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期刊网 精选范文 现代教育的概念范文

现代教育的概念精选(九篇)

前言:一篇好文章的诞生,需要你不断地搜集资料、整理思路,本站小编为你收集了丰富的现代教育的概念主题范文,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并收藏。

现代教育的概念

第1篇:现代教育的概念范文

关键词:现代教育工作者;教育理念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7.03.074

教育在现代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被人重视,教育的社会关注度和影响力也越来越高,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和使命。由此,教育工作者面临相比与过去任何时代更多的挑战和压力。

1 现代教育工作者面临的挑战和压力

目前教育工作者的竞争大,工作强度增加,面临的挑战和压力也越来越多。根据各种文献资料数据表明,现代教育工作者面临的挑战和压力,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1 社会学校评价带来的压力

教承担着塑造人类灵魂,传道授业的重任,但是随着社会的迅速发展,尤其是在社会普遍重视和关注教育的大环境下,教师也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压力,比如:上级领导的压力;社会的压力;学生和家长的压力;工作强度大、时间长,学生考试成绩作为教师工作的评价标准,学生差异大,部分学生缺乏学习兴趣,自我发展需要得不到满足,而引起的心理落差。

再者,现在的家庭独生子女比较多,每个家庭和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龙成凤,不惜重金给小孩开小灶,给孩子报各种各样的辅导班和兴趣班,或者给班主任和其他科老师送礼,以求得老师的更多关注和照顾,生怕孩子落后于别人。这无形中给老师施加了比较大的心理压力。此外,孩子如果在学校发生一些意外事件,家长常常不问事情缘由,就向老师问罪;学生的成绩和表现不好,家长也把矛头指向老师。于是家长对老师的不良举动和不良态度,也成了老师每天都必须面对难题。

1.2 教育工作者的专业成长面临的挑战

教师个体对自己专业能力的自我评价也是形成教师职业压力的来源之一,教育改革不断推进和深化,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严峻的考验。面对这些挑战,许多教师感到自身专业技能跟不上时代步伐,自我评价下降,无形中增加了对自身专业发展的心理压力。

再者,近年来,部分学校实行末位淘汰制、下岗制、工资级别以及按绩取酬等竞争性的评价制度给教师带来持续不断的紧张感。

1.3 现行教育体制与个人教育理念的冲突

在升学指挥棒的导向下,在学校、教师乃至家长对升学率的狂热追求下,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两者相比,应试教育占据主导地位。在这种大环境中,教育工作者的绩效评价就以学生考试的及格率、优秀率、升学率为标准,这就导致了教育工作者必须以学生的考试分数为出发点,而忽略了素质教育的要求,忽略了学生的全方位发展。

当今教育领域,各种各样的教育理念层出不穷,这使得部分教师对自己的教育理念和工作方式不得不做出全新的审视,部分教师不得不追求改变,包括放弃已有的教学观、学生发展观。

1.4 付出与收获的不对等

教师的职责为教书与育人,因为学生具有的生命性、发展性和差异性,这就要求教师比其他职业要付出更多的精力和情感。而教学的复杂性使得教师工作量大,工作时间长。对于老师来说,每天并不是简单的8小时工作制,除了正常的上课任务外,还要进行课下的备课,修改学生作业和对学生进行课外辅导等,基本上每天的工作时间都在10小时以上。

教师的工作虽然很辛苦,但收入状况却一直不尽如人意。由于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发展,使得部分在乡村任教的教师的待遇远远低于在发达地区的;而那些在普通学校或者民办学校工作的教师,辛苦程度不比重点学校轻,甚至更操心,可是却很难看到成绩,职称等问题更难解决;在同一间学校中,代课老师的收入又远远低于进入编制的教师相比较,即使他们的工作任务一样,甚至负担更重,压力更大。部分教师群体在不公平感控制之下也更引发心理失衡。

2 以全新的理念、智慧和策略做一名现代教育工作者

2.1 “理念”―指导教学行动的总体指导思想

2.1.1 坚持贯彻素质教育理念

素质教育则以育人为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关注学生能力的培养和个性的发展。而这,正是教育工作的使命所在。不论课堂教学,还是课外活动,都要从提高素质的根本目的出发,始终以坚决的态度和有力的措施,引导学生走身心健康发展之路,扎扎实实为将来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而奠定“人生基石”。

2.1.2 树立终生学习观念

终身教育的概念有一个发展的过程。终生教育开始是一种新的理念,逐步发展成为一种教育系统。到21世纪初,终生教育的概念正在逐渐被终生学习的概念所代替。终身学习更强调学习者学习的主动性和主体性,更体现了学习化社会的特征。教育工作者应该具备这种理念,不断学习新知识,不断更新知识结构,深入研究学科以内或者学科之外的知识,只有老师好学,知识渊博,才能在教学中左右逢源,得心应手。

2.1.3 具备灵活实用的教学智慧

现代教育工作者需要转变教学智慧,把生活与知识融合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活动中求知,在生活、成长和经验改造中进行教学,达到“知行结合”的教育理念。教育工作者应当具备这种灵活实用的教学智慧,让学生学会以生活为老师,学会自主学习,自主探究。

2.2 “智慧”调动一切资源,开创各种道路的创想

2.2.1 教学要体现新课标精神

首先,应当充分发挥师生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师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要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注重教学过程中的人文传播,使得学生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道德情操、审美情趣和人生态度等各个方面都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2.2.2 教学工作的新方法

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应该承担起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的责任,创造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以及平等互动的课堂氛围。

2.2.3 教师自我调整适应的方法

教师要真正了解自己,悦纳自己,有一个比较切合实际的自我期望值。既要看到自己的优势,也要承认自己的不足。面对不如意,教师不应该总拿尺子去衡量别人,应该多反省自己。每天快乐地与学生交流,在教学中,用理智巧妙的方法去处理学生犯的错误,学生们的每一次获奖、每一点进步,都是对自己教书育人成绩的肯定。教师要始终带着饱满、乐观、阳光的情绪面对学生,宽容、快乐的情感从自己的言谈举止中流露出来,并且将正能量传递给每个人,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对于教育工作者应该具备的理念、智慧和策略,国内外许多教育专家为此一直进行着不懈努力,针对教育工作者面临的各种挑战和压力进行调查分析,为教育工作者在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上提出了理论指导,也在探寻解决教育实践问题的新途径。

第2篇:现代教育的概念范文

【关键词】:教育 现代教育理念 创造性教育 创造性学习

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社会现象,是以培养人为本质特征的社会活动。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教育发展的步伐也在逐步加快。新的教育理念不断出现。在现代教育与现代社会同步发展的过程中,我们更加注重对人的各方面的培养。尤其是创新能力的培养,因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教育在培育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重要而特殊的责任。在我院的教学实践中,我们正不断研究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和培养方式,研究他们创造性学习的特点,做出科学的分析并加以改进。这是我们教育研究的一个重要的新课题,也是时代赋予我们教育工作者的一项重要的新任务。

一、现代教育的特征

现代社会正在迅速变革,尤其在科学、信息等方面。在向现代社会的转变过程中,人们逐渐认识到国际间的经济、政治和军事竞争实际上就是经济实力和科学技术水平的竞争,而经济实力和科学技术水平的竞争实质上就是人才的竞争,教育的竞争。从教育发展与社会发展必须同步的认识出发,现代教育的发展呈现出以下一些特征[1]:

教育先行。所谓教育先行,是指在一定的生产力发展的条件下,为了发展经济,必须注意首先发展教育。

教育民主化。民主化是现代社会的重要特征,教育民主化也是现代社会教育政策和教育思想坚持和努力的方向。

教育终身化。第一,通过一体化的教育组织,提供给人足够的教育机会,使人的一生都能获得良好的教育;第二,人的一生所受的各种教育应相互交流和联系。

就以上现代教育的特征深入分析,不难明白其含义。一个人从小学到大学,要经历大约20多年的在校学习时间,这也就是说,今天社会所用的各种人才,在十几年前就已经着手培养了,所以说教育事业的发展应当早于经济建设。这就是所谓的教育先行。教育的终身化是说人的一生都应当受教育,不只是局限在学校教育中的一、二十年里,这也正是人们常说的“活到老,学到老”这一观点的具体体现。从某种意义上说,培养人终身学习的愿望、自学的能力和方法以及为后续学习做准备的知识、技能,应是现代学校教育的主要目标。教育民主化就是教育要民主、自由、平等。其基本内涵是受教育的机会平等、教师和学生的地位平等,这样才能说教育是民主的。

今天我们培养的人才,要到十几年后才能投入到社会建设中去,而当今社会的变革又日新月异,所以现代教育就应当具有长远的眼光,这样培养出的人才在十几年后才不至于落后,不至于被现代社会所淘汰。大学毕业的学生,也不能停止不前,应当不失时机地继续学习,教育要终身化。所以,社会应尽量给每一个人提供平等的受教育的机会。

我国现行的教育基本上符合以上几个特征。但是在反思现行教育的时候,就会发现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常常“高分低能”,究其原因就是学生缺乏创造性。缺乏创造性的学生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变革。针对这一问题,现代教育强调注重学生和教师双方的特点,特别是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他们的独特个性。

二、现代教育理念

(一)现代教育与人的培养

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这是教育有别于其他社会现象的根本特征。而文化传统则是一个民族各种思想规范、观念形态的总体特征。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教育的这种培养人的活动是以一定的社会文化为背景的。要想真正弄清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就必须弄清教育与文化的关系。因为现代社会是文明的社会,社会的高度发展需要文化,文化与教育又是紧密相连的,没有文化就不会有教育。

一般来说,在相对稳定的社会中,社会的文化传统与教育大致保持着相互适应的状态。一定社会特定的文化传统渗透于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强烈地制约着人们对子女的养育方式和教育内容。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民族具有不同的文化传统,其教育方式也有所不同。文化传统对人的影响是自发的。文化传统只有在教育的合理组织和利用下,才能向着社会所需要的方向对人的发展产生积极的作用。教育有了文化底蕴做背景,就能够更好地发挥其育人功能。

在教育对人的身心发展所起的影响作用上,人们一般都充分肯定教育的主导作用。这是因为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活动,规定着人的发展方向。就教育来说,教育是使学生掌握知识和经验的过程。这一过程要求学生必须有自身的能动性。因此,要使现代教育真正在人的身心发展中发挥主导作用,教育者首先必须研究学生,研究如何以最有效的方式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教育活动的实施又要以作为受教育者的人的身心发展变化为前提。教育任务的要求高低,教学内容的多少和深浅,教学方法的选择是否恰当,都要遵循人的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来确定。在教育工作中,必须坚持全面教育、和谐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我们知道教育为经济建设服务,我们更要知道经济建设要为人服务。为满足人的物质和精神需要服务,首先要为培养人服务,要为人本身的发展服务。从教育价值取向来看,我国当前教育价值观的一个显著的偏差是忽视教育在培养个性、促进人的发展方面的价值。特别是当前要求教育直接为经济建设服务的观点,使人们看不到教育的根本价值所在。

(二) 人是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人无疑是教育的出发点,同时也是教育的落脚点。这是由人的价值和地位以及教育自身的特点所决定的。人的发展既是社会发展的前提,又是社会发展的目的,社会发展归根到底是人的发展。从人与教育的关系来看,一方面,人是教育的对象,人的发展规律和人的需要制约着教育;另一方面,促进人的发展,满足社会实践主体的发展需要,是教育的基本属性和功能[2]。

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职能。教育的对象是人,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这是教育的本质所在。正是这一点,决定了人是教育最基本的着眼点。教育的直接目的是满足人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促进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从根本上讲,教育应当把人作为社会的主体来培养,而不是把人作为社会的被动客体来塑造,这是现代教育观的核心。由此可见,培养人是教育的最高目标。

三、对创新和创造教育的认识

认识这个问题,可以从创造性的本质说起。创造性是人在创造活动中的能动性,是人的本质属性之一,是人特有的创造活动的特性。马克思曾说过:“人类生产、生活是创造生命的生活。活动的性质包含着一个物种的全部特性,而自由自在的活动恰恰就是人类的特性” [3]。

马克思关于全面发展的人就是在客观面前拥有主动权和自由的人。现代教育的方向是重视和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重视和发挥教育过程和教育系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主体性和创造性是现代人的基本特征。我们以往的教育所培养的人缺少的是一种创造的精神、自主的精神,也就是人的主体性发展不够。教育改革最深层的问题是改革教育思想;培养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是解决我国教育问题的基本方向。

(一)学生的主体性培养

在这里我们只对学生主体性的培养做简要分析。学生的主体性需要通过教育实践来培育、弘扬、规范、定型,从而才能对社会发展产生巨大的能动作用。但是,并非任何一种教育实践都能最佳地培育和弘扬学生的主体性,只有具有主体意识的教育实践才富有这种功能。

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主要体现在学生能主动地学习,能根据自身的水平和需要进行独立自主的学习。学生这些主体性的发挥要靠老师的主导作用,我院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教师做到热情热心,在教学过程中从学生的实际和需要出发,最大限度地适应学生的实际和需要,使每个学生在原来的基础上潜能得到开发,得到发展;教师努力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二)学生的创造性培养

我国素质教育条件下的创造性教育模式旨在使受教育者主动地发展,使其创造和实践能力不断发展,达到具有创造性素质的目标。创造性教育模式不仅体现探索性、自主性、思维的批判性与非逻辑性等特点,而且体现超前认识和突破创新的特点。随着人们对创造力研究的逐步深入,越来越多的人认为创造性人才=创造性思维+创造性人格。而创造性人格在创造性活动中起着重要的动力和监控作用。心理实验业已证明,个体创造成就的大小主要不是取决他的思维能力这一智力因素,而是取决于他的意志、志向、毅力,特别是进取心、自信心、坚韧性等创造性人格因素 。

创造教育以开发人的创造潜能,弘扬人的主体精神,促进人的个性和谐发展为根本宗旨,以培养人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它着力要解决的是培养人的综合素质中的创造素质问题。在教育价值观上,我院老师注重创造教育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才能为目标,这意味着教育价值观的根本转变,即由单纯传授知识的教育向创新教育的转变。在教学观上,创造教育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我们高度重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变接受性学习为创造性学习,使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实现由传授知识的教学向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创造的教学的转变;实现由灌输式、注入式教学向启发式、讨论式教学的转变,使教学活动真正建立在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活动、主动探索的基础上,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创造教育必须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必须有一定的理念做支撑。在大学高等教育阶段,我们的基本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不惟权威、敢于创新、勇于创新、善于创新的精神和能力,为培养各级创造性人才打下深厚的基础。创造教育与素质教育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实施创造教育是对素质教育的深化和具体化。学习,一般是指经验的获得及行为变化的过程。我们今天强调创造性学习,则必须以创造性教育为基础,创造性学习则是创造性教育的一种形式。创造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培养创新和创造型人才。培养人才尤其是全面发展的创造型人才,最重要的是培养其创造能力。虽然各国提法不同,但基本目标是相同的。如美国的和谐发展的人,日本的协调发展的人,其核心都是培养创新和创造能力。

