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农业防灾减灾工作内容范文

农业防灾减灾工作内容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农业防灾减灾工作内容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农业防灾减灾工作内容

第1篇:农业防灾减灾工作内容范文

关键词:气象防灾减灾;应急管理体系;建设

气象灾害属于自然原生灾害的范畴,其发生率呈现逐年上升趋势,再加上全球气候变暖等多个方面的影响,对社会和国家经济发展带来的损害大幅增加,也让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受到直接影响,可以说这是一项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事。因此,必须从根本上提高对气象防灾减灾应急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并从地区实际出发来积极构建完善的防灾减灾管理体系,提升灾害防御能力。本文将重点就气象防灾减灾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手段进行探讨。

一、科学开发利用气候资源

气象灾害对于农业的影响力较大,为了最大化的减少气象灾害对于农业的损失和不良影响,就需要加强对气候资源的利用以及开发工作。对气候资源的科学开发与运用是气象灾害应急管理工作的一项重点内容,在管理体系构建当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具体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对地区的农业生产结构调整需求进行全面分析,并根据实际需要来精细化的实施农业气候区以及气象灾害风险区的划分工作,在做好区域划分和有效布局之后可以积极构建与之相适应的农业气象观测网络,更加细致全面的对农业气象进行监测和预测,完善技术支持系统,为农业生产的全过程提供一体化的服务,构建具有地区特色的气象服务系统。第二,健全公共气象服务系统,有效挖掘农业气候潜能,提升对气候资源的优化利用,构建先进科学的农业气象防灾减灾管理体系,最大化的减少气象灾害对于农业生产的影响,确保新疆地区农业经济的长远发展。在这一体系建立之后,可以形成对农业气象灾害的有效预警,同时也能够做到及时的跟踪和监督,便于及时采取应急和管理措施。第三,加强气象灾害调查工作,积极构建灾害评估系统,为相关防灾减灾管理工作的实施提供依据,提升气候资源的开发应用水平。

二、積极强化部门联动工作

气象防灾减灾应急管理体系的建设和推进工作不能单纯的依靠某一部门,而是需要将多个部门进行紧密联合,形成完善的多部门联动机制,共同为气象灾害的预防以及处理工作提供支持。第一,加强部门之间的联合和沟通,做好气象预警信息的以及传播,构建完善的灾害预警系统,提升灾害预报和监测水平,从而最大化的减少损失。灾害预报人员要注重运用科学有效的技术手段以及完善的资料支持来提高灾害预报的准确度,并对灾害的具体情况进行明确的说明。相关部门要严格依照规定和要求来做好信息传播和传达工作,并依照方案和相关预案准备来积极应对灾害。第二,政府要加强对气象防灾减灾应急管理工作的组织力度,从而有效减少气象灾害损失,提高社会以及国家的稳定程度。在处理重大的气象灾害工作时,政府必须要做到统筹协调以及合理布局,完善灾害预警和应急处理机制。相关部门必须要做好方案执行工作,并在政府的组织和协调之下来形成一个协调统一和高校实施的联动体制,在实际工作当中能够做到信息和资源的共享,形成强大的工作合力,使得气象灾害的管理系统更加完善健全。第三,根据气象防灾减灾应急管理工作的实际需求构建应急处理机构,并且配备专门的工作人员,专门性的对气象灾害工作实施管理,提升工作效率。

三、创新气象灾害管理策略

气象灾害是影响新疆地区经济以及区域稳定的关键性因素,这就需要新疆地区能够从根本上提高对气象防灾减灾应急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树立良好的灾害防范和管理意识,并将其贯彻到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当中,不断创新气象灾害管理策略和手段,最大化的发挥应急管理系统的作用。第一,要全面推进管理体系构建,并在实际工作中不断完善气象灾害预警和信息系统,以便能够将一首的灾害信息传达到地区的各个角落。同时也要不断完善气象信息服务站,加详细向灾害的宣传,能够将一首的气象信息进行有效传播,并运用技术创新的方法来完善整个地区的气象灾害管理和服务系统。第二,建立和健全与新疆地区气象灾害管理工作相适应和相协调的法律法规,形成一套完善的政策法规体系,为各项工作的开展提供制度支持。在相关法律法规的支持和保障之下,政府各个部门以及社会群众参与程度会大大提升,并建立起较为坚固的气象灾害防御和管理机制,有效落实各方责任,有效落实各方责任。也使得整个社会都能够树立良好的防灾减灾观念,进而能够在管理体系建设当中贡献力量,最大化的减少损失,推动和谐社会的构建。第三,完成气象灾害应急准备认证的相关任务安排,让每一位人民群众都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得到气象灾害的相关情况,以便能够及时展开自救。

四、提升灾害管理人员素质

新疆地区的气象灾害较为复杂,同时也存在多种灾害病发的情况,这加大了气象防灾减灾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难度,增加了损失,同时也为灾害管理人员的素质和能力提出了高要求和高标准。当前,新疆地区的气象灾害管理人员素质有待提升,而且在人员数量较为缺乏,这使得人员的安排以及相关防灾减灾工作的伙食受到严重影响。再加上当今世界知识和技术的更新速率逐步提升,气象行业对于专业和科技的要求较高,这也使得提升灾害管理人员素质的诉求更加迫切。因此,要加强对气象灾害管理人员素质的教育和培训工作,一方面是要加强专业技能培训,使得工作人员能够掌握先进的气象管理技术和知识,并将其应用到实际的灾害管理工作当中,满足为以及灾害管理工作的实际需求。另一方面,必须要提升工作人员的职业素养,使得他们能够在实际工作中做到认真负责,为工作以及广大人民群众的安全负责。除此以外,可以激励相关的业务人员例行外出交流和学习活动,学习先进的灾害管理和预防技术以及经验,以便能够有效把握灾害规律,有效做到趋利避害。

气象防灾减灾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是有效应对气象灾害,最大化的减少灾害损失的一种有力手段,对此必须将其作为新疆地区气象灾害管理工作的重点,并根据地区的实际情况来做好相关的部署,创新管理策略,提升防灾减灾能力。具体而言,在气象防灾减灾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环节,要注重科学开发利用气候资源,有效强化部门联动工作,创新气象灾害管理策略,提升灾害管理人员素质,保障管理体系的可持续性运行与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健.黑龙江省气象灾害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研究[J].黑龙江大学,2013,(10):526-527.

第2篇:农业防灾减灾工作内容范文

关键词 气象防灾减灾体系;开展现状;问题;发展对策;山东巨野

中图分类号 P42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20-0203-01

1 巨野县基本情况

巨野县位于山东省西南部,菏泽市的东部,地理坐标为北纬35°05′~35°30′,东经115°47′~116°13′,属温带季风型大陆性气候。全县15个镇,2个街道办事处,1个省级济经技术开发区,634个行政村(居委会),总人口105万人。2015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58亿元,公共财政预算收入20.3亿元。年平均气温13.7 ℃,平均降水量741.7 mm。由于气候多变,灾害性气候频繁,导致全县气象灾害较为突出。

巨野县影响种植业生产的气象灾害主要有水涝、干旱、大风、冰雹、连阴雨、雷电、雾霾等气象灾害,每年均不同程度地出现,给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严重的影响。尤其是近年来全球气温升高,气象灾害的高发、频发已成为一种新常态,严重影响了巨野县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同时也影响了全县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步伐[1-2]。

2 巨野县农村气象防灾减灾工作开展情况

根据《巨野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建立乡镇气象管理员队伍的通知》(巨政办发〔2009〕33号)的要求,成立了机构,明确了职能和职责。2011年按照要求,在各乡镇成立了乡镇气象信息服务工作站,乡镇气象信息服务站的人员认真履职、负责。一是收到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后通过电话、短信、网络、乡村大喇叭等方式及时准确地向行政区域内群众传播;二是认真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发生的气象灾害及其引发的次生、衍生灾害信息后,接收整理和报告;三是积极协助气象局开展灾害现场调查评估和签订工作;四是按照气象灾害应急工作要求,在当地积极地争取有效应急处置措施,协助有关部门组织群众做好防灾减灾紧急避险等工作,尽最大努力减轻气象灾害对人民群众所造成的生产生活的损失;五是协助本乡镇管理好人工增雨防雹和防灾减灾等工作;六是负责做好本行政区域内中小尺度区域自动站、山洪站的维护、维修和管理工作;七是协助县气象局做好气象法律法规、气象科普知识,灾害防御知识宣传和咨询等工作[3-4]。

