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楼宇经济发展调研报告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关键词:金融业;区域经济;发展途径
一、江北区金融业发展现状
(一)江北区金融企业类型及分布。2014年,江北区拥有金融业法人单位10家,其中货币银行服务4家,非货币银行服务
2家,财产保险2家,保险经纪和服务2家。
从类型上看,江北金融业法人比较单一,主要还是集中于银行业,占据60%,保险业占据40%,证券业、金融咨询、金融技术服务等其他金融活动尚处于空白。从分布上看,金融企业主要还是集中于市中心的中马街道,甬江、庄桥、洪塘等城郊区域还未有金融机构总部入驻。
(二)江北区金融业发展及经济贡献。近几年,江北区金融业在全市金融业发展的带动下,增长迅速,从10年开始,行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3%,远超9.8%的GDP年均增幅,其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也逐年提高。2013年,江北区金融业增加值首次突破20亿,占GDP比重也达到9.75%,贡献达14%。
从四大细分行业增加值情况看,银行业依然占据主力地位,约占金融业增加值的76.3%,证券、保险和其他金融活动合计约占23.7%。
(三)宁波市及周边县市区金融单位分布情况。2014年,宁波市拥有金融业法人单位185家,其中中央银行1家,货币银行服务58家,非货币银行服务50家,人身保险15家,财产保险26家。从县市区分布情况看,海曙44家、江东53家,分别占到总量的23.8%和28.6%,江北区位居第6位。
从增加值情况看,海曙江东作为新老宁波市金融中心,两地区增加值合计占据近50%,我区仅占4%左右,在上述六区中,仅高于镇海,与海曙、江东、鄞州差距较大。
二、江北区金融业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一)江北区金融业发展面临的挑战。(1)发展起步较晚,基础较为薄弱。江北区金融业发展起步于“十一五”期间,06年,全区金融业增加值2.2亿,占GDP比重为1.9%,由于起步落后,到2013年,增加值占全市的比重仅达到4%左右,仅为海曙、江东的1/5不到,鄞州的1/3左右。总部机构企业数占全市的比重也仅为5.4%,相距海曙、江东甚远。(2)“硬件”“软件”不足,金融发展环境欠佳。从我区商务楼宇情况看,一方面是量少、规模小。以投入使用的商务楼宇数25个,总面积70万平方米左右,而海曙、江东在2011年商务办公楼面积就已经达到330万和
250万平方米。二是楼宇档次不高,缺乏5A级商务办公楼宇(甲级写字楼)。核心滨水区11幢楼宇,除了北岸财富和新建成投入使用的来福士广场、钻石广场及豪城国际外,其余8个商务楼宇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老化”,以无法适应现代服务业总部型经济的发展需求。另外,从“软件”方面看,我区缺乏对金融业的发展定位和相关的政策支持。《江北区十二五规划》中仅有简单的提及培育发展金融业及建设中马街道非银行业金融聚集区,缺乏详细、全面的规划方案及未来打造金融聚集区的定位及行动目标;江北区近几年支持产业发展的各种扶持政策中,对于金融业发展没有明确详细的扶持政策出台,政策尚处于空白。(3)区域竞争进一步加剧。根据《宁波市十二五金融业规划》,宁波将在5年内基本建成长三角南翼区域金融中心,在空间布局上,将形成“一个主中心,三个金融集聚区”的空间布局。从规划上看,江东成为宁波最重要的金融中心已是必然,后起之秀鄞州作为三个金融集聚区之一,其金融业发展以步入快速发展轨道。而江北在起步较晚的情况下,又没有纳入全市的金融业发展规划布局当中,金融业发展将面临更加激烈的竞争局面。
(二)江北区金融业发展面临的机遇。(1)宏观金融发展环境优化。随着上海经济圈辐射效应的加深以及《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规划》的获批,宁波金融业发展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宁波市金融发展规划提出把宁波打造成对接上海、服务海洋经济的区域性专业金融中心,抢抓海洋经济发展新机遇,立足海洋经济发展核心区建设,积极融入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发展,加快打造新兴金融发展平台,持续完善金融体系,调整金融结构,创新金融产品,壮大金融总量,优化金融环境,实现城乡金融协调和区域金融一体化发展,进一步提升金融核心竞争力和区域辐射力,努力建成区域金融中心。(2)江北自身地理位置优越,具备更大的发展空间。江北地处宁波市区西北,北连杭州湾大桥,作为宁波市的北门户区,融入上海长三角2小时经济圈,这为江北充分利用上海因素,融入上海金融圈,承接上海金融产业链的转移和功能放大,推动江北金融业乃至整个高端服务业的发展提供较好机遇。江北与海曙、江东同样作为宁波市中心城区,其地域面积相当于其他两区之和的三倍多,广大的城郊发展空间和相对低廉的商务经营成本将为江北承接市中心的金融业发展提供有利的空间保障和要素支持。从江北商业地块建设看,来福士广场和钻石广场以建成运营;宁波绿地中心今后将作为宁波地标性建筑矗立外滩,其办公楼面积有近20万平方米;滨江地块的奥利赛广场、北门户区的中策创意广场、
