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简述教育的概念范文

简述教育的概念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简述教育的概念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简述教育的概念

第1篇:简述教育的概念范文

【关键词】小学数学;概念教学;小学数学概念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概念本身是基础知识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只有学会了数学概念,才有机会了解其他相关的基础知识.因而,概念教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目前,有关文件对概念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要以学生的以往学习经验为基础,结合小学生特有的心理发展规律以及概念教学自身的教学特征来开展教学工作.

一、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思考

(一)小学数学概念的含义

数学概念是将客观存在的本质属性反映到人脑中,反映的主要内容是数学研究的客观对象,即数量关系与空间形式.值得一提的是,数学是一门将非本质属性都舍弃的学科,如事物的颜色、气味等属性都通通被忽视掉.而只关注本质属性,即事物的形状、大小、数量关系等.

(二)小学数学概念的分类

按照数学概念呈现方式的不同,可以将小学数学概念分为:

1.图形辅助式概念.这种方法被普遍运用于低年级的数学教学中,因其能够很好地弥补低年级小学生缺乏常识、识字量较少的问题.在这种呈现方法中,除了概念的名称外,其余内容完全用图像的形式来表达.如在对“2”这个数字的概念的教学时,通常用两个小朋友等图像来表达“2”的概念.

2.字形结合式概念.该方法也被称为描述法,其适用范围广泛,在中高低年级都能看到这一方法的使用.具体来说,是将概念的实际原型作为“形”,并与生动形象的描述性语言相结合,以此来共同表达.如在学习“小数”的概念时,会使用“如0.1、1.3、1.4这样结构的数被称为小数”来进行表达,在这里,原形是“0.1”,而描述性语言则是其余的部分.

3.纯文字定义式概念.这种方式较为适用于高年级学生,因为需要建立在学生已有部分原有概念的基础上.具体来说就是用较为简单明了却完整的语言来进行解释.如“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等概念就是用的这样的方法.

(三)小学数学概念的特征

1.区别于生活概念.数学中的“角”单指具有公共点的两条射线形成的图形,而生活中却有“牛角”“桌角”等多重含义.

2.同一概念可通过有不同的定义表述.同样是角,除了上面提到的那个概念外,还可表述为一条射线绕其端点旋转所得的图形.

3.定义较为低级且原始,具有发展性.如“圆”在小学并没有给出明确的定义,而是用图形来表示,而到了中学就会给出具体的定义了.此外,小学数学的概念随着年级的提升,描述性概念也会逐步增多.

4.概念间有逻辑联系性.在某些原始的概念上逐步发展出多个概念,如在“数”的概念上发展出“小数”“整数”等相关子概念.

二、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实践

(一)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1.重视概念理解,而忽视产生过程.在数学概念教学中,往往只重视概念自身的理解,而不重视概念是如何推导出来的.让学生只能死记概念,而不能从中获得思考方式的学习,错失了培养逻辑能力的好时机.

2.讲解过程简单,缺乏体验性活动.小学教师在进行数学概念教学时,多运用文字叙述的方法来进行讲解,手法也多是让学生反复诵读记忆.而不开展与学生的互动教学,更忽视对概念的有效体验.

3.教与学相互颠倒.教师对于学生的学习能力预估过低,在课堂上往往采用填鸭式的教学,而忽视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进而主次颠倒.

(二)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在进行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的过程中,为了避免上述问题,同时提升教学的有效性,因而提出以下在小学数学概念教学课堂实践上的建议:

1.以学生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作为切入点.小学生的已有知识量较少,且生活经验也较为缺乏.因此,在进行概念教学时,应当从他们仅有的“过往”入手.这样的方式能够让学生更受到概念的内涵、产生的过程以及对于日后学习的意义.并为下面的深入学习提供思维上的准备.

2.引导学生对认知进行分析.学生在认识概念时,多半是感性与理性的结合,而其中,感性更有可能占据上风.这就造成了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可能出现偏差.所以要在老师的引导下对自己所认识的概念进行分析,反思认识上的错误,做到正确理解.

3.解释数学概念的构建过程.数学概念看似抽象,但其背后却有着复杂却深刻的推导过程.教师不应该直接跳过概念推导这一步,而是借此过程来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进而感受概念推导过程中隐含的数学本质.

4.构建情境式教学模式.根据正常的认识规律,我们可以发现数学概念教学在情境式教学模式中能够获得较好的效果.具体来说,首先我们需要创建一个具体的情境,此时将概念引入进来,并且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开始探索概念的含义,进而形成概念本身.最后,需要对概念进行辨析与使用,以深化对数学概念的理解.

结语

概念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地位自然是至关重要的.可以说,正是概念串联起了一个又一个的章节,引导学生进行数学学习.本文对小学数学概念的思考与教学实践的考量都只是一个开始,而真正具体的操作还需要战斗在一线的人民教师多多探索,多多实践.如此,才能真正培养出具有数学思维的学生.

【参考文献】

第2篇:简述教育的概念范文

关键词:二年制教改;软件技术专业;高职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5913(2007)16-0077-05

1二年制高职教育改革的背景

大学生“回炉”学习技术的事例,给我们启示:大学的学科型教育与社会就业的岗位要求之间存在严重脱节。高职教育的评价标准要向以就业为导向转变,职业教育资源的配置应向以就业为导向的优势学校倾斜。

多年来,我国高职教育实行的是三年学制,由于在学习时间上与四年制本科教育的接近,使我国高职教育始终未能彻底摆脱学科型教学模式的束缚,成为本科教育的“压缩饼干”,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与企业实际需求相脱节,教材内容陈旧,没有突出职业性和实践性,课程体系仍然是“基础课一专业基础课一专业课”的“老三段”或变相的“老三段”。在教学计划中,除去入学教育、军训、社会实践、公益劳动等环节,与专业相关的实践学时远远低于理论学时,重心错位,学生的技术技能训练十分薄弱。在传统的教学模式和课程安排下,学生用了很多时间去“打基础”,学习了很多用处不大的理论知识,而实际工作能力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训练,使高职教育脱离生产实际和就业需要,造成高职毕业生就业率偏低。因此,课程改革已成为当前我国高职教育教学改革面临的核心任务,积极探索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以就业为导向的二年制高职课程体系和课程模式已成为当务之急。

提高毕业生就业技能、增强毕业生就业能力,强调毕业生“零距离”上岗,是这次改革的首要目标。就业导向背景下的高职课程必然更加鲜明地强调实用性与针对性,强调课程目标与某一具体岗位知识、技能等要求的匹配性,强调课程内容对学生就业的实用性。在这一思路下,课程内容必然被精简,原有课程的学科结构被彻底改变。以就业为导向,必然要求课程随时反映工作实践的要求,按照学生的就业取向进行课程设置。

本科教育的扩招引起高职类生源的素质的整体下降,整齐划一的课程设置已无法适应实际需求,应设置多样化、多层次的课程类型,必须加强课程的有效性与实效性,实施实践教学。

2高职教育软件技术专业特点

我国软件人才结构呈“橄榄型”,即软件高端人才,包括系统分析师、项目技术主管等,以及低端人才,如软件编码程序员等都严重短缺。通俗说,软件专业的培养目标是让大家成为“软件蓝领”、“软件灰领”、“软件白领”。高职教育的软件技术专业,目标应该定位在“软件蓝领”和部分的“软件灰领”。所谓“软件蓝领”一词实际上是从印度传来,指那些至少掌握一门开发语言或开发工具,所从事任务与软件工程中的需求分析、系统分析、概要设计无关的程序员。

目前中国软件企业以较快的速度增长,“软件蓝领”的需求在不断增长,虽然,大部分院校都设有计算机专业,每年的软件专业的毕业生数量也相当可观,但“软件蓝领”的需求仍然存在很多的缺口。其中原因不是毕业生源不足,而是毕业生的知识结构、应用能力与企业的要求脱节,毕业生没能“零距离”上岗,导致企业招不到合适、能用的人员,软件专业毕业生找不到专业对口工作,而流向其它行业的现象。据统计,高职类的软件专业的毕业生,只有不足一半的毕业生从事软件或软件相关的工作。

目前,在软件的实现技术层面上,软件开发存在两大流行体系,以SUN公司技术为基础的JAVA技术体系及以微软技术为基础的.NET技术体系。两大系列并行发展,技术上相互吸收,同时也各有优势。本文作者所在的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的三年制软件技术专业,为了使学生具有更宽的就业面,采取JAVA、.NET技术两条线路并重的双轨策略。在教学总结中,我们发现,在软件编程能力方面能够兼顾两种技术、两条线的实践能力都较强的学生是少数,大部分同学都选择在JAVA或.NET某一方面上进行应用能力重点突破,而且,也是在某一技术线上有特长的同学容易受企业的青睐,更容易找到较理想的工作。

从事软件开发,相应的技术更新很快,尤其是软件开发的工具与环境,版本不断地更新换代,采用的新技术层出不穷,开发的模式与方法也在不断变化,程序员需要不断地学习。高职教育的软件技术专业应该紧扣技术的发展,不局限于滞后的教材、陈旧的技术,应采用与企业人才要求相适应的实践教学模式。二年制的教改,更应明确定位,选择某一条明确的技术路线,突出学生所撑屋技术的及时性及特长性,做到学有所用,够用为度。

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的第一届二年制软件技术专业选择.NET技术的应用线路,采用与企业合作办学的教学模式,采用“基于榜样的案例学习”的教学方法。本人是从企业开发一线走进高校的系统分析师,承担二年制软件技术专业部分专业课的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深有感触。

3二制制软件技术专业的教改过程中的问题与思考

下面结合我的具体教学过程,谈谈在二年制软件技术专业的教改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及采取的一些措施。

3.1高职类学生学习惯性与二年制改革

三年制高职类的课程安排大体上是:第一年是公共课及专业基础课,第二年是主要的专业课,第三年是实践应用及选修课。

公共课程的学习是大部分高职学生的弱项,专业基础课也难以给学生强烈的成就感,考入大学的第一年,学生对所选的专业常怀着美好的憧景,有较强的专业好奇性和求知欲。但一年级的课程设置使学生未能迅速地走上专业学习轨道,加上学生还没有掌握专业学习的规律性,部分学生没有适应大学的教育,形成与之相应的学习方法,学生容易感觉受挫。入学时,学生专业基础参差不齐,教师上课难度较大,如果对学生引导不好、教学措施不当,好的学生可能会自满,差的学生感觉摸不着方向,学习上很容易松懈,部分学生的很容易成了电子游戏的俘虏。调查表明,常常在一年级第二学期,玩游戏的学生人数最多,甚至有些学生表明,一年级是玩过来的。

二年级学生的专业学习逐渐上轨,对主要的专业课的学增强学生的专业意识及学习紧迫感,是学生专业学习进步最大的一年,学生的专业学习自觉性最好,受干扰最小,教师上课的专业发挥空间最大,最容易把教师的知识与经验传授给学生。

受就业的大环境影响,三年级学生的心理最为复杂,受到的干扰最大,正常的教学与学习秩序也受到一定影响。一场场招骋的洗礼,好的学生在专业上更上一层楼,脱颖而出,基础差的学生由于受挫而茫然。参与实际项目的实习,可以减少这种干扰,同时又获得全面的煅炼与应用能力的提升。

相对于三年制,二年制的改革在时间上就是减少了中间的重要一年,这就是说,实际上的专业学习时间至少减少了一半。因此,如何引导学生尽早地专业上轨,成为了二年制教改的要解决的一个关键问题。首先,在课程安排计划上要专业课前移,体现了高职教育的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特色,明确学生的学习目标。其次,采用基于案例的教学方法,是降低学生学习难度,激发学生成就感和专业兴趣的有效方法。第三,要让学生感受到二年制的专业紧迫感,防止二年制的一年级向三年制的一年级看齐,学习心理上必须“早熟”。

3.2公共课与专业课的问题

高职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思路是:遵循实用、够用原则。二年制高职学生主要的出路是就业,在有限时间内要得到最佳效果,必须坚持此原则。生源素质差,学制短,如果仍然按照三年制学科体系要求,开设公共文化课程,不仅会使学生再次遭遇学习挫折,而且会造成与所学专业脱节,与就业导向培养目标背道而驰。

要体现高职教育的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思想,所有课程的实施围绕专业开展,做到因材施教。许多学生虽然公共文化课比较差,但对专业课程特别是专业实践课程的学习欲望强烈。由于学制时间的缩短,公共课与专业课之间课程设置及安排的冲突问题十分尖锐。必须改革目前的公共文化课程,采用灵活的教学机制,不能挤占专业课,尤其是一年级的课程,专业课要前移,公共课与专业课在整个学制内交错。

3.3生源素质下降,使教育教学面临极大挑战

高职教育生源素质下降,是不争的事实。很多院校的二年制软件技术专业的生源是三校生,生源复杂。在现行的职高、中专的教育制度下,三校生的整体素质比普通高考生差,专业基础相差很大。由于学制缩短,教学时数大大减少,按照设置的课程体系,整齐划一的教学,很难满足学生的需求,教师又没有足够的时间与精力,针对好、中、差的学生采用面面照顾到的教学方法。要完成预定的培养目标,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具体做法是,惯彻合作精神,强调交流的重要性,重点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抓好的基础好、能力强的学生,及时地帮助他们树立“专业权威性”,在学生中制造一个个专业小核心,以学生带学生,形成专业学习的圈圈。

