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文化宣传制度范文

文化宣传制度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文化宣传制度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文化宣传制度

第1篇:文化宣传制度范文

一、我县宣传思想工作中的存在问题

(一)落实党风廉政建设工作措施不够得力,监督检查少。

(二)理论武装工作不够牢固。存在理论教育覆盖面不广、理论教育流于形式、理论学习制度落实不到位和对县域社科工作开展不够重视等现象。

(三)宣传资源不够整合,合力不强。

(四)精神文明建设力度不够,载体单调。

(五)外宣工作广度不够,方法不多。

(六)具有__特色的文化不够鲜明,缺少标志性的文艺作品。

(七)宣传思想文化队伍建设整体素质不强,人才匮乏。

二、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一)对党风廉政建设的认识不够深刻。主观上认为作为党的宣传文化部门根本没有条件贪污腐化,放松了构筑党风廉政建设的思想长城。

(二)对理论武装工作认识不到位。一是对理论宣传工作的重要性缺乏深刻认识,运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方面用心不够。二是对开展理论研究(包括县域社科理论研究)工作有畏难情绪。认为在基层进行理论研究难以开展。

(三)宣传资源未能形成有效的整合。未能有效整合和管理宣传载体,载体之间各自为政,影响载体利用。

(四)精神文明建设的经费投入不足。造成精神文明建设明显滞后,满足不了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的状况。

(五)对外宣传阵地少,经费缺。对外宣传载体不够灵活,对外宣传文化工作受到很大的制约。

(六)对具有特色的地方历史文化挖掘不透。客观上是缺乏足够的资金支持,主观上是我们的文艺工作者缺乏主动占领文化阵地意识和创新意识。

(七)影响我县基层宣传思想工作队伍建设的原因有四个方面。一是对宣传工作认识有所偏差。二是干部队伍理论素质偏低。三是受到干部人事制度的限制。四是宣传文化激励制度不够完善。

三、今后的努力方向和措施

(一)加强领导班子作风建设。坚持把领导班子作风建设作为党风廉政建设的重点工作来抓,查找倾向性和苗头性问题,加强领导班子内部监督。

(二)深入学习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党的十七大精神,创新理论武装工作。一是创新宣传思想工作的思路和方法,包括创新工作方法、渠道和载体。二是坚持抓好各级党委中心组学习制度的落实,加强对各级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的指导。三是以县域社科工作为抓手,加强理论研究和理论宣传工作。

(三)努力营造大宣传格局。县委宣传部要把宣传战线团结起来,着力构建“大宣传”的工作格局。以今年庆祝建县(区)20周年为平台,抓总协调我县宣传思想文化领域,组织一系列宣传活动。

(四)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深入开展创建生态文明村活动,抓好文明社区、文明单位、文明示范窗口创建活动,启动创建全省文明县城活动,挖掘先进典型,积极推进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及现代公民道德教育,扶持“送戏下乡文化”和建立完善精神文明建设共建制度。

(五)大力加强对外宣传工作,创新外宣工作格局。通过与国家、省、市及香港的主流媒体建立良好关系、设立“旅游文化节”和举行各种庆典活动,大力开展对外宣传工作

第2篇:文化宣传制度范文

一、深化林业宣传工作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的认识

党的*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的战略目标,这是我们党在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和人类文明发展趋势深刻认识的基础上作出的重大决策。林业是生态建设的主体,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承担者,肩负着建设生态文明的历史使命。在全社会树立生态文明观念,离不开生态文化建设,离不开林业宣传的传播、教育和推动。各级林业部门要深刻认识到林业宣传是林业全局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加强林业工作领导的基本方式,是完成林业建设目标的重要保证,是引导社会支持林业建设的基本途径,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的有效手段,通过强有力的林业宣传工作,正确引导和推动在全社会树立起生态价值观、生态道德观、生态政绩观和生态消费观,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二、围绕中心,突出重点,提高宣传工作的针对性、时效性。今后一个时期,林业宣传工作要紧紧围绕建设生态文明,大力推进繁荣的生态文化体系建设,为全面推动现代林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动力、营造环境。要深入开展“建设生态文明”宣传,大力普及生态知识、传播生态文化、提高生态意识;深入开展生态文化宣传,新建一批生态文化示范基地,创作一批生态文化优秀作品,树立一批生态文化建设典型;深入开展林业建设成就和艰巨任务宣传;大力加强林业改革宣传,继续宣传各地在林权制度改革、国有场圃改革、林业综合执法改革取得的新进展、新成果、新典型、新经验;积极开展林业对外宣传,大力宣传我省加强生态保护和生态建设的重要措施和成就,树立良好的国际国内形象。

三、加强宣传队伍建设,提高宣传组织、策划创作能力。林业宣传队伍建设是做好林业宣传工作的根本。省局建立全省林业通讯员队伍,建立工作联系制度,制定工作标准,并加强业务指导和工作考核。市、县林业主管部门也要安排政治素养高、理论修养好、热爱宣传工作、文字能力强的同志,负责和承办林业宣传工作。要采取送出进修、组织培训、加强交流、业绩考核等办法,全面提高宣传干部的组织策划和创作能力。省局对在林业宣传工作中成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授予全省林业宣传工作先进单位或先进个人称号,并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省局设立林业宣传专项奖励基金,对优秀林业通信员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连续四年被评为优秀通讯员的,授予“山东省绿化奖章”称号。各市林业部门也要建立激励机制,鼓励多投稿、搞好稿、提高稿件影响力。要多关心爱护林业宣传干部,帮助他们解决工作和生活中的实际困难,为他们更好地开展工作创造有利条件。

第3篇:文化宣传制度范文

我市基层宣传文化人才队伍建设近年来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与党的十关于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要求相比,与建设文化强市的目标相比,与老百姓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相比,基层宣传文化队伍在总量、素质、结构及能级等方面还存在不适应、不合理、不平衡、不到位等问题,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人才分布不够均衡。通过调查表明,我市各街道、乡镇基本上都配备了1名宣传委员,但是其他文体服务中心、广播站、通讯报道人员多为兼职人员,平均每个街道、乡镇宣传文化人员只有2名至3名,由于文化站人员年龄偏大,知识结构也相对老化,加上乡镇、街道一级承接上面的任务过多过杂,往往疲于应付,很难专心开展宣传文化工作,基层宣传文化工作大多停留在完成上面布置的任务和按部就班的工作上,缺乏主动性和创造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工作的开展。居、村基层人员配备不足。市区各内只有大型成熟社区才有专职宣传人员,而且比例只占10%,至于郊区农村几乎没有专职宣传工作者,基本上都是村委书记或副书记兼任,人才分布呈现城市多、乡村少的特征。同时,个别部门还存在空岗空编的情况。

2.专业技术人员缺乏且结构不尽合理。从本市基层文化事业单位中的各类专业技术人才来看,基层宣传文化人才职称特别是高级职称相对稀缺,大多数人是属于管理岗位,而专业技术人才,例如编剧创作、舞台表演、美术设计、音乐设计以及网络文化管理、文物管理、文化产业管理等专业人员则相当缺乏,图书文博专业人员中的高级人才几乎没有。在新闻媒体中,经营人才的稀缺更成为普遍的现象。从年龄结构来看,专业技术人才的年龄偏大,40岁以上的占到65%,35岁以下的只占23%,队伍梯次结构不合理,中高级职称人才老化严重(据我们的调查统计,其中在副高及以上人员中,30岁以下的只有0.2%,31岁至40岁的占23.7%,41岁至50岁的占45%,50岁以上的占31.1%),致使活力不足。

