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教育心理学的概念范文

教育心理学的概念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教育心理学的概念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教育心理学的概念

第1篇:教育心理学的概念范文

关键词:小学语文;新课改;教学探索;质量提高

一、新课改理念下小学语文教学现状

就目前情况来看,我国的小学语文教育教学工作取得了新的突破和进展。但是,在实践教学的过程中,依旧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教师对新课标的把握有所偏差,即更多的教师意识到了新课改的新要求,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并没有按照这些要求去做,存在纸上谈兵的现象。

第二,教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不够了解。也就是说,很多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只管知识点的传授,却忽略了学生的生活,对学生不够了解,所制定出的教学方案可信性和实用性并不高。

第三,教师所采用的课堂教学方法比较单一,而且并不重视课堂评价工作,整个教学过程没有实质性的进步和进展,严重影响了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效率和效果。

二、新课改理念下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建议

通过对我国小学语文教学现状的分析可以发现,新课改理念下,我国的小学语文教育事业实现了更好的发展和进步,但是在实践教学过程中,由于种种主观、客观因素的存在使其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用新课改的理念引导小学语文教学工作

新课改理念明确指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不断地提高学生的学科素养和综合素养。因此,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明确地把握新课改的新要求、新宗旨和新内容,并能够将其投入到日常实践的教学活动中去;其次,要打破传统的“教师本位”“应试教育”等教育理念,以新课改的理念为基准,建立个性化的教学方案,以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三是要敢于并勇于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能够不断地创新和突破。例如,在进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时,教师要改变那种带领学生读文章、从文章中找问题的答案、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这一传统的教学模式,而是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来谈对文章的认识和感想,并引导学生怎样才能形成良好的语感,让学生从文章中感受到伟大的中华文化和高尚的道德品质和情操,让学生在阅读中逐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2.用新课改的理念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效果

新课改理念下强调有效课堂和高校课堂,所以说,如何有效地利用课堂的40分钟时间,在仅有的时间内创造更大的价值是需要一线语文教学者思考的问题。这就要求教师首先能够在备课方面精心设计,内容的选择要在符合大纲要求的基础上尽可能地从学生感兴趣的地方着手,课程的设计一定要精心,选用的教学方法一定要有效、科学;其次,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巧妙的设计教学情境、利用小组合作、分层教学等教学方法来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此外还要通过精心的设计课堂教学作业题目来帮助学生巩固课堂学习的内容,并配合完善的评价机制来掌握学生的学习效果,如此一来能够使得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效果得到有效的提高。

3.用新课改的理念创新既有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方法

方法的创新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关键,同时也是新课改标准中重点强调的内容。所以,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提倡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法,坚持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不断地研究所采用的教学方法的优势、不足和问题,在探索中前进,在探索中完善。同时,教师也要加强学习的力度,善于借鉴国内外其他学校、其他年级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并真正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4.用新课改的理念打造和谐的小学语文教学环境

第2篇:教育心理学的概念范文

关键词:语文教学;课堂教学;理念;改革;发展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3-0063-01

自参加新教材培训到实施课程改革以来,我反复学习有关的教育教学理论,深刻领会新课标精神,认真反思自身教学实际,研究学生,探究教法,逐步树立起以学生的终身发展为目的的教学思想,树立起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新的教学理念,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焕发语文课堂活力,有助于学生能力提高与发展的语文课堂教学的新思路、新模式,以训练方法为主的自读课文阅读方法。以感知――探究――反思――延伸为主线的重点篇目学习法,以合作――探究――创造――创新为核心的语文活动课等,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1.用生动灵活的教学方式焕发课堂活力

应试教学课堂围绕知识目标而展开,储存继承前人积累下来的经验和体验,但忽视了学生创新的动机、兴趣、情感、意志。如何激活所需的先前经验,萌动求智欲望呢?新课标要求我们建立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的教学模式,激活学生好奇心,探究欲,培养学生主动思考、质疑、求索以及善于捕捉新信息的能力,并把这种能力的培养定为课堂教学的终极目的。为此,我仔细研究教育心理,准确把握初中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思维特点,积极探索有利于激发兴趣、激活思维、激励探讨的课堂教学方法。例如在处理每单元的重点篇目时,我始终采用整体感知――合作探究――反思质疑――拓展延伸的教学模式,根据不同内容精心设计问题,组织课堂教学。

如在《犟龟》一文中 ,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以这样的问题导入课文:同学们,你们知道它吗?传说中,它背起了宇宙大地;它是动物界中的老寿星;它还曾跟兔子赛跑;它是谁呢?然后布置学生组成每四人一个学习小组,准备动物片段的对话表演,可以上讲台,也可以在坐位上;并研究好该种动物的特点、劝阻内容和小乌龟的反应。这样教学,课堂上感受到的是一种亲切、和谐、活跃的气氛。教师已成为学生的亲密朋友,教室也转变成为学生的学堂,学生再也不是僵化呆板、默默无闻的模范听众,他们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展现与培养:或质疑问难,或浮想联翩,或组间交流,或挑战权威。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组际互动,环境互动,在有限的时间内,每一位学生都得到了较为充分的锻炼和表现的机会。教室中再没有阴暗冰冷的 “死角”,课堂上充满着流动的阳光,平等、和谐与交流共存,发现、挑战与沉思同在。活跃的思维,频动的闪光点,让学生成为课堂上真正的主人。教师的授课既源于教材,又不唯教材。师生的情感与个性融在其中,现实的生活进入课堂,学生在互动中求知,在活动中探索,既轻松地掌握了知识,又潜移默化地培养了能力。学生的整体素质有了质的提高,语文课堂真正焕发出它应有的活力。