3.4尽快适应大学教育,提高学习能力

“讲课内容能否慢些?再讲细点”,“复习一下吧”“这个问题我没学过,就要我们做作业?”,这些是上一年级专业课时,常碰到的学生提问。经常并不是教师讲课的问题,而是部分学生没有适应大学的教学与学习方法。大学的教育方法,不同于中学阶段的那种内容较单一、举一反三式的教学模式。大学教学知识面广泛,应用场景多变,知识交错关联,内容广深,不可能在课堂上全面传授,教学重在引导,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和拓展能力。这有一个适应的过程,对于很多学生来说,常常就是一个学期才能适应下来。

二年制的学生没有这样的缓冲时间,必须尽快适应,并在心理上稳定下来。教师在教学中,一定不能一味迁就学生,“替学生学习”,给予过于详细的帮助。正确的做法应该是给学生必要帮助的同时,要给他任务,给他一定学习压力。平时的教学中,要有意识地、逐序渐进地布置新知识的学习任务,也可以在“案例式”教学中,通过案例引伸出新的知识点,要求学生查资料、文档、书籍,并整理、讨论解决。对学生的考评,应该有意识地导向学习能力的考核。

3.5整合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以实践架构理论

二年制高职课程变革必须整合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并用实践架构理论,以实践教学作为主要的教学手段。

其一,由于学制缩短,教学时数大大减少,按照学科逻辑设置课程体系,很难满足就业岗位需求,也难以完成预定培养目标。 其二,高职学生的素质相对较差,从实践人手,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获得深刻的感性认识。其三,职业技能的获得,虽然能够通过理论学习了解应该怎么做和如何做得更好,但要真正形成技能,必须经过反复的实际训练,通过真正的实践活动才能形成。因此,我们提倡“用手去思考”。

实践教学必须有相应的培养计划、目标,分阶段、科学合理地开展,要有真实或模拟的项目背景,让学生了解实际工作的各个环节。以实践课程架构理论课程需要做好以下工作:

首先,按照就业岗位的实践要求,把学生的专业学习划分成相应的实践学习阶段,确立每个阶段的培养目标和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其次,根据上述分析,按照实践环节确立理论课程体系与课程内容,学生实践到哪个阶段,就学习相应的理论。第三,教学方式可以是先实践后理论或实践与理论并进。第四,要有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能结合实践生产过程中的真实状况讲解理论

在教改实践中,我们精心准备了一个个教学案例、再现项目,以案例驱动的模式实施教学,以较为完整的实训项目,尤其是综合实训项目,来提高和评价学生的应用能力。邀请企业一线工程师对学生进行项目培训,教师直接带领学生参与企业的商业项目的开发。实践证明,参与项目的学生,应用能力及专业自信有质的飞跃,有达到“零距离”上岗要求的能力。

计算机系应大力开展与企业的横向合作,充分利用教师资源,承接商业开发项目,带领学生参与项目的开发,不但有效地煅炼学生的应用能力,更重要的是,教师的项目经验与教学的结合,正是实践教学所要求。

3.6在强调就业功能的同时,引导升学、全面发展的功能

二年制高职教育强调以就业为导向、能力为本位的技能培养,其就业功能是主要的、显性的,采用的教学过程及内容,具有较强的岗位针对性。但升学功能、全面发展的功能不容回避,不应该把二年制高职再办成终结教育,必须给毕业生一个向上发展的机会与通道,其升学功能不该淹没在就业导向之中。

虽然从办学目标上看,这两者应兼顾,但具体落实到课程设置及课程内容选择上,却是个两难选择。要发挥就业功能,势必强调知识的够用、实用,强调技能训练,实践性教学要占相当比例,而要发挥升学功能,则必须考虑学生的文化知识水平、专业理论基础,若处理不当,则会办成新的应试教育,影响就业功能的正常发挥。

对二年制软件技术专业的38位学生进行调查,有6位学生参与国家的程序员、高级程序水平考试,有4位同学准备升本考试,有多们同学在学习.NET技术的同时,学习JAVA系列及其它软件技术。对于这些同学必须加以引导与鼓励,给予必要的帮助,做他们的坚强后盾。在教学上采用灵活的考试评价手段和学分制,扩大学生的学习选择权。

3.7规划教材内容滞后与新技术问题

规划教材内容滞后于专业技术的更新与发展,很难有反映新的软件应用技术、工具等内容,尤其是案例教学,应该是内容鲜活、技术主流、工具先进,与企业的要求相适应。

解决这此问题的关键是教师因素,教师首先要能判断和掌握新技术,有能力根据学生与专业状况,不局限于教材,及时更新与修正课程内容、选择案例。其次,要给教师充分的教学主动权,扩大教师对教材的选择权与使用权。

例如:在二年制的软件技术专业第三学期可开设一门“.NET平台技术”,目的是向学生传授.NET最新的主流技术,教学的内容与教材经任课教师“准实时”调研、计划,教研室讨论确定。课程可以“企业级COM+服务”新技术、最近提倡的“设计模式”、微软最新的“企业级应用案例”为教学内容,选用RICA的《COM+服务》、《C#设计模式》、微软的MSDN中案例文档作为教材。

新技术常涉及较广的知识面,新技术的教材、文档没有规划教材通俗易懂、规范标准、适合学生阅读, 教师必须有处理教材的能力,如何将复杂知识、理论基础精简化、通俗化、可操作化是关键。我们知道,新技术的出现和采用应该是使问题的解决更简单,而不是复杂化。尊循这规律,抓住简单化的本质,把注意力放在实践上,避免纠C于难于理解的概念、术语,可以使用学生对新技术的掌握做到事半功倍。例如:《COM+服务》涉及的概含很多,描述也很复杂,但实现非常简洁。COM+服务是使用开发简单、快速、高效的技术,绝不是增加开发负担。抓住它简单化的本质:了解服务用途à设置或编程实现à理解技术概念,就可以使用教学难度和学习难度大大降低。新技术常常是概念复杂,实现简单,先实现后理解、由程序反推概念是一种好办法。

3.8技能针对性、岗位适应性、职业理想、职业道德

提高毕业生就业技能、增强毕业生就业能力,强调毕业生“零距离”上岗,是这次改革的首要目标。就业导向背景下的高职课程必然更加鲜明地强调实用性与针对性,强调课程目标与某一具体岗位知识、技能等要求的匹配性,强调课程内容对学生就业的实用性,从而对课程内容进行精简。技术的进步逼迫人们不断地创新与学习,以适应可能面临的岗位变迁。因此,不能因为强调就业技能而忽视宽厚的知识基础,不能因为强调零距离上岗而忽视整个职业生涯的发展,也不能为片面强调就业导向而忽视职业理想、职业道德、人文素养等方面的教育。

4二年制软件技术专业的教改方向

4.1以岗位能力为目标,构建实践教学体系

课程改革要具有岗位针对性,要能紧跟岗位技术的发展,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通过对软件技术专业对应的职业岗位或岗位群所需要的职业能力,以及构成这些能力的知识、技能、经验、态度等要素的详细分析,确定各专业的综合职业能力要求,制定教学计划。

结合学生的接受能力与学习状况,偏重于对技能型人才的培养,针对学生就业的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做到有的放矢。加强实践课程比重, 提倡“基于案例设计式”的教学实施模式,实践教学是教学改革的方向之一。

4.2二年制软件专业实践教学教材建设

为适应二年制高职实践教学的需要,要组织行业、企业的专家和校内“双师型”教师,根据实践教学环节,编写一批具有岗位针对性的实践教材,做到每个实践环节有实践教材,并且要随着技术的发展和设备、工具环境的更新而不断修订。

4.3实践师资队伍建设

要建设一支结构合理的实践教师队伍,教师具有丰富的教学和实践经验,对课程与学生的适应性、未来工作岗位的技术方向性,能很好地把握。教师应该成为岗位技术的研究专家,在这基础上,扩大教师的教学自,扩大教师对教材的选择权与使用权。

4.4处理好共公基础课与专业课,专业能力与综合素质养培养的问题

由于二年制的时间限制,共公基础课教育、职业理想、职业道德、人文素养等综合素质养培养,不能忽视,但必须采用灵活有效的机制。

4.5掌握各岗位的人材需求动态,及时调整专业方向

二年制的时间周期短,这是它的优势也是它的劣势所在,课程针对性强是它的优势,但毕业生的岗位适应性窄是它的劣势。培养的学生必须有高就业率,才能算是成功的,因此,要求专业定位更准确,必须建立一种有效的专业方向调整的机制。

参考文献

[1] 李洛等. 以就业为导向确定高职高专培养模式[J]. 辽宁教育研究,2006,(1).

[2] 杨旭丽. 谈高职院校的发展取向[J]. 教育与职业,2005,(1).

[3] 匡瑛. 高等职业教育国际比较研究(博士论文)[D]. 华东师范大学,2005.

[4] 李晓明. 关于计算机人才需求的调研报告[J]. 计算机教育,2004,(8).

[5] 谈松华. 迈向学习型社会的职业技术教育[J]. 职业技术教育(教科版),2004,(1).

作者简介:廖永红,广东轻院软件学院双师型教师,系统分析师(高工)。李洛,广东轻院软件学院教授。古凌岚,广东轻院软件学院副教授。

联系方式:广州市海珠区逸景路逸景东五径六号1007邮编:510300

电话:13316010782

第3篇:简述教育的概念范文

关键词:新课改理念小学数学教学

新课改正在全国上下轰轰烈烈的开展,它提出了许多新理念、新精神、新要求,如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生活中有数学,数学中有生活;要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提倡探究式学习,小组合作学习……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要想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必须了解当今教育形势的发展,掌握这些新理念,依据新的数学课程标准的编排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活动,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现就新课程下的小学数学教学谈几点做法:

一、让“生活”走进课堂,加强学习材料的实用性

我们首先要搞清一个问题,就是学生为什么要来到课堂上学习数学?这个问题似乎浅显,却值得我们思考。小孩子学习数学无非是为了用,为了能解决实际生活中的具体问题,为了长大后能在社会上生存。因此,我们的数学不能远离生活,不能脱离现实。这也是当前教改的一大精髓,这就要求我们在备每一节课前都要想到这些知识与哪些生活实际有联系。尽量做到能在实际情境中融入数学知识的,不是干巴巴地讲;有学生熟知的喜闻乐见的例子,就替代枯燥的例题;能动手操作发现学习的,就不灌输,不包办代替;有模仿再现实际应用的练习,就引进课堂,与书本练习题配合使用,总之,“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如教《100以内的连减》时,我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一上课,我就抱着全班同学的练习册进了课堂,举行了一个颁奖仪式:先让练习册得“优”的8名女生到讲台上站成一排,每人发一朵小红花,又让练习册得“优”的6名男生到讲台上站在第二排,每人发一面小红旗,并让全班同学鼓掌向他们表示祝贺。然后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还有多少名同学的练习册没有得“优”吗?你是怎么知道的?能说说你的想法吗?你认为应该怎样计算?这个内容实际上就是本节课所要教学的例题,只是我把它换成了学生熟悉的情境,他们就能很自然的找到两种解法,可以从总人数里去掉8,再去掉6,也就是连减。也可以先想想两次一共有多少名同学站到了讲台上领奖,再从总人数里一起去掉。学生自己列式,自己解释。这样不但让学生比较形象、直观地理解了连减的意义,牢固掌握了连减的计算方法,而且表扬了作业优秀的同学,激励其他同学向他们学习,养成良好的作业习惯。

二、把学习数学变成具体的感受和体验

小学数学是数学教育的基础,是孩子们一生中学习数学的开始。如何在孩子们面前展示出一个五彩缤纷的数学世界,把抽象、枯燥的数学变得生动有趣,让孩子们发自内心的爱数学,主动地用数学。我认为关键是要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把抽象陌生的数学变成具体的感受和体验,让数学知识生活化。现代儿童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学习数学时,他们的心智活动离不开具体事物的支持。而且小学生的学习带有浓厚的感彩,对熟悉的生活情景,感到亲切,有兴趣。只有当数学不再板起面孔,而是与孩子们的生活实际更贴近的时候,他们才会产生学习的兴趣,才会进入学习的角色,才会真正感受和体验数学的魅力与价值,增进理解和应用的信心。在教学中,要注意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原型入手,唤起他们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感受,使学习成为学生发自内心的需求。