同时,为进一步推进农村气象防灾减灾工作,菏泽市委办公室、市政府办公室将此项工作纳入对各县人民政府考核内容,每年菏泽市气象局再印发各年度农村气象防灾减灾绩效考核标准,转至各县人民政府。由于上级部门重视,县级政府支持,开展工作非常有力。

针对每次转折性重要天气过程,向县政府汇报后,由县政府及时向各乡镇政府和乡镇气象服务站转发重要天气过程紧急通知,各乡镇服务站通知各行政村,由于做到层层责任落实,气象信息“最后一公里”得到传递,提高了农村气象灾害防御意识,降低了各种气象灾害对农民、农村的影响,避免、减轻了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切实保障了农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也促进了全县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3 巨野县农村气象防灾减灾体系存在的问题

3.1 气象防灾减灾机制不完善

由于气象灾害多发生在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不建全的农村,所以气象防灾减灾工作偏重于向乡镇发展,但目前具有地方编制的气象防灾减灾机构不健全,地方政府对此项工作没有建立稳定投入机制;有的地方农村气象防灾减灾工作没有纳入地方政府的绩效考核。

3.2 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存在盲区

虽然气象部门当前建立了多种方式的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系统,但预警信息仍没有达到边远的山区、部分农村和海域,还没有完全解决预警信息“最后一公里”问题。

3.3 基层气象防灾减灾能力较弱

基层气象部门的人才的数量和质量导致气象预报的准确率还不高,无法满足人民群众防灾减灾的需求,特别是精细化预报的准确率和农村气象防灾减灾水平仍然是气象防灾减灾的短板,气象灾害风险管理仍然是气象防灾减灾的软肋。

3.4 气象防灾减灾的建设效益有待提高

农村公共气象服务覆盖面不断延伸,乡镇气象信息管理员、村气象信息员、气象信息服务工作站以及大喇叭、显示屏等服务队伍和设施的数量规模不断地扩大,这些队伍要进一步发挥效益有待于进一步加强。

3.5 强化责任形成合力有待加强

强化气象灾害防御条例的宣传和贯彻落实,气象灾害防御是一个系统工程,但存在部门之间不配合的现象,导致气象防灾减灾不能形成合力。

4 发展对策

4.1 健全气象防灾减灾机制

健全县、乡、村3级气象防灾减灾组织体系,实现政府主导、部门参与、乡镇有气象服务站、村有信息员,以为农气象服务专项带动地方匹配建设及稳定的投入和维持经费,带动地方政府解决机构和编制,最终推动气象为农服务、气象灾害防御、人工影响天气、“三位一体”的县级气象防灾减灾机构的建设,同时加强与农业、水务、国土、民政等相关部门的合作,形成合力。

4.2 扩大气象灾害预警信息覆盖面

解决气象信息“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完善气象灾害的系统,充分利用好国家突发预警信息平台,发挥电话、广播、手机短信、网络、电子显示屏、气象信息员的作用,扩大气象灾害信息的覆盖面。

4.3 以“四个全面”为主导,推动法治政府建设,完善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和考核

以依法治国为抓手,通过地方人大检查气象灾害防御条例的贯彻落实,推动地方政府依法行政,贯彻落实气象灾害防御条例,由地方政府完善机构、编制、考核,完善部门、乡镇各自的责任,最终实现政府主导、部门合作、乡镇各负其责。

4.4 强化人才队伍建设,推进气象现代化建设,不断提高气象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一方面,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及人们对气象工作需求的无限性和气象部门服务能力的有限性之间的矛盾,同时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极端天气事件的高发频发已成为一种新常态,问责机制比以往任何时候更严。对气象部门提出更高的要求和挑战,为此,只有增强人员素质,加强人才培养,加强气象现代化建设,才能按照气象工作法制化、气象业务现代化、气象服务社会化的总体要求,强化人才队伍建设,不断提高气象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5 参考文献

[1] 周通.谈基层气象台站在农村气象防灾减灾中的作用[J].贵州气象,2010(增刊2):226-227.

[2] 陈庆庆.基层气象台站防灾减灾体系建设研究[J].北京农业,2014(18):209-210.

第3篇:农业防灾减灾工作内容范文

近年来,气象为农服务工作在省、市局和县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和支持下,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提出的绿色发展、跨越发展的战略目标和总体要求,统筹集约各种有效资源,以提升农业气象灾害监测预警能力、农村气象防灾减灾能力和农业气候资源开发能力为重点,全力推进气象为农服务“三个体系”建设,切实发挥气象为农服务的作用,为全县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提供优质气象了保障服务

二、总结十以来气象为农服务工作的主要做法

(一)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为气象为农服务提供了政策保障。

近年来,县政府相继出台了《关于成立气象为农服务工作领导小组和“三农”气象服务专家咨询委员会的通知》,《关于调整气象防灾减灾协调工作领导小组成员的通知》,《关于成立县气象灾害防御领导组的通知》,《气象灾害应急准备工作认证管理办法》和《 县气象灾害应急准备工作认证实施细则》,《关于印发 县气象灾害防御规划的通知》等文件,为做好气象为农服务工作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政策支持。

(二)“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气象灾害防御机制为气象为农服务营造了良好的合作氛围。

 通过加强政策保障、建立健全组织体系、强化部门合作和加强社会宣传等手段,使全县农村气象防灾减灾工作成为地方防灾减灾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扩大信息员数量,更新了气象服务短信平台,将全县222个行政村的村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和70余名蔬菜大棚种植合作社负责人和50余名种养殖大户吸收为气象信息员,实现了气象灾害预警信息行政村和蔬菜种植专业户的全覆盖。全县11个乡镇全部出台了气象灾害应急预案,使灾害防御责任主体明确,农村气象灾害防御综合能力全面提高,同时积极开展了气象灾害应急准备认证工作。

  (三)面向需求,进一步推进“三个体系”建设,促进气象为农服务工作深入发展。

面对农业农村发展的新形势和新要求,气象为“三农”服务的任务越来越重,要求越来越高,难度越来越大。目前,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仍然是整个防灾减灾工作的“短板”, 县是全省无公害蔬菜种植基地县,全县有蔬菜大棚12000余栋,我局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提出的“一县一业,一村一品”的农业和农村改革发展的总体要求,以服务设施农业为重点,树立“减灾就是农业增效、防灾就是农村维稳”的理念,认真做好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工作。

在蔬菜大棚示范园区安装了现代农业气象服务观测站和电子显示屏,滚动播放实时观测数据、最新天气预报信息和每日气象服务信息。现代农业气象服务观测站的建立,使得农业企业和农业大户可以根据天气实况、预报信息和种植品种对气象条件的要求,及时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减轻或避免气象灾害损失。为实现从关键农时服务向农业生产全程精细化服务转变,为发展现代农业,提升农业气象服务水平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四)着力创新气象为农服务机制体制

1、强化气象为农服务工作的部门联动机制建设,与各涉农有关部门通力协作、密切配合,形成气象为农服务的合力。

2017年7月20日, 县气象局、 县农业委员会联合发文《关于印发进一步加强“三农”气象服务工作的通知》。文件以共同加强对“三农”气象服务工作的指导,充分发挥科技对服务“三农”的支撑作用方面达成了以下合作:“联合开展特色农业气象观测网建设、联合开展农业气象大数据建设、联合开展为农服务产品制作、联合开展直通式气象服务、联合开展为农服务信息、连个推进农业气象保险工作、联合开展农情灾情调查、联合开展教育培训”。

与县林业局、县文广局、县国土局、县水务局、县民政局、县环保局、县文化广电局等单位已合作多年,建立起紧密的合作关系,实现了数据资源和信息共享,组建了县气象为农服务专家联盟。

2、制定印发《决策气象服务周年方案》和《农业气象服务周年方案》,责任落实到人,开展重要农事季节、特色农业、灾害性天气的农业气象服务工作,主动做好春播、三夏、三秋等关键农时、灾害性天气农业气象服务工作。在春耕春播、夏收夏种、秋收秋种等关键农事季节,定期开展农田调查,了解作物生长状况和发育过程,细化、订正省、市两级业务单位下发的农用天气预报等产品,指导农民科学安排农事活动。

