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支架式教学的定义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新课程改革目前已经进入了发展阶段,构建高效课堂是每一位化学教师追求的目标,要达到高效教学,教和学的方式都要变革。支架式教学就是一种以教师教学方式的变革来达到学生学习方式变革的教学模式。
1 支架式教学理论的概述
“支架”原指建筑行业的术语,又译作“脚手架”,是建筑工人在建筑楼房时施予的暂时性支持。当楼房建好以后,这种支持就被撤掉了。根据这个建筑中的隐喻,伍德最先借用了这个术语来描述同行、成人或有成就的人在另一个人的学习过程中所施予的有效性支持。普利斯里等人为“支架”所下的定义是根据学生的需要为他们提供一定的帮助,并在他们能力增长时撤去这种帮助。在某种程度上,这种形象的比喻正迎合了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并发展成为我们今天的“支架式教学法”。不同的专家对支架式教学下的定义都有所不同,其中比较有影响的定义源自于欧共体的“远距离教育与训练项目”的有关文件。该文件中支架式教学被定义为:“支架式教学应当为学习者建构对知识的理解提供一种概念框架(conceptual frame work)。这种框架中的概念是为发展学习者对问题的进一步理解所需要的。为此,事先要把复杂的学习任务加以分解,以便于把学习者的理解逐步引向深入。支架式教学显然是建构主义的一种教学模式,它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目的的教学方法。
2 支架式教学由以下几个环节组成
2.1搭脚手架――围绕当前学习主题,按“最邻近发展区”的要求建立概念框架。
2.2进入情境――将学生引入一定的问题情境(概念框架中的某个节点)。
2.3独立探索――让学生独立探索。探索内容包括:确定与给定概念有关的各种属性,并将各种属性按其重要性大小顺序排列。探索开始时要先由教师启发引导(例如演示或介绍理解类似概念的过程),然后让学生自己去分析;探索过程中教师要适时提示,帮助学生沿概念框架逐步攀升。起初的引导、帮助可以多一些,以后逐渐减少――愈来愈多地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索;最后要争取做到无需教师引导,学生自己能在概念框架中继续攀升。
2.4协作学习――进行小组协商、讨论。讨论的结果有可能使原来确定的、与当前所学概念有关的属性增加或减少,各种属性的排列次序也可能有所调整,并使原来多种意见相互矛盾、且态度纷呈的复杂局面逐渐变得明朗、一致起来。在共享集体思维成果的基础上达到对当前所学概念比较全面、正确的理解,即最终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2.5效果评价――对学习效果的评价包括学生个人的自我评价和学习小组对个人的学习评价,评价内容包括:①自主学习能力;②对小组协作学习所作出的贡献;③是否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3 不同类型的支架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在实践中该怎样具体运用支架式教学法呢?下面对不同类型的支架结合高中化学教学实践分别用案例加以阐述。
3.1 范例支架
范例即举例子,它是符合学习目标要求的学习成果(或阶段性成果),往往含纳了特定主题的学习中最重要的探究步骤或最典型的成果形式。如,高一化学讲解H2S性质时,通过投影:敦煌石窟是我国也是世界著名的艺术宝库。敦煌壁画是艺术珍品,但令人奇怪的是,美丽的“飞天”的脸为什么都是黑色的?经过调查研究发现,这是自然界中硫化氢搞得鬼。原来敦煌壁画是用碱式碳酸铅做白色颜料,用氧化铅做黄色颜料。本来“飞天”的脸都是用碱式碳酸铅绘成白色,或加氧化铅绘成淡黄色。日久天长,空气中的硫化氢跟碱式碳酸铅或氧化铅反应,逐渐变成了棕黑色的硫化铅。所以,现在看到的“飞天”的脸都是黑的。在日常生活中也常常看到这样一种现象:家具涂上白漆后,显得明亮洁白,但一两年后变得棕黄了,时间再长又变得棕黑了。原因是有这些白油漆是用碳酸铅做颜料。空气中硫化氢跟油漆中的碳酸铅反应生成了棕黑色的硫化铅,这是渐变过程,先变棕黄,再到棕黑。通过这段材料可以初步了解硫化氢的一些性质。
3.2 问题支架
所谓问题是指在一定情景中人们为了满足某种需要或完成某一目标所面临的未知状态。它是学习过程中最为常见的支架,相对“框架问题”而言,支架问题的系统性较弱,有经验的教师会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自然地、应机地提供此类支架。同时,在特定主题的学习中,“支架问题”往往比“框架问题”更具有结构性,更加关注细节与可操作性。当教师可以预期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时,对支架问题进行适当设计是必要的。问题支架包括以下这两种情况:
3.2.1平行式问题支架
平行式问题支架是指问题之间属于并列关系无主次之分,探究原电池构成条件的教学中设计以下平行式问题:
问题一:将锌片、铜片用导线连接插入稀硫酸中,电流计指针是否偏转?
问题二:把铜片换成碳棒,电流计指针是否偏转?
问题三:把铜片换成铁片,电流计指针是否偏转?
问题三:把稀硫酸换成硫酸铜溶液,电流计指针是否偏转?
问题四:把稀硫酸换成酒精,电流计指针是否偏转?
问题五:将锌片、铜片分别插入装有稀硫酸的两个烧杯中,再用导线连接,电流计指针是否偏转?