四、结论

从以上对现代教育理念及创造教育本质的分析出发,我们可以得出的最基本的结论就是:学习贵在创新。有人认为,学习只是接受前人的知识,学习书本上的知识,不是什么创造发明,根本谈不上什么创新。现代教育理念则认为,学习固然不同于科学家的研究,但也要求学生敢于除旧,敢于布新,敢于用多种思维方式探讨所学的东西。学生在学校里固然是以再现思维为主要学习方法,但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也是教育教学中必不可缺的重要一环。思维的创造性或创造性思维,不应该理解为仅仅局限于少数创造发明者身上所具有的思维形态,它是一种连续的思维品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具有独特、发散和新颖的特点,这应该说是他们创造性思维的一种表现。要培养创造者,就必须使受教育者从一开始就像一个思想家一样独立而自由地思考问题,使他的思想始终处于一种活跃的、生机勃勃的状态,使他的精神自然地生长起来,进而始终成为一个活的有机体。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其主体性和创造性。

参考文献

[ 1 ] 郑信军.现代教育理论[ M ].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第3篇:现代教育的概念范文

现代教育技术、信息技术是一回事还是两回事?哪个是种概念哪个是属概念?现代教育技术难道不是包括信息技术在内的属概念?一时众说纷纭,使得许多教师、教研人员一头雾水,茫然不知所从。

逻辑思维规律“概念——判断——推理”还是在左右着人类的大脑。概念混乱导致人们无所适从。

“电化教育”、“现代教育技术”、“信息技术”、“计算机辅助教学”、“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一个一个的概念常常使人眼花缭乱、目不暇给。概念不清,判断就会有误;判断有误,必然会影响行为决策,导致行为失误。人们难保事事正确没有失误,但应尽量避免,特别是我们正投以大量人力、财力进行教育科研的时候。

“现代”和“教育”,作为“技术”的限制性定语,明确了“现代教育技术”概念的内涵。“教育技术学”作为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对这一概念定义的方法也大致如此,虽然还小有争议。

一、必须明确的概念

现代教育技术是囊括常规电化教育技术、新兴的计算机信息技术、教育设计技术在内的属概念。

我国著名教授南国农先生曾经作了较好的言简意赅的概括,他指出:所谓现代教育技术及其实验工作,“就是在现代教育思想、理论、观念指导下,用三种技术,做两件事情,实现一个目标”。三种技术即“教学设计技术”和“媒体技术”、“媒传技术”;做两件事情是指“优化教学过程”、“实现资源共享”;实现一个目标即“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而这些,都必须在“现代教育思想、理论、观念”指导下进行。

而在“媒体技术”和“媒传技术”中,以现今的观点和发展趋势来看,当然主要是以计算机信息技术为核心。但不可能排斥常规的电教媒体技术(投影仪、录音机、录像机、幻灯机等和相应的软件)。媒传技术,则主要是指信息传输技术,比如计算机网络、无线电视和闭路电视、广播网络的设计、施工和运行、电教媒体的信息展示播放和传输共享技术等。

从以上定义出发,我们认为,现代教育技术是一个系统概念,它包括运用于教育教学的现代计算机信息技术。用于教育教学的现代计算机信息技术是现代教育技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但不是现代教育技术的全部;也不是独立于现代教育技术以外的并列概念。

如果从广义的“信息”(含信息编码)及其传递来理解信息技术替代现代教育技术的概念,误差好像也不是很大——但这里又缺乏了一个重要的概念内涵的限制——那就是“教育”。所以,我们认为,就教育工作而言,“现代教育技术”应该是比“信息技术”涵盖面更广更全的概念,更具有系统性。(可参见本文末链接的拙作《教师信息素养的培养及其评价体系的构建》)

二、必须确立的几个观念

其一,应该相信现代教育技术优化教学的系统化功能,应当积极学习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教育和其它门类的工作一样,是有“技术”可言的。现代教育技术由于其涵盖的系统性,由于有计算机信息技术成为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所以具有相对于传统教育技术和以往常规电化教育技术不可替代的优越性。21世纪的教师必须全面学习并掌握现代教育技术。

以计算机(多媒体)及其网络为标志或以现代多种媒体的组合运用(VCD机、功放、视频实物展示台、多媒体数码投影机等)为基本手段的现代教育媒体技术和媒传技术,能够实现多种类型的信息传递;可以化静为动、变抽象为具象,化微观、宏观为可视,可以任意扩大观察空间,可以把社会生活搬上屏幕引进教室;其动听的声响和鲜艳的色彩、形象,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调动学习、探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可以更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活学生的思维;可以化难为易。这方面的教学实例举不胜举,在本书所选的实例中也有较多体现。

基于计算机网络的教学,则可以充分利用和开发学习资源,并实现资源共享,更好地实现真正意义上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个性化学习以及远程教育中的异地协作学习;而且在学习具体学科课程的同时,学习和运用了信息技术,培养了学生的信息素养。教育部正在实施的全国中小学“校校通”工程以及探索中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正是基于上述理念。

新世纪的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必须尽快学习和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更新观念、与时俱进。

其二,现代教育思想、理论和观念是现代教育技术的灵魂,“教学设计技术”应列为现代教育技术首位。

行成于思。人们的行为总是受一定的思想观念支配的。

学习和掌握了现代教育思想、理论,确立了现代教育观念,没有硬件条件就会去创造条件。在有些课程改革实验区,他们那儿的经济并不是很发达,但由于领导和老师观念更新较早,他们克服困难创造条件,现代教育技术的实验工作起步就比较早,取得的成绩就比较显著。

如果我们要运用现代媒体进行教学,一定就会先进行教学设计(其实我们平时备课写教案也是在进行教学设计)。用什么媒体、用什么软件或制作什么软件、在课堂上何时使用媒体、怎样使用媒体,这都要进行设计。虽然软件的制作和使用离不开媒体技术(信息技术),但媒体技术是为教学服务的,它们的运用还是要基于教学设计的要求。设计的指导思想和具体方案直接决定教学软件的设计和制作水平,设计一旦有误,媒体技术、信息技术再高超,也会满盘皆输。有些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的被淘汰,就是因为当时在设计时教育思想和观念缺乏超前意识,现在真的无法适应教育教学的要求了——但不可否认制作的技术还是挺高超的。还有的教学比赛中,某些课的教学课件制作的技术水平很高,但这节课去没有获奖,令人遗憾,这就是在教学设计上出了问题。

所以,现代教育思想、理论和观念是现代教育技术的灵魂,教学设计技术应列为现代教育技术之首。

基于这样的理念,我们在学习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时,就能全方位地考虑,就不会片面地认为掌握了计算机等媒体工具的使用技能就是掌握了现代教育技术。

其三,现代媒体、现代信息技术,应当成为学生主动建构新知的认知工具,而不可成为代替学生思维和提供“标准答案”的展示工具。

在现代教育技术实验探索过程中,曾经有过这样的倾向:把本应由学生动脑动手探究的问题答案,一览无余地展示出来,结果,学生“轻而易举”地就完成了探究的任务。这种弊端即便是早期正式出版发行的某些学科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中也普遍存在。另外,从语文教学来讲,有些场景的文学描写,是应该启发学生联想或创造性想象的,如果一味把描写的场景预先展示给学生看,就代替和局限了学生的思维,代替了学生个性化的体验,不利于想象力和形象思维的培养,而且太具“唯一性”,学生创造的余地也没有了。

