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课程改革的建议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一、 市场营销课程在授课中存在的问题
1.传统的教学模式没有改进。传统教学模式是老师在讲台上讲,学生在下面学,学生学习是被动的,很难参与进来,很难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授课老师的方法主要还是理论加举例的模式,有的教师教学中也采用案例教学的方法,但在授课中往往还是侧重原理,应用案例其实只是给学生举例说明。此外,在教学中,学生大都缺乏参与和有独立思维的机会,再加上在授课计划中实践教学的时间很少,即使在实践教学中,也是对老师所讲理论知识掌握程度的一种检验,很难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新的教学理念很难进入课堂,原因是受传统教学管理制度的约束,就得按照学期初既定的教学大纲讲课,按照教学计划完成教学任务,并围绕教学大纲的要求出试题。
对于实践性、应用性、创新性很强的市场营销课来说,用以往的教学模式很难培养出自主学习、独立思维、头脑灵活并富有创新意识的营销人才。综上所述,我认为市场营销课的教学模式、方法的改革是市场的需要。
2.要培养学生的应用实践能力。市场营销学是一门应用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不能光靠纸上谈兵来教学,最重要得是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能力。而这种综合应用能力必须在实践的过程中学习积累。市场营销专业的授课目标应该朝着个人对市场的应用能力方面培养,而不是仅限于书本上的基本理论的讲解,更应注重培养学生市场的适应能力、洞察力,比如说对市场的调查、预测和决策能力的分析,对规律性事物的创新能力等方面的培养。随着教育体制的不断改革,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需要学校培养出应用型较强的人才,所以我们要对市场营销课程的教学方式方法进行大胆的改革和创新。
二、市场营销课程改革的特点和要素
1.应用性和实践性很强。市场营销学是专门研究市场营销活动规律的一门课程,涉及到很多学科,有自身特定的概念和理论体系,其理论与概念都是企业实践经验的精髓。所以,市场营销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需要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出发。
2.创新性能力要求很高。不断更新理念、不断更新营销策略,企业的营销活动才会有生命力。在当今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变化的时代,新产品、新技术不断更新换代,市场竞争激烈残酷,如果缺乏创新,企业的营销活动就会失去竞争力,自然会被市场淘汰。
根据以上的两个特点,市场营销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方式方法的改进,需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是要做到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这种情况下突出市场营销教学的应用性、实践性,要把培育学生的营销能力作为我们教学中最主要的教学目的,学生们对市场营销的概念和原理的了解和掌握应该在营销活动中体现出来,所以我们不仅要改革教学模式,还要改变对学生的考试、考查方法;第二要突出市场营销策略和营销方法的实效性、创新性,我们不能以学生能否熟记理论概念作为对学生的考核标准,也不能以学生熟记经典案例作为考核的要求,我们应该把学生能否做出有新意有创意的营销方案,并且是可实施性较强的营销方案作为考核要求;第三是市场营销课堂上,必须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动脑、动手和实践的机会,教学中必须合理安排实习实训课程课时数。
三、 市场营销课程改革的方法
1.案例教学法,课上课下并用。案例教学法可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从实际案例到理论的形式,在课堂上以案例、分组研讨等方法,拓展学生创新思维能力与基本的思路;第二种是从理论引入到实际案例中,既掌握了基本概念,又能把理论应用到实际中,能扎实掌握所学知识,从中积累营销能力。
在案例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对不同专业选择不同的案例进行研究。比如对非本专业的学生,教学过程中主要是让学生们理解市场营销的基本原理和基础知识,能做到简单的市场调研与预测,知道市场营销活动的基本要素和基本规律就可以,能够引导同学们运用所学的知识对案例有独立的分析判断能力。而对市场营销专业学生的授课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和应用能力。对管理类的其他专业学生的授课中,应该侧重基础知识的掌握与基本技能的应用。
2.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方式,加大信息量。当今在教学中电脑、多媒体的普遍和广泛应用为授课提供了广阔的空间。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不仅使课堂的教学信息量大大增加,还能图文并茂,教学更加有效。
关键词:多媒体;改革;数控编程;教学
Abstract: Some methods are mentioned in this paper in order to reforming the course NC programe, such as adjusting the contents of the course, regarding the construct of the textbook, reforming the ways of teaching, reforming the way of testing on the students and lifelong practal teaching.
Key words: multimedia; reform;NC programe;teaching
《数控编程》是高职高专数控技术应用和其他许多机电类专业的一门主干专业课,它以培养学生熟练掌握数控设备基本编程技能和数控设备的应用能力为目标。根据高职高专学生的培养目标,有必要对《数控编程》这门课程进行教学改革,从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与手段和实践教学体系进行改革,以提高教学质量,培养掌握数控技术的应用型、技能型人才,满足市场对该类人才的需求。
1.教学内容的调整
根据高职教育的特点,课程教学内容要围绕知识、能力、素质这三方面来进行,同时,必须有基础性、实用性、时效性和新颖性。《数控编程》理论教学内容包括计算机数控系统、数控机床机械机构、数控编程等内容。由于数控技术发展很快,因此,《数控编程》这门课程应紧跟数控技术的发展,将目前有关数控技术应用方面的新知识、新技术及时传授给学生,所以,应对课程内容与教材随时进行更新和调整。教材以讲明基本概念、基本原理为度,应删去一些繁锁的计算过程和一些过时的教学内容。例如,由于自动编程在数控编程中已得到广泛应用,可将教材中一些复杂曲线的数学处理等内容进行了压缩;因穿孔纸带在企业中已很少使用,这部分内容也可以删减;由于高职学生主要是技能的培养,因此,有必要对理论性太强、岗位实用性较低的内容进行删减,突出实践技能性强的教学内容,所以对数控加工的原理也可以只进行简单讲解,还应将教材中内容接近的部分进行合并。同时还应根据不同的专业对《数控编程》课程教学内容按不同要求进行编排。如对于机械制造及计算机辅助设计专业,主要讲授数控机床机械结构、数控车床、铣床、加工中心、计算机辅助编程。对于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主要讲授数控车床、铣床、加工中心编程、数控电火花、线切割机床编程。这样,《数控编程》课程教学内容的安排就体现了系统性、完整性、科学性和先进性,同时要注重汲取近期先进制造技术和数控技术的最新研究成果,注重知识的前后连贯,注重基础知识的完整性。