关键词:支架;高职英语;听力教学
一、高职英语听力教学的现状
听力是交际中极重要的一个环节。如果想与他人交流,则必须理解他们谈论的话题。然而,长期以来听力理解一直是学外语学生的最大难题。这在中国高职英语教学中尤为明显。听力一直是我国各类型、各级别水平测试的必要部分,这就是为什么在我国典型的听力课上,听力课总是一系列的听力测试的练习。学生听着录音做着练习,然后给出正确答案。在这一原则指导下的听力课,不是在指导学生如何听而是考试,忽视了教学的真正目的。还有,英语环境的缺乏,生源的扩大,师资力量不足或教师培训不够,听力训练时间相对有限和无效的教学模式,都是听力教学的难题。面对着无效的令人困惑的听力教学和学习环境,我们不得不寻找一条新路。听力教学理念领域应发生转变。
二、支架式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及内涵
1.支架式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
支架式教学的理论基础是建构主义的思想和维果斯基的儿童发展理论。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的本质只能是每个学生主动地按照本身已有的经验与知识加以建构,不能简单地理解为由教师传授知识给学生[1]。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斯基于1930年前后提出了“最近发展区”(the 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这一重要概念。所谓“最近发展区” 是指“儿童实际发展水平与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前者由儿童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所决定,后者则由在成人的指导下或是与能力较强的同伴合作中,儿童表现出来的解决问题的能力所决定”[2]。
2.支架式教学模式的内涵
(1)支架式教学的定义
“支架”(scaffold)原指建筑行业中使用的“脚手架”,在这里是一种比喻,用来形象地描述一种教学方式:学生被看做一座建筑,学生的“学”是在不断地、积极地建构自身的过程;教师的“教”则是一个必要的脚手架,支持学生不断地建构自己,不断建造新的能力。“支架式教学”(scaffolding instruction)被定义为:“支架式教学应当为学习者建构对知识的理解提供一种概念框架(conceptual frame-work)。这种框架中的概念是为发展学习者对问题的进一步理解所需要的,为此事先要把复杂的学习任务加以分解,以便于把学习者的理解逐步引向深入。”[3]
(2)支架式教学模式的结构
支架式教学模式,是以教师对教学目标、教学任务的界定,教学内容的选取,教学过程的实施、管理调控为支架。搭建支架后,教师对学生进行启发、引导,然后逐步地把管理调控的任务转交给学生自己,让学生自主、独立地探索学习,建构新的认知,并通过师生协同讨论、评价学习效果。具体说来,支架式教学由以下几个环节组成:1)搭脚手架:围绕当前的学习主题和“最近发展区”的理论要求建立概念框架。2)进入情境:将学生引入一定的问题情境(概念框架中的某个节点)。3)独立探索:让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和引导下进行独立的不断探索。4)协作学习:进行小组协商、讨论。5)效果评价:对学习效果的评价包括学生个人的自我评价、学生和教师对本次教学活动的评价。
三、支架式英语听力教学的运用
根据上述支架理论,支架式教学在高职英语听力中的运用由五个环节组成。
1.搭脚手架——围绕听力课本里的每个学习主题,设计出与主题相关的听力学习活动。在课堂上教师通过引导使学生了解该学习主题需要完成的任务,通过指导使他们掌握听力练习的方法,同时也选择略高于他们水平的听力材料作为作业,布置练习任务让他们在课外依靠自主学习来完成。教师尽可能把复杂的学习任务加以分解,把学习者的理解逐步引向深入。
2.进入情境——将学生引入一定的问题情境。通过下达任务,引导学生在进行听力练习前先通过自主学习了解相关的背景知识。
3.独立探索——让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探索,尽可能拓宽思维空间。教师一方面将学生可以独立进行的学习和练习交给他们自己,使他们根据个人的程度掌握学习的时间;另一方面让学生围绕每个单元的主题进行发散思维,从多种教学资源(例如图书资料、收音机及网上资源)和不同学习对象(包括教师以及同学)中获取多方面的知识,充分发挥他们的主动
性。教师起初的引导可以多一些,以后逐渐减少,愈来愈多地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索;最后争取做到无需教师引导,学生自己能熟练进行听力训练并且积累相关的背景知识。
4.协作学习——进行小组协商、讨论。讨论的结果有可能使原来确定的、与当前所学概念有关的属性增加或减少,各种属性的排列次序也可能有所调整,并便原来多种意见相互矛盾且态度纷呈的复杂局面逐渐变得明朗、一致起来。在共享集体思维成果的基础上达到对当前所学概念比较全面、正确的理解,即最终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5.效果评价——对学习效果的评价包括学生个人的自我评价和学习小组对个人的学习评价。评价内容包括:自主学习能力;对小组协作学习所作出的贡献;是否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在支架式教学进行一个阶段后,学习效果的评价还包括对听力成绩的分析以及学生个人的自我评价和对新模式教学的评价。
支架式教学要求在教学互动过程中,师生双方或学生之间应相互交流思想和情感、传递信息并相互影响。教师应为学生创设相应的学习情境,引导和促进学生合作学习、交流、分享思想和信息。同时英语课堂教学还应是一个语言交际的实践过程,教师不仅是知识信息的提供者,而且是学生语言交际实践的指导者和合作者,因此应设法为学生提供语言实践的机会。
四、支架式英语听力教学模式的意义
1.帮助学生掌握听力学习方法,明确学习目标
holec在80年代初提出,外语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是帮助学生获得自主,即学会如何学习[4]。但是不少学生在高职初期仍不能摆脱高中学习方法的影响,依然期待教师“把着手教”。如果让他们在高职听力学习初期就“不能自主”,不少学生会不知“如何学习”。此外,他们也经常不知“要学什么”,对听力学习的目标非常不明确。支架式听力教学模式通过“搭脚手架”到“独立探索”的过程,帮助学生逐步适应这个转变,使他们明确每个阶段的学习目标。在开始阶段,教师的引导帮助可以多一些,之后逐渐减少,最终把自主权还给学生。此方法可以使学生对各个学习阶段要达到的学习目标任务心中有数,逐步养成良好的听力习惯,最终达到听力水平的飞跃。
2.激发学生听力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心理学家认为好奇心和欲望是产生兴趣的基础。支架式听力教学模式通过脚手架的支撑作用不停顿地要求学生获取新知识并且练习适当难度的听力内容,大大提高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此外,此教学模式积累了丰富的英语听力资料,可供学生课外反复学习训练,即使程度较差的学生也可以“勤能补拙”,给予他们极大的鼓舞,充分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通过一系列循序渐进的有效训练,学生的听力能力得到提高;伴随而来的是对教学满意度的认可。
3.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与信息交换
推行听力自主学习并不完全是让学生单干,有些问题学生一个人解决不了,但通过同学之间的探讨这些问题可能就会迎刃而解;有些学生有一定程度的惰性,需要他人的帮助和督促才能达到真正的自主。新模式中的“协作学习”正体现了这些优点。学生在自愿的基础上建立听力自主学习小组,各小组可建立横向联系,交流学习资料,取长补短。大家互相校正,互相影响,承受更少的心理压力,在欢快的学习氛围中听力水平自然得到提高。
4.加强教师对学生的督促和指导
支架式听力教学模式要求教师在课堂上着力解决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问题,比如引导他们进入问题情境,帮助解决个别疑难,检查学习任务完成的情况等。除此之外,可将学习和练习的任务交给他们自己,但适时通过“效果评价”了解他们学习的情况,对他们督促,避免自主学习流于形式。支架式教学模式较好地解决教与学、讲与练等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使第一课堂与课外自主学习有效地结合在一起。
结语
支架式教学模式是以借建筑行业中使用的脚手架来形象地说明教学的模式。教师引导着教学的进行,使学习者掌握、建构和内化所学的知识技能,从而使他们进行更高水平的认知活动。通过支架(教师的帮助)把管理学习的任务逐渐由教师转移给学习者自己,最后撤去支架。支架式教学模式在高职英语听力教学中的应用能够克服传统听力教学模式的缺点,既发挥了教师的指导作用,也体现了“学为主体”的现代教学理念,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的优势,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听力水平,是行之有效的一种听力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武晓燕.试论建构主义理论对英语教学的启示[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6,(2):33-35.
[2]vygotsky,l.s. mind in society: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psychological
processes [m].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78:25-28.