怎样使现代媒体技术、信息技术成为学生探究未知的工具而非展示答案替代思维的工具,这是我们在软件设计中始终要重视研究的问题。否则,现代教育技术就徒然只剩下“技术”而没有了“教育”,余下也只是从过去的人为灌输演变为“机器灌输”罢了。

其四,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要有点教育经济学的头脑,要考虑“投入与产出”之比,要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

正确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可以产生优化的高效的课堂教学,能更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这是毫无疑问的,也是它的教育价值所在。但我们必须看到,其投入也是很大的——不论是人力还是财力。

从人力来说,仅以开发一课教材的辅助教学软件来说,一般而言,从设计、修改到制作成功,少则需1—3工作日,复杂的甚至要10来个工作日,这还不包括精益求精的反复修改。如果超文本结构设计不能兼容其他教师的思路和教学个性,它就只能适应设计者的教学,而不能为别的老师所用。这是人力。

从财力来说,仅就一个标准多媒体电化教室的硬件媒体设备和必备的辅助设备建设来算,就需投入资金10万元左右;而计算机网络教室的建设,投入资金则更为可观。再如,仅多媒体投影机以及与之相连的其它媒体设备,使用一节课的设备损耗费和电费约三四十元不等(保守的计算)。

较多的投入如果有利于教育事业的发展,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我们并不吝惜投入。但如果我们投以大量人力物力,换来的却并不是推进素质教育以及课程改革所追求的高质量的教育效果,仅仅是形式上的“现代化教育手段”的展示或仅仅为追求某种与教育本身不甚相干的功利,那就是一种浪费,是不可取的。比如:是否每一节课都需要在计算机网络教室去上(除了那些已经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得“天衣无缝”的实验以外)?是否每一节课都需要现代媒体?是否所有的内容都需要制作教学软件?……教学决策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做符合教育规律的事情。

其五,课堂教学是否体现了素质教育暨课程改革的要求,关键不在于是否运用了现代信息技术以及现代教育媒体。

第4篇:现代教育的概念范文

一、“现代教育”是与“传统教育”相对而言的

20世纪初,美国教育家杜威提出了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概念。1899年,杜威在《学校与社会》一书中第一次使用“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的概念。认为以他为首的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是“现代教育”,而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则属于“传统教育”。现代教育和传统教育无论是在教育思想,还是在教育内容和方法上,都具有明显的区别。传统教育强调:教育是生活的预备,是接受知识、掌握本领为将来的生活打好基础的过程。而现代教育则认为:教育本身就是生活和生长,学习的过程也就是生长、生活的过程。也就是杜威所说的“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不断改造”、“学校即社会”和“从做中学”。在教学方面,传统教育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强调书本知识(间接经验),强调课堂教学(班级授课制);而现代教育则主张以学生为中心、以经验(儿童的亲身体验)为中心、以活动为中心,要求用这新的“三中心”来取代传统的教师中心、书本中心和课堂中心。“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概念的提出,使人类对教育的认识更进了一步,有助于人们更加准确地把握不同时代教育的特征。要强调的是,杜威本人并没有把“现代教育”和“传统教育”当作特定概念而加以限制和约束,没有说“传统教育”只能指代以夸美纽斯、赫尔巴特等人为代表的教育主张,“现代教育”只能指代以他本人(杜威)为代表的教育主张;而是呼吁人们把这两个术语作为普通名词来使用,赋予更加广泛的涵义。因此,我们可以说“传统教育”或者“传统的教育”,不仅指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教育理论和主张,而是指一切旧的、过时的、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教育观念、思想、理论、主张和实践。同理,“现代教育”或“现代的教育”,也不仅仅指的是以杜威为首的教育理论或主张,而是指一切新的、先进的、代表社会发展方向的教育观念、思想、理论、主张和实践。

二、“现代教育”是与“古代教育”相对而言的

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工业革命的完成,科学技术的发展,使人类社会的生产力有了一个突飞猛进的变化。生产力的飞速发展,对劳动者的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当然也对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适应于机器大工业生产的需要,人类的教育走向了一个崭新的阶段,现代教育诞生了。现代教育与古代教育,是适应生产力发展不同水平的教育,是不同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在教育上不同表现。现代教育建立在以机器大工业生产为标志的现代生产力水平上,适应于现代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生产方式;古代教育建立在以青铜器和铁器为标志的古代生产力水平上,适用于古代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生产方式。与古代教育相比,现代教育具有民主性、普及性、科学性、生产性和世俗性等等特点。———从办教育的根本目的来说,古代教育是统治阶级的禁脔,单纯地为统治阶级服务,把统治阶级的子弟培养成为统治阶级的接班人;而现代教育则打破了统治阶级的垄断,不再单纯地为统治阶级服务。现代资本主义教育不但把统治阶级的子弟培养成为新的统治者,而且要把劳动者的子弟培养成为新一代的劳动者,现代社会主义教育则把全体青少年培养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接班人。———从教育者来看,古代教育的教育者主要是中小官吏、教会教士和不第文人,而现代教育的教育者则是受过专门训练的专业教师。———从受教育者(教育对象)来看,古代教育的对象主要地是统治阶级上层子弟,而现代教育的教育对象则是社会的全体成员。———从教育内容来看,古代教育主要是“统治术”的教育,在西方是“七艺”:文法、修辞、辩证法、算术、几何、天文、音乐,在中国是“四书五经”:《论语》、《孟子》、《大学》、《中庸》,《诗》、《书》、《礼》、《易》、《春秋》;现代教育则主要是普通文化科学技术知识及现代生产的一般原理和基本技能。———从教育手段来看,古代教育是笔墨纸砚、粉笔黑板,而现代教育则利用了一切可以利用的现代化教育手段。现代教育技术的广泛应用,卫星电视教育和互联网学习,从根本上改变了我们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从教育方法来看,古代教育主要的是口耳相传、死记硬背;而现代教育则有多样化的方法。现代教育教学方法主要有:以语言传递为主的讲授法(讲述、讲解、讲演)、谈话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以直观感知为主的演示法、参观法,以实际锻炼为主的练习法、实验法、实习法、社会实践活动法,以研究探索为主的研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以情感陶冶为主的暗示教学、情景教学等。———从教育管理制度来看,古代教育往往是政教合一、宗教与教育不分;而现代教育则是有独立的教育行政体系。———从学校教育制度来看,古代教育往往是由比较简单而互不联系的几种学校来实施;现代教育则由多层次、多类型、具有完整结构的学校系统来实施。现代教育与古代教育的不同特征,反映了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对教育的不同需求,反映了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制约作用。也反映了教育的生产性,反映了社会发展水平对教育的制约性。