三、创造性地使用情景图,模拟实际情境,增加实际体验

翻开数学新教材,映入眼帘的是五颜六色的图画,生动有趣的故事,憨态可拘的动物,深受欢迎的卡通,这不仅仅给枯燥的数学赋予了生命,更为我们教师的教学设计提供了丰富的资源。教材为我们小学数学教育者提供了这样许许多多的情景图。实质上是编者把他对人生的理解、对现实的看法,转化到书本上以图的形式来展示,并不是要广大教师局限在图中,必须看图、用图、讲图。我在实际教学中感到,教师学生拿着实物走进教室,动口、动手创设一个个比较真实的情境,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学生能更快的进入学习角色,能产生更大的学习兴趣,能有更具体的感受和体验。我经常根据书上的图找来实物、图片、自做动物头饰、编写童话故事等,领着学生动手、动口,模拟表演来亲自创设情境,使数学知识更具生活性和趣味性,效果很好。

四、创设民主、和喈的师生关系,让学生乐于交流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给我们提出了新的要求。要适应新的形势发展,必须有新的教育观念。首先,对学生重新认识,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爱好,充分估计每个孩子的潜在能力,不要认为某某孩子太差。外国从不分好坏孩子,认为每个孩子都是好孩子。要信任理解孩子,要让每个孩子都抬起头来,都体体面面的坐下去,千万不能让孩子在群体面前暴露自己无能。其次,要用和蔼的目光面对全班的学生,经常用语言和学生交流,如“我很荣幸,我的想法和某某同学不谋而合。”“你的某某看法很有创意”“你对这一点的看法很独特。”对于不完全正确的答案,我注意发现它的闪光点:“我听懂了你的意思”。“你说的这一点有道理。”“你能解释一下吗?”以前每节课结束,我都说:“有不懂的找老师。”现在我常说的是:“你有什么体会或遗憾?”“今天的课,谁还想发表看法?”这样就能体现出老师和学生平等、民主、和谐。同时,还要注意学生的质量,应从不同的角度下结论,从能力的培养入手,使学生的特长得以充分的发挥。

“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为了实现这一理念,教师必须尊重发育迟缓的学生;尊重学业成绩不良的学生;尊重有过错的学生;尊重有严重缺点和缺陷的学生;尊重和自己意见不致的学生。尊重学生同时意味着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做到不体罚学生;不辱骂学生;不大声训斥学生;不冷落学生;不羞辱、嘲笑学生;不随意当众批评学生。

教师不仅要尊重每一位学生,还要学会赞赏每一位学生:赞赏每一位学生的独特性、兴趣、爱好、专长;赞赏每一位学生所取得的哪怕是极其微小的成绩;赞赏每一位学生所付出的努力和表现出来的善意;赞赏每一位学生对教师和教科书的质疑。

总之,新课程、新理念将时时刻刻冲击着我们的头脑,冲击着我们的课堂,为小学数学教学带来许多的思考。面对新课改我们都要经历苦恼、反思、探索、实践的过程,我们要创造性的学习数学课程标准,创造性地驾驭教材,处理教材,不断地自身调节,以达到课程目标。

参考文献:

1.《义教数学课程标准解读(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5出版)

第4篇:简述教育的概念范文

【关键词】高中数学 概念教学 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10-0134-05

概念是数学知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学好数学必须先融会贯通数学概念。数学家华罗庚曾说过:数学的学习过程就是不断建立各种数学概念的过程。中学数学的显著特点就是概念增多了,逻辑性增强了。仅在立体几何这部分中就前后出现了平行、垂直、圆、异面直线等十几个重要概念。在新课标背景的高中数学新教材里共出现了340多个概念。数学的内容展开,都建立在这些数学概念的基础之上。如果理解掌握不了这些概念,后面的学习将不可能进行。所以,改建数学概念教学方式,提升数学概念教学水平,强化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是使学生融会贯通地掌握数学知识、增强思维能力的前提条件。

一 当前概念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重视开放性教育的今天,中学数学概念教学更加灵活多样,要改变“教师注入式”为“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式”,那么,调动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亲身参与到获得概念的智力体验过程尤为重要。

目前,在数学概念的教学中,还存在着对基本概念重视不够,或虽重视但方法又欠科学的现象,习惯于照本宣科,再让学生反复抄写背诵,教学缺乏创新精神,结果学生把概念背得滚瓜烂熟,但理解得不够深透,掌握得模棱两可,往往造成解题时漏洞百出。纠正之,转变观念是关键,教师应创设新颖情境,增强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从而激活学生思维,提高学习效率。

要提高数学教学质量,必须加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而概念教学又是“双基”教学的核心,必须在教学中引起足够的重视。长期以来,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不少教师重解题、轻概念,造成数学概念与解题脱节的现象。有些教师仅仅把数学概念看作一个名词而已,概念教学就是对概念作解释,要求学生记忆。而没有看到像函数、向量这样的概念,本质是一种数学观念,是一种处理问题的数学方法。一节“概念课”教完了,也就完成了它的使命,剩下的是赶紧解题,造成学生对概念含糊不清,一知半解,不能很好地理解和运用概念,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解题质量。

一般来讲,在当前概念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1.对数学概念教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理解不够深刻

有教师认为,概念教学无非是把一些数学名词、术语交代明白,解释清楚,因而在教学上习惯于采用注入式方法,硬灌给学生,不关注教学效果;还有些教师,虽然也讲要重视概念,但由于不太了解概念形成的过程,很少去研究概念教学的规律,实际上并不清楚概念在数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因而在教学时常常表现出心中无数,不能从理论的高度引导学生重视对概念的学习,更无法阐明概念在解题中的作用。

2.在概念教学中存在着缺乏计划性和彼此割裂的现象

近年来,由于种种原因,不少教师特别是年轻教师对整个中学数学教材不熟悉,更缺乏研究,因此教概念常常是照本宣科、顾此失彼的。

例如,绝对值的概念,这是中学数学中的难点之一,由学习有理数运算法则的需要而引入;在学次根式时,又由于 |a|与算术根联系起来;到方程与不等式中又再次出现;在直角坐标系中,因为|x| ,它又是两点间距离公式的特例;到高中,学习了函数知识后,还可以把实数的绝对值规定为|a|=max{-a,a};在复数里,复数的模又可以理解为实数的绝对值概念的推广。不难设想,一位对这些知识不太了解的教师,很难将这一概念的教学任务和要求分阶段有计划的完成得恰到好处。因而,为了进一步搞好概念教学,必须有计划的逐步提高我们掌握教材的水平,努力做到熟悉中学数学教材的全部内容。

3.在概念教学中,不能自觉地运用逻辑知识而影响概念教学的质量

目前,许多年轻老师的逻辑知识功底较差,对概念的内涵、外延,定义的结构和法则,分类法则,以及对概念的限制和扩大等不甚了解,因而概念教学质量不高。有的教师甚至不太了解“凡是定义都是一种特殊的命题”,不清楚命题中的条件与结论互为充要条件,即原命题是正确的,逆命题也是对的。

二 数学概念教学的基本策略

对于数学概念,即使是最简单的原始概念,也不能望文生义,只从表面上理解其意义。在现实的数学教学中,教师既要准确地把握它的本质(这是掌握概念的基础),又要充分了解和掌握它的外延(这样才有利于概念的理解和扩展)。同时,要对概念中的各种条件、各项规定、各个关键词都要逐一分析、深度挖掘、综合理解,使学生对之印象清晰,掌握牢固。

一般地讲,围绕一个数学概念,应力求明了下列各个方面的问题:(1)这个概念讨论的对象是什么?有何背景?(2)概念中有哪些规定和条件?它们与过去的知识有什么联系?这些规定和条件的确切含义又是什么?(3)概念的名称、术语有什么特点?与日常用语比较,与其他概念、术语比较,有没有容易混淆的地方?应当如何强调这些区别?(4)这些概念有没有重要的等价说法?为什么等价?(5)根据概念中的条件和规定,能够归纳出哪些基本性质?各个性质又分别由概念中哪些因素(或条件)所决定?这些性质在应用中有什么作用?能否派生出一些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等。

例如,函数概念,它最早出现于初中数学。事实上,在此之前,教材中对于函数的观点已多有渗透。到了高中,这个概念又进一步深化,成为贯穿整个高中数学知识的一条主线。在高中数学引进“映射”概念之后,首先复述了初中学过的函数定义:“如果在某变化过程中有两个变量x,y,并且对于x在某个范围内的每一个确定的值按照某个对应法则,变量y都有唯一确定的值与之对应,那么y就是x的函数,x叫做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叫做函数的定义域,和x的值对应的y值叫函数值,函数值的集合叫做函数的值域。”接着,从映射的观点出发,又作了如下的陈述:“映射f∶AB包括三个部分:原象集合A、象所在的集合B以及从A到B的对应法则f。当集合A、B都是非空的数的集合,且B的每一个元素都有原象时,这样的映射f∶AB都是定义域A到值域B上的函数。”最后指出,“数是由定义域、值域以及定义域到值域上的对应法则三部分组成的一类特殊的映射。”

教材中,关于函数概念的表述就只有这么多文字。但是“函数”这个词,以及形形的具体函数和抽象函数的研究和讨论,教材中却几乎处处可见。因而,对于函数这个基本和重要的概念,绝不是简单地仅仅根据这段文字向学生作些诠释和强调就能奏效的,必须按上述的方方面面逐步深入地引导学生去理解和掌握。也就是说:

第一,根据教材对“函数”这个概念所给出的定义,作为初步认识,要让学生知道:函数研究的对象是两个有着主从依赖相互制约的确定关系的变量。在客观世界中,广泛存在着这样的变量。如:正方形的面积随边长的大小而变化,边长给定,面积也随之确定;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时,如果速度不变,运动时间给定后,则路程的长短也随之确定等。

第二,变量y要成为变量x的函数,除通常理解的主从依赖关系外,还必须满足下列条件:(1)变量x和y分别在一定的取值范围内变化,取值范围可用数的集合A和B表示;(2)y随x而变,有确切的规则可循,即存在着一个对应法则,根据这个法则,对于数集A中的每一个x的值,数集B中都有唯一确定的y值与它对应。至于A 中不同的两个x的取值,它们所分别对应的y值是否相同,却是无关紧要的。

不难看出,从变量之间的变化关系着眼建立函数概念的关键不是研究变量自身或者自身变化的特点,而是注重两个变量的取值范围(即数集A和B)之间的一种特殊的对应关系。因而,函数的实质是“由定义域、值域和一种满足特定条件的对应法则等三部分组成”。

最后,满足一般函数定义的各种具体函数,按其自身特点还会派生出各自的性质和研究方法。然而,万变不离其宗,它们仍将适合函数的一般概念和性质。因而,函数的一般概念和性质应是教学中贯穿始终的脉络。

三 数学概念教学过程的三个阶段及教学措施

1.概念的引入――抛砖引玉,引人入胜

纵观数学的发展史,数学概念的形成都是在历史和现实的千呼万唤中产生的,都有其自然和深刻的背景。即使有些概念是由单纯的数学的发展而引入,但人们总会努力寻找这个概念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使人们感到数学概念不是强加在他们头上的远离生活的抽象物。所以,教师应该首先设法消除学生心理上的神秘感和恐惧感,让他们知道面对的内容是什么,解决什么问题。好的概念引入不仅使学生顺利地进入新的教学情境,帮助他们从本质上认识和把握概念,而且因势利导,激发他们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执着求索的强烈热情。所以人们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引入过程中,需要做好以下几点:

第一,顺应认知规律。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是在感觉、知觉和表象的基础上,从低级到高级,从现象到本质,通过对感性材料的分析、比较、去伪去粗,舍弃非本质的细节,从中概括出本质属性,才形成正确的概念。所以,在引入时,教师应着眼于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给学生提供尽量丰富的背景材料和典型的基本事实,尽可能从他们身边熟悉的事物或已有的生活经验入手,使内容直观、生动、鲜活,以唤起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望。

如在讲“一一映射”的概念时,为了形象具体地感知“一一映射”的概念,教师可以举身边的实例。如设A={本班的学生},B={学生坐着的椅子},并规定(1)一个学生只能坐一把椅子,这就是从A到B的映射。(2)不同的学生坐不同的椅子,这就是A中的不同元素在B中的象也不同。(3)每把椅子上都坐着学生,这就是B中的每一个象在A中都有原象。由此例引入“一一映射”的概念,学生较易感知和理解。

第二,掌握学生的认知结构。现代认知心理学家认为: 学生的学习是以一切现有的认知发展水平为出发点,所以概念教学只有与学生的认知水平相适应,才能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而概念教学得以展开的根本原动力正是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与新概念之间的矛盾。当碰到新概念时,用已有的知识不能解决,这样就产生了矛盾。如果学生意识到这种矛盾,教师根据新概念与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间的差异去制造一种适当的矛盾情境,使这种矛盾在学生的内部产生激化,就能促进学生展开全面分析、综合活动、消除矛盾、掌握概念。所以,教师把握好学生现有的认知结构状况是极其重要的。

例如:在函数的零点这一数学概念教学中,在学生原有的认知基础上,一般认为零点是点,应该既有横坐标,又有纵坐标。显然这种理解是错误的,这就需要老师帮助学生强化:函数f(x)的零点 方程f(x)=0的根 函数f(x)图像与x轴交点的横坐标。