【关键词】创新教学方法;支架式教学;高职英语
一、高职英语创新教学的重要性
新世纪新要求,21世纪无疑就是知识与人才的竞争,而更为关键的是创新能力的竞争。高职教育是培养实用型、复合型人才的重要阵地,高职教育是否具有创新能力,是关系到学生未来事业成败的主因。
笔者经过深入思考,学习先进的英语教学理论,在实践中多次尝试,发现“支架式教学”是一种很好的英语教学模式,可以提高高职学生英语学习能力,且有助于高职英语课堂教学的创新,教学重点从“考试”转变为“学生”,根据不同年级的学生、不同阶段的需求,设置合适的支架,让课堂教学变得更为轻松灵活与个性化,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之后当学生能够实现新旧知识技能的意义构建时,可以撤除支架,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支架式教学的概念
支架式教学是一种较新的构建主义教学理论,对于它的定义还有统一的结论,见仁见智。但是都有其相似性,都体现出了建构主义中关于教学的理念,尤其是“教”在支持、引导和协助方面的功能。“支架式教学”简单来说,就是通过支架(这儿指英语老师的帮助),将管理学习的任务慢慢由教师转移给学生,最后再撤去支架,其隐含的功能就是通过英语教师引导着教学的进行,帮助学生掌握、构建并内化所学的英语知识,然后完成更高水平的英语认知活动。
三、高职英语课堂支架式教学法应用的五个环节
笔者通过搜索学者们的相关研究成果,并结合自己多年实践教学经验,分析认为高职英语的支架式教学可以分为五个环节:搭建支架,进人隋境、协作学习、独立探索与效果评价。下面主要介绍五个环节在高职英语中应用的具体形式。
(一)搭建支架
高职英语教师要根据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准确的把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进而遵循“跳一跳,够得着”的难度标准来设定支架。对于学生英语的“最近发展区”,厘定的方法有多种,如教师提问、观察与交流,教师对学生在预习阶段对课文主题与特景的掌握成果的展示、学生课堂或单元自评表中困难与问题一栏得到的教学反馈,通过这些方法去了解、确认,从而重新调整设置的支架,让支架产生最好的效果。通过支架,教师可以将英语学习任务中复杂的部分逐渐分解,把学生的理解逐步加深。关于支架的设置时间,一般有预设和生成两种。
预设支架:为实现主题而准备的内容,教师通过预测学生的水平来设计一些教学支架,便于教学开展,例如预先设计一些范例支架、问题支架、图表支架、文化支架等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完成主题任务。
生成支架:教师根据学生学习情况而随机设计的学习问题或活动,比如建议、解释、词汇、对话支架等,当学生需要时及时给予学生所需的支架。
搭建支架是支架式教学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核心环节,需要教师具备良好的搭支架能力,能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搭建合理、及时的支架。
(二)进入情境
英语学习离不开一定的情境,情境教学法是目前高职英语教学中比较欢迎的教学方法,可以让学生在情境中对语言知识掌握的更透彻、更扎实。教师搭建支架后,就要根据支架构建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的情境,让学生进入特定的情境和语言环境,从而进行学习的输入。对于引入情境的方式有多种,如引导会议、创设对话场景、设置提问、多媒体使用等。
(三)协作学习
搭建支架后需要学生的认真学习和思考,而协作学习是非常重要的学习方法,又称小组合作学习法。分组的原则是“组间同质,组内异质”,小组间成员可以调换。对于一些小型的学习任务,比如对话,可以由学生自由组合,而大型的学习任务,比如演示操作、口语竞赛等,就需要教师进行指导分组,合理搭配小组成员角色,且要经常调换。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既有利于提高自己的英语水平,还能利用讨论、协商等共享资源,培养团结协作的精神,最后共同进步,完成意义的构建。
(四)独立探索
让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探索,尽可能拓宽思维空间。
1、教师将学生可以独立进行的英语学习任务与课业练习交给学生自己,让他们根据自己的情况掌握学习的时间。
2、让学生围绕每个单元的主题进行发散思维,从多种教学资源(例如图书、报刊、音频、多媒体资源)和不同学习对象中获取多方面的知识,充分发挥他们的主动性。
3、教师起初的引导可以多一些,以后逐渐减少,慢慢地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索,最后争取做到无需教师引导,学生自己能熟练进行课文学习并且积累相关的背景知识。
(五)效果评价
【关键词】支架式教学 英语写作 初中低年级
伴随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具有创新意义的教学方法被应用于初中英语教学实践中。支架式教学作为一种尊重学生主体性地位的教学方法,是符合新课程理念及学生身心发展的教学手段。本文就初中低年级英语写作中支架式教学实践进行研究,具有一定现实意义。
一、关于支架式教学的概述
所谓的支架式教学,目前被普遍定义为为学习者建构对知识的理解提供一种概念框架。简单来讲,就是把复杂的学习任务进行分解,让学习者一步步加深对学习内容的理解。这种教学思想受著名心理学家维果斯基的“最邻近发展区”理论影响,是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所提出的一种学习方法,而“支架”则是一种形象的比喻。
支架式教学的组成环节包括了五个部分:1.搭脚手架,即围绕当前学习内容建立概念框架(最近发展区)。2.进入情境。3.独立探索。在学生独立探索过程中,教师要适当给予引导和启发,教师的帮助应呈递减趋势。4.协作学习。组织小组进行讨论和协商。5.效果评价。评价过程中包括了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
二、初中低年级英语写作中支架式教学实践应用
根据初中低年级英语写作的现状以及支架式教学理论,考虑通过应用支架式教学策略提高学生的英语写作水平,具体的教学应用环节如下所示。
1.搭建支架。在写作教学前,教师要着力在写作内容上花费工夫,根据作文题目所涉及的内容与学生所掌握的知识情况,为学生搭建“支架”。例如在作文题目:“what did you do last weekend”中,学生的写作基础在于“unit12”中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内容基础,教师应对作文所涉及到的主要句型进行夯实,让学生学会模仿造句,并对不同句型和单词加以巩固,实现搭建“支架”的过程。
例如,教师在准确阶段询问学生,T:“What did you do on Sunday night?”学生回答,S:“I did my homework…… I watched TV……”等等。在推进转化阶段,教师要求学生由会说转化为动笔,让学生运用过去式句型:“What did you do……”“I did……”“He did……”同时加入“Why did you ……”句型。此时学生掌握:“I watched TV on Sunday night,because the TV show was interesting”
2.创设情境。教师在帮助学生搭建“支架”后,还要帮助学生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行学以致用。所以在下一阶段的教学中,教师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运用自己在课堂中所学到的英语句型,询问身边的同学上一周在做什么,并做好相应的记录。这样通过真实的情境创设,让学生活学活用英语知识,可以帮助其在作文中有话可说,有内容可写,形成良好的作文体验。
例如,学生通过“what did you do last weekend”句型的应用,就总结了:went to the cinema;played soccer;went to the beach;studied for a test;camped by the lake……等短语,同时还强化了:Saturday morning;Sunday afternoon;Sunday evening;等时间概念的应用。为学生的英语作文思维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小组合作。在写作准备阶段,实现支架效果最大化的方式就是开展小组合作,在小组交流合作过程中,是帮助学生实现作文升华的关键。由于学生已经搜集了其他学生在周末做过了什么,此时学生就要对昨天搜集的成果进行整理和应用,实现由说到写的过程转化。因此教师设置了半开放性的题目:On last weekend,I……,my classmates……”让学生对昨天的交流结果进行书面论述。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既锻炼了表达交流能力,又提升了书面作文能力。