3.宣传文化人才的整体素质和能力有待加强。近年来,新进入基层文化事业单位的年轻人都具有大专以上学历,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整体队伍的学历层次和年龄结构,但是总量上仍然不能满足事业发展的需求,而且真正具有创作能力和文化生产能力的人才偏少。有的单位虽然编制满员,但策划人才、复合型人才、高端人才以及领军人才尤显匮乏。不少专业技术人员毕业较早,继续教育不足,又缺乏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致使成长缓慢,面对日新月异的新知识、新技术,知之不多,知之不深,无法站在专业和学科的最前沿,因而缺乏应有的创新能力,基层宣传文化队伍的整体理论素养、业务能力和工作方法距离新形势下宣传文化工作的新任务新要求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4.基层宣传文化人才的成长环境有待改善。各区县的文化事业单位由于受编制与职称职数的限制,高级职称的人偏少,且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文化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不到位,一方面,人员老化,一些人占着编制却难以发挥作用。另一方面,想要的紧缺人才因为编制已满,难以引进。目前对人才的考核评定主要还是依据学历和职称,一些文化部门在人才的招录、使用和晋升方面都打上了事业单位的烙印,套用机关干部的管理办法,体制内人才队伍“铁饭碗”现象严重,收入分配制度不科学,达不到竞争、择优和效率优先的原则要求,有一技之长且具发展潜力的年轻同志,则想方设法通过外聘等方式寻找出路,基层文化事业单位人员待遇普遍比机关公务员低,在文化人才政策配套上也存在一些问题,如文化人才的户籍、子女入学、住房、交通等配套激励措施未能跟上,导致基层存在文化人才流失现象。同时在基层文化单位,不同编制身份人员的待遇相差悬殊,编制外聘用人员待遇较低,不利于吸引人才并发挥他们的积极性。虽然部分区县对民间文化人才给予了一定的政策和资金支持,但总体上覆盖面小,资助力度也小,很多部门只停留在给他们发个荣誉证书或聘用证书而了事,对民间文化人才的吸引、组织和管理工作还比较薄弱,思想认识和工作措施尚需进一步到位。

5.部分区县投入的经费不足。近年来,尽管各区县宣传文化经费投入增长较快,但直接投入到人才队伍建设、人才引进培养以及教育培训上的资金却并不很多,大多是投入到了宣传活动上,而且各区县的差异明显,滨海新区和市内六区的经费相对充足。个别区县还没有设立教育培训、人才队伍建设方面的专项经费。经费的使用和分配也不尽合理,区县一级宣传部门掌握的经费较多,而街道、乡镇一级文化专项资金相对不足,至于社区与农村则更少,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城市社区和农村日常宣传文化活动的开展。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思想认识上的原因,比如有的领导对基层宣传文化工作重视不足,认为经济工作是硬的实的,宣传文化工作是软的虚的,而且很难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以致于基层宣传文化工作往往是“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也有体制机制方面的原因,比如很多基层宣传文化系统的人事管理办法仍停留在传统计划经济时代,人事制度改革之后,仍缺乏科学的考核激励机制,还存在吃“大锅饭”现象。部分文化事业单位的绩效工作上基本没有兑现,也影响了文化专职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基层文化单位对高素质人才的吸引力不大,高水平的引不进来,培养好了就想跳槽,导致出现了“引不进、用不上、留不住”的现象。还有客观条件限制因素,比如有的乡镇、街道自身财力有限,没有设立文化人才建设专项经费;有的区县没有制定宣传文化人才中长期发展规划,扶持文化人才的政策措施还不够完善,没有出台针对文化人才创业给予贷款、担保和奖励方面的政策,在人才服务和领导水平方面还有待提高。

二、加强和改进基层宣传文化队伍建设的对策建议

加强和改进基层宣传文化队伍建设,要着重抓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

1.抓好教育培训,继续提高基层宣传文化人才的整体素质。“用人先育人”,培养是人才队伍建设的基础性工作。加强基层宣传文化队伍建设,必须抓住提升队伍素质这个中心环节,打造一支素质高、能力强、具有持续发展潜力的基层宣传文化队伍。第一,丰富教育培训内容。一方面,要抓好理论教育和党性教育。教育广大基层宣传文化工作者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立场,帮助他们坚定自身的理想信念和宗旨意识,养成识大体、顾全局的政治素质,牢固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实践观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群众观、是非观和事业观。另一方面,要抓好对文化知识和专业知识的学习。在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学习和掌握必备的社会科学知识和自然科学知识,提高表达、写作、表演与创作等业务能力,培养良好的专业素养、心理素质和科学的思维方式。第二,创新教育培训方式。通过创新教育培训方式,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激发并调动基层宣传文化工作者终身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习效果。根据人才成长多样性的实际,除了可以采用集中教育培训、继续进修深造、实地参观考察、轮岗交流挂职、基层锻炼、委以重任、项目合作、项目资助、导师带培等传统方式和途径外,各单位还可以从实际出发,因人而异,因地制宜,设计出更多的培养方法,比如理论人才可采用“课题锻炼”模式,新闻人才可采用“订单培训”模式,艺术人才可采用“剧目培养”模式,等等。第三,完善教育培训格局。既可以把基层宣传文化工作者有计划、分批次地选送到党校、行政学院接受理论教育和党性教育,也可以借助我市高等院校多、科教发达和文化底蕴深厚的优势,支持高等院校(特别是艺术院校)、行业机构、学术团体、民间组织和其他培训机构与文化企事业单位创设人才培养、项目研发、教育培训、工作室、文化创意中心等基地,构建我市基层宣传文化队伍重实效、多层次、多形式的教育培训格局和形式。

2.坚持多管齐下,着力优化基层宣传文化人才成长的外部环境。要积极为基层宣传文化工作者施展才华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生活环境、社会环境和创业环境,提供脱颖而出的机会和平台,大力营造爱才、重才、惜才、留才的浓厚氛围。第一,树立正确的用人导向。要坚持群众认可、市场认可、社会认可和业内认可的原则,积极探索对基层宣传文化工作者的科学评价方法,研究制定符合基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特点的考核评价体系;要将考核结果与对宣传文化工作者的管理和使用挂钩,按照“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完善从基层优秀宣传文化人才中选拔任用干部的方法与渠道,不断提高选人用人的公信度,真正形成“重业绩、重能力、重品德”的用人导向。第二,拓宽人才来源渠道。打破身份限制、单位限制,可以通过选调大学生、人才派遣、聘用社工、招募志愿者等形式,广泛吸纳社会力量加入基层宣传文化人才队伍,实现郊区(县)的每个行政村配备一名文化宣传员的目标;可以鼓励有条件的区县建立文联和民间文化组织联合会,加强对民间人才的联系与引导,充分利用和发挥我市在戏剧、曲艺方面的人才优势,定期对民间文化组织或文化传承人给予一定的经济支持,以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吸收民间人才参与基层宣传文化工作,统筹整合所辖区域文化资源,搭建平台,创新载体,帮助他们发挥专业知识和文艺特长。第三,加大经费投入保障力度。要保证各区县文化发展经费投入与当地财政收入同步增长,倡导各区县设立宣传文化队伍建设专项资金,积极推动区县一级公共文化活动项目的立项、申报、评估工作,并依法实行政府采购,建议从天津市海河文化发展基金会拨出专项资金,在市级层面设立基层宣传文化队伍建设资金,资金及相关的评优表彰活动向本市郊区(县)、基础条件薄弱的街道(乡镇)与居(村)倾斜,适当提高基层工作者,特别是编外人员和社区工作者的收入及待遇。

