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教育心理学学习的概念范文

教育心理学学习的概念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教育心理学学习的概念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教育心理学学习的概念

第1篇:教育心理学学习的概念范文

关键词:新课改理念 小学教育管理 对策

对于小学教育管理来说,新课改对于小学教育管理方面有着重要的影响,由于新课改所涉及到的内容往往是关系到小学教育教学的中心工作,所以新课改对于小学教学来说不仅从课程目标教学方面给予了框定,而且对于小学教育管理过程中的课程结构的内容也进行了限定,同时还对于课程内容方面,要求将原来的繁琐、偏难、陈旧的教学内容给予限定,让学生能够更多的学习那些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最后对于小学教学过程中的教育教学的评价体系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界定,从这些内容上来看,在新课改的情况下,将小学教育管理的方向调整为与新课改相协调的地方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新课改对于小学教育管理的影响

新课改从多个方面、多个层次对于当前的教育教学提出了新的目标和要求。对于小学教育管理来说,是难得的机遇也是一种挑战,当前对于小学教育管理的影响主要从三个方面产生了一定的作用,首先就是对于教师的教学而言,应该抛弃过去的那种教育教学的手段和陈旧的教学方法。教师应该结合在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教学经验不断地提升小学教育教学管理科学化水平。另外对于学校而言,对于整个教育教学的管理方面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这就要求小学教育的主要实施者,应该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不断地发展和找出适合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教育教学的方法,同时需要建立起一种制度的保障,这种制度的保障就是需要学校这个教育主体建立起来,只有这样才能够有效地提升小学教育管理的效果和实效。第三就是对于在整个教育过程中的客体,小学生而言他们能够从不同的角度来进行深入的学习,让这些学生能够认识到自己的兴趣点所在,通过对自己感兴趣的内容的学习,在今后的日常学习过程中能够不断地深入学习下去。

二、新课改理念下小学教育管理对策分析

首先,新课改给小学教育管理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对于教育教学开展的主体学校而言,应该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建立起一套能够更加适合新课改理念的教学评价体系,在过去的教学评价体系当中,学校往往将学生的期中和期末成绩作为衡量学生好与坏的标准,这种相对片面的学生素质的衡量标准,将学生的兴趣和学生的自尊心往往扼杀在了摇篮中,有的学生本来具备较好的其他方面的素质,由于某一个阶段的学习成绩的不理想会受到学校教师的白眼,所以说,这个过程中实际上就是需要学校建立起一套更加科学、合理的教学管理的评价体系,这个教学评价体系往往是将学生各个方面的素质都能够体现出来的。所以说,新课改理念下的小学教育管理往往需要从学校教学管理的制度上面,来不断地完善教育教学的评价手段,让学生能够更好的投入到丰富多彩的生活和学习中去。

其次,对于小学教育管理过程中的主要实施者教师而言,应该从多方面、多角度来进行日常的教育教学,在对学生的授课过程中应该积极主动的寻找,能够让学生乐于接受的教学内容,使学生能够在不知不觉中就能够学到该掌握的知识。同时还可以看到,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教学方法也应该与新课改的理念相协调起来,只有将教学的方法与新课改要求的教学方法相协调,才能够有效地促进在小学教育管理过程中的开展。另外,教师作为整个教学的主体,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应该更多的精力放到对于学生学习方法的训练上,改变过去教学过程中注重对于学生的知识的积累,而忽视了对于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学习技巧的传授上面,对于学生而言,在日后的学习过程中更多的是进行自学,在学校学习的时间是非常有限的,所以说,对于教师而言应该将那些学习的方式和学习的方法尽可能的传授给学生,让学生能够在不知不觉的学习过程中,掌握住科学的学习方法,为今后的学习和自学打下坚实的基础。

最后,在新课改理念下对于学生而言,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学生拥有了更多的时间去学习自己感兴趣的知识,对于学生而言,要想建立于新课改理念相适应的学习理念,才能够有效地提升和应对新课改教学环境下对于学习的要求。在新课改之后,给学生的一个重要的感觉就是学生能够拥有更多的学习的自,但是如何平衡应试教育与新课改之间的关系,是摆在学生面前的重要的内容,这就需要学生在掌握好自身所学知识的前提下,掌握住更好的学习方法,不断地提升在日常学习过程中的有效性,才能够真正的去提升学生的成绩,让学生能够在掌握住知识的基础上,还能够将自身的兴趣点学好,这就达到了学生对于新课改理念下的真正的改革的目的。从以上的三个方面来看,对于新课改理念下的小学教学管理来说,摆在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以及教学的管理者,面前的往往是相对较重的任务,这三者只有充分的理解好和应用好,新课改的精神实质才能够不断地提升小学教育管理的科学话水平。

三、结束语

小学教育对于一个学生而言,往往产生着重要的影响作用,不仅对于小学生的行为习惯产生影响,同时还对于小学生今后面对学习的信心和面对学习的兴趣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而新课改最重要的内容就是需要不断地提升小学教育的科学化水平,所以说,在这个过程中就给学校、教师、学生三者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小学教育管理只有努力的适应当前新课改理念对于小学教学的要求,才能够满足今后小学教育管理的科学化水平。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找出适合新课改理念的教学方法和建立更加科学的教育管理体系,对于小学阶段的教学来说,有着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马昱;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教学设计的对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

[2]王丽华;小学教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

第2篇:教育心理学学习的概念范文

关键词: 教学改革;教学观念;教学方式

二十一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在这个新的世纪,教育必定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学生的能力为宗旨。而课堂教学正是开展课程改革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主渠道之一,也只有明确了新的课堂教学中师生的角色定位,才能更好的开展课堂教学,实践新课程。在课程改革中,教师应该全面了解高职英语教学的特点,应该重新定位师生的角色。教师角色应有所转变,由教学的组织者变为学生活动的参与者,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师应成为科研者和学习者。学生角色也应有所转变,学生是发展的主体,学生是独特的个体。

一、新课改大环境中,高职英语教学的特点

社会生活的信息化和经济的全球化,使得英语的重要性日益突出。时代的发展也对英语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的高职英语课程要求正是在这一背景下诞生的,新课程标准的出台和新教材的使用适应时展的需要,优化了英语教学过程,但与此同时也给高职英语的教与学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1、以实用为主,以应用为目的教学思想

对“三教”从总体上规定统一要求,明确提出高职教育英语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技能,具有一定的听、说、读、写、译的能力,从而能借助词典阅读和翻译有关英语业务资料,在涉外交际的日常活动和业务活动中进行简单的口头和书面交流,并为今后进一步提高英语的交际能力打下基础”。 高职教育培养的是技术、生产、管理、服务等领域的高等应用性专门人才。英语课程不仅应打好语言基础,更要注重培养实际使用语言的技能,特别是使用英语处理日常和涉外业务活动的能力。打好语言基础是英语教学的重要目标,但打好基础要遵循“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原则,强调打好语言基础和培养语言应用能力并重,强调语言基本技能的训练和培养实际从事涉外交际活动的语言应用能力并重。

2、因人而异,因地制宜的教学要求

鉴于目前高职、高专和成人高专学生入学时的英语水平差异较大,高职英语课程的教学要求分为A、B两级,实行分级指导。A级是标准要求,B级是过渡要求。入学水平较高的学生应达到A级要求,入学水平较低的学生至少应达到B级要求。随着入学英语水平的不断提高,学生均应达到A级要求。在加强英语语言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训练的同时,重视培养学生实际使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

二、高职英语教师在新课改理念中角色的转变

老生常谈的旧的教学方式,填鸭式的灌输,机械式的教学程序,沉闷地课堂,被束缚的学生,把校园折磨成荒凉的牧场,学生如被篱笆圈住的绵羊,老师就是执鞭吆喝的牧羊人。几十年的教学过程如同一台陈旧的录放机,一年又一年,一遍又一遍照本宣科播放那陈旧的下里巴曲调,沉闷 、无聊、内疚让我们未老先衰,华发早生,失去了生机。因此,教师角色的转变显得尤为重要。

1、由教学的纯组织者变为课堂情景的创设者、参与者

想要上好《高职英语》这门课,教师就必须站在学生的角度,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如何把课堂活动的场景设置在学生的兴趣点并且很好的完成教学目标,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的时候,不是以"我"为中心,而更多地是站在学生那一边,创设适当的生活情景,给学生足够的展示空间,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和想法,提高课堂中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老师也将渐渐由组织者变为参与者之一。

2、由单纯的教学者变为科研者、学习者

新课程实施的大环境,对教师的科研能力也有了更高的要求,一个好的教师不仅要有高超的课堂教学能力,同时也应具备较好的科研能力。教师要以研究者的心态和眼光参与到教学中去,分析教学实践中的问题,对自身行为进行反思,对出现的问题进行研究,对获得的经验及时进行总结,形成规律。

三、引导学生在新课改理念中调动学习情绪、转变学习方式

在英语学习中,情绪这一非智力因素的动力作用尤其不可忽视。学生在积极的情绪状态下更容易接受言语指导,与老师、同学交往更主动,热情更高,学习更积极。情感因素不仅影响学生的短期学习效果,还影响着他们的长远发展。调动他们的情感因素,可以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保持他们的学习动力,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也为他们未来的发展打下基础。