三、“现代教育”是与“近代教育”相对而言的

通常,我们把从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到1917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这270多年的历史称为世界近代史,把从1840年到1919年这80年的历史称为中国近代史。相应地,这一阶段的教育就被称为近代教育,其后的教育就称之为现代教育。在这里,现代教育是近代教育的自然延伸,是近代教育的扩充、丰富和发展。所以,现代教育和近代教育在本质上没有区别。然而,由于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科学技术不断进步和社会政治经济制度不断变革,现代教育相对于近代教育,在程度和水平上则有很大的差异。———教育普及的程度更高、范围更大、年限更长。从普及的程度来说,现代教育打破了近代教育仅普及小学的限制,逐渐普及了初中、高中,甚至要“普及高等教育”、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现代“义务教育”制度的普遍建立,使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的儿童少年普遍享受到现代文明的洗礼。———教育的民主化程度在日益提高。随着“受教育权平等”、“教育机会均等”等观念的进一步深入人心和“综合学校”运动的轰轰烈烈展开,资本主义国家学校的“双轨制”逐渐向“单轨制”过渡,世界范围的教育民主化程度在不断地提高。———教育的宗教性不断减弱,世俗性不断加强。教会被彻底地赶出了教育领域。———教学内容更加丰富,课程体系不断完善。现代社会,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使人类的知识总量以几何级数增加,出现了所谓的“知识爆炸”、“信息爆炸”,也使学校教育的内容不断充实,更加丰富。———教师队伍不断扩大,教师素质不断提高。从“兰-贝制”到师范学校的建立,从单一的师范学校发展为师范专科学校、师范学院和师范大学,从师范教育的“专门化”到师范教育的“非专门化”,培养和培训教师的机构越来越多,构成了一个多层次、多类型的完善的教师教育体系。———教育手段更加现代化。电脑网络的迅猛普及,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广泛而深入的应用,远距离教育,开放教育,带来了人类教育方式和手段的彻底革命。———教育观念进一步转变。素质教育、终身教育的观念日渐深入人心。———教育规模迅速扩大,结构日趋完善。

四、“现代教育”是与“当代教育”相对而言的

通常,人们把“二战”之后称为当代,我们中国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称为当代。相应地,这一阶段的教育也就被称之为“当代教育”。当人们把“现代教育”与“当代教育”相提并论的时候,“现代教育”就是一个特指的概念,仅指从1919年到1949年或1917年到1945年的中外教育。这样划分的意义,在于强调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人类教育的发展与变革。的确,“二战”之后,人类社会进入了一个相对和平的时代,也进入了一个飞速发展的时代。以原子能、计算机为代表的科学技术革命,使人类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也对人类的教育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因此,适应社会变革需求,改革教育内容、调整教育结构、更新教育的方法和手段,就成为战后教育发展的主旋律。半个多世纪的教育改革和发展实践,充分地说明了这一点。可以看出,“当代教育”仍然是一种探索中的教育,是一种尚未定型的教育,是一种充满了生机而又没有充分展露其特征的教育。

五、“现代教育”就是最新的教育

在更多的情况下,人们所说的“现代教育”并没有严格的时间限制,既未与“古代教育”相对应,也未与“近代教育”或“当代教育”相对应,而是泛指最新的教育或最先进的教育,或指目前我们正在探索研究和组织实施的教育,是新近、最时兴的教育。从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说“现代教育”其实也就是“当代教育”的代称。在这个意义上,“现代教育”有着许多“别称”:21世纪教育,新时期教育,转型期教育等等。现代教育就是一个进行时。

六、“现代教育”就是最先进、最理想的教育

往往,当人们在谈论现代教育应当如何如何的时候,其实谈论的就是未来的教育或理想的教育应该是什么样子,谈论的是教育向何处发展的问题。也就是说,在这里人们所说的“现代教育”,其实指的也就是“现代化教育”或“现代化的教育”,是一种理想的教育或未来的教育。“现代化”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充实丰富的概念,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同的标准。原有的现代化标准实现了,又有新的现代化标准提出来。人类就处于实现现代化的不断奋斗之中。因此,现代化始终是人类追求的理想,现代化的教育或现代教育,就是理想的教育,最为美好的教育。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现代教育”也就是“未来教育”或“理想教育”的代称。

第5篇:现代教育的概念范文

【关键词】初中数学现代教育技术多媒体技术

一、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基础

1.微课

微课以视频为载体,学生可以通过线上观看学习课本内容,因此微课内容有时以课本知识为基础。在教学中,老师可以整合各种教学资源[1]对具体知识点进行教学,微课就是其中重要的学习资源,当各大学校认识到微课的巨大作用后,都纷纷加入制作队伍,丰富微课资源。微课以其直观感受和便于认识的特点,使课堂变得生动有趣,课堂形式得到丰富。

2.几何画板软件

几何画板软件的应用也十分广泛,经过人民教育出版社汉化过后,它的教学优势更为明显。它利用工具将各种元素进行无限组合,展现数学问题,是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整合的有效途径。

3.多媒体技术

多媒体技术与计算机密不可分,它是依赖计算机才得以完整的教学手段。通过计算机处理,多媒体能够为学生呈现文字、图片、声音和动态画面,激活学生大脑,提升学生参与课堂主动性。

二、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应用现状

现代化教育技术以现代教育设备为基础,因此学校基础设施需要在现代化脚步中不断更新。当下很多教学体系中缺乏现代化教学设备,电子信息设备没有得到普及,现代化教学水平较低。此外,老师的现代教育技术水平直接影响现代教育水平,教师需要提高应用能力,这样可以极大减轻教师的备课任务和教学任务。但是老师在教学中缺少对学生的引导,使得学生对于新的课堂形式产生不适应,从而排斥课堂,教学效果反而不佳。

三、初中数学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应用

1.微课辅助教学

微课具有录制时间短的特征,因此可以针对具体知识点展开教学,保证知识点内容完整。在教学中,教师常常利用微课内容解释核心概念、演示方法。在数学中,学生常常不容易理解一些抽象的数学概念[2],因此微课可以直观形象展示抽象内容。微课丰富了课堂形式,大大刺激了学生的注意力,能够激发学生的数学兴趣,在后续备考阶段,也能极大提升学生复习效率。因此在教学中,老师不仅要提升自身现代教育能力,更要端正学生态度,将新的教学方式当作常规性教学内容,而不是图一时新鲜,在教学中要注意互动,注重学生体验,体现以学生为主,合理安排教学内容,高效完成教学任务。

2.几何画板辅助教学

对于数学中有作图需求的内容,老师需要借助几何画板软件进行展示,为学生演示更多可能性。例如在教学几何内容时,学生可以在软件中清楚观察到图形变形过程,这便利了老师的作图工作,减少了课堂作图时间[3],也让学生形成了立体思维,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提升了教学效率。此外习题还有变式教学,老师也可以借助几何画板展示变形题,一题多变,让学生从多种层面看待数学问题,加强学生对数学题本质问题的认识,以不变应万变。在学习立体几何时,需要学生具备充分的空间想象力,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也难以向学生展示空间概念,而几何画板能够通过三维展示,刻画立体图形,让学生直观了解立体概念,便于学生掌握相关知识。

3.多媒体辅助教学

多媒体教学极大程度省去了教师的板书工作,利用丰富的表达形式和表达元素为课堂增添色彩和活力,是有效吸引学生课堂注意力的方式。多媒体技术利用视听元素,引发学生的收看兴趣,有利于老师导入课堂内容,深化教学知识,使课堂效率大大提升。使用多媒体设计,其中的元素能够使画面呈现动态变化,强化了学生的视觉感受,增加了对学生大脑的刺激。多媒体教学着重前期工作,因此,教师需要在课前精心准备,在制作上花费时间和经历,从而才能在课堂上产生较好效果。

第6篇:现代教育的概念范文

【摘 要】现代教育技术的迅猛发展,对中学物理教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就象一把双刃剑,有利也有弊。本文从三个方面阐述了它的利与弊。

关键词 现代教育技术;物理教学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现代科技成果逐渐普及和渗透于各个领域,而现代科学技术与现代教育思想的有机结合,形成一种新的教学手段即现代教育技术。所谓现代教育技术就是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对教与学的过程和教与学的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以达到优化教学的理论与实践。

一、本人先从三个方面谈谈现代教育技术在物理教学中的“利”

