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问题导向式教学概念范文

问题导向式教学概念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问题导向式教学概念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问题导向式教学概念

第1篇:问题导向式教学概念范文

关键词:初中数学 变式教学

变式教学是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所谓“变式教学”就是以培养学生灵活转换、独立思考能力为目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精心设计一些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的变式问题,从而把学生的思维逐渐引向新的高度的一种教学方法。思维的实质在于概括,即由感性知识的改造达到理性知识的形成。但教材中提供的材料是正面的、标准的,在数学语言的陈述上,学生对对象的本质属性和非本质属性难以区分,容易导致概括的片面性和思维的错误。因此,数学教学中应采用多种变式以揭示概念的实质,达到对概念本质的深刻理解,培养思维的准确性。通过变式教学,能积极推动同化、顺应的深入进行[1]。

1、初中数学变式教学遵循的原则

1.1目标导向原则

数学教学是师生围绕既定目标而进行的双向活动。因此,教师首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制定出具体明确、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然后,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采用数学变式教学模式,学生在教师启发、引导下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变式是为了突出本质特征排除无关特征,变式教学要有助于让学生更好掌握数学知识的本质。变式选题应注意具有代表性,教学的成效不取决于运用的数量,而是看运用是否具有广泛意义的典型性,能否使学生在理解概念时有助于克服感性经验片面性的消极影响,能否有助于问题解决。

1.2启迪思维原则

数学教学是思维活动的教学。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依赖于教师的循循善诱、精心启发。运用变式教学模式教学,教师必须精心设计问题情境,“把问题作为教学的出发点”“让问题处于学生思维水平的最近发展区”,引导学生逐步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通过创设思维情境,设置思维障碍,添设思维阶梯等手段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唤起学生的求知欲[2]。

1.3暴露过程原则

数学教学是数学思维活动过程的教学。让学生看到思维过程,主动参与知识的发现,是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发展其数学能力的有效措施。运用变式教学模式教学,应特别强调暴露数学思维过程。讲解概念要求构建情境,提供素材,揭示概念的形成过程;讲解定理、公式要求模拟定理、公式的发现过程;例题、习题的教学要求探索变式,拓广成果,对解题思路进行内化、深化探索、总结升华,从而发展他们的能力。因此运用变式教学应引导学生重新剖析问题的本质,在将问题由个别推向一般的过程中使问题逐渐深化,从而使思维的抽象程度不断提高。解决了问题以后再重新剖析实质,可使学生比较容易地抓住问题的实质,在解决了一个或几个问题以后,启发学生进行联想,从中寻找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探索一般规律,可使问题逐渐深化,还可使学生思维的抽象程度提高。

2、初中数学变式教学的课堂教学策略

2.1基本概念的变式教学策略

(1)概念引入变式

概念引入变式,就是在学习一个新的概念时,将概念还原到客观实际中进行引入。通过变式移植概念的本质属性,使实际现象数学化,达到展示知识形成过程,促进学生概念形成的目的。在概念形成中,不应直接将现成的结论教给学生,而应充分设计探索环节,引导学生从直观的想像去发现、猜想,然后给出验证或理论证明,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认知过程,使学生逐步掌握认识事物、发现规律和真理的方法,并从中培养创造能力。概念引入教学的关键是建立感性经验与抽象概念之间的联系。

(2)概念辨析变式

概念辨析变式,就是在引进概念后针对概念的内涵与外延设计辨析型问题,通过对这些问题的讨论达到明确概念本质、深化概念理解的目的。在概念形成后,应先引导学生多角度、多层次地探索概念变式,透过现象看本质。然后才应用概念解决问题。

2.2数学命题的变式教学策略

(1)定理、公式的形成变式

定理、公式的形成变式,就是在教授一个新的定理或公式时,将其还原到客观实际之中,通过一些实际现象抽象其本质属性;或者通过题目变式,使学生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出发,随着教学逐步展开,由此及彼,通过知识迁移而形成新知。

(2)定理、公式的多证变式

定理、公式的多证变式,就是在提出定理、公式后,引导学生对定理、公式实施多角度的观察与思考,探求其证明方法,通过观察角度的变换,各种不同方法的比较,帮助学生培养探索意识和创新能力。

(3)定理、公式的变形变式

所谓定理、公式的变形变式,就是探求定理、公式的变形与推广形式,并用之解决相关问题。每个定理、公式都可以有许多变式,这些五彩缤纷的变式为我们培养学生的应变能力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同时,引导学生对一些重要公式进行变式应用,掌握其潜在的意义,使之不局限于原有的表面现象,而是透表求里,运用其思想实质来解决问题,从而有利于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数学定理、公式的本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联想思维和辩证思维,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有利于培养学生简捷思维,快速解题的能力。

2.3数学语言的变式教学策略

数学语言变式即对数学中的一些概念、定理、公式、命题进行文字语言、图形语言、符号语言这三种数学语言之间的转换,对一些重要的代数定理、公式,探求它们的几何意义,从而培养学生的“语言”转换能力和运用数形结合思想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运用数学语言的能力和水平是数学素质的重要反映,也是影响数学学习的重要方面。实践证明,学生的数学语言的运用能力较差己成为数学能力发展的障碍。因此,加强数学语言的教学,特别是通过数学语言变式使学生建立起三种数学语言之间的“互译”关系,在数学教学中具有重要意义。数学教材中的概念、定理、公式、法则等一般是用一种数学语言给出的,而学生要真正理解、掌握和运用它们,则要求能灵活运用三种数学语言对其进行表述。

3、结论

总之,培养思维的数学教学不能止于推理论证的完成,而必须在获得结论之后,回顾整个思维过程,检查得失,加深对数学原理、解法的认识,联系以往知识中有共同本质的东西,概括出带有普遍性的规律。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发展学生的能力,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第2篇:问题导向式教学概念范文

关键词:研究性教学;硬件类课程;问题为导向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51-0219-02

一、引言

计算机专业硬件类课程通常包括计算机组成原理、汇编语言、计算机系统结构、接口技术及嵌入式微处理器等课程。目的是让学生掌握计算机各部分的工作原理,具备一定的计算机硬件开发设计能力,但是该类课程具有理论及实践性强、概念抽象、技术更新快的特点,因此教学难度大,学生学习兴趣低,导致计算机专业学生大多“喜软怕硬”。如何改变这一现象,一直是困扰任课教师的难题。

目前,研究性教学备受关注。研究性教学在国外始于20年前,是一种在教师的组织指导下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实践的教学[1],注重培养学生研究和创新能力的新教育理念。目前已被国际、国内教育界普遍认同并付诸实践[2]。近年来,本文作者所在的计算机硬件课程组,结合硬件类课程的特点,突破传统的“传输―接受”式教学框架,也尝试在硬件类课程的教学中引入以问题探索为基础的研究性教学理念,并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本文以计算机专业硬件类核心课程“计算机组成原理”为例,介绍研究性教学的应用与实践。

二、研究性教学改革的理念及思路

研究性教学是教师为指导和培养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模拟科学研究活动所设计和组织的一种课堂教学。包括教与学两方面:一方面教师要创设良好的研究性教学环境,给学生提供必要的指导与帮助;另一方面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究式学习[3]。要推行研究性教学,关键是教学理念的改革,即传统教学理念到研究性教学理念的转变。具体实施时,主要完成以下转变:教学思路,由传统的“知识点讲解型”向“问题导向型”转变;教师角色,由“知识灌输者”向“问题引导者”转变;学生角色,由“被动接受者”向“自主学习者”转变;考核方式,由“应试型”向“多元考核型”转变。

依据研究性教学理念,结合硬件类课程特点,课题组建立了一种课堂讲授辅以专题讨论课、创新性实验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的研究性教学体系,以培养学生对计算机硬件系统的分析与设计能力,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及创新能力。具体思路是:在教学内容上,“以问题为导向”对讲授内容进行结构性调整、重组和更新,以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知识的兴趣。在教学方法上,坚持启发式、参与式教学。在教师讲授的同时,辅以专题讨论、学生参与式教学、创新性实验等多种形式。在考核方法上,不再以笔试为唯一考核方式,而是采取笔试结合专题讨论、调研报告、实验设计等多元化的考核方式。