2.用先进的教学手段提高学习效率

现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飞速发展,要求具有新鲜活力的语文课堂不仅要有教学模式的转变,学生思维的开启,更要有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掌握丰富的语文知识并获取叩开知识大门金钥匙的课堂教学效果。这是新课标对语文课程的基本要求,也是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特点的集中体现。

利用先进的教学手段,一改以往主要靠口头语言和文字符号传授知识的传统模式,打破了封闭式的死水一潭的教学状态,以其鲜明的直观形象,加深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以其多变的手段,促进学生积极的思维,从而使教学得以化繁为简,变难为易,有效地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在学习《中国石拱桥》一文中,由于学生对石拱桥知之甚少,无法理解中国石拱桥的的造型特征,结构特征和制作特征。于是我利用CAI课件,形象地向学生展示赵州桥、卢沟桥以及其他一些古代、现代的典型拱桥的画面。学生兴趣盎然的边听着教师讲解,边欣赏各式各样的拱桥,研究它们的形式、结构、装饰等。由于强化了对实物的感受,又经过分析、比较,学生们终于理解了中国石拱桥的优美,坚固,精巧的特征。

应试教学课堂总是教师比比划划,总是在如何把知识线条明晰化上动心思,在学习中学生不能亲自体验到获得知识的过程与乐趣,其接受知识的过程间接而单一。新课程要求课堂要以更新教学手段为重点,借助各种媒体和教学资源让学生自主体验、感受,使得师生在探索中经验共享。信息时代多样的媒体和无所不在的网络正好为我们扩展课堂教学的领域,拓宽摄取知识的渠道, 实现提高学生信息素养,开发学生的探究能力、学习能力、合作能力、创造能力提供了一个可操作的平台。

教学中,一改过去课堂上过于注重知识传授,内容上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结构上过于强调学科本位,实施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等状况,仔细研究教材内容,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将学生从原有的课堂圈子中“解放”出来,调动学生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使他们能够在自主探究与交流的过程中,不断挑战自我,扩展创造性思维。

3.用扎实的基本功训练,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优化课堂教学结构的关键在于学生参与教学的全过程,而这个教学过程是教师帮助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年级学生应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阅读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以及查字典理解文章词句的意思。高年级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作者的一些表达方法。语文学习都要注意突出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老师决不能越俎代庖,把教学参考书以及教师自己的认识强灌给学生,而是要让学生扎扎实实地读书,读好教材,深入到课文中。在教学中,要给学生充分的读书时间,把读书体会品味的自交给学生 。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鼓励学生的求异思维,鼓励那些与众不同的见解。在教学中,教师应该设计一些有利于学生多角度思考的问题。我们在学习和生活中要因势利导,学习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像这样的教学设计,有利于开拓学生思维的空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创新意识的培养也就蕴含其中了。

语文课必须扎扎实实地进行语言文字训练,要让学生学会查工具书、查资料,从最基础的字词句入手,然后到篇章。这里值得注意的是要坚决反对死记硬背,特别是摒弃背词语解释、中心思想、段落大意的做法。教师对教材要烂熟于心,要钻研教材,要通过自己对教材的把握,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把教材教活,让学生把教材学活,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合格的人才。

参考文献:

第3篇:教育心理学的概念范文

一、语文为枯燥的班会课注入了一泓活水

每周一节的班会课是班主任进行思想教育的主阵地。过去,我大多采取满堂灌的方式,或表扬好人好事,或批评不良现象,或讲一些空洞的道理,尽管我讲得辛苦,但效果并不理想。于是,我有意识地尝试把语文知识、技能引入班会课,在轻松愉快的语文训练中达到思想教育的目的。

1.成语中学做人。我首先布置学生把有关为人处事方面的成语分褒贬两方面精选出来,每人至少一条,全班共列举了30多条。褒的如:老老实实、宽大为怀、光明磊落、能屈能伸、披肝沥胆;贬的如:华而不实、趋炎附势、阿谀奉承、求全责备、朋比为奸。尔后,联系社会实际和学生思想实际,引导学生分清是非,正确处理人与人的关系,培养正直、善良、忠诚等做人的品格,学会做人的道理。

2.寓言中学思考。古代不少的寓言既包含生动的语言艺术又包含深刻的辩证法因素,如《自相矛盾》、《盲人摸象》、《刻舟求剑》、《守株待兔》等。班会课,我让学生先讲述寓言故事,然后联系实际评析,引导学生全面、动态、联系地观察事物,反对孤立、静止、片面地看问题,从而学会正确的思维方法。

3.古诗中学科学。我常常选择一些包含着科学因素的古诗句集中在班会课上赏析。学习《明月几时有》,我让学生明白了“高处不胜寒”的天体常识;学习《惠崇春江晚景》,我引导学生领略了“春江水暖鸭先知”一句把科学知识融于鸭子恣意戏水情景的自然与妥帖;学习《枫桥夜泊》,我启发学生理解“夜半钟声到客船”所体现的声学原理。这样的班会课,使学生在艺术美的陶冶中受到了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教育,从而培养了他们严谨的治学态度。