3、开展气象防灾减灾为农服务科普宣传

统一制作和印发了图文并茂、通俗易懂的《县气象防灾减灾指南》、《气象科普读物》、气象灾害防御工作明白卡等, 利用世界气象日、防灾减灾日、安全生产宣传日等大型科普活动为载体,开展气象防灾减灾为农服务科普宣传。

4、通过省市县一体化平台、电视、手机短信、微博、微信、MAS系统、电子显示屏等媒介,将农用天气预报、农业气象灾害预警等信息及时传递给重点服务对象。

5、加强人工影响天气工作

截止到目前,我局布设增雨焰炉六个,抓住一切有利时机,适时开展增雨作业,为农业生产保驾护航。

(五)“三农”专项进展顺利。

我局紧紧抓住这一重要契机,把“三农”服务专项工作作为创新气象服务工作、提高气象服务水平的重要载体,立足实际,科学谋划,积极探索为农气象服务工作新思路。通过两个标准化乡镇的建设,以点带面,逐步推进全县气象防灾减灾标准化建设;建立了 县“三农”气象服务农业气象指标集和 县“三农”气象服务农业气象工作历,为当地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和农业保险等提供科学支撑;进一步扩大“直通式”气象服务范围,提升气象服务的精细化程度,建立“直通式”服务台账,推广应用手机APP,强化直通式智慧化农业气象服务。

三、分析乡村振兴战略、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以及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等对气象服务工作的需求

(一)乡村振兴战略对气象服务工作的需求

气象为农服务工作始终是气象服务的重点,施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矛盾的必然要求,坚持发展农业和生态气象服务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着力点,建立农村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与联动响应机制,面向农村有效推进气象防灾减灾和气象为农服务建设成果。实现乡村振兴作为全党的共同意志、共同行动,做到认识统一、步调一致,在干部配备上优先考虑,在要素配置上优先满足,在资金投入上优先保障,在公共服务上优先安排。

(二)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对气象服务工作的需求

在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方面,采取多种举措着力促进气象为农保障服务水平的提升,开发适应“三农”特点的信息技术、产品、应用和服务,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三)防灾减灾救灾等对气象服务工作的需求

加强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建设,提高极端天气监测预警精准度,及时准确提供服务信息;强化部门合作和联动机制,细化重大天气应对措施,联合对外信息;加强信息共享,整合利用资源、避免重复建设;对特种行业开展“点对点”专项服务,做好精细化预报;保障安全生产。

四、   分析气象为农服务面临的新形势及存在的问题

1、县局业务人员严重不足,分工不细,业务能力与素质有待提高。

2、气象预测预报的准确率需要进一步提高,气象科技创新和人才工作需要进一步增强。

五、今后气象为农服务的工作思路和重点任务

1、加强现代化建设,提升“三农”气象服务的能力。完善现代农业气象综合监测网,综合各类气象信息,强化预报预警和服务工作,提高预报服务的能力和质量,充分发挥现代农业气象业务服务对现代农业发展的推动作用, 全县实施有机旱作红芸豆5.5万亩,计划于2018年底前完成 县红芸豆气候品质认证,以促进农业生产标准化,规范化,提高 县红芸豆品质和市场竞争力,为农民增加经济收入,助推品牌化产业化发展。

   2、加强服务产品开发,提高气象为农服务针对性。针对现代农业产业结构多样化的特点,突破传统、单一的预报服务模式,围绕现代设施农业、品牌农业和观光农业,进一步拓展气象服务广度和深度,深化气象服务内容,开发系列化、精细化、个性化的服务产品,满足种植业和养殖业等对农业气象服务的需求。

3、加强农业气象科研,提高气象为农服务科技支撑能力。研究设施大棚的小气候规律、作物关键生育期的适宜生长的气象条件指标、农业气象灾害指标、病虫害指标以及相应的对策,为现代农业气象服务工作提供科技支撑,提高现代农业气象服务的科技内涵;研究不同种植、养殖品种的农业气象指标,建立指标体系和周年服务方案;研究现代农业气象业务服务平台,为现代农业气象业务服务提供支撑。

第4篇:农业防灾减灾工作内容范文

关键词:气象信息电子显示屏;必要性;有利因素;发展主体

建设农村气象预警信息电子显示屏,是依托气象部门的气象预测预报、灾害预警服务平台,在广大乡镇农村直至自然村及公共场所安装气象电子显示屏,依靠GPS通信技术或卫星技术,将气象预测预报、灾害预警传递到社会各个领域、各个层面[1-2]。同时,该平台还可以向社会公众涉农政策、法规、农业科技、动植物疫病科普宣传、科学种田等综合信息,是直接传递到广大农村、服务“三农”的公共气象服务系统,具有传播便捷、覆盖面广泛、功能完备等特点。建设农村气象综合信息电子显示屏服务平台,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加强农村防灾减灾工作的一项重要措施,是政府向社会提供公益、解决农村综合信息传递问题的重要途径。

1建立气象信息电子显示屏服务平台的必要性

(1)农村气象预警信息电子显示屏的所有信息既可直接显示,又可预留语音播报功能,具有传播便捷、覆盖广泛、功能完备等特点,是政府向社会提供公益、解决农村综合信息传递的重要途径。系统建成后,能有效整合气象部门和相关部门现有的资源,形成一个集约化的预警信息系统,将大大增强政府公共服务及全社会的防灾减灾意识和应急处置能力,提高防灾减灾水平,对促进地方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根据当地农业生产过程中各种主要农事环节以及相关技术措施对天气条件的需要,制作针对作物所需的有利和不利气象条件的服务,通过电子显示屏分类发送给不同需要的服务对象,以便为当地农业生产充分利用有利的天气条件提供便利,使气象和农业紧密结合起来。

(3)与传统信息传输手段相比,农村气象综合信息电子显示屏不仅投资小、见效快、效益高,而且信息传递速度快,是最简单、最直观、最实用的了解外部信息的方法。

2农村气象综合信息电子显示屏服务平台建设的有利因素

2.1气象信息的准确性、专业性和针对性

气象信息的准确性、专业性和针对性决定了电子显示屏内容的质量。随着气象现代化建设的发展,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系统、中尺度自动、气象卫星等高科技手段,使得天气预报越来越准确[3]。可针对农业生产经营活动,如种植业、水产养殖业等各种作物(动物)品种的生长、产量形成等与天气条件的关系,开展有特色的农产品气象保障服务。

2.2传输气象信息的及时性和覆盖面

目前气象信息主要渠道有:电视、广播、报纸、12121、手机短信等,但及时性还不能得到很好解决。农村气象综合信息电子显示屏服务平台的建设,弥补了上述渠道的不足,随着各地方政府村村通电子显示屏报务平台的开通,农业气象信息及灾害天气预警信息将及时覆盖到任何地方,从而拓宽农业信息的渠道。

3发展农村综合信息电子显示屏服务平台的主体

3.1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气象主办

农村综合信息电子显示屏服务平台的建设,是气象防灾减灾综合信息服务系统建设之一,是气象部门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全面提升公共气象服务能力,解决气象信息传递“最后一千米”瓶颈问题的重要举措。建立健全“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气象主办”的气象防灾减灾体系,组织做好区域气象灾害分布及影响特征,为政府科学指挥防灾减灾提供支撑。该服务平台还可推进农业、渔业等信息服务技术的发展,增强政府公共服务及社会的防灾减灾意识和应急处理能力,提高防灾减灾水平[4]。

3.2建立农业气象点对点信息服务系统

乡镇气象电子显示屏的安装,将全天循环显示该区域2~3 d以内的气象预报及气象信息,在突发气象灾害来临前,迅速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及时告知应对措施,以做好农业生产和灾害防范工作。并针对不同区域、不同地点所需的气象信息,制作相应的特色服务,实行点对点服务。

4拓展农村气象综合信息电子显示屏服务平台的思考

为切实做好服务“三农”工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气象部门可通过气象信息电子显示屏将气象等各类信息及时传递到农村。拓展农村气象信息电子显示屏服务平台,增加或多设置一些信息内容,如国家法律法规宣传、农产品价格以及一些科普知识等,最大限度地发挥电子显示屏的作用,这就需要整合各部门的资源,以政府为主导,多部门联动,社会广为参与,增加电子显示屏的覆盖面,真正做到使广大群众受惠于公共气象服务。

5参考文献

[1] 温亚丽,马玉玲,张静.发展湛江农用气象信息的对策和思考[J].气象研究与应用,2009(A02):234-235.