三、研究性教学改革的实施

1.创设问题情境,“以问题为导向”组织课程教学内容。组织教学内容时,要遵循“讲学科不讲教材”的原则。首先让学生清楚课程在整个学科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它与前导课和后续课的关系。其次,针对硬件课程理论性、实践性强的特点,引入研究性教学模式,通过创立问题情境,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主动探索。“以问题为导向”提炼每章内容主线,比如在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运算方法和运算器一章中,提出:“各自算术运算和逻辑运算在计算机中如何实现的?”引起学生兴趣并对章节内容主线初步掌握。对每章相关知识模块还要按照“以问题为导向”的原则,设计出具体的细节问题。如:乘法运算的研究性问题设计如下:

(1)手算乘法运算是怎样的?――锻炼学生的观察和总结能力

引导学生给出手算乘法规则并得到结论:手算乘法是通过移位和加法来实现的。

(2)为什么不能直接在计算机中采用?――锻炼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

引导学生给出总结手算乘法的缺点。

(3)如何调整才能应用到计算机中?――锻炼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引导学生想出改进上述方法的妙招。

(4)机内乘法运算规则是怎样的?――锻炼学生概括能力和举一反三能力

通过原码一位乘案例,引导学生自己总结出机内原码一位乘规则,并由此推出机内原码两位乘规则。

(5)现在的CPU中乘法是如何实现的?――锻炼学生主动学习能力

预先告知学生现在计算机中广泛采用的指令并行执行及流水线等概念,说明这些概念在以后的章节中会详细讨论,并要求感兴趣的同学上网查阅相关资料。

这样设计后,一个简单的机内乘法运算规则,经过一系列问题的探究,将原本枯燥无味的0,1运算,转变成了学生有兴趣去寻求答案的一个个具体问题。按照“以问题为导向”设计的教学内容,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一直处于思考如何解决问题的状态,既能做到有兴趣地全身心投入,又能比较扎实地掌握计算机内部的乘法运算方法,还能使他们对计算机的新技术有所了解和掌握。

2.启发式、参与式等教学方法的采用。课堂教学中坚持启发式教学。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不仅可使学生对课程知识的掌握有深刻的理解,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和独立思考的能力[4]。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实际问题引出理论知识点,通过一系列问题启发学生进行思维,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学习。例如,在学习存储器时,做了如下启发设计:(1)通过实际问题引出理论知识点:存放在内存和优盘中的信息在计算机关机后,有什么不同?――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课下预习,主动查阅资料,寻求答案。(2)内存和优盘的存取机制有什么不同?――引出讲解点:RAM和ROM存储器概念。(3)RAM为什么又分为静态和动态?――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对比静态和动态存储器的工作原理及区别。(4)在教学过程中,安排学生分组讨论,然后发言总结。

这样,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环环相扣地启发学生思考,并让学生们充分讨论,进行课堂交流,最后结合有关知识点进行分析和概括。实践证明:启发式教学是科学、成效的教学方法。

实施参与式教学。对内容多、理论性强、学生理解有难度的运算器、存储器和中央处理器三个章节设置专题讨论课,每次专题讨论课安排2学时,共6学时。专题讨论课的题目提前公布,让学生自由组合分组做准备。在讨论课上,各组选代表上台主讲,由教师和其他同学发问和争论,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与点评。通过专题讨论,学生能了解最新的技术与发展趋势,扩展课堂所学知识,学会对原理的灵活运用。在这种环境下,学生的作用是双重的,既学习新知识,又传授新知识,在掌握知识的同时,也有助于提高各自能力。

3.研究性教学的创新性实验环节的保证。为保证研究性教学的实施,建立了“验证型―设计型―综合型―探索型”的多层次实践教学模式。在课程部件实验中,适当开设“验证型”和“设计型”实验,在后续模型机设计课程中,开设“综合型”和“探索型”实验,形成“验证型―设计型―综合型―探索型”的多层次实践教学模式,以强化学生的综合设计和硬件动手能力。(1)变“实验指导书”为“实验任务书”。每次实验只给出实验任务、要求及实验条件等,具体如何设计和实现全部由学生自主完成,锻炼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2)重新设计实验内容,保证实验内容的综合性、设计性和研究性。让学生通过自学和查阅有关文献,自行设计实验方案,自行搭接实验线路,自己进行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发现问题并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提出相应对策,最后撰写研究报告。整个过程把主动权完全交给学生,教师只是启发引导和做好组织工作。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调动学习积极性,培养自主学习和获取知识的能力。

4.研究性教学多元化考核方式的配套。传统考核方式以期末笔试为主,导致很多学生平时学习主动性差,知识掌握不牢固。本课程组建立了一种硬件类课程多元化考核模式。在多元化考核模式中,平时成绩比重达到50%,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表现、专题报告、实验设计及操作、文献查询、作业等多个环节。使得学生更加注重平时的学习过程,对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及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起到积极作用。

四、结论

本文以计算机组成原理为例介绍了计算机专业硬件类研究性教学的实施,基于以上理念,本文作者所在的硬件课程组也在其他硬件类课程进行了研究性教学的实践,通过几年的探索,教学效果显著并取得了丰硕成果。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高涨,参与计算机硬件课题组或创新活动的人数大增,硬件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有了明显提高。2009年至2014年期间,历届授课专业每年均有二十多名学生积极参加智能车大赛和嵌入式设计大赛等硬件类竞赛,获国家级一、二等奖及山东省一等奖等三十多项奖项。

参考文献:

[1]曾广录.论研究性教学改革中的评价机制建设[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4):82-84.

[2]王立欣,等.基于研究性教学的电子创新基地建设与教学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10,(4):73-74.

第3篇:问题导向式教学概念范文

关键词:高职英语英语教学行动导向应用策略

中图分类号: H319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2-0028-02

在现在实际的高职英语教学中,严重影响教学效率提高的因素主要有两个:首先,以灌输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强迫的灌输、枯燥的讲解、机械的模仿使得高职学生学习兴趣不高、自主意识不强。往往是教师长篇大论、余意未尽,学生早已是心猿意马、貌合神离。其次,高职院校学生英语基础普遍薄弱。众所周知,高职院校招生属于高招录取的最后批次,学生的成绩不甚优秀,学习能力也不高。而且在“结果导向”为主导的传统教学模式之下,教师注重的仅仅是教学的结果,而非学生学习的过程。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充其量只是依葫芦画瓢,并没有融会贯通,以至于在课外运用知识的过程中根本没有自主能力对所学知识进行整理、组合和应用,从而致使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低下。而行动导向式教学要求的是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注重的是学生个体学习的过程和其作为主体的实践过程,利于学生主动性的发挥和自我学习效能的提高。

1 行动导向式教学的发展探源

行动导向源于20世纪80年代的德国职业教育,是当时德国职业教育教学领域改革的核心内容及产物。20世纪70年代,德国社会教育学家梅腾思提出职业教育要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在德国职教界引发强烈反响和激烈争论,经过不断的争论和探索,最终逐步形成了一种可以将培养学生“关键能力”理想概念转化成为职业教育教学实际实践的教学理念和模式,即行动导向式教学(德文:Handlungsorientierung)。刚开始在国内被译为“行为导向”式教学,但是由于其核心思想更接近于构建主义理论,而且为了凸显行动导向教学“做中学”的动性特征,又区别于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因此,近年来“行动导向”成为一贯的通用译法。从不同层面看行动导向式教学,可以有不同的理解。宏观来讲,行动导向式教学的出发点和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因而可以视其为一种教育理念或指导思想;中观而言,它主张实施“将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渗透于专业教学中”的完整性教学,是一种教学模式;微观方面,由于模拟教学法、项目教学法、角色扮演法、案例教学法、头脑风暴法等在职业教育英语教学的应用中均符合行动导向式教学的目标和要求,因而被行动导向式教学收集,形成一个系列的行动导向教学方法,因此,行动导向式教学又被视为集成了多种可以开发和发展学生关键能力的教学方法,只不过是一个泛泛的、系列的整套教学法。