1、充分调动学生的情绪

尊重每一位学生,鼓励他们进行尝试,尤其要关心和鼓励英语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和过于内向的学生,对于他们取得的每一点成绩都要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每个学生都很在乎老师对自己的评价。老师的肯定和赏识可以给他们巨大的动力,使得他们能够更加自信地投入学习,更加严格地要求自己。让学生充分体验参与、合作和成功的快乐。可以通过任务型教学,让学生通过合作、讨论完成一定的任务,从而使学生由被动的听众转化为积极的参与者,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从而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体验集体荣誉感和成就感,发扬合作精神。

2、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主动性是教学成败的关键。因此要给学生一定的自由度和一定的自由空间,让他们自己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使用英语这个工具,通过交流、合作完成某项任务,这既可以扩大他们的阅读量,又可以增强他们搜集信息和整理信息的能力。

新课程作为一个充满生命力的新事物,是适应时展需要的,有着其不可替代的优越性。但与此同时,它也存在着自身的不足。从它的产生到自身的完善,从初步为人们所接受到逐步发展,直至充分发挥它的优越性,必然有一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目前,我们仍处于一个逐步接受,逐步探索的过程中。我们应该积极投入到课程改革中去,建立新的外语教育教学理念,并将理念内化为教学行为,真正地促进高职英语教学更加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参考文献

1、 尚亚丽. 高职院校英语教学的现状分析及对策. 科技信息,2008(6)

第3篇:教育心理学学习的概念范文

关键词:主题核心概念;学习进阶;教材重构

教师在实施课程的过程中往往要进行教材的重构,在实践中,对教材的重构大多基于微观层面,即教师基于教材某一课时的理解和领悟进行个性化的演绎,而很少基于中观层面进行,其原因在于缺乏合适的架构组织来统领若干具体概念的建构过程,从而造成学生在知识理解上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一、核心概念的层次模型及其学习进阶

近年来,有关核心概念及其学习进阶逐渐成为全球科学教育领域的研究热点.

关于核心概念及其学习进阶,虽然我国科学教育界已从介绍国外研究成果逐渐转向本土化研究,但在科学概念层次模型这一最基本问题上却不尽相同[1][2].在本文中,基于张玉峰先生构建的层次模型[3]4进行实践研究.为直观起见,我们用图1表示其层次模型及其对应的组织架构关系.

关于学习进阶,主要有两个研究取向:一是基于课程论视角,认为学习进阶是符合学生发展规律的概念序列,其研究取向是对核心概念的学习序列进行宏观规划;二是基于教学论视角,认为学习进阶是描述学生的学习路径,是“学习者认知发展过程中用以‘踏脚’的具体的‘脚踏点’”,其研究取向是对具体“脚踏点”进行优化设计.显然,二者虽然研究取向不同,却相辅相成,因为“仅有路径还不足以提供学习者认知发展的支撑,需要寻找学习者每一次进步的‘脚踏点’,以此帮助学习者发展和完善原有的认知结构,顺利构建有意义的认知”[4].

二、围绕核心概念进行教材重构的理性思考

综观图1所示的核心概念组织架构关系,在教学内容规划时有三种取向:一是围绕学科核心概念的课程层面上教材内容规划,它一般属于课程专家的研究范畴;二是围绕某个重要概念、基础概念的微观处理;三是介于二者之间的主题核心概念这一中观层面上的内容规划.由于主题核心概念是联系学科核心概念与重要概念的桥梁,这样,围绕主题核心概念的教材重构,向上可以契合学科核心概念的学习序列,向下可联系起学生思维过程.因此,基于主题核心概念学习进阶的教材重构,是中观教学设计中非常合适的切入方式.

基于主题核心概念学习进阶的教材重构,首先涉及主题核心概念“颗粒度”大小的选取,因为如果“颗粒度”太小,将不利于学生对核心概念的整体理解和领悟;而“颗粒度”太大以至跨越多个学段,则很难构建起学生有所感悟的进阶路径,同样不能有效促进学生对核心概念的整体理解和领悟.例如,对于“运动与相互作用”的解构,一般按图2方式进行,其主题核心概念分别为“机械运动”“相互作用”“牛顿运动定律”[3]6.显然,在图2所示的组织架构关系中,主题核心概念的“颗粒度”大小不一,其中“机械运动”的“颗粒度”太大,即使将其进一步解构成“运动描述”“直线运动”“曲线运动”,其“颗粒度”仍远大于“牛顿第一定律”等重要概念.另外,对于“相互作用”的理解也仅局限于狭义上的力的相互作用,实际上,广义的相互作用还包括系统内的动量交换.因此,基于图2的主题核心概念架构关系很难构建最佳的进阶路径.

基于上述思考,建议在对学科核心概念解构时,将主题核心概念进行分级,力求进入教学设计视野的主题核心概念“颗粒度”大小适中.现仍以“运动与相互作用”的解构为例,先将其解构为图3虚线框Ⅰ中“机械运动”“运动与力”和“动量及其守恒定律”三个一级主题核心概念,再对一级主题核心概念解构为虚线框Ⅱ中诸如“运动描述”“直线运动”等“颗粒度”基本相当的二级主题核心概念.事实上,教材编写已经从某种意义上考虑主题核心概念的“颗粒度”大小问题.

主题核心概念的进阶路径不是单个重要概念进阶路径的简单叠加,因为重要概念间的关联方式既是知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促进知识结构化的重要途径.因此,只有将它们间的关联方式放在系统的高度去统筹规划,才能围绕进阶层级设计出最优化的进阶路径.

关于重要概念间的关联方式,一般有内外之分,其中有关重要概念间的层次关系、概念属性以及建立过程间的逻辑关系属于内在关联方式,而蕴含重要概念的建立、应用的结构化主题则属于一种外在的关联方式.基于主题核心概念学习进阶的教材重构,不仅需要对内在关联方式进行优化重组,同样需要重视结构化主题情境这种外在关联方式的构建,以便学生基于情境获得知识、应用知识,从而丰富其认知结构.

综上所述,基于主题核心概念学习进阶的教材重构,追求的不是每个重要概念的优化设计,而是基于中观层面构建重要概念间的最佳关联方式,达到统筹规划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以便构建最佳的进阶路径.

三、围绕主题核心概念教材内容重构的实践

基于主题核心概念学习进阶的教材重构,其主题核心概念既可以是一级主题核心概念,也可以是二级主题核心概念.在本文中,以主题核心概念“匀变速直线运动”为例进行中观层面上的教材重构,期望能抛砖引玉.

(一)“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组织架构关系

对于主题核心概念“匀变速直线运动”,其组织架构关系如图4所示.综观五个重要概念,匀变速直线运动位移与时间关系的建构毫无疑问居于其核心地位,至于主题核心概念“匀变速直线运动”学习进阶构建,高中物理课程标准明确提出:“经历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实验研究过程,体会实验在发现自然规律中的作用.”

(二)教材分析

综观人教版教材内容体系,正是按此架构关系进行内容组织,并通过实验探究小车的速度随时间变化,较好地体现了课程标准的要求.需要指出的是,教材对于匀变速直线运动位移与时间关系的内容组织,虽然是从数、形两个角度进行,但它们并非对应同一问题的双重表征,因而不能有效实现迷思概念“图像被分割成矩形数目越多,其小三角形也越多,因而无数多个小三角形面积之和不应为0”的转变,而这恰恰是学生体验微元思想的关键.为此,需要教师重构体验的“脚踏点”.

关于自由落体运动的安排上,教材秉承了其一贯风格,即视其为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特例,但新增加了“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一节内容,充分关注到课程标准对于自由落体运动研究的重视.但必须指出的是,由于教材将自由落体运动定位在规律的应用上,学生没有经历自由落体运动的探究过程,因而造成了学生对伽利略研究思想体会上流于形式.

(三)教材重构建议

基于上述分析,为构建最佳的进阶路径,建议对教材内容按下述方式重构:一是对教材内容的顺序进行调整,具体方式是把“自由落体运动”及其“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调整至章首;二是对“自由落体运动”的内容组织及其呈现方式进行重构,让学生真正经历自由落体运动的探究过程,促进学生对伽利略研究思想体会,构建起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进阶的“脚踏点”;三是对“匀变速直线运动位移与时间的关系”中的有关微元思想内容进行置换,构建切实有效的思想体验“脚踏点”.出于篇幅考虑,本文着重探讨“自由落体运动”和“匀变速直线运动位移与时间关系”的重构方式.

1.关于“自由落体运动”的重构建议

基于上面分析,在对此节内容进行重构时,首先将研究课题重构为“实验:探究自由落体运动规律”,具体内容如下.

【活动1】自由落体运动模型的建立

请同学们按以下要求进行小实验,并就其中问题进行讨论.

实验1:将一张纸、一个粉笔头两个物体,由同一高度同时释放,观察实验现象.

实验2:将上面的纸揉成纸团,并与粉笔头由同一高度同时释放,观察实验现象.

总结影响重物下落的主要因素,猜测在没有空气阻力情况下,不同重物自由下落时的运动情况?说明你猜测的依据.

