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小学体育教学学情分析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摘 要 从整体上来看,高校体育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丰富性、团体性以及竞争性。然而,如果在高校体育教学中渗透情感教学,那么便能够大大调动学生对体育学习的积极性,以便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与质量,使学生获得全面的发展。本文主要对高校体育教学中的情感渗透教育的重要意义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并且又提出了一些关于在高校体育教学中进行情感渗透教育的对策。希望能够对今后高校体育的情感教学产生一些积极影响。
关键词 高校 体育教学 情感渗透 重要意义 对策
一、前言
高校体育教学既是学生学习的过程,又是学生大脑和身体共同参与的一种教学获得。此教学活动成为思维和运动能力共同发展的一个过程。然而,如果在高校体育教学中,采取情感渗透教学方法,那么能够更好的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丰富学生的兴趣爱好。然而,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依然采用的是集体授课形式。而且,课堂中依靠集体才可以获得新知识。事实上,情感教学是学生时代一个不可缺少的教学内容,因此,我们必须对高校体育教学中的情感渗透教育引起高度重视,从而使学生获得更多新知识。
二、高效体育教学中情感渗透的重要意义
(一)能够激发学生对体育学习的兴趣
体育教学既能锻炼学生体力,又能锻炼学生脑力,而经过长期坚持不懈的锻炼,会使学生体力与脑力获得共同发展,确保学生身体动作能够和头脑活动保持一致。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适当调整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对体育的兴趣,进而开展体育教学。特别是在体育课堂中,教师要充分体现出体育的趣味性,同时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帮助与指导,加强和学生的情感交流和沟通,这样一来,学生便会对体育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二)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与质量
高校体育教学中采用情感渗透教学,可以充分发挥出学生主体地位。这主要是因为高校体育项目学习针对不同学生其难度是完全不同的,而教师给予学生足够的尊重与关心,能够给学生心理得到安慰,进而不断增强对体育学习的自信心,这样一来,才有足够克服困难的勇气。最重要的是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掌握最基本的学习要点,帮助学生很好的理解新知识,同时又提高学生体育教学质量与效率。
(三)使学生获得全面的发展
高校体育具有互动性特点,而此特点可以增强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的互动性,深入挖掘学生的智力潜能。但是,互动性则要求学生大脑和身体动作更加协调,特别是要在互动学习过程中,学生能够对事物做出准确而快速的反应,这不仅能够提高学生思维能力,而且又可以使学生思维获得全面的发展。
三、高效体育教学情感渗透教学实施的对策
(一)充分发挥出教师的引导作用
在高校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情感,必须要全面了解学生需求,进行换位思考,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学生的需求。例如:受尊重、受表扬等,而把这些因素都要融入到体育课堂教学过程中。此外,在教学中,教师也要留给学生足够学习空间。现如今,我们实行的是素质教育,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能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从而使学生主动参与到整个教学过程中,切实提高他们的综合能力。
(二)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成为高校体育教学中情感渗透教学的前提与保障。在教学中,渗透情感是建立在良好师生关系的基础之上的。这样一来,才可以拉近师生距离,使他们可以平等的进行交流和沟通。教师要尊重学生,把学生作为日常生活中的朋友进行对待。只有这样,才可以在高校体育教学中进行情感渗透。
(三)因材施教
对于高校学生来说,学生的自身发展条件是大不相同的,而且学生的兴趣爱好也是不同的,因此,高校体育教学在完成教学任务基础上,又要结合学生自身的特点,将学生划分为多个学习小组,从而开展特长教学。例如:有些学生对篮球比较感兴趣,那么便可以把喜爱篮球的学生划分为一组,组成篮球小组等。此种特长教学,可以使学生对体育教学树立较强的自信心。
四、在高校体育教学中情感渗透教育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教师要正确对待学生的错误
高校学生依然处在生长的阶段,因此,他们的心理还不是非常健全,具有较强的可塑性。所以,在体育教学中,经常会出现错误现象。而如果遇到此问题,那么教师通常采用说服的方式,为学生讲解一些科学的道理,而不能进行一刀切。否则会使学生的情感问题发展更加严重,从而对他们的情感教育产生一些影响。
(二)将情感教育和教学内容紧密结合在一起
结合当前的大纲教学任务,在每一节体育课堂中,都必须安排新的教学内容,但是,情感教学却不能事先制定计划。因此,教师必须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教学内容等,进而确定情感教学目标,将情感教育和教学内容紧密结合在一起。
(三)分清教学内容与情感教育主次关系
在具体教学中,情感教育是大大提高教学质量与效率的一个有效途径,然而,教师却不能忘记情感教学的根本目的,是要把情感教育逐渐渗透在教学内容中,千万不能为情感教育而忽视教学内容学习,否则,情感教育便只能是一种形式教育。
五、结束语
总体来说,高校体育教学过程中的情感渗透对学生今后的发展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能够极大的丰富学生情感体验。因此,教师必须要充分发挥出体育教学的主导作用,结合学生特点,在具体的实践教学中将情感进行渗透。与此同时,教师还必须和学生建立良好师生关系,将情感教育和教学内容紧密结合在一起,进而使高校体育获得全面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白微.论情感教育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作用及实施途径[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07(2).