2 高职英语行动导向式教学的实施特征及原则

在高职英语教学过程中,实施行动导向式教学应遵循以下行动导向的特征及原则。(1)行动优先,实际教学。教学活动或语言任务应以真实或实际的经验情境或行动情境为基础设计,且要将行动与认知有机结合,确保学生在发现并解决实际问题的行动过程中完成“做中学”。(2)全程参与,完整教学。活动任务的设计尽可能具备完整性,应包含计划、实施、检查等内容,而且从信息收集、计划制定、方案选择、目标实施、信息反馈到成果评价每一个具体环节,包括细节都要有学生全程参与。(3)兴趣相关,角色互换。行动导向式教学中的学习者应该是积极的行动者。因此,首先行动的设计和展开要与学生兴趣相关,利用和激发学生内在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其次学生成为行动任务的绝对主体,在教师的鼓励和指导下自行决策、自主活动,以期使学生有更好的发展可能和在成功之后获得更大的喜悦,而教师只是组织者、引导者和咨询者。(4)指向明确,反思教学。行动导向必须有明确的目标指向(如学习目标)或产品指向(如商务函电、工作方案、产品说明、投标合同、技术报告等)。明确的学习目标或有价值的产品成果可以激发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动机。在完成目标或取得成果后,还应该指导学生回顾行动过程,以整理积累经验,发展自主行动能力。

3 高职英语教学中行动导向式教学的实施策略

建立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实际应用为主旨的高职英语课程体系。高职教育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普通高等教育主要是培养普通的专业型人才,而高职教育培养的则是服务、管理、旅游等方面的一线应用型人才。因此,高职英语行动导向式教学的课程体系应建立在“以市场去求为导向,以实际应用为主旨”的基础之上,同时遵循“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指导思想,并根据对口企业岗位的实际需要和要求准确合理地确定教学目标和内容、设计行动导向任务和过程,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使学生激发英语学习兴趣、优化知识结构、产生愉悦情感体验并积累实际经验。

创设经验和行动情境,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英语学习不仅是一个长期、系统化的过程,而且也是一个积极主动接受的动态化过程。这就要求英语学习者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既不能机械接受、简单消化,也不能仅仅依靠课堂学习。因此,在高职英语导向式教学中,教师应努力创设经验和行动情境,将抽象、复杂的语言知识变成直观、形象、真实的情景展示,并用丰富的教学方法、多样的教学手段、有趣的语言行动任务和自身的教学热情潜移默化感染学生,激发和培养他们内心的主动意识和参与精神,使他们产生强烈的自主学习意愿和动机,无论在课内还是在课文都能随时随地地进行英语学习,发展和提高自己。

第4篇:问题导向式教学概念范文

关键字:数学探究教学体会反思

探究式教学是高中数学课程引入的一种新的教学方式,它是指学生以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方法去主动获取知识,从而达到培养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与创新能力的目的。它是一种在好奇心驱使下,以问题为导向,学生有高度智力投入且内容和形式都十分丰富的学习活动,这是探索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的揉合。作为一名从教多年的一线教师,对数学探究式教学开展了许多探索与实践,在践行这一理念的过程中有几点自己的体会与反思。

一.开展探索式教学与提高学生成绩是统一的

有不少人会有这样的疑问:开展探索式教学真能提高学生的成绩吗?我的时间结论是可以。它不但可以提高成绩,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学生的能力,开展探究式教学,它有助于学生初步了解数学概念和结论的产生过程,初步尝试数学的过程,有助于培养学生勇于质疑和善于反思的习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而这些恰恰是高中数学教育的根本目标,也是提高成绩的动力之源。实践证明,只要坚持实施有效的探究式教学,就会一定程度上改变学生总是被动学习的局面。,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并提高学生的成绩。。大家都知道,高考命题的宗旨是“源于教材,高于教材”。许多尸体都是课本习题加以变化、改造和拓展而得到的。所以开展数学探究式教学同样帮助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探究式教学与高中学习和备考也并不矛盾,只要我们有效的开展数学探究式教学就可以实现丰收。

二.具备启发性和应用性并贴近高考的数学问题就可以是优质的探究资源

作为培养学生理性思维和创造意识的载体,教学探究的重要性不仅仅是为了的出多少美妙的结论,更多的是从学生现有的认识水平出发,通过独立的探索和体验活动引发不畏艰难、富有理智的创造性的思考,从而实现数学探究独特的育人功能。所以,只要能够体现这一价值的数学内容都可以成为数学探究式教学的资源。但是,我们还要结合学生的实际知识水平和考试方向,合理的选择数学问题作为探究式教学的内容。教师要认真研究《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说明》和历届高考试题,把现行教材中的数学概念公式地推广、教材中的血毒材料.优秀的高考真题以及高中与大学教材的衔接的内容等作为主要的数学探究资源。

三.探究式教学不仅要发挥教师的主动作用,更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新课程更加重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就体现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合作探究、自主探究,否则就会重新回到传统填鸭式教学的老路上。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常要创设一个和谐平等的交流平台、注意通过创设有利于激发探究的情境、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以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如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合作讨论等方法。另外还要经常使用“很好”、“精彩”等鼓励的语言。即使学生回答并不是很准确是时,教师也要耐心的引导、提示,这样才能使学生探究知识的热情持久、探究活动得到鼓励。

四.要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总结和运用

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的精髓,它蕴涵在数学知识发生、发展和应用的全过程中。它比具体的数学知识具有更大的抽象性和概括性,它是数学的灵魂,也是重要的基础知识。提炼概括数学思想方法,增强学生对数学思想方法的运用能力,有利于优化认知结构,活化所学知识,形成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高中数学课程的目标中要求学生获得必要的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理解基本的数学概念、数学结论的本质,了解概念、结论等产生的背景、应用,体会其中所蕴含的数学思想和方法,以及他们在后续学习中的作用。在教学当中我十分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总结。在复习过程中,应该结合教学大纲,对高中阶段学生应掌握的数学思想方法进行梳理、总结,逐个认识它们的本质特征、思维方法和应用范畴。《标准》要求学生淡化解题技巧,注重通性通法。因此,在复习中选编的例题一定要揭示解题的一般规律和方法。

五.不仅注重结论,更要注重过程

在数学教学中,要注重知识形成的过程,即要揭示数学概念的形成过程、规律的探索过程、结论的推导过程及方法的思考过程等,并引导学生在原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主动参与,由学生自己完成知识的发展过程和获取过程, 使学生既长知识,又长智慧。在数学教学中,我们只有重视学生数学思维的活动过程,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和文化修养,使学生形成合理的数学观,逐步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六.合理处理数学的严谨性与形式化的关系

在数学教学中,学习形式化的表达是一项基本要求,但是不限于形式化的表达,更要强调对数学本质的认识,否则会将生动活泼的数学思维活动淹没在形式化的海洋里。因此,高中数学课程应该返璞归真,努力揭示数学概念、法则、结论的发展过程和本质,注意适度的形式化。

七.要注意控制探究问题的难度,层层深入

第5篇:问题导向式教学概念范文

在蒙授学生儿科护理教学中进行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中,应改变传统的讲授法木讷、单调的教学模式,与此同时应根据学生的汉语水准、领悟能力、临床表现、专业特点等进行相关改造与调整,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空洞的内容活泼化,通过精心设计课堂教学进度,恰当地导入学习内容,营造欢乐的教学氛围,同时注重归纳总结,启发蒙授学生智力,以适应教学改革,培养符合时代需要的蒙授护理人才。

2教学方法改革之内容分析

在改进教学方法方面,除了采用一些新的硬件资料外,还应该在软件上采用启发式教学、自学辅导式、病例分析的方法、实习操作法、参观法等多种教学方法,调动蒙授学生思维能力、挖掘蒙授学生的潜力,为现代化的护理学人才的培养提供更多便利的机会。现陈述如下:

2.1启发式教学方法

所谓启发式教学方法,就是在教学过程中以客观规律为上,引导蒙授学生积极主动掌握知识的一种方法,这包括设疑启发、推理启发、对比启发、案例启发等。蒙授学生的儿科护理学教师可以通过这种方法充分调动蒙语授课学生学习儿科护理学的积极性,启发同学们独立思考、独立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通过对比启发教学方法,让教师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与蒙授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们通过“启”使学生“发”,进而调动蒙授学生的自主学习儿科护理学的积极性,克服语言不通的障碍。2.2自学辅导式教学方法:传统的教学方法往往偏重于老师在讲台上滔滔不绝地讲而学生们在课堂下被动地作笔记,学生容易在此过程中走神。自学辅导的教育方法即以学生自学为主的教学过程。用这种方法进行蒙授学生儿科护理学专业的教育,可以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自主探索意识。

2.3正案例教学方法

这种方法也是一种将抽象问题转换为具体案例的方法,通过对某个特殊案例进行分析,以某个特殊案例为基准,不断外延,从而使学生们对该问题产生越来越丰富的认识。这是一种类似于“用问题带出问题”的教学方法,在这种方法的塑造下,蒙授学生们可以一直保持一种探索与发现的兴趣,从而促使他们不断进行自我探索,在好奇心的鼓动下自觉解决一个又一个问题。

2.4情景教学方法

在这种方法下,教师们可以模拟一个情景,以生动有趣的形式,比如角色扮演之类的,对该情景进行还原,然而以该情景为模板,根据蒙授学生们在该情境中的表现给予评价,从而一来提高了课堂的趣味性,让蒙授学生在学习护理专业知识时的积极性更高涨,同时也使得考核的方式更加多样化,更能相对客观地反映一名学生的实际护理水平。

2.5任务导向教学方法

据说马拉松跑步的冠军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他们之所以可以取得冠军,都是因为将赛程分为好几段,每到一段作为一个标记。正因为如此,参赛者才更有积极性更有“盼头”去完成每一段目标的任务,因此最后能取得比赛的胜利。而任务导向的教学方法就类似于这种马拉松比赛,通过一个明确的目标导向,从而让蒙授学生们看到“盼头”,故而学习过程中的困难感受度也随之减少了,其学习积极性更高,那么因为语言障碍而导致的学习上的不便想必也会削弱不少。

2.6概念图教学方法

现代社会人们认识世界的方法论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经验主义的,即感官观察;另一种是理性主义的,即意识思考。我们说任何一种学问,都是先从前者入手,在获得了一些经验知识之后,通过理性的思考与提炼,最终成为抽象的知识,因此,抽象的知识其实才是知识获取的终点。而概念图的教学法,即将经验知识背后的抽象逻辑直接用直观的形式展现出来,从而一定程度上跳过了经验收集的阶段,首先让蒙授学生们对相关医学护理知识有一种框架性的理解,然后在进行知识学习时,无疑会有一定程度上的事半功倍之效。上述6种方法分别从不同角度对蒙授学生儿科护理学专业的教学方法改革提出了自己的意见,总而言之,可以看出其主要改革方向是朝两个分支努力,一个是通过软件改良,调动学生积极性,提升其课堂参与度;另一个即通过硬件设备的改进,让知识得以通过更有效的方式传达给学生。这两种应该互相借鉴,才能取得更大成效。如何让蒙授学生在儿科护理学习中可以克服语言障碍而得到更有效的训练,无疑是在护理学专业中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因此,改革蒙授学生儿科护理方法就显得十分重要。

3总结

第6篇:问题导向式教学概念范文

由于我国法律的特征接近于大陆法系,长久以来,我国法学课程教学的方法基本上属于大陆法系的课堂演讲式教学法。改革开放后,随着中西方法学教育的交流加强,我国法学课程的教学方法面临改革的迫切需要,我国法学教育界出现了一种新的观点:英美法系的案例教学法应当成为我国法学教育改革的样板。但由于我国与英美法系以判例为主要法律渊源的法律制度存在较大差异,如何根据具体课程和本国法律的特点,把两种方法结合起来加以运用值得研究。

一我国法学教育中传统教学法的特点

法学教育的方法在不同国家有很大的差异,这种差异很大程度上源于它们法律制度、法律体系的结构、风格的不同。我国的法律渊源是制定法,判例不是我国的法律渊源,这是我国与大陆法系相同的法律特征。与此相应,我国法学教育的传统教学方法基本上属于大陆法系教学法,即演讲式教学法。

法学教学方法的确立,与法律制度的特点密不可分。大陆法系国家是成文法国家,司法裁决的主要依据是成文法和法典,而不是习惯法和判例,这就影响到其法学教学法主要采用课堂演讲式教学法,主要表现为以法典为依托的理论阐述,辅之以举例说明。在大陆法系,法学教育开始于法学的概念和原理、开始于对整个法律体系结构的系统了解,这种概括的、抽象的概念、原理、理论和建立其上的逻辑推理是通过演讲式教学方法获得的,即由教师在课堂上进行系统的解释和阐述,案例的分析或讨论不是主要的方式,甚至很少进行。在这样的教学方法下,学生具备的是法学概念、理论知识以及以法典为依据的法律逻辑推理素质;应该说,这种素质总体上是适应大陆法系在实际运用中对法律职业的要求的。这样的教学方法的优点是,教师可以就法律的原理、原则、具体规则和基本概念向学生做直截了当的阐述,这正如一位向导把一幅地图直接交给了学生,有利于学生掌握系统、扎实的法律理论知识。

但是,从满足法律职业实践的方面来看,由于法律知识的传授纯粹是单向的,教师在整个过程中掌握着主动,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极少,表现出易理论脱离实际的弊端。法律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科学。脱离具体的实用场景,单靠灌输和吸收的方式来传授和学习法律知识,使得法学教育与法律职业相分离,培养出来的学生欠缺法律运用能力,学生毕业后往往要经过好几年的锻炼才能将知识熟练运用;其次,不利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在课堂上,没有老师与学生的互动,老师很少向学生发问,鼓励或启发学生思考,只是一味地讲学,这种教学方法,学生往往容易养成懒于思考的习惯,并对课堂教学感到乏味,教学效果必然大打折扣。

二英美法系教学法在我国法学教育中的引入

以判例为主要法律渊源的英美法系,其法学教育与大陆法系的法学教育有很大的区别。大陆法系重学科教育,而英美法系重法律职业教育;大陆法系主要开始于法学的概念和原理、开始于对整个法律体系的系统了解,而英美法系则开始于案例、开始于事实、开始于具体的操作规则。英美法系的法学教育是与法律职业紧密结合的。案例教学法是法学院教与学的最主要方式,几乎所有的原理、规则的讲解,都以具体的案例为材料和佐证。在英美法系的国家里这样做是相当合理的,因为其法律渊源就是判例。学生学习的首先要求就是对大量的案例材料的阅读,在此基础上学生进行分析和讨论,最后是教授的总结、评议。这种教学使学生在接受法律教育的一开始就受到一种基于具体案件的分析问题、寻找法律规则、求出解决方案的训练,

英美法学教育以法学教育与法律职业相结合,在教学方法上注重学生法律职业素质和能力的培养,以实践教学作为其主要教学法。应该说,英美法学教育经过几百年的发展,期间积累了大量的教学经验是很值得我们引以为鉴的,它能促进我国法学教育的发展,提高我国法律人才的法律职业素质和能力。但是,是否应完全引用英美法系教学法呢?