3.注重改革创新,建立健全管理基层宣传文化队伍的制度机制。加强基层宣传文化队伍建设,制度建设具有全局性、根本性、稳定性和长期性的作用。提高基层宣传文化队伍管理的科学化水平,需要紧密联系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特点和基层的实际,建立一套便利、管用、真正有约束力的体制机制。第一,要紧紧抓住当前事业单位改革、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以及建设文化强市的有利契机,大力推进宣传文化系统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改革和创新,按照精神鼓励与物质鼓励相结合的原则和竞争择优的原则,建立有利于人才公平竞争、优胜劣汰、奖勤罚懒的管理机制,加大市场取向的改革力度,完善对基层宣传文化人才培养、引进、扶持和激励的制度机制。第二,要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加大宣传思想文化系统内部干部的交流力度,畅通各级宣传部门和宣传思想文化系统各单位的干部使用渠道,探索建立党委宣传部、组织部对宣传文化干部共同考察推荐、择优选拔使用的有效途径,形成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和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生动局面,为激发基层宣传文化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创造有利条件。第三,要建立和完善基层宣传文化人才队伍信息库,做好对个人简历、学习培训、业务成就、专业特长、考察考核等情况的收集存储与及时更新工作,不断提高管理和服务的信息化水平。第四,要加大改革创新激励机制的力度,健全绩效管理,改革分配制度,把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对宣传文化系统中的特殊职业、特殊专业、特殊人才实行特殊津贴制度,建立灵活多样的市场化收入分配方式,逐步完善以政府奖励为导向,以事业单位为主、社会捐赠为补充的宣传文化人才奖励机制,实行适合宣传文化单位特点的薪酬制度。

第4篇:文化宣传制度范文

关键词 民办高校 校园文化 缺失 原因 建设途径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x.2015.12.008

On Lack Causes and Construction Ways of

Private Colleges Campus Culture

LIU Huifang, YE Yunfeng, CHENG Min

(Guangzhou Vocational Colleg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Guangzhou, Guangdong 510550)

Abstract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current Chinese private college in the construction of campus culture, as a result of a variety of factors, which cause the lack of campus culture phenomenon. It has analyzed the lack of campus culture phenomenon the reason of the background, aims to find a suitable for campus culture construction of private university in pathways. We hope that private college rich private campus culture, and enhance the cultural connotation of Civilian-ru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Key words private college; campus culture; lack; reason; ways of construction

高校校园文化是高校师生共同遵循的价值标准、基本信息和行为规范,是高校一种文化形态。①中国民办高校由于办学时间短,历史积淀不够丰富,在校园文化建设上存在一定的缺失。作者试分析其中的原因,并找出其建设途径。

1 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缺失

第一,过分强调校园设施建设,物质文化氛围缺失。由于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民办高校多数办校时间不长,许多高校普遍存在建设大楼来满足基本教学和学生生活需求,成为高校校园建设中最突出的问题。因此,民办高校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建设图书馆、实训实验大楼、宿舍和饭堂,但这种基础设施的建设,往往停留在一种低水平的“摆设”状态。图书馆有了,但看书的学生少了;运动场有了,但运动的学生少了;上网方便了,但关注学院发展和信息交流的人少了。

第二,规章制度日臻完善,但制度文化尚未形成。制度文化主要反映在学校制定的各项规章制度之中,以及体现在人们遵循其制度。民办高校在发展中逐步制定了适合自己本校发展的制度。在制度制定过程中,较少考虑制度接受者的主体性,造成学生与老师对学校规章制度的不理解和不认同,制度不能完全落实。同时制度在执行过程中,由于民办高校的各种错综复杂的关系,许多制度停留在表面,难以执行,制度形同虚设。

第三,校风校训校歌不全,精神文化凝练不足。校园精神是校园文化的核心。校风、校训、校歌是校园文化的灵魂和精髓,是学校办学理念和精神内涵的集中体现。笔者在调查广东民办高校中,发现阐释校风校训的学校占三分之二,拥有校歌的学校屈指可数。而相对来讲,公办高等学校相对完善。这与民办高校教育发展和所占有的规模不相称。没有校训校歌的传承与传播,大学的精神文化难以在学生心中产生烙印,也难以在师生心中传递。

第四,文化活动层次普遍较低、文化建设特色不明显。许多民办高校每年都举行了各种活动,有的活动仅凭学生兴趣举行,如举办游戏DOTA竞赛等、街舞、趣味运动比赛等,整年下来,活动层次整体偏低,活动形式基本雷同。高校工作者的认知存在误区,往往把校园文化建设等同于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一味强调发展娱乐文化,缺少有利于提高大学生文化素质的各种讲座、演讲、辩论和学术讲座等特色的文化活动。

2 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缺失的原因分析

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之所以会存在缺失,原因有很多,主要与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尚处于初步建设阶段有关,具体包括:

(1)文化设施建设滞后、文化建设资金投入不足。中国民办高校的发展迄今不过三十年,发展时间短,同时由于其民办的特性,缺少政府的资金支持,资金来源只能靠企业举办者筹措。随着招生规模的扩大,原有的办学条件难以适应不断扩大的学生规模模,资金投入上难以保证相应的增长。据统计,民办高校经费来源中学费收入约占80 %,政府资助约占3.9 %, 贷款约占 5.6%,捐赠及社会服务收入仅占很小的比例。②因此,许多学校在规划和建设中,优先考虑基础设施的建设,如教学楼和学生宿舍楼、食堂等,而学生的校园文化设施,如图书馆、体育馆、俱乐部、大礼堂等跟不上或有所滞后。基本的娱乐设备相对匮乏,学生们的课余生活比较单调,活动基本在教室和操场上举行,大型活动基本靠临时搭建或租赁。校园文化设施建设满足不了学生日常生活的愿望和需求,影响了学生全面发展。

(2)高校管理制度不健全,制度文化尚未形成。民办高校内部管理体制、监督制约机制和激励机制不健全,制度文化尚未形成。一方面是制度不全,制度内容不科学。高校的校园制度文化是多层次的,而各部门分头制定,缺少统一的筹划,许多制度多考虑管理者的实施方便,忽视师生的需求。另一方面,由于高校错综复杂的关系,存在一些把制度抛一边,注重“人化”而非“制度化”的现象,制度成为摆设。③

(3)校园文化建设认识不足,社团文化作用有限。 一些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常以为自己的活动很多,文化生活丰富,参加省市比赛获得荣誉。但这“荣誉”的背后隐藏着严重的形式主义,对校园文化管理认识不足,存在偏差,认为高校校园文化等于文体活动。参加文娱比赛、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就是校园文化取得的成绩。把校园文化建设同高校文化育人割裂开来,把人文素养与人才培养目标割裂开来,从而限制了校园文化功能的发挥。

此外,民办高校学生社团繁多,活动形式多样。但对校园文化建设的作用有限,学校对社团成立缺乏有效的引导,一些社团是在追求时尚、赶时髦中应运而生的。同时,由于社团隶属于团委管理,但团委面对众对社团,基本上属于“放羊式”,让学生自己管理,学生社团缺乏优秀的指导老师。社团成员层次不一,无统一可行的管理标准,随意性较大,导致会员流失,流动频繁。各社团之间的合作整合缺少规划,社团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作用有限。

3民办高校校园文化建设途径

3.1 提升学院领导思想认识,建立校园文化建设专项基金

校园文化建设渗透于学校生活的方方面面,绝非学校内部哪一个或几个部门所能建设好的。④那种认为校园文化建设只是学生管理部门、思想教育或宣传部门的责任的观念是狭隘而有害的。首先要提升学院领导思想认知,在领导层面上最好配置副院长(校长)来主管负责校园文化建设相关事宜。其次要建立配套的校园文化建设专项基金,每年按一定的预算进行。有的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经费比招待经费还少。要保障专项基金的到位。三是加强校园文化人才队伍的建设,宣传部门引导,师生共同参与,经过数年的积累,才能实现校园文化的建设效应。