又如在立体几何中,二面角的概念是“平面内的一条直线把平面分为两部分,其中的每一部分都叫做半平面,从一条直线出发的两个半平面所组成的图形叫做二面角”,这与通常所讲的角的概念“从一点引出的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图形叫角”是有本质区别的。

第三,注意语言的表述。语言要准确、清晰、简明、通俗,富有启发性和感染力,让学生听得清楚、容易理解、产生乐趣。精彩的语言不仅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逐步把他们的思维引向深处,而且让他们深切地感受到,数学不是一门枯燥无味、令人窒息的学科,而是充满激情、富有哲理、情理相容的生气勃勃的学科,从而大大激发他们学习的潜能,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

2.概念的形成――循序渐进,潜移默化

概念的形成是一个对某类事物共有本质不断辨别、抽象、概括的思维过程,是概念教学最重要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是关键,所以应做好以下几点:

第一,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发挥引导、示范、组织、点拨、激励的主导作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和决定因素。实践告诉我们,学生的学习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很多时候,教师讲得清楚、透彻,学生不一定就学会了;教师讲得生动,也不等于学生一定有收获。学生掌握知识提高能力的最有效途径是持续、主动地自我学习,自己亲自实践、亲自体验。所以,一切教学活动只有通过学生的自身活动才容易被接受。那么如何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活动,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的学习呢?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因此教师应想方设法为学生制造一种探索的氛围,激发他们“发现”的乐趣和愿望,让他们具有一个“发现者”的心理状态,在比较中发现规律,从变化中寻求本质。他们通过自己的猜测、思考、探索,发现数学的结论,体味数学发现的艰辛和乐趣,尝试探索的甘甜和成功的喜悦。

所以有人说:“数学不是靠教师教会的,而是在教师的指导下,靠学生自己学会的。”

第二,及时准确地捕捉学生思维的兴奋点,把握启发的时机。如果一堂数学课设计合理,非常生动,让学生感觉娓娓道来,教师就会把学生的思维牢牢吸引住,就会引导学生积极思维,紧跟教师的步伐,共同合作探究。比如,遇到疑难之处,如果教师能够引导学生自己分析问题、发现问题,学生就会思考,这里该怎么办,是怎么回事?如果教师没有充分备课、备学生,没有考虑到这一点,只顾自己讲下去,而大多数学生的思维仍然停留在前面那个问题上,根本听不进下面教师讲的内容,其效果肯定很差。但如果教师能及时地暗示学生这里有内容问题,怎么办,学生就有“豁然开朗”、“正中下怀”、“顺其自然”的感觉,听得津津有味。

例如,在定积分概念的形成中,我们以计算曲边梯形的面积为例。学生开始对“曲边”而非“直边”无从下手,可以先举两个简单的例子:地球近似于椭圆,但在我们脚下的部分是平的;拱桥是弧形的,但砌成的砖是直的,为什么?学生的思维顿时活跃起来,原来只要把整体划分为一个个细小的局部,这些细小的曲边梯形就近似于矩形,而且划分越细越接近。这样“以曲化直”“以直代曲”问题不就解决了吗?

第三,适当加强对概念的物理应用的讲解。物理科学不仅给了我们数学求解问题的机会,而且还帮助我们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微积分的起源与物理问题密切相关,许多数学问题从物理学中产生,不少数学理论正是为处理深刻的物理问题而得以发展。所以,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重视讲解几何意义,而且应当适当加强对物理方面应用的讲解. 这样更有利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开阔视野,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讲授向量的加法时,作为高中数学中这一全新的领域,教师授课时最好联系学生学过的相关物理知识。向量加法的平行四边形法则应连系物理中力的合成,三角形法则应连系物理中物体的位移,这样讲解学生更容易接受向量的相关知识。

第四,抓住概念间的内在联系,通过新旧概念的对比,形成正确的概念。数学是一门系统的科学,数学知识则是由概念和原理组成的体系,每一个概念总要与其他概念发生联系,每一个概念都包含于一定的体系中。当学生领会了所学概念在整个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之后,才能深刻地理解、牢固地记忆、灵活地应用。

3.概念的巩固――对症下药,触类旁通

一种思想、一种观念的形成绝非一蹴而就,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不能一次完成。数学概念的学也必须经过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再从抽象的思维到实践,这样多次反复,逐步精确,才能完成。所以概念形成之后的深化和巩固显得尤为重要,为此,应做好以下几点:

第一,拓宽概念的外延,建立系统的知识结构。内涵是概念的质的方面,它说明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质;外延是概念的量的方面,它说明所反映事物范围。研究表明,学生在未达到认知完善化和缺乏积累的经验背景时,所学到的概念肯定是一定的变化范围的。随着所学概念的增多,概念间的联系也变得越来越复杂,零散的知识不仅会让学生的思维混乱、模糊不清,而且容易产生厌学心理,失去学习的信心。所以,重视概念间的内在联系,注意把个概念放到概念的相互联系中,有助于学生从一个新的高度上来明确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减少张冠李戴、丢三落四的错误发生。

例如,三角函数的定义,经历了以下三个循序渐进、不断深化的过程:(1)用直角三角形边长的比刻画的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2)用点的坐标表示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3)任意角的三角函数的定义。(4)复数的三角函数的定义。

由此概念衍生出:(1)三角函数值在各个象限的符号;(2)三角函数线;(3)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式;(4)三角函数的图象与性质;(5)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等。

可见,三角函数的定义在三角函数教学中可谓重中之重,是整个三角部分的奠基石,它贯穿于与三角有关的各部分内容并起着关键作用。“磨刀不误砍柴工”,重视概念教学,挖掘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有利于学生理解概念。

第二,及时反馈,增进了解。教师有针对性、有计划地从概念内涵的几个方面精选习题给学生练习。一方面通过练习,教师可以对学生掌握的情况有较全面的了解,同时也是对自身教学内容的自我检测和教学方法上的自我反省: 教法是否得当?阐述得是否准确而深入浅出?教学安排是否合理?是否有利于学生主动性的发挥?提问是否确切?是否具有启发性?是否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教学目的是否达到?等。从而及时调整和改进教学方法和过程,启发和引导学生对概念正确理解。另一方面,学生通过自己在习题中所犯错误的反复思考,以及寻找导致错误的缘由,及时纠正错误和偏差,消除概念理解的不准确性。这不是通过记住别人所给的答案能实现的,它是学生通过自己的体验而建构的,是知识完善化的结果。

第三,加强概念的综合应用。紧扣数学概念的本质属性,配备具有引导功能的例题组织教学,有助于强化概念间的联系,巩固概念网络,加深理解概念。

例如,下面是两个用概念来解题的例子:问题1:在ΔABC中,AB=6,AC+BC=10,求顶点C轨迹方程。问题2:AB为过抛物线y2=2px焦点F的弦,求证:以AB为直径的圆必与准线相切。

又如,当学习完“向量的坐标”这一概念之后,在进行向量的坐标运算时,教师可提出问题:已知平行四边形ABCD的三个顶点A、B、C的坐标分别是(0,0)、(2,3)、(5,7),试求顶点D的坐标。对于此问题,学生展开了充分的讨论,不少学生运用平面解析几何中学过的知识(如两点间的距离公式、斜率、直线方程等),结合平行四边形的性质,提出了多种不同的解法:有的学生应用共线向量的概念给出了解法,有的学生运用所学向量坐标的概念,将点D的坐标和向量AC的坐标联系起来,巧妙地解答了这一问题。可见,学生通过对问题的思考,不仅复习、巩固了旧的概念,而且很快就投入到对新概念的探索中去。

应用的广泛性是数学的特征之一,正是数学的广泛应用推动了其他学科和自身的发展。数学教育的目的不仅是教给学生数学知识,而且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从知识的掌握到知识的应用不是一件简单、自然就能实现的事情,没有充分的有意识的训练,学生的应用意识不会形成。所以,在日常教学中,结合教学的内容向学生介绍大量的、范围广阔的应用实例,让学生经历再发现和再创造的过程,从而真正理解而不是形式上的记住。

在数学知识实践化,实际问题数学化面前,他们深刻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有用,用数学有乐,真正实现了有意义的学习。当然,概念教学并非每个概念都要求追溯其源,探求其本,但对重要的概念务必竭力使学生了解它的发生过程和思维过程,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研究数学概念教学方式,创新数学概念教学方法,使学生透彻地牢固地理解掌握数学概念是提高数学教学质量的症结所在,一个数学教师首先应该认识到数学概念教学可以加强数学基础知识教学,帮助学生发展和强化数学的创新意识和应用意识,帮助学生培养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因此,在概念教学中,要根据“课标”对概念教学的具体要求,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优化概念教学设计,把握概念教学过程,真正使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产生内心的体验和创造,达到认识数学思想和本质的目的,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盛.新课标下高中数学概念课的教学[J].新课程(教师),2008(6)

第5篇:简述教育的概念范文

关键词 现代教育理念;医学院校;数学建模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6)22-0111-02

Mathematical Modeling Teaching Reform of Medical Colleges under Guidance of Modern Education Ideas//QI Dequan, ZHANG

Ruodong

Abstract Modern educational ideas, such as inter-subjectivity concept,

quality education concept, and individualization concept and syste-

matize concept, transcend the traditional educational ideas. Under

the guidance of modern education ideas, mathematical modeling tea-

ching of medical colleges should take the following measures: rea-sonably returning the status of teachers and students; strengthening the training of medical students’ practical operation ability; imple-

menting hierarchic and sub-professional teaching mode; streng-thening the coordination and cooperation of the various departments of the college.

Key words modern education ideas; medical colleges; mathematical modeling

1 引言

医学生是未来的医务工作者,一个优秀的医务工作者不仅要掌握渊博的知识、精湛的医术,更要具备创新能力。创新能力能够在临床治疗、新药品开发和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等领域发挥重大作用,促进医学的进步。数学建模是运用数学化的语言和方法来表述现实生活中研究对象的内在规律,引导学生将求解到的数学结论返回到实际对象的问题中的过程[1],它是提高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但是,在传统教育理念影响下,现有高等医学院校数学建模课程的教学实效性不强。因此,迫切需要转变教学理念,在现代教育理念指导下改革高等医学院校的数学建模课程教学模式。

2 现代教育理念对传统教育理念的超越

理念的转变是教学改革的先导。现代教育理念是对现代西方人本主义教育理念精髓和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精神的提炼和整合,它是对传统教育理念的超越,为高等医学院校数学建模教学改革指引了方向。比较重要的现代教育理念主要包括主体间性理念、素质教育理念、个性化理念和系统性理念。

主体间性理念 传统教育理念对教育主体的认识经历了由“以教师为中心”到“以学生为中心”转变的轨迹。这两种观点在理论上各存偏颇,都根本否认了教育^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平等关系。现代教育理念则认为由于教育活动是教与学的统一,因此教育主体呈现出“一体两面”的性质。作为教育活动基本要素的教师和学生都是教育主体,双方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无时无刻不在进行主体性活动,体现了“主体间性”。

素质教育理念 传统教育理念过于重视知识的讲授与传递,忽视受教育者实践和操作能力的培养,结果导致只关注学生考试分数而忽视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弊端。现代教育理念则主张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和训练,认为能力与素质是比知识更重要、更稳定、更持久的要素。它特别注重教育过程中知识向能力的转化工作以及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旨在造就全面发展的人才。

个性化理念 传统教育理念过于强调教育形式的统一性。在个体培养目标方面,与总体教育目的整齐划一。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传统教育通过统一的教学计划、统一的课程与教学大纲、统一的课表与同步的教育进程及标准化的教育管理塑造不同的学生[2]。现代教育理念则尊重学生的个性,认为每个学生由于其遗传因素、成长的社会环境、家庭条件和生活经历的不同,必然导致他们在兴趣爱好、动机需要、气质、性格、智能和特长等方面存在不同。因此,现代教育理念主张针对学生不同的个性特点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和评估标准,为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创造条件。

系统性理念 传统教育理念提出“三中心论”,即书本中心、教师中心和课堂中心,主要关注学校的课堂教育这一构成要素。现代教育理念则主张把教育活动看作一个有机的生态系统过程,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努力。就家庭、学校、社会各自而言,又分别构成一个子系统。

3 现代教育理念指导下的高等医学院校数学建模教学改革致效方略

合理归位教师和学生的地位 现代教育理念中的主体间性理论主张教育活动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统一,矫正了传统教育理念中“重教轻学”和“重学轻教”的教学价值观的褊狭。在现代教育理念中的主体间性理念指导下,高等医学院校的数学建模教学应当对教师和学生的地位进行合理归位,以“主体间性的师生观”消解“以教师为中心”和“以学生为中心”的两极对立观。

以现代教育理念中的主体间性理论为指导,高等医学院校的数学建模教学活动应加强数学建模指导教师与医学生之间的双向互动。作为指导教师,不是简单地对学生进行数学知识灌输,而是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通过参与式教学、启发式与提问式教学、讨论式教学、辩论式教学等一系列方法相结合,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另外,要通过举办学术讲座、建设数学建模课程学校网站等形式,积极拓展和构建课堂外的师生平台。