[2] 李腾.浅析高校体育教学中的情感教育渗透[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2011(7).
关键词 学情分析 现代高校体育 “分层教学” 价值探究
一、前言
体育教学在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培养学生体育运动兴趣、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体育教学对推动学生身体素质方面的重要作用早就引起教育部及教育相关部门的深刻认识。随着当今社会职场对职业人的个性化需求的细化、高校学生自主学习需求的多元化和我国素质教育的深入进行,高校教育越来越以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以全面发展和提高学生的生理、心理素质,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为最终教学目标。这就不得不使教育者转换课堂主体,对教学模式和教学组织形式进行改革,于是“分层教学”法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法被顺势引进,并开始广泛运用。
但是深入分析高校体育课程“分层教学”的教学实践后,仍发现不少应用上存在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体育教师在备课时及上课过程中对学情分析不够细致,针对性差,主观预设过多,操作起来也就失掉了“分层教学”的意义。因此重视学情分析在现代高校体育“分层教学”中的价值,加强对学生个体的全面掌握,对于推进高校体育教学发展,落实体育教育宗旨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二、“分层教学”在现代体育教学中的意义
(一)“分层教学”能够帮助体育教师准确定位学生的教学目标,发掘学生潜能,培养学生体育锻炼兴趣
“分层教学”要求应用者能够在充分分析学生学情的情况下,提出符合学生自身特点的教学目标,通过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本身接受能力和潜在能力的分析,制定教学目标和不同的教学内容,并根据学生的差异制定不同的评价标准。因此这一先进的教学方法能够最大限度地使教师充分了解学生,实现教学个性化需求,在有限的师资力量及课堂教学时间内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充分调动学生体育学习的兴趣和培养体育爱好。
(二)“分层教学”能够帮助体育教师实现科学选才,推动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
在高校就业市场特别是高校体育专业毕业生就业市场已经出现过于饱和的情况下,如何使高校毕业生在社会就业中胜出,将涉及多方面的共同利益。纵观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情况,不难看出,我国有着丰富的优秀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和广泛的现代体育受众人群,随着我国中等收入人群消费观念的开化和消费指向的变化,这无疑是一个潜在的巨大的市场潜能,如果我国体育产业得到较好发展,必然面临竞技人才、专业理论研究人员及相关管理人员匮乏的局面,而“分层教学”恰好可以满足这一市场缺口。由于高校体育面向的受众人群主要是拥有良好知识学习能力、领悟能力的普通文理学生和拥有一定基础的文化储备,更掌握精湛的体育技能的高校体育专业学生,如果这部分学生的潜能能够得以挖掘,将对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发挥不可低估的作用,高校学生在这片未开发的领域中必将有一个较好的发展前景。
而“分层教学”能够帮助体育教师对学生学习意愿及学习潜能的发掘,为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实现科学选才。
三、我国高校体育在实践“分层教学”中学情分析现状
(一)教师对学生学情了解不够,过于依赖运动成绩,对学生学习意愿了解不够,不注重学生潜能的发掘
根据马克思原理,事物是不断运动变化、发展的,学生的学习潜能及学习意愿也会受各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不断发生变化的。但是高校体育教师在备课分组时,往往过于依赖学生原有的运动成绩,对学生的学习意愿了解不够,不注重学生潜能方面的发掘,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足,甚至戕害学生的体育爱好。