【活动2】实验方案设计及其测量

设计探究重物自由下落速度、位移与时间关系的实验,并将测量数据记录在表格中(表格略).

方案设计要点:如何选取重物,使其下落过程中可近似认为仅受重力作用?

实验操作要点:如何进行实验操作,使重物下落的初速为0?

【活动3】实验数据处理及自由落体运动规律的探究

运用Excel处理v-t、x-t实验数据,探究自由落体运动速度、位移与时间的关系.

点评:在上述内容重构中,其内容组织对应于“伽利略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思路呈现方式上没有给出具体结论,因而学生真正经历了自由落体运动的探究过程,既体现了课程标准对于实验探究方面的要求,又有效促进学生对于伽利略的研究思想的体会.

【活动4】自由落体运动规律的应用及规律的再探究

例题 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重力加速度g=10m/s2,则①求第1秒、第2秒末物体的速度,并在方格纸上画出物体的v-t图像.②物体自下落起第1秒内和第2秒内的位移为多少?③计算图像与轴所围的“面积”,你能发现什么规律?

点评:本活动的设计,不仅仅体现在自由落体运动规律的应用上,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发现”规律――“所围面积等于重物的位移”,实现从“数”“形”两个层面表征自由落体运动规律,从而在为学生体会伽利略的研究思想构建思维台阶的同时,也为探究“匀变速直线运动位移与时间的关系”构建了坚实的“脚踏点”.

2.关于“匀变速直线运动位移与时间的关系”的重构建议

关于“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一直是教学设计和教材编写的难点,体现在教材对其内容呈现方式的多次变更.在教学实践中,我们按下述方式重构,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活动1】实际问题

汽车在平直公路上以v0=10m/s的速度行驶,驾驶员在离红绿灯标志线23m处发现还有2s绿灯将变为红灯,于是他作出反应,使汽车以a=2m/s2的加速度加速,试判断汽车是否会闯红灯?

点评:借助实际问题,有效激发了学生探究的热情,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课程理念.同时,适当变换其条件,又可作为“匀变速直线运动位移与速度关系”的实际问题情境,从而用结构化的学习主题把两个重要概念有机地联系起来.

【活动2】匀变速直线运动位移与时间关系的猜测

观察下表,你能作出何种猜测?能否依据自由落体运动规律的两种表征方式说明你猜测的依据?

点评:上述重构方式中,借助样例学习,引导学生运用类比方法进行猜测,并用自由落体运动规律的图像表征初步检验,有效降低了学生学习的思维台阶.

【活动3】微元思想的数形体验

在对匀变速直线运动位移与时间关系进行猜测后,可构建如下的问题链,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微元思想.

问题1:在直角梯形ABCD中,AB=a,CD=2a,BC=d作中位线EF,过A、E点作EF、CD的垂线交于A1、E1点(见图5),试计算矩形AA1FB、EE1CF面积之和S1与梯形ABCD面积S之比.

问题2:如图6所示,作梯形AEFB、EDCF的中位线GH、LI,并按上述方法作矩形AA1HB、GG1FH、EE1IF、LL1CI,试计算其面积之和S2与S之比.

点评:在上述内容重构中,把教材中分立的数形体验极限思想重构为对同一问题的数形结合体验,特别是引入的估算(注:此种情况下n≈100),使得学生的体验更为深刻,从而有效化解了一直困扰教材、教师的难题.

【活动4】匀变速直线运动位移与时间关系及其应用

由图像意义推导出匀变速直线运动位移与时间关系的解析式,然后探讨实际问题的解决方法,实现学以致用,具体过程略.

综上分析,主题核心概念学习进阶视野下“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重构,是基于系统论视角重新审视教材的内容体系,并通过自由落体运动教学顺序的调整来调适系统结构,重构重要概念间的关联方式;通过对自由落体运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时间关系内容组织及其呈现方式的重构,调适其教学功能,实现各重要概念的建立过程有机联系,构建了主题核心概念的最佳进阶路径.

参考文献:

[1]林雪敏.核心概念的确立原则及教学策略初探[J].中学物理教学参考,2015(11):7.

[2]张颖之,刘恩山.科学教育中科学内容知识的结构[J].课程・教材・教法,2013(10):47.

第4篇:教育心理学学习的概念范文

关键词:数学教育心理学(PME);高等教育改革;教学质量

数学教育心理学(PsychologyofMathematicsEducation,缩写为PME),是数学学科教育的研究实践与教育学、心理学理论的交叉领域,旨在构建全新的学科教育理论框架,从而推动教师教育改革与创新,切实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已进入一个综合纵深、内涵式发展、全面优化的新时代,同时,在新工科的核心理念下,守住本科数学教育教学的前沿阵地,持续提升公共数学教学质量就成为摆在每一位一线数学教师面前刻不容缓的首要任务。如何围绕数学素养培养开展有效的“以学生主体为中心”的教学活动?如何在现代认知心理学和教育学理论指导下实现数学知识的有效传递?如何帮助学生克服数学学习的畏难心理,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让课堂更有效?本文主要围绕数学教育心理学(PME)中的数学认知结构、数学理解的心理本质、数学教育教学中的情感因素这三个方面的相关理论,并结合本人的教育教学实践心得来展开对提升公共数学教学质量、优化教学设计等问题的相关思考。

1数学认知结构的相关理论及其对优化教学设计的启发

现代认知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认知结构化的过程。这个过程中教师通过语言、书写、图示或实物模型等外部媒介的帮助学生把数学知识转化成自己的数学认知结构,这是一个内外交互不断打破并重建平衡且不断建构的过程。数学认知结构的良好构建除了有助于信息的存储、记忆和操作外,还有促进理解的功能。正如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Bruner)所说:“获得的知识如果没有完美的结构把它联在一起,那是一种多半会被遗忘的知识。一串不连贯的论据在记忆中仅有短促的可怜的寿命。”

1.1数学认知结构的形式

数学认知结构在形式上可以看作是由节点和联线组成的复杂结构。其中,节点是认知结构的元素或对象,数学对象——如数学概念与性质等在心理上的表示形态就是心理表象,而联线就是内部表象之间的联系。认知结构中的联线是认知理解的入口,是回忆知识的线索,又是指明节点“地址”的“指针”。一个节点上的联线越多,表示它与更多的节点相联系,并且表明进入这个节点的通路越多。这样的认知结构,可以指一个小小的“微观”的概念结构,也可以指“宏观”的指针关系的结构,它如同一张动态平衡的思维地图——各项知识各司其位,它们的相互关系锚定了各个节点(概念、性质或其组块)的相对位置。我们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注意建立并丰富节点之间的“联线”,在知识点的差异性和相似性的辨别区分中去学习。比如,在多元函数积分学部分的教学中,我们可以按照线状、面状、体状积分的分类方法设计教学;我们也可以按照“关于数量意义的——如具有物理质量总量背景的二重、三重、一类线、一类面”积分和“含有向量意义的——二类线、二类面”积分的方法设计教学;我们甚至还可以借助“形象”的形式化符号——“∫”,“∫∫”,“∫∫∫”来导入这部分内容。总之,我们的目的是引导学生在构建概念表象的基础上建立更丰富的“联线”,绝不能孤立地灌输知识点。

1.2学生认知结构的主体差异

数学认知结构是在后天的学习活动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由于不同主体对知识内容的理解和组织方式不同,所以数学认知结构是有个体差异的,来到同一个课堂中的学生在长时记忆中存贮的“预备知识”其实是不同的。在课堂教学情景中,来自书本和教师讲授的外部刺激必须首先进入工作记忆平台才能进入长期记忆,鉴于工作记忆容量的有限性,学生只能是“有选择地”在场。首先,教师要调整自己的心理预期,让每位学生都在有限的45分钟内“学得全会、听的全懂”是不可能的,我们要注重丰富知识点之间的联结通路,不能简单割裂各个教学单元,要注重温故知新式的教学;其次,教师要意识到有效的教学是帮助学生结构化知识——“渔”,而非知识内容——“鱼”,并根据工作记忆“组块扩容”的原理来优化教学策略。

2数学理解的心理本质、重要性以及如何促进数学理解

我们可以以量化的方式衡量数学知识的掌握程度,比如测验成绩等,但是,更重要的衡量指标首先应该是质的方面——在认知层面是否内化了所学的知识,按照建构主义心理学的观点,是否完成了知识的同化与顺应,即“驾驭”了所学知识。在心理学意义上,数学的掌握在于理解,而理解是为了数学知识的迁移。在学习心理学的研究中,理解分解为一系列水平的层次,如:了解、领会、掌握、熟练应用等等,这样的分层目的是为了更高阶意义的量化——在心理测量的层面科学地量化理解这个概念。而我们在本文中更注重指出对数学教育教学的有启发作用的理解的基本内部心理机制。