注重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 现代教育理念中的素质教育理念强调知识、能力、素质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有机统一,更重视教育过程中知识向能力的转化工作以及内化为学生的自身素质。数学建模的过程,本身就是理论知识运用和实践操作过程相结合的过程。数学建模教育,更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因此,高等医学院校的数学建模教学,不应仅仅进行理论知识的讲授,更应注重实现理论知识讲授与实践操作能力培养的统一。为强化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高等医学院校可组织医学生组建数学建模社团,积极鼓励医学生参加各个级别的数学建模竞赛,在各种活动和竞赛中锻炼提高自己的实践操作能力。在数学建模活动和数学建模竞赛过程中,教会医学生如何运用书籍、网络等工具查阅相关资料,如何运用统计方法整理数据,如何运用SPSS、MATLAB等数学软件分析数据,如何撰写论文。通过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锻炼医学生的毅力和耐力,提高医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自学能力、对科技新成果的使用能力以及收集、分析、利用信息的能力。

实行分专业、分层次的教学模式 现代教育理念中的个性化理念尊重学生的个性,个性意味着差异性。在现代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必须正视医学生存在的差异性。这种差异性不仅体现在医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更体现在医学生与其他专业大学生之间的差异,以及不同医学专业之间的差异。因此,要提高高等医学院校数学建模教学的实效性,可在尊重这种差异性的基础上,提出分层次、分专业的教学模式。比如在数学建模案例库的建设过程中,可根据不同年级和不同医学专业的特点选择或编写案例。在案例教学的过程中,则根据实际情况选用适合不同专业的数学建模教学案例。例如:针对临床医学专业,可选用“艾滋病的疗法评价与疗效预测模型”;针对预防医学专业,可选用“传染病模型”;针对药学专业,可选用“药物动力学模型”;针对生物医学工程R担可选用“DAN序列分类模型”;针对口腔医学专业,可选用“牙弓生长模型”;等等。

切实加强学校各部门的协调和配合 现代教育理念中的系统性理念主张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学校是教育生态系统中的一个重要子系统。因此,要增强医学院校数学建模课程的教学实效性,首先要发挥高等医学院校数学建模课堂教育的主渠道作用,加强数学建模的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和指导教师的队伍建设。同时,还应上下齐动,加强医学院校系统内部各个部门和各环节的协调运作,取得党政管理部门、教学辅助部门、学生管理部门的积极配合与支持。

4 结语

现代教育理念中的主体间性理念、素质教育理念、个性化理念和系统性理念为高等医学院校数学建模教学改革指引了方向。在现代教育理念指引下,应当合理归位教师和学生的地位,注重对医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实行分专业、分层次的教学模式,切实加强学校各部门协调和配合,从而提高高等医学院校数学建模教学实效性。

参考文献

[1]许万银.数学建模方法论[M].北京:科学出版社,

第6篇:简述教育的概念范文

关键词: 高职贫困生 教育复原力 学校归属感 自我概念

1.引言

据教育部的一项统计表明,中国高校贫困生的平均比例达到20%以上,高职院校贫困生问题尤其突出。在我们帮助他们走出“双困”时,发现有些高职贫困生似乎并没有受到贫困的影响,甚至在学业上还取得骄人的成绩。对于这种成功应对生活中的种种挫折和问题,并获得成功的高职贫困生,笔者认为更值得教育者关注。其实,这种现象早已被心理学家关注,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教育复原力”这一名词被用来解释这一现象,并成为众多心理学者的研究主题。对高职贫困生教育复原力的研究最重要的意义就是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发现为什么他们没有受到困难和压力的影响,进而得知如何才能使高职贫困生积极向上、充满活力的面对生活中的挫折,并成功完成学业。

2.教育复原力概念的界定

关于教育复原力的界定研究目前虽然还存在一定的差异,但综合众多学者的研究理论,仍有共同之处:一是教育复原力是复原力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和发展;二是教育复原力不是一个固定的品质,而是内外保护因子,即个人与环境之间交互作用而产生的结果;三是影响学习的逆境存在;四是具有教育复原力的学生都取得了积极的学习结果。在内在保护因子方面,普遍认为个体的品质、态度,例如自主性、学习的态度、对未来的志向等都是个体内部影响教育复原力的重要特征;在外在保护因子方面,家庭、学校、同伴的支持是个体成功应对逆境并取得学习成功的重要因素。因此,笔者认为教育复原力是一个动态过程,是保护因子与逆境抗衡之间、保护因子与保护因子之间交互作用的一个动态过程。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复原力(resilience)是指个体在压力情境中成功适应的动态过程。教育复原力是指学生在逆境中抗拒压力,取得积极学习结果的动态过程。

3.研究设计

3.1被试取样。

选取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和南京旅游职业学院的一、二、三年级学生,共计1362名被试参与了调查。将家庭每月人均收入低于一千元的或者是客观上经济问题对其本人产生一定的生活压力或困扰的学生视为贫困生,最终筛选出符合贫困生条件的被试共464名,有效问卷366份,有效率为79%。

3.2研究工具。

笔者采用的教育复原力量表是由阳毅等人综合参考国外关于复原力的理论构想,形成的大学生复原力量表。量表共6个维度:自我接纳、自我效能、稳定性、问题解决、朋友的支持、家人的支持。经过心理测量学指标检验,从量表的各项指标来看,大学生复原力量表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

学校归属感的测查采用中国学者Cheung和Hui(2003)翻译了Goodenow(1993)等人编制的学校归属感量表(Psychological Sense of School Membership Scale)评估学生的学校归属感,量表包含两个因子:归属感和抵制感。经翻译后的中文版PSSM具有较好的信度(Cheung、Hui,2003)。

自我概念测查采用的是郑涌、黄希庭自编的自我概念量表,这一量表适用于大学生自我概念的测查,由23个条目组成,分为交际、友善、信义、容貌、学业、志向、家庭、成熟和自纳9个维度。总分信度达0.87,9个维度的信度最小为0.62,最大为0.82。

3.3高职贫困生学校归属感、自我概念与其教育复原力的关系。

3.3.1学校归属感与高职贫困生教育复原力的关系。

采用Pearson的相关系数,对学校归属感和教育复原力两者的关系进行初步研究,从相关分析结果看出,学校归属感与教育复原力之间存在显著相关,学校归属感的两个维度与教育复原力各个维度均存在显著相关,其中抵制感与其他因子均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其他因子之间均存在显著正相关。

学校归属感的两个维度与教育复原力的几个维度之间均存在显著地相关,因此可以采用归属感和抵制感对教育复原力进行预测回归分析。学校归属感作为自变量,教育复原力作为因变量,在对教育复原力各个维度进行预测时,只有将家人的支持作为因变量时,归属感和抵制感同时对其具有预测力,预测力为.439和.479。回归方程为:家人的支持=2.180+0.648*归属感—0.049*抵制感。此外,将其他教育复原力的维度作为因变量进行预测时,只有归属感比较好。

3.3.2自我概念与高职贫困生教育复原力的关系。

运用相同的方法对学校的归属感和教育复原力进行研究,首先对其关系进行初步的相关研究,分析得知自我概念与教育复原力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因此可以进行回归分析。

当以自我概念作为自变量对教育复原力进行预测时,只有交际对教育复原力的几个维度有较好的预测力。交际对自我效能、自我接纳、稳定性、问题解决、朋友的支持、家人的支持的预测力分别为.222、.231、.286、.217、.323、.352。

3.3.3学校归属感与自我概念的关系。

笔者在对学校归属感和自我概念两者的相关分析中也看出,归属感与自我概念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可以对其进行回归分析。

将归属感作为自变量,自我概念作为因变量,在对自我概念的各个维度进行预测时,归属感具有明显的预测力,说明学校归属感对自我概念具有明显的预测作用。

3.3.4学校归属感、自我概念、高职贫困生教育复原力的关系模型。

为了探讨学校归属感、自我概念和高职贫困生教育复原力三者之间的关系,笔者采用结构方程模型方法来进行研究。我们采用两种不同的可能路径来描述学校归属感、自我概念和高职贫困生教育复原力三者之间的关系,即综合模型和双路径模型。综合模型,即教育复原力受学校归属感和自我概念的影响,且学校归属感间接通过自我概念对教育复原力产生影响;双路径模型即学校归属感和自我概念影响教育复原力,但是学校归属感和自我概念不发生关联。首先,对三个变量分别做验证性分析,删除不符合要求,即负荷小于0.5的题目,以保证关系模型建构的精准度。

最终,综合考虑两个模型的拟合优度指标,保留RMSEA的标准为0.1左右,其余指标一般在0.9左右的模型,并结合上文的数据分析的结论,认为综合模型更符合现实情况。所得结果均由各个维度的项目均分分析处理而来,所有变量的负荷量均为标准化值。从结论中看出,学校归属感、自我概念和教育复原力对其各个维度的解释能力均较高。自我概念对高职贫困生的教育复原力有很大影响,其路径系数达到0.86,另外,学校归属感影响自我概念,其路径系数为0.92,而学校归属感对教育复原力也有一定的影响,其路径系数为0.10。

4.分析与讨论

关于学校归属感、自我概念与流动初中生教育复原力三者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发现,对于高职贫困生教育复原力来说,学校归属感和自我概念都是影响教育复原力的因素,且学校归属感可以通过自我概念间接影响教育复原力。

本研究的结果中,自我概念对教育复原力的直接影响非常显著,这与高职贫困生的实际情况相吻合,并且与以往的研究结论相吻合。高职贫困生树立良好的自我意识,正确的自我评价体系对抗拒压力,并取得积极的学习成果十分重要。

学校归属感对自我概念存在显著的影响作用,这与包克冰等人的研究结果较一致。虽然学校归属感对教育复原力的影响不大,但它还可以通过自我概念间接影响高职贫困生的教育复原力,所以仍不能忽视学校归属感对教育复原力的影响作用,毕竟自我概念受学校归属感的影响较大,从三者关系模型中可以看到,它们之间的路径系数达到0.92。

参考文献:

[1]席居哲,桑标.心理弹性研究综述. 健康心理学杂志,2002,4:314—317.1295—1301.

第7篇:简述教育的概念范文

一、 选择题

1.德育是教育者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教育)

2.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其实施顺序是(视具体情况,可又多种选择)

3.实行饥饿纪律教育的社会是资本主义社会

4.教师自觉利用环境和自身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熏陶和感染的德育方法是(实际锻炼法)

5.提出"要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多地尊重一个人"的教育家是(马卡连柯)

6.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提出的"平行教育影响"的德育原则是指(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相结合原则)

7."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孔子这句明言体现的德育方法是(榜样示范教育法)

8.我国中小学对学生进行德育的基本方法是说理教育法

9.中小学德育最基本、最有效的途径是(教学)

10.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和受教育者已有的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

二、辨析题

1.德育是培养学生道德品质的活动。

错误。德育是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所谓品德是指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政治准则、思想观点、道德规范来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哪些经常而稳固的倾向和特征。因此,品德包含的范围较广,而道德只是期中一部分,故不能以偏概全。

2.德育过程是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过程。

错误。德育过程是思想品德形成过程是两个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概念。其主要不同在于三点:其一,范畴不同。德育过程属于教育活动,思想品德形成过程属于素质发展范畴。其二、影响因素不同。其三、结果不同。

3."一个钥匙开一把锁"体现的是德育的方向性原则。

错误。体现的是因材施教的原则。

4.德育过程的主要矛盾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矛盾。

错误。主要矛盾是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与受教育者现又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

三、简答题

1.简述德育的重要意义。

1)德育是进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物质文明建设的重要条件

2)德育在青少年思想品德的形成发展中起主导作用,是培养社会主义新人的条件

3)德育是学校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组成部分,是实现教育目的的重要保证。

2.中小学德育的具体任务有哪些?