全盘照搬英美法系的法学教育方法并不完全适合我国,根本原因在于法律渊源不同。我国是一个成文法的国家,各种法律条文众多,而对这些法律条文的理解必须建立在对各种法律概念、原则以及法律体系的正确、全面理解的基础上,而案例所涉及的法律问题的面太窄,不能覆盖博大精深的法律原理知识,会导致学生形成的法理认知体系不够完备。并且,有些案例所包含的法律关系是非常复杂的,不利于初学者的学习。

因此,我国的法学教育一方面要学习英美法学教育实行法学教育与法律职业相结合,加强对学生法律职业能力的培养的优点,另一方面也不能只重视法律职业能力的训练,而忽视理论知识的培养。

三在国际商法教学中实行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教学法结合的探索

近年来,出现了一些新的教学方法,比如案例教学方法、讨论式教学方法、模拟法庭教学方法以及法律实习方法等,但这些教学方法采用的比例极少,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传统教学方法,而且有些教学方法引进到中国后,形式上虽然发生了变化,但实质内容和基本方法并没有改变,比如案例式教学成为老师在演讲中的举例,以增强教学内容的趣味性,目的仍旧是帮助学生了解和理解法律原理和概念,而不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探索的能力。

国际商法是调整国际商事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国际商法课程是应用性极强的一门法学课程,由于其调整的国际商事关系跨越国界,其法律渊源既包括国际条约和国际惯例,又包括各国的国内法,其中主要包括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的民商法。而应用法学的构成以及教学方法,两大法系有不同的内容、不同的侧重和不同的风格。在大陆法系,法学理论体系是以理论为先导、从概念出发建立起来的,因而在教学方法上,基本上也是以教师的课堂讲解为主,辅之以要求学生阅读教材和不太多的教学参考书,目的仍然是理解概念、原理、理论。而在英美法系,理论是藏在繁杂的案例中,需要在解决实际问题的同时,保持清醒的头脑,从繁杂案例中归纳抽象出理论内容。如何在一门课程中把两大法系不同的内容、不同的侧重和不同的风格结合起来,对于国际商法这门跨越不同法系教学内容的课程来说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问题的设计是实行两种教学法结合的起点

本人所属的教学团队在国际商法课程中实行在老师的引导下以案例或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目的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体现的是这样一种理念:知识必须在应用中获得,我们听到的、阅读的、背诵的大多数信息不久就被遗忘,但倘若我们因陷入一个困难的案例或问题之中而不得不去阅读(资料),与他人讨论请教,或者求助于对文献资料的研究,我们所获得的信息必定能够保持得更久。在此理念下,我们在教学中贯彻的基本指导思想大致可以概括为三条。第一。问题是国际商法教学的起点,也是学习的起点。第二,国际商法课程的学习必须与实践的真实情境和复杂问题相连接。第三,教师不再是“真理”的讲解者或传授者,工作重心不再是课堂上的“表演”,而是课前的设计和课后的反馈与反思。

因此,在教学方法的设计中,问题的提出是国际商法教学方法的起点,同时也是实行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教学法结合的起点。讲授英美法的规则,可以让学生直接阅读判例资料,通过提问使学生注意阅读的重点、难点并进行思考,这样既能让学生接触有关的法律理论的第一手资料,让学生知道这些规则是如何被运用的,又能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大陆法系的法律规则是在法学家的著述中得到发展的,高度抽象的概念构成了这种理论的重要的、主要的成分;法院通过解释这些概念作出判决,在这种情况下,不研读法学家的著作,弄懂其中的抽象概念,既不能掌握法律的理论,又不能把握司法实践的发展趋向。因此讲授抽象概念、制定法的原理而判例不能涵盖的内容,可以通过提出问题使学生意识到问题的复杂性而去查阅资料,了解相关问题的法学家的理论观点,如果是可以以案例呈现的问题,则在提出问题的同时辅之以案例资料。

在问题的设计中,问题的提出首先应有助于学生先前的知识被激活,同时鼓励学生将新知识与旧知识相结合;其次,应该为学生创造大量运用知识的机会。具体的方法是:根据课程内容的重点、难点提出引导性问题,布置课前的预习思考题。这些问题必须发挥多重目的:(1)引导学生指向关键的概念;(2)帮助学生全面思考有关原理与规则;(3)激励学生查找资料,了解多种观点并以多种观点看待问题。

问题提出后,要求学生必须进行预习,而课前的预习使学生提前开始了学习,这样不会因讨论而放慢教学进度,教学信息量至少可增加2-3倍。

以教师精心设计的问题为焦点,唤起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思考应用问题,使学生对情景、对知识运用的重要影响更加敏感,同时也可以使他们在以后的工作中牢记并运用这种知识。

(二)筛选案例,用案例来呈现问题

在法学教育中有大量的案例资料,选择什么样的案例资料呈现教师设计的问题,关系到能不能使课程的学习与实践的真实情境和复杂问题相连接。如果仅仅让学生面对一些描述的理论问题,他们的学习就不能为以后处理真实的问题做好准备,而一段与真实情境相关的案例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并帮助他们理解教师布置的问题为什么是重要的。另外,应有意识地选择一些疑难案例,其中涉及到有争议的或尚未定论的问题,以便使学生有进行讨论和提出不同观点的余地。

举例:一国际货物买卖合同规定卖方应于7至8月装运一批普通肉鸡(冻鸡),后卖方的装运日期比合同规定的期限晚了一星期。在这段时间普通肉鸡的市场价格没有发生显著变化,销售情况正常。在这种情况下,买方要求解除合同,拒收该批货物。问题:本案构成英国法上的什么类型的违约?如果按照美国法、CISG以及中国法,该案构成什么类型的违约?

通过这一案例,把教师设计的问题以一个真实情境的方式呈现出来,它体现的是这样一种认识:知识必须在应用中习得。这种学习过程将导致学生能够将所学的应用于在课堂之外遭遇的现实问题。

(三)课下实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分工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中,我们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在每次小组讨论期间,学生彼此给予明确而具体的意见,我们要求学生在每次讨论结束后,留出五分钟时间进行汇报总结。这时,小组成员就会明确在查阅资料及讨论期间他们哪些地方是做得好的,是怎样履行自己的角色的,在以后的讨论中还可以做些什么来提高小组绩效。

在小组活动中,学生可以了解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案,并在争辩过程中训练了语言表达能力,对知识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同时这些学习规则相互促进、相互影响、共同培养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成功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在课堂教学中以问题为导向,实行两大法系教学法的结合

上课时教师不照本宣科教材的内容,而是让学生讨论预习的内容,教师就大陆法理论或英美法案例提出一系列问题,让学生讨论,有时教师在上述讨论的基础上,对相关问题或案例事实某一情节进行变更,要求学生做出相应的回答,使讨论进一步深入。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提出一个接一个的问题,最终达到暴露问题、澄清思路、寻找答案、解决问题的教学目的。

所谓澄清思路,是指通过提问与回答,在暴露问题的同时,也通过课堂讨论或辩论,最终达到澄清学生思路的目的。一旦澄清了思路,无论是面对法律具体的实务问题,还是理论问题,都能为寻找答案和解决问题找到合适的路径。

以违约与违约的救济方法这一节为例,事先布置的思考题是:英国法、美国法、CISG、中国法关于违约的分类及违约的救济方法,同时辅之以上述案例,当老师提问时,学生在预习后回答:英国法分为违反条件和违反担保,美国法分为重大违约与轻微违约,老师进一步问,这两种分类在划分标准上是不同还是仅仅是名称不同,有同学回答仅仅是名称不同,违反条件相当于重大违约,违反担保相当于轻微违约,老师接着问:在普通肉鸡案中,当交货质量稍有瑕疵时,英国法是什么违约,美国法是什么违约,结果学生发现构成英国法的违反条件,而美国法构成轻微违约,说明前面的回答是错误的,暴露了学生在掌握法律知识和运用法律知识方面存在的问题,只有问题被充分暴露,教师的授课才能做到对症下药,有的放矢地进行讲授。

在这种教学方法中,教师不会将正确答案直截了当告诉学生,问题必须经过学生自己的思考、讨论,让学生自己悟出,在此基础上,教师对相关知识点进行系统化的提炼,然后陈述与总结。这样,以问题为起点,通过案例与演讲式教学法的结合,使学生获得系统化知识的同时,记忆也更加深刻,同时,所走过的思考过程也就清晰地留在了脑海里,使学生逐渐形成思考问题的习惯,提高了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以问题为导向的学习中,学生学到了知识,更为重要的是学到了发现、框定、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有助于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