1.调动多种感官,激发学习兴趣

对于稚气的初中生,兴趣是学习的不竭动力。从教育心理学来看,运用信息技术构建图文并茂的彩色活动画面,创设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又与生活紧密联系的社会、文化、自然情景,让学生边听边看边思考,给学生多种感官刺激,充分激发学生的多元智力,化抽象为形象,从而在较短的时间内认识理解物理现象和本质,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促进和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1.1利用视频广播,调动学生的眼和耳

如“声音的发生和传播”,在引入中播放剪辑录像,先让学生听听“潺潺的流水声”、“悠悠的琴声”等等,让学生处于声音的环境中,进而构成悬念。

1.2利用动画课件,调动学生的脑和手

传统的分组实验,很呆板的操作步骤和规定无形中框住了学生的思维,抑制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如果在分组实验教学中引入多媒体,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实验器材模拟一些不允许操作的实验,更能调动学生的脑和手,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利用多媒体模拟实验操作,教师就可以大但放手,让学生自己亲自动手,倡导学生自主探讨性实验,既可保护仪器又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2.营造课堂气氛,引入物理概念

传统的物理概念教学主要存在平铺直叙,缺乏创新,教学枯燥等缺点。而现代教育技术是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通过对教与学过程和教学资源的设计、开发、管理、评价、以实现教学最优化。在物理概念引入教学中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如计算机多媒体、录像、录音、幻灯、课件、新颖器材等)可以使概念教学由抽象变具体,由微观变宏观,由静态变动态,从而使教学活动变得生动有趣,富有吸引力。

2.1通过计算机课件模拟物理情景引入

“电流”概念比较抽象,可以利用计算机模拟电路中电流的流动让本身看不见的电流变成动态的画面,加深学生对电流的感观认识,从而为建立电流概念打下基础。

2.2通过新颖的实验引入

新颖的实验往往更能吸引学生注意,恰当地将教材中的实验加以发展、变化,可以增加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如:在“大气压强”概念引入前,可以做“易拉罐”实验,往空易拉罐中注入少量酒精,放在酒精灯上加热,排走罐中空气,然后用橡皮泥将罐口封闭,让易拉罐冷却,学生可以观察到易拉罐被压瘪,并发出剧烈响声。该实验无论是视觉效果还是听觉效果,都能给学生深刻的印象,从而引入“大气压强”。

3.用现代教育技术展示渐进、瞬时、微观和抽象的物理过程

物理实验是物理教学的基础,实验教学的好坏直接影响教学质量和学生素质。但是在实验教学中还存在不少困难,有的实验过程变化太快,昙花一现且抽象难懂,有的实验不准做、不便做、不能做,信息育技术在物理学中的运用为实验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上述难解决的实验问题都可以借助多媒体迎刃而解。

3.1可以形象地进行物理现象与物理过程的模拟演示

如“神州六号载人飞船升天”的过程演示,只要将载人飞船的发射过程,运行轨迹通过动画制作和处理,进行模拟演示,就会让学生全面了解载人飞船升天的情况。我们现在运用多媒体技术的三维性、多变性、直观性等特点,将此类实验的过程及其实验的目的、原理、器材特点、实验操作、现象观察、数据读取等各个阶段的情况制成可调控的课件,运用网络课件的形象、直观等优势,很好地突破了这一难点,使学生透过现象认本质。

3.2可以模拟演示一些传统教学手段无法展示或难以观察到的物理现象

如分子的运动是无法通过肉眼看到的,然而要在教学中说明分子运动的规律,仅凭想象很难理解,单纯让学生去记结论又觉得太枯燥乏味。现在多媒体技术解决了这一难题,充分运用动画来处理一个个直观的分子的运动情况以及分子间的相互作用,从而得出“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一切物体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分子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这一分子运动理论。

二、再谈现代教育技术在物理教学中的“弊”

1.多媒体课以其容量大、速度快、易操作、课堂教学效率高而著称,但是把握不好则会造成学生的学习速度跟不上去。

2.多媒体课件教学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能力和创新能力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但如果在课件教学中把所有的抽象思维、逻辑推理都用多媒体形象展现出来,从某种角度看是扼杀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课件仅仅是师生双边活动中的一种辅助手段,是配角,应为教学服务。

3.信息技术为教师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和多样的表现形式,但选择不当会适得其反。

虽然说现代教育技术在物理教学中有利也有弊,但是综上所说,利大于弊。科技是把双刃剑,我们只要充分利用好现代教育技术这把宝剑,扬长避短,就可以让它更好地为中学物理教学服务。

参考文献

[1]教育原理[M].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03.5.

第7篇:现代教育的概念范文

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带来了各方面的便利,信息技术就已经成为了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教育中的应用变得越来越广泛,极大地推进了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促进教育实现现代化。在高职院校中,现代教育技术的多样性、实用性等特点得到了应用和发展,并推进了高职院校的改革与发展。

[关键词]

信息化;现代教育技术;高职院校;历史功能与作用

实现教育的现代化是教育界一直以来的目标,但教育的现代化并没有标准的衡量尺度,不是固定的、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历史的发展在不断地演变,每一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内涵。内涵包括教育的思想、观念以及教学手段、方法的现代化。而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多媒体和网络渗透到了教学的各个角落中,这对推动高职院校的教育与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以及培养高素质的技术型人才有着重要意义。我们应深刻认识到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地位,重视信息平台的建设和多媒体课件的开发,提高教师对于现代信息技术的使用水平,将其融入到教育教学当中,提高教学质量,推动高职院校的发展。

一、现代信息技术使教育发生了哪些变化

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教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信息技术应用到教育中形成了现代教育技术,已经成为了推动教育深化改革的主要动力,将其概括起来,大约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育观念发生改变

观念是灯塔一般的存在,引领着人们前进的方向,在教育中是改革与发展的源动力,为教育树立了新的思想与观念。现代教学方式的改变以及信息传播形式的改变,扩展了教学内容,增强了教育的内涵,将教育变成了由自我教育、终身教育、全民教育等相结合的整体。学校这一概念十分大,凡是能够让人学习到知识的办学形式都可以称之为学校,除了私立学校、公立学校外,随着信息技术与教育相结合,还出现了网络学校、远程学校等以网络为主体的办学形式,将人们心中对于学校的概念改变了。现代教育技术还将教学观念进行了改变,将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变为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型观念,使学生在认知与情感上都能得到发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贯彻素质教育的思想。

(二)教材的概念与形式发生了改变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教材的形式、内涵和概念发生了巨大变化,不再只是文字和书本类教材,而是包括诸如网络、多媒体等教材,形式也变成了数字或模拟形式。教材的概念不再只是单纯的教材的概念,而是资源的概念,为人们提供丰富的信息和知识,而且也不再是定量的,而是像超市一样,区别于传统的那种只能定时定点定量地为受教育者提供知识,而是新的形式,尤其在现在的网络时代,知识就像超市一样,满足不同年龄不同层次的人的需求。

(三)教学环境发生了改变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深入开展,教学环境出现了巨大的变化,诸如多媒体教室、网络教室、计算机教室等,不同的教学环境在不同层次的学校中得到了建设与使用。传统的教室环境最大的功能就是解决对学生的容纳问题,而新的教室环境的构建则是以优化教学过程为目标,就如同现在的居民住房一样,从之前的容纳工程到现在的安居工程,每一间房子都有其专属的功能,如卧室、客厅、洗手间等,达到优化了人们的居住舒适度,教学环境的改变也如同居民住房一样。教学环境的变化,最大的好处还是在于改变了教学信息量的传播。传统的教学环境受到环境的限制,每节课能够传授的知识量十分有限。不是教师不愿讲授更多的知识,而是条件的制约使其无法扩大信息传播量。但现在教师可以采取信息技术,利用媒体进行教学,使学生在新的环境中获取到尽可能多的知识。