1)培养学生初步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

2)引导学生逐步确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3)逐步使学生养成社会主义的基本道德、法制观念和文明行为习惯

4)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品德能力和良好的品德心理品质。

3.简述我国中小学德育的具体内容。

1)爱国主义教育

2)理想教育

3)集体主义教育

4)劳动教育

5)自觉纪律教育

6)民主与法制教育

7)科学世界观与人生观教育

第8篇:简述教育的概念范文

关键词:职业能力;研究;文献综述

前言:随着国内教改的深入,更新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模式等一系列教学改革任务不断落实,其核心目标是为了在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与效率的同时,培养人才的综合素质能力,以满足当前社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摇篮,要想从根本上确保高效培养的人才能够适合社会发展所需,就需要实现对学生职业综合素养的培养,而要想落实这一教育目标,就需要实现对“职业能力”的全方位了解。当前,关于职业能力方面的研究文献较多,通过对相关文献资料的整理与分析,能够为相关领域的理论研究与实践的落实提供科学的依据。

一、职业能力相关研究成果综述

当前,随着职业能力重要性的呈现促使相关领域研究成果颇丰,本文基于知网期刊论文数据库对相关研究文献进行了检索,共获得了近3500篇资料,包括博硕士论文以及学术期刊。从相关资料的年份上看,近年来,相关领研究内容不断得到丰富,且研究数量也不断上升,这就为本文相关文献的总结与分析奠定了基础。与此同时,此领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职业教育、高等教育以及中外语言文字,但是成果性的研究理论较少,这就说明关于职业能力研究上需要得到其他领域的重视,并要在理论上实现进一步深入研究。

二、职业能力的概念与内涵简述

(一)职业能力概念简述

当前,国内外对于职业能力的重要性都达成了一致的认识,但是,在职业能力的概念上至今尚未形成统一共识,进而也使得职业能力的内涵存在着多种释义。依照当前国外现有相关文献,国际上给出的定义为:职业能力是个人获得和保持工作的一种能力,并在工作中不断提升自我,能够具备应对生活以及工作变化的能力。德国研究领域给出的定义为:职业能力指的是从事社会职业时所具备的相应本领,具体包括了工作能力、思维能力以及个人的责任感以及对工作的热情度。美国给出的定义为:职业能力指的是获得工作并保持工作的一种能力,也就是能够通过劳动市场获得就业机会,并通过这一就业机会实现自我的社会价值以及个人的奋斗目标。中国研究领域当前比较有代表性的定义结论为:曹书亮(2012)将职业能力定义为多种能力的综合,是个体从事社会职业的必备条件,同时也是实现自身职业目标的基础,包括了知识与技能,以及相关的综合素质能力;甘应(2013)将职业能力定义为:人在求职中所应必备的能力,包括了交流能力以及技术能力等。

(二)职业能力内涵简述

基于当前研究资料所分布领域的不同,对于职业能力内涵的理解也就存在着差异性,大体上可以将职业能力的内涵阐述为如下内容:集合了知识、方法以及技能为一体的能力,同时也包括了社会适应能力、情感能力、职业态度等。

三、职业能力分类界定研究

关于职业能力分类界定上,当前的研究领域上存在着三种不同的观点:第一,任务职业能力主要由两种能力构成,即基本职业能力与综合职业能力。比较有代表性的文献为:蒋乃平(2011)认为职业能力主要由职业素质与综合职业能力构成,其中的综合职业能力又包括了专业能力、社会实践能力等。第二,将职业能力划分为专业能力、方法能力以及社会能力三大块,代表的文献为徐友华(2009),基于高职院校教师技能对职业能力进行了划分,包括职业基本素质、核心能力以及拓展能力。第三,任务职业能力包括了如下四项能力:专业能力、方法能力、个性能力以及社会能力。

四、职业能力形成、培养模式以及评价研究

(一)职业能力形成与培养模式研究

职业能力的形成与培养所涉及的面比较广,当前,关于这一能力的形成在相关研究领域初步达成了一致的认同:从心理学以及教育学的出发,能力的形成是知识、技能等综合能力素质迁移与整合的结果。关于职业能力培养模式方面的研究与实践都集中在高职等职业类学校上,这些院校结合专业的特点,对职业能力培养的目标、策略等进行实践,进而根据不同社会行业对于职业能力的需求与要求对职业能力的结构进行了划分。此外,相关研究领域的学者借鉴了国外的理论与实践经验,并结合了国内的实际对职业能力的具体实践进行了构建。

(二)职业能力评价方式研究

当前国内在职业能力评价上主要采用如下两种方式:测试以及职业资格认证制度体系。而在测试上,我国一般都是由高校负责,通过对教学质量的监控来实现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评估。

五、结语

综上所述,当前关于职业能力研究方面的研究成果颇丰,但是能够真正作用于实践的理论性内容还有待进一步的完善,这样才能在拓展职业能力研究深度与广度的同时,为培养模式的构建以及评价方式的进一步完善奠定基础。因此,这就要求当前相关领域的研究要将职业能力这一研究延伸到社会的各行业中,以从根本上实现对人才职业能力的培养与提升,进而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奠定人才基础。

【参考文献】

[1]甘英,梁芷铭.职业能力拓展与人才培养模式创新[J].教育与职业,2013(01):45-46

第9篇:简述教育的概念范文

说明:资料整理于2021年7月1日,资料涵盖2007年1月至2021年1月中央电大期末考试的全部试题及答案。

2021年1月试题及答案

23.简述成立正当防卫应当具备的条件。

答:正当防卫的成立,必须具备以下几方面的条件:

(1)起因条件:存在不法侵害。(2分)

(2)时间条件:不法侵害正处于已经开始并且尚未结束的进行状态。(2分)

(3)对象条件:只能对不法侵害者本人实行,而不能对没有实施侵害的第三者实行。(2分)

(4)主观条件:必须出于保护合法权益免受不法侵害的防卫意图。(2分)

(5)限度条件:防卫行为不能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2分)

24.简述减刑的概念和条件。

答:减刑,是指对被判处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根据其在刑罚执行期间的悔改或者立功表现,而适当减轻其原判刑罚的制度。(4分)

根据刑法典的规定,对犯罪分子减刑,必须符合下列条件:

(1)减刑的适用对象是被判处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这是减刑的对象条件,即刑法对减刑适用范围的限定。(2分)

(2)犯罪分子在刑罚执行期间认真遵守监规,接受教育改造,确有悔改或立功表现。这是减刑的实质条件,也是决定性要件。(2分)

(3)减刑必须有一定的限度。这是减刑的限度条件。(2分)

2020年7月试题及答案

23.简述成立正当防卫应当具备的条件。

答:正当防卫的成立,必须具备以下几方面的条件:

(1)起因条件:存在不法侵害。

(2)时间条件:不法侵害正处于已经开始并且尚未结束的进行状态。

(3)对象条件:只能对不法侵害者本人实行,而不能对没有实施侵害的第三者实行。

(4)主观条件:必须出于保护合法权益免受不法侵害的防卫意图。

(5)限度条件:防卫行为不能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

24.简述我国刑法采用的数罪并罚原则及其基本适用规则。

答:数罪并罚,是对一行为人所犯数罪合并处罚的制度。我国刑法采用的数罪并罚原则是以限制加重原则为主,以吸收原则和并科原则为补充的折衷原则。

根据我国刑法典的规定,数罪并罚时应遵守如下基本适用规则:

(1)判决宣告的数个主刑中有数个死刑或最重刑为死刑的,采用吸收原则,仅应决定执行一个死刑。

(2)判决宣告的数个主刑中有数个无期徒刑或最重刑为无期徒刑的,采用吸收原则,只应决定执行一个无期徒刑。

(3)判决宣告的数个主刑为有期自由刑即有期徒刑、拘役、管制的,采取限制加重原则,即应当在总和刑期以下、数刑中最高刑期以上,酌情决定执行的刑期。

(4)数罪中有判处附加刑的,采用并科原则,附加刑均须执行。

2020年1月试题及答案

23.简述犯罪构成的概念和特征。

答:犯罪构成,是指刑法规定的,决定某一具体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及其程度,而为该行为构成犯罪所必须具备的一切主观要件和客观要件的有机统一的整体。

我国刑法中的犯罪构成具有如下三个特征:

(1)犯罪构成是一系列客观要件和主观要件的有机统一的整体。

(2)犯罪构成是行为的社会危害性的法律标志。

(3)犯罪构成由刑法加以规定。

24.简述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犯罪中止形态的特征。

答: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犯罪中止形态的特征是:

(1)时空性。必须是在犯罪过程中放弃犯罪,即必须是在犯罪处于运动过程中而尚未形成任何停止状态的情况下放弃犯罪。

(2)自动性。即行为人必须是自动放弃犯罪。

(3)彻底性。指行为人彻底放弃了原来的犯罪。

(4)有效性。指行为人必须有效地防止了他已实施的犯罪之法定犯罪结果的发生,使犯罪未达既遂状态而停止下来。

2019年7月试题及答案

23.简述共同犯罪的概念和成立条件。

答:共同犯罪,就是指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

构成共同犯罪,必须具备如下条件:

(1)主体要件。必须是二人以上。

(2)客观要件。各犯罪人必须具有共同的犯罪行为。

(3)主观要件。各共同犯罪人必须有共同的犯罪故意。

24.简述一般累犯的构成条件。

答:一般累犯的构成条件为:

(1)前罪与后罪都是故意犯罪。此为构成累犯的主观条件。

(2)犯罪分子在犯前罪和后罪时都是年满18周岁的人。此为构成累犯的主体条件。

(3)前罪被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后罪应当被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此为构成累犯的刑度条件。

(4)后罪发生在前罪的刑罚执行完毕或者赦免以后5年之内。这是构成累犯的时间条件。

(5)前后两罪均非危害国家安全犯罪、恐怖活动犯罪、黑社会性质的组织犯罪,或者前后两罪之一不是危害国家安全犯罪、恐怖活动犯罪、黑社会性质的组织犯罪。此为构成累犯的罪质条件。这是一般累犯与特别累犯的区别所在。

2019年1月试题及答案

23.简述一般累犯的构成条件。

答:一般累犯的构成条件为:

(1)前罪与厝罪都是故意犯罪。此为构成累犯的主观条件。

(2)犯罪分子在犯前罪和后罪时都是年满18周岁的人。此为构成累犯的主体条件。

(3)前罪被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后罪应当被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此为构成累犯的刑度条件。

(4)后罪发生在前罪的刑罚执行完毕或者赦免以后5年之内。这是构成累犯的时间条件。

(5)前后两罪均非危害国家安全犯罪、恐怖活动犯罪、黑社会性质的组织犯罪,或者前后两罪之一不是危害国家安全犯罪、恐怖活动犯罪、黑社会性质的组织犯罪。此为构成累犯的罪质条件。这是一般累犯与特别累犯的区别所在。

24.简述我国刑法规定的计算追诉期限的方法。

答:我国刑法规定的计算追诉期限的方法是:

(1)在通常情况下,追诉期限从犯罪之日起计算。

(2)犯罪行为有连续或者继续状态的,追诉期限从犯罪行为终了之日起计算。

(3)在时效中断的情况下,前罪追诉期限从犯后罪之日起计算。

(4)在时效延长的情况下,追诉期限不受限制,即:

在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国家安全机关立案侦查或者人民法院受理案件以后,逃避侦查或者审判的,不受追诉期限的限制。

被害人在追诉期限内提出控告,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应当立案而不予立案的,不受追诉期限的限制。

2018年7月试题及答案

23.简述成立正当防卫应当具备的条件。

答:正当防卫的成立,必须具备以下几方面的条件:

(1)起因条件:存在不法侵害。

(2)时间条件:不法侵害正处于已经开始并且尚未结束的进行状态。

(3)对象条件:只能对不法侵害者本人实行,而不能对没有实施侵害的第三者实行。

(4)主观条件:必须出于保护合法权益免受不法侵害的防卫意图。

(5)限度条件:防卫行为不能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

24.简述我国刑法采用的数罪并罚原则及其基本适用规则。

答:数罪并罚,是对一行为人所犯数罪合并处罚的制度。我国刑法采用的数罪并罚原则是以限制加重原则为主,以吸收原则和并科原则为补充的折衷原则。

根据我国刑法典的规定,数罪并罚时应遵守如下基本适用规则:

(1)判决宣告的数个主刑中有数个死刑或最重刑为死刑的,采用吸收原则,仅应决定执行一个死刑。

(2)判决宣告的数个主刑中有数个无期徒刑或最重刑为无期徒刑的,采用吸收原则,只应决定执行一个无期徒刑。

(3)判决宣告的数个主刑为有期自由刑即有期徒刑、拘役、管制的,采取限制加重原则,即应当在总和刑期以下、数刑中最高刑期以上,酌情决定执行的刑期。

(4)数罪中有判处附加刑的,采用并科原则,附加刑均须执行。

2018年1月试题及答案

23.简述成立正当防卫应当具备的条件。

答:正当防卫的成立,必须具备以下几方面的条件:

(1)起因条件:存在不法侵害。

(2)时间条件:不法侵害正处于已经开始并且尚未结束的进行状态。

(3)对象条件:只能对不法侵害者本人实行,而不能对没有实施侵害的第三者实行。

(4)主观条件:必须出于保护合法权益免受不法侵害的防卫意图。

(5)限度条件:防卫行为不能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

24.简述我国刑法规定的计算追诉期限的方法。

答:我国刑法规定的计算追诉期限的方法是:

(1)在通常情况下,追诉期限从犯罪之日起计算。

(2)犯罪行为有连续或者继续状态的,追诉期限从犯罪行为终了之日起计算。

(3)在时效中断的情况下,前罪追诉期限从犯后罪之日起计算。

(4)在时效延长的情况下,追诉期限不受限制,即:

在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国家安全机关立案侦查或者人民法院受理案件以后,逃避侦查或者审判的,不受追诉期限的限制。

被害人在追诉期限内提出控告,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应当立案而不予立案的,不受追诉期限的限制。

2017年6月试题及答案

23.简述成立正当防卫应当具备的条件。

答:正当防卫的成立,必须具备以下几方面的条件:

(1)起因条件:不法侵害已经产生与存在。

(2)时间条件:不法侵害正处于已经开始并且尚未结束的进行状态。

(3)对象条件:只能对不法侵害者本人实行,而不能对没有实施侵害的第三者实行。

(4)主观条件:必须出于保护合法权益免受不法侵害的防卫意图。

(5)限度条件:防卫行为不能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

24.简述我国刑法规定的计算追诉期限的方法。

答:我国刑法规定的计算追诉期限的方法是:

(1)在通常情况下,追诉期限从犯罪之日起计算。

(2)犯罪行为有连续或者继续状态的,追诉期限从犯罪行为终了之日起计算。

(3)在时效中断的情况下,前罪追诉期限从犯后罪之日起计算。

(4)在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国家安全机关立案侦查或者人民法院受理案件以后,逃避侦查或者审判的,不受追诉期限的限制。

被害人在追诉期限内提出控告,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应当立案而不予立案的,不受追诉期限的限制。

2017年1月试题及答案

24.什么是犯罪的不作为?构成犯罪的不作为应当具备哪些条件?