2.1数学理解需要心理认知基础

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是“有意义学习”的提出者,他认为学生具有有意义学习的心向,相较于机械学习,有意义学习是指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旧知识发生的交互作用,从而认知结构得以重新构建,新知识获取了心理意义。在高等数学的教与学中,认知基础非常重要,比如,微积分的教学需要函数知识基础,而这个基础的构建贯穿了几乎整个初、高中阶段,一旦这个知识结构存在重大缺陷,将会给大学数学的学习带来极大的障碍。当然,如果我们的学生有相关的学习障碍时,教师恰好需要以教育心理学的相关理论为支撑切实帮助学生突破学习困难,比如,借助于信息化技术和工具——如数学软件等将抽象的数学符号视觉化,充分发挥人类表象的形象化优势来帮助学生突破学习瓶颈。我们不能离开历时性原则来孤立地谈结构,历时性(强调时间线,侧重心理发展角度)和共时性原则(强调共时性结构,侧重相互逻辑联结)共存于认知结构中。在中学素质教育改革的背景下,面对一部分被删减的且影响了新知识建构的中学数学知识,如极坐标、排列组合的基本计数原理等,我们需要结合教学进度将其有机地纳入教学设计之中,在新旧知识联结处给予学生重新构建的可能性。

2.2认知图式的操作与数学理解

认知图式是瑞士认知心理学家皮亚杰的核心概念,图式是主体在与外部环境交互作用的过程中不断发展建构的。皮亚杰提出了三种能力结构:动作图式(感觉运动图式)、符号图式和运算图式(1952,1977)。其中,符号图式已经具有完备的心理表象并可以通过外部动作或行为外显化,这种具有整体性的格式塔意义的符号图式发展的关键期是1.5~7岁,当然,符号图式具有明显视觉化的特点。与数学教育密切相关的图式是运算图示,它具有逻辑性和可逆性,这是最早的算术运算的内部心理活动的基础,根据皮亚杰的发展理论,7岁以后的儿童思维的主要特征已经是运算图式了。对发展至关重要的三个过程:同化、顺应和平衡化。当主体根据现有的图式或运算来知觉新的外部客体时,就发生了同化,主体倾向于使用任何可用的心理结构来同化新的外部事件。当必须修改现有的图式或运算以便于解释一种新的经验时,就发生了顺应。顺应影响同化,反过来也一样。平衡化是主要的发展过程,包括同化和顺应。平衡化刻画了主体从一个发展阶段向另外一个发展阶段的过渡。

2.3对促进数学理解的启发

皮亚杰曾从哲学的角度指出,“每一个结构都是心理发生的结果,而心理发生就是从一个较初级的结构过渡到一个不那么初级的(或较为复杂的)结构”,数学理解正是在平衡——不平衡——再次建立平衡的循环往复的发展过程中不断深化的,帮助学生在这样的过程中实现了数学理解正是教学的根本任务。由于新课标的实施,大一修习“微积分”的同学在中学里已经学过导数了,而中学的导数教学是从直观的变化率意义下引入的,因此当他们来到大学学习导数这部分内容时,同化的心理机制虽然易于构建,但是,全面地把握在特定类型极限意义下的导数概念却对他们带来了干扰和理解上的困难,这里不平衡发生了,而顺应过程并未重新构建。平衡-不平衡的心理发生机制对教师调整教学策略具有深刻的指导意义,布雷纳德(1978)提出了冲突教学,他认为引发不平衡并使学生注意到其思维的冲突和不一致之处是重要的教学策略。在这样的平衡-不平衡的认知发展过程中,给教师提供了创设学生学习需求激发学习动机的绝佳时机,创设学习需要的教学智慧可以从微积分发展的历史入手,向学生指出严密的导数概念的价值和意义,也可以结合“最近发展区”的教育理论优化重组教学次序,把同化作为顺应产生的前设和基础。总之,如果找不到知识结构重新构建的机会的话,学生现有的数学认知结构便无法得到改善和提高,正如我国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所说:“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事实上,数学学部分的过程是顺应过程,这是数学难学的重要因素。

3数学教育教学中的情感支撑

在我国,这样一个专题是相较于“智力因素”而提出的“非智力因素”,它包括情绪、意志、兴趣、信念等心理因素,随着认知心理学研究的深入,认为后者也涉及了智力,故改称为“非认知因素”,数学教育心理理论将此类因素统称为情感因素。我们所教学的对象,相较于中学阶段,师生关系更加是平等的主体间关系,更加适用于“学生中心”的教育教学。

3.1“期待”的数学课堂与承载情绪情感的教学语言

无论教师还是学生,在走进教室的时候,对这样一堂课心里是充满期待还是不情愿甚至是排斥的,都将预示这是一次成功的教学还是失败的教学。这一点,无关归纳和演绎的逻辑法则,也无关数学的认知知识结构,它仅仅关乎人的异化本质,即人类的基本联结是爱,而爱的符号载体正是语言。心理学著名的“皮格马利翁效应”表明,对教学对学生满怀正面意义的期待是可以跨越智力因素的,它可以直接影响到数学教学的效果。美国哲学家杜威曾指出,“人类本质最深远的驱策力就是希望具有重要性”,期待得到他人的认可和承认是人重要的天性。语言不仅仅是信息符号的载体,也是情绪情感信息的载体,语言的感染力是课堂教学的重要技巧。当我们需要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时,我们需要变换语调语速使用“饱含温情的”或“慷慨激昂的”等富有情绪感染力的语言;当我们聚焦于结合板书演示解题的思路与推理细节时,需要使用“清晰的”理性的语言。刻意维持和锻炼教学语言能力也是数学教师的基本功之一。

3.2数学学习态度的相关研究及其对教学的启发

态度是主体对特定对象所持有的稳定的心理倾向。这种心理倾向蕴含着个体的主观评价以及由此产生的行为倾向性。那么,数学学习态度即是学生对数学知识内容或数学教师等所持有的稳定的心理倾向,它具有主观性和行为导向型。一些研究结果表明,学生的学习态度积极与否,与他们的学习效果或成绩高低是正相关的,因此,我们要注意引导学生积极的数学学习态度,比如,向学生传达“后天的努力”比“先天的智力”更重要的信息,因为认知心理学的相关研究表明智能是可变的,“人定胜天”正是人类主观能动性的精神价值的表达,引导学生注重练习,数学的学科特殊性决定了后天不懈努力的重要性;再比如,通过数学课堂向学生传递“失败并不可怕”的氛围,鼓励他们从错误中学习,“试错-顿悟”也是人类发现和创造的重要途径。综上所述,教育的本质是关于人的主体的教育,以符号性数学知识为载体的数学教育也不例外,只有我们的数学教育教学方法符合了人类认知发展的科学规律以及教育教学的一般理论,我们的数学教育教学工作才真正是立足于“立德树人”的素质教育的践行。

参考文献

[1]李士锜,吴颖康.数学教学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M.P.德里斯科尔.学习心理学——面向教学的取向[M].王小明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3]张积家编.高等教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

[4]苏旷德,余继光编.基础高等数学——中学数学内容补充与数学概念和思维方法简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5]丹尼尔.T.威林厄姆.为什么学生不喜欢上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10.

[6]肯.贝恩.如何成为卓越的大学教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

第5篇:教育心理学学习的概念范文

关键词:教育心理学;高中数学;作用

随着社会进步和发展,教育的意义已不仅仅局限于学生学到了什么,而是更注重培养他们学会学习,如何利用好数学教育心理学在高中数学课堂的应用,首先认识和了解下什么是数学教学心理学。

一、数学教学心理学

数学教育心理学是一门正在发展中的学科,其中的许多问题都有待研究和探索。从认知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出发,以中学生数学学习过程为基本线索,从对学生数学学习心理的分析入手,论述了数学概念、数学原理、数学思想方法和数学技能等的学习与教学,并对数学学习中的自我监控能力培养、数学学习的迁移问题等进行了讨论,在此基础上,提出数学教育改革的基本观点,并最后落实在数学课堂教学设计的理论与实践上。

对一些重要的问题,如:数学课程改革问题,数学教学中的各种复杂关系的处理问题,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师生关系,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的变革,数学双基与创新的关系,数学知识、能力与素质的关系问题,数学知识学习与数学情感问题,数学课堂教学设计问题等,都力求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给以分析,并最终落实在数学课堂教学改革上。

二、数学教育心理学在高中数学课堂中的作用

数学是利用符号语言研究数量、结构、变化以及空间模型等概念的一门学科。高中数学是一门很有研究性的学科,透过抽象化和逻辑推理的使用,由计数、计算、量度和对物体形状及运动的观察中产生。数学的基本要素是:逻辑和直观、分析和推理、共性和个性。

1、改善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在整个的一个教学过程中,主体为教师和学生,教师如何将课本知识传授给学生,并将自己多年的经验感受分享给学生,本身的方法是很重要以外,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如何能达到平衡且达到关系最合理化,在高中数学的教学中是十分关键的,多年的教育传统中,课堂的主体往往是教师,但从数学教育心理学出发,不难察觉到,学生的学习过程中的心理发展对教师的认可、评定、接受程度都将直接影响到学生们的课堂学习及学习效果,就教师和学生关系的一种合理化来看,是需要提升学生的课堂地位,尊重学生的学习感受。