3.2 完善校园制度建设,形成高校制度文化

民办高校办学者普遍重视“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文化建设,而对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由于难以一时见效,积极性并不高。⑤加强制度文化建设是为了保障学校教育的有序进行,其目的是先用制度来强化,而后用文化来内化。学院应从全院到系部都创立一套相对完善的办事指南、工作流程和管理办法,加强制度的宣传、理解与应用,强化制度的作用,不因人而破坏制度,不因人而废制度,通过逐步建设,形成相对适应学院发展的制度文化。

3.3 整合多种载体宣传渠道,全方位做好校园精神文化建设

校园精神文化是一所大学的内核,是一所高校区别与其他高校的根本。⑥要提升高校的精神文化氛围,要充分整合多种载体宣传渠道。

一是加强宣传校风校训校歌。让全校师生员工、校友都熟悉和了解校风校训校歌的内容,使大家尽快接受认同喜欢校风校训校歌。要在校园网络、校报、校电视台等媒体载体上广泛宣传刊载校风校训校歌的内容。在重要的庆典、会议和文艺演出等活动中要唱校歌。学院可举办歌咏、演讲、知识问答等比赛,在学生中宣传普及校风、校训、校歌等内容,充分发挥校风、校训、校歌的警示、熏陶和教育作用。

二是在校园景观文化上凸显精神文化的内涵。在校园广场设置文化雕塑,教学楼廊要布置名人画像、名人名言、人文警示语等标语宣传画。有艺术院系的高校,可以展览艺术设计作品和学生的书画作品,由此挖掘了学生的创造潜能。

三是民办高校要在校园文化活动中体现精神文化。如升旗仪式、专题教育、学雷锋活动、祭扫烈士墓、社会实践活动、军政训练,在活动中体现爱国、爱党、敬业等精神内核。同时,一些高校应把科技节、艺术节、体育节活动中贯彻人文、科技和竞技的精神。

四是做好校刊校报工作。民办高校一定要有具有自己特色的校报校刊。发表来自本校师生教与学的感悟的文章,抒发对校园生活的感想。长期坚持下去,校报校刊的出版、传阅,促进了校园文化的交流,产生了强大的向心力和凝集力,将会凝聚了校园文化精髓,积聚了校园文化的底蕴。

3.4 丰富校园文化层次,提升校园文化品位

民办高校应当举行一些具有文化品位的活动,加强文化活动的策划工作,一般学校每年都开展开学典礼、毕业典礼、各种授奖仪式、军训仪式等活动,在这些常规活动中,要创新,如毕业典礼,请杰出校友颁证书,做报告等,在授奖仪式中,强调科技追求,技能实训等精神,传递了学校的价值观和信仰。同时应该加强校园文化品位,举办一些“名家讲坛”“文化大讲坛”“国际文化节”提升校园文化的人文氛围和校园文化品位。

4结束语

校园文化建设要充分运用各种渠道,宣传校园文化,要把外在的要求内化为校园人的自我追求。对于民办高校来讲,更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形成独特的文化内涵和文化品牌,才能使学校不断积淀和发展,提升学院知名度和美誉度,促进民办高校的发展。

注释

① 南迪,李慧.论高校校园文化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综合版),2012.3:59-64.

② 瞿延东.关于民办学校的资金自筹[J].民办教育动态,2002(9).转引自:教育部发展规划司.2002年中国民办教育绿皮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88.

③ 谭秀森.高校内部管理制度建设存在的问题、成因及对策分析[J].教育发展研究,2006(19).

④ 徐金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缺失与对策[J].群众,2009.5:77-78.

第5篇:文化宣传制度范文

教师培训文化是考量教师培训是否实现真正变革的深层要素,培训文化的认同、共享、信守程度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教师培训内涵式发展的程度。从教师培训文化的视角审视教师培训工作现状,通过丰富课程文化,完善制度文化,夯实团队文化,聚焦宣传文化等途径和策略,开拓特色化教师培训之路应成为加强教师培训文化建设、助推教师培训改革与发展的着力点。

关键词

教师培训;培训文化;实施策略

教师是教育事业的第一资源,教师的专业发展是教育事业发展的核心要素,教师培训作为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近年来越来越受到广大学者、教师培训机构和培训院校的关注和重视。随着各级各类教师培训项目的兴起,教师培训逐渐从“技术理性”阶段开始迈向“实践理性”阶段,并有意向“解放理性”阶段过渡;关于教师培训的研究领域也在逐步拓展和深化。“教师培训文化”作为教师培训研究场域下的重要话题,常常在各类研究中被提及,但却很少被作为“研究主题”来探索,因此,关于教师培训文化的系统性研究甚少。文章在总结新疆师范大学近六年来教师培训工作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将“教师培训工作”置于“培训文化”的视野下进行探讨和归因,以进一步探索新形势下教师培训文化建设的途径和策略。

1“教师培训文化”的内涵

“文化”是一个纷繁复杂、非常广泛的概念,自古以来有着深广的意蕴,不同领域的学者,解读视角和观点都各不相同。根据美国人类学家克鲁伯和克鲁克洪近百年的统计(1871年-1951年),关于文化的定义就多达164种。①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伦理道德、生活方式、文学艺术、思维习惯、知识学问、审美情趣、价值观念、行为规范、人际关系等关于文化的解释,都仅仅在反映着文化在不同领域和不同层面的主要内涵特征,并不能涵盖文化的方方面面。“教师培训文化”是在“教师培训”和“文化”的概念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一个融合性概念,对于它的解释同样具有自主性和不确定性,不同角度有着不同的表述;它既反映着“教师培训”的要素特征,又体现着“文化”的内涵和色彩。从教师培训的角度出发来理解,所谓“教师培训文化”主要是指各级教师培训机构、承训院校在长期的教师培训实践中所逐步形成、创造、积淀、育化出来的物质成果和精神财富,是教师培训工作全体参与者所认同、共享、信守的价值理念、制度规范、思维习惯、行为方式、培训成果等的总和;它既是一种社会现象,又是一种历史现象,具有一定的传承性、地方性和创新性。文化的本质是“人化”,从精神到物质、从思想到行动、从知识体系到生活方式,都有“人”的因素存在。由于教师不只是一个“专业人”,更是一个“文化人”,②因此,教师培训文化的存在和生成离不开“人”的主体价值和理念。教师培训的本质是一种社会活动,其目的是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强化教师队伍建设;教师培训文化强调的是教师培训在社会活动中的文化存在和境域,是考量教师培训是否实现真正变革的深层要素。

2“教师培训文化”的表现形式

不同承训机构(或承训院校)的教师培训工作因地域特色、社会背景、资源优势等的不同会呈现出不同的实施状态和特征,其教师培训文化也因此形态各异。同一承训机构(或承训院校)的教师培训工作因项目类别、培训对象、培训学科、培训模式等的不同也会呈现出不同的实施状态和特征,但其教师培训文化却有着相对稳定的形态特征,培训文化的认同、共享、信守程度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教师培训工作内涵式发展的程度。当下,部分学者按照培训文化的存在形式将教师培训文化分为“显性文化”(或称有形文化)和“隐性文化”(或称无形文化),显性文化主要涉及教师培训的硬件条件、资源、制度、课程内容、培训成果等,隐性文化主要涉及培训的理念、模式、培训者的专业能力和专业精神等。由于教师培训文化既是一种文化形态,又是一种文化现象;它既是时代和历史的产物,又是社会现象与行业现象的融合,其表现形式和存在方式受培训主体、培训内容、培训方式、培训理念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因此,教师培训文化的表现形式同样具有复杂性和多样性,教师培训各个实施环节既有显性文化的渗透,也有隐性文化的融入,很难将其各个要素进行显性和隐性的归类。由此,笔者从教师培训的核心要素出发,主要将教师培训文化的表现形式分为课程文化、制度文化、团队文化和宣传文化四个部分;课程文化主要聚焦课程内容及主题模块的设置、课程实施方式、课程评价等;制度文化主要聚焦培训的各项管理办法、规章制度等;团队文化主要聚焦团队构成、团队建设、团队精神、团队活动开展等;宣传文化主要聚焦宣传主题、宣传内容、宣传媒介、宣传活动、宣传成果等。教师培训项目的设计与实施是一个系统化的过程,因此培训的课程文化、制度文化、团队文化和宣传文化四个部分是彼此交融、互为联系、相辅相成的关系,不能够割裂来看。