[2] 吴明柱.无线电子显示在气象信息中心的应用[J].山西电子技术,2009(6):88-90.

第5篇:农业防灾减灾工作内容范文

[关键词]高职生;“三农”服务;核心技能;培养思考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24-0251-01

引言

气象事业对经济发展具有很强的现实性作用。我国是世界上受气象灾害影响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气象灾害种类多、范围广、强度大、频率高,造成的损失严重,给生态、环境、社会、经济带来诸多问题。加强防灾减灾,搞好经济建设,迫切需要提高气象服务的水平。

一.气象为“三农”服务核心技能培养的现实意义

1.顺应中国气象局气象局县级综合气象业务改革

2013年中国气象局《关于县级综合气象业务改革发展的意见》中指出“推进县级综合气象业务改革发展,要坚持公共气象发展方向,围绕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保障人民安全福祉等中心任务”,明确了公共气象服务业务“面向防灾减灾、经济社会发展、生态文明建设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需要,开展决策气象服务、公众气象服务、专业专项气象服务和应急气象保障服务,推进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承担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和部门联动工作,开展气象灾情收集上报和气象灾害调查工作。协助上级开展气象灾害风险普查、风险评估和气候可行性论证等工作。应用或订正上级指导产品,开展气象灾害风险预警服务,开展环境、交通、水文气象服务,因地制宜开展海洋、山洪地质灾害、森林草原火险、电力能源、旅游等专业气象服务。负责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实施工作,承担防雷减灾服务。开展气象防灾减灾科普宣传。

2.紧扣本省县级综合气象业务改革(以江西省为例)

2013年江西省气象局也于出台“江西省县级综合气象业务改革发展实施细则”,明确县级综合气象业务主要内容(1)公共气象服务;(2)气象预警预报;(3)综合气象观测;(4)综合气象保障。而气象改革发展的主要任务是(1)强化公共气象服务(2)加强气象监测预警(3)改革综合观测,特别强调强化公共气象服务“围绕防灾减灾和经济社会发展对气象保障服务的需求,强化决策气象服务、公众气象服务、专业专项气象服务、应急气象保障服务、气象灾情调查和收集上报、气象灾害风险普查、农业农村气象服务、气象灾害风险预警服务等公共气象服务,明确各类气象服务的业务内容,建立完善相应的业务布局、业务流程和业务规范,并出台改革实施进度。前期准备阶段(2013年6-8月),基础设施建设与试点推进阶段(2013年9-12月),重点实施推进阶段(2014年1-12月),总结完善阶段(2015年1-12月)。

重点实施阶段(2014年1-12月)主要任务是:全面推动综合观测业务改革调整,预警预报业务优化,公共气象服务系统建设。并进一步完善县级气象服务体系,推进气象服务向乡(镇)、社区、村延伸。全面推广乡镇气象灾害预警服务业务。组织集中研发统一的县级综合气象业务平台,负责系统二次开发和升级改造,推广有价值的业务新技术和服务新产品。组织开展观测人员转岗培训,气象装备保障技术培训以及预报专业技术培训等工作。开展区域自动气象站和通用技术装备的社会化保障工作,做好相关探测设备的选址和建设工作。建立县级综合气象业务质量考核评价体系。各设区市气象局要推动将预报准确率、为农服务“两个体系”、预警信息、气象防灾减灾体系等重点工作纳入政府绩效考核体系。县气象局要建立综合气象业务运行日志制度,健全安全生产规章制度,负责辖区内突发事件预警信息系统和部门联动机制建设。依托综合气象业务平台,开发具有地方特色和实际需求的气象服务产品。

3.提高防灾减灾“三农”服务核心技能培养是实现教学与就业无缝对接的迫切需要

气象类毕业生人才奇缺,本科毕业生大都面向市级气象部门就业,而基层气象台站(县级)更需要的是高职气象类毕业生,本科生往往留不住,而我国气象类高职毕业生更是稀少,所以,面对防灾减灾的严峻形势,面对防灾减灾人才的急需,对气象类高职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

我国县级气象台站2423个,数万个区域自动气象站,基层气象台站工作人员少,任务繁杂,往往一人身兼数职,本科毕业的大学生不愿到基层台站就业。据统计,县级台站工作人员中第一学历是本科的比例在10%左右,预报专业更是不到2%[5]。而气象类高职生在县级台站的需求就更显得重要,在防灾减灾日趋重要的时期,如何更好地加强对气象类高职生进行核心技能培养就显得更加重要。

4.培养气象类高职生防灾减灾“三农”服务核心技能,对个人的可持续发展和终身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我国气象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和社会影响越来越大,气象灾害的社会敏感性越来越强。我国的气象灾害占各种自然灾害71%左右,种类多、分布广、频率高、强度大、损失重。近10年,全国平均每年因气象灾害死亡2000人左右,经济损失2000亿元左右。几乎每年由于气象灾害造成的农业损失仅以新疆喀什为例,2013年5-6月,发生的暴雨、冰雹造成的农业经济损失达到4.7亿元。研究防御气象灾害是一个长久的课题,所以,培养学生防灾减灾“三农”服务核心技能对于个人的成长具有深远的影响。

二.加强防灾减灾人才核心技能

气象为“三农”服务,在课程体系上突出公共气象服务技术、气象预警预报业务、天气分析与预报技术、气象防灾减灾服务等的教学与实践,需要有一套完善的课程体系为导向,需要完整的培养方案作支撑,需要针对核心课程进行合理规划,需要完全按照台站工作模式进行教学和实践,所以除了制订教学大纲,教学计划,还要制订实训大纲、实训指导手册,还必须与台站进行局校合作,签订合作协议,行业为我学生提供场所,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用于实践中去,真正做到所学知识与行业的无缝接轨;教师也应当到台站进行实习和锻炼,了解行业改革动向,及时调整教学重心,在教学过程中,重视专业教学与实践技能的紧密结合,加大实践教学力度,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制订与防灾减灾人才需求相适应的《应用气象》专业培养方案,完善课程体系,完成核心技能课程的教学大纲、实训大纲及实训指导书

2.建立人工影响天气培训基地,加强人工影响天气的实践教学;

3.与本省气象局进行协商,争取更多数据共享,校园气象台严格按照台站的工作流程进行实际工作实训模式,特别是针对灾害性天气的预警预报和服务;

4.针对不同季节的灾害性天气能够进行个例分析,并掌握防御措施;特别是不同季节江西省农业气象灾害重点服务内容;

5.至少联系一个农业观测试点,掌握为农服务的重心,并作为学生实训基地,完成为农服务的各项实习。

6.更多与台站签订局校合作协议,方便老师及学生进行新业务学习及顶岗实习,选择天气现象有代表性的台站签订,与台站建立外聘老师上课制度,与实际业务紧密联系,至少调研四个气象部门,并与台站人员座谈交流,写出调研报告;

气象部门始终坚持把为农服务放在气象工作的首位,在农村防灾减灾、农业生产以及农村公共服务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也对培养气象人才的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培养学生心系“三农”,不断调整和优化专业结构,持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努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形成社会服务与人才培养协调发展的长效机制。

参考文献

[1] 回良玉.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促进中国气象事业跨越式发展.