2、能关注情感因素对高中数学教学影响

与其他科学和技术一样,数学也是从普通的人类实践中发展起来的,数学理论是不断抽象的产物:实际问题与理论研究相互促进,并不断扩展到未解决的理论和实际问题,在这一过程中,数学的复杂性、理论性不断增强,同时又变得更加具体更加生动,以便能更有力地解决现实中的问题。数学的学习是偏于理性的,在学习过程中,知识基础结合思维连贯性是很重要的,高中数学学习内容是比较难的,而且学习的科目众多,想把各科目都学好,学习过程中的心态和学习状态都非常重要,学习压力大,得不到缓解往往影响学习效果,所以要多关注学生的情感因素,对于学生的数学学习问题,需要对其所学内容即教学教材进行分析,同时也要对学习主体――学生进行分析,还要考虑他们在学习活动中发生和表现出来的各种想法、态度等因素。

(1)鼓励学生多提问题

职高学生已经有很强的自尊心,若经常得不到老师和同学的认可,以后便不会再和老师间有太多交流更不敢大胆对自己不懂的地方提出质疑,只有多用鼓励和表扬的正面引导法,才能让学生觉得是受到尊重的,才愿意更多的表达自己的想法。

(2)丰富课堂教学内容

很多电子化设备是应该运用到课堂的,可以利用短片动画形式的演示,用色彩鲜艳的图片做成相关课程内容的PPT,充斥同学们的视觉神经,有不一样的课堂接受方式。数学是逻辑性很强的学科,运用很重要,在几何的学习中,也可以直接采用多运用“几何画板”等软件。

(3)提倡学生互相讨论

学生如果在学习过程中,除了本身的知识的学习外,反复练习,还要有质疑精神,当遇到问题时,教师安排课堂时间进行探讨,只有整个过程中参与,才能让学生更好的学习课本知识并且能多方练习,学生的讨论,不光能将学习中的问题能处理到位,也能融洽学生之间的同学关系。

3、促进数学教学整体观念形成

在教师对每一个知识点的讲解和教授之前,有必要先将相关内容做概括性的分析和讲解,这样能让学生能对数学的学习有更深和更全面的认识和理解,更好的掌握所学内容和知识点。

4、能让教师更好的把握学生的学习状态

实际上,在数学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过程及最终目的的出发点,都是为了更好的透过对学生心理状况的把握,调整学习环境、学习氛围、学习方法来迎合学生的接受度和兴趣点,更好的提高学习效率达到学习目的。教师可以更充分理解学生的认知心理、认知过程的特点,确定学生自己的操作运输、知识存储、组织情境的方法,跟上学生的思路,能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5、数学思想方法的介入能解决数学问题

从认知心理学看数学思想方法,其实在传统教学中,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研究过关于数学上的思想方法,当真正能将方法应用到学习中时必然是能够事半功倍的,这就要求教师能对数学的思想方法有一定的认识和掌握,以相关的书籍来自学提升认识,同时也要能够很好的将此传授给学生应用到教学中,应用到课堂教学,也可以在同年纪的数学组中展开相关讨论,以交流各教师间在学生教学中的一些常见问题,总结经验,找出解决办法。

结束语: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对于学生的要求也不再是表现好成绩好就是优等生,更多的是要学生学会学习和自主学习,特别是高中数学的学习,教师的主导地位是要更好的引导学生,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找到他们的学习兴趣点,快乐的学习。数学教育心理学也逐渐的应用到了高中的课堂教学中,颠覆以往的填鸭式的传统式的教学模式,而是更多的从学生心理学生感受出发,这样能更好的提高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 蔡宝来,车伟艳.国外教师课堂教学行为研究:热点问题及未来趋向[J].课程.教材.教法.2008(12)

[2] 温欣荣,薛国凤.课程改革背景下基础教育问题的反思[J].课程.教材.教法.2005(08)

第6篇:教育心理学学习的概念范文

教育心理学最早是由克斯坦罗琦提出来的。然而第一次提出教育心理学的思想的是捷克的夸美纽斯,当时并没有教育心理学的概念,他只是支出教育要遵从自然心里思想。“教育心理学”这个短语最早是瑞士国籍的裴斯泰洛奇提出。在德国,有一个叫做赫尔巴特的人,他经过多次理论和实践,明确的指出教育要建立在心理学的学科的基础上。在1867年,俄国的乌申斯基经过多年的研究与实践,最终成书《教育人类学》,并在科学出版社出版,书中有对教育心理学的解说。《教育心理学》最终问世是在1877年,同样也是在俄罗斯出版,是由伟大的教育家心理学家卡普杰列夫编写。随着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根据学校的详细情况和学生们日益增大的压力,慢慢教育心理学就发展成为一门学科,当教育心理学成为一门真正的学问的时候才是近代教育心理学的开端。1913年,桑代克的著作经过扩大编写改变成三大部分,主要研究学习心理学、人的本性和个别去其他差异的原因。20年代主要的课题就是针对这本著作体术的三大定律开展的研究。桑代克提出的教育心理学主要着重于心理学的研究,导致人们对教育心理学的理解偏差,但是这就是教育心理学的起源,教育心理学就是发展与此。教育心理学的发展阶段。20年展的教育心理学还偏向心理学方面的研究此时的教育心理学知识一个萌芽,也算是为萌生做了努力,到了30年代以后,教育心理学就开始一步步的步入正轨。这个时期的教育心理学在学科心理方面有很大进展,顺着学科心理就开始展开了研究,虽然并不是主要研究对象,但是也为心理学研究奠定了基础。从此以后,学科心理也融入到教育心理学中。40年代教育心理学领域又融入了新的研究,是关于儿童的性格心理,社会的现实问题相关的心理问题以及人类的心理卫生问题。50年代出现了新兴科技,在关于高科技领域兴起的时期,信息的教育心理理论更受到广大的关注,这也在教育心理学发展史上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成熟与完善阶段。1960年代早期,美国教育心理学协会成员首次提出了教育心理学理论与实际教学相结合,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纸上谈兵终觉浅,要想把理论变成货真价实就要实践。在此意见提出之后,首次付诸于实践,并取得理想的后果。以学生为中心根据学生的心理进行教学,80年代以后,计算机问世,计算机网络技术也逐渐发展起来,教育学家们根据计算机的功能做了很多的研究最终将计算机运用到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心理计算机会得到更大的青睐。这也是教育心理学的成熟阶段,在计算机问世之后,教育心理学家们根据教学特点,更加完善了教育心理学理论,从此教育心理学走上了成熟的道路。

二、教育心理学性质特点

六十年代的时期,教育心理学的发展也受到影响,正是因为教育心理学才发展起来还不成熟的缘故。在之后发展繁荣后,真正运用到教学中。70年代末期教育心理学编程教材进入同学们的课本中。教育心理学实际上就是教育与心理的科学,要具体研究教育心理学还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细细讨论。教育者的性质特点。教育心理学中研究一般授课过程中教师的特点,教师的行为会对学生造成什么样的影响,教师的平时表现会带来哪些不一样的效果,以及教师的心理思维。你是否意识到这一点,每个老师都有自己的一套教学理念和与授课方法,有些不负责任或者说是没有自己的一套教学方法的教师就会采取上课讲自己的课,不管学生听不听,懂不懂,只管自己讲课完成就行;然而有些老师确是很有一套,将自己的想法全都传达给学生,可以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以及幽默风趣的授课手段获得学生们的一致认可。还有一些老师采取放养方式,让学生们自主学习,只在一旁旁敲侧击,这样可以很好地锻炼学生的能力。多种教学方式可以获得多种教学效果,这都取决于老师的心理思想。受教育者的性质特点。受教育者在学习过程中也有自己的学习方法,寻找到一个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非常重要。大多数的人出生时的智商都差不多,然后上学考试总能看出差距,这并不是智商的原因而是学生自身的努力和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有句俗语说勤能补拙,即使思维不活跃,也可以通过一定的努力获得显著地效果。教育心理学中,研究学生的心里想法,更针对性的根据学生的心理问题采取好的传授方式,从而理想的教学效果。教育者的教学方法。教学方法是联系老师和学生之前的纽带。根据学生的性格特点,心理状况,老师应该因材施教。采取什么方法教学学生更容易接受,不同学科该用哪种教学方法都是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实践中的教学方法会根据学生们不同的心理老师的心理产生不同的效果。每个老师都有意要自己的教学方法,每个学生也都有一套自己的学习方法,教育心理学就是研究每个人的心里特点。总的来说,教育心理学就是根据关于教育的人群中的每个人不同的心理进行研究,教育心理学的特点也就是研究对象的特点。这门学科对教育教学中人们的心理展开探索,具有重大的意义。

三、研究教育心理学的意义

第7篇:教育心理学学习的概念范文

关键词: 负迁移 数学学习 消极影响 对策

数学是一门连贯性很强的学科.新的学是以原有的学习为基础,原有的学习对后继的学习既能产生积极的、促进的影响,又能产生消极的、干扰的作用,这种影响和作用在教育心理学中称之为“学习的迁移”,前者叫正迁移,后者叫负迁移.数学学习中的迁移是影响学习的一个重要因素.为了促进正迁移的形成,防止负迁移的干扰,分析负迁移对数学学习的消极影响,并找出防止负迁移的有效措施具有重要意义.