3培训文化视野下教师培训现状的再思考

教育本质上就是一种培养人的活动,而人的发展实质上是通过教育实现人的文化发展,是人获得文化、占有文化、享受文化、创造文化的过程,③因此,“教师培训”作为促进人发展的重要活动,其重要价值在于其文化价值,从培训文化的层面去审视教师培训工作不仅是对“人的文化发展”的关注和重视,更是对教师培训内涵式发展的价值诉求。近期,针对新疆师范大学教师培训文化建设现状,笔者通过问卷和访谈的形式对85名教师培训的参与者进行了调查,调查对象涉及参与教师培训工作的项目主管领导、管理团队、学科首席专家、培训班的班主任、参训教师。结合新疆教师培训工作实际和调查结果,主要形成以下观点与广大教师培训改革的实践者进行探讨。

3.1变革深处是文化,宣传工作是关键

面对大规模的培训任务和一系列教师培训工作改革措施,承训机构和承训学院往往把关注点更多聚焦在了课程内容上,即培训的“量”,而较为忽略培训文化的构建与传播,即培训的“质”。事物都是质和量的统一,质变是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培训文化的生成便是一种质变,它是衡量培训工作完整性的工具,更是考查培训组织中培训发展现状和表现形式的重要标志。教师培训改革与发展的深处实质上是培训文化的发展,培训文化的发展有赖于良好的培训宣传。教师培训的实施包括诸多环节和要素,宣传工作贯穿教师培训项目实施的始终,是提升教师培训社会影响力的重要环节,具有“导培、助培、诊培、促培”的作用。74%的调查对象都表示,宣传工作是加强教师培训文化建设的重要环节,良好的宣传工作有助于营造和谐的舆论氛围,帮助教师培训工作的全体参与者了解培训项目的背景和意义,明确培训目标,建立培训认同意识和参与意识,从而产生优质的培训效果,衍生新的培训成果,树立承训机构(或承训院校)品牌和培训项目品牌,进一步扩大培训的个体效益和社会效益,形成广大教师支持教师培训工作的良好局面。

3.2专业发展是目标,团队建设是保障

教师的职业认同与专业发展是教师成长的两翼;专业发展是职业认同的基础,职业认同是专业发展的动力。④教师培训的主要目标是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其重要旨趣在于通过培训者、课程、工具、活动等的交互,强化教师的职业认同,从而为专业发展提供持续的动力。教师的专业发展是教师培训文化生成的重要体现,而团队的建设与发展则是教师培训文化生成的重要保障。由于时代在不断发展,新的教育理念在不断涌现,教师培训在不断改革,因此培训者团队建设也需要不断强化,实现教师专业发展与培训者团队建设的统一有助于推进教师培训文化建设。笔者通过对调查对象的访谈发现,教师培训实施过程中最让其印象深刻的往往不是培训课程本身,而是培训团队的专业化水平、项目管理团队的工作能力和工作风貌、培训专家的专业文化底蕴和个人魅力等;由此表明,教师培训文化的建设应以团队建设为着力点,从而强化参训教师对培训的良好认知和评价,在树立培训团队形象的过程中彰显教师培训的文化内涵。

3.3以人为本是核心,隐性经验是资源

“越是重视人的地位,就会越重视隐性管理的作用;越是高水平管理,越有隐性管理的地位。”⑤教师培训文化的生成和存在离不开“人”的主体价值和理念,“以人为本”往往是所有培训机构(或承训院校)追寻的价值准则,然而在培训实际实施和管理过程中却很难凸显“人”的主体价值。调查结果显示,65%的调查对象在培训开展的过程中非常关注“教师培训文化”,通过进一步访谈发现,调查对象对教师培训文化建设现状的整体评价大多聚焦在了培训是否能够促进经验互动、是否以实践活动为载体搭建了相互学习的平台、是否有多元化的学习方式上,由此表明,良好的培训生态环境有助于培训者和参训者进行有效沟通,增强培训的效能感和参与感,从而滋生教师培训的文化意蕴,让参与者在学习情境中收获到培训课程以外的特别体验和感受。最宝贵的课程资源往往不是精心设计的课程主题和内容,而是培训参与者的已有的知识经验;有效的实践活动、多元化的学习方式能够实现培训者和参训学员隐性经验的互动,让“隐性课程”发挥重要的文化力量,使“以人为本”得以落地开花。

4“教师培训文化”建设的途径与策略

4.1丰富课程文化,构建动态教师培训生态环境

培训课程是实现培训目标的重要载体,培训课程设计思路背后蕴含着培训的文化理念,课程内容的选择实质上是一种社会文化的选择,培训课程的改革在某种程度上是对培训文化的改革。如今,实践、互动、生成、参与、体验、反思、合作、探讨、开放、研究等关键词已然成为有效培训的“代名词”,实践性培训课程也因此被推向时代的主流,丰富课程文化不仅是时代的要求,更是培训改革与发展的需求。所谓课程文化主要是指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主题模块的设置、课程实施的方式、课程的评价等方面彰显出的文化意蕴,它间接反映了培训机构(或承训院校)的培训定位和培训理念。丰富课程文化应从课程组织与实施的各个环节、要素出发,通过构建动态的教师培训生态环境,使课程的文化内涵在培训者、课程、工具、活动等的交互作用中产生丰富的培训效果。动态的教师培训生态环境是指教师培训实践中的培训对象、培训者、培训工具、培训活动、培训场所等共同建构的学习、生活和交往环境,它以满足教师发展需求、唤起教师参训意识、激发培训者与培训对象的理智感、不断更新和发展培训要素的功能为主要特征。教师培训文化是在主体间的良好互动和合作中生成和发展的,构建动态的教师培训生态环境是从教育生态观来看待教师培训系统,强调系统内部和外部各要素之间的紧密联系和动态互动,提倡从关联的、发展的视角看待培训系统,促使教师培训课程的效用可持续更新和发展,从而沉淀、育化、凝练出培训课程隽永的文化价值。

4.2完善制度文化,彰显培训专业化水平

培训制度是实施教师培训的基础,对培训主体(培训者、培训对象)、培训过程、培训效果的评价都需要以制度为依托。目前,各承训机构(或承训院校)在多年的教师培训实践中已经形成了一系列的教师培训管理办法和规章制度,然而制度与制度间的关联性、制度的发展性和针对性、制度对培训实践的指导性等需要教师培训参与者再度审视和考量。制度文化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显性文化,是物化的精神成果;这种文化来源于培训实践,又指导实践,具有动态发展性。制度文化间接反映着教师培训专业化的水平,为专业化实施培训提供导向功能和激励功能,完善制度文化是指在教师培训实践中不断补充现有制度、生成新的制度。教师培训的改革与发展呼唤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制度的更新与完善应从本土特色、现实问题、发展方向出发去考量,力求在实践中细化、精化、优化制度内容,使之形成制度体系和培训项目工作手册,对培训实践发挥切实的指导作用。