GXG时尚大厦等正在紧张的筹建中。这些都将为江北创建良好的金融环境打下坚实基础。(3)宁波金融业态发展不平衡,我区金融业发展存在更多选择。宁波市金融业产业结构不合理,机构门类不齐。其中银行服务一枝独秀,占比高达59.5%。证券、保险、基金、信托等非银行金融机构发展较缓慢,经济总量仅占
10%不到。而金融后台服务,如金融咨询、人才培训、财务顾问、战略规划、信息技术后台支撑等业态更是匮乏。而正是全市金融业态发展的不平衡,为我区制定金融业发展规划,从弥补宁波金融业发展短板上,提供了更多方向和选择。
(三)促进江北区金融业发展的意见建议。(1)明确发展方向―金融中介、后台服务中心。积极利用、宁波东部新城金融业发展的外溢效应,同时把握好周边县市区金融业尚处起步阶段的有利时机,重点发展功能互补、机制竞合的特色金融业态。大力引进宁波尚处“短板”的金融业态总部机构入驻江北,如信用评价、资产评估、会计审计、法律咨询、投资咨询等金融中介服务机构、融资典当机构、信用担保机构、数据处理备份、软件设计等金融后台服务机构等,同时利用北门户区打造宁波电子商务中心之际,率先发展互联网金融③,把江北金融发展方向定位在建设成为宁波的金融后台服务中心和互联网金融发展示范基地。(2)制定发展目标,优化规划布局―双核辐射、多点支持。将金融业发展纳入“十三五”发展规划,制定今后全区金融业发展目标,同时优化金融业的空间布局,促进金融业产业集聚和金融服务延伸。以中马商务中心和北门户区电子商务中心为“双核”,湾头区块、万达区块、慈城新城为“支撑点”,构筑江北区金融后台服务中心“双核辐射、多点支撑”的空间布局。(3)落实细化各类保障制度。制定、细化并落实对于促进金融业发展的各类保障制度。一是制定完善金融业发展优惠扶持政策,出台针对引进金融后台技术服务、数据处理备份中心、金融中介服务等新兴金融业态总部机构的扶持政策;二是制定高端金融人才引进和培养计划。与金融机构、相关院校合作组建金融人才培训基地,提升区域金融人才整体素质;三是健全完善区域金融协调制度和信息交流机制。以区金融办牵头,定期召开全区金融机构联席会议,加强沟通与协调,推动促进金融业发展相关政策的贯彻落实。
参考文献:
[1] 谢平、邹传伟、刘海二,互联网金融手册,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
(1武汉城市职业学院财经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73 ;2华中科技大学武昌分校经济管理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64)
摘 要: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是高等职业院校的重要职能,也是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要求。湖北高职院校在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取得了突出成就,但依然存在不少问题。在总结武汉城市职业学院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实践基础上,着力探索高职院校服务社会发展途经。
关键词 :高职院校;服务;区域经济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65-2272.2015.08.002
*基金项目:2014年度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湖北高职院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问题与对策研究(项目编号:14G587);武汉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项目编号:2013A041)。
作者简介:李慧(1981-),女,武汉城市职业学院财经学院讲师,华中农业大学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职业教育;李萍(1987-),女,华中科技大学武昌分校经济管理学院教师,研究方向:经济管理。
收稿日期:2015-01-20
我国高职院校的基本职能经历了由培养人才、科学研究到社会服务的过程。高职院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不仅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高职院校发展的必由之路。
新形势下,如何发挥高职院校优势,使之充分发挥推动湖北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作用,是一项具有深远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的重要课题。