2.教材的建设
教材是教学改革的物化成果。在确定了课程基本内容后,教材的编写就成为有效提高课程教学质量的重要方式之一。在《数控编程》课程教材的建设中,应以课程的基本要求为基础。以教材设计的教学目标分类原则为理论指导,进行高职高专《数控编程》教材的编写。根据教学目标分类学理论,笔者认为可将认知领域的教学目标分为知识、理解、应用、分析、综合等5个类别。知识级涉及的主要是心理过程的记忆。本课程知识级主要教学目标是:数控编程基本概念的名称、定义;数控编程中的基本规则以及数控编程中常用代码的意义、用途。“理解” 是能力发展的一个基本层次,是对知识材料的转换、解释、推断。本课程理解级教学目标是理解数控编程的定义、字与字的功能、程序格式;解释坐标系规则、定义,并识别各典型机床坐标系;理解数学处理的基本方法;解释常用代码的定义、使用方法及编写格式,各代码间的区别与联系;理解典型数控机床加工程序编制的基础(机床主要功能、加工工艺范围、工艺装备、编程特点等)。“应用”是将知识和技能运用到实际中解决新问题。本课程应用级主要教学目标:掌握典型数控机床的常规编程方法;进行一般形状零件加工程序的分析及编制。“分析” 是对一项信息,找出其构成的要素或部分,使得观念中相关的层次更为清楚,并且使得观念与观念的关系更为明白。本课程分析级主要教学目标:分析数控机床编程中,各项功能的适用场合,并使用其进行编程;对典型数控机床的对刀调整、工作台调整、程序调整等进行分析,并确定正确方法。综合是将多元素或部分加以组合以形成一个整体。本课程中“综合” 级教学目标主要表现为能对较复杂零件进行数控加 程序的多方案比较,对较复杂零件进行工艺、程序、加工调整分析,并确定加工方案。
教学目标分类理论的基本精神是教学要循序渐进,层层深入,这是教材设计的基本原则,遵循这一原则能有效提高教材的科学性、适用性和针对性。高职教材的编写必须要遵循这一基本理论,才能形成高职教材的特色。
3.教学手段的改革
媒体与手段是现代教育技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普及, 通讯技术和传媒手段迅猛发展,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应随着科学的发展而改变。一张嘴、一本书、一块黑板、一支粉笔的传统教学方法已不适合现代学习的要求,取而代之的将是录音、幻灯、录像、电视,特别是多媒体电脑,以其丰富的信息储备、快速的运行速度、强烈的感染力成为教师首选的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数控编程》课程的教学,可以使教学生动、形象,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过去学生在学习《数控编程》课程时,普遍感觉这门课枯燥、难学,但如果利用电子教案,采用多媒体形式组织教学,同时利用数控加工的仿真软件,对学生编制出的数控程序进行仿真加工,这样就会使教学直观、形象,也会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感觉数控编程不但易懂、易学,而且实用,这样就会对《数控编程》产生浓厚的兴趣,学好这门课也就不是难事了。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数控编程》课程的教学也可以减轻学生负担,提高课堂利用率。传统的教学方式一般是老师在上面讲,学生在下面做笔记。有些同学往往顾了做笔记就顾上听课,常常一堂课下来,笔记做了不少,但脑子却是一片空白。采用多媒体课件授课,学生无需做笔记,只须专心听课,课后将电子教案一COPY就行了,复习时也非常轻松,而且多媒体课件的信息量也非常丰富,还可以解决课时不足的问题。另外,传统的授课方法,不但板书需要花费大量时间,而且课堂气氛比较沉闷,教学效果也较差。但采用多媒体课件授课,就会大大节约课堂的教学时间,提高课堂的利用率
4.考试方法的改革
考试是教师和学生每学期都必须经历的事情。学生可以通过考试,对学期所学课程进行系统的、综合的复习;教师也以通过考试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检查自己的教学教学效果。然而,采用什么样的考试方法,怎样考核学生,是十分重要的。好的考试方法,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改善学生学习的风气,促进教学。为了寻找一种科学的、合理的、有效的考试方法,我认为有必要对目前的考试方法进行改革。考试应该采取多种形式进行,才能反映学生各方面能力水平。考试成绩可以由三项内容组成:笔试(50%)+操作考试(30%)+综合考试(20%)=总成绩(100%)。1)笔试:主要考核学生对本课程基本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50分);试卷可以采用从试题库中随机抽取的办法,这样真正做到“教考分离”。2)操作考试:主要考核学生操作数控机床基本技能(30分);3)综合考试:每个学生独立加工一个零件,考核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20分)。
5.实践教学的改革
高职专业课程的显著特点之一就是实践性强。为此,必须要重点建设好与理论教学体系互相联系、相互融合的实践教学体系,理论教学体系,必须与实践教学体系相结合,才能培养出高素质、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数控编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为了达到数控技术和其他机械类专业对本课程的要求,必须建立本课程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即数控机床结构及编程实验──数控机床操作实训──综合实践训练。
1)课程实验 主要开设数控机床结构实验,使学生了解数控机床的机械结构,同时开设数控编程的实验,包括①手工编程:每个学生一台模拟编程器,完成数控车床、铣床编程训练。②计算机辅助编程(自动编程)。每个学生一台计算机及配套CAD/CAM软件,完成复杂形状零件自动编程训练,通过编程训练使学生掌握数控编程的方法和技巧。
2)数控机床操作实训 对学生进行数控车床、铣床和加工中心实际操作训练,使学生掌握数控机床、加工中心的程序输入、刀具参数设置、机床调整、机床维护知识,使学生能够操作数控机床并加工出合格零件,培养学生操作机床的基本技能。
3)综合实践训练 学生自己选择中等复杂程度的零件,分析零件结构、制订工艺过程、工艺路线,选择数控机床、刀具、夹具等,编制加工程序,自己动手操作加工出零件,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刘启新 关于电机拖动教学改革的几点措施[J].教学研究,2003.2
[2]单嵩麟等 二年制高职数控专业教学改革的探索与思考[J].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05.3
[3]田坤等”数控机床及编程”课程教学研究[J].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机,2002.1
关键词:课程改革;软件专业;课程设置;实施建议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6)28-0157-03
1引言
如今IT行业发展迅速,各部门需要大量的高职应用型软件人才,“IT蓝领”的人才招聘缺口极大。如图1所示的“金字塔”型是大多软件企业的人才组成结构。从结构分析可见不同人才在需求量上也存在差别,对于从事项目管理的项目主管及从事系统架构设计的系统分析师需求较少。软件产业的持续发展,软件产品更具有行业特色,这些工作需要大量的程序员来完成。软件企业所需求的程序员并不需要高深的理论知识及系统架构分析设计能力,而是要求具备软件的模块化设计能力,团队合作精神及优良的职业素养。所以,高职院校软件专业的培养目标就应包括面向岗位生产一线的应用型、实用型程序员。[1]软件人才紧缺制约着行业的发展,2016年7月初在前程无忧招聘网站中仅对部分热门城市搜索程序员的岗位14311条,其中PHP程序员3341条,.Net程序员1549条,Java程序员1282条。由此可见目前软件产业发展迅速而软件人才相对匮乏。作为担负着培养软件一线人才的高职教育,有必要考虑人才培养模式如何适应现有IT产业的需求,尤其是课程设置作一些探索与改革,培养适应生产一线的软件人才。
