小鸟;这里,是美丽的花园,我就像一朵尚未绽放的花苞;这里,是我们的乐园,我们在这儿快乐的成长!
我除了有欢快的校园,还有个温馨的家。爸爸、妈妈、爷爷、奶奶,还有我构成了一个极其朴素而又温馨的家庭!普通的一天中,各忙各的。妈妈和奶奶卖煤,爷爷下田干活,爸爸上班,我呢?当然是上学了。欢快的节日里,大伙儿忙碌着洗菜、炒菜、端菜,个个儿忙得满头大汗,但依然露出笑容。吃饭时间,吃着菜,喝着小酒,赏着烟花......此时此刻此景,多么令人沉醉!
我就是因为有了这样“普通”才让我的生活有色彩,让前方的路绚丽多彩!
关键词:自画像;学习目标;实践反思
“学习方式的转变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显著特征。随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如何改变原有的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意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富有个性地学习,成为这场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美术教学中教师应当以建构主义、研究性单元学习来组织教学,使学生在知识的自我组织与自我建构中获得发展。
对于肖像画教学,一般是一课时。教学过程中教师一般先讲解肖像画的有关知识,演示步骤,安排学生在25分钟时间内完成作业。也有二三课时的,这是由于有较多的讲授与欣赏,作业没法在一节课里完成,只能仅仅形成单元教学,若没有研究课题和研究过程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被动学习的情况。以往的美术教学设计大多会以“单课时”进行,尤其是公开课。王大根教授在《三维目标须以“单元化研究型教学”来落实》一文中就指出:“因为一节课能够完成、能评价的多是知识和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目标则需要长期培养、熏陶、体验和积累而成。但是实际上在一节课中或无暇关注、或不可能实现,导致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目标的落空。所以要求教师树立更关注过程性和整体育人效应的‘单元意识’,这是教育的长期性和复杂性的需要。”“自画像”有关的知识,包括名画家的自画像欣赏,绘画的不同风格,不同时期的不同风格,使用的工具与材料,或是更细的笔触、色调、构图等等,由此可见,“自画像”教学应从单元化来进行设计,才能使学生真正获得知识。
一、“自画像”教学设计
单元化教学是个较长的过程,单元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有好的教学策略、好的学习规则,才能使单元化教学得以顺利进行。
1.明确学习目标
在这个单元,学生将学习自画像、绘画技巧和计划美术课题。以“学习单”的形式,告知学生单元学习目标:
学习关于肖像,艺术家是如何画的。
学习如何表现一个美术的细节。
学习关于面部表情和特征。
学习如何计划你的美术课题。
学习如何反思学习。
这就是教学活动的“游戏规则”,一旦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就能明显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去完成各自的学习任务,增强自主学习的能力。
2.利用小问题、小提示,引发深层的思维,激发学习兴趣
问题解决往往能反映出一个人的创造性。知识学习的目的就是解决在学业和生活中面临的各种问题。“我是谁?”“我有什么特点?”“我喜欢什么风格的画?”“你有12节课时来完成这个课程,这看起来很长,但是需要注意合理安排时间。”
3.合理规划时间
需要多长时间、每一阶段完成哪些任务、有多少数量或质量的要求等。整个课程有12节课时间,根据阶段和任务,设计了几个学习环节,包括头像写生、研究整理著名画家的自画像有关的文字、速写、计划,最后作业的上交与反思。
4.建立学习单
学生将体验什么样的艺术制作形式?研究哪些艺术家?讨论什么样的艺术问题?教师设置的这些内容,将会使学生在整个课程中体验到。最后通过绘画知识、绘画工具、绘画技巧、学生计划、反思、评估等学习单贯穿这个学习中。我们把这些内容设计成不同形式的学习单,让学生可以选择媒介和技巧来进行创作。如:文本研究学习单,明确以100字左右介绍著名画家的故事。学生需确定研究的对象,查找资料,整理文字与图片,向其他同学介绍。作业要求明确了,还需提供给学生一些画家的名字,以提示学生有用的信息。
二、“自画像”教学实施过程
自画像单元由12个课时组成。
第一课时,学生在没有任何知识点讲解的情况下,使用铅笔描绘五位同学的肖像,让学生先感受如何绘制肖像。这个任务对学生来说非常艰巨,可能会出现多数学生不能完成的情况。当然如果学生都能画的话,教师就没必要教。要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又能达到教学效果。为五个肖像设计这样的要求:肖像―轮廓线:仅仅使用轮廓线描绘你的对象;肖像―连续的线:绘画时不要看你的纸且不可在中途停笔;肖像―连续的线:不要让铅笔离开画纸,但你可以看画纸;肖像―疏密线:建议画明暗,增加细节和阴影。肖像―写生:尽量写实描绘头像,并且使用辅助线。学生觉得非常有意思,这改变了他们平时的绘画习惯,学生都跃跃欲试。课堂效果出乎意外,学生热情高涨,作品趣味横生。
第二课时,这其实是第一节课的作业。学生通过自主学习,选择自己需要了解的知识。通过名画家的自画像来启发自己自画像的灵感。找一幅著名画家的自画像(可以选择下列表中的:凡・高、伦勃朗、高更、爱德华・霍普、莫奈、马奈、安迪・沃霍尔、达利、卡罗、张大千、丁聪)打印出来。把关于画家的重要的事写在本子上,贴在画下面,并且解释为什么。在下一节课与其他同学分享(5分钟)。不要忘记记录艺术家的名字和艺术作品的名称。也要尽量思考想要画的肖像画的风格,想怎么表现。让学生在自我学习的过程中欣赏名画,并且分享心得。分享学生的心得,比起教师在课堂上讲解更受学生喜欢,无论是分享与被分享的学生。在这节课里学生了解了不同自画像的风格、不同时期的不同自画像等。
第三课时的主题为:“我是谁”。学生看着镜子,客观地说说自己的五官特征,然后写在本子上,比较几张脸部特写、不同表情和不同角度的照片。这能帮助学生绘制自画像。通过有趣的线描绘肖像、对名画家自画像的欣赏以及对自我特征的观察,学生对于自画像有了一定的了解,接下来学生可以自己尝试画自画像了。
第四到第五课时学生画三个速写,不一样的视点,不一样的风格,不一样的构成元素。尽量使用各种铅笔和速写方法。
第六到第十课时,学生将在这段时间内完成自画像,并且要负责地管理好时间。
如果学生需要特殊的材料,而教师又不能提供给学生,就要靠学生自己了。注意提醒学生进度以及碰到的问题和讨论,记录在本子上。
第十一课时,撰写反思。在这节课中,学生将完成自画像!要写一个简单的最后反思。
第十二课时,学生交作业。完成速写本和最后的展示作业。作业展示目录:
三、实践反思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他们选择了适合自己的绘画方式与技巧。拼贴、油画,线描、素描,俯视的、仰视的。学生的绘画基础不一样,从技法上来说会有差异,但是如何能够比较客观公正地评价学生的作品,应该关注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从整个教学过程来看,从设计、计划、创作各个方面来看,学生都做得很完美。哪怕有些学生会在其中某些环节遇到挫折,但学生始终是按照过程紧锣密鼓地进行着,这是个很好的尝试。整个教学过程有点长,近乎一学期。
参考文献:
[1]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