(五)课后的总结与评价

实施以问题为导向的学习,教师要在学生讨论后花一些时间评论、反思学生的成果,告知他们运用或理解与问题相关的知识的情况,这有助于学生获得结论,激励他们实施下一个学习目标。当学生收到有关问题具体而有益的反馈意见时,教师的新角色对他们成长的帮助要比原来演讲式教学更大,在讨论中学生提出的问题也为教师重新调整教学方案提供了基础。

同时,该方法成败的关键在于学生是否切实预习,因此教师应严格要求,学生在解决问题中的种种表现应为形成性评价提供基础。具体方法包括:上课讨论时,随机指定学生回答问题,并鼓励学生随时发问,回答问题的情况由教师立即评分,计入学期成绩。

对于教师来说,由于国际商法涉及到英美法和大陆法、国际条约的法律知识,因此如何梳理出课程相应的问题,收集到合适的案例,并在案例分析基础上设计出具有影响力的问题是教学中的关键问题。这种教学方法意味着在课前要投入大量的时间,改变了在讲台上“表演”的教学模式,不再实行那种以一种高度说教的方式强调内容的教学方法,教师的角色转变为“教练员”,鼓励学生以独立思考的方式去解决问题,从而对学生形成一种富有挑战性和实践性的教与学的策略。

参考文献

[1]方流芳.中国法学教育的观察[J].比较法研究,1996(2).[2]王晨光,陈建民.实践性法律教学与法学教育改革[J].法学,2001(7).

第7篇:问题导向式教学概念范文

工作过程导向式教学模式理论基础来源于行为主义和认知主义学习理论。通过有目的的学习和认识,塑造良好的认知结构,增加对工作过程、岗位技能、社会需求变化的适应能力。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教学目的在于克服学科体系结构化的学习,而有利于工作过程内容的学习。工作过程导向式课程则是来自实际职业行动领域里的工作过程,即从职业典型工作过程分解职业工作任务,由工作任务确定实际教学工作任务,最终归并为课程教学内容。这是一个从行动领域到学习领域,最终到学习情境的过程。工作过程导向式教学直接培育学生的综合能力,注重学生的潜能发展,采用学生为中心,教师主导的教学方式,以项目教学为主要教学方法。项目教学是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师生共同生产具体的、具有实际应用价值或具有典型意义的产品而进行的教学活动。以工作过程导向式的项目教学,促进学生在具体的实践中构建知识和能力,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和岗位专项能力。

电子商务在全球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和应用,应用型、实用型的电子商务专业人才急需培养,很多的高职院校选用电子商务概论,作为经济与管理类以及信息管理类各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课程内容体系涉及面很广,包括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商务贸易、数据库技术、经济学、信息系统等知识,从管理或商务的角度描述电子商务的理论和原理,缺乏实践环节,这给教师授课和学生的学习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和难度,同时这与电子商务人才培养方案中培养规格和要求明显不一致。对电子商务的教学内容进行分解剖析,以工作过程为导向整合为理论与实践两个部分,以课程内容工作过程项目任务项目知识实践技能工作环境为教学改革主线,编写工作过程导向式的教材,探索基于工作过程导向式的教学模式。

2工作过程导向式教学设计

根据社会最新的电子商务人才培养需求,总结多年的电子商务概论教学经验,以电子商务职业岗位能力要求为导向,依据电子商务师职业的标准,采用项目教学、任务驱动的形式,将相关的课程内容进行整合,系统的介绍电子商务的理论和实践。根据政府、企业中电子商务岗位的工作过程要求,将整个教学内容设计为十个项目,分别为认识电子商务、电子商务安全、电子商务营销、电子商务单证、电子商务支付、电子商务交易、电子商务物流、电子商务法律、电子商务网站和移动电子商务。每个项目对应于不同的工作岗位、工作要求,相关知识、实践技能和扩展知识,在项目实施中根据项目要求设置相关的实施任务,通过项目知识的提炼和项目任务的实施,进行知识的扩展,使学生系统的掌握电子商务的相关理论知识,熟悉电子商务工作过程的相关操作和技能。

电子商务理论与实务是经济与管理类各专业的技术平台课,内容涵盖了电子商务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实践应用,开设该课程的目的在于通过教与学,使学生了解电子商务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掌握网上购物的流程分析;掌握网上单证格式和流程的设计;熟练进行BtoB、BtoC系统的单证处理;掌握电子合同的定义、分类和格式,BtoB、BtoC系统电子合同的处理;掌握电子支付系统的基本构成、种类和功能,熟练掌握电子支付的各种方式的特点和应用,掌握网上银行的定义、功能和模式,熟悉网上银行的应用;了解物流的基本概念、环节、分类和功能,电子商务与物流之间的相互作用,电子商务下物流的特点;掌握电子商务下物流的模式、管理及创新策略,电子商务对供应链的影响及管理方法;了解电子商务带来的法律问题及法律关系;掌握电子商务的立法范围及相关的法律法规,电子商务师的职业道德规范和修养;了解电子商务网站建设的目标;掌握电子商务网站的结构及内容;熟悉电子商务网站的功能及推广;完成完整的电子商务网站的规划。了解移动电子商务的基本概念、组成、功能及特点;掌握移动电子商务的应用及发展;熟悉移动电子商务的相关技术和组成原理。根据这些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和岗位专项能力的要求,进行教学内容的设计,如表1所示。

3工作过程导向式教学实施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具有多年教学经验的双师型教师担任主讲,打破了传统电子商务概论中过于理论化的教学,以电子商务职业岗位工作能力要求为导向,依据电子商务师职业的标准,采用项目教学、任务驱动的形式,将电子商务课程内容进行项目讲解和实践,推进“理实一体”,落实“学做合一”。

3.1实施步骤

下面以电子商务单证的项目内容的教学为例,介绍工作过程导向式教学实施步骤:

(1)教师提出项目、任务和知识的学习要求,课堂利用两个学时进行电子商务单证、电子合同、贸易洽谈、EDI技术、电子签章的相关知识的讲解。

(2)安排学生在电子商务实训室3个学时实践,熟悉项目任务要求和步骤,运行电子商务虚拟实训软件,要求学生完成贸易洽谈的方式及应用、电子签章的制作、电子合同的签订三个工作任务。

(3)学生完成项目任务实训报告,提交项目任务对应的成果数据。

(4)教师进行项目任务评价考核,通过实践考核要求所有学生熟练掌握邮件、阿里旺旺、腾讯QQ、MSN、商城在线客户服务中心等贸易洽谈方式,掌握优泰电子签章系统电子签章的制作过程,掌握制作电子合同的方法以及电子合同的签订的过程。

(5)最后利用1个学时在项目任务总结的基础上介绍相关的扩展知识,提出案例分析及课后作业的要求。通过工作过程导向式教学,改变了学生的学习观念,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践动手能力,培养了学生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学理论,切实提高了教学效果。

3.2在工作过程导向式教学实施中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3.2.1教学团队的建立

以工作过程导向式的教学模式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职院校应通过企业顶岗实践、校外进修培训等多种方式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使教师具有良好的专业设计和实践经验,良好的教学管理组织能力,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3.2.2教材的建设

不再使用传统的按照学科体系编写的教材,要积极组织编写和选用工作过程导向式、项目教学、任务驱动的教材,加强实践性的教学内容。按照企业实际的工作任务、工作过程和工作情景组织项目综合课程内容,围绕工作过程展开教学。

3.2.3教学资源的建设

建立电子商务综合实训室,配置与企业接轨的电子商务虚拟平台,合理利用校园网络,给教师和学生提供习题库、案例分析、多媒体课件、在线系统模拟、在线答疑等丰富的电子商务学习网站的资源。

3.2.4教学方法的改革

积极使用多媒体教学、实验实训室教学、实习工厂教学和校外实训基地教学等多种实践情景教学手段,以工作过程贯穿于项目教学中,注意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教学的结合,将教学与企业实际生产过程和现实商业活动结合在一起,教师与学生同时参与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自行计划、自行组织学习的行为能力。