2 软件开发专业教育现状分析
具有优良软件技术的应用型专业人才成为软件行业发展的主力军。面对这样的市场需求,国内各高职院校也积极响应,调整教学计划优化课程设置,但大部分院校的专业方向差别不大,培养目标不明确,仍然使用学科型的教学体系。[2]主要突出以下两点:其一提出以实训为中心,加大实训内容。然而其实践性环节,只是单纯录入课堂讲授的代码,作为一种验证手段,并没有得到启发性和创造性的效果。减少理论教学增加实训课时,学生的上机内容停留在课堂讲解的例题,没有实质的变化;其二,各课程设置没有综合考虑如何为培养目标服务及其所对应的岗位技能。各门课程都是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致使理论课时多于实训,甚至理论与实训相脱节。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没有明确的目标,是“通才”的培养方式。这也是导致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学生找不到工作,而软件行业人才短缺的一个原因。面对这样的困境部分院校已经意识到了,开始考虑自己的突破口。[3]如前几年出现的定制式培养模式,学生与就业单位签订委培协议,或者是高职院校根据软件企业的行业需求,修订教学计划,调整课程体系,将教学内容与岗位技能融合在一起。[4]现在这样的定制式培养其缺点也逐渐暴露出来,如课堂教学中专业课程的主要优势存在的不足,内容更新缓慢,知识技能局限性突出等。
3 软件开发课程设置的原则
对软件开发专业课程的设置要充分考虑社会对人才规格的需求,经济与技术的发展状况及各地区经济发展情况。专业课程设置是专业培养方案的重要内容,研究目前软件行业的就业岗位,对其职业能力、综合能力及岗位能力进行抽象分析,明确专业课程体系的设计。在设计思路上突出技能培训、职业素养培训等各方面的要求。[5]可以按照以下原则:
3.1就业导向原则
专业课程的设置对应于行业的工作岗位或某一岗位群所必需的理论知识结构及专业技能。在确定专业岗位及岗位群时,可以聘请该行业的一线专家,企业人力资源负责人,本学科的专业负责人等组成专家委员会共同参与,开发指导教学计划。以职业岗位群工作内容为基础,对其知识结构、职业素养、综合能力及职业技能进行抽象分析,明确人才的培养目标,以此结果映射课程开发,设置教学内容。
3.2 课程应用原则
课程内容紧随社会需求,突出课程的应用型、实用型。在高职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方案中,以突出职业能力来设置课程。完成学生与就业岗位在职业技能方面的顺利接轨,是职业教育的主要目标。以“必需”和“够用”作为根本。
太实际了,而脱离原理性的内容,使学生只会简单地模仿,变通能力差。只是看到程序运行结果而不管过程,没有良好的算法基础。计算机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学科,使学生失去了自学拓展的能力。实用性讲究避免大而全,如何分清和掌握“必需”和“够用”是以培养目标为标准。
3.3目标定位原则
以专业培养目标为宗旨,课程体系改革为主线,其中所涉及的课程,其教学目标应为培养目标而服务。由此可见,课程体系的设置是充实和实现目标体系。[6]在课程体系中课程内容的设置应相互衔接,适当增加与就业岗位相关的职业认证内容,使学生在大学毕业时同时取得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
4软件专业课程设置的实施
4.1目标明确,与时俱进
关键词:医学细胞生物学;实验教学;教学改革
医学细胞生物学是医学临床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学习此门课程对于我们从细胞水平理解生命现象,阐述机体发病原理及选择最佳治疗方案提供理论依据。同时,医学细胞生物学又是一门实验操作性极强的学科,实验教学不仅是此门课程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动手能力、综合素质,是临床学生正式走上医疗岗位前的一种必需的培训。
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实验课中重点讲授实验的基本原理,实验所要达到的目的,并在实验前已将实验所需的各种试剂配好,学生按实验指导书无需思考地将相应的试剂按顺序加入,然后得到一个合理的结果就可以。对于学习主动性差的学生来讲,他仅仅是观察到一个实验现象。因此,我们感到实验课程的内容和设计并没有达到我们最初预想的培养目的。那么,如何将实验中所观察到的现象很好地与理论知识结合起来,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被动的学习变为主动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呢?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对现有的实验课作了相应的改革,结合课堂理论教学,借鉴其他医学院校的经验,让学生自我设计,自我验证,以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提高教学质量。
在制定改革方案之前,我们与学生进行了多次深入的交流,从他们反馈回来的信息了解到,当代大学生具有较强的求知欲,渴望掌握当代相关学科领域中的新进展、新理论及相应的新技术,对于实验课教学环节有着殷切的希望,希望能够通过专业技能训练,掌握几门实用性强的技术,以提高自身在就业市场上的竞争力。与此同时,我们也深深感到他们的动手能力差,独立处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弱,吃苦钻研精神不够。此外,应试学习的现象在他们身上体现得较为普遍。综合以上的分析,对医学细胞生物学实验课教学环节提出如下改革建议:
一、加强实验基本技能的训练,培养科学严谨的学习作风
实验包括显微镜的使用方法,生物绘图的基本技巧,细胞形态结构观察,细胞亚微结构的分离与观察。主要目的是使学生掌握细胞学研究和观察的基本实验方法。此外,我们对实验中的操作细节进行严格的要求,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及严谨的学习作风,这对于临床专业的学生尤为重要。
二、开展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动手能力,将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
结合理论课教学环节及相关临床应用,提出问题,由学生独立完成实验方案设计,包括实验相关原理,材料选择,试剂配制,试验现象的观察记录,以及最后的试验结论,并提出对于实验内容在临床上相关应用及意义。只有这样,学生才能通过实验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培养学生独立处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根据实验课教学大纲,细胞生物学第二次实验中有一个“红细胞膜通透性观察”实验。常规的教学方法就是由教师分别配制低渗、高渗、等渗8种试剂,利用人的血液在生理盐水下平衡,学生仅需要加入不同的试剂观察是否溶血,而后得出何种试剂能够发生溶血现象。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只是机械地做实验,而不能将实验内容与细胞膜的特性相联系,实验结束后学生仅仅掌握了溶血现象的观察,红细胞需要保存在等渗溶液中等一些表面现象。而无法加深对细胞膜通透性的理论知识的理解,实验课流于形式。针对该实验存在的一些问题,我们以本实验为突破口,开展了设计性和探索性实验。在具体教学环节上可做如下调整:
1.在理论课教学环节中,阐述细胞膜选择通透性的原理,并提出一系列问题,包括:
(1)为什么临床上输液需输入等渗溶液的?
(2)细胞膜针对不同分子其通透性有何变化?
(3)如何建立等渗溶液?
(4)水是如何通过细胞膜的?
(5)细胞的体积是如何维持的?
(6)肾脏是通过何种方式完成水和无机离子的重吸收?