4.教师引导。教师引导是实现支架效用最大化的重要途径。通过教师的有效引导,来使教师所创设的支架在学生的合作交流中,将学生现有水平推向学生最近发展区,以此来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例如,在学生小组交流完毕后,由小组选取一个代表,用尽可能丰富的英语语言描绘出小组成员上周末的活动;其次,在各个小组观点表达完毕后,教师要针对各小组的作文有点进行点评概括,各小组间成员相互借鉴吸收,充实自己的作文内容;最后,教师引导学生间相互评价分析,指出同伴作文中的不足之处,相互提出修改意见。
5.评估分析。最后,在作文评价中,要丰富作文的评价方式,通过学生自评、小组成员间的互评、教师的最终评审,来使学生全面认识自己作文中的优点与不足,有针对性的进行作文修改。在作文修改的过程中,教师要着重关注学生是否完成对英语知识的理想构建,分析学生是否达到最近发展区,发挥支架教学的最大效用。
三、总结
综上所述,通过支架式教学策略在初中低年级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应用,学生英语写作兴趣和水平都得到了大幅提升,教师课堂教学效果明显增强。初中英语教师应加强对支架式教学实践的研究,发挥这一教学策略对英语写作的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关键词】 支架式教学 小学英语 阅读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8-0119-01
一、“支架式教学”理论
“支架”原本指建筑行业中使用的脚手架,在这里用来形象地描述一种学习者获得新的语言结构的一种学习方式。支架式教学的思想来源于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斯基的“最邻近发展区”理论。这个理论指出,教学必须考虑儿童的两种发展水平,一种是儿童现有的发展水平,在这种水平下儿童能独立解决问题,另一种是儿童借助成人的帮助解决问题的水平。两种水平的差异叫“最近发展区”。“最近发展区”理论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也为教学工作指明了方向,即我们的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教师为其提供学习支架和学习支持以帮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来内化新的知识,实现学生主动发展。
小学英语阅读教学虽然要以学生为主体,但是不同学生在知识水平、学习动机、学习策略等方面存在差异。据此,我们适时恰当为其在阅读过程中搭建“支架”是非常必要的,可使学生积累阅读策略,发展阅读能力,提高阅读效率。小学英语阅读教学中的支架建构是指教师在语篇意识的主导下,在教学中通过铺设关键词、关键句的方法,由易到难、层层铺垫;从而使各层次之间过渡自然、逻辑严密。并以主要的语言点为主干,带动旧知等相关语言的滚动运用,逐步形成丰满的树状形支架,促进学生良好的英语思维品质的形成。
“支架”的呈现形式多种多样,随任务的不同、支架目的的不同而变化。从支架的表现形式来看,学习支架可以分为范例、问题、板书、概念图、体态语、对话、合作等。
二、“支架式”教学模式在小学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实践应用
支架式教学模式需要教师在对学生的现实发展水平充分了解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需求分析,灵活地分解复杂的学习任务,在教学过程中适时地为学生搭建支架,巧妙的引导学生在情境中积极主动地协商合作,随后及时地淡出支架,在“从有到无”的过程中,实现知识的意义建构。因此,支架式教学模式是一个系统的有计划有步骤的教学过程。
下面我以PEP8 Unit3 Last weekend这个单元的A let’s read为例,谈谈支架式教学模式在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本课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能听、说、会读let’s read部分的内容,并完成相应活动。
(2)能初步运用last weekend、visited grandmother、watched TV等词来描述自己或他人的周末活动。
2.能力目标:能用一般过去时描述自己或他人的活动。
3.情感目标: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和巩固一般过去时的表达方式。
4.德育目标:教育学生尊老爱幼,多关心和帮助别人与家人,同时做些自己力所能及的家务事。
(一)搭建支架――激活学生已有知识储备,建立新旧知识的链接点
经验(第一个发展水平)是建构主义学习思想中的一个重要问题,他们认为学习者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他们在开始学习新的材料之前,大脑中已经存在许多先前的概念,因此,教师的首要任务应该是课前确定学生对于即将学习的新知识了解了多少,从而在教学过程中做到有的放矢,更好地开展针对性的教学工作。在学习任何新知识之前,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复习与新内容相关的先前知识,调动起学生的英语思维,用欢快的方式让学生放下学习紧张的包袱,以一种更容易的姿态进入到学习过程中。这是搭建学生已有知识和新知识之间的桥梁基础。
【教学片段 1】:课前准备
利用chant来复习旧知,并要求学生运用已学过动词的过去式来改编Chant,鼓励其尽可能多地说出相关词组,或者在原有框架上自行创作。
接着从上面的chant引出句型“What did you do last weekend?”让学生根据自己上周末的实际活动进行自由对话。这个环节通过谈论已学习过的相关话题,调动了学生相关的知识储备,为进入阅读学习做好了铺垫。
(二) 进入情境――创设整体真实的语境,挖掘教材与生活的契合点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是与一定的情境相联系的,知识也总是在一定的情景中才有意义。脱离情景的教学必然是枯燥乏味的,而且这种抽象的教学内容不利于学习者对知识的建构。只有把学习者置于真实的情景中,并尽可能在实际任务中获取经验和建构知识,才能使学习者掌握并学会运用知识。
三、提供学习支架的原则
(一)准确定位最近发展区
支架式教学奉行的基本原则之一就是:学习任务中,凡是学生能独立完成的部分,教师都要鼓励学生独立完成;凡是学生不能独立完成的部分,教师都要予以控制,并给予积极主动的帮助。因此教师提供何种类型、何种程度的支持,将取决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不能过多地包办代替,也不能旁观放任。可见,对教师来说,把握这种支持的“度”至关重要,同时也十分不易。这不仅需要教师具备敏锐的观察力,能敏感地知觉到学生当前的学习需要,而且需要教师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评价能力,准确地把握学生现在的“最近发展区”。如在教学过程中,仔细观察学生的情绪等变化来断定教学内容是否适中。或通过可以量化的试卷成绩等来断定某个班的学习程度。
(二)以学生为中心
学习过程中应当把学生当成知识和能力大厦的建设者,教师只是支架的提供者,而且教师只在学生需要帮助的时候对其进行帮助。支架的提供要给学生留有恰当的发展空间。学生站在支架上,必须经过自己的奋力一跳,才能达到目标。同时教师还应考虑每个学生的差异性,给不同水平的学生搭建不同程度的学习支架。
总之,“支架式教学”是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它是一种以学习者当前发展水平为基础的、系统有序的、可运用多种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建构知识技能并向更高发展水平迈进的教学策略。“支架式教学”策略运用得当,能帮助学生有针对性地逐步完成学习任务,达成学习目标,更重要的是能促进学生英语思维能力的发展,在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之间找到一个适宜的“支点”,从而有效地实现“教”与“学”的互动,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王笃勤.教学设计中如何搭建支架[J].英语教师,2009(2)