(二)教师对学生学习的基础、需求、方法和习惯等学情分析不够全面,教学方案设计有效性差
教学方案是授课过程的重要依据,对体育课程的授课实施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通过课堂观察,不难发现,体育教师往往对于学情的分析过于粗略,主观预设过多,对于学生学习的基础、需求、方法和习惯等学情分析不够全面,甚至不怎么了解学生的需求和偏好,因此上课有效性较差,难以达到“分层教学”的基本要求。
四、结论与建议
(一)从教者领会“分层教学”的真正精神和内涵,重视学情分析的重要性
从教者要明确高校体育“分层教学”的定义内涵,真正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和运动能力,了解学生的个性差异及正确预测该生的发展潜能,在充分分析学生潜能及基础学情的情况下,设计中出有效的个性化的教学方案,有针对性、有目的性地进行分化培养。
论文摘要:高职高专院校中青年教师占有很大比重,他们作为主力军活跃在教育第一线,对学生的发展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同时,这些年轻的教师无论是教学经验还是专业素质都与高职教育的市场要求存在很大差距。文章从如何有效提高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入手,提出了一些可行的方法与建议。
论文关键词:高职院校;青年教师;教学能力
近年来,随着高职教育的大力发展,高职院校的数量不断增加,专业教师的队伍也在不断壮大。多数的高职院校,师资队伍主要有两类人员构成:一类是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退专教师,一类是刚刚走上讲台的青年教师。这些年轻的教师作为教师主力军活跃在教育第一线,他们勤奋上进,工作热情很高,但教学成效还需更大的提高。随着青年教师人数的增加,有效提高青年教师思想业务素质,尽早适应高职教育的需要这一课题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
一、青年教师的特点及角色转换中存在的问题
高职院校中的青年教师多数是毕业于正规高等院校的硕士研究生,他们在长期的求学生涯中接受了和专业相关的系统的知识学习和训练,对知识系统的整体框架熟悉,但因为缺乏相关行业工作经历,知识体系过于理论化,与专业实践背景对接能力不足,教学过程中往往重点和难点把握不准,知识点的讲解力求面面俱到,造成学生接受吃力,教师感到课时紧张的不利局面。事倍功半的后果与高职教育的办学理念存在很大差距。
这种教学矛盾在基础课的教学过程中尤为突出。举例来讲,对很多高职生来说,高等数学是一门可有可无的学科,因为它不能给自己的专业学习带来即时效应,不能给自己带来立竿见影的效益和好处;对很多教育的行政领导来说,高等数学只是专业课和实训课的陪衬,它的好与坏不会影响学生的就业率以及学校的声誉和招生情况。在这种教学环境下,年轻的高数教师往往也会感到茫然,看不到高等数学在高职教育中的价值和正确地位。
此外,因为刚刚从高等院校毕业,大多数年轻教师对高职学生的知识基础和学习特点缺乏基本认识,对教育部2006年16号文件的精神领会不深,更谈不上对高职教育理念的深刻理解,所有这些都会直接影响到教学过程和效果。
二、有效提高青年基础课教师教学能力的方法
1.加强岗前培训
为了使刚刚走上教师岗位的青年教师快速适应岗位要求,很多高职院校专门对新教师开展了岗前培训。通过学习,青年教师能够提前了解高职学生文化基础总体比较薄弱,成绩差异性比较大的学情特点;了解相当一部分高职学生因与本科类院校无缘,具有较强的自卑心理,做事缺乏自信的心理特征;了解许多高职学生缺乏远大的理想抱负以及克服困难的毅力,对自我要求不严格,缺乏责任感,自律意识差的行为特点;了解到他们作为90后大学生,自我意识增强,过于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团队合作精神的意识形态特点等。有了对学情的了解和认知,青年教师在关于教育部2006年16号文件的学习中才会有深刻的理解和共鸣,才能树立以学生为本位,尊重主体性、承认差异性、关注发展性、鼓励创造性的学生观。在组织教学过程中,青年教师就能够本着理解、友善、尊重的态度,与学生平等交往,耐心引导,避免在言谈举止中伤害学生的自尊心;能够认识到赏识教育的重要作用和意义,每个学生都渴望得到别人的赏识,教师要不失时机给予赏识,逐步打消学生的自卑感,鼓励他们学习。只有对高职教育理念真正理解,青年教师才会树立学会生存、学会关心、学会学习、学会创造的终身教育理念;才能结合市场需求和岗位需要展开教学工作。