2.由学生自己根据实验目的设计实验,设计内容包括实验目的,需要解决的问题,选择何种试剂和材料,采用何种试验方法。
3.学生也可采用实验指导书安排的方案,该种方式兼顾到对实验设计有困难的学生,可以完成基本的实验。
4.专门安排三个学时的实验课,组织学生针对自己的实验设计开展讨论,学生可以在讨论课上阐述自己的设计理念,设计思路,完成实验的可行性,在讨论阶段有些学生修改了自己的设计,有些学生借鉴别人的建议完善了自己的设计方案,同时也进一步巩固了相关的理论知识。
5.学生完成实验,实验过程中做好实验记录,对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假设,并进一步给予验证。
通过这种完整的实验设计训练,学生可以掌握科研设计的基本方法,同时结合理论与相关研究的最新进展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提出自己的设计方案并通过实验进行验证。这样我们的实验过程从教师教学生被动的学习变成了学生主动的探求知识的过程,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被调动起来。
三、评分标准的改革
原来的医学细胞生物学实验成绩主要是对实验报告的评分,其中包括实验目的、原理、操作步骤及观察结果记录,将这几项分别评分,并相加得到最终的分数,这就导致学生在书写报告时不用心,应付了事,抄袭现象严重。配合以上实验内容的改革,我们对评分标准也做了相应的改动。基础性实验评分重点放在讨论题及注意事项上。拓宽学生对实验基本技能在临床应用上的思考,培养学生在实验操作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评分的重点要放在对实验设计的科学性、合理性以及实验相关内容扩展的评估上。通过这样的评分改革进一步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通过一轮的教学改革,我们从学生完成的实验报告;医学细胞生物学期末考试情况分析及随机抽样调查问卷三个方面对教学效果进行了评价。参加实验教学改革的为206位2012级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经过充分讨论全部完成了实验设计,其中90%的学生设计了与实验指导书不同的方案,部分学生还结合临床实践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如针对肾小管上NH+4转运通道的研究,高渗与等渗混合液对红细胞膜的影响,ATP对葡萄糖的易化扩散作用的影响。去垢剂SDS对红细胞膜的影响,红细胞膜上水通道蛋白的研究等。此外,基础实验技术的实验完成效果也有明显提高,学生不仅能主动查阅相关文献扩展对基本技术应用的认识,而且对于实验的每一个细节都认真分析,在报告中提出了不少的注意事项与建议。
为了进一步验证实验课改革的效果,在医学细胞生物学期末考试试题中,安排了综合性设计实验相关的理论知识试题,其中90%的学生答对了该题,正确率远大于其他的题目。这说明通过学生自己的设计,对于红细胞膜的特性有一个深刻的认识,实验课教学加深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对相关的理论知识起到了有益的补充作用,实验课教学改革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此外,抽样调查结果表明:学生对教学改革满意度高,认为实验课能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这样的教学能让他们愿意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同时,在主动思考的过程中对课堂上的理论知识的掌握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并对实验课的进一步改进提出了许多建议。
综上所述,我们根据教学实践过程中发现的一些问题做出的相应的实验课改革,在实际的教改过程中仍发现有许多不完善之处,还有待日后的进一步完善与补充。但教学改革的效果也是喜人的。我们应坚持这样的思路,将教学改革进行到底,对原有教学进行甄别,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摆脱教师机械讲授的“填鸭式”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改变学生的应试学习状态,为社会培养出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独立解决问题能力的合格的临床医学人才。
参考文献:
[1]高清祥,侯岁稳,高欢欢,等.细胞生物学实验课程的改革与实践[J].高等理科教育,2010,(2):80-84.
[2]侯燕芝,余和芬.基础医学与临床结合创新性实验项目的设计与制作[J].首都医科大学学报,2009(增刊):286-287.
[3]江华,张晓.改革医学实验考核方式促进创新人才培养质量[J].西部医学,2008,20(6):1339-1341.
[4]彭帆,余立萍,肖方祥,等.改进实验考核方法对学生成绩的影响[J].南方医学教育,2009(1):25-27.
[5]彭宜红,曹杰朱,永红,等.抓住实验教学各个环节,实现对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综合培养[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3,20(2):108-111.
[6]胡鑫,高梅,李绍军.细胞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探索[J]. 中国细胞生物学学报,2013,35(1):110-114.
[7]肖静,杨智敏,廖吉文.浅谈《细胞生物学》实验教学准备工作中的几点体会[J].遵义医学院学报,2004,27(2):210-211.
【关键词】手绘;建筑画;课程改革;学分;建筑设计;综合技法
进入21世纪后,随着现代化建设步伐不断加快,计算机技术日趋完善,大学各专业的课程设置围绕现代多媒体作出了很大调整,建筑学专业也不例外。但这是一个摸索的阶段。创新与发展、继承与坚持如何达成平衡是当下我辈权衡取舍之重任。本文就“手绘建筑表现”这类传统课程的作用、地位及教改内容与方向提出了一些浅见,仍寄望未来“建筑师”们应有可贵的个性的坚持,而不要被现代技术搞成了一味的复制与粘贴。
一、关于“手绘建筑表现”
手绘建筑表现是建筑学专业第3或第4学期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它的课程基础是素描,色彩,速写等美术课程,它的后续课程是建筑设计。与它同步进行的课程还应有建筑表现的另两门课程,既“建筑模型设计与制作”,“电脑建筑表现”。顾名思义,“手绘建筑表现”既以传统绘画为媒介,在二维平面形式下表现建筑,它是建筑师在建筑创作中的一种重要的表达手段。
二、手绘建筑表现在建筑学教学中的历史作用
建筑学专业在高等教育体系中历史悠久,是有着深厚积淀的重要专业。在传统上,建筑学专业的招生与教学中,“美术”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它既是专业的基石,也是专业的“门面”。“美术”在建筑学中,既是“建筑画”,“ 手绘建筑表现”,“建筑模型”等等。建筑学在我国是工科,但在其他高等教育办学历史更为悠久的地区,大多将它归属于艺术类。不少建筑学专业是办在美术学校的。多数建筑大师亦同是绘画大师。在我国,早期亦是如此。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领水彩,水粉,速写诸画种风流人物,多是建筑学校师生。“美术”造就了中国早期一大批建筑画家,成就了一代又一代广有影响力的中国建筑大师。这美术即是“手绘建筑表现”,它区别于现代“电脑效果图”,是新时期由“建筑画”衍生而来的新的课程名词。它与“电脑效果图”同属于二维平面建筑表现,与“建筑模型设计与制作”共同形成支撑建筑设计的三大建筑表现。
三、“手绘建筑表现”在建筑学专业中的课程地位之现状