第6篇:农业防灾减灾工作内容范文

我国是世界上气象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台风、暴雨(雪)、雷电、干旱、大风、冰雹、大雾、霾、沙尘暴、高温热浪、低温冻害等灾害时有发生,由气象灾害引发的滑坡、泥石流、山洪以及海洋灾害、生物灾害、森林草原火灾等也相当严重,对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群众生活以及生态环境造成较大影响。近年来,全球气候持续变暖,各类极端天气事件更加频繁,造成的损失和影响不断加重,为进一步做好气象灾害防范应对工作,最大程度减轻灾害损失,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经国务院同意,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加强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总体要求

坚持以人为本、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依靠科技、依靠法制、依靠群众,统筹规划、分类指导,制订和实施气象灾害防御规划,加快国家与地方各级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强化防灾减灾基础,切实增强对各类气象灾害监测预警、综合防御、应急处置和救助能力,提高全社会防灾减灾水平,促进经济社会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大力提高气象灾害监测预警水平

(一)加强气象灾害综合监测系统建设。各有关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进一步完善国家与地方综合气象监测网络,加快新一代天气雷达系统、气象卫星工程和气象监测与灾害预警工程建设,建立完善雷电、酸雨、臭氧、大气成分、土壤墒情等专业观测网,加密自动气象观测网站,形成地面、高空、空间相结合的监测体系,提高对气象灾害及其次生衍生灾害的综合监测能力。气象部门要组织跨地区、跨部门联合监测,特别要做好农村、沿海、重要江河流域、森林草原、地质灾害易发区域的气象灾害监测工作。

(二)加强气象灾害预测预报。建立和完善国家、省、市、县四级气象灾害预测预报体系,建设分灾种气象灾害预报业务系统,完善新一代可视化、人机交互气象灾害预报预警平台,提高重大气象灾害预报的准确率和时效性。加强对灾害性天气事件的会商分析,做好灾害性、关键性、转折性重大天气预报和趋势预测,重点加强台风、暴雨(雪)、大雾等灾害及其影响的中短期精细化预报和雷电、龙卷风、冰雹等强对流天气的短时临近预报,实现对各种灾害性天气气候事件的实时动态诊断分析、风险分析和预警预测。

(三)及时气象灾害预警信息。抓紧国家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系统的建设,拓展气象预报信息系统功能,增加信息内容,建设针对不同群体的接收子系统。完善和扩充气象频道、气象手机短信预警系统、数字卫星广播系统和专业信息网站功能,与社会公共媒体、有关部门和行业内部信息渠道相结合,及时台风、暴雨(雪)、大雾等各类气象灾害预报预警信号及简明的防灾避灾办法。在学校、医院、车站、码头、体育场馆等人员密集场所设立或利用现有电子显示屏、公众广播、警报器等设施接收和气象灾害预警信息,扩大预警信息覆盖面。加强对公路、铁路、水运、航空等行业和领域的气象灾害预警服务,充分利用各种渠道,加快农村乡镇自动气象站和气象信息进村入户工程建设,完善海洋气象广播系统,进一步畅通农村、牧区、山区、海上等预警信息渠道。

三、切实增强气象灾害应急处置能力

(一)制订和完善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组织有关部门按照《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要求,制订和完善气象灾害应急预案,明确各灾种的应对措施和处置程序,并针对气象灾害可能引发的次生衍生灾害,进一步完善相关应急预案。要加强预案的动态管理,经常性地开展预案演练,特别要加强大中型城市、人口密集地区、重点保护部位和边远山区的气象灾害预案演练,促进各单位的协调配合和职责落实。

(二)积极开展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各级气象部门要在干旱缺水地区积极开展人工增雨(雪)作业,努力缓解城乡生活、工农业生产、生态环境保护用水紧张状况;在做好传统农业防雹工作的同时,适应农村产业结构调整,进一步完善防雹作业布局,加强人工防雹工作,减轻雹灾对农作物和农业设施的损害。要充分利用有利的天气条件,对森林草原火灾、污染物扩散、环境污染事件等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开展人工影响天气应急作业。

(三)加强气象灾害应急救援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人工增雨、防雹、防雷、防汛抗旱、灾害救助等各类气象灾害防范应对专业队伍和专家队伍建设,改善技术装备,提高队伍素质,不断增强应对各类气象灾害的能力。学校、医院、车站、码头、体育场馆等公共场所要明确气象灾害应急联系人,定期开展相关知识和技能培训,确保能够及时准确地接收和传达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组织采取应急处置措施。要积极创造条件,逐步设立乡村气象灾害义务信息员,及时传递预警信息,帮助群众做好防灾避灾工作。要研究制订动员和鼓励志愿者参与气象灾害应急救援的办法,进一步加强志愿者队伍建设。

(四)切实增强气象灾害抗灾救灾能力。灾害性天气警报和气象灾害预警信号后,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及时分析对本地区、本领域的影响,并根据具体情况启动相关应急预案,积极采取有效措施。要高度重视气象灾害引发的山洪、滑坡、泥石流等次生衍生灾害的防范应对工作,加强查险排险,及时组织受威胁群众转移避险。要认真落实减灾救灾各项措施,全力做好气象灾害救助、恢复生产和重建家园工作,确保灾区生产生活秩序稳定。加快灾害保险和再保险等相关政策的研究和制定,充分发挥金融保险行业在灾害救助和恢复重建工作中的作用。

四、全面做好气象灾害防范工作

(一)积极开展气象灾害普查和隐患排查。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按照国家防灾减灾有关规划和要求,统筹考虑当地自然灾害特点,组织有关部门认真开展气象灾害风险普查工作,全面调查收集本行政区域历史上发生气象灾害的种类、频次、强度、造成的损失以及可能引发气象灾害及次生衍生灾害的因素等,建立气象灾害风险数据库。加强灾害分析评估,根据灾害分布情况、易发区域、主要致灾因子等逐步建立气象灾害风险区划,有针对性地制订和完善防灾减灾措施。同时,要认真组织开展气象灾害隐患排查,深入查找抗灾减灾工程设施、技术装备、物资储备、组织体系、抢险队伍等方面存在的隐患和薄弱环节,特别要加强对学校、医院、敬老院、监狱及其他公共场所、人群密集场所的隐患排查,制订整改计划,落实整改责任和措施。

(二)不断强化气象灾害防灾减灾基础。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结合实际积极开展海堤、水库、防风林、城市排水设施、避风港口、紧急避难场所等应急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完善,及时疏通河道,抓紧进行病险水库、堤防和海塘等重要险段的除险加固,保证工程设施防灾抗灾作用的有效发挥。要按照国家规定的防雷标准和设计、施工规范,在各类建筑物、设施和场所安装防雷装置,并加强定期检测。针对台风、风暴潮、沙尘暴等灾害强度增加、损失加重的实际情况,科学制订防风、防浪、防沙工程建设标准,切实提高气象灾害的综合防御能力。

(三)积极开展气候可行性论证工作。各级气象主管机构要依法开展对城市规划、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公共工程建设、重点领域或区域发展建设规划的气候可行性论证。有关部门在规划编制和项目立项中要统筹考虑气候可行性和气象灾害的风险性,避免和减少气象灾害、气候变化对重要设施和工程项目的影响。

(四)抓紧制订和实施国家气象灾害防御规划。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要组织有关部门结合当地气象灾害特点,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及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编制实施气象灾害防御规划,明确气象灾害防范应对工作的主要任务和措施,优化、整合各类资源,统筹规划防范气象灾害的应急基础工程建设。

五、进一步完善气象灾害防御保障体系

(一)加强气象灾害科技支撑能力建设。加快国家气象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切实加强气象灾害发生机理、预报和防御等科学技术研究,大力发展数值天气预报模式和气候系统模式,着力提升气象灾害监测和预报技术的自主创新能力。要深入开展气候变暖及其引发的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对水资源、粮食生产、生态环境等的影响评估和应对措施研究。要加强气象防灾减灾国际交流与合作,学习借鉴世界各国防灾减灾成功经验和先进理念,不断增强我国防御气象灾害的能力。

(二)加强气象灾害相关法规和标准建设。要加快完善与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相关的法规以及实施细则和制度,健全国家、行业、地方气象灾害以及防御技术标准和规范,促进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规范化管理。

(三)加大气象防灾减灾资金投入力度。要发挥中央和地方以及社会等多方面积极性,建立和完善气象灾害防御投入机制,进一步加大对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信息、应急指挥、灾害救助及防灾减灾工程等重大项目、基础科学研究等方面的投入。

六、加强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的组织领导和宣传教育

(一)全面落实气象灾害防灾减灾责任制。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气象灾害防御工作,建立和完善气象灾害应急处置责任制,切实加强领导和组织协调。有关领导干部要深入一线,开展调查研究,组织研究解决防灾减灾工作中的突出问题。各级人民政府要进一步健全防灾减灾工作协调机制,形成政府组织领导、部门协作配合、全社会共同参与防范应对气象灾害的格局。