4.3夯实团队文化,发挥教师培训的造血功能

所谓团队文化是指在培训团队构成、团队建设、团队精神、团队活动开展等方面彰显出的文化意蕴,它是教师培训实践中最稳定、最富有生命力的文化形态。教师培训团队的构成从工作内容上来看,主要分为教学团队和管理团队;教学团队从级别上来看,可以分为国家级、省级、市级、县级培训团队,其构成主要包括高效专家、教研员、一线教师、相关研究人员等。夯实团队文化对教师培训文化建设的助推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通过优化教师培训团队结构,推动和促进教师培训的可持续发展,为教师培训文化的建设提供团队基础和智慧力量;二是通过开展团队活动、业务培训,提升团队的工作能力,加强团队成员之间的经验互动和交流,从而深化合作认同,提高合作境界,为教师培训文化的建设营造和谐的文化氛围;三是通过奖励和激励机制,激发团队的创新意识和竞争意识,从而促进团队研修成果的产生,为教师培训文化的建设提供丰富的成果。教师培训的有效开展离不开一支结构合理的专业化培训者队伍,如今,加强教师培训者队伍建设,发挥各级教师培训团队的造血功能已成为当下教师培训工作关注的焦点。多年来,各级各类教师培训项目的开展不仅生成了大量的优质课程资源和培训成果,更培养了一支培训者团队,这些培训者在不同的地域、岗位上发挥着强大的辐射作用,实现了教师培训由“输血”到“造血”的转变,有效提升了县域教师自主实施培训的能力。团队的发展即人的发展,团队的力量是最强大的文化力量,夯实团队文化的重要旨趣在于发挥“教师培训本身”和“种子教师”的造血功能。

4.4聚焦宣传文化,再塑教师培训文化形象

宣传文化是指在宣传主题、宣传内容、宣传媒介、宣传活动、宣传成果、宣传团队等方面形成的文化积淀,是宣传理念和行为方式的总和。随着各级各类教师培训项目的兴起,教师培训逐渐迈入了品牌化发展阶段,教师培训机构、承训院校的品牌建设逐渐成为衡量其教师培训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品牌建设离不开优质的培训宣传,聚焦宣传文化的实质就是在树立培训的文化形象,形成品牌效益,产生一定的社会影响力。由于不同的承训机构(或承训院校)有其独特的机制文化,不同的培训项目(如中小学校长培训、幼儿园园长培训、学科骨干教师培训等)有其特殊的专业文化,因此,打造教师培训品牌应着眼于两个方面,一是机构品牌,二是项目品牌。2015年起,教师培训开始重点聚焦乡村教师的发展,面对一系列教师培训工作改革措施,如何在挑战与变化中再塑教师培训文化形象,将是新一轮教师培训留给广大教师培训工作者和研究者的重要命题。

作者:孟祥瑞 单位:新疆师范大学成人〔继续、网络〕教育学院

基金项目:

2015年度新疆师范大学管理服务工作科研项目成果(XJNUGF201547)

注释

①周义.中西文化比较[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98.

②龙宝新.教师教育文化创新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9:23.

③张应强.中国教育研究的范式和范式转换——兼论教育研究的文化学范式[J].教育研究,2010(10):3-10.

第6篇:文化宣传制度范文

1.科学制定“七五”普法规划及其决议。全面总结“六五”普法的成功经验,认真做好我县法治宣传教育第七个五年规划及其决议的送审工作。

2.筹备召开“六五”普法依法治理工作总结表彰暨“七五”普法启动工作会议。总结宣传“六五”普法成绩和经验,表扬先进集体、先进个人,全面部署“七五”普法。

3.加强普法骨干队伍建设。进一步充实普法讲师团和法律顾问、法制副校长、普法志愿者、普法联络员队伍,抓好骨干培训,完善工作机制,充分发挥普法骨干队伍的积极作用。根据“七五”普法规划要求,做好有关法律法规学习资料的征订、编写、发放工作,组织好学习、宣传和专题宣讲活动。

4.营造良好舆论氛围。充分运用媒体网络优势深入宣传“七五”普法规划颁布实施的重要意义、总体目标、工作原则、主要任务和工作要求,推动“七五”普法规划顺利实施。

二、围绕中心大局,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主题活动

5.组织开展法治宣传月活动。深入学习宣传党的十、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和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深入学习宣传省六次党代会和六届七次、八次、九次全会精神,深入学习宣传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及各项法律法规,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推进全社会学法尊法守法用法良好氛围的形成。

6.做好重要节点的法治宣传。结合法律颁布实施日、重大事件等时间节点,组织开展服务经济发展新常态、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保障和改善民生相关的各项法律法规宣传活动。做好新颁布新修订法律法规的学习宣传,结合“4·15”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和“11·9”全国消防日,深入开展国家安全法、消防法等主题宣传活动。

7.深化法治宣传教育内容创新。强化法治宣传教育的忧患意识,把有效防控爆恐、等各类风险纳入法治宣传范畴,为推动法治、和谐建设创造安全稳定、公平正义的法治环境。结合开展“学党规、学系列讲话,做合格党员”学习教育,深入学习宣传和党内法规,注重党内法规宣传与国家法律法规宣传的衔接和协调。深入学习宣传与国际旅游岛建设相关的法律法规和与岗位履职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学习宣传《省法制宣传教育条例》和《黎族苗族自治县自治条例》等地方性法规、规章,进一步增强法治宣传教育工作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突出重点对象,扎实推进学法用法工作

8.建立健全国家工作人员学法用法制度。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审议通过的《关于完善国家工作人员学法用法制度的意见》,贯彻落实省委六届七次全会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省的决定,积极推动部门、行业把国家工作人员学法用法纳入本部门、本行业工作总体布局,与业务工作同部署、同检查、同落实,细化各项制度措施,体现不同岗位特点。进一步健全完善党委(党组)中心组学法、国家工作人员日常学法、法治培训、定期法律考试、任职法律考试和依法决策、依法履职等制度,积极推动开展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述法工作。加强对国家工作人员学法用法工作的考核评估,推动把能不能遵守法律、依法办事作为考察干部的重要依据。

9.着力抓好青少年法治教育。按照教育部关于青少年法治教育课程的统一部署,贯彻实施《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将法治教育纳入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计划,以课堂为主渠道落实青少年法治教育,利用班会、社会实践、第二课堂等多种方式加强青少年法治教育。将法治理念和宪法、法律知识纳入中考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范畴。强化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的青少年法治教育格局。

10.不断完善农村法治宣传教育工作体系。建立和完善农村“两委”干部学法培训工作制度,加大农村“两委”干部学法培训力度。健全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教育农民依法行使权利、履行义务、表达利益诉求,形成遵守法律、依法办事的社会风尚。健全政府相关部门、企业、社会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的农民工法治宣传教育工作网络,定期组织法律工作者为农民工提供法律援助和法律服务。

四、落实普法工作责任,推行国家机关“谁执法谁普法”普法责任制

11.推动落实国家机关“谁执法谁普法”的普法责任制。制定实施《黎族苗族自治县实行国家机关“谁执法谁普法”普法责任制实施意见》,建立普法责任清单制度,推动各级国家机关履行普法责任,在做好本部门本系统内部普法的同时,积极向社会开展普法,努力构建社会大普法格局。推动有关部门分别建立法官、检察官、行政执法人员、律师等以案释法制度,在执法司法实践中广泛开展以案释法和警示教育,使案件审判、行政执法、纠纷调解和法律服务的过程成为向群众弘扬法治精神的过程。

12.落实“谁主管谁负责”的普法责任。各行业、各单位要在管理、服务过程中,结合行业特点和特定群体的法律需求,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健全媒体公益普法制度,广播电视、报纸杂志、互联网和手机媒体等大众传媒要自觉履行普法责任,在重要版面、重要时段制作刊播普法公益广告,开设法治讲堂,针对社会热点和典型案(事)例开展及时权威的法律解读,积极引导社会法治风尚。

五、提高法治渗透力,推进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

13.加强对法治文化建设的指导。推动将法治文化建设纳入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促进法治文化与我县黎苗文化、行业文化、企业文化融合发展,充分发挥法治文化的引领、熏陶作用。总结和培育法治文化建设先进典型,组织经验交流和宣传推广,发挥典型引路、以点带面作用。