二、用语文去美化学习环境和生活环境

教室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场所,人们喜欢贴上一些名言警句加以美化。我觉得,名言警句固然对学生有激励作用,但未必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我尝试这样的方法:首先向学生征集格言,指导学生将自己对人生、社会、学习、生活的种种感悟,精练准确地概括成句;然后评选若干佳句,让学生工工整整地写好、裱好,贴在教室里。这样,既可以鼓励学生广开视野、感悟生活,又锻炼了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语言概括能力,而且使他们享受到了成功的喜悦。

下面是部分学生最近撰写的格言:1.浪费一分时间,就失去一份财富。2.青春,纵之则短,珍之则长。3.付出必有回报,耕耘定能收获。4.刀子不磨会生锈,人不动脑会落后。5.耸天的大树是一枝一杈组合起来的;渊博的知识是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

我还在教室里挂上一块小黑板,开辟了“每日成语”栏目,布置科代表每日写一个成语并加上注解,然后每周一早读课对上周刊出的成语进行小测试,每学期进行一次大测试。日积月累,学生理解运用成语的水平大大提高,并由此激发好积累词语的积极性。每个学生都备有一个精美的本子,把刊出的成语记下,然后还写上了一段对这条成语的理解与感悟。教室的学习专栏,开辟了“每期古诗”、“每期名言”、“名人学语文话语文”等小栏目,使学生积累了不少古诗、名言、名人故事等,这对丰富他们的写作材料帮助很大。

寝室是学生主要的生活环境,我也要求学生利用语文去布置它、美化它。学生们有的在寝室一角开辟了文学小书库;有的把语文书里的插图临摹下来贴在床头;有的则抄一首小诗、一句名言、一则小故事或小幽默挂在墙上……每当我走进他们的寝室,就仿佛置身于一个语文小世界。

三、让语文智慧的火花去点亮学生的心灵

班主任的思想工作面对的是学生丰富多彩的心灵世界,教师若能巧妙地将语文的睿智之花、情感之花与学生的心灵世界发生碰撞,思想工作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记得有一次,学校图书馆窗户的玻璃被人打破了,有人反映到我这里,说是我班里的学生干的。我没急于展开调查,而是利用语文课,与学生一起回忆学过的《皇帝的新装》一课,并着重引导学生讨论课文中“小孩子”的形象,让学生理解“童心”的可贵、“讲真话”的可贵。第二天,学校图书馆的玻璃窗换上了一块崭新的玻璃。该周的周记里,有一位男同学主动承认了错误――原来是他踢球时不小心而为。他在周记里诚恳地写道:“是《皇帝的新装》里的小孩子唤回了我的童心。”

四、语文使学生积极主动思维

第4篇:教育心理学的概念范文

一、 对课堂流行语的反思

小学语文教学中越来越注重鼓励学生从多角度、多方位去思考,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内容和适合自己的方法来学习语文。这些流行语的产生本身意味着小学语文教学对学生个体的尊重,但冷静下来仔细想想,热闹的背后有许多让人深思的问题。

(一)“请用你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

课堂上,教师言罢,教室里立刻书声琅琅,场面极为热闹。但学生喜欢的方式真的只有大声朗读么?这跟教师的引导有很大关系。在小学阶段,教师比较强调高声朗读,因为,这样易出效果,也便于教师检查。但是,其他的阅读方式学生难道就不需要掌握了么?我们需要让学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退一步说即使学生已经掌握了各种阅读方式,也不要总强调“用喜欢的方式读一读”。学生不喜欢的方式就不再用了,可以随心舍弃了吗?比如学生思考问题时就适合让学生默读和浏览。所以,在教学中教师要时时引导学生学习、运用默读。但在学生自主选择时,往往避难就易。如果一味地用喜欢的方式读,极易让学生产生遇难逃避的不良心理。

(二)“你学懂了什么”

一课结束,老师问:“你学懂了什么?”学生纷纷举手回答。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场面热烈感人。教师或全盘肯定,或只做简单的评价,不深究。仔细品评,我们不难发现,学生对于这一问题的回答是多层次、多角度的。然而遗憾的是,教师的种种表现常缺乏针对学生语言表达加以点拨和引导。更令人遗憾的是,这样的提问单纯地成了教学的形式,而没有成为深入探究的问题。

(三)“你想学哪一段,就先学哪一段”

如同在语文课堂中设置了学习超市,教师根据多数学生的选择进行教学。表面上看是教师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但实际教学中,这种方式对所有的课文都适用么?语文教材中的课文或写人、或叙事、或写景、或说理。结构或并列或总分,文体有别,结构各异,不同的文本有不同的个性,一概以“你想学哪一段就学哪一段”是否真的达到了教学目标呢?