3.2.5考试考核的改革

在这种教学模式下,要打破传统的笔试卷面考试,要积极采用多种方式对学生的知识的接受和项目任务的完成情况进行评价考核,采用过程式、学生参与式、评论式的教师、学生和团队相结合的评价方式,建立项目任务、实践技能的公平、公开考核体系,增强学生学习信心,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第8篇:问题导向式教学概念范文

一、根据教育部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的要求,探究式教学应遵循下列原则:

1.主动参与性原则;2.合作学习性原则;3.开放创新性原则;4.实际应用性原则;5.针对集中性原则;

二、探究式教学模式的实施

1、概念课中的探究

以往的传统教学主要是教师讲授,学生机械地背诵定义,但对概念理解十分肤浅,处理问题盲目,运用时经常出错,症结在于他们对概念的理解不透,缺乏对概念本质的认知。因此,在概念教学中进行探究式教学是必要的。如“密度”的教学中,教师应创设情景,通过“探究物体的质量与体积的关系”这个活动展开,让学生观察、研究、探索这些材料的共同点及共性知识,通过观察思考、实验探究,归纳出密度的定义,并指出密度是物质的基本属性,使学生有良好的认识方法,学到的知识印象更深刻,使学习效率大大提高。

2、实验课教学中探究

初中学生都具有强烈的操作兴趣,希望亲自动手多做实验。实验课中,应先提示学生如何作好实验计划的制定和安排,自由设计实验,选择好必要的器材,注意科学的实验方法的运用,引导学生对实验的不同的方案进行评估、交流、取长补短。一些探索的实验,学生对于观察到的现象,实验所揭示的物理事实感到惊奇,从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心理,激发学生兴趣,引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促使他们去寻求答案。

3、习题课教学中的探究

习题教学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让学生巩固知识、掌握解题技巧,通过组织学生讨论,辨析的探究活动,可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发展了他们的创造性和实践能力。习题教学中充分体现“以培养能力为主,以发展学生为本”,注重考查学生活学活用的知识,多思少算的思考能力这一中考命题导向。

4、活动课教学中的探究

物理与生活,社会有着极为紧密联系,因此在教学中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认识水平提供或指导挖掘生活中的探究课题,开展课外探究活动。在讨论与社会发展、生活生产、科学技术、自然等领域相联系的课题中考虑,如“温室效应”“热岛效应”“人体与物理”“交通与物理”“厨房与物理”“杂技中的物理”等等。根据课外阅读、网上查询、收集资料、观察记录、解决问题,增长知识,获得成功。

三、课堂实施的策略与步骤

1.示标引题。示标引题是指教师的课堂导入,这一环节起着影响全局、辐射全课的作用。教师一堂课的开头用一两分钟时间,通过多媒体准确清楚地向学生展示课堂教学目标,以使学生带着明确的任务参与教学过程。学习目标力求具体明确,同时注意要尽量挖掘德育培养目标,并用充满激情的语言提出教师对学生的期望,切忌出现抽象的词语。

2.自学探究。自学探究的目标是挖掘学生心力,发挥其自主性,培养自主学习习惯和自学能力,使其终身受益。本步可分为自学前指导(1分钟)和自学探究(6-8分钟)两部分。自学前的指导使学生明确自学的内容、方法、要求和时间。自学探究部分让学生在读中感知,在读中感悟,在读中接受情感熏陶。它是由学、思、疑、问四个相互联系的学习要素组成的,学生在自学探究中,能把学、思、疑、问连结在一起,就会给自学探究增添无限的乐趣和动力,培养学生的自信。当然,教师要特别注意帮助自学有困难的学生进行自学。

3、解疑导拨合作探究。学生的一般问题均可以在边学边探中自行解决,不理解或解决不了的疑难问题,可集中在这一阶段解决,这一步可安排5-8分钟时间,让学生简要表述各自探究中的难点。对学生的疑问,提出一两个重点问题组织学生合作探究。合作探究能促进学生思想情感交流,培养团结协作精神,构建民主和谐气氛,养成良好个性品质。学生合作探究教师应该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做巡视指导工作,不断点拨强化学生的合作探究。

4、实验、实践探究。这一步通过学生的实验操作或对于知识紧密联系的实际问题的探索,既是对知识探究的巩固,又是对知识探究效果的检验,其作用在于帮助学生学会方法。教师要根据学习目标和学生合作探究情况,简要归纳、概括讨论要点,掌握什么方法,理清什么概念,几句画龙点睛的话,就给学生以明明白白、清清楚楚的交待。然后,要求学生运用自学和讨论探究获得的知识,学会举一反三,解决类似或相关的问题。学生实践探究是巩固和扩大知识,同时也是吸收、内化知识为能力的过程。

5、归纳、矫正(后教)。这一阶段既要归纳总结前三步探究活动的基本收获,对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探究给予充分肯定,又要根据教学目标得出科学结论,对学生在探究中出现的偏差进行矫正,为学生今后解决类似或相关问题导向指路。时间控制在10分钟以内。这是影响探究式课堂教学成败的关键的一步,其作用一方面在于进一步让学生牢记探究的方法,养成自主探究的习惯,把学习探究变成自己生活的第一乐趣;另一方面要使学生达到教学目标要求,该理解的,讲清一个为什么,该掌握的则要指导学生在理解基础上学会运用,并且知道在运用时应避免出现哪些错误。

6、训练反馈内化。通过当堂练习,巩固知识和形成能力,活化即使反馈机制,及时调控教学。这一步至少安排10分钟时间,训练内容紧扣教学目标,重在方法和能力培养,要求学生独立、快速、当堂完成,教师通过巡视或当堂批改及时发现具有共性的问题,力求当堂解决。

在整体改革试验中,我们坚持教学的科学性原则,根据系统论原理――整体大于各部分的总和,结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实验教学的完整性规律,把组成整体结构的各个要素有机地组合起来,在总体上通盘考虑。这样,注意各要素的功能,而且更注意各部分相互联系形成整体结构的新功能。

我们还把课内和课外融为一体,把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统筹安排,把小制做、小发明、实验竞赛、专题讲座适时调整。在实验内容上把科学知识、生活知识全面考虑、互相渗透,把获取知识、科学观察、独立操作、培养实验技能、发挥聪明才智安排于合理的结构中,充分发挥了各部分互相联系、互相作用的整体功能。

参考文献:

第9篇:问题导向式教学概念范文

关键词: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核心理念;讨论式教学;作用;实施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5-0182-03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是由专业性认证机构(协会)组织工程技术专业领域的教育界学术专家和相关行业企业专家,以相关工程技术人才应具备的职业资格为要求,对工程类专业教育的工程教育质量进行评估、认可并提出改进意见的过程[1]。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起源于美国,是目前国际通行的工程教育质量保障制度,也是实现工程教育国际互认和工程师资格国际互认的重要基础。其核心是以学生为中心,实现以“教、教师和知识传授”为中心向以“学、学生和能力素质培养”为中心转变,是一种以毕业要求和培养目标为导向的合格性评价。我国的工程教育专业布点数、工程专业类在校生数及毕业生数分别占到高校专业布点总数、高校在校生总数及本科毕业生总数的三分之一。积极开展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工作,可以提高高等工程教育质量,从而推动我国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和整体质量的提高。课堂教学是高校实现人才培养的主要途径,是学生能否达到毕业要求和培养目标的重要基础。要适应专业认证要求,关键是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一、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核心理念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核心理念有三个:产出导向、以学生为中心和持续改进。产出导向也称成果导向OBE(Outcome based education),是被美国、加拿大等教育发达国家采用的一种先进的教育理念,该理念要求教育教学要紧紧围绕学生最终的学习成果这一目标,专业教育的评价基于学校教育产出的毕业生的能力和素质。以学生为中心将学生视为学校教育服务的中心并面向全体学生,学生的学习成果和社会满意度是教育质量达标的重要评价依据。专业认证是一种对工程教育基本质量是否达标的合格评价机制,持续改进要求建立教育过程质量监控机制、毕业生跟踪反馈机制和社会评价机制,形成持续、有效的质量改进机制。