14.大力开展群众性法治文化活动。支持和引导法治文化作品的创作传播,下大气力推出法治文化精品,组织开展法治文艺展演展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法治文化需求,不断提高渗透力和覆盖面。配合我县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把法律送到农村和广大农村群众手中。

15.推进法治文化阵地建设。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建设法治文化中心、法治广场等阵地,运作一批看得见、摸得着的法治文化项目,完善基层法治文化公共设施。以法治文化为引领,深化“法律六进”活动,完善“法律六进”工作标准,建立健全长效机制,推动“法律六进”活动,增强文化底蕴,形成浓厚的文化氛围。

六、加大法治创建力度,推进多层次多领域依法治理

16.推进法治创建制度化、规范化。切实巩固我县开展法治县创建活动成果,积极推动把依法治理纳入各级党委政府目标管理,明确任务,分解责任,抓好落实。制定把法治教育纳入精神文明创建内容的意见。

17.扎实开展法治创建活动。坚持法治宣传教育与法治实践相结合,深入推进基层组织和部门、行业依法治理工作,深化法治单位创建活动,深入开展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依法治校示范学校、诚信守法示范企业等创建活动,积极推行村(居)委会法律顾问、法治副主任、企业法律顾问等制度,提高基层治理法治化水平。

七、拓展普法平台,探索“互联网+法治宣传”模式

18.把新媒体普法平台建设摆在更加突出位置。加快推进法治宣传教育工作科技进步和信息化建设,充分发挥政府网站以及微博、微信、客户端在新媒体普法中的带动作用,进一步调动部门、行业和社会各界利用新媒体开展法治宣传教育的积极性,发挥集群效应。

19.加强新媒体普法内容建设。适应公众对新媒体普法的需求,加大新媒体普法内容原创力度,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引入众创众包模式等,激励社会力量针对热点问题开展法律解读,增强内容的新颖性和传播力。大力开展新媒体普法主题活动,组织法治征文、法治知识竞赛等活动。

八、加强组织领导,扎实推进“七五”普法工作

20.切实加强对法治宣传教育工作的领导。从推进依法治县和贯彻落实“十三五”规划的高度,把法治宣传教育工作纳入党委、政府的目标管理。进一步完善党委领导、人大监督、政府实施的领导机制和工作机制,加强法治宣传教育工作的组织、协调和检查、指导,确保“七五”普法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第7篇:文化宣传制度范文

【关键词】企业;思想文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500(2013)11-0024-01

企业文化建设是企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通常来说企业思想文化建设的有效进行能够为企业树立更加良好的社会形象和商业形象并且能够使企业员工的精神饱满、心情舒畅同时也提高了企业的工作效率。除此之外,企业中思想文化建设的合理进行还能不断激发员工的内在活力与此同时从而整体上和宏观上提升员工的综合素质并且更加有效的营造、建设良好的企业内、外部环境,最终形成企业积极向上、持续奋斗的生活、工作、学习环境。

一、有效树立企业形象

企业形象的有效树立是企业思想文化建设的第一步。一个企业的对外形象和对内形象对于企业的运营和发展都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对外形象关系到企业的商业形象、竞争力和用户的认可度,而对内形象关系到企业的凝聚力、向心力和员工的认可度。因此,企业形象宣传思想文化建设的进行,一方面能够会使员工精神饱满、心情舒畅的投入日常工作,从而有效提高工作效率,并且能够使广大企业员工处于一种精神愉悦的工作氛围之中。另一方面,企业形象宣传思想文化建设的进行能够有效提升企业的对外形象和商业信誉,从而能够更好地获得顾客和商业伙伴的信赖。以上工作的开展都能够树立了良好的企业形象并且能够在企业思想文化建设上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

二、员工培训的合理进行

员工培训的合理进行对于企业健康发展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并且员工培训的有效进行也是做好企业思想文化建设的关键环节之一。众所周知企业思想文化建设与企业员工的综合素质提高有着极为紧密的联系,因此,企业在日常运营发展和文化建设过程中应当注重企业员工培训的合理进行。例如当企业运营、生产过程中发现相关问题时,企业可以带着这一问题组织相应的专业知识培训,从而在解决企业生产、运营问题的过程中同时提升了企业员工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

三、管理制度的持续完善

管理制度的持续完善是做好企业思想文化建设的重要基础。在企业运行过程中完善的制度能够很好地企业规范员工行为的作用,即没有完善制度企业很难进行规范的管理。但是与此同时我们也应当看到,过于硬性的制度对于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也会造成较大的影响。因此企业在自身管理制度的完善过程中应当注重制定相对灵活的管理制度,从而有效减少管理制度执行过程中可能造成的矛盾并且有效减少企业员工的抵触情绪。例如企业管理层可以在制订相应的管理制度前,同企业员工的代表和相关人员对管理制度的修订和完善进行有效的讨论,在此基础上尽可能地达成共识。除此之外,管理制度的持续完善能够使企业能够形成更加标准化、规范化的企业文化,这极为有利于企业各项工作进入制度化、规范化、流程化的轨道。并且标准化工作的开展,也能够在完善企业思想文化建设的同时促进企业员工整体水平的有效提升。这主要体现在企业员工通过在规范、科学的管理制度下进行工作其自身的思想文化水平和综合素质也能得到有效提升,这将会和大程度上有助于企业员工专业知识和综合素质的发展并且能够有效提升自身的工作效率。除此之外,管理制度的持续完善还包括监督制度的完善,即在加强对企业员工进行培养的同时,及时做好相应督促工作,从而使企业员工能够更好地投入到日常工作之中,与此同时也更好地满足了企业人力资源的贮备需求。

四、加强激励机制

激励机制的有效加强是企业思想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做好企业思想文化建设企业管理层应当注重激励机制的有效加强和完善。众所周知企业思想文化在本质上还是员工思想文化。这要求在开展企业思想文化建设工作时工作人员应当注重对企业员工进行有效的激励、引导、鼓舞。并在此基础上更好地理解、关心、帮助、尊重企业员工。通常来说企业在加强激励机制的过程中需要更好地贴近员工并且贴近其实际生活,从而更加有效、全面地掌握企业员工的思想动态和实际需求,最终促进激励机制的实行能够真正的对企业员工起到激励作用。除此之外,在激励机制的完善、加强过程中,企业应当注重每年对各岗位上工作成绩突出、工作表现优秀的员工,组织其进行相应的出国参观考察、学习。这一方面能够有效开拓企业员工的视野与此同时也更好地加强了企业员工的集体观念。另外,企业激励机制的完善也离不开典型示范、榜样激励带来的作用。即通过对榜样和典范的事迹进行合理的宣传,在提升企业整体思想文化水平的同时能够促进企业整体工作效率的有效提升。

五、加强队伍建设

企业思想文化建设的有效进行离不开一支高效化、规范化宣传队伍的支持。在新形势下企业为了更好地提升自身的竞争实力和经济效益,需要一支素质高、能力强、作风硬、效率高的管理队伍,这些队伍的存在与建设对于企业的健康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因此企业在进行思想文化建设过程中应当注重宣传队伍和管理队伍的有效建设。并且在此基础上建立健全企业内部的宣传体系和管理提升,从而为企业思想文化建设的有效进行奠定坚实的基础。另外,在企业思想文化建设过程中企业应当注重一线技术人员、一线的管理人员等人员的合理培训和培养,从而为企业基础队伍的完善建立良好的前提。这些一线工作人员往往是直接接触企业客户和合作伙伴的,因此加强一线队伍的建设也能够更加充分展示企业形象,并且更好地扩大企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以及商业信誉。

六、结语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整体水平的不断提升和企业发展速度的不断加快,在企业发展过程中企业思想文化建设取得了良好的实践效果。因此企业工作人员在思想文化建设过程中应当注重研究与分析的有效进行,从而在此基础上通过实践的进行促进我国企业整体水平的有效提高。

参考文献:

[1]王志国.浅谈企业党务思想文化建设探究工作的创新[J].祖国,2013,(06):55.