(四)教学手段以及方法发生了变化

传统教学到现代教学的变化大体可以概括为从三个一到三个会。传统的教学模式就是教师的一张嘴加上一块黑板再加上一支粉笔,现代的教学模式为对于媒体会用、会做并且会与学科进行有机结合。传统意义上的教学能力指的是板书、普通话以及讲授能力,而现在的教学能力除了以上三种,还包括媒体掌握技术和教学设计技术。

(五)促进了学习型社会的建立

我国十六大在报告中指出,要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要全面提高国民素质,要让人民享有受教育的权利,让国民接受教育,建设学习型社会,形成终身学习、全民学习的社会风气,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形成学习型社会,意味着人们将学习变成了一种社会行为,将学习放在了首位,学习型社会的建立也意味着终身学习体系彻底形成。学习从个体行为变为群体行为,从实现自身价值变成了社会成员共同的愿望。我国人口居世界前列,学习型社会的形成,会使一些追求在教育的人涌向教育部门和各种教育机构,这一数量无疑是巨大的,以我国目前的办学形式,很难适应这一现象,因此,就要找寻适合各种人的各种需求的办学形式。现代信息技术所制造的媒体具有直观性和形象性,可以跨越地域的障碍,这无疑是最好的选择。这为我国人民自我实现和丰富生活提供了广阔的学习途径,因此,现代教育技术不仅能够扩大受教育的规模,也促进了学习型社会的形成。

二、高职院校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意义与作用

(一)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创新能力

在我国传统教学模式中,教师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学生只是在被动地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学生只会模仿教师的教学方式,怎么教就怎么学,缺乏师生间的有效互动,使学生缺少创新能力。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能够做到知识的继承,但很难培养出学生的创造能力,能够使学生达到统一的共性,但难以培养出学生的个性。而现代信息技术的使用,使得教师的授课形式将纯讲授转变为设计教学过程,将学生从纯接受变为增强主观能动性,自觉学习。在课堂中,教师所代表的是管理者与组织者,但学生不只是信息的接收者,还是课堂中不可或缺的参与者。学生能够通过计算机获取想要得到的知识和信息,并进行加工和处理,对知识进行透彻的理解,增强自主性,发扬个性和创新精神。

(二)贯彻了终身学习的思想,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新知识以及新技术日新月异。现代教育区别于传统教育的最关键的一点在于,现代教育以传输技术为主,将学生从课堂中带到校园外,采取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等形式使学生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学习。教育对象也不仅限于青少年学生,而是延伸至中老年的圈子,教学时限也变成了终身教育。教育的功能在于培养和发展人的创新意识,学生一直都在期待着区别于传统教学方式、教学手段并且能够与人探讨的学习方式。同时要求教师们将终身学习的理念时刻记在心中,与时代共进步,学习新的科学技术知识,培养出新的教育教学能力和技术,来适应社会的发展给教学带来的改变。

(三)丰富了课堂教学的内容,对创新教育模式有很大益处

就我国传统的以课堂教授为主的教育模式来讲,教师为主导,半数为主要授课形式的这种教育模式存在诸多弊端。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给传统教育模式带来巨大的冲击,教师的地位由主导变为引导,多媒体设备的作用由演示变为引导认知,教学过程由教师教授学生被动接受变为让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传统教学中,课时的设置以及安排和讲课的内容都有固定的模式,教学场地也基本固定。教师根据教学大纲编写教案,遵循课时设置在固定的场地进行授课,而且每门科目的教师只讲授本科目的知识,很少有课程上的拓展,与其他科目进行一定程度的交融。但现代技术应用于教学中,通过文字、图片、声音等有机结合,使知识的讲授变得丰富多彩,知识面的拓展变大。教师能够将采集到的资料放入讲课中,使课堂丰富生动,这样不仅能够使学生学到更多的知识,还能够将各个科目的知识相融合,使学生所学知识具有整体性和连贯性。

(四)提供虚拟化的教学环境,实现资源共享

教学环境对学习是十分重要的,但由于客观条件存在着一定的限制,高职院校的学生很难有真正合适的条件去学习。现代教育技术能够将实景虚拟化,创造出一个虚拟的教学环境,这就意味着教学不再受到地域和时间的限制,例如一些对环境和人体有伤害的实验,或者周期较长很难观察的实验,都可以通过信息技术将其虚拟化,将最终的试验结果及其过程以图像或视频的方式呈现到他们眼前,使学生在短时间内就能掌握这些知识,而不用花费大量时间。通过网络信息技术,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学生能够相互协作,共同完成任务。在网络环境中,学生们能够获得班级内、校内甚至是其他国家中与自己有着相同爱好的人们的帮助和支持,通过资源共享实现不同地区的高职学生进行知识交流。

(五)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有利于培养出全方位人才

传统教育模式偏向于应试教育,这种教育观念十分不健康,往往会造成一种高分低能的学生存在。信息化的教育模式使应试教育逐渐转变成为素质教育,将学生的整体素质放在首位,教育的价值取向也不再是分数这一单一的标准,而是将培养现代化、国际化的新型优秀人才作为目标。这样的新型优秀人才应该将智慧、毅力与创造力集于一身,不仅要具有深厚扎实的知识功底,还应该具有不断进取的拼搏精神,勇于进取、勇于开拓、勇于创新。

三、高职院校发展现代教育技术的主要措施

将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上,能够使传统教育模式的不足之处得到一定的改善,现代教育技术是以信息技术为动力,为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但现代教育技术在高职教育中的应用还不够广泛,尚处于初级阶段,因此,高职院校在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过程中存在着许多限制,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诸如硬件设施投资不够,软件开发没有一定的支持,教师对于现代信息技术没有学习和使用的欲望。高职院校如果想要大力发展现代教育技术,还需要进行很大的改革。硬件设施投入的多少能够反映出学校的建设程度。现代教育技术在硬件设施方面的要求很高,这就需要高职院校投资硬件设施,例如建立起丰富的资料库,准备大量的教育信息资料,方便快捷的校园网络,这些都是现代教育技术能够顺利运行的基本保障,学院应当加大力度进行建设。很多教师已经在教育岗位做了很多年,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深深烙印在他们的心上,很难摒弃传统的教学方式去学习现代教育技术,认为现代教育技术花费过多的时间和精力,而且对其效果也保持怀疑态度。对于这些问题,学院要不定期开展一些讲座或学习活动,引导和鼓励教师使用现代教育技术,形成良好的教育局面。高职院校的教师们都是知识的传播者,他们可能对于专业知识极其擅长,但对于教育的理解可能不够。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会遇到一些技术上的问题,这就需要进行一定的技术方面的培训,让每一个教师都能学会电脑操作,学会在网上寻找资料、制作课件等。

四、结束语

在知识大爆炸的今天,人的素质问题是社会能否从传统社会走向现代社会的基本保障,人的思想观念随着社会的进步逐渐在转变。现代教育技术以其多样性、开放性等优势将传统教学甩在了后面,只要学院重视、教师积极参与,现代教育技术在高职院校中能够得到很好的应用,促进学院发展。

作者:马田兵 单位:白城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董鹏,苏淳.院校信息管理中心定位职能及其建设思考[J].临沧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3(01).

[2]朱杰.论多媒体信息技术在现代教育改革中的作用[J].科教文汇(中旬刊),2009(01).