认证标准规定了学生、培养目标、毕业要求、持续改进、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和支持条件7项指标要求。这些指标要求是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核心理念的具体化,以学生为中心,以毕业要求和培养目标为导向,以课程设置和教育教学为抓手,以师资队伍和支持条件为依托,以具备内外质量控制机制的持续改进为保证,最终使学生的能力和素质达到毕业要求和培养目标,从而满足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要求。

二、适应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教学改革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对学生的毕业要求给出了具体规定,主要包括工程知识、问题分析、设计/开发解决方案、研究、使用现代工具、工程与社会、环境和可持续发展、职业规范、个人和团队、沟通、项目管理和终生学习。传统工程教育注重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养,解决的是会不会做的问题,而现代工程教育还注重培养学生正确的道德观和价值取向,要求学生在解决工程问题时要考虑社会、环境、文化等的约束以及经济和社会效益等,除了重视会不会做的问题,还注重该不该做、可不可做、值不值做的问题[2]。专业认证的毕业要求还对学生的创新、团队合作、沟通表达等意识和能力的培养提出了明确要求。

专业认证的毕业要求是课程体系构建和教学内容确定的依据,而课堂教学是大学教学的主要形式之一,是一种目标明确、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的教与学的双边活动过程,是高校实现人才培养的主要途径,课堂教学的方式和方法对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至关重要[3]。传统以“教―教师―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虽然具有教学效率高和知识传授系统化等优点,但存在明显不足:如忽视学生的主体性,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不足;如过分强调知识的被动接受,忽略批判性思维的训练,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不足;等等。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就是要改变基于师生间“主―从”关系的传统培养模式,而是采用师生间基于“主导―主体”P系的现代培养模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对学生学习的方向、内容、方式、主动性、结果和质量等起引导、规范、评价和纠正的作用。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是学习的主体,是知识的主动学习者和探索者,学生依据自身的知识经验、情感意志、思维方式、价值观、兴趣和需要等能动的接受新知识,自主构建起自己的认知结构,形成创新性思维。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的教育模式有利于建立合作、平等、民主、友爱的师生关系,教学过程是师生共享的过程。在“主体―主导”关系下的课堂,教师的角色由“演员”转变成“导演”,而学生的角色由“观众”转变成“演员”,课堂由“一言堂”变成“百家鸣”。

在“主导―主体”模式的课堂教学方法中,讨论式教学近来得到广泛关注。讨论式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应变能力和协作意识、民主精神和创造性,适合于创新性人才的培养是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背景下的有效课堂教学方法。

三、讨论式教学的概念和作用

讨论式教学不是一个新概念,是一种适合于培养创造型人才的教学方法,最早可追溯到教育家孔子。讨论式教学是为了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在教师的精心准备和指导下,通过预先的设计和组织,促使学生针对教学中的某些问题相互启发、相互学习,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讨论式教学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点。

1.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前苏联教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只有能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认为:“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无论教师讲得多好,不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让他们自学,不培养自学能力,是无论如何学不好的”。要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就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这一内因。在传统的讲授式教学中,教师主宰课堂,学生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主动思考和发表意见很少。而在讨论式教学中,学生变为知识学习的主体,教师主要起引导作用。学生必须根据讨论课的主题,课后广泛搜集文献资料,进行阅读、分析和整理,形成自己的认识和观点。讨论课上,在教师的组织下,学生进行发言和讨论,对不同意见会促使学生积极思维和辩论,有效地调动了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通过讨论式教学,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了有效调动,自主学习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2.有利于提高学生知识掌握的水平。传统的讲授式教学,学生听课的思维受教师的约束,信息接受途径单向一元化,缺乏积极和独立思考。讨论式教学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是做、思、论、学相结合的过程;学生需要根据问题去主动搜集文献资料,进行阅读思考,讨论课上发表自己的观点并与大家相互讨论和辩论,最终形成新的认知。学生接受信息的途径互动多元化,能促使学生从多角度思考和分析问题。在讨论课内和讨论课外,学生的学习自觉性都得到了充分调动,结合课堂的讨论和思辨使学生对所论问题的认识在广度和深度上都有显著提高,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3.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在讨论式教学中,通过课外的资料检索搜集,提高了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文献的检索整理能力,这是目前从事工程设计和研究的基本能力。讨论课可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大家分工合作,共同完成一个问题的讨论,从而锻炼了学生的相互协作能力。讨论课需要大家发言、相互讨论和交流思想,从而锻炼了学生正确表达自己的观点和与他人进行有效沟通的能力。在讨论课中,教师可引导学生对文献资料或其他学生的发言提出质疑,从而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学生在相互质疑和讨论思辨过程中积极思维,通过逻辑推理、直觉和灵感,有可能产生具有创新性的观点和想法,从而提高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总之,采用讨论式课堂的教学改革以学生为中心,有利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中学生毕业要求和培养目标的达成,有利于提高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质量。

四、讨论式教学的实施

讨论式教学是采用讨论方式为主的教学活动,讨论的有效组织和顺利进行是讨论式教学法的核心环节,是教学目标能否达成的重要保证。讨论式教学法一般可分为准备阶段、讨论阶段和总结评价阶段。

1.准备阶段。为了保证讨论的目的性和有效性,在正式讨论开始之前,教师和学生都需要做充分准备。在讨论式教学中,教师不在主宰课堂一讲到底,教师的职责由单纯的传授知识向激励学生思考转变;教师更像是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教师必须集中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从事更加有效果和有创造性的活动,如互相影响、讨论、激励、了解、鼓舞[5]。讨论课前,教师首先要根据专业认证的培养目标和毕业能力对应本课程的指标点确定本次讨论课的目的。其次,教师要结合专业认证的能力培养要求,深入专研教材和参考资料,确定有讨论价值和有启发性的讨论题目。再次,教师要选择好讨论的方式。课堂讨论的方式主要有班级集中式讨论、小组分散式讨论等。班级集中式讨论是学生根据教师提前布置的讨论题,在课后进行文献资料的检索、阅读、分析和整理,在课堂展开集中发言和讨论。小组分散式讨论是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5―6人为宜,并指定1名小组长负责本小组各项工作的协调和管理,每个组员根据讨论题和经过协商确定的任务,在课后对有关资料进行搜集、阅读和整理,在课堂进行发言和讨论。班级集中式讨论学生人数较多,压力较大,氛围较紧张,而且时间有限,不可能每位学生都有机会发言,教师对参与发言的学生要有选择,确保在有限的时间内讨论充分和深入。班级集中式讨论较适合于问题集中、难度较大的讨论题。小组分散式讨论学生人数不多,压力较小,氛围宽松,学生发言的机会较多,能力可得到充分锻炼。小组分散式讨论较适合于问题分散、难度较小的讨论题。讨论课前,学生要根据教师布置的讨论题对文献资料进行有针对性的搜集,并进行阅读、分析,通过自己的消化和吸收,形成自己的观点和认识,并为课堂发言讨论做好准备。

2.讨论阶段。讨论开始,教师应该阐明本次的讨论目的、讨论问题、讨论要求、讨论程序等。讨论过程中,教师的角色更像是“导演”或节目主持人,要认真倾听学生的发言,参与学生的讨论,组织好讨论过程,对讨论循循诱导,层层深入,对学生的发言和讨论多加赞扬和鼓励,充分调动学生的发言和讨论的积极性,保证讨论的顺利开展和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

3.总结评价阶段。讨论结束前,教师在引导学生对本次讨论进行回顾的过程中,对所讨论问题的结论进行总结,特别对有关重点和难点进行强调,使学生对所讨论的问题有统一完整的认识。教要对学生的讨论加以积极肯定,特别是对学生在讨论中产生的好的思想苗头加以积极鼓励和引导,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热情,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知识的探究能力。教师还要对本次讨论的准备和过程等环节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加以总结和改进,为进一步提高讨论课的教学质量做好准备。

参考文献:

[1]林健.工程教育认证与工程教育改革和发展[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5,(02):10-19.

[2]李志义.适应认证要求推进工程教育教学改革[J].中国大学教学,2014,(6):9-16.

[3]孙彦波.讨论式教学法在大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