答:所谓犯罪的不作为,是指行为人有义务实施并且能够实施某种积极的行为而未实施的行为,即应该做也能够做而未做的情况。

构成犯罪的不作为需要具备以下三个条件:

(1)行为人负有实施某种积极行为的义务。这是构成犯罪的不作为的前提。

(2)行为人有履行特定义务的实际可能而未履行。

(3)行为人禾履行特定义务的不作为行为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

25.简述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犯罪中止形态的特征。

答: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犯罪中止形态的特征是:

(1)时空性。必须是在犯罪过程中放弃犯罪,即必须是在犯罪处于运动过程中而尚未形成任何停止状态的情况下放弃犯罪。

(2)自动性。即行为人必须是自动放弃犯罪。

(3)彻底性。指行为人彻底放弃了原来的犯罪。

(4)有效性。指行为人必须有效地防止了他已实施的犯罪之法定犯罪结果的发生,使犯罪未达既遂状态而停止下来。

2016年7月试题及答案

23.简述犯罪未遂的概念和特征。

答:犯罪未遂,是指行为人已经着手实行具体犯罪构成的实行行为,由于其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能完成犯罪的一种犯罪停止形态。

犯罪未遂具有如下三个特征:

(1)行为人已经着手实行犯罪,即行为人已经开始实施刑法分则规范里具体犯罪构成要件中的犯罪行为。

(2)犯罪未完成而停止下来,即犯罪未达既遂形态而停止了下来。

(3)犯罪停止在未完成形态是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所致。

24.简述我国刑法采用的数罪并罚原则及其基本适用规则。

答:我国刑法采用的数罪并罚原则是以限制加重原则为主,以吸收原则和并科原则为补充的折衷原则。

根据我国刑法典的规定,数罪并罚时应遵守如下基本适用规则:

(1)判决宣告的数个主刑中有数个死刑或最重刑为死刑的,采用吸收原则,仅应决定执行一个死刑。

(2)判决宣告的数个主刑中有数个无期徒刑或最重刑为无期徒刑的,采用吸收原则,只应决定执行一个无期徒刑。

(3)判决宣告的数个主刑为有期自由刑即有期徒刑、拘役、管制的,采取限制加重原则合并处罚,即应当在总和刑期以下、数刑中最高刑期以上,酌情决定执行的刑期,但不能超过法定的最高刑期。

(4)数罪中有判处附加刑的,采用并科原则,附加刑均须执行。

2016年1月试题及答案

23.简述犯罪构成的概念和特征。

答:犯罪构成,是指刑法规定的,决定某一具体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及其程度,而为该行为构成犯罪所必须具备的一切主观要件和客观要件的有机统一的整体。

我国刑法中的犯罪构成具有如下三个特征:

(1)犯罪构成是一系列客观要件和主观要件的有机统一的整体。

(2)犯罪构成是行为的社会危害性的法律标志。

(3)犯罪构成由刑法加以规定。

24.简述减刑的概念和条件。

答:减刑,是指对于被判处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根据其在刑罚执行期间的悔改或者立功表现,而适当减轻其原判刑罚的制度。

根据刑法典的规定,对犯罪分子减刑,必须符合下列条件:

(1)减刑的适用对象是被判处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这是减刑的对象条件,即刑法对减刑适用范围的限定。

(2)犯罪分子在刑罚执行期间认真遵守监规,接受教育改造,确有悔改或立功表现。这是减刑的实质条件,也是决定性要件。

(3)减刑必须有一定的限度。这是减刑的限度条件。

2015年7月试题及答案

23.简述犯罪构成的概念和特征。

答:犯罪构成,是指刑法规定的,决定某一具体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及其程度,而为该行为构成犯罪所必须具备的一切主观要件和客观要件的有机统一的整体。

我国刑法中的犯罪构成具有如下三个特征:

(1)犯罪构成是一系列客观要件和主观要件的有机统一的整体。

(2)犯罪构成是行为的社会危害性的法律标志。

(3)犯罪构成由刑法加以规定。

24.简述我国刑法采用的数罪并罚原则及其基本适用规则。

答:数罪并罚,是对一行为人所犯数罪合并处罚的制度。我国刑法采用的数罪并罚原则是以限制加重原则为主,以吸收原则和并科原则为补充的折衷原则。

根据我国刑法典的规定,数罪并罚时应遵守如下基本适用规则:

(1)判决宣告的数个主刑中有数个死刑或最重刑为死刑的,采用吸收原则,仅应决定执行一个死刑。

(2)判决宣告的数个主刑中有数个无期徒刑或最重刑为无期徒刑的,采用吸收原则,只应决定执行一个无期徒刑。

(3)判决宣告的数个主刑为有期自由刑即有期徒刑、拘役、管制的,采取限制加重原则,即应当在总和刑期以下、数刑中最高刑期以上,酌情决定执行的刑期。

(4)数罪中有判处附加刑的,采用并科原则,附加刑均须执行。

2015年1月试题及答案

23.简述一般累犯的构成条件。

答:一般累犯的构成条件为:

(1)前罪与后罪都是故意犯罪。此为构成累犯的主观条件。

(2)犯罪分子在犯前罪和后罪时都是年满18周岁的人。此为构成累犯的主体条件。

(3)前罪被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后罪应当被判处有期徒刑以上珊罚。此为构成累犯的刑度条件。

(4)后罪发生在前罪的刑罚执行完毕或者赦免以后5年之内。这是构成累犯的时间条件。

(5)前后两罪均非危害国家安全犯罪、恐怖活动犯罪、黑社会性质的组织犯罪,或者前后两罪之一不是危害国家安全犯罪、恐怖活动犯罪、黑社会性质的组织犯罪。此为构成累犯的罪质条件。这是一般累犯与特别累犯的区别所在。

24.简述减刑的概念和条件。

答:减刑,是指对被判处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根据其在刑罚执行期间的悔改或者立功表现,而适当减轻其原判刑罚的制度。

根据刑法典的规定,对犯罪分子减刑,必须符合下列条件:

(1)减刑的适用对象是被判处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这是减刑的对象条件,即刑法对减刑适用范围的限定。

(2)犯罪分子在刑罚执行期间认真遵守监规,接受教育改造,确有悔改或立功表现。这是减刑的实质条件,也是决定性要件。

(3)减刑必须有一定的限度。这是减刑的限度条件。

2014年7月试题及答案

23.简述犯罪未遂的概念和特征。

答:犯罪未遂,是指行为人已经着手实行具体犯罪构成的实行行为,由于其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能完成犯罪的一种犯罪停止形态。

犯罪未遂具有如下三个特征:

(1)行为人已经着手实行犯罪,即行为人已经开始实施刑法分则规范里具体犯罪构成要件中的犯罪行为。

(2)犯罪未完成而停止下来,即犯罪未达既遂形态而停止了下来。

(3)犯罪停止在未完成形态是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所致。

24.简述一般自首的概念和成立条件。

答:

一般自首,是指犯罪分子犯罪以后自动投案,如实供述自己罪行的行为。

一般自首的成立条件是:

(1)自动投案。即犯罪事实或者犯罪嫌疑人未被司法机关发觉,或者虽被发觉但犯罪嫌疑人尚未受到讯问、未被采取强制措施时,主动、直接向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或者人民法院投案。

(2)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即犯罪分子按照实际情况彻底供述自己实施并应由本人承担刑事责任的犯罪事实。

2014年1月试题及答案

23.什么是刑事责任年龄?我国刑法是如何划分刑事责任年龄阶段的?

答:刑事责任年龄(简称责任年龄),是指法律所规定的行为人对自己实施的刑法所禁止的危害社会行为负刑事责任必须达到的年龄。

我国刑法典把刑事责任年龄划分为完全不负刑事责任年龄、相对负刑事责任年龄与完全负刑事责任年龄三个年龄阶段:

(1)完全不负刑事责任年龄阶段,即不满14周岁。

(2)相对负刑事责任年龄阶段,即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

(3)完全负刑事责任年龄阶段,即已满16周岁。

24.什么是犯罪中止?自动放弃犯罪的犯罪中止有何特征?

答:是指在犯罪过程中,行为人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而未完成犯罪的一种犯罪停止形态。

自动放弃犯罪的犯罪中止的特征是:

(1)时空性。必须是在犯罪过程中放弃犯罪,即必须是在犯罪处于运动过程中而尚未形成任何停止状态的情况下放弃犯罪。这是犯罪中止成立的客观前提特征。

(2)自动性。即行为人在主观上自动放弃了犯罪意图,在客观上自动停止了犯罪的继续实施和完成。这是犯罪中止形态的本质特征,是犯罪中止形态与犯罪的未遂形态和预备形态的根本区别所在。

(3)彻底性。指行为人在主观上彻底打消了原来的犯罪意图,在客观上彻底放弃了自认为本可继续进行的犯罪行为,而且也不打算以后再继续实施此项犯罪。

2013年7月试题及答案

23.简述犯罪未遂的概念和特征。

答:犯罪未遂,是指行为人已经着手实行具体犯罪构成的实行行为,由于其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能完成犯罪的一种犯罪停止形态。

犯罪未遂具有如下三个特征:

(1)行为人已经着手实行犯罪,即行为人已经开始实施刑法分则规范里具体犯罪构成要件中的犯罪行为。

(2)犯罪未完成而停止下来,即犯罪未达既遂形态而停止了下来。

(3)犯罪停止在未完成形态是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所致。

24.简述我国刑法采用的数罪并罚原则及其基本适用规则。

答:我国刑法采用的数罪并罚原则是以限制加重原则为主,以吸收原则和并科原则为补充的折衷原则。

根据我国刑法典的规定,数罪并罚时应遵守如下基本适用规则:

(1)判决宣告的数个主刑中有数个死刑或最重刑为死刑的,采用吸收原则,仅应决定执行

死刑。

(2)判决宣告的数个主刑中有数个无期徒刑或最重刑为无期徒刑的,采用吸收原则,只应决定执行无期徒刑。

(3)判决宣告的数个主刑为有期自由刑即有期徒刑、拘役、管制的,采取限制加重原则,即应当在总和刑期以下、数刑中最高刑期以上,酌情决定执行的刑期。

(4)数罪中有判处附加刑的,采用并科原则,附加刑均须执行。

2013年1月试题及答案

23.什么是刑事责任年龄?我国刑法是如何划分刑事责任年龄阶段的?

答:刑事责任年龄(简称贵任年龄),是指法律所规定的行为人对自己实施的刑法所禁止的危害社会行为负刑事责任必须达到的年龄。

我国刑法典把刑事责任年龄划分为完全不负刑事责任年龄、相对负刑事责任年龄与完全负刑事责任年龄三个年龄阶段:

(1)完全不负刑事责任年龄阶段,即不满14周岁。

(2)相对负刑事责任年龄阶段,即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

(3)完全负刑事责任年龄阶段,即已满16周岁。

24.简述一般自首的概念和成立条件。

答:一般自首,是指犯罪分子犯罪以后自动投案,如实供述自己罪行的行为。

一般自首的成立条件是:

(1)自动投案。即犯罪事实或者犯罪嫌疑人未被司法机关发觉,或者虽被发觉但犯罪嫌疑人尚未受到讯问、未被采取强制措施时,主动、直接向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或者人民法院投案。

(2)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即犯罪分子按照实际情况彻底供述自己实施并应由本人承担刑事责任的犯罪事实。

2012年7月试题及答案

23.什么是刑事责任年龄?我国刑法是如何划分刑事责任年龄阶段的?