2.以老带新培养方式的推行及优势
实践证明,一种有效的青年教师培养方式,就是通过“以老带新,一帮一结对”方式给予青年教师全方位的指导,帮助青年教师尽快适应公共基础课教师角色,提高教学质量。具体实施起来,就是每一位青年教师都和一位业务过硬的老教师结成对子,通过相互听课,相互评课,不断探讨,使青年教师在老教师手把手的指导下,达到迅速掌握教学技能、提高业务水平的目的。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这种培养方式很容易受到青年教师的青睐,原因在于“一帮一结对”方式确实让青年教师受益匪浅。
第一,老教师们大都具有较高的道德修养。孔子在《论语.子路》篇中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陶行知也曾指出:“要人敬的必先自敬,重师之自重。”教师要自敬自重,就必须认真提高自己的职业道德修养。所谓德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为人师表,就是要求自己的一言一行都要成为学生的榜样,成为“直观的教科书”。青年教师不仅要重视自身业务能力的提高,更要关注道德面貌和世界观等方面的提高、发展,并严格要求自己。
第二,老教师们大都敬岗爱生,热爱高职教育事业。高职院校的学生,多数基础课功底不高,学习兴趣不浓,但老教师们在课堂教学中都能投入极大的热情去感染学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不论对待什么样水平,什么样性格的学生,老教师大都极具爱心和耐心,悉心指导,鼓励进步,一视同仁。所谓干一行,爱一行,老教师通过行动对学生表现出的亲近、理解和期望向学生传递了爱的信号。教师给予学生的爱,不仅会使学生对教师的态度取得一种肯定体验,而且会使他们获得自我肯定的自信心,这正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心理前提。师生之间的情感沟通是师生之间感情的桥梁,通过这座桥,教师可以更好地把握学生的脉搏,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作为高职院校的青年教师,就要正视学生的实际学情,对学生充满信心,只要找到让学生学的方法,学生一定会有进步。
第三,针对高职院校学生水平和学习习惯差异很大这一学情,几乎每一位基础课老教师都在采用“分层次教学法”。即在同一班级教学中,教师根据两套不同的教学目标向全体学生进行同步教学,课堂讲解提问分层次、布置课堂练习和课外作业分层次。这种个性化的教学和辅导方法,虽然增加了教师在备课过程中的压力,但能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得到提高,差生防差,优生更优,有利于提高学生文化素质,因此得到学生的普遍认可。
第四,老教师们能够带动青年教师一起进行科研活动,所谓给学生一碗水,教师自己至少要有一桶水,科研能力的提升无疑会极大地促动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
总之,“一帮一结对”方式使得青年教师有机会在老教师的具体指导下,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教学能力迅速提高。
3.基础课教师也应该是“双师型”
通常,“双师型”教师是指既能讲授专业理论课,又有一定实践经验(即具有所教专业相关的社会职业岗位经历、资格或能力)的教师。作为一名青年基础课教师来说,最重要的是具有“双师型”教师的意识,即对其所授学生的专业背景和相对应的行业动态要有所掌握,并能将所教基础课中和行业相关的应用性技能传授给学生,帮助学生很快适应工作岗位的需要。要做到这一点,需要青年基础课教师明确公共基础课在高职教育中的地位,树立终身学习的教育理念,把基础课的教学和专业课相结合,真正贯彻“以应用为目的,以够用为尺度”的原则,在保证学科自身科学性的前提下,尽量将教授的基础知识和学生的专业背景相结合,旨在提高学生对方法的应用能力。这样,既能切实地做到为学生的专业学习服务,又能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培养的机制保障