第7篇:农业防灾减灾工作内容范文

关键词 农业生产;问题;防灾减灾;建议;辽宁彰武

中图分类号 S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01-0098-01

彰武县的气候类型属中温带季风大陆性气候,为半干旱、半湿润的气候区,是辽宁省21个重要产粮大县之一,又是辽宁省自然灾害种类较多,灾害频繁,危害严重的地区之一。干旱、大风、冰雹、暴雨洪涝、低温冷害等气象灾害每年在彰武县交替发生。据统计,气象灾害所造成的经济损失占所有自然灾害造成经济损失的90%以上。每年因各种气象灾害造成的农作物受灾面积逾5.9万 hm2,占播种面积的近50%,影响人口达12万人次以上,造成的经济损失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GDP的12%~13%,气象灾害已经成为彰武县经济社会,特别是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之一。

1 彰武县农业生产中存在的问题

1.1 水利工程不配套问题依然存在

彰武县排涝措施主要是以自排为主,局部地区机排,主要涝区排水干、支、斗、沟相通,达10年一遇排水标准。在治涝工程建设中,地表水排泄的工程多,降低地下水的工程少。骨干工程多,配套工程少,尤其是桥涵配套明显跟不上沟道配套的发展。配套工程方面,多年来主要打井为抗旱。目前彰武县有抗旱水源井3 511眼,其中配套机电井2 944眼,而降低地下水位的排灌站仅有西六甘久一处机组5台,装机容量475 kW。

1.2 设施农业的防洪排涝问题比较突出

目前全县有22个乡镇发展蔬菜保护地,蔬菜大棚容易受到暴雨、洪涝、大风、冰雹、低温冷害等灾害天气影响。一些蔬菜大棚建在地势低洼处,而暖棚一般都要下返,2013年多雨,地下水位高,因此有很多大棚作物浸在水里,棚户要用泥浆泵抽出水,给农户造成很大损失[1-3]。

1.3 病虫害防治不够得力

由于现在的玉米新品种多是密植及机播精准播种,加之2013年雨水充足玉米长势普遍较好,农民在防控时,由于缺乏安全知识和系统培训,出现多例农药中毒事件。

2 建议

2.1 提高防御气象灾害能力建设

一是提高旱涝灾害预警和应急减灾能力。充分利用我国已建立的覆盖全国的由气象卫星、天气雷达、地面自动气象观测站等构成的旱涝灾害监测网,建立气象灾害早期预警系统,使气象灾害预警信息网络覆盖彰武县全部城乡,实现对各类气象灾害及时有效地监测预警。二是加强农村气象服务体系建设。建立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为“三农”发展提供全方位、全过程服务。三是加强气象灾害科普知识宣传,向全民普及气象防灾减灾知识。充分动员社会力量,利用气象、教育、新闻、网络等资源,建设气象科普教育基地,加大面向全社会的气象防灾减灾知识宣传教育力度,提高全民气象防灾减灾意识和广大群众自救互救能力。四是建立防灾减灾队伍。充分发挥民兵预备役人员在防灾减灾中的重要作用,成立专业施工、抢险队伍,加强安全作业培训,在专业化防控自然灾害的同时,保证人民群众生命安全。五是加大气象为农服务的科技投入。实现县级气象防灾减灾协调领导机构全覆盖,气象信息服务站覆盖全部乡镇,气象信息员覆盖全部行政村。畅通气象为农服务信息渠道,强化基层气象信息服务站建设,提升气象为农服务的科技含量[4-6]。

2.2 加大工程设施的投入

全县3.33万hm2易涝耕地分布在22个乡镇,治理工程要因地制宜、防治并重、改造和更新相结合、建设和管理相结合。为了快速有效地排除洪水和降低地下水位,要提高各级沟道排水标准,对现有干、支、斗、沟进行清淤扩建,与村通油路的边沟相连,在干渠上主要交通道路设大桥,支沟上设单排涵,局部洼地建排水站。保证沟沟相通、路路相连、排水畅通、交通便利,彻底改变涝区农业生产条件,促进农业的发展。

2.3 重点工程项目要进行气候可行性论证

我国《气候可行性论证管理办法》已于2009年1月1日起施行。其中规定,重大区域性经济开发、区域农(牧)业结构调整建设项目,应当进行气候可行性论证。建议政府要下大力气把彰武县目前旱涝区农业种植区划及气象灾害风险区划搞清,有针对性地进行旱涝工程治理。规划编制单位在编制规划时应当充分考虑气候可行性论证结论和作物适应旱涝能力的特点科学规划,减少决策失误,避免或减少经济损失[7-8]。

2.4 科学发展设施农业

一是选择地势稍微高爽地方建设施大棚避免洪涝危害。二是设施暖棚要提高标准,避免大风、暴雨、冰雹、暴雪、

寒潮、低温冷害等造成损失。三是由于设施农业投入大,产出大,也存在比较高的风险,应加强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倡导企业、棚户投保,减轻灾害风险。

2.5 顺应气候变化及时调整农业种植业结构

彰武县农业生产对气候条件的依赖程度还很高,且农业生产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已经形成了相对固定的模式和格局,而气候条件的变化必将会对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带来影响。要顺应气候变化及时调整种植业结构,可以适当增加春小麦、水稻种植面积,研究农业气候种植结构转型。

2.6 加强农田污染防治

目前全县实施滴灌节水工程15万hm2,但滴灌区有很多使用的是不可降解的地膜,这样就会造成大面积农田和环境污染,滴灌面积扩大了,污染也在扩大,建议在实施滴灌节水中尽量使用可降解地膜,切实把环保放在第1位。

3 参考文献

[1] 王凤霞.彰武县涝区现状及其治理对策[J].农业与技术,2007,27(2):29.

[2] 杨科.湖南省邵阳市气象灾害特点及应对措施[J].北京农业,2012(3):194-195.

[3] 赵桂平,李大伟,李智勇.彰武县节水滴水节灌系统应用探讨[J].现代农业科技,2013(10):205,208.

[4] 李松平,严力蛟,娄伟平,等.浙江省农业气象灾害特点及防灾措施[J].中国农学通报,2006,22(9):483-486.

[5] 张惠莲.永定县烟草气象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分析[J].现代农业科技,2013(11):267-268.

[6] 许本作,刘建军,伍志民.关于农业防灾减灾的思考——以常德市鼎城区为例[J].农业科技通讯,2009(4):26-28.

[7] 刘咏梅,赵忠福.阿拉善盟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现状与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3(10):299-300.

[8] 龙文军,温闽赟.我国农业保险机制与农业防灾救灾措施及政策建议[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9,30(2):189-194.

第8篇:农业防灾减灾工作内容范文

(一)目的

为做好农业重大自然灾害的预防、应急处置和恢复灾后农业生产工作,最大限度地减轻自然灾害对农业生产的损失,确保农业生产安全、有序、可持续发展,保障人生财产安全,特制定本预案。

(二)工作原则

1、以防为主,防抗结合。树立农业灾害可持续治理的科学发展观,坚持以预防为主的方针,建立和加强农业重大灾害的预警机制,健全测、报、防、救信息网络,做到早发现、及时报告、快速反应、有效控制。

2、快速灵活,经济效能。运用现代化信息手段,在灾后第一时间,快速、准确传递灾害发生地区、发生程度、损失情况等信息,为政府及时实施救助提供依据。同时,要统筹兼顾,科学安排,合理整合资源,降低减灾救灾成本,提高资源利用率。

3、分级管理,分工负责。县农业救灾指挥领导小组负责指挥、协调跨地区、跨部门的联合救助工作,各成员单位按照各自责任分工认真负责,密切配合,确保救助工作顺利开展。

(三)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甘泉县范围内发生突发性农业重大自然灾害的预防、应急处置和灾后复产。

自然灾害发生区涉及防旱、防风、防汛的,按照甘泉县防汛抢险应急预案》、《甘泉县重大沙尘暴灾害预警应急预案》规定执行,涉及重大动物疫情的按照《甘泉县突发重大动物疫情应急预案》规定执行。