1 湖北高职院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主要成就
近年来,湖北省高职院校按照《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要求,围绕富强湖北、创新湖北、法治湖北、文明湖北、幸福湖北建设,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不断加大教育教学改革和建设力度。
第一,初步建立了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高等职业教育体系和产业特点的人才培养体系。《湖北省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2013年度报告》显示,2012-2013学年度,湖北省共有独立设置高职高专院校55所,包括3所公办高等专科学校,41所公办高等职业学校,11所民办高等职业学校(其中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4所,国家骨干高职院校5所,省级示范性高职院校6所)。湖北省独立设置高职高专院校全日制在校生规模达到44.83万人。
第二,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进一步加强。湖北省实施职业教育“319工程”,开展职教园区建设,组建各种层次、不同行业的职业教育联盟,建立职业教育技能大赛制度,实施“楚天技能名师”计划,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促进校企结合、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第三,围绕节能环保、新能源、电子信息等湖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全国率先实施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人才培养计划,支持高等职业院校与其对应的行业、企业联合开展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
第四,充分发挥湖北高职院校技术优势,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或行业产业提供具体直接的技术创新、咨询、推广和服务。
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湖北高职院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意识明显增强,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不断提高,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 湖北高职院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尽管湖北省高职院校在区域经济社会服务的过程中得到了各级政府、产业界等方面的重视,也做出了许多成绩,但与湖北经济社会发展的形势以及区域经济发展的需求相比仍存在许多有待进一步研究和解决的实际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高职教育设置专业缺乏前瞻性,与社会需求脱节
目前,许多高职院校没有意识到社会服务工作的重要意义,办学理念落后,缺乏市场的前瞻性,在设置专业时考虑市场需求不足,专业设置与区域经济结构不相适应。被重复设置的“热门专业”,就业情况并不理想,而不少区域经济发展真正需要的专业人才又十分匮乏。以武汉城市职业学院为例,按“质量、结构、规模、效益”的评价要素来看,学校专业设置均存在一定的问题:从人才培养质量上,尚不能体现“高”;从结构上看,武汉市重点发展的产业对应的专业还不具规模,如动漫、文化创意;与武汉市千亿产业对应的专业仅有汽车;从总体规模上看已经具备,但存在均衡性问题;从效益上看部分专业的规模效应还未体现,学校专业设置存在的问题也是湖北省高职院校的共性问题。由“十二五”期间湖北省高技能紧缺人才需求调研报告可知,到2015年,湖北高技能人才总量达到200万人。与2008年相比,7年之内增加52.5万人,平均每年增加7.5万人。2020年,高技能人才达到250万人,占技能劳动者总量的31%以上。由表1可知,面向第一产业的专业数、专业点数、在校生数较少,第一产业科技人才严重短缺;由表2、表3可知,面向“十二五”期间要大力发展的纺织、食品、节能环保、新能源等产业的专业、专业点数及在校生数偏少,面向新材料等产业的专业几乎还是空白。
2.2 教师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有待提高