摘 要 本文通过问卷调查、专家访谈、文献资料研究等方法,以广东省10所普通高等学校,100位体育教师、400名大二学生、400名大三学生、400名大四的学生为研究对象。根据本课题研究需要,分别对体育教师(管理人员)和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问卷调查表按照里克特(Likert)量化标准,自编了影响体育课程评价、体育兴趣培养、体育课程实效等方面问题的问卷调查表进行研究,认为:传统的学期体育课考试评价方法,具有“应试体育”的特征,是造成体育课程实效差、课程评价认同度不高、阻碍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学生体育兴趣的主要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改革建议。
关键词 普通高校 体育课程 学年评价
本文试图以科学发展观、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综合应用体育教育学、统计学、心理学、管理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的分析研究方法和手段,对我国高校传统的每学期体育课程考试办法和评价体系进行广泛研究,探讨高校传统的体育课程评价体系、考试办法对学生和体育教师产生了什么影响?是否是造成体育课程实效差、“应试体育”教育的根源?在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理念的作用和价值如何?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体育课程考试方法改革的新思路。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1.以广东省广州、韶关、惠州3个地市内的10所省属本科高等院校,1200名大学生为对象。
2.以调查院校的100名一线体育教师为对象。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通过网络检索和查阅相关文献资料,了解同行与专家学者对学校体育课程评价方面研究的进展,为本研究提供相应参考。
2.访问调查法
通过实地走访广东省内学校体育学方面的专家、学者,调研学校体育部负责人,了解学校体育教学、课程评价、教学改革等工作情况,并对有关体育教育教学改革方面的设想、思路、困惑、问题进行探讨。
3.问卷调查法
根据本课题研究需要,分别对体育教师(管理人员)和学生进行问卷调查。按照里克特(Likert)量表要求,自编了有关学校体育课程教学、评价、教学内容、学习兴趣、存在问题等进行问卷调查表设计。
(1)对调研的10所高校的100名一线体育教师(管理人员),发放问卷调查表100份,回收87份;
(2)对调研的10所高校的大学生(大二学生400名、大三学生400名、大四学生400名)以班为单位,随机抽取40名,现场填写问卷调查表,共发放问卷调查表1200份,回收1103份。
4.统计分析法
回收的问卷调查表采用常规统计和多元统计进行分析,为全面了解学校体育教育情况提供数据支持。
二、广东省普通高校体育课程评价现状
(一)高校体育课程教学与评价现状调查
调查结果显示:10所被调研的普通高校体育课教学评价,除广东金融学院外,90%的学校采取每学期一次的频度进行体育课考试方法;87.6%被调查的学校,每学期需要学生完成3-4个项目的考试[1];体育课程(专项)考试项目评分标准10所学校均采用统一评分标准,除广东金融学院外,90%的学校体育课考试项目由学校统一规定,学生不可以选择考试项目;84.6%的学校每学期体育课学时数为28-32学时;遇雨天,室外教学的体育课,大多数学校均不上体育课,踢除节假日、雨天等因素,每学期实际有效体育课学时数22-26学时左右。
(二)学生对体育课评价的调查
在学生对体育课评价方法满意度的调查中,61.8%的学生对本学校体育课考试办法不满意,40.4%的学生不同程度的害怕体育考试。在对学生上体育课目的调查中发现,56.7%的学生认为上体育课是为了体育分数[2]。在对影响学生体育课兴趣产生的原因调查发现,39.3%和43.5%的学生认为每学期的体育课考试和体育课内容,28.7%的学生认为体育场地不足是影响他们对体育课产生兴趣的主要原因。这一结果与赵建英《2000年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调研结果公布》“学生在回答(不愿意参加体育锻炼的原因)时,将怕累(54.5%)、没有喜欢的项目(51.3%)和没有习惯(50.0%)列在前三位”[3]基本相吻合。68.5 %的被调查学生认为,目前的体育课学时短、教学内容太多,70.2 %的学校每学期体育课学时为15周,30个学时,如果遇上下雨、放公休假,实际上课时数就更少,在是否需要对目前的体育课考试方法进行改革的调查中,63.5%的学生认为体育课考试方法需要改革、25.6的学生认为无所谓。对体育课成绩评价科学性的调查显示:74.2%的学生认为目前的体育课成绩评价不科学、不合理;79.6%的学生认为用单纯的分数评价学生体育课学习有失公正和缺乏科学性;77.1%的学生赞同体育课成绩应重视学习过程评价;62.7%的学生反对把掌握技术动作、提高运动成绩作为评价学生体育课成绩的主要指标;83.3%的学生希望给予更大的自由度,让学生自主选择体育课程考试项目。