论文关键词:英语写作,支架式教学
一、引言
英语专业的写作课有两种情况,要不采用以教师为中心,以讲解知识要点,感受语言之美为重点的方法来展开,然后再进行写作实践;要不就是采用写长法来进行教学,鼓励学生能写多少是多少。这两种方法固然有其优点,前者能较为系统的教授学生的写作知识概念技巧,而后者则更易激发其写作兴趣。然而,这两种方法也有其缺点,前者容易使课堂气氛沉闷呆板,而后者则容易使学生脱离写作训练之重点,天马行空。为了找到一种更为合适的教学方法,笔者进行了不少实验,发现采用支架式教学是个不错的方法。
二、支架式教学及理论基础
支架式教学是建构主义理论支持下的教学方法之一。根据欧共体“远距离教育与训练项目”的有关文件,支架式教学被定义为:“支架式教学应当为学习者建构对知识的理解提供一种概念框架。这种框架中的概念是为发展学习者对问题的进一步理解所需要的,为此,事先要把复杂的学习任务加以分解,以便于把学习者的理解逐步引向深入。”从概念中我们可以看出英语专业毕业论文,支架式教学可以简单理解成,给学习者提供其进一步学习的概念支架的教学方法。通过分析概念我们可以发现支架式教学教学的理论基础有以下三方面:
1. 最近发展区理论
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斯基的提出了“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学生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学生的现有水平,指独立活动时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另一种是学生可能的发展水平,也就是通过教学所获得的潜力。两者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提供带有难度的内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其潜能,超越其最近发展区而达到其要经过困难才发展到的水平,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下一个发展区的发展。该理论要求教师分辨学生现有的水平和其可能发展的水平,而且教师要帮助学生跨越最近发展区。但是如何帮助呢?显然是要靠指引,而且任何学科作为知识体系和能力系统的结合,必然要靠系统的指引,也就是要提供概念支架,运用支架式教学。
2. 交际教学理论
该理论认为学习外语包含两方面:掌握结构形式,培养能力。海姆斯具体阐述了这个观点。海姆斯在1971年发表的《论交际能力》认为交际能力包括四个社会文化因素:1、语法的正确性。2、语言的可行性,指有些话语语法虽然正确,但人们却不那说。3、语言的得体性,这是指语言应适合于对话双方的社会地位、身份、性别、心理等因素。4、语言的可接受性,指语言适合于环境。海姆斯的观点让我们意识到任何语言教学都要集中在两方面:语法形式和语言的社会功用。语法形式的正确性在语言写作课中主要是指学生能用地道的语言来正确的组织语句进行写作。这要求教师对写作中涉及的字词句等层面的知识概念进行系统地指引,也就是要提供知识的支架。而语言的社会功用指的是学生对语言的应用,能在特点的社会环境下进行得体的语言写作。而这要求教师在教学时提供恰当的虚拟社会背景,创造必要的写作动机,也就是教师要架构虚拟社会背景,提供背景支架。
3.建构主义理论
该理论最早由皮亚杰提出。此观点的基本内涵有三方面:
学习在本质上是学习者主动建构心理表征的过程,这种心理表征既包括结构性的知识,也包括非结构性的知识或经验。
教师和学生分别以自己的方式建构对世界(人,社会,自然,文化)的理解,其对世界的理解因而是多元的,教学过程就是教师和学生对世界的意义进行合作性建构的过程。
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由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四个要素构成,建构主义的教学策略是以学习者为中心的。
从中可以看出,学习过程其实就是建构过程,但这个过程学生不能自己单独完成英语专业毕业论文,要依靠别人,主要是教师提供帮助,而教师的帮助就像个学生提供建筑知识大厦时要用到的脚手架,是必须的,但不是主要的,在大厦完工时就可以撤掉,且不留痕迹。
三、抛锚式教学的步骤原则及实施课例
支架式教学由以下几个环节组成:
1.搭脚手架——围绕当前学习主题,按“最邻近发展区”的要求建立概念框架中国学术期刊网。
2.进入情境——将学生引入一定的问题情境(概念框架中的某个节点)。
3.独立探索——让学生独立探索。探索摘要争取做到无需教师引导,学生自己能在概念框架中继续攀升。
4.协作学习——进行小组协商、讨论。讨论的结果有可能使原来确定的、与当前所学概念有关的属性增加或减少,各种属性的排列次序也可能有所调整,并使原来多种意见相互矛盾、且态度纷呈的复杂局面逐渐变得明朗、一致起来。在共享集体思维成果的基础上达到对当前所学概念比较全面、正确的理解,即最终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5.效果评价——对学习效果的评价包括学生个人的自我评价和学习小组对个人的学习评价,评价内容包括:①自主学习能力;②对小组协作学习所作出的贡献;③是否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在运用此教学法的过程中要遵循以下三个原则:
1.准确定位最近发展区
支架式教学的目的是帮助学生顺利度过最近发展区,自然教师要先对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进行准确定位。具体来说可以用以下三种方式来帮助定位:一是教师的课堂观察,在教学过程中,仔细观察学生的情绪等的变化来断定教学内容是否适中。二是进行测试,主要是卷面测试,通过可以量化的试卷成绩等来断定某个班的学习程度。这可以避免前面观察法产生的主观性和偏差。三是学生反馈,主要是通过给学生问卷调查来实现,卷中要包含对现学材料的难易判定,自己的学习情况的判定,以及对未来材料难易度的期待。
2.以学生为中心。学习过程中应当把学生当成知识和能力大厦的建设者,教师只是脚手架的提供者,而且教师只在学生需要帮助的时候对其进行帮助。学生可以通过和学习伙伴的互动来加速其建造进度,也可以通过伙伴的评价来对建造的不足进行修正,教师要给学生个人和学习小组留下足够的空间。
3.支架要合理 教师提供的支架要科学,只在必要时给学生提供支架。支架可以包含背景支架,也可以包含问题支架,概念支架等。支架要从易到难,并且要注意学生的反馈,提供简洁易懂的用语来搭建支架。支架在学生自我学习和小组学习时要撤除,给学生以充分的学习时间。
为了研究支架式教学法的有效性,笔者选取了由丁往道编写的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的《英语写作手册》的第二部分的修辞手法-oxymoron(矛盾修辞法)来进行实证研究。本次学习的主要是目的是了解矛盾修辞法的概念,其能创造的效果,以及如何应用矛盾修辞法。通过实践证明,支架式式教学法能非常有效地提高学生兴趣和学生的使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具体来说分了以下5个步骤来展开教学:
1.搭脚手架——教师先让一学生上台来给他看两个词,smile和 tear英语专业毕业论文,然后让他分别向大家表现出来,让大家猜是什么词,表现出了什么心情或感情。
2.进入情境——然后再让他看tearful smile这个词组,表演含着泪水的笑然后教师问大家,“他在干什么呢?他的表情表现出了什么感情和心情呢?”
3.独立探索——让学生独立探索。给学生提供支架对表达出的心情进行猜测。
4.协作学习——进行小组协商、讨论。学生把自己的猜测和别人的进行比对,并设想他做出此表情的情景,最终归纳概括出,tearful smile,表达出的意思已经超过了两个单独表情的叠加,它可以表示出激动,强颜欢笑等意思。最终概括出矛盾修辞法的表现手法主要是通过两个本身矛盾、相反、相对的词的连用,来创造出一种复杂的效果,其搭配可以是形容词加名词,也可以是副词加动词等。
5.效果评价——学生对自己的学习和小组学习进行评价,并对矛盾修辞法进行进一步的应用,举更多的例子。
四、结语
支架式教学作为一种较科学的教学方法,在理工科等系统性较强的学科中已得到了普遍应用。本研究对则其在较不宜推广的语言类的英语写作课中的运用进行了实证研究,证明其能充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通过教师指引和同伴互动来提高学习效率,尤其是其强调以学生为中心,重视学生自己以及学习小组的主动探索的特点使其更易提高教学气氛,帮助学生取得更大的进步。
参考文献
[1]范琳,张其云.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与英语教学改革的契合[J]. 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3, (4) _5 .