(四)“你真棒”

现在教师把批评学生认为是一种教学失误,似乎稍有批评就会扼杀学生的个性。殊不知,一味这样只会成为学生成长过程中的“温柔杀手”。当课堂上激烈争论的学生期待教师的明辨是非时,教师所给予的却是“你们都有一定道理”“你们都很聪明”等似是而非的答案,这样就会弄得学生摸不着头脑,不知自己的观点到底对不对,这种不分是非、不置可否的赏识,只会对学生正确理解知识造成误导。用鼓励的方式培养孩子的自信固然是一种方式。然而,我们在提倡表扬、奖励、赏识的同时,一定要注意赏识的分寸。

二、对课堂学习方式的反思

(一)“自主”与“自流”

“你喜欢学哪一段?”“你想先学什么?”“你想怎么学?”让学生自读课文、自定学习内容、自选学习方法已是当今课堂上的主要学习方式。的确,它能高扬学生的主体精神和自主探究能力,然而凡事都有个度,当新的课文还没有让学生产生强烈阅读欲望的时候,甚至学生对阅读文本还很陌生,便让学生自定、自选学习内容,其结果只能适得其反。还有,在汇报问题时,学生汇报什么,教师就教什么,自己没主见,教学无主次,完全处于被动应付地位,如此教学如何能有益有效?自主学习的确需要宽松的教学氛围,但为了让学生去自主,教师不去组织学生学习,而成为一个旁观者,这实质上是把自主学习异化为了放任自流。我们既反对教师牵着学生鼻子走,也反对教师跟着学生走。教师应该确实担当起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的角色。

(二) 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目前被教师视为培养学生学会交往、学会合作的最有效方式。但是我们在听课中发现,教师在组织合作学习时,对内容的设计、要求的提出、活动的展开、等有些主观随意。只要教师觉得该合作学习了,即使学生没有进入状态,毫无探究欲望,也必须迅速加入学习小组;教师觉得该汇报成果了,即使学生正在进行激烈的思想交流,合作学习也必须戛然而止。合作学习成了许多教师落实新课标、新理念的一种装饰。

教师在教学中组织合作学习要把握契机,精心设计合作学习的内容、要求、学习的组织等。不要大题小题必合作。课堂教学中以下几种情况比较适宜使用合作学习:一是出现了新知识,需要培养探索时;二是遇到大家都希望解决的问题,而依靠个人能力又不能实现时;三是学生意见不一致且有争论时。

总之,每一次合作学习都要有必要、有价值,否则这种合作学习只是流于形式。

三、对语文课堂学习内容的反思

第5篇:教育心理学的概念范文

关键词: 初中化学教学 新课改 教学改革

在初中化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想在课堂四十五分钟内向学生传授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使他们能轻松接受,必须下一番工夫。我从事初中化学教研工作多年,在实施新课改以来,为使教和学协同发挥最佳作用,减轻学生的负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对化学教学改革进行了初步的思考与探索,建议化学教师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一些尝试。

一、转变思想,更新教学理念,改变学习方式,让合作探究进课堂。

新课程改革要求打破以讲授、灌输为主的教学方式,倡导学生参与合作,师生互动,探究创新的教学模式,努力引导学生自主钻研,鼓励他们求异创新,主动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

1.合作学习是化学学习的一种重要手段。新课程更注重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获取进步,在互动合作中获取知识应成为学生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同学之间相互取长补短,集思广益,共同提高。教师要教会学生置身于集体之中,处理好个人和集体的关系,学会合作学习。

2.科学探究活动是学习化学的重要途径。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一门自然科学,教师应提倡和鼓励学生通过化学实验进行探究性学习,要尽可能创造条件让学生多动手参与实验操作,努力发挥化学实验在探究性学习中的作用,激励学生参与设计和改进实验方案。如在“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这节教学中,讲述二氧化碳与水反应这一性质时,我先把盐酸滴到紫色石蕊试液中,然后把二氧化碳通入紫色石蕊试液中,让学生分析二氧化碳使石蕊试液变红的原因。学生通过猜想与假设、收集资料、设计实验、交流讨论等环节,最终得出了科学结论。这样就成功地把书上的演示实验转变成了探究性实验,从而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去发现和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实现由被动接受式向互动探究式的转变。

二、培养和强化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欲。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求知的巨大动力,发明创造的源泉。兴趣的培养在于诱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因势利导,及时排除不利于发展学生认识兴趣的因素。有针对性地帮助他们扫除学习中的障碍,唤起他们对学习的兴趣,使他们能积极主动自觉地学习。

初中学生刚接触化学时,会对化学颇有些兴趣,尤其是对化学实验。我在给学生上化学课时,首先以实验展示化学的奥秘世界:(1)把一张已用酚酞溶液写好“化学”晾干的纸挂在黑板上,再将3%的氢氧化钠溶液喷在白纸上,纸上立即呈现“化学”二字。(2)水中生火(将一小粒白磷投入盛装沸水的烧杯中,用小气筒通入空气)。(3)清水变牛奶,白酒变汽酒。上述实验使学生情绪高涨,渴望知道其中奥秘,此时我因势利导,告诉学生,这些奇特现象的奥秘将在初中化学中一一学习,这样学生的积极性就被调动起来。

三、贴近学生的生活,开发化学课程资源。

新课程要求教师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新教材留给我们的空间很大,要求我们不仅能使用教材,而且能驾驭教材、补充教材,开发一切可以开发的资源。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化学与人们生活越来越密切,日常生活就可以成为化学学习资源;只有将学生已有的生活知识和经验设计成富有情趣的学习活动,使学生从熟悉的周围事物中学习、理解知识,感受课堂知识与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变“教科书是学生的世界”为“世界是学生的教科书”,这样才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我们的教学不能片面地停留在“是什么”、“为什么”上,还要更多地在“如何做”上下功夫,贴近学生的个体实际,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改革化学评价方式的单一性,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1.使学生从被动接受评价转向主动参与评价。目前世界各国的教育评价逐步成为由教师、学生、家长、管理者,甚至包括专业研究人员共同参与的交互过程,这也是教育民主化、人性化发展进程的体现。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让学生及家长共同参与到评价过程中来,一方面可以发展学生的自我反省、自我教育的意识和能力,另一方面也可以使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促进学生的进步。