一句话,现状处于“尴尬”期。大环境是高校扩招与学分高度浓缩。高等教育招生规模多年持续快速增长,客观上为考分差异悬殊的考生进入同一高校同一专业提供了更大可能性,好生源的紧缺也让高校招生将注意力更多放在考分上而忽略美术素质的测试,徒手画考试已不再是一种“形式”而已成为遥远的回忆。入学学生大多无任何美术基础,此“尴尬”一。高校教育改革的另一突出特点是实行了学分制,现在五年制建筑学规定要完成的学分是210,与十多年前四年制的240学分相比是多了一年时间,却少了30学分。“手绘建筑表现”由专业课变成了基础课,由必修课变成了选修课,由两学期一百多学时课程变成了一学期32学时课程。“手绘建筑表现”已经沦为在内行和外行眼里都很重要,但却不得不靠学生自学的地位。此“尴尬”二。现在已完全进入电脑时代,不少青年学生认为电脑已经替代了传统的绘画工具。一次上课,一位有着此种认识而大胆的青年问我“老师,我们学这个有啥子用哦?”我正瞠r错愕中,另一学生道“我哥职高毕业,在一家效果图公司上班,软件只学了三个月就可以了,但是他说这个不能当建筑师,建筑师要会绘画,要学很多年”。我常舒一口气,心中有了一丝久违的欣慰。但欣慰之余,仍倍感不安。试想,一大群无绘画基础,甚至其他文化素养也参差不齐的青年进入到建筑学专业,基本上又只能用业余时间学习美术,而更多时候受着电脑时代的困惑,以为利用这一手段便可速成建筑大师而厌倦基本训练。如此尴尬三步曲,建筑学专业前途何在,“手绘建筑表现”这门专业课程的前途又何在。
四、“手绘建筑表现”课程改革的思考
在这一特定的变革历史时期,“手绘建筑表现”课程改革的思路有三:其一,呈明校方,请将该专业总学分提高至240个学分,从而为专业课及专业基础课赢得学时数增加之机会,再请院系将该课程学时数设为64学时即4个学分。其二,将“手绘建筑表现”融入到其他课程之中。在设计课中均要求有手绘表现。高年级的设计课中,一草二草均要求手绘,正图中也要占一半比例,美术课程教师,手绘好的老师都应加入到设计课全程之中。其三,“手绘建筑表现”不仅仅是“快速手绘表现”。教学中应该摒弃只有马克笔学习。现代设计类专业的手绘表现大多都是钢笔马克,更甚者将钢笔画印刷稿涂上马克色彩就算完事。这是典型的速成,是设计专业的方便面。当然,随着时代的进步,新材料的出现,我们也不能老是守着传统一成不变。其实,学生高考入学后,先后学习了素描,色彩,速写,这一阶段,对造型及色彩能力有所训练,到“手绘建筑表现”课程开课时,他们对用何种绘画工具已有所适应。通常情况下,大多数美术基础差的青年在经过一两年突击训练后,能在素描方面容易上手一点,但素描更喜欢用铅笔而怕用钢笔,这是必须要克服的。色彩几乎是这一类学生共同的弱点,大多数仅能用很初级的淡彩作画。基于这样的现状,建议课程不要分为水彩,水粉,钢笔淡彩,钢笔马克等表现形式。可将课程训练分为“古旧建筑表现”,“现代建筑表现”,“室内表现”,“园林景观建筑表现”等不同内容,表现形式则不限,主要采用综合表现技法。既以表现较充分的钢笔画为基础渲染以水彩,重点部位施以马克,彩铅等加强其光影,明暗。此综合画法有利学生扬长避短,提高学习兴趣,巩固学习效果。
[关键词]高师 合唱与指挥 改革 建议
合唱指挥法的教学是目前我国高等师范院校关于合唱指挥教学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其教学成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广大中小学校的合唱教学及社会性质合唱活动的水平。尤其近年来,随着社会性的合唱歌咏活动的蓬勃发展,对于培养较为专业的合格合唱指挥人才就变得越来越重要,对于合唱指挥法教学的研究也就显得越来越必要了。但是,目前该课程教学踯躅在传统教学模式当中,存在很多问题,不利于学生毕业后胜任合唱排练和指挥工作。
一、当前高师“合唱与指挥”课程存在的问题
尽管我国师范院校“合唱与指挥”教育不断进行自身的教学改革,但目前其教育现状并不容乐观,这主要表现常把“合唱”与“指挥”作为两门课程进行教学,把合唱课变成了“视唱课”、“声乐课”,指挥课变成了“体育课”。具体来说,主要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1.教学模式严重不适应需要
目前,师范院校的合唱课多是专业合唱团合唱排练的教学模式,学生以合唱队员的身份被定位于某一个声部,教师从音准、音色、音量、感情等方面对作品进行专业性地合唱排练,其教学过程往往是偏重近期的演唱效果而忽视长期的教学计划、教学进度及教学组织。因此,由这种教学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对“合唱教学法”的系统学习,他们往往只会“唱”合唱,而不会“教”合唱,不懂如何用恰当的语言组织教学,更不能适应将来中小学合唱教学工作的需要。
2.教材内容存在缺憾
音乐教材是音乐教师和学生学习音乐时进行教学活动的材料,是教师“教”与学生“学”之间的主要媒介。目前我国“合唱与指挥”相关教材都是含有一定的合唱训练和指挥技法知识;大量篇幅是中外经典合唱作品的选编,且偏重于成人混声四部合唱曲。缺少欧洲早期优秀的宗教合唱作品、当代国内外流行的合唱作品的选编,以及适合现今高师音乐教育发展的、能够体现师范教育特征的、能指导中小学合唱活动、突出实践环节的“合唱与指挥”课程教材。
3.专业教师的欠缺
近年来,虽然我国高师“合唱与指挥”教育发展很快,但仍缺乏专业的合唱指挥教师,合唱课多是由声乐教师、器乐教师或理论课教师兼任授课,亦或由院系选送教师到专业院校进行短期进修培训,这就造成合唱课教学内容随意性较大,缺乏科学、系统的“合唱与指挥”教学方法。而根据高师“合唱与指挥”课的授课内容及音乐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对该课程教师的要求并非单一的声乐、器乐或理论教师,而必须是综合素质较高、实践能力较强、专业知识扎实的教师。
4.学生对本课程的重视不够
长期以来,受音乐学院办学模式的影响,师范院校的学生多重技能、轻理论;重单科领域的精深技巧,轻专业知识技能的均衡性和通用性;重专业学术水平,轻教育学科理论与实践以及综合人文素质的养成。同时,由于高师“合唱与指挥”教师缺乏科学的合唱教学理念和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没有充分贯彻师范性、实践性的教学原则,以及学生中存在“声乐好,合唱就能唱好”的错误思想,造成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不够,学习效率不高。
二、高师“合唱与指挥”课程改革的建议
1.改革现有的教学模式
要合理安排知识点,优化组合教学内容。在教学内容上,要注重知识的综合性和概括性;在教学过程中,对知识点的安排应讲究科学与合理。这样才能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有效地掌握具有一定“广”度和“深”度的知识点,为他们以后进一步研修合唱与指挥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
2.进一步加强教材建设
编写适合高师合唱与指挥教学的优秀教材是进行教学改革的重要前提。高在合唱与指挥的训练和教学过程中所选的合唱作品在风格、形式、类型以及题材上应该多样化。在高师合唱与指挥教材曲目的选编中,要充分地体现合唱艺术的民族性。此外,高师合唱与指挥的教材中,还应选编一些不同时期优秀的、反映时代精神的合唱精品。
3.加强高师合唱教师队伍建设
新时代呼唤创新教育,创新教育呼唤新型教师,合唱艺术的创新教学呼唤合唱教师的创新素质。合唱教师除了具备普通音乐教师的基本素质之外,还应具备现代教育的理念和一定科学研究的意识,具备现代教育技术运用的基本能力和反思评价的能力。
4.完善配套的辅助教学体系,突出趣味性
一方面,要建立兴趣小组、多参加艺术实践、广泛接触作品等措施,以此确保《合唱与指挥》课程教学的效果和质量。另一方面,在课堂教学之余,还应定期安排和举办一系列的合唱作品欣赏讲座,充分利用一切现代化的电教手段欣赏优秀的合唱音乐会,观摩优秀合唱团的排练和演出,对世界一些著名的合唱团队演唱的优秀合唱作品进行深刻的剖析和详细的讲解,从而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合唱声音概念,不断提高学生的合唱鉴赏力。
总之,我们要结合我国具体国情,汲取国际先进的合唱教学方法,立足于师范教育,以适应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发展为目的,利用恰当的、科学的教学手段,重视教师的课堂主导作用,激发学生的主体参与性,创设良好的教学互动环境,选择能够最有效地解决教学任务的实践性的方法和手段,努力使“合唱与指挥”课程能适应新世纪高师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冯冶冰.对高师合唱课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中国音乐.