二、应急组织机构及职责任务

(一)组织机构

县上成立农业重大自然灾害救灾复产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协调、指导全县农业重大自然灾害突发事件的处置工作,由分管副县长担任组长,县农业局局长任副组长,县农业局、水利局、国土局、财政局、经济发展局、粮食局、气象局、民政局、公安局、卫生局、交通局、县委宣传部、物价局、供电局为成员单位。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县农业局,由县农业局局长兼任办公室主任。

(二)救灾复产工作领导小组职责

部署农业防灾减灾工作;指导农业抗灾救灾和灾后复产;及时收集、整理和反映全县农业重大自然灾害信息;指导灾区农业结构调整,开展防灾减灾技术示范;提出农业生产救灾资金的分配意见,参与救灾资金管理工作;负责种子、化肥、农机、农药等救灾物资的储备、调剂和管理。视察灾情,负责组派农业抗灾救灾工作组、专家组等赴灾区开展工作。

(三)救灾复产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职责

根据县救灾复产工作领导小组的决策和部署,开展日常工作:

1、组织研究提出农业防灾减灾工作计划;筹备领导小组办公会议。

2、密切与气象、水利、“三防”等有关自然灾害预测预报和综合协调指挥部门的联系,及时收集、反映与农业有关的自然灾害预测预报信息。根据灾情请示领导小组,及时启动应急预案。

3、在自然灾害多发时期,组织安排人员值班;及时收集、核查灾情,并报告灾情动态。

4、负责协调有关部门做好农业抗灾救灾的工作。

5、及时了解和督导各乡镇的农业防灾减灾工作。

6、负责处理其它日常工作。

(四)救灾复产工作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职责

农业局:及时收集、整理和反映全县农业重大自然灾害信息;指导农业抗灾救灾和灾后复产;指导灾区农业结构调整,开展防灾减灾技术示范;提出农业生产救灾资金的分配意见,参与资金管理工作。

水利局:承担县“三防”总指挥部的日常工作,组织、协调、指导全县“三防”及水利工程抢险工作,在抗御特大洪水期间对水库实施联合调度,负责灾后水利设施的修复。

国土局:提出耕地保护措施,指导基本农田保护区建设工作。

财政局:负责落实全县农业重大自然灾害救灾资金的预算安排、组织资金分配和资金拨付,对救灾资金的使用进行监督、检查,保证救灾款及时到位。

民政局:负责组织协调并落实灾害发生区政府救济及社会或个人救助资金物资等。

经济发展局、粮食局:安排重大农业抗灾救灾基建项目;根据县政府的指令启动《甘泉县粮食供应和安全应急预案》。

气象局:负责天气预报、警报,为防灾抗灾救灾提供服务;组织对重大气象灾害的调查、评估、鉴定工作;干旱严重时,气象部门在甘泉县人工增雨减灾工作领导小组的组织下,适时实施人工增雨。

公安局:负责组织、指挥、协调交通秩序,确保救灾物资运输畅通。

县委宣传部:会同县政府有关职能部门组织好抢险救灾的宣传报道工作。

物价局:负责农资价格监管工作;平抑市场价格;依法查处哄抬种子、化肥、农药价格等违法行为,维护市场价格秩序。

供电局:负责对损坏电力设施的恢复及电力调度工作,以确保灾区农业用电需要。

三、预防、预警

(一)预警信息

包括甘泉县气象局的气象灾害预警信息,水利局的水情、汛情信息,各乡镇农业重大自然灾害发生情况。

(二)信息采集

1、采集途径。救灾复产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加强与气象、水利、“三防”指挥部等部门的联系,定期、不定期的会商;县人民政府与各乡镇人民政府信息网络系统。

2、采集内容:气温、降水、光照等气候条件,水文汛情等水文资料;农业自然灾害灾种、发生时间、地点、范围,农作物受灾、成灾、绝收面积,农作物、畜禽、饲草损失程度,农田及农业基础设施、农业机电设备、农业直接经济损失,已经采取的对策措施等。

(三)信息报送

1、实行逐级上报,归口处理。农业自然灾害发生后,由救灾复产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向救灾复产工作领导小组汇报,并向县人民政府和市农牧局报告。造成重大农业损失的突发事件,应上报市人民政府。

2、农业重大自然灾害信息、应立即上报。农业重大灾害发生后,各乡镇要在第一时间,通过电话或直接报告等形式,向县农业局和县人民政府报告灾害的类型、发生时间、地点、程度、污染源,主要污染物质、农业经济损失、人畜受害情况、潜在危害程度等初步情况。因不可控因素一时难以掌握灾害详情的,应先报告基本情况,同时抓紧核查,3日内补报详情。

3、一般性农业自然灾害信息,定期逐级上报,并向成员单位通报。

(四)灾情信息

县农业局协助县“三防”指挥部做好自然灾害信息的工作。其他部门未经授权,不得自行。

(五)预警报告

出现下列情况之一时,立即发出农业自然灾害预警。

1、收到气象、水利、“三防”等部门以及流域管理部门的灾害预测预报。

2、重大干旱、寒冷等进行性自然灾害趋重。

3、其它突发的农业重大自然灾害。

(六)预防控制

1、组织、思想准备。建立完善县、乡两级防灾减灾组织体系,落实责任制。加强宣传,强化县乡政府、有关部门和农民的防灾减灾意识,做好防大灾抗大灾的思想准备。

2、工程准备。水利等部门做好相关基础设施的维修、加固、改选,增强农田及农业基础设施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农业部门要指导和督促做好农田设施、棚室建筑、畜禽圈舍、农业机电设备的加固和防护措施的落实工作。

3、物资、技术准备。按照分级负责的原则,储备必要的种子(种畜禽)、化肥、农药、农膜、饲草等救灾物资。积极培训、推广农业防灾减灾技术,组织开展农业防灾减灾技术攻关。

4、适时防控。及时组织动员基层抢收已成熟的农作物;对没有成熟和来不及抢收的农作物,因地制宜地采取措施防护。

风暴灾害前,根据县三防指挥部的部署,有关部门及时组织人员、畜禽、设备转移。

干旱严重时,气象部门在甘泉县人工增雨减灾工作领导小组的组织下,适时实施人工增雨作业。

接到低温冻害、干旱等灾害预报后,农业部门及时与有关部门协调,立即动员、指导农民采取熏烟、喷施植物抗寒剂、覆盖以及喷灌等相应防范措施。

四、灾害分级和应急响应

救灾复产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根据需要安排人员值班,做好值班记录,并根据农业自然灾害发生范围、强度,提出启动应急响应,报请领导小组批准后组织实施。

根据属地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农业重大自然灾害发生后,在县政府的统一领导下,由救灾复产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组织指导救灾和灾后农业复产工作。

(一)一级应急响应

1、一次突发性灾害出现下列情况之一者,为一级响应。

(1)县政府启动《甘泉县特大自然灾害救灾应急预案》时。

(2)全县农作物受灾面积占农作物播种总面积的50以上,或造成粮食损失占总产量30%以上。

(3)在特殊情况下需要划为一级响应的农业自然灾害。

2、一级响应行动。

(1)救灾复产工作领导小组组长主持召开各成员单位会议,部署协调救灾复产工作,并及时将情况报告县委、县政府、市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

(2)密切监视灾情动态,及时提出救灾意见和落实救灾复产措施。派出救灾工作组和专家指导组,分赴灾区指导农业救灾复产工作。指导、组织县乡农业机械参与抢险救灾,实施灌溉、排涝等服务工作。

(3)根据灾区救灾工作的需要,研究提出支援灾区农业生产恢复意见。财政等有关部门,及时下拨灾后修复基础设施和农业生产救灾复产资金。

(4)必要时请求动用县级粮食应急储备种子,调运恢复农业生产所需救灾物资。

(5)对灾区的动物疫情及时采取必要的预防、控制和扑灭措施,疫情严重时,按《甘泉县重大动物疫情应急预案》处理。

(6)监督各乡镇救灾应急措施的落实和救灾资金、物资的规范使用。

(二)二级应急响应

1、一次突发性灾害出现下列情况之一者,为二级响应:

(1)全县农作物受灾面积占农作物播种总面积的30%以上,或造成粮食损失占总产量20%以上。

(2)某一个农业比重较大的乡镇发生特大农业自然灾害,农作物受灾面积占受灾区农作物播种面积50%以上。

(3)在特殊情况下需要划为二级响应的农业自然灾害。

2、二级响应行动。

(1)救灾复产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主持会商,部署救灾应急工作,及时将情况报告县政府和市农牧局,并通报各成员单位。

(2)根据灾区救灾工作的需要,派出救灾工作组或专家指导组,指导灾区农业救灾复产工作。动员和指导县乡农业机械参与抢险救灾,实施灌溉、排涝等服务工作。

(3)研究提出支持灾区农业生产恢复意见,财政局等有关部门,及时下拨灾后修复基础设施和农业生产救灾资金。

(4)根据灾区要求,请求动用市级粮食应急储备种子,帮助灾区调剂调运恢复农业生产所需救灾物资。

(5)对灾区的动物疫情及时采取必要的预防、控制和扑灭措施,疫情严重时,按《甘泉县突发重大动物疫情应急预案》处理。

(6)监督各乡镇救灾应急措施的落实和救灾资金、物资的规范使用。

(三)三级应急响应

1、一次突发性灾害出现下列情况之一者,为三级响应:

(1)全县农作物受灾面积占农作物播种总面积的15%以上,或造成粮食损失占总产量10%以上。

(2)某一个农业比重较大的乡镇发生特大农业自然灾害,农作物受灾面积占受灾区农作物播种面积的30%以上。

(3)在特殊情况下需要划为三级响应的农业自然灾害。

2、三级响应行动。

(一)救灾复产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主持会商,作出救灾工作部署。加强灾情调度,及时向县政府、市农牧局报告灾情,并通报有关部门。

(2)根据灾区救灾工作的要求,派出专家指导组,指导灾区农业救灾工作。动员和指导县乡农业机械参与抢险救灾,实施灌溉、排涝等服务工作。

(3)研究提出支持灾区农业生产恢复意见,县财政局下拨农业生产救灾资金。

(4)根据灾区要求,调剂、调运救灾备荒应急种子。

(5)对灾区的动物疫情及时采取必要的预防、控制和扑灭措施,疫情严重时,按《甘泉县突发重大动物疫情应急预案》处理。

(6)监督各乡镇农业部门救灾应急措施和落实和救灾资金、物资的规范使用。

(四)应急解除

当自然灾害结束,农业生产恢复正常时,救灾复产工作领导小组宣布应急解除。

五、后期处置

(一)善后处置

1、重大农业灾害发生后,县乡农业救灾领导小组要组织人员,迅速深入灾区,调查灾情,帮助受灾地区开展生产自救,恢复正常生产生活。

2、督促、帮助、指导灾区农民加强农作物田间管理,及时抢种、补种、改种不同农作物。

3、根据灾害危害程度和范围,对灾害造成的损失做出评估、核实,写出调查报告,上报县救灾领导小组和县政府。

(二)协商救助

根据灾区需求,及时协调有关部门,按照程序及时组织种子、种畜禽、化肥、地膜、农药、饲草料、柴油等各种农业生产资料的调剂、调拨。

六、应急保障

(一)资金保障

处置农业自然灾害突发事件所需财政经费,按县财政局《财政应急保障预案》执行。

(二)物资保障

按照分级负责的原则,储备必要的种子(种畜禽)、化肥、农药、农膜、饲草等救灾物资。应急预案启动后,各相关单位应优先保证各类农业救灾资金的落实和农业救灾应急物资的供应。

(三)信息保障

县乡农业重大自然灾害救灾复产工作领导小组要加强农业自然灾害灾情信息体系建设,实现信息上下畅通,达到早预报、早发现、早处置的要求。加强通讯设施建设与维护,保障自然灾害应急工作中的电话、网络等信息渠道畅通。

(四)职责保障

农业重大自然灾害救灾复产工作领导小组落实责任制,各成员单位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并定期组织培训救灾应急工作专门技术人员。

第9篇:农业防灾减灾工作内容范文

关键词:气象服务 现状 趋势

农业生产是在自然的、多变的气侯环境条件下进行的自然再生产和社会再生产过程,生产的每个环节都与天气、气候条件密切相关,因而农业生产迫切需要掌握当地的天气、气候知识及天气、气候预报信息。气象部门本身就是个面向社会和公众的服务部门,气象为农业服务是气象服务的首要方面。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农业生产结构不断调整、农业新技术的推进以及中国气象局发展战略的研究成果在气象事业发展中的应用。农业、农村、农民对气象服务需求发生了很大变化。我们现行的农气工作的内容、方法、途径已适应不了新形势的要求。农业气象工作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

一、我国农业气象服务现状

1、农业气象服务内容

目前,我国现代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已经形成并行到发展。农业气象服务设在国家、省、地、县四级气象机构内,已成为气象事业基本业务。服务对象是各级党政领导机关和广大农民群众。通过灾害性天气预报服务、人工增雨服务、农业防灾减灾服务、农业气象情报和预报服务,每年都创造重大经济和社会、生态效益。

气象部门为农业服务主要目的是防灾减灾,增产增收,发送生态环境。目前服务的主要内容及途径如下。

(1)提供灾害性天气预报。为农业部门及广大农民提供旱、涝、低温、霜冻等灾害性天气的长、中、短期预报,提示农民在气象灾害到来之前做好防灾准备。

(2)提供防灾、减灾的农业气象决策依据。根据所研究 成果、提供抗旱、抗低温、防霜等措施,提供灾情信息。

(3)农业气象监测。利用卫星遥感和地面农业气象网数据,提供作物长势、灾情、土壤水分、天气气候条件等农业气象监测和预测信息,并分析气象条件利弊,提出趋利避害 农业生产管理建议。

(4)提供作物生长及农业气象产量预报。提供播种、施肥、发育期、收获期预报。根据作物长势、面积及气象条件,进行农作物产量预报,定期向国家及省市提供预报结果,从而为农业经济发展服务。

(5)农业气候资源分析及区划。每隔几年对全国各地农业气象气候资源进行系统分析,并进行分区,服务于全国农业结构调整和区域化农业生产发展。

(6)人工影响天气。每年春季进行人工增雨飞行作业及人工防雹作业,防御灾害性天气对农业生产的不利影响,在全国防灾、减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7)森林防火服务。开展森林、草原火险气象预报,用气象卫星监测森林、草原火情。

(8)为生态建设服务。生态环境变化与天气气候条件有直接关系,气象部门可提供对生态变化的监测结果,并提供与生态有关的气候环境变化资料及气候论证,为生态环境建设提供基础依据。

2、农业气候服务存在的问题

(1)服务与国民经济发展需要不适应。随着农业种植业结构的调整及市场经济的发展、目前提供的常规农业气象服务,特别是单一的农业气象情报服务,已不适应市场经济和农业生产多样化的需要。应及时调整目前农业气象观测的监测内容,根据当地种植的特色和需求,扩大农气观测品种、丰富情报服务内容,扩大服务领域,提高服务时效,并逐步开展精品经济作物的农业气象服务。

(2)仪器陈旧、人员知识老化、仪器设备陈旧,现代化程度低,观测手段和方法简单,资料处理靠手工,技术更新太慢,人员知识老化,基础设施差,专业技术人员严重不足,农气服务已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3)拓展服务领域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农业气象和遥感业务服务领域拓展的空间广阔,但现阶段还存在不少问题;方案和实施方案尚不匹配,低水平重复较多,离形成业务服务能力还有较大差距,真正意义上的拓展和创新较少;对于综合性项目,缺乏统一的部署和安排,步子太慢,如调整农业气象观测内容、建立生态环境监测站等;农业气象业务服务 信息化(如农气了表)工作滞后,急需建立新一代农业气象服务现代化系统。

二、我国农业气象服务发展思路与趋势

1、发展农业气候资源开发利用新技术

建立一批农业气候资源、森林与湿地气候资源、草原气候资源等开发示范基础。加强特色农业、精准农业、设施农业的气象科研与应用服务能力,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及时、可靠的决策依据,为农民致富增收提供示范服务。以区域农业气候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为主经,研究区域农业自然资源的生产潜力及优化布局,进行农业自然资源的分区、分类及评估;为区域生态农业产业结构布局调整、农民致富增收提供气象保障服务。

2、加强农业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及抵御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