答:刑事责任年龄(简称责任年龄),是指法律所规定的行为人对自己实施的刑法所禁止的危害社会行为负刑事责任必须达到的年龄。

我国刑法典把刑事责任年龄划分为完全不负刑事责任年龄、相对负刑事责任年龄与完全负刑事责任年龄三个年龄阶段:

(1)完全不负刑事责任年龄阶段,即不满14周岁。

(2)相对负刑事责任年龄阶段,即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

(3)完全负刑事责任年龄阶段,即已满16周岁。

24.简述共同犯罪的概念和成立条件。

答:共同犯罪,就是指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

构成共同犯罪,必须具备如下条件:

(1)主体要件。必须是二人以上。

(2)客观要件。各犯罪人必须具有共同的犯罪行为。

(3)主观要件。各共同犯罪人必须有共同的犯罪故意。

2012年1月试题及答案

23.简述犯罪构成的概念和特征。

答:罪构成,是指刑法规定的,决定某一具体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及其程度,而为该行为构成犯罪所必须具备的一切主观要件和客观要件的有机统一的整体。

我国刑法中的犯罪构成具有如下三个特征:

(1)犯罪构成是一系列客观要件和主观要件的有机统一的整体。

(2)犯罪构成是行为的社会危害性的法律标志。

(3)犯罪构成由刑法加以规定。

24.简述我国刑法采用的数罪并罚原则及其基本适用规则。

答:我国刑法采用的数罪并罚原则是以限制加重原则为主,以吸收原则和并科原则为补充的折衷原则。

根据我国刑法典的规定,数罪并罚时应遵守如下基本适用规则:

(1)判决宣告的数个主刑中有数个死刑或最重刑为死刑的,采用吸收原则,仅应决定执行死刑。

(2)判决宣告的数个主刑中有数个无期徒刑或最重刑为无期徒刑的,采用吸收原则,只应决定执行无期徒刑。

(3)判决宣告的数个主刑为有期自由刑即有期徒刑、拘役、管制的,采取限制加重原则,即应当在总和刑期以下、数刑中最高刑期以上,酌情决定执行的刑期。

(4)数罪中有判处附加刑的,采用并科原则,附加刑均须执行。

2011年7月试题及答案

23.简述犯罪未遂的概念和特征。

答:犯罪未遂,是指行为人已经着手实行具体犯罪构成的实行行为,由于其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能完成犯罪的一种犯罪停止形态。

犯罪未遂具有如下三个特征:

(1)行为人已经着手实行犯罪,即行为人已经开始实施刑法分则规范里具体犯罪构成要件中的犯罪行为。

(2)犯罪未完成而停止下来,即犯罪未达既遂形态而停止了下来。

(3)犯罪停止在未完成形态是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所致。

24.简述减刑的概念和条件。

答:减刑,是指对被判处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根据其在刑罚执行期间的悔改或者立功表现,而适当减轻其原判刑罚的制度。

根据刑法典的规定,对犯罪分子减刑,必须符合下列条件:

(1)减刑的适用对象是被判处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这是减刑的对象条件,即刑法对减刑适用范围的限定。

(2)犯罪分子在刑罚执行期间认真遵守监规,接受教育改造,确有悔改或立功表现。这是减刑的实质条件,也是决定性要件。

(3)减刑必须有一定的限度,这是减刑的限度条件。

2011年1月试题及答案

23.简述犯罪构成的概念和特征。

答:犯罪构成,是指刑法规定的,决定某一具体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及其程度,而为该行为构成犯罪所必须具备的一切主观要件和客观要件的有机统一的整体。

我国刑法中的犯罪构成具有如下三个特征:

(1)犯罪构成是一系列客观要件和主观要件的有机统一的整体。

(2)犯罪构成是行为的社会危害性的法律标志。

(3)犯罪构成由刑法加以规定。

24.简述我国刑法采用的数罪并罚原则及其基本适用规则。

答:数罪并罚,是对一行为人所犯数罪合并处罚的制度。我国刑法采用的数罪并罚原则是以限制加重原则为主,以吸收原则和并科原则为补充的折衷原则。

根据我国刑法典的规定,数罪并罚时应遵守如下基本适用规则:

(1)判决宣告的数个主刑中有数个死刑或最重刑为死刑的,采用吸收原则,仅应决定执行死刑。

(2)判决宣告的数个主刑中有数个无期徒刑或最重刑为无期徒刑的,采用吸收原则,只应决定执行无期徒刑。

(3)判决宣告的数个主刑为有期自由刑即有期徒刑、拘役、管制的,采取限制加重原则,即应当在总和刑期以下、数刑中最高刑期以上,酌情决定执行的刑期。

(4)数罪中有判处附加刑的,采用并科原则,附加刑均须执行。

2010年7月试题及答案

1.简述成立正当防卫应当具备的条件。

答:正当防卫的成立,必须具备以下几方面的条件:

(1)起因条件:不法侵害已经产生与存在。

(2)时间条件:不法侵害正处于已经开始并且尚未结束的进行状态。

(3)对象条件:只能对不法侵害者本人实行,而不能对没有实施侵害的第三者实行。

(4)主观条件:必须出于保护合法权益免受不法侵害的防卫意图。

(5)限度条件:防卫行为不能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

2.简述我国刑法规定的计算追诉期限的方法。

答:我国刑法规定的计算追诉期限的方法是:

(1)在通常情况下,追诉期限从犯罪之日起计算。

(2)犯罪行为有连续或者继续状态的,追诉期限从犯罪行为终了之日起计算。

(3)在时效中断的情况下,前罪追诉期限从犯后罪之日起计算。

(4)在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国家安全机关立案侦查或者人民法院受理案件以后,逃避侦查或者审判的,不受追诉期限的限制。

被害人在追诉期限内提出控告,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应当立案而不予立案的,不受追诉期限的限制。

2010年1月试题及答案

1.什么是犯罪的不作为?构成犯罪的不作为应当具备哪些条件?

答:所谓犯罪的不作为,是指犯罪人有义务实施并且能够实施某种积极的行为而未实施的行为,即应该做也能够做而未做的情况。

构成犯罪的不作为需要具备以下三个条件:

(1)行为人负有实施某种积极行为的义务。这是构成犯罪的不作为的前提。

(2)行为人有履行特定义务的实际可能而未履行。

(3)行为人未履行特定义务的不作为行为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

2.简述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犯罪中止形态的特征。

答: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犯罪中止形态的特征是:

(1)时空性。必须是在犯罪过程中放弃犯罪,即必须是在犯罪处于运动过程中而尚未形成任何停止状态的情况下放弃犯罪。

(2)自动性。即行为人必须是自动放弃犯罪。

(3)彻底性。指行为人彻底放弃了原来的犯罪。

(4)有效性。指行为人必须有效地防止他已实施的犯罪之法定犯罪结果的发生,使犯罪未达既遂状态而停止下来。

2009年7月试题及答案

1.什么是刑事责任年龄?我国刑法是如何划分刑事责任年龄阶段的?

答:刑事责任年龄(简称责任年龄),是指法律所规定的行为人对自己实施的刑法所禁止的危害社会行为负刑事责任必须达到的年龄。

我国刑法典把刑事责任年龄划分为完全不负刑事责任年龄、相对负刑事责任年龄与完全负刑事责任年龄三个年龄阶段:

(1)完全不负刑事责任年龄阶段,即不满l4周岁。

(2)相对负刑事责任年龄阶段,即已满14周岁不满l6周岁。

(3)完全负刑事责任年龄阶段,即已满16周岁。

2.简述共同犯罪的概念和成立条件。

答:共同犯罪,就是指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

构成共同犯罪,必须具备如下条件:

(1)主体要件。必须是二人以上。

(2)客观要件。各犯罪人必须具有共同的犯罪行为。

(3)主观要件。各共同犯罪人必须有共同的犯罪故意。

2009年1月试题及答案

1.什么是犯罪的不作为?构成犯罪的不作为应当具备哪些条件?

答:所谓犯罪的不作为,是指犯罪人有义务实施并且能够实施某种积极的行为而未实施的行为,即应该做也能够做而未做的情况。

构成犯罪的不作为需要具备以下三个条件:

(1)行为人负有实施某种积极行为的义务。这是构成犯罪的不作为的前提。

(2)行为人有履行特定义务的实际可能而未履行。

(3)行为人未履行特定义务的不作为行为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

2.简述适用假释应遵守的条件。

答:根据刑法典的规定,对犯罪分子适用假释,必须遵守下列条件:

(1)假释的对象只能是被判处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这是假释的对象条件,即对假释适用范围的限定。

(2)被假释的犯罪分子已经执行了一定期限的刑罚。这是假释的限制条仟,也是前提条件。

(3)犯罪分子在刑罚执行期间认真遵守监规,接受教育改造,确有悔改表现,假释后不致再危害社会。这是假释的实质条件,也是关键性条件。

(4)犯罪分子不是累犯或者因杀人、爆炸、抢劫、、绑架等暴力性犯罪被判处l0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罪犯。这是假森的排除性条件,即假释对象条件的例外。

2008年7月试题及答案

1.什么是犯罪的不作为?构成犯罪的不作为应当具备哪些条件?

答:所谓犯罪的不作为,是指犯罪人有义务实施并且能够实施某种积极的行为而未实施的行为,即应该做也能够做而未做的情况。

构成犯罪的不作为需要具备以下三个条件:

(1)行为人负有实施某种积极行为的义务。这是构成犯罪的不作为的前提。

(2)行为人有履行特定义务的实际可能而未履行。

(3)行为人未履行特定义务的不作为行为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

2.简述适用假释应遵守的条件。

答:根据刑法典的规定,对犯罪分子适用假释,必须遵守下列条件:

(1)假释的对象只能是被判处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这是假释的对象条件,即对假释适用范围的限定。

(2)被假释的犯罪分子已经执行了一定期限的刑罚。这是假释的限制条件,也是前提条件。

(3)犯罪分子在刑罚执行期间认真遵守监规,接受教育改造,确有悔改表现,假释后不致再危害社会。这是假释的实质条件,也是关键性条件。

(4)犯罪分子不是累犯或者因杀人、爆炸、抢劫、、绑架等暴力性犯罪被判处l0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罪犯。这是假释的排除性条件,即假释对象条件的例外。

2008年1月试题及答案

1.简述犯罪构成的概念和特征。

答:犯罪构成,是指刑法规定的,决定某一具体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及其程度,而为该行为构成犯罪所必须具备的一切主观要件和客观要件的有机统一的整体。

我国刑法中的犯罪构成具有如下三个特征:

(1)犯罪构成是一系列客观要件和主观要件的有机统一的整体。

(2)犯罪构成是行为的社会危害性的法律标志。

(3)犯罪构成由刑法加以规定。

2.简述我国刑法采用的数罪并罚原则及其基本适用规则。

答:数罪并罚,是对一行为人所犯数罪合并处罚的制度。我国刑法采用的数罪并罚原则是以限制加重原则为主,以吸收原则和并科原则为补充的折衷原则。

根据我国刑法典的规定,数罪并罚时应遵守如下基本适用规则:

(1)判决宣告的数个主刑中有数个死刑或最重刑为死刑的,采用吸收原则,仅应决定执行死刑。

(2)判决宣告的数个主刑中有数个无期徒刑或最重刑为无期徒刑的,采用吸收原则,只应决定执行无期徒刑。

(3)判决宣告的数个主刑为有期自由刑即有期徒刑、拘役、管制的,采取限制加重原则,即应当在总和刑期以下、数刑中最高刑期以上,酌情决定执行的刑期。

(4)数罪中有判处附加刑的,采用并科原则,附加刑均须执行。

2007年7月试题及答案

1.什么是犯罪的不作为?构成犯罪的不作为应当具备哪些条件?

答:所谓犯罪的不作为,是指犯罪人有义务实施并且能够实箍某种积极的行为而未实施的行为,即应该做也能够做而未做的情况。

构成犯罪的不作为需要具备以下三个条件:

(1)行为人负有实施某种积极行为的义务。这是构成犯罪的不作为的前提。

(2)行为人有履行特定义务的实际可能而未履行。

(3)行为人未履行特定义务的不作为行为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

2.简述适用假释应遵守的条件。

答:根据刑法典的规定,对犯罪分子适用假释,必须遵守下列条件:

(1)假释的对象只能是被判处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这是假释的对象条件,即对假释适用范围的限定。

(2)被假释的犯罪分子已经执行了一定期限的刑罚。这是假释的限制条件,也是前提条件。

(3)犯罪分子在刑罚执行期间认真遵守监规,接受教育改造,确有悔改表现,假释后不致再危害社会。这是假释的实质条件,也是关键性条件。

(4)犯罪分子不是累犯或者因杀人、爆炸、抢葑、、绑架等暴力性犯罪被判处l0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罪犯。这是假释的排除性条件,即假释对象条件的例外。

2007年1月试题及答案

1.简达成立正当防卫应当具备的条件。

答:正当防卫的成立,必须具备以下几方面的条件:

(1)起因条件:不法侵害已经产生与存在。

(2)时间条件:不法侵害正处于已经开始并且尚未结束的进行状态。

(3)对象条件:只能对不法侵害者本人实行,而不能对没有实施侵害的第三者实行。

(4)主观条件:必须出于保护合法权益免受不法侵害的防卫意图。

(5)限度条件:防卫行为不能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

2.筛述一般累犯的构成条件。

答:一般累犯的构成条件为:

(1)前罪与后罪都是故意犯罪。此为构成累犯的主观条件。

(2)前罪被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后罪应当被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此为构成累犯的刑度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