2.注重过程,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实现评价中心的转移,从过于关注结果逐步转向对过程的关注。传统的学习评价主要是终结性评价,它是面向过去的评价,往往表现为“一考定终身”;同时,这种评价往往只要求学生提供问题的答案,而对学生获得答案的过程却漠不关心,导致学生只重结论,忽视过程。关注过程的形成性评价,则是面向未来、重在发展的评价。

课堂教学是师生之间生命体的相互触动、相互影响、相互强化,生命活动的信息需要交流,加工反馈。心理学告诉我们:初中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与维持,很大程度上不是由于内在的学习需求,而是更多地借助他人肯定、课堂氛围等外在因素,因此,学习过程往往伴随着浓厚的个人情绪,觉得有意义、有趣,得到了肯定、赞扬或鼓励,他们就学得积极主动;反之,就消极、被动。这样,课堂评价就成为调控学生,促进其发展的有效手段。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往往是以“评判者”的角色出现,对学生的往往是以“对”、“好”、“比较好”、“非常好”、“不对”、“不好”等简单的词语加以评价,这不但不利于激发学生,而且会抑制学生的思维。而新课程理念所倡导下的评价方式,由单一走向多元,教学中既有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又有学生对学生的评价;既注重过程性评价,又重视结果性评价。课程改革的最终目标是解放人,重视个体独特的体验,个性发展的需求。课堂教学是学生与教师共同构建的一种互动过程,它是开放的、动态的,有利于促进人全面而又自由地发展,能培养出高素质的专业型社会实用人才。

参考文献:

第6篇:教育心理学的概念范文

【关键词】教学管理;教育观念;教育目标

教学管理是各个院校教育管理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构成部分。为了达到提高教育水平的目的,一定要推陈出新,积极的完善教学管理途径,把科学推进教学改革当作教育管理的重中之重,培养出适合我国经济发展和建设的合格建设者与继承者。

一、树立与时俱进的现代教育观念

1、改变办学观念。各校决策人员教育教学观点的具体表现就是办学观念。完美的办学观念是富有时代性与目的性的,关系到教育教学改革成功与否。因此,一定把以往的、守旧的质量观转换成前进的、科学化的质量观,积极的运用各类已经存在的与潜在的资源,合理借用自己所具有的长处,搞出自己的特色。

2、改变人才观念。我国现在的国情和发展状况需要所培养出的人才要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知识,同时,应变能力还要强,除此之外,更加要求学生具有面对大批信息给出快速反应同时创造性运用的能力,要有适应变动、适应氛围、探寻自我生存与自我进步条件的能力,最关键的是要具有勇于探寻真理的信心与付出以及不容小觑的实际能力。国际教育发展的新趋势是教育不仅仅只是进步和发展的方法,教育原本就是进步和发展的主要内容与对象,学生在校接受教育并不是单纯的为了生存,还是为了国家与社会的健康发展,个人才能的有效发挥以及个人可以终生学习。因此可以发现改变人才观念是非常重要的。

3、改变教学观念。以往的教学观念主要是老师在上面讲,学生在下面听的形势来进行的,整个过程中教师与教材是主体和中心,始终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授形式就是老师把全部的知识全部灌输给学生,不重视学生的学习思维形式以及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掌握状况,学生完全处在被动的位置来接受知识。教学管理强调统一性,缺少弹性管理的观念;重视过程管理,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养成和发展,没有实现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与继承者的最终目标。进行教学管理要把学生放在第一位,坚持把学生的进步和发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学生个性与能力的有效发挥当作评价教学成功与否的重要评价标准;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要努力调动学生们的能动性、积极性以及创造性,着重去培养学生的自学、职业发展技能以及创新的意识,初步建立起老师和学生互动以及共同进步、发展的新制度;教学内容着重于学生科学的掌握所学的知识、技能与整体素质的构建,科学的对课程进行设置,不断的完善和更新教学内容,使学生的视野越来越宽,越来越广。经常为学生提供自我设计、自我进步的机会和场所。学校一定要锲而不舍地进行教育教学的改革,鼓励完善课程体系,科学的制定教学时间,正确选取课堂教学的形式与途径,善于利用高科技的教育手法,加强实践能力部分的教学和演练,调动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从根本上来提高教学效率,要学生牢固的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和能力,同时运用到具体生活实践中去。

二、与教育目标相适应教学管理的构建

1、对教学管理观念进行改革和创新。进行改革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可以适应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需要,具体表现在改革教学的各个部分,积极营造出一个适合培养学生的科学教学系统。如果想要实现这个目的,就一定要打破传统的教学观念、教学组织模式、教学过程甚至是以往的教学手法。因此,改革和创新教学管理机制是进行教学改革的一个重点部分。教育思想与观念的创新和改革一定会触动原有的教学管理机制,无论是哪一个方面的教学改革一定要把和改革相对照的教学管理机制作为支撑点。所以,在教学改革的过程中,一定要对教学管理的观念和机制进行改革,把素质教育与创新教育的观念转变为教学管理的观念,逐步形成新的办学观念、人才观念、教学观念以及管理职能观念,给老师和学生营造一个积极的教学氛围和学习氛围,同时,做到具体的实施,做到“大力提倡团结互助、扶贫济困的良好风尚,形成平等友爱、融洽和谐的人际环境”,进一步形成充满激情的、多姿多彩的以及为了实现培养目标而发挥保障功能的教学管理制度。教学改革有利于促进有关其配套机制的改革,后者要比前者超前,因此,教学管理才可以确保和促进整个教学改革的过程,有利于最终目的的达成。