客观来说,高职院校教师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明显不足,一方面,他们的科技开发能力不如普通本科院校教师,专业技术攻关能力比较薄弱。另一方面,大多数高职教师,缺乏企业工作经历,其专业业务工作的实践经验相比一般企业从业人员十分匮乏,课堂讲授与企业生产实践不能很好的结合。这些问题既影响了人才培养的质量,又使得教师开展的社会服务与企业的要求不对接,服务效果不够理想。
2.3 服务能力建设层次不深入,服务内容和形式有待拓宽
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能力建设层次不深入,服务的内容还比较单一,还只停留在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人才、为企业开展员工培训,面向社会开展职业资格培训、认定和考证工作上,缺乏针对企业的生产实际需要的科技研究与开发。
3 武汉城市职业学院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探索
武汉城市职业学院是武汉市属高职院校,前身为“两湖总师范学堂”。学校办学条件良好,设施先进,建有校内实训基地120个,校外实训基地166个,馆藏图书121万余册,现代化信息网络覆盖全校。学校拥有一支结构合理、师德高尚的师资队伍,教职工840余人,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提供了重要的支撑。学校设有学前教育学院、初等教育学院、建筑工程学院、机械工程与电气自动化学院、汽车技术与服务学院、电子信息工程学院、财经学院等12个二级学院,招生专业涵盖12个专业大类,制造、文教、土建、财经、电子信息、旅游、艺术设计7个大类为我校重点建设与发展专业大类。在一百多年的办学历史中,学校一直注重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探索,鼓励和支持广大师生走出校园、服务社会,在服务中形成优势,创建特色校园文化品牌,才能提高学校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从而获得生存的基础和进一步发展的动力。
3.1 明确办学理念,树立服务意识
办学理念是学校的灵魂,先进的办学理念对内是凝聚力和向心力,对外是核心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力。高职教育要牢固树立以服务为宗旨的理念,要进一步明确办学方向,调整专业设置,制定培养目标,紧紧跟上产业发展步伐,承担起经济发展中技能型人才保障任务。学校坚持“五个三”的办学理念:“面向现代城市化、城市现代化、新型工业化”(三个面向),坚持“城市导向、区域导向、市场导向”(三个导向),瞄准“新兴产业、新兴行业、新兴职业”(三个方向),实施“高技能教育、通识教育、养成教育”(三种教育),为经济社会发展造就“能工巧匠、岗位专家、行业大师”(三种层次人才),实现内涵式发展、跨越式发展与差异化发展。2014年,学校进一步确定了“服务经济结构调整,面向市场紧扣产业设专业;服务职业人才培养,依托行业深挖内涵建专业;服务国计民生工程,政行企校四方合作兴专业”的总体思路。专业结构布局以土建、教育类专业为特色(行业、企业背景),以机械、汽车、电子类专业为骨干(区域经济重点产业),以财经、文创、管理、服务、传媒类专业为重点(生产、生活类服务行业)。
3.2 以“订单培养”等形式为企业提供高技能人才
学校积极探索“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通过与用人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计划,签订用人订单,通过“工学交替”的方式分别在学校和用人单位进行教学、实训,学生毕业后直接到用人单位就业的培养模式,实现学校与用人单位之间的高度、密切的合作。如汽车技术与服务学院与长安福特公司合作,在校区内建设实训基地,校企双方联合开发课程、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编写教材,共同举办“长安福特订单班”。机械工程与电气自动化学院与世界500强企业“科达集团”合作,校企双方共同开发适合企业需要的教材,开设“新型墙体材料制造生产副厂长”订单班,学生毕业后将成为该公司的高级管理人员。通过订单式培养,该校机电学院焊接专业毕业生月薪超过6 000元,打破了高职毕业生拿不到高薪水的成见;学前教育专业、初等教育类专业的毕业生生均6个岗位,还未毕业就被用人单位一抢而空。汽车类、建工类、机械类等专业近年来就业满意度高,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
3.3 精心打造职教集团,积极构建区域校企交流平台
学校与企事业单位、行业协会紧密联系。截至目前,该校已成立和加入了五个职教集团,政、校、企合作全方位展开,与近300个世界500强企业、国家知名企业建立了稳固的合作关系,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引入行业企业标准合作开发与设计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程、实训教程、实训手册;聘请企业行业技术人员兼职教学;接纳学生实习、就业。企业因其成熟的文化、先进的技术设备、完善的企业管理、较强的就业岗位储备,成为学校校企合作的可靠战略伙伴。如,该校学前教育学院以武汉学前教育职教集团为依托,通过各级专家评估并获批承担《湖北省学前教育专业技能高考》组考资格。