第8篇:文化宣传制度范文

关键词:廉政文化建设思想政治素质反腐倡廉建设

任何制度的制定和有效运转,都与当时的社会发展息息相关,都需要一定的文化作支撑。制度与文化必须相辅相成,否则,就会出现需要的制度不一定能制定出来,即使制定出来了制度也难以落实的尴尬局面。党风廉政建设需要廉政文化,加强廉政文化建设,就是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思想保障和文化支撑,也是推进反腐倡廉制度建设的文化基础。进一步发挥党风廉政建设制度在反腐倡廉建设中的作用,更需要深入推进廉政文化建设。

一、充分认识廉政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首先,党风廉政建设不仅要求领导干部具有过硬的本领和能力,而且要求领导干部具有良好的思想作风、工作作风和生活作风,切实做到廉洁从政。实践证明,加强廉政文化建设,有助于领导干部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培育良好的思想作风、工作作风和生活作风,切实做到为民、务实、清廉。其次,廉政文化建设面向全党全社会,以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为重点,以培养廉洁价值理念为根本,以健全廉政制度和规范为支撑,以开展群众广泛参与的廉政文化创建活动和创造丰富多彩的廉政文化产品为载体,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和文化基础。第三,廉政文化建设是反腐倡廉制度建设的基础工作。应在加强反腐倡廉制度建设、提高制度执行力的同时,大力加强廉政文化建设。通过广泛深入的宣传教育,使广大党员、干部领会制度精神、熟知制度内容,不断增强制度意识,牢固树立严格按制度办事的观念,养成自觉执行制度的习惯,把制度转化为党员、干部的行为准则,努力营造人人维护制度、人人执行制度的良好文化氛围。

二、加强廉政文化建设,重点要落实“五到位”

1.思想认识到位

明确加强廉政文化建设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保持党的先进性的内在要求,是全面贯彻《实施纲要》、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的重要内容,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将企业干部群众的思想统一到廉政文化建设的工作上来,进一步增强廉政文化建设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2.组织领导到位

一是成立廉政文化建设领导小组,加强对公司廉政文化建设工作进行专门研究和部署;二是将廉政文化建设纳入到企业建设的整体规划,强化部门宣传教育职责,保证点上工作的突破和面上工作的全面推动;三是安排专人负责廉政文化建设工作,形成了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主管部门牵头协调、社会各界和广大群众踊跃参加的全方位、多层次的廉政文化创建格局。

3.责任明确到位

制定出台《企业关于加强廉政文化建设的意见》和《企业廉政文化建设活动实施方案》,建立健全领导班子成员廉政文化建设工作联系点制度和廉政文化建设宣传教育联席会议制度等相关制度,把工作任务分解到相关部门和单位,并将开展廉政文化建设活动情况纳入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考核范围。

4.督导服务到位

成立企业廉政文化建设督查领导小组,制定出台《企业廉政文化建设工作督查制度》,定期对各单位廉政文化建设工作开展情况进行督促检查、分类指导,帮助协调解决问题,总结各类典型经验,确保廉政文化建设健康顺利开展。

5.宣传造势到位

在企业内部开辟廉政文化建设专栏,创建了一个廉政文化宣传教育基地,并组织干部观看廉政电教片、有条件的到劳教所开展现身说法警示教育、编演廉政文艺节目等,营造浓厚的廉政文化建设氛围。

三、深入推进廉政文化建设关键要注重的问题

1.从实践中我们认识到,廉政文化建设是一项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工作,只有在理论上取得突破,才能在实践中有所发展。如何提高廉政文化建设的“理论”含量,这是深化廉政文化建设一个重要而紧迫的课题。必须加强与兄弟单位的交流与合作,及时学习先进的理论;邀请专家学者对廉政文化、廉政价值观、廉政队伍建设、廉政活动及评价机制等基本内容进行讲授,努力构建廉政文化体系,打造一个廉政文化教室、建成一个廉政文化视角、创作一批廉政文化理论文章、小品,有力打响廉政文化教育。

第9篇:文化宣传制度范文

1.教学物质基础的薄弱

大部分的幼儿园在早期成立至今都没有进行过翻新建设,导致校舍破旧、面积不大。这样的幼儿园不能给教学提供良好的物质基础,没有信息化的设备,卫生和绿化也令人堪忧。

2.课程质量不高

很多幼儿园并没有把对幼儿进行学前教学当作重点,导致了教师的教学质量参差不齐,学生在进入小学后的文化水平差距过大。过于枯燥的课堂是幼儿没有了学习的兴趣,不够合理的课程安排超出了幼儿的接受能力,使教学效益低下。

3.对办园理念的宣传不够重视

大部分的幼儿园都没有重视传统节日和庆典工作,对办园理念的宣传力度也不够。幼儿园往往只是利用园区的一角来宣传自己的办园理念,没有固定的宣传场地,导致了教师、家长、社会对幼儿园文化构建的路径不够清晰。

二、幼儿园文化构建的路径

针对上述的几种问题,幼儿园文化建设的路径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精神文化的构建;制度文化的构建;环境文化的构建;课程文化的构建。

1.精神文化的构建

精神文化是幼儿园文化的更深层次的体现,是幼儿园文化构建工作的重中之重。注意教师人文精神的培养是精神文化建设的核心。教师是幼儿园发展的第一资源,提升教师的科学文化素质,是幼儿园发展的根本动力。让教师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促使教师把自我价值的实现与幼儿的教育集合起来,把为幼儿教育作贡献作为教职员工实现自我价值的最高追求。幼儿园精神文化的构建,能对全园师幼和幼儿园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在提高教师科学文化素质的同时,约束了教师的行为规范,对幼儿起到了榜样的作用,有助于对幼儿的教育和办园品质的提升。

2.制度文化的构建

幼儿园制度文化是幼儿园文化的初期产物,同时也是重要组成部分,制度的存在规范了幼儿园的管理,保证了幼儿园工作和教学的顺利开展。制度文化是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层面之间的过渡,通过物质文化促进精神文化的构建,直接影响了幼儿园的教育实践和理念。幼儿园的发展、日常的活动、教学任务都与幼儿园制度文化息息相关,都要受到幼儿园制度文化的制约和影响。因此我们十分强调要充分调动全园师幼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参与性,通过制度文化的构建促使教师把自我行为与幼儿园的文化要求统一起来。

3.环境文化的构建

具有浓厚文化气息的物质、文化环境能增加全体师幼、家长、社会对幼儿园的认同感。文明、和谐的人际交往环境,能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让全体师幼感到温馨和舒适,全体师幼因为温馨的环境而凝聚在一起,从而产生积极向上的教学氛围。绿色环保的环保,有益于师幼的身体健康,同时也能培养幼儿的环保意识。但是,在幼儿园环境文化构建时也应该注意不仅仅以幼儿为主,同时还应考虑教职工对环境的需求。在对幼儿园进行环境文化构建时,应该加强对办园理念的宣传,在园区固定一处专门宣传办园理念,让教职工、学生家长明确幼儿园文化构建的思路。幼儿园环境文化的构建是幼儿园文化构建的物质基础。

4.课程文化的构建

课程是幼儿园教育实施的基本载体,办园思想、园训口号终归要通过课程来实现,因此构建课程文化是提升幼儿园核心发展力的必由之路。增强教师的科学文化水平,提高课程的质量,在重视幼儿科学知识学生的同时,力争幼儿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教师要了解幼儿接受新知识的能力范围,合理地安排课堂内容,充分调动孩子的积极性,让孩子在愉快的课堂气氛中完成学习。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