(三)体育教师对体育课教学内容与评价的调查
在对体育教师进行的每学期教学任务重要性调查时发现:65.1%的老师把完成每学期体育课考试项目的教学,作为首要任务;85.4%的教师因各种原因,无法按照教学进度要求进行教学;有58.7%的教师对学校的体育课教学内容不满意;51.7%被调查的教师对本学校的评价内容与方法不认同;有33.6%的教师在对学生体育课成绩评价时会酌情对听话或表现好的学生给予人情分或鼓励分;25.3%的教师曾有过对学习不认真或表现不积极的(调皮)学生,在体育课成绩评价时压分;在对高校分管教学的主任进行调查中发现,58.9%的主任对目前的学生体育课评价感到不满意;对目前的体育课程教学与评价改革或如何改,感到困惑或压力大,尤其是来自学校领导层面或观念方面的压力由甚。
(四)体育课程实效评价
学校体育教育在我国是学生受教育时间最长的一门学科之一,从小学到大学一千多个学时,照此学生应该学过许多的体育教材,具备一定的体育素养。然而事实并非如此,本课题组在对有关体育课程实效调查发现:68.3%的学生认为体育课学习内容对他们的终身体育理念形成没有帮助或基本没有帮助;53.3%和67.5%的学生认为体育课考试内容(项目)对提高他们的体育兴趣和提升体育素养没有帮助。在对学生进行的体育知识获取途径和体育兴趣形成因素调查发现:61.9%的学生回答是体育知识的获得是通过电视、报刊杂志,50.1%的学生是通过观看体育竞赛对体育产生兴趣的。从王华倬《中国近现代体育课程史论》论述“体育课程实效太差……大多数学生到大学毕业时,无论是体育观念,还是体育意识;无论是体育知识,还是体育能力;无论是对体育运动的兴趣,还是主动参与体育运动的习惯等方面,多数学生只能达到令人遗憾的低水平,基本上是学完丢光”[5],卢元镇等《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社会体育》论述“目前我国大众体育人口偏低,……与我国的经济发展态势和国力极不相称”[6],卢文镇《从中国群众体育现状看学校体育》研究结果,“我国16岁以上居民中有66.74%的人不参加任何体育活动,其中相当多的人是因为对体育缺乏兴趣,占各种不参加体育活动原因的第3位”[7]等研究成果也充分印证了我国学校体育教育的实效太差。造成这一现状的因素当然是多方面的,但传统体育课程的内容结构、评价体系和评价方法存在缺陷,体育教学目标脱离广大学生的实际需要是有一定关系的。
三、结论与建议
(一)目前广东省高校体育课程教学内容、评价办法普遍存在学生、体育教师不满意的现状,希望改革的呼声很高,给广大体育教师开展研究的空间非常广泛。
(二)体育课程学习绩效不高,对学生的终身体育兴趣培养、体育知识获得帮助不大,学界应深入研究。
(三)传统每学期体育课评价办法存在许多弊端,不利于教师和学生系统教授与学习,造成“应试体育”现象,学生学习体育的目的仅仅是为了获得学分,失去了体育教育的应有功能,应引起我们的反思与讨论。
(四)学生体质健康连续二十多年下降,原因非常复杂,但是不可否认,学校体育教育存在一些问题是不可回避的一个话题,学界有义务为此担当更大的责任,开展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改革与课程评体系方面的研究。
参考文献:
[1] 邓晖.对高校体育课程“学生学习评价”改革的探讨[J].长沙大学学报.2003.2:92-93.
[2] 徐焰.高校体育课程考试方法的改革[J].体育学刊.2004.11(6):88-89.
[3] 赵建英.2000年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调研结果公布[J].中国学校体育.2001(6):4-5.
[4] 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S].教体艺字[2002]13号文件.
[5] 王华倬.我国近现代体育课程史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8:3-4.
[6] 卢元镇,倪依克等.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社会体育[J].体育学刊.2003.1:6-9.
[7] 卢元镇.从中国群众体育现状看学校体育[J].中国学校体育.1999(2):66.
[8] 赖天德.学校体育改革热点探究[M].北京:北京体育出版社.200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