第8篇:现代教育的概念范文

关键词:应用优势;课堂教学;实验教学;突破难点;教学表现力;交互功能

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现代教育技术也随之不断发展。投影、录音、计算机等现代教育技术逐渐走进我们的课堂。作为一名化学教师,必须思考如何在现代教育思想和理论的指导下,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的优势,改善传统的课堂教学,从而优化化学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实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

一、现代教育技术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应用的优势

多媒体包括声、光、图形多种教学手段和途径,其特点是直观、生动、形象。运用多媒体电教手段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有很大的助益。例如,在以往的化学教学过程中,我们常常遇到一些困扰。学生在学习原子结构、分子结构理论及有机化学反应机理时,由于这些内容涉及的主要是抽象的概念或微观的内容,要说明看不见的摸不着的微观概念或反应过程,学生理解起来经常会感到比较困难。如在说明原子核外电子运动的规律、轨道杂化理论时,由于内容抽象,传统的教学手段在此时往往显得力不从心,因此,教师不易教,学生不易学。此时若用多媒体软件模拟原子核外电子的高速运动,甚至模拟出电子云示意图,学生就可从动画演示中了解轨道及杂化轨道概念,从而使只能通过口头语言描述的抽象问题,变成动态的直观图示,可以有效地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记忆。可以说,以多媒体为主要手段的现代教育技术走进课堂,使得课堂教学更加直观、生动,教学效果会大大提高。同时,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接受了运用现代技术手段进行学习、获取知识的观念,培养了这种能力,对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适应信息化社会的需要极为有利。

二、现代教育技术在化学实验课教学中应用的优势

首先,利用现代教育媒体,教师可以重复播放实验过程,并且可以根据实际教学的需要调节图像的大小、远近、快慢,有的放矢地指导学生观察。其次,利用现代媒体技术,学生可以在教室里看到光彩夺目的金刚石;可以看到固态二氧化碳创造的烟雾缭绕效果;可以亲眼看到合成氨,生铁冶炼的设备;可以在电视上参观污水处理厂……这种身临其境的感受会增加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热爱自然的兴趣。再次,在化学教学中,有一些危险性实验是不适宜在课堂上演示,例如:金属铯和水的反应,可利用现代媒体技术展示这个实验,丰富了学生的感性认识,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现代教育技术增大了课堂教学信息

现代教育技术所包含的大信息量,省时省力的优势是传统教学手段所无法比拟的。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可以进行高密度的知识传授,大信息量的优化处理,大大提高了教学密度,增大了课堂教学信息。众所周知,图形不是语言,但比语言更形象、直观。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很多抽象的知识很难用语言来描述,若把这些抽象的知识通过计算机的模拟功能,转化成直观、生动的动画,利用文字闪烁、图像变换与移动、颜色改变等手段,使课堂教学的容量大,速度快,效果更好。更重要的是,老师可多用一些时间分析重点和难点,多给学生留一些课堂上看书、作业、提问、消化理解的时间。故而,增加课堂教学容量,提高教学效率。

四、现代教育技术能突破化学课堂教学难点

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可克服人类感官的局限性,提高人的感觉和思维的能力。教师可以利用信息技术完备的声、像、动画等网络资源突破难点、突出重点。更重要的是,学生看到现代教学手段的魅力,在短时间内调动学生多种感觉器官参与活动,化解教学难点,从而形成鲜明的感性认识,为进一步形成概念,上升为理性认识奠定了基础,提高了课堂效率。学生也为其形式之新颖,声画之精彩而耳目一新,从而产生乐学情绪。

五、现代教育技术有利于增强课堂教学的表现力

利用现代教育媒体,可以摆脱时间、空间的限制,根据教学的需要,将与教学内容有关的事物、过程、现象全部再现于课堂,让学生亲眼目睹,可将不同的化学内容进行模拟仿真、创设情景,化不可见为可见,化静态为动态,化抽象为直观,极大地增强了化学课堂教学的表现力。

六、利用现代教育媒体的交互功能,有利于提供双向及时反馈

在传统的习题课的教学中,教师只能掌握一部分学生的习题情况,不容易从整体上了解学生的水平。现代多媒体技术可以很容易地提供评价反馈系统,利用网络教室,教师可以监控学生的答题情况,有利于对学生反馈过来的答题情况做出及时的评价。

第9篇:现代教育的概念范文

关键词: 现代教育技术 初中地理教学 应用

在多年的初中地理教学实践中,我认为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展教学有诸多优点。

1.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

地理知识具有较强的趣味性,知识领域广阔,能活跃学生思维。在讲授过程中,可设疑追索,通过多媒体展示等紧紧抓住学生的兴奋点。如:讲《巴西》一节时,我在新课的导入部分设计了一组最能体现巴西特色的图片,如巴西高原、亚马孙河、热带雨林、足球比赛、球王贝利等,再配上巴西的桑巴舞曲。悦耳的乐曲、美丽的画面,一方面给学生以美的享受,另一方面又把学生分散的心一下子集中到课堂中来,很快地融入课堂教学所创设的情境中去。

2.有利于充分发挥地图作用和效果

地图是地理学科的骨架,其中蕴藏着丰富的地理现象、地理知识、地理技能和地理智慧。采用传统的教学手段展示图的内容有一定局限性。而采用电教手段,能放大、缩小、区域截取、重点突出等,同时还可以在图上直接标注、勾画等,充分发挥地图的作用。例如利用电子白板可以增加图的用量和文字的输入量,根据需要还可以使图形由小变大、由虚变实,从无到有、从简到繁、由远到近,提高图的清晰度、透明度和区分度,有利于学生读图、填图、图文转换,提高认识,发展思维,少花时间,多学知识。特别是对一些看上去无图而又枯燥无味,需要死记硬背的东西,如果能够采用一定的图像来帮助理解,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讲到有关《中国的自然环境》时,按照课本上的顺序写下来,学生会感到乏味,远不如教师用电子白板展示出多幅中国各个区域的自然风光,指导学生自己看图进行分析、综合、归纳、评价,得出结论。

再如讲到《东南亚》时,首先显示一幅世界地图,然后点击东南亚的位置,图上出现东南亚在世界的位置及其范围,让学生一目了然,突出东南亚位于两洲两洋之间,再点击放大突出马六甲海峡,随时转移地图突出马六甲海峡在波斯湾与日本之间搭起日本“海上生命线”,使学生更好理解马六甲海峡作为世界重要咽喉要道。

3.有利于促进学生空间概念的培养

地理事物存在于一定的空间,地理现象的发生、发展、变化离不开空间和时间。学好地理知识的关键之一就是建立空间概念,并由此而产生空间分布、空间结构、空间联系的概念,从而进行空间想象与空间思维活动。在地理教学中促使学生建立空间概念是培养学生能力的重要环节,也是地理教学的一项职能。在帮助学生建立空间概念的教学过程中,现代教育技术大显身手,与传统教学技术相比较,可以说是事半功倍。

比如,在进行等高线图的教学时,虽然用模型进行等高线图的教学能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效果不很明显。使用3D MAX或者Flash软件都可以制作用于等高线图教学的CAI课件,此课件可以清楚地演示立体的地形和平面的等高线图之间的转换,学生看了一目了然,不需要教师多费口舌,效果也大不一样。

地形图教学还是比较直观的,而对宇宙空间的星球运动、天体间相互的关系等空间概念教学难度就大了,因为对此学生谁都谈不上有感性认识。要解决这一难题,传统的教学方法效果不理想,如果使用CAI课件来进行这部分的教学,情况就会大大改善。现代教育技术能化远为近,化虚为实,化抽象为直观,从而大大提高教学效率,提高教学质量。

4.有利于突出重点、简化难点,提高教学效率