(一)妨碍形成正确的概念.

数学学习具有阶段性,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研究的范围逐渐扩大,不少概念发生了变化.比如数、绝对值、角、函数、三角函数、曲线的切线等概念,有的外延缩小,内涵扩大;有的外延扩大,内涵缩小.另外,还有相近易混的概念,比如距离与截距、点与零点、两直线平行与两向量平行等.这时,如果学生的认识仍停留在原有的范围内,或概念混淆,就会出现知识的负迁移.

例1.已知ABC的三边长分别为24、32、40,求最小角的余弦值.

剖析:这是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对任意角三角函数的定义的干扰造成的.

(二)导致形成错误的规律.

数学中定理、公式、法则、性质等都是数学规律,它是概念与概念的联合.显然,如果没有掌握好中学数学规律,就不能学好中学数学.先前学过的规律对后续规律的学习有影响作用,有时这种影响是消极的.在学生中常发生如下错误:

3.若ac,bc,则a∥b;若αγ,γβ,则α∥β.

剖析:以上三例分别是乘法分配律、实数的运算性质、平面图形的性质产生的负迁移.

先前学过的数学规律没有掌握好,在学习相近、易混的数学规律时就容易产生负迁移.为什么有的学生常常出现负迁移,而有的学生较少出现负迁移呢?除了智力方面的因素外,还与他们的非智力因素,如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有很大关系.经常出现负迁移的学生大多学习马虎,学习时凭直觉、凭习惯、凭先入为主的印象.

(三)诱致产生解题的错误.

解答数学题,经过分析题意,或对原题做适当变化、变形后,往往是利用已有的知识、方法和经验,将其转化为能够解决的类似问题,或变为一个简单的问题.显然,这种思维过程是在迁移的诱发下展开的,这种迁移作用有利于解答不变的问题,但在解答变化的问题时,由于对问题分析不透,辨认不清,往往也会错误地套用已有的知识、方法与经验,从而将思维引入歧途,反而妨碍问题的解决,甚至导致解题错误,这是负迁移对解题的消极影响.

(四)干扰寻找简便的解法.

在中学教学中,如果片面强调解题的模式化,就容易使学生形成思维定势――即用固定的思路和习惯去考虑问题与解决问题.思维定势既有积极作用又有消极影响.消极影响常常表现为思维呆板、单向、思路狭窄、混乱等,使学生的思维误入歧途,从而影响对问题的正确认识.

错解:对被开方数先求和再分解因数,最后化简.

剖析:这是解题的模式化形成的思维定势造成的负迁移.

针对负迁移对数学学习的消极影响,可采取如下措施以防止负迁移,促进正迁移.

(一)重视衔接教学,掌握基本概念.

当代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等人研究发现,学生掌握先前的知识的牢固程度同以后学习有关知识成正相关.只有巩固而清晰的知识才能迁移.知识迁移总是以先前的知识为前提的,学过的知识掌握得好,在今后的学习中就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产生正迁移;学过的知识没有牢固掌握,学习新知识后概念混淆,就可能产生负迁移.因此,我们在不同的学习阶段要注意所学的概念、规律和方法有些什么变化,重视衔接教学.

衔接教学时要抓住关键问题.比如,中小学衔接时要抓住数的延伸问题,字母代替数字问题,方程概念问题,等等.初高中衔接时要抓住函数概念的延伸问题,几何空间的延伸问题,向量的概念问题,等等.

在中学数学基础知识中,数学概念是最基本的内容,数学全部内容的展开都基于这些数学概念之上.概念教学时要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要重视概念的引入,引导学生参与给概念下定义的过程,抓住概念的本质特征,讲情它的内涵和外延.

其次,将新旧概念、相近易混概念进行对比,弄清它们的区别和联系.

最后,把概念教学贯穿于解决问题的实践之中,在应用中巩固概念和深化对概念的理解.

(二)激发学习兴趣,加强学法指导.

教育家布鲁纳指出:“学习的最好材料,乃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教师在教学中应通过多种途径培养和保持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浓厚的学习兴趣能够激励学生积极地提出问题、研究问题,改进学习方法,矫正粗枝大叶的不良习气,养成认真细致的思维品质和良好的行为习惯.

学习方法是影响学习的一个重要因素.学生没有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学习时往往粗心大意,囫囵吞枣,满足于一知半解,解题时机械模仿,就容易产生负迁移.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指导学生学习方法,并能严格要求,持之以恒,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方法.

(三)重视教学过程,强化数学思想的训练和培养.

当代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过程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积极主动地建构的过程,是通过新旧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完成对知识的建构,这种新旧知识之间的相互影响就是学习中的迁移.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是把知识当成条文,照本宣科地灌输给学生,而是根据按照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规律,把课本中的例题、讲解、结论等书本知识,转化为学生能亲自参与的活生生的数学活动,引导学生参与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和应用的全过程,真正使学生弄清知识的来龙去脉,在获取知识的同时,领悟正确的思维方法,培养能力.

心理学认为“迁移即概括”,意即所有学习中的迁移都必须通过概括这一思维过程才能实现,且概括程度越大,迁移半径就越大,迁移范围就越广.数学思想方法是抽象、概括的结果,它具有迁移的特性.这种迁移性表现在数学内部,它是沟通数学分支、各部分之间的桥梁,是构建数学理论的基石;表现在数学外部,它能沟通数学与其他科学及社会的联系,产生更加广泛的迁移.数学的教学过程,大体可分为知识发生和应用(整理)两个阶段.知识的发生过程也就是其思想方法的发生过程.因此,像概念的形成过程、规律的揭示过程、结论的推导过程、方法的思考过程等都是对学生进行数学思想方法训练和培养的极好机会,成为数学思想方法教学的主渠道.总之,在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上都要有意识地引导,抓住传播数学思想方法的每一次机会,只有长期坚持训练和培养,学生才能步入数学思想的自由王国,用数学思想方法指导学习迁移.

现代教育心理学认为,学习要经过知识的理解、记忆、迁移和运用四个阶段.现代认知学派对学习心理的研究表明,理解、记忆和运用都离不开迁移.它们既是迁移的过程,又是迁移的结果和外现.迁移是学习过程中普遍存在,且最为关键的一环.学习中的迁移是普遍存在的,“为迁移而学习”是当今教育界流行的一句话.教师应重视迁移理论的学习和应用,创造有利于学生迁移能力形成的教学环境,提高学生的学习迁移能力,避免负迁移的干扰,既是营造有效、高效课堂的需要,又是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良好的学习迁移能力是学会学习的重要表现,也是信息时代的公民应该具有的能力.

参考文献:

[1]章士藻.中学数学教育学.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

[2]肖柏荣,潘娉姣主编.数学思想方法及其教学示例.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

第8篇:教育心理学学习的概念范文

关键词: 教育心理学 英语教学 行为主义 认知主义 人本主义

一、引言

教育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门分支学科,其研究内容是教育和教学过程中的种种心理现象及其变化,揭示在教育、教学的影响下,受教育者学习与掌握知识、技能、发展智力和个性的心理规律;研究形成道德品质的心理特点,及教育和心理发展的相互关系等。外语教学是以学生为主体,师生相互合作的过程,学生的心理在这个过程中是个极重要的影响因素。外语教学中需要运用教育心理学知识,以实现教学的最优化。因此,对教育心理学进行研究,了解外语学习的规律、影响学习者的心理因素、学习者心理及学习动机的个体差异等特点,无疑有助于教师在教学中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更好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增强课堂教学效果。

二、学习理论主要流派及其对英语教学的启示

目前,就学习理论而言,教育心理学主要包括以下三大流派: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和人本主义。三种理论从不同角度对教学活动产生影响和启示,下面笔者将对此分别进行论述。

(一)行为主义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理论观是学习是形成刺激与反映的连接,主要关注的是个体外显行为改变,对学习时内在心理过程是否改变一般不予关注。该理论将教学看做是对行为的制约,教师通过控制奖惩和刺激使学生向预期的方向发生行为的变化,主张程序化的教学方式。

该理论的发展有三个时期:(1)以桑代克为代表的早期行为主义。行为主义创始人华生提出有机体行为的共同图式是刺激与反应,S-R公式是解释行为的基本准则。通过控制刺激可以达到预测和控制行为的目的。此后,桑代克通过动物实验,提出学习的实质就是形成刺激与反应的连接;所有的学习都不是突然发生的,而是通过一系列的尝试—错误实现的;个体在某种刺激情境中学到的刺激—反应,将有助于其他类似情境中学习新的刺激—反应联结,也就是说只有在原先的学习情境与新学习情境有相同要素时,原先的学习才有可能发生迁移。(2)以斯金纳为代表的极端行为主义。斯金纳的操作条件作用学习理论借助和发展了试误说,认为存在两种类型的行为即应答和操作。应答是由已知的刺激引起的行为或反应,操作则是由有机体自身发出的行为或反应,而学习就是一种操作。他将学习解释为反应强化。一种行为若得到奖励,那么这个行为重复出现的频率就会提高;反之,得不到奖励的行为重复出现的频率就会降低。(3)以班杜拉为代表的社会学习理论。该理论认为学习过程中行为、环境和个人三个因素是基本要素,相互影响。学习是个体向别人行为模仿的过程而不是强化。学习者通过对榜样人物的行为及结果的观察进行学习,不一定具有外显的行为反应。班杜拉还提出自我能效理论。在班杜拉看来,人的行为是受两个因素影响或决定的:一个是行为的结果因素即强化,一个是行为的先行因素即期待。对自我能否完成行为并取得好的结果的评估对个体的学习有较大影响。