[关键词]生产性实训;课程改革;仿真实训
[中图分类号]G423.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2095-3283(2014)02-0156-02
一、现阶段国际贸易实务专业开展完全生产性实训的局限性
(一)风险大,企业参与积极性低
生产性实训始终具有教学属性,学生需要在教师指导下独立完成外贸交易流程。但由于教师实践经验有限,加之大多数学生理论水平和职业技能有限,因而师生在处理实际业务订单时,不可避免地会在某些环节中出现差错。加之外贸业务环节纷繁复杂,师生发现实训中的差错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微小的疏忽都可能会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因而,外贸企业提供实际业务订单供师生实训将承担巨大的风险,造成外贸企业参与学校生产性实训的积极性不高。
(二)业务工作量大,师生无法及时掌控随机事件
外贸工作环节复杂,业务周期较长,涉及部门及人员众多,因而在履行合同过程中可能发生各种无法预见的问题。而且,加工产品的工厂、装运货物的承运公司都是24小时运行,国外客户的工作时间与我们也存在时差,这些都导致真正的外贸业务员经常会在非工作时间处理业务,随时加班。而师生在校期间仍以完成正常的教、学任务为主,因而要求师生像外贸业务员一样随时并及时处理突发状况也是很不现实的。
(三)企业参与实训的人员有限,难以开展大范围的生产性实训
由于学生独立开展外贸业务能力较弱,企业提供真实业务供学校实训的同时,必定委派专门业务人员跟踪指导。学生在专门业务人员的带领与协助下,以跟单员或单证员的身份开展实训。受企业规模、提供业务数量、业务员能力等多方面制约,能够参与生产性实训的学生人数有限,校企合作的生产性实训难以实现全员参与。
二、“生产性实训”课程的实施——以绍兴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一)实训条件设计
实训条件包括实训室和教学团队。实训室方面:课程组通过深入行业企业,对一线业务人员、管理人员和毕业生开展调研,结合外贸业务员岗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申请建设“商务谈判实训室”与“国际贸易综合实训室”。这些实训室既是学生上课的教室,也是开展业务工作的办公场所,是基于实际业务过程的课程生产性实训的有效保障。教学团队方面:实训指导教师需具备“双师素质”或是来自于生产管理一线的兼职教师,能够保证实训顺利实施且与生产同步。经过近几年的培养与建设,国际贸易实训课程组授课教师均被学院认定为“双师素质”教师。与国贸专业合作的绍兴斯恒贸易有限公司、杭州美箭贸易有限公司、绍兴鑫福纺织品有限公司的多位业务主管定期参加课程的教学、研讨。
(二)实训内容开发
国际贸易实训课程组先后对浙江省内多家外贸企业深入调研,并召开课程建设研讨会和毕业生座谈会。在充分听取企业一线业务人员的建议基础上,对岗位能力要求进行分析,结合现代高职教育理念,重构了基于知识应用的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内容架构,详见表1。
(三)实训过程组织
1.完善运行机制
学期初校方按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进度设计“仿真实训”部分计划,而企业结合实际制定“生产性实训”部分计划,校企双方共同制定教学计划。当然,由于教学进度快慢不同,企业订单进度也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因此需要双方不断沟通和协调,以保证课堂教学有序开展。
2.注重团队合作
合格的外贸业务员要擅长与他人合作,因此在实训过程中可将学生分为若干团队。视实训内容不同,学生团队可能是同一家公司的不同部门,也可是若干家相互独立的公司,可以扮演外贸工作中的竞争对手或合作伙伴。这样的分组有利于实训教学安排,更有利于培养学生树立良好的团队观念与合作精神。
3.生产性实训与仿真实训相结合,全面实训与重点实训相结合
“生产”是实训的手段,生产环节和周期在实训中的取舍由学生能力培养要求来决定。考虑到国际贸易实务专业的特殊性质,绍兴职业技术学院本着“生产性实训与仿真实训相结合,全面实训与重点实训相结合”的理念,对课程的实训教学内容进行了重新开发。首先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使用真实业务改编的案例开展仿真的“全面实训”,以“看、听、做”为主。学生在实训中“看”业务往来中的各种文件,参观企业生产工作流程;“听”教师和业务员的讲解,学习各环节的操作技巧;在“看”和“听”的基础上,模仿工作场景,完成设计好的工作任务。每完成一个“仿真实训”,则由企业带着真实业务的相同环节,供师生开展生产性实训。学生将在业务员的指导下,完成真实订单的该环节操作。如此,企业只是将订单中的某一环节交予师生实训,可以有效地控制风险。教师再结合真实业务流程,把订单案例整理并不断充实到仿真实训中去。同时,企业和教师共同挑选,不断将仿真实训中表现突出的学生推荐加入到企业,参加更深入的生产性实训。从而形成校、生、企良性互动的健康氛围。课程中仿真实训与生产性实训的关系见图1。
(四)实训效果检测
实训类课程注重过程评价。过程考核更能反映学生对工作过程知识与技能的掌握程度,同时也能考评学生的协作、参与、团队意识等隐性经验获得情况。学生在每次分组协作完成工作任务后,由同组学生根据其在小组中的表现从知识、能力和态度三个方面进行评价。综合教师考核和企业考核情况,最终确定该生的平时成绩。课程除分阶段开展实训教学外,还安排有两个综合仿真实训。学生完成综合实训中的指定环节,由教师根据其实训质量给出期末成绩。平时成绩与期末成绩综合,确定为总评成绩。
三、绍兴职业技术学院实训课程改进措施
(一)开展完全性的生产性实训
与仿真实训相比,生产性实训更具明显优势,因此未来的改革方向是朝开展“完全性”的生产性实训方向努力。下一步课程组计划开展“服务外包试点班”教学改革,即仿照“义乌电子商务创业班”形式,打乱原有自然班编排,在各班抽调综合能力较强的学生单独组建课程试点班,开展完全意义的生产性实训,完成完整的外贸订单业务。当然,这样的改革,需要企业负责人和专业教师全方位的指导,班级规模也不宜过大。
关键词:高中数学;新课程改革;问题;教学建议
新课程改革正如火如荼地进行,他倡导给学生足够的时间与空间保证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模式,倡导启发式教学,但是新课程改革中仍然有不少问题,针对这些问题笔者提出一些针对性的建议。
一、数学新课改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数学新教材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教材是按照教学大纲编写而成的,教师通过教材将知识传递给学生,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但是教材的编写有可能不能与本地课程安排进度适应而出现问题。
(1)教材进度与课时不符合实际情况
首先,高一要完成四本数学教材的学习,涉及函数、统计、概率等重要内容,课业内容相对繁重,但是高一学生知识程度较浅,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进而让学生对数学失去了兴趣;与之相比,高二数学内容则相对较少。
其次,高中数学新课程改革之后,数学课时严重不足。高中数学教材越编越厚,内容也越来越多,但是数学教学课时却不断收缩,导致教师课堂传授的知识学生来不及消化,更谈不上知识点的巩固以及深化。正是数学新课改产生的进度不适、课时严重收缩等问题导致学生的功课不扎实,产生的学习效果不尽如人意。
(2)高中课改新教材结构混乱,编排不当
高中新课改数学教材相对于传统教材结构混乱,初中与高中教材内容上存在脱节现象,初中学习的知识相对琐碎,而一进入高中除了面对厚厚的几本数学教材之外,高中教材则直接涉及因式分解、完全立方等新概念,但是高中新接触的新知识却和初中的课本知识联系不大,存在严重的脱节现象,让进入高中的学生学习很吃力;此外,教材本身的结构也存在不少问题,解不等式等基础知识尚未入门就要学习指数函数、对数函数,造成学生学习新知识存在较大难度,正是这种教材编写结构的混乱对学生接受知识的层次带来挑战。
2.新课改教学中存在的其他问题