2、改善教学管理的环境。适当的文化活动可以全面培养学生的德智体美劳的协调发展,有利于学生人格的健全,可以把科学态度、文明风气、价值取向等融入其中,有利于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以及生态文明的发展和进步,因此,需要进行持之以恒的教育教学改革,推进社会科学的进步和发展。教育教学改革要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探寻全新的教学方法,改革从教学系统到教学细节甚至课程分配等各个方面,展开全面的探寻和实验,进行客观实际的评价,对有关的成功经验慢慢铺开。因此,最关键的是教学管理方法的改革。在进行的过程中,是坚持支持,还是抑制,是创造机会,还是听之任之,都会出现出乎我们意料的结局。整体教学改革是教育发展的方向,实际的教学改革是非常脆弱的,这就需要有一个较之宽松、科学的改革环境,特别关键的是教学管理的环境。

3、落实教学管理成果。教学改革的成果最终表现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教育教学的系统性特征决定了教学改革成果一定要通过教学管理来进行归纳与集成,同时制定有关的具有创新精神的改革措施和配套方法,经过实践,才可以形成教书育人的伟大成果。应该引起我们关注的是巩固和推广改革成果,充分注重教学管理的进步与发展,以便使其得到应有的推广与运用。在教学管理的过程中,要采取一些具体的方法来明确改革的目标、推进改革的进程、巩固改革的成果、出台一些有关的措施、推广改革的最终成果。

4、提高教学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第一,教学改革一定会需要改革教育观念,素质教育、创新教育其中都包含着丰富的教育观念。教学管理人员一定要深刻分析社会进步和发展的态势与规律,分析教育职能与价值观念的具体变化,科学解读和分析素质教育与创新教育对学生培养目的的内涵。第二,教学改革要一步步转变原有的教学局面,一定要调整教学管理的途径和内容,从而符合改革的要求。

三、结束语

学校的教学管理人员一定要深入了解教学管理改革的本质与意义,探讨并且制定出适合新的教学体系的管理措施与途径。如果想要做到上述这些,那么就要重视学校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这是最关键、最重要的一方面。这需要确保这支管理队伍一定要结构科学、目标明确、工作措施得当,同时还要具有献身精神、善于归纳总结、敢于创新,可以重点把教学管理和教育学术研究结合起来,把教学改革进行到新的高度的同时,进一步去提高教学水平,适应我国经济和文化进步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张惠选.新形势下高校教学管理改革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10).

[2]何雪华,傅红艳.试论高校教学管理改革与创新[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26).

[3]熊海鸥,宋静.浅论高校教学管理制度改革与创新[J].大众科技,2010(05).

第7篇:教育心理学的概念范文

关键词:通信工程;CDIO;教学改革

1.GDIO工程教育模式

麻省理工学院和瑞典皇家工学院等4所大学经过4年的探索研究,创立了CDIOT_程教育理念,这是一种国际工程教育改革新模式。CDIO分别代表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现(Implement)和运作(Operate),其目标是把学生培养成工程基础知识扎实,个人创新和实践能力突出,具有较强团队协作精神和工程系统能力的国际工程人才。CDIOT程教育模式制定了充分细化的标准大纲,为工程教育改革提供了明确的指引方向。

2.通信工程专业教育现状

近年来,我国的通信产业发展迅速,促进了高校通信工程专业的快速发展。据不完全统计,在我国各层次高校中,开办通信工程这一专业的多达255所。然而我国的通信专业人才培养存在不少问题。

2.1固定单一的人才培养方案,陈旧的知识体系

通信行业是一个日新月异的行业,每天都有新的技术和新的理论知识涌现出来,这对通信工程专业的教学是很大的挑战,需要根据行业需要不断更新现有知识体系,调整人才培养方案。而我国的通信专业教育中,受限于固定的人才培养方案和有限的教学成本,教师往往使用陈旧的教学资料和教学仪器,难以与业界保持一致的知识体系更新,这在专业课的教学中更加突出。例如,现代交换技术这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多数学校仍选用10前出版的陈旧教材,讲授落后的电路交换技术,使用陈旧的程控交换实验箱等,学生无法从这门课程的学习中获得最新的交换技术相关知识,与通信行业的技术发展要求脱节。

2.2重视理论教育,轻视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

通信行业中,存在人才缺口大和毕业生就业满意度低的矛盾。(1)通信行业对毕业生的工程实训能力有较高要求,特别是一些高新产业,如通信软件行业,既要求从业人员精通移动通信和互联网技术相关理论知识,又要求掌握移动通信软件开发技术。(2)我国的高等教育系统偏于理论,学校重视学术能力培养要忽视学生实践能力训练,培养出的毕业生容易出现眼高手低的毛病,导致大量的毕业生达不到用人单位的要求,通信软件人才缺口已达百万级别。这一问题出现的根本原因是学校教育重视理论基础知识讲解,轻视实践教学和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使得毕业生在工程动手能力方面无法满足业界要求。