[2]代贝贝.支架式教学模式在英语精读教学中的运用[J]. 科技信息, 2009, (16) _2 .
[3]何鸣,薛欢.英语商务课程中语言与内容的协商——以一堂英语国际贸易实务课为例[J]. 科教文汇, 2010, (19) .
[4]张湘丽.支架式教学应用于初中生英语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研究[D]. 2008.
关键词:支架式教学;课题研究;教学结构
一、课题名称
支架式教学的实践与反思的研究
二、研究重点
1.以课题提升学生“学”的能力
学生在实际的学习和生活中,常常遇到各种需要解决的问题,
解决问题的能力不能一蹴而就,需要在学校教育中,不断给予指导和体验。而这种解决问题的体验前提是遵循最近发展区原理,设计有层次的问题,使学生原有的知识与需掌握的新知识达成一定的联系,从而降低学生接触新知识的台阶并产生进一步学习的动力,在学生主动学的过程中提升学习能力。
2.以课题提高教师“教”的水平
教师不仅要精通教学内容,掌握更多新知识,而且还要掌握更多新技能,指导新的、可能是连他们自己都不太熟悉的、与支架式教学理论相配套的学习技巧,从而获取新的课程实施能力,更重要的是教师还必须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改变单向灌输的教学方式。因此,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这种全新的促进者角色,将进一步提高教师“教”的水平。
3.以课题优化课堂教学结构
“建立概念框架,引导进入情境,启发独立探索,鼓励协作学习,进行效果评价”是教学过程的五个基本要素,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形成一种有机的配合。教师要遵循教学过程的有序性原则,在整个课堂结构中,对这五个要素按一定顺序进行排列,这样,不仅能使知识教学呈现出一种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的逻辑顺序,还能使能力、情感教学呈现出一定的层次性。
三、理论学习
1.明确“支架式教学”的定义
通过学习“远距离教育与训练项目”的有关文件,明确“支架式教学”的定义为“学习者建构知识的理解提供一种概念框架”,为此,教师事先要把复杂的学习任务加以分解,以便于把学生的理解逐步引向深入。
2.明确“支架式教学”的基本环节
“搭脚手架―创设情境―独立探索―协作学习―效果评价”
是“支架式教学”基本环节之一。“搭脚手架”――围绕当前学习主题,按“最邻近发展区”的要求建立概念框架;“进入情境”――将学生引入一定的问题情境(概念框架中的某个节点);“独立探
索”――让学生独立探索;“协作学习”――进行小组协商、讨论;“效果评价”――对学习效果的评价包括学生个人的自我评价和小组对个人的学习评价。
当然,各环节只是支架式教学模式的一般形式,是体现教学理论和思想的讲课主体框架。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进行教法的处理、教学手段的运用及学生指导,增加或减少部分环节,也可在一课中反复运用这些环节,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
3.认识“支架式教学”的一般特征及实践操作中存在的局限
4.基于学生学习立场的目标制定和任务分析
以儿童发展性学习理论为背景和指导,研究指向教师有效指导下学生主动、自主学习的过程分析和管理。
四、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1.课题准备阶段
学校教科室根据我校科研实情,整理课题申报的相关材料,完成了学校主课题申报。随后成立课题小组,制定课题研究方案。并通过调查研究、文献检索、购置图书等途径丰富我校课题理论储备,并通过开展教师培训、讲座等组织全校教师学习有关理论。
2.课题研究阶段
目前,我校的课题研究正处于此阶段。在此阶段,学校主课题研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1)课题组细致研究支架式教学模式下的各要素以及各环节内容,在此基础上基本确定支架式教学理论指导下的各学科教学的基本范式及主课题下的二、三级子课题,同时在搜集、整理课题研究过程中的原始资料基础上进行课题研究阶段性总结,及时提炼研究成果,并整理在课题深入研究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从而进一步探索相应的对策,进一步丰富课题。
(2)学校教师围绕主课题开展的理论研究与教学实践取得了阶段性成果,较多相关的教师教学课例及研究论文获奖,学校也将这些优秀的实践课例及课题研究论文汇编成册――《支架式教学初探》(教师主题教学随笔集)。
(3)课题研究逐步深入,课题研究实验课也在进一步完善,随着研究动态的变化而设计各阶段不同的实验课教案范表,实验课的过渡性材料一定程度上也是课题研究阶段性成果的体现,重点尝试教学任务分析方法的理论,学习使能目标和学习层级的分析。我科室组织教师阅读学习有关教学任务分析的资料,并组织教师在实验课的过程中探索教学任务分析的方法。通过教学任务分析,了解知识的前后联系,通过分析的结论诊断学生已经具备的知识,通过使能目标分析,揭示学习内容所需要的必要条件,帮助学生消除在独立解决问题时的实际发展水平与潜在水平之间存在的差异,以此步步推理,层级展开,层层的过渡性“桥梁”支撑整个教学。这也为支架式教学的实施提供必要的依据。
(4)围绕主课题研究我校负责主持了昆山市小学“理想课堂”(完美教室)项目组校际实验课。
“把预习引入课堂”,是我实验项目――“理想的课堂”初级探讨的课堂教学实践研究主题之一。“理想的课堂”项目实验拟从学习性质量、发展性质量、生命性质量三个层面逐级研究。
“基于学生学习立场的目标制定和任务分析”是我实验项目继“把预习引入课堂”之后的课堂教学实践研究主题之二。以儿童发展性学习理论为背景和指导,研究指向教师有效指导下学生主动、自主学习的过程分析和管理。
五、课题研究中遇到的问题、困惑及对策
1.存在的问题
课题研究与实践,虽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随着研究的深入和新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进,现实课堂教学中仍存在着诸多不足。
(1)从课题本身来看
一个完整的课题其实就是“总―分―总”的研究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说,“子课题”的建设才是课题的核心所在,要把课题真正的做起来,就要在子课题方面下大工夫来实践。一方面,单就学科来划分子课题存在研究范围过大的问题,另一方面,将学校主课题按照学科分解划分,需要分解的子课题是由校课题组成员根据预设课堂设置的,这导致具体教师承担子课题时存在障碍:①不同学科有其具体的特点,课题组成员只是某一专业课的教师,在自己的专业学科方面是能够较好把握的,但是在对小学各学科特点综合把握的过程中又存在错解或是不到位的地方,由此确定的子课题会失准;②子课题确定之后,会由课题组安排具体学科的教师承担相应的子课题,对于承担的子课题会存在于教师原本的科研方向不一致的问题。另外,当子课题移至具体学科教师,子课题的先天缺陷与不完备处便会暴露,这就是子课题方案进一步完善的需要,然而这种修缮需要又会衍生出其他问题。
(2)从我校师资来看
我校师资青年教师占多数,教师对待课题研究的不同态度导致课题研究在不同学科存在差异与坡度。①关于子课题的完善,由学校课题组确定的子课题,当存在不能满足具体学科科研实际的问题时,有的学科组会根据自身学科特点及具体课堂情况自觉主动地对子课题进行二度或者是更进一步的修改完善,可是也有学科组会抱听之任之的态度,如此科研态度,对学校主课题深入研究不但没有贡献,对以课题研究指导学科教学的用意也是一种无视与伤害,这样各学科对于主课题研究的程度必然存在差距,呈现坡度也是明显的结果。②课题实验课的尝试过程,教师的自主研究意识不够强,抱有不同科研态度的青年教师在实验课的研究及准备过程也有不同的呈现与收获。另外,不少教师在教学中形成的教学习惯会影响课堂教学,给课题研究、实施工作带来障碍,教师在“子课题研究”和课堂教学中,由于能力及对课题研究重视程度的不同,实际效果也有很大的差距。再加上对青年教师实验课的检查缺少严谨的检查制度,致使课题在实验课尝试阶段的收效不是很明显,这对课题深入研究是不利的。
(3)从深入研究来看
课题研究在预设的阶段进行着,各种尝试也正在一步步地
走,可是“摸着石头过河”仍然缺少系统的规划。研究也还有待进一步深化和细化。