3.4 发挥各二级学院特色专业比较优势,面向社会服务城市
学校是教育部命名的“师范教育先进学校”,学前教育学院和初等教育学院发挥“师范教育”优势,为湖北省尤其是武汉市培养了大批优秀的基础教育人才,现武汉市小学、幼儿教育界的名师、骨干教师80%以上都是该校的毕业生,其中不乏教育主管部门的领导。学校汽车学院、机电学院及电信学院承担“市职业技能实训基地”项目,基地主要承担汽车维修工、模具设计师、数控车工、维修电工等7 个工种中高级职业技能实训及鉴定基地工作。职业网球学院、外事外语学院积极服务WTA顶级赛事。赛前,网球学院承接了此次活动600 多名志愿者的培训,全院师生全程参与、成功策划并实施培训方案。电信学院智能楼宇专业师生共同走进“国家级城市住宅试点优秀小区”常青花园社区,对社区高标准道路、水电和现代化的电子监控管理系统进行调研,并帮助维修社区监控系统;参与社区信息采集工作,帮助社区工作人员建立信息查询网站系统,实现社区智能化管理;义务为社区开办电脑培训班,为大家讲解计算机及网络基本知识与基本操作,充分发挥技术专长为城市社区提供服务。
3.5 打造“双师型”教学队伍,推动区域经济发展
为增强教师服务行业、企业、社会能力,学校着力打造“双师型”教学队伍,每年外派120多名教师到企业锻炼,积累工作经验,提高实践能力。同时邀请行业、企业的“能工巧匠”、“技术能手”走进课堂,并为行业大师成立“服务大师工作站”,请他们定时到实习基地,手把手教学生学习技能。教师实践能力的提高更好地促进了他们自身的社会服务能力和服务意识的提高,同时也拓展了社会服务领域。
3.6 学校教师主动参与企业各类技术研发与社会服务项目
学校注重以项目为纽带,积极开展科技开发和技术服务。通过科技开发,既服务了区域经济,也锻炼了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企业服务能力、技术指导能力、项目研发能力。机电学院与武汉交科港口机械工程研究所签订技术服务合同负责张家港保税码头汽车滚装物流系统规划分析项目。建工学院与新八建集团建设有限公司合作签订协议,为对方制定武汉网球中心看台测量定位施工方案,所编制的《武汉网球中心看台测量定位质量》QC 成果获得湖北省建设工程一等奖、全国建设工程二等奖。财经学院教师担任上海库思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市场调研项目的项目经理。创艺学院教师参与武汉体育发展投资有限公司WTA 赛事策划、组织管理和平台宣传工作。汽车学院教师参与武汉市泽邦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开展了骐铃系列车型车辆及部件的设计开发、售后技术文件(维修手册、零件图册、使用说明书)的编撰。机电学院教师参与焊接技术专业教师、科玛公司人员共同开发“焊接教学训练模拟器”软件。酒店学院教师为多家知名酒店提供技术培训和咨询。学校还承担了工作室项目。如,建筑工程学院的“造价工作室”承接工程造价项目。酒店管理的“中国服务大师(湖北)工作站”为酒店行业提供营销咨询、开业策划、人员培训、技术指导、经营分析、管理顾问、餐饮连锁推广等服务;为专业学生提供职业技能考证、酒店兼职、实践教学等服务。学校一直支持各学院、各专业教师积极依托“产学研”项目服务地方,2014年度,学校有7项“产学研”项目获武汉市教育局立项。
中国特色职业教育已进入全新的发展时代,追求生源扩张的发展模式已成为历史,内涵发展、品牌构建、凸显特色、不断提升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已成为现代高职院校发展的必由之路,在这一现实趋势下,武汉城市职业学院将进一步增强竞争意识,主动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在服务中寻求发展的新机遇,在服务中提升学校综合实力。
参考文献
1 汪立超.服务区域经济发展——构建地方高职院校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J].当代职业教育,2012(12)
2 史晓英.高职院校提高服务区域经济建设能力的途径探讨[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3(2)
3 雷久相.提升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的策略研究[J].教研理论,2012(36)
4 李慧.高职院校服务湖北经济发展的思考[J].科技创业月刊,2013(11)
5 王霞.高职院校服务区域经济建设的途径与方法[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2(13)
6 付义朝.湖北高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湖北社会科学,2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