2.3强调个人学术能力而忽视团队协作精神

近年来,通信行业的组织架构从传统的三角形等级结构逐步向灵活的相互沟通结构转变。三角形等级结构分为一般员工层、管理层和经营者三层。而灵活的相互沟通结构以团队结构为核心,通过跨部门协作实现整体效益最大化。而实际教学中,学生几乎没有受到项目和团队工作的训练,导致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淡薄,不能很好的以团队方式解决问题,适应通信行业以团队协作为核心的组织架构。

3.基于GDIO模式的通信专业教学改革

CDIO培养大纲着重学生的工程基础知识、个人能力、人际团队能力和工程系统能力4个层面,适合通信工程专业教学过程各个环节的改革。本文以CDIO理念为基础,研究通信工程专业实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主要的研究内容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

3.1制定适应产业需求的人才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方案不是制定者的主观愿望,需要适应社会的客观需要,只有立足于工程实践需求,才能制定出有效的基于CDIO的人才培养方案。通过向企业调研,以企业需求为导向,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的基本架构,指导课程体系设计。通信工程企业要求毕业生既要熟练掌握通信系统和信息处理等方面的基础理论知识,又要具备相关专业科学研究和工程设计的能力,成为与企业“短过渡甚至无过渡”的通信工程技术人才。为实现这一目标,基于CDIO的通信人才培养方案在课程设置上需强调理论和实践并重,开设设计性、综合性的实验,突出实践环节。以移动通信技术这门课程为例,理论和实践学时采用“1:1”配置方案,实践环节教学既可以借助试验箱和仿真软件模拟移动通信场景,帮助学生理解移动通信系统运行原理,也可以引导学生参与户外移动网络信号测试,并且通过校企合作,参观移动设备维护管理和移动通信网络布设方案等。

3.2提高教师的工程实践教学能力

CDIO相比以理论知识为主要教学内容的传统教学方式,更加重视以项目为主体的实践教学,这对教师的工程实践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国内通信工程专业有意识的朝着产、学、研的方向发展,通过校企项目开发合作,提升教师工程能力。但是,现有的校企合作模式主要存在2方面的问题:(1)教师在项目开发过程中主要承担理论研究工作,工程实现则交由企业完成,这种合作模式无法有效提升教师的实践能力。(2)教师和企业在合作过程中受限于工作地点和时间,并未充分交流,无法掌握最新的行业信息和需求,基本处于单打独斗的状态,校企双方都从各自的角度理解项目,最终不能跟上技术创新的步伐,导致大量项目最终的成果有限。

要解决上述问题可从3方面着手改进这种合作模式:(1)加强专业教师关于CDIO培养模式的教育,定期组织高水平的通信企业技术人员讲座,组织教师参观企业,掌握最新的技术创新方向和需求。(2)教师以理论指导实践,切实参与校企合作项目的工程实现部分,掌握和提升实践开发能力。(3)在校企合作项目开发期间,安排教师回归企业,与企业合作人员同工同酬,真正做到“合作开发”。通过增强教师与产业互动,提升教师的工程开发能力,为培养基于CDIO教育模式的工程应用型人才打下良好的师资基础。

3.3以项目驱动的实践教学改革

第8篇:教育心理学的概念范文

【关键词】语文;新课程;教学理念

近年来,随着社会形势的迅猛发展和各种问题的不断产生,传统语文教学理念的弊端日渐突出,教育界内外诸多有识之士对语文教学的呼声越来越高,有关语文教学改革的理论和实践也层出不穷。本着“位卑未敢忧国”的初衷,结合几年来在语文教学实践中的体会,现将一点鄙陋之见披露出来,权作引玉之砖。

一、树立合作意识

新课程改革在先进的教育理念支撑之下,对课程体系、结构、内容等方面作了较大幅度的调整和改革。在新的课程标准面前,我们不仅要更新教育理念,更要改变过去的教学方式、学习方式,大力发扬合作精神,以充分发挥群体优势。合作精神是指人们在学习和工作中体现出来的相互帮助、相互协作、相互启发,以期共同进步的一种心理品质,是一种获得别人支持的能力,也是一种脑力资源共享的良好学习习惯,更是一个重要的追求目标。有了合作意识才会有合作实践,所以教学双方都要提高认识,充分认识到具有合作精神的重要性。教师不但要善于与同事合作,而且还要善于与学生、家长、社会力量合作。

二、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是教学中的动力系统,它制约着教育的进程,影响着教育的成果。他是教育教学过程中最基本、最重要、最复杂的人际关系,是教师与学生在共同的教育教学活动中,通过相互的认知和情感交往而形成的一种人际关系。作为教师,我们会产生一些受到传统影响的信念:“严师才能出高徒”;“教不严,师之惰”; “听话的学生是好学生”。新课程强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新课标确认语文课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讨新知、平等对话的过程,在新的课程环境下,语文教师应有这样的胸怀和勇气:从光环笼罩的“师道尊严”的圣坛上走下来,改变以往全知全能的角色定位和自我设计,自觉放弃传统意义上把教师作为知识权威的认识。因此语文教师要做到两点:

一是课程目标的设置注重学生的发展。学生不是接纳知识的容器,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也不是装满知识的花瓶,我们培养的是活生生的人。这个人在学习的过程中与我们一样是一个有生命的有感情的知识共建者,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因此,我们就理当以全面发展其情感要素和智力要素为课程目标,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上去发展学生的能力体系和人格体系。