高中数学新课程教学中出现主要问题是教师对新课改教学观念认识存在偏差,教学老师的教学经验和能力存在差别,教学目标不确定,教学内容不严禁,教学方式不恰当,直接影响到授课教师的积极性,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也容易造成教学模式的固化与形式化。
(1)数学课堂授课形式化严重
传统教学需要教师在课堂上不断地灌输知识,学生被动地接受,但是在新课标的要求下填鸭式灌输的方式被压制,部分教师为了避免填鸭式教学,数学课堂教师讲授的知识点越来越少,主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这就导致学生花费大量的时间去钻研知识点,使课堂流于形式化。
(2)追求教学的情景化与现代化
教学的情景化与现代化是一种特殊的教学手段,通过现代化和情景化手段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与技能,而且能让学生更好地体验到教学中的情感因素,使原本乏味的数学知识变得更加吸引人。但是在现实教学过程中,部分数学教师过于追求情景化教学与现代化教学,片面地追求情景教学与现代化教学,教学目标出现偏离,教学内容成为附着在现代化与情景化之上的辅助工具,本末倒置。数学教学课堂追求情景化与现代化教学并非不可以,但重要的是要把情景化与现代化作为教学手段,让学生在具体、生动、富有探究性的情境中理解和认识数学知识,接纳数学,而不能把数学课当成趣味课。
二、针对数学新课改中问题的改进建议
1.政策性建议
新课改的目标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学习,教材需要结合当地的教学进度与安排,因此建议新教材要重点解决高中三年的知识层次结构问题,以便于高中生从高一到高三循序渐进、难易适中。
此外,建议新教材重点解决初中知识与高中知识相脱节的问题, 初中知识是为高中知识做铺垫的,如果高中数学单刀切入,很容易造成知识点的断层,因此需要将高中之前的知识点重点补充添加,为高中数学学习减少不必要的麻烦。
2.教学建议
近些年来,数学试题日益新颖、灵活,不少师生将主要精力放在难度较大的综合试题上,却忽视了数学基础知识、基础技能的培养,这种题海战术或许能在短时间内奏效,但是对学生影响是重大的。学生不知道一个公式、定理的逻辑推演,不能掌握基本的数学公式的内在规律,一味地机械追求大量习题的解答,有时甚至生搬硬套,照葫芦画瓢,将简单问题复杂化。
数学是一门给人乐趣的学科,它蕴含着强烈的数学思想,因此高中数学教学也在向学生传递数学思维,对学生而言,掌握了数学思维才能把握数学规律,提升数学能力。
新课程改革中确实存在着诸多问题,改革就是一个不断探索与解决问题的时刻,只有不断地发现问题,才能不断地促进学生和教师的成长。
[关键词]就业 高职 课程改革
[作者简介]赵兰畔(1964- ),男,陕西韩城人,陕西邮电职业技术学院院长,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管理;惠亚爱(1968- ),女,陕西富平人,陕西邮电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教授,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教学管理。(陕西 咸阳 712000)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32-0129-02
课程是实现高职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课程改革是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方向,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高职教育要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满足社会和企业的需求,为学生的零距离就业奠定良好的基础,就必须进行课程改革。课程改革是高等职业教育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之一。高职的课程改革包括课程体系改革和单门课程的改革,建立一种全新的、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课程体系,不但包括理论课程体系、实践课程体系,而且包括素质课程体系,使知识、能力与素质三者的培养有机地结合成一体。笔者以陕西邮电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学院”)为例,对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院校课程改革实践中的一些体会进行探讨。
一、课程改革前存在的问题
1.课程设置理念滞后。在课程改革以前,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课程体系多采用的是传统的“三段式”的开课模式,即先开设公共基础、专业基础课,再开设专业课和实践课程,在思想观念上还是本科教学体系的“压缩饼干”。同时,理论课时偏多,实践学时偏少,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和技能素质的课程较少,学生学完全部课程后职业能力未得到应有的提升,感觉学和不学一个样,毕业后实践动手能力较差,与企业的需求脱节,未突出高职特色。
2.课程教学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方法。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以“填鸭式”教学为主,相当一部分教师照本宣科,以讲授理论为主,学生很少有实践动手的机会。往往是教师在讲台上讲得津津有味,学生在下面听得昏昏欲睡。课程的评价方式也比较单一,考试内容以理论知识为主,考试方式以笔试为主,造成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只是停留在表面。
3.教师实践能力和综合能力比较差。对教师的考核一般只是局限在教学任务的完成上,教师的教学竞赛大多选择传统的课堂理论教学比赛、教案和课件比赛等。教师如果很少去企业参加实践的话,很难将企业实际工作中的新技术新业务应用到课堂教学中来,尤其是一些青年教师更是照本宣科,就教材中的理论讲授理论,课堂教学显得枯燥、单调,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讲授的内容基本上和实践脱节,完全是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更谈不上提高了。
4.教材内容陈旧、质量差。切合高职教育的好的教材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基本途径,可是职业教育的教材却总是滞后于企业现时的实际情况。加之通信类院校本来在全国就很少,出版通信类教材的出版社也不多,尤其是实训教材几乎没有一本是正规出版社出版的,只能是任课教师在实践中边摸索、边实践,自编校内教材或讲义来保证正常教学的顺利实施。
二、课程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为了进一步加大教学改革的力度,提高教学质量,近几年来,学院经过思考、探索和实践,在课程改革方面以就业为导向,取得了初步的成效。