2.下一步研究计划
(1)下一阶段,我们将继续在教师的子课题研究有效指导策略上做文章,进一步完善子课题的划分,让子课题更好地服务课堂教学。
(2)实验课的开展,加强基本工训练,通过集体学习研讨与培训,对基本功较差的教师进行帮扶提高,进一步明确并深化实验课教师整体上对实验课的理论思想、教学模式、资源建设和利用等方面的认识。对实验课的监督、检查形成完备体系并制度化,从内外两方面保证实验课的质量,提升实验课的实际收效。
(3)主课题研究必须纳入学校工作的整体规划,教科研工作是学校整体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工作要做好协调统筹,统一安排,有明确、系统的规划,学校各条线工作要为主课题研究保驾护航,提供有力的保障。
关键词:支架式教学;喷灌质量控制参数;探索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22-0190-02
一、支架式教学
支架式教学是建构主义的一种教学方法。建构主义是21世纪的重要教学理论基础,其融合了“自我建构理论”和“社会建构理论”并运用到学习理论中形成了“意义建构”。建构主义将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变为“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认为学习是学生在一定的情景下对知识的主动建构,教师只对知识建构起帮助、促进作用[1]。建构主义认为情境、协作、会话、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2]。建构主义的教学方法是以建构主义理论为基础,以学生为中心,教学过程中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意义建构的目的。建构主义教学方法主要有支架式教学、支架式教学、随机进入教学等[3]。支架建式教学是一种较为重要的、成熟的建构主义教学方法[1]。其借用建筑行业的脚手架概化概念框架,并以此作为支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特定的概念框架帮助学生理解和建构特定知识,构建学生互动、共同参与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沿支架逐步攀升,最终完成知识的主动建构[4]。支架建式教学一般由进入情境,搭建支架、独立探索、协作学习,效果评价五个环节。
二、教学背景
喷灌质量控制参数是《节水灌溉灌溉理论和技术》课程中喷灌技术章节中的重点内容,《节水灌溉灌溉理论和技术》是农业水利工程专业的主要专业课,旨在培养学生的节水意识,使学生掌握节水灌溉技术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具备节水灌溉工程的规划设计能力、管理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课程内容分为“理论”和“技术”两大块,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专业技术课程,学生更多地是在掌握理论性知识的基础上对具体技术的掌握和应用,这就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把理论知识的讲授和学生的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在这种背景和要求下,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教师教授为主的教学方式就存在局限性,而建构主义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
《节水灌溉理论和技术》课程是在大学三年级教学阶段开设的,学生已经经过多门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的学习,认知能力较强,独立性、主动性也较强,能够适应独立探索和协作学习的要求,使支架式教学的探索成为可能。
三、支架式教学在喷灌质量控制参数教学中的探索
支架式教学遵循①引入情境―②搭建支架―③独立探索―④协作学习―⑤效果评价五个环节进行教学设计。先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提出与喷灌质量控制参数教学内容有关的生活中的具体实例,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完成引入情境;然后教师根据学生讨论的结果提出与喷灌质量控制参数教学内容有关的问题,引起学生独立思考;其次教师根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搭建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支架,学生根据教师搭建的支架,分组学习,学习过程中出现困难,教师可适当提供帮助,通过协作学习完成教学内容的学习,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学习能力;最后根据学生的表现给每位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小组评价。
1.引入情境。围绕当前学习主题,以“最近发展区理论”为基础,将学生引入到一定的问题情境。(1)教师让学生观察学校内绿化地上的喷灌,讨论喷灌质量如何?有什么问题存在?学生观察、讨论得出:有的树木叶子被喷灌水滴打坏,有时风大喷灌到空中的水被风吹跑了;喷灌水有时会喷到路上,而有些作物该喷灌的却没有喷灌到。有的喷灌水量大,形成了地表径流,土壤板结,有的喷灌水量小,作物得不到灌溉。由上可见,学校绿化地上的喷灌灌水质量不高,达不到要求。(2)教师引出以下问题:什么属于高质量的喷灌?哪些参数决定喷灌的质量好坏?如何控制这些参数以得到高质量的喷灌?学生根据教师的提问独立思考。
2.搭建支架,围绕当前学习主题,把握学生现有知识(地面灌溉)及要学知识(喷灌)之间的关系,以其作为最近发展区来搭建概念框架,根据学生人数和能力将学生进行异质分组。(1)学生根据观察的现象可对应得到高质量的喷灌要求:节水;保证作物不受损伤;灌水均匀;不发生水土流失,不破坏土壤结构。(2)新的问题激发学生用原有的知识去解释,同时也引发出新的观念和问题,此时多数学生用之前学过的地面灌溉质量参数;用水效率;储水效率;灌水均匀度来评价和分析问题,这就将学生引入自觉的探索过程,形成自主学习。(3)多数学生探索的结果发现灌水均匀度可以解释灌水均匀要求,而用水效率和储水效率除了可以解释节水要求无法解释其他要求,因此,教师可因势利导,引出是否有专门的参数用来评价喷灌的质量好坏的问题,再进一步引导到如何控制这些参数以得到高质量的喷灌的问题上来。
3.独立探索,让学生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去探索,教师观察各小组的查阅资料、思考、讨论过程。小组根据教师提供的建议支架,分组思考、查阅资料、讨论,独立探索得出:(1)喷灌雾化指标、喷灌均匀度、组合喷灌强度是用于评价喷灌质量的参数。(2)喷灌雾化指标用于表示喷洒水滴细小程度,用喷头工作压力和喷嘴直径的比值衡量;喷灌均匀度指喷灌面积上水量分布的均匀程度,用喷灌均匀系数衡量;组合喷灌强度是单位时间内喷洒在单位面积上的水量用组合喷灌流量和喷灌面积的比值衡量。这一过程中,知识的建构通过学生的独立探索得到,学生会有成就感且记忆较为牢靠。(3)要控制参数以得到高质量的喷灌,可知道参数分为允许参数(要达到的要求)和实际参数(实际达到的效果)两类;再从各个参数的定义出发,可知道参数的影响因素和影响程度,从而得到控制喷灌质量的方法。允许喷灌雾化指标受灌溉作物控制;实际喷灌雾化指标受喷头工作压力、喷嘴直径等影响;允许喷灌均匀度受灌溉方式控制,实际喷灌均匀度受风速、风向、喷头喷洒方式和组合形式等影响;允许组合喷灌强度受土壤入渗能力、地形坡度控制;实际组合喷灌强度受喷头流量、喷洒半径(面积)、风速、运行方式等影响。
4.协作学习,协作学习包括师生间协作和学生间协作。在学生独立探索并得出的结论后,教师可以让小组内交流并讨论以下问题:(1)如何将控制质量参数贯彻到喷灌系统设计中,即喷灌设计中如何控制质量参数从而控制质量?(2)喷灌系统设计中控制质量参数的步骤顺序如何?(3)喷灌系统设计的各步骤顺序如何?是否可以交换,有何优缺点?