二是要创设课程氛围来保护学生的主体地位。例如在阅读教学中,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因为作为阅读对象而存在的文学作品,在具有一定确定性的同时(它是一种语言符号和文字材料的组合),更多的是具有不确定性,它的全部思想不可能百分之百的表达出来。因此阅读中肯定会出现一些无法言传或不必言传的“空白点”。每个读者包括学生都有权利用自己的生活阅历、人生感悟去填充这些“空白点”,于是便有不同体验和收获。作为教师一定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三、完善课堂教学评价机制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教学评价要综合考虑学生阅读过程中的感受、体验、理解和价值取向,考虑其阅读的兴趣、方法与习惯以及阅读材料的选择和阅读量”、“特别要重视对学生多角度、有创意学习的评价”。长期以来,由于广大语文教师受“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应试教育的束缚,只重视学生的卷面分数,而忽视对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评价。语文教学出现了一种畸形现象:教师把学生的学业成绩作为衡量学习结果的唯一标准,导致相当部分学生的应试能力较强,但听说能力、语文综合素质薄弱。因此作为语文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实现由单一化的评价模式向多元化的评价模式转变。应该把课堂教学的评价的重心放在关注学生的发展上,同时通过对评价的改革、考试内容、形式的改革来促使教师在教学中,注重能力、情感的培养,注重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促使学生主动学习,真正实现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

四、树立终身学习观念

教学的知识对老师来说是已知的,对学生来说大多是未知的,这话一点不错。但如果教师在上课前对每一个问题的答案都是准备得非常细致周到,我想也不是什么好事。

第一,它为教师挤占学生思考交流的时间而滔滔不绝的讲说提供了条件和可能;

第二,它会潜在地钳制学生的发散思维,让学生不自觉的以教师为中心,跟着你的思路走。我曾经有一段时间,课前认真备课,翻阅了大量的参考书,对上课中的任何一个问题了如指掌,甚至语言的表述都非常符合参考答案的特色。结果是上课时虽然展示了老师的风采,自我感觉不错,但学生却一脸的茫然。我当时真是不明白,为什么投入的时间与产出的效果不能成正比呢?现在,我认为教学,特别是语文教学,教师的文学知识要丰富,语文素养要丰厚——这就要靠终身的学习和积累,需要教师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

一是必须认真学习现代教育理论,特别是素质教育、创新教育和基础教育改革等方面的理论,转变传统的教育思想和观念。为此,我们要认真学习课程标准,积极钻研新教材。

二是眼光就不应仅仅局限在语文学科本身的知识上,而应宏观语文科和相关学科,体现语文科与其他学科知识的迁移与整合。这样在课堂教学中老师的知识在系统性和框架上才既能起到高屋建瓴的导向作用,又能使得师生面对同一问题处于同一起跑线上,利于师生共同参与交流,利于学生的理解分析。所以教师要改变以往的课前细致备课为终身学习。

总之,语文教学改革是一项任重道远的事业,同时也是我们提高教学质量,全面贯彻素质教育方针的必经之路,所以,我们应该牢记美国著名教育家波利亚的话:“教学必须为发现做准备,或至少做一定发明的尝试,无论如何,教学不应该压制学生发明的萌芽”。

参考文献:

第9篇:教育心理学的概念范文

关键词:英语;课堂教学;新课改

怎样才能紧跟新形势,把新课改理念应用到英语课堂教学中,进一步提高英语课堂教学质量呢?教学中我进行了一些尝试,从中感受到了新课改的实效。

―、创设真实的情境

语言能力的获得不是靠教师教出来的,获得用英语交际的能力的决定因素是学生自己,教师不可能把能力教给学生,是学生自己在教师的引导帮助下一点一滴地积累起来的。

我认为语言学习的最好方式是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之中,让学生感知语言,并在感知的过程中自己领会语言的真谛。

我在日常英语教学中,创设情境让学生感知语言,在真实情境中运用语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更容易接受所学内容,课堂教学效果也更为明显。

二、灵活的任务设计

我在日常课堂教学中采用任务设计的方法,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运用语言发展思维,发挥想象,动手动口,合作参与,提高运用英语交流的能力。

在我的日常教学中,由于采用了任务型的教学模式,学生树立了自信心,养成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学生在课堂上完成各项任务,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体验到了英语的乐趣,英语课堂变得不再枯燥、乏味。

三、多媒体技术的应用

多媒体形象活泼、丰富多彩,大大促进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用计算机创设与现实生活相仿的情境形象逼真、生动有趣,能吸引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提高学习兴趣。

在我的英语课堂中,我尽可能利用多媒体这一优势,结合教学内容,设计一些画面让学生理解并运用,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有时我还利用实物展台的展示作用,将学生的表演过程记录下来,教室中的学生可以欣赏到台上学生的表演,同时自己也想跃跃欲试,这样一种十分融洽而和谐的课堂氛围就形成了,有利于全体学生的成长。

四、合理的评价方式

科学的评价体系是实现课程目标的重要保障。评价是一门艺术,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也是评价的主体。可见,科学、合理的评价措施不但可以支持和激励学生的学习,而且可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我在课堂上注重形成性评价,当堂鼓励、表扬学生,被表扬的学生都个个神采奕奕。我还采用发放小礼物等激励手段,有时,甚至对学生亲切的微笑、对他们伸出大拇指,都是对他们的一种鼓励。这样就逐渐形成一种你追我赶、不甘落后的局面,在充满激励的氛围中有利于学生不断成长,从而不断进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