启示:尽管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多有诟病,如过于强调语言学习的机械操作,把学习过程机械化,较多地限制学生的学习和思维,学生的独立性和创造性难以发挥。但是这一理论有很多值得借鉴之处,对教学理论和实践都产生较大影响。例如,20世纪40年代产生于美国的“听说法”受行为主义理论影响,认为语言行为习惯的形成必须通过反复不断的练习,课堂教学强调精讲多练,通过不断复习巩固和增强学习效果。据此,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发现和利用有利于英语学习的强化物,对学生的反应进行及时强化,让学习者知道结果。若取得好成绩应给予鼓舞,若有错误应及时反馈一遍,让学生调整和改装学习方法;要坚持认证批改作业并写评语;要注重英语输入—练习—输出之间的平衡,让学生有足够的输入材料,输入的材料在各种活动中多练习最后再在新交际情况下使用;教材编写应该从易到难、循序渐进,以便学生按进度学习并产生成就感,提高自我能效感。需要注意的是,不能将这种教学方法或模式当成是金科玉律,否则就会造成学习僵化、机械化。

(二)认知主义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认知结构的形成和重新组织,是寻求知识和信息加工的过程,即将学习看做是个体对事物经认识、辨别、理解,从而获得新知识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个体所学到的思维方式知识来源于主客体的相互作用。教学就是引导学生进行有意义的学习,引导学生以原有的经验、心理结构为主建构知识,所以认知学派关注和强调学习的整体性、主动性、社会性和情境性。

该理论主要经历三个阶段:(1)以格式塔心理学和托尔曼符号学习理论为代表的早期认知学习理论阶段。格式塔(或者完形)认为对学习并不是行为学派的刺激-反应过程,而是对整体的组织结构的顿悟,是通过顿悟、认识情境的关系能动地构造完形的过程。顿悟的实质是把握事物的本质,而不是无关细节。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以意识为中介。符号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一种有目的的行为;对环境条件的认知是达到目的的手段和途径;潜伏学习(个体不熟强化的情况下也会发生学习只是行为不外显)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2)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认为学习的内容是相对的、课本知识只是关于各种现象较为可靠的假设,学习是一种高度化了的社会行为,学习过程是学生主动构建知识的过程。也就是说,学习不是信息简单地从外到内的单向输入,而是通过新信息与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双向的相互作用实现的,是学习者与学习环境之间互动的过程。学习应该通过学习者的高水平的思维活动来实现,不是简单沿着记忆的流程进行。建构主义十分关注以原有的经验、心理结构和信念为基础来建构知识,强调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和情境性。(3)以布鲁纳和奥苏贝尔为代表的传统认知学习理论阶段。布鲁纳认为,学习过程是知识的获得、转换与评价的过程,学习的结果是形成和发展认知结构,强调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过程,重视学习活动本身带有的内在强化作用,提倡发现学习法。发现学习法以“学习者为中心”,教师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学习动机,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归纳等逻辑思维活动发现规则、原理,从而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奥苏贝尔的认知同化理论认为,学生的学习应是有意义的学习(meaningful learning),有意义的学习要求新的内容与已有知识之间建立联系,并且学习内容能与已有知识结构联系起来。学生能否习得新信息,主要取决于他们认知结构中已有的有关概念,相互作用,促使新旧知识意义的同化,从而不仅使新知识获得意义,而且使旧知识得到修饰而获得新的意义。

启示:认知心理学派强调学生的主动性,认为学习动机是推动学习的驱动力,学生没有学习动机,就像汽车没有车轮。因此在教学中要重视并善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动机,帮助他们树立远大的学习目标,要想办法帮助学生将学习外语的外部动力转化为内部动力,从而提高学生学习外语的热情与持久性。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教学目的不能仅仅局限于传授知识,在英语教学中要多用启发式开展教学,注意精讲多练,通过提问对话等进行交际,更重要的是提高学生对外语的兴趣及开发学生的智能,从而使学生能够感受学习外语的乐趣,体验学习成功的成就感,激发他们进一步学习的热情与动力。教学过程中注视学习活动中学生的准备状态。教师要配合学生的经验合理组织教材,先后顺序必须依据学生心智发展水平及任职表征方式做适当的安排,以使学生的经验知识能前后衔接。利用先行组织者策略,在学习新知识前提供以学生原有知识为基础且与新知识发生连接的准备材料。注意将前后知识连接形成一个有组织的知识体系,使学生融会贯通。例如,词汇学习必须从简到难,由最贴近学生生活的词汇开始,这样可以与生活经验,有利于词汇习得;后学习的词汇可以利用原先的词汇做基础,比如child这个词,学生已经知道是儿童的意思,那么再教他们childhood是童年的意思就非常容易理解和记忆。

认知主义学派中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在教育的各环节,学生是建构知识的主体,而非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建构主义强调“学”为中心,认为英语学习不仅是获得语言习惯,更是创造性地运用语言结构。交互是建构意义的一个重要手段,课堂里最有价值的活动是学生组成小组和集体相互交流,共同建构知识。因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自主性的学习,不仅帮助学生掌握英语知识,培养运用英语的能力,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提倡合作学习和交互学习。教师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仅仅充当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帮助者,要帮助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分析和理解,给学生以想象的自由,而不是简单地告诉学生结果或答案,限制学生的思维。要培养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能力,彻底摒弃填鸭式的教学方法,使教学由知识传授型向综合思维能力训练型转变。培养学生对问题进行思考与分析的能力,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由被动接受知识变为主动获取知识、建构知识,促进其人文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发展,而不应像传统英语课堂那样,教师一言堂完全控制并主宰课堂,剥夺学生学习外语的主动性,从而实现教师角色的转变。采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的重点在于,教师必须彻底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摒弃陈旧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教学的中心要由教师向学生转移,目的是培养善于学习和具有创新精神的学生。

(三)人本主义

人本主义心理学以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罗杰斯等为代表,兴起于20世纪50年代。这一学派主要研究和关心的是人的本性、内在情感、智能、潜能、目的、爱好、兴趣和价值等人类经验的一切方面。其思想渊源和哲学基础是西方人道主义传统和现代存在主义思潮。该学派认为人类生来具有学习的潜能,人类的求知欲望源于需求,个体经学习而成长,最终目的是成为一个完整的人。它将学习看做是个体因内在需求而求知的过程,个体所学到的不仅仅是知识或良好的行为方式,更重要的是促进学习者人格的健全发展和完善。认为认识是主体内部预先形成的结构的展开,学习是个性、潜能和价值自我表现和实现的过程。教学是一个行为制约过程,其实质关键在于创设一个能产生预期结果的情境,即教学就是为学生的自我实现创造一个安全的宽松的学习环境,使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教育过程。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将学习分成无意义学习和意义学习两种方式。无意义学习指学习没有个人意义的材料,不涉及感情或个人意义,仅仅涉及经验积累与知识增长,与完整的人(具有情感和理智的人)无关。意义学习指一种涉及学习者成为完整的人,使个体的行为、态度、个性及在未来选择行动方针时发生重大变化的学习。意义学习发生是有条件的,必须相信人人皆有天赋的学习潜力;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较少威胁的教育情境;只有当学生察觉到学习内容与他自己目的有关时,主动自发地全身心投入学习才会产生意义学习,强调要注重从做中学;自评学习结果可培养学生的独立思维与创造力。

代表理论之马斯洛:动机理论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由需要引起的,人类动机的发展和需要的满足有密切的关系,其需要的层次有高低的不同,低层次的需要是生理需要,向上依次是安全、爱与归属、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自我实现指创造潜能的充分发挥,追求自我实现是人的最高动机。低层次的需要得到满足后才会产生高层次的需要,高层次的自我实现具有超越自我的特征,具有很高的社会价值。

代表理论之罗杰斯:每个人都生而有之地具有自我实现的趋向,学习也就是发挥潜能和实现自我的过程。人的潜能和价值与社会环境的关系是内因与外因的关系,潜能是主导因素,是价值的基础,环境是限制或促进潜能发展的条件,其作用归根到底在于容许人或帮助人实现他自己的潜能。人的潜能及其社会价值并无矛盾,创造潜能的发挥具有最高的社会价值。学习是学生自我表现、自我价值实现的过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一位咨询者,教学的实质和根本任务在于创设一个让学生感到安全、轻松、消除心理压力和负担的情境,让学生敢于和勇于主动发表见解、自由想象和创造。