1.学院把课程改革与建设作为学校教学改革与建设的重中之重,作为内涵建设的基础,加强领导,科学规划,加大投入,建立激励机制,为教师开展课程改革与建设创造良好的环境。先后制定了课程建设的相关制度,如《陕西邮电职业技术学院课程改革实施方案》《陕西邮电职业技术学院课程改革奖励办法》《精品课程管理实施办法》《陕西邮电职业技术学院课程负责人制度》等,极大地调动了教师课改的积极性,为推动课程改革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2.通过企业调研,每年对各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的课程体系科学设置,并按公共学习领域、专业学习领域、实践学习领域等来设置课程体系,并进行验收答辩。每年派专业课教师进行大量的企业调研和毕业生跟踪调查,通过对企业的深入了解和毕业生信息的反馈,及时更新课程体系,将企业急需的、必需的、实用的课程及时增加到人才培养方案中,将对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和综合素质提升无用的、过时的课程及时删减。比如,通过企业调研,企业专家告诉我们,毕业生在工作岗位上主要欠缺的素质和能力有:诚信度较差(跳槽现象较多);不善于与人沟通;写作能力较差;计算机的基本应用能力还需要进一步强化等。针对这些情况,我们及时调整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课程设置,在每个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将“沟通技巧”这门课作为必修课;在新生入学教育及就业指导和职业生涯规划中,加强对学生择业观和就业观的教育;为学生开设选修课“应用文写作”,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将计算机应用实训课程分模块,如WORD、EXCEL、PPT,分别加多课时,强化训练,让学生一走上工作岗位就能熟练操作,企业用起来得心应手。通过企业调研结果,根据职业岗位群的需要,进行典型工作任务分析,根据典型工作任务,提炼学习任务和学习情境,使学生真正能学到有用、实用的东西,为将来的就业奠定良好的基础。
3.提升教师的课改理念和实际操作水平。邀请专家来校作课程建设的报告,并给教师予以指导,转变了教师的课改理念。每年选派大批教师积极参加课程改革方面的培训,让教师接受新知识和新技术,使教师的理念和实际操作水平有了极大的提升。校企合作作为深化教学改革的切入点,每年通过签订“订单班”或校企合作协议,让校企合作的企业专家参与教学过程,学生在他们身上学到的都是企业上岗位上所需要的最实用的知识和技能,学生不用岗前培训就可以顺利上岗。企业和学校教师联合开发课程和教材,真正达到与企业的“零距离”对接。
4.根据《课程改革奖励办法》对专业核心课程进行为期三年的第一轮的改革,按学期进行。每学期期末对下学期即将参评的课改课程进行立项,下学期进行改革。课改结果评价由三部分构成,即教学督导跟踪听课占30%,技能测试占40%,期末验收答辩占30%,根据总评成绩来确定奖励等级。第一轮验收通过的课改课程达到45门。自2012年起,学院又出台了《精改课程提升及巩固课改课程实施办法》,将第一轮验收通过的课程由各系部推荐申报精改课程,打造精品和样板工程,为其他课程起到示范和辐射作用,同时巩固第一轮验收通过但未申报的精改课程。制定了详细的考核及验收标准,企业专家评价及学生评价分别占一定的比重,考核及验收标准较第一轮更加科学、更加完善。将优秀的课改课程确立为院级精品课程进行建设,在院级精品课程建设的基础上,将优秀的院级精品课程申报省级精品课程和国家级精品课程。
5.制定各专业核心课程的质量标准和教学设计方案,将课程改革落到实处。针对各专业共25门核心课程,制定出各核心课程的课程标准和教学设计方案。课程标准主要包括课程的性质、基本理念、设计思路、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标准和课程实施的建议等。课程标准要力求科学、规范、可操作性强,对课程内容目标要求表述的行为动词要明了、确切。要以职业资格标准为依据,以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打破传统的学科界限,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和素质培养的课程标准,规范课程的教学基本要求,提高课程教学质量。课程教学设计方案是将课程标准落到实处的保障。因此,要根据职业岗位群的需要,将知识、能力、培养目标进行明确设计,融“教、学、做”为一体,使学生在“学中做,在做中学”,最终达到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适应企业和社会的需要。
6.改进课程教学方法、手段。课改课程能够因材施教,灵活运用多种恰当的教学方法,有效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积极思考与实践,开展体验性学习,促进学生职业能力发展。实施以真实工作任务或社会产品为载体的教学方法,探索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中心,以问题为中心,实行启发式、讨论式、开放式、探究式、实践式等教学方法;有效地使用数字模拟、网络信息、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充分使用虚拟真实环境等现代技术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7.加强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建设。高职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主要靠良好的师资队伍,尤其是企业兼职教师,能结合企业的实际状况,给学生传授最新的企业新技术新工艺新业务,使学生学到的知识与企业实际紧密结合。因此,凡是参与课改的必须是专兼结合的“双师”结构的课程团队,只有这样,课程改革的效果才能符合企业的需要,达到零距离对接的效果。
三、继续深化课程改革的对策及措施
1.继续深化课程模式改革。(1)参照行业企业标准制定课程标准,将行业企业标准与课程标准对接,是一种行业需求导向的课程开发模式。以知识必需、够用为度来组织课程内容:一是课程内容要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适应岗位(群)的要求。课程内容根据岗位(群)的需要来组织,当社会和行业发展对人才的知识和技能发生变化时,要及时调整和优化课程内容。二是按照职业岗位(群)的要求,将相关课程的知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精选每门课程的教学内容,优化课程内容体系,以克服以往过于强调系统性、完整性的学科体系而造成的弊端。(2)要有先进的课程设计理念,课程设计理念应以真实的工作任务为依托,按工作任务的系统化原则建立课程体系,设置培养职业能力的学习领域课程。针对专业岗位(群)对人才专业能力和职业素质的要求及典型工作任务过程中的各工序确立相应的学习领域课程。
2.不断进行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可采用问题教学法、案例教学法、项目教学法、技能模拟训练法等方法,学练并重,注重学生的主体性、体验性。(1)注重学生创新能力、获取信息能力、分析问题能力及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改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在教学方式上强化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主要采取引导启发式、讨论式、范例式、项目式、模拟式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性,使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体现高职教育特色。(2)注重学生实际技能的训练,构建不同课程和不同特点的多种实训教学方法,强化学生的能力训练。(3)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紧密结合起来,采用在“做中学,学中做”的教、学、做一体化方法,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3.完善课程评价体系。(1)改革作业布置方式,采用项目式作业布置,课堂与岗位的零距离接触。注重实践性、体验性和操作性的作业布置,作业评价采用学生提问、学生解答、教师总评等多元多向评价,使学生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并发现别人的错误,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的意识。(2)用多样化的以综合能力考核为主体的、多种考核形式结合的教学评价体系,将职业资格证书的考试融入学生的考试中,为就业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Z].2006-11-16.
[2]马树超,范唯.中国特色高等职业教育再认识[J].中国高等教育,200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