5.效果评价,效果评价包括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小组对个人的评价,评价的内容有:(1)自主学习能力;(2)对小组的贡献;(3)是否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在教学结束后,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对学生进行评价:(1)是否熟练掌握了喷灌质量控制参数的本质并能应用到喷灌系统设计中;(2)是否具有独立查阅资料,思考问题得出结论的能力;(3)协作学习中和小组成员交流和讨论的参与程度;(4)是否提出或吸收了他人有价值的观点。
四、结论
通过支架式教学,学生经过自己的探索学习,认识到到喷灌质量控制参数,使学生掌握学习的最终目的―控制参数以控制喷灌质量。在这个教学探索中,教师为学生搭建基本的概念和支架后,引发探索的问题,引导学生的探索方向,在重点、难点上教师给予引导,学生主动地进行探索学习并最终完成知识意义的建构。
参考文献:
[1]何克抗.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与教学设计[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05):74-81.
[2]王希华.现代学习理论评析[M].北京:开明出版社,2003:188-194.
[3]何克抗.建构主x――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中)[J].电化教育研究,1997,(04):25-27.
[4]杨维东,贾楠.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述评[J].理论导刊,2011,(05):77-80.
Exploration of Scaffolding Instruction in the Teaching of Quality Control Parameters of Sprinkler Irrigation
YANG Rui1,WANG Long1,LONG Xiao-min1,TIAN Lin2
(1.College of Water Conservancy,Yun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Kunming,Yunnan 650201,China;
2.Department of Ecology and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Yunnan Forestry Technological College,Kunming,Yunnan 650224,China)
一、背景
初级职业教育中餐饮课使用的教学资料是根据初级餐饮人员的考核标准制定的校本课程材料。在此提到的餐巾折花课是餐饮服务专业的一个技能模块,课程力图结合二期课改思想“以学生发展为本”,探索适合于智障学生职业教育的支架式教学方法,以提高课堂实效。
1.学生情况分析。餐巾折花课的教授对象是一个以中、重度智力障碍学生为主的班级,一共有7名学生,学生总体能力较弱。教师运用工作分析表进行前期评估,并对学生进行动态分层,从高到低共分为C、B、A三个层次。其中C层学生有2位,经过教师的讲解和示范,他们能独立完成花型制作,并且成品质量达到初步标准;B层学生有2位,他们在教师的讲解示范和口头提示下基本能独立完成;A层学生有3位,他们需要教师大量辅助才能完成这个花型制作。
2.学习材料分析。餐巾折花是上海市餐饮职业技能鉴定中的一个操作模块,作为餐饮服务基本技能之一,餐巾折花的学习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发展学生的精细动作,对学生的身体运动康复有一定的帮助。餐巾折花课主要包含的教学内容有枫叶、二叶壁花和孔雀三个花型制作,它们共同的难点是巾角错位折叠,不同之处是巾角错位折叠后成型的做法各不相同。由于学生能力弱、遗忘速度快,而反复练习一个花型会让学生觉得枯燥,所以教师通过比较三种花型的不同点和相似点、强化训练、记忆同类造型,帮助学生整体把握三个花型的制作方法。
3.教学过程设计。2002年的“智力障碍”新定义中提出“智障学生不能一味依赖学校和家庭的支持,智障学生应该能从简单接受到主动发展”。依据智障学生的特点,根据其理解、接受能力以及教材难易程度,餐巾折花课设计了导入、新授、练习和小结四部分,教师通过任务单、媒体、口诀等支架,帮助学生掌握制作要领、牢记制作方法。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任务单的设计是以评价为导向,明确标准,提高课堂实效。
二、课堂中支教式教学的实践
使用支架是教师现代教学技能最充分、最集中的体现,在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餐巾折花课秉持着“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智障学生专业技能学习搭建支架。
1.任务单支架,引领智障学生学会学习。学习任务单是将学习内容分解成若干个任务,让学生能够通过完成各项分解任务,条理清晰地实现学习目标。餐巾折花课通过评价引导式的分层学习任务单,引领学生学习。一节课中设置了四个任务,依据学情分析,围绕重难点层层递进。如“餐巾折花――二叶壁花”课B层学生的“任务二”是突破难点的关键任务,其中的难点是第3步――山峰状要对称,要求学生在第一次尝试练习后,根据评价要求自评完成情况,并在教师检查的过程中完成拓展题(见图1)。这份评价引导式的分层学习任务单,通过自评、他评引导学生学习,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效,促进教学目标的达成。
2.口诀支架,强化智障学生步骤记忆。工作技能分解是智障学生职业技能学习的主要方法,但由于智障学生的认知、记忆能力薄弱,因此教师简化操作要点、提炼关键词编制口诀,将有利于学生对步骤熟记。例如,教师将二叶壁花花型制作的难点“山峰状要对称”编制成口诀,即“巾角两两重叠,底角在山中间”,让学生反复诵读,掌握操作要点。教师将讲练结合的形式反复用于课堂,可以加深学生的感知及理解,同时在动手操作过程中,加强手部精细动作与口诀的协调配合,促进操作步骤的掌握并加深记忆。
3.多媒体支架,给智障学生直观体验。示范操作是职业技能传授与教学的重要方面,在特殊教育中,多媒体是专业技能课的一个重要支架。餐巾折花课中教师运用实物投影,通过视频将步骤过程清晰地呈现出来,让学生掌握制作步骤。教师播放了三次视频,第一次是新授之前的整体感知,让学生初步感受花型的制作方法;第二次是重难点切片,通过细节放大、动作放慢,帮助学生克服困难;第三次是练习中的循环播放,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通过多媒体有效的支持辅助,教师提高了示范的准确性。
三、教学反思
随着课堂中支架式教学的不断尝试,教师逐步认识到:课前设计是支架搭建的基础,课中支架式教学的实施能提高课堂实效,课后评价能检验支架式教学的效果。
1.课前精准的学情分析是支架搭建的基础。要搭建有效的支架,就要遵循“以学定教”原则。由于学生之间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因此教师有必要通过专业技能工作分析表的评估,了解学生的学习现状,制定分层目标,提供有效支架,帮助学生达成学习目标,课后再次评估检验成效,为下一个学习内容提供依据。
2.课中支架教学的实施是学习效果的保障。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关于支架式教学的内涵众说纷纭。笔者认为,无论是何种支架,能提高课堂实效、适合学生的就是好支架。在教学中,笔者常常用任务单引领学生学习,通过步骤口诀强化学生步骤记忆,用多媒体示范给学生直观体验,提供教学辅具帮助学生克服困难,最终提高学生学习的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