启示:我们得到的最首要的启示就是要重塑新型外语教师形象。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充分发展学习者的潜能和积极向上的自我概念、价值观和态度的体系,从而使学习者成为人格充分发挥作用的人。因此,教师要尊重学习者,对学生有信心,相信学生有发展潜力。同时,教师应学会重视学生的情感因素、内在需求、价值观,不把自己的要求强加到学生的身上。良好、和睦的师生关系是教育的前提和保障。因此,在外语教学实践中,我们要尊重和珍视学生的兴趣爱好,满足学生的情感需求,努力创造一种民主型的或者“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注意每个学生的需求,发现他们的能力,注重个性差异,做到因材施教。此外,发展外语教师积极的自我概念也非常重要。外语教师应具有相当稳定的或适当的自我概念,对自己的教学认识、观念和态度有自觉的意识。毋庸置疑,缺乏自尊、自信的教师很难帮助学生建立起自尊和自信。同样,不能接受学生的教师也很难使他自己被接受。外语教师应该把自己看做是终身学习者,在学习中充实,在研究中提高,借鉴和吸收国内外关于外语教学的新学说,不断总结自己在教学实践中的经验和教训,为我国的外语教学开辟新途径。

其次,应创造和谐、宽松的语言学习环境。在人本主义看来,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为学生创造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来促进学生的意义学习。在传统的文化教育中,教师被看做是权威,更多地被赋予知识传授者的称号,学生便成为被动的接受者。而人本主义教育观相信学生能够自由地选择学习。在外语教学中,教师应当了解学生帮助他们发现所学的东西的个人意义,创造能促进学习的良好的心理氛围。这就要求外语教师首先要与学生产生共鸣,换言之,教师要时刻设身处地地为学生着想,积极、平等地看待每一个学生,创造机会允许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受。外语课堂中学生与学生的交互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因此,教师应多组织小组活动,因为小组活动具有积极和相互支持的气氛,能够促进小组成员形成积极的自我形象,组员间相互倾听,共同完成小组任务。

最后,要培养学习者的学习自主性,促进学生人格的全面发展。人本主义学习理论是以学习者的自主性为先决条件的,它为外语学习者自主性学习提供了理论依据。第一,教师应把握学习者的需求。需求是外语学习最基本的动机因素。第二,帮助学习者把需求转化为具体的目标。学习者对学习过程做出决定,包括确定目标、规定内容和进度、选择方法和过程、监控过程、评估结果。这样可以调动学习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学习者创造一个自主学习的空间。我们一方面强调学习者有自己做决定的权利和他们在外语学习中应承担的责任,另一方面不能忽视教师的支持和作用,如何平衡学习者自主性和教师的支持作用显得尤为重要。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主张学习的关键是为有效对付变迁中的科学世界而知道如何学习、促进意义学习、促进人格的充分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在外语教学中使语言学习富有教育价值。传统的外语教学偏重于语言本身的学习,而忽视了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积极的情感因素和健康人格的发展。因此,在外语教学中,为了体现人本主义的教育原则,我们要重视语言学习中的情感因素,注重为语言学习者提供安全的环境而不是增强他们的焦虑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而不仅仅是语言发展。

三、结语

学习教育心理学并研究它对英语教学的影响和作用颇有必要。我们应在此基础上批判地吸收各学派的合理内核并用于指导我国学生的外语学习和实践。

参考文献:

[1]张大均.教育心理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2]桂诗春编著.新编心理语言学[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3]周福芹,邵国卿.大学英语学习动因研究[J].外语界,2001(06).

[4]杜福兴.谈英语学习动机及其激发与保持[J].外语教学,2003(04).

[5]张文霞.试论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外语教学的影响[J].外语教学,2005(03).

[6]张文霞,罗立胜.关于大学英语教学现状及其发展的几点思考[J].外语界,2004(03).

第9篇:教育心理学学习的概念范文

1 关于数学学习心理研究的途径与方法

概括起来看,当前的数学学习研究遵循着两条途径。一条是从一般教育心理学理论出发,对数学学习的具体问题作解释与分析;另一条是尽可能从数学学习具体过程出发,研究学生学习的真实心理活动,分析其认知过程、机制及心智变化,由下至上构建理论。

而就目前数学学习心理研究的大多数专著和论文看,采用第一种研究途径的仍不在少数。上述问题,实际上涉及到如何处理好一般学习理论与数学学习心理研究之间的关系。一方面,我们应充分肯定一般学习理论对数学学习研究的普遍指导意义;但另一方面,又要避免在这种运用中表现出的简单化或贴标签式的倾向,特别反对把数学教育心理研究等同于“一般教育心理学加上数学例子”的作法。

事实上,教育心理学理论要有效地运用于数学学习研究,须经历一个理论与数学学习具体实践的相互作用,并在此基础上重新概括和发展的过程,而不是机械的“粘贴”过程。由此可见,问题的实质还不在于选择哪一条途径,而在于无论选择哪一条途径都要注意理论与实践真正有机的结合,其价值也是双向的,即运用理论有效地解决数学学习问题,同时,通过具体数学学习问题的研究成果,丰富和发展数学学习理论及一般学习理论。此外,在研究方式上同样需要在某种对分中寻求平衡关系的还有:定性分析与定量处理、逻辑论析与实证研究、纵向梳理与横向比较,以及观察的与实验的、问卷的与访谈的、统计的与个案的、自省的与它析的、过程式的与结论式的等等。

2 建构主义对数学学习心理研究的启示

2.1 建构主义提供的是关于数学学习认识论的分析。相对于学习心理的实证而言,学习认识论的分析是不可或缺的,甚至是更为根本的,它体现了一种基本的教学立场及观念。事实上,认识论的分析与心理学的具体研究之间存在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建构主义在现代的兴起,可以视为从认识论的高度对心理学,特别是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进行深入分析的直接成果”。

2.2 建构主义的产生有其历史渊源。建构主义的发展有着不同的维度,在建构主义的旗帜下事实上也包含着诸多不同的观点,因此,为避免盲从或追求某种“时髦”,需要对建构主义产生发展的过程与轨迹有全面、深入的认识,并应对其诸多观点进行鉴别、再认、选择,甚至需要在实际运用中加以整合。

2.3 不同的建构主义立场将对数学学习研究产生不同影响。一方面,建构主义的立场可以影响研究者的工作方向(如个人建构主义对个体认知活动的特殊性感兴趣,而社会建构主义更重视合作学习、语言交流、学习环境等问题);另一方面,不同的认识论立场为数学学习心理的具体研究提供了不同的理论框架。正因为如此,更应该把“探幽入微”的具体研究与宏观的认识论分析有机结合起来。

2.4 运用建构主义于数学学习研究时应特别关注其特殊性。运用建构主义于数学学习研究应该从数学学科自身的特点入手,探究其学习的特征。数学学科的特点在于,数学的对象是一种思维对象,是人类经过一定的抽象活动所构造出来的心理上的对象。按照这样的认识,数学学习中的建构实际上可视为建构的“建构”,这正是建构主义的数学观与数学学习观本质关联的核心所在,也是运用建构主义于数学学习研究今后仍应深入探讨之处。

3 应对数学学习心理进行多学科、多角度的研究

即使是对一般学习心理研究而言,对于处在“生长期”的数学学习心理研究来说,更是存在着若干开放性环节和发展空间,这为多学科交叉研究提供了用武之地。对数学学习心理除了从一般教育学、心理学的角度进行研究外,如下角度值得进一步重视。

3.1 数学哲学与数学教育哲学。“任何一种有影响的心理学理论,都是建立在明确的哲学思想指导”下的。对数学学习心理的研究,必然涉及到“数学的本质”、“数学学习活动的本质”、“数学学习活动的认识规律与思维方法”等问题,这正是数学哲学及数学教育哲学需要回答的问题。

3.2 思维科学与数学思维论。由钱学森先生所倡导的思维科学研究已获得长足进展,数学思维论立足于数学思维规律的概括与研究也已取得诸多成果,而将数学思维研究与相应的学习心理研究有机结合起来,已成为国际相关研究的一个重要特色。这一特色具体体现于对数学学习过程中各种实际数学思维活动机制的深入研究。

3.3 社会学与文化学。数学学习活动因其本质上是人类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因而具有社会适应性、文化继承性及环境相关性等特征,只有将这些特征与数学学习心理发展结合起来研究,才能更深入地理解数学学习的本质并把握其规律性。也是学习者参与社会活动的过程。

按这样的认识,我们就应特别重视数学学习与现实环境的关联,以及学习中的交互活动着眼于实际生活中的数学与学校正规数学的关系及对数学学习影响的研究,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社会学、文化学的角度,值得我们重视。

3.4 人工智能与神经科学。众所周知,认知心理学现展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将人类心理过程与计算机的运行过程作类比,通过所谓“信息加工”观点,发展起了丰富的认知理论框架。尽管人们对依赖计算机发展起来的人工智能能否刻画或替代人的大脑仍然持不同观点,但它能为深入诠释人的学习心理过程提供科学的理论框架却是不争的事实。特别地,我们看重通过人工智能去研究数学学习心理的原因还在于,无论是数学学习的对象,还是计算机系统的核心都是同一的,即数学的“符号处理”,这种同一性使得运用人工智能理论去更准确描述数学学习心理机制具有独特的优势。

4 应加强对数学学习活动中具体问题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